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方程式选修四总结(共9篇)
今天我的说课内容是人教版高二年级《化学》选修四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教学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热化学方程式》是人教选修四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因此本课题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前提和保证,更是解决化学问题的有力武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热化学方程式的含义。
(2)掌握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及书写注意事项、能够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比较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归纳总结的能力;(2)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应用化学知识的能力;(3)通过练习,增强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2)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严密性,及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难点: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二、教法分析
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结合教材,考虑到学生在书写热化学方程式可能会出现的错误。本节采用归纳分析法、讨论法、练习法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让学生在“想一想,练一练,做一做”的教学流程中不知不觉地获取并巩固新知识。充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对枯燥乏味的化学用语的学习负担,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进一步丰富学生学习的成功体验。
三、学法指导
学生已具备相应的知识基础,已学习了化学方程式及其意义,理解了化学反应的实质,建立了微粒观,并结合了上节课学到的焓变和反应热。让他们自己去观察、讨论、分析,培养其自主能力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这样做可增加学生参与机会,增强参与意识,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思考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产生成就感,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四、教学设计
Step1.引入热化学方程式定义并举例:
表明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的化学方程式,叫做热化学方程式。
例:H2(g)+I2(g)
2HI(g);△H= -14.9 kJ/mol 通过描述在一定条件下,一定量某状态下的物质,充分反应后所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让学生知道热化学方程式不仅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也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Step 2.热化学方程式应该如何书写?书写时需要注意哪些事项呢? 归纳书写方法
一写、写出配平的化学方程式 二注、注明物质的聚集状态 三写、写出△H的数值、单位及符号
Step 3.归纳分析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注意事项:
(1)△H只能写在化学方程的右边,中间用“空格”隔开;
(2)需注明反应的温度和压强。因反应的温度和压强不同时,其△H不同。
(3)要注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物质的聚集状态,与它们所具有的能量有关。
(4)热化学方程式各物质前的化学计量数不表示分子个数,它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对于相同物质的反应,当化学计量数不同时,其△H也不同。(5)注意△H的单位
并与普通化学方程式进行了对比,更进一步加深对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step4.为热化学方程式的应用设计3道例题,1、正确书写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2、热化学方程式正误判断
3、反应热大小的比较 通过例题总结了热化学方程式正误判断的“四看”,完成了高考考纲中要求正确书写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的目标,完成了本节的教学目标。
2、布置作业:
最后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通过学生的做,反馈学生存在的问题,下次上课时予以纠正。
五、板书设计
一、原则
原则一标注原则
1. 标注反应时的温度与压强, 对于25℃、101k Pa时可省略. 如:
2. 标注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聚集状态, 不同的聚集状态有不同的能量, 同种物质能量高低E ( g) > E ( l) > E ( s) . 如:
化学计量数、反应物、生成物三者相同的情况下, 反应物状态不稳定, 生成物状态稳定放热多, 若比较ΔH1与ΔH2, 要考虑符号ΔH1> ΔH2.
3. 标注焓变的符号 ( ± ) 、数值、单位 ( k J / mol) .
原则二换位叠加原则
除可逆反应外, 化学方程式的反应物与生成物位置是不能互换的, 热化学方程式的反应物与生成物位置可以互换, 互换时数值不变符号相反. 热化学方程式如同数学方程式一样, 进行加减消元运算. 如
原则三増缩原则
热化学方程式各物质前的化学计量数不表示分子个数, 只表示物质的量, 因此, 它可以是整数, 也可以是分数, 化学计量数与焓变同倍数扩大或缩小. 如
原则四唯一原则
一个确定的化学方程式, 其理论上的热化学方程式可以有无限个, 但热化学方程式一般要符合化学计量数最简整数比的原则, 对燃烧热和中和热的热化学方程式, 因要求燃料1 mol或生成的水1 mol, 上述两类的热化学方程式具有唯一性. 如
中和热理论值57. 3 k J·mol- 1, 只适用稀强酸和强碱生成可溶性的盐, 若有弱酸、弱碱参加的中和反应, 其中和热应小于理论值, 若浓硫酸参加反应或有难溶性的盐生成, 其中和热大于理论值.
二、原则应用
题型1: 书写型
例1 ( 四川高考节选) 已知0. 5 mol甲烷与0. 5 mol水蒸气在t℃、p k Pa时, 完全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 ( 合成气) , 吸收了a k J热量, 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 .
题型2: 辨析型
例2 ( 重庆·高考重组题) 下列关于热化学反应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
( D) 1 mol硫燃烧生成气态三氧化硫所放出的热量是硫黄的燃烧热
解析: 中和热是以生成1 mol水为标准, 不随酸碱变化, 其数值57. 3k J/mol也是有使用范围的, H2SO4和Ca ( OH) 2反应生成微溶性的Ca SO4, 其中和热数值大于57. 3 k J/mol. 燃烧热的关键词三点: 1 mol纯物质、充分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 具体是C→CO2、H→H2O ( l) 、S→SO2. CO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CO ( g) + O2 ( g) = 2CO2 ( g) ΔH = - 283. 0 k J/mol, 根据増缩与换位原则可确定正确答案 ( C) .
题型3: 比较型
例3 ( 上海高考改编题) 碘与氢气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解析: 反应1、2对比, 化学计量数相同只是反应物中I2的聚集状态不同, 反应物不稳定或生成物稳定放出热量多; 得到1 mol固态碘与1 mol气态碘所含的能量相差, 2 - 1得ΔH =+ 35. 96 k J·mol- 1; 因以上反应是可逆反应, 投料不能完全转化为2HI ( g) , 放热小于9. 48 k J. 正确答案 ( C) .
题型4: 叠加型
由于各学生之间的智力差异和学习基础不同,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能力不同,应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 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习题形式让学生回顾、理解所学知识,而不是教师一味讲授。教学设计如下:
1.温故而知新
该装置为 池,Zn是 极,Cu是 极,电子从 经 流向 ,电流从 流向 ,离子从 流向 ,电极反应式分别是 总反应式 。
该习题可以让学生上课马上作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及时调整,学生能够很好地回忆、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2.设置问题情境,引出盐桥
在实验中,为什么Zn、Cu附近都有气泡产生?学生进行各种猜想,教师一一进行评价,提出解决办法,引入盐桥。盐桥的作用是平衡两极的电荷。
二、注重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实验学科,要让学生真正了解每个实验涉及的化学反应原理、装置原理和操作原理,多给机会让学生动手做实验。以“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区分”这一教学目标为例,教学设计如下。
1.学生分组实验
(1)测定浓度均为0.1mol/L的盐酸、醋酸溶液的PH;(2)两支试管中分别放入形状相同的镁条,取浓度均为0.1mol/L的盐酸、醋酸溶液各10ml于气球中,并将气球扣在试管口,同时迅速加入到试管中,观察现象。
2.现象
(1)盐酸的PH小于醋酸的PH;(2)盐酸中气球涨得比较快,但最终两气球大小一样。
3.解析
(1)盐酸是强酸,醋酸是弱酸,当物质的量浓度相同时,由于盐酸完全电离,醋酸部分电离导致盐酸中氢离子浓度大。酸性越强,PH越小。(2)反应开始时,盐酸中氢离子浓度大于醋酸中氢离子浓度,离子浓度大,反应速率就越快。但由于镁条足量,促进醋酸往电离的方向进行,最终完全电离出氢离子,所以两者产生的氢气一样多。
4.拓展思考
(1)比较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氢氧化钠溶液和氨水的PH大小;(2)比较PH相同的氢氧化钠溶液和氨水的物质的量浓度大小;(3)物质的量浓度、体积均相等的盐酸与醋酸,分别和足量的Zn反应,比较反应开始时的速率和产生氢气的物质的量;(4)PH、体积均相等的盐酸与醋酸,分别和足量的Zn反应,比较反应开始时的速率和产生氢气的物质的量。
三、注重分析、对比能力培养
很多学生上课时,感觉所学内容不难,但是真正碰到习题时,却不知道如何下手,眼高手低的现象十分普遍,甚至出现所学知识混淆不清的现象。在教学中,如果能采用分析对比的方法,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1.题目
常温下,分别计算浓度均为0.1mol/L的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的PH。
2.解题思路
知道PH与氢离子浓度之间的关系,分析盐酸、氢氧化钠溶液中存在的电离过程,认识水电离出的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浓度一定相等。
3.具体解析
假设盐酸、氢氧化钠溶液中水电离出的氢离子浓度分别是x、y。
从电离方程式看出,酸和碱中水的电离受到抑制。
计算酸PH的时候,把水电离出的氢离子忽略掉,因此PH=-lg0.1=1;计算碱PH的时候,把水电离出的氢氧根离子忽略掉,因此溶液中氢氧根离子浓度为0.1mol/L,根据Kw计算出氢离子浓度(来自水的电离),再算PH。C(H+)=10-14/0.1=10-13,mol/L,PH=-lg10-13=13。
四、注重构建知识网络
化学知识点比较零散,尤其是在元素和有机化学当中,很多的特性是无规律可循的却存在规律性,学生容易混淆。因此,构建知识网络体系显得十分重要。教师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知识链中的薄弱环节,实现基础知识到位,逻辑思维到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到位,就要注重方法的探索。
五、注重教学方法
“化学反应原理”这部分内容知识跨越大、难度大,教师在教学中要认真分析学生的学情,摸清他们的知识储备,针对不同模块的知识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关注和反思教学行为,注意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手段的有效性,教师在课堂所有活动的取向性,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的参与性等诸多方面。
参考文献:
一、化学反应速率
1.化学反应速率(v)
⑴ 定义:用来衡量化学反应的快慢,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物质的量的变化
⑵ 表示方法:单位时间内反应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
⑶ 计算公式:v=Δc/Δt(υ:平均速率,Δc:浓度变化,Δt:时间)单位:mol/(L·s)
⑷ 影响因素:
① 决定因素(内因):反应物的性质(决定因素)
② 条件因素(外因):反应所处的条件
注意:
(1)参加反应的物质为固体和液体,由于压强的变化对浓度几乎无影响,可以认为反应速率不变。
(2)惰性气体对于速率的影响
①恒温恒容时:充入惰性气体→总压增大,但是各分压不变,各物质浓度不变→反应速率不变
②恒温恒体时:充入惰性气体→体积增大→各反应物浓度减小→反应速率减慢
二、化学平衡
(一)1.定义:
化学平衡状态:一定条件下,当一个可逆反应进行到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时,更组成成分浓度不再改变,达到表面上静止的一种“平衡”,这就是这个反应所能达到的限度即化学平衡状态。
2、化学平衡的特征
逆(研究前提是可逆反应)
等(同一物质的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动(动态平衡)
定(各物质的浓度与质量分数恒定)
变(条件改变,平衡发生变化)
3、判断平衡的依据
(二)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
1. 浓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1)影响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减少生成物的浓度,都可以使平衡向正方向移动;增大生成物的浓度或减小反应物的浓度,都可以使平衡向逆方向移动
(2)增加固体或纯液体的量,由于浓度不变,所以平衡不移动
(3)在溶液中进行的反应,如果稀释溶液,反应物浓度减小,生成物浓度也减小, V正减小,V逆也减小,但是减小的程度不同,总的结果是化学平衡向反应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之和大的方向移动。
2、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影响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温度升高会使化学平衡向着吸热反应方向移动,温度降低会使化学平衡向着放热反应方向移动。
3、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影响规律: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压强,会使平衡向着体积缩小方向移动;减小压强,会使平衡向着体积增大方向移动。
注意:
(1)改变压强不能使无气态物质存在的化学平衡发生移动
(2)气体减压或增压与溶液稀释或浓缩的化学平衡移动规律相似
4.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由于使用催化剂对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影响的程度是等同的,所以平衡不移动。但是使用催化剂可以影响可逆反应达到平衡所需的时间。
5.勒夏特列原理(平衡移动原理):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条件之一(如温度,压强,浓度),平衡向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三、化学平衡常数
(一)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当一个反应达到化学平衡时,生成物浓度幂之积与反应物浓度幂之积的比值是一个常数比值。符号:K
(二)使用化学平衡常数K应注意的问题:
1、表达式中各物质的浓度是变化的浓度,不是起始浓度也不是物质的量。
2、K只与温度(T)有关,与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浓度无关。
3、反应物或生产物中有固体或纯液体存在时,由于其浓度是固定不变的,可以看做是“1”而不代入公式。
4、稀溶液中进行的反应,如有水参加,水的浓度不必写在平衡关系式中。
(三)化学平衡常数K的应用:
1、化学平衡常数值的大小是可逆反应进行程度的标志。K值越大,说明平衡时生成物的浓度越大,它的正向反应进行的程度越大,即该反应进行得越完全,反应物转化率越高。反之,则相反。一般地,K>105时,该反应就进行得基本完全了。
2、可以利用K值做标准,判断正在进行的可逆反应是否平衡及不平衡时向何方进行建立平衡。(Q:浓度积)
Q〈K: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
Q=K:反应处于平衡状态 ;
Q〉K:反应向逆反应方向进行
3、利用K值可判断反应的热效应
若温度升高,K值增大,则正反应为吸热反应
若温度升高,K值减小,则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四、等效平衡
1、概念:在一定条件下(定温、定容或定温、定压),只是起始加入情况不同的同一可逆反应达到平衡后,任何相同组分的百分含量均相同,这样的化学平衡互称为等效平衡。
2、分类
(1)定温,定容条件下的等效平衡
第一类:对于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改变的可逆反应:必须要保证化学计量数之比与原来相同;同时必须保证平衡式左右两边同一边的物质的量与原来相同。
第二类:对于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变的可逆反应:只要反应物的物质的量的比例与原来相同即可视为二者等效。
(2)定温,定压的等效平衡
只要保证可逆反应化学计量数之比相同即可视为等效平衡。
五、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1、反应熵变与反应方向:
(1)熵:物质的一个状态函数,用来描述体系的混乱度,符号为S. 单位:J?mol-1?K-1
(2)体系趋向于有序转变为无序,导致体系的熵增加,这叫做熵增加原理,也是反应方向判断的依据。
(3)同一物质,在气态时熵值最大,液态时次之,固态时最小。即
S(g)〉S(l)〉S(s)
2、反应方向判断依据
在温度、压强一定的条件下,化学反应的判读依据为:
ΔH-TΔS〈0 反应能自发进行
ΔH-TΔS=0 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ΔH-TΔS〉0 反应不能自发进行
注意:
(1)ΔH为负,ΔS为正时,任何温度反应都能自发进行
第四单元 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
第一课时沉淀溶解平衡原理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是《化学反应原理》专题三第四单元。它包含沉淀溶解平衡原理(含溶度积)(第一课时)及沉淀溶解平衡原理的应用(第二课时)两部分内容,是无机化学电离理论中的一部分。此部分在《化学反应原理》模块中的内容标准为:能描述沉淀溶解平衡,知道沉淀转化的本质;考纲要求为:了解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不要求计算)。所以,总的看来,总体难度不大,在教学中,首先应注意与初中和高中必修内容的衔接,适当控制内容的深广度和份量。
由于该知识点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较多,加上学生已经学习了复分解反应、化学平衡、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水的电离平衡、盐类的水解平衡等相关知识,并具备应用其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本节中,学生将继续应用化学平衡的观点研究新的一类平衡——沉淀溶解平衡。此前,学生已学习了沉淀生成和溶解的初步知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完善学生对与沉淀相关的生成、溶解、转化过程的认识,深刻理解复分解反应的本质。
二、指导思想与设计思路
理论研究的作用是发展认识和指导应用,体现科学本质和科学价值。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变化过程涉及的原理较多,只有揭示其过程的本质,掌握变化的规律,才能形成较好的研究方法和策略,学生才能基于一般原理,解决多样化的具体问题。理论分析与实验探究并重。重视学习过程的作用,本节课首先运用实验创设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热情。然后采用类比思想,形成沉淀溶解平衡的模型,帮助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沉淀溶解平衡的动态过程,让学生掌握沉淀溶解平衡的建立,利用K与Q的关系顺利过渡到沉淀的溶解与生成。
三、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基本目标
(1)知识与技能:关注难溶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化学行为,初步认识难溶电解质存在的溶解平衡及其特征,理解KSP的含义及初步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常见实例引课,结合实验探究,认识难溶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化学行为。通过沉淀的生成、溶解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状态的存在,树立对立统一的思想,激发求知的兴趣和求真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学会探究、思考、合作、交流创新的品质。化学学习
化学中学学习资料
2.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方法
(1)重点:难溶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存在着“沉淀
溶解”的平衡。
(2)难点:通过探究认识难溶电解质的化学行为以及在水溶液中存在着沉淀溶解平衡,并能运用平衡移动原理进行分析。
(3)突破方法:演示实验探究与理论分析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 [幻灯片][知识回顾]
1、什么是溶解度?你如何理解溶解度?
2、请应用平衡移动原理分析以下问题,并说明溶解的可逆性。
(1)NaCl在水溶液里达到溶液平衡状态时有何特征?(溶解与结晶平衡:“逆、等、定、动、变”)
(2)已知:NaCl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但变化不大。则要使NaCl饱和溶液中析出NaCl固体,可以采取什么措施?(加热浓缩或降温结晶等)
(3)在饱和NaCl溶液中加入浓盐酸或通入HCl气体有何现象?(有晶体析出)
3、根据上述[交流与讨论]回答:什么是溶解平衡?再举出生活中的一些溶解平衡的实例。(气体的溶解与挥发平衡:如汽水、啤酒、氨水、氯水;易溶物质的结晶与溶解平衡等)
[幻灯片][问题1]易溶物质形成饱和溶液时,存在着溶解平衡,那么难溶物质是否也存在着溶解平衡呢?
[幻灯片][探究实验]向0.1mol·L1 AgNO3 溶液中逐滴加入略过量的0.1mol·L1NaCl溶液,即
-
-不再观察到产生沉淀为止。学生观察现象,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白色沉淀
Ag+ Cl = AgCl↓)+
-[幻灯片][问题2]此实验后的溶液中还有Ag+吗?用什么方法来证明呢?(学生讨论,老师指导)
[幻灯片][信息提示]已知Ag2S是一种比AgCl更加难溶的黑色沉淀物,如溶液中c(Ag)=10-17
+mol·L-1时,只要加入含c(S2)=10
-
-16
mol·L
-
1的溶液,即可出现Ag2S黑色沉淀。
-[幻灯片][探究实验]取上述实验的上层澄清溶液,加入1.0mol·L1Na2S溶液。观察现象。(出现了黑色沉淀!)
[学生归纳]黑色Ag2S沉淀的生成,说明了实验后的上层澄清溶液中还有Ag+。
[教师总结]实验结论:Ag+和Cl的反应并没有进行到底,即该反应存在着限度,说明反应具
-有可逆性。因此,严格来讲, 两者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应写作: Ag+ Cl化学学习
+-
AgCl
更为科
化学中学学习资料
学的表示为: Ag(aq)+ Cl(aq)+
-
AgCl(s)[幻灯片][学生活动1]阅读P87—88(第一段),并依据模仿化学平衡、弱电解质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等原理,讨论Ag+和Cl的反应没有进行到底的理论依据,归纳总结溶解沉淀平衡的-特征。
[幻灯片][学生活动2]阅读P88第二段和以下材料,进一步认识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的存在。[材料]物质的溶解性
不同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度差别很大,但难溶电解质与易溶电解质之间并无严格的界限。一般来说,20℃时,溶解度大于10g的为易溶,介于1g-10g之间的为可溶,介于0.01g-1g的为微溶,小于0.01g的为难溶。
溶解度表中的“不溶”就是指难溶。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度尽管很小,但不可能为0。
所谓沉淀完全,在化学上通常指残留在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小于1×10-5mol·L1。
-[幻灯片][学生活动3]完成以下习题,并归纳定量判断沉淀溶解是否平衡的方法。1.写出Ag2S、Fe(OH)3溶度积表达式。
2.若取10mL 0.01mol·L1NaCl溶液,加入0.1mL 0.01mol·L1AgNO3溶液,是否有AgCl沉-
-淀?若有沉淀,Ag+沉淀是否完全?(已知KSP(AgCl)=1.8×10-10,又已知离子浓度小于10-5mol·L-1时,认为沉淀完全。)
[幻灯片][归纳总结] [板书]沉淀溶解平衡原理
一、溶解度:一定温度下,100g水中所能溶解的溶质最大的质量。常见的溶解平衡:气体溶解平衡、易溶物的溶解结晶平衡等
二、沉淀溶解平衡 定义:
特征:“逆、等、定、动、变”
实验1:Ag+Cl = AgCl↓
Ag(aq)+ Cl(aq)+-
+
-
AgCl(s)Ag2S(s)实验2:2Ag+S2 = Ag2S↓
2Ag(aq)+ S2(aq)+-
+
-实验结论:沉淀的反应存在着限度,反应具有可逆性,即存在着沉淀溶解平衡。
三、溶度积KSP 1.表达式
2.沉淀溶解平衡的定量判别:浓度积Qc Qc=KSP
饱和,即达沉淀溶解平衡 化学学习
化学中学学习资料
Qc>KSP
过饱和,析出固体 Qc 未饱和 [课后作业] 五、教学小结 本节课实验探究与理论分析并重,关注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个性体验,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以化学知识为载体,积极创设问题情景,提高学生学习热情。重视学习过程的作用,引导学生思考、设计,多让学生或引导学生书写或表达,强化思维加工和知识获取的过程,让学生在探究和问题驱动下感悟知识、形成方法,使知识结构化。帮助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沉淀溶解平衡的动态过程,让学生掌握沉淀溶解平衡的建立,利用K与Q的关系顺利过渡到沉淀的溶解与生成。 一、文言文阅读(共22分)送孟东野序 韩 愈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乐也者,郁于中而泄于外也,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者,物之善鸣者也。维天之于时也亦然,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是故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四时之相推敓,其必有不得其平者乎!其于人也亦然,人声之精者为言;文辞之于言,又其精也,尤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其在唐、.虞,咎陶、禹其善鸣者也,而假以鸣。夔弗能以文辞鸣,又自假于《韶》以鸣。夏之时,五子以其歌鸣。伊尹鸣殷,周公鸣周。凡载于《诗》《书》六艺,皆鸣之善者也。周之衰,孔子之徒鸣之,其声大而远。《传》曰:“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其弗信矣乎!其末也,庄周以其荒唐之辞鸣。楚,大国也,其亡也以屈原鸣。臧孙辰、孟轲、荀卿,以道鸣者也。杨朱、..墨翟、管夷吾、晏婴、老聃、申不害、韩非、慎到、田骈、邹衍、尸佼、孙武、张仪、苏秦之属,皆以其术鸣。秦之兴,李斯鸣之。汉之时,司马迁、相如、扬雄,最其善鸣者也。其下魏晋氏,鸣者不及于古,然亦未尝绝也。就其善者,其声清以浮,其节数以急,其辞淫以.哀,其志弛以肆。其为言也,乱杂而无章,将天丑其德,莫之顾耶?何为乎不明其善鸣者也? .唐之有天下,陈子昂、苏源明、元结、李白、杜甫、李观,皆以其所能鸣。其存而在下者,孟郊东野,始以其诗鸣。其高出魏晋,不懈而及于古,其他浸淫乎汉氏矣。从吾游者,李翱、张籍其尤也。三子者之鸣信善矣,抑不知天将和其声,而使鸣国家之盛耶?抑将穷饿其身,思愁其心肠,而使自鸣其不幸耶?三子者之命,则悬乎天矣。其在上者奚以喜,其在下也奚以悲!东野之役于江南,有若不释然者,故吾道其命于天者以解之。.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 挠:阻止 .B.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 .C.庄周以其荒唐之辞鸣 ..D.东野之役于江南 . 假:凭借 荒唐:广大,漫无边际 役:外放供职做官 解析:A项,挠:吹过。答案:A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水之无声,风荡之鸣 人之于言亦然 ..B.其跃也或激之 其于人也亦然 ..C.其声清以浮 是故以鸟鸣春 ..D.凡出乎口而为声者 其为言也,乱杂而无章 ..解析:A项均为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代词,指代水/代词,这。C项,连词,表并列/介词,用。D项,连词,表承接/连词,表并列。答案:A 3.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是一篇阐发文学创作原理的独具一格的赠言,从内容到表达形式都令人叹为观止。B.本文旁征博引,始终围绕“鸣”字做文章,从自然界到人类,层层剥笋,得出“劝”意。C.在韩愈看来,无论是政治家、哲学家、文学家,只要有“文辞”传世的,皆是“善鸣者”。D.韩愈对历史上各时期的善鸣者都给予了充分肯定,从而自然地引出对孟东野诗作的推崇。解析:D项,作者并未对魏晋时期的善鸣者予以充分肯定。答案:D 4.将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1)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将天丑其德,莫之顾耶?(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其在下也奚以悲!(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大凡事物处在不平静的时候就要发出声音。(2)大概是上天认为这个时代德行丑恶而不愿顾念他们吧?(3)身处下位又有什么可悲的呢! 5.从本文来看,韩愈在先秦诸子中特别推崇谁?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孔子。①作者只对“孔子之徒”有“其声大而远”的评价。②先引用《传》中的话来写孔子“善鸣”,再用感叹句突出强调。参考译文: 一般说来,各种事物处在不平静的时候就会发出声音。草木本来没有声音,风摇动它就发出声响。水本来没有声音,风震荡它就发出声响。水浪腾涌,或是有东西在阻遏水势;水流湍急,或是有东西阻塞了水道;水花沸腾,或是有火在烧煮它。金属石器本来没有声音,有人敲击它就发出音响。人的语言也同样如此,往往到了不得不说的时候才发言。人们唱歌是为了寄托情思,人们哭泣是因为有所怀念,凡是从口中发出而成为声音的,大概都有其不能平静的原因吧! 音乐是郁结于心的感情抒发出来的,选择了那些善于发声的东西而借助它们来发出声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种乐器,是器物中最善于发声的。自然界对于四时也是如此,选择了善于发声的东西而借助它们发出声音。所以,用鸟在春天发出声音,用雷在夏天发出声音,用虫在秋天发出声音,用风在冬天发出声音。四时的推移变化,大概也必定有不平之处吧! 对于人来说也是如此,人声音的精华是语言;对语言来说,文辞又是精华,更要选择善于表达的人并借助于他们来发表议论。在唐尧、虞舜时代,咎陶、大禹,他们是善表达的,就用他们表达。夔不能用文辞来表达,而能自用《韶》来表达。夏王太康败德,他的五个弟弟用歌来表达。伊尹为殷商表达,周公为周朝表达。所有记录在《诗》《书》等六艺中的文章,都是表达得很好的。周朝衰微,孔子这些人为此而表达,他们的言论影响巨大而深远。解释经义的书上说“上天要让孔夫子成为制作法度晓谕人民的人”,这难道能不信吗?在这之后,庄子用他那广大而不着边际的文辞来表达。楚国是大国,它灭亡了,有屈原来表达。臧孙辰、2 孟轲、荀况,是用儒家之道来表达的。杨朱、墨翟、管仲、晏婴、老聃、申不害、韩非、慎到、田骈、邹衍、尸佼、孙武、张仪、苏秦这一班人,都是用他们的学说来表达。秦朝的兴盛,有李斯表达。汉朝的时候,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是最善于表达的。之后魏、晋时,表达的人都赶不上古代,然而也未曾断绝。就是其中那些善于表达的人,他们的声音寡味而浮浅,他们的节奏频繁而急促,他们的文辞无节制而悲伤,他们的思想松弛而放荡。他们运用言辞杂乱而没有条理。这是上天厌憎他们的品行而不予关注吗?为什么不表达他们所善表达的呢? 唐朝继承了天下后,陈子昂、苏源明、元结、李白、杜甫、李观,都用他们的特长来表达。生在他们后面的孟郊,字东野,开始以他的诗来表达。他的诗中有的(水平)高于魏晋,努力不懈赶上了古人;孟郊诗歌以外的作品也接近汉的水平。跟随我一起游学的,李翱、张籍就更杰出了。这三个人的表达的确很好,但还不知道天要调谐他们的声音而使他们表达国家的兴盛呢,还是要使他们身受穷困饥饿,心思愁苦而表达他们个人的不幸呢?这三个人的命运,取决于天意。他们位高又有什么可喜?他们位低又有什么可悲?东野任职到江南,好像心有郁闷而无法排解,所以我用命运取决于天意的话来宽慰他。 二、诗歌鉴赏(共48分)(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6分)古风(其十)李 白 ①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②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注:①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②平原:即平原君,赵国重臣。6.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8分)()A. 三、四句与曹植诗句“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都运用比喻的方式表达赞誉之情。B.“后世仰末照”句,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C.本诗最后两句,以“澹荡人”与开头的“倜傥生”相呼应,意在表明诗人的志趣。D.李白在诗中盛赞了鲁仲连的高风亮节,并把他引为“同调”,内容显豁,感情深挚。解析:B项,“后世仰末照”形容鲁仲连的光芒照耀后人,使后人景仰。答案:B 7.前人评此诗:“此托鲁连起兴以自比。”结合诗句,谈谈李白借鲁仲连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8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表达了希望辅弼天下、建功立业的理想。而“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则表明了诗人不慕名利、功成身退的高尚情操。(二)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共32分,每小题8分)8.__________________,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锦瑟》)答案:锦瑟无端五十弦 望帝春心托杜鹃 9.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答案: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10.多情自古伤离别,__________________!今宵酒醒何处?__________________。(柳永《雨霖铃》)答案: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杨柳岸,晓风残月 1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答案: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三、语言运用(20分)12.下列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往事并不如烟,2012年将是中国经济史上重要的转折点。从年初的增速下行到年底的触底回暖,每一步变化都拉动着中国市场和全球市场的神经。对于备受关注的资源税改革,相关研究者认为有望成为中国基础品价改革和电力体制改革攻坚克难的重要切入点。A.往事并不如烟 B.触底回暖 C.拉动 D.攻坚克难 解析:C项,“拉动”与“神经”搭配不当,此处应为“牵动”。答案:C 13.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春运期间,各地出行人数大幅上涨,各地铁路、公路、民航交通等部门高度重视,全力保障旅客出行安全畅通。 B.在多次测试完毕后,中国首艘航母明年预计在“八一”建军节正式交付海军服役,并在国庆前后举行正式下水典礼。 C.金正日此次访问俄罗斯并与梅德韦杰夫举行会谈,主要目的是为了寻求俄罗斯在政治和经济上的支持。 D.在经历了2012年夏天《中国好声音》的“草根”和“盲选”浪潮之后,2013年初曾经以“超女”和“快男”等歌唱选秀类节目见长的湖南卫视大打“怀旧”牌,将焦点对准了那些在不同年代成名的“老声音”。解析:A项,不合逻辑,删去“交通”。B项,语序不当,“明年”应调至“‘八一’建军节”前。C项,句式杂糅,“主要目的是”与“为了”杂糅。答案:D 1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4分)()①这种艺术上的形式化往往遭浅人唾骂。 ②这些风格的创始者,他们的目的正在使艺术和自然之中有一种距离。③古希腊和中国旧戏的角色表演时用歌唱的声调,不像平常说话。④它固然时有流弊,其实也含有至理。 ⑤如果艺术的最高目的仅在于这样妙肖人生和自然,又何取乎艺术呢? ⑥艺术上有许多地方,乍看起来,似乎不近情理。A.⑥④②③①⑤ B.③①⑤④⑥② C.⑥③①④②⑤ D.⑤⑥③②①④ 解析:文段围绕“艺术形式”的话题而谈。第⑥句引起话题,第③句针对该话题,呈现具体事例。第①句中“这种……的形式”是第③句内容的指代,第④句承上启下,从对这种艺术形式的表层批评转向深层探究,第②句阐释这种艺术形式的实质,第⑤句以反问的形式总结全文。答案:C 15.请将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换成恰当的传统礼貌用语。(4分)(1)回到老家,请务必代我向你的母亲()表示问候。....(2)请不必送了(),咱们就此告别吧。....(3)老先生身体很硬朗嘛!请问您多大年纪()? ....(4)啊,稀客!难得您来我家(),请坐请坐!...答案:(1)令堂(2)留步(3)贵庚(或“高寿”)(4)光临寒舍 16.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答题。(6分)近日,记者对某市中小学“校训”进行了调查。在被调查的45所中小学中,43所学校的校训用的是四个词,所占比例高达93%,共涉及用词40个,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4个词依次为“勤奋”,39所学校使用,所占比例为87%;“团结”,30所学校使用,所占比例为67%;“爱国”,29所学校使用,所占比例为64%;“守纪”,26所学校使用,所占比例为58%。(1)请用一句话概括上文内容。(不超过12个字)(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根据上述材料,对校训的设计提出建议。(不超过10个字)(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校训形式趋同,内容相近。(2)校训要体现个性。 四、写作(60分)17.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韩三平从四川大学毕业后进入四川峨眉电影制片厂,做了一名照明工。三十多摄氏度的高温让人热得汗水直流,他还要上上下下地调度灯光设置……他工作勤快,肯动脑,很快做了场记,之后,又由场记做到副导演、艺术中心主任、导演。他说,人生要勇于追求,不断地创造价值,这样才能彰显意义。 韩三明是个矿工,18岁便开始挖煤生涯。他皮肤黝黑,长相普通,因为在影片《三峡好人》里扮演四处找媳妇的挖煤工而出了名。有人说,这回老韩可放了光了,他说,我不是演员那块料,还是老老实实挖我的煤,一样能养家糊口。 (一)体内受精和早期胚胎发育: 1、精子的发生:睾丸的曲细精管内,初情期开始 变形:细胞核—精子头,高尔基体—顶体,中心体—尾,线粒体—尾的基部的线粒体鞘,其他物质—原生质滴向后脱落 2、卵子的发生:卵巢及输卵管 胎儿性别分化后:卵原细胞有丝分裂,并变成初级卵母细胞,被卵泡细胞包围形成卵泡 卵泡的形成和在卵巢内的储备在出生前(胎儿时期完成) 初情期后:初级卵母细胞——次级卵母细胞和第一极体——减二中期停——卵子、极体 马狗排卵猪牛羊排卵受精 卵子是否受精的标志:卵黄膜和透明带的间隙可以观察到两个极体 3、受精:输卵管内完成(1)精子获能 (2)卵子的准备:达到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3)受精: 顶体反应,释放顶体内酶,溶解卵丘细胞之间的物质,穿越放射冠、透明带,(精子触及卵黄膜的瞬间)透明带反应,精子外膜和卵黄膜相互融合(标志着精子入卵),卵黄膜的封闭作用&精子尾部脱离形成雄原核,卵子减二完成,排出第二极体,形成雌原核,比雄原核小,核融合(标志受精卵的产生) 防止多精入卵:透明带反应卵黄膜的封闭作用 4、胚胎发育:卵裂期(透明带内,有丝分裂,胚胎的总体体积并不增加,或略有减小) (1)桑椹胚:细胞数目32个,全能细胞 (2)囊胚:开始出现分化,内细胞团(胎儿);囊胚腔;滋养层细胞(胎膜胎盘) 孵化:透明带破裂,胚胎伸展出来 (3)原肠胚:内细胞团—外胚层、内胚层、中胚层,原肠腔 (二)体外: 1、体外受精: (1)卵母细胞的采集:实验动物、猪、羊—促性腺激素处理超数排卵,输卵管中冲取 大牛:屠宰母畜的卵巢中采集卵母细胞;活体动物的卵巢中吸取卵母细胞人工培养至减二中期 (2)精子的采集和获能:假阴道法、手握法、电刺激法 获能处理:培养法(人工配制的获能液);化学诱导法(一定浓度的肝素或钙离子载体溶液) (3)受精:获能溶液或专用的受精溶液 2、胚胎的早期培养: 无机盐、有机盐、维生素、激素、氨基酸、核苷酸、血清 向受体移植或冷冻保存 3、胚胎移植: (1)意义:充分发挥雌性优良个体的繁殖能力;大大缩短了供体本身的繁殖周期;良种畜群迅速扩大,加速了育种工作和品种改良;不受时间地域限制,节省购买种畜费用;胚胎冷冻保存品种资源和濒危物种 (2)基本程序: ①对供、受体的选择和处理。选择遗传特性和生产性能优秀的供体,有健康的体质和正常繁殖能力的受体,供体和受体是同一物种。并用激素进行同期发情处理,用促性腺激素对供体母牛做超数排卵处理。②同种优秀公牛配种或人工授精。 ③把供体母牛子宫内的胚胎冲洗出来(冲卵),胚胎进行质量检查,向受体移植或放入液氮中保存。④对受体母牛进行是否妊娠的检查。 (3)生理学基础: ①同期发情处理,为供体的胚胎移入受体提供了相同的生理环境。 ②早期胚胎在一定时间内处于游离状态,不与母体子宫建立组织上联系,可以胚胎收集。 ③受体对移入子宫的外来胚胎不发生免疫排斥反应,胚胎可以在受体的存活。 ④供体胚胎可与受体子宫建立正常的生理和组织联系,但遗传特性在孕育过程中不受影响。 4、胚胎分割: 实体显微镜、显微操作仪 发育良好,形态正常的桑椹胚或囊胚(内细胞团均等分割) 5、胚胎干细胞(ES或EK细胞): 来源于早期胚胎或原始性腺 具有胚胎细胞的特性:体积小,细胞核大,核仁明显;具有发育的全能性 体外诱导分化:(1)治疗人类的某些顽症 (2)培育出人造组织器官,解决供体器官不足和器官移植后免疫排斥的问题。 (3)饲养层细胞上或添加抑制剂的培养液中不分化,加入分化诱导因子(牛黄酸、丁酰环 什么是基因工程? 1.1DNA 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 一,“分子手术刀”——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酶)一来源:主要是从原核生物中分离纯化出来的.能够识别双链 DNA 分子的某种特定 特定的核苷酸序列 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 序列, 特定部位的两 二功能: 特定 序列 特定部位 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开,因此具有专一性.三结果:经限制酶切割产生的 DNA 片段末端通常有两种形式,黏性末端和平末端.二,“分子缝合针”——DNA 连接酶 一功能:将切下来的 DNA 片段拼接成新的 DNA 分子.连接部位:磷酸二酯键,不是氢键.二两种 DNA 连接酶(EcoliDNA 连接酶和 T4-DNA 连接酶)的比较:⒈相同点:都缝合磷酸 二酯键.⒉区别:EcoliDNA 连接酶来源于 T4 噬菌体,只能将双链 DNA 片段互补的黏性末 端之间的磷酸二酯键连接起来;而 T4DNA 连接酶能缝合两种末端,但连接平末端的之间的效 率较低.三与 DNA 聚合酶作用的异同:DNA 聚合酶只能将单个核苷酸加到已有的核苷酸片段的末端, 形成磷酸二酯键.DNA 连接酶是连接两个 DNA 片段的末端,形成磷酸二酯键.三,“分子运输车”——载体(与细胞膜上的载体有什么区别?)一作为载体的必要条件:能在受体细胞中复制并稳定保存;具有一至多个限制酶切点,供外 源 DNA 片段插入;具有标记基因,供重组 DNA 的鉴定和选择;对受体细胞无害,易分离.二最常用的载体是质粒:是一种裸露的,结构简单的,独立于细菌染色体之外,并具有自我 复制能力的很小的双链环状 DNA 分子.三其它载体:噬菌体的衍生物,动植物病毒.三 1.2 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 一,目的基因的获取(什么是目 的基因?)一获取方法:原核基因采取直接分离获得,真核基因是人工合成.二从基因文库中获取目的基因 什么是基因文库?什么是基因组文库?什么是部分基因文库?三者间是什么关系? 怎样从基因文库中获取目的基因? 三利用 PCR 技术扩增目的基因 ⒈什么是 PCR 技术?⒉原理:DNA 双链复制.⒊PCR 技术需哪些必要条件?PCR 的结果是什 么? ⒋过程:变性→退火→延伸→多次重复.四直接人工合成.四 二, 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该过程实际上是不同来源的基因重组 基因重组的过程, 是基因工程的核心)基因重组 一构建基因表达载体的目的是什么?怎样构建? 二一个基因表达载体的组成:复制原点+启动子+目的基因+终止子+标记基因 什么是启动子, 终止子?它们分别在基因表达载体上的什么位置?各有什么作用?标记基因 有什么作用? 三,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一转化的概念:是目的基因进入受体细胞内,并且在受体细胞内维持稳定和表达的过程.二常用的转化方法 ⒈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 采用最多的方法是农杆菌转化法 其次还有基因枪法和花粉管 农杆菌转化法, 农杆菌转化法 通道法等.导入到了植物细胞的什么位置? ⒉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 最常用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技术 此方法的受体细胞多是受精卵 显微注射技术.受精卵.显微注射技术 受精卵 ⒊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 原核生物作为受体细胞的优点有哪些?最常用的原核细胞是 什么?转化方法是什么? 三重组 DNA 导入受体细胞后,筛选含有基因表达载体受体细胞的依据是标记基因是否表达.四,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 一首先要检测转基因生物的染色体 DNA 上是否插入了目的基因.方法:DNA 分子杂交技术 DNA 分子杂交技术.该方法的原理是什么? 二其次还要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 mRNA.方法: 用标记的目的基因作探针与 mRNA 杂交.杂交 三最后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方法:从转基因生物中提取蛋白质,用相应的抗体 进行抗原-抗体杂交 抗原-抗原 抗体杂交.四有时还需进行个体生物学水平的鉴定.如转基因抗虫植物是否出现抗虫性状.1.3 基因工程的应用 一,植物基因工程:抗虫,抗病,抗逆转基因植物,利用转基因改良植物的品质.二,动物基因工程:提高动物生长速度,改善畜产品品质,用转基因动物生产药物,作器官移 植的供体.三,基因工程药物:细胞因子,抗体,疫苗,激素等.四,基因治疗:把正常的外源基因导入病人体内,使该基因表达产物发挥功能,多而达到治 疗疾病的目的,这是治疗遗传病的最有效的手段.1.4 蛋白质工程的崛起 一, 天然蛋白质为什么不能完全适应生产和使用需要?实现蛋白质工程的基本途径是什么? 二,蛋白质工程:指以蛋白质分子的结构规律及其生物功能的关系作为基础,通过基因修饰 或基因合成,对现有蛋白质进行改造,或制造一种新的蛋白质,以满足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 需求.(基因工程在原则上只能生产自然界已存在的蛋白质)专题 2 ,细胞工程 什么是细胞工程?根据操作对象不同,可分为哪几种? 2.1.1 植物细胞工程的基本技术 一,理论基础(原理):细胞全能性.一什么是细胞的全能性?在生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细胞为什么不会表现出全能性? 二全能性表达的难易程度:受精卵>生殖细胞>干细胞>体细胞;植物细胞>动物细胞.一,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一过程 一 接种到分化培养基 离体的植物器 消毒→接种到诱导培养 基 ―――――――――→愈伤组织――――――→试管苗―→植物体 脱分化 再分化 官, 组织或细胞 什么是植物组织培养?什么叫脱分化?脱分化的实质是什么?(恢复细胞全能性的过程)脱 分化的结果是什么?什么叫再分化?什么是愈伤组织,有什么特点? 二地位:是培育转基因植物,植物体细胞杂交培育植物新品种的最后一道工序.三,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一过程 一 植物细胞A ↓去壁 去壁 原生质体A 植物细胞B ↓去壁 去壁 原生质体B 去 壁 原因:细胞壁阻碍了植物细胞间杂交 方法:酶解法 纤维素酶 果胶酶 离心 物理法 振动 电刺激 化学法—聚乙二醇(PEG)╲╱ ↓人工诱导 人工诱导 融合的原生质体 AB ↓再生壁 再生壁 杂种细胞 AB ↓脱分化 脱分化 愈伤组织 ↓再分化 再分化 杂种植株 植物细胞融合 人工诱导融合的方法 植物组织培养 植物体细胞融合遇到的第一个障碍是什么?温和的去壁方法是什么?把原生质体放在一起 会自然融合吗? 二什么是植物体细胞杂交?三意义:克服了不同生物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三 四传统的有性杂交与本节的体细胞杂交有何区别?(生殖方式;物种)2.1.2 植物细胞工程的实际应用 一,植物繁殖的新途径 一微型繁殖.什么叫植物的微型繁殖技术? 微型繁殖技术有什么优点?(繁殖速度快;保持母本性状;不受自然生长季节的限制)二作物脱毒.无性繁殖作物染毒后有什么症状?什么是作物脱毒? 三人工种子.天然种子有哪些缺陷?什么是人工种子?有什么优点? 二,作 物新品种的培育 一单倍体育种.什么是单倍体育种?原理是什么?常用什么方法?有什么优点? 二突变体的利用.为什么组织培养中易产生突变? 三,作物脱毒,人工种子, 单倍体育种比较.⒈相同点:培育过程均有采用微型繁殖的技术.⒉区别:作物脱毒强调取材一定是无毒的;人工种子只需培育得到胚状体,不定芽,顶芽和 腋芽;单倍体育种本质上属于有性生殖 有性生殖.有性生殖 四,细胞产物的工厂化生产.人们利用的细胞产物主要有哪些? 2.2.1 动物细胞培养和核移植技术 动物细胞工程常用技术手段有哪些?其中哪项工程是其他动物细胞工程技术的基础? 一,动物细胞培养 一概念:动物细胞培养就是从动物机体中取出相关的组织,将它分散成单个细胞,然后放在 适宜的培养基中,让这些细胞生长和繁殖.分散→配制悬液→原代培养 传代培养.每一步分别是如何处理的? 二过程:取材→分散 配制悬液 原代培养 传代培养 取 分散 配制悬液 原代培养→传代培养 ⒈细胞培养前为什么要对细胞分散处理? ⒉什么是细胞贴壁?什么是接触抑制?⒊什么是原代培养?什么是传代培养? ⒋为什么用于核移植的细胞通常为 10 代以内的?10 代以后的细胞的什么特点? 三动物细胞培养需要满足以下条件(什么是内环境?内环境及稳态对细胞有什么作用?)⒈无菌,无毒的环境.培养液应进行无菌处理.通常还要在培养液中添加一定量的抗生素, 以防培养过程中的污染.此外, 应定期更换培养液, 防止代谢产物积累对细胞自身造成危害.⒉营养:合成培养基成分:糖,氨基酸,促生长因子,无机盐,微量元素等.通常需加入血 清,血浆等天然成分.⒊温度和 pH.适宜温度:哺乳动物多是 36.5℃+0.5℃;pH:7.2~ 7.4.⒋气体环境.95%空气+5%CO2.O2 是细胞代谢所必需的,CO2 的主要作用是维持培养液的 pH.四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的应用:制备病毒疫苗,干扰素,单克隆抗体,检测有毒物质,培养医 学研究的各种细胞.五动物细胞培养与植物细胞(组织)培养比较 比较项目 原理 培养基 结果 培养环境 培养目的 固体;营养物质, 微型繁殖 作物脱毒等 繁殖, 固体;营养物质,激素 可培养成植株 微型繁殖,作物脱毒等 植物组织培养 细胞全能性 离体 体;质, 获得细胞产物或细胞等 动物细胞培养 细胞增殖 液;养 质 动 血 等培育成细胞群 体内或体外 获得细胞产物或细胞等 体 营 物 , 物 清 培育成细胞群 二,动物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和克隆动物 动物细胞培养为什么不能获得完整的动物个体?什么是动物核移植?什么叫克隆动物? 一分类:胚胎细胞核移植(比较容易);体细胞核移植(比较难).二选用去核卵母细胞的原因:卵母细胞比较大,容易操作;卵母细胞细胞质多,营养丰富.取供体动物体细胞→供体细胞培养→供体细胞与去核 去核卵母细胞融合 三体细胞核移植的过程: 去核 →重组细胞→早期胚胎→移入受体动物子宫→克隆动物.⒈受体细胞为什么要选用卵母细胞?选用的是哪一时期的卵母细胞?怎样去除卵母细胞 核? ⒉怎样使供,受体细胞融合?怎样激活受体细胞?激活的目的是什么? 四体细胞核移植技术的应用前景 ⒈加速家畜遗传改良进程,促进优良畜群繁育;⒉保护濒危物种,增大存活数量;⒊生产珍 贵的医用蛋白;⒋作为异种移植的供体;⒌用于组织器官的移植等.五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存在的问题:克隆动物存在着健康问题,表现出 遗传和生理缺陷等.2.2.2 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 一,什么是动物细胞融合? 二, 动物细胞融合与植物原生质体融合的原理 原理基本相同, 诱导动物细胞融合的方法 方法与植物原 原理 方法 生质体融合的方法类似,常用的诱导因素有聚乙二醇,灭活的病毒,电刺激等.三,动物细胞融合的意义 意义:克服了远缘杂交的不亲和性,成为研究细胞遗传,细胞免疫,肿 意义 瘤和生物生物新品种培育的重要手段.四,动物细胞融合与植物体细胞杂交的比较 原理 方法 细 膜 动 , 胞 流 性 植物体细胞杂交 去壁后诱导原生质体融合 去壁后诱导原生质体融合 细 全 性 胞 能 比较项目 主要用途 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 物理, 物理,化学方法 的障碍, 的障碍,获得杂种植株 诱导手段 动物细胞融合 细胞膜流动性 使细胞分散后诱导细胞融合 理,化,生物法 使细胞分散后诱导细胞融合 分散 制备单克隆抗体 五,单克隆抗体:用单个 B 淋巴细胞进行无性繁殖 单个 淋巴细胞 无性繁殖形成细胞群,这样的细胞群就有可能产生 无性繁殖 出化学性质单一,特异性强的抗体.一传统抗体生产方法及缺陷是什么?B 淋巴细胞有什么特点?二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 二 ⒈动物细胞融合⑴取材:骨髓瘤细胞和经抗原刺激的 B 淋巴细胞.(选用小鼠体内两种细胞 是因为同一物种的细胞杂交易成功;这两种细胞各有什么特点?)⑵融合:诱导可用物理,化学,生物法等(会有几种融合方式?);⑶用选择培养基 选择培养基 筛选出杂 选择培养基 交瘤细胞.(这类细胞有何特点?为什么?)⒉动物细胞培养⑴克隆化培养 抗体检测 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 从中筛选出能分泌所需抗体的杂交瘤 克隆化培养 抗体检测杂交瘤细胞, 细胞;⑵体内或体外大规模培养.(鼠单抗能否用于人体疾病的治疗?)三单克隆抗体的优点: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并能大量制备.准确识别各种抗原物质的细微差异, 并跟一定抗原发 四单克隆抗体的应用⒈作为诊断试剂: 生特异性结合,具有准确,高效,简易,快速的优点.⒉用于治疗疾病和运载药物:主要用 于癌症治疗,可制成“生物导弹”(由哪几部分组成?各起什么作用?),也有少量用于治疗 其他疾病.专题 3,胚胎工程 什么是胚胎工程?主要包括哪些技术? 3.1 体内受精和早期胚胎发育 一,精子和卵子的发生 一精子的发生⒈场所:睾丸.⒉时期:从初情期开始,直到生殖机能衰退.⒊过程⑴精原细胞→多个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⑵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 细胞⑶精子细胞→精子(其中细胞核 细胞核变为精子头部 头部的主要部分;高尔基体发育为头部的顶体 顶体;细胞核 头部 高尔基体 顶体 中心体演变为精子的尾;线粒体 线粒体形成线粒体鞘 线粒体鞘;其它物质浓缩为原生质滴 原生质滴)中心体 尾 线粒体 线粒体鞘 原生质滴 ⒋⑴精子细胞变成精子过程中, 主要发生了哪些变化?细胞核和线粒体为什么都保留了?线 粒体为什么集中在尾的基部? ⑵成熟精子:形似蝌蚪,由头,颈,尾三部分组成.精子大小与动物体型大小有关吗? 二卵子的发生⒈场所:卵巢.⒉时期:胚胎在性别分化以后.⒊过程:卵原细胞→多个卵原细胞→初级卵母细胞胞→次级卵母细胞→卵细胞 两次减数分裂分别是在何时,何地完成的? ⒋卵泡主要由卵 母细胞和卵泡细胞组成的, 生长中的卵泡的卵母细胞与周围卵泡细胞突入卵 泡腔形成卵丘 排卵 卵丘.排卵 卵丘 排卵:卵母细胞与周围透明带(由糖蛋白组成),放射冠(透明带外的一层卵 泡细胞)从卵泡中排出的过程.排卵后卵泡位置形成黄体.刚排出的卵是成熟的卵子吗?它在母体的什么部位与精子受精? 三精子与卵细胞比较⒈相似点:最初阶段均进行有丝分裂,不断增加生殖原细胞的数量;经 过两次减数分裂才能形成精子和卵子.⒉不同点:一个精原细胞→四个精子;一个卵原细胞→一个卵子;精子形状为蝌蚪状;卵子 为球形;精子的形成从初情期开始, 而多数哺乳动物卵子的形成和在卵巢内的贮备是胎儿出 生前完成的.二,受精⒈概念:指精子和卵子结合形成合子(即受精卵)的过程.⒉标志:在卵黄膜和透明带的间隙可以观察到两个极体时.⒊场所:输卵管.⒋过程⑴受精前的准备阶段准备阶段 1-精子获能: 即精子必须在雌性动物生殖道内发生相 应生理变化后,才能获得受精能力的现象.准备阶段 2-卵子的准备:即卵子在输卵管内达到减数第二分裂中期时,才具备受精能力.⑵受精阶段:精,卵相遇→顶体反应(→顶体酶释放→溶解卵丘细胞(放射冠)→穿越放射冠 穿越放射冠 →接触透明带→顶体酶溶解透明带→穿越透明带 穿越透明带)→接触卵黄膜→产生透明带反应→形成第 穿越透明带 一道屏障→精子被微绒毛抱合→精子外膜与卵黄膜融合→精子进入卵 精子进入卵→产生卵黄膜封闭作 精子进入卵 用→形成第二道屏障→形成雄原核 形成雌原核 形成雄原核→形成雌原核 形成雄原核 形成雌原核→雌雄原核发育,移动,接触,合并→形成 形成 受精卵.①受精阶段主要包括哪些环节? 受精卵 ②什么是顶体反应?什么是透明带 反应?什么是卵黄膜封闭作用?它们分别起什么作用? ③什么是雌,雄原核?分别是什么时期形成的? 四意义: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十分重 要.三,胚胎发育:指受精卵发育成幼体的过程.受精卵最初发育在输卵管进行有丝分裂.一卵裂期.特点:在透明带内进行有丝分裂,细胞数量不断增加,但胚胎总体积并不增加, 或略有减少.二桑椹胚.特点:胚胎细胞数目达到 32 个左右时,胚胎形成致密的细胞团,形似桑椹.是 全能细胞.三囊胚.特点:细胞开始出现分化(该时期细胞的全能性仍比较高).外为滋养层细胞,将 发育成胎膜和胎盘;聚集在胚胎一端个体较大的细胞称为内细胞团, 将来发育成胎儿的各种 组织.中间的空腔称为囊胚腔.什么叫孵化? 四原肠胚.特点:有了三胚层的分化,具有囊胚腔和原肠腔.3.2 体外受精和早期胚胎培养 一,体外受精 一卵母细胞的采集和培养 主要方法:用促性腺激素处理,使其排出更多的卵子,然后,从输卵管中冲取卵子,直接与 获能的精子在体外受精.第二种方法:从刚屠宰母畜的卵巢中采集卵母细胞;第三种方法是 借助超声波探测仪,腹腔镜等直接从活体动物的卵巢中吸取卵母细胞.采集的卵母细胞,都 要在体外经人工培养成熟后,才能与获能的精子受精.二精子的采集和获能⒈收集的方法:假阴道法,手握法和电刺激等.⒉获能处理: 在体外受精前,要对精子进行获能处理⑴培养法:将取自附睾的精子,放入人 工配制的获能液中,培养一段时间精子就可获能.如啮齿动物,家兔和猪.⑵化学法:将精 子放在一定浓度的肝素或钙离子载体 A23187 溶液中,用化学药物诱导精子获能.如牛,羊.三受精:获能的精子和培养成熟的卵细 胞在获能溶液或专用的受精溶液中完成受精过程.二,胚胎的早期培养 胚胎的早期培养:精子与卵子在体外受精后,应将受精卵移入发育培养液 发育培养液中继续培养,以检 发育培养液 查受精状况和受精卵的发育能力.培养液成分较复杂,除一些无机盐和有机盐外,还需添加 维生素,激素,氨基酸, 核苷酸等营养成分,以及血清等物质.当胚胎发育到适宜的阶段时, 可将其取出向受体移植或冷冻保存.不同动物胚胎移植的时间不同.3.3 胚胎工程的应用及前景 一,胚胎移植.一什么叫胚胎移植?什么是“供体”?什么是“受体”?(供体为优良品种, 一 作为受体的雌性动物应为常见或存量大的品种.)二地位:如转基因,核移植,或体外受精等任何一项胚胎工程技术所生产的胚胎,都必须经 过胚胎移植技术才能获得后代,是胚胎工程的最后一道“工序”.三胚胎移植的现状和意义⒈加速育种工作和品种改良;⒉大量节省购买种畜的费用;⒊一胎 多产;⒋保存品种资源和濒危物种;⒌可以充分发挥雌性优良个体的繁殖潜力,缩短繁殖周 期,增加一生繁殖的后代数量.四生理学基础:⒈动物发情排卵后,同种动物的供,受体生殖器官的生理变化是相同的.这 就为供体的胚胎移入受体提供了相同的生理环境 相同的生理环境.相同的生理环境 ⒉早期胚胎在一定时间内处于游离状态.这就为胚胎的收集 胚胎的收集提供了可能.胚胎的收集 ⒊受体对移入子宫的外来胚胎不发生免疫排斥反应 不发生免疫排斥反应.这为胚胎在受体的存活提供了可能.不发生免疫排斥反应 ⒋供体胚胎可与受体子宫建立正常的生理和组织联系, 但供体胚胎的遗传特性 遗传特性在孕育过程中 遗传特性 不受影响.不受影响 五基本程序主要包括 ⒈对供,受体的选择和处理.选择遗传特 性和生产性能优秀的供体,有健康的体质和正常繁 殖能力的受体,供体和受体是同一物种.并用激素进行同期发情处理,用促性腺激素对供体 母牛做超数排卵处理.⑴对供体,受体进行选择①供体:遗传性能和生产性能优秀的个体;②受体:健康和正常繁殖能力的个体.⑵处理:同期发情.具体做法:注射相关激素.⒉采集卵母细胞.方法:注射促性腺激素使供体超数排卵.⒊配种或人工授精.精子来源:同种优良的雄性动物.⒋对胚胎的收集,检查,培养或保存.配种或输精后第 7 天,用特制的冲卵装置,把供体母 牛子宫内的胚胎冲洗出来(也叫冲卵).对胚胎进行质量检查, 此时的胚胎应发育到桑椹或胚 囊胚阶段.直接向受体移植或放入-196℃的液氮中保存.⒌对胚胎进行移植.⑴手术法:引出受体子宫和卵巢,将胚胎注入子宫角,缝合创口.⑵非手术法:将装有胚胎的移植管送入受体母牛子宫的相应部位,注入胚胎.⒍移植后的检查.对受体母牛进行是否妊娠的检查.二,胚胎分割一概念:是指采用机械方法将早期胚胎切割 2 等份,4 等份等,经移植获得同 一 卵双胎或多胎的技术.二意义:来自同一胚胎的后代具有相同的遗传物质,属于无性繁殖.全能性.所以胚胎分割的时期为发育良好,形态正常的桑椹胚 三理论基础:动物胚胎细胞的全能性 全能性 或囊胚.四操作过程:用分割针或分割刀片将胚胎切开,吸出其中的半个胚胎,注入预先准备好的空 透明带中,或直接将裸半胚移植给受体.使用的主要仪器是实体显微镜和显微操作仪.操作 注意事项:⒈对囊胚阶段的胚胎进行分割时,要将内细胞团均等分割.原因是内细胞团一般 到囊胚阶段才出现,它是发育为胚胎本身的基础细胞,其他细胞为滋养细胞,只为胚胎和胎 儿发育提供营养.若分割时不能将 内细胞团均等分割, 会出现含内细胞团多的部分正常发育 的能力强,少的部分发育受阻或发育不良,甚至不能发育等问题.⒉胚胎分割的份数越多, 操作的难度会越大,移植的成功率也越低.毛色和斑纹还存在差异;⒉采用胚胎分割 五胚胎分割技术的缺陷⒈刚出生动物的体重偏低, 技术产生同卵多胎的可能性是有限的.三,胚胎干细胞一什么是哺乳动物的胚胎干细胞? 一 二特点⒈形态:体积小,细胞核大,核仁明显;⒉功能:具有发育的全能性,可分化为成年 动物体内任何一种组织细胞;⒊在体外培养的条件下,ES 细胞可以增殖而不发生分化.对 它可以进行冷冻保存,也可以进行遗传改造.⒉是在体外条件下研究细胞分化的 三主要用途⒈可用于研究哺乳动物个体发生和发育规律;理想材料,在培养液中加入分化诱导因子,如牛黄酸等化学物质时,就可以诱导 ES 细胞向 不同类型的组织细胞分化, 这为揭示细胞分化和细胞凋亡的机理提供了有效的手段;⒊可以 用于治疗人类的某些顽疾,如帕金森综合症,少年糖尿病等;⒋利用可以被诱导分化形成新 的组织细胞的特性,移植 ES 细胞可使坏死或退化的部位得以修复并恢复正常功能;⒌随着 组织工程技术的发展,通过 ES 细胞体外诱导分化,定向培育出人造组织器官,用于器官移 植,解决供体器官不足和器官移植后免疫排斥的问题.专题 4,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 4.1 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 一,基因生物与食物安全 反方观点:反对“实质性等同”,出现滞后效应,出现新的过敏原,营养成分改变.正方观点:有安全性评价,科学家负责的态度,无实例无证据.二,转基因生物与生物安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反方观点:扩散到种植区之外变成野生种类,成为入侵外来物种,重组出有害的病原体,成 为超级杂草,有可能造成“基因污染”.正方观点:生命力有限,存在生殖隔离,花粉传播距离有限,花粉存活时间有限.三,转基因生物与环境安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反方观点:打破物种界限,二次污染,重组出有害的病原微生物,毒蛋白等可能通过食物链 进入人体.正方观点:不改变生物原有的分类地位,减少农药使用,保护农田土壤环境.4.2 关注生物技术的伦理问题 一,克隆人:两种不同观点,多数人持否定态度.否定的理由:克隆人严重违反了人类伦理道德,是克隆技术的滥用;克隆人冲击了现有的婚 姻, 家庭和两性关系等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克隆人是在人为的制造在心理上和社会地位上 都不健全的人.肯定的理由:技术性问题可以通过胚胎分级,基因诊断和染色体检查等方法解决.不成熟的 技术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使之成熟.中国政府的态度:禁止生殖性克隆,不反对治疗性克隆.四不原则:不赞成,不允许,不支 持,不接受任何生殖性克隆人的实验.二,试管婴儿:两种目的试管婴儿的区别两种.不同观点,多数人持认可态度.否定的理由:把试管婴儿当作人体零配件工厂,是对生命的不尊重;早期生命也有活下去的 权利,抛弃或杀死多余胚胎,无异于“谋杀”.肯定的理由:解决了不育问题,提供骨髓中造血干细胞救治患者最好,最快捷的方法,提供 骨髓造血干细胞并不会对试管婴儿造成损伤.三,基因身份证 否定的理由:个人基因资讯的泄漏造成基因歧视,势必造成遗传学失业大军,造成个人婚姻 困难,人际关系疏远等严重后果.肯定的理由: 通过基因检测可以及早采取预防措施, 适时进行治疗, 达到挽救患者生命目的.4.3 禁止生物武器 一, 生物武器: 生物战剂及施放它的武器, 器材总称生物武器.生物 战剂是指在战争中使人, 畜致病,毁伤农作物的微生物及其毒素.二,种类:致病菌,病毒,生化毒剂,以及经过基因重组的致病菌.三,散布方式:吸入,误食,接触带菌物品,被带菌昆虫叮咬等.四,特点:致病力强,多数具传染性,传染途径多,污染面广,有潜伏期,不易被发现,危 害时间长等.五,禁止生物武器公约及中国政府的态度.专题 5,生态工程 概念:生态工程是指人类应用生态学和系统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系统设计,调控和技 术组装,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重建,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传统生产方式进 行改善,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从而促进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5.1 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什么是生态经济?怎样才能实现生态经济(循环经济)? 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 一,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理论基础:物质循环.实例:“无废弃物农业”.二,物种多样性原理.理论基础:生态系统稳定性.特点:物种越丰富,生态系统的抵抗力 稳定性越高.三,协调与平衡原理.理论基础: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四,整体性原理.理论基础:社会-经济-自然复合成的巨大系统.五,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一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理论基础:分布式优于集中式和环 一 式.二系统整体性原理.理论基础: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二 5.2 生态工程的实例和发展前景 一,生态工程的实例 一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问题:农村中物质,能量的多级利用问题.对策:进行综合发 展型生态工程.二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工程.问题:小流域水土流失问题.对策:进行综合治理.三大区域生态系统恢复工程.问题:我国土地荒漠化问题.对策: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 草等.四湿地生态恢复工程.问题:湿地的缩小和破坏问题.对策:控制污染,退田还湖等.五矿区废弃 aim to do sth.意欲,企图做某事 aim at doing sth.with the aim of 带有……的目的 4.focus on=concentrate on 集中 5.convince sb.Of 使某人信服 6.a great deal大量 7.in the flesh活着的 本人 8.take the place of sb.= replace 代替,取代 take one’s place代替,取代;入座;就位 9.break away from脱离,摆脱,放弃 10.at the same time 同时;但是 11.would rather do sth(主语)宁愿做某事 would rather sb.did sth.宁愿某人做某事(现在或将来)would rather sb.had done sth.宁愿某人做某事(过去)12.as a consequence =in consequence = as a result 结果 as a consequence of =in consequence of =as a result of 由于…的原因 13.in possession of拥有… in the possession of sb =in one’s possession 为某人所拥有 take/ have possession of拥有(占有)14.consider doing 考虑做某事 consider sb./sth.to be/as consider that-clause 认为,看待 consider it adj./n.+to do sth.15.be well worth doing 值得…(表被动)16.be contemporary with 与…属同时期 17.convince sb.of sth 使某人确信/明白某事 convince sb.+that clause使某人相信… convince sb.to do sth.说服某人做某事 15.attempt to do sth.企图做某事 16.on one hand…… on the other hand…… 一方面…另一方面… 17.scores of 许多,大量 18.not only……but also不但……而且 19.every two years 每两年 every second year every other year 20.be(well)worth n./doing(主动表被动)…值得… Unit 2 Poems 1.go over 复习,检查 2.make sense 有意义,说得通 (Sb.)make sense of sth 理解…… (Sth.)make sense to sb.有意义,说得通 3.recite / read / explain sth.to sb.给某人背诵/读 / 解释…… 4.couvey one`s emotions 表达情感 5.bow to … 向鞠躬 / 屈服 6.stay/sit up 熬夜 7.take it easy = take things easy放轻松,别紧张 take one`s time 别着急,慢慢来 8.(Sb.)run out of sth.用完,耗尽(及物) (Sth.)run out 用完(不及物) 9.make up 组成 / 编造 / 化妆 / 弥补 / 和解 be made up of = consist of … 由……组成10.a few more minutes 再多几分钟 11.be popular with … = be well received by … 很受欢迎 12.be brimful of = be full of … 充满 13.translate A into B 把A翻译成B 14.week in ,week out 一周又一周 day by day 一天又一天 15.on and on 继续不停地 16.by chance / accident 碰巧 17.hold on 继续 / 别挂断(电话) 18.(Sb./ Sth.)be likely to do sth.有可能…..19.try out 试验 try on 试穿 20.let out 泄漏 / 发出(声音)/ 释放 / 放宽(衣服)21.look forward to 盼望 Unit 3 Healthy Life 1.due to 由于;归功于 2.be/become addicted to 对……有瘾 3.decide on 对……做出决定 4.be/become/grow accustomed to sth./doing sth.习惯于某事/做某事 5.feel like(doing)想要(做) 6.in spite of 不管;不顾 7.stand for 支持;代表 8.get(sb.)into(sth.)陷入;染上坏习惯;进入 get into the way/habit of doing sth.学成做某事的方法/养成做某事的习惯 9.be ashamed of/that.… 为……感到惭愧/羞愧 be ashamed to do sth.羞于做某事 10.take off 开除/脱衣/起飞/取消/休假 11.quit(doing)sth.停止做某事 12.at risk 处在危险之中 take risks(a risk)冒险 13.manage to do sth.设法做好/设法办到某事 14.so far 到目前为止(与现在完成时连用) 15.make sure 确定;查明;弄明白 16.prevent sb.(from)doing sth.阻止某人做某事 17.every time 每次;每当……时 Unit 4 Global warming 1.global warming 全球气候变暖 2.a supply of /supplies of 大量的3.depend on 依靠 4.human activity 人类活动 5.a natural phenomenon 自然现象 6.be trapped in...被困在…… 7.a quantity of/quantities of + n.大量的8.result in 导致..result from 原因是..9.as a result = in consequence 因此 as a result of =in consequence of 由于…的缘故 10.build up 逐渐建立 11.keep on 保持 12.make a difference 有影响;有关系 make no difference 对……没有影响;不重要 13.put up with… 忍受 14.as/so long as 只要 15.and so on 等等 16.glance at… 很快地看……一眼..17.on the whole 大体上 18.compare…to.../compare….with 与…相比 19.come about 发生(不及物)come across偶遇;穿过 come back回来 come down降下;减低 come in进来;到达 come out出来;出版 come up上来;被提出讨论;发芽 come up with追上;赶上 come to 结果达到;苏醒 20.heat up 受热 21.up to 多达;比得上 22.in the years ahead 今后一些年里 23.carry out 执行 24.decrease by 下降了…… decrease(from …)to(从……)下降到 25.greenhouse effect 温室效应 Unit 5 The power of nature 1.a volcano erupting 一次火山爆发 2.an active / a live volcano 活火山 3.compare…with / to… 把……和……进行比较 compare…to… 把……比作…… 4.imagine doing sth.设想做某事 5.take risks / a risk 冒险 at risk 处于危险之中 at the risk of doing sth.…冒……危险 risk doing sth.冒险做某事 6.meet with sb.碰到、遇到某人 7.excite sb./oneself 使某人/自己激动 8.protect sb./ sth.from… 保护……免遭…… 9.be warned(not)to do sth.被警告(不要)去做某事 warn sb.of danger 警告某人有危险 10.move sth.out of the way 把……搬离…… 11.burn to the ground 全部焚毁 12.far more(=much more)多得多,多很多 13.the first sight of… 第一次看见…… 14.be fast asleep 睡得很熟 15.be about to do sth.… when… 正要做某事……就在这时…… 16.as bright as day 亮如白昼 17.in the distance 在远处(大范围的) at a / some distance(有间隔的)在远处(的具体某地) 18.in the side of the mountain 在山的一边 19.have a much closer look(at sth.)近距离的观看(某物) 20.be in a panic 陷入恐慌(状态)get into a panic 陷入恐慌(动作) 21.make one’s way to … 前往…….22.climb down into… 爬进…… 23.be enthusiastic about… 对……怀着热情 24.be amazed at … 对……感到惊讶 25.take sb.by surprise 使某人大吃一惊 take sth.by surprise 突袭 26.make an effort to do sth.努力做某事 27.be out of work 失业 28.(the)Lake of Heaven 天上的湖(天池) 29.thick forest 茂密的森林 30.nature reserve 自然保护区 31.vary from … to … 由……到……不等 32.a great diversity of 多种多样 33.take a bath 沐浴 34.give birth to sb.生小孩 35.glance through 匆匆看一遍 36.be bored with sb./ sth.对某人/某物厌烦 【高中化学方程式选修四总结】推荐阅读: 高中化学选修五05-26 高中化学选修1教案09-28 化学人教版选修四教案01-14 分析化学方程式总结11-03 初中化学置换反应方程式总结11-07 九年级化学化学方程式总结讲解06-01 高考化学复习的电解方程式总结10-22 高二化学有机物方程式12-03 化学燃料电池方程式书写方法01-22 化学选修三教案12-05高中化学方程式选修四总结 篇6
高中生物选修三总结 篇7
高中生物资料选修三总结 篇8
高中英语选修6词组总结 篇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