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考查方案(精选12篇)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殊性决定了综合实践活动评价内容的全面综合,决定了要重视过程评价,注重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实际体验和发展程度。因此其评价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无论何种方式,都要通过观察,记录和描述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作为评价的基础。
二、考查对象
五年级学生
二、考查内容
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收获与成果。
三、考查办法
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
四、考查标准:
1、认真参加每一次活动,完成自己承担的任务,能够为实现集体目标付出努力。
2、主动提出活动设想建议,乐于合作,学会交流和分享信息、创意及成果,尊重、欣赏他人。
3、初步学会收集信息的各种基本方法,尝试运用调查、考查、文献收集等基本信息工具和信息方法。
4、能够对收集的信息或资料进行初步分析和处理,能进行一般的信息交流。
5、初步学会自主提出问题、制定活动方案,并组织或参与实施。
6、尝试探究活动,体验探究过程,对感兴趣的自然问题、社会问题和自我问题进行深度探究。
7、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能综合运用已有知识、技能和经验,积极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
8、能以书面、口头、小报及其它形式,展示或表达活动成果、体会和思想感情。
9、积极实践,踏实严谨,实事求是,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发挥个性特长,施展才能。
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的内涵探讨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就是为了实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而制定的书面计划。一般来讲完整的小学实践方案必须要包含活动的主题、活动的目标、活动的适用对象以及活动的设计和指导者等, 通过这些要素能够明确活动的具体方案, 使得学生对活动的认识能够更加的深刻。
因此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方案是实施活动之前的必要准备, 能够对活动进行有效的预设, 从而保障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制定的策略探讨
1. 选择要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特征, 要贴近小学生的生活。
传统的小学教学把学生封闭在了课堂之内, 使得学习和现实生活不断远离, 这不利于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综合实践活动是为学生开辟了一条和现实生活相互联系并且能够持续发展的渠道, 所以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的设计中, 必须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使得学生能够可以在生活中受到教育。另外在进行选材的过程中还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阶段特征, 选取一些相对有趣并且能够启发学生进行思考的活动, 比如参观博物馆、观摩民俗表演, 走访孤寡老人等形式多样的活动, 这些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开拓视野, 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对学生有着很大的吸引力, 所以学习更加具有主动性。
2. 要有明确的活动目标, 在活动中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指导。
活动目标是整个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的核心, 这直接关系到对学生进行培养的定位以及情感发展和价值观等重要问题, 所以在老师完成教学任务中起着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首先在目标制定的过程中, 目标要清晰准确, 要和教学大纲的基本精神相符合, 不能远离教学目标, 同时还要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不能方案制定后却无法实施。另一方面, 方案的制定要有一定的“度”, 让学生获取新经验新知识的同时不能盲目的扩撒, 以免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
3. 要做好时间的分配, 对活动要考虑周全。
一般来讲,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主要包含了激趣导入、交流归纳、合作探究、实践操作以及展示评价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当然这些环节并非一成不变, 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细分, 比如在合作探究的环节中可以再分为模仿演示和交流汇报等环节。在制定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 要仅仅的围绕教学的目标, 突出重点, 在方案的制定中要充分的考虑好时间的分配, 一般在教师导入的环节可以占到课堂时间的10%, 学生自主操作的时间可以占到80%, 讲评的环节占到10%, 这样就能够将重点放在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上来, 以真正的实现动脑和实践充分的结合, 从而使得学生可以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获得综合能力的提升。
4. 活动要进行细致精心的准备, 强调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依赖于充分的教学准备工作, 这是老师引导学生顺利完成综合实践课程的前提条件, 是学生们从综合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的重要保障。活动的准备工作主要包含了老师的备课, 同时也包含了学生在活动之前的预备活动。老师在上课之前要对学生做好指导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只给学生进行简单的方法介绍, 而是应当让学生通过调查、讨论以及制作等一系列活动去发现问题, 拟定解决问题和促进自身发展的详细计划, 这样才可以为综合实践活动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 确保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够获得有效的提升。
三、小结
随着社会对学生综合能力的不断重视, 小学综合实践课程也更加广泛的被应用到教学实践中, 使得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比较好的提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方案是指导课程顺利进行的保障, 如果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方案的制定或者是方案的制定不够细化。那么, 就很有可能会造成课堂教学的混乱, 使得综合实践活动难以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因此老师应当科学合理的制定活动方案, 使得方案能够对课堂的教学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从而更好的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朱剑峰.小学体育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尝试[J].魅力中国.2010 (08) .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 活动方案 制定
中图分类号:G426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1(a)-0154-0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在新课改的教育平台上,它有着更大的创新空间。教师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结合学校的办学目标以及学校的特色建设等设计方案,科学有效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以融合的方式设计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实现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领域的整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能拓展学生学科知识领域,提高综合素质,发展批判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能够尽可能地融入到社会大环境中,通过社会考察与实践,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锻炼学生的合作学习及人际交往能力。
在现代小学教育中,课程的设置既要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而综合实践活动正是一门以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学校和社区的需求为基础,解决学生关心和社会关注的实际问题为目的的学习活动。以这样的学习活动为内容的课程设置则能恰如其分地达成现代教育的需求目标。因此,我国新课改中明确要求小学教育要大力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实践证明,一堂好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一定要有一个科学详尽的活动方案。那么,怎么准确把握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的内涵呢?如何科学制定出新颖可行的方案呢?以下本文就上述问题进行讨论。
1 学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的内涵
顾名思义,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就是为实现某次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而制定的书面计划。它是实施活动前的必要准备,体现出整个活动的预设性,以保障活动的有序进行。通常来讲,一个完整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应包括以下几个基本要素:活动主题、活动目标、活动适用对象、活动设计与指导者、活动准备、活动时长、活动实施过程、活动实施建议、活动评价建议等。通过对上述基本要素的明确而形成活动方案,使学生对活动本身认识加深,能清晰了解活动步骤和过程。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为了让“预”的效果更好,可以通过开展方案制定课的教学课程。在课上,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制定计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指导学生正确把握活动方案的基本要素和基本格式,自主、规范地进行活动设计或修改活动方案草稿,再通过交流、合作、论证,进一步完善活动方案。
2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的制定技巧
通过上文可知,科学而新颖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方案,是上好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关键。设计一个成功的活动方案,不但能激发学生们参与活动的兴趣,而且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能使他们体验到活动所带来的乐趣,探究新的学习方法,在尝试的过程中发现问题,通过思考解决问题,从而使他们各个方面的能力不断提高。以下本文就从活动选材、目标制定、准备工作和环节设计四个方面详细介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的制定技巧。
(1)选材要贴近生活,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特点
人是现实世界和社会实践中成长起来的精灵,是生活于自然中的高级动物。学生更是如此。可是传统教育往往让学生远离现实世界,封闭在课堂内,课堂学习成为隔离学生与世界的屏障。而综合实践活动则是为小学生们开辟的一条与他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交互作用、持续发展的渠道。因此,在制定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选材时,必须要贴近实际生活,要在生活中教育学生。同时,选材的时候还要充分考虑到小学阶段学生思维特点,不要选择那些较为复杂的社会活动,而应截取一些相对简单有趣、能够让小学生通过思考获得启示的活动。例如,开展一些参观、观摩、走访等形式的活动。
(2)活动目标要恰当,能够较好地指导整个活动过程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方案中的活动目标是整个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过程中的核心和灵魂,它直接涉及活动对学生培养的定位、情感发展及教育的价值观等问题,是教师完成教学内容的鉴定标准,在教学活动中起着定向的作用。所以,方案中活动目标必须要恰当,要能够较好地指导整个活动过程。具体来说,首先,活动目标制定要来源于课程标准,符合新课改纲要的精神。其次,活动目标制定要具体明确,可操作性强。最后,活动目标制定要把握好“度”,体现新经验的同时不能盲目扩散。
(3)活动准备工作要细致,师生共备为活动服务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有赖于充分做好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前的准备工作,有效地准备工作保证,是教师引导学生顺利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必要条件,是学生真正在实践活动中促进个性发展的重要保证。这里的活动准备工作,既包括教师的方案制定、备课等准备工作,也包括学生的活动前的预备活动。这一阶段,教师要对学生做好准备指导工作,尤其注意不能把该工作作为是对学生进行简单的方法介绍。而应作为一次以“开展实践活动前准备”为内容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来进行,让学生在“调查”、“探究”、“讨论”、“设计”、“操作”“制作”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问题,拟定解决问题和促进自身发展的计划,为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做好充分准备。
(4)活动过程要有序,考虑周全,时间分配合理
一般来说,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过程要有激趣导入、合作探究、交流归纳、实践操作、展示评价和拓展创新等六个方面内容。当然,在这六个环节中任何一个,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再细分。例如,在合作探究环节中,可以进一步再次细分出两个环节:其一,交流汇报,质疑互补环节;其二,模仿演示,整体回顾要领环节。在制定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过程时,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层层深入,突出各环节的重点及渐进性、衔接性。事先考虑好时间分配,合理展开。对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教师的导入和示范讲解时间约占10%,学生们的操作时间占80%,讲评环节最多占10%。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实践和动脑相结合,才能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综上所述,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必然会被更广泛地应用到教学实践当中去的。这就更要求我们的小学教师要能够很好地制定活动方案,以实现教学目的。我真诚地希望本文能够为大家提供一定线索,但其中的不足之处还请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 实践课方案实施策略.
[2] 实践活动过程控制研究.
[3]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类型.
———走进中国美食文化
活动主题的提出
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数千年来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美食文化。随着近代中西文化的交流,中国的美食文化在世界各国大放异彩,一直享有盛誉,这是值得千百万炎黄子孙引为骄傲的。但当今的小学生对于这些头脑中积累甚少,为了让孩子们了解我国丰富多彩的美食文化,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我们五年级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尊重学生们的兴趣确定了以“走进中国美食文化,让世上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美食文化”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
活动具体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我国美食的特点、种类、历史渊源等。
2、了解我国美食文化形成的原因以及蕴含的人文、地理背景。
3、为我国美食文化发展献计献策。
能力目标:
1、培养孩子们收集、整理资料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孩子们从生活实际入手,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小组活动,使孩子们学会分享共同的劳动成果,培养他们的探究、合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
1、让孩子们在实践中体验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中华文明。
2、增强孩子们自觉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意识。
活动方式:
1、明确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2、确定研究课题,制定活动方案。
3、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资料。搜集美食的资料。
4、收集图片和装饰品。
5、亲身体验,形成文册,总结交流。
实践阶段:
第一步::.筛选及确定活动主题
依据学生的兴趣,尽量选取大多数学生都感兴趣的活动主题,只有把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活动地顺利进行才有保障。
第二步:活动主题的细化及分组
分组注意事项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较强的协调能力,教师没必要强拉硬拽为学生分派,只需通过平常的观察首选几位组长即可(这些组长不仅要有领导才能、协调能力、群众基础,更重要的是要有责任心,有较强的沟通能力)。
预设子课题:
1、八大菜系
2、中国茶文化
3、中国酒文化
4、文学作品中的饮食文化
5、人生仪礼食俗
6、中国饮食礼仪
7、历史名人与饮食
注:以上七个子课题所包含的内容很广,如果将它们作为各小组研究的子课题的话,很可能会出现研究过于肤浅的现象,因此经商议决定将以上七个子课题作为整体不同时期的子课题,然后各小组从中选择其感兴趣的子子课题作为研究对象。
第三步:小组活动方案制定课
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充分地自主探究制定出本组的活动方案,并进行修订完善,力求具体实效,能直接指导实践活动。
第四步:活动实施
让学生充分了解我国的饮食文化,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可对各组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评比,进行一次有效的阶段性评价。通过评比,督促学生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参与性,为以后的活动顺利完成作保证。
第五步:活动展示阶段
推出美食宣传栏、办手抄报、活动故事等形式进行展示。
五、主题与课时安排
① 八大菜系三课时
一、主题的确立
中华民族历来是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学生尊重老师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可是如今的学生是家中的天使、家中的“太阳”,因此在学校缺乏尊重老师,团结同学的举止行为。鉴于此,我决定把“感恩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切入点,调整教育的重心,尝试让爱的教育从身边做起,从尊重父母、教师做起!于是就有了《感恩老师,体验真情》这一综合实践活动主题。
二、活动目标
(一)、认识目标:
1.通过模拟、体验、搜集、采访、观察、记录等一系列实践活动,使学生真正感悟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怀、体贴和呵护,理解老师对自己的爱,对老师产生感恩之情、常怀感恩之心。
2.学会大胆表达自己对老师的爱,学会对老师说“谢谢”,学会与老师沟通、换位思考,学会感恩老师,以实际行动报答老师的教育之恩。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获取、加工、存储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探究、写作、朗诵、演讲、会话、设计制作的能力。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善于发现问题,解决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意识。
2.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创新意识。
3.使学生学会尊重老师,感恩老师,进而学会关爱他人,回报社会。
三、活动年级:九年级
四、时间安排:六周第一阶段:了解老师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播放视频:“5.12”四川汶县大地震中,一个让所有人为之感动的关于师爱的故事。
2.播放公益广告宣传片——《感恩老师,感恩教育》 教师提问:看完了视频,你有什么感悟?(学生思考后回答
二、问题探究,确立课题
问题一:从我们开始入学到如今,老师对我们的付出有哪些? 问题二:你都为老师做了些什么?
问题三:在生活中,你与老师的关系如何?
问题四:谈一谈你在老师面前有哪些做得不到的地方?
(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节马上就到了,我们就以《感恩老师,体验真情》为活动主题,实施我们的感恩活动。
三、感受关爱,学会感动。
1.教师下发“感恩调查问卷”,学生填写。
具体内容见调查表
2.学生回答问卷上的问题。
3.通过答卷,学生认识到,他们对老师的了解真是太少了,几乎没做什么。
由此引出下一阶段研究课题——走进老师(调查研究)。
第二课时:走进老师
活动安排1.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经研究讨论,自由组合,分为6个调研小组,并制定了研究任务及方案方法。分组情况如下:
第一组通过观察、了解、记录的方法,调查老师一周的工作、校务分担等情况。
第二组统计全班同学为老师所做的,做好数据收集。
第三组角色转变——亲身体验当老师的感受,体会老师工作生活的辛苦。利用课改的时机,当一回老师,写出一天的收获和感想。
2.按照以上的分组,利用一周的时间,开展实践活动,收集数据、材料。
3.教师督促、检查各小组活动的汇报材料、各项数据。各小组确定汇报人员。
第三课时:谈古说今话感恩
活动过程:
1.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经研究讨论,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分为6个小组,并制定了活动任务及方案方法。分组情况如下: 第一、三组“感恩诗文”朗诵组通过网络等渠道搜集、整理、摘抄以及以师恩为主题的诗歌、散文、名言警句(诗文朗诵)第二、四组“感恩师恩”故事组搜集、整理中国古今传统感恩故事。(讲故事)
第三、六组“真情回报”演讲组准备“感恩老师”内容的演讲材料。(演讲)
2.利用一周的时间,开展实践活动,收集整理材料,做好才艺表演的准备。
第四课时:深深师恩悠悠生情
活动过程:
1.布置学生与家长进行书信交流。学生以“老师,我想对你说”为题,充分利用书面语言表达从容而情感饱满的特点,仍学生把内心想对老师说的话用文字语言表达出来。
2.在教师节来临之际,计划自己对老师表达热爱之情的方式。第五课时:成果汇报
活动过程:
一、教师总结前四阶段活动情况
二、学生代表发言谈收获
1.知识方面、能力方面
2.自己的变化
三、齐唱《感恩的心》
教师:人的生命来之不易,生命是宝贵的,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我们要珍惜自己的受教育机会,尊重生命,尊重教师,不虚度年华,认真过好每一天。让我们一起唱响《感恩的心》。
第六课时:尊师之风延续
活动过程:
我们本次的《感恩老师,体验真情》主题实践活动即将结束,单靠几节课的活动远远不能表达我们对老师的爱,那么,就让我们把爱延续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在接下来的岁月里,每周为老师做一件事,用我们的行动来延续我们对老师的感恩之心吧!
提出倡议——“让尊师之风一直延续下去”
1.“感恩老师四个一”:从最基本的做起,做到“每天向老师问一声好”,“认真遵守课堂纪律”,“为老师发放作业”,“为老师擦一次黑板”。每个学生认真实施“四个一”,班主任及时了解学生落实情况,鼓励学生把四个一行动持之以恒地做好。
调查改革开放20多年来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进行专项调查,分析调查结果。
查报告。
二、活动目标
1.通过调查了解改革开放以来家乡发生的具体变化,了解人们对这些变化的看法。
2.在社会调查的基础上,分析研究产生变化的历史原因、条件,进一步认识改革开放决策的正确性,进一步体会改革开放对于中国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
3.学会展开社会调查的一些基本方法,能够根据自己的调查统计,尝试写出社会调查的分析报告。
三、活动步骤
1.调查准备
①组织准备:可自由结合3-5人的调查小组,进行社会调查。
②制定调查计划:
第一、确定调查主题:以家乡的某一方面的具体变化为选题,如:房屋、建筑、交通、旅游、教育、街巷、广播电视、衣食穿着、经济发展、精神面貌、风俗礼仪等方面的变化,选择其中部分内容展开调查。
第二、调查内容设计:调查应包括改革开放前后两个部分,还可以了解未来发展规划等。编制调查问卷、访谈提纲,列出具体内容和资料采集等。
第三、确定调查形式:包括人物访谈、查阅资料、问卷调查,实地考察、搜集文字、图片等。
第四、确定调查对象:包括家中长辈、邻居、老师、游客、顾客、职能部门、居委会、派出所、学校、商业文化部门{档案馆、文化馆}
1.调查实施:
第一、调查访谈中要尊重受访者,举止大方、有礼貌。
第二、要提前将调查提纲交给调查对象,使受访者有所准备。小组成员可分工提问,避免跑题。
第三、调查中要认真记录,搜集图片、文字、数字等资料。要事先征得受访者同意。
2.撰写调查报告:
1.“可拓—集对”方法
“可拓—集对”的方法, 是基于多物元评价的方法, 可对事物、方法、策略等进行优劣评价。它可以把评价中的定性和定量指标相结合, 建立多指标性能参数的评价模型, 并能够以定量的数值表示评价结果。该方法中引入了关联函数概念, 有关联函数来确定待评对象相对于各个等级的关联度, 从而获得评价结果, 其主要的评价步骤和过程如图1所示。
2.“可拓—集对”方法在学生综合评价中的应用
根据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的相关规定, 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选择相应的评价因子, 在本文中, 影响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主要特征因素有: (1) 思想品德素质c1, (2) 出勤率c2, (3) 作业完成情况c3, (4) 课堂互动程度c4, (5) 考试成绩c5, 据此可以建立综合评级的物元, 即评价条件集M= (M1, M2, M3, M4, M5) , 其中:, Mi= (ci, vi) , i=1, 2, …, 5;vi为评价指标ci量化, 用vi= (ai, bi) 表示。
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可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 可由考评专家给出每个等级的数据范围, 这样就可以参照各等级的集合范围将考评数据代入, 经过运算后可以得到一个学生相对于某个等级的贴近程度, 即关联度大小, 数值越大的说明该学生的评价等级越是与该等级相贴近, 将该学生划分到该等级就比较客观了。具体的评价过程大致如下, 为了便于说明我们假定有如下的评价标准:
2.1 确定经典域
如上述评价规定所示, 评价的指标共有5项, 分别为c1, c2, …, c5;而评价的等级有四个, 分别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在此基础上确定各等级的取值范围和各指标的取值范围, 即:经典域和节域, 用R0, Rp表示。
设m个评价等级N1, N2, …, Nm建立相应的同征物元。
其中vi= (〈a1i, b1i〉, 〈a2i, b2i〉, …〈am, bm〉) , 即
式中:Nj表示所划分的第j个评价类别, ci表示的i个评价指标, vij=〈aij, bij〉分别是Nj关于指标ci所规定的量值范围, 即各类别关于对应的评价指标所取的数据范围———经典域。
2.2 确定节域
其中:c= (c1, c2, …, cn) , vp= (v1p, v2p, …, vnp) , vip=〈aip, bip〉, i=1, …n
式中:p表示评价类别的全体, vip为p关于ci所取得量值范围_节域。
文中的节域为:
2.3 确定待评物元
对待评对象, 把评价数据用物元表示为:
其中:c= (c1, c2, …, cn) , v= (v1, v2, …, vn)
式中:Rop为待评对象的集合, vi为ci的量值, 即待评对象相对于各指标的具体数据。
如果一个学生的各项指标的得分情况为:
2.4 确定评价类别的权系数
对于级别Nj, 设bij〈bi, j+1, 且〈aij, bij〉∈Φ, 各待评对象的组分 (c1, c2, …, cn) 对各评价等级的联系度表达式为:
q为待评对象的个数。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权系数, 可以通过上述的公式计算出来, 当然, 也可以通过专家指定。
2.5 确定待评对象关于各类别的关联度
2.5.1 计算距
式中:ρ (vi, vij) , ρ (vi, vip) 分别是点与区间的距, ρ (vi, vij) 表示点vi与区间vij的距;表示区间 (aij, bij) 的大小;) 表示区间 (aip, bip) 的大小。
2.5.2 计算关联函数
由于本文中的数据都在监测标准之内, 不可能出现关联函数为负数的情况, 因此, 关联函数Kj (vi) 的取值范围是整个正实数轴, 实际上刻画的是待评对象各指标关于各评价类别j的归属程度。
2.5.3 计算关联度
则待评对象对评价标准的关联函数为
用进行处理, 并归一化处理, 得
式中:Kj (p) 为待评对象各指标关于各类别的关联度的组合。
该学生关于各等级的关联结果如表2:
根据表中的结果进一步计算可得:
2.6 确定学生综合评价的类别
根据上述公式的计算, 可以得出结论, 相对于四个等级的关联度K1, K2, K3, K4, 比较它们的大小, 关联度越大, 则它与某个等级的符合程度就越佳。
根据计算, 有K2* (p) >K1* (p) >K3* (p) >K4* (p) >, 因此将该学生的综合考查评价为良较为合适。
3. 结语
文中根据“可拓—集对”方法可以建立多指标参数的评定模型, 能够完整地反映被测评对象的综合水平这一特点, 提出将该方法应用到学生综合考查评价中来, 该算法充分地利用了所获得数据, 并且该方法具有可扩展性, 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可以将量化的结果转化为定性的不同等级, 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需要说明的是, 文中所使用的评价标准只是为了说明方便所提出的, 实际的各评价因子项的数值取得则需要各类专家根据实际的情况来确定。
摘要: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 对于教学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学生综合素质的评测问题日渐为人们所重视, 如何综合客观的评价一个学生, 显得非常重要。根据“可拓—集对”方法可建立多指标参数的综合评定模型, 较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综合水平, 用“可拓—集对”的方法以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特征因子进行量化, 以此作为衡量评价对象综合能力优劣的标准, 更具科学性、合理性。
关键词:学生综合考查评析,“可拓—集对”评价法,特征因子,量化
参考文献
[1]蔡文, 杨春燕, 林伟初.可拓工程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0.
[2]赵克勤.集对分析及其初步应用[M].杭州:浙江科学出版社, 2000.
[3]汪培庄.模糊集合及应用[M].上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87.
为积极顺应教育教学改革的趋势,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培养学生二十一世纪的技能,使学生在基础知识、实验技术熟练的基础上,体现交流沟通、团队合作及责任心,人际关系与协作,问题的识别表述与解决,好奇心创新与思维能力等方面有长足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特长,重点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科学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力求对综合实践课程有所突破和创新,使综合实践活动在内容、形式上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进行真实的体验,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基于这些认识,我们以科学教育理念为支撑,以综合实践活动课为依托,以信息技术、机器人、航模等创新实践活动为载体,进行探索和实践。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和目标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需求,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其《综合纲要》中也明确指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以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为前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就是开发校本课程资源的过程,为此,结合我校机器人、航模、学生电脑作品制作、集邮等特色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研究适合我校的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综合实践活动系列校本教材为我校重点开发的资源和课题实施的有效载体,能力生根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的研究为我校探索研究的目标。
在课题研究、探索过程中,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思 、行 、创、 根”的思维品质和综合实践的能力植根于学生一生的成长之中为目标,通过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与实验,探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下的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规律、基本方法和基本途径。围绕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性质和特点、目标与要求,通过校本课程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和实践运用,总结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题成果,逐步建立和完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方法,为我校和兵团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和实际操作方法。
课题的开发、研究、探索和实施是以:自主性、实践性、综合性、创造性为主要特征;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思 、行 、创、 根”的思维品质为核心理念;以综合实践的能力植根于学生一生的成长之中为目标;以兴趣和好奇心为出发点,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实践体验,探究性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来开展。
三、研究内容与操作要点
(一)研究内容:按照实践研究的操作程序,分步骤从以下四方面进行研究。
1、围绕我校的办学特色:航模、机器人创新实验、学生电脑作品制作、集邮、科技小制作,采取以综合实践活动为平台,信息技术、机器人和航模为载体,把各特色相关学科有效的进行整合,融合为一个大的平台,进行资源的有效整合,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长短结合、化零为整,从而提升学校的办学特色、提升学生的信息、科学和创新素养开展研究。
2、把信息技术、机器人、航模以模塊化的形式纳入综合实践课活动课程体系,开发《综合实践活动》校本教材
3、在大量实践基础上,形成充分利用校本课程资源的活动案例。
4、以学生的兴趣出发,进行小学六年级、初中八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走班形式的探索实践。
(二)操作要点:
1、运用新视角。关注学生的兴趣、关注前沿科技发展的趋势,以活动实践操作的角度切入进行课题研究和课程的开发实践。
2、注重学生好奇心的培养,好奇心是创新的源泉;注重学生的亲手操作、亲历情境、亲身体验;注重“做中学”和“学中做”,强调通过设计、制作和试验等活动获得技术实践体验。
3、立足于活动实践,以信息技术、机器人、航模教育为平台培养青少年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组织、协调、管理能力,最终实现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4、校本教材的编写、活动的设计和开展要紧密围绕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思 、行 、创、 根”的思维品质来进行,并将其能力植根于一生的成长之中为目标
5、做好专任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和素养。
6、规范课题管理。课题实验是一项科学、严肃、认真的事,要有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具体的实施过程和措施,要有科学地检验和总结。建好实验队伍、合理分工,责任到人。在实验过程中抓规范管理,做到有要求、有落实;及时了解新信息、吸纳新经验;定期研讨、总结实验情况,确保实验按程序进展。
7、选择和高校及国内外知名相关企业合作,为课题的开展实施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8、重视学生活动成果。学生的每个活动成果必须用电子成长档案袋的形式进行保存,记录学生的成长历程。
9、重视课程评价。对实践效果进行检测,包括对学生的评价,也包括对教师的评价,还包括对课程设计本身和实施效果的评价。评价校本课程的成败应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学生素质是否因此而有所发展?教师素质是否因此而得到提升?建立的校本课程是否可以继续循环滚动?自己的经验是否可供他人学习和借鉴?
一、活动组织:
1、总负责:
【(一、二年级);(三、四年级);(五、六年级)】
2、各班负责老师安排:
班级 班主任 语文老师 带队老师 拍摄
二、活动地点:人家小区外围
备注:如活动当天下雨,活动地点则改为各班教室,上午第四节照常上课,活动提前至1:00起,请负责老师及时到位。
三、活动时间(已修改):
1、12月17日(周五)提前至第四节课用餐(11:00起:一至三年级用餐;11:10起:四至六年级用餐)
2、11:50学校天井集中。
3、12:00按班级秩序出发,徒步至活动地点。
注:一至三年级出校门后统一向西(校门往右)走;四至六年级出校门后统一向东(校门往左)走。
4、13:40开始返校,到校后告知门卫返校情况,之后各班集中教育,14:00左右放学。
四、活动要求及准备事项:
1、注意学生形象,佩戴好红领巾、校徽、穿好校服。
2、所带食品及茶水不宜太多,并自备垃圾袋、餐巾纸和桌布。
3、各班由班主任、带队老师全面负责管理学生以及安全、礼仪、卫生等方面的教育。
4、各班自主选择合适的场地。(场地要求: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能容纳本班学生开展活动即可,可由家住小区的学生介绍、推荐。)
5、确定场地后,各班开展主题班队活动:一年级自定主题,二至六年级以“经典诵读”为主题,结束后将班队活动方案整理成文,并于活动后上交至德育处,参与评选。
注:不允许带剪刀、小刀等危险用品,不带MP3、MP4、手机等贵重娱乐用品。
五、活动注意事项:
1、过路口时井然有序,不在路边打闹,不做危险动作,不允许私自登高、下水等。
2、注意饮水和饮食卫生。
3、文明有礼,不大声喧哗,不触碰小区居民的物品:如晾晒的衣物等。
4、爱护公物,保持活动场地整洁。
5、每位老师的手机都要求保持畅通,以防出现紧急情况可及时联系。
注:其他未尽事宜另外通知。
区调东中心小学
课外社会综合实践活动是根据学生特点,利用当地资源,开展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物理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它能够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其求知兴趣,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动脑动手能力;为学生发展自己的爱好和特长提供机会;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二、调查身边生活中的物理综合实践活动的设想
1、走进活动基地,了解家乡的电力资源和用电环境以及发展经济的电力资源优势,增进热爱家乡的情感。
2、深化素质教育,实施以观察和实验为主的物理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调查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规划方案《物理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3、让学生从生活中了解人与电力息息相关的重要性,树立节约用电和安全用电的思想,培养能源可持续性利用和发展的观点。
三、调查身边物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计划和组织方式
1、首先进行调查中交通安全知识和安全用电和防触电知识的知识。
2、调查课时安排以一天为宜。
3、把全班分成十个小组,由两位老师带领。
4、学生带好记录册,带上照相机,拍些常用家电和安全用电的照片。
四、调查身边安全用电综合实践活动的地点选择
观察地点选在家庭、公共场所,供电站等,不影响家庭正常生活和各部门正常工作条件下,有选择地有目的的观察。
五、调查身边安全用电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实施
1、统计自己家及邻居家所用的电器种类
2、调查家庭配电线路结构
3、以小组为单位统计本村农业上所用的电器的种类
4、以小组为单位调查农村安全用电隐患
5、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深入工厂调查各类开关
6、通过多种途径学习安全用电知识
7、通过实验探究为何不能用湿手接触电器
六、活动总结
1、学生之间交流,成果共享
2、各组写出调查报告
3、全班集中,各组交流
4、总结出农村安全用电注意事项,给当地政府提出合理化建议
七、活动反思
1 直接考查求圆的方程
考试说明中对圆的方程内容的考查,要求“掌握确定圆的几何要素,掌握圆的标准方程与一般方程”.而圆的一般方程是以二元二次方程的形式体现,主要适用于代数运算方面.“掌握确定圆的几何要素”,也就是确定圆心和半径.圆的标准方程反映出圆的几何特征——圆心和半径,从而更容易写出圆的标准方程,所以在考题中多数都是通过题设条件求出圆心和半径的方法来求得圆的方程.如2007年北京卷(文科(19)、理科(17))题
矩形ABCD的两条对角线相交于点M(2,0),AB边所在直线的方程为x-3y-6=0,点T(-1,1)在AD边所在直线上.
(Ⅰ)求AD边所在直线的方程;
(Ⅱ)求矩形ABCD外接圆的方程;
(Ⅲ)若动圆P过点N(-2,0),与矩形ABCD的外接圆外切,求圆P的圆心轨迹方程.
根据题设条件,分析矩形图形的有关性质,通过解两直线方程组成的方程组求得圆心坐标,再利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求出半径,从而得出“矩形ABCD的外接圆”的标准方程.此题的前两小问,将平面几何中的一个重要而基本的图形——矩形与圆结合起来,难度不大,但考查到的基础知识却不少.
类似地,如辽宁卷(文(21)、理(22))第1小问:“已知正三角形OAB的三个顶点都在抛物线y2=2x上,其中O为坐标原点,设圆C是△OAB的外接圆(点C为圆心)(Ⅰ)求圆的方程”.通过求出在抛物线上“以原点O为顶点的正三角形”的另外两个对称顶点的坐标,再结合正三角形外接圆的性质,求出三角形外接圆的圆心和半径,最后由标准方程形式写出所要求的圆的方程.比较北京和辽宁卷两道解析几何综合题,一道题是求矩形外接圆的方程,另一道是求正三角形外接圆的方程,可谓是“形似且神似”般地“不谋而合”.
我们不妨再将全国卷Ⅱ(文(21)、理(22))和广东卷(文(19)、理(18))拿出来比较一下:
(全国卷Ⅱ)在直角坐标系xOy中,以O为圆心的圆与直线x-3y=4相切.
(1)求圆O的方程;(2)圆O与x轴相交于A、B两点,圆内的动点P使|PA|、|PO|、|PB|成等比数列,求PA·PB的取值范围.
(广东卷)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已知圆心在第二象限、半径为22的圆C与直线y=x相切于坐标原点O.椭圆x2a2+y29=1与圆C的一个交点到椭圆两焦点的距离之和为10.
(1)求圆C的方程;
(2)试探究圆C上是否存在异于原点的点Q,使Q到椭圆右焦点F的距离等于线段OF的长,若存在,请求出点Q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以上两道考题中的第1小问,虽然都是以求圆的方程为目标且解题方法完全相同,但题设却“似而不同”:全国卷Ⅱ是在已知圆心的条件下,通过直线与圆相切求半径写出圆的方程,广东卷则是在已知半径的条件下,通过“直线与圆相切于原点”求圆心坐标后写出圆的方程.而安徽理科卷(19)题题设中,直接给出“以原点为圆心,以t(t>0)为半径”,要求考生能写出圆的方程并加以运用.因此,对于求圆的方程的考题,基本上都落在“确定圆的几何特征——圆心和半径”上,这也正符合高考考试说明的要求.
2 考查圆的性质、直线与圆以及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对于圆的内容,考试说明还要求:能根据给定直线、圆的方程判断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能用直线和圆的方程解决一些简单问题.07年各地高考题中,有13个省市的解析几何综合题对此进行了考查.如海南、宁夏卷(文科)、湖北卷(文、理):
(海南、宁夏卷文(2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已知圆x2+y2-12x+32=0的圆心为Q,过点P(0,2)且斜率为k的直线与圆Q相交于不同的两点A、B.
(Ⅰ)求k的取值范围;(Ⅱ)是否存在常数k,使得向量OA+OB与PQ共线?如果存在,求k值;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湖北卷(理(19)、文(21))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过定点C(0,p)作直线与抛物线x2=2py(p>0)相交于A、B两点.
(Ⅰ)若点N是点C关于坐标原点O的对称点,求△ANB面积的最小值;
(Ⅱ)是否存在垂直于y轴的直线l,使得l被以AC为直径的圆截得的弦长恒为定值?若存在,求出l的方程;若不存在,说明理由(此题不要求在答题卡上画图).
海南、宁夏卷第1小问除了考查圆的概念(已知圆的方程求圆心和半径)外,还通过直线与圆相交来考查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知识,湖北卷则考查直线与圆相交构成的相交弦弦长问题.
类似地,山东卷(理(21)、文(22))第2小问中,因为题设条件“以AB为直径的圆过椭圆C的右顶点D”,故AD⊥BDDA·DB=0进而转化为坐标运算(也可用求圆的方程的方法求解)来考查圆的性质(直径所对的圆周角为直角).北京卷第3小问((Ⅲ)若动圆P过点N(-2,0),且与矩形ABCD的外接圆外切,求动圆P的圆心的轨迹方程.)和辽宁卷第2小问都从不同角度对两圆位置关系进行了不同层次的考查.
3 新课标地区对圆的内容的考查比重加大
在新课标的教学大纲中,对解析几何的要求明显降低,并且在解析几何的教学要求上偏重于直线与圆的方程(要求“理解”和“掌握”),而对圆锥曲线,即使理科,除了掌握圆、抛物线的意义及简单性质外,其余只作“了解”要求.07年新课标地区的高考试题正是按新课标的要求命制的.2007年广东等实施新课标教学的四省,高考文、理科共六套试题中,竟然有五套试题中的解析几何综合题是以考查圆为主或与圆相关,可见其比重之大.
对08年高考的启示:由于高考综合题对圆的内容的考查,其焦点集中在圆的方程、直线与圆以及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上,且大都是中档题,考查的知识与方法侧重于最基础的,所以建议高三复习时,只有采取“小题大作”,熟练在各种题设下求圆的方程的方法,掌握直线与圆、圆与圆位置关系的判断,才能真正收到“大题化小,小题化了”的效果.
作者简介 沈伟忠,出生于1963年9月,中学数学高教师,主要研究高、初中数学教学和数学竞赛,主编《高中数学总攻略》(360多万字,由汕头大学出版社出版)等六部高中数学学习资料,参与编写的书十多部.在各种数学专业杂志上发表数学论文100多篇.
一、加强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融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体验性课程, 它是通过亲身参与的学习方式, 亲历亲为, 体验实际, 从而取得本身能力与素质的提高。多年的教学经验表明:主题活动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指导的有效形式。总结探索之路的经验之一就是从其他有关学科的领域, 选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活动主题, 在开展实践活动的同时也进行了相关学科的教学, 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 四年级上学期《品德与社会》学科第二单元中有一课“温馨一家人”, 教师可以从中延伸拟定开展以“家庭之美”为主题的系列活动, 列出多个小主题:寻找长辈们的回忆、关于学生当家能力的调查……供每个学生选择。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有分有合, 在完成实践活动的过程中, 进行组内组间的交流, 在体验中感受“温馨一家人”。上述过程图示如下:
【点评】这样将两个课程的教学融合, 既加深了学科课程“温馨的一家人”的感受, 体会父母的爱和辛苦,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是观念与体验、理念与实践的良好结合。如《关于小学生使用零花钱的调查与研究》这个课题组, 学生通过订计划、实地考查、上网查找资料、分析调查结果等, 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 让家长和学生感动。
二、注重任课教师个体资源的有机整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任课教师往往同时兼任班主任等工作, 头绪多、工作繁重, 如能做到把这些常规工作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起来, 互相促进, 将会起着工作减量、增效的作用。
1.常规班级工作的融合
从常规班级管理工作中, 延伸拟定活动小主题, 在各相应时间, 由学生选择分头完成、交流汇报。以王老师所带班级的班级工作为例:
周二谈话课——才艺展示
周三谈话课——暑假旅游介绍
周四谈话课——班级情况汇报 (班干部日记)
每两周进行优秀小组经验介绍 (中队角)
周四班队课
周五地方课程——小组合作上课 (单周) 、综合实践活动汇报 (双周)
每月由班级阅读小组推荐优秀刊物、书籍 (黑板报)
课内时间:品德课午间管理困难班 (用于计划与反馈, 指导与交流)
课外时间: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 (用于实践与研究)
2.学校常规活动的融合
“新旧文化各放异彩——杭州‘新城文化’和‘小巷文化’调查研究活动”是学校国庆期间的一项常规活动。各班任务:通过实地调查、亲身体验、采访宣传等方式多角度地关注公共空间的文明利用。如:
401班——“公共设施使用情况”
402班——“文明出行”
403班——“校内公共空间不大声喧哗”
404班——“文明阅读”
405班——“公共空间卫生”
406班——“中国式过马路情况调查”
在这项常规活动中, 王老师指导学生选择合理的小主题:“钱江新城周边公共自行车运行状况调查”和“杭州市民中心公益设施及其利用情况的调查报告”等等, 并指导学生制定了活动方案, 国庆期间,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了实践活动, 活动结束后, 学生又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了实践活动的总结和交流。
3.配合学校的大型活动, 开展主题活动
一、二年级, 可以选定“寻找秋天”“我与大自然交朋友”“我向国旗敬个礼”等主题, 组织班级家庭积极参与学校的亲子活动;三到六年级可以根据学校的大型活动、身边资源及学生的实际情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题活动可以确立为:
【点评】任课教师如能把所担任的日常管理、辅导工作及学校的大型活动的组织工作合理利用起来, 不仅可以使班级管理、辅导、实践课程各不误, 还增加了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 充实活动的内涵, 提高活动的效果。班级的日常活动及学校大型活动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 借此开展主题活动, 将会有助于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 提高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 达到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目地。
三、重视多种考核方法的综合运用
考虑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性强调人人参与、学生个体情况及发展的千差万别, 用常用的百分制的考核方法已失去评价优劣的原有意义, 因此我们需要的考核方法是对每个学生实践活动过程、发展进步性作出评价。经过分析王老师的指导经验, 总结出了“自我对照、适时评价、组合计分、描述性评议”的考核方法。具体做法以案例说明。
例如, 关于“白色污染”的调查研究主题活动, 按下表所列程序进行考核, 分阶段评写“小分”。
然后进行描述性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给出评语。如描述性评价:该组同学活动安排有组织、有计划、有想法;采访时勇敢主动;调查报告制作认真, 科学性强, 只是思维分析能力还需提高。总体表现出色! (优秀队员:×××、×××、×××等)
【点评】学生成绩如何评定一直是教育界争论的热门问题, 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这门新型课程, 学生成绩的评定更是如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学生评价的目标、理念、内容和方式上都没有现成的程序和模式可以照搬套用, 但对学生的评价又是激励其动力和学习方向的指导, 是必不可少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成绩评定引发争议是因为本课程是以实践活动作为课程内容、以学生全部的社会生活作为课程活动范围、以学生亲历性的实践活动作为课程的主要活动过程;实施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获取直接经验、实践能力和情感体验, 倡导自主体验、主动参与和独立研究。学习培养的结果必然是差异化个体化的发展, 能力、体验等综合素质都非传统的分数所能度量, 统一的试卷式的定量评分已没有意义。我们根据王老师指导经验总结出的“自我对照、适时评价、组合计分、描述性评议”的考核方法, 兼顾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学生个性化差异化发展、能力素质进步的方向性、非量化阶段评议的促进作用等, 较好地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培养目标, 发挥了考核的作用, 实践结果也是比较好的, 王老师的探索精神也是值得学习的。
【综合实践活动考查方案】推荐阅读:
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方案06-12
中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方案06-15
综合实践活动的企划方案07-10
小学《春联》综合实践活动方案07-16
综合实践活动课方案07-25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实施方案07-02
小学植树节综合实践活动方案07-02
小学四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方案07-19
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好书伴我成长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