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慰藉

2024-06-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心灵慰藉(精选14篇)

心灵慰藉 篇1

第三课《心灵的慰藉》教案

课程题目:心灵的慰藉

教学目的:

1)理解在宗教盛行的历史时期,宗教对美术创作产生的影响

2)宗教美术作品对人的精神影响和作用。

3)了解东西方一些有代表性的宗教美术作品。

教学重点:宗教美术的文化内涵以及对人的心灵的慰藉作用。

教学模式:引导式教学。

教学用具与媒体:多媒体播放工具、美术教科书图片。教学过程与实间分配:

1、导入:教师提问:

a、世界上三大主流宗教是哪三个?(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b、中国的主流宗教是什么?(佛教)

c、一提到佛教同学们首先想到什么?(西游记、少林寺、敦煌壁画等)。(接下来看影片《飞天舞蹈》提升学生兴趣)

2、引入新课:a、佛教的产生(2/)。(播放PPT腋下诞生图)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5世纪时古印度的一个小国。释迦摩尼的母亲一天晚上梦见一头通体发光的六齿白象飞进了她体内,因此受孕。而后在腋下诞生一个婴儿,就是后来的释迦摩尼,佛教的创始人。

佛教的教义讲求转世轮回说,教化人们一心行善,默默的接受人世间一切苦难,来世便会有好的结果,过上好的生活。b、佛教传入中国(3)(播放PPT,选择题)

提问:佛教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

A、秦朝B、西汉C、东汉D魏晋南北朝

佛教是经过古代的丝绸之路逐渐传入到中国的。中国最早的寺院是哪一座?(洛阳的白马寺)

近几年我国舞台上非常受欢迎的舞蹈除了影片中的《飞天舞蹈》还有哪一个?(千手观音)

播放PPT千手观音壁画,介绍千手观音,进一步阐发佛教教义:人间众生的苦难是多种多样的,众生的愿望和需求也是多种多样的,千手千眼观音能够看到并且帮助众多受苦受难的人,并且满足不同人的愿望。

c、佛本生故事(3/)(播放PPT壁画)

希达多太子舍身饲虎图,一天希达多佛祖到野外游玩看到7只小老虎围绕在一只饿得奄奄一息的母虎前,他顿生善心,舍身饲虎。

尸毗王割肉贸鸽图

有一天一只老鹰追着要吃一只白鸽,鸽子飞到尸毗王面前求救,尸毗王从自己身上割下来与鸽子同样重量的肉来喂老鹰。

粗野狂放的画风,深刻含蓄的寓意,是佛本生壁画的一大特点。表现佛的壮烈的善举。还有很多同样类型的佛本生故事,同学们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找来共同分享。

d、佛教飞天(5/)(播放PPT飞天壁画)

飞天是佛教中被称为香音之神的能奏乐、善飞舞、满身异香而美丽的菩萨。飞天壁画是佛教美术中最具有艺术特色的作品。

印度原始飞天图像时腾云驾雾的形式,早期的飞天照搬了这一形式。

飞天在我国本土化以后逐渐改变了这一形式,变成满身缠着优美的丝带凌空飞舞的形式。这也印证了丝绸之路上的丝绸,非常的唯美。

我国南北朝时期的飞天比较轻巧,而到了唐代,飞天造型就比较肥胖,与当时主流审美特征有关。

(飞天图片配乐欣赏,含笑《飞天》播放三分钟)e、中国佛教石窟(7/)PPT提问,中国四大佛教石窟? 敦煌莫高窟北魏

麦积山石窟北魏

洛阳龙门石窟北魏

大同云冈石窟北魏

(PPT介绍佛像的一半造型)

肉髻,螺发,白毫,耳垂

通过PPT分别播放四大石窟图片。

总结特点,石窟造像,高达宽博,造型平稳厚实。体现了当时高潮的雕塑技术。同时体现了当时佛教在人心目中的无上地位。

(影音欣赏佛像图片《金刚经》)

f、禅宗(5/)

佛教与中国本土的儒家道家相结合衍发出禅宗。禅宗不讲求修行,认为世间万物存活于世都在修行,而重参悟,讲求顿悟。

PPT南宋梁楷的简笔画《慧能》

慧能的小故事因一首诗悟出人生的真谛而成为禅宗六世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g、西方宗教美术(8/)西方宗教美术跟佛教一样,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是慰藉人们心灵的最好的文化产品。

(PPT雅典帕特农神庙)建筑高达雄伟,是人们祈求天神保佑的神殿。这样的建筑风格体现出一种庄严的气势,表现出宗教主神的威严。神庙正中间是雅典娜神像。原物高达12米。据说神像是木质的,外面用象牙和黄金包裹。体现了希腊人的哲学与信念。

圣经故事画达芬奇《最后的晚餐》

乔托《犹大之吻》(主要介绍犹大之吻)

表现了基督教耶稣的正义与犹大的奸邪之间的对比。画面表现的是西方基督教宣扬的正义与道德的完善同邪恶势力之间的搏斗,整幅画面紧张流动,有很高的表现手法。

其他宗教建筑:法国巴黎圣母院。建筑表现了基督教的庄重与神圣,以及在人心目中的位置。

伊斯兰教堂。建筑表现了伊斯兰教的清真、神圣与清洁。

3、本课总结(2):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宗教是人们解决生命中一切痛苦的唯一法宝,是进行心灵慰藉的唯一精神支柱。正是由于宗教的强大的精神作用,也被统治者作为统治国家的一个重要手段。

心灵慰藉 篇2

一、三个八零后无家可归的孤独心灵

由范冰冰饰演的南风, 父亲早死, 母亲改嫁, 继父却是一个酒鬼, 常年酗酒以致到住院治疗的程度, 于是, 眼不见心不烦的她离开了那个没有爱的家, 跑到另一个城市去独自生活, 在酒吧做起了歌女, 以卖唱为生。

影片一开始就是在夜店酒吧里的摇滚场面, 南风在疯狂地甩头唱歌, 失手将喇叭丢到了一个男人的胯下, 引发一阵风波, 结果是这份工作没有了, 还要赔偿伤者各种费用两万元。此时, 母亲打来电话向她要钱, 南风快要撑不住了。命运就是这么不公, 越是弱势越受伤。影片通过南风的悲伤痛哭表现了她内心的极度无助, 那是一种无处安放的孤独。

这时候, 由陈柏霖饰演的丁波, 卖掉自己唯一值钱的摩托车, 给南风凑钱, 也为她带去了些许心灵的慰藉。丁波也是个孤独的孩子, 母亲因病无钱医治而早早去世, 父亲续弦大办婚宴, 他的心里充满了对父亲的恨。从家里出来, 是一种对心灵压抑的释放。为了凑够那些钱, 丁波偷拿了房东压箱底儿的钱, 把假钱塞了进去。南风的事件平息之后, 他们开始努力赚钱, 把偷拿的钱不知不觉地一点一点还回去。这两个孤独的灵魂, 互相支撑着安慰着。他们只能在纷乱的现实下孤独迷茫地游荡在喧嚣闹市, 尽情宣泄着消极颓废的情绪。

在整部影片里, 由肥龙饰演的肥皂, 在其中扮演着开心果的形象, 为大家带来欢笑。有他的点缀, 压抑与阴郁的气氛变得明朗许多。多数时间, 他都很快乐, 快乐得很单纯很直接, 不需要内涵, 只是乐呵呵的。肥皂的快乐在于他没失去多少, 也不指望获取更多, 只要能让他吃饱喝足, 他就能给周围的朋友源源不断地输送着快乐。就是这样一个形象, 映衬了南风的极端做法, 而南风的种种极端做法正是其内心极度悲痛绝望无助的一种宣泄, 影片的真实性也彰显无遗。

影片中, 我们看到的是孤独的沉重与生命的脆弱之间所形成的强烈对比, 三个年轻人的孤独来自于青春, 而生命的脆弱源于青春的无根。

二、一个中年女人的心灵抉择

人老珠黄的京剧名角儿常月琴, 一开场就是以脾气古怪的房东形象出现的, 命运的不公让她对这个世界是充满恨的, 年轻一代就沦为夺走其全部生活的替代牺牲;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 也是她未给完的爱可以寻求的唯一寄托。割腕那场戏是全篇的一个转折点, 三个年轻人和这个中年女人之间突然通过一股“血浓于水”的暧昧粘在一起。三个孩子扮作天使、大谈上帝哄她开心, 把她从死神那里拉了回来。故事从这里开始不再那么抑郁和苦闷, 而是变成略带俏皮的任性, 色调转暖, 甚至温馨得有些刻意。

代表老一代的常月琴, 最终再次选择了离去, 她的身影消失在观音山, 得到了大慈大悲, 普救人间疾苦的观音的救度;而代表年轻一代的南风, 则在观音山获得了新生, 她抛弃了种种纷繁的往事, 走向新的生活。常月琴的两次自杀, 第一次是为死而死, 是无信仰的前提下对生命的了结, 这里的死是尸体腐烂, 灵魂破散的死, 只为了告别痛苦;第二次则显然是经过大师点化之后, 信仰确立, 为重逢而死, 这时已不是自杀了, 而是奔向另一个世界, 与家人团聚, 这是在信仰层面的一种精神寄托。

三、寻找彼此心灵的慰藉

片中很多场景都是主人公在走动, 加上跟拍的压迫感, 在技术上强调了被导演削弱的故事性, 但是晃动的镜头显示的也正是这些角色们身处的生存状态。回头看, 拆迁, 城管, 夜店, 原来我们的社会早就已经面目全非。影片前半部分夹杂着直观故事性的另一个暗示是:他们从未停留。但常月琴是个例外, 她已经走不出被现实禁锢的心理创伤, 所以影片后半段安排了三个青少年身边另一个伴:老去的青春和残破的人生。在这个让人绝望的环境里, 人们彼此都在寻找各自心灵的慰藉, 当南风因为爱情的失望向常越琴寻求庇护时, 她拿开点烟的手说我怕烟熏到你, 然后抱着这个“女儿”, 问她是不是想家了。这是电影极其脆弱的一幕, 它比起结尾处自主追求死亡的时刻更让人心寒。它是活的生命体用残缺的形骸和灵魂, 向远走的“爱”的概念提出质疑, 并且在这无尽的等待与被否定里, 迷失于孤独。可以说, 三位年轻人与一位老人家通过生活在一起的种种, 互相明白了岁月中各自的心灵堵塞口, 并试图以各自的方式互相弥补着那个缺口。

影片最后, 常月琴说:“孤独不是永远的, 在一起才是永远的。”而这种永恒是只有在天堂才能实现的, 她也许找到了亲人团聚的最好归宿, 从此不再被纷扰的世事缠绕。再看南风、丁波、肥皂三个年轻人, 满脸迷惘地仰躺在火车上, 火车穿过隧道, 阳光下的景象因曝光过度而显得失真, 随即火车又进入下一个隧道, 黑暗中, 身后的光明逐渐远去缩小为一个飘忽的圆点, 就在火车即将走出黑暗拥抱光明之际, 影片戛然而止。这是否就是“垮掉的一代”迷惘青春的一种缩影呢?三个八零后青年更多的是呈现出一种迷惘与无为, 这些弱势的孩子, 他们没有所谓的理想或追求, 没有改变当下生活的丝毫条件, 更没有一个轮廓清晰的未来;他们期望寻找到一丝丝的慰藉, 哪怕只是一句问候、一个拥抱、一张笑脸。这些人真实地存在着, 可能不是“你”、或者“我”, 但却一定是正在迷惘着的某个“他”……

摘要:80年代已经成为一种标记, 承载着太多青春的苦涩与回忆。影片《观音山》通过三个年轻人的忧愁与散漫的抒情, 一个中年女人有关生死的抉择, 向观众呈示了孤独与永恒的生命意义, 可以看做是人类信仰的崩塌与重建, 但更多的是在寻找一种心灵的慰藉。同属八零后的我, 在今天观看到这样一部影片, 不得不对其进行一场心灵的解读。

关键词:《观音山》,孤独,心灵,慰藉

参考文献

[1]郭越华语电影的美学革命与文化汇流——大陆.香港.台湾新电影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心灵超市”:虚无的慰藉 篇3

为帮助现代人尤其是都市白领摆脱工作上的压力,使人们在精神上寻求一份虚无的慰藉,时下,在一些大城市出现了一种“心灵超市”。这种“超市”所出售的全是“空瓶类商品”,品种众多,这些商品除了贴有“勇气”、“信心”、“思考”等励志性的标签外,还有许多与个人生活相关的“让你没压力”、“安心零食”、“没有垃圾电邮”标签,以及与社会环境相关的“再生资源”、“空气清新”之类的标签。在上海市新天地北里新开了一家“心灵超市”,开张那天,仅3个小时就成交了50多单生意。一位在附近单位上班的都市白领,花60元钱在“心灵超市”里买下了3个贴有“暂停”、“睡满8小时”和“放松心情”标签的空瓶。她认为,将这种“另类商品”买回家后,无论摆在办公桌上还是放在家里,感到精神紧张、心有压力的时候,只要静心凝视空瓶上的励志性标签,心情就得到些许的放松,精神上的空虚就会得到些许慰藉。

我们知道,压力是个人和组织进步的推动力。但是,过度的压力,却会走向其反面,造成相当的阻碍甚至破坏。近年来的科学、医疗和组织研究都表明,变化和变革带来的混乱及随之而来的不安、不知所措、时间紧张和压力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个人的心理健康和生存信心。压力是人们的肌体和情绪对周边环境的变化产生的反应。过大的压力会使人失眠、脑细胞受损、免疫功能下降、衰老加速、竞技状态和工作绩效下降,甚至成为导致高血压和猝死的罪魁祸首。

上述现象的存在和继续发展,导致了人们寻找各种良策摆脱精神压力的意识,于是,顺应这一精神需求的“心灵超市”便被一些颇有创意的人推了出来。“心灵超市”的出现并能受到许多人的欢迎,表面上看,他们是花钱将一个个并无实用价值的空瓶子买回家去,实际上,他们真正看重的是空瓶上的标签所寓意的内容。那些标签上标注的词句,就如同医生开具的处方,不仅具有抚慰和劝导的作用。而且近似于一剂救心的良药,似乎能够祛除他们心灵上的痼疾。

有研究表明,当人们有意识地将情绪做正向调整时,其心律会立刻产生变化。这种心律的改变会在人体内催生一系列有益肌体的神经、荷尔蒙和生化反应,使心律和神经系统处在一个和谐状态。而当人处于负面情绪的压力下时则相反,心律和神经系统的不和谐,对人的肌体就会产生负面影响。所以说,一个人的压力得到化解,就可以改变他的世界,但关键在于找到化解压力的方法。从“心灵超市”里购买贴有励志标签的空瓶子,虽然能在心灵感应上得到一些放松和缓解,但毕竟只是暂时的,这种“空无物”的慰藉,根本无法使现代人得到真正的精神救赎。

慰藉心灵的个性签名 篇4

2、外在决定两个人在一起,内在决定两个人在一起多久!

3、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宁可装傻,也不要自作聪明。

4、有时不是世界太虚伪,只是我们太天真。

5、不是每次回头都有人在原地静静的等待这个道理我们都要明白。

6、是金子总会发光是镜子总会反光是人的渣滓最好死光。

7、你不跟着时间跑,就会跟丢。

8、选择放弃可能是对的,但放弃选择必然是错德。

9、人生是一趟旅行,只买单程票,不买回程票。

10、偏见是迂腐,傲慢是精神上的自我高攀。

11、你赐我万劫不复死而无葬。

12、拼搏就是为了得到想要的。

13、爱一个人可以不要命,但不可以不要脸。

14、羡慕别人得到的,不如珍惜自己拥有的。

15、自己眼中的自己其实要比别人眼中的自己更重要。

16、人生正如拉板车,在坡路你不得不以低头看路的姿势上坡,尽管你不是在看路。

17、人不能左右的就是自己的心。

18、永远不要说再见,因为再见意味着分开,分开意味着遗忘。

19、不要为了一无所有的拥有,放弃曾经拥有的所有。

20、拿别人的痛,觉醒自己。

21、微笑和沉默是两把利器:微笑解决很多问题,沉默避免许多问题。

22、今天永远对明天充满幻想,才有坚定的信念活到后天。

23、只有自己佩服自己,才能让别人信服你。

24、真正的爱情需要等待,谁都可以说爱你,但不是人人都能等你。

25、人生每天都是现场直播,不仅收视率低,而且收费不高

26、行动是治愈恐惧的良药,而犹豫拖延将不断滋养恐惧。

27、别让梦想只停留在梦里。

28、如果今天后悔昨天,那明天就会后悔今天。

29、深谙世故却不世故,才是最善良的成熟。

30、打动人心,最高明的方法,就是跟他谈论他最珍贵的事物。

31、看别人不顺眼只因你修养不够。

32、人生就像走猫步:左一步右一步。

33、我终于琢磨出最富有哲理的一句话:喜生活!乐生活!爱生活!

34、听不进去的话,总是对自己重要的。

35、深情是我们永远担不起的重担,情话只是偶然兑现的谎言。

36、小成靠朋友,大成靠敌人。

37、关心则乱,无欲则刚。

38、未来就从刻度尺开始,一步步蔓延。

39、每一丝疼痛,都是未来幸福的一线曙光。

心灵慰藉:驯养一颗星星 篇5

说实话,以前读的时候感觉这个故事一点也不好看,情节很枯燥,像是一个人在自言自语地讲一个离奇故事似的,不理解为什么这么多人喜欢这本书。直到这一次,我感觉自己真的看懂了《小王子》。

《小王子》讲述的是关于驯养的故事。小王子驯养了一朵小花,一个小狐狸,并和它们都成了好朋友。“驯养”是小王子的专用语言,其实驯养的意思就是“建立情感联结”,说专业一点就是亲密关系,内在关系的建立。

小王子来自一个很小很小的星球,当他消逝的时候,作者在内心也驯养了一颗小星星,每当他思念他的小王子时,望一望空中的星星,他就感觉很幸福,因为小王子也正在笑眯眯地望着他。

我记得小时候养过的一只小白兔,洁白的毛,黑黑的眼珠,我是从它一出生就从邻家家抱回了自己的家。开始放在一个纸箱里,后来长大了一些,纸箱子呆不下了,爸爸就在门前的葡萄架下给它做了一个小木窝屋,这里就成了它的家。我每天放学回家的路上,会在水库边拔些青草给它吃,一直亲自喂养它。几个月过去了,小白兔变成了大白兔,它时不时的会从兔窝里跑出来散步,但很容易受惊吓,基本上就是在葡萄架下的附近溜达溜达。

直到有一天,我发现它好几天没有出来了,把兔窝打开,才发现,它不声不响地竟然生下了一大堆可爱的兔宝宝!兔宝宝一天天长大了,有一天,放学回家,桌上有一大盘香喷喷的肉,我夹了一块,感觉不像以前吃过的那些羊肉牛肉的感觉,奇怪地问:这是什么肉啊?爸妈说:兔肉啊!我放下筷子跑去兔窝,发现兔妈妈已经不见了!我一下子哭起来,不依不饶地要爸妈赔我的兔子,直哭得天昏地暗,精疲力竭。

驯养一只喜欢的宠物,就会面临着一个结果DD这个你喜欢的宠物有一天会离开你,无论是自然生命的终结还是意外的提前分离,

在《小王子》的结尾,就碰触了人类终极命运的这个悲剧主题DD死亡和分离,所以,小王子的故事也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重读《小王子》突然让我联想起儿时的这段往事,我也才意识到为什么我从来不愿意养宠物,虽然好多次说要养一只小白兔,可是说了这么多年,从没有真正去养过。因为驯养一只宠物虽然能让你体验亲密关系的美好,但是也会带来不堪承受的分离的痛苦。前不久,读英国儿童女作家波特的《小兔彼得和他的朋友们》,一下子又勾起了我对小白兔的深深怀念,书中小兔彼得的故事,深深地让我为之迷恋。

这种迷恋,正是一种内在亲密关系的联结的苏醒,虽然小白兔离开我已经几十年了,但是,她从未真正从我的生命中离开过。在我的内心深处,始终有一个纯洁,善良,聪敏,可爱的小白兔,它有着洁白的毛发和闪闪发亮的黑眼珠,我爱她,驯养她,和她对话,与她建立了深深的情感联结。虽然小白兔提前离开了我,但是这种情感的联结却不会消失,而这种联结,就是我们常说的“爱”。

爱我们的人和我们爱的人,因为有情感的联结,因为有爱,所以我们的生命和生活才如此温暖和丰富,但是如果有一天,我们爱的人离开了我们,这种爱其实并不会随着分离而中断,而是永远会留在彼此的心中,就像《小王子》中那永远不落的闪耀星辰。

有时候个体生命开始陷入低落和阴郁,如果你现在感到不开心,去读一读小王子的故事吧。也许,当你夜晚仰望星空时,寻找一颗闪亮的星星,去用爱驯养它,它会给你带来些神奇的些许慰籍和力量。

亲爱的初恋:你好吗?我很好

无论你怎样评价别人,你评论的都是自己

成功习惯:周日晚间Q定下周的情绪和步调

“学长帮忙体”:学长为何要帮忙?

心灵慰藉 篇6

您好!

收到您的礼物,我打开一看,原来是我那天在商店里看见的假发,我的心里无比的激动,在这里我跟您说一声:“谢谢!”

自从妈妈收到了您送的假发,她的笑容一直挂在脸上,原来妈妈一直不敢下楼就在床上躺着,自从收到了您送的假发,妈妈的性格开朗了许多,身体渐渐好转。二月的春天到了,柳树抽出了嫩芽。妈妈竟然能下楼散布,时不时去听听树林里的鸟鸣。今天,我和妈妈去医院,您知道吗?医生说妈妈的病情有好转,还说如果照这样发展下去,妈妈很快就会康复,慢慢地就会长出头发了。现在,妈妈也更乐观,时不时的还带着您送的假发跟左邻右舍谈谈心呢!

回忆起我离开商店的时候,当时我认为这个世界是残酷无情的,认为世界上的人都是冷漠的,更认为这个世界是灰暗的。可我收到您的礼物,我顿时觉得整个世界都是温暖的,内心又点燃了对生活的希望。

不知道是称呼您大胡子叔叔好,还是圣诞老人好,但是我觉得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您有一颗金子般的爱心,这爱心是冬日里的阳光,使我感到人间的温暖;这爱心是沙漠里的泉水,使我看到生活的希望;这爱心是夜空里的一轮明月,使我活的心灵的慰藉。

祝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浅析“精神慰藉”入法的必要性 篇7

关键词:精神慰藉,马克思主义人权观,马克思主义需求观

随着我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不足已日益显现出来, 过多的强调对老年人经济方面的保障, 忽视了对老年人“精神慰藉”, 所以, 增加“精神慰藉”是《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修正草案) 》的应有之义。对此, 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从马克思主义人权观来看, “精神慰藉”入法保障了老年人的权益。

第一, 从马克思主义人权的本质来看, 人权是社会生产方式赋予的。马克思曾指出“出生之时赋予他以个人的存在, 首先只是赋予他以生命, 使他成为自然的个人;而国家的规定, 如立法权等等, 则是社会的产物, 是社会的产儿而不是自然的个人的产物, 正因为这样, 所以个人的出生和作为特定的社会、特定的社会职能等等的个体化的个人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同一, 直接的吻合, 就是一件怪事一个奇迹。”[1]从中可以看出马克思认为人权是社会中的人权, 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最早制定于1996年, 此次修法距其颁布实施已有16年。《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颁布是为了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 发展老年事业, 弘扬中华民族敬老、养老的美德, 然而在这16年中, 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和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着深刻变。面对出现的新情况和问题,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修正草案) 》于2012年6月修订完成, 由于单纯的从经济方面来保障老年人的权益已无法满足老年人的需要, 修正草案中增加了保障老年人情感需要的条款,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传统美德有了法律保障, 老年人的生活的将会更加幸福。所以“精神慰藉”入法以更进步的方式保障了老年人的权益。

第二、从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内容看, 分为生存权、劳动权、财产权、自由权、平等权。其中的自由权乃是一种在法律规定范围内追求幸福的权利, 马克思曾引用法国宪法第六条“自由是人在不损害他人权利的条件下从事任何事情的权利”从中可见就是中国的那句老话“随心所欲而不逾矩”。每个人都有追求自身幸福的权利, 对于老年人来说更是如此, 可见,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修正草案) 》在保障老年人的各项基本权益的同时, 通过增加“精神慰藉”等内容来保障了老年人追求自身幸福的权力。所以“精神慰藉”入法以更自由的方式保障了老年人的权益

二、从马克思主义需要观来看, “精神慰藉”入法满足了老年人的精神需要。

第一, 马克思主义需要观认为, 需要可分为生存需要和精神需要, 并且人的需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渐由底层需要向高层需要发展。可见,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应满足老年人的生存需要和精神需要, 其中生存需要的满足属于《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的经济保障, 而情感需要的满足则应属于《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的精神保障, 也就是要重视老年人的“精神慰藉”。从《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现状看, 大多数老年人都已超过了第一需要层次—衣、食、住、行的生理上的基本需要, 然而由于现在“空巢”老人的增加、尊老之风日益淡化、退休等原因使得老年人独立地位丧失, 老年人的情感需要层次没有得到满足。所以“精神慰藉”入法以更科学的方式保障了老年人的权益。

第二, 马克思曾指出:“第二个基本事实是, 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 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这种新的需要的产生是第一个历史活动。”[2]从中可以看出, 人是马克思主义需要观的核心, 一切的社会生产都是在满足人的需要, 与此同时又改变着人的需要, 生成出新的需要。这样, 1996年颁布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改善了老年人的经济状况, 然而有研究发现, 经济条件仅在非常贫穷时有影响这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 一旦人们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 经济的影响就很小了, 这就是为什么有一些衣食无忧的老人没有感到更快乐, 相比可能较之前更为孤单寂寞。从中可以看出《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使得老年人老有所养并不一定就能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感指数。因此,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要为老年人生理和心理健康以及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供了较好的环境条件与发展空间, 要为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提供制度上的保障。所以“精神慰藉”入法以更幸福的方式保障了老年人的权益。

第三, 马克思主义需要观也认为, 物质需要对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然而, 精神需要对社会发展做出的贡献也是不容小觑。马克思主义在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所关注的重要问题就是精神需要问题。马克思曾强调, 如果人缺乏精神需要的满足, 那么只不过是片面的人。《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修订是希望最大限度的满足老年人的需要, 而其中增加“精神慰藉”等内容是为了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要, 保障老年人依旧是有着独立人格而全面的社会人。此外,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修正草案) 》中还明确规定,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国家将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为老年节, 从精神文化上给予了对老年人重视和关爱。所以“精神慰藉”入法以更有爱的方式保障了老年人的权益。

综上所述, 改革和建立完善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不仅要从我国国情出发, 同时也注重老年人的“精神慰藉”。“精神慰藉”入法使得老年人的情感需求有了法律保障, 体现了当今立法的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人类心灵慰藉的福音《安魂曲》 篇8

世界上有许多作曲家满怀虔敬与真爱谱写过《安魂曲》。这些音乐作品,超越物质与精神,将普通人带向最高一层——灵魂的境界。莫扎特、勃拉姆斯、威尔弟、福莱的《安魂曲》,并称“四大安魂曲”。在中国音乐厅堂上演最多的正是这“四大安魂曲”。

“5.12”汶川大地震后50多小时,在北京解放军歌剧院上演的“首都音乐家慈善义演音乐会”上,四川籍男高音歌唱家范竞马第一个登台演唱威尔弟《安魂曲》第7节、全作惟一的男高音Solo段落。在特殊的情景下产生了特殊的效果,人们听不懂文辞,但歌声引发了心灵的共鸣,许多人流着眼泪听完了这首经典。

曾经有一款威尔弟《安魂曲》CD,荣获“留声机”大奖、企鹅三星带花、格莱美3个单项奖,唱片发烧友竞相收藏的珍品。威尔弟《安魂曲》写于1873~1874年,为纪念意大利诗人及小说家曼佐尼而作,于曼佐尼逝世周年的1874年在米兰首演。第一乐章:安魂曲与慈悲经,行板,4位独唱与合唱:“让他们永久地安息,让永不熄灭的光芒照耀着他们。”第二乐章则有7节:1.激动的快板,合唱;2.持续的快板,合唱,男低音独唱;3.持续的极快板,女低音和合唱;4.柔板,女高音、女低音与男低音;5.庄严的慢板,合唱团与4个独唱者;6.庄严的慢板,女高音与女低音;7.稍慢板,男高音;8.行板转快板,男低音;9.“那是哭泣的一天”,广板,4位独唱与合唱,这是一首悲歌:“让他们安息吧”。后面还有五个乐章。

2008年3月15日,英籍指挥家尼克·史密斯与北京国际节日合唱团、乐队及康奈尔大学合唱团合作,在中山音乐堂上演勃拉姆斯《德意志安魂曲》。该作与前人的安魂曲作品相比,无论内容或结构都开创一个全新的意境。唱词摆脱了传统的拉丁语经文的规范,精神上更富于人性化特质。从1857年开始创作安魂曲,勃拉姆斯才24岁。到1861年,安魂曲已写完四个乐章。1865至1866年间,为纪念母亲去世,作曲家又增加了两个乐章。1868年写出最后的一段有女高音独唱的第五乐章后,此曲才告完成,前后历时11年。 最终版本共有七个乐章,音乐和唱词配合得天衣无缝,在这里虽然也有哀悼,也有悲伤,但是没有传统的关于末日审判的恐怖,而是代之以一种关于生与死的信念,有着更广泛、更深刻的涵义。

法国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福莱《安魂曲》是其最重要的作品。1885年、1887年,福莱的双亲相继去世,悲痛之余开始创作这部《安魂曲》,并于1888年在他供职的玛德莲教堂首演。这是一首乐队与人声完美结合的作品,旋律温和柔美,气氛平静安祥。那比水晶更加清澈透明的歌声,犹如天国撒下的神圣光芒,让焦灼的心灵得到安宁、让苦闷的灵魂重拾欢乐,听后会对生命肃然起敬。在近两个世纪里,作曲家在写作《安魂曲》时都把重心放在《末日经》,而福莱恰恰放弃了《末日经》,整部作品没有阴沉与恐怖,体现出福莱对死亡的超越以及对希望的追求。2006年7月15日,青年指挥家张艺执棒中央芭蕾舞团乐队、中国歌剧舞剧院合唱团,在北京音乐厅首演了这部被称为音乐史上最好听的福莱《安魂曲》。

慰藉作文600字 篇9

人生有输有赢很正常,就要看你如何来对待这些“输赢”。可能你家庭条件比较差,常常感到自卑。但我认为那根本没必要。而你需要做的,就是要激发自己最大的潜能在别人面前呈现完美的自己。

著名音乐家贝多芬,想必大家都知道,要知道,耳朵对一位音乐家来说,是最为重要的。但是,不幸的是,他年纪轻轻就已经失聪了。我想,这样的挫折对他来说打击是很大的吧!可是,他在伤心失落过后,不是自暴自弃,而是继续坚持创作。哪怕耳朵已经接近于聋了,他也要拿一根火柴,一端抵在钢琴键上,一端抵在自己耳朵上来听声音,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并学习的。

很多人,遇到一点小事,就觉得天都要塌了,心里一点承受能力也没有。这时,你就要努力改变现状,不要成为那些“反鸡汤”的“阶下囚”。你要体现出“鸡汤”对你心灵安慰的作用。

当你觉得你的人生暗淡无光时;当你认为你失败了就不起来时;当你没有把握赢得胜利时……请你品尝一口“心灵鸡汤”。她会使你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让你知道“柳暗花明又一村”;她会使你在干涸的沙漠中找到一片清凉的甘泉;她会使你在白雪皑皑的冬日,找到那仅开的梅花……

努力吧!人生坎坷的道路上,你要学会自己在路上摸爬滚打,要学着跌倒了重新站起来。你要知道,你必须努力,虽然你努力了,不一定会成功,但你会问心无愧,但是如果你不努力,成功又为什么要和你有关系。

永恒的慰藉作文 篇10

行走在人生的坎坷旅途中,有它相伴,我们永远不会退缩,我们永远不会寂寞。不可磨灭的灵魂——恒心。

前方有荆棘,赤着双脚照样能踏过;途中有险滩,沿着边缘照样能渡过;面前有高山,靠着双手照样能攀援。永恒的慰藉,永远不会消失在某个黑暗的角落。它绘制出异彩斑斓的画卷,它演绎出催人奋进的旋律,它将灵魂驻扎在你的内心,加快你远航的步伐。

恒心,划分了两种人生。有的人闷闷不乐,躲在角落里偷偷哭泣,人生狼狈、凄惨;有的人兴高采烈,昂起头在明亮的世界里微笑,人生幸福、美妙。若是你,会让自己继续沦落还是重新振作?

恒心,永远跟随着飞翔的翅膀,在风雨中不会坠落,在暴风中不会折断。

贝多芬双耳失聪,对于音乐家,这是何等残酷,但他却演奏出篇篇不朽名曲;海伦凯勒双目失明,对于人生,这是沉重打击,但她仍向往三天光明;张海迪双腿瘫痪,对于自己,这是何等凄惨,但她仍阅读著作……在这暴风雨中,它还是稳住了脚步,成就人生辉煌!

因恒心,本有缺陷的人生更加辉煌;因恒心,意料外的事也会闪烁光芒!

《白色的金盏花》孕育着恒心和毅力。美国园艺贴出征求纯白色金盏花的`公示,高额的奖金让人趋之若鹜。而里,唯独一位老人成功了。丈夫去世,儿女远离,但她没有放弃这一切。金盏花的信念在她心中根深蒂固,她用恒心创造奇迹!没有恒心,一切也许还是一个谜。

“跨栏王子”刘翔以曾经的辉煌赢得好评。但一次因脚伤而败了,退出比赛,有多少人说这是懦弱,是畏惧。就这样,一个为国家赢得荣誉的人被人批评得这样落魄。但他有恒心,有信念,他又站起来了,成为赛道上一匹闪亮的黑马。在刘翔与罗伯斯的跨栏比赛中,以13秒09打破110米栏亚运会纪录,实现三连冠。若他退出后一蹶不振,结局又会如何?被人唾弃?被人辱骂?但他站起来了!他成功了!

当你扬帆起航时,千万不要忘记插上拥有恒心的翅膀,它会带你一路顺畅前行!

寒夜的慰藉 篇11

第一次如此强烈地感受到友情的好,在这个人心惶恐的月夜。他们的话浓墨般泼洒在记忆的深处,是怎样也无法抹去的芳香。

“你那边可以吗?不行就过来,这里有很多人,要睡挤挤就可以了。”

在地震似乎要到来的夜里,一颗惶恐不安的心就这么渐渐安定下来。寥寥几语,像是有魔力一般,瞬间就把我心中惴惴乱跳的小鹿安抚得乖巧可人。不再害怕什么了,即便地震真的来临,但知道自己这一生结识了这么多这么好的朋友,此生又有何憾呢?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何况我有如此之多。

“那好吧。不过要记得把手机放在枕边,如果有什么状况,及时联络。”

“嗯,嗯,嗯……”

我只是不停地重复着相同的字,我不知道如何向我的朋友们说出心中的感谢,可我分明已感觉到自己的心底正悄悄地萌芽,长出柔软的苔藓,碧草春心,孜孜不倦。那样淳朴甜美的关心让我从凛冽的寒风中嗅出春的气息,体会到春的暖意。我已不能再说什么了,或许太多的话也只能是徒增几分陌生罢了。感动是疏于言表的,是双方不可名状的一种默契,你对我好,我在心里慢慢慢慢积攒起来。

我听着电话那头传来的声音,脸上露出如花般灿烂的笑容。在大难似乎即将来临,人心惶惶的时候,感到一份别样的视死如归的豪迈。

放下电话,突然感觉大脑晕眩,好似有一只暖暖的软软的鱼在脑海里来回穿梭,激起幸福的水花。有时候感动就是那么轻易,一瞬的事情,却可以在心里荡漾很久。那些简单质朴的言语,那些真挚亲切的问候,一时间化作千千万万炙热的手,紧紧地揪住我的心。不再感觉孤单了,即使孤身一人徘徊在沙漠的尽头,也不再有被世界抛弃的悲怆感,即使现在已是寒冷的冬天,但一股暖流还是可以从手心不断地蔓延开来。

如此温润的情感,潮湿了空气,余香不尽。

我想这样的情谊是不会被时间掠干的。在漫长无尽的时光中,那份感动,至始至终不会枯涸。曾经的美好,慢慢沉淀下来,变成一点赤红,紧缩成我心口的朱砂痣。每每用手指抚过,便能再次感受到那一份温热的红,它会伴着我度尽浩浩余生。

我在夜里写下这样的文章,我不知道等待在我前方的会是怎样的风浪。但此刻,我可以如此安然地躺在床上,闭眼睡觉。那久久不散的话语仍萦绕耳边,仿佛催眠曲一般。幸福在我的脸上荡开红润的光泽,我微笑着睡下,即便就此长眠。

我用女孩儿兜售的火柴为你温暖苍穹暗夜。

晚安,我最好的朋友们!

(指导教师 陈俊巧)

【点评】

本文作者作文功夫较深,把一份友情写得如此感人,难得。

首先,语言优美,富于文采。其语句之流畅、修辞手法运用之巧妙,值得肯定。如:“心底正悄悄地萌芽,长出柔软的苔藓,碧草春心,孜孜不倦。那样淳朴甜美的关心让我从凛冽的寒风中嗅出春的气息,体会到春的暖意。”通感的运用,使抽象情感可感化,让人从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其次,情感细腻,生动感人。友情是千百年来人们喜欢歌咏的一类题材,怎样才能写得好?作者显然匠心独运。从简短的对话中引发出作者的内心感动,进而联想和深化。如:“好似有一只暖暖的软软的鱼在脑海里来回穿梭,激起幸福的水花。”“……亲切的问候,一时间化作千千万万炙热的手,紧紧地揪住我的心。”“曾经的美好,慢慢沉淀下来,变成一点赤红,紧缩成我心口的朱砂痣。每每用手指抚过,便能再次感受到那一份温热的红……”此情此景,令我们如何能不温暖?

慰藉的近义词 篇12

慰藉造句

1、这消息给了他们很大的慰藉。

2、她母亲的话使这个哭哭啼啼的女孩得到慰藉。

3、然而也有一些慰藉。

4、反过来,意识到我们的境遇只不过是千千万之一,就足以感到慰藉。

5、但如果懊悔使他们得到安慰,那就让他们获得慰藉吧。

6、在你一切猛烈的试炼中,祂的同在是你的慰藉和平安。

7、他唯一的女儿一直住在离他很远的另一个地方,因而他只能从家族的远亲以及教会同伴那里寻求慰藉。

8、不过,还是有些小小的慰藉。

9、通过他们的痛苦,麦凯恩的人物设法找到慰藉,甚至一种救赎。

10、逢到和旧友谈话,就不知不觉地把话题转到事上去,这是我的习惯,我这上面无意识地会感到一种温暖的慰藉。

11、因为阅读障碍和学习困难的缘故,在学校里他努力制作这种微小艺术品以寻求慰藉,这些艺术品小到几乎无法用肉眼看到。

12、我从文字中找寻慰藉。

13、这民族完全投身于现在,不与神话同生,不与慰藉同活。

14、“没有子女可以慰藉他们孤老的心,”屠夫在一边附和着。

15、将来我们回顾这件事的时候,会发现它给我们上了一堂关于资源管理的重要一课,那对福岛来说将是很大的慰藉。

16、有负罪感的人为什么不尽早地让自己获得这种难言的慰藉呢?

17、一开始,研咳嗽辈⒉磺宄嗣鞘欠裼捎谌鄙俸颓兹伺笥训那酌芏映栉锷砩涎扒笪拷濉

18、我开始觉得自己落后了,但是当我得知那些新爸爸妈妈们好像生活在地狱中,不停抱怨孩子呕吐,到处拉屎时,我才感到些许慰藉。

19、虽然站在一边,拉胡尔仍能感到他们身体的动作,他孩子身体的温度,她的手的慰藉的抚摩。

20、不过该银行感到一些慰藉:因为泰国对邻国和更远的国家的销售额持续增长;

哲学的慰藉读后感 篇13

文・骆锦勇

最近,刚读完古罗马著名思想家波爱休斯的《哲学的慰藉》。虽然这样生吞活剥的浅读近乎囫囵吞枣,甚至是对被西方学界普遍称誉为影响力仅次于《圣经》的这部伟大著作的不恭和亵渎,但在阅读过程中我却能真切地领会到莫大的享受和收获――多了一份恬静,少了一些浮躁;多了一份洞穿,少了一些功利。正如波爱休斯这部经典著作书名所示的那样,这是哲学对灵魂的亲切慰藉。

但凡读过《哲学的慰藉》的人,掩卷之后大多会情不自禁对波爱休斯施以膜拜之礼。因为,这部一千多年来洗涤和启迪了无数读者灵魂的不朽之作,并非波爱休斯悠闲自得地喝着咖啡抽着雪茄在窗明几净的图书馆或者宽敞舒适的书房里慢条斯理完成,而是他蒙冤入狱之后在灰暗阴冷的牢房里奋笔疾书所就。显然,如果没有超凡脱俗的智慧,心如止水的品质,坚贞不屈的意志,乐观豁达的修养,身处逆境煎熬的波爱休斯是绝对不可能通过与哲学女王之间的一场心灵对话,在死神降临之前坦然从容实现似史诗般的灵魂救赎的。

《哲学的慰藉》是一部关于人生思辨的哲学著述。全书共分为五卷,第一卷描述作者的境遇,第二卷指出世俗的幸福不可靠,第三卷讨论最高的幸福和至善,第四卷论恶的本质,第五卷讨论天命与人的自由意志的关系。从曾经显赫一时的罗马执政官到被诬陷下狱的阶下囚,出生罗马豪门望族的波爱休斯在狱中等待受刑的那一年时间里,以善恶问题为中心,用散文及诗体抒发了自己的委屈心情,娓娓而谈人生的悲苦、困顿和欲望引起的烦恼,进而在哲学智慧中寻找到灵魂的慰藉。可以肯定的是,对于身处于浮躁社会的人来说,如果能用心去品味波爱休斯阐述的幸福的含义、恶的本质、天命与人的自由意志的关系等一系列哲思问题,那么在读完《哲学的慰藉》这部鸿篇巨著之后,许多思想疙瘩、精神迷茫肯定会茅塞顿开,给人有如“沐浴在清澈的阳光中”的轻松惬意之感。

“她一面深情地看着我那泪流满面的苦脸,一面吟诗对我内心的糊涂进行哀叹”.在波爱休斯看来,其实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右手持书,左手执笏”的哲学女王,她能帮助人们摆脱一切愁乱、怨恨、悲愤、痛楚、沮丧、迷茫的困扰,拂去蒙蔽他们双眼的烟雾,擦干他们脸颊上的纵横泪水。而正是这位万能的哲学女王拯救了自己的困顿和堕落,帮助自己康复,从而在厄运降临之时能从容坚定面对,确信“没有什么事是不幸的,除非你自己要这么想;同时,只要人能随遇而安,他就到处都能发现幸福”“既然我们不可避免地要遭到恶人的嫉恨,那当我们畅游在今世生活之海的时候,便注定要经受风吹浪打的袭击”.

作为一名无神论者,我当然不会接受波爱休斯诸如“神即至善、至福”“神将善作为舵柄统治万物”“谁都不会幸福,除非他也成为一个神明”等观点,因为我们必须始终坚信命运其实掌握在自己手中。但是,在欲望和财富、最高的幸福和至善问题的思想修行上,波爱休斯仍然堪称今人的精神导师。因为财富让人患得患失,他在《哲学的慰藉》中写道:“贪婪会讨人嫌,而慷慨则会使人闻名”“因为按照常理,只要少许、微小的一些东西就足够了;而你如果在满足之外还要追加奢侈,那么你的所加,或者让你难堪,或者大大有害”“珠宝也会有某种低级的美,可和人类的卓越品质相比较,它们还差得很远,()无论如何它们都不值得你去膜拜”“当你肯定地说最低等的事物是属于你的财富时,你实际上在自己的心目中,已经心甘情愿地把自己放在了它们的下面。”再比如,波爱休斯还讲到:“我的确明白了财富不能带来满足,王权不能带来力量,职位不能带来尊敬,荣誉不能带来名声,享乐不能带来欢愉”“你所抱怨的失去的东西,假如真的属于你,那它们就绝不会失去”“官位和尊荣很难恒久”“不会是美德因为职位而受到尊重;而是因为任职者的美德而受到尊重”“欲望让你头脑糊涂,你贪图往日的好运,你认为这仅仅是命运中的一次波折,而实际上这命运已经使你一蹶不振”“而如果你的脖子被命运深深套住,你就只能在她的地盘上,默默承受任何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事实上,这些通俗易懂的人生哲理,无论对唯利是图、怨天尤人的喧嚣社会,还是对利欲熏心、好高骛远的浮躁官场,都是一剂苦口良药,一通逆耳忠言。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波爱休斯对幸福、至善及恶的本质的阐述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并且与我们几千年来一直推崇的人性向善的儒家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波爱休斯认为,“幸福是一种完美的状态,因为所有善的事物都在其中会聚”“善是人们对各种事物进行追求时最为重要、最为关键的动因”“善和幸福在实质上是一致的”“假如肉体享乐能够使人感到幸福,那就没有理由说野兽不会幸福,因为它们的所作和所为,正好是为了满足肉体的需要”.而在论及“善的强大”与“恶的虚弱”时,他又确信“好人总是充满力量,而坏人则是无力的”“善就是幸福本身,就是做事的目的。因此,善本身应该被视为人类一切行动的共同奖赏”“因为善本身就是幸福,所以,所有善的好人显然也都是幸福的”“你如果看到有谁想作恶、能作恶并且正在作恶,你就能够肯定他在遭受着三重的不幸”.

当然,在阅读《哲学的慰藉》一书过程中,我们既应秉持兼收并蓄和尊崇科学的立场,不断重塑顺应时代发展的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同时也应坚持在批判中承继的态度,剔除那些与辩证唯物主义不相契合的精神遗产。在论及天命与人的自由意志的关系时,尽管波爱休斯也认为“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谁拥有或正在增进、求取美德,那么不管他有什么样的运气,也都是好的;但对于那些顽固不化的恶人来说,无论什么样的运气都可能是不好的”“有些人因光荣牺牲,取得了世人的尊崇;有些人因不向苦难屈服,成为了旁人的榜样――美德不向邪恶屈服”“因为凡是生来就能够运用理性的人,也都有用以决断事情的判断能力”,但因为《哲学的慰藉》崇尚以认识神为获得至善,因而得出的结论显然也归顺于宿命――“命运听命于神”“至高无上的神佑还经常制造这样的奇迹:坏人使坏人变好”.

哲学的慰藉 篇14

《哲学的慰藉》就属于后一类书。再看作者阿兰·德波顿,英国人,生于1969年,原来并非花白胡子的老学究,而是同属六十年代的“我辈中人”,这些因素均指向一个恰当的心理暗示:或许我也可以试试。

当然,《哲学的慰藉》一书吸引我的首先是译者资中筠,这位大学里主修英美文学、以国际政治等宏大主题研究为业的前辈大姐,也常常为公共事务发言,这次能为这种生活哲学类“小书”附身翻译,想必该书一定有不同凡响之处。

阿兰·德波顿在《哲学的慰藉》中选取了西方哲学史上的六位哲学家作为叙述的主体。诚然,正如书名所言,作者选取的哲学家和他们的哲学意在对生活的慰藉作用,其实哲学的作用不仅仅在于慰藉,更大的作用可能是智慧,是看待世界及其人生的总体目光。

在希腊语的词根中,哲学正是由爱和智慧组合而成。

苏格拉底一章的标题是:“对与世不合的慰藉”。或许发生在两千多年前的苏格拉底饮鸠事件对世人有警示和慰藉作用。但是作者却没有触及苏格拉底哲学的核心,在我看来,苏格拉底最了不起的成就是对智慧和知识不可抑止的追求,在日复一日、无礼冒失地与雅典人的谈话中,苏格拉底发展出了一种叫做辩证法的东西,他在各种习以为常的流行观念中,发现了它们的可笑和错误之处,以至于当时的人看见苏格拉底走来就赶紧躲开,甚至有些人恨不得杀了他。

德行与知识的关系也一直贯穿于苏格拉底的伦理之中。苏格拉底认为智慧是最大的善。他并不认为知识是不可企及的,关键的恰恰在于我们应当努力寻求知识。善就是知识,一个人之所以愚蠢只是在于他缺乏知识。只要他去认识,就不会愚蠢。恶的一个压倒一切的原因是无知。因此,要达到善,我们必须具有知识。

公元前399年,雅典城只有二十四万人,从城市的一头皮雷埃夫斯步行到另一头埃基厄斯城门大约一小时。全城有投票权的男性公民大约三万人,这就是雅典直接民主制的背景。在三万男性公民中又选出五百公民组成陪审团,就是这五百人决定了苏格拉底的生死,投票结果是二百八十人认定苏格拉底有罪,二百二十人认为无罪。

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尚处于多神崇拜阶段,还没有建立严密的宗教体系,苏格拉底圣徒般的行为从何而来?只能来自于哲学,来自于理性与逻辑的推理力量,事实上,哲学正是智者的宗教。

苏格拉底最后的演讲曲终奏雅,他说:“如果你们处死我,将很难再找到我这样的人。”事实上,他把自己看做是雅典古城这匹良马身上的牛虻,他甚至预言,雅典人最终会同他一样看问题,那些主张处死他的人很快就会后悔。

事实确实如此,哲学家死后不久,公众的情绪就开始转变,欧里庇得斯的戏剧《帕拉米德》上演时,苏格拉底的名字一出现,观众就哭了。雅典人对那些指控者恨之入骨,拒绝与他们共浴,在社交场合排挤他们,最后他们在绝望中自缢身亡。

发生在公元65年斯多葛派哲学家塞内加死亡事件颇有点像464年前苏格拉底之死的情景再现。割破手腕,血流并不通畅,又割破了脚腕和膝盖,塞内加要求医生给他一碗毒药,事实上,他长久以来一直以苏格拉底为榜样,毒药还是没有起多大作用,他最后要求把他放进蒸汽浴室,在那里慢慢窒息至死。

然而,苏格拉底之死和塞内加之死却有不同的含义,前者源于哲学的信仰,后者却仿佛命运之神打了个盹又突然醒来。在塞内加看来,死亡是偶然中的必然,不能因为命运女神长时期的发慈悲而麻痹我们的危险,他要求我们每天花一点时间想她,“汝生而终有一死,汝所生者亦终有一死,一切都应在考虑之内,一切都应在预料之中”。

当罗马皇帝尼禄处死老师塞内加的命令传来,亲友们都大惊失色,哭了起来。由于斯多葛派的哲学态度,哲学家不动声色,努力劝他们止泪,并从容地问道:“你们的哲学哪里去了?”

塞内加恰当地说出了哲学的慰藉作用,所以这一章叫做“对受挫折的慰藉”。塞内加的一生可谓大起大落,他曾是罗马朝廷的重臣,曾经贵为皇帝尼禄的老师,作为斯多葛派哲学家,尽管他鄙视财富,可是塞内加却积累了巨量财富,据罗素说有三亿塞斯特斯之多,约合美元一千二百万,据说他大部分财富都是在不列颠放贷而来。

然而当他进入政界想要大显身手的时候,却被梅萨利女王流放科西嘉岛八年,当他被召回罗马朝廷的时候,不得不接受一个险恶的任务——当阿格丽品娜十二岁的儿子的导师,此人就是后来的罗马暴帝尼禄,就是他在十五年后下令塞内加在他的妻子和全家面前自杀。

据说最初听到皇帝的决定时,塞内加准备写一篇遗嘱,人们告诉他已经没有时间容许他写长篇大论了,这时候他转身向他忧伤的家人说:“你们不必难过,我给你们留下的是比地上的财富更有价值得多的东西,我留下了一个有德的生活的典范。”

古代的哲学家总是思考德行与善这类伦理问题,斯多葛派认为德行才是唯一的善,像健康、幸福、财产这些东西甚至都是微不足道的。

出生于公元前341年的伊壁鸠鲁则声称:“如果我把口腹之乐、性爱之欢、悦耳之娱、见窈窕倩影而柔情荡漾,一概摈弃,那我将无法设想善为何物。”

在伊壁鸠鲁看来,最大的善是快乐,没有快乐,善的生活是不可能的。伊壁鸠鲁在后世赚得了一个享乐主义的名声,其实这可能是一个极大的误解。

伊壁鸠鲁的快乐既包括肉体的快乐,也包括精神的快乐,肉体的快乐大部分是强加于我们的,而心灵的快乐在于对身体快乐的沉思,按照这个观点,有德性的人在追求快乐的时候应该是小心谨慎的。

nlc202309011114

伊壁鸠鲁的快乐观是审慎的,更多的是一种消极的快乐。积极的快乐是在对匮乏事物的追求中体验到的,而消极的快乐能在没有任何欲求的情况下达到。伊壁鸠鲁的快乐观恰恰是说明真正的快乐可能对于物质的依赖十分有限,当财富超过了一定限度,快乐就走向了它的反面。

这一章的标题是“对缺少钱财的慰藉”。

在伊壁鸠鲁的快乐清单中,根本没有钱财的一席之地。在他开列的清单中,第一是朋友,然后紧跟着的是自由和思想。事实上,伊壁鸠鲁在离雅典市中心的几公里处,在集市与港口之间找到了一所大房子,他和他的朋友们一起搬了进去。据后来的史料记载,同他住在一起的有作家梅特多鲁斯和他的妹妹,数学家波利埃努、埃马尔库斯、雷奥修及及其妻子泰米斯塔,还有一名商人,名叫伊多门纽。这所大宅子有足够的房间,朋友们有各自的住房,还有共同就餐、集会和谈话的厅堂。

他说,除非有人看见我们存在,我们就是不存在的;在有人能懂得我们的话之前,我们说什么都没有意义;经常有朋友围绕身旁,我们才能确认自我;朋友知我、关心我,构成一种力量,让我们不至陷入麻木之中。

他们在住宅旁又买了一座大园子,种了卷心菜、洋葱还有某种古老的菊宇之类的蔬菜。他们的食谱既不奢侈,也不丰盛,但是有味道、有营养。他们开始一种公社之类的生活,以简单换取独立,以俭朴换取自由。

在园中思考受到鼓舞,据说梅特多鲁斯一个人就写了十二本书。可以想见,在那所大宅的厅堂和菜园里,有着不受干扰的机会同既有智慧又善解人意的人们研究问题,他们常常分析金钱、疾病、死亡和鬼神带给人们的焦虑。伊壁鸠鲁的理论是,如果能合乎理性地思考生命有限的问题,就会意识到人终有一死:“对于真正懂得不活着没有什么可怕的人来说,生命中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事了。”

蒙田在我的印象中是一个性情古怪的老头,总是穿着马裤,围着文艺复兴时期特有的褶皱领。实际上蒙田从三十五岁继承了家族的产业——一座庄园,一些仆从和牲畜,当然更重要的是城堡一角那座塔楼的三层楼上的圆形图书馆——他便一头扎进那座书斋,过起了隐居生活。他把隐居生活看作是暮年的开始。

书斋有三扇窗,毫无遮拦地把法兰西的美景尽收眼底,此外还有桌一张,椅一把,书千卷。就是在这里,蒙田穿越中世纪的藩篱与古典对接,他通过拉丁文的柏拉图文本读到了苏格拉底向雅典陪审团所作的坚定不移的讲话;通过拉尔修的《生平》和卢克莱修的《自然颂》读到了伊壁鸠鲁的快乐观;也读到了1557年新版的塞内加的作品。

他也阅读同时代人关于美洲新大陆的记叙。在蒙田出生前的四十一年,哥伦布达到了佛罗里达湾的巴哈马群岛中的一个小岛。这些历史书、旅行日记、传教士和船长的报告、异域文学,穿着奇装异服的部族吃着不知名的鱼的图画集,帮助他克服偏见,获得深刻而宽容的思想体验。

这一章的标题是“对缺陷的慰藉”,其中的一节叫做“文化的缺陷”,在我看来简直是文化人类学的早期显现。不知道基督的美洲人跟我们的生活是如此不同:他们喜欢吃蜘蛛、蚱蜢、蚂蚁、蜥蜴和蝙蝠;新娘可以在婚礼日纵欲狂欢,男人和男人结婚;把死人煮熟,剁成酱用酒拌了,在祭神的集会上由他们的亲属吃下去;有的国家女人站着小便而男人蹲着。

巴西的图比族人赤身裸体犹如在伊甸园,当欧洲人送给他们衣服的时候,他们咯咯笑着拒绝了;他们一见到河就跳下去,有时候一天洗十二次澡;他们好客,每当村子里来了陌生人,妇女都要掩面哭喊:“你好吗?你大老远来看我们,辛苦了!”;男人可以娶不止一个妻子,而且对每一个都非常钟爱。

我想,蒙田是信奉苏格拉底的善恶观的,善就是知识,如果人类以宽容的态度对待自己所不理解的异族文化,南美殖民者的大部分罪恶是可以避免的。他的博学、睿智以及这些庞杂的知识都写在他那三卷本的《蒙田随笔全集》里了。查理·索雷尔称这部作品是“宫廷和世界的日常教科书”。孟德斯鸠说:“在大多数作品中,我看到了写书的人;而在这一本书中,我却看到了一个思想者。”

作为英国的随笔作家,德波顿的叙述除了无可争议的古典哲学家外,没有选择近世的英国哲学家,而是选了两位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和尼采。或许是个人偏好,或许是因为英国的经验主义传统具有零碎的、试验的、反体系的性格,用罗素的话说,这一切“使欧洲大陆人极感恼火”。

叔本华和尼采都是悲观主义哲学的代表。

叔本华说:“我的一生可视为一段无用之插页,是对我长眠于‘无’之极乐境界的干扰。”“人的存在是一种错误,可以说今天很坏,一天比一天坏,直到最坏的事出现。”正如先辈塞内加所说:“何必为部分生活而哭泣?君不见,全部人生都催人泪下!”

看来古今哲学家看待人生的态度都差不多,只不过没有人像叔本华这样伤心,一事一景都可能勾起其内心的绝望情绪,所以这一章叫做“对伤心的慰藉”。他把此岸世界看做是魔鬼的作品,它把众生带到这个世上就是为看着他们受难而取乐的。所以叔本华求助于东方的神秘主义。

在叔本华的世界里,根本就没有什么是善的东西,人的意志都是恶的,所以必须像佛陀那样修行,当意志麻木了,才使我们达到涅槃或虚无,从而获得解脱。神秘的入定,使我们看穿了代表幻觉的“摩耶”之纱,因而可以视世界为一体,从而战胜意志。

尼采的哲学却直面人生的悲苦。他认为大多数的哲学家是“卷心菜头脑”,“我是第一个像样的人”,他甚至略带尴尬的承认“我非常害怕有一天我将被宣布为圣灵”。他认为叔本华的哲学“像胆小的麋鹿一样躲藏在森林里”,是怯懦、脆弱的和女性化的,实际上尼采一生看不起女性,他号召人们去找女人时,别忘了带上自己的鞭子。

尼采把悲剧看作是通向“超人”的必由之路,所以这一章的作用在于“困难中的慰藉”。人的自我完成不是通过避免痛苦,而是通过承认痛苦是通向任何善的自然的、必经的步骤而达到的。在尼采那里,直面痛苦就是善的,强烈的意志是善人的突出特征,而在叔本华那里,意志是万恶之源。

尽管尼采不能为后来的独裁者负责,但是他所推崇的健康、强壮、高贵的“超人”性格,却成为欧陆“英雄的暴行”(罗素语)的思想渊源。在1889年他打算刺杀德国皇帝,策划一场反犹主义的战争,他越来越肯定自己是酒神、耶稣、天主、拿破仑、意大利国王、佛、亚历山大大帝、凯撒、伏尔泰、亚历山大·赫尔岑和理查德·瓦格纳。他被运到一家疯人院,在那里呆了十一年后去世,享年五十五岁。

上一篇:第一次做西红柿炒鸡蛋的作文300字下一篇:中国能源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