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师生心灵之约(精选8篇)
[摘 要]本文着重讨论了语言对于师生心灵交往的作用,指出:通过语言,师生确认存在,从而使教育成为可能;通过语言,师生共享世界,从而使生命敞亮起来;通过语言,师生对话人生,从而引起师生同往。
[关键词]语言 师生心灵 交往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培养人意味着教育在语言中,通过交往作用于师生的心灵,开掘着精神的生命。因此,语言就是教育的存在,是师生灵魂碰撞的媒介。语言对于教育的进行,对于师生的交往具有本源上的意义。
一、通过语言,师生确认存在,从而使教育成为可能
20世纪西方美学的一个重要转向就是所谓“语言学的转向”:从对美学问题的思考转向语言的分析与研究,并在多个层面对语言与人类的关系、语言的审美意义进行了阐述。意大利学者克罗齐将美学与语言学看成是统一的科学,美学就是表现的科学,因而表现既是艺术问题,也是语言的本质。德国学者卡西尔一方面把语言看成是文化赖以构成的基本要素,是文化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另一方面把语言视为一种用以交往、认识和固定意义的工具,并得出了人是符号的动物的结论。海德格尔否定了语言作为表达工具的观点,强调人和语言的关系不是人用语言去做什么,而根本就是人存在于语言之中,语言是人的主人,是人的存在家园,是真理的场所。维特根斯坦把语言比喻为“工具袋”,里面有各种各样用途不同的工具,语言的意义即取决于它的用法,尤其是对特定语境的把握,而衡量意义的标准则是我们共同生活于其中的由各种各样的生活形式组成的现实的世界,只有把语言与人们的生活联系起来,才能真正理解其意义;同时,语言不但是传达的手段,而且本身也对传达内容的构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伽达默尔进一步发展了海德格尔的思想,指出语言不是派生的和次要的,它乃是人存在的前提,在语言中,尤其是在母语中,人有一种“在家里”的感受,它印证了人的存在,体现了一种永恒的亲呢;人存在于语言之中,而语言是历史的,所以人存在于历史中,语言也是一种提问和解答的关系,语言并不是对话任一方的拥有物,而是对话双方之间理解的媒介。福柯承袭了海德格尔关于“语言乃存在之家”的思想,进一步强调了语言对人的制约及作为驱使主体动作的内在力量,他从对中心化的权力话语的颠覆和对非主流话语的关切中,表述了这样一个思想:正是在“反叛的话语”和“理性的他者”这种非主流的边缘性的话语中,才说出了真话,说出了新的可能,尼采、陀思妥耶夫斯基、凡高就是这样的人。在他们身上,审美作为一种伦理学,不再只限于一种生存方式,而成为一种审美的生存。巴赫金更从“对话主义”的角度论述了他对语言的看法。他指出:人总是处在与他人的相互关系之中的,自我与他人的对话关系构成了我们真正的生命存在,“两个声音才是生命的最低条件”,人的思想的存在以对话为前提,“恰是在不同声音、不同意识互相交往的连接点上,思想才得以产生并开始生活”①,而对话永远是一个开放的未完成的运动过程。对话交流所体现出的自由、独立、变化、动态以及最终达成的理解正是人生存的基本条件。
从克罗齐到巴赫金这一粗略的勾勒,展示了西方美学的语言学转向的发展轨迹:从表现的语言论和工具的语言论走向存在的语言论;从被动的语言工具论走向话语理论,进而走向对话主义。它显示了语言在美学中日益突出的地位,语言成为审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媒介。
西方美学的语言学转向为我们思考语言在师生心灵交往中所起的作用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文所说的“语言”,是广义上的表述,意指人们通过无声和有声的方式,借助于体态、文字和口语表情达意,进而证实人的本体的存在。在教育中,它们“构成了一个以口头语言为主、以书面语言和体态语言为辅的综合语言系统”②。可以说,语言不仅是师生精神生活的一部分,而且是教育存在的“居所”,是师生心灵交往的意义所在。
语言是师生存在的证明。教育得以进行的先决条件即是:教师运用语言向学生传递人类文化、发展学生的身心,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而,语言的产生是教育产生的前提。教师以美的语言诗意地言说,在言说中把枯燥的公式与生动的形象联系起来,把深奥的道理与熟悉的经验结合起来,将节奏与色彩渗透到教学中,将情感与期待寄予于语言里。学生也以美的语言诗意地言说,在言说中表达自己的疑问、好奇、不解、焦虑,表现自己的欢喜、快乐、兴奋、欣慰,把陌生的世界转化为内在的认知,把遥远的过去融入自己的生活。于是,教师就不仅使自己也使学生在经受着语言之体验中自己进入语言,并被这种体验所改变。师生就这样在语言中存在着、生活着、成长着、发展着。“进入这种语言的解释就意味着在这个世界中成长。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语言是人的有限性的真实标志。”③而师生双方的对话与交谈共同构成了生命,也构成了教育。“只有语言才使人成为人的生命存在”④,进而使师生成为师生的存在。
语言也是师生交往的方式。人是社会关系的产物。社会关系的存在意味着人需要交往,人也依赖着交往。人就是在交往中存在并生活的。而交往又需要语言。按照约翰?塞尔的概念,“以言行事要旨”有五种不同的类型:一是断定式,二是指令式,三是承诺式,四是表情式,五是宣告式。⑤无论何种类型,师生的交往都离不开语言。陈述、叙述、描述,分析、归纳、综合,阐释、解释、注释等是语言;要求、命令、指示,应允、许愿、保证,道歉、致谢、慰问等也是语言。“语言原本是人的本质在其中首次可以符合存在以及存在的召唤并且在此符合中归属于在的那一本源的维度”⑥,“当且仅当人通过倾听语言的召唤而对语言作出反应时,他才第一次说话”⑦。正是通过语言,师生走进了书本、走进了历史、走进了心灵。语言打破了过去与未来之间的界限,拆掉了历史与现实之间的篱笆,架起了自然与社会之间的桥梁,跨越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鸿沟。语言使生命的存在成为必然,使教育与交往成为可能。教师用语言把自然世界的瑰丽绚烂、社会生活的多姿多彩、人类自身的神秘变幻展示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贡献。学生则通过语言感受历史的浩瀚,领略文化的深远,品味人类的智慧。教育便真正成为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
语言还是师生心灵的述说。教育是作用于人的心灵乃至生命的活动,是塑造灵魂、发展智慧的过程。因而,教育只能用心灵感动心灵,用生命点燃生命,用灵魂唤起灵魂,用智慧培植智慧。在这一过程中,言,是心灵之窗;心,是生命之源。师生用言来述说各自的视界,用心来感悟身边的世界。在语言中,师生敞开了封闭的心扉,展示了彼此的生活,超越了有限的经验,驰骋于广袤的思绪。语言的心灵交流使师生探寻着生命的存在,寻绎着生活的意义,追求着自我的价值,创造着真正的生活。这正是人的本真的表现,是人之为人而不是异化之物的发展。教育的真义也就蕴涵于其中了。
二、通过语言,师生共享世界,从而使生命敞亮起来
几千年来人类在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规律、了解自身存在的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知识财富,孕育了璀璨的文化瑰宝,它们构成了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教育的主要内容。当代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又使我们置身于一个丰富多彩、气象万千的世界之中,它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和机遇。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活动的展开就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内容和更多元化的手段。然而,尽管教育技术手段促进了教育教学活动的现代化开展,语言却始终是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师职业的存在形式。
自教师职业产生之初,它就和语言结下了不解之缘:无论是借助于书面语言对已有知识的了解,还是运用体态语言传递某种信息,或是通过口头语言表达某种思想,它都忠实地伴随着教师的职业活动。在这一过程中,语言已不再是似工具那样的可以用之弃之的东西。语言就是教师职业的生命存在,教师就聚集于对语言的拥有之中,教师职业与语言一刻也不能分离;教师就处在语言的包围之中,教师就生活在语言的“能指”(声音)和“所指”(概念)当中,教师就是语言的使用者、受益者、创造者。同样,学生也与语言须臾不可分。学生学习说话和写作就是在认识和了解所处的世界,所进行的作业、练习就是在熟悉和接触身边的世界,运用语言去描述和指称就是在感受和创造所爱着的世界。学习使用语言的过程就是了解世界、相互沟通的过程。而“能被理解的存在就是语言”,学生在语言中所感受到的并不仅仅是语言对自身和周围一切存在的“反映”,其实,语言就是生活,语言就是师生每时每刻都在运用,而且直接决定着师生交往的客观存在,“语言自身就是我们每天都在进行的解释的游戏”,“学着说话并不是指学着使用一种早已存在的工具去标明一个我们早已在某种程度上有所熟悉的世界;而只是指获得对世界本身的熟悉和了解,了解世界是如何同我们交往的”。⑧这时,语言不再是师生借以同世界打交道的一种工具,而就是师生生活世界的一部分;语言不再是游离于、附着于学习活动的一种符号,而就是生命存在的本身。通过语言的理解,师生不断地检验各自原有的“前见”,寻找“历史视城”与“现在视域”的关联,并在理解的过程中真正产生“视域的融合”;通过语言的交流,师生共同发现那敞开的、变幻无穷的神秘世界,学着去“思”,并在“思”的追问中共享世界的无尽资源。按照哈贝马斯的.观点,在以理解为目标的语言的交流中,“言说者必须选择一个可领会的表达以便说者和听者能够相互理解;言说者必须有提供一个真实陈述的意向,以便听者能分享说者的知识;言说者必须选择一种本身是正确的话语,以便听者能够接受之,从而使言说者和听者能在以公认的规范为背景的话语中达到认同”,或者说,可理解的语言必须满足可领会性、真实性、真诚性、正确性四个条件。⑨教师以真诚的、真实的、正确的、可领会的语言表达自己对事件的看法,也倾听学生用同样真诚的、真实的、正确的、可领会的语言表达的心声。由于语言的作用,使原本被遮蔽的世界“去蔽”,使模糊的存在“澄明”,使隐约的自我“敞亮”,使内在的意义播撒,师生便生活在语言之中,成为语言世界的创造者和完成者,并在语言中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于是,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语言交流便揭示出人的生命之泉和存在之谜,引导师生最终理解和体会到生命的价值所在。
需要提起的是,教师在以语言进行师生交流和相互理解的过程中,还需怀有如尧斯所说的“期待视界”。教师对学生这部“刚刚打开的书”需秉持着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它是对学生无限发展可能性的信念,因而以极大的热忱和耐心去阅读和感受其中丰富的内涵;它确信“变化的眼光会改变一切”,⑩因而表现出对这部书的作者──学生在成长中可能出现的这样或那样问题的宽容和最大的信赖;它不是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而是随时准备听取和接受学生的意见以缩短师生的审美距离;它以一种欣赏和积极的态度去调整在“观审”中可能出现的来自于阅读者(教师)或作者(学生)的矛盾,更以极强的责任感与学生一起去建构审美的人生。
三、通过语言顺生对话人生,从而引起师生的同往
把语言活动视为一种对话关系,表现了人们对一种审美人生的追求。布贝尔曾经说到,人与人之间就是一种对话的关系、一种“我和你”的关系,对话的过程就是主体之间的相互造就过程,对话的实质就是人与人之间在精神上的相遇。海德格尔将语言的任务定义为通过它的作用使存在者敞亮,以此来保持存在者。语言过程实际上是由“听一说”关系构成的,说之所以可能,原因在于有听,有听才会有说,“人正是在回应语言的意义上讲话。这回应就是倾听。他听,因为他聆听那寂静的命令”⑾,因此,说就不是单一的活动,而是一种双向互动的过程,这就是“交谈”。“交谈又是什么意思呢?明确地讲,它是与他人讲关于某事的活动。从而讲也就引起了同往的过程。……交谈及其结合支撑着我们的此在”。⑿伽达默尔提出,在自我和他人之间存在着沟通的可能,人们对文本的解读过程实际上就是自我与他人的交流过程,通过交流而获得理解,通过理解而产生意义。“艺术语言正是通过以下事实建立的,它向每个人的自我理解讲话,并且永远作为当下的、借助于它自己的同时性进行讲话”。⒀巴赫金认为,自我和他人的对话关系乃是生存的基本条件,人之所以意识到自己的精神存在,就是体现在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同他人思想的积极交往中,一切思想的存在都有赖于不同主体之间的对话。这种对话不是同一种声音的“独白”,而是由不同思想和观念构成的“复调”,有不同声音之间的相互论争才会有对话中的相互理解。显然,对话成为师生心灵交往的重要方式。
从教育的角度看,对话永远是一个开放的未完成的动态过程。它的美学价值来源于师生之间精神上平等的相遇。语言的交谈和对话就意味着对学生作为对话一方的独立性和内在自由的承认,意味着以平等的态度在与学生经验共享的过程中进行相互的造就,意味着通过对话而使师生共同进入一个尚不熟悉的未知的领域,意味着对学生个体生活世界特别是内心世界的关注,意味着对来自学生不同观点之间争论的赞许,意味着教师海纳百川的胸怀和永远作为一个学习者的姿态。“在同他人说话的时候,我们不断地进入到他人的思想世界;我们吸引他,他也吸引我们”,@于是,对话丰富了自我,也证明了生命的真实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是以绝对真理的拥有者自居,不是作为高高在上的学术权威出现,不作学生讨厌的“教唆者”和“训导员”,不搞单向传递的独白式教学,不扼杀儿童不断提出“为什么”时的猜想冲动,不磨灭学生与生俱有的热情探究世界的火花。教师只是一个背景材料的提供者,交谈环境的创设者,对话教学的引导者,儿童表达独特见解的倾听者,是学生游戏的伙伴和可信赖的朋友。“教学总是涉及某一心灵与另一心灵之间的关系。教师不只是一本谈话的书、一张活的留声唱片,对一群不认识的现象广播。他与学生进行对话,这种对话远甚于‘谈话’,因为大部分教学内容几乎都是不知不觉由师生间的个人交换而传授下去。”⒂“真正的对话式教学中的对话,发生在对话双方自由的探究中或自发的讨论中,发生在对话双方精神上真正的相互回应与相互碰撞中,发生在双方认知视界的真正融合中。”⒃这样的对话不仅使教育充满着流动生成的变化美,而且由于师生的视界从外部转向了自身,转向了双方的心灵互动,就使得理解在更高的层面上得以实现。这就是师生同往的含义,这才是审美化的教学。惟此,才有教师职业的美,也只是这样的教育,才会带给教师自身以及学生曼妙丰盈的审美人生。
教育活动中的对话还表现为教师与自己的心灵进行对话,这一情形建立在教师对“自我存在”的意识和自己所从事职业的反省基础上。“这种对话的可能性首先要把能够发现自己并和自己谈话作为前提,如不能进行反省,对话就不能成立。语言能力即对话的能力,是把握自我的能力”。⒄教师不仅能意识到自我,而且通过自问“被意识到的自我还好吗”来提高自我存在的价值。每一次反省是使自己站在自己的面前,凝神观照,进行自我拷问。这是一种自我的灵魂洗礼,是用自省的目光审慎地打量自己,并运用内在语言进行心灵深处的自我反思。如:我是否应该这样对待那个学生?我的做法会不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如果做得不好我该怎样弥补?究竟采用什么办法才能使我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喜爱?由于语言是具有思想力的自我的显现,能反省自己,语言又是“通向美的道路”⒅,因此,类似的经常自问会极大地提高教师的职业意识和审美能力,从而在职业活动中自觉地表现美、感受美、创造美,使自己处于不断向上的状态之中。
并非教师所有的语言都有上述的功用。它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前提,即这种语言必须是艺术化的语言。瑞恰兹区分了情感语言和符号语言,认为符号语言是科学语言,情感语言则是艺术语言。“对词语的符号学使用是陈述;是对有关事物的记录、证实、组织和传达。对词语的情感上的使用是较单纯的事,正是对词语的这种使用,表达或激发情感和态度”。⒆情感语言有两种功能;传达和唤起。所谓传达是相对于说话者而言的,即要传达说话者的感情;所谓唤起是相对于听话者而言的,即要唤起听话者的感情;两者不可截然分开,任何对情感的传达都同时是对情感的唤起,任何对情感的唤起都是对情感的传达。衡量情感表达的美丑标准是诚与伪;如果情感表达是诚挚的,就是美的,反之就是丑的。此外,情感语言与符号语言并不是两套对立的符号系统,在情感语言中也可以融入符号语言。苏珊?朗格也明确区分了纯粹符号与情感符号从为纯粹符号是以推理性的形式表达事实的,它可以传达出那些观念的东西和事实的东西,而情感符号是以表现性的形式来表现事实的,它可以藉以传达领悟生命和感觉的过程,艺术就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⒇,是人的情感生命形式的表现。瑞恰兹关于情感语言和符号语言的区分与苏珊?朗格关于纯粹符号和情感符号的划分从审美的角度来看,确有其合理性。他们把传达和唤起情感的语言看成是美的艺术化的语言,也只有这样的语言才具有情感的意义。依此推论,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所使用的语言虽然都承载着论证、推理、概括、抽象等职责,但是,教师必须进行一番语言的转换,即将陈述性的语言转变为艺术性的语言,将语言从逻辑法则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只有艺术化的语言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语言也是一种游戏。在维特根斯坦的语言理论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语言游戏”,即语言是一种活动的组成部分或是一种生活形式的组成部分,一种语言的游戏便包括了整个文化。维特根斯坦还专门提出了一套语言游戏规
[1][2]下一页
则:第一,规则是一项约定;第二,规则没有例外;第三,每一个语言行为在整个游戏中都占有一席之地;第四,游戏志在取胜;第五,并非每一步行动都与取胜有关;第六,规则之间不可通约。利奥塔也喜欢“语言游戏”这个词,认为“语言游戏”强调了人的生活方式对语言使用的影响,但是,语言游戏的关键是游戏规则,进入游戏的人必须服从这些游戏规则。即是说,不是我们在做语言游戏,而是语言自己在做游戏,语言使我们进入游戏成为玩家。换言之,不是人做语言游戏,而是语言通过人做游戏。在教师的职业活动中,语言同样遵循着“艺术化”的游戏规则得以在课内课外全面地发挥其特有的功能。也因此,教育活动才具有了深远绵长,令人痴迷沉醉的韵味。
注释:
①④周宪.20世纪西方美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337―346、303.
②王丹.教学语言艺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5.
③⑧⒀⒁加达默尔.哲学解释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64、32、62、102、56.
⑤约N.塞尔.心灵、语言和社会[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142一143.
⑥⑦⑾海德格尔.人,诗意地安居[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O.10、72、62.
⑨陈学明,吴松,远东.通向理解之路一哈贝马斯论交往[C〕.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23.
⑩C.T,Patrick Diamond:Teacher education as trens formation.Open University Press. First Published 1991.
⑿伍蠢甫,胡经之.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下)[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577―578.
⒂阿德勒.西方的智慧[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95.
⒃复正江.对话人生与教育[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7,(4).
⒄⒅今道友信.美的相位与艺术【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237、246.
⒆瑞格兹.美的意义[A」.蒋孔阳主编.二十世纪西方美学名著选(上)[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381.
⒇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57.
[作者简介]王丹,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校长、教授、博士(广西桂林 541004)
这一问题的答案看似简单, 实际比较复杂。但是作为教育工作者, 我们认为, 师生沟通出现故障阻碍了我们教书育人事业的发展的根本原因。笔者通过自己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的教育实践, 总结了六条与学生心灵沟通的策略。
(一) 书信、字条沟通策略
这种沟通方式特别在师生不方便面对面沟通时最宜采用, 例如在教育学生面对早恋问题时, 面对家庭父母离异问题时等等, 这种沟通方式教师要准确了解情况, 因为它直面学生内心世界, 在选择用词时, 教师应慎重, 并以如何解决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这样效果更好。
(二) 面对面谈话的沟通策略
这种是最传统最直接的沟通方式也是最有效的, 这种沟通教师要注意沟通时的环境选择, 做好沟通前期准备, 把握好谈话的时间, 包括师生谈话时的位置, 同时教师要分析谈话对象的心理, 准备谈话时的关键问题, 最后教师自身要能清醒正确地看待学生的问题, 提出或引导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引导学生形成的价值观和健康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 日记、作业沟通策略
很多教师都有家庭联系本, 这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敏感性, 能通过学生日记或家长反馈的字里行间及时捕捉信息, 然后进行必要地沟通, 如写上一段鼓励性的语言, 提出几点具体要求, 讲讲教师心里的一些感受, 都可引起学生共鸣。
每位教师均需批改作业, 作业沟通时应注意:“表扬要生动活泼、热情洋溢有激励性”“批评要幽默风趣、委婉动情有艺术性”“鼓励要真诚独特、密切交流、有连续性”。
(四) 电话和家访沟通策略
学生非常反感教师有事就打电话给家长, 他们俗称为“告状”, 但作为教师, 与家长的电话交流又是必不可少的, 所以采用这种沟通方式前宜注意打电话给家长或家访最好经得学生本人同意, 并在此前与学生交流, 就解决的问题就事论事, 并在与家长的沟通和学生的交流中能更多地发现学生成功和优势为主, 在家长面前表扬学生他们还是很爱听的, 对于学生存在的问题多提出建议, 家访时还特别注意受访者的家庭情况、人员构成、家庭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问题, 这种沟通策略教师要准备更充分, 也特别要注意随机应变。
(五) 问卷调查和学生集体座谈策略
这两种沟通策略宜联用, 从学校管理层面讲, 每年进行1~2次学生问卷调查或称教师满意率问卷调查, 有利于促进教师在平常教学中主动与学生沟通, 并辅之通过对满意率低的班级进行学生集体座谈, 了解教师不足, 通过与教师谈话指出问题, 督促教师成长。
这种沟通方式要注意问卷前时间的随机性和坚持班主任回避制, 这样才能了解到最真实的情况, 并且要注意由于年龄特征, 高中教师的满意率一般低于初中教师, 专业班教师要低于平行班的规律。
从教师教学的层面看, 教师在平常教学中就自己的教学方法, 学生对该学科学习的情况和对学科教学的要求、意见和建议也可常做问卷调查, 然后总结调查的结果, 或调整自身的教学方法, 或与学生座谈交流说明一些情况, 这样的沟通其实最具指导意义, 既能帮助学生学习, 也能调整和提高教师的教学方法。
(六) 网上沟通策略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上网也成了学生业余生活的一部分, 网络这把双刃剑对学生是好是坏, 是现今社会讨论的一个重要话题, 但网络越来越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这一趋势将无法阻挡。特别是现在学生使用手机, 手机也具备了上网功能, 很多甚至可以说大部分学生均有自己的博客, 教师通过浏览学生的博客往往可以发现学生完全不为人知的一部分心理, 由于网名的虚拟性缺乏监管, 学生在博客内表现出很多负面的情绪, 通过网络沟通首先要巧妙地获得学生的QQ号, 其次给学生的留言最好能隐藏自己教师的身份, 特别要注意引导时的措词。我们认为写下一个小故事, 让学生自己调整自己领会更胜过说教。
笔者就曾借一次给学生发邮件的机会, 很巧妙地获得了班上所有学生的QQ号, 通过QQ空间, 主动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 通过匿名留言帮助学生, 也帮助学生主动理解老师, 主动与教师沟通,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服务高教发展:新闻定位显特色
近年来,我省高等教育实现了历史性跨越,高等教育发展迈入了大众化阶段。伴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在校生的不断增加,高校的教育宣传工作显得日益重要。然而,全省没有一份针对高校师生创办的刊物,而高校作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主要传播地,不仅是智慧的集结地,而且是前沿思想文化的发源地,很需要有一份刊物为高校管理者及广大师生提供了解教育动态、交流管理经验、丰富校园文化的平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在省有关领导的大力倡导下,创办一份面向高校师生的杂志被列入工作日程。
这样一份刊物,该如何定位?栏目该如何设置?创刊之初,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头雾水。于是,我们奔赴省内10余所高校,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和学校领导及师生进行座谈等多种形式,征求各个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与此同时,我们还派出编辑人员,到北京、上海等地进行调研。然而,几经外出调研,学习借鉴外省乃至全国相关高校杂志办刊经验的希望落空了。因为从调研的情况看,高校杂志基本上都是纯学术期刊,而办纯学术期刊却并非我们的初衷。在广泛听取有关领导、教育专家、高校师生以及新闻同行的意见和建议的过程中,创办一份综合性教育新闻杂志的思路逐渐清晰。经过半年多的酝酿和筹备,2005年5月,在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有关领导的具体指导下,《河南教育》(高校版)杂志在大家的关注和期待中诞生了。
创刊以来,我们始终坚持“关注高等教育、关爱高校师生”的办刊宗旨,以责任和激情关注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焦点、热点和难点问题,报道高校一线的新闻事件和人物,引领高校管理、教育教学、学科建设走在时代的前沿,营造大学生学习、生活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的理想家园。可以说,经过两年来的实践和探索,这本杂志目前已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一是办刊定位准确,思路清晰。作为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主管的关注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刊物,从创办之日起,就致力于关注河南高等教育的发展、报道河南高校的重大事件、为高校管理者和广大师生提供信息交流的平台。二是栏目设置丰富,重点栏目突出。我们设立的栏目有《特别关注》、《视点》、《探索》、《学术讲坛》、《产学研》、《就业》、《辅导员》等,几乎涉及高等教育领域的方方面面,而《特别关注》、《辅导员》等重点栏目则是每期必上,且安排的页码也比较多。三是文章指导性强,有现实意义。不少高校管理者认为,杂志栏目设置紧贴高等教育的时代命题,可读性和指导性都很强,给他们提供了很多可以借鉴的范例,成为指导他们工作的好帮手。四是信息量大,是高校交流的平台。杂志创办以来与高校联系更加紧密,已成为高校之间交流、互动的平台。洛阳师院宣传部部长秦西京在评价刊物时说:“以前,我们只能看到纯学术的高校杂志,第一次见到《河南教育》(高校版)时我感到眼前一亮:因为这本杂志办得实在太漂亮了!不仅装帧精美,可读性也很强。现在,每期杂志一来,我都会认真地阅读。通过它,我不仅可以了解到国家和省里的新政策、新精神,而且可以了解到河南乃至全国的高校最近在干什么,有什么好的经验和做法可以在工作中借鉴。”五是图文结合,时尚美观。在由本刊组织的评刊问卷中,广大读者普遍认为彩色新闻图片的灵活运用,增强了杂志的视觉美感,也真实地显示了教育新闻杂志的办刊方向。平顶山职业技术学院一位领导说,彩色新闻图片的使用增强了杂志的品位,从整体上看起来也更大气。
当然,这本杂志还是一本年轻的杂志,我们的编辑队伍也是一支年轻有活力但工作经验不足的队伍。但是,经过短短两年多的时间,这本杂志彰显出鲜明的办刊特色,赢得了广大高校师生的关注和喜爱实属难得。今后,我们将在进一步发扬过去办刊经验的同时,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力争把杂志办得更好。一是抓重大题材,扩大重点栏目的影响力。首先,抓重大题材,配合高等教育中心工作,把《特别关注》等重点栏目做深、做透,深入到高等教育的内核,报道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为河南高校搭建更大更好的舆论平台。其次,增加《辅导员》等栏目的页码和分量,满足广大师生的需求,增强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作用。二是调整栏目设置和内容安排,把好高校工作的政治性和科学性。调整《管理》、《探索》等栏目的内容安排,使这些栏目定位更科学,文章更有针对性和可读性,同时加强这些栏目的策划性。三是增设《书话》、《记忆》等文化栏目,活跃刊物内容,提高刊物的文化品位。四是开展活动,以活动带动发展,进一步扩大杂志的影响力。
搞好选题策划:深度报道成亮点
作为一本新闻杂志,新闻性是其生命线和活力的体现。然而,作为一份月刊,其时效性显然与报纸无法相比,尤其是按新闻和学术杂志分单双月出版后,新闻性大大降低,报道的连续性更是显得极其薄弱,与高校的联系也松散了,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不了高校的实际需要。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既兼顾各方面的需求,又能符合办刊的各项规定和政策呢?实践表明,唯一的也是最根本的出路就是搞好选题策划、做足深度报道。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矛盾日益凸显。而在广大农村,由于缺乏人才,严重制约着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如何缓解就业难的压力,把大批高校毕业生引向基层主战场,成了一项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为此,党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河南省委、省政府对贯彻落实中央精神高度重视,下发了文件,召开了专门的会议,对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工作进行了认真的部署。省政府相关部门积极响应,全省各辖市和各高校纷纷召开会议、出台政策,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2006年第5期杂志,我们特别策划了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专题报道——“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该组报道政策性强、指向明确,既有典型事例,又有理论思考,对大学生基层就业问题给予了深刻的解读。报道刊发后,在社会各界尤其是高校师生中引起强烈反响,省就业办、省教育厅学生处联合发函,对本刊的选题策划给予充分肯定。
近年来,伴随着党中央、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号角的吹响,仅仅几年时间,我国职业教育的规模就扩大了几倍,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今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更是明确指出,要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其真正成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对于这一重大话题,我们该如何报道呢?经过反复讨论,我们决定将其作为一个深度报道的选题进行重点策划。于是,“从‘二流教育’到‘国民教育’,重新审视高等职业教育的价值理念”的深度报道在本刊2007年第3期推出。报道刊发后,不少高职教育专家对本组报道给予高度评价,省新闻出版局阅评员也特意撰写文章,对这一选题策划给予了充分肯定。
今年是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10周年,河南省的这一活动也随之走过了10年的历程。为更好地推动活动的开展,宣传、见证10年来广大学子所走过的道路;同时,为整合各高校单一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资源,形成多家高校联合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合力,深入研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创新与发展。今年暑期,《河南教育》(高校版)联合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科技大学、信阳师范学院等6所高校组建了“大学生村官助理实践团”、“医疗服务实践团”、“义务支教实践团”和“科技下乡实践团”等4个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团队。为组织好这次活动,编辑部进行了周密细致的安排,本刊记者还全程随同大学生们参与了实践活动,和他们同吃同住,感受和见证了大学生们服务基层、献身基层的荣光和风采,了解他們的酸甜苦辣,品味他们的成功与收获。之后,我们将整个活动过程在杂志中作为特别策划进行深度报道,在高校师生中引起巨大反响。
办刊两年多来,我们策划的类似的深度报道有10余次。不管哪一次策划,我们都经过充分的酝酿、认真的思考和精心的准备,其目的就是在遵循最基本的新闻规律、把握最本质的新闻内涵的基础上,力求通过新闻策划让我们的报道更有深度和广度,从而达到最佳的宣传效果或者对解决实际问题有所借鉴甚至推动事物向着理想的状态发展。实践证明,我们“搞好选题策划、做足深度报道”的思路是正确的、可行的、有效的。
适应现实需要:分版办刊受好评
《河南教育》(高校版)杂志创办后,受到广大高校教师的密切关注,他们积极地以主人翁的姿态投身到杂志的创办过程中,为杂志的发展壮大出谋划策。与此同时,广大高校教师纷纷要求我们在搞好新闻杂志的同时,从中辟出一片新阵地,为他们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和进行学术交流活动搭建一个新的平台。
通过调查,我们决定自2006年开始,按新闻和学术杂志分单双月出版,双月号为学术杂志,集中刊发高校教师的学术论文,更好地服务广大高校教师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学术版杂志的创办,适应了广大高校教师的工作需要,受到了省内高校甚至全国高校教师的欢迎。学术刊物所发表的文章也由最初的几所熟悉的高校,逐渐扩展到全国高校,文章的质量也越来越高。为将学术版杂志办出特色、办出品位,我们参照其他学术刊物尤其是各高校学报的格式,还重点学习《中国高等学校社会学报编排规范》,并结合本刊的实际情况,对学术文章编排格式作了统一规定,并将其形成了书面样式,分发给每一位编辑。规范的文章格式,丰富的栏目设置,专业的教育视角,符合了高校教师科研、教学的需求,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
然而,在办刊实践中,我们还清晰地看到这本年轻的学术杂志还存在不少缺陷。比如,缺乏品牌栏目、高质量的文章较少等。为此,编辑部专门开设了多个品牌栏目并建立了专业稿件的审核机制,并确立了“依托专业方向设置栏目”的新思路,着力打造文章风格和分量,努力使该栏目的文章能够成为相关学术领域有影响力的名牌栏目。同时,成立专家顾问审核小组,按照学科进行分类,请相关专家对稿件进行终审,并把审核意见反馈给作者具体修改。与此同时,我们要求编辑在接受高校教师自愿投稿的同时,积极主动地向有关高等教育专家、知名科研院所的学者约稿,对这些知名专家的文章支付优厚稿酬,并对选编优质稿件较多的编辑进行奖励,以此提高学术刊物的权威性、可读性和文章质量。
实践证明,我们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都是切实可行的,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作为全国唯一一份面向高校师生的综合性教育新闻期刊,我们只有始终牢牢把握“关注高等教育、关爱高校师生”的办刊宗旨,树立“搭好平台、搞好服务、尽心尽力为高校发展鼓与呼”的责任意识,才能得到高校的认可,并使杂志不断发展壮大。
(作者系河南教育(高校版)雜志主编)
成功的教育,取决于多项因素。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灵沟通,即师生间的互相容纳,互相理解,互相信任,互相尊重,在教育的过程中,要试着多了解学生,和他们做朋友,不要以老师的身份自居,多和他们接触,多一些平等的交流沟通,学生自然就会接受你,你也会自然走进了学生的心灵深处。那么,如何让沟通架起师生心灵的桥梁呢?
一、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俗话说不打没有准备的仗。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才能对学生“对症下药”,才能深刻理解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当然,理解是双向的,只有互相理解才能引起心理上的共鸣。首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家庭,性格,学习成绩,兴趣爱好等。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谈话的要求,教育的目的。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要多问、多观察学生,特别是一个新的集体形成之时,多与学生接触,与他们交流,问问新学年的打算,目标,与其他同学的相处情况等。与学生交谈时要注意谈话的场合,时间;可以正式交谈,也可以在宿舍,操场等地方,要注意保护学生的隐私,从学生感兴趣的人和事说起,“投其所好”,解除他们的戒备心理。
二、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
沟通需要真正的平等,现代的学生独生子女较多,这些学生的心理素质往往比较脆弱,情感的依赖性比较强。不少学生过于娇惯,很多家长不敢说不敢管,都依赖于老师教育。其实孩子也渴望着自己的老师既是师长,又是朋友,期望与心目中尊敬的老师有朋友式的感情交流。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们要用爱心去培育心灵;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也逐步增长教学技能;在播撒爱心的同时,我们也收获着一份份爱的回报;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以平等的地位去倾听学生的心声,这样学生才会把他们的心思告诉你。
不同的班级体,学生的成绩和素质是不同的,有优等生、有差生、有中等生;作为教师,爱优生很容易,难得的是用一颗平等的心去爱差生。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当学生毕业后,最记得你的是那些曾经被你用公平的心对待过的差生,虽谈不上滴水之恩,但很可能是你当年的一句不经意的语言,一个不经意的动作,一个不经意的眼神确打动了这些学生,让他们终生难忘,使他们永远记得你。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用一颗平等公正的心去对待你遇到的每一个差生和优等生,那么,你付出的点滴的关怀,他们将会用十倍乃至百倍的理解来回报你。我在发现学生的问题时,一般不会粗暴地乱批评一顿,而是找学生耐心谈话,以心交心,如我班的朱**、关**同学,在一段时期成绩明显下降,我了解情况后发现,都是由于心理、家庭与情感引起。我一面与家长交流,一面与他们多次沟通,使他们从感情的旋涡、家庭的复杂关系和众多的心理问题中很快得摆脱出来,他们的学习成绩上升了,思想更进步了。
三、用真挚的爱感化学生
在与学生的沟通中,始终要保持一颗爱心,用真挚的爱心去感化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情理结合,才能使学生为之感动,达到教育的目的。可想而知,教育不能没有情感。没有爱,就没有感情,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在平时的班主任工作中,我们要充分体现爱心和宽容。以前我班的一位同学,总是不爱上学,有逃学行为。我就耐心的教育,走近他,和他主动交谈,以真心打动他,让他感觉此时的我不是老师而是特殊的朋友。经过多次交流我终于找到了事情的原因,由于父母的溺爱和娇宠,到学校住宿吃不了苦,针对这种情况我就采取一系列的办法,从而转变了他的观念,后来这个学生再也不逃学了,学习成绩也赶上来了。教师的关爱,换取了学生的认同,师生关系的融洽,相对地也树立了在学生心中的威信。学生喜欢你,自然就会喜欢你的课,这是我多年来总结的经验
每一位学生在尊敬的基础上都渴望教师能放下尊贵的身架,坦诚、平等地走进自己的心灵,成为可以倾诉的朋友。也唯有如此,才能让学生们更自觉地认同你,并接受你的教导。要想赢得学生的尊重,也要学会尊重学生,让学生做什么一定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这样做;班级的事让学生自己干,例如我班的班会、黑板报等。要充分信任学生,并能宽容学生,我经常给学生说:我允许你们犯错,你们毕竟是孩子,但同样的错误不能犯第二遍,如果一不小心犯了但决不允许犯第三遍,因为事不过三,到那时,你们一定觉得没有尊重我,因为尊重是相互的。我班有一个A同学由于众多因素,导致与家长、同学关系紧张,成绩直线下滑,后来我了解情况后找他的家长和同学面谈多次,并帮助他分析他所面临的状况和回出现的后果后,现在A的变化真的很大,对家人,对同学,对老师,对朋友,她都能以礼相待,学习态度也更好啦。因为我经常会参加学生的一些活动,因此他们也把我当成了最好的朋友,有什么心里话总会对我说。身上长痘痘,今天遇到了一件什么高兴或烦恼的事,某某说话不文明,谁进了网吧,大事小事,不要我去问,我都会了如指掌。从中我也了解到学生的思想动态,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老师只有放下姿态,平等地对待和尊重每一个学生,才能受到学生的尊重。也只有平等对待学生,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
四、微笑面对学生
人与人之间,微笑是最好的通行证。她的魅力是无穷的。笑对学生,就会得到他们的好感,学生不喜欢整日面对一个板着面孔的老师,那会使他们觉得压抑。在我平时与学生交谈时,学生说:“老师,我们最喜欢你微笑的样子,那会使我们觉得安心,最怕你生气,因为你生气,面无表情,怒目圆睁,我们就会很害怕。”仔细想想,也真对!作为老师,我们不能把生活中的不愉快转到学生身上,面对学生,无论你受了多大的委屈,我们都应隐藏起来,笑对学生。如此一个细小的动作却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我们何乐而不为呢?因此面对学生,不要吝惜你的笑容,哪怕是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会心的微笑,都会让学生感到你对他的好,显然就会很乐意接受你的教育。
五、学会倾听
作一个耐心的听客,特别是耐心倾听学生的诉说,是师生间进行沟通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不管你面对怎样一个冲动或愤怒的场合,只要你耐心的倾听,听学生讲完他要说的话。学生在说完后心理压力会有一定的缓解,紧张或愤怒的心情也会松懈下来,同时由于你的耐心倾听,学生会认为他的问题已经引起你的重视和理解,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事都可以有一个园满的结局。总之,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做好与学生的沟通工作,才能使学生从心理上,情感上,接受你并认可你,这样的教育才真正达到了效果。
我所教育的对象是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他们拒绝封闭,害怕“自言自语”,而网络世界就象一块神奇的土地,没有国界、没有传统藩篱、没有师长管束、崇尚自我和可以标新立异的“飞地”。心理学博士杰克柏格说:“人类内心深处一直渴求被 了解,正如同花朵需要阳光照射一般。”“E通桥”这种网上交流沟通方式,把空洞的说教变成了精彩的画面,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纯粹的受教育者的角色中解脱出来,从被动的状态中解脱出来,让他们心灵更健康,更阳光。
实践中,我借助QQ聊天、飞信提示等方式,搭建“E通桥”,和学生及时沟通,适时辅导,真正架起了沟通的的桥梁、心灵的桥梁。
一、建设QQ家园,设计互动游戏
为了让心理辅导更能贴近学生的年龄心理,我们在QQ空间里开辟了“美心工作坊”,开展沙盘游戏。运用QQ群、跟帖等形式,让同学们摆放、修正、完成沙盘,并且每个人分别为作品起上名字,折射其中的心灵反应,适时点拨、指导学生。
譬如:“温馨家园”、“扬帆远航”、“孤独的小城”、“太阳啊太阳”“沙漠孤杨”、“白雪飞歌”等“名字”就是学生心灵的写照,也是教师辅导的动机起源。
二、利用QQ信箱,开展“绿色”批评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只有像对待自己的孩子、朋友那样,怀有真诚、理解、尊重、信任和爱护去对待学生,才能使学生亲近、信任教师,实现心灵上的交流,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的批评和指导。
对那些惰性心理、自卑心理较强的学生,他们的行为往往未得到别人的肯定,犯错误后又易受老师的训斥。长此以往,他们总觉得不被理解而产生一种惰性和逆反心理,有时甚至与老师对抗。碰到这样的学生,老师在教育批评时应加强情感投入,并在平时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多关心,做好心灵疏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我们如果对这些同学采取“面对面”的批评,他们要么是沉默不语,要么是自尊受损,预期效果难以奏效,而QQ信箱却给予了我们新的方式,QQ对话,只有心的跟进,没有胆怯的眼神,师生交流会慢慢亲近,“亲其师,信其道”也就水到渠成。
三、登陆QQ聊天,倾诉真诚声音
聊天中,我们可以去了解学生,倾听学生,真正的沟通心灵,让那些被冷落的孩子感到“很给力”。
尽管刚开始我们花一点心机借助QQ,故意去接近自己的学生,有些人为的痕迹,但当我们真正了解了他们时,我就会不自觉地关心他们了。这种爱是真实而自然的,是处于“平等交流”背景下的最真实的流露,可以及时消除他们的烦恼,免得让烦恼滋生“悲剧”或痛苦。
自己的QQ留言日志: 我的心思变得更细腻了,当天冷时,我就会想到自己的学生冷吗?我会不自觉地去摸摸他们的手,督促他们多穿点衣服;看到学生趴在桌上时,我就会担心是不是生病了?……付出滋养成长。孩子们开始用自己的行动慢慢长大,他们学会了关、体谅和宽容……
四、开通QQ飞信,送上温暖心语
“飞信”系统中设置有“心情短语”,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个学生的状态。我们可以把聊天中了解到的情况,送上温暖心语,毕竟聊天需要师生“同步”运行,很多时候飞信更便捷。比起面对面的谈话,“飞信”显得轻松自然,同学们也更愿意流露自己的真实想法。
一次我发现有个同学的心情短语十分消极,便找她谈心,鼓励她振作起来。第二天再次登录时,自己高兴地发现这位同学的心情短语已更改为“不怕不怕我不怕,有人和我一起闯。”
即使在最丑的孩子身上,也有新鲜的东西,无穷的希望。——罗曼.罗兰《母与子》
如果你确信,他最丑,而你没有异样地热爱他,那么我们就可以开启美好的师生心灵之旅了。我在做班主任的时候,最幸福的时光就是和孩子们一起写“心灵日记”。
我愿意珍藏每一粒种子,我愿意呵护每一株嫩芽,因为他们都是天使。
下面是我日记的扉页,永远在心底封存:
火花――两颗心的相撞,四十六颗心的交融(师生46人)。
生命――用激情点燃,生命不是挣扎,不是奔腾,而是呼啸。
岁月――用爱去凝铸,真情没有尘封的日子。
我的誓言:
我将一路播撒希望的种子,让未来的果实证明我曾经有过的存在。或许我不能鹰击长空,但也要让大写的“人”字立起来走;如果我不能做到火树银花大放异彩,我就去做一颗流星,当他划过天际的时候,给人一个亮点,但他落地化为尘埃的时候,就去做护花的春泥。
我是一个十足的矮子,但希望你们踩在我的肩膀上成为历史的巨人!
且记:欲做英才,必先做人。
扉页寄语(现在读起来,似情诗一般,的确是情诗,浓郁的师生情。我自己给自己定性是一个情感型的教师。我爱学生,学生爱我):
我去搜寻与我心灵相撞的你
茫茫人海你我有缘相聚在一起
我欲用我的激情将你的花季开启
用爱凝铸的岁月留下你我深深的足迹
你固然去远行
或许忘记了曾有的那份涟漪
我还会祝福你
不会化作悲伤的云彩去哭泣
飘落的黄叶哟
定然会化作护花的春泥
如果我们有爱,原来就没有丑孩子。有一次,我把日记本丢在了班级,其实我想告诉告诉孩子们,我爱你。无论是哪一个,都是最美的花,无论是哪一个,都是我希望的果。
xx:娇小里浓缩的是无穷的智慧。
xx:你的成功应等于你的天真服从于自我的约束。
xx:成功应来源于自信加执着,回头看,坚持就等同于进步。
xx:人如其名,其名如人,都不是简单事。
xx:平步青云来自于你要强的个性。
xx:一个人的进步,不能只依成绩而定,你的自尊本身就是本钱。
xx:你的身高似乎就意味着成熟,可你还是一个充满幼稚的青苹果。
xx:秀气藏着执着,执着藏着辛苦,辛苦中定会透着成功的欢愉。
xx:再洒脱也逃离不了女孩的性格,聪慧中演绎着步步高的曲调。
xx:“龙”不应是“陈”(沉)睡的,而是要显“龙”之本色的。
xx:纪律为“安”,学习应“健”步如飞。
xx:翻然醒悟的激情是最高的,时刻加柴,不可釜底抽薪。
xx:经过阵痛,“焦”(蛟)一定会变成“龙”的。
xx:自尊不等同于退缩,它以自强为支柱。
xx:天真的姑娘,再加之一次深沉地思考,就会成熟许多。
xx:成绩是和执着拴在一起的,你证明了这一点。
xx:你的书法和口才将你这块英才降低了一半儿,这二者恰恰怕你的那颗执着心。
xx:智慧最怕的东西就是缺乏毅力,成功永远是智慧与毅力的合力。
xx:天真如你的歌声的甜美,乐天派的你应该认真锻造自己。
xx:在天平的一端加上一只很重的砝码,这一端的你就会拼命的加重自己。
xx:发现自己,超越自己,永远和“放弃”作斗争。
xx:诚实中能寻到人生的真谛,成功只能是自己装点自己。
xx:学习与你言谈的幽默相比不该逊色。
xx:“义”字要三思;提高成绩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在心中刻一个“恒”字。
xx:热心于别人的事儿,更应该热心于自己的学业。
xx:是“鹏”不可“尹”(隐),振翅高飞,让别人看一看。
xx:一步一个遗憾,终生遗憾。人生只一步遗憾,终生不遗憾。
xx:总感觉心里有块石头,轻轻放下,还人生一个微笑。
xx:率直你有,再加执着,我认为最美。
xx:仗义执言,心胸坦荡,奋力拼搏,一往如前。
xx:自尊是赢得的,它往往跟在自强之后。
xx:一生思考:能否“超群”?
xx:博学的人是不善表白的,一个聪明的头脑会有两种答案。你选择哪一种?
xx:学习并非难事,难的是个自信心,是个“恒”字。只求耕耘,莫问收获。
xx:成绩就是这样:谁努力就是谁的,谁无自制力成绩就会悄悄溜走。
xx:学习正如你干的活一样:心巧加手巧,收获不怕小,积少成多方为宝。
xx:不要强行改变自己的个性,遵规守纪不等于失去“活”性。
xx:将花季刻入梦里,不如将梦刻入花季,你是后者,是智者。
xx:缺少点勇气,少了些自信,自己就少了点成绩,如果多了……
xx:极具人情味,将智力与毅力并存,定会给人带来欣喜。
xx:真正一个“天然去雕饰”的人,有一天你会懂事的。
xx:不息的拼搏往往会和成功牢牢地拴在一起。
xx:走了一段路,你认为那是迷途,又迅速地返了回来,你找到了成功的起点,现在只需奔跑。
xx:回头看看,向前看看,哪里是新的起点,哪里才是该去的彼岸,你有这个思辨力。
xx:标准女孩子的性格,缺少点锐气和霸气,重塑自己,秀气中带着勇气那就是成功。
十一年过去了,大家各奔东西,大家相见谈及此事,每个人却都清晰记得我用爱写下的这些文字。
时光流逝, 在静待中, 我倦了, 怠了, 当踌躇满怀不在了, 教学中遇到的好多问题让我为之困扰, 我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否真的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能力, 是否充当了误人子弟的傀儡?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一下子吸引了我。一百条建议, 恰似一百个药方, 让拥有众多教育困惑的我霎时看到了希望。
作为班主任, 班级常规管理工作耗费了我很大一部分精力, 所以少有时间坐下来备备课, 有时更是凭着多年的经验直接就站在讲台上。书中记叙了一位历史老师讲了一节很精彩的公开课, 连听课的教师都听得入了迷, 下课后, 别的老师都忍不住的问他, 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 那个历史老师说: “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这句话深深震撼了我。为了一堂课, 他该读过多少理论书籍以充实头脑啊? 为了一堂课, 他曾多少次研读文本呢? 为了一堂课, 他曾多少次把玩教学环节, 缜密教学思路啊? 潺潺小溪, 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 经久的思索、探求才有了课堂四十五分钟的精彩啊! 想想自己, 平时又是怎样做的呢? 作为一名中学教师, 自诩爱书, 也自认为爱写作, 可是, 屈指数来, 自己读的书也真是那么寥寥的几本, 写的东西也少之又少。我在书上留下一时的感悟: 潜下心来阅读, 才能在课堂上引经据典, 文采斐然。静下心来教书, 才能让学生整堂课如沐春风。拿出“一堂课准备一辈子”的心, 研究教学, 我要我的课堂更精彩。
唯有自身有丰厚的阅读量, 才能在学生的思想里走的深刻, 在课堂上站得有底气。教师不仅要自己阅读, 还要做阅读的自觉倡导者。感谢丽湖学校设置了雷打不动的早读课、阅读课, 开放了阅览室, 设立了教室图书角。我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和孩子们一起静静地阅读, 静静的享受阅读带来的幸福。阳光明媚的早晨, 风和日丽的午后, 夕阳西下的黄昏, 我和孩子们各自捧着一本书安静地坐在阅览室里, 穿越时空体验着作者的喜怒哀乐, 感悟着生命的真谛, 领略着人性的美妙。激动人心的故事、扣人心弦的情节和精妙绝伦的文字纷纷在孩子的心中生根、发芽。同学们有的边读边做批注, 有的边读边摘抄, 有的时不时发出会心的微笑……这是一幅多么令人陶醉的阅读图, 这又是一道多么令人迷恋的风景线呀! 每每此时, 我总是有些激动, 有些感动, 更多是享受着一种无以言表的幸福。“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 不是补课, 不是增加作业量, 而是阅读, 阅读, 再阅读。”我时刻牢记着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句忠告。
教学的功利性让我成了分数的奴隶, 成绩的傀儡。2010年我下乡支教, 有一个孩子连续两次没有完成作业, 被我叫到了办公室里, ”怎么不完成作业?”我用冷若冰霜的语气开始了训斥, “把你爸爸叫来。”孩子低声说:我爸没了。我心里一惊, 缓了缓语气: 你妈呢? 孩子说: 也没了。说这话时, 那个孩子眼中分明闪着泪花, 我心里恨不得抽自己十几个巴掌。原来这个孩子的双亲在一次车祸中双双去世了。而我却淡漠的只是关心着自己的成绩, 自己布置的作业。现在脑海中还常常浮现出他的影子, 心里仿佛背了沉重的十字架。读了“谈谈后进生的工作”一节后, 我恍然大悟, 苏霍姆林斯基说: 每一个决心献身于教育的人, 应当容忍儿童的弱点。用心灵去认识它们, 而不应当代替以生气、愤怒和惩罚。不能对他们提出成人的要求, 无论什么时候, 你都必须明确, 你是一个长辈, 你面前站着的只是一个孩子。这些话真的说到我心坎里去了。每个孩子都是天上折断翅膀的天使, 来到人间, 就是为了找到一个为他缝补翅膀的人。孩子, 原谅我, 原谅我的鲁莽、青涩。本应为你修补翅膀, 抚平伤痛的我, 却再一次用冷漠伤害了你。
曾经的我管理班级, 靠的也只是严厉。记得有一次, 课间巡查, 刚走到离我班教室三四米的地方, 听到了一阵骚动声, 这还了得。我气愤的推门而入, 不问青红皂白就把班干部和旁边几个同学大声斥责了一顿, 孩子们怯生生的看着我。后来才知道, 原来是有一个同学生病了, 班干部正准备送他去看医生, 还没来得及向我请示。我心里五味杂陈, 颇不是滋味。班级纪律虽然没问题, 可是孩子们慢慢疏远了我, 眼中没有了爱, 而全是胆怯。让他们失去了自我, 仿佛一群金丝鸟, 被我呵护在铁笼里。对不起, 那些年带过的孩子。不由得想起了鲁迅先生的《风筝》一文, 学生在残酷的精神虐杀之下浑然不知, 善意的“刽子手”啊, 希望苏霍姆林斯基的当头棒喝, 会让我们有猛然醒悟的愧疚, 如我。
感谢《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给了我太多感情的释放, 让我找到了个反思的平台, 让我找到了前进的方向。让我在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时, 告诫我不要错过星星。让我明白: 在前进的道路上, 没有退路, 除了读书, 除了奋斗, 我别无选择!
一、真诚沟通谈心成功的关键在于班主任能用真诚叩开学生的心门,和学生的心灵保持零距离。陶行知说过:“真诚教育是师生之间心心相印的活动,唯有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灵深处。”高中学生十分关注班主任对自己的态度,谈心时,如果教师给学生以热情真诚的关怀,让学生切实感到教师对他的爱,那么,学生就容易接受教师对他的教育;在谈心时,如果教师流露出对学生厌烦的情绪,则会严重挫伤学生,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虽然班主任与学生的生理年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但心理距离是可以努力缩短的。在一个中秋节的晚上,一个同学独自坐在教室里看书。这个同学平时就沉默少言,中秋节怎么也一个人在教室里看书呢?当我把四块月饼送到她面前时,两行泪水从她的脸庞悄然滑落。以后她经常与我交流,人也慢慢变开朗了。因此,班主任要改变居高临下的传统观念,尊重学生,平等、真诚地对待学生,与学生的谈心才会有收获。
二、选择场所高中生心理上已逐步趋向成熟,虽然他们有得到别人帮助的愿望,但心理上有明显的封闭性。因此,谈心时要针对学生不同的特点、不同的问题,选择一个合适的场所谈心,以便为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消除心理障碍和促使其思想转变的环境。比如:当谈心的内容对其他同学没有必要隐瞒时,像考试后帮助同学分析情况、总结经验和提出问题而进行的大面积谈心,可以选择在教室附近进行;当每个新学年开始时,由于新生对班主任不了解,而寝室又是他们最放松的地方,可以选择在学生便于交流的寝室进行;如果谈心的内容是要解决一些需要保密的个人问题,或利用谈心了解情况,则班主任应在课余与学生边走边谈;对外向型的学生,也宜在路上,边走边聊,他什么都敢对你说;对体育爱好者,宜在运动场所,从评价、称赞学生的运动技能入手,可选择与学生边运动边谈心,逐渐导入需要讨论的话题,谈心效果颇理想;开导勤奋的学生,宜在课余时间,选择坐在他的座位旁边进行交谈,这时,班主任随手拿起他桌上的书引出话题,显得自然;对内向型的学生,宜通过电话对话,或通过书信方式进行交流——不用直视老师的眼睛,学生会变得大胆些,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只要时间允许,选择在学生家里谈心,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温暖,带给学生很多的鼓励。只要班主任愿意真诚、平等地和学生沟通,就可以走进学生的内心,达到沟通的目的。
三、反复谈心有些问题,靠一次谈心是不能解决的,要做有心人,抓住时机,反复做工作。高中学生意志品质在发展,但他们还很稚嫩,自制力、坚持性还不够,因此班主任在一次谈心后还应该做大量的巩固工作。今年我所带的高二(6)班新转来了一位男生,高一入校时成绩非常好,高一下学期开始放松自己,到第一学年结束时,学习成绩下降很多,且时常缺课、打游戏机,甚至抽烟、谈恋爱。通过了解得知,原来该生与原来班的几位同学及校外几名学生结成所谓的“兄弟”,经常在一起玩游戏,并且最近和“女朋友”感情出现裂痕。摸清他这一情况之后,我决定趁新学期他对新班级环境不熟悉,还不敢太放肆的时机,对他进行开导补救。晚上坐在安静的操场上,我与他进行了第一次谈话,谈“什么是真正的朋友”的话题,这一次他对我没有说什么,偶尔点点头,我也没有对他提什么具体要求。几天后,在放学的路上,我们有了第二次谈话,谈“喜欢与什么类型的人交往,什么样的人最值得交往,平时交往的人对他有何影响”等话题,这时他才开始同我讲心里话,之后他给我写了一封长长的感谢信,我也真诚地给他回了信,我更加相信原来积极向上的他一定会好转的。我留心观察他的变化,确认他有改过上进心后,我马上又找他进行了第三次谈话。这一次当我提出要他遵守学校规定,不再旷课逃学、认真学习的要求时,他很配合地接受了。浪子回头金不换,一个学期过去了,他不再缺课了,与班上同学融洽相处了,成绩也进步到了班级前15名左右了。
教育学生是一项十分艰苦细致的工作,与学生谈心更需要艺术。作为高中班主任,我们应该认真研究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努力掌握学生的个性,讲究谈心艺术,让真诚的谈心成为沟通师生感情、激发学生心灵火花的重要途径,在师生之间架起沟通心灵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