专业综合改革(共8篇)
各系、部: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等文件精神,学院决定实施《专业综合改革建设计划》。具体内容如下:
一、建设目标
服务我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按照“服务发展、精致育人、强化特色、争创一流”的要求,重点建设10个左右能在省内或全国高职院校同类专业中具有领先优势,在同领域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高等职业教育重点专业,在省内乃至国内高职院校同类专业中形成较强的示范性、引领性,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大批就业竞争力强、创新创业能力突出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建设要求
(一)基本原则
1.服务发展。坚持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相适应,主动面向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服务我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智能制造发展规划等,助力产业转型升级。
2.强化特色。依据学校办学定位、发展目标,重点建设充分体现区域特色、行业特色、学校特色、高水平的重点专业,为下一步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的省内一流高职院校打下基础。3.示范引领。充分发挥重点专业对专业群及学校整体发展的引领辐射作用,带动学校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和专业建设机制,强化内涵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能力。
(二)建设任务
1.全面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充分调动社会、行业、企业参与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建设的积极性。加快以发展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探索现代学徒制试点,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全面实施学分制、导师制和弹性学制。开展在校生学习成果评价和毕业生跟踪调查,引入第三方评价和国际专业认证,建立重点专业自我诊断与改进机制,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体系。探索职业教育等级证书试点。
2.着力培养一流人才。切实提高生均核心教育资源配置水平,将人才培养从粗放化方式转移到精致化方式上来,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等重点领域,培养一大批高素质发展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为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3.着力打造一流师资。建设一支在全省具有较大影响、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专兼结合、德技双馨的专业教学团队。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促进专业带头人提升专业水平、树立行业影响力,支持专业骨干教师积累企业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加强兼职教师管理和培 训,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
4.着力搭建一流平台。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培养特定行业、区域急需的人才和提高服务发展能力为导向,以提高师资队伍水平为重点,大力搭建高职教育协同创新平台、协同育人平台、技术应用中心、工程中心等,推动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地方政府、科研院所及境外高水平院校等开展深度合作,实现各类教学资源的整合和科研促进教学。
5.着力产出一流成果。每个重点专业拥有若干名在全省有影响的专业带头人和国家级、省级教学名师,培育一批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建成一批精品开放课程、精品教材、专业教学资源库等优质教学资源并实现开放共享,形成一批技术应用创新成果,助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和产业转型升级。
6.着力迈向省内一流。主动服务国家和黑龙江省发展战略,全面加强与国内外的职业教育交流合作,加大与高水平同类院校师生互访互换和学分互认。引进国际先进、成熟适用的职业标准、人才培养标准,参与职业教育标准制订,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国际化程度。
(三)建设内容
1.广泛开展专业调研,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2.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3.制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4.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开发。(1)调研、论证,确认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群;(2)确定岗位群工作任务;
(3)分析、归纳职业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4)分析、论证、归纳岗位群的行动领域;(5)将行动领域转换配置为专业学习领域的课程;
(6)对学习领域课程进行难度范围的分类,构建专业学习领域的课程框架;
(7)系统设计专业学习领域课程的学习情境;(8)系统设计基础理论学习领域课程;(9)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5.核心课程与精品课程开发与建设。6.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改革。
7.校企互通、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8.工学结合实训基地建设。9.特色教材建设及教学资源库建设。10.教学质量保障评价体系建设及教学管理。11.“互惠、共赢”的校企合作建设。
(四)建设规模及分布
1.学院拟新立项建设10个左右学院高职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其中,按产业相关的专业分布比例约为:第一产业5%,第二产业50%,第三产业45%。
2.在此基础上,优先支持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重大领域相关 专业。具体分布为:战略性新兴产业1个,现代农业1个,先进制造业4个,现代服务业2个,其它2个。
(五)项目管理
1.加强对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建设的项目管理,建立开放竞争申报机制、项目责任机制、绩效考核机制,定期对项目建设情况进行中期检查和绩效考核,对项目建设经费使用情况进行检查监督。
2.重点专业建设周期为3年。建设第2年进行中期检查,中期检查不合格的,将给予黄牌警告并要求建设单位在规定期限内完成整改;在规定期限内未能达到整改要求的,取消立项;建设期满后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确定为学院高职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专业;验收不合格的将取消项目资格。
三、建设经费
综合改革专业建设所需资金由学校、系部、合作企业共同解决。
四、申报条件
实行限额申报,原则上每个教研室不超过1个。申报专业应为系重点发展建设的专业,建设成效良好,并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相关产业、行业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大,专业设置5年以上并连续招生,毕业生就业形势良好。
2.申报项目的相关专业已经进入院(系)中长期专业建设规划,正在重点建设。
3.符合学校办学定位,适应区域支柱、优势和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具有明显的专业特色、行业背景,与相关产业企业的合作基础良好,与相关部门、行业企业在合作育人方面有健全的体制机制。
4.具有较为雄厚的师资力量、完备的教学基础设施和办学条件,在同类专业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
5.改革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方案可行,具有创新性和先进性;资源统筹有力,有调动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的政策措施。
五、成果评定与奖励
(一)专业建设成效的主要示范点 1.专业调研报告和专业建设管理委员会。2.人才培养模式。
3.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4.精品课程及教学资源库建设成果。5.实训基地建设和教学团队建设成果。
(二)成果评定
项目建设结束后,由项目组提出结题申请,并上报结题报告及支撑材料和结题答辩用PPT,由学校组织校内外专家进行现场考察、材料审核和答辩,评审结果分不合格、合格、良好、优秀4个档次。
(三)奖励
对完成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建设的团队,学院给予一次性奖励。对评审结果为合格、良好、优秀的,依次奖励600课时、800课时、1000课时。对于评审结果为不合格的建设团队,将根据项目建设过程中实际付出的劳动,给予400课时以内的奖励。
六、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申报程序
(一)系内遴选和申报
各系按照推荐限额和申报条件,确定申报专业、填写有关的申报材料、制作评审用PPT。
(二)学院组织专家评审
学院招开评审会,组织专家评审和现场答辩。
(三)公示及立项
专家评审通过后,在学校网上进行公示。公示后无异议的,由学院发文正式立项为学院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黑龙江农垦科技职业学院
关键词:专业综合改革,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为引导高校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优化专业结构, 加强专业内涵建设,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教育部于2012年启动实施“本科教学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为此, 国内部分高校立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 结合本校和本专业的特点, 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团队、课程教学资源、教学方式方法、实践教学体系、教学管理等相关重要环节进行综合改革, 以加强本科专业内涵、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彰显专业办学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发挥专业改革建设的引领和示范作用。2012年12月, 黑龙江大学经济学专业获批为黑龙江省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本文以黑龙江大学为例, 对高校经济学专业综合改革目标、建设方案和预期成效进行探讨和交流。
一、改革目标
(一) 总体目标。
本专业将建成为黑龙江省重要的经济理论人才培养基地和经济复合型人才输出基地。特别是要借助黑龙江大学对俄办学和交流的优势, 使本专业成为培养满足黑龙江省乃至国家对俄经贸发展所需人才的重要基地。在“强基础、重应用”的基本理念指导下, 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和应用研究水平, 继续深化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 更多培养具有坚实理论基础和较强应用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同时也有选择地培养部分具有潜力的理论创新拔尖人才。
(二) 具体目标。
按照准确定位、注重内涵、突出优势、强化特色的原则, 结合本专业特点, 我们将本专业具体建设目标概括为“创新培养模式、增强教学团队、完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式、强化教学管理”。
1、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坚持“分类施教, 拔尖人才培养与素质化教育并行”的人才培养理念, 培养以下两类人才:一是掌握基本经济理论与分析方法, 紧跟世界理论前沿, 具有推动经济学基础理论发展潜力的拔尖创新型人才;二是具有“厚理论基础、宽视野、通历史、知国情”的经济学基本素养, 适应于经济类实际应用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特别适合于中俄经贸往来的应用型人才。
2、增强教学团队。
在建设期间内, 组建以龙江学者为核心、拥有海外学历和国内重点院校博士学位的骨干教师为主体, 适应不同课程体系要求和特点的3~5个教学团队, 并以此为依托, 培育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 省级教学名师2~3人, 依托项目支撑外送国内外知名院校和研究机构培养青年骨干教师、核心课程优秀主讲教师5~8人。
3、完善课程体系。
基于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将建设成涵盖“荣誉课程体系”和“常规课程体系”的两大类课程体系:一是“荣誉课程体系”着重对经选拔的有潜力学生进行经济学理论卓越拔尖教育, 与国内一流经济学专业教育接轨, 使本专业的教育质量达到省内领先, 进入国内一流经济学专业的高校行列水平, 持续稳定地为相关学科输送高质量的研究生生源, 培养未来的经济学者, 乃至经济学家。二是“常规课程体系”着重培养“厚理论基础、宽视野、通历史、知省情国情”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面向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和中俄经贸需求, 着重经济分析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4、改革教学方式。
依托“学生学术科技创新项目”, 引导学生开展问题导向式学习, 鼓励学生参与导师课题, 进行探究式、讨论式学习, 引导教师开展互动讨论式教学, 增加教学环节过程中的实验环节比重与讨论式授课比重, 变“传授知识”为“能力培养与提升”。为“荣誉课程”体系内的学生提供展示学习研究心得的学术平台, 结合黑龙江大学学业导师网络工作平台、互联网即时沟通技术、e-mail、MSN等现代网络技术, 延伸课堂教学, 搭建研究型教学信息化互动平台。
5、强化教学管理。
提高管理者水平, 健全细化管理规则, 辅之以信息化手段, 建成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模式。第一, 制定本科教学过程与质量监控管理实施细则, 动态调整培养模式运行状态;第二, 建立奖惩机制, 激励和支持教学团队高效率运行;第三, 统一制定教学团队、教学组工作规划;第四, 实施教师集体备课制度, 建立听课评课制度。
二、建设方案
基于以上各项综合改革建设目标和新时期黑龙江省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 以教学团队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增强教学实践环节和教学管理改革为工作重点, 以培育具有推动经济学基础理论发展潜力的拔尖创新型人才和对黑龙江省经济运行与发展以及中俄双边经贸活动的优化运行机制有较深刻认识的复合应用型人才为最终目标, 继续保持和扩大本专业作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十二五”省级重点专业等荣誉和影响。
(一) 实施教学团队建设工程, 以名师为“点”、以团队为“面”、以青师为“续”
1、以名师为“点”。
对外积极引进“国家级教学名师”、“长江学者”和优秀海外学者, 对内重点培养“省级教学名师”和“龙江学者”, 以制度为保障, 以教学团队建设工程专项立项为支撑, 确保“十二五”期间拥有省级以上教学名师3~4人。
2、以团队为“面”。
以名师为核心, 按照核心课程群分类构建老中青搭配合理的3~4个教学团队。对于教学效果明显的优秀教学团队, 在系内给予奖励, 并优先资助其开展教学研究、编辑出版教材和教研成果、选派教师进修等工作;扩大教学团队自主权, 赋予教学团队在制定工作目标、成员构成、内部经费使用、考核与评价成员、奖惩办法等方面自主权限, 实现“专家治学”;设立专项团队建设基金, 为教学团队提供资金保障。
3、以青师为“续”。
开展“中青年教师教学研究系列讲座”, 邀请国家级教学名师传授经验。完善青年教师的国外访学与国内进修制度, 加大对于教师教学能力提高方面的资金资助力度。建立本专业青年教师教学竞赛项目, 引导中青年教师用心投入教学。
(二) 以分类施教为核心, 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方案。
本专业坚持“分类施教, 拔尖人才培养与素质化教育并行”的人才培养理念, 积极探索并完善“两型并行式”人才培养方案如下:
1、拔尖型人才培养方案。
从一年级本科生完成秋季学期学业后, 选拔20%品学兼优的学生进入“荣誉课程”体系, 自此到毕业前开展与特定专业培养不分离的贯通式的专门训练和强化培养, 与国内顶尖高校经济学课程对接, 培养卓越创新型基础理论人才。贯通强化式培养, 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前后衔接, 变为横向平行融合与强化, 从而强化专业培养, 提升学生竞争力。
建设“理论创新人才培养基金”项目, 以面上项目和重点支持项目分别资助本专业学生的科研项目和创新性课题研究。面上项目每年5项左右, 每个项目支持500~1000元, 主要资助小型科研项目。重点支持项目每年资助1名拔尖学生 (或团队) , 开展大学生创新性科研活动, 项目支持5000~10000元 (项目周期2~3年) , 该计划将打破常规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学生自主项目研究为主要学习方式, 强调实验过程中的学习和探索, 采取各种措施为学生提供各类优质资源 (包括开放各类实验室、数据库、名师指导等) , 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设计, 加强思维和方法训练, 鼓励学科交叉,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鼓励探索科学前沿, 力争培养一批具有潜力的拔尖创新人才, 产生一批省部级, 乃至国家级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成果。探索“荣誉课程”体系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培养各类拔尖创新, 且具有全国竞争力的拔尖创新人才。
2、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对于“荣誉课程”体系之外的学生, 采取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增强学生理论思维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强调学以致用, 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依托黑龙江大学综合学科与专业优势, 突出对俄办学特色, 在通识教育阶段, 加强俄语应用能力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 跨专业引入本校优势课程资源, 强化学生俄语听说读写能力;在专业教育开始阶段, 采取课上主流经济学教材精讲与课下经典原著导读相结合的方式, 学生每学期提交2~3篇读书报告, 将其纳入到课程考核体系中来;在专业教育后期阶段, 围绕社会经济热点问题, 开展社会实践调查与科学理论研究, 学生每学年需提交至少1篇学术论文, 将其纳入到专业创新实践的考核体系中来。在专业教育全程中, 增加实验教学比重, 提高学生实践操作技能, 适应跨国经贸活动的要求, 采取“走出去, 请进来”的培养方式, 与社会相关经济单位合作, 在二年级实现“社会导师进课堂”, 三年级实现“学生入社会实践”, 实现学生与经济社会活动的有效互动。
(三) 课程设置与教学资源建设
1、课程设置。
按照“两型并行式”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要求, 经济学专业设置了“一基两支”的三套课程群, 即通识教育课程群、荣誉课程群、常规课程群。通识教育课程群就是以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外语、自然科学常识及中国传统文化为骨干课程, 加大自学学时比重, 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 重点考核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荣誉课程群就是以中高级经济学原理、经济学前沿动态、主流经济学分析方法、经济统计分析和数据处理、经济数学建模等为骨干课程, 培养学生经济学思维方式与研究能力, 加大实验学时比重, 在课程中引入导师制, 以科研项目为引导开展教学。常规课程群就是以西方经济学、中国经济学专题、俄罗斯经济专题、区域经济学、东北亚经济政治、国际贸易实务等为骨干课程, 将对俄特色教育引入课程教学内容, 同时加强理想、信念与团队合作教育, 促进全面发展。
2、教学资源建设。
首先, 增强双语教学资源平台建设。引入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国立大学优秀教师、教材及课件资源, 充实本专业双语课程;其次,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建设网络课程教学平台, 开发和使用优秀的多媒体课件。结合世界范围内的著名高校经济学专业网络视频公开课资源, 建设有中国特色、特别是龙江特色的经济学基本理论研究课程资源, 并实现网络化, 将其建设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高校同专业师生和其他研究人员及有志于经济学理论学习的社会人员的免费优质教学资源库;再次, 以规划教材建设为核心, 开展有龙江特色的系列教材建设。在建设期内, 编写完成省科顾委专家乔榛教授主持的《中国经济学》;省科顾委专家郭力教授主持的《开放条件的区域经济学》;国家开发银行专家、省科顾委专家、“六个一批”创新人才刘文勇教授主持的《黑龙江经济问题》等五本“十二五”规划教材;最后, 加强精品课程建设, 制定精品课培育规划, 争取建成1门国家精品课、2门省级精品课、3门校级精品课。
(四)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与创新
1、开展双语示范课程建设工程, 以现代教育思想为先导, 以适应教学的优秀外文原版教材为核心, 以高素质双语教师队伍为前提, 以前沿的教学内容为基础, 以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为手段, 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平台, 在拔尖人才中使用双语进行课程教学。
2、结合读书工程, 精选经济学经典著作与论文, 扩大学生的理论视野, 提高其分析与研究能力, 在学业导师的指导下定期召开基地班的读书研讨会。
3、联合实践部门、知名学府进行“走出去联合教学”。选拔优秀学生进行“短期访学”活动, 到国内重点大学学习, 并与其学生交流, 发现差距, 激励学习热情;到实际经济运行管理部门“访问”, 了解经济学基本理论在经济实际运行中的应用。
4、强化经济学专业的学术氛围, 进一步深化与黑龙江大学生产力研究中心、东北亚研究中心的科研活动互动, 定期举办学术报告会以及学生读书汇报会。
5、利用多媒体、现代网络互动技术, 实施信息化网络教辅自主性学习与课外辅助自学计划。
6、鼓励实施模拟情境教学、案例教学、互动教学等现代教学方式。
(五)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1、开展以计量经济学为核心的实验教学。
整个实验教学环节分为两个层面:一是适用于拔尖人才培养的建模实验环节。该环节强调基本技能与独立操作的训练, 通过计算机程序设计模块、计量分析软件应用模块, 使学生熟练掌握SAS、Stata、Spss、Matlab统计等经济计量分析软件, 强化学生应用软件系统的操作能力;二是适用于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验环节。该环节强调运用计量统计软件分析经济运行的基本技能, 学生能够熟练操作1款经济计量软件, 掌握时间序列分析、因果检验等常用的基本分析方法, 强化学生分析实践操作能力。
2、增加课上实验学时占总学时的比重, 激励学生学以致用。
对宏观经济学、博弈论等传统上的纯理论课程, 经过改革探索, 适当加入实验项目, 如预测国家GDP走势等, 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互结合。
3、
加强与省政府政策研究室、发改委宏观研究院等科研院所的合作, 开辟高层次、有影响力的理论经济研究实习基地2处。
(六) 教学管理改革
1、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
引入项目负责制管理机制, 形成以教学院长、专业负责人、教学督导、教学秘书、教务员等的多层次、系统化管理团队, 项目进行期内将制定教学管理人员岗位职责制度, 使教学管理人员职责清晰化, 提高管理和服务的效率和水平。
2、充分有效利用现代化教学管理手段。
将日常教学管理工作通过网络进行, 完善选修课遴选、试卷评语、指导论文等工作平台建设, 确保管理工作的透明、高效、有序, 实现管理信息化。
3、完善制度建设, 实现科学规划、有序监控、绩效评估激励、动态调整的完整教学管理链条。
修订完善《教学管理条例》、《教学奖励条例》等制度, 贯彻以学生和教师为本的理念, 加强教学过程管理, 保障教学秩序。制定《教师业绩考评细则》, 增加本科教学业绩在教师考评指标体系中的比重, 调动教师本科教学的积极性。
三、预期成效
(一) 建立具有“因材施教”、“实验嵌入”的教学体系。
建立符合本专业办学定位、能够充分发挥学校教育资源和适应社会人才需求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服务龙江经济, 面向中俄经贸理论发展。完善“荣誉课程体系”和“常规课程体系”, 选拔和培养卓越的经济理论拔尖人才和适应中俄经贸发展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二) 改革课程教学内容, 大力开展教学研究, 加强教材建设
1、完善专业培养方案中所有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案和多媒体课件。
2、出版专业建设系列教材10部;建成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校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获国家级教学名师奖1人、省级教学名师奖1人、校级教学名师讲4人, 教师发表教研论文80篇, 教师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5项。获国家级精品课1门, 省级精品课6门。
3、主持省级以上教学研究项目20项以上。
4、增加双语教学课程的数量, 提高双语教学质量。
(三) 形成师资队伍可持续提高机制。
通过制度建设, 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相容的师资队伍成长机制, 引入全国有影响力的教学名师1名, 力争培育省级教学名师2名, 长江学者1名, 龙江学者2名。
(四) 大力开展科学研究, 以科研促教学。
未来五年内, 争取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8项, 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0项以上, 出版专著30部以上, 并将科学研究的成果运用到本科教学中去。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方法, 加强与国内本专业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的交流;举行4次高规格、高水平的特色专业学术或教学研讨会。
(五) 发挥推广和示范作用。
通过改革和建设, 形成高效的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并能够有效地推动本科教学不断地提高水平, 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经济学专门人才, 其建设经验和实践效果作为其他专业建设内容的参考规范, 最终建成黑龙江省一流的理论经济学培训基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启动实施“本科教学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工作的通知[政府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http://www.moe.gov.cn/.20120101.
[2]王璐.经济学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建设研究[J].管理观察, 2012.11.
[3]石其宝.高校综合改革探讨[J].教育评论, 2012.4.
【关键词】焊接;教学;改革
一、引言
焊接是被焊工件的材质(同种或异种),采用加热或加压或两者并用的方法,用或不用填料,使工件达到原子间结合形成永久性连接的工艺过程。焊接是现代制造业的三大关键技术之一,是支撑我国成为制造大國的关键技术。焊接作为—门独立的学科,广泛应用于宇航、航空、核工业、造船、建筑及机械制造等工业部门,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中,尤其是制造业发展中,焊接技术是一种不可缺少的加工手段。以西气东输工程项目为例,全长约4300公里的输气管道,焊接接头的数量竟达35万个以上,整个管道上焊缝的长度至少1万5千公里。国家大剧院一共用了6700吨钢材,焊缝长达100公里,如果不算已经焊好的预制件,就现场焊缝加起来也有35公里长,需要100多名优秀的焊工,耗用87吨焊条。北京奥运会鸟巢用的钢材11万吨,焊缝长达320公里,所用的焊条20100吨,可以足足绕地球赤道三圈。并且,每条焊缝都刻有施焊人员的名字。离开焊接,简直无法想象如何完成这样的工程[1]。
“电焊工”职业在国外的发展状况是专业化程度高,而操作日趋简便化、自动化、一体化,这是与国外电焊技术高度发展相对应的。国外普遍采用自动电焊设备,其自动化程度及控制精度高,焊接质量稳定。这就要求电焊工不但要掌握电焊方面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要能使用和操作各类先进、精密的电焊设备和控制、检测仪器。因此,电焊工往往要经过较长时间系统和全面的培训、教育,才能胜任电焊岗位的工作。
二、焊接专业现况
目前,国内开办焊接专业的职业院校不少,但是毕业生数量与质量与用工市场要求脱钩。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技能与企业需求也存在较大的差异。用组词形容:“博而不精、老而不新”。我校焊接教学主要依托是机电类专业基础上,主要是以SMAW(手焊)为主,GMAW(二保焊)少量,GTAW(氩弧焊),SAW(埋弧焊),RT、PT、UT、MT(检测)等相关焊接知识技能则略微讲解或省掉。焊接专业作为独立学科,涉及到电子,冶金,材料学,力学等知识,有点难度。教学上,没有鲜明的目标和特色,不能凸显职业性和先进性。我校焊接实训的场地在工程训练中心里,经过了几年的建设与发展,总体上迈向现代化。拥有手弧焊设备及其他焊接设备若干,能够满足实训要求。实训课题多以点焊,平敷焊,角焊,立焊等手弧焊为主。手弧焊接操作时产生强光和高热,并伴随着飞溅、烟尘、噪声,焊接训练种类单一,实训过程枯燥拥挤,空气污浊。造成部分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排斥。
三、焊接专业建设发展构想
(一)教-练-做
焊接专业学习要一直体现工作环节过程为主题思想,以实际工作中的任务和产品制造的主体,以钢结构,船舶,压力容器等为载体,以生产实例为实据。对教案进行改革,例如管管接头焊接实训任务,可以以北京鸟巢建造实例为依托,进行教学展开,通过PPT,视频等媒体介绍,以鸟巢的管管连接缝口工艺要求,进行教学任务安排,让每一个学生自己动笔,提出想法,规划施焊各个环节,以一到二周进行前期准备,理论学习到实践训练,老师示范表演管管焊接技巧,最后学生自己动手做。从下料、装配、清理飞溅、焊接、检验等环节逐条推进。穿插其他辅助课题,做到教学新颖,灵活,提高学生自主创造力[2]。
(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高等院校的学生近几年为什么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呢?因为他们的特点是理论知识强,而动手能力比较弱,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在我们的教学中必须要让我们的学生真正了解到,学习焊接技术的目的,要达到什么程度才能真正应对市场的需要,工作后面对的技术要求到底如何?这时候可以采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方式来凸现教学效果;所谓“工学结合”就是指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入工作任务,以完成工作任务,生产出质量要求的产品来体现学习的结果,评价学习的效果,就好象用模拟的演习来检验士兵的训练状况一样;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目的明确了,学习的重要性显现出来了,为了完成任务,学生自己就会主动思考,想方设法把任务很好地完成,从而达到掌握所需技术的要求;“校企合作”意味着学校的教学与企业的生产有机联系,凸现学校培养目标更明确、针对性更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将会更好;企业需要什么,学校培养什么。
(三)建立高水准,功能现代化的实训场地
我中心现有焊接设备以SMAW焊为主,SAW、MAG焊、无损检测、自动切割等都没有开展,设备单一。增加一些代表当今更先进焊接作业的设备,仪器等,初步达到焊工培训站的资质,为今后承接省市、国家级焊接比赛、培训做铺垫。综合来讲:规范、整洁、通风、采光良好,规范地焊接实训场地能增加学生和用工单位的信任感。
(四)建设“专-精-尖”的双师型焊接教师团队
制定“双师”型教师的标准,形成“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认定,管理长效机制。根据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求,适应职业院校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鼓励教师到高级学府深造、学习,打造全面,技术过硬,理论扎实的焊接教师队伍。引导教师到企业参观新型产品的焊接生产,建造检验过程。增加教师的阅历和经验,着力提升教师讲课过程中的焊接语言的张力,丰富教师的焊接知识眼界,充实专业底子的内涵。
(五)转变思想,做好现在,着眼远期规划
目前国际经济处于敏感时期,国内制造业深受影响,以前用工单位找上门来要人到现今焊接专业大幅萎缩,焊接班不能组班,都显示外部经济环境,产业结构调整对招生分配的影响。学校要走出去,找市场,找门路,参加毕业招聘会,到市场中找出路。焊接是一门复杂的独立综合型学科,有自身特点和环境要求。学习训练成本较高,对比其他专业的零成本,低成本,轻松,舒适的训练环境。焊接专业必须从自动化,智能化等焊接方法上着手,改变脏、苦、累的感观;通过讲述焊接这门技术不可替代的专业特点,改变传统的工作感观。
在工业化最发达的美国,焊接被视为“美国制造业的命脉,而且是美国未来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其主要根源就是基于这样一个事实:许多工业产品的制造已经无法离开焊接技术的使用。
在中国发展史上留下辉煌篇章的三峡工程、西气东输工程以及“神舟”号载人飞船,哪个没有采用焊接?以西气东输工程项目为例,全长约4300公里的输气管道,焊接接头的数量竟达35万个以上,整个管道上焊缝的长度至少1万5千公里。没有焊接,无法想象。
在进入21世纪的前夕,美国焊接学会(AWS)曾组织权威专家讨论、制定了美国今后20年焊接工业的发展战略。其分析报告对焊接未来做了如下预测:在2020年,焊接仍将是金属和其他工程材料连接的优选方法。美国工业界将依靠其在连接技术、产品设计、制造能力和全球竞争力方面的领先优势,成为这些性价比高、性能优越产品的世界主导。
由此不难看出:焊接在未来的工业经济中不仅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而且还将对产品质量、企业的制造能力及其竞争力产生更大的影响。焊接专业现今发展受到成本、环境、国内用工条件制约,暂时还没有走上一条理性的合理发展道路,需要各级领导和焊接老师的支持和努力;要从现在抓起。
四、结语
为了进一步推广我中心的焊接专业发展,我们还要从质量办学,拓展就业渠道,规范培训环境方面着手开展工作。中部崛起,必将建立在技术型制造上面,未来的焊接专业的发展,依托在质量办学,特色培养人才。我们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
参考文献:
[1]黄海.焊接专业建设报告[J].广西石化高级技工学校校刊,2007(4):25-28.
[2]周杏芳.职业技术教育中“模块式”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47-49.
提升综合设计实验能力是培养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方面。本文在环境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分析了本专业实验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完善学科专业课程知识结构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结合有关科研项目的研究实践,总结探索性较强的课程改革方案。
环境科学专业是一个较特殊的专业,是几乎横跨所有学科,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专业。因此人才培养的宗旨是利用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知识为日常生活的环境问题解决服务[1,2],强调实验技能与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其工程实际应用的基础是环境监测综合实验设计能力[3]。
一、我校环境科学专业实验课程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实验课程依然是以演示培训性为主,缺乏综合实验的设计,以我校环境科学专业实验课程为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该专业带有较强的实验技能要求,横跨物理、化学、生物多门基础学科,基础过程量巨大,而现有的教学计划和实验条件仅能满足理论性和部分基础性培训的要求,难以达到对学生技能性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强度要求,往往造成学生了解环境监测的方法,也了解检测实验所需的实验仪器和试剂,但不知道如何设计具体的实验方案,形成典型的能说不能做和高分低能现象。
其二,当前实验教学体系主要是以专业课程为主组织实验教学,缺乏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创新性,且能够贯通多门课程的.配套实验内容设置,同时固定的实验步骤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
其三,环境科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实验性均很强的学科,其技术与应用的知识更新速度之快,可以说是一日千里。特别是环境监测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环境问题的研究日新月异,导致专业建设出现一定的滞后性,导致课堂所学、实验中所用并非当前先进或主流的技术,甚至有的是已淘汰的技术。
综上所述,如何强化学生能力和技能培训,克服专业建设的滞后性并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就成了本专业建设的重点和难点。从理论上讲,解决强化学生能力和技能培训的问题,需要改善的必要实验条件和增多实验课程的设置,这在我校是难以做到的;克服专业建设的滞后性,就意味着要经常调整教学计划和内容,这与现行管理体制是有冲突的;提高学生参与并设计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则需要经常调整实验教材。同时,上述问题隐含着一个更深刻、更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的业务水平及知识的与时俱进问题。
二、环境科学专业实验促教学实训培养模式的建立
为了充分解决上述教学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当前环境科学学科建设构架和学生培养的目标,结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尤其是专业能力和岗位要求,选取与我们日常生活与健康息息相关的环境质量问题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科研和实验教学这两个环节有机融合的方案,探讨以实验促教学的人才教学培养模式。环境科学专业实验促教学实训培养模式具有如下特点:
1.在教学方式上,将目前学科研究热点融入案例教学实训,弥补现有的单一教学方式的不足,例如,知识更新过慢、内容枯燥、学生参与性不高等缺点。
2.在教学内容上,综合实验的相关内容具有鲜明的代表性、知识综合性和交叉性,给学生提供较好的知识应用平台,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的积累与掌握。
3.在组织形式上,结合培养方式将学生融入综合实验的设计过程中,引导学生分组参与文献调研与实验方案的设计,注重学生之间的协调与沟通。
4.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强调因材施教,自主学习与探索,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专业个性化发展。
三、实验设计方法
考虑到专业的特殊性及我国的环境污染现状,选择激发学生探索兴趣的环境问题为研究对象(如校园空气质量等),采用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法,老师分组指导的方式进行研究。综合设计实验进行的主要步骤如下:
1.明确研究对象: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升,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干扰程度日益增加,使某些污染物进入环境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从而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体的健康的现象。环境质量监测是确定污染程度的必要手段。鼓励学生利用我校教学、科研资源,特别是我校图书馆的图书资源及各类电子网络资源,了解本领域课题研究的最新进展情况,明确研究对象。
2.实验设计思路:通过环境背景的调查,确定监测和评价的主要污染物;布设监测网点进行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和分析;对调查和监测结果进行系统分析;建立和选择评价模式,对环境质量现状作出评价。
3.实验方案的确定:①监测点的布设,根据布设采样点的原则要求布设采样点并确定采样数目;②确定采样频率、采样时间及安排;③确定采样、分析及数据处理方法。
4.完成研究报告。
四、问题与对策
在近两年的课题研究与教学实践中,以我校环境科学专业的部分本科生为培养对象,按照本文所提出的综合实验设计促教学培养模式进行实践研究,其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其一,实验设计过程中需要大量文献调研,文献中的前沿技术,专业课程的教学进度及课程知识积累难以保持一致;其二,在该培养模式中,学生在实验室的时间大大延长,对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对于上述主要问题,可通过以下途径予以探索和改善:其一,适当通过建立相应的制度,建议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增加前沿知识的讲授和锻炼学生对前沿知识的阅读能力;其二,加大学生实验规范性教育力度,提高学生实验过程中的实际操作能力。
五、结语
湖北高校4个专业硕士学位成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
昨日获悉,武汉大学的法律硕士、工程硕士(测绘工程)、工商管理硕士与湖北大学的工商管理硕士,成为教育部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全国进行试点的高校共有64所。
高校进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试点的主要任务是:切实转变研究生教育发展方式;改革研究生选拔制度;完善培养方案,创新培养模式;改革研究生考核与评价方法;完善师资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和完善奖助贷体系和就业服务体系;完善校内管理体制与机制。
——系统学习总书记十八大前后关于改革开放的重要论述
作者:张伯里 《光明日报》(2015年02月11日 13版)
改革开放是时代的主题,也是习近平同志长期思考和实践的重要问题。他在各个工作时期都曾就此发表过大量重要论述。
我们的改革还存在不系统、不配套的问题,突出表现是“中间梗阻”
30年前,时任正定县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全县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会议上曾专门讲到综合改革问题。他指出,我们的改革还存在不系统、不配套的问题,突出表现是“中间梗阻”,各部门之间动作不协调,步调不一致。他尖锐批评有的同志思想保守、政治迟钝,对改革工作不主动、不敏感,缺乏改革责任感,等、靠思想突出,上级推一下动一下,不推不动,甚至推也不动,“宁肯不改革也不犯错误”,忽略了“不改革我们才是犯了大错误”。他明确提出,要把对待改革的态度如何、改革工作搞得好坏作为检验和考核各级领导干部是否称职的一个重要标准;要求党员干部做清醒的领导者,各部门、各单位都要积极改、主动改,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敢于撞击那些不合理的规章制度。
习近平同志还特别强调各级干部要做好改革的保护伞。凡是努力于改革,工作中出了一些偏差或问题的,一律不抓辫子、不打棍子、不扣帽子。县委、县政 1 府一定做大家的保护伞,各级领导干部都要为勇于改革的同志做保护伞。对于不满、抵制甚至反对改革的上访信件一律不要向下转,有关部门要负责处理、答复和解释这一类的匿名信件;对于陷害改革者、破坏改革工作的人和事件,一定要从严查处。
我们不担心说错什么,只是担心“意识贫困”;也不担心做错什么,只是担心“思路贫困”
在宁德工作时期,习近平同志提出,我们必须以审视的眼光看待不适应我们获得更快发展的一切并对其进行改革。我们的改革只能是积极稳妥地推进,胆子要大,步子要稳,态度要坚决,实施要谨慎。总体改革的设计必须是目标方案、过渡性方案和分步实施方案相互衔接配套,不求一步到位。他重视解放思想在推动改革开放中的重要作用,要求树立“不耻落后,意气风发,放胆开拓,争先创优”的闽东风格。他指出,我们不担心说错什么,只是担心“意识贫困”,没有更加大胆的改革开放的新意;也不担心做错什么,只是担心“思路贫困”,没有更有力度的改革开放的举措。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走上繁荣富裕之路。
关于开放,习近平同志指出,人类的历史就是在开放中发展的。任何一个民族的发展都不能只靠本民族的力量。只有处在开放交流之中,经常与外界保持经济文化的吐纳关系,才能得到发展,这是历史的规律。他还具体阐述了“双向开 放”即对内、对外同步开放问题:一方面积极参与本地区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市场竞争,加强外引内联,大力引进信息、资金、技术和人才,进行优势互补;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和交换,努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促进本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
在“大胆设想”的同时,还要“小心求证”,尽可能把改革的风险和代价降到最低限度
在浙江,习近平同志把改革看作是活力之源。他高度重视抢抓战略机遇期,提出抢抓战略机遇期要有历史紧迫感,只有抓得早、抓得紧、抓得实、用得好,才能抢占先机,赢得优势。他大力倡导在各项改革中要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解放思想,大胆地闯,大胆地试,超越原有的体制障碍,从根本上冲破束缚发展的桎梏。他提出,要继续发扬敢闯、敢冒、敢干的创新精神,坚决冲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坚决改变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坚决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同时,要正确处理改革与规范的关系,避免先改革后规范、先发展后整治的被动局面。要通过法律法规等形式,及时把成功的做法和经验规范起来,在率先规范中再创体制新优势。
习近平同志还多次提出要步步为营,年年有成,积小胜为大胜。强调要善作善成,处理好部署与落实的关系;要再接再厉,处理好坚持与深化的关系;要统筹兼顾,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强调我们在“大胆设想”的同时,还要“小 3 心求证”。不搞一刀切,不求齐步走。要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纠正失误,避免反复,减少失误,尽可能把改革的风险和代价降到最低限度。
习近平同志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指出浙江正处在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关键时期,必须“跳出浙江发展浙江”。他借用“地瓜理论”对此作了生动论述:地瓜的藤蔓向四面八方延伸,为的是汲取更多的阳光、雨露和养分,但它的块茎始终是在根基部,藤蔓的延伸扩张最终为的是块茎能长得更加粗壮硕大。同样,我们的企业走出去,主动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并非资源外流、企业外迁,这是在更大的范围配置资源、在更大的空间实现更大发展的需要。
到中央工作以后,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就全面深化改革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鲜明指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需要建立一套更加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工程极为宏大,零打碎敲调整不行,碎片化修补也不行,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要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强调要防止“改革与我无关,开放离我很远”的错误认识,要把抓落实作为推进改革工作的重点,蹄疾步稳务求实效等。
从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关于改革开放的重要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其中不少思想观点都是对他以前相关论述的凝练、发展和升华,是他多年思考和实践的结晶。我们要全面把握总书记十八大前后关于改革的思想和论述,深入 领会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精神,同心同德、凝神聚气,不断把改革大业推向前进。
1 高职院校毕业综合课题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我国高职院校专业学制普遍设置为三年, 具体教学安排大都采用 (2.5+0.5) 学年的模式, 即校内学习2.5学年 (5个学期) , 校外顶岗实习0.5学年 (1个学期) 。毕业综合课题教学环节一般安排在第五学期, 即学生顶岗实习前。目前很多高职专业的毕业设计基本是沿袭了本科的学科性的套路, 这不符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宗旨。以笔者熟悉的制冷专业为例来说。毕业综合课题主要是围绕某商业大厦中央空调系统设计或某食品冷库制冷系统设计等几个固定的框架来开展, 是完全的学科理论体系模式, 不能体现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工科专业的毕业综合课题还没有真正体现“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 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这个根本。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过程中, 各院校都把重点放在了各个专业的课程结构和课程理论实践课时比例调整上, 而忽略了毕业综合课题环节。在没有明确的课改方向前照搬本科的毕业设计模式成了各学校的现成的选择。像中央空调系统设计和食品冷库制冷系统设计等都是非常典型的本科专业的毕业设计课题。大量的数据处理与计算、公式堆积和理论验证是这类课题不变的永恒。它符合本科教育的目的和要求, 却不适合以职业能力训练为主的高职教育。
其次,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工科专业的毕业设计选题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使之成为了学生的负担, 也是教师的负担。众所周知, 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大都不善于严密的推理和缜密而繁杂的计算, 在学校里应付几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已让他们头疼, 更何况是工作量庞大的毕业综合课题。如中央空调系统设计类课题的开题范围都很大, 包含大量的数据分析和公式计算, 这对高职学生来说正是他们的软肋。在短短几周时间里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 赶制一份高质量的毕业设计对他们来说绝对是个负担。在学生难以顺利完成毕业综合课题的情况下, 为了保证每个学生毕业课题的质量, 教师不得已由毕业设计指导者变为毕业设计参与者。这是目前各高职院校的通病。
再次, 毕业综合课题的选题与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没有有效的联系。高职学生和本科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类型有较明显的区别。以制冷专业毕业生为例, 学生主要从事制冷空调设备的制造和生产管理以及商用空调设备的安装、调试和运行管理等岗位。而空调系统设计和制冷系统设计等工作由于需要较强的理论推理和计算分析能力所以主要由本科生或研究生承担。很明显, 学生在学校所做的毕业课题对他们所从事的工作没有直接的帮助。这也就造成了学生对毕业设计的不积极甚至抵触和反感, 直接影响了毕业综合课题的完成质量。
2 毕业综合课题选题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在深刻领悟“高职教育以人才培养为第一任务, 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 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本质含义的前提下, 借鉴项目化教学课程改革的实践经验, 笔者在毕业综合课题选题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并付诸实践。
一是选题应以就业为导向, 应该符合职业需求。毕业综合课题的选题应该紧扣职业岗位一线的需要, 围绕就业岗位群 (初始岗位和发展岗位) 并结合职业特点来设计课题。以制冷专业为例, 可以以中央空调设备安装施工组织设计、施工计划制定、施工质量控制和系统调试及维保等为任务来进行选题。学生所做的课题也就是以后的工作内容, 体现了“用什么就学什么”的职业教育特点, 等于让学生预先体验就业上岗的工作内容,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同时也保证了课题的质量。这样就使得学生由学校学习到就业上岗的角色转变过程中有一个平缓的过渡。
二是以专业技能大赛的形式替代传统的毕业设计, 更符合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要求。将职业技能鉴定和毕业设计相融合, 以技能训练作为选题的主线, 以职业高级技工和技师的鉴定内容为选题标准。例如以小型食品冷库工艺流程图绘制和系统排故为课题, 考察学生的制冷系统工艺流程、制冷设备故障分析方法和故障排除步骤、职业岗位安全以及计算机绘图基本能力。毕业综合课题的考核形式由专业理论知识考试和职业技能操作两部分组成。借助于职业技能鉴定的形式对成绩进行综合评定, 取前几名直接评定为制冷设备维修工三级 (高级工) 。通过这种专业技能大赛的形式既让学生在毕业前把所学专业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进行一次梳理、归纳和提高, 又能让学生在技能操作考核过程中对自己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养做一次检验, 同时也有机会获得高一级的职业资格证书。增强了学生走入社会、走上职场的信心, 有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和岗位竞争力的提升。
三是校企合作开发课程资源, 根据学生实习岗位来确定毕业综合课题。高职毕业生主要从事技术、营销、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工作, 而不是从事科学研究和专业领域的开发、设计工作[1]。学生在实习单位所从事的岗位多数就是毕业以后的工作岗位。岗位对学生有什么要求, 企业是最清楚的。根据实习岗位的职业技术要求为学生量身定制毕业综合课题是笔者近两年所做的尝试,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空调设备安装质量控制点设置与编制、风管系统施工技术要点分析与系统调试方案编制等都是校企合作开发的课题。为此用人单位也特别指派了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师或高级技师和校内教师一起指导学生的毕业综合课题, 真正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高度融合。
结束语
高职院校工科专业的毕业综合课题应该兼具实践性、技能性、专门性和职业性等特点。选题是否合适对学生完成毕业综合课题的质量有着至关重要、决定性影响。应该将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训练、现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训练、职业持续发展能力训练渗透到毕业综合课题中, 这也将会是今后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时要重点考虑的方面。
摘要:高职院校毕业综合课题的选题方向与本科专业有着本质的区别。高职院校工科专业的毕业综合课题应该兼具实践性、技能性、专门性和职业性等特点。选题是否合适对学生完成毕业综合课题的质量有着决定性影响。
关键词:毕业设计,高职,选题
参考文献
摘 要:为进一步提高种子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满足现代种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对《种子专业综合实验》这门专业课程,从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实验教学形式改革、实验考核方式改革等方面进行了探讨,进而全面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关键词:种子专业综合实验;实验教学;改革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4.11.024
随着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种子产业已发展成为农业生产领域的重要部分。社会对种子科技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大量的种子科技专门人才。为适应农业发展和种子产业化工程对种子科学专门人才的需求,自2002年以来,许多高等农业院校新增设了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1],天津农学院也于2005年开始招收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为了适应快速发展的种子产业需要,培养一大批懂技术、懂管理、懂经营的复合型人才,我们注重课程改革和实践教学的建设,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种子专业综合实验》是该专业的重要专业课之一,对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为适应沿海都市型农业院校的发展需求[2-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验及创新能力,我们结合专业特点对种子专业综合实验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研究和探索,取得了一些经验和良好的效果。
1 以适应现代种业发展要求为指导思想,构建课程内容体系
理论课和实验课同等重要,两者紧密联系,相辅相成[4]。以往的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结合在一起,共同组成一门课程,且实验课程所占的学时数较少,这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5],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通过调查研究,借鉴兄弟高校的先进教学经验,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最终开设了《种子专业综合实验》这门综合性的实验课程。本课程独立设课,共30学时,1.5个学分,单独考核。本课程综合了种子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许多内容,涉及知识面广,包括种子生理指标测定、种子检验和加工贮藏的许多综合性的实验,一共包括13个实验项目(表1)。
实验内容的设置结合了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和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的特点,针对天津市在设施农业方面的优势,加大蔬菜、花卉种子相关实验内容的开设,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结合生产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实验内容包括了必要的“验证性”、“操作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内容,尽可能地涵盖种子学、种子检验、种子加工与贮藏等实验技术,例如增加“种子加工设备的操作”、“田间检验”等综合性实验和“蔬菜种子必检项目的测定”设计性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独立开展实验研究的能力。同时,为了适应种子专业发展的需求,紧跟现代种业发展的步伐,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动手操作能力,我们对院内部主编教材《种子专业综合实验指导书》的内容进行进一步地更新和完善,包括增加一些新的前沿性的实验内容,对已有实验的内容和图表进行修订和完善等。
2 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为主线,改革实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果
2.1 制作多媒体实验教学课件,丰富实验教学内容
传统的板书实验教学模式很难解决一些验证性和操作型实验的抽象性,学生也很难真正地掌握实验的原理和具体的操作内容,达不到预期的实验效果。制作集文字、图形、音频和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于一体的实验教学课件,通过动画演示实验原理、操作过程及实验结果的甄别,使学生对实验内容有了更形象、直观地了解和掌握,教学效果大大地提高[6]。例如,种子形态构造特征和种子形成发育的全过程可以通过图像和动画效果展示给学生,使得这些抽象的东西更加便于理解,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可以对自己疑点比较多的内容进行重点的观察和学习;在“种子加工设备的操作”这个实验过程中,先通过观看清晰的图片和视频,把各个设备的基本构成和简单的操作流程给同学们进行讲授,再到车间进行现场操作,这样学生可以得心应手地操作各个设备,真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2 注重参与式实践教学,对实验过程进行改革
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让学生参与到实验课的全过程中来,从实验材料准备、药品配制、仪器的调试到实验的具体操作再到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每次实验课前有计划地安排几个学生组成一个团队,让他们参与实验材料的准备、药品的配制及预备实验的操作[7],实验课中学生就可以充当实验辅导老师的角色跟其他同学共同完成实验内容,探讨实验结果。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团队协作的能力,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管理协调能力,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实验课的教学质量。
2.3 结合生产进行实践教学
充分利用周边先进种子经营单位和科研院所进行实验教学工作,着重强化种子生产技能的实践,培养学生从事种子生产工作中所必需的各种技能和能力[8]。例如,在学校附近的天津市津丰种业进行种子加工、清选分级、包衣、计量包装及种子贮藏等实验教学;在天津市蔬菜研究所进行“蔬菜种子必检项目测定”中种子纯度的田间检验实验的教学,让学生更加直观地去根据不同品种蔬菜在田间种植的各种农艺性状的差异来进行种子纯度的测定,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路,丰富实践经验,进一步巩固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2.4 将种子专业综合实验教学与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毕业论文和教师科研有机结合
实验教学与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科研活动和毕业论文有机结合。为了建立研究性、探究性和协作性有机结合的学习氛围,天津农学院设立了各种类型的科技创新基金,如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大学生创业大赛等。天津市也设立了市大学生挑战杯大赛,指导学生结合种子专业综合实验学习的内容,查阅文献,进行选题申请,开展课外科研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来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同时将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工作与实验教学链接起来,注重一些基础实验技能的培养;实验教学要充分利用教师的科研课题和经费,注重对本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的后续指导,使种子专业综合实验的教学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endprint
3 改革实验考核方法,完善实验评分标准
建立完善的实验考核制度,督促学生认真做好每个实验。我们根据多年的实验教学经验,结合其他高校的成绩评定标准,将种子专业综合实验成绩分为平时考核(60%)和期末考核(40%),平时考核主要针对学生预习报告、实验态度、实验操作规范程度、实验结果和实验报告五个方面进行考核[9]。预习报告主要考查学生对实验的预习情况;实验态度和操作主要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动手能力;实验结果主要考查学生实验课上所测得结果是否准确,是否符合基本的实验要求;实验报告考查学生的实验总结能力,重点考查学生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报告中要说明本实验的注意事项及影响本实验的因素等。期末考核主要对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进行考核[10],考核采用抽签或教师随机安排的形式让学生独立进行实验操作,教师根据学生的操作规范程度、实验结果分析是否合理逐项评分。这种考核方式可以客观地反映学生对实验技能和知识的掌握情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 结 语
总之,笔者在课程体系、教学形式和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实验考核方式等方面做了一些初步探索,这些对种子专业综合实验教学效果的提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极大调动了学生做实验的热情,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观察分析问题能力。今后将继续不断改革和完善实验教学模式,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培养具有沿海都市型的应用型种业复合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建华,刘为民.创建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适应农业发展需要[J].高等农业教育,2003(12):45-46.
[2] 刘霞.天津市现代种业发展约束与破解对策[J].天津农业科学,2013,19(9):67-69.
[3] 王丽彬,孙瑞艳,黄国清.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其趋势[J].天津农业科学,2013,19(5):20-24.
[4] 王守义.作物育种实验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5(3):61-62.
[5] 张培刚,王陆玲,张雁凌,等.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J].天津农业科学,2014,20(2):51-53.
[6] 肖占文,程红玉,王进.种子生物学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河西学院学报,2011,27(5):102-104.
[7] 徐秋芳,孙向阳,姜培坤,等. 高等林业院校土壤学课程的创新改革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8(9):56-59.
[8] 王守义,李圣福,宁堂原.种子学实验技术的教学实践与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7,6(2):117-119.
[9] 张桂莲,唐启源,张海清.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1,9(4):88-89,111.
[10] 顾丹丹,钮绪燕,刘杨,等.普通植物病理学实践教学的完善与提高[J].天津农业科学,2013,19(12):39-41.endprint
3 改革实验考核方法,完善实验评分标准
建立完善的实验考核制度,督促学生认真做好每个实验。我们根据多年的实验教学经验,结合其他高校的成绩评定标准,将种子专业综合实验成绩分为平时考核(60%)和期末考核(40%),平时考核主要针对学生预习报告、实验态度、实验操作规范程度、实验结果和实验报告五个方面进行考核[9]。预习报告主要考查学生对实验的预习情况;实验态度和操作主要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动手能力;实验结果主要考查学生实验课上所测得结果是否准确,是否符合基本的实验要求;实验报告考查学生的实验总结能力,重点考查学生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报告中要说明本实验的注意事项及影响本实验的因素等。期末考核主要对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进行考核[10],考核采用抽签或教师随机安排的形式让学生独立进行实验操作,教师根据学生的操作规范程度、实验结果分析是否合理逐项评分。这种考核方式可以客观地反映学生对实验技能和知识的掌握情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 结 语
总之,笔者在课程体系、教学形式和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实验考核方式等方面做了一些初步探索,这些对种子专业综合实验教学效果的提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极大调动了学生做实验的热情,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观察分析问题能力。今后将继续不断改革和完善实验教学模式,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培养具有沿海都市型的应用型种业复合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建华,刘为民.创建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适应农业发展需要[J].高等农业教育,2003(12):45-46.
[2] 刘霞.天津市现代种业发展约束与破解对策[J].天津农业科学,2013,19(9):67-69.
[3] 王丽彬,孙瑞艳,黄国清.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其趋势[J].天津农业科学,2013,19(5):20-24.
[4] 王守义.作物育种实验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5(3):61-62.
[5] 张培刚,王陆玲,张雁凌,等.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J].天津农业科学,2014,20(2):51-53.
[6] 肖占文,程红玉,王进.种子生物学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河西学院学报,2011,27(5):102-104.
[7] 徐秋芳,孙向阳,姜培坤,等. 高等林业院校土壤学课程的创新改革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8(9):56-59.
[8] 王守义,李圣福,宁堂原.种子学实验技术的教学实践与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7,6(2):117-119.
[9] 张桂莲,唐启源,张海清.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1,9(4):88-89,111.
[10] 顾丹丹,钮绪燕,刘杨,等.普通植物病理学实践教学的完善与提高[J].天津农业科学,2013,19(12):39-41.endprint
3 改革实验考核方法,完善实验评分标准
建立完善的实验考核制度,督促学生认真做好每个实验。我们根据多年的实验教学经验,结合其他高校的成绩评定标准,将种子专业综合实验成绩分为平时考核(60%)和期末考核(40%),平时考核主要针对学生预习报告、实验态度、实验操作规范程度、实验结果和实验报告五个方面进行考核[9]。预习报告主要考查学生对实验的预习情况;实验态度和操作主要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动手能力;实验结果主要考查学生实验课上所测得结果是否准确,是否符合基本的实验要求;实验报告考查学生的实验总结能力,重点考查学生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报告中要说明本实验的注意事项及影响本实验的因素等。期末考核主要对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进行考核[10],考核采用抽签或教师随机安排的形式让学生独立进行实验操作,教师根据学生的操作规范程度、实验结果分析是否合理逐项评分。这种考核方式可以客观地反映学生对实验技能和知识的掌握情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 结 语
总之,笔者在课程体系、教学形式和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实验考核方式等方面做了一些初步探索,这些对种子专业综合实验教学效果的提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极大调动了学生做实验的热情,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观察分析问题能力。今后将继续不断改革和完善实验教学模式,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培养具有沿海都市型的应用型种业复合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建华,刘为民.创建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适应农业发展需要[J].高等农业教育,2003(12):45-46.
[2] 刘霞.天津市现代种业发展约束与破解对策[J].天津农业科学,2013,19(9):67-69.
[3] 王丽彬,孙瑞艳,黄国清.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其趋势[J].天津农业科学,2013,19(5):20-24.
[4] 王守义.作物育种实验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5(3):61-62.
[5] 张培刚,王陆玲,张雁凌,等.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J].天津农业科学,2014,20(2):51-53.
[6] 肖占文,程红玉,王进.种子生物学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河西学院学报,2011,27(5):102-104.
[7] 徐秋芳,孙向阳,姜培坤,等. 高等林业院校土壤学课程的创新改革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8(9):56-59.
[8] 王守义,李圣福,宁堂原.种子学实验技术的教学实践与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7,6(2):117-119.
[9] 张桂莲,唐启源,张海清.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1,9(4):88-89,111.
【专业综合改革】推荐阅读:
专业综合改革报告09-19
园林专业综合实习报告10-21
跨专业综合实训感想11-19
培养综合高职理财专业人才论文09-24
综合类大学师范专业好不好就业06-07
学前教育专业综合实践课程考核实施方案11-03
水价综合改革总结10-23
综合行政执法改革07-28
2023年度综合改革自查报告11-02
综合改革实施情况汇报材料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