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的每一阶段,我们都需要提前去做好计划,以免在新的征程中困惑与迷茫,是时候为自己拟写一份新的计划了,你知道如何写好吗?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企业质量管理提升计划》,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提升船舶企业计划管理与控制的建议
摘要:本文对船舶企业的船体生产计划及过程控制进行了研究,对生产管理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剖析,提出了针对船体分段建造生产计划与控制的思路和方案,希望通过关键链项目管理方法,提高造船企业的效率和管理水平,降低造船成本,增强船舶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船舶制造;生产计划与控制;关键链项目管理
概论
我国船舶工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在世界船舶市场竞争中占据了一席之地,但与日、韩先进造船国家在建造水平上还存在着差距,这个差距已不主要表现在硬件设备上,而是管理理念和管理控制上。所以要追赶世界最高水平,当务之急是要转变造船思路,提高生产计划管理水平。
船舶工程基本反映了一国的综合制造能力。涉及的产业链很长。据有关部门统计,约有97个产业部门与船舶工业有直接关联,关联度达84%。船舶制造是单件制生产,产品固定不动,人员围着产品加工操作,所以船舶生產周期长,用人多、效率低,成本高、管理过程复杂。这些特征要求船舶制造企业要有较高的生产管理和控制能力。生产协调、管理能力的高低已是影响企业成本和效率,决定企业能否在竞争中获胜的重要因素。
与日、韩企业的差距
日本、韩国生产计划是相当细致的。计划细化到人、部件和每一工序。
从企业到部门、车间均做出负荷计划后再确定加工计划。生产计划安排到小时,每日、每周、每月,不合理时随时交互调整。计划人员自觉按计划执行,既不能脱期,也不提前。而我国大部分的造船企业生产管理手段还较粗放,缺乏细致、可以及时调整的生产计划。计划实现率不高,产品节点时有拖期现象,影响了整个建造周期,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力。
目前船企生产计划控制与管理现状
现代造船企业都是多条船同时建造,共享着工厂的各项资源。但在共享资源出现瓶颈时,各主管都希望自己负责的产品能分配到资源,使资源争夺现象时有发生。另外个别领导,不顾资源负荷的约束,一味提前工程进度,造成各工序的超负荷。再者船舶建造还常受到不确定性(船型、返工、天气、舾装件供货、图纸改样、劳动力分配、船东(检)检验反馈意见处理快慢)等因素影响,使“周、日”计划制定很难对每日工作计划作出精确预测,所以“日”计划执行中的日常监管难以检查到位,只能强调船舶(分段)开工、完工时间大节点。在脱期时靠打“老虎”、搞“运动”式的“劳动竞赛”来追赶进度,使“周、日”计划失效,资源使用不经济,不优化。
引入关键链项目管理技术改善生产资源冲突
Dr.Goldrat提出的基于约束理论的关键链项目管理技术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较好的方法。关键链项目管理在项目进度管理中将约束理论、聚集原理等引入到计划的制定中,通过采用最晚的计划、设置缓冲、控制关键链等一系列措施,解决共享资源的冲突,缩短项目工期,有效地降低工程项目受不确定性因素影响的程度,改善项目计划。
关键链项目管理是约束理论在项目管理上的应用,是网络计划管理技术的延伸。是强调在制定计划时要考虑现实存在的资源约束和项目资源的紧张度,使链路上无论工序数的多少都能确保缓冲适当。充分考虑项目实际情况和主客观因素,细化缓冲内涵,使编制的计划更具针对性和灵活性。使计划执行动态管理和持续改进得以实现。通过确定“瓶颈”和关键链,抓住关键环节,采用关键链进度优化算法进行优化,合理安排关键的生产资源,提高关键环节的能力,实现生产计划的有效控制,并应用多种技术进行协同管理,通过多种技术的高度集成,吸取每种技术的优点,建立针对本企业特点的控制模型。通过明示有效的管理图表使链路上每一员工了解工程进度的基本信息,做到目标明确,可以选用如下图表:1)关键日期法:对关键活动和节点进行告知说明。2)用甘特图来标示生产时间安排。使施工人員和管理人员能一眼直观地了解进度情况。3)进度曲线法:以时间为横轴,工作量为纵轴的图示表达方法,表述工作量在计划时间完成的完成情况。4)利用网络图计算各路线的总时间,把时间最长的线路定为关键路径的一种方法。
关键链管理方法就是通过对缓冲区的管理实现对船舶建造进度的控制。通过跟踪、统计及时更新生产进程和缓冲消耗情况来对生产进度进行控制管理。
关键链缓冲消耗百分比图
消耗率=缓冲消耗百分比/关键链百分比
上图的缓冲消耗百分比就是对关键链上的消耗进行管理。共分为红、黄、绿三区域,纵坐标表示缓冲消耗的百分比,横坐标表示关键链完成的百分比,二者之比即为消耗率。当缓冲区消耗在1/3以下时,缓冲区颜色为绿色,说明项目执行情况良好,不需要采取任何措施;当缓冲区消耗在1/3到2/3之间时,缓冲区颜色为黄色,说明项目出现一些问题,需要甄别并采取相应措施;当缓冲区消耗在2/3以上时,缓冲区颜色为红色,说明项目进展出现严重问题,需要采取事先准备好的应急方案(如加班、外协、增加资源等)加以控制。
编制有效计划,切实做好日常生产管理和控制工作,提升管理效率
要使生产计划得以顺利实现,首先要编制出全面、定性、定量并兼顾到各方因素的计划,要根据本企业的要素资源科学地编制,排除各方非理性因素的影响。在生产计划编制时还应特别加载劳动力的投入量,由于船舶企业的劳动力大军均为外来劳务工,人员流动性大,所以人员管理是很重要的一环。
车间根据网络计划编制车间计划,比如分段车间根据分段大小、重量、复杂度安排分段建造和预舾装场地。在生产过程中及时收集计划进度的实际信息,对分段进展情况进行跟踪、统计,掌握实际动态。主管调度每天深入现场,观察、记录施工进展情况,随时解决施工中的问题。每隔一定时间对分段进度计划执行情况进行一次较为全面检查。检查关键链上各工作的进度和关键链的变化情况,以便采取措施调整保证分段计划工期的实现。检查非关键链上的舾装件外来供料状况和预装工作进度。及时与相关部门沟通(如技术、船东的临时性和改样要求、返工等事件的信息。)保证信息的时效和畅通。
小结
本文探究的关键链项目管理技术,一些船企已应用到船舶制造计划与控制上受益匪浅。相信不远的将来,我国船舶制造企业一定能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生产计划与控制的管理模式,提升企业的效率,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
作者:陆建忠
摘要:针对供电企业综合计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提升综合计划的广度和深度为突破,遵循“综合平衡、逐级分解、跟踪监控、刚性约束”的原则,从拓展计划覆盖范围,健全综合计划指标体系,全面深化经济活动分析,严格管控计划过程执行等四个方面,探讨了提升供电企业综合计划管理水平,建立常态机制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供电企业 综合计划管理
综合计划是统领企业各项目标和工作的纲领,是加强集约管理、精细过程管理和控制的有效手段,是把经营工作的各个环节归入目标、完善内控制度、提高企业效益和效率、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实施的重要举措。自2007年开始,陕西省电力公司在基层供电企业实施综合计划管理,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基层供电企业综合计划管理的统筹、引领和调控功能得到增强。但也存在着综合计划的广度和深度不够,计划管理精益化水平不高和没有实现常态机制等问题。这些问題的存在严重制约着供电企业“四化(集团化运作、集约化发展、精益化管理、标准化建设)”管理水平的提高,应认真分析,加以解决,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实现企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一、供电企业综合计划管理及面临的问题
(一)综合计划管理的特点和意义
1、综合计划管理的概念和特点
综合计划管理是指对主要计划指标的编制、上报审批、执行、协调控制、考评等全过程的管理活动,其目的是通过闭环管理,实现精准计划、精确执行、精准控制,确保企业年度各项计划目标和业绩考核指标全面完成。
综合计划管理是运用“全面系统”的观点和“统筹兼顾”的方法,摒弃过去计划按照部门分头编制管理的弊病,打破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坚持部门服从全局、专业服从综合的原则,经过综合平衡,把经营工作的各个环节归入目标,将各专业计划有机的衔接,形成一个统一完整的年度目标和具体实施方案,是企业年度工作的行动指南和纲领,具有优先性和统领性。
2、供电企业综合计划管理的意义
综合计划管理是国家电网公司实施“四化”管理的重要手段,对提高企业管控能力,实现整体效益最优,促进公司整体运作和全面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两年来,综合计划的龙头作用日益凸显,约束力和调控力得到加强,综合计划和全面预算管理一道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基层供电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任务。
(二)供电企业综合计划管理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随着综合计划管理体系和工作流程的初步建立,供电企业综合计划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随着“两个转变”的深入推进,供电系统对综合计划的预见性、准确性和调控力、执行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供电企业原有的综合计划管理在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管理范围和管理质量等方面已经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
一是综合计划的广度不够,没有实现对经营管理的全覆盖、全介入、全监控。原有的管理指标体系主要依据上级下达的指标为主,按部门、分层级分解拓展指标不够。有些专项工作计划没有纳入综合计划统一管理。二是综合计划的深度不够,计划管理精益化水平不高。仍然不同程度存在着“分头编制、简单集成”,“重规模管理、轻项目控制”,“重宏观、轻细节”,“重独立、轻协作”的现象,综合计划管理缺乏全局性和系统性。指标的制定存在“差不多”的观念和“能高不高、能低不低”的现象,计划指标的预见性和准确性和上级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三是综合计划的监控约束力不强,计划管理基础不到位、分析监控跟不上精准管理的需要。四是综合计划管理没有实现常态机制。综合计划管理在企业内部发展不平衡,和业绩考核、全面预算管理等工作衔接不够紧密。
对于上述问题,供电企业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深刻理解加强“四化”管理,提升综合计划管理水平,认识推动企业发展再上新台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积极主动适应新要求,实现“四化”管理、推动企业发展方式转变。
二、提升供电企业综合计划管理水平的原则
综合计划管理水平的提升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和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充分发挥计划管理的引领和统筹协调作用,以深化综合计划的广度和深度为突破,夯实基础、规范流程、深入分析、精准控制、刚性约束、全面评价,集中解决计划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全面提升综合计划管理水平,建立综合计划管理的常态机制。在提升综合计划管理中应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一是遵循“全覆盖、全介入、全监控”的方针,重点拓展综合计划的范围和深度,完善指标体系,能纳入计划管理的工作全部纳入综合计划统一管理。二是坚持“综合平衡”和“统一编制、统一上报、统一下达、统一调整”的原则,确保计划的唯一性和权威性。三是加强动态监控和分析,建立综合计划分析体系,确保指标可控、在控。四是建立与全员绩效管理、全面预算管理、同业对标指标紧密关联的考核体系,逐步完善激励约束机制。
三、提升综合计划管理水平的措施
(一)综合平衡,实现对经营工作的全覆盖
综合计划管理的重点是“综合平衡”,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打破各部门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首先,在计划编制前要确定各职能部门应该编制哪些专业计划,能纳入计划管理的全部纳入综合计划统一管理,实现对经营活动的全覆盖和全介入。其次,在编制中坚持部门服从全局、专业服从综合、计划服从规划的原则,加强综合计划与各专业规划、财务预算、年度业绩考核指标和企业重点工作的紧密衔接。第三,按照综合平衡、统筹兼顾的方法,全方位、多层次进行讨论审核,保障方案的统一完整和有效衔接。如参加省公司集中招标计划要和电网建设里程碑计划、资金计划的节点要保持一致。第四,对年初无法确定,未统一下达的计划,在实际下达时由主管部门提交计划部门,经过综合平衡后归口下达,纳入年度计划进行管控。实现“统一编制、统一上报、统一下达、统一调整”。
(二)“逐级分解”,健全综合计划指标体系
“逐级分解”是实现综合计划目标完成的重要保证。省公司下达基层供电企业综合计划指标四类24项,供电企业应根据省公司下达的综合计划指标,健全综合计划指标体系。
1、计划部门负责健全全局综合计划指标体系
计划部门要根据省公司业绩考核指标和综合计划指标体系,针对基层供电企业所有部门和基层单位的工作职责和实际业务设立针对性的指标,做到每个部门都要有考核指标库和KPI指标。纳入企业下达的综合计划指标体系要达到省公司下达指标的2—3倍。
2、各部门、单位要建立部门综合计划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分为基本指标和业务指标。综合计划指标要和业绩考核指标、专业指标有机结合。指标体系要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系统规程、制度、标准、规范和部门职责进行逐级细化拓展。
3、部门要指导班组和专责确定班组及管理岗位综合计划指标
各部门指导班组制定班组及管理岗位综合计划指标时,要与全员绩效管理指标体系相结合,部门和单位要书面与班组签订业绩考核责任书,将指标落实到班组和个人。
4、编发基层供电企业综合计划指标体系手册
各部门指标体系建立后,计划部门组织讨论审定,编发基层供电企业综合计划指标体系手册,形成以争先目标为导向、关键指标为重点、业绩指标为主要内容的金字塔式指标体系。
各级各部门分解下达的指标要具体量化,可评价、可考核,无空白、无交叉。指标值的确定要体现精益化管理的要求。制订指标既要切实可行,又要具有挑战性,避免出现“能高不高,能低不低”的现象,让“使劲跳、够得着”的计划目标引着跑,推动各项工作有序前进。综合计划指标体系每年度应进行滚动修订,保证指标设置与实际工作趋于一致,保持准确、有效和统领性。
(三)“跟踪监控”,全面深化经济活动分析
“跟踪监控”是实现综合计划可控、在控的重要手段。深化月度经济活动分析制度、跟踪监控异动和核心指标,精心打造经济活动分析平台,不断提高分析质量和深度,综合解决计划执行中的问题。
一是各部门、单位要不断提高经济活动分析的实效,建立和完善综合计划跟踪分析制度,深化月度、季度、年度经济活动分析,尤其是做好月度跟踪分析。在分析中加强对关键指标和异动指标的分析和控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二是指标分析按照逐级分析的原则,自下而上,从专责和班组分析开始,再到部门和全局。在分析中加强指导和引导,着重分析存在的问题,避免出现数据罗列和牵强附会。既要关注内部因素,又应考虑外部影响。抓住主要矛盾和关键点,制定针对性的措施,加强督导问责,形成综合计划闭环管理机制。按月印发会议纪要,在下月会议上通报各部门、班组、专业改进措施和任务的落实情况,并予以考核,保障综合计划的落实和执行。
(四)“刚性约束”,严格管控计划执行过程
“刚性约束”就是围绕综合计划指标和业绩考核指标,对指标的建议计划、分解下达、月度分析、跟踪考核、综合评价等环节进行细化和确认,形成制度并严格执行。
1、以月度工作计划为抓手,保证指标可控在控
一是按照“分解下达、刚性约束”的要求,抓重点,攻难点,创新管理。通过月度计划指标任务的下达落实、分析改进提高、结果评价考核等环节,尽快形成计划管理的月度闭环管理模式,迅速提高计划管理水平。二是细化明确月度工作计划。要将年度计划和指标演化为可量化、可评价、可考核的具体月度工作任务,以月度工作任务的完成保证年度指标的完成。有班组的部门和单位每月制定下发部门月度工作计划,无班组的部门按月与员工签订绩效合约,明确指标和任务。形成月度保年度、个人保班组、班组保部门、部门保全局的工作计划完成机制。三是供电企业和各部门要对指标和月度任务完成情况定期检查,纳入工作绩效按月考核,形成考核通报。针对关键指标和异动指标,要加强管控,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树立综合计划的统领和权威,保证各项指标可控、在控。
2、健全综合计划管理制度,完善工作业绩考核机制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电网公司系统企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综合计划的实行,业绩考核指标和综合计划指标体系不断完善,省公司对基层供电单位的工作评价和考核方法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围绕着各项指标和重点工作的完成来进行评价。
供电企业要解决工作业绩考核结构不合理、涵盖指标不全,考核内容不细,操作性不强,无完整的年度业绩指标考核办法等问题,适应“刚性约束”的要求。充分借鉴系统企业的先进经验,创新管理理念,完善年度业绩考核办法和细化月度考核细则,健全考核内容。年度业绩考核办法要明确综合计划指标和年度业绩目标的年度考核与兑现标准,做到每一项指标有责任部门,考核部门,考核条款,考核标准,条款分明、有据可依,避免不确定性和临时性。让每一部门对照条款都可以进行自我评价,切实树立综合计划的统领和权威,保证各项指标“可控、在控”。
供电企业应修订、完善《综合计划实施细则》、《月度工作计划管理办法》、《经济活动分析制度》、《工作绩效考核办法》等制度,保证实现综合计划闭环管理。
四、建立、健全综合计划管理的保障机制
(一)全面推进综合计划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由于综合计划涉及的专业面宽、数据量大,对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积极推动综合计划管理的信息化应用,对提高综合计划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充分发挥综合计划统筹、平衡、协调作用,提升综合计划的控制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国网公司综合计划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已经完成,供电企业应高度重视,积极推广应用,凭借系统高效的工作平台和有力的技术支持,实现综合计划管理提升,调高综合计划的调控力和执行力。
(二)建立、改进实现综合计划管理的长效机制
提升综合计划管理水平是一项长期任务。在工作中,供电企业要及时总结工作得失,积极探索并建立统一、高效、规范、科学的工作机制,重点解决长效管理问题,完善指标体系,深化指标分析,健全考评体系,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持续发展,逐年提高管理水平。
要充分发挥计划工作的主导作用,针对本单位计划管理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综合改进。在每年底安排编制下一年度综合计划实施方案时,针对上年度存在的问题持续改进,形成综合计划常态管理机制,充分发挥计划的龙头引领作用。
努力超越、追求卓越是供电企业不懈的追求目标。供电企业综合计划管理要持续不断地在内容上进一步细化,工作流程上进一步规范,指标体系上进一步完善,计划执行上更加严格,跟踪分析上更加及时,管理手段上更加先进,逐步构建“制度完善、指标科学、流程清晰、调控有力”的综合计划管理体系;要适应国家电网公司的“两个转变”和公司“集团化运作、集约化发展、精细化管理”的要求,为加快建设“一强三优”现代企业,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①韩俊雅. 电网企业计划管理的现状分析研究[J].《陕西电力》,2007(02):72—74
②高喜利,晁阳等.强化供电企业综合计划管理的思考[J].《陕西电力》,2009(05):86—88
③周剑,朱江蓉.综合计划管理在供电企业的实践[J].《陕西电力》,2010(12):106—108
(紀晓军,1970年生,陕西城固人,西安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党委副书记、经济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王峰,1980年生,陕西南郑人,陕西汉中供电局工程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作者:纪晓军 王峰
摘 要:文章以某装备制造企业科研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计划管理为研究对象,介绍了其生产计划管理现状,分析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生产计划管理的最新理论,提出生产计划管理工作改进的对策。
关键词:生产计划管理 管理模式 问题分析 提升对策
引言
企业资源规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充分综合企业所拥有的人力、资金、材料、设备、技术、信息和时间等各项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企业的现有资源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是企业决策、计划、控制、经营业绩评估的全方位、系统化管理平台。生产计划管理是企业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计划管理将ERP系统中的采购管理、销售管理、生产管理等连接成有机整体,在推动生产计划目标落地方面起着承上启下、连通内外的作用,对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增强企业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一、某装备制造企业科研生产计划管理模式及问题分析
生产计划管理是根据企业发展需求,对单位所生产产品的品种、产出速度、产出时间、人力和设备等资源配置以及库存等进行综合分析和资源优化管理。在项目的执行过程中,计划管理重点跟踪和监控项目执行情况,确保项目高效顺利执行。对于现代生产制造型企业来说,企业的科研生产活动非常复杂,缺乏科学合理的生产计划管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都会混乱无序,更严重者会威胁到企业的生存。
某装备制造企业科研生产任务主要包括自主生产任务、合同任务和上级单位研制任务,科研生产任务主要基于合同任务。计划管理相关职能部门包括计划管理处、科技处、质量处、采购处、市场部等。经过多年市场化发展,形成了以研发部门为科研主体,产品制造部门承接基础生产任务的生产模式。近年,企业主营产品实现规模化生产,横向合同生产任务艰巨,外协、外购量巨大,生产负荷动态起伏明显,同时上级相关部门的纵向研制任务繁重,科研产品多型号并举、多任务交叉,科研产品小批量、多批次订单驱动被动生产的特点尤为明显。在自主生产任务方面,该企业滚动制定年度和季度生产计划,以产品预先生产的管理方式安排生产产品的数量和完成日期,并根据市场变化情况调整现执行计划及后续计划。生产计划管理流程见图1。
销售部门与研发部门根据客户订单或销售预测启动任务,生产计划管理部门组织相关业务部门进行评审后,下达正式计划到业务部门和生产部门,相关项目负责人制定人力、物力、项目进度等基本需求信息,并将其反馈到采购相关部门,采购部门根据需求制定采购计划。生产部门在加工或装配产品时从仓库领取原材料,加工完毕后成品入库。生产计划管理存在如下问题。
1.计划管理滞后,管控能力有限。经过多年发展,企业产品类型多元化,产品技术水平不一,企业市场订单和科研任务均具不可预知和随机性,合同期限和合同产品的难易程度各不相同。实际计划管理过程,面对不确定合同,整个生产系统经常处于应急的状态,材料配件采购不及时就可能造成延期交货,计划执行时采购部门存在仓促采购情况,且生产管理的计划、组织、控制能力有限。计划管理人员下达任务后,只能被动对宏观的生产节点进行监督与控制,而对项目的具体进展情况缺乏直接管控能力,且生产部门与计划管理部门信息渠道有限,计划管理部门不能及时掌握详细的生产情况,经常造成项目实际执行情况与原定计划节点脱节,合同拖期现象严重,最终导致公司整体经营计划控制乏力。
2.计划管控脱节,生产秩序混乱。计划制定方面,一方面销售研发部门在提出自主任务采购计划时,可能过分夸大需求量,进而造成库存原材料积压,流动资金占用过多的现象时有发生,同时要求交货期尽可能短;而生产制造部门则希望订单单一合同量愈大愈好,交货期越长越好,造成研发部门与生产部门的冲突;另一方面计划制定过程对生产设备的产能评估不足,不合理生产计划安排通常导致库存物资积压较高,人力资源分配不合理,企业运作成本高。
计划管控方面,计划制定和管控脱节严重,从企业经营战略高度制定切实可行生产计划能力不足。计划考虑不充分,缺少替代计划,以至于生产过程中任何环节的一点小问题都有可能直接影响整个工作的顺利进行,造成生产计划拖期现象时有发生,生产计划粗放的特点比较明显,质量问题经常出现,在客户中容易产生不良影响,损害企业声誉。
3.信息化水平低,生产效率低下。长期以来,研发部门、生产部门和职能部门相对独立,目前,企业生产计划管理系统虽初步实现了物资管理和销售(合同管理)功能,但运行机制尚不健全,整体信息化水平偏低,生产计划管理系统中的生产模块、资料管理模块、质量管理模块、出入库管理模块尚未纳入生产计划管理信息系统。基础数据不完整,数据资源不能及时共享传递,更不能提供决策参考。
监管不到位,部门协作效率低下,资源配置效率低下,造成问题难以发现或问题不能得到及时快速解决。在生产计划做出调整时,信息共享缓慢,且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响应,影响生产计划的执行。尤其是产品制造部门多任务多项目并行生产时,基于不同诉求,生产活动秩序混乱,人为干预项目计划执行的现象时有发生,对生产经营产生消极影响。
二、某装备制造企业生产计划管理提升对策
生产计划管理的要求是:生产计划合理、均衡,库存管理优化,设备利用充分,质量管理全面,成本控制有效,财务分析及时等,满足产品的品种、质量、产量、成本和交货期等各项要求,最终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为实现科研生产管理顺畅需求,必须在项目管理体系不断完善的前提下提高科研生产计划管理水平。
1.管理理论创新,深化管理内涵。生产计划管理理论包括传统的生产计划管理理论,MRPⅡ理论,约束理论、准时生产理论和供应链管理理论。不同理论从不同角度对生产计划进行指导。基于企业科研生产实际情况,建议将MRP(Manufaeturing Resourees Plannin)Ⅱ理论、约束生产理论与能力需求计划有机结合。第一以MRPⅡ理论为指导,围绕企业经营目标,以生产计划为主线,统筹配置企业各种制造资源,明确企业计划生产什么,什么时候生产,生产多少。第二以约束理论实施管理监控,通过瓶颈识别准确关注生产能力、资源安排和现场控制,充分追求零库存或者库存最小化,寻求需求和能力的最佳结合,使系统产销率最大。第三关注能力需求计划,通过计算测算出物料加工占用产品制造的负荷小时数,平衡各工序的能力与负荷,解决设备闲置与超负荷生产之间的矛盾。以此为基础建立企业科研生产计划管理集成模型,构建符合自身发展的生产计划管理系统。
2.管理实现模块化,提升管控协作效率。先进的生产计划管理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根据企业实际情况,生产计划管理系统应该及时准确反映成品半成品及原料库存、企业生产能力、实际生产销售水平和新品研发情况,预估市场形势和潜在风险,合理安排生产、采购、经营等计划,并跟踪生产过程,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解决。建议根据企业信息化发展、模块化管理需要,推动建立销售模块、采购模块、库存模块、生产模块、资料管理模块、质量管理模块、和出入库及发货管理模块,分阶段逐步纳入生产计划管理系统,打造科研生产计划管理多项目集成管理平台,积极推动项目进度控制、质量控制,协调高效率运作,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系统化的决策、计划、控制与经营业绩评估综合服务,全面提升企业质量、成本和服务水平,提升企业生产计划管理水平和生产力水平,打造核心竞争力。生产计划管理系统功能见图2。
3.加快信息化建设,工作流程程序化。积极推进计划管理信息化建设,重点集成销售模块(包括合同管理)、物资管理模块(采购模块、库存模块)、生产模块、资料管理模块、质量管理模块、出入库(包括发货管理)模块等模块,建立覆盖各业务流程的生产计划管理大系统大数据,推进完善计划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规范项目管理流程,实现标准化管理。同时建立科研生产项目信息数据库,并与其他信息系统的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改变现有生产计划管理模式中计划管理部门、研发部门、生产部门、质量部门、采购部门数据分散情况,最大效率的利用企业各种资源,将实施重点放在企业内部提质增效上,将计划管理与质量管理、合同管理、库存管理、工艺文件管理紧密结合,打造多项目基层管理平台。通过计划管理工作程序化,全面实现信息化管理和精细化管理。
三、结论
本文结合国内外生产计划管理的最新理论,提出生产计划管理工作改进对策,对装备制造企业生产计划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管理流程实现模块化、过程控制标准化和计划管理系统开发具有较强的实际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罗鸿.ERP原理·设计·实施.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3,1-22,[中小企业生产计划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2] 林志坚.日本企业MRPⅡ实施的特点.www.ynceo.cn, 2005-3-3
[3] 肖智军,党新民.精益生产方式JIT.广州:广东省出版集团,2004:57-60
[4] 周三多.生产管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68-69
(作者单位: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研究所 山西太原 030024)
[作者简介:武丽红(1983年—),女,毕业于东南大学,工作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研究所,主要从事科研生产计划管理工作]
(责编:李雪)
作者:武丽红
就企业的生存状态来说,小型企业靠领导,中型企业靠制度,大型企业靠文化。管理文化是安全文化重要的内容之一。所谓管理文化就是法制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总称。管理文化丰富了安全文化的内涵。
管理学是20世纪20年代才得以发展的一门交叉科学。从泰勒制起步,发展到60年代的行为科学,直至当代的科学管理和文化管理,安全管理也随之不断完善和发展。随着管理学的发展,文化管理成为管理科学的最高境界。即第一次管理学的飞跃是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第二次飞跃是从科学管理到文化管理。由此,可以说安全文化的发展既是安全管理发展趋势和方向,又直接完善和丰富了安全管理的手段和内涵。
安全管理的进步可从不同的角度来考察。
从管理对象的角度:由近代的事故管理,发展到现代的隐患管理。早期,人们把安全管理等同于事故管理,显然仅仅围绕事故本身作文章,安全管理的效果是有限的,只有强化了隐患的控制,消除危险,事故的预防才高效,因此,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安全系统工程强调了系统的危险控制,揭示了隐患管理的机理。
从管理过程的角度:从早期的事故后管理,进展至上20世纪60年代强化超前和预防型管理(以安全系统工程为标志)。随着安全管理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步认识到,安全管理是人类预防事故三大对策之一,科学的管理要协调安全系统中的人~机~环诸
1因素,管理不仅是技术的一种补充,更是对生产人员、生产技术和生产过程的控制与协调。
从管理理论的角度:从建立在事故致因理论基础上的管理,发展到现代的科学管理。20世纪30年代,海恩提出了l:29:300安全管理法则,事故致因理论的研究为近代工业安全作出了非凡贡献。“海恩法则”指: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它是飞机涡轮展机的发明者德国人帕布斯.海恩提出一个在航空界关于飞行安全的“海恩法则”。“海恩法则”强调两点:一是事故的发生是量的积累的结果;二是再好的技术,再完美的规章,在实际操作层面,也无法取代人自身的素质和责任心。同样去检查飞机发动机的涡轮扇叶,有的机械师走马观花,有的机械师却看出了扇叶上的一个细小的裂纹。在现实生活中,“海恩法则”几乎适用于事关安全的所有领域。到了20世纪后期,现代的安全管理理论有了全面的发展,如安全系统工程、安全人机工程、安全行为科学、安全法学、安全经济学、风险分析与安全评价等,安全管理科学园地,百花争妍。
从管理方法的角度:从传统的行政手段、经济手段,以及常规的监督检查,发展到现代的法治手段、科学手段和文化手段;从基本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发展到以人为本、科学管理和文化管理的技巧与方法。
我国安全管理的起步是建国以后的事,不同的历史时期,体
现了不同的管理模式。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建立了劳动保护管理体系;70年代在劳动保护管理体系下,完善了事故管理系统;到了80年代出现了职业安全卫生管理和安全生产管理的概念;进入90年代,现代安全科学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体系逐步发展和完善,同时提出安全文化(管理)的思想,并逐步得到发展。显然,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不同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模式,在不同的经济体制和安全生产理论指导下,表现出不同的安全管理特色。
建设安全制度文化,解决好“我必须安全”的问题。
安全制度文化是企业行为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因此放在专门的地位来探讨。制度文化指对社会组织(或企业)和组织人员的行为产生规范性、约束性影响和作用,它集中体现观念文化和物质文化对领导和员工的要求。
1、安全制度文化的建设包括从建立法制观念、强化法制意识、端正法制态度,到科学地制订法规、标准和规章,严格的执法程序和自觉地执法行为等。同时,安全制度文化建设还包括行政手段的改善和合理化;经济手段的建立与强化等等。
常言说,兔子不吃窝边草,为什么呢?我给大家讲一个兔子吃了窝边草的故事:小兔子长大了,离家之前,兔妈妈反复叮嘱:“无论如何,都不要吃窝边的草。”小兔在山坡上建造了自己的家,为安全起见他的家有三个洞口,牢记母亲的叮嘱到很远的地方去吃草,秋天过去了一切安然无恙。冬天来了,刮起了西北风小兔想我只吃一点,明天天好了我就出去觅食。过了几天又下起大雪,
他换了个洞口吃起草来,这样每到恶劣的天气他都能找到解决吃饭难问题的捷径。一天,他睁开眼睛发现一只狼堵在他的家门口,他连忙跑到别的洞口却惊讶的发现另两个洞口已经被堵住了!“从你第一次吃窝边草,我就知道这里有只兔子,可我知道狡兔三窟,摸不清另两个洞口的位臵,不好下手”。
不吃窝边草是兔子的生存准则,对规则打折扣就预示着极大的危险,对于企业,生产流程就是生存准则,但这一点常常被忽视。兔子死到临头终于明白,在第一次放松标准时就已经预示了死亡。
中国讲究规则意识的人少,学谋略的人多。等候公共汽车不排队,抢、挤的情形随处可见,有时车是空的还是要抢要挤,完全是一种下意识的行为,规则意识的缺乏。还有家长接孩子放学,都挤在大门前。规则意识需要培养,海尔集团让员工上下班靠右侧通行,未必就能直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但习以为常后,就逐步养成了员工的规则意识,体现了员工的素质,就好像是军人上衣的风纪扣,让军人逐渐养成一种服从的意识。海尔的会议室窗明几净、桌椅整齐自不必说,就连摆在桌面上的纸笔等会议备品都在桌面的同一位臵上,横平竖直,怎么看都是精确排列的,开始也是用长绳沿座位横竖拉直,放在固定的坐标内,日久成习惯了。
2、安全文化管理超越传统安全制度管理
我再给大家讲一个和尚分粥的故事:有七个和尚住在一起,
每餐共喝一桶粥。僧多粥少,难以满足每个人都吃饱的要求,怎么分配成了一个头疼的问题。开始,轮流分粥,每人一天,结果每周下来,他们只有一天是饱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天;大家对这个办法不满意,于是推选一个大家公认道德高尚的和尚分,权力导致腐败;后来组成三人分粥委员会及四人评选委员会,结果互相攻击扯皮下来,粥吃到嘴里全是凉的;最后确定了一个方法,轮流分粥,但分粥的人要等其他人都挑完后吃剩下的最后一碗。结果为了不让自己吃到最少的,只能尽量分的平均,大家快快乐乐,和和气气,日子越过越好。不同的制度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3、制度在辞海中解释为“要求成员共同遵守的、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程。”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企业管理必须有规章制度,制度是用来约束员工行为的。没有刚劲有力的法度的制约、束缚和规范,是很难管理好企业的。对于企业,有一套“刚性”的管理制度,通过约束使得员工的行为符合企业要求,使管理者的意愿得到彻底贯彻执行,使企业管理中那些不可避免的矛盾队人与人之间弱化为人与制度之间,以此更好地约束、管理和规范员工的工作行为,更好地进行生产、工作,最终达到企业以及企业成员的兴旺发达。
曾在网上看到一条新闻: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唯一的女儿安妮公主,在与其夫君带着数只爱犬去温莎堡皇家公园散步时,其中一只调皮的小猎犬突然挣脱绳子,攻击了刚好经过的一对夫妇,并咬伤了其中一人的腿部。按照英国的法律,只要狗“失去控制,
袭击某人,理论上可能对别人造成伤害”,不论是否真的造成了伤害,狗的主人都应该负一定的法律责任。安妮公主夫妇这次事件的情况比较严重,受害夫妇毫不留情地将他们告上了法庭,而且法庭已经受理了此案,向安妮公主夫妇发出了传票,要求他们出庭受审。他们将面临着5000英镑的罚款和6个月的监禁。看了这条新闻深惑制度在一个法治国家所能起到的作用,身为企业的员工也能体会到制度在一个企业中的重要。
那么有了一套“刚性”的完整的制度,是否就说明一个企业的管理机制已经完善和成功了呢?答案自然是否。正所谓“制度变为习惯,习惯形成文化”。企业只有培育先进的“文化”,才能提升企业管理。
——对话新维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冯兵
在江门市十三届人大六次会议上,刘海市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描述了“加快转型发展,建设幸福侨乡”的壮丽蓝图。
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都是由企业去实现的,江门与珠三角其他城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江门地区多数民营企业的管理水平还落后于珠三角其他城市企业的管理水平所以,加快转型发展的关键一环就是企业的转型,通过转型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即涵盖产品、管理等各个方面的转型发展。记者近日就如何加快企业转型的问题采访了新维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冯兵。
企业管理误区多
记者: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是一套成熟的管理方法,是从欧美传过来的,但到了国内就变了样。前些年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很流行,不少企业都很重视,并广泛推行,但一段时间后觉得效果不明显,ISO文件就变成了摆设,原因何在?
冯兵:因为欧美发达国家的员工职业化素质很高,制定出来的制度和流程都会自觉执行,但我们国家推行市场经济的时间短,员工职业化素质不高,执行力差,还有就是这些制定出来的制度和流程与企业的实际运行不相符,企业又缺乏一套有效的执行系统。
记者:ERP管理软件是近年来流行的热门管理工具。有不少企业为了提升管理而推行ERP管理,但绝大多数的效果也不理想,为什么呢?
冯兵:ERP本身很成熟,如能有效运行可节省大量的时间和人力,但前提是输入操作系统中的各项数据不但要完整、准确,更要及时。而很多民营企业因为管理松散,企业的执行力达不到ERP运行所需的基本条件,企业员工对数据输入是否准确和及时无需承担责任,所以ERP运行困难,错误百出,不仅不能帮助企业提高管理效率,反而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去维护和解决系统问题,自然成为累赘。
记者:不少老板接触绩效考核后认为找到了解决问题的良方,但推行一段时间后,发现不是数据出不来,就是数据有假,不但企业业绩没有上去,还搞得员工怨声载道,甚至人员流失加剧,这又是为什么呢?
冯兵:绩效考核是一套相对科学的管理体系,但问题是绩效考核的顺利推行必须有与之相匹配的科学管理基础。如果企业的订单准交率低,不良品率高,生产成本高,你想单纯地通过绩效考核去改变,一定会徒劳无益,甚至适得其反。你必须把影响订单准交、产品品质、生产成本的各项问题解决了,并建立相应的管理规范和作业流程,用表单和数据描述各项工作结果,绩效考核才能发挥作用。
记者:有不少企业老板从外部请高管提升企业管理,经过一轮变革,老板付出了不少代价,企业的管理状况却并没有改变,有时甚至更糟,主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冯兵:企业高管在原来的企业很成功,并不意味着在你的企业也一定会成功。一个人才要发挥作用,首先必须能够适应环境,融入团队。而作为高级人才的职业经理人,首先要面对的是原有管理团队人员的认同问题,其次要变革,必然会影响到原有人员的权威和利益,如何化解企业内部的各类矛盾,并不是职业经理人所擅长的,经过几个回合的较量,大多数是以职业经理人离开为结局。
横向的事务管理更重要
记者:我们所接触到的不少中小企业,员工都说老板是一个很重情义的老板,愿意留下来就是因为老板的人情味,但企业内部管理同样混乱,原因何在呢?
冯兵:一般谈到企业管理,很自然会想到总经理管副总经理,副总经理管部门经理,部门经理管主管……这一纵向的人员行政管理。很多人会认为,只要把人管好了,企业的各项事务就能做好,因此老板很重视“人情”、“心态”、“激励”,但结果往往是老板的“人情化管理”不错,企业内部仍然一片混乱,生产效率低、订单准交率低、不良品率高、浪费严重、生产成本居高不下。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管好了人却没有管好事。
企业管理中,除了纵向的人员行政管理外,还有更重要的横向的事务管理,这是我们多数人没有看到的。没有对事务进行有效管理,企业内部的运行一定会混乱。纵向人员管理通常是根据本部门内的职务高低来进行管理的,当跨部门后,这种管理就不起作用了,比如品管部经理的职务比采购员大,但却管不了采购员,如采购回来的物料有问题,品管部经理就必须通过采购部经理去管采购员,这样一来很多运作的细节就管控不到位了,不能及时解决。横向控制法就是在平行部门之间将权力重新分配,建立起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事务的横向管理是通过流程建立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以及相邻岗位间的相互制约关系的。通过规定把管理权力从经理等中高层管理人员手中拿来,下放到计划员、物控员、采购员、仓管员等做事和管事的人手里,让他们行使权力。
如何解决企业执行力差的问题?
记者:一些企业推行ISO认证和ERP管理的效果不理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企业内部的执行力差,你们在辅导企业时是如何解决执行力差这个问题的呢?
冯兵:企业的执行力差,是由管理人员对管理的理解不够透彻造成的。要完成一项管理活动,必须具备三个要素:
1、标准:即如何做事的规定。流程和制度必须是针对企业自身问题,由企业管理人员参与编制,经过大家共同研讨确认后实施的,因为只有这样,员工才能自愿执行。
2、制约:相邻岗位间或流程前后部门岗位间建立制约机制(这是流程管理的精髓)。韦尔奇说过一句话:“员工不会去做你希望他做的事,但一定会做你要检查的事。”
3、责任:对执行的好坏进行奖罚激励。企业管理混乱是因为缺乏承担责任的企业文化,管理没有效果是因为没有及时追究违反规定者的责任,做好做差一个样,因此管理必须把标准、制约、责任三项要素都做到位才会有效。在解决企业执行力差的问题时,我们还会指导企业建立系统的稽核检查体系,设立专职稽核岗位检查流程制度的执行情况,以便全面提升企业执行力。
私营企业能否做大的关键在于老板
记者:多数顾问公司的运作是顾问师一个月去企业三到五次,然后提供一套管理方案,执行过程中的各项问题企业自己解决。你们是如何帮企业提升管理的?
冯兵:我们会通过四个月到半年的时间,针对企业自身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导入一套完全符合企业自身运作的管理控制系统,并手把手教会企业管理人员熟练使用。我们会派咨询师组成工作组常驻企业,与企业人员共同工作,共同面对企业的生产运作、日常管理,以企业的问题为案例,分析、研究、培训、传授、引导企业原有管理人员逐步掌握管理标准、管理知识和管理方法,提升职业素养、管理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记者:企业管理提升的关键点在哪里?
冯兵:私营企业能否做大的关键在于老板,企业管理能否提升的关键也同样在于老板,老板的随意性和管理知识的不足,会影响到对企业问题解决的判断。我们帮企业进行管理变革,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传授老板现代企业管理知识,转变老板的管理理念,提升老板自身的职业化程度,通过老板的变化带动企业管理层和员工,从而全面提升企业效率。(本报记者 吕胜根)
如何提高产品准时交货率?
无论是大型跨国企业,还是家族式民企,企业在起步、成长的过程中,制约发展的瓶颈都是不可回避的问题。据资料显示,80%以上的企业在经历3-5年左右快速增长,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便会陷入低增长的瓶颈中。如何突破发展的“玻璃天花板”,做大做强企业,成为企业面对的重大课题。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财富产金》从7月3日起推出“企业门诊”栏目,请有关专业人士对江门本土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类瓶颈把脉就诊,寻求解决方案,以期对企业成长提供应有的帮助。如有企业管理问题需要探讨的可来邮件联系:shinwe@126.com企业现象
江门一家工艺厂近几年发展迅速,产值1.5亿元。由于业务额大了,明显感受到了市场的压力,去年8月的业务额比上年同期下降了近10%,而且内部管理混乱,产品准时交货率也很低,被大客户提出了严重警告。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该公司去年9月开始请顾问公司进行全面的管理提升。
原因诊断
深入调查诊断后,发现了问题所在:
1、该工艺厂的产品主要以工艺品和藤编家具为主,前期的黑坯、电镀生产基本上是发给外协厂家生产,编织和后工序由自己完成,江门总部接到订单后由生产部编制生产单发给外协厂家和自己的生产基地,生产单上不但没有计划好各个生产环节的完成时间,而且整个生产过程中完全没有数据管理,产品生产到了哪个环节不得而知,等交货期快到了,发现交不了货,就组织人马搞突击会战,等到确实交不了货,就让业务员与客户争取推迟交货期。
2、生产部生产单的编排存在很多问题。由于没有数据管理,加上对外协厂家没有进行系统管理,也没有评估外协厂家的产能,所下的生产单能否准时完成不得而知。当查到外协厂家黑坯的准时交货率居然为零,前工序的生产都不能准时完成,就会造成后工序的压力加大,自然会影响到交货期。
3、组织架构不合理。总经理下设业务副总和技术副总,而生产这么重要的环节居然没有一个副总来管理,加上生产管理的流程不合理,从而造成了生产的混乱。
4、由于生产部起不到对整个生产过程的监管,又确保不了准时交货,各个业务员要花很多时间去跟自己的货,甚至有时在工厂里守通宵来督促生产,这样使得花在业务上的时间就大大减少,自然会影响到业务接单。
5、从生产管理到品质管理、到技术管理,由于内部的流程不合理,加上部门间衔接和沟通不畅,使得有些问题反复发生。
6、部门和岗位职责不清,出现问题互相推诿,同时也缺乏一个处理问题的有效机制,使得很多问题不了了之,最后由此而带来的损失都由老板买单。
7、缺乏系统的绩效考核管理体系,干好和干坏没有什么区别;做得多和做得少收入也差不多,不但使一些人的责任心不高,也使整个公司的执行力不高。
采取措施
针对所存在的问题,该厂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
1、重新设置组织架构,设立生产副总职务,对三个副总分管的部门进行系统的规划,并对相关的运作流程进行了改造和调整。
2、从业务、生产、技术、采购、品管、到出货的各个环节都编制了系统的流程文件,并对相关环节的完成都设立了时间要求,这样不但形成了系统化、规范化的管理程序,也确保了运作效率的提高。
3、建立起系统的生产计划管理系统,设置了每个工序生产完成时间,并以生产完成情况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指标,确保各工序准时完成。
4、建立起生产过程的数据化管理体系,使得产品生产到了哪个环节都一目了然,不但对生产进度进行了有效的监控,而且出现异常能及时处理,从而确保产品的准时交货率。
5、建立起系统的质量管理体系,制定检验标准,定出来料检验、首件检验、制程检验、成品检验、不合格品处理作业流程,让质检员按要求严格执行,确保满足客户的质量需求。
6、建立起生产现场5S管理体系,通过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的推行,改变生产现场混乱的局面,提高生产效率;通过素养的推行,让员工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7、针对外协厂准时交货率为零的问题,该厂去年10月中旬召开了供应商大会,同时建立起一套供应商考核体系,11月供应商的准时交货率达到80%。
8、进行系统的工作分析,理清岗位职责,编制职务说明书、部门工作流程和工作清单,使得各个岗位员工不但知道自己做什么,而且也知道怎么做。
9、建立系统的绩效考核和薪酬管理体系,使得干好和干坏不一样;做得多和做得少收入有差别。
10、建立激励机制:设立业务激励奖金和年终大奖,以便激励业务员和员工的干劲。
通过上述一系列改革,到2008年结束时该厂已看到了成效:全年的业务额比上年增长了25%,供应商准时交货率从0提高到90%以上,产品准时交货率从不到30%提高到85%。
变革总结
根据多家企业管理变革的经验来看,很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下列问题:
1、不重视组织架构设置:造成运作流程不畅,整体工作效率低。
2、营销管理不系统:没有建立客户ABC三级管理;没有建立业务员绩效考核体系。
3、供应商管理不系统:采购和外发件的质量和交期问题,造成企业产品质量和交期的波动。
4、生产现场管理不系统:现场管理是生产管理的基础,凌乱的生产现场不但会降低生产效率和产品的合格率,还会影响员工的工作热情。
5、生产过程监控不力:生产计划不完善,缺乏基础的数据管理,订单生产到哪个环节不得而知,等到交货期了,才发现问题。
6、虽然做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却十分有限,质量问题反复发生。
7、创业老臣子问题:继续留在岗位上,影响企业的发展;让他们下去,又找不到好的理由。
8、员工责任心不强,执行力差:没有绩效考核体系也就谈不上执行力,而这也是多数老板最头痛的问题。
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要对各个环节建立系统的规范化管理流程,其中包括组织架构和部门的内部运作流程系统;营销系统;供应商管理系统;生产现场管理系统;生产过程监控系统;质量管理体系;技术工艺管理体系等,这样不但可以防止很多问题的发生,而且可以有效地提高公司的运作效率。在建立了系统的规范化、流程化管理体系之后,最核心的部分,就是要建立一套绩效考核管理体系,确保前一个体系能有效持续地运行。当建立起这两套管理体系之后,上述的问题也就能迎刃而解,企业也可以保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势头。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很多老板会忽略时间成本问题。市场竞争会越来越激烈,利润空间会越来越小,如果还是沿用原先利润空间大时的粗放式管理模式,企业发展不但会受到影响,而且生存空间会越来越小;如果希望通过内部来完善管理,一方面是否能做到还是一个未知数,另一方面即使能做到,所需的时间也会很长;如果借助外来的力量请顾问公司来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可以确保在一个相对较短的时间内使企业内部管理达到一个规范化的较高水平,这样不但提高了企业的竞争优势,而且也可以使企业保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势头,等两三年回过头来看时,为企业节约时间成本的优势就显现出了,因为尽早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就能更快地发展成为规模更大的企业,不但能赚取更多的利润,而且抗风险能力也会更强,尤其在目前金融风暴的冲击下,企业更应该完善内部管理。(冯兵 新维企业管理顾问公司咨询师)
提升组织绩效是企业绩效改进过程中始终不渝的追求目标。企业所有的工作都围绕着战略目标,企业经营管理活动首先是力争实现符合战略目标的绩效目标。因此,人们在追求企业不断发展的道路上,从不同的领域探索着绩效改进的方法和途径。
1、提高决策层本身工作的规范化和计划性,绩效是层层分解的,高层没有明确目标,中层基层班组自然茫然,当然中层有也可实施,只是功效减半;
2、改善(明晰)管理层次的逻辑关系,从而减少单位(部门)摩擦,提高组织运行效率(这一点在国有企业是历史难题),事事明晰责任单位责任人,时限目标和内容样样清楚,你想错都难,更别说争权夺利了;
3、让所有员工肩上都有担子,适时有事做,事事有目标,绩效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像个篮子可以装很多东西,但是关键绩效考核指标(KPI)分解是核心的核心,这个线条就是编织篮子的竹藤,而层层分解的指标就是各个层次员工的具体工作;
4、疏通员工职业发展渠道,通过绩效测评,好的(升、奖、委以重任),差的(降、罚、再培训、降低要求和薪酬甚至淘汰);
5、构建和谐企业文化,奖勤罚懒、优胜劣汰、有言在先、目标明确、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都是和谐企业文化的关键内容,而绩效管理的长期推进(真心实意地坚持不懈地),恰恰能实现这些东西。
王占坡老师,山东大学特聘研究员、济南大学特聘硕士生导师,速赢商学院“速赢管理黑带大师”、速赢商学院副院长、企业绩效量化考核标准核心起草人、企业销量倍增“四轮驱动”模式主创人、湖北卫视《职业指南》频道签约专家;《人力资源管理》杂志社2011“著名管理咨询专家”,实战派绩效提升专家、五步连环量化考核指标提取技术主设计人。被业界称为“销售、生产、人力资源三栖咨询师”。具有深厚的实战操盘经验,能够将生产、运营、人力资源和市场营销融汇贯通。历任北辰集团人力资源经理兼质量管理部经理、山东圣光集团人力资源总监、光华博思特营销策划项目总监、上市公司神州万象(济南)清洁能源公司总经理。
在《中国人才》《市场营销与管理》等国家级杂志发表文章几十篇,已出版图书及光盘《领导管人 流程管事》《电话营销技战术》《绩效考核指标量化技术》《HR蜕变》《企业经营管控突破之道》《打破企业培训桎梏的六大工具》。
服务客户有:恒隆(山东)商业地产、齐鲁置业、齐齐发商业地产、力诺瑞特、贞元集团、山东电力、洪业化工集团、鲁商集团、北辰集团、山东圣光集团、山东五湖化工、山东联通、山东电信、建兴塑胶、山东众海公共安全器材、山东中德设备、山东工大、北京卢德堡啤酒、山东安克生物科技、海王生物工程、济南铁路局、格瑞德集团、史丹利化肥、华翔钢构、济南水务集团、香港得利钟表、等上百家客户。
企业文化指的是企业中形成的文化观念、历史传统、共同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企业的意识形态,企业领导者把文化的功能应用于企业,以解决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问题,就有了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更是企业的发展基石,它直接关系到一个公司能否做大做强。众所周知,长城汽车公司的企业文化推行做的那是相当的好,那么作为一名长城公司员工,如何更好的践行企业文化,进而推动管理提升呢?
一、 推动廉洁文化,打造公平公正的工作氛围。
提到长城公司,就不得不提到公司的廉洁文化,自公司创立之初,廉洁文化就作为一道独特的风景,指导公司高速稳健的发展。工作中要保持谦虚低调的态度,说到做到,不盲目做出承诺;工作中杜绝硬性腐败,不索贿、受贿、以权谋私,不徇私舞弊,为员工打造一个公开透明的工作环境;坚决对软性腐败说不,工作中敢于暴露问题,凡事到我为止,面对困难不退缩,勇于承担有挑战性的工作,对待他人的意见或提出的批评,要虚心接受,勇于承担责任。
二、 严格抓执行,营造积极主动、快速反应的机制。
对待员工来说,拥有良好的执行力有助于其快速解决问题,并能营造一个积极主动、快速反应的工作氛围。做到良好的执行力,需要我们接到工作后,能够主动扩展学习渠道,不断思索与工作的结合点,做到系统思考,周密策划,为后期工作的开展做好准备;要将自身管理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提炼和分享工具方法,给下属做出工作指示,为其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思路,并确定最终的方案;方案确定后,要带头坚定不移的执行,且在执行中要多倾听勤反馈,力保问题快速解决;为了激发下属的工作热情,要建立良好的部门内奖惩机制,关注员工发展前途,真诚理解和尊重每一位员工。
三、 提升员工品质意识,力争持久专注,精益求精
众所周知,产品的品质是公司的生存之本,它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公司能否顺利发展,要想保障良好的产品品质,良好的过程保证能力肯定是必须的,但是公司员工的品质意识才是最关键的一环。只有在员工品质意识提升上做努力,才能达到公司品质追求的持久专注,精益求精。需要我做到的:工作开展之前要充分识别顾客对象,做到精益研发和高质量的前期策划,要站在客户及后公序的角度上来审视自己的工作,不接收、不制造、不流出不良品;工作中要制定量化的评价标准,并力争实现工作流程的标准化;过程中关注细节改善,消除浪费,进而提升产品质量。员工品质意识的提升,对保证公司产品质量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更容易达成公司的质量方针。
企业文化的推动与践行,是公司每个人的义务,在我以后的工作中,要认真推动廉洁文化,在工作中严格抓执行,并努力提升员工品质意识。在企业文化的践行中,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
企业班组管理的目的就是要整合班组中的各种有利因素,加强和团结全班员工以生产经营为中心,解决班组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准确反馈各种原始数据和资料,为生产经营决策提供保证,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有效降低生产成本,避免因为管理上和人的因素而导致企业出现不要的损失,争取以最少的投入产出最大的经济效益。在新形势下,我们必须从新的视角重新审视班组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调整、整顿、彻底改变班组管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尴尬局面,使班组管理以新的面貌为公司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坚持以人为本,用情凝聚人心,增强团队精神。
纵观班组管理,搞得好的班组都是真正重视人的管理,尊重人的人格,承认人的个性,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一切围绕人做文章,急工人之所急,想工人之所想,把职工愿意不愿意、答应不答应作为班组管理的出发点和支撑点。企业之间的竞争是技术的竞争、智力的竞争,因此,通过关心人、爱护人、信任人,充分发挥管理中的激励,除物质方面的意外,还包括精神方面的激励,急尊重交流和沟通 ,员工希望得到的关心、赞赏、尊重等,职工在班组的活动能得到认可,是职工有一种归属感。职工的婚丧嫁娶危难险病等班组要有人管,全体要动员,你伸一只手,我伸一只手,帮助困难职工读过难关,要有亲人般的关切,春风般的温暖,对出现的好人好事要多表扬,通过真情把职工联系起来,团结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增强班组的凝聚力,向心力合战斗力。
正确运用绩效考核,增强员工的良性竞争,提高工作效率
一个明确公平的考核制度,是把员工目标和班组目标联系起来的最佳途径,不但能从物质上激励员工奋发进取,也能从心理上激发员工相互竞争的决心。为确保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完善激励与约束机制。正确运用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从工作、工作能力和工作绩效三个方面对员工进行考核,客观、公正、科学的评价员工业绩,共分跳动全体员工的生产积极性船造型和主观能动性,同时给邹个岗位要求和职能不同的特点突出考核重点,使考核更符合客观实际平台,努力为员工提供一个公平的考核平台,由此激发员工的潜能,实现员工价值。坚持员工按业绩参与分配的原则,从而提高员工间的竞争,达到 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
加强班组民主管理,增强员工责任感、认同感与归属感
民主管理是促进班组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增强的最好途径,使企业职工当家作主的一种权利, 也是企业实现科学管理的必要条件。通过民主生活会,使职工管理班组的意愿得已实现,增强主人翁意识,使职工积极参与班组管理。而班务公开是增强民主管理最好的载体,通过班务公开使职工对班组的奖金分配原则、对自己的工作评价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班组长还可以及时修正工作的错误,维护班组成员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透明的分配评价体系,同时是职工不断完善自我的有效途径,使班组成员之间的关系不在因奖金的分配而变得暧昧,融洽的班组氛围使班组凝聚力、员工的责任感、认同感与归属感增强, 工作中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班组管理不再是一件让人挠头的事。
选配好高素质的班组长
俗话说得好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班组长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班组长得人气,班组长通过个人魅力而给班组成员的亲和力对班组成员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这就要求班组长要有高度的思想政治素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工作作风,较高的业务素质,较强的组织感召力和宣传鼓动力,较强的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即班组长通过个人的魅力----品格、知识、才华、感情因素,试办组成员心甘情愿的团结在自己的周围,使班组成员围绕班组管理、生产出追、想办法。人尽其才,人岗相宜,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团结带领广大职工立足岗位建功立业,赢得职工的认可,在职工中树立威望。
班组的管理是一个不断改进、不断提高的系统工作,只有不断的改善和创新,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仅跟企业发展需要,才能为企业的发展壮大做出其应有的贡献。
【摘要】建筑施工企业迫切需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在提升工程项目管理水平、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上发挥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企业文化建设;管理水平;品牌;质量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经营思想、管理方式、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企业文化作为一种资源,它通过塑造具有共同理想信念、明确价值取向、高尚道德境界的企业员工群体,从而达到提高企业整体素质、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企业核心竞争实力、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目标的目的。建筑施工企业尤其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在提升工程项目管理水平、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上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从市场需要出发,提高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自觉性
要从市场发展需要出发,注重从三个层面提高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自觉性:
一是从建筑施工企业的特点认识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企业经营领域、施工区域的日趋扩大,工程项目建设周期日趋缩短,使企业频繁地组建和撤消工程项目部,职工队伍高速流动、高度分散,企业管理跨度不断延伸、难度不断增加。尽快转变管理理念,融入文化管理,实施科学化、文明化、人性化管理,提高全员素质、提升企业综合竞争能力,已成为市场发展对我们建筑企业的迫切要求。
二是从市场经济的发展认识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市场经济的发展,已经使企业的文化品位成为市场认同的重要标准。有的工程项目,因为安全、环保等问题,影响了企业形象,丢失了市场。项目管理滞后,究其原因,还是企业文化理念落后。建筑市场的竞争,是企业实力的竞争,更是企业文化力的竞争。
三是从国际竞争的新情况认识企业文化建设的紧迫性。加入WTO后,建筑施工企业面临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的激烈竞争,与国外一些先进企业相比,不仅表现在装备、技术、产品等硬件上的差距,更多的是表现在企业的经营理念、发展方向、员工的价值观念等软件方面,也就是企业文化上的差距。因此,必须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强化企业软件建设,从提升企业经营理念、培养员工质量意识、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等方面下工夫,全面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推进工程项目品牌文化建设,提高企业的影响力
品牌形象是关键。品牌形象能够塑造和提升企业形象,是企业信誉的标志,影响着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施工企业荣获“鲁班奖”、“詹天佑奖”、“中国质量奖”都是一种无形的资产,是信誉和形象的象征,是企业形象宣传中无形而巨大的资产。工程项目作为施工企业形象的“窗口”,是构筑行业精神、树立企业形象的重要载体。无论规模大小、工期长短,都要严格按照企业文化建设标准的具体要求,规范运作,真抓实干,坚持使用统一的企业标志、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和企业歌曲,优化、美化室内室外及施工现场环境,向社会展示企业去的良好形象,打造具有特色的企业品牌。
三、推进质量文化建设,塑造诚信企业文化
诚信是企业的信誉之源、立商之本,而塑造企业诚信形象的关键就是向业主拿出高质量的精品工程。这就要求项目积极培育高品质的质量文化。“人无诚不立,业无诚不兴”,诚信是做人的基本素质,做企业更是如此。一个企业不讲信用其产品就没有市场,更不可能长久地兴旺和发达。有社会学家说,中国目前由于诚信的缺乏,导致了交易成本大幅度地提高。就以现在的投标为例,为了取得发包方的信任,从资格预审开始,施工单位提供的所有资料必须经过公证,并通过银行
向发包方办理投标保证金、履约保函,甚至有时还得有第三方做担保。在目前的建筑业市场,信誉是取得市场的基石,没有信誉就很难在市场上站稳脚跟。要想取得信誉,必须打造诚信力文化。 一是对顾客诚信。企业建一幢楼房,将来住这里的人就是企业的顾客;修一条公路,将来行走在这条公路上的人就是企业的顾客。必须对顾客讲诚信,对顾客负责,这就要求保质保量,坚决杜绝豆腐渣工程,无论工期多么紧张,无论施工环境多么恶劣,质量意识放首位,责任重于泰山。 二是对业主诚信。从经济角度上讲,业主就是企业的衣食父母,也是施工单位赖以存在的基础。无论在哪里施工,都要摆正位置,端正态度。每一个施工项目部同时也是经营开发部,要通过良好的沟通,密切的合作,取得业主的信任,为以后的工程中标打好基础。
三是对监理诚信。虽然监理是为业主负责的,但监理的工作业绩是通过施工单位来体现的,从这点上讲,监理和施工单位并不是矛盾的,只要施工单位严格按照规范施工、开诚布公、坦诚相待,和监理达成一致,取得监理的信任,必将会极大地促进施工进度和工程质量。反之,一旦失信于监理,必将处处被动,处处受限,甚至连正常的施工也无法顺利开展。
四是对分包商诚信。多年来企业建立的长期合作的外协队伍,与企业共同形成一个施工产业链,作为链条上的每一个环节,均应视为企业身体上的一个器官,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对待外协队伍要同内部队伍一样,既要严加管理,更要关心保护,只有彼此之间互相讲诚信,才能实现共赢,保持长久的密切合作。
四、推进工程项目制度文化建设,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为了提高工程项目管理水平,要不断强化科学管理理念,积极将企业文化融入项目全面管理,促进工程项目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工程项目制度文化是为了实现工程项目自身的目标对员工的行为给予一定限制的文化。企业要从实际出发,制定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工作职责,把企业文化的基本理念体现到项目管理的各个环节,以先进的文化理念推进管理创新,发挥企业文化的渗透作用,实现制度与文化的理念对接。要突出抓好安全文化、文明施工文化、环保文化、和谐文化、廉洁文化等一系列文化制度的构建和完善,推动项目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五、推动企业创新,增强企业活力
创新是企业文化的特征之一,只有不断创新,企业才有活力。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积极探索企业文化建设的新路子。
一是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企业各种创新的前提,同时也是实现一个企业不断创新的保障。没有一个不断创新的企业制度,企业的创新活动就不能保持持久和长期有效。我国已加入WTO,竞争的步伐日益加快,越来越多的国外建筑企业开始觊觎国内的“蛋糕”,只有通过制度创新,形成有效的创新机制,将创新体现于企业制度当中,使施工企业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相协调,才能如鱼得水,左右逢源,实现经营。
二是市场创新。“蛋糕”理论告诉我们,惟有创新才能做大市场。细分市场是市场创新的理论基础,而要进行细分市场,就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市场定位,通过市场定位,确定施工企业在目标市场上的竞争优势。细分市场从纵向上讲,就是对现有市场进一步巩固和深化,通过老客户为后续工程中标打下基础;从横向上讲,要根据地域、工程类别进一步加以挖掘,拓展市场。
三是技术创新。比较优势理论告诉我们:企业只有在技术创新中占有一席之地,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分得一杯羹。由此可见,技术创新是企业创新的核心,没有技术创新,就没有产品的更新,失去既得市场,企业就难以发展。因此,必须建立一套激励机制来促进技术创新,形成核心竞争力,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是管理手段创新。企业必须注重管理手段创新,积极引导各级管理人员树立靠文化、靠制度、靠创新管理企业的思想和变经营产品为经营企业、经营品牌、经营文化的新观念,破除靠命令、靠亲疏、靠经验管理的陈旧方式,充分尊重人的价值,注重发挥每一名职工的自主精神和主人翁责任感,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强烈的价值认同感和巨大凝聚力,从根本上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增
强职工的归属感,实现职工在企业统一目标下的自主经营和自我管理,进而形成企业创新的动力。
六、培育企业人本文化建设,营造企业和谐氛围
要树立人才价值高于一切的财富观。一个企业,如果能够充分挖掘人的潜能,凝聚人的力量,激发人的创新创造能力,就能够战胜各种困难,实现富强。培育企业人本文化建设,首先是要培育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企业的组织形式和组织制度不仅要考虑到人员的职业,还要考虑到人员的兴趣、爱好、脾气及有可能发展的方向。要让员工参与企业管理,培育思考性、自主性、合作性的新型员工。让员工自主独立思考对自己工作范围外的其它工作提出建议和意见。其次是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情感是人的本性,人的思想和行动无不受情感的支配。因此,培育员工对企业、对管理者相互之间的情感,营造出一种民主、友好、和谐、团结、互助的家庭氛围,是建企业文化、设人性化企业文化的核心。施工企业的工作流动性比较强,员工经常要面对不同的工作环境,甚至要忍受和亲人长期分别的痛苦,如果企业能够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就会让每一个员工有一种身在家中的温暖,减少思念亲人的痛苦,从而全身心的投人到工作中去。再次是要注重目标激励作用。目标是企业与员工共同的追求和价值导向,一个科学而合理的目标能够极大地鼓舞员工的士气,激发员工的潜能,并能得到顺利实现。
总之,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事关企业改革发展的系统工程,以此增强企业的活力,更好的推动企业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推荐阅读:
提升企业质量竞争力06-27
幕墙企业质量控制计划11-03
企业质量管理工作计划07-27
企业人力资源提升计划10-31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提升企业管理水平06-19
提升国有企业管理人员09-24
标准引领质量提升工作计划11-06
让企业文化“软实力”助力管理提升10-13
企业质量管理标准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