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关爱之光照亮学生

2024-06-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让关爱之光照亮学生(精选8篇)

让关爱之光照亮学生 篇1

今年的4、5月的师德教育活动的主题是“情系教育、关爱学生”。活动期间,我不仅认真学习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夷陵区教育局关于严禁中小学有偿补课、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滥发资料和违规收费的通知))等文件精神,还学习了张文质教授与肖川教授关于“生命化教育”的若干文章,我深有感触。《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第三条明确指出,要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关爱学生应该从尊重学生开始。现对作法浅谈如下体会:

一、关爱学生,要建立在人格平等、富有爱心的交流对话的基础上。

苏霍姆林斯基说:“请记住,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老师要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肯定每一个人,不以学习成绩的好坏来衡量一个人。老师要真诚袒露,闻心见性,温暖学生的心怀,培育他们的胸志,让他们的人生不断充实,使他们的前程逐渐光明。有一句名言叫“蹲下来看孩子”。爱的教育,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是对生命价值的尊重。爱不仅仅是微笑,更是一种教育心态;爱是对个体健康的欣喜,是对生命挫折的忧虑;爱是真诚,是对孩子们自尊的保护。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名学生在一名教师家玩,老师拥有一套精美的茶具,在玩耍时一不小心,被学生摔碎了一只。学生很害怕。而老师却莞尔一笑:“真不错,又多了一只碟子。”这笑声里,细心一想,包含了对学生多少的爱啊!我从这个故事里读懂了对孩子生命的呵护、对孩子尊严保护的巨大价值。我们要真正看重孩子的生命自主,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我们才能培育出心智健全的生命。人格要用人格来塑造,爱心需要爱心来培养,用心灵方能赢得心灵。

二、关爱学生,就要唤醒生命的主体意识,促其自我提升。的确,在我们周围有着许多懵懂玩童,他们学习成绩不很理想,又不太服从教导,有的甚至还沾染了一些恶习。其实,这种消极的灰色的生命状态并非为他们主体意志所期望的,在他们内心深处充满了挫折的体验、心灵的创痛。虽然他们对自我是极度的不悦纳,不自觉的在逃避、在麻木化,他们的世界是一片黑暗,他们的主体意识几乎处于休眠状态,但他们同样具有渴望,渴望关注、渴望沟通、渴望进步,渴望一切好学生拥有的一切。而为人师者,又怎么能够苛责、鄙弃他们呢?对他们而言,老师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就是一条信息,一个昭示;一个微笑,一个首肯就是一种信任,一股暖流。我曾经带过一名学生,成绩很差,胆子非常小。但听同学说他歌唱歌得好。于是在一次活动中,我让他在全校师生面前唱了一首歌。我深深记得他上台前紧紧拽住我衣服的样子,满眼的怯弱。于是我紧紧的拽住他的手,只说了一句话:老师相信你!你唱歌最棒!他上台后自信的演唱赢得了满堂喝彩。重要的是,这一次小小的鼓励,开启了他的自信大门。马克思说:“人不是一件东西,他是置身于不断发展过程中的生命体,在生命的每一时刻,他都正在成为,却又永远尚未成为他能够成为的那个人。”我们老师应该深谙人需要不断唤起内在激情的道理。我想,在孩子们的人生旅途中,我们多给予一些信任和期待,让其感受到生命存在的价值和使命,找到发展的支点和突破口,定能使其沐浴到生活的阳光,绽放出自我的色彩。

三、关爱学生,还必须承认生命的差异,要学会赏识,尊重个性。

我们熟悉自然界中的知了、蝉、喜鹊、蜻蜓、燕子、蝴蝶„„每一种,都是各自生命的个体,构成了这五彩缤纷的世界。其实生命有着较大的差异。因而所有的孩子也不应朝着同一个目标发展,教师也不能用一个模子来塑造千差万别的学生,用一个目标来导航兴趣各异的孩子,用一个标准来衡量所有的孩子。我曾经接手一个班级,之前已有好几个同事告诫我当中有几位极不爱学习、极爱捣乱的学生。并且,第一次的班会上的事实也证实了这一点。后来,我就很少正面看这几个学生了,也从此认定他们只能拖班里的后腿。有一次学校开运动会,我们班与其他同年级的班赛篮球,我在一旁助威。我看到了球场上奋力拼搏的队员。我发现,那几个被我打入另册的学生在场上的表现极为出众:反应敏捷、善于拼抡,有极强的组织、协调能力。我惊呆了,同时,我也感到很庆幸:好在我发现较早,还来得及补救。后来,我几次找他们谈话,沟通感情、交流思想。针对他们表现出来的这些优点来鼓励他们、肯定他们。他们很感动,他们说从来没有老师像我那样关心过他们。也正是基于这些,他们开始努力地改正自己的一些缺点。后来,这几个学生上课不捣乱了,学习成绩也有了显著提高。从这件事上我体会到教师的责任就在于挖掘每个孩子的可爱之处,进而欣赏他们、培养他们。须知,一颗流星、一点流萤,在广袤的夜空,都是亮丽的风景,都让我们感受到“这一个”的独一无二和与众不同。

四、关爱学生,就要关心学生的生命感受,让生命自由地成长。

每个生命的感受是不一样的。被誉为“闻声识乌第一人”的美国乌类研究专家大耳·西布利,从小就喜欢乌,喜欢大自然。大学一年级时他发现自己对坐在教室里学习非常不习惯,就主动提出退学。当时很多人认为他是疯子,但西布利的父亲却很支持他。“亚洲最年轻的数据库专家”晓末曾经是一个没有考上好高中、连中专都上不好、对学习极为厌倦的孩子,他的母亲没有逼他走独木桥,而是理解他对电脑的兴趣,开掘他的潜能,终于使这个只有初中学历的孩子走上大学的讲台,并主持开发了国际领先的系统整合方面的项目。我想,他们是幸运的。因为他们生命感受得到体贴,生命成长获得信任,生命力量不受怀疑。其实学生们的任务不只是“学习”,而应该是“成长”。而生命中没有什么比自由地成长更幸福,也没有什么比剥夺这种自由成长的权利更大的悲剧。那些引发悲剧的家庭,学生们无一不是失去他们所追求的个性与自由,学校和家长们似乎都忘了先成人后成才的道理,寄希望孩子们为校争光、为父母光宗耀祖,就这样曰复一日,年复一年,无休止地剥夺他们的时间与空间,使他们再也感受不到生命给他们带来的自由、快乐和幸福。有一位作家写得好:你要种的是

一棵枝繁叶茂的快乐树,而不是一棵被修剪捆绑得伤痕累累的盆景。生命只有在自由中才能健康地成长,过多的捆绑只会扭曲生命。孩子们需要自由的时间和空间,因为自由生成智慧,自由生成人格。

五、关爱学生,就要在反思中让自己的教育生命在不断成长。

“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罗曼.罗兰如是说。作为老师既要关注学生生命的成长,体验学生生命的美好,但同时也要能体验到自己生命的价值,产生幸福感,自豪感。做教师的快乐,就在于有一大批生命要在你的手中成长、放飞。只要细细地体味,反复地想想,当“生命在你的关怀下生动地展开”,那将是多么美丽的一种情景啊!因缺失爱心而误导了生命,又是可悲的,我们的内心将由此歉疚终生。所以教师要时时反思,提升自己的生命境界,提高自己的育人水平。曾经有一位老师是这样反思自己的:当走在校

园里,不经意间遇见两年前的学生,我便不由自主地感到我有负于他们的真诚,因为我不是一个优秀的老师,无法给予他们最好的东西,难为他们每天竞如此真挚的叫我一声老师!为了不让遗憾永存,我要努力教好每一位学生。这是一个年轻的生命从心底流露出来的教育诗篇,我相信,这样的老师一定会谱写出最灿烂的生命乐章。

让关爱之光照亮学生 篇2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 我读了这篇文章, 心情十分沉痛, 是对作者的同情?还是对那位老师的厌恶?在过去的教学中, 教师的某些教学行为、教学方式多多少少伤害过一些人。一些教师没有小心谨慎地面对孩子稚弱的心灵, 童年时心灵被烙下的疤痕, 是时间的橡皮无法轻易擦去的。我不由想起了今天的音乐教育, 现在新课改的春风已吹进了每一个中小学校园, 许多教师对新课程的认识、体会有了新的变化, 教学上也随之出现了新理念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 呈现出异彩纷呈、充满个性的景象。但在大胆创新、追求教学特色的同时, 我们应该反思是否忽略过孩子心灵的健康成长, 以及性格的塑造与完善, 是否把爱洒向了每个学生。《音乐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在音乐教学中, 要“以人为本, 以人的发展为中心”, 面向全体学生, 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 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因此, 音乐教师有必要利用音乐教学的优势, 对孩子的心灵多些关爱和倾注, 让他们尽情地歌唱, 快乐地成长。

一、学会尊重, 将“爱”的雨露, 滋润孩子的心田

苏霍姆林斯基多次表明了这样的观念:“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培养, 而首先是人的教育。”音乐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方面, 从本质上来说是一项塑造“人”的工程, “它具有唤醒、联系和整合人格的力量”。它通过对人审美能力的发掘和培养, 通过建构人的审美心理结构, 达到人的心灵陶冶和人格塑造。

1.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理念强调:“音乐教育要真正面向全体学主, 所有的学生都有接受音乐教育的权利。”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 维护学生在音乐学习方面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真正把学习音乐的幸福和成功的欢愉带给每一个学生。有些教师在课堂实践中, 设计了各种活动形式, 如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合作表演等, 课堂气氛虽然显得轻松、活跃, 学生自主性也有所发挥, 但在这些活动背后, 总存在着某些隐患:课堂提问教师总是在等待“标准答案”;小组讨论后的回答往往是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作总结;合作表演时往往是有特长的学生担任主角, 一般的学生做配角。所以, 音乐教学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内容、方法、评价都必须以学生主体为主要依据, 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

2.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在实际生活中, 有许多人以为学习音乐的才能是天赋的, 因此在音乐教学观念上给人造成了许多误区。的确, 每位学生在音乐方面都有独特的表现形式, 在能力、兴趣、爱好、价值观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异, 但每个人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权利是平等的。音乐教师如果也认为学习音乐是由“基因”决定的, 那么孩子们就会在学习过程中感到自己没有天分而失去信心, 从而影响学生情感状态和个性的发展。在教学中, 我们要真心真意地去看待每一个学生, 去爱每一个学生, 不论他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爱, 应该像阳光、像雨露, 融进每个孩子的心里。

二、用发展性的眼光评价每一位学生

教学评价构建和促进每个学生发展作为基本思想, 评价要关注个体的处境和需要, 尊重和体现个体的差异, 以促进每个个体最大可能地实现其自身价值。我们可以学习中央三套的“星光大道”栏目, 以及少儿频道的“少儿才艺表演”栏目的评价方式, 运用那种“赞赏性”、“幽默性”、“机智性”的评价。这样不仅能加强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而且能进一步增强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哪怕是小小的进步, 教师要有敏锐的目光, 激励学生在肯定中不断发展。在教学中, 当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特的感受与见解、对音乐的体验有同老师和课本不一致时, 我们不能冷眼相对、漠然处置, 而应给孩子适当的欣赏和鼓励, 更多地给予点拨和引导, 让学生发现、发展自身的潜力。

例如在教授《小鸟, 小鸟》一课时, 学生学唱后, 我采取轮唱和齐唱的表演唱形式, 让学生试唱了几遍。但我仍感到有不和谐的音符冒出来。突然, 一个学生告诉我, 吴某某在瞎唱。我顿时白了吴某某一眼, 他看到我后, 脸一红, 头一低, 不唱了, 下课后, 我问他瞎唱了些什么, 但无论我怎样鼓励启发, 他就是一声不吭。我真是后悔, 没有当场让他“瞎编瞎唱”下去, 说不定他的这种创造性行为, 被我在不经意间扼止了。

三、善于发现孩子的亮点, 给他们一个成功的机会

在教学中, 我们常常自以为是在培养学生的“音乐细胞”, 当一旦发现学生在音乐方面缺乏这种细胞时, 就对他们失去信心。我们姑且不去谈论《读者》文章中那位音乐老师该如何用好的教学方式去引导那位学生唱好歌, 促使她有所进步, 而是要正视正是那位音乐教师让该学生假唱了一回, 造成了她心灵上很大的伤害。苏霍姆林斯基说:“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是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 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学生某一方面的落伍并不代表他任何方面都不行, 我们应善于发现存在他们身上的潜质, 尽可能多地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及兴趣爱好。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 创造条件, 为他们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 必要时还应该给予帮助, 从而让他悟到自身的价值, 为今后的不断进取奠定坚实的基础。

有一次我教授《打击乐》学打锣鼓经时, 无意间发现初二 (1) 班的徐东同学打的鼓点不仅节奏感强, 而且特别有力。在我的印象中, 他是一个极内向, 不爱说话, 唱歌也不怎么发出声来的男孩, 当时, 我用欣赏与肯定的目光注视着他, 他表现得更加激动了。课后, 我想想觉得挺好奇, 就请他来谈话, 这时我才发现他有口吃的毛病, 他说他喜欢欣赏爵士鼓的演奏, 也模仿着练过, 就是没有人指导。他说到这里, 我觉得很惭愧, 因为我在爵士鼓方面也不在行。后来, 我每到书店或音响店时, 就特别留意这方面的内容, 给他带一些书籍和音响带, 并上网给他找些资料, 还联系专业老师给他稍加指导。这样, 他的爵士鼓的演奏水平进步更快了。在教授《电子空间站》一课时, 我特意邀请他和我合作表演《西班牙斗牛士》 (电子琴与爵士鼓合奏) 。我们表演得其乐融融, 得到了学生的阵阵掌声。在同学们投来的羡慕眼光里, 他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同时也找回了一份自信。

《弱点》:让亲情之光照亮黑暗 篇3

迈克尔流落街头,遇到图伊一家。动了恻隐之心的利·安妮决定收留他。迈克尔在这个富裕的白人家庭开始了新生活,他的体育天分也渐渐显露出来……

“the blind side”是橄榄球用语,表示球员看不见的盲区,在电影里被赋予了多重涵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弱点》的2亿票房和桑德拉·布洛克(Sandra Bullock)的奥斯卡影后桂冠都是顺理成章的——橄榄球是美国最受欢迎的运动项目,体育励志题材也是票房保证;这个故事改编自迈克尔·刘易斯

(Michael Lewis)所著的《弱点:比赛进程》(The Blind Side: Evolution of the Game),讲述了美国国家橄榄球联盟(NFL)2009年选秀状元的真人真事。但撇开所有的光环,这其实只是一首献给母亲、献给家庭的颂歌,在简单平淡中流淌着脉脉温情,一下就击中我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迈克尔渐渐融入了图伊家,利·安妮十分同情他的遭遇,想让他真正成为这个家的一份子……

Sean: You wanna do what?!

Leigh Anne: You heard me.

Sean: Shouldn’t we at least talk about this?

Leigh Anne: What do you think we’re doing? And don’t act like I’m going behind your back[背着某人]. I know you put us down as Michael’s medical contact at school.

Sean: There’s a huge difference between paying for a broken arm and being legally responsible for

someone. I mean, a kid we barely know.

Leigh Anne: That’s another thing. We need to find out more about his past.

Sean: He won’t talk about it. He’s like an onion. You have to peel[剥] him back a layer at a time.

Leigh Anne: Not if you use a knife. What if we took him to a child psychologist[心理学家] or something?

Sean: Do you really expect Big Mike…

Leigh Anne: “Michael”!

Sean: You really expect Michael to lie down on a couch and talk about his childhood like he’s Woody Allen注 or something? I mean, Michael’s gift is his

ability to forget. He’s mad at no one and he really didn’t care what happened in the past.

Leigh Anne: You’re right.

Sean: Excuse me? “You’re right”? How’d those words taste coming out of your mouth?

Leigh Anne: Like vinegar[醋]. Well, at least promise me you’ll think about it.

Sean: Alright.

Leigh Anne: “Alright you’ll think about it” or “Alright we should do it”?

Sean: (laughs) Is there a difference?

肖恩:你说你想干嘛?!

利·安妮:你明明听见了。

肖恩:我们至少应该讨论一下吧?

利·安妮:我们现在不就是在讨论吗?别弄得像我背着你做了什么事,我知道你在迈克尔学校的“医疗联系人”那一栏填了我们的名字。

肖恩:为受伤的手臂付医疗费和对某人负上法律责任有很大不同。我的意思是,我们还不了解这个孩子。

利·安妮:那是另外一回事。我们需要更多地了解他的过去。

肖恩:他不会说的。他就像一个洋葱,每次只能剥开一层。

利·安妮:如果用刀子就不必这样。我们不如带他去找儿童心理专家之类的吧?

肖恩:你真的认为大个子迈克……

利·安妮:“迈克尔”!

肖恩:你真的认为迈克尔会像伍迪·艾伦那样躺在沙发上聊自己的童年吗?我是说,迈克尔的天赋在于他善于遗忘——他从不记仇,也确实不在乎过去发生的事情。

利·安妮:你是对的。

肖恩:什么?“你是对的”?这话从你嘴里说出来是什么味道?

利·安妮:酸极了。至少答应我你会考虑一下。

肖恩:好吧。

利·安妮:“好吧,你会考虑一下”还是“好吧,我们应该这样做”?

肖恩:(笑)这有区别么?

口语锦囊

“or something”用于非正式语境,表示说话人也不能肯定或者大概举一个例子,意思是“或是什么的,或是……之类”,例如:

He said he was going shopping or something. (他说他要去购物什么的。)

注:伍迪·艾伦是美国电影业的传奇人物,以其富含独特个人见解的喜剧才华为人所津津乐道,1977年凭《安妮·霍尔》(Annie Hall)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

迈克尔开始参加橄榄球训练,却总是找不到感觉。他的教练非常失望,利·安妮这时灵机一动……

Leigh Anne: Come here. Come on, Michael. Do you remember when we first met, and we went to that

horrible part of town to buy those dreadful[糟糕的] clothes? And I was a little bit scared and you told me not to worry about it, because you had my back. Do you remember that?

Michael: Yes, Ma’am.

Leigh Anne: And if anyone tried to get to me, you would have stopped them, right? And when you and S.J. were in that car wreck[残骸], what did you do to the airbag[安全气囊]?

Michael: I stopped it.

Leigh Anne: You stopped it. YOU stopped it. This team is your family, Michael. You have to protect them from those guys, okay? Listen. (dragging a player closer) Okay, Tony here is your quarterback, alright? You protect his blind side. When you look at him, you think of me. How you have my back, how you have his. Okay? Alright, Tony, go back. (dragging another player closer) Alright, Oompa Loompa here is your tailback. When you look at him, you think of S.J. and how you never let anyone or anything hurt him. You understand me? Alright, go back. (to Michael) Got it?

Michael: What about Collins and Mr. Tuohy?

Leigh Anne: Fine, they can be on the team too. Are you gonna protect the family, Michael?

Michael: Yes, Ma’am.

Leigh Anne: Good boy. Now, go have some fun.

利·安妮:来这边。过来,迈克尔。还记不记得我们刚认识的时候,我们去城里很乱的那一带买那些难看的衣服?我有点儿害怕,但你告诉我不用担心,因为有你在。还记得吗?

迈克尔:是的,夫人。

利·安妮:如果有人想接近我,你就会拦住他们,对吧?你和S·J在那破车里时,你怎么对付安全气囊的?

迈克尔:我挡住它。

利·安妮:你挡住它。你挡住它了。球队就是你的家人,迈克尔。你得保护他们不受那些家伙的伤害,知道吗?听着。(拉一个球员过来)好,托尼是你的四分卫,对吧?你得保护他的盲区。每当你看着他的时候,你就想着我。你怎样保护我,就怎样保护他。好吗?行了,托尼,

归队吧。(拉另一个球员过来)好,

奥姆帕·卢姆帕是你的殿卫。每当你看着他的时候,就想想S·J,你不会让任何人或任何事伤到他。明白我的意思了吗?好了,你归队吧。(对迈克尔)明白了吗?

迈克尔:那柯林斯和图伊先生呢?

利·安妮:好吧,他们也可能在队里。你会保护家人吗,迈克尔?

迈克尔:是的,夫人。

利·安妮:好孩子。现在去好好玩吧。

口语锦囊

在美国,橄榄球是最热门的体育运动之一。每年赛季始于初秋,人们会去现场或者通过电视观看比赛。角逐到最后的两支球队将在“超级碗”(Super Bowl)大赛中争夺冠军,这是美国最重要的体育赛事之一。由于橄榄球与美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一些关于球员的词汇经常出现在他们的日常对话里,如“quarterback”(四分卫)、“tailback”(殿卫)、“running back”(跑锋)和“left tackle”(左内线锋)等。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将相关词汇整理下来,集中记忆哦!

迈克尔还差一篇作文才能达到奖学金的学分要求。肖恩用橄榄球为例给他讲解诗歌《轻骑旅进击》,帮迈克尔找到下笔点……

Michael: Courage is a hard thing to figure. You can have courage based on a dumb[笨的] idea or a mistake, but you’re not supposed to question adults, or your coach, or your teacher, because they make the rules. Maybe they know best. But maybe they don’t. It all depends on who you are, where you come from. Didn’t at least one of the 600 guys think about giving up and joining with the other side? I mean, Valley of Death – that’s pretty salty stuff. That’s why courage is tricky[棘手的,微妙的].

Should you always do what others tell you to do?

Sometimes you might not even know why you’re doing something. I mean, any fool can have courage. But honor, that’s the real reason you either do something or you don’t. It’s who you are and maybe who you want to be. If you die trying for[努力获得] something important, then you have both honor and courage. And that’s pretty good. I think that’s what the writer was saying, that you should hope for courage and try for honor, and maybe even pray that the people telling you what to do have some, too.

迈克尔:要理解勇气并不容易。你可以因为一个笨主意或者一个错误而产生勇气,但一般来说,我们不应该质疑大人,例如你的教练或者老师。因为是他们制定的规则。也许他们最懂,但也许不是。这都取决于你是谁,来自什么地方。难道那

600名士兵中没有一个人考虑过放弃,向对手投诚吗?我是说,“死亡之谷”——那真是一个浸满血泪的故事。所以勇气是一种很微妙的东西。你应该总是对别人言听计从吗?

有时候,你可能根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我的意思是,任何一个笨蛋都可能有勇气。但是,荣耀才是你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真正动因。那才是真正的你,才是你想成为的那个人。若是为了实现重要的使命而失去生命,那就是荣耀与勇气兼得。那实在太棒了。我认为这就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你要渴求勇气,努力获得荣耀,也许更要祈祷那些对你下达指令的人同样具备勇气和荣耀。

口语锦囊

这段原声材料是《轻骑兵进击》(The Charge of the Light Brigade)的读后感。1854年10月25日,600多名英国轻骑旅士兵在克里米亚战争期间冒着枪林弹雨袭击俄国火炮部队,由于指挥决策失败,造成严重伤亡,战斗地点被后人称为“死亡之谷”。英国著名诗人丁尼生(Alfred Tennyson)后来写下《轻骑兵进击》以歌颂这批勇士——

“Forward, the Light Brigade!”

Was there a man dismay’d?

Not tho’ the soldier knew

Someone had blunder’d:

Their’s not to make reply,

Their’s not to reason why,

Their’s but to do and die:

Into the Valley of Death

Rode the six hundred.

When can their glory fade?

O the wild charge they made!

All the world wondered.

Honor the charge they made,

Honor the Light Brigade,

Noble six hundred.

迈克尔准备入读养父母的母校,美国大学体育总会怀疑图伊夫妇收养迈克尔的目的,派人进行调查。迈克尔离家出走,利·安妮意识到自己从未考虑过养子的处境和意愿……

Leigh Anne: I swore I would never ask this, but how did you get out of there, Michael?

Michael: When I was little and something awful was

happening, my Mama would tell me to close my eyes. She was tryin’ to keep me from seeing her do drugs or other bad things. And when she was finished or the bad things were over, she’d say, “Now when I count to three, you open your eyes. The past is gone, the world is a good place, and it’s all gonna be okay.”

Leigh Anne: You closed your eyes. You know, when I was driving all over Kingdom come looking for you, I kept thinking about one thing: Ferdinand the Bull. I know I shoulda asked you this a long time ago, Michael. Do you even wanna play football? I mean, do you even like it?

Michael: I’m pretty good at it.

Leigh Anne: Yeah, you are. Sean and I have been

talking, and…Michael, if you’re gonna accept a football scholarship, we think it should be to Tennessee. And I promise that I will be at every game cheering for you.

Michael: Every game?

Leigh Anne: Every game. But I will not wear that

gaudy[艳俗的] orange. I will not. It is not in my color wheel and I’m not gonna wear it.

Michael: So you, you want me to go to Tennessee?

Leigh Anne: I want you to do whatever you want. It’s your decision, Michael, it’s your life.

Michael: What if I wanted to flip[抛] burgers?

Leigh Anne: It’s your decision; it’s your life.

Michael: Okay.

Leigh Anne: Okay what?

(Days later.)

Michael: I’m sorry I left the other day.

Investigator: You were pretty upset.

Michael: You asked a lot of questions.

Investigator: I’m just trying to get to the bottom of[找出原因] this.

Michael: But all the questions you asked were about why everybody else wanted me to go to Ole Miss.

Investigator: Okay.

Michael: Not once did you ask – why did I want to go there?

Investigator: Alright, fine, Michael. Why do you want to go to Ole Miss?

Michael: Because it’s where my family goes to school. It’s where they’ve always gone to school.

利·安妮:我发誓,我真的不想问这个问题,但你怎么会出淤泥而不染的呢,迈克尔?

迈克尔:小时候,每当有坏事发生的时候,妈妈总会叫我闭上眼睛。她尽量不让我看见她吸毒或者干坏事。等她吸完了,或者坏事过去了,她就会说:“我数到‘三’,你就可以睁开眼睛。过去的已经过去,世界依然美好,一切都会没事的。”

利·安妮:你闭上了眼睛。你知道吗,我从金德姆路开车过来找你的时候,一直在想一件事:公牛费迪南德。我知道我早该问这个问题了,迈克尔。你到底愿不愿意打橄榄球?我的意思是,你到底喜不喜欢这项运动?

迈克尔:我蛮在行的。

利·安妮:是啊,没错。肖恩和我已经谈过了……迈克尔,如果你真想得到橄榄球奖学金的话,我们认为还是去田纳西大学好了。我保证每一场比赛都会到场,为你加油。

迈克尔:每一场比赛?

利·安妮:每一场比赛。但我不会穿那俗气的橙色队服,一定不会。那不是我喜欢的颜色,我不会穿的。

迈克尔:这么说……你希望我去田纳西?

利·安妮:我希望你尽情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由你决定,迈克尔,这是你自己的人生。

迈克尔:如果我想去卖汉堡包呢?

利·安妮:这由你决定,这是你自己的人生。

迈克尔:好吧。

利·安妮:好吧什么?

(几天后。)

迈克尔:对不起,前几天我就这样走掉了。

调查员:你当时很不开心。

迈克尔:你问了很多问题。

调查员:我只是想搞清楚事情的真相。

迈克尔:但你问的所有问题都是关于别人为什么要我上密西西比大学。

调查员:是的。

迈克尔:你从没问过——为什么我想去那里?

调查员:那好,迈克尔,你为什么想去密西西比大学?

迈克尔:因为那是我家人上学的地方。他们向来都在那里念书。

口语锦囊

公牛费迪南德在美国是脍炙人口的儿童故事形象,出自美国作家曼罗·里夫(Munro Leaf)所著的《爱花的牛》(The Story of Ferdinand, 1936)。这本儿童读物讲述了一头不喜欢打架,只爱花花草草的小公牛的故事,1938年被沃尔特·迪斯尼(Walt Disney)改编为动画片《公牛费迪南德》,并获得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

让关爱之光照亮学生 篇4

在键盘上敲下你的乳名时,泪水竟夺眶而出。妈妈知道,是到了你离开我们的庇护振翅起飞的时候了。当初给你取名“展展”,就是期待有一天你能够展翅长空,遨翔自得;如今你将高飞远举,欣慰之时却也有万般不舍。

首先,祝贺你,获得了难能可贵的自由!最终的结果如同你初始的愿望:自由地选择你想去的地方,自由地选择你想学的专业,自由地飞向你的梦想!我们幸福地为你高兴,我们满怀感慨地为你喝彩。因为只有亲历高考全过程的我们,才更能体会玉汝于成背后的艰难,一路的披荆斩棘,一路的金石不渝,最终如同Beyond唱给母亲的那首歌“理想今天终于等到,分享光辉盼做到”。

白驹过隙,十八年的光阴如流水般悄然而逝,十八年的脚步,十八载的记忆,十八个春秋的朝夕相伴,妈妈发自内心地向你表示感谢!

谢谢你,浓墨重彩地装扮着妈妈的生命,让妈妈的每一天琳琅满目。在妈妈的心中,你一直是温暖、责任、期待、向往的代名词,因为有你,生命中的一草一木都成为绚丽的风景。

谢谢你,带给我无数的快乐、美好和感动,在养育你的过程中我获得了更多的人生启示,伴你成长的岁月让我不断成长,妈妈学会了自律、宽容、理解、谦让、感恩。

谢谢你,靓丽地飞扬于妈妈十八年的人生岁月,精彩着十八年的每一个日日夜夜!

今天,我们送给你十八岁的成人礼物是一盏奖杯形状的台灯,奖杯寓意着对你的祝贺,台灯寓意灯塔照耀你!离开我们,少了两双时刻替你观察、分析、提醒、指正的眼睛,我们希望你此后心明眼亮,正确地认识自己,研精毕智,刮垢磨光。

你自小怕黑,我们希望没有家人陪伴的日子,灯光为你驱逐恐惧,夜深人静之时,灯光照亮你的内心,深知灼见,悟出真谛。

你知道,启蒙思想最耀眼的光芒就是理性,人类最尊贵的配置就是自律。很高兴你一直拥有这样的思维能力和行为能力。我们希望未来的岁月,你依然自律:不受外界干扰,不忘初心,独立思考,理性判断,让理性的光芒照亮自己前行的道路。

台灯有形而心灵之灯无形。盼你此后心中明镜高悬,无论岁月平原易野还是关山阻隔,心灵之灯永远光亮,岳峙渊渟。

总是经过的太快,领悟得太晚,正像那首俄罗斯诗歌里写的:

一天很短,短得来不及拥抱清晨,就已经手握黄昏;

一年很短,短得来不及细品初春到殷红窦绿,就要打点素裹秋霜;

一生很短,短的来不及享用美好年华,就已经身处迟暮……

所以要学会珍惜,珍惜人生路上的亲情、友情,爱情;因为一旦擦身而过,也许永不邂逅!

尤其要珍爱自己,珍爱自己胜于珍爱我们!

此后,且活且感恩,且行且珍惜!

此后,一路睿智理性,一路沉稳自律,一路前程似锦!

此后,你若安好,我便幸福!

妈妈

8月20日

“洞穴之光”照亮了我作文 篇5

看罢,不禁泪眼迷蒙。我不知想过多少次一个同样的问题:在这穷困的洞穴中生长的孩子会有一个怎样的未来,也许,他们经过努力会走出这个洞穴,走出这片大山,走进一个全新的世界;也许,他们会像他们的父辈一样,继续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用没日没夜的劳动支撑着生活,也许……

我实在无法想象他们是怎样走过这些年的,何况,他们还要继续走下去呢。和他们相比,我感觉脸红。真的,这是实话。想起当初去四中二十分钟的骑车路程自己还总想打车,和那帮比自己小很多的`孩子每天要走二个小时,四个小时的山路相比,冬天的那点雪算得了什么呢,夏天的那点酷暑算得了什么呢?想起自己偶尔去次食堂花五、六元钱打个菜还嚷着不好吃,和那帮成天吃玉米饭的孩子相比,食堂的土豆不去皮还算得了什么呢。我在那帮去体验生活的大孩子身上看到了一个似曾相识的自己,甚至可以说那是一个还没有我狼狈的人呢。好歹他们还会淘米做饭,可我连这点起码的概念也没有。

我是一个在温室中长大的花骨朵,从小在别人的呵护下长大,生活在德克士、飘亮衣服、internet的世界里。在我的眼里,很多事情是不用会干的。所以到现在为止,我不会做菜做饭,不会洗衣服,不会削苹果,不会挑鱼刺……也许你会觉得我是一个除了学习一无是处的人,我可不那么认为,我想只要一个人学业有成,事业成功,那些小事请个保姆不就完了吗,况且这个世界科技这么发达,洗衣服可以看全自动洗衣机的说明书,修理东西可以打电话给修理工,连削苹果都有削皮机……又有什么用我学的呢?

可现在我的想法变了,看完《洞穴之光》,我的心沉甸甸的,40元钱的一套新衣服都能乐开花的孩子,怎能不让我们这群喜欢穿名牌的人感到脸红呢,怎能不让我们这些蜜罐中惯大的孩子感到羞愧呢?

这个故事离我太远了,甚至我曾经怀疑过它的真实性,但妈妈对我说:“这个故事不仅发生在中洞小学的这帮孩子身上,还有很多你不知的更苦的孩子们也在经历着类似的故事。”

让质疑的火花照亮学生的课堂论文 篇6

【摘要】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而《新课标》也提倡把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还教学以本来面目。古人说得好:“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敢问,会问,走好迈向科学探究的第一步。

陶老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而《新课标》也提倡把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还教学以本来面目。鼓励学生自由思考,自主发现,着力培养学生提问的习惯、批评争论的习惯、合作、探究的习惯,是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在我们教学实践中,学生提问不能抓住主题,而是支离破碎,不得要领,或只是在一些细枝末节上纠缠不休,偏题、离题,甚至与主题背道而驰,结果,造成教学计划难以完成,教学过程松散。因此,在小学各科教学中更为重要的是在语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激励他们的智慧和潜能。如何引导小学生发现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呢?在教学中,我注重以下几方面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

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巴克也很精辟地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疑问是点燃学生思维探索的火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敢提问题、爱提问题、会提问题,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教学中让学生有提问机会,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我在平日的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问题意识,让学生的个体活动感到自己需要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时候,思维才算真正启动。

平时我从以下几方面来实施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的意识:

1.尊重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有“疑”敢“问”.

融洽师生关系,创设愉快、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才能使学生敢于提问,主动参与。因此,课堂上教师必须创设一种互相尊重、理解、宽容、和谐的学习气氛,把微笑带进课堂,用真诚亲切的微笑,和蔼可亲的教态,饱满的精神,良好的情绪,不断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即使学生提出一些很简单的问题,甚至是一些幼稚可笑的问题,教师都要给予鼓励,尤其对学困生,只要他们能提问题,就要给予表扬。一次,我在教学“牛”的笔画顺序时,把第三笔写错了,这时,平时默默无语的一名同学居然破天荒地举起了手,指出了我的错误,于是我表扬了他,给了这个学生自信,从此提问的热情更高了。

2.激起兴趣,使学生生“疑”乐“问”.

著名教育家顾明远说:“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好学生。”但由于小学生对提问的意义认识不足,或缺乏适当的问题情境,或没有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学生在课堂上不愿开动脑筋主动提问,只想当“观众”或“听众”.对此,我深入学生,具体了解他们学习上的认知特点和思维方式,摸清他们的思路脉博,因势利导把握好问题空间,使问题的探索正好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促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心欲通而不迭,口欲言而不能,从而激起学生乐问的兴趣。我把班上的学生分为几个小组,优差生搭配,以好带差,由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组长,组与组之间展开竞争,问题提得好就可以得到精美的礼品。充分调动了他们质疑的积极性,我运用成功机制,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每周评出“最佳质疑能手”,并给予表扬。为了能在小组中当个最佳质疑能手和最佳小老师,正确地解答别人的问题,他们就得读熟、读透课文。为了能提出疑问,他们必须用发现的眼光来读书,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期待着解决问题,这样就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探索转变,感受到思考、质疑带来的无穷乐趣。

正如叶圣陶所说:“上课之时主动求知,主动练,不徒坐听老师之讲说。”只有让学生“靠自己的能力”去学习,学生自力学习,进而才能学会生存,形成独立自尊的健全人格。

二、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培养学生会“问”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只有掌握了发现问题的基本方法,才能不断地发现问题。如何才能真正掌握正确的提问方法呢?我在教学中总结有以下方法:

1.对重点词句进行质疑。

在初读课文阶段要求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句,而在精读课文时则要求学生对重点词句进行质疑,尤其是那些与中心紧密相关的词句。

2.对标题进行质疑。

俗话说“题好文一半”,经常推敲标题,有利于提高把握文章中心和结构的能力。如学习《手捧空花盆的孩子》,学生提出:“课文写诚实的雄日,为什么不叫《诚实的孩子》为题?”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了。

此外,还可对文章的标点、表达方法等进行质疑,让学生在质疑过程中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古人说得好:“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敢问、会问,走好迈向科学探究的第一步。

三、鼓励学生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

传统的教学是把问题在课堂上弄懂,走出课堂没有问题。其实,这是片面的教学观。从现代的教学理论认为,问题的解决并不是教学的根本目的,不能满足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多少个问题的答案,而是在获得结论的同时,鼓励学生自主地提出新的问题,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并想办法解决,体现“大语文”教学观。

1.结课的艺术。

在给一堂课下结束语时,有意识的给学生留下“言尽而意无穷”的意境,让学生去思考、去幻想。如学习《美丽的小路》一文时,做了如下结尾:“多么可爱的小卫士啊!我相信有了你们,山会更绿,水会更清,天会更蓝,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妈妈会更加美丽可爱!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小动物们懂得了要爱护环境,你们也懂得了要爱护环境,收获真大呀!”

2.设计拓展性练习。

如《称象》结课时,教师可提出问题:你们还知道哪些反映人的智慧的故事?(司马光、诸葛亮)还想知道曹冲的其他故事吗?让学生走出课堂去寻找。

四、提高教师自身专业知识素养

让关爱之光照亮学生 篇7

前提:厘清教育信仰的内涵

哲学家保罗·蒂利希认为,“信仰是终极关切的存在状态”,即信仰是人的“终极追求”,是对人的最高价值和人生最终意义的向往与追求,为人在宇宙、社会中的生存观念、生存状态、生存价值找到了可靠的依据。它是一种超越有限追求无限、超越匮乏追求完满、超越偶然追求确定、超越现实追求理想的活动,人正是借助于信仰活动来实现自我的超越,其本质是满足人们追求无限的精神需要,满足人们超越现实和超越自我的终极关怀。

教育信仰是信仰在教育(活动)中的具体化。教育信仰的内涵是教育信仰研究的逻辑起点。究竟何谓教育信仰,是教育信仰研究的一个重大的、不可回避的理论问题。目前,我国学术界关于教育信仰内涵的研究,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教育信仰是“人们对教育活动在个体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价值及其实现方式的极度信服和尊重,并以之为教育行为的根本准则”;第二种观点认为,教育信仰是“人们对教育理性认知的基础上形成的信念升华,是人们对教育所承担使命的最高要求”;第三种观点认为,教育信仰是“教育活动中信仰关系的具体化,是精神地把握活动的特殊方式”。其他或是与此表述相似的转换,或是其中某一方面的强调。

依据“属+种差”的概念表述形式,我们认为:第一种观点准确地把握住了教育信仰的本质,但此概念不能很好地区分“教育信仰”与人们头脑中的一般“教育信念”的差别;第二种观点仅仅表现了教育信仰的思维特征,但未能指出教育信仰的本质到底是什么;第三种观点所指向的概念范围过于宽泛。

因此,对教育信仰内涵的理解和把握,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教育信仰的本质是对教育应然价值和教育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它的本源或逻辑起点是教育的应然价值,其表现形式是不同个体在对教育应然价值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内心的教育理想。第二,教育信仰的落脚点是一种相信或坚信自己教育理想的心理状态。从主观心理特征的角度去理解教育信仰,它是一种“极度相信”,即对教育应然价值或终极意义的“向往”“崇拜”“敬重”和“笃信”等特殊的心理状态。第三,强调教育信仰的行为特征。教育信仰的落脚点必然是付诸教育行动,个体用自身的教育信仰来规范、约束或更正自己的行为,在教育信仰的严格支配下活动。教育信仰应是主观心理与客观行为的有机统一体。第四,从整体上把握信仰,教育信仰是对教育的理性认识、情感体验、意志信念、行为活动的高度统一。我们应从整体性、综合性的角度理解教育信仰问题的思维特征。第五,教育信仰产生的两种途径。教育信仰可以从自身体验、感悟、反思、直觉等非理性的状态产生,也可以从理性、知识中形成。

基于此,我们认为,教育信仰是教育者(教师)在对自身生存境遇的反思、对教育活动本体的体验、对教育价值终极意义的不断追寻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超越了教育实践本性、内化为教育行为本能的心理状态和精神诉求。其本质在于对其认定的教育活动的最高价值的坚定信赖和执着追求,是对教育“至真至善至美”的理想境界的永恒追求与向往。它是理性和非理性的统一,正是这种统一使得教育信仰在个体身上既能外化为教育活动的行为,又能内化为个体心理的依托,从而实现外在行为与内在精神上的双重超越。

基础:把握教育信仰的特征

教育信仰作为信仰的一个分支点,必然具有信仰的一般特征;教育信仰又是信仰在教育活动领域的具体体现,因此还具备自身的特征。从教育信仰的本体论属性和逻辑起点出发,我们认为教育信仰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主观性与实践性。当代主体性哲学认为,主观性乃是主体的一种属性,它与客观性相反,是起于内心深处的自主性,以主体自身的需要为基础。从信仰主体即信仰者的状态来看,信仰是对信仰对象的“向往”“崇拜”“敬重”和“笃信”等特殊的心理状态,其明显特征是主观性。教育信仰亦如此。教育者(教师)精神世界的依托、教育理想终极的关怀、幸福生活的追求,都是教育者(教师)人性内在的深层次的需要,是其内心对教育应然价值的主观感受和内在体验,具有鲜明的主观性。

教育信仰还应具有实践性。一方面,信仰作为最深刻的精神现象,不管其多么神秘、深奥,归根结底是对社会存在本身复杂性、曲折性的映射。教育信仰也是立足于教育者(教师)的教育实践活动、现实生存困境的终极关怀。马克思曾经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也就是说,实践范畴是“思维”的依据和本体,而意义是“思维”的产物,没有人的实践活动,就谈不上对个人对生活意义的诉求和评价。从这个意义上说,实践是信仰产生、存在与发展的根据。另一方面,教育信仰不能仅仅停留在教育者(教师)的心理层面上,更重要的是要付诸行动。换言之,教育者(教师)应当把教育信仰作为自己行为的规则或规范去实践,使自己身心有所“皈依”。

价值性与超越性。对于价值的理解,我们过去侧重于把它理解为“事实”对于主体自身需要的功效的反映和评价,这实际上远远没有揭示出价值的真正本质。在我们看来,价值为人打开了一个未来的或理想的世界,价值的本质应和人的理想世界、人的发展前景是“同质”的范畴。也就是说,价值应是立足于自己的理想性需要对“事实”的一种建构性要求,而不仅是人对已有“事实”的功用评估。这种对价值的哲学理解在教育领域表现得更为彻底。教育信仰追求的是教育价值中“应当”的“应当”,是教育者(教师)的最基本、最深刻的精神价值活动,体现着教育者(教师)对“人”和“教育”价值理想的建构或最高价值的承诺,维系着教育者(教师)对教育理想精神家园和教育价值终极关怀的寻觅。

信仰具有人的自我超越性,是人对自身现实存在之超越的一种永恒的努力和冲动。教育之所以区别于其他社会实践活动,就在于其固有的理想性、超现实性和超功利性,而教育信仰正是对这种价值理想在精神诉求以及情感认同方面的“确信”。它从应然的角度提出了对教育改造的要求以及对于美好生活的期许。教育信仰是对教育最高价值的坚信,是一种对教育活动超越了现实的终极价值的追求,寄托着教育者(教师)最高的精神眷注和关怀。对于有信仰的教育者(教师)来说,不会满足任何时代的教育现实,他所信仰的对象或客体总是高于它所处的现实而具有超现实的理想的性质,即教育之为教育、人之为人的本然性,这就是教育信仰的超越性。

保障:理解教育信仰的价值

信仰作为“终极关怀”,它渗透于生活世界,成为人的生存智慧,这只是信仰的一般价值。教育信仰作为教育者(教师)头脑中教育价值观念的核心,对教育意识形态诸形式都具有统摄作用。教育信仰之于教育者(教师)的本体价值,就在于对教师的本质的解放,是其专业成长的重要保障。

从“遮蔽”到“澄明”:唤醒教师主体的自我意识。这里所说的“教师主体的自我意识”,是针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不作为”现象提出来的。大多数教师在日复一日的教学工作中,逐渐失去了自己的自主思考,沦落为教材、教学参考、备课资料等控制的“傀儡”,他们往往只是“传声筒”,逐渐丧失甚至根本没有“自我”的意识。因为教材、教参、考试答案等的权威性,使得教师不敢说自己的话,唯恐是不恰当的,不敢选择自己的教学内容,唯恐是和考试无关的。

只有教育信仰才能给予教师足够大的精神力量去对抗来自教育现实的功利主义、工具主义和形式主义,才能唤醒教师的自我意识、发挥教师的主体性,让教师能用自己的学识、热情参与到教材选择、文本对话、课堂设计、师生对话中,赋予教师“教学的勇气”。也只有充满自我意识、独立精神的教师才能使自身具有完善之人格,才能真正给予学生独立、自主之人格。

从“束缚”到“解放”:鼓励教师追求教育的意义。教育信仰是立足于教育现实的终极关怀,是教师对自己人生的最高价值目标和终极意义的精神期盼和行为追求。教师对教育信仰的追求和信奉,是通过确立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本,来实现其对于教育理想自由、自觉的创造本性。也就是说,教育信仰以其明晰的终极教育目标赋予教师的教育生活以确定性意义,为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和教育生活中的生存状态、生存价值找到了可靠的依据,找到了教师精神生活确定的基点和强健的支柱。

教育信仰对教师的教育实践活动或教育生活具有双重影响。一方面,它是约束力量,通过其教育价值终极目标为教师确立崇高的准则和尺度;另一方面,它又是一种解放的力量,通过为教师确立终极的尺度,促进教师实现对有限的教育价值或教育现实的超越,追求教育“应当之应当”的终极价值或终极意义,这种崇高的终极关怀引领着教师走向解放与自由。

从“丧失”到“获得”: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教师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无不直接或间接地被特定的教育信仰所包容和统摄,一个具有真正教育信仰的教师一定是一个内心自由、心灵幸福、生命丰富的人。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信仰能够在形而上学层面赋予教师精神层面的幸福体验。换言之,教育信仰是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源泉”。

让关爱之光照亮学生 篇8

今年35岁的李翠利,是河南省内黄县马上乡李石村的一位普通农妇,在村里经营着一家超市。提起她在超市内开设“微光书苑”向村民免费借书的缘由,还得从6年前说起。

2010年底,村里一户人家办丧事,请来歌舞团演出。这个所谓的歌舞团节目粗俗不堪,穿着暴露的女演员大跳艳舞,男女演员在台上打情骂俏。可就是这样的表演,不少孩子在场下竟看得津津有味。更让李翠利痛心的是,第二天上午,几个放学回来的男孩学着歌舞团演员的样子讲起了荤段子,绘声绘色的模仿逗得村民们捧腹大笑。这一幕让李翠利痛心不已。

李翠利是乡亲们眼里的文化人。当年上小学时,在乡里当干部的父亲经常带几本旧杂志回家,李翠利对这些精神食粮爱不释手,有空就细细阅读,还写起了日记。高中毕业后,李翠利对知识的渴求依然强烈,她酷爱写作,还注册了博客。多年的农村生活,让善于观察和思考的李翠利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着独到的见解。她发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村里人盖楼房、买汽车的越来越多,精神生活却依然贫乏。虽然农村也和城里人一样走进了网络时代,但书籍却彻底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李翠利认为,读书带给人们的思考和感悟,是任何现代化的信息产品都取代不了的。

李翠利在村里经营着一家超市,一直以来,她就有在超市里摆放图书供大家免费借阅的想法,因为经济紧张一直没有实现。受“歌舞团事件”的刺激,李翠利决定尽快实施自己的计划,建一个供乡亲们免费借阅的书屋,让乡亲们,尤其是孩子们远离不健康文化的侵蚀与伤害。

李翠利对家人说出自己的想法时,大部分家庭成员觉得做这种事情需要投入财力、精力,也带不来任何经济效益,这样做有些傻!李翠利耐心地做家人的工作。父亲对她的做法首先表示支持,还拿出钱来支持她。

2011年初,李翠利凑了2000元钱,到县城精心挑选了300余册图书,把超市原本摆放白酒的货架腾出来,摆上了书。她给这个书屋取名“微光书苑”,希望用自己的力量,把文化的种子撒在家乡的土地上。为了让村里人打消借书的顾虑,在建书苑之初她就立下规矩:乡亲们来借书不收任何费用,也不需要任何证件,无论老幼均可借阅。

“什么也不要,李翠利图什么啊?”“天下哪有免费的午餐?”起初,李翠利的做法受到众人的质疑,书架旁鲜有人影。

李翠利没有泄气,她不断想办法:借书的孩子奖励糖果一块,写下读后感奖励一个笔记本。她还利用乡亲们购物间隙,宣传读书的好处。慢慢地,光顾书架的人越来越多,直到排起了队。

前来借书的人越来越多,书苑的300本书难以满足乡亲们的阅读需求,李翠利只好再次筹款到县城购书。为了多买几本,她在别人的介绍下来到一家私人开的书店,这里的书比新华书店的书便宜很多。李翠利挺高兴,把口袋里的钱全掏了出来,一次选购了上百本书。

阅读规模扩大了,新购的书被人陆续借走,李翠利开心不已。然而,没过两天,就有人拿着书来反映,说新买来的书不但印制粗糙,还夹杂着许多错别字,这让李翠利十分吃惊。

一天,一个读小学五年级的孩子拿着几天前借的《唐诗三百首赏析》来找李翠利。他翻到其中的一首诗,说:“婶子,这首诗中的‘两岸袁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丛山’中的‘袁’和‘丛’都是错别字,怎么书上的字也能写错呀?”李翠利拿过来一看,果然“猿”字写成了“袁”,“重”字写成了“丛”,她愧疚不已。她觉得自己不能好心办坏事,把这种盗版书提供给乡亲们,不但不利于提高他们的阅读欣赏能力,还误导了孩子,助长了盗版的风气。于是,她收回第二批所购的盗版书,全部下了架。

收回盗版书,原来的书差不多都借出去了,看着空空荡荡的书架,李翠利十分焦急。她想多进些正版书,却受到资金的困扰。她在微博上说出了自己的困境,表达了想做公益而又力不从心的苦恼。让她没想到的是,几天后,她收到两个从上海寄来的箱子,箱子里分别装有60多本和80多本图书。

原来,这两箱书是热心网友寄来的,他们鼓励李翠利坚持把“微光书苑”办下去,说她做的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以后他们还会用实际行动支持她。网友的鼓励和支持重新燃起了李翠利的信心,她决定,无论遇到多大困难都要把这件事情做下去。

为收旧书受尽冷眼和误解

李翠利清楚,网友捐书只能解燃眉之急,要想弄来充足的图书,还得靠自己。怎样才能找到一个花钱少又能淘到大量好书的办法呢?一天,她突然想起一则新闻报道:曾经入选感动中国十大年度人物的周口希望学校校长李灵,经常利用节假日到城里收购旧书,然后把这些书拉回学校,充实学校的图书馆。自己也可以用这个办法啊!

此后,李翠利经常骑着三轮车到县城转悠,到处打听哪里有卖旧书的。有人告诉她,在县文化宫附近有个胡同,胡同里有个卖旧书的书摊,那里的书比较全。李翠利按照指点赶了过去,果然找到了那个书摊。书摊上的书种类很多,大都是李翠利急需的。她心中暗喜,蹲下细细挑选起来。两个小时后,她挑了近百本书,并恳求书摊老板能给她个优惠价。书摊老板看李翠利要的书多,就开价每本书5元,不还价。李翠利掏出身上所有的钱,连硬币加在一起数了数才412元。她向书摊老板央求道:“我身上就这么多钱了,再多优惠些吧!”好说歹说,书摊老板才答应下来。

nlc202309041556

把书搬上三轮车,李翠利骑上车就往家赶。这时,她的肚子咕噜噜地叫了起来,她这才想起,自己光顾着挑书了,早过了吃午饭的时间。可身上所有的钱都用来买书了,她连买个馒头的钱都没有。尽管如此,她还是非常开心,忍着饥饿回到家。之后,再到县城收旧书,她都要带上馒头和开水。为了多买本书,她在县城连碗面条都舍不得吃。

父亲建议李翠利到县城的一些机关单位淘旧书。很多单位设有图书室,每年都要淘汰一批旧书刊,如果能买过来,倒是一个很好的渠道。李翠利认为父亲说得有道理,就骑着三轮车到县城各个单位去碰运气。大部分单位都设有门卫,大多数门卫听了李翠利的来意,都很友好地指引她去找管图书的工作人员。李翠利找到管图书的人,如愿收到了一些她心仪的书刊。不过她也遇到过态度粗暴的门卫。有一次,她来到县直一家单位,向门卫说明了来意。门卫看她一身农村妇女打扮,就呵斥她走远点:“你不就是想多收点废品,用得着编这种花言巧语吗?我要放你进去了,单位的东西少了怎么办?”门卫的话很难听,李翠利十分委屈,却不愿和那人争辩。

尽管遭遇过被拒之门外的经历,李翠利仍坚持着自己的收旧书行动。为了能顺利走进单位大门,有时李翠利还会给门卫塞包烟“意思”一下,求他们行个方便。用自己的执着,李翠利敲开了不少单位的大门。

2012年春节后的一天,经熟人引荐,李翠利和一家单位预约收购一部分旧书,说好第二天下午双方交接。第二天,李翠利兴冲冲地骑车按时赶到,管理图书的工作人员却轻描淡写地告诉她,上级要来单位检查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图书室里的旧书提前处理给一个收废品的人了。听了这话,李翠利吃惊得张大了嘴巴。为了这批书,她冒着寒风骑三轮车跑了几十里路,就这样被人家一句话给打发了。看着那人满不在乎的神情,她想说什么,却没有说出口。走出那家单位的大门,伤心加上劳累,李翠利蹲在马路边哭了好大一会儿才缓过劲儿来。

即便是收购旧书,李翠利也投入了不少资金,这些钱大都是从她的超市经营款中挪用的。平时,她连件新衣服都不舍得买,女人的化妆品更是与她无缘,她把省下来的每一分钱都用在购买图书上,以至于超市的经营受到了影响。有人说她傻,她总是笑笑不回应。

有一天,李翠利回到家,母亲掏出一沓钱塞给她。李翠利诧异地问母亲:“这是什么意思?”母亲说:“这是妈两年来攒下的钱,你拿去买书吧!妈知道你办的是好事,妈支持你这些钱,也算是给自己积点德!”从母亲手里接过钱,李翠利心里暖暖的,她知道母亲这些钱的分量。丈夫和孩子也把自己省下来的钱交给李翠利,让她去买书。家人的支持给了李翠利办好“微光书苑”的信心。

李翠利的执着与真诚,让“微光书苑”获得了越来越多公益组织和爱心人士的支持。内黄县委宣传部、县妇联、县工会、马上乡政府为她提供各种服务,并捐出了不少旧书。上海市“都市书坊”发起人陈宗恺给“微光书苑”捐赠各类图书120册,著名学者唐荣尧捐出600册自己的藏书,一些爱心网友也陆续寄来自己的旧书。如今,“微光书苑”已有各类存书5万多册。

农妇善举受到文化部长关注

转眼间,李翠利的“微光书苑”创办已近4年,借阅记录本上登记着本村从七旬老叟到3岁孩童数千次的借阅记录。不到1000人的李石村,处处散发着书香,村民的精神面貌在知识的洗礼下悄然蜕变。

34岁的李红琴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当初她来超市购物时,李翠利把她带到书架前,给她介绍适合她看的书目。李红琴不好意思地说:“翠利姐,你就别难为我了,我小学都没毕业,学的那点东西早就还给老师了。”李翠利取过一本字典,笑着说:“还回去还可以再拿过来,我给你找个‘老师’,让她教你认字!”接下来,她手把手地教李红琴如何查字典。在李翠利的推荐下,李红琴试着借了一本《怎样做个好妈妈》的书。临走时,李翠利提醒她同时借走一本《新华字典》。此后,只要见到李红琴,李翠利就问她读书的情况。起初李红琴读不进去,李翠利主动上门辅导她,和她交流。渐渐地,李红琴沉浸到了书中。

两个月后,李红琴来还书,李翠利问她有什么收获。李红琴认真想了想,说:“如果早几年看这本书,我就知道怎样和孩子相处了。”李红琴讲了一件事。她的大儿子曾对她说:“妈妈,你不应该这样老吵我,父母和孩子像朋友一样相处该有多好!”李红琴想都没想就骂儿子:“你小子想翻天不是,父母就是父母,父母和孩子成朋友,那还不改规矩了!”李红琴说,现在她看了书以后,才知道父母和孩子要交朋友,这样才能知道孩子心里想的啥,也有利于帮助孩子学习。

李红琴的话让李翠利很开心,她鼓励李红琴说:“现在你明白这个道理也不晚呀!”那天,李翠利又给李红琴推荐了一本家教方面的书。一来二去,李红琴爱上了读书,在她的带动下,两个孩子也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

李翠利清楚,现在的农民在致富路上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村里搞养殖、种植的村民有好几户,他们更需要技术方面的指导。5年前,村民董愿丽和丈夫利用塑料大棚种植蔬菜、瓜果,因为对大棚里的温度、湿度掌握不好,产量不但上不去,还发生了虫害,辛苦了一年也没赚到什么钱。董愿丽和丈夫考虑着该不该再种下去。

李翠利知道了董愿丽夫妇的困惑,就挑选了几本有关种植蔬菜的书让他们阅读。起初董愿丽很随意地翻了翻,没想到里面有很多内容正好能帮他们解决种植中遇到的难题。于是,她和丈夫认真阅读起来,还记了笔记。随后的一年,他们按照书中的指点改进了种植技术,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当年的收入翻了一番。董愿丽和丈夫非常高兴,对李翠利也充满了感激。

李翠利的“微光书苑”每天都热闹非凡。除了年轻人和孩子,老人也成了读书的积极分子。60多岁的李仁堂不甘心整天打麻将混日子,经常到李翠利的书苑借书看,帮着李翠利管理图书。像李仁堂这样的老人还有不少。

2012年,李翠利的“微光书苑”受到媒体的关注,开始接受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热心公益人士的图书捐赠。为了让这些书物尽其用,让文化之光照亮更多的乡村,李翠利到其他地方开办起“分店”来。

2012年4月,李翠利的“微光书苑”第一家分店在另一个村子开张。3年间,凭借这种零门槛借阅模式,“微光书苑”发展了近20家合作店,合作单位有超市、旅店、诊所、美容店、蛋糕房、幼儿园等。这些店分布在不同地区,最远的设在天津蓟县,各地受益者近10万人。

让李翠利振奋的是,她的“微光书苑”零门槛借阅模式引起了文化部部长雒树刚的重视,雒部长专门派公共文化司司长张永新等人到内黄县调研。张永新实地考察“微光书苑”后,给予了肯定和赞赏,认为创办“微光书苑”的意义非常大,希望李翠利和其他的“微光书苑“合作者们继续做下去,多和当地政府文化部门联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模式。随行的河南省文化厅有关领导也充分肯定了李翠利创办“微光书苑”的善举,希望她能坚持下去,争取让更多的村民受益。

李翠利的善举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网友们也纷纷为她点赞。对此,李翠利却十分平静,她觉得自己只是坚持做了一件她认为正确的、有意义的事情。能让乡亲们学到知识,能够营造农村良好的文化氛围,她就很满足。目前,她最大的愿望就是让“微光书苑”在全国乡村进行推广,让书香浸润千千万万农民的心田,给他们带来更多的精神享受。

〔编辑:刘波〕

上一篇:送新婚朋友的春节贺词下一篇:小学生作文写作技巧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