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光农业规划方案

2024-05-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观光农业规划方案(推荐8篇)

观光农业规划方案 篇1

态园规划方案

方案一:农业生态园规划方案

一、生态园功能分区规划

依据资源属性、景观特征性及其现存环境,在考虑保持原有的自然地形和原生态园的完整性的基础上,结合未来发展和客观需要,规划中应采取适当的设计实现园内的功能分区,以惠东永记生态园为例,设计中就可以因地制宜设置生态农业示范区、观光农业旅游区和科普教育功能区。

生态农业示范区

例如在永记生态园的新规划中,稻田生态区“动植物共生系统”式的生态农

业类型,采用稻鱼鸭萍种养共生模式;果园生态区采用“立体种植业”式的生态农业类型,采用果园结合养殖的模式;鱼塘生态区设计采用“食物链、加工链式生态农业”类型——猪鸭鱼草相结合的种养模式。这些生态农业类型都充分利用了多种生物的共生关系,将各生态元素以食物链串在一起,相互转化,充分利用能量和物质,由此形成良性物质能量的生态循环,体现较高的生态和经济效益。另外,为了提高生态园的经济效益,生态园中蔬菜栽培区采用大规模产业化的生产模式。不仅有生产效益高、产业带动性强和集中性统一的优点,还能对其他农业产业化企业起到示范性和参考性的作用。花卉栽培区主要生产各种食用和观赏性花卉,供游人品尝、欣赏和购买消费。食用菌中心在生态园规划中既是生产者,又是分解者,体现了废物充分利用的功能。经过科学规划后的生态园,将会以生态农业作为生态园主要的“生态旅游”核心内容,体现“绿

色、生态、示范”多种功能,可以成为观光农业生态园的旅游精品和主导产品。

观光旅游区域

进入21世纪,伴随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及乡村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的深入,农业已从传统的生产形式逐步转向景观、生态、健康、医疗、教育、观光、休闲、度假等方向,所以生态热、回归热、休闲热已成为市民的追求与渴望。生态园新设计着重把农业、生态和旅游业结合起来,利用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农村生态环境和生态农业经营模式,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品尝、习作、农事体验、健身、科学考察、环保教育、度假、购物等。突破固定的客源渠道,以贴近自然的特色旅游项目吸引周边城市游客在周末及节假日作短期停留,以最大限度利用资源,增加旅游收益。

生态园规划以充分开发具有观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和农业产品为前提,以绿色、健康、休闲为主题,在园

内建设花艺馆、野火乐园、绿色餐厅、绿色礼品店、农家乐活动园、渔乐区、农业作坊、露天茶座、生态公园、天然鸟林等休闲娱乐场所,让游客在完美的生态环境中尽情享受田园风光。

科普教育功能区

观光农业和农业科普的发展是相统一的,旅游科普是观光农业和农业科普的统一产物。旅游科普是以现代企业经营机制,开发农业资源,利用农业资源的新兴科普类型。它的引入将解决目前困扰我国现代观光农业和科普事业发展的诸多瓶颈问题,缓解我国农业科普客体过多的沉重压力,为我国农业和科普事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旅游科普规划时应遵循知识性原则、科技性原则、趣味性原则,例如可以通过在生态园中设立农业科普馆和现代农业科技博览区等科普教育中心,向游人介绍农业历史、农业发展现状,普及农业知识和加强环保教育。还可在现代农业科技博览区设立现代农业科技研

究中心,采用生物工程方法培植各种农作物,形成特色农业。这样生态园一方面可以为当地及周边地区的科普教育提供基地,为大中院校和中小学生的科普教育提供场所,同时也为各种展览和大型农业技术交流、学术会议和农技培训提供场所。

二、生态园基础设施规划

园路规划

依照园林规划设计思路,从园林的使用功能出发,根据生态园地形、地貌、功能区域和风景点的分布,并结合园务管理活动需要,综合考虑,统一规划。园路布局既不会影响园内农业生态系统的运作环境,也不会影响园内景区风景的和谐和美观。园路布局主要采用自然式的园林布局,使生态园内景观美化自然而不显庄重,突出生态园农业与自然相结合的特点。园林主干道宽约5m,用于电车通道和游人集散;次干道连接到各建筑区域和景点;专用道为园务管理使用;游步道和山地单车道主要围绕生

观光农业规划方案 篇2

我市电网基本情况:220kV变电站1座 (高碑店站) , 110kV变电站5座 (马庄站、太平庄站、方家务站、陈八庄站、方官站) , 35kV变电站6座 (方官站、泗庄站、加录站、陈八庄站、辛立庄站、久安站) 。

1 农业区电网及用电负荷特点

我市的电网主架不合理, 110kV变电站全部集中于西部与南部, 东部地区没有110kV变电站, 致使35kV线路超长, 串联多个35kV变电站。比如太平庄313线路, 目前同时带有加录、陈八庄、辛立庄3个35kV变电站, 线路长达25km, 且负荷最大的辛立庄站在线路的最远端, 另外3个所都为农业所, 而2010年11月份原由白沟110kV变电站白泗312线带泗庄站、久安站, 倒接到太恒315线路上, 也是串联3个35kV变电站。在用电高峰期时, 特别是排灌用电高峰期4—6月, 出站10kV线路电压不到9kV, 造成部分高压线路线损偏高。图1为2012年4月6日辛立庄站10kV 1母线电压曲线, 15点电压为8.89kV。

2 解决低电压问题的总体思路

根据高碑店东部农业地区电网及用电负荷的特点, 解决电网中存在的低电压问题,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 对农业区电网进行升级改造, 加快电源点建设。

(2) 要结合地区和现有电网结构的特点, 充分考虑地区经济发展, 特别是工业项目的近期和远期规划, 充分利用“十二五”规划的有利时机。

(3) 加快中高压电源点建设, 并进行合理分布, 有效缩短供电半径, 最终形成网架坚强、布局合理的现代化电网, 从而提高电网的供电能力、供电质量和供电可靠性。

3 治理电网低电压问题的规划方案

3.1 高碑店市电网现状及缺陷

高碑店市电网现状如图2所示, 太平庄站变电站为110kV站, 由220kV高碑店站向其供电;110kV太平庄站带有5座35kV变电站, 其中太平庄313线路, 目前同时带有加录、陈八庄、辛立庄3个35kV变电站;35kV输电线路总长30km。

电网缺陷:高压配电网输电线路网架电压等级多为35kV, 供电线路长、线径细, 供电可靠性和电压质量差;35kV T接线路过多, 供电可靠性差, 电压合格率低;低压台区少, 分布不合理, 超供电半径现象严重, 末端电压低, 线损大。特别是4—6月, 正是排灌用电高峰期, 出站10kV线路电压不到9kV, 用电设备无法启动, 用户反应强烈。

3.2 电网升级改造目标

通过对高碑店电网现状的分析, 得出存在低电压现象的主要原因为电源点少、输配电线路超供电半径、线径细。针对这种状况以及“十二五”规划要求, 高碑店公司按照“规划先行、重点突出、因地制宜、夯求务实”的原则, 以解决电网供电能力不足和农业区电压质量差, 保障农业区居民生活用电, 顺应民生、民计以及招商引资及经济发展为目标, 重点加强电源点建设。2011年, 我市东部已建设一座陈八庄110kV变电站, 原有35kV陈八庄变电站负荷切改至110kV陈八庄变电站, 切改后线路电压已正常。下一步计划将35 kV辛立庄站切改到110kV陈八庄变电站, 以使太平庄站所辖5座35kV变电站供电可靠性和电压质量均达到合格范围。

3.3 具体实施方案和解决的问题

按照预定计划2014年3月陈八庄110kV输变电负荷配套切改前期工作已全部完成。由于该供电区面积广, 切改负荷较大, 涉及乡镇较多, 为保证变电站的正常投运和切改工作的顺利进行, 经局领导研究决定, 对陈八庄110kV变电站投运及负荷配套切改工作做如下安排:将辛立庄35kV变电站所有负荷切改到陈八庄110kV变电站35kV出线;将久安35kV变电站所有负荷切改到辛久315出线。切改后, 陈八庄110kV变电站负荷预计为15 000~20 000kW。

自2014年陈八庄110kV变电站负荷切改全部完成后, 线路最远端的辛立庄站2014年4月6日10kV 1母线电压曲线如图3所示, 15点电压为10.71kV, 供电可靠性和电压质量均在合格范围内, 从而彻底解决了农业区的低电压问题。

5结语

观光农业景观规划设计初探 篇3

【摘 要】近年来,观光农业深受大家的喜爱和欢迎,很多的形式是现有自然条件为基础,使得众多观光旅游爱好者趋之若鹜,同时也因此为所在地的农业发展和带动经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目前观光农业的景观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使得观光农业的发展存在着瓶颈。本文结合笔者自身经验,参照中国产业的实际情况,重点对目前在设计阶段缺失严重的可持续性的总体设计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论述,并给与了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参考原则。

【关键词】观光农业园;规划设计;景观生态学

0.前言

为了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切实的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加大新农村的建设速度,观光农业园近些年来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和思路。观光农业园近几年来在很多地区的兴起,即达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整体目标和要求。又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很多随之而来弊端,例如,参观游览的人数不断攀升,农业园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无法满足游客的基本要求,对于农村环境和水资源产生了不可修复的破坏,污水垃圾大量出现,无法处理,严重者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整个生态系统进入失衡的状态,因此许多专家学者已经开始对观光农业经济为研究重点进行了分析,通过深入的研究和调查,给出了一些可行的解决途径和方法。笔者也正对于此,查阅了相关国内外的文献,将现有生态园重点需要给与重视的可持续性发展,作为规划设计的研究重点给予论述。

1.生态观光农业园国内外发展状况

欧洲的对于观光农业旅游的研究兴起于德国。1865年在意大利第一个相关的社会团体“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成立了,对于欧洲的观光农业起到了极大的推广作用。欧洲的生态观光农业旅游行业已经完成了转型期,从19世纪30年代的萌芽期,发展到20世纪中期的发展期,进而进入到20世纪80年代的成熟期,一步步地逐渐走上了规范化规模化的道路。

1962年以后,美国政府给与了较大的政策的倾斜,有倾向性的引导生态观光农业发展。美国生态观光农业目前经营的最为成熟的是“度假农庄”及观光牧场。这种旅游方式被称为“乡村和城市交流的一座桥梁”,各个州政府都积极给予推广。

日本观光农业在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进入萌芽阶段,很多农民利用冬季农闲时期,将原有的生产生活场所改造为滑雪场和民俗旅馆,使很多的城市游客得到了农业旅游的乐趣。后期在得到很多旅游者认可后,从政府角度开始对上述生态观光农业园进行了有序的规划,派驻专家对相关信息进行收集,进行专项调研,使得此项产业迅速成熟。

我国直到上个世纪末,才逐渐接收到其他国家的先进的观光农业发展经验,进而形成了全国性的观光农业产业全面发展的新局面。在国内,自今为止很多农业大省都已经逐步将观光农业作为地区的支柱产业给予大力发展,同时建立了很多观光农业基地,形成了带头作用,并且对地区经济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从形式上来说也在逐渐向生态性、可持续性转型。

2.可規划设计方法研究

对于生态观光农业园的规划设计,笔者建议一定要在详尽的调研的基础上,将可持续发展作为既定目标来实现,遵循科学的发展规律,保证园区的合理协调的发展,保证功能,提高文化内涵,加大经济效益。将整个园区的全部系统进行综合的设计,提高整体效益,为协调发展深打基础。

2.1生态观光农业园设计的基本原则

结合相关文献和笔者的经验,建议在进行生态观光农业园的规划设计过程中应该重点考虑下述基本原则:提高系统功能性;加大种群的多样性;保证场地原始样貌条件;减低能源消耗;提高空间使用率和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局部补偿原则;犹记得将自然和文化属性相结合;提高生态空间布局的合理性;增加参与者的互动性。

2.2生态观光农业园水系统的可持续设计研究

由于地表径流中往往含有很多污染物,极大影响水质,对于地势起伏不大的园区来说,地表径流的管理缺失容易出现水土流失的情况,并且对后续生产活动照成影响,对于设计者而言就要有针对性的设计成有组织水引导,促进人工和自然排水系统的共同作用,有效降低地表径流产生的负面影响,提高土壤的过滤能力,同时提高园区内的存水能力,并适时的用于园区的农业灌溉。

在排水通道附近要注意耐水湿类植物的分布,能够有效地控制径流流速,对于一部分水量渗透到土层,一部分经过过滤排入园区内的湖泊或是湿地。尽量在园区内规划有足够量的存水空间,在排水路径上设置石头和木头,可以有效地减小流速。应为具有植物覆盖的稳定上壤,植物根系和土壤将使径流的体积和流速,并且对周边的土壤能够固定。如果可能在水底可植入土工膜,保证土体的稳定性。

2.3生态观光农业园地形、道路设计

地形设计是生态观光农业园整体规划和设计的基础。对于本文所着眼的可持续的地形设计,就要考虑利用现有的地形,对存在不可操作的地形地貌进行改造,既要保证生态观光农业园具备较好的排水能力、还要使得所在地区的小气候环境适合园区内的植物生长,还能形成适宜观赏的景区环境。

对于生态观光农业园的道路除了基本的游览、运输、操作等功能外,还要满足防火和安全疏散,园区管理等要求。可以考虑将生产道路和观光道路进行分离。包括具备各自的出入口,形成相互连通但互不影响的交通体系。

2.4生态观光农业园中的建筑设计研究

自然生态化的建筑设计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设施之一。主要的建筑包括:展览类的场馆、服务类的餐厅旅馆等、动手参与类的体验馆等,上述建筑在规划中一定要考虑因地制宜,对于生态观光农业园可持续发展能够起到稳固的基础作用,不能经常性的变动。除了基本的功能要满足,还要积极的考虑自然和生态化的设计理念,加大与周边环境的融合降低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体现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思想。

3.结语

当今生态观光农业园已不再是单一性的经营,已经成为多种学科相互融合的综合产业和科学,作为一个园林景观设计师,在生态观光农业园的设计实践中也缺少相关研究理论的支持。所以,本文作者尝试将景观生态学、农业生态学、可持续发展、可持续景观理论结合起来,有针对性的对园区中的水系统、地形、道路、建筑等进行专项研究;本文还将研究的重点指向了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可持续思想。希望通过本文对可持续景观在国内的推进和发展起到有利的作用。 [科]

【参考文献】

[1]林锦彬.福建省农业生态化动态分析与综合评价[D].福建农林大学,2014.

[2]朱淑丹.江苏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

[3]李东拓.城市带状公园植物景观设计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0.

观光农业规划方案 篇4

建设规划方案

XX县XX肉羊养殖专业合作社

二0一五年七月

XX县XX镇XX现代农业园区改造提升项目

建设规划方案

项目名称:XX县XX镇XX现代农业园区改造提升 建设单位:XX县XX肉羊养殖专业合作社 项目负责人:XXX 联系人:XXX 联系电话:XXXXXXXXXXX 地址:山东省XXXXX县XXXXX镇

一、项目建设单位概况

XX县XX肉羊养殖专业合作社是由XX镇从事肉羊生产经营的农户自愿组成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于XXXX年XX月XX日注册成立,目前共有社员XX人。合作社以服务成员,谋求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为宗旨,以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依法为成员提供统一的肉羊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料,肉羊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储藏以及与肉羊生产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推行绿色、健康养殖,带动行业健康发展。成员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地位平等,民主管理,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二、项目建设背景、投资必要性及经济意义

(一)项目提出的背景

现代畜牧业是以布局区域化、品种优良化、养殖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市场国际化、防疫网络化、服务社会化、产品无害化、农民组织化为特征,管理科学、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效益显著的产业。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以来,山东省畜牧业保持了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泰山。全省畜牧业产值、肉蛋奶总产量、畜产品出口创汇等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全国前列。XXX9年,全省肉类总产XX万吨,禽蛋XX万吨,奶类XX万吨,肉蛋奶总产量占全国的XX。畜牧业产值XX亿元,占农林牧渔也总产值的XX%。畜牧业已成为全省富裕农民、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大产业。

随着《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XXX高效生态畜牧业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同时结合XXX自身的区位地理优势和技术优势,实现了XXX的畜牧业的发展。XXX9年,肉蛋奶总量达到XX万吨,同比增长XX%;实现产值XX亿元,同比增长XX%。食草畜禽在畜牧业中的比重达到28%,在全省实现人均畜产品生产能力和畜牧产值“双第一”。

XX县是XXX的畜牧大县,畜牧业一直是XX县的重点产业,XXXX年,全县的畜牧业产值占第一产业总产值的XX%,畜牧业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达到XX%,从业人员达到XX万人左右。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XXXX年以来,为加快转变当地畜牧业的发展方式,不断提高发展质量,推进XX县现代畜牧业的发展,当地政府制定了《XX县高效生态畜牧业发展规划》,提出要在现有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当地的地理区位优势、畜牧资源优势、人才和技术优势,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规模效益、合理调整产业布局、提高产品附加值等方面突出发展,将XX县建设成为生态畜牧业示范区、现代畜牧业先行区、畜牧业改革实验区和绿色畜产品供给区。

在上述一系列的发展优势的推动下,XX县XX镇肉羊养殖专业合作社以黄河三角洲畜产品大市场为依托,发展一种绿色生态种植、养殖、有机品牌销售一体的具有显著特色的高效生态养殖合作模式,项目的投产运营对提升XX县的养殖品牌,提升当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投资必要性

畜牧业是国家农业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对保障国家食品安全,增加农牧民收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十一五”期间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综合生产能力持续增强,产业素质稳步提升,在充分保障城乡居民“菜篮子”产品供给的前提下,为保障国家食品安全,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做出了贡献。随着“十二五”期间,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畜牧业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原来以家庭为个体,散养为主的畜牧业发展模式将逐渐的向科学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化养殖业发展模式转变,建设规范化的养殖小区或养殖场,实现规模化和效益化,另一个显著转变就是要注重现代科技创新成果在促进畜牧业发展中的作用,要利用现代技术改变原先畜牧业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浪费和利用率低等问题,培育“高产、优质、高效、生态、绿色”的现代畜牧业。同时发展各种农村合作组织,以各种生产、技术合作社的形式,将原先的家庭个体组织起来,以集体的形式进行规模扩大,技术提升,资源信息共享等,这对稳定农牧民收入,降低市场波动影响,提升当地养殖品牌都具有良好的作用。由此可见,养殖业的发展必将向规模化、科技化、绿色生态方向发展,这对现阶段的畜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XXXXX县一直以来将养殖业作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当地优势资源的基础上,经过不断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整体规划的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不断转变,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畜牧业基地成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规划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XX县地处黄河三角洲中心腹地,同时具有得天独厚的畜牧业发展优势和基础,必将成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畜牧业基地建设的主战场,这为未来XX县畜牧业的大力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同时,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对畜产品的需求将逐渐增大,对畜产品的需求将进入一个新的高峰期,城市居民对畜产品的要求也将进入新的升级阶段。畜产品需求的加大,必将带动畜牧养殖规模的提升,同时对畜产品要求的提升也将导致畜产品养殖水平的提高,因此,这将对促进XX县畜牧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由此可见,XX县XX肉羊养殖专业合作社投资兴建的XX县XX镇XX现代农业园区改造提升项目符合畜牧业发展规模化的趋势,该项目的投资兴建不仅扩大了合作社规模、提升了当地的养殖品牌水平,是发展现代畜牧业的必由之路,项目的建设是必要的。

(三)投资经济意义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特别是对牛羊肉的需求增长较快,需求的增长带动了价格的上升,通过对XX县当地养殖市场的调查,现阶段羊肉价格目前在XX元/kg左右,同时对比当地各养殖场的收益情况看出,饲养一只羊的育肥周期为XX个月,总收益在XXX元左右。由此可以看出,养殖业对提高当地农民收入,增加当地的经济效益都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本项目的投资兴建扩大了养殖规模,有效的减少市场波动对价格的影响,提升养殖规模效益,稳定的提升当地农民收入,该项目的投资兴建是经济可行的。

三、项目建设内容、规模及时间

(一)建设内容、规模

该项目为XX镇肉羊养殖示范场改造提升项目,项目位于XX镇村以东,XX路以西,本项目主要是对原有养殖园区进行升级改造,主要包括改造养殖棚区和种植园区。具体建设内容如下:新修柏油路XX米,配套园区沟渠水电设施;种植园区投资开挖挖沟渠XX公里,建设桥涵XX座,对园区土地整平处理,疏通整理道路XX条。

(二)建设时间

项目建设期为XX个月,建设进度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项目前期阶段,可研报告的编制和审核及项目批准。需用时间:XX个月。XXXX年X月至XXXX年X月。

第二阶段:设计阶段,需用时间:X个月。XXXX年X月至XXXX年X月。

第三阶段:土建施工阶段:需用时间:X个月。XXXX年X月至XXXX年X月。

第四阶段:验收竣工。需用时间:X个月。XXXX年X月至XXXX年X月。

四、园区投资规模及资金筹措

项目总投资XXX万元,由XX合作社自筹XX万元,争取上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政策资金XX万元。

五、投资收益

(一)发展壮大优势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项目建设完成后,实现传统型肉羊养殖育肥向标准化、绿色循环生态型养殖新模式的转变。同时以合作社形式,统一购进幼羊、饲料等原辅材料,且由合作社统一进行防疫治疗等,降低生产养殖成本。采用新型养殖模式育肥的肉羊为附加值较高的有机绿色肉羊,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项目投产后可实现当期存栏生态肉羊XX万只,年出栏生态肉羊12万只的养殖规模,项目实施后可提高当地的养殖技术水平和产品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升畜牧业在农业产业中的比重,对推动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生产组织程度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都起到积极作用。

(二)辐射带动能力增强

项目采用“园区+合作社+农户+市场”的运作模式,由合作社统一供应饲料、进行疫病防治、技术指导和肉羊销售,项目投资后带动养殖户XX户,养殖户可通过合作社技术、信息、销售市场等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

(三)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项目实施后可直接安臵劳动人员XX人,可进一步增强肉羊养殖作为当地畜牧业的优势主导产业的地位,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同时养殖肉羊为生态有机肉羊,市场前景广阔,产品附加值高,对提高养殖户养殖收益,增加当地经济效益有较大的推动作用。

观光农业规划方案 篇5

产业化现状与问题 20余年来,我国农业产业化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己经得到长足的发展。初步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一体化服务为手段,实行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将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和产后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初步实现了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中国生态农业产业化与常规农业产业化有着直接的联系。

常规农业产业化是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基础,但生态农业产业化与通常所讲的农业产业化又有很大不同。我国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虽然一定程度地晚于常规农业产业化,但在从中借鉴到许多宝贵经营之道的同时,更加注重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结合,更加凸显农产品生产中的环境安全与产品安全。我国近年的绿色食品生产获得了快速发展,世纪末有机食品商场也如火如茶,国家以及国内出台了A级和AA级绿色食品生产标准,逐渐对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进行了标准化、规范化。

与此同时,生态农业模式也不断向着提高产业化水平的方向发展,在我国主要农业区域己经取得了一批成功模式,如江浙等东南沿海地区的“专业市场+基地+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农业专业协会、合作组织+ 农户”和“农工商一体化”等,西北地区的草地生态农牧业产业化模式,西南山地的山区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东北、华北平原的平原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等,这些模式产生了良好的生态、经济与社会效果,极大地推进了我国生态农业产业化进步。然而,就全国整体发展水平看,中国生态农业产业化整体上仍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目前,中国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制约因素很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生态农业产业化理论基础尚不完善。前面的章节己经讨论了生态农业相关理论问题,表明生态农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受多种自然与社会科学的共同支撑,单一学科研究己经远远不能满足生态农业发展的需求,特别是在多种要素之间的祸合规律、生态农业结构优化、生态农业标准化、生态农业评价等领域,相关研究还相当薄弱。

农业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制约了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快速而健康的发展,由于农业污染不仅导致农产品产地和农产品污染,同时导致江河湖泊的富营养化等大范围环境问题,对农业自身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极不利的影响。生态农业科技支撑还较为薄弱,还未形成体系,特别是产业化工程化配套体系远未形成,这极大地制约着产业化的进程。

台州农业生态观光园规划要求 篇6

一、项目背景

该项目是以浙江省临海市小芝镇1500亩农业基本用地为依托的农业产业和旅游项目,形成一片富有田园情趣和地方特色的现代化农业生态观光园。

概况

临海市位于浙江省沿海中部,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全国体育先进县市,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市,中国无核蜜桔之乡,中国休闲用品礼品生产基地,国家园林城市,浙江省小康县市和全国股份合作制经济的发祥地。全市辖14镇和5个街道,总人口110万。

1.1 地理位置

临海市隶属于浙江省台州市,地处浙江中部沿海,濒临东海。辖区陆地面积2203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819.98平方公里,耕地42.5万亩。

区域位置优越,交通便捷,基础设施配套齐全。临海位于上海大经济区南翼,是浙江省沿海中部的陆上交通枢纽,南北处在温州与宁波的连线上,东连大海、西接金华。以甬台温高速、台金高速、104国道和34省道等为主要交通干线,是规划中的甬台温铁路和金台温铁路的汇聚地。距黄岩机场、宁波机场分别50公里和150公里。浙江省第三大内河灵江航道穿境直通东海。

1.2 历史沿革

临海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浓厚。约七千多年前的原始社会晚期,就有人类活动。临海古为章安郡,秦始皇时设立回浦乡,西汉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置回浦县。自唐以后,历代均为台州府治。公元257年,改设临海郡;公元622年,改称台州。此后,临海一直是台州郡、台州府治所。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为台州地区行政公署驻地。1986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临海撤县设市。

1.3 自然条件

临海三百里奇山秀水,风景绝佳。宋代文天祥过临海,赋诗赞曰:“海上仙子国,邂逅寄孤蓬,万象图画里,千岩玉界中”。

清代冯赓雪赞之为“风景直冠东南”。武坑峰林、石柱桃江、龙湾海滨、牛头山湖、珊瑚岩奇观、永安溪漂流,以及浙东南第一高峰的括苍山,主客之景皆佳,四时之赏不绝,让人叹为观止,流连忘返。

临海三面环山,一面靠海,地貌特征为“七山一水二分田”。珍珠岩、花岗石、蜡石等蕴藏量丰富,质量极佳。临海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降水面上分布不均,受洪水、海潮和涝灾影响巨大。台风影响以降水为主,还包括强风、暴雨和风暴潮。

1.4 资源条件

临海市属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植被种类有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马尾松针叶林、黑松针叶林、竹林、灌丛、灌草丛、经济林、果林及农作植物等。

河流分为灵江(下游为椒江)、洞港两大水系。境内有浙江省第三大水库——牛头山水库,最大库容量为3.025亿立方米。

临海市旅游资源丰富、历史积淀深厚。古城墙、古街区、古庙宇、古塔群,古风蔚然。传统儒、释、道文化影响深远,文脉犹存。临海古迹,首推两座古城,一是临海古城,一是桃渚抗倭城。临海古城墙始建于晋,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历史,山水城相依相绕,雄伟壮观,人称“江南长城”。古城内,人文景观星罗棋布,巾山塔影,东湖毓秀,唐代古刹,明

清街衢,无不令人神往。另一座古城桃渚抗倭城,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戚继光曾在此屡败倭寇,是一座英雄城,也是东南沿海保存最完好的抗倭所城。桃渚千峰竞秀、怪石雄奇,桃渚珊瑚岩群占地5平方公里,已由国家地矿部列入“浙东雁荡山─桃渚中生代火山地质自然保护区”,将建成国家级地质公园。境内还有牛头山省级旅游度假区和浙东南第一高峰括苍山等旅游胜地,宋代文天祥赞之为“海上仙子国”。

1.5 经济实力

2005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64.88亿元,比上年增长14.2%;财政总收入17.66亿元,增长16.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63亿元,增长17.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6.57亿元,增长10.6%;自营进出口6.93亿美元,增长11.0%,其中自营出口6.24亿美元,增长27.5%;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1亿元,增长16.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504元,增长

3.3%,农民人均纯收入5732元,增长9.1%;三产结构比例为9.9:52.3:37.8;在台州市“两个社会”考核中名列第二。

二、基地分析

3.1 规划范围

本农庄位于小芝镇岙坑村,规划占地面积1500亩,其中耕地面积700亩,非耕地及山林面积800亩。

3.2 场地分析

3.2.1自然资源

基地三面环山,形成天然屏障,植被丰富,小气候环境条件优越;一面靠近主路,交通便捷,主路另一侧为村庄,从丘陵到田地,再到村庄,呈现三级梯度式变化。基地被连绵的山丘自然划分为几个条状地块。

3.2.2原有资源

山塘水库星罗棋布,总面积达5万平方米,为农业观光旅游垂钓提供独特自然场所。土地肥沃,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为优质水果产业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条件。基地原有植被丰富,有大片的竹林、杨梅林以及马尾松、杉木等。现有2-3米不等的石子路,及少量土路连接各处地块,并与主路相接。园内道路系统规划时,应充分考虑利用地形和现有的道路体系,提倡铺设嵌草或者木屑的透水生态型道路。

3.2.3文化资源

岙坑村建村500余年,相传现存十余处景点,这里有全国最大的罗汉松,村庄内保留有大量古樟,同时地方文化独具特色,是观光农业开发的处女地。台州小芝高科技、多功能的农业观光旅游特色农庄的开发建设必将成为台州现代农业的一大靓点。

3.3用地分析

基地用地主要包括耕地(45%)、开垦荒山(20%)、未开垦山地(35%)。耕地以粮食作物为主,非粮地山林面积全部到户,农户自行开垦栽种柑桔或种植杉木。

三、任务要求

要求:

 打造集生态回归、赏花品果、采摘游乐、休闲度假、生产创收、科普教育于一体的观光休闲农业园。

 充分利用现有的可保留和挖掘的资源,节省开发成本。原有的果树、鱼塘、建筑尽

量结合功能予以保留和改造。

成果:至少包含以下

文本:(不少于3000字)

 现状分析

 园区定位和目标

 规划理念与规划原则

 总体布局

 分区规划

 专项规划(交通系统规划、植被景观规划、服务及配套设施规划)图纸:

 现状分析图(A2)

 总平面图(景点设置)(A1)

 总体布局规划图(A2)

 功能分区规划图(A2)

 交通系统规划图(道路、停车场、入口设置)(A2) 植被景观规划图(植被类型、骨干树种)(A2)

观光农业规划方案 篇7

关键词:城乡统筹,生态农业园区,规划新思路

2007年6月7日,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批准重庆市和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通知》, 确定在重庆市和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城乡统筹”从字面上解释是充分发挥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把挖掘农业自身潜力与工业反哺农业结合起来, 把扩大农村就业与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结合起来, 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稳步推进城镇化结合起来, 加快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 形成城乡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

农业园区多处于城乡结合部的敏感位置, 在城乡统筹改革中占有特殊地位。随着城乡统筹进程的推进, 对于农业园区的发展是一个契机, 新型农业园区在城市近郊将会越来越多地出现。但传统的农业园区规划存在产业单一、观光偏重等问题, 难以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新型农业园区规划应采取何种规划思路, 使农业园区与统筹城乡综合改革相配套, 是规划中值得思考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1 重庆千秋生态农业园区

1.1 园区概况

重庆千秋生态农业园区位于重庆市九龙坡区西彭镇, 彼邻江津区双福镇土堡村, 规划总面积约300.49 hm2, 东西长约2600 m, 南北长约2500 m, 包括原千秋村, 西彭镇元明村六、七社等11个社。园区地处“白市驿—西彭”组团经济发展片区城乡结合部, 位于重庆“1小时经济圈”内[1], 二环高速公路穿园区而过, 城镇主道路紧邻园区, 交通便捷, 区位条件优越。园区用地系城市规划控制范围内的水源涵养地, 水资源丰富。其北面为红旗水库, 西侧为团结水库, 大溪河贯穿园区东西。

1.2 园区定性定位

千秋生态农业园区作为重庆市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的“试点中的试点”, 是集农业科学产业化生产示范、提高资源聚集力和产业辐射力的科技商业贸易, 以及农耕文化传播和休闲旅游为一体的新型综合农业园。

1.3 园区综合条件评价 (见图1、2)

(1) 发展优势

区位条件优越, 利于多种产业开展, 市场前景看好;生态环境优越, 水资源丰富;农业生产基础良好, 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布置和开展。

(2) 制约条件

不合理的种植养殖方式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 给产业发展、尤其是旅游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受二环高速公路、河流和深沟的限制, 用地显得破碎, 不利于景观的整体塑造;农业生产一家一户耕作经营, 条块分割, 导致各类农业生产不成规模;道路布局没有形成体系, 田间道路系统凌乱。

1.4 规划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结合城乡统筹的要求以及千秋生态农业园区现状评价分析, 在规划中有几个问题需要研究解决:

(1) 在规划中, 如何结合城乡结合部的特殊位置, 农业园区的功能布局;

(2) 在规划中通过何种手段使原有农村农用地实现土地流转进而产生效益, 并解决原有劳动力就业问题;

(3) 在农业高科技产业化的同时如何体现景观功能, 并使之具有地域性和特色性;

(4) 在不破坏园区生态环境的前提下, 如何结合园区产业布局进行合理的观光旅游规划。

1.5 园区规划

结合现有地形地貌, 立足于城乡统筹产业化生产、园区文化展示及景观功能要求, 以产业生产结合观光为原则进行总体规划。融浅丘水乡风情的主题景观构思于规划中, 依照原地形, 利用4条山脊线形成总体景观框架, 通过山脊所围合的3条冲沟, 打造“一沟一特色”的乡村景观, 形成“一带、八区”的结构布局, 构建景观化的农业生产园 (见图3, 表1) 。

一带:贯穿园区东西的大溪河谷景观绿化带, 连接园区东西的主要廊道。

八区:按照不同产业和功能把整个园区分成综合产业生产区 (丰果渔乡) 、高新农业技术展示区 (碧水湖畔) 、农业高新企业孵化基地 (创富基地) 、国际农业博览园 (万国农庄) 、珍禽养殖区 (珍禽靓湾) 、农耕文化示范区 (农家菜地) 、特种动物养殖区 (花鹿新社) 及农民新村等8个区。

2 规划新思路

传统的农业园区规划存在规划上单一的特征, 观光农业园区中侧重观光, 着力于游客游览活动项目的规划;农业产业园区则专注于产业开发, 着力于产业性质及产业效益的开发。尽管国内几个较出名的农业园区已有了向综合性农业园区发展的动向, 但由于诸多原因, 仍存在下述问题: (1) 现有大型综合农业园区多为原有农业产业园或观光园转向, 仅挂牌或二次建设而成, 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原有规划布局; (2) 国内现有各类农业园中缺乏与统筹城乡综合改革相配套的产业类园区, 制度探索性不够, 推广示范性不强; (3) 农业观光园区多侧重旅游, 产业化不够, 园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差, 一旦项目失去吸引力, 园区将难以发展; (4) 原有园区规划多为强制拆除农村建筑, 将村民迁出原住地, 在土地流转和解决劳动力就地就业问题上不利于城乡统筹发展。

随着城乡统筹进程的推进, 时代呼唤的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产业园或是乡村旅游浪潮下的产物, 而是集农业产业、观光休闲旅游、农业科研、农业贸易为一体的综合园区。因此, 与统筹城乡综合改革相配套的农业园区的规划也不应再走以前的老路, 而是要从根本上转变规划理念。

2.1 新型经济合作体制

重庆千秋生态农业园区作为城乡统筹环境下的新型农业园区, 其产业模式尝试建立一个农民以土地入股的农民合作社, 以土地集中经营为指导原则的多元化经营方式, 从而实现经济的有效循环。并有效地降低了前期资金投入过大的风险, 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劳动力本地就业问题。

2.2 农村城市化的新概念——循环经济

以城乡统筹发展观为指导来确定城市化发展理念, 农村城市化并非要将所有的乡村都变为城镇, 而是提倡通过理性选择, 促使城乡公平发展, 保持城乡社会稳定[1]。

园区规划中着力改变传统城市化中只追求集聚经济效益的线性产业布局, 以循环经济为原则, 产业空间统筹发展,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以市场为导向, 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选取市场前景良好并适于该地发展的种养项目, 并招商引资开展农业贸易及旅游观光项目, 以养带种、以商养园, 各项产业相辅相成, 形成一个良性循环链, 促进农村向城市化的平稳转变。

在能源利用上也坚持进行能源循环利用, 种养项目紧密结合, 实现在园区用地范围内合理的能源大循环, 响应国家建设节约型园林的号召。

2.3 有效的土地流转措施

地域空间的统筹规划有利于园区乃至城乡的长远发展。农村问题中最核心的土地问题也成为了规划研究的焦点。园区将实行政府关于农村建设用地房地“两证”分离政策, 探索农村土地经营权和土地建构物物权化抵押贷款信贷模式。以尊重当地居民意愿为前提, 规划居民集中居住区及少量散点居住点, 而将置换出来的宅基地用于基础产业建设, 合理利用原有农用地进行更高效益的项目开发, 并在此基础上建设一部分与周边工业园相配套的设施。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农村用地的土地流转进而产生效益, 建立“农民市民化、农村现代化、农业高科技产业化”的样本。逐步实现工业向园区 (基地) 集中、人口向新型社区集中、农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

2.4 劳动力就地就业

随着统筹城乡过程的推进, 势必会导致部分农民失去原有耕地, 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也是城乡统筹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园区规划的同时, 考虑就地解决当地劳动力就业的问题。千秋生态农业园区作为都市区罕见的大型生态农业园, 除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外, 还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其间设计的各项产业以及规划的招商引资, 势必会拉动当地及周边地区劳动力需求的上升。通过对各项产业的社会效益初步估算, 得出劳动力需求量 (见表2) , 可见, 园区基本能够安置解决当地农民就业, 完成农民市民化的要求。

2.5 国际农业商贸

为响应重庆市“解放思想、扩大开放”的号召, 在规划中引入国际农业商贸的新思路, 建立国内外农业高新技术展示区, 作为农业新技术推广的示范点和中国西部国内外农业商贸基地。并通过引进国际优良农业产业项目, 增强国际农业交流。同时, 大面积的活体农业展示可吸引游客观光, 使旅游产业化, 实现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良性互动。

2.6 传统农业文化的回归

在现代城市发展的今天, 人们生活在城市的喧嚣中, 看到的是钢筋水泥铸就的现代文明, 而逐渐失去了原始、淳朴的乡村景观和面对田地最初的那一份感动。乡村城市化并不是要将土地原有的记忆抹掉, 乡村景观的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保存同样是农业园区规划需要考虑的问题。

在园区300多公顷的土地上, 将传统农耕文化展示的思想融入到规划中。通过营造传统农耕环境、再现生产方式和生活场景, 以展示和传播农耕文化, 从而达到吸引游客前来体验, 提高对传统农耕文化的认知, 使传统农耕文化中的非物质文化部分得到有效保存。通过打造物质文化环境和凝炼农耕文化符号来形成园区文化特色, 让农业观光有了新的主题。

3 结语

重庆千秋生态农业园区规划是对城乡统筹进城中的农业园区规划的一次探索, 旨在抛砖引玉。城乡统筹条件下的农业园区规划还有很多需要研究的方面, 对于园区规划所做的理论研究和规划实施不应仅仅停留于“纸上画画, 墙上挂挂”的尴尬局面, 或是以经济效益为导向的短期规划。而应以规划目标和问题为导向, 确实从园区发展的长远利益出发, 响应国家城乡统筹的号召, 探索合理的农业园区规划途径。

参考文献

生态农业观光园的规划设计探讨 篇8

关键词 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原则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21.063

农业观光作为以农业为基础的旅游型交叉产业,虽然在我国发展时间虽然较短,却仍旧拥有相当火爆的市场行情。最初其发源于我国的“休闲农业游”,在中国灿烂农耕文明的沃土中繁衍出了新的生命心态。当然,这离不开城市居民日益增前的回归田园意愿。然而,农业观光园并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城市公园,因此其规划设计也存在不少的独特性。目前,我国在农业观光园的规划研究和实践还不够多。在规划设计方面,仍处于摸索阶段的生态农业观光园需要更加谨慎和细致,从景观、产业及休闲等多个方面切入,把握因地制宜和环境保护等多项原则,充分挖掘整个生态观光园区的价值。

1 生态型农业观光园区的规划设计原则

1.1 因地制宜原则

由于农业发展本身就具有极强的地域性和周期性特点,因此,生态农业观光园在规划和设计时就需要把握因地制宜的原则来进行综合性规划。首先,将该地区现有的原生农业资源利用起来,就地取材,创造出区域性特色的服务和产品[1]。其次,要通过技术和资金投入到受限于技术和机械的农产品当中,进一步丰富园区作物的内容,创造出更多的项目。最后,集中力量建设生态农业观光园的基础设施,保障良好的交通、水电及食宿等,开发极具地方性、品牌性及文化性的旅游精品项目。不仅使农民收益提升,也要发挥服务社会的作用。

1.2 绿色、环保以及可持续原则

生态农业观光园作为紧密联系自然环境的一项产业,不仅要以服务和产品来吸引客户,更需要来自于自然环境的支持。因为良好的风俗地貌、文化氛围及自然景观更能够吸引到旅客。因此,生态农业观光园的建设需要严格把握绿色、环保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建立良性发展的生态经济模式。首先,需要禁止滥砍乱伐,减少大兴土木对园区环境和自然生态的影响。其次,需要尽量减少化工、化肥及生活垃圾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合理的规划,建立持续经营的管理模式。最后,对整体收益进行合理利用,不仅要为当地农业从事者创收,也要为社会和环境做出贡献。

2 生态农业观光园的设计定位

事实上,生态农业观光园的经营目标是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缓解压力、回归农耕以及融入大自然的服务,这也体现生态农业观光园和城市景观在设计定位上的差异性。城市景观规划设计更加偏重于城市个性、历史及文化等特点的突显,而生态农业观光园的规划重点是提供短暂休憩和娱乐[2]。因此,生态农业观光园的规划设计定位主要可以从以下方面阐述。

2.1 观光园主题设计定位

生态农业观光园大体上可以分为观光、农园及教育三个部分,为了满足不同的客户需求,可以让生态农业观光园具有更加丰富的营业空间。生态农业观光园的农园主要是通过让客户参与到农业产品的生产、收获及进一步加工等环节,并可以在此间进行欣赏、品尝及购买,以此实现收益。而观光服务只要集中体现在农业特产销售、团体休闲及园林观光等;同时,这类园区往往也会提供度假、餐饮、食宿及会议接待等方面的功能性服务之,旨在体现人文、自然和经济等多方面资源的综合利用,具有服务集成化的特点。而教育农园的开放则要更多考虑到教育实践和科技普及的方面,一来可以选将农场植物的发展、演变及研究等,也可以让更多领略到农业发展给社会带来的进步。因此,管理人员在确定整体园区的规划方案时,需要结合当地的地理、人文、农产品季候及气候环境等要素进行综合分析,最后决定具体的功能与主题。

2.2 观光园生态景观设计定位

至于生态农业观光园内的生态景观建设,则需要更多限度保留当地的自然景观,对原始生态自然进行真实的还原,维系原有的生态系统平衡。

3 生态农业观光园的综合服务体系和景观设计分析

农业生态观光园作为一项农业和旅游业的交叉产业,在服务体系上具有丰富的内容,不仅包括了一般的餐饮、休闲、娱乐及观光,更将农业中的农副产品收获、采集及精加工融入到娱乐部分,帮助生态观光园与其他产业的服务设施建设明显的区分开来,具体工作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3.1 整体设施设计体现农业观光园的主题

整体设施在设计需要突显出生态农业观光园在农业这一基本主体中的作用,不仅是整体建筑风格和道路规划,也需要在一些细致的部位上突显农业元素,如公共座椅、垃圾回收设施以及道路指引牌等[3]。此外,在艺术品建设方面也需要尽量突出农耕文化,不仅仅可以利用农业机具和农产品原型等要素进行创作,也可以通过对农耕时代的人文和神话进行设计,给游人以生态农业和农耕文明的艺术感染。

3.2 建筑景观设计体现生态农业特点

农业观光园的建筑景观规划设计表现为农业观光园区的大背景塑造,以建筑体现生态环境,美化和亮化农业园区。生态农业观光园建筑景观设计体现农业特色必须做到三个融合:一是建筑景观与园区的自然景观相融合;二是建筑景观要与园区的人工生态景观相融合;三是与生态园区的人文环境相融合。

3.3 经济价值主导的服务项目设计

农业观光园在服务项目的设计上要遵循科学规律,在把握合理原则的基础上对功能进行配置和规划,科学地设计生态农业区、观光区域、休闲区域、食宿区域及自然景观保护区域等。同时,需要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进行相应的设置,作为产业化的设计,最主要的便是突出经济效益的产出,将农业生产和旅游观光进行良好的结合,充分挖掘每个园区潜在的经济价值。此外,需要注意在经济价值挖掘外对整个园区的环境、人文和生态等方面引起重视,综合设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观光园经济。

4 结语

生态农业观光园是目前发展势头最猛的新型农林旅游产业,但其在经济模式还缺乏足够的完善,对设计主题和原则缺乏精准的把握,难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园区内的商业价值。因此,本文针对这类问题分别从设计主体、规划原则及服务价值体现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希望可以因地制宜地对经济效益进行挖掘,以鲜明的主题来打入市场,但也要重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争取早日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徐宝辉.农业生态观光园规划设计研究[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6):29-30.

[2]夏锦,李蔚青.现代农业生态观光园规划设计浅议[J].现代园艺,2013(21):56-58.

[3]徐海源.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探索[J].山西建筑,2013,39(34):39-40.

上一篇:文明校创建申报表下一篇:科学教学总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