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化学重点教学的把握

2022-09-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1 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学习兴趣的重要性

作为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 做好学生的“知音”, 才能因材施教, 真正做到“知其心, 救其失也。”要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应对有创新或有不同观点的同学首先给以肯定, 对有创新的同学给以高度的赞扬, 对有进步的学生每次给以鼓励性的评语, 尤其要注意多为差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让他们品味、体会成功的滋味。使他们形成“我也能学好”的良好心理状态, 让学生体验到自己的价值, 让学生去感受成功的喜悦, 使学生体验到“跳一跳, 摘到桃子”的愉悦。所以, 激励是兴趣的发展的正催化剂。兴趣, 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源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学生学化学兴趣, 是我们化学老师所肩负的重要使命, 也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和关键。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乐于接触认识某种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积极的意识倾向。”古人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知者。”爱因斯坦也说过:“热爱是最好的教师。”这些话都点明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因此, 要提高教学质量, 必须高度认识和重视兴趣在学生学化学中的动力作用, 千方百计地培养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对化学课的兴趣, 使学生能自觉、持久、主动地学习化学。

2 创造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 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边活动的过程, 是师生互动的过程, 教师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 也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在赵宁同志主编的《新课程典型课案例与点评 (初中化学) 》中对新课标下的师生关系的定位、教师的定位、学生的定位都有了全新的诠释, 特别要指出的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只是单纯的学习被动者和接受者, 而在新课标下学生的定位也是主体。在课堂上, 学生不再是教学的被动者和接受者, 而是在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学习的主人,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得到充分发展的主体, 因此营造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在课堂教学中, 如果学生遇到疑难问题, 鼓励他们适时提问, 然后, 与学生们一起相互讨论, 在讨论中, 得出正确的答案。例如在探究浓硫酸的性质时, 我对书本上的黑面包实验设计了一系列问题 (根据实验的进程) , 如为什么在蔗糖里加了少量的水这是利用了浓硫酸的什么性质, 在到后来蔗糖为什么会变黑这又是体现了浓硫酸的什么性质, 最后看到了蓬松状的黑色“面包”生成及还伴随着刺激性气味产生, 这又是因为什么呢?这当中涉及的化学反应有很多而且反应很复杂, 我们没有必要要求学生全部写出来, 但其中的浓硫酸特性全部体现在里面, 通过师生交流与讨论, 让学生掌握了知识的同时也营造了和谐的氛围, 增强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 组织分组实验, 培养动手能力

分组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学生通过亲自实验, 熟练掌握操作技能、技巧;而后巩固验证, 加深和扩大他们所学得的理论知识。做实验的过程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因此, 要认真组织好每一次的学生分组实验。对每一章每一节实验做到实验目的明确, 要求具体, 计划周密, 要使学生学会并掌握操作技术。如, 使用试管的操作方法, 要求他们能正确地拿试管, 夹持试管, 洗刷试管等。在进行碱和酸的反应实验中, 要求他们会振荡试管, 用试管加热物质, 注意试管的倾斜方向等。要使学生掌握操作要领, 培养动手能力。学生动手实验时, 教师必须及时防止和纠正在实验操作上的错误, 训练学生正确地进行实验。例如:学生做粗盐提纯的实验时, 常因仪器不干净, 过滤时漏斗里的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做不出理想的实验效果, 教师就应及时引导学生分析原因, 找出操作上的错误后, 重新操作, 保证实验现象明显, 效果良好。学生动手操作, 掌握了一定的实验基本技能后, 坚持经常练习, 久之就会熟能生巧。事实证明, 通过组织分组实验, 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还培养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

4 运用多种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意识

中学化学必须在着重基础知识教育的同时, 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意识。我在化学教学中采用这样的办法: (1) 联系实际, 开发创新。例如:我市佳宝牛奶在全国打出了品牌, 促进了奶牛养殖业的迅猛发展。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但大量的牛粪如何处理却成了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有的堆放在农田里.造成农田无法耕种;有的不经处理直接排进小溪、小河, 随后流人大河中, 造成严重的水质污染。我便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合理处理牛粪, 学生都积极参与, 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如:修建沼气池。将牛粪作为制作沼气的原料;牛粪中有很多纤维, 可用作养鱼的饲料, 将牛粪晒干作燃料等。这样既避免了污染又实现了有效合理利用, 一举两得。通过讨论, 学生不但掌握了书本知识, 而且能灵活运用, 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对社会的关注, 参与和适应社会活动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从而实现教育的最根本目的。 (2) 打破成规, 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具体的可以给学生提一些能启发其想象力的问题, 如在区别亚硝酸钠和食盐氯化钠时, 除了考虑化学性质区分, 还可以考虑它们在水中的溶解性。这样可大大拓宽学生的思维, 充分发展他们的想象能力,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过程教学、强化学生体验。过程教学包括知识发生过程和知识发展过程的教学。知识发生过程教学是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结论, 知识发展过程教学是在结论的指导下的运用, 两个阶段缺一不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 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建立充足的感性认识, 提供有结构的研究素材, 概括上升, 抽象出概念, 适时强化, 通过复试练习和建构型复习, 促使学生多角度审视结论, 并把结论纳入认识结论中使之内化, 并为下次新授课做铺垫。

摘要:人们实施教育教学的本质不仅仅为了使学生掌握课本知识, 更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原因就在于书本知识仅仅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一个载体, 如果学生没有很强的学习能力, 那么, 学生在走上社会以后很难会学习到新的知识。

关键词:把握,高中化学,教学重点

上一篇:棉花病虫害防治误区及综合防治技术下一篇:人工智能在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