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水权水价改革总结

2024-09-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农业水权水价改革总结(精选4篇)

农业水权水价改革总结 篇1

一、河灌区供水管理现状

2002年,河灌区作为全疆的试点灌区,制定并执行由国有水利工程水价0.054元/立方米和末级水利工程管理维护费0.02元/立方米构成的末级终端水价的试点工作。2004年河西岸的三工镇相继成立三个农民用水户协会,形成了国有水管单位与用水户协会的供水管理模式。

二、市河灌区农业用水总量控制指标

根据河流域管理处《关于确认市河灌区用水比例和用水总量的复函》(新水头函〔2014〕64号),明确市2015年在河灌区的农业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为7610万立方米,2020年7040万立方米,2030年6880万立方米。

三、改革内容

(一)确定初始水权

登记核实农户二轮承包土地面积和二轮承包土地10%的机动地面积,2015年按照市综合灌溉用水定额425立方米/亩赋予农户初始水权,并发放水权证。

(二)执行差异化水价

二轮土地定额内收取0.074元/立方米(其中0.02元/立方米为末级渠系维护费),二轮土地超定额用水和非二轮土地用水执行2倍水价,即0.128元/立方米(其中0.02元/立方米为末级渠系维护费)。

(三)征收水资源费及水资源补偿费

从2015年起,对农业灌溉用水从量开征水资源费。

1.地表水水资源费征收标准:二轮承包土地定额内用水按照自治区有关规定征收水资源费;二轮承包土地超出定额的水量和二轮承包土地以外的用水,2015年起按照0.1元/立方米征收,2020年起按照0.2元/立方米征收。在执行过程中,如自治区颁布水资源费征收新标准,按新标准执行。

2.地下水水资源费征收标准:二轮承包土地定额内用水按照自治区有关规定征收水资源费;二轮土地超定额用水和非二轮土地用水,2015年起按照0.25元/立方米征收,2020年起按照0.5元/立方米征收。在执行工程中,如自治区颁布水资源费征收新标准,按新标准执行。

(四)水费的收缴及票据使用

水费收缴到户,二轮土地定额内用水水费由河流域管理处按目前立方米式收缴,开具河灌区水利工程供水专用发票;二轮土地定额外及二轮土地以外用水由协会或水管站收缴上交市水管总站账户,开具市地税部门提供的水费票据。

(五)超定额加价水费和二轮土地以外耕地用水水费留存

超定额加价水费及二轮土地以外耕地用水水费,50%留存市财政水费专户,50%返还河流域管理处,作为河灌区骨干工程的维护建设费用。

(六)地下水管理

三工镇和六工镇地下水管理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市落实井电双控控制取用地下水实施方案的通知》(昌市政发〔2014〕66号)执行。

(七)供水管理模式

河灌区在控制乡镇用水指标的前提下,供水计划、用水需求、水量调度等管理工作由河流域管理处和乡镇水管站按照既定供用水关系运行,模式不改变。终端水价管理形式也不发生变化(即:河流域管理处供水到乡镇水管站,由乡镇水管站给村组和农户供水;河流域管理处供水到农民用水户协会,由农民用水户协会给农户供水)。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市发改、经信、水利、财政、农业、电力等有关部门和三工镇、六工镇要各司其职、密切协作,全力做好我市河灌区乡镇农业高效节水向高效用水转化配套政策制定等农业水权水价综合改革相关工作。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需精准施策 篇2

探索正在基层展开

重庆市荣昌区,一道道新整修的水渠延伸到清江镇沿河村的块块农田,在2000多亩土地间,配套修建了3个泵站并安装了计量设施,农民打开水阀,股股清流就能流入田间地头。

“2014年实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以来,荣昌区先后投入2000多万元,对区内3个乡镇的1万多亩农田进行渠系配套整修。”荣昌区水务局副局长朱洋说,这使试点地区水利工程面貌得到很大改善,同时通过组建农民用水户协会,落实了工程管护主体责任。

在水利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的基础上,荣昌区以出台政府指导价的方式,按照种植农作物分类,实行粮油作物每立方米0.25元、经济作物0.35元、养殖业0.4元的差异化标准,确定农业水价,并由农民用水户组织负责收取,作为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经费。

荣昌区狮子坡灌区农民用水户协会负责的农田面积有2600亩。“狮子坡灌区地处丘陵台地,以前农田都需要提灌供水,农民一直有用水交费的传统。最偏远的地块甚至要三级提灌,水费最高的每亩需要50元,有的农民因为用水成本太高,干脆就不种地了。由于水利设施年久失修,老化严重,一遇旱季通过渠系提水,一半以上都‘跑冒滴漏了,既浪费了水资源,农民用水成本还很高。”协会会长罗庆奎说,现在渠系重新整修,村民再也不用担心无水可供了,而且通过科学管水、精量用水,水费比以前更少了。

在重庆璧山区农业水价改革试点区域,喷灌设施也布设到了田间地头。据一年多试点情况看,农民亩均节水达110立方米,亩均增收在50元左右。璧山区水务局干部王赐权介绍,璧山执行两部制水价,其中粮食、经济作物都执行基本运行维护成本水价,水稻每亩15元、蔬菜每亩17.5元,同时计量水费为水稻每立方米0.09元、蔬菜0.15元。对于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基本运行经费不足的部分,由区财政每年预算安排农田水利设施维护费来弥补。

收费难成本高还是难题

在农村基层,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政策框架已经搭建起来,但受各种因素影响,也遇到一些突出问题,改革落地仍然面临不小困难。

一是部分地区农业生产对灌溉依赖程度小,农业水费收取难,水利设施难以依靠自我“造血”维持运转,良性管护机制仍然没有建立起来。

作为农业水价改革试点地区,青海省互助县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对1.6万亩灌区进行渠系改造、安装供水计量设施。但当改革进行到“结合供水成本,向农民收取水费”时,却遇到了难题,难以继续推进。

“以往农民灌溉土地,政府指导水价为每亩12元,改革后提高到13元。但就是这一块钱收不上来。”互助县水务局局长李桃花说,不少用水群众没有将水当成商品,不愿意为水买单,水费征收困难。在水价改革试点区域,农民人均耕地只有三四亩,如果算上劳力成本,种地是“倒亏”,效益很差,群众感受不到水价改革的直接好处,反而觉得提价增加了负担。

二是精准补贴机制还缺乏稳定资金渠道。农业综合水价改革能够推广,一个重要基础是必须完善财政补贴,以弥补水利工程正常运转的资金缺口。但基层普遍反映,改革试点期在试点范围内可以集中筹集部分资金,如果全面推开,地方财政难以支撑。

重庆荣昌区水务局副局长朱洋说,水利改革也需要付出不菲的成本。目前末级渠系等终端供水设施的单位建设成本较高,亩均投入成本达1000元,90%以上都需要政府投入。如果复制推广试点经验,需要进一步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各级公共财政投入,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提供支撑。荣昌区现有耕地89万亩,水价改革全面推开需要精准补贴约800万元,才能保障用水户协会的正常运转。

三是由于有的试点区域地处丘陵、山地,农户田块犬牙交错,一个农民往往有多处田块,且高度分散,水利计量设施很难真正到户,要对散户农民根据实际用水量收取水费,难度很大。

向纵深推进还需精准施策

基层干部群众认为,将农业水价改革向纵深推进,首先应明确政府投入责任,加强工程运行、管护经费投入,才能使公益性水利工程长期发挥效用。

在不少西部省区市,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经费仅占财政水利投资总量的1%~2%。虽然随着各级财政收入增幅放缓,投向水利领域的财力增长空间有限,但在现有水利投资盘子中,仍有条件提高维修管护资金比例,保障农民用水户合作组织正常运转。

同时,推进水利改革还应强化利益激励机制,调动群众参与改革的积极性。从近年来改革试点推进情况看,水利改革的难易程度与农业发展水平高度相关:土地流转程度越高、规模化种植发展越快、农业产业化程度越发达的地区,农业水价等各项改革推进越容易、效果越好。

在璧山区,水价改革在不同区域落地,效果大不同。普通散户由于种地效益差,不愿意交水费。但在八塘镇三元村,流转了400多亩土地的农业大户杨荣伟却说自己“举双手赞成”水价改革。

杨荣伟说,现在喷灌设施修到了田间地头,虽然一年下来要交2万多元水费,但这钱花得值。“一方面喷灌设施大幅降低了劳动力成本,遇到干旱时,再也不用雇人运水浇地;另一方面现在用水也不像过去那样大水漫灌了,达到了节水的目的,各种效益扣除成本比以前挣得还多。”

基层干部认为,农业水价改革要顺利推进,应让改革参与者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各地应重点结合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区分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气候水利资源条件,在试点项目落地、政府财政奖补、基层用水组织培育等方面精准施策。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如何改 篇3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将成为农业节水的重要突破口。明晰农业水权,严格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健全农业水价形成机制;建立农业用水精准补贴制度和节水激励机制等,都将成为推进农业水价改革的重点。

水利部农水司副司长倪文进近日表示,我们要把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作为农业节水的重要突破口。这意味着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将成为今年水利改革重头戏。

农业水价一直是水利领域的敏感地带。过去,大家意识不到水的商品属性,认为灌溉用水不该收费。有的地区,水费收不上来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而就现行的农业水价标准来说,普遍存在偏低的问题。很多基层水利工作人员反映,当地“只是象征性收取,远达不到供水成本。”这势必造成两个后果:一是水费难以维持灌排工作的正常运行;二是农民的用水行为很难被约束,节水意识不易被调动激发。

在我国,农业是用水第一大户,农业用水方式比较粗放,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低于0.7至0.8的世界先进水平。立足我国现有的水资源条件,农业必须节水。除了加快升级水利基础设施,我国目前最需要的就是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激发节水内生动力。

在此背景下,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成为重要突破口。“通过改革,要让水价更好地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发挥水价在节水中的杠杆作用,激发农民的节水动力。”倪文进认为。由于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复杂性,我国采取了试点先行的办法。在2013年试点的基础上,2014年又在27个省份80个县开展了试点工作,目前已取得探索性、阶段性成果。

通过总结经验,倪文进透露,进一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会优先选择灌排设施比较好、用水计量设施比较完备的地区。具体操作上,首先要明晰农业水权,严格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我国目前正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已经有80%以上的县明确了用水总量,下一步要把农业用水总量进一步分配到灌区和农户。同时,对不同地区的主要农作物灌溉都要采取用水定额管理。”在保证农民定额内基本用水需求的同时,对超定额用水实行累进加价。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健全农业水价形成机制。倪文进介绍说,根据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农业水价既要反映农业供水成本,同时也要反映水资源的稀缺性,所以,要分不同类型的地区、不同类型的作物来合理确定农业供水价格。“总体思路上,粮食作物因为涉及国家粮食安全,总体上还是按供水成本确定;而对经济作物,特别是规模化的经济作物种植区,要适当考虑供水成本加微利,这样也可以让一些社会资本愿意投入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他说。

农业水权水价改革总结 篇4

甘肃省凉州区、民勤县、高台县是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3个试点县(区)通过完善工程和计量设施、分配并确定水权指标、规范用水管理、公开用水信息、合理调整水价、优化种植结构等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近年来,3个试点县(区)农业水价调整大步快跑,水费实收率100%。凉州、民勤农业水价10年调整3次,地表水计量水价凉州由每方0.08元调整到0.2元,民勤由0.1元调整到0.24元,达到全成本水平;高台县地表水水价由每方0.1元调整到0.152元,计划2017年调整到成本水价0.23元,地下水由不征收水费调整到每方0.1元,并在全县执行。尽管水价提高了,但水费支出占成本的比例持续下降,农民收入水涨船高,改革实现了节水增效双赢,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凉州区下双乡党委书记算了一笔账,一个大棚一年种植4茬西瓜或2茬西红柿,收入4万元,成本5000元,用水量250方左右,水费不到50元,只要服务好,涨价能接受。民勤农民表示“现在用水少了,种地也少了,但是收入增多了,生活比过去好了”。

一、主要做法

(一)工程设施改造升级

一是工程系统配套。民勤、凉州全面实施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对灌区进行节水改造,套衬整修干支渠,配套建设支(斗)口计量设施,推广喷灌、滴灌、管灌等高效节水农业。高台县完成黑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任务,优化渠系工程布局,实施渠系防渗与机电井配套改造。试点县(区)在石羊河、黑河治理的基础上,继续实施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以及西北节水增效项目,基本建成完好的农田水利工程体系,灌溉用水效率与效益显著提高。凉州区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到68%,井水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84。民勤县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到73%,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14,亩均用水量由663方降到410方,单方水效益达到14元。

二是计量全覆盖。地下水灌溉机井全部安装计量设施,计量到井,明确到户,实现了井口精准计量。凉州区清源灌区在石羊河流域治理项目中已安装运行1203套机井智能化计量设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过程中进一步改造升级,配套安装了智能化计量设施200套,新建计量设施管理房140座。民勤县更新改造机井智能化控制器1580台(套)。高台县引入社会资本对全县2800眼机井全部安装智能取水计量设施。地表水灌区全部实现斗口计量。

(二)水权精准落地

一是逐级细化分解水权指标。建立了县(区)→灌区→乡镇→协会→小组分级负责的五级水权分配落实机制。根据综合灌溉定额、有水权的耕地面积,将水权指标逐级分配到灌区、乡镇、协会,明晰到具体用水户和机井、地块,落实到每一轮次,逐户核发水权证。有关机井发放了产权证、使用权证,签订了管护协议,明确了用水指标,并张贴到机井。各试点县(区)农业水权证、工程产权证发放率达到100%。

二是层层监管水权落实。按照先确权、再计划,先申请、再配水,先充卡(买水票)、再供水的程序,严格用水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在不突破水权指标的前提下,各用水户向用水小组申报人口数量、种植面积及用水计划。各用水户小组制定分轮次、分时到户、分时到地的灌水计划,并向用水户征求意见,经修订完善、张榜公示后,报所在地农民用水户协会进行审核,报乡镇水资源管理办公室和乡镇地下水管理站进行审批,最后报水管单位备案执行。

(三)用水公开便民

一是规范用水过程。严格水票运行程序,凭票刷卡、凭票供电、凭票取水。实行用水计划申请书制度,流程为:用水户提出申请→协会核对加注意见→乡镇水资源管理办公室审核批复→水管单位确认后出售水票和刷卡充值→取水。

二是实现用水远程控制。凉州区研发应用了地下水信息化管理系统,数据包括水井、水权、水价、用户、作物、定额、轮次、用水量等,管理人员可以随时掌握机井运行情况,若出现超水权取用水等违规行为可远程关闭机井。

三是公开用水信息。水管单位职工包村包社逐月逐井进行用水量和用电量登记,实时监控每眼机井逐轮次的用水情况,并对轮次水量台账张榜公示,及时将剩余水量和电量告知用水户。凉州区阳光操作,实行刷卡水量、水表读数、台账数据“三对口”,水管单位、乡镇、水务局“三检查”,做到了配水、计量、收费“三到户”。

四是搭建水权交易便民平台。凉州区线上线下水权交易平台无缝衔接。区水务局、水管单位、乡(镇)水资源管理办公室、农民用水户协会,层层建设水权交易中心,上报和发布供求信息、审定水权交易指导价格、办理辖区水权交易手续、建立水权交易台帐、出具初始水权和交易水权证明等,为水权交易提供便捷、高效服务。同时,开发了石羊河流域水权交易中心网络平台,用水户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等终端实时查询和发布交易信息,系统可自动生成交易协议与价格。

(四)区域水价达到运行成本水平

一是推行区域水价,达到运行成本水平。民勤、凉州、高台以县域和灌区为单元,区分地表水、地下水,实行同类作物同源同价。民勤、高台在全县范围推行统一的农业灌溉用水水价标准,民勤农业用水地表水0.24元/m3、地下水0.256元/m3,达到全成本水平;高台农业用水地表水0.152元/m3,地下水0.1元/m3,达到运行成本水平。凉州清源灌区作为纯井灌区,在灌区20.68万亩范围内实行统一的农业终端水价标准0.0958元/m3,达到全成本水平。

二是推行差别水价。为引导种植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凉州、民勤区分作物、水源、灌溉方式在全县实行差别水价。凉州区设施农业和大田实施滴灌的作物,地下水优惠50%;采用传统方式种植的小麦、大麦、玉米等高耗水低效益作物,地下水水价上浮50%;特色林果业种植和生态用水,按农业用水价格的50%计收。民勤县设施农业和实施滴灌的大田节水作物、特色林果和生态用水,在配水定额内用水的,地表水水价优惠30%,地下水50%;对传统方式种植的高耗水低效益作物,在配水定额内用水的,地表水水价上浮30%,地下水50%。

(五)种植结构调整优化

试点县(区)通过水权控制、水价调节、财政奖补、贷款支持、技术扶持等综合措施,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试点县(区)积极压缩高耗水作物面积,不断扩大农作物制种、棉花、加工番茄等高效益低耗水经济作物,努力发展日光温室、大棚等设施农业,合理调整粮经比,初步建立与水资源状况相适应的农业种植结构。凉州区发展设施农牧业27万亩,特色林果业76万亩,占全区耕地面积的71%。民勤县发展设施农牧业13万亩,户均2.36亩,发展特色林果业47万亩,人均2.01亩。

二、主要经验

一是工程改造、水价改革与种植结构调整“三位一体”。从甘肃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实践来看,水价改革与工程改造、种植结构调整息息相关,工程越完好,种植结构调整越到位,规模经营越发达,水价改革越容易。河西地区水资源短缺,结构性缺水问题突出,为解决此问题,国家先后实施了石羊河、黑河等流域重点治理项目,以及西北节水增效项目,对农田水利工程进行了改造与配套,总体上工程体系比较完善,节水效果显著,亩均用水大幅下降。上述项目实施过程中,大力支持调整种植结构,发展设施农业与特色林果业,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对水价的承受能力与支付意愿也随之增加。在亩均用水减少与水价承受能力、支付意愿提高的情况下,水价改革水到渠成。

二是农业水权与工程产权“两权互动”。甘肃协调推进农业水权分配与农田水利工程产权改革,水权与工程产权相互匹配,水权成为有源之水,工程成为有水之源,这样保证两权落在一处。水权明确到具体工程,明确到工程的产权主体,明确到工程的受益农户,每处工程由谁所有、由谁管理、由谁使用,有多少水能用,水价是多少,清清楚楚,便于操作。

上一篇:人力资源部实习总结下一篇:郑州市商品房预售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