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香诗歌《心灵》

2024-07-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檀香诗歌《心灵》(通用13篇)

檀香诗歌《心灵》 篇1

有时

像波澜壮阔的大海

有时

像连绵起伏的山脉

有时

像平静无痕的湖面

有时

像花团锦簇

秧苗摇摆的.田间

广阔的

无际无边

装得下

白云和蓝天

隐秘的

就驻足在

胸膛里的空间

强大的

能把世界主宰

柔弱时

微风也拂面

任由时光的流逝

沧海桑田的变迁

从不改变颜面

年轮的囤积

送来了食粮

飞往的岁月

增长了智慧

百味的旅程

装载了力量

生命的躯体

干枯吹尽

那里

却是厚厚的

长青活力

上苍从不吝惜

把她

送给活着的

每一个生灵

恰如生存的阳光

只属于

自身的神气

带着她

走过一生旅途踪迹

有生命

她永远属于自己

否则

上帝将收回了

无私的赠予

檀香诗歌《心灵》 篇2

一.诗能丰富情感, 提升生活品味

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 随着通讯设备的迅猛发展, 现代人的情感似乎越来越粗糙。能静下来和诗人进行心灵交流的人很少了, 会雅致而酣畅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深处感受的人不多了。在这诗心匮乏的时代, 空虚、烦闷、浮躁等不良情绪不可避免地侵袭和困扰着少年儿童的心灵。于是, 很多中小学生无所适从、网络成瘾、自私冷漠、自暴自弃, 犯罪自杀的例子也时有耳闻。情感枯萎导致生命枯萎。

因此, 我们需要帮助中小学生发展和丰富自己的感情。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 我们的情感之树也是枝繁叶茂的, 正像对现实生活我们需要观察和分析一样, 对情感世界也需要体味和探索。诗是情感的极好滋润剂, 我们应该鼓励孩子们去欣赏诗, 去发现诗。

如果我们教师能指导中小学生读一些感情真挚的诗, 并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感情去创造诗, 那么, 他们的感情之树就会常青, 生命之树也会随之褪去灰暗, 呈现郁郁葱葱。

珍爱生活, 用心生活, 方能活得精彩。追寻诗意的生活, 体味生活的诗意, 这是生活的品味。

二.诗能激发想象, 提高创造力

我愿意是树, 如果你是树上的花

我愿意是花, 如果你是露珠

我愿意是露珠, 如果你是阳光……

这样, 我们就能够结合在一起

而且, 姑娘, 如果你是天空

我愿意变成天上的星星

然而姑娘, 如果你是地狱

(为了和你在一起) , 我愿永堕地狱之中

这是匈牙利伟大诗人裴多菲一首以爱情为主题的诗。试想一下, 如果直接写成“我爱你, 愿意为你去死”, 将会多么寡淡无味。为什么前后两种写法表现了同样场景, 感人的程度却如此迥异?我想这就是想象的魅力使然吧。裴多菲巧妙自然地把自己的爱付诸于形象, 绿树、鲜花、露珠、阳光、天空、星星构成了一幅绚丽斑斓的图画。

显然, 离开想象, 是很难进入诗的领地的。诗人想倾吐某种思想感情, 他需要的不是律师的辩词和法律条文的理智和严谨, 更不是普通的日常对话, 他要选择一种特殊的方式去叙事和抒情, 这样, 他必须要开拓自我的想象空间, 调动自己的各种技能, 从而寻找到最新鲜最使人一见难忘, 最机智的表达方式, 使读者完全从诗的角度去感受语言的意义, 获得比本意更更深刻的思想。

想象, 以其深刻的内涵和无与伦比的时空穿透力, 成了开创未来的必备条件。我们写作, 都渴望有奇思妙想;我们研究科学, 也需要非凡的想象力;可以说, 人类的一切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想象。而读诗写诗, 真正诗意的活着, 可以大大丰富我们的想象。

三.捕捉瞬间感觉, 用心创造诗意

月光下的林中幽径, 你踏着细软的落叶, 任夜风轻吻着你的面颊, 这时远方传来悠扬的歌声, 而那歌偏偏又是你最喜爱的一支, 你晶莹的泪水流下来, 轻轻闭上了眼睛……

这些瞬间流逝的情景常会不经意地呈现在每一个人的记忆里。但大多数人往往置身其时其地, 一阵感慨或二三思绪也随即烟消云散了, 却很少去用优美的文字将其定格或永恒, 人类的心灵正因此而变得趋于麻木, 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啊!

我们要运用自己的语言天赋, 把这些模糊不清的情景再现出来, 而且把它深化、升华, 通过理智的多棱镜, 折射出其内部蕴藏的情感、景色、哲理的七彩光来。

大诗人李白在客居他乡的夜晚, 突然对床前的月色产生一种“霜”的感觉, 这行为极短暂, 但诗的波澜已经奔涌而起, 于是他立刻产生出“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的佳句。可以说, 这是最美妙的不可代替的瞬间。我们有理由也有必要去训练自己瞬间感觉的灵敏度, 一步步到达诗的彼岸。

让诗歌走进学生心灵 篇3

丁云老师曾说过,诗是必须教的,没有诗润泽过的童年是不圆满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努力引导学生在感受诗歌语言文字的过程中,被吸引,被打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以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

一、诗是流动的韵律——和奏而歌

具有强烈的节奏感,这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作品最重要的特征之一。节奏是宇宙中自然现象的一个基本原则。寒来暑往、山川交错都存在着一定的节奏。诗歌是一种语言,更是一种有节奏的语言。郭沫若在《论节奏》里这样说:“节奏之于诗是它的外形,也是它的生命,我们可以说没有诗是没有节奏的,没有节奏的便不是诗。”

诗的节奏感首先可以表现在句首、句中、句末的押韵上,表现在诗歌结构的错落分行上,当然还可以表现在儿童诗里经常出现的叠词上。我们应该依据诗歌的这些音乐特点,指导学生进行学习。

【片段一】

生: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也想看“黑旋风”水战“浪里白条”。

师:这句话中有个词很奇妙,如果能把这个词读好了,就能读好整个句子。

生:我觉得要读好“悄悄”这个词。

师:悄悄的感觉读得真好。像这样的词语,诗中还有哪几个?

生:轻轻、丝丝、悄悄。

师:诗歌非常讲究韵律、节奏。读诗的时候,关注这些叠词,注意停顿,一停一顿,诗的味道就出来了。

让学生体验叠音词“悄悄、轻轻、丝丝”在唇齿间造成的停顿,体会独特的情趣和美感,从而让学生感受儿童诗的节奏,融进自己的理解和体验,从而进行审美活动。

二、诗是无限的画卷——入画想象

诗歌是生活的映照,是现实场景的反映。儿童周围的世界更是五彩的、跳跃的。儿童诗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的方式反映儿童世界的。用线条、色彩描绘形象的图画世界,更是唤起儿童想象最直接的形式。因此,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无限想象积极地还原生活画面,透过语言文字感受文字中传递的美好情感。

【片段二】

生: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

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人影给溪水染绿了,

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

师:读着读着,你眼前出现了哪些美丽的画面?

生:在这幅水墨画上,绿绿的垂柳,绿绿的山溪,绿绿的人影。

生:没准你从这里走过,你的脚也一定会染成绿绿的。

生:只有蜻蜓是红红的,这真是万绿丛中一点红。

师:想象让我们的朗诵更具内容。谁愿意来读一读?

“诗为有声之画,画为无声之诗”,借着诗歌中的语言文字,想象孩子溪边垂钓的动静结合的多彩画面,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童年生活的快乐。

三、诗是有魔力的文字——炼字品读

诗歌的语言源于生活,反映生活,更要高于生活。这就要求诗歌语言要精致、优美、丰富,深具感染力。儿童诗的阅读对象是儿童。儿童是活泼的、充满朝气的,因此儿童诗的语言必须生动、形象,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片段三】

师:同学们,诗歌篇幅不长,但非常讲究用字。在诗中诗人用了一个很有味道的字,把这种快乐迷人的笑表现了出来。

师:“漾”字还可以用其他哪些词来代替?

师:“漾”字与“挂”“露”等词相比,哪个更好?

生:“漾”字写出这个孩子看书的投入、快乐,微笑,是一种甜甜蜜蜜的笑,是幸福的。

诗是语言的艺术。儿童诗的语言精练,富有概括性。它常常用简约的文字来表达最丰富的内涵。案例中,用同义词与之相比较的方式品味“漾着”,就是让学生体味诗歌语言的无限魅力。

【片段四】

师:有人说,童年是一首最美的诗,打雪仗,捉蝌蚪……每每看到这样的画面,我也想写几句:

“哪管它小手冻得发红

捏一个雪球

你扔我闪乐开了花

雪地上

( )串串快乐脚丫”(留着、画着、跳着)

师:你能替我出出主意,想想选哪个词比较好呢?

生:我选“留着”——希望这份快乐能永远留下。

生:我选“画着”——孩子们多像快乐的小画家,把自己的快乐画在了雪地上。

生:我选“跳着”——那孩子一跳一蹦的样子还在我脑子里晃着……

用“留着、画着、跳着”选词说理由等方式进行炼字,表面上只是一种轻松的选择,实际不然,学生在进行对比选择前,调动了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想象、悟情、入境,一步步地将自己的思维推向高潮,从而切实调动了学生的审美体验,提高了学生审美情趣及对语言文字的实践运用能力。

四、诗是有趣的游戏——循诗前行

一首儿童诗就是一处美景,更是一个有趣的游戏。在诗人高恩道的眼里,数字是有性格的,在诗人谢尔的眼里,梦是会冻结的……在儿童诗的创作过程中虽然是讲究技巧的,但更注重内容、文字的有趣、生动。在学写诗歌的过程中,我们更要鼓励孩子们大胆地创作出一首首富有童真、童趣的儿童诗。

【片段五】

师:在你的童年里,也一定发生过很多有趣的事情,请选择你小时候印象最深刻的一个场景,试着写几句话,可以仿照课文中的写法。

出示场景及要求:登山 画画 游泳 放风筝 吃雪糕 放鞭炮 ……

师:好诗是写出来的,也是改出来的。

(当堂交流课堂小练笔)

师:有人说读诗能让你变得聪明,读诗能让你变得优雅,读诗能让你充满灵性。是啊,在世界的许多地方,12岁的,32岁的,甚至是72岁、82岁的,许许多多人都爱读儿童诗。所以从今天开始,希望你们又多了一份读书的选择,那就是读儿童诗。

心灵的诗歌 篇4

——荐《心灵写诗》——李镇西班主任日记

班级是学校组织的细胞,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的基础和落实学校管理的基点。诸多学校管理名师,或教学名师,都是从班级管理中成长起来的。一个好的学校管理者,首先应该是一个好的班级管理者。著名的教师李镇西老师,就是从班级管理中走出来的一名教师。尽管他走上了学校管理的工作岗位,仍坚持教书,坚持带班,在基层实践中探索、钻研。在书架中抽出李镇西的大作《心灵写诗》,刚开始翻阅,喜欢上了这本厚厚的教育日记。真的,它只是一本日记,读来确实那样有趣、有味,耐人寻思。

一、它是一种励志

我们不得不惊叹于李镇西老师的勤奋,他在那么繁忙的工作中,却能写出这么多的教育著作。我们也许难以理解,李镇西老师当了班主任,还要教语文,同时还担任着学校的行政管理工作,此外还有一些社会活动。那么,李老师是怎样在如此繁忙的工作中,还能写出这么一本又一本厚厚的书呢?首先,是对教育的热情。曾经有网友问李镇西老师:“天天写这么长的日记,你是如何坚持下来的?我真佩服你的毅力!”李镇西老师确实有着他的毅力。坚持读他的日记的网友们可以见证,每一篇日记几乎都是李镇西老师当天完成。然而,李镇西老师是这样回答网友的:“写这样的日记,并不像有的老师想像的那么累,那么苦,那么坚忍不拔,因为用文字记录自己每一天和学生的成长,实在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也许,对我们普通老师来说,写一篇教育日记,写一篇教育论文,都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可对李镇西老师来说,确实一种享受。这就是他对教育的热情,对教育的热爱。如果李镇西老师不写,对他来说,有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觉。这对我们来说,这本书就是对我们的一种激励。李镇西老师其实也是我们普通教师的一员,他对教育能如此充满热情,能有这样的热爱和毅力去钻研教育,那我们这些教师呢?我们是否也能做到呢?

李镇西老师其实就是这样做的,他把写日记当成了一种习惯,一种爱好。其实,如果我们没有这样的一种意识,每天也就这样过去了。如果我们有这样的一种意识:我还没有把这个日记写好呢。这样,每天我们就记得去写。这样,我们逐渐就能养成一种自然的习惯。习惯了就成自然,有很多事情,都是习惯了,就逐渐喜欢。这本书也就是一种激励!

二、它是一种启示

李镇西老师多么“高深”啊!这也许是我们大多数普通老师的想法。每当我们提到李镇西老师,我们就把他想得多么高不可测,多么的伟大。哦,他这样的老师,是我们不能做到的。可是,当我看完李镇西的《心灵写诗》后,发现“其实我也可以写!”因为李镇西老师所写的,并不是多么高深的理论知识。李镇西老师所写的,正是普通的教育事件。李镇西老师的日记生动形象、“可读性”强,“那首先是因为教育过程本身便充满了魅力”。李镇西老师在写日记的时候,他真的就是在写“日记”:绝对的真实。李镇西老师记录的就是在当天他所遇到的教育事件,以及他的思考。或是一个教育突发事件的处理,或是一次班级活动,或是学生和教师之间的通信,或是学生的随笔。我们教师在日常的工作中,忙于应付繁琐的事情,几乎没有心思去反思自己的教育工作。或许还有教师认为,钻研教育工作,是专家的事情,我们普通教师做不来。读了李镇西老师的《心灵写诗》,我们会发现,教育钻研,也可以“我手写我心”,就像和一个知己谈话一样,把想说的话写下来。教育日志,就是展示真实的班级,展示真实的教育。读完李镇西的日记,我们会发现,发生在李镇西老师身边的教育故事,与我们的教育故事有很大的相似性。但李镇西老师却能把这些小的事件记录下来,作为自己钻研教育的第一线材料;随时记录自己的所想所思,记载思想的火花。在自己教育事件分析中,我们教师可以提炼自己的教育艺术,如何生气?艺术地表达愤怒?怎样邀请学生和你合作?等等。在这样的不断钻研中,我们会找到比问题更多的方法。

三、它是一种教育

在李镇西老师的《心灵写诗》,我们可以学到很多的教育管理启示。从李镇西老师的教育日记中,我们不难看到,李镇西老师之所以能与学生(被管理者)构建和谐的关系,是因为他能与他的学生进行双向的沟通和交流。日常的沟通,才能达成理解。在我们平时和学生对话中,教师往往站在了高于学生的位置,把学生叫过来就是一顿“唾沫淹没”。这样的谈话是没有效果的,因为这样的谈话是单向的,而不是双向的。在没有聆听学生的想法之前,老师的谈话都是“一厢情愿”,都是“自以为”。而李镇西老师却为师生的双向交流架构很多桥梁,通过班级日记、书信、网络交流、面谈等,和学生进行交流。正因为李镇西老师善于 2 聆听,学生也愿意在他面前打开心扉,这样的谈话才会有效果。

檀香诗歌《心灵》 篇5

浪漫主义诗歌不会吝啬给人带来美的冲击, 在美感世界, 你只会阳光积极追求生活的亮点, 即使乌云密布, 阳光总会透过密云与你的世界同行。英文浪漫诗歌让常人忘记生活的烦恼, 尘世的黑暗, 带给人心灵的净化和寄托, 而且对生活、世界、人生进行重新定位与思考。唯美主义是浪漫主义诗歌永恒的话题, 学习浪漫诗歌, 不需要翻译每个单词和句子的意思, 而是用心体会字里行间的美。唯美弥漫在生活的每个角落, 让灵魂永远飘荡在唯美人间天堂, 让心灵得到洗礼和净化, 从而产生强烈的创作冲动。诚然, 浪漫主义诗歌最重要的是上升为诗歌创作, 唯美主义诗歌创作带给笔者技巧的提高和语言功底的提升, 更带来对生活态度和心态的重新定位, 用眼睛去看世界, 双手去记录世界, 思想去体会世界, 心灵去感受世界, 从品味诗歌到创作灵感触发过程, 笔者也经历了灵魂升华。

二、唯美主义诗歌创作过程与成果展示。

从品读浪漫主义诗歌到创作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从品读诗歌开始, 品味音韵以及单词的选择与释义, 了解创作背景和目的, 以及相关的诗评和影响。在此之后, 笔者尝试创作一些简单句子, 简单生活背景以及一些情景类小段。当然, 创作不是一步到位, 也需要和别人沟通, 适时修改更能完善诗歌的整体效果。

Bathing in the Sun

Figured widow nodding to me,

Kind nature amercing me all;

Flowing wind smiling to me,

Holy anku watering me whole;

Through coldness, I deserve warmness,

Thy come from little sunshine;

Deep into me in heartiness,

Bathing me out of being shy,

Bathing in the sun, and refreshed,

Staying in the world, and ankued.

笔者在浪漫主义诗歌的引导下, 体验了在阳光沐浴下的快乐生活, 在体验过程中通过语言记录在阳光下沐浴的心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诗歌源于生活, 是对生活的写照, 用语言记录生活, 用心灵感受生活, 用创作升华生活。

The Reflection of Nature

Here comes a glimpse of sunshine,

Along with a fresh of wine.

Here comes a wave of breeze,

Followed by a reflection of grace.

The deeper you breathe, the warmer you feel,

The closer you observe, the clearer you see,

The smoother you listen, the tranquil you hear,

The slighter you flick, the harmonious you care.

The reflection of nature, brings you the coming spring,

The reflection of nature, tells you the beauty of life.

自然是生活的一部分, 也是人类社会永恒依靠的一部分, 自然是一种美, 自然不仅带给人类视觉的印象, 也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自然的美无处不在, 发现自然的美是生活的一种向往, 歌颂自然也是心灵的升华。

Let’s Sing to the Spring

The warmness of the sun,

Cannot wait the coming of spring.

The oceanness of the fun,

Cannot observe the covering of green.

The light green hangs the buds,

With clean and clear smells.

The slight green writes the grass,

With countless and colorful ornaments.

Cheerful birds, please not leave me alone,

Let us sing to our coming charming spring.

春天是生机勃勃和绿意昂然的季节, 春天是万物复苏和鸟语花香的季节, 春天也是最能激发人类情感迸发的季节。经历了情感的冬眠, 随着气温回暖, 压抑在心中的情感通过意象的刺激而发泄。

三、结语

英文浪漫诗歌在带给人类美感的同时, 也带给人类对自然和生活的重新定位与思考, 在品读经典英文浪漫诗歌的同时, 感受诗人精湛的创作技巧与文字功底, 和诗人的创作魅力与崇高人格, 还提高文学修养与人生素养。笔者从自身学习体会入手, 亲自感受创作的过程并分享创成果, 愿有志人士批评指正不足。共享创作成果, 体会人文乐趣。

参考文献

[1]安晓红, 英诗音韵分析[J],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3, 4:91-93。

[2]安晓红, 读出英诗的“声音”[J], 英语知识, 2008, (10) 。

[3]安晓红, 品经典, 练内功[J], 英语知识, 2008, (06) 。

[4]刘春林, 相辅相成的英语教学方法-英语诗歌教学法尝试[J], 疯狂英语, 2007, 8:23-24。

诗歌是心灵和语言的艺术 篇6

诗歌之美,不仅是语言本身的美给我们带来审美愉悦,而在审美愉悦的过程中有一种精神气质的自我提升和人格的独立完善。近期重读诗人徐红的诗,再度让我惊喜,它是那么的柔美、慈悲、温暖而纯净。

我们每天都经历众多不同的事情,但每个人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却又是那么的不同。众多瞬间飞逝的想法和思考,个体并不能销魂蚀骨地感受到,或者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具体的现实生活也不允许我们停留在细微的感知与夸张的想象上。诗之所以为诗,那就是因为渺小事物唤起你的想象和联想,拨动你的心弦,从而发现一种陌生又熟悉的诗意之美。“诗歌的极致……在于它想象的时刻,能把现实中不可思议的方面,同我们现实生活的经验联系起来。”徐红的诗令我联想起来的事物很多,更多可能的是捕捉到了某种情感,柔软的,纯净的,轻巧的,不乏暖意,而又难以言明的那种真实的情感。

果核在肉身里。/从那里,还可以看见身上的薄雪,/和一部分逐渐加重的阴影。//降落下来了,/一些不可抑制的忧伤。(《局限》)

徐红似乎把我带到某地、某一刻时间之内,或是让我感到包襄在阴影之下某种沉重的成熟和担忧,乃至之后的忧伤和再生。她把果核、肉身,薄雪、阴影,放在同一时间之下,表现某一相对高度紧张的时刻,而又在极短的时间内带来众多想法。是果核,是薄雪,同样生出深深地、久远地忧伤,然而却那么干净。如果此时让我看到那些果核,抑或是薄雪,它们落下来的情景,我会惊讶徐红对诗意的洞察。因为诗意时刻的激情或许更具有透视能力,而我们全然被自己所局限。

短小的诗歌里会有更广阔的想象和联想,它更令我们的激情再度紧张,并使我们感到意外,或是严肃。那么,那些含有想象力的渺小事物,带给我们的诗意空间到底有多大?

请把马的铜铃摘下。/静静的,牵入黑暗。夜在水面呼吸,/在一片寂静之上,我开始想你了。//一切归于安祥。/现在,安静的,安静的,……我开始想你了。(《我开始想你了》)

我们在冗繁的生活中往往忽略一些渺小的事物。树欲静而风不止,关键是一个人的心理和情绪。徐红又把我带到另一个纯情的思念境地。马的出现最易使人想起赶行、或是疲惫,马的铜铃也使人想起苍茫羁旅,所有一切都停止的时候,我就开始想你了,这似乎水到渠成。而隐藏其后的又将是什么?空荡、孤单,还是茫然?或许我们的意识真的形成了决定,而意识中的念想能否回归现实?或许,仅此一点我想到有关茫然的词语来。这种真情抒写,更加令人确信,“理解生活就是生活的顶点,而诗的顶点就是说出众神的语言”。

这首诗中有声音,有画面,有真挚的情感和能使人无比愉悦的惆怅和思念。《我开始想你了》一诗所具备的美感是柔软的,诗人描述思念的过程是柔软的,像一首淡雅的音乐,潜入内心,它也是柔软的。语言轻盈灵动,在听觉、视觉上的节奏美感和旋律美感,无不使人陶醉。

从自然中看到诗,起源于景观在我们身上产生了感情。如果我们心中没有崇高可供自然激动并引起共鸣,自然也会如灰如土。徐红的心怀无疑是崇高的,善于思考和想象的。徐红的诗在追求崇高的理想上让我们看见世界更多的真实和善良。诗意抵达之处,便是精神的无限愉悦。“诗是歌唱生活的最高艺术, 它通常是诗人感情的直写。”(吕进《新诗的创作与鉴赏》)徐红的诗充满了孤单和忧伤,也充盈着纯净与感怀。“在无限的孤独之上,可以无限接近真理和良心。”也正是如此,她诗中弥漫的情怀深度和她反复歌唱的“雪”一样令人难以释怀。这与现代许多诗人的抒写不同,她不刻意去营造诗意,也不生硬的去再现情感,她往往从生命本真生存状态去写,从而将情感带入澄明的境地,使诗歌的审美趋向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真,使她的作品更加清洁;善,使她的作品更加温婉;美,使她的作品更加自然。

暮晚有几只鸽子在飞。梧桐树散发清香。/年轻的女人在厨房里准备晚餐。/盘子里有水果和面包,灶火上煮着香浓的汤。/多少年过去,亲人近在身旁。膝下的孩子一天天长大。/在这苍茫的人间。满天星光,草木青了又黄。/生活是多么简单的幸福。/“尘世之美,像果子包着核。光倾进夜。”/凡美好的,神都垂爱。(《尘世之美》)

她对尘世的所有都抱有慈悲之心,写尘世的悲欢与善恶,拯救与赎罪,无不体现出她对艺术的追求和对人性之美的歌唱。“存在于诗里的美,是通过诗人的感情所表达出来的、人类向上精神的一种闪烁。”(艾青《论诗》)徐红的诗以“真”和“善”为本,表现出她对世界的观照以及人性之美的歌唱,能给人一种积极的精神感染和愉悦之美。

并不是所有的真情流露都会成为好的诗歌,诗的情感应该是在一定审美意识观照下,加以提炼、凝聚,并给予精湛艺术定型的结果。徐红通过对事物的感知,深入浅出,从生活的真实进入艺术的真实,完成了审美的超越。“真、善、美,是统一在先进人类共同意志里的三种表现,诗必须是它们之间最好的联系。”(艾青《论诗》)徐红的诗之所以富有感染力和生命力,大概是因为她的诗已经将这三者有机地、和谐地统一在一起了。

傅雷先生说,“艺术表现的动人,一定是从心灵的纯洁来的!”一个诗人的心灵不是纯洁到像明镜一般,其作品怎能感动人?或许这样说过于绝对,但绝对是有其道理的。徐红的诗很纯洁,纯洁的诗中又包含点点无奈,或是某种禅意。这样的抒写似乎注定了她诗歌内容的相似性,但是,她从其中有所转身,在表达情感的时候往往转向更为崇高的追求。她的诗所包含的内容可以说是巨大而无形的。我们在生活中发现不能的事情太多了,超然物外,就真的波澜不惊?面对俗事,有着我们看不见的大爱,大爱无言。这种不断扩张的思索是快乐的,同时也将指导我们必须去做的任何事情的方向上。文学是一种特别的艺术品,它成为艺术品,不是由于它的华美,而是由于它是适当的。当我们在阅读或写作时,它会使我们看到严谨、朴素、真诚的艺术是多么美丽、多么宜人。

一首诗的精彩程度取决于它所表现的特征的重要程度。从另一个层面上说,也就是接近本质的程度。一个人是自由的,他总是可以选择自己要干的事情,一个人只有通过身体和精神两方面的多次裸露才能到达无遮蔽的状态。其实,生活也正是由于个人的坦诚才变得幸福或完美。将其移至诗歌,也就是说,坦诚更接近诗的本质。曹丕说“文以气为主”,是说从文章里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精神气质,也就是说诗歌艺术对丰富一个人的性情和情操是很重要的。这也大概源于文学的教化意义。诗歌的美学作用是要让你有一颗不死的不僵化的善良的心灵,它让我们懂得生命,懂得人生的悲欢离合,然后用洒脱的胸怀去珍惜,懂得放弃,懂得坚守而回归最本真的自我。在其熏陶下,让我们变得从容、淡定、平和而博爱。

脆弱的心灵诗歌 篇7

不去读她的眼睛

不要轻易的以为

那是一个微笑给的

只是,给自己的承诺

美丽的.都市

我害怕寒冷,还是害怕清醒

我想哪有多美

在无悔的青春里与你相遇

如果

眼睛里载着阳光

海风摇起了铃铛

未开的门

主人迎来未见的人

最美的心

火焰存在在融化的冰雪里

赏樱花如雪下,多美

听钟声回荡

尽是悲鸣

在忙忙碌碌的人海

日日夜夜的活在这个世界

最美的不总是回忆

抬头便知的距离

兑换不了一个完整的未来

一生

渐渐的习惯了

海的声音

悄悄的藏起了

喧哗过后的宁静

吹来了

无悔相遇心灵诗歌 篇8

(一)等你在风雨中

默许轮回红尘

是为了,寻你

因为你在人间

我就不该躲在云层

不喜欢浮躁喧嚣

执着的灵魂

却追随你,不愿转身

也许我不是你深情的等候

紫陌岁月

唯有我,愿意打着伞

等你在风雨中

也许

你不介意文字的成熟

而我却在墨香中

谦卑的.为自己

编织了一个美丽的梦

也许,我只是

你风景里的一枝寒梅

无悔为你

染红醉美的枝头

也许,你只是

感动于生命的独舞

我却将爱

谱写成天长地久

(二)你从哪里来

你从哪里来,

是否来自古代,

你是那个雨巷的深爱?

一眼情长,

记住了伞下的丁香,

任思念雕刻成,

青石板上的绿苔,

风轻呢喃雨丝缱绻,

许今生,

托一双素笔,

神秘的檀香树 篇9

神圣之树

檀香树,一种半寄生常绿乔木,高达10米以上,树干直径15~22厘米,属于檀香科檀香属。同属植物有15个种和13个变种,主要分布于印度、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及太平洋的一些群岛。

长期以来,檀香与宗教活动密切相关,特别东方人,在传统和意识上都情有独钟,赋予了檀香神秘的色彩。

北京雍和宫万福阁内存有一座高26米(地上18米地下8米)、直径3米的巨型檀香木雕弥勒像,造型生动逼真。这一举世无双的雕像,是乾隆十五年(1750年)时,西藏7世达赖喇嘛为感谢乾隆派兵平叛而送的礼品。檀香木采自尼泊尔一株巨大的檀香树,由陆而海又上陆,动用无数人力经过3年运到北京,先立于地下,再请巧匠精工雕琢而成。

雍和宫法轮殿后有1座檀香木精雕而成的罗汉山,用金、银、铜、铁、锡制成的500罗汉立于山上,更是极为珍贵的艺术品。

佛家推崇檀香,以至佛寺常被尊称为檀林、旃檀之林。佛家习称檀香为“栴檀”,意思是与乐、给人愉悦。如《慧琳音义》记载:“栴檀,此云与乐,谓白檀能治热病,赤檀能去风肿,皆是除疾身安之乐,故名与乐也。”刚采伐的紫檀木,心材呈鲜红或橘红色,久露在外慢慢变为紫红,所以,紫檀又称“赤檀”。

许多国家的婚嫁祭祀时有燃烧檀香木的习俗,并一直延续至今。印度总理甘地夫人遇难时,就燃烧了1吨重的檀香木。

檀香木具有极强的耐腐性。1987年江苏淮安县出土的明代王镇夫妇合葬墓,同样的墓坑和棺椁,因为王镇用了檀香木制作棺材,发掘时尸体仍然完好无损;他的夫人因为棺木不是檀香木的,仅存骸骨。

招财之树

我国进口檀香木有1000多年的历史。当时,檀香木是作为敬献佛祖的贵重香料传入我国的。檀香的每个部分都是有价值的:碎材木屑可提炼香精油,是制作高品质的线香、盘香及熏衣物、随身佩带香囊的天然用料,后来逐步用于中医、雕刻工艺品、高级化妆品。

檀香木具有行心温中、开胃止痛的功效,主治寒凝气滞、冠心病、心绞痛、腹痛、胃痛少食等疾病,可以消炎、抗菌、抗痉挛、镇咳、清热润肺、祛胃胀气、利尿、治疗皮肤病和止血崩。

价格最昂贵的香精,源自从檀香木中提取的檀香油,是配制各种高档香水、香精必备的基础定香剂,也是制造高级香水、香皂、化妆品的重要原料。

檀香木材是贵重的工艺材料,木质细致,香味恒久,防虫防腐,质量仅次于象牙,多用于雕刻造型,还常用于制作檀香扇、珠宝箱、首饰盒、拐杖等等。

苏州工艺美术博物馆陈列着一件用檀香木雕成的《莲花观音》,作品规格570×500×700毫米。这件作品选用印度产百年特大檀香树,用写实手法,整体造型富有质感和动感,肃穆中有亲切感,并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自然美,用荷叶作衬景,九朵莲花作点缀,刻画了观音菩萨大慈大悲、普渡众生的形象,含蓄地表达了观音菩萨像莲花一样高贵美丽、“出淤泥不染”的艺术意境。

2005年4月,由苏州市工艺美术家制作的大型檀香木雕《千手观音》在苏州市工艺美术博物馆展出。该木雕采用优质檀香木雕制,栩栩如生地刻画了观音菩萨42臂千手护持众生的形象,内涵丰富。

黄金之树

檀香树是唯一以斤论价的木材,所以称为“黄金之树”。民间常把檀香树分为白檀、黄檀、紫檀等品类,“皮质而色黄者为黄檀,皮洁而色白者为白植,皮府而紫者为紫檀,并坚重清香,而白檀尤良。”檀香类植物的心材都有香气,以我国历来被称为“檀香”的质量最好,其中,印度南部出产的品质最佳,商品名日“白皮老山香”。

目前,檀香被广泛用于香精提炼、加工业、工艺品雕刻、制造业、医药行业、宗教用品加工业、化妆品、日用品、保健食品等行业。在崇尚自然,关注健康的现代社会,檀香的用途将更加日益重要。

据澳大利亚Adviser Edge研究所的报告,从1900年到现在的100多年时间内,檀香木的成交价一直处于持续上涨趋势。按照2004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8.3:1计算,1900年一级檀香木每千克0.21美元,折合人民币1.74元;1998年原产地每千克批发价高达13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07元:2002年批量收购价每千克23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91元。在原产地印度泰米尔纳德的拍卖会上,2003年1月成交价为每千克35,191美元,折合人民币约292元:2004年2月最高成交价涨到每千克41美元,折合人民币约340元;2005年印度檀香木在国际市场上,最低和最高价在每千克43.6~71.83美元之间。目前,仅中国每年进口的各类檀香原木及制品为3100吨以上,所支付的外汇折合人民币超过10亿元。业内人士预测,未来几年,由于市场仍然供不应求,檀香木的价格还会一路上涨。

檀香是世界上最昂贵的木材之一,经济收益是其他林木的10倍以上。以10年优生树为例,主干超过6米,每棵收获木材近100千克。通常情况下,每亩种植约70棵,出售木材65千克,10年后价格最低每千克190元,折合10年,为每亩每年收入人民币约8万多元。

寄生之树

目前,我国广东、云南等地已经引种檀香成功,但它的生长过程却不太“光彩”,称为“吸血鬼”“寄生虫”一点也不冤枉。在檀香树长到8~9对叶片时,自身的养料就用完了,这时,它在根系上长出一个个如珠子般大的圆形吸盘,紧紧地吸附在它身旁的植物根系上,靠吸取别的植物所制造的养料过日子。这时候,如果找不到寄主,它的生长发育就会受到严重抑制,最后慢慢死亡。它的吸盘不是在养料用完时才产生的,而是当它的根系遇到适宜的寄主时就会产生发育起来。较好的寄主植物有,常春花、栀子花、紫珠、茉莉、楹树、洋金风、凤凰树、红豆和相思树等等。

檀香树虽然也能从土壤里吸取少许营养,但主要靠掠夺盘剥寄主植物的营养而生活,所以称它为半寄生植物。

这实际上是一种可怕的树!对那些无辜的树来说,它的存在就是一种危险。

虽然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是大自然的法则,但是根据人类的好恶,愿上天偏爱这些寄主植物,宁愿檀香树含恨而终。而且,情愿一辈子舍弃那芳香馥郁的家具,不会有遗憾。也许是潜意识里很容易把它和人联系在一起的缘故吧。我还是欣赏能够自食其力的人——健康、美丽、高贵。

浅析《檀香刑》中的民间文化 篇10

莫言在苏州大学小说家讲坛演讲时就阐明了自己的写作立场是“作为老百姓的写作”。而《檀香刑》则是他的民间文学的一部重要作品。《檀香刑》中有着众多的民俗活动,莫言用生活化的语言,给民间的读者群展露了一个个鲜活的民间人物形象。而充斥其中的民间文化也丰富了《檀香刑》这部作品,使这部作品呈现出瑰丽奇谲的艺术世界。

一、丰富的民俗活动

《檀香刑》小说中构筑了一个真正的民间社会,各种民俗活动充斥其中。如女主角孙眉娘比脚,四月十八日要看知县夫人,孙丙开设神坛等。最引人注目的是《檀香刑》中“猪肚”部分用了整整一个篇章专门写了“斗须”这一民间活动。民间存在着很多的斗戏活动,这是民间杂艺的一种。民众们常常会参加斗鸡、斗蟋蟀、斗牛、斗羊等,这些活动古已有之,有些活动保留至今。参加者在比赛中获得各种奖励和满足自己的好胜心,观众们也乐在其中。

在《檀香刑》的作品中,“斗须”也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环。知县钱丁和孙丙进行“斗须”比赛,民众拥挤围观,看得津津有味,整个比赛过程生动鲜活,此时的胡须成为了非常美的艺术品被众人欣赏,钱丁的潇洒自若和孙丙的表演虚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场比赛改变了孙丙的人生轨迹,让孙丙开始了重新做人,唱起了属于自己的戏。这一场比赛也让眉娘陷入了对钱丁的一往情深中不可自拔,另外,也让知县钱丁在宣称与民同乐的同时,在以后的情节发展中陷入了以他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在民间的尴尬处境。

二、民间化的语言

莫言在被采访时曾经这样说过 :“譬如语言,譬如故事,都要有自己的鲜明的风格。到了写《檀香刑》时,我的追求已经十分自觉。我想我首先要用一种跟自己过去的语言、跟流行的翻译腔调不一样的语言。这时候我想到了猫腔的戏文。所谓‘撤退’,其实就是向民间回归。所谓‘撤退得还不够’,就是说小说中的语言还是有很多洋派的东西,没有像赵树理的小说语言那样纯粹。在今后的写作中,我也许再往后退几步,使用一种真正土得掉渣、但很有生命的语言,我相信我能掌握。”[2]

莫言在《檀香刑》中所运用的语言有着鲜明的民间色彩,无论是叙述的语言还是人物中的对话尽皆如是。在作品中,尤其是“风头”部分和“豹尾”部分,其中的人物的叙述语言是非常个性化的语言。无论是眉娘、赵甲、小甲还是钱丁、孙丙,他们的叙述都采用了大量的民间口语,俗语、言语,都有自己的特点,各自呈现出不同特色。

三、突出民间戏曲——猫腔

在《檀香刑》后记中作者说 :“一九九六年秋天,我开始写《檀香刑》。围绕着有关火车和铁路的神奇传说,写了大概有五万字,放了一段时间回头看,明显地带着魔幻现实主义的味道,于是推倒重来,许多精彩的细节,因为很容易有魔幻气,也就舍弃不用。最后决定把铁路和火车的声音减弱,突出了猫腔的声音,尽管这样会使作品的丰富性减弱,但为了保持比较多的民间气息,为了比较纯粹的中国风格,我毫不犹豫地做出了牺牲。”[3]

《檀香刑》这部作品全篇充斥着一种悲怆凄厉的声音—猫腔,这是一种在山东高密一带流传的地方小戏。它在作品中成为一种主要的叙述载体,又吸纳了部分地方的土语和俗语,恰如其分地体现了小说中的地方性和民间性,给小说带来传奇色彩。

在作品建构上,莫言在小说凤头部和豹尾部的各个篇章先采用猫腔作引,又用了猫腔式内心独白方式,让各个人物纷纷出场讲出自己的独特话语。这样调节了作品节奏,让小说充满乐感。在叙述作品内容时,随着情节的发展,莫言安排了各种原汁原味的人物唱腔穿插其中,推动故事情节同时,也使得作品表现力更强,更具有民族性和地方性特点。

另外,莫言对《檀香刑》这部小说的读者群也有自己的考虑。作者舍弃了魔幻色彩的写法,毅然采用了民间传统文化的“凤头”“猪肚”“豹尾”的写作方式,并将民间口语戏曲带入作品,摒弃了自己颇为拿手的天马行空式的想象式书写方式。莫言说 :“我的这部小说也只能被对民间文化持比较亲和态度的读者阅读。”[3]可见,莫言对于作品的读者群有自己清晰的定位,面向大众、面向民间是他的选择。

莫言在他的《檀香刑》中的民间化的追求在他的文学追求中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愈是中国的愈是世界的”,这也显示了莫言对于创作性的自觉性和对于世界性的企盼。同时,这也给近些年来处于小说创作尴尬处境的作者提供了一条别样的文学创作之路。当然,莫言在民间文学道路上前进的同时,也融合了现代中西方小说的写作技巧,是一种正在实践中的新的尝试。

摘要:《檀香刑》中有着众多的民俗活动,莫言用生活化的语言,给民间的读者群展露了一个个鲜活的民间人物形象。而充斥其中的民间文化也丰富了《檀香刑》这部作品,使这部作品呈现出瑰丽奇谲的艺术世界。

北岸心灵的港湾诗歌 篇11

内心的无助和世事的嘈杂

惊扰了心中的一潭秋水

岁月的蹉跎

流年了逝水的足迹

此时的.北岸

在时光深处是安静柔和的港湾

让我在一水的皎洁月色中

远离尘世的超然与洒脱

心,开始有了家的感觉

情,开始有了春的温暖

旷世明媚的北岸风景

释怀了风尘的荒凉和繁芜

仿佛置身于白云深处的逍遥

任一抹抹思绪肆意的波动

宁静温馨占据了血脉

站在岸边,静观四季的花开花落

流年的过往记载着点点滴滴

陶醉在静美的风景里

诠释自然洒脱的豁达

演绎淡然无悔的人生

北岸,在流光溢彩中

是我心灵深处的港湾

爱在心上的心灵诗歌 篇12

常常忆起你过去的模样

年轻的心激情飞扬

笑容总是荡漾在脸上

爽朗的大笑淳朴酣畅

让人不用设防

那颗心坦坦荡荡

那时的我爱美爱幻想

总希望你是我暗夜的星辰头顶的伞

开心时陪着我笑

忧伤时给我依靠

爱情啊

你被甜蜜深深醉倒

记忆里桃花依旧

夕阳下我们牵手

风中传送着点点呢喃

细雨遗留下铮铮誓言

怎能忘记啊

岁月叠加起的不朽诗篇

时光苍老了容颜

如水的`光阴静静流淌

流过青春的额头

淌过心灵的浅滩

那一路且行且歌的温暖

穿越沧桑,留在心上

没有一种痛

比爱更受伤

没有一种快乐

比相互付出更温暖

牵手走过的路啊

悠长而又缠绵

阳光拂过心的堤岸

柔情在碧波上深情潋滟

爱情不只是誓言

岁月见证着地老天荒

爱没有走远

檀香对中国中古佛教的影响研究 篇13

关键词:檀香,中国中古时代,佛教用品,佛教文化

中古时代檀香的种类,有白檀、紫檀、黄檀三种。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二十七云:“旃檀那,谓牛头旃檀(黄檀)等,赤即紫檀之类,白谓白檀之属。”黄檀不常用,常用的仅有白檀和紫檀两种。白檀香是檀香科常绿小乔木,其木材极香,主干和根均含有芳香油,常被用作焚香和香水。紫檀是豆科的常绿大乔木,其芳香不及白檀,但因产量稀少,故极其名贵,常被用于建造佛塔,制作香炉、供品盒等器物。本文所论的中古时代,主要指汉至唐。

一、檀香对中国中古佛教用品的影响研究

1. 佛教供奉用品。

(1)佛像。西晋武帝司马炎泰始年间,从小信奉佛教的何敬叔在营浦县(今湖南道县东)得到一块旃檀香,并用其雕刻佛像。王琰《冥祥记》载其事:“东海何敬叔,少而奉佛。至泰始中随湘州刺史刘韫监营浦县,敬叔时遇有旃檀,制以为像。”[1]1641《出三藏记集》卷十二著录有《齐文皇帝造栴檀木画像记》。案:《南齐书》卷四《郁林王本纪》云,郁林王继位后,于永明十一年(493)九月辛酉,“追尊文惠皇太子为世宗文皇帝”。故此处造旃檀木画像的应是南齐的文惠皇太子萧长懋,所造的应当是檀香木框的佛画像。据《南齐书》卷二十一《文惠太子传》云,太子喜好佛教,成立六疾馆收养穷人,又修建楼观佛塔,“太子与竟陵王子良俱好释氏,立六疾馆以养穷民。……开拓玄圃园,与台城北堑等。其中楼观塔宇,多聚奇石,妙极山水。”文惠皇太子既熟读儒经,又通晓佛典,礼接文士,畜养武人,亲近左右,颇为其祖父齐高帝萧道成所喜爱,然而他体质不好,素多疾病,36岁就死亡了。此次发愿造檀香木框的佛画像,或许与其疾病有关。檀香所造的佛像由于具有独特的芳香气味,能令闻者生清净愉悦之心,故颇受佛教徒喜爱,在佛教中,比起黄金、玉石所造的佛像来,品级还要高。《法苑珠林》卷十四云:“其初作时,罗汉将工人上天,三往方成。第二牛头旃檀,第三金,第四玉,第五铜像。”用檀香木制造的佛像还是帝王之间互赠之高档礼品,据《梁书》卷五十四《诸夷传》云,梁天监十八年,扶南王遣使向梁武帝献天竺旃檀瑞像。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六云,玄奘法师从印度归来时,就随身携带着四尊刻檀佛像。据《酉阳杂俎·续集》卷五《寺塔记》上云,唐都长安大兴善寺也有印度僧人造的旃檀佛像。(2)佛龛、佛像盒。檀香也用于制造安置佛像的佛龛、贮藏佛菩萨妙像的香盒。李邕《东林寺碑并序》云:“旃檀之龛,吹芬芳而馝馞,相事毕集,微妙绝时。”(《全唐文》卷二百六十四)唐文宗用檀香盒装菩萨之妙像,《杜阳杂编》云:“唐文宗皇帝好食蛤蜊。一日,左右方盈盘而进,中有劈之不裂者。文宗疑其异,即焚香祝之。俄顷之间,其蛤自开,中有有二人,形貌端秀,体质悉备,螺髻璎珞,足履菡萏,谓之菩萨。文宗遂置金粟檀香合,以玉屑覆之,赐兴善寺,令致敬礼。至会昌中,毁佛像,遂不知所在。”[2]662(3)佛塔。唐代寺院中有用檀香木造七层佛塔的。贯休《书石壁禅居屋壁》:“赤旃檀塔六七级,白菡萏花三四枝。禅客相逢只弹指,此心能有几人知。”(《全唐诗》卷八百三十七)其所用香材为赤旃檀,即是紫檀,也就是红木建造的佛塔。也有用白檀香木建造的塔形楼阁,如陈陶《题豫章西山香城寺》:“十地严宫礼竺皇,旃檀楼阁半天香。”(《全唐诗》卷七百四十六)既是从寺院的半天云中能传来芬芳的香味,当是白檀香所造。

2. 佛教法事活动用品。

(1)焚香。据现存唐诗记载,檀香是寺院常烧之香。白居易《游悟真寺诗》:“次登观音堂,未到闻旃檀。上阶脱双履,敛足升净筵。”(《全唐诗》卷四百二十九)贯休《经旷禅师院》:“迩来流浪于吴越,一片闲云空皎洁。……水檀香火遗影在,甘露松枝月中折。”(《全唐诗》卷八百二十七)所烧檀香多为白檀香,且是经过修制的香品,据陈敬《新纂香谱》卷一“修制诸香”载,檀香多被剉成米粒大小的颗粒状,或者削成薄片子,再放入白蜜进行炼制,成形后,多为丸状或片状的香品,“檀香,细剉(如米粒许),水一升,白蜜半升,同于锅内煎五、七十沸,焙干。……檀香斫作薄片子,入蜜拌之,净器炉如干,旋旋入蜜,不住手搅动,勿令炒焦,以黑褐色为度。”焚香时,用炭火直接点燃香品或隔火熏香(将炭火和香品隔开,中间放一层用银钱、云母做的薄片,或玉片、砂片均可,这样通过隔片来慢慢熏烧香品,少了烟气,多了香气,也可慢慢享受熏香的宁静时光)。唐代除了白檀香香丸和香片外,还有白檀香所制的印香。制作时,把檀香粉末用模具压制成文字或图案形状。使用时,点燃一端即能按照文字或图案的顺序依次焚烧,从而散发檀香的香味。印香在唐代佛教祈雨仪式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据《酉阳杂俎》卷三载,唐代密宗高僧不空,就曾焚烧白檀香所制的图案为龙的印香进行念咒祈雨,“玄宗又尝召术士罗公远与不空同祈雨,互校功力。上俱召问之,不空曰:‘臣昨焚白檀香龙。’上令左右掬庭水嗅之,果有檀香气。”唐代诗僧齐己也曾焚烧檀香所制印香,《自贻》云:“时添瀑布新瓶水,旋换旃檀旧印灰。晴出寺门惊往事,古松千尺半苍苔。”(《全唐诗》卷八百四十五)(2)香水。唐代高僧义净曾在印度著名佛学院那烂陀寺学习11年之久,对佛教戒律仪式尤为注重。他所译《浴佛功德经》中提到用香水浴佛,所获功德无边无量。浴佛的香水就由檀香等制成,“若浴像时,应以牛头栴檀、白檀、紫檀、沉水、熏陆、郁金香、龙脑香、零陵、藿香等,于净石上磨作香泥,用为香水,置净器中。于清净处以好土作坛,或方或圆,随时大小,上置浴床,中安佛像,灌以香汤,净洁洗沐,重浇清水。所用之水,皆须净泸,勿使损虫。其浴像水,两指沥取,安自顶上,名吉祥水。泻于净地,莫令足踏。以细软巾,拭像令净。烧诸名香,周遍香馥,安置本处。善男子,由作如是浴佛像故,能令汝等人天大众,现受富乐无病延年,于所愿求无不遂意,亲友眷属悉皆安隐,长辞八难永出苦源,不受女身速成正觉。”(《大正新修大藏经》卷十六)(3)香炉。紫檀木由于产量稀少,因而极其名贵。在日本奈良市正仓院的御物中,有一个用黄金、水晶以及瓶料玻璃嵌成花、鸟、蝴蝶图案的长柄紫檀香炉[3]296。一般认为,这些物品多为当时遣唐使持归,奉献于皇室者,故自多珍品。(4)香珠。佛珠是佛教徒念佛或持咒时随身佩戴的计数法具,用以消除烦恼障和报障。材质有水晶、珍珠、木槵子等,也有用檀香等香料制作的香珠,如《陈氏香谱》卷四所载两种香珠中,均含有檀香。(5)供品盒。在日本正仓院的御物中,还有一个紫檀制造的,用来向佛陀提供供品的矩形的盒子,顺着木料的纹理镶嵌着黄金,在彩色花卉的画面上覆盖着一层水晶饰板[3]296。(6)经书书轴。僧侣们也以檀香为轴,装理经书。《续高僧传》卷二十八云:“释法泰,眉州隆山县人也,俗姓吕氏。……泰至城都装潢,以檀香为轴,表带及帙并函。将还本寺,别处安置,夜夜有异香。”

3. 佛教徒日常生活用品。

(1)锡杖。据《高僧法显传》载,佛教的圣物———佛远游所用之锡杖,为栴檀香所制:“从此北行一由延到那竭国城。……城东北一由延,到一谷口有佛锡杖。亦起精舍供养,杖以牛头旃檀作,长丈六七许,以木筒盛之,正复百千人举不能移。”[4]858锡杖是僧人远行必持之物,故僧人云游,也称“杖锡远行”。唐中宗李显满月时,玄奘大师就曾送给其锡杖等礼物。《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九“法师进表”曰:“辄敢进金字《般若心经》一卷并函,《报恩经变》一部,袈裟法服一具,香炉、宝字香案、藻瓶、经架、数珠、锡杖、藻豆合各一,以充道具,以表私欢。”(2)熏衣香。唐代品级高的佛教法师的法衣是用白檀香熏过的紫色袈裟。曹松《青龙寺赠云颢法师》云:“紫檀衣且香,春殿日尤长。此地开新讲,何山锁旧房。……”诗中的紫檀衣并非是紫檀熏过的衣服,其中紫指的是袈裟的颜色,檀指的是用白檀香熏过,白檀香木极香,紫檀木的芳香不及白檀,故紫檀衣指的是用白檀香熏过的紫色袈裟。案:唐代三品以上官员才能穿紫衣,佛教中有助于帝王登基或对社稷有功的僧人也能有幸得到皇帝御赐的紫袈裟。如薛怀义等僧人因造《大云经》,有助于武则天改唐为周,故被赐紫袈裟。《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三《武承嗣传附薛怀义传》:“怀义与法明等造大云经,陈符命,言则天是弥勒下生,作阎浮提主,唐氏合微。故则天革命称周,怀义与法明等九人并封县公,赐物有差,皆赐紫袈裟、银龟袋。”僧人道平在平定安史之乱中立有大功,也被赐紫袈裟。《佛祖统纪》卷四十云:“至德元载正月,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反。五月,玄宗太子百官发长安,将幸蜀,至马嵬,百姓数千人请太子留,东破贼室。金城沙门道平,力劝议兵灵武,以图收复。遂以平为金吾大将军,至临皋屡与贼战,大破之。事定行封,平固辞。乃敕住崇福、兴庆二寺,赐紫衣金帛。”唐代熏衣香的配方中,绝大多数含有檀香[5]301。

二、檀香对中国中古佛教文化的影响研究

1. 檀香命名的佛、菩萨名号。

印度气候炎热,人体易生汗臭之气。檀香气味芬芳,涂在身上,异常清凉,故颇受古印度人的喜爱。檀香能消除热气,驱散焦虑,养气安神,在佛教中具有崇高的地位。据北魏印度高僧菩提流支翻译的《佛说佛名经》载,许多佛、菩萨的名号是以檀香命名的,如南无旃檀佛、南无旃檀香佛、南无须弥旃檀佛、南无月色旃檀佛、南无南方旃檀德佛等。

2. 檀香命名的佛经。

南朝萧梁时期,僧祐撰写的《出三藏记集》是现存最早的佛典目录,其中有些佛经名称是以檀香命名的,如《出三藏记集》卷三有“《栴檀调佛经》一卷;《栴檀树经》一卷今有此经;《分栴檀王经》一卷。”《出三藏记集》卷四有:“《栴檀涂塔经》一卷。”

3. 梦见檀香的佛缘。

唐人认为,梦见檀香的人与佛有缘,且能在弘法事业上,卓有建树。《宋高僧传》卷四云:“释印宗姓印氏,吴郡人也。母刘氏始娠,……父梦有馈栴檀香木,童子跪授付刘。刘顿厌荤膻,俗间食味隔在唇吻之外。及生而长,从师诵通经典,末最精讲者涅槃经。咸亨元年在京都,盛扬道化。”

4. 用檀香供养佛塔的功德。

据三国时代孙吴国的月支人支谦翻译的《撰集百缘经》卷七记载,用檀香供养佛塔,有殊胜的功德,不仅可以获得财宝无量,而且人生幸福,全身毛孔散发檀香香味,众人爱敬,且能证得阿罗汉果位。其文曰:“佛在迦毗罗卫国尼拘陀树下。时彼国中,有一长者,财宝无量,不可称计。……产一男儿,容貌端正,世所无比。身诸毛孔,有牛头栴檀香。……便成沙门,精勤修习,得罗汉果。(该男儿获得善果的前世因缘为)见此塔地有破落处,寻和好埿,用涂治之,以栴檀香,坌散其上,发愿而去。缘是功德,九十一劫,不堕恶趣。天上人中,身口常香。受天快乐,乃至今者,遭值于我(佛)。身口故香,出家得道。”

5. 檀香代表佛教。

檀香甚至可以代表佛教。《高僧传》卷五《晋长安五级寺释道安》曰:“雨甘露于丰草,植栴檀于江湄。则如来之教复崇于今日,玄波溢漾重荡于一代矣。”“植栴檀于江湄”指的是释道安在长江岸边的襄阳等地弘扬佛法的贡献,其中的旃檀即指佛教。

综上所述,在物质层面上,檀香是佛教用品的主要材质,也是佛、菩萨形象的重要载体。在精神层面上,檀香可以代表佛、菩萨名号,可以代表佛经、甚至可以代表佛教。檀香在佛教中具有崇高的地位,不仅是佛教文化东传的重要载体;在佛教发展的历程中,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佛、菩萨与信徒之间精神上沟通的重要桥梁。

参考文献

[1]李昉.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1960.

[2]李昉.太平广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1.

[3]谢弗著,吴玉贵译.唐代的外来文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4]高楠顺次郎.大正新修大藏经(卷51)[M].日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22-1934.

上一篇:保护鸟作文下一篇:钢笔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