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综合改革报告

2024-09-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专业综合改革报告(推荐8篇)

专业综合改革报告 篇1

综合改革调研报告

一、前言

本科专业培养方案是高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实施蓝图和指导文件,主要包括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及培养模式等几方面的内容,它集中体现了高校的育人思想、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它也是学校组织教学工作,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总体设计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本报告首先通过对国外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研究,探究我国高等教育在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制定上与国外高校的差距与异同,其次调研国内八所著名高校对于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综合改革情况,以期为我校2016版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

二、国外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培养模式比较 通过国外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方面的比较,关注本科教育,品评国外人才培养之优劣,并以资借鉴。

(一)国外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比较

英国的本科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就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其基本特色就是既实现了人才培养规模的大发展又在

总体上确保了高质量、高水平。这些成就的取得与政府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也与大学本身的管理体制密切相关。

法国高等教育的基本体系与英国相近,在为数众多的法国大学和工程师学校中,有约十四所大学校,其实行的教育可以说是典型的精英教育。大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全面业务能力、较强组织和管理能力、并熟悉企业项目运作模式的工程项目组织者和管理者。

法国大学校学生是三年制(之前在预备班已学习两年),进入大学校后的三年,对学生的培养分三个不同阶段:第一年,进行宽口径的专业基础知识方面的教育;第二年,课程内容则偏重工程应用知识,同时还要到企业实习;第三年,学生需将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完成具体项目。第二年的学习可在本校完成,也可在企业或国外的学校完成。实际上,多数学生第三年的学习是在学校之外完成的。大学校还特别注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校特别强调,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应只是业务扎实,更应该是面向全世界的工程师。

法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注重实用性。大学必须通过多科性综合培养,使本科人才不仅能够适应企业对技术和经济的需要,熟练地解决本专业的技术问题,同时还要依据市场的变化,顺利地从一个技术领域转到另一个技术领域。巴黎理工学校校长让•诺瓦克在“世界名校校长论坛”发表演讲时指出:“学校应以培养胸怀开阔的、可以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应付复杂世界的人才为自豪。因

此,希望给我们的学生一个广阔的科学文化视野,以便他们能进行对比。我们非常强调这些能力,如果培养的人才只懂专一门,而不敢尝试自己专业以外的领域是很危险的。这就是为什么在我们的教学大纲中除密集的综合科学课程外,还要保持人文科学和体育的原因。”

德国的高等教育应对社会经济、技术发展变化,出现了基础化、综合化、国际化和实践性的趋势,具体表现为在基础学习阶段不分专业,设置共同的基础学习阶段来避免过早出现专门化,在主体学习阶段通过限制专业设置数和引入核心课程对专门化加以限制。实践环节体现为培养学生应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以及在实际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社会能力”,主要途径为:企业实习,项目形式的课程设计和毕业实习,“双元制”专业等。

其中“双元制”人才培养是德国最具代表性的产学合作模式。“双元制”即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承担培养人才的任务,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双元制”是一种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其特点为:在专业设置上以职业分析为导向;在培养目标上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在课程设计上以职业活动为核心;在课程编制上以基础面宽为基点;考试考核以客观要求为标准。

美国高等教育比较注重培养“养成综合适应能力的人”,作为实用主义的发源地,其高等教育也一直以培养社会所需人才为首要目标。教育政策也一直是这一导向,提出本科教

育要“培养学生所必需的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以使学生适合大学、研究生和个人生活的需要:培养艺术、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欣赏能力”。这表明了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推崇。如普林斯顿大学的“本科教育战略计划委员会”对普林斯顿大学本科毕业生提出的标准包含十二项内容:1.具有清楚地思维、谈吐、写作的能力;2.具有以批评的方式系统地推理的能力;3.具有形成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5.具有敢于创新及独立工作的能力;6.具有与他人合作的能力;7.具有判断什么意谓着彻底理解某种东西的能力;8.具有辨识重要的东西与琐碎的东西、持久的东西与短暂的东西的能力;9.熟悉不同的思维方式;10.具有某一领域知识的深度;11.具有观察不同学科、文化、理念相关之处的能力;12.具有一生求学不止的能力。

日本的本科教育培养目标最大特点就是对于创造性和个性的培养,重视个性成为教育改革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原则,高等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课题探索能力。如早稻田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形成学生的批判精神和进取精神,学问活用的模范公民”、“培养探索与有创造能力的人才”。各个大学根据本校的理念和条件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澳大利亚的本科教育实行的是一元化的体制,其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非常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及应用。大学教学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通过广泛而合理的课程,发展

每个学生的智力和能力,使他们具备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国外本科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比较(1)共同的趋势

课程设置中基础科学是全部所有知识中是最稳定持久的部分。当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学生在短短的求学期间要掌握全部现代科学知识是不可能的,只有雄厚的基础科学知识,才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因此,各国高校在课程设置中,普遍强调基础理论教育。

英国各高校的基础课程所占的比例为30%~40%左右,法国的高等学校其基础课程所占比例可达40%~60%左右,此外,德国、美国和日本等国家其基础课比例分别为:53.57%、32.94%和31.72%。由此可见强化基础性课程已成为近年来各国课程改革的一个共同特征。

l、基础课程设置综合化

一方面是基础科学与技术、工程科学相结合,以提高基本文化素养和改善理论思维方式,培养创造性学习能力;另一方面,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互渗透,突出课程的应用性。这是因为现代社会要解决的一系列问题,诸如环境、人口、能源等都不是单一学科所能解决的,它需要其它学科的专业知识作为补充。

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家的高校在这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文理结合、理工结合、多科综合。如美国的麻省理工

学院在课程设置中明确要求理工科学生在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三个领域内至少修完72学分的课程,占教学计划的20%;主修文科的学生必须学习占学位课程16.5%的自然科学课程。另如德国的柏林科技大学不同程度地开设了S/T/S(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Society)课程,呈现出课程设置的综合化趋向。

2、课程设置的实践化

德国的高等教育保持了理工科重实习、重实践的传统,课程设置的选修上,各国大学的各院系均在积极压缩必修课程的比重,普遍开设了灵活、广泛的选修课程。事实证明,通才教育比专才教育思维更开阔,适应能力更强,也更容易出成果,大量开设的选修课程恰恰为培养和造就通才创造了必要的先决条件。如法国高校选修课程在全部课程中所占的比例高达40%~60%,日本大学本科生的选修课程在全部课程中所占的比例为30%~50%。美国和英国的选修课程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德国的选修课程虽然总量较少,但每年均呈递增趋势。澳大利亚则和英国的情况类似。

(2)不同的特色

美国高等教育课程种类繁多,但始终贯彻着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举的原则,各类课程配置比较均衡、全面。在实践上,既注重基础知识教育,又注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法国的高等学校的课程比较注重职业教育,学校不仅要对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而且还要对学生实施以职业为目标的各种灵活多样的培训。为此,教学主要分为理论课、指导课和实践课三种,从而使学校培养出的人才有较强的职业能力,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德国的综合大学积极发展新学科,把本科学生的科研训练列入正式的教学计划。

日本大学在课程设置上呈现个性化、多样化、灵活化、信息化和国际化的倾向。各高校及时地把握社会发展的动态,经常调整、压缩旧有学科,增设新型专业,注重培养创新型和急需型人才。

澳大利亚大学的课程设置考虑为社会服务,也兼顾不同类型学生的能力、素质、培养目标,设置和改变一门课程既考虑主管部门的要求,也考虑学生是否认可,是否选学这门课程。学校每两年对已有课程要进行回顾与审核;新设课程有严格的审批程序,由学院提出足够的证据,包括国内外同类课程开设情况,成本核算,设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学校学术委员会严格审批新设或调整的课程。

(三)国外与我国本科教育的比较

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国家对于人才的目标、质量、规格的反映。每个国家的国情和社会发展状况有别,其人才培养模式侧重点也有差别。从本质上来说,人才培养模式没有绝对的高下优劣之分,评判的标准是能否适合一个国家的社会

发展水平,能否适应并推动一个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能否为受教育者提供个人发展的机遇和幸福生活的保障。

1.教育观念

国外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在我国多样并存。从50年代我国就开始学习苏联的经验,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既学习了“舍弃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培养创造性、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又借鉴了“适应性”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学分制、主辅修制、双学位制;调整学科专业,设置边缘学科、交叉学科专业;改革课程体系,开设交叉学科课程;并鼓励学生跨院系、跨校修读课程,培养复合型、个性化人才。同时,强化实践教学,加强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教育。

但由于我国长期以来模仿前苏联的教育模式,虽然经过近三十年的改革,通识教育、个性化教育的理念一时半时还未被人们很好地接受,加之办学条件有限。因此,虽然也在着手实施通识教育、素质教育、个性化教育、创新教育,但真正实施起来则举步维艰。

2.教学方法

日本的本科教育实行的是“突出教师的教学方法更新”,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公开化。而美国更重视的是鼓励学生在教学中的积极参与。对“问题”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自始至终都参与到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里,敢想、敢说、敢问是国外学生的一大特色。澳大利亚大学鼓励学生参与科

研活动,开阔思路,提倡“不在于学到多少知识,而是掌握如何应付一个新的空间”。以悉尼大学为例,学校非常注重研究教学,把科研融入教学,提高学生能力培养水平。学校采取奖励的方式,引导教师重视教学。学校设立教学学院,研究教学及教学与科研的融合,开展向学生了解教学质量的调研,以此对学校课程作出调整。在教学上提倡和实施探讨式教学,澳大利亚大学的课堂教学除了讲授知识外,还很注重与学生讨论,这是培养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通过引导学生对不同观点、论据进行批判性思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发表意见,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我国的教学方法则比较呆板,基本上还是以书本和以教师系统讲授为主,谈不上什么探究式教学。据调查表明,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知识是最好的。但这是不够的,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必须转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高等教育面对的是充满活力、思维活跃的学生群体,教师应该因势利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国外先进经验,采取“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变被动的“灌”为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与沟通,按照培养能力、启迪悟性、挖掘潜力的原则组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三、国内著名高校的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特点

选择国内知名高校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大连理工

大学等的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加以列出,其中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是综合型大学的典型代表,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则是以理工科见长的高校,这八所高校本科教育在本国都堪称翘楚,同时也都是本国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综合改革的先锋。

1.北京大学

通过实施元培计划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加强基础和实践环节,扩大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已形成了元培学院、学科大类或院系招生和培养、跨学科人才培养、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以及辅修与双学位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发挥元培学院教育组织模式和北大学科的综合优势,培养跨学科人才。

大多数院系都开设了双学位或辅修课程,全校选修双学位课程的学生保持在30%左右,双学位和辅修教育已经成为北大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重视在试验项目中建设高质量的核心课程体系。邀请国际知名专家学者为项目组学生开设课程,通过调整教学计划,逐步缩减本科生毕业学分要求,减少必修课比例,增加学生自主学习与选择空间。与此同时加强课程质量建设,完善课程体系,形成了高质量的主干基础课,通选课和大类平台课为代表的课程系列。

重视通过本科生参加科学研究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鼓励把学术科技活动作为第二课堂的重要内容,组织同学开展创新实践活动。注重培养和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支持学生赴境外高水平大学进行学习与科研实践。着力推进学生海外学习和合作研究,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学校的整体国际化水平。

2.南京大学

以培养“基础厚、能力强、素质高、后劲足”的社会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和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数年来以教研项目的形式先后立项建设了94门通识课程、167门新生研讨课程。在所建成的94门全校通识课程中,文学艺术与美感类课程30门,科技进步与生命探索类课程14门,世界历史与世界文明类课程13门,经济发展与社会脉动类课程11门,中国历史与民族文化类课程11门,价值观与思维方法类课程10门,跨文化沟通与人际交往类课程5门。目前,南大新型课程体系已初见规模,并开始向结构优化和内容精炼方向发展。

力争在不突破专业建制的情况下,尽可能淡化专业的浓厚色彩,并通过降低专业学分数等手段大力提高学生的跨学科能力。以数学系为例,该系除为全校学生开设公选数学课之外,将其专业课程最大比例对外系学生开放,同时降低5个专业课程学分,聘请商学院、电子学院、计算机系的老师开设了“微观经济学”、“精算数学”、“计算机图形学”、“数据通信与网络”、“软件工程概论”、“数字图像处理”

等一系列选修课,这些开课老师也参与指导数学系本科生的毕业论文。

3.中山大学

深化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的改革,促进各类课程的科学分布,实现通识教育、大类课程教学与宽口径的专业教育、交叉学科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建立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全面发展的课程模块与课程梯度,通过相关课程的设置为低年级学生尽早接触专业领域的知识和高年级学生的分类培养创造条件。

推进实践育人工作,加强相关学科专业实验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拓展理工科和医科专业综合性、设计性和探索性实验,增进教学与科研及产业实际的融合,加大实习教学与毕业论文(设计)等环节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进一步深化通识教育改革,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与多学科思维的培养,继续加强公共选修课(通识教育课程)板块的质量内涵建设。具体措施有:(1)建设适应专业发展需求的分类通识核心课板块;(2)拓展工具类和方法论领域的课程,设置大学计算机基础课,鼓励有条件的院(系)设置专业导读类学术讲座课程或新生研讨课(以1学分为宜)等。明确公共选修课程学分修读总体要求和核心通识课程各模块的学分要求,形成有利于本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构架。

借鉴世界一流大学同类专业课程改革成果,进一步加强大类课程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不断凝练和更新教学内容,夯实专业基础与核心课程教学,形成逐级递进、体现学科知识交叉融合的专业必修课体系,使学生建立宽厚的学科与专业知识基础。

建设面向学术研究、行业应用等不同发展路径的个性化课程模块;从专业特点与专业知识构成等出发,开设高质量的限定性选修课程,启发学生进行自主性和研究性的学习。

引入专业教学质量的国家与国际标准,结合相关专业认证与卓越人才培养的要求,建立与行业领域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4.山东大学

优化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综合、开放、研究环境下本科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全面构建研究型大学本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推进优势特色专业的国际化,按照世界一流大学课程标准和国际认证标准要求设立课程,加大国外优质教学资源的引进力度。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科学构建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合理安排课内外学时和学分比例。在学校统一规划通识教育课程、各学科大类搭建学科基础课程的基础上,合理规划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凸显专业优势与培养特色。

树立学生主体观念,注意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体现因材施教、分级教学和分类指导的思想;适当增加选修课比例,增强培养计划的弹性,力求

为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和思考留出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

大力推进通识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努力营造好通识教育的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将通识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对通识教育课程进行系统安排和整体设计,分类规划和重点建设体现学校优势与特色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平台,构建富有山大特色的通识教育教学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继续学习和终身教育打下良好基础。

全面实施创新教育,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加速推进创新教育,构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教学理念,在强调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教学的同时,更加注重创新意识、创新方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把创新教育贯穿到整个人才培养过程。加强创新教育课程体系和内容的规划和建设,强化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在创新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主体和主导作用,加强研究型、讨论型、课题型以及自主学习型课程建设,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教学过程,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培养学生敢于和善于质疑的精神,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要积极推进实验和实践教学改革,要增加设计性、创新性实验的比例;推进创新方法课程、开放实验、创新训练项目的建设,课内课外相结合,大力推进大学生创新训练和竞赛活动,训练学生的创新方法,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

重构课程体系框架,推进学科大类培养。进一步打破学科壁垒,拓宽专业口径,着眼于知识内容的基础性、系统性与先进性,科学重组和有效整合课程资源,构建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三位一体的有机融合、层次分明、比例协调的课程体系,以增强学生的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

减少课内必修学分,增加学生选择空间。为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支持和鼓励学生的交叉复合培养乃至综合型发展,减少学生的修习总学分,适当压缩课内学时。贯彻整体优化、少而精的原则,积极推进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方法及考试方式等方面的配套改革,协调好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教与学等方面的关系。

充分发挥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优势,打破跨院选课壁垒,丰富选修课程资源,增加学生选择空间。

5.清华大学

新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将本科教育总学分由200分减少到170分。如果按照一门课2至3学分来算,这就意味着学生至少可少上10门课。此举是为了给学生留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为自己量身定做“个人学习计划”。所“削减”的课程一方面是某些适应性窄的专业课,这主要是由于新教学计划调整后,学生实行“通识”教育,学校更重视学生的基础素质;还有些课程由课内必修变成了课外学生实践,另外也有些课程在课时方面有所压缩。据介绍,新培养方案强调必

修学分而不是必修课程,学生可在教学计划之外、培养方案框架之内选课。

在全国首开了实验室科研探究课,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课。实验室科研探究课组织学生轮流到相关教学单元实验室感受科研,学生每学期可以选修8个不同院系的教学单元。

6.浙江大学

深入实施前期通识课程与大类课程培养、后期宽口径专业培养和跨学科学习。

加大通识课程建设力度和广度。注重通识课程内涵提升和类别整合,增强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增加“通识教育实践”环节,贯彻“全人教育”理念。

按培养大类进一步整合大类必修课程模块;注重拓宽学生专业基础和改革课程教学内容;构建满足工学、法学、医学等执业资格要求的大类课程模块;各专业可根据对基础课程的不同要求,从大类课程平台中选择适当课程组合,以更好衔接后期专业教育。

建立研究型大学专业教育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体系根据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进一步整合与优化,逐步与国际一流大学接轨;专业课程注重拓展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避免知识点的重复和缺失。

积极引导全体教师参与课程建设。凝炼了一批精品课程和荣誉课程,精心打造量大面广的核心基础课程;鼓励院士、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等为本科生开课,要求教授每学年领

衔为本科生开课不少于2门;较大幅度增加课程门数,尤其鼓励多开设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课程;改进选课系统,进一步扩大学生对课程的自主选择权。

加大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力度。推进研究性教学,特别是研讨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小班化教学等;逐步实现课程的网络化教学,要求所有课程教学资源上网开放。

突出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整合课内和课外实践教学环节,大力推进各级各类科研训练和学科竞赛;加强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的训练;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拓展综合性、设计性、探索性实验项目空间;建立多维学习与成长环境,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的需求。

各学科专业设计双专业/双学位培养方案,供学生跨学科修读,促进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各专业第一学年通识必修和大类必修课程中确定并公布不超过5门的专业前置课程,以方便学生跨大类修读。修读专业前置课程是学生确认主修专业超容量时的重要考察指标。

保证通识课程平台和大类课程平台有充足的课源。加强“导论类”通识课程的开设和管理工作,改革开课机制和考核方式,确保课源充足,促进课程目标的实现;进行新生英语分级考试工作,合理确定学生“大学英语”课程修读的起点;增设“通识教育实践”必修环节,前期安排专业指导性

教学计划解读和选课导航等内容,后期安排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咨询、职业道德素养训练等内容。

7.华中科技大学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创造意识、竞争意识、领导意识和公民意识,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主导”、“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理念,将近几年来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的系列成果转化为优质教育资源。

坚持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相结合的原则,树立高水平的教学是以研究为基础的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学科的优势与特色,大力推进研究性教学;坚持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构建融会贯通、紧密配合、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坚持教学内容、方法的改革与教学基地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增强和改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教学环节;坚持统一规格要求与促进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把因材施教落在实处,为学生选专业、选课,辅修及攻读第二主修专业提供多种教育形式和机会,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全面素质的提升;坚持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参与实践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推进实施“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的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优化调整学科大类平台课程。

各专业培养计划中,设置导论和研究方法类的课程,由学科带头人主讲;工科各专业在学科基础课程教学中,设置课程设计环节和独立开设的实验课程,在专业教育阶段,设置综合课程,采用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实践教学。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深度整合,构建和充实实践教学的体系与模式,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课程的数量,在控制总学时的前提下,适度调整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学时比例,增加实践学时,缩减理论学时。

8.大连理工大学

以精英人才培养为目标,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为基本定位,注重通识教育,确立适合理工科学生和人文经管类学生选修的两类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注重大类培养,构建公共基础和学科基础平台课程;注重个性发展,灵活设置特色专业方向和各类选修课程。以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注重实践与创新教育,加强创新性实践环节;注重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将最新科研成果融入教学之中,设置学科前沿课程、学科体验实验等。以优化知识结构为重点,注重本研贯通,设置本科生和研究生层次递进的课程和通选互认课程,科学构建与研究型大学精英人才培养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最终形成以能力培养为导向,体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

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是实施精英教育,培养精英人才。通过整合高水平的教师、高水平的学科、高水平的科研、高水平的管理等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面向全体学生实施高水平的教育与教学。

四、结语

综上,一个科学、合理、符合现代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培养方案,不仅凝聚了一所学校的办学传统和办学理念,而且也体现了时代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其实践效果直接影响了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特色。我校先后制定2008版和2O12版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目前已启动制定2016版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改革研究工作,鼓励各专业紧紧围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校企合作培养机制、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实践体系等方面打造专业特色。紧密结合当前时代背景与社会需求,强化专业教育,根据行业企业要求改善课程结构,优化和梳理专业课程体系,使专业课程体系与内容更加符合社会发展和行业的要求。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借鉴先进课程开发理念和课程模式,推动学校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

1.各专业根据培养目标需求,选择合适的公共基础课模块,制定专业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及相应的学时、学分要求。

2.减少理论课总学时,尤其减少教师课堂讲授学时。推行研讨式教学,将课程学时设置分为教师课堂讲授学时、教

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研讨学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3.减少课程总门数。整合、优化、精选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解决课程之间内容简单重复、错位和交叉等问题。

4.更新教材内容,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学科前沿引入课堂、教材。

5.建立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加强师资队伍培养,制定实施专业核心课程负责教授制。

专业综合改革报告 篇2

关键词:专业综合改革,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为引导高校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优化专业结构, 加强专业内涵建设,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教育部于2012年启动实施“本科教学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为此, 国内部分高校立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 结合本校和本专业的特点, 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团队、课程教学资源、教学方式方法、实践教学体系、教学管理等相关重要环节进行综合改革, 以加强本科专业内涵、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彰显专业办学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发挥专业改革建设的引领和示范作用。2012年12月, 黑龙江大学经济学专业获批为黑龙江省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本文以黑龙江大学为例, 对高校经济学专业综合改革目标、建设方案和预期成效进行探讨和交流。

一、改革目标

(一) 总体目标。

本专业将建成为黑龙江省重要的经济理论人才培养基地和经济复合型人才输出基地。特别是要借助黑龙江大学对俄办学和交流的优势, 使本专业成为培养满足黑龙江省乃至国家对俄经贸发展所需人才的重要基地。在“强基础、重应用”的基本理念指导下, 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和应用研究水平, 继续深化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 更多培养具有坚实理论基础和较强应用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同时也有选择地培养部分具有潜力的理论创新拔尖人才。

(二) 具体目标。

按照准确定位、注重内涵、突出优势、强化特色的原则, 结合本专业特点, 我们将本专业具体建设目标概括为“创新培养模式、增强教学团队、完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式、强化教学管理”。

1、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坚持“分类施教, 拔尖人才培养与素质化教育并行”的人才培养理念, 培养以下两类人才:一是掌握基本经济理论与分析方法, 紧跟世界理论前沿, 具有推动经济学基础理论发展潜力的拔尖创新型人才;二是具有“厚理论基础、宽视野、通历史、知国情”的经济学基本素养, 适应于经济类实际应用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特别适合于中俄经贸往来的应用型人才。

2、增强教学团队。

在建设期间内, 组建以龙江学者为核心、拥有海外学历和国内重点院校博士学位的骨干教师为主体, 适应不同课程体系要求和特点的3~5个教学团队, 并以此为依托, 培育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 省级教学名师2~3人, 依托项目支撑外送国内外知名院校和研究机构培养青年骨干教师、核心课程优秀主讲教师5~8人。

3、完善课程体系。

基于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将建设成涵盖“荣誉课程体系”和“常规课程体系”的两大类课程体系:一是“荣誉课程体系”着重对经选拔的有潜力学生进行经济学理论卓越拔尖教育, 与国内一流经济学专业教育接轨, 使本专业的教育质量达到省内领先, 进入国内一流经济学专业的高校行列水平, 持续稳定地为相关学科输送高质量的研究生生源, 培养未来的经济学者, 乃至经济学家。二是“常规课程体系”着重培养“厚理论基础、宽视野、通历史、知省情国情”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面向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和中俄经贸需求, 着重经济分析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4、改革教学方式。

依托“学生学术科技创新项目”, 引导学生开展问题导向式学习, 鼓励学生参与导师课题, 进行探究式、讨论式学习, 引导教师开展互动讨论式教学, 增加教学环节过程中的实验环节比重与讨论式授课比重, 变“传授知识”为“能力培养与提升”。为“荣誉课程”体系内的学生提供展示学习研究心得的学术平台, 结合黑龙江大学学业导师网络工作平台、互联网即时沟通技术、e-mail、MSN等现代网络技术, 延伸课堂教学, 搭建研究型教学信息化互动平台。

5、强化教学管理。

提高管理者水平, 健全细化管理规则, 辅之以信息化手段, 建成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模式。第一, 制定本科教学过程与质量监控管理实施细则, 动态调整培养模式运行状态;第二, 建立奖惩机制, 激励和支持教学团队高效率运行;第三, 统一制定教学团队、教学组工作规划;第四, 实施教师集体备课制度, 建立听课评课制度。

二、建设方案

基于以上各项综合改革建设目标和新时期黑龙江省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 以教学团队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增强教学实践环节和教学管理改革为工作重点, 以培育具有推动经济学基础理论发展潜力的拔尖创新型人才和对黑龙江省经济运行与发展以及中俄双边经贸活动的优化运行机制有较深刻认识的复合应用型人才为最终目标, 继续保持和扩大本专业作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十二五”省级重点专业等荣誉和影响。

(一) 实施教学团队建设工程, 以名师为“点”、以团队为“面”、以青师为“续”

1、以名师为“点”。

对外积极引进“国家级教学名师”、“长江学者”和优秀海外学者, 对内重点培养“省级教学名师”和“龙江学者”, 以制度为保障, 以教学团队建设工程专项立项为支撑, 确保“十二五”期间拥有省级以上教学名师3~4人。

2、以团队为“面”。

以名师为核心, 按照核心课程群分类构建老中青搭配合理的3~4个教学团队。对于教学效果明显的优秀教学团队, 在系内给予奖励, 并优先资助其开展教学研究、编辑出版教材和教研成果、选派教师进修等工作;扩大教学团队自主权, 赋予教学团队在制定工作目标、成员构成、内部经费使用、考核与评价成员、奖惩办法等方面自主权限, 实现“专家治学”;设立专项团队建设基金, 为教学团队提供资金保障。

3、以青师为“续”。

开展“中青年教师教学研究系列讲座”, 邀请国家级教学名师传授经验。完善青年教师的国外访学与国内进修制度, 加大对于教师教学能力提高方面的资金资助力度。建立本专业青年教师教学竞赛项目, 引导中青年教师用心投入教学。

(二) 以分类施教为核心, 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方案。

本专业坚持“分类施教, 拔尖人才培养与素质化教育并行”的人才培养理念, 积极探索并完善“两型并行式”人才培养方案如下:

1、拔尖型人才培养方案。

从一年级本科生完成秋季学期学业后, 选拔20%品学兼优的学生进入“荣誉课程”体系, 自此到毕业前开展与特定专业培养不分离的贯通式的专门训练和强化培养, 与国内顶尖高校经济学课程对接, 培养卓越创新型基础理论人才。贯通强化式培养, 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前后衔接, 变为横向平行融合与强化, 从而强化专业培养, 提升学生竞争力。

建设“理论创新人才培养基金”项目, 以面上项目和重点支持项目分别资助本专业学生的科研项目和创新性课题研究。面上项目每年5项左右, 每个项目支持500~1000元, 主要资助小型科研项目。重点支持项目每年资助1名拔尖学生 (或团队) , 开展大学生创新性科研活动, 项目支持5000~10000元 (项目周期2~3年) , 该计划将打破常规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学生自主项目研究为主要学习方式, 强调实验过程中的学习和探索, 采取各种措施为学生提供各类优质资源 (包括开放各类实验室、数据库、名师指导等) , 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设计, 加强思维和方法训练, 鼓励学科交叉,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鼓励探索科学前沿, 力争培养一批具有潜力的拔尖创新人才, 产生一批省部级, 乃至国家级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成果。探索“荣誉课程”体系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培养各类拔尖创新, 且具有全国竞争力的拔尖创新人才。

2、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对于“荣誉课程”体系之外的学生, 采取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增强学生理论思维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强调学以致用, 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依托黑龙江大学综合学科与专业优势, 突出对俄办学特色, 在通识教育阶段, 加强俄语应用能力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 跨专业引入本校优势课程资源, 强化学生俄语听说读写能力;在专业教育开始阶段, 采取课上主流经济学教材精讲与课下经典原著导读相结合的方式, 学生每学期提交2~3篇读书报告, 将其纳入到课程考核体系中来;在专业教育后期阶段, 围绕社会经济热点问题, 开展社会实践调查与科学理论研究, 学生每学年需提交至少1篇学术论文, 将其纳入到专业创新实践的考核体系中来。在专业教育全程中, 增加实验教学比重, 提高学生实践操作技能, 适应跨国经贸活动的要求, 采取“走出去, 请进来”的培养方式, 与社会相关经济单位合作, 在二年级实现“社会导师进课堂”, 三年级实现“学生入社会实践”, 实现学生与经济社会活动的有效互动。

(三) 课程设置与教学资源建设

1、课程设置。

按照“两型并行式”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要求, 经济学专业设置了“一基两支”的三套课程群, 即通识教育课程群、荣誉课程群、常规课程群。通识教育课程群就是以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外语、自然科学常识及中国传统文化为骨干课程, 加大自学学时比重, 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 重点考核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荣誉课程群就是以中高级经济学原理、经济学前沿动态、主流经济学分析方法、经济统计分析和数据处理、经济数学建模等为骨干课程, 培养学生经济学思维方式与研究能力, 加大实验学时比重, 在课程中引入导师制, 以科研项目为引导开展教学。常规课程群就是以西方经济学、中国经济学专题、俄罗斯经济专题、区域经济学、东北亚经济政治、国际贸易实务等为骨干课程, 将对俄特色教育引入课程教学内容, 同时加强理想、信念与团队合作教育, 促进全面发展。

2、教学资源建设。

首先, 增强双语教学资源平台建设。引入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国立大学优秀教师、教材及课件资源, 充实本专业双语课程;其次,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建设网络课程教学平台, 开发和使用优秀的多媒体课件。结合世界范围内的著名高校经济学专业网络视频公开课资源, 建设有中国特色、特别是龙江特色的经济学基本理论研究课程资源, 并实现网络化, 将其建设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高校同专业师生和其他研究人员及有志于经济学理论学习的社会人员的免费优质教学资源库;再次, 以规划教材建设为核心, 开展有龙江特色的系列教材建设。在建设期内, 编写完成省科顾委专家乔榛教授主持的《中国经济学》;省科顾委专家郭力教授主持的《开放条件的区域经济学》;国家开发银行专家、省科顾委专家、“六个一批”创新人才刘文勇教授主持的《黑龙江经济问题》等五本“十二五”规划教材;最后, 加强精品课程建设, 制定精品课培育规划, 争取建成1门国家精品课、2门省级精品课、3门校级精品课。

(四)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与创新

1、开展双语示范课程建设工程, 以现代教育思想为先导, 以适应教学的优秀外文原版教材为核心, 以高素质双语教师队伍为前提, 以前沿的教学内容为基础, 以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为手段, 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平台, 在拔尖人才中使用双语进行课程教学。

2、结合读书工程, 精选经济学经典著作与论文, 扩大学生的理论视野, 提高其分析与研究能力, 在学业导师的指导下定期召开基地班的读书研讨会。

3、联合实践部门、知名学府进行“走出去联合教学”。选拔优秀学生进行“短期访学”活动, 到国内重点大学学习, 并与其学生交流, 发现差距, 激励学习热情;到实际经济运行管理部门“访问”, 了解经济学基本理论在经济实际运行中的应用。

4、强化经济学专业的学术氛围, 进一步深化与黑龙江大学生产力研究中心、东北亚研究中心的科研活动互动, 定期举办学术报告会以及学生读书汇报会。

5、利用多媒体、现代网络互动技术, 实施信息化网络教辅自主性学习与课外辅助自学计划。

6、鼓励实施模拟情境教学、案例教学、互动教学等现代教学方式。

(五)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1、开展以计量经济学为核心的实验教学。

整个实验教学环节分为两个层面:一是适用于拔尖人才培养的建模实验环节。该环节强调基本技能与独立操作的训练, 通过计算机程序设计模块、计量分析软件应用模块, 使学生熟练掌握SAS、Stata、Spss、Matlab统计等经济计量分析软件, 强化学生应用软件系统的操作能力;二是适用于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验环节。该环节强调运用计量统计软件分析经济运行的基本技能, 学生能够熟练操作1款经济计量软件, 掌握时间序列分析、因果检验等常用的基本分析方法, 强化学生分析实践操作能力。

2、增加课上实验学时占总学时的比重, 激励学生学以致用。

对宏观经济学、博弈论等传统上的纯理论课程, 经过改革探索, 适当加入实验项目, 如预测国家GDP走势等, 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互结合。

3、

加强与省政府政策研究室、发改委宏观研究院等科研院所的合作, 开辟高层次、有影响力的理论经济研究实习基地2处。

(六) 教学管理改革

1、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

引入项目负责制管理机制, 形成以教学院长、专业负责人、教学督导、教学秘书、教务员等的多层次、系统化管理团队, 项目进行期内将制定教学管理人员岗位职责制度, 使教学管理人员职责清晰化, 提高管理和服务的效率和水平。

2、充分有效利用现代化教学管理手段。

将日常教学管理工作通过网络进行, 完善选修课遴选、试卷评语、指导论文等工作平台建设, 确保管理工作的透明、高效、有序, 实现管理信息化。

3、完善制度建设, 实现科学规划、有序监控、绩效评估激励、动态调整的完整教学管理链条。

修订完善《教学管理条例》、《教学奖励条例》等制度, 贯彻以学生和教师为本的理念, 加强教学过程管理, 保障教学秩序。制定《教师业绩考评细则》, 增加本科教学业绩在教师考评指标体系中的比重, 调动教师本科教学的积极性。

三、预期成效

(一) 建立具有“因材施教”、“实验嵌入”的教学体系。

建立符合本专业办学定位、能够充分发挥学校教育资源和适应社会人才需求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服务龙江经济, 面向中俄经贸理论发展。完善“荣誉课程体系”和“常规课程体系”, 选拔和培养卓越的经济理论拔尖人才和适应中俄经贸发展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二) 改革课程教学内容, 大力开展教学研究, 加强教材建设

1、完善专业培养方案中所有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案和多媒体课件。

2、出版专业建设系列教材10部;建成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校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获国家级教学名师奖1人、省级教学名师奖1人、校级教学名师讲4人, 教师发表教研论文80篇, 教师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5项。获国家级精品课1门, 省级精品课6门。

3、主持省级以上教学研究项目20项以上。

4、增加双语教学课程的数量, 提高双语教学质量。

(三) 形成师资队伍可持续提高机制。

通过制度建设, 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相容的师资队伍成长机制, 引入全国有影响力的教学名师1名, 力争培育省级教学名师2名, 长江学者1名, 龙江学者2名。

(四) 大力开展科学研究, 以科研促教学。

未来五年内, 争取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8项, 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0项以上, 出版专著30部以上, 并将科学研究的成果运用到本科教学中去。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方法, 加强与国内本专业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的交流;举行4次高规格、高水平的特色专业学术或教学研讨会。

(五) 发挥推广和示范作用。

通过改革和建设, 形成高效的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并能够有效地推动本科教学不断地提高水平, 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经济学专门人才, 其建设经验和实践效果作为其他专业建设内容的参考规范, 最终建成黑龙江省一流的理论经济学培训基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启动实施“本科教学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工作的通知[政府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http://www.moe.gov.cn/.20120101.

[2]王璐.经济学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建设研究[J].管理观察, 2012.11.

[3]石其宝.高校综合改革探讨[J].教育评论, 2012.4.

焊接专业教学改革综合分析 篇3

【关键词】焊接;教学;改革

一、引言

焊接是被焊工件的材质(同种或异种),采用加热或加压或两者并用的方法,用或不用填料,使工件达到原子间结合形成永久性连接的工艺过程。焊接是现代制造业的三大关键技术之一,是支撑我国成为制造大國的关键技术。焊接作为—门独立的学科,广泛应用于宇航、航空、核工业、造船、建筑及机械制造等工业部门,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中,尤其是制造业发展中,焊接技术是一种不可缺少的加工手段。以西气东输工程项目为例,全长约4300公里的输气管道,焊接接头的数量竟达35万个以上,整个管道上焊缝的长度至少1万5千公里。国家大剧院一共用了6700吨钢材,焊缝长达100公里,如果不算已经焊好的预制件,就现场焊缝加起来也有35公里长,需要100多名优秀的焊工,耗用87吨焊条。北京奥运会鸟巢用的钢材11万吨,焊缝长达320公里,所用的焊条20100吨,可以足足绕地球赤道三圈。并且,每条焊缝都刻有施焊人员的名字。离开焊接,简直无法想象如何完成这样的工程[1]。

“电焊工”职业在国外的发展状况是专业化程度高,而操作日趋简便化、自动化、一体化,这是与国外电焊技术高度发展相对应的。国外普遍采用自动电焊设备,其自动化程度及控制精度高,焊接质量稳定。这就要求电焊工不但要掌握电焊方面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要能使用和操作各类先进、精密的电焊设备和控制、检测仪器。因此,电焊工往往要经过较长时间系统和全面的培训、教育,才能胜任电焊岗位的工作。

二、焊接专业现况

目前,国内开办焊接专业的职业院校不少,但是毕业生数量与质量与用工市场要求脱钩。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技能与企业需求也存在较大的差异。用组词形容:“博而不精、老而不新”。我校焊接教学主要依托是机电类专业基础上,主要是以SMAW(手焊)为主,GMAW(二保焊)少量,GTAW(氩弧焊),SAW(埋弧焊),RT、PT、UT、MT(检测)等相关焊接知识技能则略微讲解或省掉。焊接专业作为独立学科,涉及到电子,冶金,材料学,力学等知识,有点难度。教学上,没有鲜明的目标和特色,不能凸显职业性和先进性。我校焊接实训的场地在工程训练中心里,经过了几年的建设与发展,总体上迈向现代化。拥有手弧焊设备及其他焊接设备若干,能够满足实训要求。实训课题多以点焊,平敷焊,角焊,立焊等手弧焊为主。手弧焊接操作时产生强光和高热,并伴随着飞溅、烟尘、噪声,焊接训练种类单一,实训过程枯燥拥挤,空气污浊。造成部分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排斥。

三、焊接专业建设发展构想

(一)教-练-做

焊接专业学习要一直体现工作环节过程为主题思想,以实际工作中的任务和产品制造的主体,以钢结构,船舶,压力容器等为载体,以生产实例为实据。对教案进行改革,例如管管接头焊接实训任务,可以以北京鸟巢建造实例为依托,进行教学展开,通过PPT,视频等媒体介绍,以鸟巢的管管连接缝口工艺要求,进行教学任务安排,让每一个学生自己动笔,提出想法,规划施焊各个环节,以一到二周进行前期准备,理论学习到实践训练,老师示范表演管管焊接技巧,最后学生自己动手做。从下料、装配、清理飞溅、焊接、检验等环节逐条推进。穿插其他辅助课题,做到教学新颖,灵活,提高学生自主创造力[2]。

(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高等院校的学生近几年为什么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呢?因为他们的特点是理论知识强,而动手能力比较弱,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在我们的教学中必须要让我们的学生真正了解到,学习焊接技术的目的,要达到什么程度才能真正应对市场的需要,工作后面对的技术要求到底如何?这时候可以采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方式来凸现教学效果;所谓“工学结合”就是指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入工作任务,以完成工作任务,生产出质量要求的产品来体现学习的结果,评价学习的效果,就好象用模拟的演习来检验士兵的训练状况一样;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目的明确了,学习的重要性显现出来了,为了完成任务,学生自己就会主动思考,想方设法把任务很好地完成,从而达到掌握所需技术的要求;“校企合作”意味着学校的教学与企业的生产有机联系,凸现学校培养目标更明确、针对性更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将会更好;企业需要什么,学校培养什么。

(三)建立高水准,功能现代化的实训场地

我中心现有焊接设备以SMAW焊为主,SAW、MAG焊、无损检测、自动切割等都没有开展,设备单一。增加一些代表当今更先进焊接作业的设备,仪器等,初步达到焊工培训站的资质,为今后承接省市、国家级焊接比赛、培训做铺垫。综合来讲:规范、整洁、通风、采光良好,规范地焊接实训场地能增加学生和用工单位的信任感。

(四)建设“专-精-尖”的双师型焊接教师团队

制定“双师”型教师的标准,形成“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认定,管理长效机制。根据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求,适应职业院校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鼓励教师到高级学府深造、学习,打造全面,技术过硬,理论扎实的焊接教师队伍。引导教师到企业参观新型产品的焊接生产,建造检验过程。增加教师的阅历和经验,着力提升教师讲课过程中的焊接语言的张力,丰富教师的焊接知识眼界,充实专业底子的内涵。

(五)转变思想,做好现在,着眼远期规划

目前国际经济处于敏感时期,国内制造业深受影响,以前用工单位找上门来要人到现今焊接专业大幅萎缩,焊接班不能组班,都显示外部经济环境,产业结构调整对招生分配的影响。学校要走出去,找市场,找门路,参加毕业招聘会,到市场中找出路。焊接是一门复杂的独立综合型学科,有自身特点和环境要求。学习训练成本较高,对比其他专业的零成本,低成本,轻松,舒适的训练环境。焊接专业必须从自动化,智能化等焊接方法上着手,改变脏、苦、累的感观;通过讲述焊接这门技术不可替代的专业特点,改变传统的工作感观。

在工业化最发达的美国,焊接被视为“美国制造业的命脉,而且是美国未来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其主要根源就是基于这样一个事实:许多工业产品的制造已经无法离开焊接技术的使用。

在中国发展史上留下辉煌篇章的三峡工程、西气东输工程以及“神舟”号载人飞船,哪个没有采用焊接?以西气东输工程项目为例,全长约4300公里的输气管道,焊接接头的数量竟达35万个以上,整个管道上焊缝的长度至少1万5千公里。没有焊接,无法想象。

在进入21世纪的前夕,美国焊接学会(AWS)曾组织权威专家讨论、制定了美国今后20年焊接工业的发展战略。其分析报告对焊接未来做了如下预测:在2020年,焊接仍将是金属和其他工程材料连接的优选方法。美国工业界将依靠其在连接技术、产品设计、制造能力和全球竞争力方面的领先优势,成为这些性价比高、性能优越产品的世界主导。

由此不难看出:焊接在未来的工业经济中不仅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而且还将对产品质量、企业的制造能力及其竞争力产生更大的影响。焊接专业现今发展受到成本、环境、国内用工条件制约,暂时还没有走上一条理性的合理发展道路,需要各级领导和焊接老师的支持和努力;要从现在抓起。

四、结语

为了进一步推广我中心的焊接专业发展,我们还要从质量办学,拓展就业渠道,规范培训环境方面着手开展工作。中部崛起,必将建立在技术型制造上面,未来的焊接专业的发展,依托在质量办学,特色培养人才。我们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

参考文献:

[1]黄海.焊接专业建设报告[J].广西石化高级技工学校校刊,2007(4):25-28.

[2]周杏芳.职业技术教育中“模块式”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47-49.

农村综合改革工作自查报告 篇4

一、强化了对该项工作的领导和指导,严把“三关”

为了强化了对该项工作的领导和指导,镇党委调整充实了“一事一议”工作领导组,同时制定了较为详细的`实施意见,依据意见,各工作小组对各村申报的项目进行了预算审核、实地调查,对群众积极性不高、“两眼向上”的申报项目一律取消,把好了申报关;工程实施中,工程质量监督小组不定时进行检查,对质量不符合的工程坚决要求返工,以达到符合质量标准为止,严把质量关;工程实施结束,领导组适时进行验收结算,并督促各村将工程的实施情况、验收情况、结算情况在村务公开栏张榜公示,体现透明关。

二、强化宣传,明确政策,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

1、充分利用标语、广播,加强对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政策的宣传,让大部分群众了解该项政策、支持该项政策;

2、通过宣传,明确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的实施范围、管理原则、政府与村民各自的职责,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让群众主动要求建设,变我们“要求群众改变环境”为“我们群众自己要求改变环境”。

三、“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具体实施情况

XX镇辖15个村和1个社区,20XX年我镇在其中的6个村共实施了“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7个,所有项目在20XX年12月已全面完工,20XX年12月镇政府组织人员对所有工程进行了逐一验收,经初验全部为合格工程,根据初步结算,该项目总投资达212余万元,其中上级补助资金106万元,群众筹资(含投劳抵资)、投劳折资106余万元,实施的基本情况是:

实施村内道路建设工程7个,改扩建公路40.6公里(其中公路硬化0.5公里,新建1公里)。其中XX村改扩建公路14公里,公路硬化0.5公里;XX村改扩建公路3.3公里,新建1公里;XX村改扩建公路5.5公里;XX村改扩建公路5公里;XX村改扩建公路4.8公里;XX至XX公路改扩建6.5公里。

四、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后成效明显

1、XX、XX、XX、XX、XX、XX等6个村修通了6个自然村的公路,极大的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2、农村公益事业建设进一步得到了加强和完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农民劳动强度降低,生产率大幅提高,农民增加收入的积极性逐步增强。

3、干群关系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通过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农村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加快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民得了实惠,原来有些村干群关系比较紧张,但通过在项目实施中的零距离接触和村干部的实干精神感动了群众,干群关系得到了密切,社会热点、难点问题逐步减少,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4、据不完全统计,该项目的实施,全镇直接受益的农户达到了30000余人。

五、存在的问题

1、所建工程一是资金不足,二是均为非专业队伍建设,质量不够保证,加之管护落实不够,一部分村只建不管,致使已建成的工程为时不长,造成了资源没有充分的得到利用。

乡镇综合配套改革调研报告 篇5

于2007年8月6日至10日对我区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尤其是 “转变乡镇职能,更新乡镇事务的管理理念”工作进行了系统回顾、考察和剖析。乡镇综合配套改革调研后,我们认为,全区按照服务主体社会化、项目运作市场化、监督管理系统化、考核评价规范化、经费保障制度化的要求,进一步完善了“以钱养事”的运行模式,即“农民点单、政府买单、服务竞单、农民验单”模式;抓好制度建设,构建包括准入机制、竞争机制、责任机制在内的长效机制,用制度规范新机制的运行;保障“以钱养事”资金,落实到每个具体的公益服务项目和服务主体,做到专款专用;加强农村公益服务队伍建设,提高服务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总的特点是:我区乡镇综合改革方向明确,进度较快,质量很高,程序规范,措施得力,效果明显。

一、基本情况:乡镇的地理未知,经济情况省略,请大家酌情添加

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工作于2005年5月启动,按照“先班子后机关,先行政后事业”的基本思路,分四步实施改革。到05年底,全区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工作基本结束,取得了初步成果,达到了“六个到位”的改革目标。即领导班子职数调整到位、机构设置规范到位、乡镇事业单位整体转制到位、分流人员精简到位、全员养老保险到位、“以钱养事”新机制建立基本到位。在2006年4月全省乡镇综合配套改革考核检查中,考核组给予了充分肯定。在2006年全省“以钱养事”检查中,被评为优秀等次,***委、区政府被评为全省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先进单位。在2007年全省农村综合改革考核评估中,被评为优秀等次。

二、主要做法

(一)乡镇机构改革情况。在乡镇机构改革中我们做到了四个坚持:

1、事业单位改革坚持做到“两转三建”。即转变单位性质,转换人员身份,建立社保制度,建立“以钱养事”机制,建立公益性服务考评机制。2005年改革时,全区13个乡镇场直属事业单位由166个精简到13个,减幅92%,有143个原事业单位转为自主经营、自负营亏的服务组织;原事业单位1681人(在编在岗、含延伸派驻机构)中有1387人转换身份、退出事业编制,减幅76%,并全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

2、机关改革坚持做到“一个规范三个精简”。即规范乡镇机构的设置,精简领导职数、内设机构和工作人员。全区13个乡镇场领导机构全部按“三办一所”的规定设置到位;领导职数由170名调整到113名,精简职数57人,减幅33.5%;机关内设机构由63个精简到37个,减幅41.3%;行政机关由770人精简到431人,精简339人,减幅44%。行政机关人员编制全部上网公布,接受社会监督,杜绝了编外借、聘用人员。

3、延伸派驻单位坚持做到“两定三统一”。即定机构、定职能,统一定编、定岗、定员。通过改革,全区13个乡镇场共核定延伸派驻单位编制205人。其中:国土资源管理所编制52名,林业管理站编制13名,交通管理站核定编制40名,水利管理站编制33名,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编制36名,动物防疫监督工作编制31名(实际上岗21人)。通过公平竞争,择优录用,共有195人上岗(动物防疫监督工作岗位暂时空缺10人),564人转制分流,并按政策得到妥善安置。

4、财政所、经管站合并坚持做到“一个比例两个落实”。即由原财政所和经管站在编在岗人员按同比例实行竞争上岗,落实竞争上岗人员、落实人员分流政策。改革前,全区原财政所、经管站共有437人,其中财政所213人,经管站224人。通过竞争上岗,确定了200名上岗人员,最终原财政所上岗91人,经管站上岗109人。上岗人员按照规定合并,统一了工资标准,统一了工资发放渠道,统一了工作任务;237名落岗人员按政策分流,财政所和经管站改革后的分流人员,原来经组织、人事部门明确,具有公务员或参照公务员管理身份的,按照机关分流政策执行;原来属事业单位人员的,按转制事业单位人员分流政策执行。

(二)“以钱养事”新机制的运行情况:从2005年底,在全面完成规范机构设置、人员定岗分流等改革任务后,我区开始全面转入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探索农村公益性服务“以钱养事”新机制。经过2006年一年的探索,全区农村公益性服务“以钱养事”新机制已基本建立。在建立“以钱养事”新机制过程中,我们着眼“以钱养事”新机制的服务主体建设,在面向市场、实行整体转制,人员退编、实行聘用制的基础上,把服务主体从一开始就推向市场,实行制度化管理、规范化运作。

1、是合理安排项目,统筹安排资金,确保本级“以钱养事”经费比上年增加。我们狠抓了2006年和2007年本级财政预算,确保本级“以钱养事”经费比上年增加,确保省补资金全部到项目。由于经费保障有力,全区“以钱养事”工作中的物化投入、服务报酬、养老保险全部落实到位。2006年,全区共安排公益性服务 1120项,涉及8个行业和部门。2007年共安排公益性服务1180项,比去年增加60项。2006年全区“以钱养事”经费共计909.7万元,比上年实际数增加364.6万元,增长66.9%。其中,乡镇本级实际支出624.7万元,比上年实际数增加79.61万元,增长14.6%。省拨“以钱养事”补助资金275万元、区级安排朱湖农场补助资金10万元,均于2006年底前全部拨付到公益性服务项目。2007年全区本级“以钱养事”经费预算640.3万元(不含省补资金),比2006年实际数增加15.6万元,增长2.5 %。对照省定标准,从我区实际执行情况看,做到了“两个高于”:

1、高于省定标准。其中,种植业平均每亩2.24元,畜牧防疫平均每户2.97元,水利平均每亩1.7元,农机平均没亩1.96元,其他项目也全部高于省定标准(省定标准:种植业每亩不低于1元,畜牧防疫每户不低于2元,社会事务服务项目按乡镇、育龄妇女人数和优抚、特困、五保、低保对象人数确定养事金额;文体广播电视服务项目按全区总人口数确定养事金额,文化体育每人不低于0.5元);

2、高于上年支出。本级所有项目经费全部高于上年实际支出。

具体作法:一是以统筹保来源。农村公益服务实行区乡财政分级预算,在不改变所有权、不改变资金使用性质的基础上实行区乡财政专户储存、专帐管理、专款专用,确保服务经费兑现有足够的资金保障。二是以项目定预算。区里出台了关于“以钱养事”的文件,明确了经费来源,并由人大审议列入预算,专门下发了《关于***2006“以钱养事”经费预算的批复》的文件(孝南常字[2006]6号)。明确规定,政府对农村各项公益性服务经费的投入必须高于上年,实行减人不减经费,而且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地加大投入。在服务内涵上,明确农村公益性服务由乡镇政府组织实施,财政筹措经费;在服务的内容上,明确以鄂发[2006]14号文件中列出的农村公益性服务项目为基本内容,在此基础上各乡镇场结合实际,进一步细化;在程序上,明确规定由乡镇政府和区直业务主管部门提出乡镇公益性服务内容,对于突发性、不可预见性的公益性服务项目,临时安排。

2、强化服务中心内部工作人员责任,实行竞争制、准入制和合同制,做到“三制”配套。为了提高中心服务人员服务水平,增强服务人员责任心,各服务中心内部一是实行竞争

上岗制度。2005年12月全区统一组织了竞争上岗考试,择优录取825人进入服务中心。二是实行准入制度。由区人事局和各主管局共同组织,面向社会公开进行。凡符合下列规定条件之的,发给相应的《***农村公益事业执业资格证书》,没有《执业资格证书》者无资格参加农村公益性服务项目的承包。《执业资格证书》一证管三年,实行滚动管理。每年由区人事局和业务主管部门共同免费审验,审验不合格或逾期不参加年审者,一律取消执业资格。全区第一批已发给相应的资格证472份,其余人员经过考试合格后也分批颁发相应的证书。三是实行合同管理制度。除乡镇与服务中心签定委托服务合同外,各服务中心还与中心服务人员签订服务合同或劳务合同,对服务内容、质量、数量、报酬、奖惩等作出了具体约定。服务中心根据服务人员工作能力、工作强度、工作范围与服务人员签订合同,约定双方责任和义务。合同规定,按日历进度完成工作任务、不出现重大事故的,发给基础报酬,基础报酬一般占合同约定报酬的80-60%(各乡镇不等),并预留20-40%的绩效报酬,按年终考核结果兑现。

3、建立和完善“以钱养事”新机制,确保资金使用到项目。在建立和完善“以钱养事”新机制工作中,我们始终牢牢抓住合同签定、项目确定、考评细则、农民签字、专班考核和奖惩兑现等关键环节,不断完善“以钱养事”新机制,确保了省补资金和本级资金到项目。农村公益性服务的项目,全部由乡镇场与服务中心签订合同,明确约定双方的责任、权力和义务,包括服务内容、经费标准、时间要求、考核估算、兑现办法等事项。2006年的所有服务合同在2005年12月底前签订完毕,全区共签订“以钱养事”服务合同84份,签订劳务合同825份;2007年服务合同也续签到位。各乡镇场与区直业务主管部门共同拟定了具体考核办法,做到了三结合,即:定时考核和随机抽查相结合,全体服务对象和服务对象代表结合,乡镇与主管部门结合。日常考核以乡镇政府为主,考核由区直业务主管部门和乡镇政府联合进行。探索建立了村民代表、专业技术人员和领导小组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机制,推行服务对象签字登记制度、服务项目台帐管理制度和考核评价结果公示制度。考核必须有服务对象签字认可。对服务对象签字根据项目实际,采取服务对象直接签字认可制和农民代表签字认可制。实行农民代表签字认可制的农民代表应具有公认性、平等性、广泛性、责任性、义务性。2006年全区平均对每个服务中心完成了8次不同层次的考核,从考核结果看,服务质量,服务效果都比改革前有明显进步,受到95%以上服务对象认可。在年终考评中30个服务中心达到了优秀等次,54个达到了合格等次。

4、转制人员和延伸派驻单位人员全部办理养老保险,建立保障机制。按照《***乡镇事业单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实施意见》(孝南政办发[2005]60号的规定),通过宣传发动,公开缴费政策,公示测算结果,完善参保手续,及时发放保险证等措施,对全区符合条件的13个乡镇场及6个垂直延伸单位人员实行了全员投保。采取年初列入预算,年末具体落实的办法,保证续保工作形成长效机制。

2005年应参保2305人,应补缴个人账户资金2120.6万元(单位1040万元、个人1080.6万元),实际参保2305人,实际补缴个人账户资金2120.6万元(单位1040万元、个人1080.6万元)。参保率、缴费率、发证率均达到100%。2006年新增退休32人,调出、死亡5人,算断分流247人,应续保2021人,应征收保费2021人,实际征收保费596万元(单位425.8万元,个人170.2万元);实际续保2021人,实际征收保费596万元(单位425.8万元,个人170.2万元),续保率达到100%。

三、改革经验

在建立“以钱养事”的新机制工作中,我们分三个层面进行了探索,取得初步经验。

在乡镇场对“服务中心”层面上,我们坚持做到“一个标准,两块支付,三方认可”,一个标准即以事多少为标准核定养事金额,两块支付即分月按进度支付和年终按考核结果两部分支付,三方认可即农户、政府和业务主管部门考核后确定合同完成情况。

在服务中心内部管理层面上,我们坚持做到“两设两取”,即:因事设岗,根据服务中心事情多少设置岗位类别和数量;因岗设分,根据岗位工作任务设置分数;按岗取人,服务中心内部公开竞争岗位,定岗定人;按分取酬,依据个人所得分数换取报酬。具体操作,一是确定项目。畜牧防疫、水利建设、计划生育、广播电视、文化体育、水产、农机等农村公益性服务项目,分别划分成若干个具体项目,进行统一规范,突出“养事不养人”,全部推行服务项目化管理。二是竞聘上岗。通过申报岗位、公开招考、中心运作等办法,科学整合和有效配置“服务中心”人力资源,解决好项目服务的技术力量,保证政府委托的服务能够真正做到“规范化运作、制度化管理”。三是严格考评。严格按规范程序进行服务业绩考评,确保考评结果公平公正。在考评主体上,区、乡、村三级分别成立考评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在考评办法上,实行中心、农户、乡镇、主管部门四级综合考核;在考评监管上,建立考核评价工作责任制、全程公开制、责任追究制,加强对项目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管。四是按质取酬。严格按市场经济的办法规范“服务中心”人员的收入分配,形成按劳取酬、按质取酬与奖勤罚懒、奖优惩劣相结合的分配格局,既鼓励多劳多得,又实行过错赔偿、责任追究,保证服务质效。

在面向市场层面上,我们坚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建立一个面向市场的社会化农村公益事业服务体系,即“变以钱养人”为“以钱养事”,促进了基层干部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增强了工作主动性。全乡基层干部都充分认识到,改革是一种手段,也是长期的过程,只有自身严格要求,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认真学习,努力工作,才能适应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才能不被改革的洪流所淘汰。另外,引导干部职工观念发生了变化,一些学有专长的干部职工重新调整对人生价值的认识,认为论身份不如论价值,被动等待改革分流不如早点主动自谋职业。

四、问题

1、人员多,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由于农村服务中心对员工有一定的专业技术要求,而新增人员没有经过任何专业培训和学习,没有相关专业技能,由此在人员多的状况下,又不得不请有专业技能及特长的临时工,从而形成了有位子的无能上岗,能上岗的无位子。

2.分流人员政策不明,事业单位转制难以到位。事业单位进行转制和更名,政策不够明确,转制难到位;对“以钱养事”的具体方案不明确。分流下岗人员没有救助预案,再就业渠道狭窄,对现在工作积极性有负面影响。建议对分流人员继续完善养老保险机制,为分流再就业创造良好的条件,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激发他们重新创业的热情,帮助他们拓宽再就业渠道,使改革积极稳妥进行。

3、债务多,不良债务难以处置。当前,我区乡级不良债务共16929万元,乡平1209万元,在农村税费改革特别是综合配套改革后,乡、村难以通过自身努力对两级不良债务进行消化。一是造成乡、村运转困难,二是有的不良债务会激化矛盾,形成不安定因素。

五、建议

1、进一步明确主体思想,切实转变观念。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全面启动,其事业单位的事业机构编制被取消,实行集体转制,变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服务组织,原单位职工全部退出事业单位编制,转变为社会人、企业人,应该沉着冷静的思考,积极主动迎接挑战,制订适合发展服务事业的方法和措施并着力执行。改进工作作风,充分发挥职工的主观能动性,以改革为契机,确实转变观念,破除以前的吃大锅饭思想和“等、要、靠”思想,树立主人翁意识,发扬主人翁精神,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昂扬的工作斗志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变化。

2、实施市场化融资战略,加快事业的发展和建设。一是采用租赁、承包和出让经营权等方式,将企业经营权从资产中剥离出来,通过协议形式出让经营权,使其在相应的约定期限进行发展经营;二是积极争取国家和各级领导部门的资金支持,开发公益事业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重点是解决好站址建设;三是吸引社会各界力量来关注事业的发展,为农村服务事业发展筹积更多的资金。

3、加强队伍建设,全面提高综合素质,争取在企业效能建设上有新突破。单位转型后,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较强的竞争实力和长足的发展后劲。这就需要树立时不我待的学习意识,树立为民服务也是为自己服务的发展大局意识,树立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企业的竞争实力不是喊口号就具有了,它需要全体成员心不断的学习和充电,学习新技术吸取新经验运用新成果,注重个人综合素质训练与培养,提高专业技能,提升实践能力。没有良好的服务意识,也就失去了全局意识,事业的发展将会功亏一篑。在今后的工作中要自觉地把服务意识放在第一位,从大局意识出发,从大处着眼、从小事着手,实实在在为群众服务,为用户排忧解难,服务做好了、到位了,必然会树立良好的形象,赢得良好的信誉,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也会不断的提升。

教师专业综合实习报告 篇6

实习,就像进了社会大熔炉一般,千淘万漉虽辛苦,就算被磨练得遍体鳞伤,也要摩拳擦掌。我第一次深入课堂时,我就遇到了许多学校里没学过、没想过的难题。议论文学生找不到中心论点,诗歌学生记不住,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学生对语文没有兴趣。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对于一个学生的学习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条件。

高中部语文组教师办公室里写自己的实习总结,开始感觉原来正如实习离校时刘老师说的那样,我们是出征上沙场的“战士”,告别这对我来说既是舞台又是“沙场”的校园时,感触颇多。

近两个月的实习有苦也有乐,乐的是在指导老师的培养下学会了很多教学方法,积累了很多对班级管理的经验,苦的是又一次尝到了大专时“搜集材料---汇总材料---备课--修改--试讲”的苦,总之一句话,我的实习内容可概括为两大方面,一是教学活动,二是,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

教学,所谓的教与学,关于怎样去教的问题远不像我想象的那么简单。学校原则上是不允许实习老师代课带班的,所以我在实习的最后一个星期才担任了班主任一职,很高兴能接此任来锻炼一下自己,但面对各有主见的高中生,无论从教学方面还是从班级管理方面,我都感到力不从心。

记得第一次上讲台试讲,后面有指导老师听课,心里很紧张,在上课的过程中因为对多媒体的操作不够熟悉耽搁了几分钟。对于文章的理解和对作者感情的把握学生各抒己见,并且有的同学提出很有新意和难度的问题,我当时只是掌握了自己备好的内容,对于急性的问题有点手足无措,所以是整个课堂气氛一下子变得尴尬,最后有指导老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做以解答。另一方面,自己对课文上下段落的衔接显得很牵强,由于落差过大学生的思维跟不上,在我提出问题之后出现了冷场的现象。由于自己的普通话水平不是太高,虽然课下读了很多次课文,但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出现了字音读不准的情况,学生给我提出。一节课下来,我没有完成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感觉很失败。指导老师给我指出了我上课过程中所存在的不足,并给我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我继续努力。我反思自己的不足,在第二次上课时课堂上的气氛就好了很多,一个星期下来,自己也总结出不少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应该算是收获不少吧!

高中生并不像初中生那样好管理,在我接管班主任期间就出现了很多棘手的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高中生谈恋爱。学生处于心理、生理成长与发育的关键阶段,他们对于爱情的认识过于模糊,开始是同桌,由于学习的紧张和压力过大,平时有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在下课后可能与同桌说一说,十七八岁的异性同桌,对于对方心里的秘密有着极大的兴趣和好奇心,鼓励对方把自己快乐或悲伤的事情说出来,时间一长就感觉对方能够倾听自己的心声,很贴心,他们把这种友谊理解成了所谓的爱情,所以在班里出现了很多同桌恋,这种现象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了不良影响。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同学不认真听讲,同桌之间窃窃私语,我私下里找他们谈话,上课时态度有所好转,但令我吃惊的是,班里的两个男生因为一个女孩大打出手,其中一个男生头破血流。面对这种流血事件我不知道该怎么处理,最后交给了指导老师,指导老师告诉我遇到这种情况不要慌,首先到校医室及时处理受伤同学的伤口,然后再通知家长讲明事情原委,谈明负责医药费一事,对于学生应采取说服教育,写检查检讨的方式。听指导老师说这两个同学的家长比较好沟通,以前他遇到过很多不好沟通的家长,我想自己还是经历的太少,面对打架事件还是不够冷静,以后要再接再厉。

很高兴在我带班的一个星期里能够指导同学们参加学校组织的“星星火炬”英语朗诵赛,由于平时学习任务繁重,学生缺少参加集体活动的时间,这一次的朗诵赛给紧张了很久的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和放松一下自己的机会,所以同学们在准备阶段表现积极,很有热情。我给同学们搜集材料,按照他们的意思我们共同排练了诗朗诵。比赛的时候同学们个个都变现的很好,无论是着装、面部表情,还是发音都很好,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了一个星期的练习,我们班取得了比赛一等奖并进入了县里的组织的“高中生英语朗诵大赛”,在和同学们的交往中我发现他们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难管理,其实只要用心去和学生沟通、交流,深入地了解他们,展开班主任工作就不会那么难了。

我们语文小组的教研活动每周二下午举行,在教研活动中我学习了各个老师有关教学和班级管理的知识,了解到如今的课堂应该实行学生为主,老师为辅的教学,事实上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也已经开始很好地贯彻这一理论。在众多的教学法中我觉得小组合作法是最有效的,在课堂上总是避免不了有一部分同学会走神,以小组为单位研讨问题,能够促进一部分相对来说基础较弱的后进生积极学习,即使他学不到多少书本上的知识也可以培养他们的团体合作意识,为将来走入社会大好良好的基础。

人生的每一次付出都会得到应有的回报,经过这次短暂的实习,我学习了很多意想不到的东西,作为一个将来的老师,我想这些经验和知识对我来说将是一笔难得的财富。不管怎样,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还要再接再厉!

专业综合改革报告 篇7

1 高职院校毕业综合课题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我国高职院校专业学制普遍设置为三年, 具体教学安排大都采用 (2.5+0.5) 学年的模式, 即校内学习2.5学年 (5个学期) , 校外顶岗实习0.5学年 (1个学期) 。毕业综合课题教学环节一般安排在第五学期, 即学生顶岗实习前。目前很多高职专业的毕业设计基本是沿袭了本科的学科性的套路, 这不符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宗旨。以笔者熟悉的制冷专业为例来说。毕业综合课题主要是围绕某商业大厦中央空调系统设计或某食品冷库制冷系统设计等几个固定的框架来开展, 是完全的学科理论体系模式, 不能体现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工科专业的毕业综合课题还没有真正体现“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 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这个根本。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过程中, 各院校都把重点放在了各个专业的课程结构和课程理论实践课时比例调整上, 而忽略了毕业综合课题环节。在没有明确的课改方向前照搬本科的毕业设计模式成了各学校的现成的选择。像中央空调系统设计和食品冷库制冷系统设计等都是非常典型的本科专业的毕业设计课题。大量的数据处理与计算、公式堆积和理论验证是这类课题不变的永恒。它符合本科教育的目的和要求, 却不适合以职业能力训练为主的高职教育。

其次,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工科专业的毕业设计选题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使之成为了学生的负担, 也是教师的负担。众所周知, 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大都不善于严密的推理和缜密而繁杂的计算, 在学校里应付几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已让他们头疼, 更何况是工作量庞大的毕业综合课题。如中央空调系统设计类课题的开题范围都很大, 包含大量的数据分析和公式计算, 这对高职学生来说正是他们的软肋。在短短几周时间里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 赶制一份高质量的毕业设计对他们来说绝对是个负担。在学生难以顺利完成毕业综合课题的情况下, 为了保证每个学生毕业课题的质量, 教师不得已由毕业设计指导者变为毕业设计参与者。这是目前各高职院校的通病。

再次, 毕业综合课题的选题与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没有有效的联系。高职学生和本科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类型有较明显的区别。以制冷专业毕业生为例, 学生主要从事制冷空调设备的制造和生产管理以及商用空调设备的安装、调试和运行管理等岗位。而空调系统设计和制冷系统设计等工作由于需要较强的理论推理和计算分析能力所以主要由本科生或研究生承担。很明显, 学生在学校所做的毕业课题对他们所从事的工作没有直接的帮助。这也就造成了学生对毕业设计的不积极甚至抵触和反感, 直接影响了毕业综合课题的完成质量。

2 毕业综合课题选题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在深刻领悟“高职教育以人才培养为第一任务, 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 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本质含义的前提下, 借鉴项目化教学课程改革的实践经验, 笔者在毕业综合课题选题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并付诸实践。

一是选题应以就业为导向, 应该符合职业需求。毕业综合课题的选题应该紧扣职业岗位一线的需要, 围绕就业岗位群 (初始岗位和发展岗位) 并结合职业特点来设计课题。以制冷专业为例, 可以以中央空调设备安装施工组织设计、施工计划制定、施工质量控制和系统调试及维保等为任务来进行选题。学生所做的课题也就是以后的工作内容, 体现了“用什么就学什么”的职业教育特点, 等于让学生预先体验就业上岗的工作内容,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同时也保证了课题的质量。这样就使得学生由学校学习到就业上岗的角色转变过程中有一个平缓的过渡。

二是以专业技能大赛的形式替代传统的毕业设计, 更符合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要求。将职业技能鉴定和毕业设计相融合, 以技能训练作为选题的主线, 以职业高级技工和技师的鉴定内容为选题标准。例如以小型食品冷库工艺流程图绘制和系统排故为课题, 考察学生的制冷系统工艺流程、制冷设备故障分析方法和故障排除步骤、职业岗位安全以及计算机绘图基本能力。毕业综合课题的考核形式由专业理论知识考试和职业技能操作两部分组成。借助于职业技能鉴定的形式对成绩进行综合评定, 取前几名直接评定为制冷设备维修工三级 (高级工) 。通过这种专业技能大赛的形式既让学生在毕业前把所学专业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进行一次梳理、归纳和提高, 又能让学生在技能操作考核过程中对自己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养做一次检验, 同时也有机会获得高一级的职业资格证书。增强了学生走入社会、走上职场的信心, 有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和岗位竞争力的提升。

三是校企合作开发课程资源, 根据学生实习岗位来确定毕业综合课题。高职毕业生主要从事技术、营销、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工作, 而不是从事科学研究和专业领域的开发、设计工作[1]。学生在实习单位所从事的岗位多数就是毕业以后的工作岗位。岗位对学生有什么要求, 企业是最清楚的。根据实习岗位的职业技术要求为学生量身定制毕业综合课题是笔者近两年所做的尝试,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空调设备安装质量控制点设置与编制、风管系统施工技术要点分析与系统调试方案编制等都是校企合作开发的课题。为此用人单位也特别指派了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师或高级技师和校内教师一起指导学生的毕业综合课题, 真正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高度融合。

结束语

高职院校工科专业的毕业综合课题应该兼具实践性、技能性、专门性和职业性等特点。选题是否合适对学生完成毕业综合课题的质量有着至关重要、决定性影响。应该将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训练、现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训练、职业持续发展能力训练渗透到毕业综合课题中, 这也将会是今后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时要重点考虑的方面。

摘要:高职院校毕业综合课题的选题方向与本科专业有着本质的区别。高职院校工科专业的毕业综合课题应该兼具实践性、技能性、专门性和职业性等特点。选题是否合适对学生完成毕业综合课题的质量有着决定性影响。

关键词:毕业设计,高职,选题

参考文献

专业综合改革报告 篇8

摘 要:为进一步提高种子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满足现代种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对《种子专业综合实验》这门专业课程,从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实验教学形式改革、实验考核方式改革等方面进行了探讨,进而全面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关键词:种子专业综合实验;实验教学;改革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4.11.024

随着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种子产业已发展成为农业生产领域的重要部分。社会对种子科技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大量的种子科技专门人才。为适应农业发展和种子产业化工程对种子科学专门人才的需求,自2002年以来,许多高等农业院校新增设了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1],天津农学院也于2005年开始招收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为了适应快速发展的种子产业需要,培养一大批懂技术、懂管理、懂经营的复合型人才,我们注重课程改革和实践教学的建设,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种子专业综合实验》是该专业的重要专业课之一,对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为适应沿海都市型农业院校的发展需求[2-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验及创新能力,我们结合专业特点对种子专业综合实验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研究和探索,取得了一些经验和良好的效果。

1 以适应现代种业发展要求为指导思想,构建课程内容体系

理论课和实验课同等重要,两者紧密联系,相辅相成[4]。以往的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结合在一起,共同组成一门课程,且实验课程所占的学时数较少,这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5],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通过调查研究,借鉴兄弟高校的先进教学经验,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最终开设了《种子专业综合实验》这门综合性的实验课程。本课程独立设课,共30学时,1.5个学分,单独考核。本课程综合了种子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许多内容,涉及知识面广,包括种子生理指标测定、种子检验和加工贮藏的许多综合性的实验,一共包括13个实验项目(表1)。

实验内容的设置结合了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和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的特点,针对天津市在设施农业方面的优势,加大蔬菜、花卉种子相关实验内容的开设,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结合生产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实验内容包括了必要的“验证性”、“操作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内容,尽可能地涵盖种子学、种子检验、种子加工与贮藏等实验技术,例如增加“种子加工设备的操作”、“田间检验”等综合性实验和“蔬菜种子必检项目的测定”设计性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独立开展实验研究的能力。同时,为了适应种子专业发展的需求,紧跟现代种业发展的步伐,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动手操作能力,我们对院内部主编教材《种子专业综合实验指导书》的内容进行进一步地更新和完善,包括增加一些新的前沿性的实验内容,对已有实验的内容和图表进行修订和完善等。

2 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为主线,改革实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果

2.1 制作多媒体实验教学课件,丰富实验教学内容

传统的板书实验教学模式很难解决一些验证性和操作型实验的抽象性,学生也很难真正地掌握实验的原理和具体的操作内容,达不到预期的实验效果。制作集文字、图形、音频和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于一体的实验教学课件,通过动画演示实验原理、操作过程及实验结果的甄别,使学生对实验内容有了更形象、直观地了解和掌握,教学效果大大地提高[6]。例如,种子形态构造特征和种子形成发育的全过程可以通过图像和动画效果展示给学生,使得这些抽象的东西更加便于理解,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可以对自己疑点比较多的内容进行重点的观察和学习;在“种子加工设备的操作”这个实验过程中,先通过观看清晰的图片和视频,把各个设备的基本构成和简单的操作流程给同学们进行讲授,再到车间进行现场操作,这样学生可以得心应手地操作各个设备,真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2 注重参与式实践教学,对实验过程进行改革

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让学生参与到实验课的全过程中来,从实验材料准备、药品配制、仪器的调试到实验的具体操作再到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每次实验课前有计划地安排几个学生组成一个团队,让他们参与实验材料的准备、药品的配制及预备实验的操作[7],实验课中学生就可以充当实验辅导老师的角色跟其他同学共同完成实验内容,探讨实验结果。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团队协作的能力,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管理协调能力,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实验课的教学质量。

2.3 结合生产进行实践教学

充分利用周边先进种子经营单位和科研院所进行实验教学工作,着重强化种子生产技能的实践,培养学生从事种子生产工作中所必需的各种技能和能力[8]。例如,在学校附近的天津市津丰种业进行种子加工、清选分级、包衣、计量包装及种子贮藏等实验教学;在天津市蔬菜研究所进行“蔬菜种子必检项目测定”中种子纯度的田间检验实验的教学,让学生更加直观地去根据不同品种蔬菜在田间种植的各种农艺性状的差异来进行种子纯度的测定,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路,丰富实践经验,进一步巩固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2.4 将种子专业综合实验教学与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毕业论文和教师科研有机结合

实验教学与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科研活动和毕业论文有机结合。为了建立研究性、探究性和协作性有机结合的学习氛围,天津农学院设立了各种类型的科技创新基金,如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大学生创业大赛等。天津市也设立了市大学生挑战杯大赛,指导学生结合种子专业综合实验学习的内容,查阅文献,进行选题申请,开展课外科研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来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同时将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工作与实验教学链接起来,注重一些基础实验技能的培养;实验教学要充分利用教师的科研课题和经费,注重对本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的后续指导,使种子专业综合实验的教学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endprint

3 改革实验考核方法,完善实验评分标准

建立完善的实验考核制度,督促学生认真做好每个实验。我们根据多年的实验教学经验,结合其他高校的成绩评定标准,将种子专业综合实验成绩分为平时考核(60%)和期末考核(40%),平时考核主要针对学生预习报告、实验态度、实验操作规范程度、实验结果和实验报告五个方面进行考核[9]。预习报告主要考查学生对实验的预习情况;实验态度和操作主要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动手能力;实验结果主要考查学生实验课上所测得结果是否准确,是否符合基本的实验要求;实验报告考查学生的实验总结能力,重点考查学生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报告中要说明本实验的注意事项及影响本实验的因素等。期末考核主要对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进行考核[10],考核采用抽签或教师随机安排的形式让学生独立进行实验操作,教师根据学生的操作规范程度、实验结果分析是否合理逐项评分。这种考核方式可以客观地反映学生对实验技能和知识的掌握情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 结 语

总之,笔者在课程体系、教学形式和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实验考核方式等方面做了一些初步探索,这些对种子专业综合实验教学效果的提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极大调动了学生做实验的热情,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观察分析问题能力。今后将继续不断改革和完善实验教学模式,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培养具有沿海都市型的应用型种业复合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建华,刘为民.创建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适应农业发展需要[J].高等农业教育,2003(12):45-46.

[2] 刘霞.天津市现代种业发展约束与破解对策[J].天津农业科学,2013,19(9):67-69.

[3] 王丽彬,孙瑞艳,黄国清.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其趋势[J].天津农业科学,2013,19(5):20-24.

[4] 王守义.作物育种实验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5(3):61-62.

[5] 张培刚,王陆玲,张雁凌,等.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J].天津农业科学,2014,20(2):51-53.

[6] 肖占文,程红玉,王进.种子生物学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河西学院学报,2011,27(5):102-104.

[7] 徐秋芳,孙向阳,姜培坤,等. 高等林业院校土壤学课程的创新改革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8(9):56-59.

[8] 王守义,李圣福,宁堂原.种子学实验技术的教学实践与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7,6(2):117-119.

[9] 张桂莲,唐启源,张海清.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1,9(4):88-89,111.

[10] 顾丹丹,钮绪燕,刘杨,等.普通植物病理学实践教学的完善与提高[J].天津农业科学,2013,19(12):39-41.endprint

3 改革实验考核方法,完善实验评分标准

建立完善的实验考核制度,督促学生认真做好每个实验。我们根据多年的实验教学经验,结合其他高校的成绩评定标准,将种子专业综合实验成绩分为平时考核(60%)和期末考核(40%),平时考核主要针对学生预习报告、实验态度、实验操作规范程度、实验结果和实验报告五个方面进行考核[9]。预习报告主要考查学生对实验的预习情况;实验态度和操作主要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动手能力;实验结果主要考查学生实验课上所测得结果是否准确,是否符合基本的实验要求;实验报告考查学生的实验总结能力,重点考查学生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报告中要说明本实验的注意事项及影响本实验的因素等。期末考核主要对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进行考核[10],考核采用抽签或教师随机安排的形式让学生独立进行实验操作,教师根据学生的操作规范程度、实验结果分析是否合理逐项评分。这种考核方式可以客观地反映学生对实验技能和知识的掌握情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 结 语

总之,笔者在课程体系、教学形式和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实验考核方式等方面做了一些初步探索,这些对种子专业综合实验教学效果的提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极大调动了学生做实验的热情,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观察分析问题能力。今后将继续不断改革和完善实验教学模式,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培养具有沿海都市型的应用型种业复合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建华,刘为民.创建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适应农业发展需要[J].高等农业教育,2003(12):45-46.

[2] 刘霞.天津市现代种业发展约束与破解对策[J].天津农业科学,2013,19(9):67-69.

[3] 王丽彬,孙瑞艳,黄国清.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其趋势[J].天津农业科学,2013,19(5):20-24.

[4] 王守义.作物育种实验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5(3):61-62.

[5] 张培刚,王陆玲,张雁凌,等.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J].天津农业科学,2014,20(2):51-53.

[6] 肖占文,程红玉,王进.种子生物学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河西学院学报,2011,27(5):102-104.

[7] 徐秋芳,孙向阳,姜培坤,等. 高等林业院校土壤学课程的创新改革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8(9):56-59.

[8] 王守义,李圣福,宁堂原.种子学实验技术的教学实践与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7,6(2):117-119.

[9] 张桂莲,唐启源,张海清.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1,9(4):88-89,111.

[10] 顾丹丹,钮绪燕,刘杨,等.普通植物病理学实践教学的完善与提高[J].天津农业科学,2013,19(12):39-41.endprint

3 改革实验考核方法,完善实验评分标准

建立完善的实验考核制度,督促学生认真做好每个实验。我们根据多年的实验教学经验,结合其他高校的成绩评定标准,将种子专业综合实验成绩分为平时考核(60%)和期末考核(40%),平时考核主要针对学生预习报告、实验态度、实验操作规范程度、实验结果和实验报告五个方面进行考核[9]。预习报告主要考查学生对实验的预习情况;实验态度和操作主要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动手能力;实验结果主要考查学生实验课上所测得结果是否准确,是否符合基本的实验要求;实验报告考查学生的实验总结能力,重点考查学生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报告中要说明本实验的注意事项及影响本实验的因素等。期末考核主要对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进行考核[10],考核采用抽签或教师随机安排的形式让学生独立进行实验操作,教师根据学生的操作规范程度、实验结果分析是否合理逐项评分。这种考核方式可以客观地反映学生对实验技能和知识的掌握情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 结 语

总之,笔者在课程体系、教学形式和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实验考核方式等方面做了一些初步探索,这些对种子专业综合实验教学效果的提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极大调动了学生做实验的热情,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观察分析问题能力。今后将继续不断改革和完善实验教学模式,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培养具有沿海都市型的应用型种业复合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建华,刘为民.创建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适应农业发展需要[J].高等农业教育,2003(12):45-46.

[2] 刘霞.天津市现代种业发展约束与破解对策[J].天津农业科学,2013,19(9):67-69.

[3] 王丽彬,孙瑞艳,黄国清.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其趋势[J].天津农业科学,2013,19(5):20-24.

[4] 王守义.作物育种实验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5(3):61-62.

[5] 张培刚,王陆玲,张雁凌,等.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J].天津农业科学,2014,20(2):51-53.

[6] 肖占文,程红玉,王进.种子生物学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河西学院学报,2011,27(5):102-104.

[7] 徐秋芳,孙向阳,姜培坤,等. 高等林业院校土壤学课程的创新改革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8(9):56-59.

[8] 王守义,李圣福,宁堂原.种子学实验技术的教学实践与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7,6(2):117-119.

[9] 张桂莲,唐启源,张海清.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1,9(4):88-89,111.

上一篇: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点下一篇:办公楼现状与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