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关爱点亮残疾孩子的心灵

2024-07-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用关爱点亮残疾孩子的心灵(共6篇)

用关爱点亮残疾孩子的心灵 篇1

——襄垣县特殊教育中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汇报材料 在开展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十分重视残疾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1994年起,我校坚持以人为本,从加强残疾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入手,以“课研组为龙头,以班主任为骨干,以心理健康活动课、心理辅导、心理讲座为途径,以提高学生、家长、教师心理健康”为宗旨,形成了“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快乐的生活、健康的成长为中心” 的教育理念,努力营造积极健康的心理教育环境,用关爱点亮孩子的心灵,促进了残疾孩子的健康成长。几年来,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现将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做法总结如下:

一、领导高度重视,构建全员参与、全方位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几年来,我校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把特殊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我校德育特色之一。校长亲自挂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形成了从校长到教导处到班主任、科任教师到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不断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推进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加系统、全面、有效地展开。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风细雨拂面,阳光普照心灵。

1、完善心育设施,打造“心语小屋”

我校配备了心理咨询室——心语屋,针对每个聋生的不同心理,开展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心理辅导,建立聋生心理档案,并依据问题的需要使用适当的心理治疗方法,在辅导中教会聋生如何调节心理,促进他们心理的健全发展。

2、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开展相关的心育活动。如引导学生写心灵日记,设立心语本;班级设立“心语箱”、“悄悄话”书袋,学生有什么困惑或难题,都可以通过书信的形式,和老师进行情感交流,使他们走出心灵的低谷,摆脱苦恼与自卑,找回自信与自尊。

3、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或专题讲座,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动之以情、晓之以礼,施之以爱,持之以恒,用自己的爱心、耐心、信心去激励他们,让他们找到生活的快乐。如帮助聋生正视生理缺陷,增强他们面对现实和克服困难的勇气,知道如何正确面对家庭、学校和社会。

三、基于日常心育,凸显以美育心。

1、日常教育教学活动是聋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聋生心理素质培养,使聋生在获得知识、增进文化的同时,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渗透性心理健康教育,促进了他们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

2、班级、团队活动和班主任工作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的橱窗、宣传栏、宣传牌中充分体现出德育的育人功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四、家校合力,协同促发展。

针对聋生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学校通过家校联谊会、家长专题讲座、亲子共成长、家访记录卡、家校联系卡等形式,帮助家长掌握基本的聋教知识,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营造温馨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五、以爱育人,培育健康心理。

教育家夏丐尊说,“教育没有了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为了残疾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像关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关心、照顾每一个残疾孩子,让他们逐步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体会到社会对他们的一片深情和挚爱,潜移默化地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

六、开展活动,活跃身心。

我们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等形式,开展“手拉手”联谊活动、参观、报告讲座、“辨清真善美”、“我为社区做贡献”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社会,融入社会,达到回归主流社会的目的。

总之,通过多年的研究与探索,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理论与实际结合,以残疾孩子的健康成长为宗旨,取得了一定成绩。

一、聋生逐渐克服了自卑、猜疑、偷窃等心理,聋生的交往能力明显提高,良好的心理素质不断增强。

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得到了老师、家长与社会的一致肯定与赞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以来,大部分老师说聋生的心理素质普遍得到了增强,都说聋生变得活泼、开朗了,上课积极回答问题,养成了各种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前的“坏”学生现在变乖了,懂事了。从我们与家长的交谈中,了解到许多家长都说自己的孩子变得不再自卑、多疑了,在家能主动和父母谈心,和周围的小朋友交往了,家长们从孩子的脸上看到的更多的是笑容与自信。

二、探索出了聋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心理健康活动课中,结合聋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我们确定了聋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模式:明朗主题——活动感悟——自助完善——拓展深化——课外延伸。

三、学校教师的心理素质普遍得到增强,专业水平不断提高,有多篇论文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有十几篇论文在国家级、省级教学论文评比中获奖。

用关爱点亮残疾孩子的心灵 篇2

一、启迪智慧,在基础课程中渗透

什么是宽容?宽,即广博,意味丰富的智慧;容,即兼容,强调高度的认同力。智慧不等于知识,但是知识是孕育智慧的温床,知识使人视野开阔,见识不断扩增,而智慧则表现为策略和程序的融合;接受什么样的文化熏陶,就孕育什么样的智慧结晶。教育不等于教学,学校工作的主阵地是基础课堂,在各学科教学全面开展的同时,一定要重视启迪学生感知人生的大智慧。启迪智慧也需要渗透点,培育学生什么样的人格就需要渗透什么样的智慧,而学生思想道德的成长也不是单纯的存在,以语文、数学、思品教育、体育健康教育等各学科为主要的材料依托,在教学中渗透爱心、感恩、同情、友善、团结、帮助等人性的本源智慧,是促进学生宽容人格养成的有效途径。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宽容,是一种情感的融会和整合。宽容的课堂环境会让学生感受到和平的气氛,从而养成不争与尊重的品质;宽容的师生互动行为,会影响学生的言谈举止,以至学生习惯于友好相处孕育爱心;从解读材料案例中解读宽容,树立效仿的榜样,进而感知宽容的内涵,会形成宽和待人的性格习惯。如语文阅读教学中,阅读速度的快慢差异会造成课堂中学生学习进度的差异,教师的宽容智慧在于引导学生如何耐心地等待;数学教学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学生思维转不过弯的窘境,此时引导互相帮助是渗透宽容人格切入点;思品课程更是培养学生健全优秀人格的上佳材料,每认知一项美德品质,就扩充了学生幼稚的心灵,持久的孕育会培养出他们“载物”的“厚德”。

因此,培养儿童的宽容人格,首先要打造散发着人文芬芳的课堂,让学生在美德的百花丛中探嗅人性的光辉,启迪学生养成优秀的人生智慧。

二、润泽生命,在拓展载体中养正

当然,儿童思维的发展规律警示我们,仅仅启迪是不能完全开拓学生的智慧的,相关的拓展是加强我们课堂启迪效果的必要手段。五千年华夏文化的积淀,给了学校教育工作一个极大的拓展舞台。《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等国学经典作品中不乏人格教育的因素,从学校环境和群体精神的层面补充校园文化的内涵,更有助于儿童在大环境中感知和践行。这里不得不提一提校园文化的重要作用,一句名言、一方张贴墙壁、一砖一石都可以是教育的阵地,利用好这些资源,可以有效地凝聚师生形成宽容博爱的共识,有效地教化师生形成人格养成的精神理念,有效地引导师生共同奔向锤炼人格修养的大目标。

如学校的楼道、楼梯间、校园围墙上处处都可以设置一些信息,不断提醒师生擦拭自己的美德之心。校门口“厚德载物”的鎏金大字,显眼地引领观者效仿大地,开阔心胸,能容万物。楼道里一张张放大的学生生活照配上精简的词汇,以瞬间的品格美,提醒观者待人接物的风范:“紧握着的双手”配上“友爱”告知我们如何与初识的朋友交往;“病床前的弯腰探问”配上“关怀”提示我们怎样和朋友相处;“赠与书籍”配上“慷慨”教会我们如何展现自己的风度。而大幅的名言“宽容意味着尊重别人的任何信念”“有容,德乃大”等,无不告诫孩子们要宽以待人。

文化的养正引领,可以从正向引导学生远离世俗杂念,一味追求高尚的人格品质。

三、回归生活,在实践活动中养成

知易行难,除却大量的环境、文化的熏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践行一种道德品质当是人格养成教育中最重要的环节。在学校,我们应当重视班主任工作的作用,在学生出现争端的时候,采用高明的教育智慧,引领学生应用自身美德自行解决。另外,家校联动共同教育也是学生人格培养不可或缺的手段。

前者与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共生,如小孩子爱打个小报告:“花花弄折了我的铅笔。”这一个问题,在入学初期会高频出现,教师该以什么样的智慧去处理这样的事呢?“哦,是吗?我看看。真的折了!这时候你需要表现出宽容的心胸,想想你该怎么办?”“他说对不起了,我也觉得他是不小心才把铅笔撞到地上的。”比之以职业的麻木粗浅地处理,学生似乎已经知道了什么是宽容。后者与学生的家庭背景相关,家长教育孩子各有一套,那么将他们的教育思路和我们的育人理想融合起来就是关键。如我们可利用与家长见面的机会,告知家长教会学生以健康的心态处理学生之间的小摩擦是必要的。学生的道德践行,离不开师长的引导,教育需要智慧。

用关爱点亮着学生的心灵 篇3

【关键词】 关爱学生 树立自信 尊重人格 公正平等

【中图分类号】 G6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01-087-010

关爱学生,不能只是说说而已,在教学中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在一种兴趣盎然的教学氛围下去接受老师的关爱。高尔基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好孩子。”师者,用正确的眼光看待学生,多理解,多表扬,善于发现闪光点,只有爱,教育的阳光才照耀着学生的心灵。

一、走近学生,聆听学生的心声

了解学生,从其兴趣爱好、心理特点,情感、道德等多方面去认知,多与学生聊天,深入其中,聆听学生的心声,了解其心理状态和思想动态,加深师生间的沟通,增进感情升温。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就道出了爱学生的教育真谛。学生心中有师爱,老师才能真正地走进其心灵。

作为一名教师,必须与学生打成一片,一起画画,一起游戏……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让其时刻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采取一些有辱人格的方法和手段来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这会影响其身心发展。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教师适当地指点让其在迷途中感受到像亲人一样的爱。

教师只有真心实意地了解、关心学生,细心聆听他们的心声,做他们的知心朋友,他们才从内心深处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的爱,塑造美好的心灵。

二、赞赏学生,欣赏其“闪光点”

著名的心理学家威詹姆女士说:“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的赞赏,获得他人的赞赏是每个人的心理需求,”尤其是天真无邪的小学生更加如是,对学生的赞赏就像人们需要阳光、空气和水一样,学生心理一旦得到满足,便会形成愉快的心情,对其有兴趣的事会发挥更大的积极性,老师多鼓励赞赏学生,让其扬起自信之帆,体验成功的快乐。如:五年级男生小冯,平时美术课纪律性较差,老师经常力劝无效,但在一次手工课时就改变了他,那时快下课了,同学们各自打扫纸屑,奇怪的是,他也打扫,还帮助同学呢,看他那积极的样子,我发现其“闪光点”,并向全班同学表扬他,扬长避短,调动其积极因素。下次美术课他全然不同了,进步就从这里开始。在我不断地表扬和鼓励中,他的自信心得到增强和升华,这心理上的满足化为动力,作业的进步更上一层楼。

老师欣赏学生,要用宽容的心包容其的不足,老师的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真诚的微笑都会给学生带来莫大的快乐、巨大的信心、他们会更多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在学习中逐渐走向未来的成功。

三、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

关爱学生,尊重人格,老师对每一位学生都要接纳其感受,倾听其意见,包容其缺点,分享其喜悦。即使是“后进生”,也只是暂时不懂开发自己之人。在教学实践中,差生变优生的事例屡见不鲜。正如陶行知曾经告诫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学生的未来是无可衡量的,他们出现问题时,要讲究批评的艺术,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再进行激励教育。这样学生不但容易接受,还会增添其前进的信心与勇气。

老师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人格,让其发自内心、主动地与老师交朋友。用一颗宽容的心去理解学生,让他们在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四、爱优生,更爱后进生

老师以民主、平等的心态来看待每一个学生,从他们的切身利益出发,爱优生更爱后进生,对于后进生这个“与众不同”的特殊身份,老师必须正确认识他们,将浓浓的师爱洒向这些迟开的“花朵”上,让其沐浴在阳光雨露当中。教师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在后进生身上花的时间和精力更多一些,注入了更多的关心与爱护。

优生和后进生是学习上最好的搭档,必须让后进生明白优生之所以优秀,是因为他们懂得靠自己的努力拼搏去取得成功;优生也要清楚后进生之所以后进,是他们不愿意付出真诚的努力和开发自己的潜能。彼此互相理解,共同促进,优生带动着后进生引领其踏上前进的征途,走上进步的港湾。如:在五年级1班里安排一位优生晴和后进生悦一起画画,晴以她画得棒来带动悦,开始悦画错了又察,重复多次,晴虚心地教她怎画才不出错,悦怕出错就接纳晴的方法,结果画好了,这小小的惊喜就鼓动了悦,悦想进步了,晴也不甘落后,一起往前走。她们之间取长补短,晴带动着悦往成功方向挺进!

老师爱优生,更爱后进生,将神圣的师爱均匀的洒向每一个学生。

五、关爱学生,就要严而有情

《三字经》中说得好:“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过。”“严师”一直是教育的典范,千百年来被人们所推崇和敬仰,甚至达到极高的位置。从事多年的教育工作,使我深深地懂得在爱的基础上必须成为严而有情、严而有法方可得到学生、家长和社会的认可。老师面对的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性格和爱好,他们之间可以说是千差万别。老师必须心存真爱,严而有情,激励自信,以理服人、用知识点化他们,用经验指导其不足,用人格的魅力去感染他们,用宽广的胸怀去容纳和感化他们,给他们以无限的理解和信任,多与他们交流、沟通、理解,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真实的想法,找到更适合的教育方法,争取与他们心灵对话。老师多给学生以关心和爱护,鼓励和赞美,其亲其师而信其道,在老师的感染和点化中,让学生感受老师像亲人一样的关爱,塑造美好的心灵。

用关爱点亮残疾孩子的心灵 篇4

摘 要:在班主任的工作中,一些“非常学生”让一些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心烦,又苦于转化无术,因此要了解“非常学生”的表现与特征,用“班级亮点”点亮“非常学生”的心灵。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不断培育“班级亮点”,让学生认识“班级亮点”,把“班级亮点”内化,点亮学生心灵。

关键词:班级亮点;“非常学生”;点亮

“心灵是一个特别的地方,在那里可以把天堂变地狱,把地狱变天堂。――(英国)约翰?弥尔顿

有过班主任工作经历的教师都知道,有时一些“非常学生”着实让你烦恼不已,你尽力地试图去转变他,往往又事与愿违。怎样去改变这些学生呢?我想要先了解“非常学生”的特征。“非常学生”表现为法纪观念淡薄、处事态度冷漠、过早社会化等;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心灵深处有“黑斑”,外化表现出不被其他学生、教师、学校和社会接纳的“非常行为”。如果我们不能够点亮这些学生的心灵,那么这些学生将会长时间地处于“地狱”。为了让这些学生健康发展,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就应该力图去点亮他们的心灵。点亮,是用“班级亮点”促使“非常学生”增强是非观,提高辨别力,并内化成心理品质,升华人格。

用什么东西去点亮他们的“心灵”呢?在工作中,我探究用“班级亮点”去点亮他们的心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接下来,就如何用“班级亮点”去点亮“非常学生”的心灵,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什么是“班级亮点”

什么是“班级亮点”?它是指一个班级的特点,是班级在某一特定时期、特定场合班级的特殊任务、特殊目标或特殊行为,或者在完成任务、实现目标或实施行为过程中所获得的荣誉、得到的公众赞赏。它表现在诸多领域中,如班级环境的创建:卫生环境、文化环境、社会环境的创建等,以及在班级整体在创建班级环境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动机、态度、行为、方法与成效,或者是班级整体在活动过程中呈现的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等等。

二、用“班级亮点”点亮“非常学生”的心灵的途径

1.不断培育新的“班级亮点”

“班级亮点”产生之初,让学生耳目一新,能够引起学生的普遍关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原本雪亮的“亮点”会逐渐暗淡,对“非常学生”来说,是起不到效果的。因此要求班主任在工作中不断创新,培育班级的新的亮点。

如,对于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等,我们习惯于通过国旗下讲话,班会课、班主任的说教等形式来进行。这些形式虽然在德育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长期固定的形式,容易使人疲倦,让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我在班主任的工作实践中尝试通过“以唱传情”,组织“非常学生”欣赏和学唱“爱国歌曲”“红色歌曲”,通过“红歌”的红色情怀,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通过“以案释法”,利用多媒体,下载法治栏目视频,以案释法,触动“非常学生”的心灵深处,点亮他们的心灵。这“以唱传情”“以案释法”的工作方法,成了“班级亮点”,点亮了“非常学生”的心灵,取得了良好的德育效果。

2.引导“非常学生”对“班级亮点”的内化,点亮他的心灵

班级亮点产生之后,可能游离于“非常学生”的心灵之外,无法作用于“非常学生”。因此,我们就该通过各种方式使这些“班级亮点”能够走进“非常学生”,并让它内化为“非常学生”的精神食粮,点亮他们的心灵。

(1)讨论,思想碰撞生火花。“非常学生”对“班级亮点”的认识是他内化的起点。讨论满足了学生好动、追求民主、自由的个性心理需求,它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我曾经组织过班级的“非常学生”开展了主题为“发现‘班级亮点’的讨论”活动。刚一开始,一些学生认为:一段时间内,班级的考试总体成绩、运动会成绩、学科竞赛成绩等一些方面都不如其他班级。他们甚至有一种感觉:班级没有亮点,所以我们就可以“非常”。后来在讨论中,我引导他们在细处思考,这些学生慢慢发现了“班级亮点”,如某些学科教师的工作精神与学识水平、部分学生的学习意志、某些学生的特长发展、某学生的道德品质等各方面的“班级亮点”,认识到“班级亮点”就是对“班级亮点”进行内化的开始。

(2)实践,行动体会见实效。“非常学生”对“班级亮点”内化的实质性过程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我尝试过在班级学生中开展“我为班级创亮点”的主题实践活动,要求每位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在规定的时期内为班级创造“亮点”。这一实践活动激发了“非常学生”骨子里头“趋善”的本性,他们中的一些人在这一实践活动中表现得尤其积极。因为有亲自的实践参与,“非常学生”对这些“班级亮点”体味得更加真切,这些亮点更能够走进他们的心灵,点亮了他们的心灵。

(3)反思,细嚼慢咽悟实质。在反思的细嚼慢咽中,领悟精神实质,实现品格升华。“非常学生”往往缺乏反思,如果我们能够用外界的一些力量,引导他们主动地比对“班级亮点”进行反思,在反思中发现心灵深处的“黑斑”与“阴影”,那么,这些“班级亮点”将持续点亮他们的心灵。在班主任的工作实践中,我通过与“非常学生”的个别谈话、成长汇报、同学间的评价等多种途径,让他们在比对“班级亮点”中反思,在内化中升华,净化心灵。

三、用“班级亮点”点亮“非常学生”的心灵应注意的问题

1.“班级亮点”应体现核心价值取向

能否成为“班级亮点”应该看它有没有对班级发展的普遍意义,看它是否体现班级的核心价值取向。

2.用“班级亮点”点亮“非常学生”的心灵,要求我们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能够平等、公平、真诚地对待“非常学生”,在各方面让他们能够体会教师和班主任对他们的“爱”

3.要充分调动“非常学生”的积极性

“非常学生”通常情况下缺乏对人、对事的积极态度,如何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需要教师特别是班主任采用一些“非常手段”。

参考文献:

用关爱点亮残疾孩子的心灵 篇5

一年一度的道德模范评选活动,总能让一大批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走向荧屏,走进公众,引发全社会对当前社会道德纲常、传统美德、社会和谐、人际关系、信仰导向等问题的思考。在这些自发深入的思考中,人们启迪智慧,接受教育。

这些道德模范,或展示了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的道德情怀;或弘扬了见义勇为、勇于担当的无畏精神;或延续了以诚待人、守信践诺的传统品格;或诠释了敬业奉献、勤勉做事的职业操守;或践行了孝老爱亲、血脉相依的至美真情。人们在欣赏他们的同时,也会思考:到底是什么力量,让他们摆脱理欲纠缠、打破利义冲突,而义无反顾地选择坚守和孤独?纯粹的道德是完全抛去外在利益算计,出于康德说的“道德律令”的自觉自愿行为,以利益诱导或强迫的方式推行道德,哪怕是出于公心公利,也会违反道德要求,走向道德的反面。道德的真正作用不在行为引领,而在心灵启示,这些道德模范,就是用自己的道德行为,点亮了每个人心灵之灯,让我们明白,世界上有一种穿透时空的壮丽,有一种流传千载的温暖。

在社会发展的转型期,道德、规则约束力下降,浮躁、功利传播力增强,以市场交换为原则,更多的人把目光盯在自身利益上,更多的人在用言行践踏道德的崇高圣洁,当我们打开了利欲之门时,也就关闭了欣赏阳光彩虹的窗户。人是精神的存在,在物欲的满足中,最终得到的只能是内心的空虚和怯懦。社会需要道德点缀,人生需要道德引领,心灵需要道德浇灌,道德是社会的彩虹,是人生的雨露,是心灵的花朵。只有在道德的国度,社会才是和谐稳定的,人们才是幸福美好的,人类的未来和希望,只能以道德为载体。这些道德模范彰显了人间大爱,展现了人性大美,感动了全社会,温暖了全中国,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行为的昭示和引领,更重要的是精神的拯救和希望。

用亲和力点亮学生心灵的灯塔 篇6

苏霍姆林斯基说:“常常以教育上的巨大不幸和失败而告终的学校内许许多多的冲突, 其根源在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经过多年的讨论, 在师生关系上似乎已经取得了共识, 这就是师生之间应该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但是, 置身于现实教学活动中的教师究竟怎样做才能与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

二、背景

我校的学生思维活跃、视野开阔、个性张扬, 还记得当初走上讲台, 初次触及那96双纯真稚嫩而又充满渴望的目光的一瞬, 我所有的希冀化成七彩粉笔, 我知道这便是我的起点。我很自豪能为学生们的世界添抹一簇缤纷, 这是多么赋有成就感的一件事。然而, 作为一个新教师, 当责任的担子沉沉地压在我并未完全成熟的肩头的时候, 当一个个不谙世事, 调皮淘气的孩子站在我的面前耍滑头的时候, 我, 一个对教育教学规律知之不多, 对困难艰辛估计不足的我, 才真正体会到教师平凡生活的滋味, 体验到其中的艰辛和压力。

三、问题的提出

刚踏上工作岗位时, 为了能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 和学生的交流多是学习, 渐渐发觉一个只会要求背熟、背熟、再背熟的教师, 定会激起孩子们的伤心感, 而然后便是内心的愤懑。是啊, 如果教师的观念还停留在传统的家长式管理和封建性的师道尊严上, 必然失却亲和力, 我意识到更应走进这些个性鲜明的学生们的心灵里, 我开始思考该如何面对我的这群小佼佼者们。

四、问题的解决

事件一:一天晚自习结束后, 他还坐在位置上不动, 别的同学早已不见了踪影。

“怎么了?”我走近他, 摸摸他那圆扁扁的脑袋。

“我……”话语被喉咙口的一块叫做酸楚的东西堵塞, 圆扁扁的脑袋瞬时伏了下去, 给我一个后脑勺特写。

我放低声音, 软软地说:“怎么了?发生什么事了?能和我说说吗?”

因为平日里和他交流较多, 所以他抬起了圆脑袋, 一行热泪划过他那红润的稚气的脸, 嘴唇嚅动了一下。在我热切的目光下, 他开口了。

“A老师说我无药可救了。”随即又是一阵抽咽。

再次摸摸他那圆扁扁的脑袋, 我开口了。

“你不是无可救药的家伙, 老师用的是激将法, 你应该理解他。”

他望了我一眼, 那眼神中充满着困惑。

“不信?我觉得你不是不可救药, 关键那药就是你自己, 你要自救, 懂吗?”

此刻, 他停止了呜咽, 静静地听着。

“一个人不能总靠别人来拯救, 其实最能救他的是自己。我就送你六个字———用自己救自己!你悟一悟吧!”

圆扁扁的脑袋做了个上下运动, 眼镜背后的黑眸不再茫然。

“回去吧!”

“老师你先走吧, 我想静一静。”

此刻我不需多言, 捧着一叠作业离开了教室。

第二天, 一张笑脸又映红了蓝蓝的天。

事件二:天气越来越热, 教室内的温度也陡然上升, 晚自习开始了, 可学生们个个静不下心来, 我决定起立、巡视。

他正专心致志地在桌上描画着什么, 全然不知我已走到他的身边。也许是怕被同桌看见吧, 他用日记本当掩护, 一味地沉浸在自己的狭小空间里。

我俯下身, 他感觉到了, 本能反应, 顺手用日记本一挡。心虚地笑道:“老师, 你别看!”这种表情, 我怎能不看?我用双手擎住他的手腕, 悄悄地说:“站起来, 乖!”

还算听话, 他缩起脖子 (惯用的动作) 老老实实地站了起来, 我顺势坐在他的座位上, 拿起日记本, 看到了他的作品, 图文并茂:一轮弯月下, 一婀娜少女, 长发飘飘的背影, 少女手中握着丘比特才有的箭, 旁边配以小文, 曰:“我挚着弓/瞄准/那爱与恨的/靶环/残月下/你握着我的丘比特之箭/折断的/没有满月/残缺……”

我没打愣, 拉近他, 说:“知道吗?桌子也是有生命的, 你在它身上涂鸦, 他会疼的!”

站起身, 示意他坐下。

“快擦掉吧!”

他马上拿起橡皮, 擦得一干二净。

经过这两次事件的处理, 我发现一个教师不仅要让自己的学科充满情味, 用充满感情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情感, 以自己的情绪去感染学生, 以体态语言去影响学生, 达到心与心的交流, 更应用自己的热情和温情去点燃学生的心灯, 因为“唯真情, 才能令人叹服。”如今, 我用真诚换取了孩子们的信任, 用爱心呵护着他们成长。我深刻地领悟到:教师的价值只能通过学生去延续和兑现。

五、漫想

一颗心灵就是一片蕴藏着无尽宝藏的海洋, 教师所应做的是用温情、热情和真诚去构建亲和力。

温情, 就是爱字当头, 用浓厚的爱意和真切的期待感化学生, 做到三个字“爱、尊、平”。从学生方面看, 由于他们年轻幼稚, 有的容易冲动;有的性格孤僻, 面对这种种问题, 温情能增添师生间的亲和力, 温情里有精心的教育意图, 因为温情是以柔克刚, 他的施教必须有恰当的角度和时间, 教师要精心选择时机;温情里包含了教师的气质和涵养, 是教师内在美的一种体现。

热情, 就是教师始终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朝气蓬勃的精神、平静幽默的情绪、宽容大度的胸怀;始终微笑着面对学生。要坚持用这种状态去感染学生, 在学生面前始终充满自信和朝气, 与充满朝气的学生形成共振, 构建自身独特的魅力。有了这种魅力, 在突发事件面前, 我们就不会感情冲动“因怒而滥刑”失去常态;在有缺点或失误的学生面前就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 处理问题就会有分寸、有节制、有办法。

真诚既是有良好教养的人应备的品质, 更是教师应有的美德, 是教师亲和力的核心。真诚不是一种知识, 而是一种态度、一种情感、一种体验、一种信念。因而, 真诚不是通过简单模仿, 也不是通过理论学习所能获得的。真诚地对待他人, 才能赢得他人的真诚。即使是一些道德训诫的话语, 如果是发自你内心的精神世界, 是充满你的信念的崇高精神, 那么, 这些话语也会像磁石一样, 对于那些不信赖你的人产生吸引力, 就会成为他们的支柱和指路明灯。真诚需要的首先是勇敢地面对自己, 没有任何虚伪和造作。美国教育家罗杰斯曾说:“当我如实地表现自己时, 当我不必带上盔甲去比试, 当我是无所顾忌地出现时———当我能接受这个事实:我有许多缺点和错误, 这时, 我就能更为真实。”当真诚成为我们的思维, 融入我们的教学生活, 我们的亲和力便真正拥有了。

不管何时, 我都要把全部的真情交给讲台下面的学生。是滴水, 那大海是其向往;是粒土, 那高山是其理想。我是一名教师, 我要用我的热情和努力执著地延续和完成我的梦想。

上一篇:《孔子》观影笔记下一篇:贷款融资服务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