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柏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工作总结

2024-05-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双柏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工作总结(精选12篇)

双柏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工作总结 篇1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发„2006‟30号)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云政发„2007‟85号)以及《楚雄州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楚政发„2008‟24号)精神,做好新形势下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县认真按照各级政府的部署要求,不等不靠,根据州政府安排的工作步骤,积极主动抓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的各项工作,如期完成了全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工作任务。现将我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工作总结如下:

一、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全州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工作会议后,我县高度重视,及时成立了由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县人事劳动局局长任副组长,农业、林业、财政、水利、科技等相关职能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双柏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办公室,做到人员、机构落实,切实加强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工作的领导,并采取有效措施,抓紧、抓好、抓实各项工作。县级相关部门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认真履行职责,确保了改革工作的有序推进。

(二)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县领导小组及时召开各乡镇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领导参加的会议,认真传达学习各级政府的文件和会议精神,充分认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使各乡镇、各部门积极主动参与和配合改革工作。县级各有关部门深入宣传、广泛动员,把干部职工的思想统一到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上来,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确保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深入调研,认真制定方案。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关乎广大农业科技人员的利益,关系到机构设置和经费保障等重大问题,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政府分管领导积极参与相关部门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准确掌握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实际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理顺管理体制,全理设置机构,科学核定编制的改革核心内容,认真制定切合我县实际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实施方案,上报州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领导小组审批,为改革的顺利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精心组织实施,克期完成任务。我县各级各有关部门以高度负责的精神,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精心组织,认真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切实做好改革的各项工作,认真按照州政府的工作步骤、要求和州“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领导小组”批复的实施方案组织实施,有序推进改革工作,按时完成了改革工作任务。

目前,我县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已做到人、财、物上划县级主管部门垂直管理,实现了强化公益性职能、理顺管理体制、合理设置机构、科学核定编制的初步改革目标。同时,县委、政府制定完善了《双柏县县级派驻乡镇站所管理办法(试行)》、《双柏县乡镇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调动管理办法(暂行)》,使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管理有序、运转正常。

二、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是确保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连续性。在改革过程中,认真处理好推进改革与保持稳定的关系,通过开展深入细致的工作,确保了改革过程中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人心不散、技术资料不丢失、国有资产不流失、各项服务不断档,做到改革前后农技推广工作有序衔接。

二是通过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和清产核资工作,摸清了全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家底,准确掌握了农业推广体系的实际情况,为今后全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提供了可靠详实的资料。

三是通过改革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公益性职能进一步强化,理顺了管理体制,体现管事与管人相结合,机构职能得到有效履行,能力和作用得到更加有效发挥,服务得到加强。

四是根据我县农业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发展的需要和服务群众、方便农民的要求,按照有利于业务指导、有利于高效管理和公益性职能的履行,使我县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设置更加科学合理,人

员结构更加优化,实现了有体系管事,有队伍干事。

三、存在问题

一是由于财政经费保障跟不上,农技推广机构为履行职能和工作运转,我县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历史欠债较大。

二是我县农技推广体系基础设施落后,工作条件艰苦,技术装备差,有的乡镇农技服务中心缺乏基本的办公条件。

三是部分工作人员没有接受过正式的专业教育,专业水平低,农技推广队伍综合素质不高。

四、下步工作

一是积极争取各级支持帮助,解决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基础设施落后的问题,使农技推广机构的工作条件不断得到改善。

二是健全完善管理制度和考评机制,把农业技术人员的工作量和推广技术的实绩作为主要考核指标,把农民群众对农业技术人员的评价作为重要考核内容,把考评结果与收入分配、职务晋升、职称评聘、继续教育、解聘续聘等挂钩,以激发广大农科人员的工作活力。

三是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农技人员为“三农”服务的素质和能力。

双柏县农业局

双柏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工作总结 篇2

1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概念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就是在农村社会范围内, 针对农民或者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实际需求, 对与农业生产相关的知识、技能与先进生产方法的推广应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内容范围较广, 涉及到农业生产以及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 如农作物的种植、畜牧养殖、渔业生产、林木果苗、农村资源开发使用、农业机械设备应用、农副产品加工及农村能源等。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方法主要是通过面对面个别指导、群体性集中示范教学、广播、电视、网络等新媒体传播等手段来实现。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发展,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对于农民的农业生产以及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越发明显。

2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国家大力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 2015年国家专门下拨农林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推广资金26亿元, 用于支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 我国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进一步提质加速, 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的入户率和到位率均达到95%以上, 农技人员入户率达97%。但是, 在我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具体实施过程中, 仍然存在着一些突出制约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开展的基础条件相对较差

目前, 在我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过程中, 由于农业技术推广经费不能得到充足的保障, 因此农业技术推广的基础条件较差,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够健全完善, 基层技术推广网格覆盖不全面, 有的基层乡镇只有1~2人负责技术推广, 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群众对于技术支持的需要。此外, 在农业技术服务方式上, 受到经费的限制开展试验以及示范推广的范围非常有限, 农业技术推广的方式还是主要依靠培训和发资料, 农业技术推广的效果不好。

2.2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模式不科学

我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在管理体制上存在着较多的不合理问题, 特别是农业技术推广业务受到组织结构设置的影响, 存在着条块分割的问题, 农业、林业、渔业、畜牧等不同的职能部门在农业技术推广上各自为战, 未能有效整合农业技术推广资源, 不利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深层次开展。

2.3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技术人员能力水平有待提升

由于经费不足, 对于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教育培训力度不到位, 因而一些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知识更新滞后, 一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方法不能及时的了解掌握, 对于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方向把握不准, 农业技术推广在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服务作用不明显。

3 改进我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工作措施

3.1 充分发挥政府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主导作用

持续有效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 政府部门应该强化引领和保障作用。首先, 应该加强对各部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整合, 将农林牧副渔等行业机构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统一整合开展农技推广。其次, 应该增加财政支持保障, 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服务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确保及时足额划拨, 保障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 尤其是提供良好的试验基地建设、生产资料与设备、设施购置等。第三, 应该注重建立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模式, 按照不同区域的地理位置条件、农业发展实际情况、农民农业生产意愿, 合理进行规划, 重点加大对主导产业的扶持, 并加大对龙头示范带动企业服务力度, 拓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辐射范围, 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3.2 提高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信息化建设水平

将信息化技术引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 不仅可以拓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范围和深度, 也可以增加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民众。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 首先应该注重农业技术信息平台的建设, 按照当地的农业发展特色情况, 全面搜集整理相关数据资料, 建立标准化、规范化的数据资源库, 形成信息资源储备。其次, 加大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通过电视、广播、网站或者是手机客户端等, 为农民提供直接技术信息咨询服务, 将各类信息资源借助于服务平台转化应用。通过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 按照区域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 遴选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 以信息技术平台打包作为技术套装, 组织开展科技的信息化入户, 丰富农业技术推广的内容, 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3.3 加强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培训教育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素质能力水平决定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质效, 因此必须加强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人员的技术培训。一方面, 应该邀请专家学者通过培训班或者是学术报告会的形式, 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人员进行理论知识水平的教育, 提高其对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动态掌握能力;另一方面, 应该积极与农业生产龙头企业、规模化的专业合作社、农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进行对接, 组织技术人员走出去学习技术推广服务理念、工作方法以及先进知识, 不断提高做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能力。

4 结语

农业技术推广对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民增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当前我国现代农业创新发展的时代, 更应该进一步的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机制改革, 整合农业技术推广资源, 发挥政府引导作用, 强化农业技术推广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提高农业技术推广效果, 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贺福丽.湖南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 2011 (5) .

[2]贺福丽.湖南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 2011 (5) .

双柏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工作总结 篇3

1.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1.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围绕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深化改革中增活力,在创新机制中求发展。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规范经营性服务的要求,加大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力度,合理布局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有效发挥其主导和带动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农业技术推广活动,为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提供有效服务和技术支撑。

1.2基本原则

坚持精干高效,科学设置机构,优化队伍结构,合理配置农业技术推广资源;坚持政府主导,支持多元化发展,有效履行政府公益性职能,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鼓励改革中的有益探索和实践;坚持统筹兼顾,与市、镇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有机衔接,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1.3总体目标

着眼于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的需要,通过明确职能、理顺体制、优化布局、充实一线、创新机制等一系列改革,逐步构建起以政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基础,农业科研、教育等单位和涉农企业广泛参与,分工协作、功能完善、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多元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2.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改革

2.1明确公益性职能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承担的公益性职能主要是:关键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农作物和林木病虫害、动物疫病及农业灾害的监测、预报、防治和处置,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检测、监测和强制性检验,农业资源、森林资源、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投入品使用监测,水资源管理和防汛抗旱技术服务, 农机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农业公共信息和培训教育服务等。

2.2合理设置机构

按照科学合理、集中力量的原则,对市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实行综合设置。镇(街道)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设置,遵循有利于业务指导、有效管理和公益性职能履行的原则,在镇(街道)范围内进行整合,设置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以镇管理为主,强化镇级农技推广机构职能。要建立农技服务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农业行政执法“三位一体”农技推广机构,明确职责,专职专干,保证中心农技人员专职从事公益性农技推广工作。

2.3理顺管理体制

根据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特点,建立健全有利于充分发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作用的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市、镇联合考核评价制度,建立动态的管理激励机制,镇(街道)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调配、考评和晋升,要充分听取市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意见;市级业务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村级农民技术员的培训和业务指导。要防止因体制、机制改革不到位,造成条块分割、人和事管理分离导致一线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管理缺位、经费无保障、推广工作受影响等情况发生。

2.4科学核定编制

要遵循保证公益性职能履行,满足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民科技需求的原则,合理确定基层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人员编制。增加镇(街道)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所需编制,改革后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编制达到10-15人,确保在一线工作的农业技术人员不低于全市农业技术人员总编制的2/3,专业农业技术人员占总编制的比例不低于80%,并注意保持各种专业人员之间的合理比例。

2.5完善人事管理制度

改革用人机制,实行人员聘用制度,采取公开招聘、竞聘上岗、择优聘用的方式,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专业技术人员进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 充实一线农技推广人员。完善考评制度,改革分配制度,将农业技术人员的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挂钩。切实搞好农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完善农业技术人员技术职务评聘制度,不断提高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

3.促进农业技术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

3.1规范经营性服务

积极稳妥地将政府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中承担的农资供应、动物疾病诊疗以及产后加工、营销等服务分离出来,按市场化方式运作。鼓励多种经济实体参与公益性推广。探索农药经营专营许可制度,对申请经营农药的单位或个人,要严格审查,控制经营数量,监管经营行为。

3.2培育多元化服务组织

积极支持农业科研教育单位、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参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方式,建立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包村联户制度,逐步形成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抓科技示范户、科技示范户带动普通农户的科技入户机制。积极探索科技大集、科技示范场、技物结合的连锁经营、多种形式的技术承包等多种推广形式。

4.加大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支持力度

4.1建立健全公益性農业技术推广机构经费保障机制

要采取切实措施,确保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履行职能所需经费,并全额纳入财政预算。同时,将重大农业技术推广、新型农民培训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4.2落实办公场所

要统筹规划,在整合现有资产设施的基础上,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办公培训用房面积在200平米以上,以以满足办公、培训、检测基本需要。

4.3妥善做好人员安置

要从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出发,积极稳妥地做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中分流的农业技术人员的安置工作。在鼓励和支持富余农技推广人员自主创业的同时,积极探索多种分流和安置渠道,帮助他们重新就业。

4.4切实提高队伍素质

双柏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工作总结 篇4

凤台县是我省第一批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县,也是我省长期以来坚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县管为主”管理体制的少数县之一。在这次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中,该县县委、县政府紧紧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作为深化和完善农村综合改革的有力措施,解决了一些长期没有解决好的问题。现将《关于印发凤台县深化改革进一步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凤政办„2008‟76号)主要内容刊发,供各地参考借鉴。

凤台县深化改革进一步加强基层农业技术

推广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一、改革的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总体目标。以提供技术支撑和开展有效服务为目标,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合理设置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构建以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为主导,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科研、教育等单位和涉农企业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多元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二)基本原则。坚持精干高效、合理配置的原则,坚持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原则,坚持因地制宜、大胆创新的原则,坚持统筹兼顾、促进稳定的原则。

二、改革的主要内容

(三)明确公益性职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公益性职能主要是:新品种和新技术、新机具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动植物病虫草鼠害及农业灾害的监测、预报、防治和处置,农产品安全检测、监测和检验,农业资源、森林资源、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农业投入品安全使用,农作物苗情监测,农村能源和水资源管理,农村水利建设与管理,防汛与抗旱,公共信息服务,新型农民培训,农业职业技能鉴定等。

(四)合理设置机构。保留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县畜牧兽医局、县水产技术推广中心(挂“凤台县水生动物疫病防治站”牌子)、县水利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站、县林业技术推广中心、县农机化技术服务推广站、县植保站、县农科所和县家畜改良站等机构。

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成立“凤台县动物卫生监督所”,副科级建制,挂靠县畜牧兽医局;成立“凤台县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挂“凤台县畜牧兽医技术推广站”牌子),股级建制,为县畜牧兽医局直属事业单位。上述单位编制在县畜牧兽医局原有事业编制总额内调剂解决。

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市场监督管理的意见,成立“凤台县种子管理站”(挂“凤台县种子质量监督检验站”牌子),股级建制,为县农委直属事业单位,编制在县农委原有事业编制总额内调剂解决。

整合乡镇(含经济开发区,下同)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中的种植、畜牧兽医、水产、水利、林业和农机专业人员,组建成“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股级建制,同时挂畜牧兽医站、水利站、林业站、农机站的牌子。

在县、乡镇两级农业技术推广单位设信息员岗位,同时在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设植保员岗位。

进一步落实乡镇首批聘用制农业技术干部(包含畜牧兽医技术干部)各项待遇,对其进行任期考核,考核合格者,予以续聘;不合格者,予以解聘;对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和老弱病残不能再续聘者,办理退休、退职手续,享受国家规定的相关生活待遇。

(五)完善管理体制。将上述单位全部纳入县财政全额预算事业单位管理序列。对乡镇派出人员实行“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管理体制,人员和业务经费由县级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其人员在调配、考评和晋升时,要听取所在乡镇政府的意见。

(六)科学核定编制。坚持精简效能和保证公益性职能履行的原则,保持县、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队伍现有编制数。按照充实一线的要求,在现有基础上,严格控制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向县级推广单位流动;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和鼓励县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技术人员到乡镇服务单位工作,确保县以下农业技术人员的编制不低于全县农业技术人员总编制的2/3。

(七)改革用人制度。坚持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单位中全面实行全员聘用制。一聘三年。对男满50周岁、女满40周岁的技术人员签订长期聘用合同。对工作年限满30年、距国家规定退

休年龄不足5年且工作年限满20年的,可提前退休。对落聘人员,由用人单位做缓聘处理。缓聘期为一年。缓聘期内,只发给工资总额的70%部分作生活费,同时由单位对其进行相应的业务和技能培训,一年后对达到聘用条件的续聘。对确因表现较差不符合续聘条件的,予以调整岗位、重新竞岗,直至解聘。

积极推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严把进人关。今后,编制内新进人员一律面向社会,按照规定程序从专业对口的大学本科毕业生中招录,以确保专业农业技术人员占总编制的比例不低于80%。

(八)完善考评机制。对县、乡镇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单位及人员所应承担的目标任务进行分解、细化、量化,签订责任状。同时制定全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并组织实施。将直接服务对象签单认定作为衡量服务效果的重要标准,确保其评价比重在30%以上。把考核结果作为农业技术人员的晋级、续聘、公费参加培训的主要依据。对连续两年考评不合格的人员,视其情况予以调整工作或作低聘处理。任期考核不合格者,做缓聘处理。

(九)改革分配制度。实行绩效工资制,将县、乡(镇)农业技术人员工资分为基本工资和效能工资两部分,其中90%作为基本工资,按月发放;10%工资部分作为效能工资,年底考核合格的一次性兑现。对满分超过100分的,给予奖励,奖金最多不超过其年工资总额的30%。

(十)创新推广服务方式。建立县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与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单位工作联系点制度,向乡镇派出技术人员,直接参与基层一线服务。将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人员分别派驻到村和龙头企业(示范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合作社),采取结对帮扶的方式,开展送技术、传信息、联市场、抓示范活动。通过县、乡镇、村、组“四级信息服务网”及凤台农技服务网站、“农技110”热线、《州来三农》电视栏目、便民服务流动车和《阳光热线》等多种途径和形式,开展与群众之间的互动服务。同时,充分利用现有科技示范场(基地),搞好农业科技示范样板展示服务。

(十一)大力提高人员整体素质和服务能力。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农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制度,由县农委制定全县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培训规划和计划,并具体负责有针对性地对全县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进行技能培训,确保每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在任期内接受脱产培训达30天以上。

(十二)切实保证履行公益性职能所需经费。加大县财政对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队伍投入,确保其人员工资,保证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履行职能所需经费,并随财政收入的增长而逐年递增。每年拨付不少于80万元的专项经费,用于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阵地和设施建设,争取用2-3年的时间,彻底改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单位的工作条件;建立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奖励基金,每年拨付不少于20万元的资金,用于对突出贡献者的奖励和激励;每年提供培训经费10万元以上。

三、促进农业技术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

(十三)放活经营性服务。将为群众提供有偿服务的“技物结合”、农资销售、动物疾病诊疗以及农产品加工转化与市场营销等经营性职能,全部从公益性服务队伍中分离出去,交由农业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和中介机构实施,按照市场化方

式运作。积极探索公益性农业技术服务的多种实现形式,对各类经营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实体参与公益性推广,可以采取政府订购服务的方式进行。

(十四)培育多元化服务组织。大力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壮大龙头企业队伍,多渠道培育农村经纪人和致富带头人,创建各类服务实体,新建一批“农家店”,扶持民间农业科技组织和民营企业,发挥其各自的优势,参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制定优惠政策,支持省内外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项目单位和县外农业技术人员在本县农业生产中发挥积极作用。

四、切实加强对改革工作的领导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事关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全局,政策性强,涉及面广,任务繁重。为此,县政府成立领导小组,县长姚多咏同志任组长,县委常委、副县长朱家亚同志任副组长,杨玉国、纪延波、张海舟、宋效良、童俊宏、陈华道等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朱家亚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杨玉国同志为副主任。各乡镇、县直各有关部门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提高认识、把握机遇,认真研究、精心组织,要从大局出发,积极支持和配合这项工作,努力在全县形成工作合力,确保此项工作扎实推进,取得明显成效。

双柏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工作总结 篇5

XX县地处渭北旱塬西端,全县辖10镇5乡,240个行政村,人口25万,土地总面积228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0.87万亩,人口密度103.7人/平方公里,地广人稀,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山区农业县。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之后,面对千家万户的生产指导工作,我县针对乡镇农技站力量薄弱的实际,在加强县级农技中心建设的基础上,尝试区域站的基层农技机构设置模式,先后创建区域性农技站7个,以此来强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健全基层服务网络,使全县农技推广事业健康发展,为全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建立区域农技站,探索农技推广服务新路

80年代以来,为了加强农技体系建设,我县按照“县建中心乡建站”的基层农技服务体系建设要求,在健全完善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基础上,建立了19个乡镇农技站,但因受地方财力的制约,当时成立的乡镇农技站基本上是一人一站,人、财、物三权归乡镇政府,农技人员常被当地政府派搞其他工作,难以顾暇农技推广事业,工作不独立,技术服务乏力。针对此种情况,1988年以来,在县农业局的大力支持和领导下,我们充分利用渭北旱塬综合开发建设、粮食自给项目、商品粮基地项目、旱作农业项目以及基层农技体系建设等项目配套资金,按照集中财力,高起点、高标准建站原则,依据我县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和特色农业区域分布特点,经过统一规划,统一征地,在我县西部深山区、南北部浅山区、千河沿线川塬区等不同自然区域,相继建立7个跨行政区域的县级以下区域性农技站,每站占地面积2-3亩。区域农技站建设总投资78万元,建有办公楼、营业房、仓库及其他附属建筑,建筑面积1130平方米,并配有恒温箱、天平、土壤水分速测仪等简易检测仪器设备57台套,价值16万元。每站配备工作人员3-4名,区域性农技站人、财、物“三权”由县农技中心直接管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四有”基层农技站,已成为我县农技推广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人员配置上,按照区域农业经济特点,从县农技中心在岗人员中抽调相应专业的工作人员22人,配备区域农技站。22人中,农艺师2人,助理农艺师7人,技术员5人,技术工人8名。区域农技站自建立以来,坚持以“三农”服务为宗旨,以技物配套服务为手段,以科技示范基地为阵地,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积极参与实施重大技术的引进推广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区域农技站由于“三权”归县农技中心,保证了基层农技站国有资产不流失,管理不脱节,业务工作能正常顺利开展,充分弥补了因乡镇农技站管理体制不顺而造成的种种弊端。多年的实践证明,区域农技站在新技术引进及产前、前中、产后服务中起到了中坚作用,农情监测、新技术示范、农民培训、田间指导等主要公益性农技推广工作大都由区域站完成,是符合我县实际的一种新的农技服务模式。

二、加强管理,充分发挥区域农技站的基层网络优势

区域性农技站是县农技中心下设的基层派出机构,也是农技推广工作的前沿阵地。为了充分发挥区域站的重要作用,增强农技推广活力,我们从加强管理入手,着重抓了以下几点:一是实行公益性技术推广与经营性技物配套服务相结合的“一站两制”。二是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业务工作按照县农技中心的总体推广计划,将任务分解到各区域农技站,并将示范样板和科技示范园建设作为硬性指标任务下达各站,一些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也首先安排在区域站实施。技物配套服务按各区域站实际状况及地域优势,确定合理的经营任务和利润指标,同时将精神文明建设也纳入目标责任制管理。三是严格检查考核。县农技中心对各区域站和工作人员制定了翔实的考评考核办法,依照目标责任书,逐项量化考核打分,并将平时的考评结果作为年终考核的依据。各工作人员的考核结果作为下人事聘用的重要依据。四是实行工作人员聘用制,即由县中心招聘区域农技站负责人,并签订目标责任书,再由区域站负责人招聘各站工作人员。

区域性农技站作为县级技术推广机构与乡镇农技站联系的纽带,在完成县中心下达的各项任务的同时,对辖区乡镇农技站的技术推广工作起着指导作用,组织乡镇农技站,协调与乡镇的关系,并参与实施辖区乡镇重大农业技术推广及科技宣传培训工作。近年来,全县“三田”建设、优质粮油、设施农业、平衡施肥、病虫害测报与防治等主要技术推广工作都以区域站为主导力量组织完成。原创文章,尽在文秘知音网。

区域性农技站实行“一站两制”的运行机制,在目前财政困难,推广经费不能保证的情况下,通过技物配套服务,来弥补经费不足,促进了公益性技术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如我县温水区域农技站在黄姜引进示范推广中,所需的技术培训、资料发放、示范推广等经费都来自经营服务创收,使黄姜生产成为温水地区的一大支柱产业,种植面积达到1万多亩,被誉为XX县黄姜生产第一镇,有过辉煌的一页。

三、区域性农技站运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由于实行“一站两制”,公益性技术推广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使得各站注重追求经营利益最大化,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公益性技术推广的工作力度。二是人员结构不尽合理,技术力量薄弱。7个区域农技站共有农技人员22人,其中非专业技术人员8人,占总人数的36.4%。三是推广经费严重不足,农技人员知识更新,新技术成果引进、试验、示范难以深入开展。县财政只保人头工资,各区域站的水电费、办公费等正常开支费用通过技物配套服务只能勉强维持,工作人员的下乡补助、各种津贴等福利待遇更无从谈起。四是服务手段落后,缺乏必要的测试仪器、交通工具及通信设施。五是技物配套服务上缺乏一定的资金投入,效益比较差。

四、区域农技站今后的工作思路及对策

双柏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工作总结 篇6

双柏县2011—2012年冬季农业生产工作意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级各部门: 为夺取明年农业生产丰收,全面完成全年生产目标任务,确保粮食安全,现就2011—2012年冬季农业生产工作提出如下意见,请各乡镇、县级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发展节约高效生态农业的要求,以增产增收为目标,面向市场,优化布局,增加投入,突出特色,强化科技,统筹全年粮经生产,抓好冬季农业开发,大力培植现代农业优势特色产业,进一步提高冬季农业开发专业化、产业化水平,提高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可靠支撑。

二、计划目标及任务

围绕实现全年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目标,立足全县立体气候、土地资源和冬季农业特色产业优势,面向市场,努力扩大高效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促进农业增产增效。

(一)种植计划。全县计划小春作物总播种面积236020亩。在稳定小春粮食产量的基础上,抓住农产品涨价的有利时机,做到应栽尽栽,扩大粮菜兼可品种和蔬菜、油菜种植面积。

1.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16010亩,总产1628.1万公斤,比上年1333.2万公斤,增713.8万公斤,增长53.2%。

2.经济作物。播种面积120010亩,其中:蔬菜35000亩,力争实现产量5985.0万公斤;油菜15000亩力争产量达249万公斤;其他经济作物70000亩,力争产量3500万公斤以上。

(二)冬季农业开发。全县计划140000亩,重点发展市场潜力好的冬早蔬菜35000亩、冬马铃薯10000亩、油菜15000亩、大麦5000亩,冬玉米5000亩、其他经济作物70000亩。

(三)桑园发展和低产桑园技术改造。计划新发展桑园2000亩,改造低产桑园3000亩,力争明年在桑园投产、鲜茧产量增加上有新突破。

三、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切实抓好秋冬农业生产

粮食问题关系农业生产的发展,关系城乡人民的生活,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冬季农业生产是全年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稳定全年农业生产、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各乡镇和县级有关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引导农民从优化结构、提高复种、强化科技、商贸流通、精深加工等方面挖掘冬季农业生产潜力,扎扎实实抓好计划落实和服务工作。农业部门要加大对农资市场监管力度,防止坑农害农事

件发生,保护农民利益;供销部门要抓好农资供应工作,保证生产所需物资及时到位;气象部门要密切关注天气形势,做好气象预报预测工作;水利部门要组织发动群众抓住有利及时修复水毁农田、水利设施;商务、经贸部门要努力开拓农产品市场,提高特色农产品商品率;财政部门要组织、协调好各项支农资金,及时投入生产;金融部门要围绕“三农”搞好冬季农业生产的信贷服务工作,及时向农民投放小额贷款,以解决生产中部分农民资金紧缺的矛盾。

(二)优化结构,科学布局冬季农业产业

立足合理规划和产品区域布局,根据资源优势和区域特点,运用市场机制和政策导向,坚持优势产业、优势产品、优势布局。要把在重点烟区、重点村根据海拔不同,选择生育期较短、早熟品种作为解决粮烟等大春生产茬口矛盾的重要途径抓紧抓好。以粮食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为重点,围绕强化早青蚕豆等蔬菜产业化经营,分品种、上规模,集中连片,计划在大庄、法脿等乡镇为重点,力争发展到近4万亩早青蚕豆、蔬菜等,建设优质早青蚕豆等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围绕良种化、区域化、规范化的要求,结合实际,扩大油菜等纯天然无公害名特农产品种植,在法脿、妥甸等乡镇发展种植13700亩无公害优质“双低”油菜;充分发挥山区和低热河谷的优势,抓好低热河谷区域早熟玉米种植以及山区小杂粮生产,扩大面积,提高单产。同时,发动增加绿肥种植面积。

(三)抓住节令,切实加大科技推广应用

各乡镇要抓住农时,加大科技措施的推广应用力度,重点抓好不同作物在适宜节令内的抢墒播种、良种推广、标准化规范种植,抓好配方施肥、防低温霜冻、病虫统防等关键环节。

1.围绕节令着力抓好小春农业生产的各项工作。要突出一个“早”字,实现四个“突破”,即各项工作早落实,实现收种质量有新突破、种植结构调整有新突破、科技推广有新突破、示范样板有新突破。

2.抓好主要农作物品种的推广。全面实施粮食优质品种工程,不断淘汰市场空间狭小、品质低劣的品种,压缩低产、生育期长、晚熟的品种,大力推广优良品种种植。根据我县情况,油菜重点推广花油三号、花油六号、A35等品种,小麦推广临麦六号、选188、川麦107等生育期较短的早熟品种;蚕豆以 “楚豆3号”为主、搭配“本地白豆”等品种,并引进开发优质高效菜用型品种;马铃薯主要以耐贮运适合加工的“中甸红、合作88”等高产优质脱毒品种推广种植为主。

3.加强植保工作。各级各部门要制定农业有害生物应急防控预案。以农业部门为主的建立有害生物灾害应急处置机制,抓好预测预报,组织病害源头治理和抗病虫品种布局、生态控制、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协调应用,强化高毒农药禁用宣传和农药安全使用管理,大力推进防治专业化与社会化服务工作。

4.实施地力培肥与土肥水高效利用技术。因地制宜推广秸杆还田、绿肥种植、有机肥综合利用、缓控释肥和新肥料、新剂型及保护性耕作技术,全力做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实施,引导群众合理选用肥料品种,优化施肥结构,改进施肥方法,提高水肥利用率。

(四)精心组织,确保秋收秋种“两不误”

针对收种期间的气候及环境,既要确保大春农作物适时抢收、颗粒归仓,又要保证冬季农业作物抓节令适时播种,力争收种“两不误”。全县各级各部门要深入生产第一线,主要领导负总责,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帮助联系乡镇、村抓好当前农业生产工作。

(五)做好服务,大力发展订单农业

要充分利用我县冬季光温资源优势,扩大早青蚕豆、冬早蔬菜、冬早马铃薯种植,抓好优质小麦、豌豆、蚕豆、油菜等优质粮油的推广,提质增效,增加农民收入。要进一步发挥县、乡镇农产品信息服务中心和网站的作用,加强农产品信息的收集、发布、传递工作。各级各部门要加强与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协调联系,牵线搭桥,搭建平台,积极主动引老板、找市场,依托当地的中介组织和加工、营销企业及外地客商,根据企业加工需求组织生产,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卖难和增产不增收的问题。

(六)落实责任,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各乡镇要制定行之有效的办法和措施。实行领导分工责任制,层层落实责任,逐级分解任务,力争做到满栽满种,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各项要求落实到位。

(七)抓好样板,推动冬季农业产业发展

要重点抓好油菜样板1000亩、蚕豆示范样板1000亩、小麦示范样板1000亩、小麦示范样板1000亩、绿肥种植样板1000亩,县、乡镇、村及农技人员要围绕冬季农业示范、推广的各项新技术、新品种抓好各级的示范样板建设,充分发挥样板的作用,带动各项技术措施的全面落实。

附件:1.双柏县2011—2012年冬季农业生产计划表

2.双柏县2011—2012年冬季农业开发计划表

双柏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工作总结 篇7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的实施, 提升了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技术和服务水平, 完善了“专家+农业技术人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技术服务模式, 建立健全了县、乡、村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网络, 推进了农业科技进村入户, 提高了技术到位率。吉林省长春市双阳区新阳种植专业合作社就是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实施中壮大并发展起来。

1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的实施, 增强了合作社发展的信心

双阳区新阳种植专业合作社2009年成立, 以水稻种植为主。成立之初, 入社成员少, 资金不足, 分散经营, 只是名义上的合作社。2010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把该合作社确立为水稻种植示范基地, 在资金上给予了部分投入, 在合作社发展和水稻种植技术上, 指派优秀技术指导员给予全力支持, 增强了合作社发展的信心。现有入社成员53户, 种植水稻面积为170hm2, 固定资产总额达到200万元。其中, 稻米加工厂1个, 水稻育苗大棚47栋15 000m2, 配套的整地机械25台套, 水稻播种机5台套, 插秧机10台套, 自走式水旱两用高杆喷雾机、担架式和背负式机动喷雾机24台套, 水稻收割机3台套, 实现了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2014年合作社水稻产量达到9 500kg, 产值达到513.57万元, 纯利润达170万元。

2 发挥示范基地作用, 推动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双阳区新阳种植专业合作社作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的示范基地, 在水稻种植上起到了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作用, 带动周边乃至全区水稻生产技术的提升。承担项目示范基地以来, 全区承试了二十余项次农业新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工作。

水稻潜叶蝇是双阳区水稻生产上的主要害虫。为了探索防治水稻潜叶蝇的方法, 区农技站与江苏龙灯化学有限公司合作, 承试了“优伴不同剂量包衣后对水稻潜叶蝇和负泥虫的防治效果”试验, 通过试验筛选出防治水稻潜叶蝇的最佳药剂。区农技站与通化农科院、吉林农大等科研院校合作, 承试水稻品种对比试验, 筛选出适合全区种植的水稻新品种;与中科院长春分院中育公司合作, 探索订单种植绿色水稻生产方式, 拓宽合作社生产经营渠道;与水稻专家严光彬老师合作, 摸索出双阳区水稻标准化生产水稻施肥技术;探索稻田养鸭除草灭虫, 田间释放螟黄赤眼蜂、喷施康宽防治水稻二化螟, 用枯草芽孢杆菌防治水稻稻瘟病等水稻病虫草害绿色防控集成技术。探索水稻插秧模式, 实施水稻高光效栽培。全区成立水稻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队伍, 引进山东卫士植保机械有限公司生产的3WSH-1000自走式水旱两用喷杆喷雾机和担架式以及背负式机动喷雾机实施水稻病虫害统实施防统治, 提高防效, 减少农药用量, 降低防治成本, 减少环境污染。探索水稻标准化生产, 采用大棚钵盘育苗, 盐水选种、钵盘稀育机插、病虫草害统防统治、机械收获等生产技术, 实施秋做床、秋备床土、秋季安装好大棚拱架, 春季早扣棚膜、早育苗、早插秧, 防止春季不利气候条件影响水稻育苗, 推迟水稻正常生长。全区引进吉林鑫华裕农业装备有限公司研发的2ZBM-430水稻钵苗移栽机和配套的2BB-14水稻钵盘育秧播种机, 推广水稻大孔钵盘稀育苗机插秧技术;引进吉林鑫华裕农业装备有限公司研发的1BPQ-280水田耙浆平地机, 对机械收获地块实施一次灭茬旋耕整地, 具有节水、省工省时, 提高整地质量等功效。

3 发挥示范基地桥梁纽带作用, 强化农业新技术的培训、推广工作

随着新型农民对农业生产技术的渴求, 长春市双阳区作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的示范基地, 在水稻种植技术的培训、推广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水稻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工作中, 作为区级标准化生产示范点之一, 全市相继承办了双阳区水稻生产秋备耕工作、双阳区水稻标准化生产钵盘稀播种、双阳区稀播种机插秧、双阳区水稻稻水象甲疫情防控和双阳区水稻稻瘟病综合防治等现场会8次;举办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水稻标准化生产技术、水稻育苗技术、水稻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等培训班10余期;制作了加强水稻苗期管理培育壮秧、水稻粘虫防治、水稻病虫害统防统治提高防效电视专题节目3期。

双柏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工作总结 篇8

1 吉林市农机化发展现状

全市5个县(市)4个区87个乡镇共有市、县、乡农机推广机构97个,人员431人,其中高级职称33人,中级职称150人。

(1)综合水平明显提高。全市拖拉机保有量138866台,农机总动力254.04kW,农机化作业面积583.1千hm2,占总耕地面积的91%。农机投入显著增加,仅2009年综合农机化水平达到63%。(2)新技术推广实现了新突破。机械深松灭茬起垄复式作业技术、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新技术、等离子处理新技术和水、旱田旋耕旱耕新技术得到广泛推广。(3)服务组织蓬勃兴起。全市各类农机服务组织、农机大户376个,合作组织37个。(4)社会化服务深入基層。各级推广部门积极组织农机科技人员深入基层,解决农民在机械化育苗、插秧和机械收获过程中遇到的难题。(5)培训、信息宣传工作得到了加强。

2.吉林市农机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乡(镇)街农机站工作条件差,办公场所简陋,无设备、无场地。(2)专业技术力量薄弱、素质低、专业知识老化,基层站非专业人员比例占30%以上。(3)农机化管理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地方财政只保工资,不给工作经费。(4)基层缺少交通工具。没有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职业技能更新培训无场地、无经费。

3 加强农机化推广体系建设的建议

从基层水产技术推广体系改革谈起 篇9

江西省九江县渔业局

根据省、市关于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的要求,按照‚整合资源、综合建站,‘三权’归县、财政保障,双重管理、以县为主‛的基本思路,2010年,江西省九江县人民政府已经制定并出台了乡镇水产技术推广体系改革方案,根据方案要求,全县14个乡镇场每个乡镇成立了乡镇农业技术综合服务站,重点水产大乡保留了乡级水产站的机构,安排1-2名专职水产技术员。全县17名水产员全部安置上岗。现就我县乡镇基层水产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的情况同各位领导汇报一下。

一、此次改革带来的新变化

通过这次的深化改革,主要出现以下变化:

1、管理体制重新理顺。乡镇综合站实行‚‘三权’归县、双重管理、以县为主、统一协调、分块运作‛的管理体制。县级农业、林业、水利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乡镇综合站、林业、水利管理站的人员、经费、财产管理,进行业务指导,并定期进行财务审计;乡镇人民政府负责辖区内农业技术推广的组织领导、协调监督等工作,确保乡镇综合站编制内人员一年70%以上的工作日从事农技推广服务。县(市、区)要成立由党委或政府分管领导牵头的工作协调机构,负责研究乡镇综合站站长选聘、人员调配、基本建设、产权变更等重大问题。乡镇综合站人员的调配、考评和晋升,要充分听取所在乡镇政府意见。乡镇综合站实行站长负责制,统一组织领导、统一财务管理、统一工作协调;实行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乡镇政府和服务对象三方考核机制。要建立岗位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工作日志和考勤制度。

2、公益性职能得到明确。明确了基层水产技术推广机构的公益性职能是:先进实用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水产养殖病害、动物疫病及渔业灾害的监测、预报、防治和处置;水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

量安全检测、监测和强制性检验;渔业机械安全生产与监督管理;农业资源、林业资源、渔业生态环境和渔业投入品使用监测;渔业资源管理、渔业工程管理和维护;协助当地政府科学制定渔业产业规划;指导、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群众性组织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活动;提供渔业公共信息服务和渔业培训教育服务等。

3、成立了乡镇渔业推广新机构。按照科学合理、集中力量的原则,根据渔业特色、渔业资源、水系、渔业设施分布等情况,从有利于履行公益性职能、有利于业务指导和有效管理出发,因地制宜地设置公益农(渔)业技术推广机构。原则上以现有的乡镇为单位,一乡(镇)一站,将原农技站、畜牧兽医站、水产站、农机站、农村经营管理站‚五站‛整合设置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综合站‛(以下简称乡镇综合站),人员编制、经费一并由县人民政府纳入综合建站统筹安排。

4、基层技术人员工资待遇得到保障。将原来工资待遇由乡镇解决的方式,变为县财政统一拨付,原乡镇水产站基本上属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差额部分多数乡镇都实行各部门自找,大大影响了原乡镇水产以及农技服务中心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这种状况严重影响公益性水产推广工作开展。这次改革从过去不稳定的收入情况,将变得更有保障解决了他们后顾之忧,工作积极性明显提高。

二、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随着这次改革的深入,我们今后的工作重点将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健全考核制度。根据农业技术推广岗位职责,建立统一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考核制度,明确考核内容和方式,形成科学的绩效考评机制和指标体系,将农业技术人员的工作量和进村入户推广技术的实绩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将农民群众对农业技术人员的评价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建立优胜劣汰评聘机制。对乡镇综合站和编制内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考评,县级业务主管部门、乡镇政府、服务对象分别占考核的40%、30%、30%,将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全年30%的工资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挂钩,作为绩效考评工资,一年一考评,考核结果与晋升、晋级、续聘、辞退、公费培训和继续教育等挂钩,年终

由县级业务行政主管部门兑现奖惩。对考评不合格的人员,予以调整工作、低聘或解聘。

2、创新推广服务方式。要把农民的需求与推广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健全首问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逐步建立‚科技人员到户、技术要领到人、良种良法到田‛服务机制,提高农业技术的转化率和入户率。乡镇综合站要建立乡(镇)、村(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户三级服务网络,每个行政村配备1-2名专职或兼职农业技术推广协助员(含动物防疫员),遴选培育6-10个村民小组科技示范户。农业技术推广协助员可由具有高中以上文化并掌握1-2门农业实用技术的村干部或取得国家初级职业资格以上证书的村级农技员、动物防疫员中选聘。建立基层农技人员包村(基地)联户的工作责任制,逐步形成农技人员抓示范基地,示范基地联动示范户、示范户辐射带动其它农户的技术推广机制。每个乡镇综合站,应根据当地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建设面积不小于30亩的示范基地,县级重点打造万亩及千亩示范基地。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和各种信息化渠道,广泛向农民提供农业信息、农产品信息和新品种、新技术服务。搞好基层干部、科技示范户、生产大户的技术培训,广泛印发农业技术资料,做到主导品种、主推技术、病虫情报进村入户,开通农业服务热线电话,办好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努力提高服务水平。

3、放活经营性服务,培育多元化服务组织。将经营性职能从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中剥离出来,实行公益性与经营性职能相分离,公益性职能由改革后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承担,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机构不再从事经营性服务。从基层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中分离出来的经营性服务,要与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彻底脱钩,依照法规实行市场化运作,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鼓励和支持科研教育单位、涉农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技术团体及其他经济实体依法进入农技服务行业和领域,参与经营性、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实体的建设和运营,开展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培训、技术咨询等服务,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强化农业技术服务的信用自律机制,规范经营性农技服务行为,做到依法经营、诚信服

务、公平竞争。在此过程中,各地既要防止把政府应该承担的公共性服务简单推向市场,也要防止脱离实际任意扩大公共性服务范围。提高农技队伍素质。

4、推行继续教育制度。我们要尽快制定本地区农技推广人员培训与继续教育规划,建立经常性的教育培训制度,确保一线农技推广员三年轮训一遍,集中培训时间不少于30天。要按照分级分类培训的要求,做好培训计划。要完善乡镇农技人员技术职称评定等有关政策,落实相关待遇,落实乡镇农技推广人员的浮动工资政策,吸引优秀人才从事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不断提高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

5、发挥推广体系的整体优势,注重推广效果。强调政府水产技术推广机构的主导地位,积极引导群众组织、合作组织和农(渔)民技术员参与技术推广服务。推广工作不能为推广而推广,要注重推广效果。要将传播水产有关研究、创新成果及相关知识和技术,培育农(渔)村青少年,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作为重任。逐步实现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三位一体,不断提高推广效果,充分发挥推广体系的整体优势。

总而言之,乡镇水产技术推广人员,是我们了解基层渔业发展的触角,我们了解的第一手信息主要来自他们,通过他们,我们才能了解渔民他们的生产现状、技术需求等各种信息,而且很多工作具体最终得到根本落实,需要靠他们的努力认真的工作。无论是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生动物疫病的防治。发挥他们的作用,才能让我们的渔业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

双柏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工作总结 篇10

改革与建设问题

一、吉水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进展情况

吉水县辖18个乡镇,总人口51.46万,其中农业人口40.3万,是全国商品粮食生产基地县,素有‚赣中粮仓‛美誉。一直以来,我县高度重视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发展现代农业中的重要作用,2009年至2010年被列为全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试点县,通过整合资源,建立农业综合服务站,打造好服务平台,为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提供有效服务和技术支撑。

一是全面完成综合建站任务。2009年,我县按照省里‚整合资源、综合建站、统一协调、分块运作‛的要求,将乡镇原有的农业五站合一,全县建立18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综合站,实行集中办公,工作统分结合、经费分块使用的管理模式。二是建立 ‚‘三权’归县,双重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模式。乡镇农业综合站人、财、物‚三权‛归县农业局调配和管理;乡镇政府负责对辖区内农业技术推广的组织领导、协调和监督。三是建立农技人员财政保障体制。乡镇农业综合站现有人员274人,全部是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编制,工资全额拨款,阳光津贴从2010年元月起,也纳入县财政全额预算,彻底解决了乡镇农技人员的后顾之忧。此外,每个乡镇站财政预算办公经费2万元。四是乡镇站工作条件大

大改善。对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所建的陈旧站房、办公设备进行了改造、更新。2009年县农业局筹集资金100万元,按照省里‚统一规划,统一标志,统一服务窗口‛的要求,新建黄桥农业综合服务大楼,主房建设面积400多平方米;整合原乡镇农业五站的资产和资金,更新、改建了乌江,金滩、双村、尚贤等4个乡镇综合站,全县全县近几年更新、改建站房面积4000多平方米。此外由县农业局统一筹资配备办公设施,乡镇站配备了固定电话、电脑等设施,八都、文峰等8个乡镇站还配备了面包车进行科技服务。今年,枫江、白水两个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已纳入新建规划,计划年底完工。五是建立农技推广责任制。制定了乡镇农技站工作目标管理考评方案、乡镇农技人员末位鞭策、乡镇农技人员三方双重考核办法等制度,对乡镇农技人员进行有序、有效规范管理。六是建立多元化推广服务机制。开展了信息咨询服务、包村联户服务为核心的农技服务,建立了农技人员抓示范户、示范户带动辐射户的推广模式,创新了推广服务方式方法,开展挂牌服务、跟踪服务,抓基地、抓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提高服务效益,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综合站站房建设问题。我县乡镇农业综合站站房基本上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修建的两层砖混结构楼房,房屋破旧,建设面积少,居住环境差,服务功能

弱,有的已成了危房,不能住人。加上综合建站后,平均每站就有十几个人,原有站房容纳不了,改扩建乡站站房迫在眉捷。

2、农技推广服务设备问题。服务手段滞后。缺乏开展农技服务的基本设备,基本上还是靠‚一张嘴,两条脚‛的方式搞技术推广,服务效率较低。

3、乡镇站推广经费问题。目前虽然每个乡镇站有2万元的推广经费,只够维持站里的电话、电费及办公用品费用,乡镇站的正常运转经费及推广经费没有建立长效保障机制,‚有钱养人,无钱办事‛,农业新技术推广进展慢。

4、农技干部知识更新问题。乡镇综合站人员普遍存在知识老化问题,亟待加强对农技人员知识更新,目前还没有项目支持建立农技干部知识更新的长效机制。

三、加强我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设想

1、建设乡镇农业综合服务大楼。按照省里‚统一规划,统一标志,统一服务窗口‛的要求,添置技术推广设备,建设成集培训、咨询、办公、技术服务等功能的农业综合服务大楼。全县乡镇站房建设以改扩建为主,新建为辅,对6个站房成了危房的站进行新建,需资金420万元;对其余12个站的站房进行改扩建,需资金480万元。计划在3年内分期分批解决,但要国家项目支持,争取项目解决600万元,县财政和自筹300万元。

2、加强乡镇站服务硬件建设。按照‚六个一‛(一台电脑、一部电话、一台投影仪、一台显微镜、一台测土仪器、一辆科技服务车)标准对全县18个乡镇农技站进行配备,每站预计投资10万元,全县需180万元,力争通过项目资金解决。2011年乡镇站都要实现办公自动化,2012年以前乡镇站都要配置手提电脑、投影仪、显微镜、测土仪器等设备,购置科技服务车,改变‚一张嘴,两条脚‛落后的服务方式。

3、建设农业试验示范基地。每个乡镇建设农业试验示范基地1个,建设面积各100亩。建设内容:完善田间排灌设施,改善农田灌溉条件,达到旱能灌,涝能排,培肥地力等。每个农业试验示范基地条件建设投资20万元,共360万元,通过国农项目投资完成。

4、保证农技推广机构基本推广经费。农技推广机构是公益性服务单位,没有其它的经济来源,要发挥农技队伍的科技支撑能力,必须保证正常的工作经费。要保障技术人员再教育培训费、开展试验、示范、农民培训、服务设施维护、办公经费、炊事员工资、进村入户交通费等每站每年15万元,全县每年要270万元。国家项目扶持占70%,争取县财政解决30%。

5、继续深化乡镇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优化配置、创新机制,打造一支队伍稳定、机制灵活、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达到‚站房建设标准化、内部管理规范化、人才结构梯队化、试验示范科学化、信息传递多元化、服务群众优质化‛,实现‚管理在县、工作在乡、服务到户、指导到田,农民考核、绩效挂钩‛。

双柏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工作总结 篇11

山东省莒县是一个农业大县, 耕地108万亩。县、乡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现状不容乐观, 其所存在的诸多问题, 已严重制约着农技推广机构职能的发挥。

1.1 农技推广队伍不稳定, 职能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由于基层农技推广条件差, 待遇低, 发展潜力小, 加之部分乡镇对农技推广认识不足, 使许多基层农技人员纷纷跳出农技推广队伍, 从事了与农技推广不相干的行政工作, 致使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人员变化大, 流动性强, 难以发挥应有的职能作用。

1.2 观念陈旧知识老化, 不适应新形势下农业生产的需要

我县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中的主要人员, 65%左右系上世纪80年代或90年代毕业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人员。他们长期处在生产一线, 多年来没有得到农业新技术、新方法的培训和充实, 知识老化, 观念相对陈旧, 与日新月异的新农业生产形势不相适应。特别是与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相差太大。

1.3 推广经费不足, 推广条件差, 新技术转化率不高

莒县县、乡农技推广经费严重不足, 部分乡镇甚至没有这部分经费, 这就导致农业技术推广条件差, 推广手段落后, 甚至一些基础性的试验示范项目也不能组织实施, 全县一年应组织培训10~20次或现场技术指导500~600场次。但由于经费紧缺, 一些正常的、必需的培训、指导都难以付诸实施。形成了有钱养兵, 无钱打仗, 欲胜则不能的局面。以至于形成了农民群众盼望农业科技人员而见不到农技人员, 渴望农业新技术而难以得到新技术.

2 发展思路及对策

2.1 提高对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2.1.1 农技推广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力量

中央十八大会议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了“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这就是说, 国家把农业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而现代农业发展靠什么, 要靠不断创新和发展的农业技术, 要靠不断增强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而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所担负的正是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 调整生产结构和建设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职能, 理所当然的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力量。

2.2.2 农技推广体系是建设新农村的新角色

吃、穿、住、行、用是人民群众生活的基本要求, 这些要素中, 吃是第一位的。近30年的改革发展, 我县人民吃的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 由过去的没得吃或吃不饱发展到饱足有余。不仅如此, 群众在饮食观上也发生了质的转变, 不仅要求吃得饱, 还要求吃的健康吃的安全, 这就要求政府制定并推行农业生产标准化, 对农产品生产、市场准入进行有效监督, 对违反农产品安全法规的行为给予制裁,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中, 农技推广体系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农产品安全方面将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这再次说明, 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对社会发展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2.3 保障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经费

适宜的经费是搞好农技推广的基础。这里的经费主要是指试验示范经费、培训用的器材建设经费, 交通经费等, 建议国家、省、市各级将农技推广机构的人员和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并伴随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同步增长。

2.4 根据群众的需要, 创新推广方法

新形势下农技推广方法, 要充分体现“以农民为本”的新理念, 要变过去说教式、行政命令式为双向听技术信息交流式, 思想观念沟通式达到农技人员与农民群众双向互动;变过去“浮在面上”、“重在线上”为广泛深入到基层中, 在经费保障的基础上, 要通过多媒体、计算机系统等多举办一些入户到村的技术培训、技术讲座、技术指导, 提高群众的科技意识。同时, 还要建立示范基地, 让群众从生产示范基地上学会、弄懂使用农业新技术。总之, 所有技术推广、技术服务、均以满足群众的实际需要为准则。

2.5 改革运行机制, 建立考评制度

双柏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工作总结 篇12

项目实施情况汇报

德化县农业局 2011年11月日

2011年是我县实施农业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第三年。在省农业厅的精心指导和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农业部、省农业厅有关文件精神和工作部署,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深入推进基层农技推广工作建设,创新农技推广机制,提高农技推广工作效能,提升农技推广服务能力,巩固和扩大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成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现就项目实施的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项目带动,理顺关系,提升了基层农技人员的凝聚力 1.项目实施,激励基层农技人员工作信心。项目的实施,对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体系进行改革,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加挂了农业技术推广站,把原来的农技、经作、农机编制从农业服务中心划出归入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全县18个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共有编制114人,实有人数114人,均为乡(镇)股级全额拨款公益性单位。相关文件的出台,完善了管理体制、规范了运行机制、精干了人员队伍、保障了人员经费和优化了工作条件,大大激励了基层农技人员服务“三农”信心。

2.理顺关系,促进基层农技人员工作重点转移。县级派出到乡镇畜牧兽医人员和业务经费由县级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其 人员的调配、考评和晋升,充分听取所在乡镇政府的意见。乡镇农技推广站实行县、乡镇双重领导,以县农业局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人员和工作经费由乡镇政府统一管理,业务工作由县级主管部门安排,乡镇政府监督抓好落实;职称评聘由县级农业主管部门进行考核。乡镇农技人员的调配、考评和晋升,充分听取县级农业主管部门的意见,防止因条块分割、管人与管事分离而导致一线农技人员管理缺位、推广经费无保障、推广工作受影响,基层农技人员才能做到职责明确、任务明晰。

3.建设体系,稳定农技推广队伍。县农业局加强对农技人员的使用管理,要求农技人员在其位必须尽其职,扑下身子,真抓实干,将工作业绩与工资、职称评定直接挂钩;对长期工作在一线的农技人员在职称评聘和评先评优给予优先考虑,确保他们在农村蹲得住、留得下。每年对现有从事公益服务的农技人员进行分层次、多内容的继续再教育,拓宽他们的知识面,使其成为基层农技推广带头人。

二、加强制度建设,创新服务机制,提高服务能力 1.加强制度建设。我局制定了六项制度,并以文件的形式下发到各乡镇,并认真组织实施:一是实行人员聘用制度,按照公开、公平、公正、择优的原则,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专业技术人员进入农技推广队伍;二是全面推行农技推广责任制度,明确农技人员的服务区域、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量化工作指标和目标要求;三是建立农技人员考评制度,实行服务对象、县级业务主管部门和乡镇政府三方共同考核,农技人员的工资 报酬、晋职晋级、业务培训等与考核结果挂钩;四是加强技术人员的培训制度,通过参加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农技人员的素质得到提高,在知识结构、农技推广理念、推广方式方法上更加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五是建立多元化推广服务机制,鼓励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科研教学单位、专业服务组织和涉农企业等开展农技推广服务。同时还建立岗位竞聘制度、考核评价制度、包村联户制度、问责制度等各项管理制度,并将主导产业区域分布图、指导员包村服务图及相关运行管理制度上墙,极大地提高了基层农技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和积极性,农技人员的工作更加主动,服务更加到位。

2.创新运行机制。一是完善了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增强农技推广服务手段。将现代科技传播手段和传统方法进行有机的结合,建立了多渠道信息传播与采集。二是依托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建设参与农技推广服务。对农民进行技术、资金等帮扶,发挥社会化服务作用,为农民提供全方位服务。三是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建立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场、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成果快速转化长效机制。即新技术学习接受能力,技术成果转化实施能力,农技推广辐射带动能力。四是兴办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园区。在科技示范园区内直观展示最新科技成果,组织科技示范户进行参观学习,通过科技示范户带动一般户,一般户带动普通户的科技示范带动模式,解决科技入户“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五是建设农民田间学校。以农民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采取参与式培训,互 动式学习,通过以校带村方式培养农民辅导员和土专家,发展村级科技示范户,并带动周边农户科技致富。

3.提高服务能力。一是进一步明确了农技人员的工作职责,有效地解决了部份农技人员在岗不在位、在位不在职的现象。二是提升了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的指导服务能力。通过建立各项管理制度,实现用制度管人、靠制度管事,提高基层农技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和积极性。三是公益性职能和社会化服务互为补充。制定优惠政策,支持和鼓励农科单位、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参与农技推广服务,对农民进行技术帮扶,发挥社会化服务作用,为农民提供全方位服务。四是增强了农技人员的责任心。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改革,进一步地突出了农技推广的公益性职能,农技人员地位和作用越来越明显,更有信心和决心搞好农技推广工作。

4.做好培训工作。实施基层农技人员培训,是培养一支适应现代高效农业发展需要,具有合理知识结构以及较高业务素质与推广服务能力的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队伍的现实需求,我县每年安排100名基层骨干农技人员,分类别(重点班、普通班)、分产业分期分批到省培训基地开展7-15天(重点班为15天)的集中培训。根据项目实施方案,专家组成员分产业对农技人员进行培训,举办了德化梨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班,黄花菜冬季管理技术,淮山无公害栽培技术,水稻、马铃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马铃薯稻草包芯高产栽培技术,水稻、马铃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春秋季动物防疫培训班和畜禽繁殖员培训 4 班共15期,参训人数1500多人次,发送手机短信500条次,发放科技材料1000多份、逐步提高基层农技人员的业务能力,培养一支服务意识强、技术精通、扎根基层的服务队伍。

三、增创工作亮点,提升主导产业

1.树立服务形象。我局提出了围绕“三个一切”和“一个落脚点”的服务新理念,进一步增强农技人员的服务意识,把“一切为了农民,一切服务为农民,一切方便农民”作为服务农民的出发点,把农民满不满意作为干工作的落脚点,全面提升服务水平。要求农技人员深入基层,进村入户,培育示范点,建立示范基地,落实好物化技术服务,为农民传送扎实有效的关键技术措施,实现科技人员直接到户,技术要领直接到人,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每个技术人员要根据专业特长联系10户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经常深入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进行面对面技术指导,使联系制度经常化,和农民交朋友,向农民传技术,增强与农民的感情,树立农业部门良好的服务形象。

2.加大基地管理。根据项目实施方案要求,围绕以水稻、德化梨、蔬菜、德化黑鸡、茶叶等农业主导产业建设10个示范基地,农业局局长与各示范基地签订了试验示范基地任务合同书,各个示范基地统一制作了固定标牌,明确了基地建设的主要内容,确定了基地负责人和技术指导员。在示范基地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引进、试验、示范和技术培训工作,使其成为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农 技人员、种养大户和农民科技培训基地,农情信息采集和传播基地,切实做到经得起农民看、能够带农民干的示范作用,并定期组织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到基地观摩和学习,发挥基地的示范带动功能。

3.示范基地成效显著。示范基地为技术指导员和科技示范户提供了直观的“五新”技术展示和技术培训,提高科学技术的普及率和入户率。通过示范基地的示范带动,开展技术培训,共举办水稻、马铃薯、德化梨、黄花菜、茶叶等无公害高产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高效低毒残留新农药推广,德化黑鸡、德化黑兔标准化生产技术等一系列培训,共56期,参训人员4480人次,辐射带动农户3500户,经过专业培训和技术指导,各产业示范户取得较好的成效,示范效果明显突出,深受农户好评,呈现一批典型示范户,辐射带动了周边农民增产增收,达到示范的目的。如:①建立冬种马铃薯高产栽培展示基地300亩,4月25日经省农业厅种植业管理局组织有关专家对示范片进行实地测产验收,平均亩产鲜薯达2358.8公斤,比紫花851亩产1872.9公斤增485.9公斤,产量提高25.9%,产品优质率达95%,商品率达85%。②在上涌镇云路村建立超级稻核心示范片300亩。主推D奇宝优

527、特优627、Ⅱ优1273等超级稻组合。9月16日,经省、市、县专家组现场实割验收,示范片平均亩产655.2公斤/亩。③建立黄花菜示范片300亩,示范推广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巩固发展全县1.8万亩黄花菜生产基地,产品加工、包装向高端层次发展。④新增淮山生 产基地面积700亩,建立示范片200亩,推广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⑤示范推广德化梨无公害标准化生产1.2万亩、配方施肥技术5000亩;建设“梨品种结构优化”示范片150亩,完成高接换种5.4万个芽,成活率90%以上;完成“优质早熟梨果实套袋综合技术试验研究”项目,项目实施620亩,辐射带动1420亩,平均亩产优质梨果756.64Kg,成功率92.6%,优质果率83.1%,果实可溶性固形物达11.6。⑥新建生态茶园示范基地3000多亩,核心示范片120亩;示范推广茶叶专用肥1.5万亩;改造旧茶园3000亩,园内增种绿化树9560棵;组织茶叶企业参与全省名优茶(秋季)鉴评活动,进行“2011年现代茶产业”项目泉州试验站示范县建设相关工作。⑦德化黑鸡、黑兔存栏数分别为54万羽、9.3万只,出栏数分别为80万羽、16万只,在浔中镇龙翰村、土坂村及龙浔镇高阳村建立3个德化黑鸡饲养场,加强德化黑鸡、黑兔品种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通过基地示范带动,加大对示范户的培育和技术指导,使各产业的先进生产技术得到推广和普及,促进形成专家+农技人员+示范户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快速通道,极大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创建农业品牌。完成2个无公害农产品、绿缘农产品QS认证申报工作和10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复查换证工作。组织德化淮山申报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德化黑鸡产业合作社列入农业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标准化实施示范项目”,以德化黑鸡为特色主导产业的三班镇龙阙村被列入“全国 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是此次我市唯一入选示范村镇;吉盛黑兔养殖有限公司“龙翰”肉兔被评为“福建省名牌农产品”;戴云黑鸡养殖有限公司第二次被评为福建省“名牌产品企业”,祥源大果油茶、群芳农业、“十八格”黄花菜3家专业合作社被评为省级示范合作社;“德化戴云黑鸡”商标获泉州市知名商标;联盛黑兔养殖、生绿农业2家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市级示范合作社;国宝云龙谷被评为“市级休闲农业示范点”和“泉州十佳乡村休闲基地”。

5.拓宽销售渠道。①特色农产品销售点、专卖店有新发展。培育现代农业发展示范户100户,今年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65家,现全县共有合作社235家,注册资金1.39亿元,社员7000多人,带动农户1.6万多户。在福州、泉州、厦门等地建立德化黑鸡专卖店6家,新增德化特色农产品销售网点5个达40个,举办特色农产品品尝会2次。积极协助企业与超市实现“农超对接”,组织德化特色农产品进驻新华都超市,先后在福州五四店、泉州丰泽店、安溪大同店、德化瓷都店等四个门店设立销售专柜。在德化湖前建设“农产品特色一条街”,组织15家专业合作社进驻。②电子商务显亮点。德化县戴云黑鸡养殖有限公司开发了一套电子商务系统软件,对提货卡进行升级。持有提货卡的消费者在全省范围内只需把提货卡的卡号及密码用手机发到***。待系统确认后,消费者再回复自己的地址及联系人,公司即可通过快递送货上门,给消费者提供了便捷的服务。还有的营销商在阿里巴巴、淘宝建立网上销售点。这 些电子商务平台开通后,为我县农产品打通一条便捷的销售平台。

6.增产增收显著。粮食播种面积23.84万亩,产量8.89万吨。水果产量6.92万吨,比2010年增产(下同)4.8%;其中德化梨产量达1.2万吨,比去年增产33%,产值增加21%。茶叶产量950吨,比增14.5%。肉蛋产量2.901万吨,比增3.24%;其中德化黑鸡、黑兔存栏54万羽、9.3万只,比去年增加4万羽、0.3万只。水产品总产量0.1637万吨,比增0.43%。

今年科技示范户陈福达种植的春马铃薯高产示范片平均亩产鲜薯2358.8公斤,比普通菜薯紫花851亩产1872.9公斤增485.9公斤,产量提高25.9%,产品优质率达95%,商品率达85%,亩产值增583元;上涌镇云路村优质稻示范户张玉记种植的丰优22经实地测产验收,亩产581.9公斤,比去年亩增45.5公斤,比增8.3%。今年德化梨销售价格同比2010年上涨30%,其中套袋梨最高售每公斤14元,平均10元,无套袋梨最高每公斤7元,平均5元。今年就德化梨一项农民总收入8400万元,比2010年增加5000万元,增收3400万元。实施德化黑鸡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着手打造打“极品鸡、月子鸡”等系列产品,保证产品质量,维护品牌信誉。德化黑鸡由原来每羽88元提高到128元,产品还供不应求,每年销售80万羽,增加农民纯收入3200万元。黄花菜在无公害栽培技术的基础上,实施标准化田间管理,当年验收示范户苏宜华的黄花菜亩产量108 kg,比 9 原来亩增38 kg,比增54.28%。

四、农民田间学校开展情况

1.依托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建立10所农民田间学校。建设农民田间学校是激发农技推广活力和创新动力,充分调动农民主体地位,全面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的有效载体。根据《2011年福建省农民田间学校试点工作方案》(闽农科教„2011‟171号)文件精神,制定了《德化县农民田间学校工作方案(试行)》(德农„2011‟118号),按照我县目前主导产业现状和产业集中度,以及产业中农民基本素质,围绕10个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建设10所农民田间田间学校。

2.参与式培训激发农技推广活力和创新动力。以前开展的技术推广是从上而下的,培训什么由专家和技术员主观决定,有些内容并不是农民真正需要的,所以针对性不强,满堂灌、一言堂,农民不满意,并不清楚,常常是钱花了、力气出了,却不见效;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应该主要“对人”,应了解农民的技术需求,帮助农民去发现、分析,帮助农民决策,为他们解决问题提供更多的信息、选择和途径,真正解决农民所需、所盼,提高农民的素质,这才是真正的农技推广。农民田间学校就是一种“参与式培训”,是建立在了解农民技术需求的基础上,以农民为中心,旨在启发农民,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能力,发挥他们相互间的传播和拓展能力,尤其是能人的辐射带动作用,并最终使农民具备科学决策能力的农技推广新模式。参与式培训方式是提高科技示范户的辐射带动能力,真正破解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难题。截至目前,我县已开办10所农民田 间学校,有基本固定学员275名;开设水稻、德化梨、茶叶、黄花菜、德化黑鸡等5个产业10个具体品种的专业课程;依托10个科技试验示范基地为示范场(田),设立10个农技信息宣传栏;每个农民田间学校开展了3~5次培训,参训农民300余人,辐射带动5000余人。

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项目的知名度

按照示范县项目工作阶段的要求,及时上报工作动态,加大项目实施宣传力度。今年在中国农业推广网发布各种信息93条,已被采用83条,泉州晚报2条,采编农业电视节目42个在县有线台播出,农业信息网累计点击率231533人次,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六、下阶段工作安排

1.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广播、电视、农业信息服务平台等多种媒体宣传报道,提升项目的知名度。

2.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强化考评机制,推进示范基地建设、科技进村入户等工作向深度和广度开展,按期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取得实效。

【双柏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工作总结】推荐阅读:

上一篇:学院2018年中学生寒假社会实践活动方案下一篇:母婴用品合作协议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