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

2022-10-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摘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增加对学生审美方面的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养,对学生思维的扩展有很大帮助,在阅读的同时,让学生感受阅读带来的兴趣,从而感受阅读作品中的主要思想,体会笔者文字下的魅力,帮助学生丰富想象力,提高审美观,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品质和素养是在语文阅读中培养学生审美的主要目的。当代学生的快餐式阅读已经严重地影响了学生自身修养,拥有一个好的阅读审美是当代阅读的重要目标,想要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审美的教育,就需要老师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从‘一言堂’的课堂模式中走出来,注重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营造愉悦地学习氛围,丰富学生的阅读课内容。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审美

中国的中学语文阅读拥有着精彩的文化背景,是中国5000年历史的传承媒介,引导着学生们感受精彩的历史文明。初中语文阅读的指导不应局限于中文知识的指导,更应该重视中学生的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审美教育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准确地辨别美的事物,还能够赋予他们创造美的能力,所有人都是乐忠于追求美好事物的,而审美教育的初衷是让他们在追求美的同时能够自觉地保护美,学生在接受审美教育的同时能够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判断力,甚至连他们的思维和创造力都能够得到相应的提升。学生感受了优美词句的冲击之后会促使他们产生创造美的灵感,中学生正是各方面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对中学生展开审美教育是效果最为显著的,因此中学的审美教育应该被各个中学列入中学培养目标行列中,本文对中学阅读中如何展开审美教育展开了探讨。

一、展开审美教育的意义

语文是一门富有感情色彩的学科,尤其是语文阅读,每一篇文章都带着笔者的私人感情,不同的读者阅读同一篇文章也会有不同的感悟,不同的心理状态就来自每个人不同的审美观,拥有一个高品质的审美观念才能将一篇优秀的文章读透、读懂,偏执的审美观在遇见一篇优秀的文章时就好比是盲人摸象,只能够的认识狭隘的部分,不能够领会文章的全部内容,‘德智体美劳’一直都是中学生培养的目标,但大多数教师都忽略了美的教育,在语文阅读课上,老师过于看重文章的逻辑,严格按照考试的要求带领学生学习阅读知识,没有引导学生发现文章中的美,这不仅让学生对阅读有枯燥无味的定义,还削弱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一个对阅读失去兴趣的人很难在阅读中培养自己的审美。

二、中学生审美教育的现状

作为一名中学生,他们本应该用双眼去发现生活中美的东西,用大脑去思考现实美好的事物,然而,他们的内心早已心如止水,他们的敏锐的眼睛和灵活的思维被各种各样的资料所阻挡,被各类的考题所困住,于是他们变得呆若木鸡,在缺少独立审美和个性教育中生长。目前学生普遍对阅读产生不了兴趣,主要是因为学生学习压力过大,作业量增加,教师不注重学生阅读,导致学生没有时间阅读课外读物,因此学生对阅读的兴致不高,慢慢地学生开始厌烦阅读课外读物。长此以往学生的阅读能力直线下降,审美观点也渐渐地消失。而现在教师的教学方式更多的是以考试为重,让学生死读书,读死书,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慢慢变少,教师也单纯的传授书本上的知识,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学习状态,学生的体验,学习兴趣,积极性受到抑制。

三、如何开展审美教育

如果想要顺利地展开对中学生的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需要有一个完整的规划,总结一套完整的体系后再进行实际教学,一个人的审美严重影响着这个人的未来发展方向,所以展开审美教育不能盲目模仿,也不能随性而为,更不能将老师的审美观点强加给学生,而是应该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观,下面列举了几种对培养学生审美有帮助的阅读方法:

(一)快速阅读

快速阅读能够让学生在大量的文字信息中准确的定位核心内容,既能够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又能够充分发挥阅读的作用。信息式阅读就是一种很适合中学生的快速阅读方式,这种阅读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快速地了解文章的内容,我们阅读的各种报纸,广告还有说明书等这种的信息资料,读者应该用快速阅读的方式,在文字间快速捕捉自己所需要的内容,放弃没有用的部分,节省大量地阅读时间去阅读一些对我们有用的信息。我们想了解自己所需要的资料或者信息,这种速度方式是不可少的,但是,有些时候也需要对所读的内容进行一个思考,是否需要在阅读中停顿下来思考,与所阅读资料的难易程度有关。例如在中学文言文方面的学习,先带领学生了解文章的主题内容,之后再进行详细的分析,能够让学生很快的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对其中的重点词解释也会记忆得更加深刻。

(二)扩大阅读量

当我们不能确保自己的阅读质量足够优秀的时候就要适当的扩大自己的阅读量,用大量地阅读来填充自己阅读方面的欠缺。当阅读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学生们会对阅读过的书籍有一个粗略的对比,加上老师的引导,学会说呢过就可以渐渐地对各类书籍有自己的判断能力。其实阅读一本书,不管是名著导读、天文地理,还是文学艺术都能提高学生对美的事物的审美兴致。当然,这种审美能力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经过一个漫长的时期才能学会的能力。例如在现代散文方面的学习,短短几篇文章很难让学生理解其中的真正含义,但如果进行大量的散文阅读,在语言文字的熏陶下也能够让学生对散文有初步的理解。

(三)由浅入深的阅读

阅读审美的培养是循序渐进的,学生的认知过程是层层递进的,如果急功近利的给学生阅读一些高文化水平的书籍,不仅不利于学生理解还会使学生产生负面心理,从而对阅读失去兴趣。学生在阅读方面应该有一个由浅入深的阶段,老师应该先引导学生阅读一些比较简单,通俗易懂的书籍,让学生从中找到阅读的乐趣,体验阅读后的成就感,过一段时间之后学生就可以阅读一些比较深奥的书籍。阶梯式的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提高学生所阅读书籍的文学水平,随着学生所阅读书籍的增加,就会自然而然的提高学生对事物的审美能力。例如我们对古诗词的学习,小学时接触的古诗词都是比较浅显易懂的,当熟悉了古诗词的规则之后就开始接触一些需要深入分析含义的古诗词。

(四)适当的艺术鉴赏

可以看一些文學艺术的作品,文学与艺术是相同的,如果你对艺术文化有很大的爱好,可以帮助你更好的提升对文学的审美能力。有很多作家的作品看起来像一件艺术品一样的漂亮,因为他们对艺术那种喜爱是发自内心的,无可代替的。

(五)选择美学书籍

可以阅读一些美学的书籍,这种书籍可以对你的审美能力有很大的提高,有非常大的帮助。美的事物是什么,怎么样去审美,需要学生平时课外时间去观察,让他们去实践,找寻审美的方法。

(六)二次阅读

当学生对审美能力提高到一定的程度时,如果再次阅读到曾经读到过的文章,你会发现一些曾经没有发现过的新内容。例如鲁迅的《故乡》,当第一次阅读时体会的是小孩子在地里玩耍的天真与活泼,当进行过一段时间的审美教育后再进行阅读,就会发现这篇文章中浓浓的相思之情。

四、结束语

受历史教育的影响,学校对学生审美的教育一致处于初级阶段,中学语文阅读中的审美教学教育还有大量的问题需要在实践中改进,吸取以往实践教学中的经验,完善现代的语文教学方式,实现国家对学生审美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待军.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情感教育[J]. 中国新通信,2016,18(09):147-148.

[2]张玉枝.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D].华中师范大学,2007.

作者简介:

王雪琼(1982.05-),女,汉族,新疆伊宁市人,伊犁师范学院本科毕业,伊宁县墩麻扎镇中学教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作者:王雪琼

第2篇: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内容摘要】语文是一门富含艺术性的教育学科,教学内容包含多个方面,语文阅读教学与美德教学是最完美的结合体,单单就文学教材来说,它就涵盖了古今中外的杰出作品,内容丰富、广泛,美学内容也很神奇,因此教学中可以借助这些有利资源,帮助中学生培养他们的语文阅读中的美学素养。

【关键词】中学语文 阅读教学 审美教学

一、中學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教学的现状

在中国传统应试教育的巨大压力下,许多教师偏离了教书育人的初衷,片面注重追求升学率,以提高本校的招生比率,使包括语文学科在内的多门综合性学科都只是为了升学率和中考而产生的手段和方式,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只是根据每年的出题模式,给学生按部就班的讲解知识,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得不放弃一些审美教育的内容,使得中学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一直都处于“可有可无”的境地。

二、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意义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育部对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需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培养素质健全的高质量人才,顺应当今时代的发展趋势,而审美教育能够有效地改善当前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中学生对于世界的看法都是来自主观意向,美学教育最终目的就是提高一个人的精神素质,每个人都存在着审美理想,人们会根据自己的审美来做事,也就是意识反作用于事物,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也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

三、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师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对语文阅读教学没有兴趣

语文作为一门语言课,也相当于是一门艺术课,对于一些中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他们会学的枯燥无味,老师上课进行语言知识讲解,很多同学可能不感兴趣,因此,老师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就应该带入一些创新思维,借助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问题,帮助学生提高对语文阅读的审美兴趣。

2.教师只注重讲课,忽视了学生的感受

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抓住课堂上的每一分每一秒传授知识,完成教学任务,忽略了让学生们自己发表不同的见解和感悟,不能倾听学生的主观想法,也不能充分的了解学生对于所讲授知识的疑惑,一直简单讲课的方式,太压抑,不能有效的调动课堂气氛。

3.不公平的课堂教学,忽略了每个学生的创造力

教师在讲课授课的过程中,不能尊重每个学生的意见,也没能及时的听取学生的见解和想法。学生在阅读后,一定会在心里产生很多疑问,这个时候老师应该先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发散每个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让学生充分表露自己的审美感受,能够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有重要作用。

4.没有扩展学生的课外高效阅读

中学生还处于一个单纯的年纪,贪玩的本性比较强烈,但是在繁重的课后作业的压力下,这份童真受到了压抑,但是反作用却很严重。老师为了加强学生的语文阅读训练,会要求学生课外去阅读一些高质量的文章,但是中学生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就会放弃去阅读的时间,放松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这就导致学生的课外阅读没有效率。

四、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教学策略

1.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1)充分利用课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语文阅读文本作为一种文化传播的载体,虽然一直被沿用,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的传播载体形势越来越丰富,比如:音乐、图画、戏剧、电影、电视还有互联网和多媒体等,这些科技手段都能加强审美教育的效率。在课堂上学生面对文章的背景意义等可以通过观看视频进行了解,这就会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荷塘月色》和《沁园春·雪》,在教学时,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音乐,来活跃课堂气氛。

(2)发散思维,联想场景。在教师的教学方法中,教师应该合理分配时间,在阅读之间应该留出足够的时间给学生自己去了解,发散学生的思维能力,根据文章的文字表达,构思文章发生的背景及当时的情况,这种方式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样的联想法更有利于学生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老师可以让学生起来模仿古代的一些手势动作,进行课文的朗诵,构思主人公的思想,让人身临其境之感。

2.激发学生的审美洞察力

教师在进行语文阅读审美教育的同时,应该重点抓住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批判力以及良好的审美洞察力,利用学生的视野与文章进行深刻的对话,促进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的认识阅读文章的意义,增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感知,最终实现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3.开拓学生思维,通过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审美力

在有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及加强课外文学作品的阅读,老师适当的调整学生的阅读结构,阅读数量,教学生挑一些高质量的文本进行阅读,比如:《给巴特勒的信》,老师可以推荐此类型的文学作品,让学生感受西方文学作品与东方文学作品的不同之处,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水平,还能刺激学生的审美观赏力,从而学会自己寻找高质量的课外文学进行阅读。

总而言之,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对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还处在一个相对初级的阶段,还有许许多多的问题等待我们去发掘,老师应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加大学生的审美教育,提高他们的审美教育的效率和效果,要在吸取优秀传统语文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努力寻找一些新思路,改革传统语文阅读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黄有文.漫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2016.

[2]张娟.浅议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D].湖北大学,2010.

[3]周平远.谈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教师中心,2016.

(作者单位:湖南省邵阳市新宁县丰田中学)

作者:谭朝阳

第3篇: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人文内涵是极为丰富的,其本质是因为语文课程属于一门综合性的育人课程,语文阅读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习到语文知识,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人格。但由于升学的压力,导致教师过于重视知识的讲解和解题技巧的训练,而忽略了带领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提升个人素养。在素质教育的改革浪潮下,语文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把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作为教学的一个重点。

一、结合课本内容创设教学情境

人都是追求美的,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主动追求人文历史中的美,自然可以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此外,语文课本里还有西方优秀的歌剧、国内优秀的短篇小说等,这些内容对学生来说充满着吸引力,但学生往往只关心内容的趣味性,而不会深思作者想要抒发的思想和情感。不过学生既然对这些歌剧、小说感兴趣,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这点,组织一场模拟表演。

如在教学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时,很多学生觉得它就是一次简单的王子复仇记,他们体会不到《哈姆雷特》这本书中人物身上蕴含的人文光辉。这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排演整部戏剧中的几个经典场景,在熟悉剧情和优美台词的同时,让学生理解到王子身上包含的复杂情感。

二、利用语言艺术,激发审美兴趣

人文之美不仅僅在于整体的意境或者精彩的情节,文人大家笔下往往在字里行间就透着内涵。在语文教学的时候,教师要注重语言艺术,因为这是学生很难把握并且觉得无聊的地方。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朗读,在抑扬顿挫、起承转合之间,学生不仅可以熟悉文章的内容,还可以熟悉文章的结构。接下来,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朗读,在朗读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在什么样的心境之下写作的。

如在朱自清的《背影》中有一段经典的描述老父亲买橘子的场景,整段描述并没有刻意地、直白地表述作者的心境,而是通过对老父亲一系列行为的细致刻画和艺术加工,让读者自然地沉浸到了文中的场景中,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当作者看着老父亲吃力地爬过月台又吃力地爬回来时的心情,这种语言艺术就是文人大家炉火纯青的表现。学生由于心智尚未发展完全,所以在朗读的时候很难体会到这个场景的精妙之处,一旦教师点拨后,学生就能够体会到这点。

三、开展课外阅读,提升审美品质

语文学习不仅仅是掌握课本上的知识,也不仅仅是依靠课本学习,在语文学习时,学生一定要充分阅读。课外阅读本身具备极强的趣味性,而且课外阅读对于求知欲旺盛,并且被其他专业课困扰的学生来说,就是放松大脑、陶冶情操的过程,学生可以在空闲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因此,教师要考虑如何选择课外阅读的内容,难度层次必须搭配好,文学形式的组成也要合理,同时还要考虑学校自身的资源限制。

教师应该提前准备好课外阅读材料,之后还要考虑学生应该如何进行阅读。首先,教师要明白不同的文体所需要的阅读态度是不一样的,如唐诗宋词的艺术精髓在于一字一句地抑扬顿挫之中,所以学生要精读,要先会背,然后再是去品,在读这首诗的时候,学生要同时了解诗人创作诗歌的历史背景、心情状态;其次,阅读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读完了就放到一边,那就不能称之为积累,所以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将阅读后感觉到精妙的语句摘抄收集起来,还要让学生养成写阅读日记的习惯,将自己每次课外阅读的所思、所感如实地记录下来,写得不好不要紧,只要学生能够坚持写,慢慢积累,自然就会有不小的进步;最后,教师要鼓励学生分享和交流心得,优秀的文学作品必然都是美的,学生如何体会这些美,如何从不同的角度体会美,这些都是他们可以在交流中获得的。

参考文献:

[1]朱剑楠.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相关思考[J].考试与评价,2013,(4).

[2]赵雅.论高中生审美能力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培养[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

[3]段秀梅.中学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反思[J].考试周刊,2009,(2).

(作者单位:江西省于都中学初中部 )

作者:刘妹秀

第4篇: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摘 要: 中学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素质教育的难以实施,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与思考。切实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全面实施语文素质教育,改进中学语文教学方法,是摆在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面前最为紧迫的任务。本文主要阐述了语文审美教育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语文教育 美育教育 中学语文

中国语文教学在经历了近3000年漫长的历史发展后,具备了完备的内容和形式。然而,时至今日,语文教学在目标和方法上越来越显示出其游离性和陈旧性。于是,教学质量滑坡,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学了几十年语文,字都写不好”的现象屡见不鲜,我国语文美育的理论准备存在着严重的先天不足。

一、中学语文课程中的美育问题

1、日常教学中,大部分教师所谓的语文美育,只是抓住课文中的某些词句,刻意同美学概念挂钩,形成教材分析加美学术语的套路,实际上课内容与美学概念仍是未能完整结合的两张皮。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美育,甚至会因为重形式而无法落实语文内容的教学。这样的美育,并不是语文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部分老师之所以能把语文课同美育较好地结合起来,往往得力于他们自身的文化素质,或者是自己独创性的教学经验。他们的课充满诗意,氛围活跃,能收到“陶冶情操、启发智慧、传授知识”的综合效益,但其实践带有浓厚的经验色彩,缺少自觉性、主动性,也缺乏推广性。他们创造的宝贵经验,并不能让其他教师也同样获益。因此,加强理论研究,构建一个完整的语文美育理论框架已是刻不容缓的一个问题。

2、构建语文美育的新框架时,有必要进一步明确语文美育的性质。美育不是语文教学的附属或者点缀,也不仅仅是为了进行情感陶冶。从根本意义上说,语文美育是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问题。而美育,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重要方式。

3、教师自身审美素养不高是制约语文美育的瓶颈。人们常说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语文教学则更加具有艺术特性。在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应该是主导者,应激发、调动学生的审美热情和独创冲动。同时,教师自己应更多地在课堂上实施创造性教学参与到课堂艺术的设计中来。这需要教师既从整体上把握一节课的脉络结构,同时又要组织自己的语言、肢体动作和板书,投入教学,引导学生。

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审美教育

1、开发课本中的美育资源

中学课本中有许多关于自然景物的描写,在作家的感性审美之中,融注了个体对世界的领悟和感知,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和个人独特性。清代学者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课堂上,教师可利用这些“景语”,引导学生去感悟其中潜藏的“情语”,从而进入文本境界,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教师应尽量挖掘作品中蕴含的美,用合理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让他们体会受到美让人产生联想,从而达到情感上的美感愉悦,还有很多的诗词,反映了人在社会中的生活,可以让学在其中,去分辨是非,体验道德之美。

2、促发联想,引导学生鉴赏美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一方面要诉诸形象,另一方面则必须诉诸感情。刘勰曾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认为文章必须借助艺术形象,才能感染读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借助艺术形象,唤起学生的审美情感,从而获得审美的情感与审美的愉悦,并同时获得道德、知识方面的教育。为此,在讲解分析中,必须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让他们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获得身临其境的艺术感受,并有意识地将自身的审美经验与之相互联系,积淀审美财富,成为他们一生享之不尽的宝藏。

3、强化作文训练,提高审美创造力

作文教学是实施语文美育的一块重要阵地,教师通过课程教学,会给学生的脑海中形成许多写作范本,而学生的作文创作,是范本实践的重要基地。学生能学会运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来描述自然、社会、人生之美。这一全过程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创作能力,也能使学生学会如何辨别社会和人生、如何审视真善美和假恶丑,也就培养了创造美的能力。同时,也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以防学生跨入审美误区。

三、中学语文教育中美育的积极意义

美育即审美教育、美感教育或情感教育。它借助于人们的心理活动的特殊范畴,如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来培养人类正确的审美观念、健康的审美趣味和稳固的审美情操并激发其丰富多彩的审美创造力。

美育教育在语文教育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

1.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语文审美化教学一改过去呆板,平淡乏味的教学方式,它是一种“动之以情”的美感熏陶式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美的世界。语文审美化教学注重教与学之间的审美情感交流,通过物我融合,移情和认同,使审美主体与作家的思想感情、作品的艺术形象产生共鸣,可使学生获得一种美的享受。

2.促进学生智能发展

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是智能发展的重要内容,语文审美化教学对学生的形象思维发展大有裨益。教学中对美的事物的欣赏与创造,是以形象思维活动为主的,无论是引导学生欣赏美景的描绘,还是指导学生朗诵诗歌、阅读,都需要通过形象思维体味其中的意境,领略其中的乐趣,把握其中的主旨,获取美的享受,扩展了形象思维活动的空间,从而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审美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

中学语文审美教学,以焕发着真善美光辉的美的事物为生动教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积极向上的审美观。通过形象生动的美的事物,美的语言,美的节奏,培养学生审美感受力;通过不断总结经验,天长日久,耳濡目染,提高审美鉴赏力,能分清美丑,识别美的性质、类型及程度,得到韵味无穷的审美享受,最终落实到表现美、创造美的社会践,进一步引导学生按照美的规律进行语文审美创造实践活动,进一步提高审美创造力。

4.促进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

当今社会需要有较高审美修养和人格健全的一代新人,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试教育的苦果引发了教育界对美育的反思,而美育的特点和丰富的内涵决定了它是未来各科教学特别是语文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核心。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审化教学,能切实改变以往单调僵化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师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是对传统教学方法模式的挑战。

参考文献:

[1]、《语文素质教育论》,马国强,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

[2]、《中学语文教育心理研究》,周庆元,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3]、《感应与塑造一语文审美教育论》,曹明海,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9年。

第5篇:中学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我国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美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任务“是对学 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新编《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美术教学大纲》对于中学美术教学的目的,明确提出“在教学中要 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爱国主义感情,陶冶高尚的情操。”并要求“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 、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根据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在处理教材方面,目前全国在“ 一纲多本”思想的指导下,编写了多种版本的中学美术课本。这些课本保持了各自的地方特色,但又在总体上 体现了大纲的精神,注意到了美术的基础文化教育作用,涉及造型艺术的各个领域,又突出了审美教育的主线 。这些新编教材的特点,是打破了长期以来在绘画教学上以写生为基础的技能训练传统,强调了以艺术观和修 养教育为中心线贯穿全教材的指导思想,以美术常识和欣赏为主导,把美术语言系统的知识技能训练纳入美育 轨道,并在这种审美教育的基础上,突出了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审美教育的根本目的及中学美育的任务。

审美教育,即我们常说的美育,其根本目的是什么呢?我国近代美学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美育者 ,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教育大辞典》艺术条目)这个定义虽然未必全面, 但蔡先生抓住了美育的本质问题,对我们讨论美育的根本目的是非常有启发的。所以,今天许多人仍然主张审 美教育就是情感教育,这与蔡先生的观点是相通的。

必须纠正认为审美教育就是“艺术教育”的错误观点。艺术固然比较集中比较典型地表现了生活中的美, 也比较充分地反映了人们的审美判断和审美理想,但是,审美教育的内容并不限于艺术。“自然美、社会美, 特别是社会美,作为审美教育的内容,其作用是不应低估的。”(陆广智《基础美学》正确的做法,是应该把 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共同纳入美育的范围,把三者结合起来;而艺术教育在三者之中自然承担首当其冲的 作用。

由此,我们认为,审美教育就是培养人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观点的教育。它的根 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的新人。具体地说,审美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和 创造美的能力;树立、端正人们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陶冶人们的性情、净化人们的情感,美化 人们的生活,使人们更加热爱美、热爱生活。

在学校教育中,音乐、体育和美术是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课程。但光靠这几门课是不够的,这个任务的完 成应该由各门课的教学来共同承担。而音乐、体育、美术,特别是美术,应该有自己独特的内容和措施,并主 动配合学校教育的各方面,构成美育的统一的整体。

中学生的年龄一般在十

二、三岁至十

八、九岁之间。初中阶段的学生基本上属于少年时期,而高中阶段的 学生已开始步入青年时期。处于少年时期的初中生,是从童年到青年的过渡时期,在他们身上一方面保留了童 年期富于幻想、可塑性强等特点,另一方面已出现了青年的某些年龄特点。他们身体的发育还不成熟,体力和 意志还不太强,易于冲动,缺乏克制能力,兴趣广泛而不稳定,好动而容易犯规,对于生活中的善恶美丑还缺 乏辨别能力。这些身心特点,都说明了初中学生教育的艰巨性。

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美育,在中学阶段的任务,是培养他们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其 鉴赏美和分辨美丑的能力,初步形成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并辅之以初步的创造美的技 能训练,完成一定的低层次的美丽创造任务,以引导他们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追求。

(二)中学美术课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我们将《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美术教学大纲》有关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条文进行剖析,并结 合上节所叙中学美育的任务,可将中学美术课的审美教育内容作如下概括:

1.形式美感的培养。作为视觉造型艺术的美术,无不依赖形式而存在。学生接触美术,首先接触美术的审 美形式,亦即构成美术作品的各种艺术语言因素,如线条、色彩、质感、肌理等。面对自然界的各种美好事物 ,也总是首先接触如诸如山势的高大雄伟、溪水的弯曲流转、花卉的艳丽妩媚等。学生们通过对这些形式美的 感受,构成了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整体知觉。但这些审美形式不一定一开始就能成为每个学生的感知对象。在 没有经过老师的讲解、引导或指导学生写生之前,它们往往是一种潜在的因素。所以培养学生对形式美的感受 能力,就成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方面。

在中学美术课的最初阶段,往往首先引导学生去认识线条的魅力。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线条是造型的基础 ,各种不同粗细、浓淡、干湿、疏密、轻重及抑扬顿挫、刚柔并蓄、变化莫测的线条,表现了不同造型、不同 质感的千变万化的事物。在这里,线条具有神奇的魅力。美术教师要善于选择有代表性的优秀传统作品指导学 生去进行欣赏和分析,然后通过白描练习加深理解。在素描和西画中,线条不仅用来勾画轮廓,而且是表现对 象形体结构和质感的造型因素。在课堂中则通过临摩优秀素描作品和写生,来培养学生对这一造型因素的感受 和表现能力。对色彩的感知能力,每个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一般人只分辨红、橙、黄、绿、青、紫、黑、白等简 单的色彩,而画家和经过绘画训练的人就能表现出事物的丰富色彩的色彩变化和色彩与色彩之间的互相关系。 在美术课中我们通过讲解、观察、练习,使学生懂得色彩的一般知识和调配方法,培养他们对色彩的观察分析 能力。进而掌握这一造型语言。在图案课里,则让学生了解诸如均衡、对比、统

一、变化、节奏、韵律等形式 法则,并通过图案组织规律的训练,系统地了解和初步掌握造型艺术的形式美规律。

2.审美情趣的培养。梁启超曾说过“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是艺术。”“音乐、美术、文学这三件法宝把情 感秘密的钥匙都把握住了。”(《趣味教育与教育的趣味》),国外也有人主张艺术教育就是情感教育,这种 论断虽然未必全面,但情感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功能,是无可非议的。如一次家乡风景的写生和校园风光 的描绘,可以激发学生对家乡风土人情的眷恋和保护校园环境的责任感。

美术作品常常对人产生情绪感化的作用,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曾经征服过不少人,许多人从中受到了 爱美情操的感染。舍科特尼科夫绘的《又是一个两分》使很多学生为自己学习成绩的落后感到羞涩。美术课要 善于发掘艺术作品内在的健康的感情因素,转化为学生的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爱美的情操。这种情感教 育可以通过参观、作品欣赏、写生和临摩优秀作品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内容也应该从自然、社会和艺术等范围 多方位地展开。

3.审美理想的培养。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和由此而产生的情感反应,是审美活动最初的表现形式,但这种感 受和感化,都受着审美理想的制约。青少年由于年龄和身心发展的局限,往往把握不了是非标准,不能分辨生 活里什么是美好的,什么是丑恶的,什么是应该歌颂的,什么是应该批评的。不同的审美判断往往会引起不同 的情感反应。一切优秀的健康的艺术作品,总是集中地反映了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艺术家正确的审美观点。反 过来,它又使欣赏者得到审美愉悦,起着积极的审美教育作用。这种寓教于乐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正是艺术审 美活动的特征,也是我们美术教育的目的之一。美术课中,教师选择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并通过与学生的 谈话分析,或辅之以简单的命题创作,都可以收到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审美观点和审美理想的效果。

4.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美术教育不以培养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为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 的审美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形象思维能力,以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从事改造生活的实践。著名美术 教育家丰子恺先生说过:“想像是绘画上极其重要的一事,有形的东西,可用想像使它变形;无形的东西,也 可以用想像使它有形。”孩子们充满幻想,我们应该因势利导,将他们的丰富的想像力转化为审美创造力。这 种艺术的审美创造活动,以他们逐渐形成的想像力为前提,又以在美术课中逐渐学到的技能技巧为必要途径。 所以美术技能技巧的训练在中学美术课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学生们运用所学到的有关线条、色彩、比例、构 图、透视、解剖、质感、肌理等造型手段,以及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就能够变无形的 想像为可视的形象,创造出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美术作品来。

美术不限于绘画。随着商品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美术的触角已伸向了商品经销、印刷工艺、建筑装饰 和服装设计等广泛的领域。培养未来劳动者素质的美术教育,理应在上述这方面发挥作用。新编美术教材中, 列入了诸如纸盒包装,广告招贴、标志设计、壁挂设计、服装设计、折纸建筑等内容,都是为了教给学生实用 美术的知识,并训练其进行实际设计的初步技能。这些课题内容的教学并不要求学生成为将来的设计师(当然 不排除这种可能性),目的在于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激发其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愿望和追 求。

以上述四个方面为内容的审美教育,应该贯穿美术教学的始终,要克服过去以技能训练为目的的教学模式 ,使审美教育成为中学美术教育的一条主线,并用这条主线将视似独立分散的各课题联系起来,组成一部主旋 律强劲的美育乐章。

第6篇: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论审美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及实现方式

楚雄州双柏县第一中学

周楚怡

要:本文简要介绍了论审美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及实现方式产生的原因以及艺术语言所具有的特点,探讨了艺术语言对中学语文教学的作用,同时对艺术语言与中学语文教学的结合过程中,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如何才能从自身的语言运用而达到对学生艺术语言

的培养和提高的方式进行了简单探讨。

关键词:艺术语言

语文教学

作用

一、 语文教材——审美的对象

从文艺理论角度看,文学的认知功能、教育功能必须通过审美功能来实现,即文学作品必须通过生动的美的形象,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并受到教育,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的目的。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文质兼美,含有极为丰富的美育内容,能够显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审美性的特点。学生要想提高语文水平,要想在语文学习中真切地感受美、获得美,从而产生创造美的冲动,那就离不开语文教材这个审美对象。语文教材的审美主体主要体现在语言美、形象美和结构美这三个方面。

1、语文教材中的语言美

语文教学中的语言或凝练或形象、或优雅或豪迈、或直率或含蓄、或讽刺或幽默,声情并茂,变化万千。作者就是用这些语言为我们塑造了一系列美的形象和意境,如:作者用“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描绘了西湖的艳丽,用“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写出了长江三峡的雄奇险峻,用“光和影有着的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表现了荷塘月色的恬静淡雅。此外,“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缠绵,“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奔放,无不充满震慑人心的艺术魅力。这样生动优美的语言,不但能向学生展开作品所描绘的生动画面,而且能帮助学生打开心灵的窗户,使他们感知美、热爱美。

2、语文教材中的形象美

形象美,主要包括自然景观美,人文景观美和精神品格美。首先,在教材中,如诗如画般的自然景观随处可见,这些异彩纷呈,景象万千的自然画面,对于净化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性情,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晋祠的典雅庄重,沙漠驼铃的妩媚庄严,还有洞庭湖碧波荡漾的风光;大明湖“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湖光山色;以及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的壮丽画面;桃花源里幽幽的祥和气氛等等。作者对这些自然景观或描写或抒情,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富于情感艺术的自然画,学生或默读、或朗读,徜徉在这如诗如画的自然美景之中,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荡涤了浮躁不安的心灵。 其次,雄壮坚固的赵州桥和卢沟桥,富有现代化气息的背景铁路新客站,发明制作的活版等等。读了这类关于人文景观方面的课文后,学生的心理定会油然而生对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的赞颂和钦佩之情,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

另外,语文教学中塑造的无数个生动的美的形象,他们的精神和品格的魅力,远远胜于我们平时对学生的理论说教。这些品格净胜,对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如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花木兰代父从军卫国的壮举;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格;会制作小桔灯的小姑娘的勇敢乐观„无不给学生以深深地震撼。可以这样说,语文教材中的每个形象,每个主题都可以带给学生一种审美的启示。

3、 语文教材的文章结构美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一般都是短小精悍、结构精巧的,我们的学生可以从中领略文章构思的精巧完美,这对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训练思考问题的逻辑性和严密性,极有帮助。如《晋祠》全文由总到分,再总,主体部分又按由外到内,由主到次的顺序进行介绍,重点突出,首尾呼应,构思精巧。全文在结构上所具有的完美性,让学生既感受到晋祠的山水之美和人文景观之美,同时又体会到作品结构的严谨之美,在写作说话时就会注意到有条不紊、有头有尾,就会逐渐改掉丢三落四的坏习惯。

二、 教师——审美的中介

中学语文的内容五彩斑斓,包含着激情、灵性,由浓郁的人文特点,因此,我想,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性情中人,是一个有理智、有技巧而又有激情的、有灵性的艺术家,能赋予学生以生生不息的艺术活力与清新美感,能以饱满的情绪营造出活跃的教学气氛,从而激起学生热烈的情绪,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处于适宜的兴奋状态;能以幽默、智慧和创见,使学生在有限教学内容中得到无穷的知识源泉,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诱导学生去探索、去创造。教师是审美的中介,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作用。

1、教师的语言美

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是传播人类经验和启智益德的综合性实践活动。由教师的教到学生的学,教师的口头语言是学生审美的媒介,教师要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讲解道理、谈心疏导,排疑解惑;学生要通过教师的口头语言,理解、接受知识,所以教师要出色地发挥审美中介的作用,富有美感地将课文世界中各种美揭示并传递给学生,就应当运用富于强烈艺术美和诗意美的教学语言。

首先,语言美应做到情感性和知识性的完美统一。于漪老师曾说过“教师的语言要深于传情,语言不是无情物,情感教育的根”。语文作品都具有以情感人的特征,或直抒胸臆,或托物言情;或激情似火,或温婉感人。所以教学语言的感情型性要求教师必须把感情融合在对教材内容的深入理解和认识中。如翦伯赞的《一段最古的长城》,我在教学中,抓住“长城”作为文化古城这一特点入手,让学生寻找能够表达作者对故乡、对古文化的情感的句子,再用富有激情的语言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如何把古城与自己的生活、灵魂融合在一起的。使学生似乎也沉浸在那浓浓的古文化气氛中,似乎与作者一起聆听着古城砖块下蟋蟀的吟唱了。让学生体验到“同样的感情”,这样就扣住了学生的心弦,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可见,教学语言的传情要对着教学内容的变化而变化,使之形成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一条情感曲线,时高时低,波澜起伏,以此感染学生,激起学生的兴趣。

其次,语言美应该做到绘声绘色、抑扬顿挫,许多课文都有令人顿生如临其境之感的描绘,或浓墨重彩,或轻笔勾勒,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文的情境性特点,使抽象、概括的语言意义进一步转化为具体生动、更富有感情特色的情景,通过朗读、描述、点拨,引导学生进入意境。如教学《故乡》讲析闰土的形象,讲师可用丰富的情感,试样的语言,给学生勾画出两幅神异的图画。

画面一:天空深蓝,圆月金黄,在海边碧绿的西瓜地里,项带银圈的少年闰土手捏钢叉,轻轻向猹逼近,奋力刺去„

画面二:成年的闰土脸色灰黄,皱纹很深,眼圈肿的通红,头戴破毡帽,身穿薄棉衣,粗糙而开裂的手捏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嗫嚅后终于叫道:“老爷!„”

这样,教师从性感出发,用诉之于感官的形象语言概括描述出闰土从一个活泼、勇敢地乡村美少年到早衰、凄惨农夫的前后变化,虽没大讲特讲时代背景,但同学们心领神会了“变”的巨大和深刻,以至于多少年后仍有清晰地记忆。另外,教学语言应根据教学内容,合理、有效地控制节奏,使学生在上课过程中感受到音乐节奏美感。

总而言之,教师的语言美就如李燕杰教授教授说的药具有“相声的幽默,小说的形象,喜剧的冲突,诗朗诵的激情”。

2、教师的体态美

课堂教学中传输教学信息的,除了有声语言之外,还有一种作用于学生视觉的无声语言——体态语言,它能强化有声语言的形象,使描述更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从而能使学生比较愉快地接受信息,加深理解,强化记忆。它主要包括手势、表情、目光、服饰等,这些体态语言的恰当运用,能赋予有声语言以立体感,使课堂更富感染力。如韩麦尔先生的“最后一课”的成功,很大的功劳在结尾,他呆在那,头戴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这个手势,这个体态语,在此起到了无声胜有声的作用。

3、教师的板书美

美的板书图形是精要的文字和简明线条的结合体,是一种美的造型。他充分挖掘、浓缩了课文的内容美、结构美和语言美等多种美的因素,利用形象化的手法设计而成,通过教师这一审美中介的提示、诱导,使审美主体的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感染、产生审美的情趣,并萌发美的创造意识。例如教学《爱莲说》,把全文主要内容设计成一朵莲花模样,直观、生动,再配以彩色粉笔的利用和教师的讲解,把视觉美和听美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课文的讲解过程成为犹如带学生看画展、观名胜、赏风景,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领略了文章的主旨。

总之,语文教师这个审美中介,应善于千方百计地创造“悦目”的对象,“中听”的形象;不仅字迹要端正、美观,而且内容设计也要精当、合理,再加上娓娓动听、和谐优雅的讲述,就能在审美教学实践中,使审美主体的学生的全部生命机能渐次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使学生的官能性的浅层情绪得以跃升、质变为整个心理的深层次体验。最后达到寓教于美,寓教于乐的目的。

三、 学生——审美的主体

创设一种愉快地创造性的教学气氛,学生是审美的主体,作为审美主体的学生,在作为审美中介的教师的主导下,注意力集中,思维专注,情绪稳定,产生学习上的“高峰体验”,即处于最欢喜、最幸福、最完善的时刻,那么学习的效率自然不在话下。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学生带着一种无比高涨的激励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开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乐趣,为人的智慧和一支的伟大感到骄傲”。如讨论《一段最古的长城》里德最后一个问题,假如你有机会游玩长城,你会怎么准备以及如何游玩?同学们学了整篇文章,展开热烈的讨论,都能谈出自己的看法。最后,老师简要点评,使学生们受到启发:要学会领略古城文化的魅力,应尽量从平常角度去挖掘体会;应联系实际去寻找和感受自己家乡的历史文化。以此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热情和为五千年悠久文化感到骄傲的民族自豪感。这样,在师生共同努力下,整节课就是一曲抑扬顿挫。悠然和谐的爱国主义审美进行曲,老师和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受到熏陶,升华理念感情。

还有,入选教材的文学作品中难度文学形象也能唤起学生各种心理机制的积极活动,共同参与。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的“拳打”这一情节,作者描绘得活灵活现,随着打的部位的不同,运用了不同的比喻,有声、有色、有味、有情,这就诱发学生的各种心理功能,从嗅觉、视觉、听觉以及运动感觉上重建感性的形象,在各种感觉器官的积极参与中,学生的联想能力被充分调动起来,情感之线被连接。正是在各种心理机制的共同参与与积极活动中,审美主体的身心得到极大的快乐和满足,获得精神的享受,这种体验是一般阅读活动无法获得的。

综上所述可知,教材、教师、学生在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过程中石一个整体,缺一不可。教材是审美对象,教师是审美的中介,而学生则是审美主体。教师是在语文教学中的审美艺术归根结底应表现为教师的主导艺术和学生的主体艺术的完美统一,而审美对象通过教师这个审美中介,渗透到学生这个主体上去的过程。中学语文教学时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我们要不断的进行深入探究,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美的因素,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形式,在不知不觉之中,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之成为一个具有高尚道德和审美情趣的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第7篇:中学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教育论文

审美素质是构成社会文化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科学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等组成一个完整的社会文化素养体系。语文审美教育是语文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提倡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以此为先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善人格、陶冶情感、发展智力、从而实现语文素质教育在素质培养方面的整体目标。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呢?一、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

审美感知力是审美活动的基础,是美感产生的基础,是审美的核心。审美感知力的培养主要是听和看,让学生身临其境领悟生活中的美。

1.要重视朗读。组织朗诵教学是培养审美感知力的重要手段。朗读往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帮助学生理解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力。朗读是一种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朗读过程便是了解和欣赏的过程,启发培养学生美读,品味其情调,或情绪激昂,或豪放悲壮,或凄切哀婉,或伤感低沉,朗读能让学生展开想象,培养美感。优美的朗读对学生的感觉和知觉有较强的冲击力,朗朗书声之中优美的意境、传神的描绘、美学蕴味往往能充分而酣畅地体现。美读还能创设情

感氛围,领读或教读始终伴随着感悟和理解。

2.在作文教学中,可通过种种活动,让学生走进电视、走进生活、走进自然,体验生活,感知自然之美、人情之美,从而提高其审美感知力。

二、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文学作品在描写社会生活的同时,展示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审美评价、爱憎态度。读者阅读作品产生共鸣,就受到了美感的熏陶。中学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抓住撼人心灵的故事情节,感人至深的形象,通过鉴赏,使学生感受到心灵之美、自然之美、理趣之美、人格之美。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鉴赏力。首先,在传授知识中培养鉴赏力。应让学生初步认识了解一些文学常识,诸知文学形象、文学典型、意象、意境,诸如作者的风格流派甚至不同文体不同风格的作品鉴赏思路都会有所不同。写景类文章表现的是自然美,蕴含的是意境美。

三、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仅仅培养学生感知美、鉴赏美的能力还没有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才是审美教育的关键。首先,发挥想象,创造美。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弦外之音与言外之意的过程,即为创造美。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把思维过程中的记忆表象经过加工改造成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文学作品是以语言文字来创造形象的,教学中必须将语言形象转换、补充、再创造在头脑中形成立体画面,把作者没有直接说的意思补充完整。这样方能创造性地提示其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想象作为形象思维的一个重要方式。其依赖于过去的感知、记忆的表象、抽象思维的参与。其次在构思过程中发现美,在写作过程中创造美。在作文教学中,积极调动学生的审美感知。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美。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增加生活积累,让生活的源头活水滋润学生的心田。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感受自然美、人情美,并引导学生发现美并展示美、创造美。

第8篇:浅谈中学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音乐教学在审美教育方面具有的独特功能和作用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为了使美育落到实处,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以育人为目的,加强审美教育,才能保证美育的效果。那么,如何突出审美教育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笔者的点滴做法与体会:

1强化音乐欣赏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情感的体验,我们的教学目的就是要训练学习听音乐的能力。音乐欣赏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最直接的过程,音乐的审美要从学会欣赏、评价一首作品开始,了解歌(乐)曲所体现的审美特征。在整个初中音乐教材中的欣赏里,既有古今中外名家名作,又有中西方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作。种类之齐全,内容之丰富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极好教材。利用教材的这种刻意安排,充分发挥欣赏课的作用,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使音乐欣赏取得良好效果,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环节:

1.1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包括教学手段和方式。首先要避免生硬的强调作品的历史意义和作者的情感态度。而要在生动地提供学生能够接受而又必须了解的音乐知识和有关的背景知识的情况下,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艺术语言和音乐要素的运用,进而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所有的音乐概念都应尽量用音响来体现。在安排多首作品一同欣赏时,可简单地进行一些比较和联系,区分不同作品的不同处理法及它们的审美特质。将学生触过和了解到的音乐知识及技能使用到对作品分析中来,以训练和培养学生对作品的艺术分析能力和对美的感受能力。

1.2充分准备教学资料。如果资料准备不足,光靠教师在前头说教、灌输,学生所能了解掌握的知识将是零散的、单纯的和不怎么完整的,课堂的效果也不活跃,学生的兴奋和兴趣也不太容易激发起来,其对教材的吸收率将是很低的。因此,为使音乐欣赏课更有效果,教师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同一首歌(乐)曲的不同音响资料),挂图、幻灯片,录像片、图片等等,可增加信息量,增强欣赏课的艺术感染力。

1.3采取生动灵活的教学方法。可以采取讲故事、讨论、游戏等方式进行,增强课堂的气氛和活力。例如:欣赏音乐作品时,老师有意安排一些情境可调动学生动脑思考和联想,使学生整体参与意识增强。参与和配合将会提高欣赏效果。

1.4注意电教媒体的应用。实践证明,发挥现代教育媒体在作品欣赏中的应用,可拓宽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益。例如:MP3中的歌曲欣赏和DVD音乐欣赏中的背景画面,给音乐的意境提出了良好的效果,使学生更容易了解音乐,在图片幻灯放映的特定氛围中,老师动听的引导讲述、清晰明静的画面、将会引起学生情绪的强烈反应,激发起学习兴趣近而参与产生共鸣。兴之所至,趣味盅然。

2挖掘美育素材

在音乐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对蕴含在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加以概括和提炼,并加以刻意地强调,增加审美教育的效果。如:对音乐的速度,让学生参与律动去感受苦乐,对于节奏,可让学生玩弄打击乐,去进行感受和领悟。既可扩大学生的审美领域,又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学生增加对美的认识和分辨,加深对美的理解。

3重视美感的训练

音乐课属于美育范畴。我们既要使学生具有美的意识、美的观念,又必须具备表现美的方法和技术,也就是说既要注重对美的感受力、判断力、想象力和理解力的训练,又要注重表现美的知识和能力的训练。我们应明确学校艺术教育是非艺术专业的人才教育。可适当降低对学生技能的要求.以便面对全体学生,让大家都能够接受,都能感受到音乐的美。一个学生想要有音乐修养饣脑子里必须装有大量的音乐旋律。这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故,从一定意义上说,音乐课的每一环节,音乐教学的整个过程,教师都必须贯穿对美感的训练。具体地说,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音乐想象、音乐认知能力。让学生充分理解感受课业练习中多种美的类别和特征,引导他们将各自对美的感受和理解、贯穿到练习之中进行应用,获得艺术表现的愉悦和快感。

4营造审美氛围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增强美育的效益,还应当积极创造条件,努力营造艺术氛围。如:请一些在器乐、声乐、表演上有特长的学生上讲台来演唱、演奏、表演节目。进而使每个同学都能上台来表演节目,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及与人合作的精神。也可让学生各自带一些自己MP3和家里的笔记本电脑存的等自认为好听的音响资料,在上课前几分钟甚至后几分钟,播放给大家听。开阔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对其他音乐的评价能力。同时,在音乐教室开辟音乐教学园地、张贴着名音乐家的挂像,等等。久而久之,形成一个积极的良性循环,对巩固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审美能力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5审美教育的关健在于教师

教师的自身素质、知识结构、艺术修养、专业视野等等,这些都是贯彻审美教育的先决条件。因此,必须要求教师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乐业,以主人翁的姿态、认真钻研教材。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教案,组织教学程序,努力营造美的氛围设计美的过程,从教师的仪表美和语言美,到授课的每个环节都有美育的渗透和参与。再次,必须培养自身好的艺术修养,提高自身的美育素质。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先进的教学设备,尽可能自己制作音乐电脑教学课件。正确引导学生体验美的情意,了解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提高音乐课的美感,激发学生表现美的愿望,大胆表现美好事物,从而出色地完成音乐教学任务。

总之,音乐是美的艺术,音乐教师是美的传播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带领学生走进音乐的殿堂,去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与创造美,塑造美的心灵、美的人格,让学生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这个过程是漫长而曲折的,这就需要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为培养造就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具有高尚审美情趣的高素质人才而奋斗!

第9篇: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摘要:中学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审美教育。本文阐述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审美教育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的原则,并提出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中学语文 教学 审美教育

中学语文学科具有强烈的人文特色,不但能培养中学生分析与运用语言的能力,而且还能培养与熏陶学生的情操,并培养学生的人格素质。依靠语文这一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活动,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各种各样的美,并能提高审美能力,塑造美的心灵,创造完美人生。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将审美教育融入到语文教学之中,从而更好地活跃语文课堂气氛,为学生带来美的享受。语文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应努力追求美感,并让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能具有艺术美,从而让学生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下面,我依据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对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地推进中学语文审美教育的开展。

一、培养学生的自我美育意识

教师应当结合中学语文教材具有人文性的特点,全面运用自身所具有的强大人格力量来感染与激励学生。在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的仪表、语言、行为及交际等多个方面施加影响,不仅要求学生做到仪表端庄,符合自己的身份,而且语言应当文明并且注重表达艺术。同时,教师还应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和他人进行和谐的交往,并做到宽容处事。

二、培育学生的审美情趣

归根结底,审美教育在实质上是要转移人们的心理气质及其精神面貌,是一种纯精神层面的功利性活动。但是,如今市场经济已经高度发达,在各种各样经济利益的驱动之下,出现了大量不利于开展审美教育的不健康的内容,从而导致大量青少年出现了精神空虚、庸俗以及低级趣味等情况。所以,教师一定要积极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美丑与真假的能力,从而树立起更为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壑倒塾肷竺拦邸S镂慕滩闹校?苏轼那乐观而豁?┐锏娜松?态度,就能激发出学生勇敢笑对人生的激情;而屈原那“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坚定信念也能深深地激发起学生的爱国热情以及对理想的执著追求。

三、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1.在朗读当中提高审美能力。在朗读时,教师应让学生在朗读中发现美与感受美,并学会欣赏美,学会在充满美感的文章中陶冶个人的情操。比如,在朗读屈原的《离骚》时,不但能从中品味到气势磅礴的鲜明艺术风格,而且也能体会到诗人那种对于进步思想的顽强追求、不肯与恶势力同流合污的坚决斗争精神及高尚品格。朗读这样的文章,学生很容易受到感染,并能陶冶他们的情操。

2.在欣赏当中提高审美能力。欣赏文学作品不但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目标,而且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审美方式。学生通过欣赏各类小说、散文及诗歌等各类文学作品,就可以欣赏到自然美景,感悟到人世间的百态人生,品味到文艺作品所具有的艺术魅力,并达到相当高的美育境界。比如,当教师引领学生欣赏朱自清的名作《荷塘月色》时,就会发现作者运用了极为细腻的笔调,淋漓尽致地展现出荷塘月色的朦胧之美,从而让读者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美好感觉,并留下深刻的印象。优秀文学作品所带来的美的熏陶,将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增添无穷无尽的审美情趣。

3.在情境当中提高审美能力。情境教学不仅是一种十分有效的语文教学手段,而且也是一种极为有效的审美方法。它运用了图文并茂的形式来刺激读者的感官,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教材中文字说明为主的不足,从而有利于学生审美活动的开展。比如,在欣赏诗歌作品的过程中,我会播发这些作品的朗读带,从而增加学生对于诗歌意境的理解。假如只是依靠抽象的语言与文字说明,那就难以达到这么好的效果。

4.在写作中提高审美能力。正所谓处处留心皆语文。教师应当学会选取那些家庭、学校与社会当中的典型审美材料,以此作为写作的必备素材。此外,教师还应通过开展写作训练,使学生能够及时地发现美、感受美、表达美与创造美,并学会写作一些具有当今时代美感的文章。

四、强化学生的审美理解能力

中学语文教材可谓是美的载体,每一篇的课文均体现出各自不同的美。如一部分文章歌咏伟大,一部分文章歌咏平凡;一部分文章歌颂善良,一部分文章歌颂纯真;一部分文章鞭挞落后,一部分文章鞭挞黑暗。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内容,反映出了作者独特的审美情感。这就要求教师要启发与引导学生在中学语文学习当中了解人的情感与内心世界,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的内容。比如,在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让学生体会作品中所表达出来的时光流逝、世事沧桑的怀古幽情,并由表及里逐步深入到作品的核心,理解作者感慨今昔、推物及人、由人度己,并抒发人生如梦的心路历程,由此可使审美理解能力得到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省邳州市第四中学)

上一篇:供应链融资产品介绍下一篇:学校党员联系群众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