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灵之光照亮语文学习之路

2022-09-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在新的课程标准之下, 如何进行有效的语文学习实践活动?如何把专家的思想转变为我们的教学行为?已成为越来越多的教师关注的问题。我经过艰难的探索, 初步地悟到了一点, 这就是:用心教、用心学、用心灵之光照亮语文学习之路。

1 创设立体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课一开始, 就应该像磁石一样牢牢地把学生的心抓住, 产生一种强烈的学习愿望;课一开始就应该直入文章的情境, 学生在不知不觉间已经开始了学习活动。课一开始, 就应该点亮学生心中那盏情灯, 照亮前进的道路。

在学习《土地的誓言》时, 我设计了这样一则导语:“我唱了一首〈故乡的云〉”, 紧接着朗诵一段富有诗意的独白, “故乡是什么?故乡是一首绵远悠长的歌, 夜深人静之时, 长年漂泊在外的你哟, 可曾听到?故乡是什么?故乡是白发亲娘脸那滚烫泪滴, 夜深人静之时, 常年漂泊在外的你哟, 可曾看到?故乡是炎炎夏日里, 迎面吹来的一阵绿色的风;是严寒的漫漫冬夜里熊熊燃烧的篝火……”

世间何物最动人, 唯有情字真。先以歌声打动学生的心, 动之以情。以情激情, 以情悦情。诗一样的独白, 融合着我个人的情感, 融合着作者的情感。独白本身也是一首动听的音乐, 更能够拨响学生心中的情感弦, 引发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恋。

2 找准端点, 融进学生的生活体验, 推进有效的学习活动

一切有效的学习活动, 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因此,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就要找准学生的学习端点, 融进学生的对生活对人生的真实体验。这样学生在学习起来, 就有一种“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感觉, 有一种遇到知音的感觉。然后, 教师不断地进行引领, 从一个端点引向另一个新的端点, 从一个兴奋点走向另一个更高的兴奋点, 不断把学习引向深入。

(1) 读书感受法。可在学生初读过文章2、3遍后, 由学生谈谈感受, 这样我们就能够摸清底码, 学习活动朝着哪个方向发展就心中有数了。

(2) 投石问路法。这种方法在课进行到中期运用比较好, 此时学生已大体对作者的情感有了一个粗浅的认识, 正处于似懂非懂之时, 可由教师提出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 把学生的学习向更深层推进。

3 指点学习方法, 进行实效的学习实践活动

方法如指路明灯, 如火箭的助推器。无论是教学还是学习, 选择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是相当重要的。通过大量的调查发现, 凡是学习成绩好的同学都有一套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他们都很有心, 该记什么, 该学什么, 心中十分有数;而学习成绩差点的学生, 学习是比较盲目的。学习方法如同作战的武器, 是选择长矛, 还是导弹, 效果是很不一样的。目前, 初中生感到困难的是阅读与写作, 究其原因与学习方法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 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要灵活指导学生认真领会学习方法, 若能达到心领神会的境界, 那就更妙了。

(1) 活读活用, 崇尚自然。对于目前的初中生而言, 要给他们一定量的读书时间, 丰富他们的语感, 增加积累。这是学习的基础。读的形式可以是范读、领读、点名读、听读、自由读、美读等。这些读的形式要用在当用处, 切不可机械模仿。正所谓“善学者, 得渔忘拴, 不善学者刻舟求剑。”

(2) 感官法。这种方法就是我们在读书时要调动我们的各种感官, 眼看、耳听、脑子想, 立体读文章。这种方法比较适用于学习诗或者散文。读诗, 要用心读, 透过诗的语言, 沉浸到诗的境界中去, 其中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就是要调动我们的各种感官, 发挥丰富的联想与想象。相信, 青少年在形象思维中并不比我们成人差, 而且有些地方是超越于成人的。

(3) 换位法。在老师的精心诱导之下, 学生自觉不自觉地走进文章的过程。可分为移形换位、移情换位、移神换位。在学习《核舟记》时, 学生们总是把佛卬与鲁直的位置搞错。我就让学生们进行了现场表演, 这样一来, 位置记准了, 文章背下来了, 情境进入了。

课要上到学生的心里去。教人教心, 浇树浇根。当你在课堂上忘记了自身的存在忘记了众多听课老师, 而只是在和学生们的心灵交游, 在和作者的心灵交游, 神游其中, 那将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啊。

综上所述, 在与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中, 我们要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导向, 在共同学习的活动中共享语文资源;运用有效的学习方法, 深挖深掘语文资源中的宝藏, 获得知识, 提高技能, 从而真正地达到三维的和谐统一, 从而真正地融入自己的血液之中, 为我所用, 用心灵之光照亮语文学习之路。

摘要:创设立体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找准端点, 时刻摸准学生的脉搏, 以这些端点的组合划一条螺旋上升的曲线, 形成一个倒立的圆锥体。以学生的生活体验为基础, 以学习方法为武器, 增加学生的生活体验, 注入时代的活水。以活点活拨为契机, 一次次将学习活动引向深入。与学生共同开发、挖掘语文资源, 力争达到或接近师心、学心与作者之心的和谐共振的境界。

关键词:立体的教学情境,生活体验,活点活拨,和谐共振

参考文献

[1] 于漪.追求综合效应.

[2] 钱梦龙.导读的艺术.

[3] 宁鸿彬.走思维训练之路

[4] 蔡澄清.点拨教学法.

上一篇:煤矿局部通风的设计方案研究下一篇:动压影响软煤巷道底板注浆加固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