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综合执法调研报告(通用8篇)
——在“三查三看”教育学习中对保山农业执法工作情况的调查思考
(保山市农业局 车桂华)
一、保山农业执法的现状
保山农业执法工作,从总体上看和全国一样,也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对农业执法的认识和执法水平都在不断提升。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保山农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生产获得了突破性进展,特别是近几年来,粮食产量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没有出现因制销假劣农资给农民造成重大损失的坑农害农事件,也没有出现因农产品质量不合格而造成的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安全的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该说执法工作是有成效的。
到目前为止,保山农业系统共有农业执法机构43个,分别为市县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市县区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的渔政管理、植物检疫、种子管理、农机监理、农村经济管理、农业环境管理、农资(农药、肥料)监管等相关单位。其中:法定执法部门和机构11个,法规授权执法单位18个,委托执法单位14个;市级执法机构有7个,县区级执法机构有36个;行政机关有6个,事业单位有37个。在这些执法机构中有在职工作人员596人,其中:学历为中专及其以下的有190人,占31%,大专以上的有406,占68%,法律专业的有25人,占4%;年龄在35岁以下的有115人,占19%,45岁以上的有255人,占42%。在上述工作人员中有348人通过培训考试获得了行政执法证农业执法证(不包括乡镇农科站持证人员),占在职人员的58%。在持有执法证的人员中,执法类别为:农业综合64人,占18%,渔业有38人,占10%,植保(农药)有50人,占14%,种子74人,占21%,农机47人,占13%,农经36人,占10%,种植业(种子、土肥、农环食安)39人,占11%。
2007年至2009年,全市农业系统共办结行政执法案件17件,其中:隆阳区有9件,腾冲8件;种子行政处罚案件16件,农药行政处罚案件1件。
目前,全市农资市场中,无证经营、超范围经营、违法经营的行为大量存在,坑农害农现象时有发生,农场市场监管秩序亟待加强;农业生产中标准化生产意识不强,破坏农业生产环境、违规使用农业投入品等问题仍然存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任重道远。
二、农业执法存在的问题
农业执法是农业行政工作中普遍存在的“老大难”问题,是我市农业部门的最薄弱环节,长期以来,举步为艰,一直不能打开局面。一提执法,大家都摇头叹气,束手无策,总是找一些客观原因。不是埋怨国家的“农业法律法规软”,就是怪执法环境差,管理对象法制观念薄弱。是的,目前我国的农业法律法规确实存在不少问题,有许多需要修改完善。有的法律本身属引导法,有的就象一份“宣言书”,有“禁”无“止”;有的虽然有禁止性规定,但操作性不强;还有很多没有相关配套制度,更本就无法操作。笔者也不否认农业部门从上到下都存在执法工作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的问题。然而,这些都不能成为我们执法难、不执法的根本原因和理由。滞后性是法律的共性特点,所有法律都存在需要不断修改完善的问题。《矛盾论》告诉我们: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内部。从我们目前的执法现状上可以看出在我们自身内部存在以下“五不”问题:
(一)不懂执法
不懂执法,主要是指思想认识不到位。一方面是不掌握农业执法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对农业执法及与其相关的执法主体、执法客体、处罚对象等基本概 1
念的内涵和外延了解不足,认识模糊。有的同志把执法难的原因归结到“党的政策好”,说什么“因为农民是弱势群体,农业是弱势产业,党和国家提倡关注民生,关心‘三农’,要‘多予’、‘少取’,所以农业执法就硬不起来”。普遍存在培训授课时讲自己不清楚的话,执法工作时讲外行话,遇到询问时说不上话的现象。另一方面是对农业执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没有充分认识到农业执法是农业行政部门的一项重要法定职责,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社会和谐的主要保障措施,而是把主业看成了副业,把农业部门主抓农业生产的职责等同从事农业生产,没有完全走出计划经济时期的工作模式,不能正确全面履行好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部门的职能。具体表现在, 由农业部门为主管部门负责实施的法律法规有近50部,全市农业系统有干部职工和科技人员近三千人,与其他行政部门比,可谓机构庞大,人员众多,但至今为止没有一支专业的执法队伍,没有专司执法的机构和人员,没有执法办案的经费和装备。执法机构和执法人员都是由农业部门所属的负责农业技术推广和试验示范的单位及技术人员兼任,实际执法工作则由农业局机关同时担负科教法规、阳光工程、沼气建设、农村劳动能力转移培训、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等若干项日常工作的法制工作部门(科教法规科、股)负责,而法制部门一般只是1-2人,要执法还要进行执法监督,既不符合规定,也不可能做好执法工作。
(二)不会执法
不会执法,是指缺乏专业执法水平。有的人把执法工作当成粗活,看得很简单,想当然地认为执法工作就是按照框框套套、条条款款办,谁都能做好。孰不知隔行如隔山。执法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复杂劳动,是一项非常艰苦细致的工作,既要有较高的政治思想觉悟,还要有较强的专业工作能力;要敢于坚持原则,做到无私无欲,还要能斗智斗勇。农业执法就更是艰苦,要深入到乡村、田间地头调查取证,既要有法律专业知识和专业的“执法”技能,还要熟悉农业科技专业知识。保山农业系统虽然人才济济,有很多人接受过高等教育,且绝大多数人是正规科班毕业出来的,但都是学农的,基本上没有学法律专业人员,更没有进行过系统地执法训练。现有的执法人员,都是“半路出家”,大多是农业技术干部,缺乏从事执法工作经验,而且还身兼几职,执法不是主业,主要精力集中在技术推广或经营服务上,无法顾及执法工作。当遇到案件需要查办时,不知道从那开始,做些什么,怎么做。有很多执法机构,从成立至今尚未查办行政处罚案件。到目前为止,全市农业系统找不出一个规范合格的案卷卷宗。
(三)不愿执法
不愿执法,是怕损害个人的“既得”利益。长期以来,好多农业执法部门集裁判员和动力员于一身,既是市场管理者,又是市场经营者,卖种子的管种子,管农药的卖农药。主业就是“以经济为中心”,搞经营活动;执法管理变成了为竞争服务,保护自己的工具。随着市场体制的建全完善,国家早就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明令要求政、事、企分开,市场管理者与经营者必须分离脱钩。直到2007年的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农业执法部门才最终依依不舍地实现与企业脱钩分离,然而藕断丝连,机构脱离了,个人没有脱,单位分设了,网络没有断,体制改变了,思想没有变,部分工作人员还是舍不得丢下过去的既得利益,管种子的还在卖种子,管农药的还在卖农药。有的甚至为了谋取利益,把眼睛盯在那些最老实最相信我们的农民那本来就很贫乏的口袋上,制假售假,坑农害农。
(四)不敢执法
不敢执法,是害怕得罪人。执法的本质和核心是要查处违法行为。查处违法
行为就不可能避免地要触及一部分违法者的既得“利益”,这是一个原则问题,是一种斗争。而当前“社会关系学”不同程度影响着行政执法的环境,大家都世故园滑,只想做“好人”,不愿做“恶人”,不敢“得罪”人。于是 “难得糊涂”、“着些踏些,以踏为主”、“睁一只眼,闲一只眼”、“老好人主义”在农业执法中得以盛行。明知违法,也不查处,对损害人民利益的行为不愤恨,不制止,听之任之。
(五)不想执法
不想执法,是对执法工作缺乏激情,没有爱心。农业部门人才济济,文化层次较高,懂执法、会执法、愿执法、敢执法的人不是没有。即使不懂不会,可以学,不愿不敢,也可以整治和培养;但由于目前系统内对农业执法尚未形成共识,执法工作缺乏监督,没有奖惩,干与不干,做好做坏都一样,严格执法者没有得到褒奖,和稀泥不执法也不会受惩处。不执法对自己没有什么坏处,执法反而会伤害感情,失去朋友。想执法的会成为“另类”。于是懂执法会执法的也不想执法。想了也是白想,何不如不想。事不关已,高高挂起。
三、强化保山农业执法的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强化责任意识
就是要明确农业执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农业执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1.加强农业行政执法,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依法治国,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实践和理论总结的基础上所确定的治国方略,也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必然。依法治国作为治国之道,必然要求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是法治的重要原则,也是依法治国的关键。国务院于1999年11月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决定》,2004年又颁发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明确了依法行政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基本要求和建设法治政府的宏伟目标。农业行政执法是依法行政的重要内容,农业部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贯彻依法行政的关键就在于加强和规范农业执法。
2.加强农业行政执法,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农业执法的对象不是农民,是坑农害农的人。加强农业执法与党的惠农政策多予少取并不矛盾,相反正是为了保护好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是践行“科学发展观”,体现以人为本的本质要求,也是满足农民群众的愿望。目前,广大农村执法监督相对薄弱,一些地方农资市场经营秩序还比较混乱,假冒伪劣农资坑农害农行为时有发生,农民的法制意识相对淡漠,维权能力较弱,利益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只有加强农业行政执法,打击坑农害农行为,才能保护好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维护农村稳定。
3.加强农业行政执法,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保障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方向。农业部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是保证“生产发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主要靠农业科技的推广与应用,而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离不开法律的保护与支撑。只有通过农业行政执法,维护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与应用,依法打击假劣农资对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的冲击,农业科技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从而提高农业生产力,保障生产发展,生活宽裕。
4.加强农业行政执法,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民生命安全的客观需要。农产品质量安全是近年来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不仅是提高我国人民生活质量和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需要,也是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只有通过农业执法,规范农业生产资料经营者的经营行为,有效打击和遏制假劣农资的生产、经营,最大限度地杜绝假劣农资进入流通领域,危害农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农业执法活动,宣传、教育农民不得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种子、农药、肥料等农业生产资料和其他禁止使用的产品,提高农产品品质;通过依法对植物病虫害的监测、检疫,有效控制植物病虫害的侵入,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通过农业环境保护执法,净化农业生产环境、防止工业污染等一系执法活动,才能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5.加强农业行政执法,是农业部门提高执政能力树立部门形象的有效途径。市场经济和法治政府都要求政府部门必须依法行政,按照法定程序履行法定职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政府职能的不断转变,农业部门的职能不断拓展,不只是要抓生产,抓农业科技推广,保证农产品的供给;更要履行执法监管职责,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生产也不只是需要技术支撑,更离不开法律保障。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颁布了渔业法、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种子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药管理条例、肥料登记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农业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都将执法权交给了农业部门。贯彻落实好这些法律法规,需要农业部门认真履行执法职责,不懂执法、不会执法就不能正确履行职责、做好农业行政管理工作。只有切实加强农业执法工作,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和要求,有效地把工作从过去的微观管理、靠行政命令办事转到创造发展环境、搞好宏观指导、推进依法行政、加强市场监管和提供优质服务上来,从而提高执政能力,树立农业形象。
(二)建立专业机构,实行综合执法
要强化农业执法工作,提高农业执法权威,树立农业执法形象,必须建立专业的执法队伍,走综合执法之路——在农业部门内部成立一个专司执法的机构,统一行使农业行政管理部门所属的农业行政处罚及与其相匹配的行政检查和行政强制权。
1.实行综合执法,是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的明确要求。1996年3月八届四次人大通过的<行政处罚法>就对综合执法作出了原则性规定。1999年1月,农业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开展农业行政综合执法试点工作的意见》,要求全国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积极探索综合执法工作。2002年2月,农业部召开农业综合执法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指出:“对于综合执法中央、国务院有批示,人同群众有要求,现实工作有需要,势在必行”。2002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编办《关于清理整顿行政执法队伍实行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工作的意见》(国办发
[2002]56号),明确要求一个政府部门下设的多个行政执法机构,原则上归并为一个机构。在此基础上,重点在城市管理、文化市场管理、资源环境管理、农业管理、交通运输管理以及其他适合综合行政执法的领域,合并组建综合行政执法机构。2002年12月28日修订的农业法第八十七条规定,县级以上农业行政部门应当健全执法队伍,实行综合执法,提高执法效率和水平。2004年3月22日国务院以国发[2004]10号文发布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要求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实行综合行政执法。2004年11月10日,农业部下发了《关于继续推进农业综合执法试点工作的意见》要求各级农业部门把农业综合执法试点作为推进农业依法行政、提高执法能力的重要工作来抓。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明确提出“推进农村法制建设,加强农村普法教育,搞好农业综合执法”。2008年5月12日《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国发
[2008]17号),要求继续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实行综合行政执法。2008年12月25日《农业部关于全面加强农业执法扎实推进综合执法的意见》(农政
发[2008]2号)明确提出要通过三年努力全面在县级全面推行综合执法。201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再次重申加强农业综合执法。可见,党中央国务院对综合执法已经是三令五申。
2.实行综合执法,是解决农业执法中现实存在问题的有效办法。一是可以形成合力,加大执法力度。只有实行综合执法,变十个指头出击为一个“拳头”出击,才能改变目前多头执法,分散执法,力量薄弱、执法缺位,小案抓不了,大案件拿不起,工作穷于应付,丧失应有职权的状况;彻底解决有人执法,执法到位的问题。二是有利于规范执法主体,实现执法监管和技术推广“双赢”。只有成立综合执法机构专司执法,将执法与经营、技术推广、检验检测等工作脱钩,才能彻底纠正农业执法机构与推广、经营部门合为一体,执法人员职责不明,既忙于技术推广又忙于执法,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状况;既能树立起农业执法的公正性和权威性,又能强化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实现“共赢”。三是有利于提高农业行政执法人员的整体素质,提高执法水平。实行综合执法,可以使执法人员专司执法工作,将全部精力用于执法,这样,执法制度得到落实,办案程序得到规范,执法水平得以提高。四是能够节约经费,集中资金改善执法条件。实行综合执法,执法经费统一使用,能集中财力办大事,可大大改善交通、取证等执法装备,克服旧体制下执法手段落后,缺乏必要的办案工具的状况。五是有利于加强与有关部门的配合、协调。
3.实行综合执法,是加强和改善农业执法的实践结论。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综合执法就成了解决执法扰民问题的有效举措,被确定为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1997年,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率先成立了农业行政执法大队,实行综合执法。至去年底,据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在省区农业综合执法座谈会上的通报,全国有30个省、197个市地、1840个县市区开展了农业综合执法。综观全国各地,凡是组建农业综合执法机构的地方,就能打开农业执法的新局面,提高了农业部门的地位。实践已经证明,走农业综合执法之路,是农业部门强化执法,正确履职,依法兴农、依法护农的有效途径。
4.综合执法仍然需要不断探索。农业法律法规将农业违法行为的处罚权基本上都赋予基层农业部门,农业部对农业综合执法提出了明确的意见,指出综合执法的重点在基层县市级,要求各地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探索推进。可多年来,我们一直没有开展起此项工作,使农业综合执法在与时俱进、勇于进取、开拓创新的时代强音中一成不变。现在农业部已经下达了限期完成的目标任务,省农业厅也作了相应要求,实行综合执法已经是势在必行,但是如何综合,仍然还没有现成的统一的模式。结合保山实际,从有利于规范执法,确保综合执法能取得实效出发,笔者认为,一是处罚权全部集中行使。要把农业部门所属各执法机构的行政处罚职能,包括种子、渔政、植物检疫、农机等全部综合,否则,既不能称其为综合,也不利于工作。全部综合可借渔政和植物检疫制服的合法性,规范综合执法的着装问题。二是机构设置要完备。农业执法工作量大,专业性强,且执法要求要有调查人员,还在有听证人员,因此要在县级成立大队,下设专业中队,市级成立支队,下设专业大队;建议省、部也应该设立相应工作机构,负责本级并指导和协调下级的执法事宜。三是人员编制内部调整,逐步到位。综合执法不只是为了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其目的就是要精简机构,压缩编制和避免执法扰民,如内部不作调整就失去综合执法的意义,一次进足人员,既不现实也不利于工作的开展和突破。在系统内部调借人员既能适当压缩编制,又有利于工作尽快步入轨道。
(三)加强执法培训,营造一流队伍
做好农业执法工作,需要有一支精干、高效、协调、综合;招之能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坚持原则上,敢于碰硬,善于斗争的农业执法队伍。必须加强队伍建设,一方面要加强农业行政执法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让执法人员以 “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加强世界观、人生观的改造,从根本上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严格执法。牢固树立为民执法,执法为民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树立服务农民、公正廉洁的公仆形象。另一方面着力提高执法人员的业务能力,要有计划的组织参加培训、考察、学习,尤其要组织实战训练。没有执法队伍,不开展执法工作,培训也就成了站在岸上学游泳,学得再认真,动作再优美,下水也漂不起来。最有效的培训就是实践。有了专司执法队伍,要坚持在执法过程中培训,在培训过程中执法办案,开展实战训练,从而不断提高执法人员的农业科技专业知识、法律专业知识及其它相关知识,不仅要熟知法律条款的内容,熟习正确的执法程序,还要努力提高依法办事的决断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文书书写能力。只有执法人员的整体素质提高了,执法的综合水平才能随之提高。
(四)开展“亮剑”行动,查处违法行为
执法的最大特点和任务在于维护公平正义,打击违法行为。农业综合执法机构的主要职责就是对生产、销售假劣农资,坑农害农等农业行政违法行为进行查处。如对农业违法行为还是睁一只闭一只眼,不认真查处,那就是失职渎职,就是坑农害农行为的保护,就是犯罪。成立了综合执法机构后, 要树立“你让农民减收减产,我就让你倾家荡产”的决心和勇气,积极开展“亮剑”行动,勇于亮剑,在重点领域、重点季节,抓住重点问题,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绿剑保农” 执法会战,亮出农业执法这把绿色的“上方宝剑”,加大对坑农害农违法行为的打击,要打出农业执法声威,树立农业执法的形象。同时,要开展接受举报投诉,查处并曝光典型案件等活动,广泛宣传,营造声势,扩大农业执法的社会影响。
(五)强化执法监督、保证执法公正
权力失去了监督就会导致腐败。成立专司执法的执法队伍以后,执法权将得以强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加强执法监督。一是要强执法队伍的自身内部监督。建立完善立案审批制度和案件审理制度;二是要加强农业部门的层级监督。逐步规范建立县(区)农业行政执法部门要定期向市农业执法部门报告农业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执行情况、案件处理情况、执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等工作报告制度,市级定期不定期对各地贯彻执行有关农业法律的情况进行检查、督查纠正的执法检查制度,重大案件和交办案件实行备案制度,重大案件督办制度,案件承办人负责制度;三是要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监督。要依法公开执法的职能权限、办事程序、办事结果,增强执法活动的透明度,主动接受人民群众、人大、政协和社会舆论监督,促进公正执法、公平执法、文明执法。四是要落实错案责任追究制。要适时组织农业行政执法案件的质量大检查,通过对执法案件的自查、检查和抽查,及时发现问题,规范执法程序,提高执法水平和办案质量。五是要强化廉正建设,对执法人员出现的徇私枉法行为,决不姑息迁就,发现一起,处理一起,对不适应农业行政执法人员应调离执法队伍,以保证执法队伍的纯洁性。
1 基本情况
目前, 重庆市39个涉农行政区县中, 开展农业综合执法的有38个区县, 覆盖面达97%;63个区县 (畜牧、渔业) 管理单元中, 有50个管理单元开展了综合执法, 实施综合执法比例为79%, 其中36个区县农业 (畜牧、渔业) 主管部门开展了综合执法, 实施比例为57%。与全国相比, 综合执法实施位居全国第6名。尽管如此, 与农业综合执法工作紧密相关的执法装备却明显不足, 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总量不足, 区域不平衡
据统计, 目前重庆市农业综合执法机构在岗人员498人, 平均每个综合执法机构人数约10人。共有执法车辆52辆, 照相机、摄像机和录音笔等取证设备设施108台 (支) , 电脑187台。每个综合执法机构车辆、取证设备设施和电脑的拥有量分别为0.96辆、1.8台、3.5台。每支综合执法机构车辆不足1辆, 照相、摄像等取证设备不足2部, 电脑不到4台, 只有个别综合执法机构配有便携式打印机, 缺乏简易快速检测仪器。按每支综合执法机构10人计算, 其物资装备条件与实际的执法工作需求相比还相差甚远。而且这些资源分布不均, 受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制约, 欠发达地区财力有限, 根本就无力保障配备执法设备设施。条件好的地方开展农业综合执法工作就很顺利, 执法信息畅通, 执法出行便利, 检测结果快速, 工作效率大大提高。条件差的地方, 就是1个机构几个人, 1个证件几十种文书, 执法工作用一种原始方式履行, 执法出动靠走路, 信息来源靠传话,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宣传无音响, 查阅资料无电脑、勘查现场无相机, 执法抽样送检远, 费时费力花钱多。这样的装备条件, 致使执法手段薄弱, 执法能力难以发挥, 执法效率大大降低, 更是限制了执行重大任务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1.2 设备老化, 利用效果差
重庆市农业综合执法已经开展近10年, 市里明确了农业综合执法“五有”建设标准, 启动实施了综合执法试点和规范化建设项目, 先后为35个区县50个管理单元配备了执法车、照相机、录像 (音) 机和便携式打印机等设施设备。与此同时, 争取农业部为9个综合执法成效明显的农业 (畜牧) 综合执法大队给予了经费和执法装备支持, 重庆市农业行政综合执法队伍的执法条件得到逐步改善。这些执法装备在农业综合执法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保证了工作顺利推进, 但农业综合执法工作实施近10年, 维持执法工作开展的执法设备仍旧是当初的“嫁妆”, 几年下来基本上是“面目全非”。目前这些设备设施都已老化陈旧, 车辆在安全性、取证设备在准确性上早已存在隐患和问题, 直接影响执法工作的正常开展, 已不能适应农业综合执法规范化建设的需要。
1.3 配置不齐, 突破发展难
目前农业部门执行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已逾百部, 职能管辖涉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农业投入品管理、动植物防疫检疫、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农民权益保护和农业安全生产等方面。总体上, 农业领域基本实现了有法可依。农业部门担负如此丰富的执法职能, 既是农业执法人员的光荣任务, 也是神圣使命。农业综合执法机构结合工作实践, 在队伍建设、执法能力和规范化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 总结出了一些成功经验, 为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但是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尽相同, 执法设备设施的装备水平差异性大, 有的地方执法设施设备简易落后, 执法手段薄弱, 与肩负的执法职能极不适应。大多数区县执法机构的执法装备条件, 如执法车辆、取证设施设备等主要靠市级配备, 本级几乎没有能力配置。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颁布实施, 赋予了农业部门新的监管职能, 对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任务越来越重。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群众关心, 领导关注, 媒体聚焦, 事关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大局。如果没有与执法职能相匹配的执法设施设备和检验检测体系作支撑, 那么就难以保障农产品消费安全。
2 原因分析
重庆市农业综合执法实践近10年, 执法队伍装备能力差, 执法手段弱等仍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就其原因, 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重视不够, 落实不力
相对而言, 基层一些地方往往更加重视公安、工商和交通等领域的执法工作, 对农业综合执法重视程度不够, 甚至一些地方视农业综合执法为可有可无之事, 工作上无规划、无部署、无检查, 使其处于“真空”;长期以来, 国家和地方对农业工作的重视, 主要体现在产业体系的支持, 而对农业执法这样的保护体系支持不够, 针对农业执法的项目少, 投入支持十分有限, 一些地方更是对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建设相关文件要求落实不力, 比如应当由地方政府添置配备的执法设施设备没有兑现, 以经济条件差、财政薄弱、财力有限为由推托。
2.2 起步较晚, 发展较慢
农业综合执法是新时期体制改革的成果, 相对其它部门的行政执法就晚了很多, 比如工商、质监等, 它们的执法工作开展得早, 早已自成体系, 形成了一支完善规范的队伍, 队伍建设有保障, 投入支持有渠道, 其执法物质条件装备好, 具备更强的执法手段。而农业综合执法从倡导到实施发展还不到10年, 重庆在区县实施试点仅从2002年开始, 至今也只有7年多时间, 综合执法在区县还未实现全覆盖, 从起步到发展, 还有一段很长的路。
2.3 投入不足, 缺乏保障
为建立农业综合执法队伍, 重庆市经过努力, 每年在农发资金里按照每个项目区县1 0万元的标准, 切块保证农业综合执法试点县和执法规范化建设县的执法装备, 为项目区县配备了执法车辆、录像相、照相机、录音笔、电脑和打印机等办案必须的取证设备设施。这只是针对项目区县实施的, 每年也仅只有几个区县能享受到, 而且每年的数量不固定, 最多的1年有10个区县, 一般则是4~5个。低标准全覆盖的目标难以实现, 而且投入支持方式单一, 绝大多数区县只是从市级这一个渠道获取执法装备, 而很少从区县本级或者其它渠道来获取支持, 有的甚至没有。
3 建议
为贯彻落实农业部2号文件精神, 适应新形势下农业综合执法规范化建设的需要, 经重庆市人民政府同意, 重庆市农业委员会于2009年7月印发了《进一步推进农业综合执法的意见》, 为现阶段开展农业综合执法工作指明了方向, 也为进一步改善执法条件强化执法手段提供了契机。为了改变执法装备与执法职能不相适应的状况, 进一步增强执法手段, 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 加强领导, 提高认识
农业综合执法工作强不强, 直接关系到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一系列国家农业政策的贯彻落实够不够。推行农业综合执法涉及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 领导重视是工作成败的关键。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对农业综合执法的重视落实到具体工作中, 把综合执法当作产业工作来抓, 切实改变农业综合执法可有可无的认识。开展农业综合执法的区县要成立“一把手”为组长的综合执法领导小组, 及时协调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 把改善执法手段作为当务之急的重点工作。努力实现《进一步推进农业综合执法的意见》提出的“经过2年努力, 力争实现农业执法装备手段得到有效改善, 农业执法能力明显提高”的目标。
3.2 争取支持, 加大投入
为提高物质条件保障力度, 改善执法装备现状, 强化执法手段, 部、市、区县自上而下都要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 各基层执法队伍要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绩争得一席之位, 多渠道多项目争取支持。农业部每年在农业综合执法体系的建设和执法规范化建设上均有投入;重庆市每年也安排一定的规范化建设资金;区县农业执法部门要主动争取当地党委、政府和人大的重视支持, 争取在装备上多管齐下筹集资金, 改变现状, 配强装备。从几年的综合执法实践看, 为建好这支队伍, 配齐配强执法装备, 达到改善执法手段的目的, 至少要配套实现3个“一百万”目标。即每年部里向每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 投入100万, 重庆市配套100万, 区县自配100万。专项用于执法设施设备的购置与更新, 满足执法职能的需要, 从而从根本上改变现状, 增强执法能力。
3.3 强化宣传, 营造氛围
关键词:农业行政执法;执法方法和经验;提高行政执法效率
农药在农业生产中起着预防、消灭、控制病、虫、草和其他有害生物的作用,是为农作物提供保护和治疗功效的一种特殊商品,为了将违规农药产品堵在农民使用之前,帮助农药经营企业认清违规产品,农业综合执法在行政执法中起着把好农药经营关,杜绝不合格农药坑农害农,减少农业生产损失,提高行政执法效率的作用,在农业行政执法过程中,根据日常执法检查,总结出一些基本的执法方法与经验。
1 亮证
进农药经营部门执法检查,必须有两名以上的执法人员,执法人员首先必须出示自己的证件,让被检查人员搞清身份,目的。
2 检查
2.1主体检查
查看经营者是否有经营资格,查看其相应的营业执照,许可证,并进行核对核实。
2.2农药产品的检查
2.2.1查看门店内是否有国家禁止经营的农药产品。
2.2.2农药标签。农药产品标签必须有中文说明,否则一律不准生产、销售和使用。
2.2.2.1农药名称、剂型、含量。2007年12月8日农业部第944公告规定,自2008年7月1日起,农药生产企业生产的农药产品一律不得使用商品名称,标签上应标注中文通用名称,且农药名称应显著、突出,字体、字号、颜色应当一致,有效成分、含量和剂型应当醒目标注在农药名称正下方或正左方相邻位置,字体高度不得小于农药名称的二分之一。
2.2.2.2标签上三证是否齐全。农药登记证号或农药临时登记证号,农药生产批准文号,产品标准号。通过登记公告查询登记证号并进行对照。农药正式登记证号为五年,可以续展;目前我国农药的临时登记证为一年,可以续展,累积有效期不得超过三年;试验证号的农药不得销售。
2.2.2.3农药生产企业。农药产品标签只能标注本产品的生产企业名称,不得标注其他任何机构名称。如监制单位,销售热线,技术支撑,总经销,总代理等机构名称一律不得标注。
2.2.2.4产品性能。主要包括产品的基本性质,主要功能,作用,特点等,农药标签对产品性能的描述不得与农药登记标准的使用范围和防治对象不符,不准随意扩大使用对象和适用范围。
2.2.2.5注意事项。要标明安全间隔期及农作物每个生产周期的最多施用次数;对后茬作物的影响;农作物产生药害时的原因及预防方法;对有益生物和环境的不利影响;与其他农药混合使用情况;正确的开启方法;施用时的安全防护措施;该农药国家规定的禁止使用的作物或范围等。
2.2.2.6中毒急救措施。《农药标签和说明书管理办法》第十八条规定,中毒急救措施应当包括中毒症状及误食、吸入、眼睛溅入、皮肤沾附农药后的急救和治疗措施等内容。有专用解毒剂的,应当标明并标注医疗建议。有条件的,可以标明中毒急救咨询电话等。
2.2.3以肥充药的产品。在标签上标注的是肥料的登记证号,但防治对象和用途引导用户认为是杀虫或杀菌。
2.2.4包装、外观检查。合格的包装材料结实,无破损,无泄漏,字迹清晰。可湿性粉剂疏松均匀、不结块,用手在外捏无团块和颗粒;乳油、水剂透明,无沉淀,无漂浮物;悬浮剂可流动,无结块,存放后有分层,但摇晃后能轻易浮起,成为均匀的悬浮液;颗粒剂应为均匀的颗粒,不应有结块和太多粉末。
2.2.5进、销货记录。内容包括购进产品的名称、生产企业、生产日期和保质期限;购进产品的登记证号和批准文号等;购进产品的来源、数量和日期;销售产品的名称、对象、数量和日期。进销货记录应当保存二年。
参考文献:
[1]《农业行政处罚程序及文书制作实务》.
作者简介:
郑苏琴,女,襄汾县农委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农艺师。
摘 要:语文教学是中职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的重要手段。它能起到陶冶情操和美化心灵的重要作用。中职生的培养目标既不同于初中生的培养目标,又不同于高中生的培养目标。中职生个性张扬,思想开放,心思复杂,兴趣爱好千差万别,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也较差。如何有效开展语文教学,把课堂氛围搞得生动活泼,真正让学生学有所获,确实是一个难题。
关键词:中职;课堂教学
一、端正教学心态,正面激励引导,激发学习活力
(一)赏识每一位中职生
人性中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赏识、尊重、理解和关爱。在中职生的记忆中,这些几乎成了“奢侈品”。因为他们在初中阶段,大都被贴上了“差生”的标签,或多或少地经受过教师的否定甚至忽视,被同学及伙伴排斥,受到大家的斥责甚至打骂。可以说,他们的内心是相当脆弱的,特别需要教师的理解和爱护。完全接纳他们,赏识他们,是每一位教师应有的态度。如果教师对学生持厌烦、冷漠的态度,那么教师的情绪首先就失控了,还怎么去有效地教学呢?事实上,这些学生都是渴求关爱的孩子,每个人身上都有许多闪光点。当教师以赏识的心态去面对他们,就会快乐地传授知识,也会促使学生变得越来越好。
(二)与学生平等对话,做學生的知心朋友
无论是在课上还是课下,教师要真诚,真实地展现自己,诚恳、忠实地对待学生,注重与学生平等对话,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如教师具有亲和力,像朋友般对待自己的学生,学生就能得到安慰与鼓励,从而因受到真诚的感染和暗示而逐渐诚实地表达、袒露自己的内心,思维积极、情感积极地参与到语文学习活动中。
(三)教学评价模式体现灵活性
如何让职校学生走出阴影,在新的环境中感受到学习的魅力,体验到成功的乐趣,重新树立起对学习、对生活的信心,这是职校老师应考虑的问题。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落后的、统一化的、终极式的成绩考核方式已成为学生主体发展的拦路虎。
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主动发展,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就必须改革目前这种以知识再现为主的,一刀切式的终极考试模式,建立新的语文考核方式,注重过程评价。如,平时成绩占期末考试成绩的40%。其中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迟到、早退、旷课,以及听课情况,还包括作业的完成情况,课文的背诵情况。另外,注重对学生的兴趣培养及能力训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他们的主体精神。
二、讲究教学技巧,注重教学互动,赢得课堂最佳效果
(一)开展“课前推荐好文章”活动,激发学生“读”的兴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改过去课前进行“三分钟演讲”、“介绍一个词语”、“讲一个故事”等形式,开展了“课前推荐好文章”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因为课前进行“三分钟演讲”、“介绍一个词语”等形式一开始实施,学生还感到新鲜,可时间长了,学生就觉得乏味。让一个学生“课前推荐好文章”,再让其他同学点评文章,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广泛搜集资料的习惯,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学生的听、说的能力,同时也满足了推荐者“其实我的阅读面还蛮广”的心理愿望。同时,我还让学生在听“推荐的好文章”时,注意用一句话概括所听到的内容,用一句话评析听到的人物;用一句话提取听到的信息;用一句话描绘听到的画面;用一句话展开想象――这种活动,形成了众说纷纭的课堂交流,常常让学生们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二)巧设导语,打开学生记忆的闸门,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导语的设计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非常关键的。成功的导语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整堂课的顺利进行打下基础。因此要精心設计导语,让学生一上课就充满兴趣。如:讲郁达夫《故都的秋》,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导语:从古到今,关于“秋”的佳句和名篇数不胜数,有哪位同学能就这些佳句和名篇略举几例呢?一开始,同学们并没有马上说出,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先提示了几首,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悉眠……”这是张继的《枫桥夜泊》。当我说到这里时,同学们打开了记忆的闸门,他们想到了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王维的《山居秋暝》,刘禹锡的《秋词》,范仲淹的《渔家傲》,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等。
(三)鼓励学生感悟作品,形成独特意见
通过讨论,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重要的作用。如对莫泊桑小说《项链》中主人公玛蒂尔德的一贯认识是:她是一个爱虚荣的人。可通过讨论,有的学生却认为,丢项链使玛蒂尔德得到了勤劳、务实、守信等美德,这些是无价的。她是因祸得福,不应该为她难过,而应该为她高兴。这便是一种很独特的思维方式。
(四)开展朗诵比赛,并适时进行物质奖励
在教学诗歌单元时,我让学生开展诗歌朗诵比赛,比赛结束,评出先后名次,并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奖励,如赠送磁带、笔记本等。通过这种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朗读的热情,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调控措施
(一)变语文教学目标为学生的主体需要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需要能生成目的,目的能推动行动,行动能优化心态。学生学习语文之所以出现种种消极心理,很大程度上是部分同学认为凭着多年积累的老底够了,语文多学无用,“我不需要学了”,如果能让他们自己发现知识上的“空洞”,产生“我想学,我要学”的心理,他们就能付诸行动。上语文课不仅要让学生有学科知识的获得,更应让学生受到文学艺术的熏陶。课堂上应根据专业特点,在课堂上既有ppt的铺垫、也有美妙音乐、更有影片欣赏,多角度的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与学习兴趣;文学小故事、富有寓意的小品、涵盖古今的历史知识也在课堂上呈现,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科的魅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因此,今后的教学方向是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离开了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效果当然不会很理想。
(二)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诱人的情境
爱好和兴趣在学习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者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实践中,虽然我不善于创设诱人的情境,但我感到应该朝这方面努力。因为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比如在讲到古典诗歌的艺术创作手法时,《诗经》里“赋”与“兴”手法的运用往往成为学生理解的难点。朱熹关于“赋”“比”“兴”的定义虽然准确简洁,但老师如果照本宣科,学生会感到既难以理解,又枯燥无味。怎样才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笔者认为在讲“赋”和“兴”时可以引入同学们喜欢和熟悉的流行歌曲。讲“赋”时,在解释了“赋”的含义实际上就是直接进行叙述或描写后,可以引用《小芳》的歌词:“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美丽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指明这种从多方面进行描写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古代所说的“赋”。讲“兴”时,可以引用《纤夫的(转上页)(接下页)爱》的歌词:“天不刮风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阳,妹不开口妹不说话妹心怎么想”,这样就可以讲清“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含义。这种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学中显得轻松风趣,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我想,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真的能化“压力”为“魅力”,让“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就可逐渐消除,而走向积极。
(三)分解大目标,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1、领导重视,农委主任亲自挂帅。
一把手和分管主任为综合执法的第一责任人和直接责任人,年初就制定了《AA市XX区农委20xx年农资市场检查方案》并督促实施,对省市下达的各项任务,检查落实,重大案件亲自督办,同时,在人员配置,车辆安排,经费使用等方面都优先考虑,从而使综合执法工作顺利有效地开展。
2、强化宣传。
通过电视、广播、网络、报刊等多种媒体,利用宣传车、明白纸、横幅、黑板报等形式对农业法律、法规全方位宣传,提高了农民维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提高农业系统服务能力和执法水平,增强了农资生产者经营者守法诚信意识,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农资打假的氛围。今年已出动宣传车25次,悬挂过街条幅8条,发放农资管理宣传材料,如给农民朋友的一封信,五种禁用的高毒农药,明白纸等近万份。开展现场咨询2000多人次,利用普法宣传和各种大型农资会议,农展等宣传6次,利用广播和电视等媒体宣传12次。
3、内强素质,外塑形象。
综合执法大队人员积极参加省、市等农业执法和技能培训班,提高了执法人员的能力和执法水平。并结合机关开展的干部作风整顿年活动,集中学习整顿,把思想统一到服务“三农”上。找出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规范了执法行为,树立了执法形象。在工作中制定实施了《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检查日记制度》,杜绝不合程序的行为,杜绝在执法过程中的吃、拿、卡、要等不法行为。注重自练内功,外树形象,在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打假保优,保护农业生产安全等方面都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4、加强市场监管,整顿农资市场秩序。
(1)、加强种子市场管理,对假劣、标识不规范的种子进行了严查,全年检查市场265户次,种子合格率为97.2%,查封假劣种子28批次,22860公斤,标识不规范种子17批次,112086公斤。
(2)严把植物检疫关,从3月份以来,开展棉花产地检疫2500亩,大豆花生检疫15000亩,办小麦产地检疫证21个,对我区市场销售的大豆、玉米良种检疫进行了重点检查,主要工作为:查验植物检疫书、查种子标签。查验大豆、玉米种子12万公斤,其中,大豆种子无检疫证编号的3000公斤,伪造检疫证编号的1500公斤,检查花生种20万公斤,棉种2万公斤,对无检疫证书的种子和当事人都依法进行了处理。开展调运检疫,一年来,办理调运检疫165批次,开出检疫要求书240份。调入玉米种110批次,17.8万公斤,大豆种子50批次7万公斤,棉花、花生种子15批次15万公斤。5月下旬,开展小麦产地检疫专项检查,检疫人员深入大店、时村、顺河、朱仙庄、北杨寨、支河、栏杆、夹沟、大营、永镇等重点乡镇的66个村,对7.5万亩小麦进行了大田实地检查,对区内农场1.8万亩小麦良繁基地进行了检疫检查。对我区发现的豚草3000亩,庶蝙蛾,发财树2株,美洲斑潜蝇2万亩的疫情分别进行了拔除或药剂防治。
(3)农药市场检查力度大
一年来,在各部门的配合下,采取突击检查与巡查相结合的办法,对全区各乡镇巡查2-3遍,出动车辆100多台次,人员400多人次,共检查经营户1538户次,检查农药1250品种次,发现有严重问题的107品种,占8.56%,超范围的183品种,占14.64%,禁用农药13品种次,其它28品种次,没收封存418箱(件)价值5万多元,为农民挽回损失100多元。
(4)化肥市场经济秩序良好
近年来,通过各执法部门的努力工作,严格执法,化肥产品的质量年年提高,标识也较规范。今年以来,以复合肥、复混肥、钾肥、有机肥为主,抽样175个,不合格产品38个,其中水分不合格的6个,单养分不合格的21个,总养分不合格14个。化肥标识合格率较高,主要问题是:进口原料实际是国产原料、美国、加拿大、俄罗斯等国生产实际是本国小企业生产,误导农民、质量和标识问题较多的是钾肥,以10公斤,20公斤包装为主,质量合格率低,抽7个样品,仅1个合格,2个为零。对于质量较差的产品,坚决清出市场,已售的产品召回,已使用的产品要求经销商采取了补救措施。
5、20xx年工作打算
(1)继续抓好执法人员的培训,提高执法水平,对执法人员采取多种形式,参加省、市各种培训班,与执法人员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的办法,提高执法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树立克己奉公,服务“三农”的精神,保护农业生产安全。
(2)狠抓市场监管,规范农资经营
首先要加强种子市场管理,切实保证农民朋友用上放心种子。3-5月份对进入我区的花生种、棉种、玉米种要进行送样检验或抽检,严防假劣和标识不规范的种子进入我区市场。9-10月份对秋季种子市场进行一次普查并结合秋季良种补贴,做好种子的抽样检验工作。
其次,植物检疫工作要严把关,对没有通过植物检疫或伪造、涂改植物检疫证号的一律严查,责令其退出市场。
第三、农药管理工作以标签检查及质量抽检为重点,2-3月以麦田除草剂为主,4-5月份以麦田杀虫剂为主,7月1日-8月31日以标签和质量抽检为主,9月1日-10月31日以小麦地下害虫用药和小麦拌种剂质量检查为主。
第四、肥料检查以复合肥,有机肥为主,重点整治10kg、20kg包装的钾肥,请省、市土肥站支持,抽样化验150-200个样品,时间安排6月1日-8月31日以玉米、大豆专用肥为主,9月1日-10月31日以秋种用肥为主。
(3)继续培训农资经营人员,强化经营人员的守法经营意识。
(4)积极参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
★ 综合执法范文
★ 街道综合执法队工作总结
★ 交通综合执法改革工作简报
★ 综合执法协管员年度个人总结
★ 申请范文格式
★ 申请范本
★ 招聘申请范文
★ 优秀团员申请
★ 免职申请范文
一、推行农业行政综合执法的做法
我局推行农业行政综合执法的思路是:以综合执法为主,相对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走综合执法与专业管理相结合的路子。设置法制工作机构,组建专职农业行政综合执法队伍,明确职能,理顺行政执法、执法监督、依法行政的关系。
1、建立执法机构
明确界定事权
1999年4月5日,综合执法大队经区政府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成立,以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现有的行政管理职能为限,相对集中行使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由县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为执法主体的行政处罚权。具体负责包括种子、农药、肥料、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蔬菜基地建设保护、植物检疫等方面违法案件的查处。对于种子质量检测、植物检疫、土肥检测等专业性强的管理仍有事业单位负责。目前,我区已基本形成了一个机构设置合理、运行有效、上下贯通、左右衔接的农业行政综合执法体系,明确了事权,理顺了关系。
2、制定规章制度
规范行政行为
推行农业行政综合执法,相对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制度是保障。我局自成立综合执法大队之时就建立了十七项规章制度,其中核心制度是四个方面:一是执法责任;二是执法程序;三是考核监督;四是错案追究。五年来,我局一直按规范依法行政,直接查处的案件148起,案件查处率100%,准确率100%,没有一起案件的当事人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
3、突出工作重点
履行执法职能
农业行政执法工作的重占是维护农资市场经济秩序,切实保护农民利益。针对我区的实际情况和农资市场存在的问题,以农药、种子、化肥为重点;以生产企业和批发商为主要对象;以产品质量和标识标注为主要内容;采用日常管理,集中检查和根据举报重点调查以及对重点地区、重点市场、重点品种突击检查等方式及时查处各类农资违法案件,力争从源头上堵住违规农资进入市场,将假冒伪劣农资消灭在农民购买之前,减轻农民损失。五年来,我们共查处各类违反农业行政管理秩序的案件148起,其中立案查处的82起,涉案货值198万余元,目前已全部处理结束,结案率达到100%。
二、推行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成效
通过五年农业行政综合执法相对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探索和实践,已取得一定的成效。
1、推行综合执法
突出执法主体
 与创新,目的就是为了摒弃行政执法工作中存在的种种弊端。防止部门利益渗透到行政权力的行使过程中,决不能出现“自费行政”、靠权力“吃杂粮”、屁股指挥脑袋的自觉或不自觉的“权利本位”。推行综合执法,相对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这就对执法质量、执法的公平、公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在执法中掺杂了经济利益而“歪着斧头砍”,势必影响到老百姓的利益,引起老百姓的反感,而这笔帐最终会记在党和政府的头上。因此,推行行政综合执法,相对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必须坚持行政权力与部门利益彻底脱钩的原则。执法经费应当政府财政全额拨款,保证执法机关“吃皇粮”办“公差”,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制度,防止部门利益渗透到行政权力的行使过程中。
3、权力与责任紧密挂钩原则
职权和责任始终伴随着行政活动的全过程,只要有行政活动的地方,就必然有职权和责任的存在,就必须既履行职权,又承担责任。而推行行政综合执法,相对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所确定的执法部门与原执法部门相比,执法范围更广,权力更大,责任更重,要求更高,更要给他套上责任之枷,否则就会失衡、失控。相对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及其执法人员享有与其职位相应的权力与待遇,因而应当承担与这种权力和待遇相应的具体责任。因此,必须加强对这些机关和执法人员的法律监督,在赋予权力的同时,附加相应的责任,做到权力与责任相一致。
一、工作完成情况
今年共出动执法人员180余人次,检查农资经营户360个次,出动执法车辆60余次,对全县农资经营单位的种子、农药、化肥、市场进行拉网式检查,查处不合格产品数量12000余公斤,货值5万余元,查处各类违法案件15起,其中:种子案件9起,农药案件5起,肥料案件1起,结案14起,移送司法机关1起。
(三)、加大执法力度,保障农业生产安全
1、加强农资市场专项检查,严厉打击违法行为
根据《赤峰市2014年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实施方案》要求,注重对农资经营门店的日常监管,组织实施春季打假行动,开展打击侵犯品种权和制售假劣种子专项行动、“农药监督管理年活动”,对农资市场进行拉网式检查,清理整顿市场秩序。截止10月30日,共出动执法人员180人次,检查农资经营单位360个次,查获不合格农资产品12000公斤,货值5万多元,罚没款合计6.5万元。查处各类违法案件15起,其中种子案件9起,主要涉及经营未审定农作物种子、未取得农作物原包装种子经营备案登记证经营种子、经营劣种子、经营标签标注不规范种子等行为。农药案件5起,其中因案值较大,移送司法机关案件1起,主要为经营擅自修改标签内容农药产品及经营劣质农药案件。化肥案件1起,主要涉及销售包装标签不规范肥料。
2、日常监管与重点检查相结合,加大市场整治力度 按照《内蒙古自治区农作物种子条例》的相关要求,落实种子备案登记制度,备案率达到100%。按照《种子法》要求,依法查处生产、经营假劣种子,以种子标签和经营档案为突破口,重点检查市场上销售的种子是否附有标签或其标注的内容与实物是否相符,检查种子经营档案的建立、种子检疫证明编号、调运检疫证书、种子拆包装销售、超范围经营、对种子加强质量监督,保证种子质量,严厉打击种子质量不合格和夸大宣传等违法行为。
按照《农药管理条例》要求,严厉查处甲胺磷等禁用农药的经营,规范农药经营场所,要求各农药经营户建立经营农药台账,并按月到农业局实行农药品种备案制度。加大农药标签检查力度,确保农药质量,重点查处假冒、伪劣和不合格的农药产品,并对限用农药使用情况进行重点检查,严禁高毒、剧毒农药在蔬菜上的使用,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四)、积极采取各种措施,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1、农资投诉调解制。对农资纠纷实行先行调解,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在接到农民投诉后,进行积极调解,共受理群众投诉案件5起,其中种子2起,农药3起。经调解协商经销户对农户进行赔偿,赔偿金额达20多万元,依法维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1 济南市农业综合执法现状
1.1 执法机构基本情况
济南市农业监察支队于2000 年3 月经济南市编委批准正式组建, 属全额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 处级建制, 隶属济南市农业局领导, 经费实行全额预算管理。济南市农业监察支队受济南市农业局委托负责济南市农业执法工作。其职能包括严厉打击坑农害农行为, 对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和案件进行查处, 整顿和规范农资市场经济秩序, 为生产者、经营者营造出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 保护广大农民、消费者、厂家、经营单位的合法权益;负责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和普及工作。现核定编制28 人, 平均年龄35 岁, 其中大学以上学历占90%以上;拥有高级职称者1 人, 中级职称者11 人, 初级职称者7 人。内设三科一办, 所有人员全部持证上岗。支队自成立以来, 按照国家农业部和山东省农业厅关于实施农业综合执法的有关精神, 围绕建设一支“政治合格, 作风过硬, 装备精良, 业务精通, 执法有力, 廉洁勤政”的农业执法队伍的目标, 本着“先易后难, 健全机构, 整体推进”的原则, 在全市6 个农业县市区建立了农业综合执法机构, 执法人员达到120 人, 在省内率先建立了农业综合执法体系。
1.2 农业执法类型及执法的综合情况
从执法的职能来看, 济南市的农业综合执法属于相对集中型, 部分执法权集中在济南市农业监察支队来行使, 一部分执法权仍然由相关的专业站分头行使。从机构设置来看, 济南市农业综合执法的执法模式属于法制机构、执法机构与种子站、植保站、土肥站、农业机械管理站等机构分设, 实行几块牌子、几套人马、共同履职。农业综合执法涉及种植业、畜牧兽医、水产、农机四大行业, 目前济南市仅在种植业上实行了综合执法, 水生野生动物保护执法权由济南市林业局来行使, 动物卫生监督、兽药管理、饲料管理、畜牧管理等执法由济南市畜牧兽医局行使。济南市农业局内部的执法也只是一定程度上实行了综合, 仍有一部分执法权归属业务站。渔业资源保护、渔业船舶检验等水产执法由济南市渔业办公室来行使, 农机安全监督管理、农机牌证监管、农机驾驶员管理和农机维修管理等农机执法由济南市农业机械管理站行使, 植物检疫由植保站来行使, 肥料监管职能由土肥站行使。济南市农业执法实现了审查审批职能与监督处罚职能相分开、监督处罚职能与技术检验职能相分开。目前济南市农业综合执法只是行政处罚权, 行政许可、行业管理、检验检测等职能仍由原机构承担, 综合执法内容包括农药、种子、转基因生物安全, 农产品质量安全, 食用菌菌种安全等。由于从国家农业部到省农业厅都没有成立专门的执法机构, 济南市农业监察支队虽然起步较早, 但是综合执法的实行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尚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2 农业综合执法存在的问题
2.1 非执法主体, 执法地位很尴尬
我国农业行政执法主体的资格和地位通常都由单行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确定、授权或委托, 执法主体关系较乱, 力量分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农业执法在经济建设中越来越重要。现行农业法律法规对综合执法机构的执法主体都没有明确规定, 农业综合执法遭遇没有获得正式法律地位的尴尬。农业综合执法机构无统一的制服, 车辆没有执法统一标识, 给管理相对人和群众留下一种不统一和不正规的印象, 影响了执法的形象, 缺乏威慑力。山东省是农业大省, 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过程中, 长期形成的委托相关专业事业机构执法的局面尚未彻底改变。由于是委托执法, 农业综合执法工作不顺畅。农业综合执法机构的性质为事业机构, 机构性质影响了参与综合执法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2.2 横向欠协调, 执法范围难把握
大农业范围比较宽泛, 涉及行业和门类多, 法律法规众多, 涉及种子管理、农药管理、植物检疫、肥料管理、农业环境监管、动物检疫, 以及兽药、种畜禽、渔政、农机安全监理等方面。这对农业执法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要把众多的法律研究透彻并执行到位, 难免会出现操作难、用法不到位、执法不力等问题, 而且有的农业领域如肥料等方面农业综合执法法律依据不足。一些农业事业站对综合执法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协调较难, 农资经营者、农村、农民也对农业综合执法不理解[12,13]。
2.3 纵向不贯通, 执法体系不健全
国家农业部和山东省农业厅都没有成立专门的农业综合执法机构, 农业综合执法缺乏上下联动、贯通一致的执法体系。济南市目前只有市、县2 级农业综合执法机构, 济南市的农业综合执法受到一定限制;由于省里没有设置农业综合执法机构, 存在着市支队要对多个站所的问题, 垂直关系较为复杂, 上下衔接还存在问题;与工作性质相互统一的工作机制尚需健全;农业局内部还存在执法权由多单位共同行使, 分头执法, 各自为政, 缺乏统一的农业执法行动方案;跨区域案件的查处工作体系不健全。
2.4 保障经费少, 执法装备较落后
济南市是农业大市, 农业县多, 农业综合执法工作头绪多, 执法装备与其他行政执法机关相比明显落后, 与现在高科技发展的时代明显不适应。农业行政执法人员长期从事行政执法工作, 执法服装却不统一, 执法缺乏严肃性和威慑力;交通工具和取证设备明显落后, 不能应对专项执法行动或有突发事件等情况;没有维护自身安全的装备, 在牟取暴利的造假者面前执法风险增大。所属县级部门经费不足, 执法装备明显落后, 执法质量难以保证, 制约了农业执法工作的开展。
2.5 人员待遇低, 职称晋升难度大
由于县区人员力量薄弱, 而且流动性大, 变动较快, 新进人员不具有执法资格, 常需要市农业监察支队执法人员奔波于县乡和企业之间, 指导县区做好执法;在查处案件时, 经常要接触有毒物品, 身体健康受到影响, 没有接触有毒物品的补贴;市支队的工作性质是行政管理执法却被列为农技推广的事业单位, 执法人员同专业站所相比在职称评定上处于劣势。现有人员的职称基本靠参加考试取得, 通过评审晋升的寥寥无几。而考试可以获得的基本都是中级资格, 以后高级资格的获得还要靠参加评审来完成, 后续职称晋升难度大。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了从事农业综合执法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3 加快农业综合执法工作的对策
3.1 加强职能转变, 明确主体地位
随着全国农业综合执法的普及, 建议立法部门修改相关法律法规, 对农业综合执法的主体地位予以明确, 将农业综合执法机构明确为具有行政执法职能的机构, 将农业法律法规赋予的行政处罚权全部交给综合执法机构行使, 执法机构成为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分离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其他事业站所的执法职能, 使其成为以专业管理为职责, 只从事新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职能, 不再行使行政管理和执法职能的工作机构。做到同一层级的机构行使的职能不交叉, 才能提高执法效率, 避免多头执法扰民, 减轻当事人的负担。
3.2 健全层级架构, 完善体系建设
经过多年努力, 水利、海洋渔业、林业等部门都已经建立起较为健全和完善的执法机构和体系[14,15,16,17,18,19,20]。在依法治国的形势下, 建立上下联动、贯通一致的农业综合执法体系迫在眉睫。建议由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牵头, 自上而下建立起覆盖省、市、县的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垂直管理体系。根据行政权限和工作性质, 合理确定上下级机构职能, 做到不同层级的机构应行使不同层次的职能。省、市2 级农业综合执法机构侧重组织、指导、监督、协调下级农业综合执法机构工作;县级农业综合执法机构侧重具体负责区域内农业执法。
3.3 完善法律体系, 提高守法意识
农业综合执法依据实施的法律、法规数量大, 现行国家涉及农业管理的法律法规近120 个。专业种类多, 涉及农业、林业、畜牧、农机等多个行业, 专业性强。法条极为分散, 执法和守法都极为不便。目前, 还没有农业综合执法独立适用的法律规范, 直接导致了执法力度的不足, 影响了执法的效果和权威。依法治农必须先规范健全完善法律体系建设。理顺、规范和健全农业综合执法依据, 必须认真研究农业综合执法的现状, 既要合理划分部门之间的职责范围, 又要做好法律法规的宣传, 提高群众守法、护法、用法的自觉性, 对农业综合执法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 监督农业综合执法工作。
3.4 内强干部素质, 打造正规队伍
农业执法因涉及的范围广、法规多, 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在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建设一支正规化的农业执法队伍, 这只队伍要政治合格、业务精通、作风过硬、公正廉洁, 才能适应工作需要。目前, 济南市农业综合执法队伍包括农业和法律专业技术人员和部队转业干部。对这些人员既要精挑细选, 又要按从事的执法内容合理配置。因为农业综合执法涉及的知识面广, 执法门类多, 专业较为复杂, 要定期对执法人员进行农业业务知识的更新和法律知识的培训, 扩大其知识面, 提高其综合素质。
3.5 外塑执法形象, 提高执法威力
2014 年7 月3 日农业部办公厅印发 《农业综合执法规范化建设标识标志应用规范》的通知, 推荐对农业综合执法机构的办公场所进行标识, 执法规范有了好的开端。执法人员的形象是执法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业执法人员应统一规范着装, 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农业综合执法的服装可以参照正规行政执法服装来设计, 肩章换成农业执法, 带编号。要求执法人员吃苦耐劳、克服困难、谨言慎行, 以法律为准绳, 全面履行法定职责, 从而树立良好的执法形象。另外, 农业执法车辆要像其他执法部门一样标识农业执法, 这样便于统一执法形象, 增强震慑力, 也便于接受群众的监督。
3.6 加大职能综合, 推进部门整合
职能定位、机构设置、人员编制是农业综合执法规范化建设的前提。山东省临沂市将农业执法、畜牧业执法、农业机械执法整合到一起, 为农业局和畜牧局分设的地方提供了参考[21]。山东省青岛市的胶州等地也做出了大综合有益的探索[22]。济南市农业局目前已经实现执法权限的部分综合, 下一步要进一步加大执法权限的综合范围, 实现农业局的权力清单中行政处罚权全部由济南市农业监察支队来行使。逐步实现农业局内部执法部门的整合, 先将种植业、农机、水产等执法部门整合, 积累经验后与畜牧业、林业等部门进行整合, 将农业领域所有的执法事务实现综合。农业综合执法要按照“谁决策, 谁负责”的原则, 建立健全决策责任制[22,23]。按照国家依法治农的要求, 济南市农业综合执法要结合本地实际开展工作, 解放思想, 切实加大职能综合步伐, 加大综合执法力度, 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 法定职责必须为。
3.7 确保执法经费, 配齐执法设备
执法设备的完善是农业综合执法的基础, 执法经费保障是搞好执法工作的前提。市、县2 级要争取财政对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建设投入的支持, 应将农业综合执法经费列入部门预算, 新增专项资金或者调整现有专项资金的使用范围和用途。要在保障工作正常运转的情况下, 配齐和更新执法装备, 改善现有的执法条件。
3.8 借力信息手段, 统一规范执法
为保障综合执法的合法性、规范性, 提高工作效率, 增强执法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济南市可以运用现有的信息化平台, 用系统规范执法人员执法过程。将信息化手段融入到农业综合执法工作中, 规范办案流程。用信息化手段既将农业综合执法统一标准, 又对执法行为进行规范, 既便于执法人员间沟通和交流执法信息, 利于农业执法部门与其他智能部门的联合执法、组织配合、相互衔接, 又便于执法行为接受监督。
4 结语
综上所述, 实施农业综合执法是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转变职能的重要内容;通过法律法规统一规定农业行政执法权由农业综合执法机构集中行使, 既能体现执法全局性, 又能推动执法综合性, 从而避免部门之间工作交叉、职责不清等问题产生;建立综合执法与专业管理的协调运行机制, 积极加强信息交流, 实现资源共享, 才能形成良性的管理合力;加快加大农业局内部部门之间行政执法职能整合范围, 推进部门间的快速整合;利用信息化手段可提高农业综合执法水平。通过行政权力的再次配置和程序化运作, 积极探索建立协调自如、运转高效的执法机制, 以保障我国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摘要:阐述了农业综合执法在济南市实践现状, 分析其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加强农业执法的对策建议, 以促进济南农业综合执法工作的开展。
从会议调度情况看,在5月23日召开的全省推进农业综合执法工作会议后,全省各地高度重视推进农业综合执法工作,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大力推进综合执法工作,综合执法机构建设取得新成效。5月23日后,全省又有21个县市成立了农业综合执法机构,全省县级农业综合执法机构达43个,占全省应建数的90%。目前,全省还有3个县市的农业综合执法机构在组建当中,有2个县市正在筹划起动中,这5个县市都表示,在今年9月底前都能按要求完成农业综合执法机构建设任务。
会议进一步统一了对推进农业综合执法工作的认识。会议指出,实行农业综合执法是国家和省根据农业农村经济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做出的重要决策部署,是农业部门履行法定职责和法定义务的要求。实践证明,实行农业综合执法,提升了农业部门市场监管能力,提高了农业部门社会管理的水平,强化了农业部门履行法定义务和工作职责的能力,促进了农业部门行政职能转变,强化了农业部门行政执法主体地位,提高了执法效力和农业执法的威慑力与办案效率,树立了农业部门新的社会形象,在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会议进一步明确,推进农业综合执法,主要是相对集中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行使的行政处罚权,不是对行政管理权、行政审批权和检验、鉴定权的综合。农业部门先行设立的综合执法机构,要以农业部门内设的法制机构为依托,整合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行政处罚权与相应的执法监督检查权,实行执法工作统一安排部署、执法人员统一安排调度、行政处罚权统一集中行使。
会议强调,全省各地要坚定不移推进农业综合执法工作,到今年9月底前,全省县市全部实行农业综合执法,全面完成综合执法建设任务。省对各地工作检查验收的主要标准有五项:一是要有設立农业综合执法机构的正式文件;二是要有综合执法工作机构;三是要履行行政执法职能的执法人员;四是要有综合执法机构的办公场所;五是要有开展综合执法的工作机制制度。
【农业综合执法调研报告】推荐阅读:
2008年农业综合执法工作总结10-15
农业综合项目规划12-05
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11-17
田园综合体规划农业12-15
8.7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06-12
十一五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汇报10-23
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工作守则11-09
湖南省2016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