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位件信息管理在某航空公司大修基地试行分析
摘要:某航空基地需要建立一套先进的基于计算机网络的离位件信息管理系统,通过优化离位件流转信息记录的方式,减少一线工作者的工作量,降低错误概率、节约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保障安全、更方便快捷而全面的对离位件进行跟踪和统计,同时简洁、高效地管理飞机离位件的当前状态和位置信息。
关键词:离位件;条码
一、引言
目前离位件管理存在的问题
1.拆下的飞机部件须人工填写离位件流程卡,易出现填写不规范、填写错误、不易辨识相关信息等问题。
2.填写离位件流程卡具有大量手写工作,重复性填写内容较多。例如飞机号、员工姓名、日期、部件名称等,每一张流程卡都需重复填写以上信息。
3.按照现行FAA要求:所有离位件在进出库房、进出机库时,都需要填写相应的进出记录。大修时,离位件较多,会产生大量的手写工作,因此人工填些离位件流程卡及出入库记录占用工时较多。
4.随着生产线的增加、维修等级的提高,流程卡的填写、进出库记录的工作量相应增加。多条生产线的并行,使部件装错飞机的几率不断增加。
5.现有流程卡无法实现部件的跟踪。离位件的状态、位置,需要翻查出入库记录方可跟踪,但无离位件装机时间记录。
6.一条生产线上产生多少离位件,某一时间离位件回装多少,飞机出厂前所有离位件是否回装完毕等,目前统计起来比较困难。
以上为一线工作者实际工作中的困扰,给工作带来了大量的大脑需要去记忆的东西,如果不同人员换班,还存在交接问题,导致易出错、效率低下等.
二、离位件管理系统方案
离位件信息管理系统从使用角色划分可以分为三种角色,包括系统管理员、生产控制人员和工人。
离位件管理系统的具体功能结构如下图所示。
离位件管理系统业务流程
根据目前大修部离位件管理的方式对离位件管理的业务流程进行梳理,下面将对业务流程进行详细说明。
1.针对一台飞机修理任务,控制人员新建任务号。
2.工人在系统中选择相应的修理任务号,并录入拆下的部件,形成离位件信息。工人录入物料时,可通过模糊查询的方式选择部件的编码,并一次带入部件的其他信息。
3.工人对已拆下的离位件打印离位部件条码,并进行挂标签操作。
4.工人将已挂标签的离位件进行入库操作,系统将自动记录接收人的姓名及接收时间等信息。
5.需要回装时,工人需要对相关离位件进行出库操作,离位件出库同样采用刷条码的方式操作。
6.控制人员可通过设定时间周期对修理任务进行控制,监控修理过程,通过预警模块可以对影响生产周期的工作进行报警提示,保证正常生产周期的进度安排。
7.控制人员同时可以通过监控离位件的状态,查询飞机的拆装、修理进度。
三、功能模块描述
(一)系统基础数据管理模块
基础数据模块包括基础物料,员工,库房等信息的增加、删除、修改功能。
1.基础物料维护
此功能为维护基础离位件物料信息,便于工人在录入离位件信息时的查询和打印操作,此功能给管理员开放。
2.库房信息维护
此功能为维护基础库房库位信息,便于工人在进行离位件入库操作时的选择库房库位信息,根据需要也可以通过建立与库房与客户终端IP地址的对应关系,实现库房的自动选择。
3.员工信息维护
此功能为维护员工信息,建立工人登录系统的账户,工人账户目前初步定义为工卡号。
4.现场客户机IP地址对应地点管理
此功能为维护客户机IP地址对应地点信息,通过建立与库房与客户终端IP地址的对应关系,实现库房的自动选择,此功能给管理员开放。对应于一台计算机的IP地址,维护一个信息采集点(描述当前位置信息,比如xx库房),当扫枪在该IP上进行扫描的时候,表示该离位件在此位置出入。
5.后台调整数据格式(管理员可见)
此功能为维护后台数据库表单字段,实现在窗口中对相关窗口显示的列的内容进行维护,使系统更好的适应使用要求。
调整前台显示界面的数据列,包括显示位置,显示/不显示等的调整。
6.系统参数的设置
此功能为维护系统数据字典参数,实现在窗口中对系统中的数据字典的内容进行维护。
7.菜单授权
此功能为系统菜单授权,提供给系统用户进行菜单权限和条码打印授权等信息的维护功能。
(二)现场采集模块
1.离位件查询、录入
针对拆装采集点:拆装采集点的界面分为“拆下”和“回装”两个大选项。工人登录系统后,首先选择任务号,可以查询到任务号下该员工所在班组所有员工的拆装记录。选择“拆下”功能,查找需要拆下的物料(提供模糊查找功能,使工人可以快速便捷的找到物料,如果确实是找不到的物料,报系统管理人员统一增加),打印条码,最后拆下离位件。此时状态为“拆下”。回装时,选择“回装”功能,扫描条码,离位件回装信息写入系统。每一条记录包含信息(飞机号,检修等级,件号,序列号,数量,状态,出/入,位置,确认人,时间等)
2.离位件入出库
针对出入库采集点:每出入一个数据采集点,均需要条码扫描,记录当前位置。界面分“入”和“出”。
3.离位件条码打印
系统中确认拆下离位件后,可以打印条码。且只能打印一次,如果需要再次打印,系统后台开放才可以。
(三)生产管理模块
1.任务号的建立和关闭
由控制人员新建任务号,任务号建立后,现场工人可以见到该任务。当任务结束后,由控制人员关闭该任务。
2.任务周期预警设置
控制人员设定任务下某些物料组或者单个物料的拆下和回装时间。
3.查询统计模块
查询统计模块根据需要可以开发多张报表,目前以查询离位件拆装进度为例进行说明。
4.查询离位件拆装进度
按任务号和时间段查询任务的拆下和回装的进度。对于超期的物料或者物料组,系统进行提示报警。
作者:赵大炜
2011年5月、9月国家先后颁布了《医疗器械召回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这两个新的规范性文件有机结合,充分显示出我国对医疗器械的监管重心已逐步从以往的注重上市前监管向关注医疗器械全生命周期的安全有效上转移,也充分体现了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是产品质量第一责任人的理念。下面对《办法》和《指南》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办法》主要包括召回的定义、分级、类型、法律责任等方面的内容:
定义 召回缺陷医疗器械是国际惯例,但医疗器械涉及的学科跨度大、品种门类繁多、技术复杂程度高。本《办法》明确了召回产品的定义:指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按照规定的程序对其已上市销售的存在缺陷的某一类别、型号或者批次的产品,采取警示、检查、修理、重新标签、修改并完善说明书、软件升级、替换、收回、销毁等方式消除缺陷的行为。
分级《办法》根据医疗器械缺陷的严重程度将召回分为三级:一级召回,指使用该医疗器械可能或已经引起严重健康危害的;二级召回,指使用该医疗器械可能或已经引起暂时的或者可逆的健康危害的;三级召回,指使用该医疗器械引起危害的可能性较小但仍需召回。
类型 召回从类型上分,主要有主动召回与责令召回两类。如果医疗器械存在缺陷,企业可以采取主动召回的措施。但如果企业发现医疗器械存在安全隐患而不主动召回的,食药监部门有权责令召回并将处以一定的惩罚;造成严重后果的,还可吊销企业《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书》及《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
法律责任 《办法》对不履行法定召回义务的行为设定了处罚。如召回的医疗器械已植入人体,那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就应当与医疗机构和患者共同协商,根据召回的不同原因,提出对患者的处理意见和应采取的预案措施。
召回的医疗器械给患者造成损害的,患者可以向生产企业请求赔偿,也可以向医疗器械经营企业或使用单位请求赔偿。医疗器械经营企业、使用单位赔偿后,有权向负有责任的生产企业追偿。
《办法》的出台,要求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在努力确保医疗器械产品质量的同时,还应进一步做好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并把不良事件监测工作纳入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之中。
《指南》的实施在这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对政府、对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经营企业、使用单位开展不良事件监测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首先,所有和医疗器械相关的企业应建立相应的工作制度,指定机构并配备专(兼)职人员负责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建立并保存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记录。
生产企业 作为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更应按照可疑即报的原则主动发现、收集、调查、分析和控制所生产的医疗器械发生的所有不良事件,根据法律、法规的要求按时报告导致或者可能导致严重伤害或死亡的不良事件。把不良事件监测工作纳入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之中。并对不良事件进行评分、评价,根据事件的严重程度、发生频率、涉及的产品数量、销售区域和使用人群等情况,采取停售、停用等控制措施。经调查,如明确属于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可按照风险评估的结论,对产品采取警示、检查、修理、重新标签、修改说明书、软件升级、替换、收回、销毁等召回措施。
经营企业和使用单位 作为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和使用单位,在主动收集所经营和使用医疗器械所导致或者可能导致严重伤害或死亡的不良事件后,应及时将不良事件信息反馈给生产企业,并协助生产企业查找原因,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对于二类和三类的医疗器械,所有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经营企业和使用单位都应建立产品的可追溯制度,一旦那些支持、维持人体生命的医疗器械出现严重的不良事件,医疗器械相关的政府监管部门、生产企业、经营企业、使用单位可以及时采取措施,及时找到相关问题产品和患者,对问题产品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对患者采取及时的救治手段。
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使用单位如发现可疑不良事件,可以在“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中进行注册和报告,网址:http://114.255.93.220或http://211.103.186.220 。
个人 作为个人,一旦发现导致或者可能导致严重伤害或死亡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可以向所在区县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机构进行报告,也可以通过电话、传真的方式直接上报。上海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电话及传真号:021-64511536。
相信有了《办法》和《指南》的推动,我国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必将上升到一个新台阶,对保障公众用械安全起到积极的作用。
摘要:绩效管理作为刚刚引入电力行业的管理模式,其运作过程值得关注。宜昌供电公司将绩效管理作为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五大工程”,从领导重视入手,注重营造氛围、设计管理体系以及全员执行与落实,在激发职工工作热情、提升工作质效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效果。
关键词:绩效管理;电力薪酬;激励机制
作者简介:李华(1964-),女,湖北监利人,湖北宜昌供电公司培训中心,讲师,政工师,主要研究方向:行政管理、中国文化等。(湖北 宜昌 443000)
绩效管理作为激励职工工作热情、引导职工向工作绩效要待遇的管理模式,已在我国其他行业运行多年且收效颇丰。近年来,电力行业也引入绩效管理模式,并取得初步成果。作为湖北省电力公司两家试点单位之一,宜昌供电公司自2007年起,革除原有薪酬分配模式,开始绩效管理。两年多来,宜昌供电公司按照试点工作要求,先后完成了岗位设置状况分析、核心业务流程梳理、生产经营指标分解、全员宣贯培训、劳动组织优化、岗位说明书编写、考核指标体系设计、绩效管理试运行以及绩效工资套改等各项工作。本文对宜昌供电公司绩效管理的试运行态势、收获及其对于建立薪酬激励机制的促进作用试做分析。
一、突破思维惯性束缚,初步建立绩效管理体系
1.执行讲决心,实施“一把手”工程
绩效管理试点工作启动以来,宜昌供电公司在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坚定信心,强化执行,真正把试点工作当成“一把手”工程来落实。
湖北省电力公司领导多次来到宜昌供电公司调研,督导试点工作有序推进,激励和支持宜昌供电公司努力破解难题。湖北省电力公司人力资源部主任熊东川多次来宜昌现场办公、听取汇报,与宜昌供电公司领导班子共同就试点工作进行谋划,并为宜昌供电公司中心组专题讲授绩效管理。湖北省电力公司绩效管理项目组在试点工作的每个阶段多次来宜昌现场指导。上级领导的重视和关怀,不仅为宜昌供电公司解决了很多业务上的难题,而且增强了宜昌供电公司进一步做好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宜昌供电公司领导班子把执行省公司绩效管理决策当作推动企业科学发展的重点工作来安排和部署。成立了由党政一把手任组长的领导小组,设立了工作专班和绩效管理专责岗位,各二级单位的绩效管理组织机构也按要求全部设置到位,明确了各级人员的工作职责和任务。宜昌供电公司党委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绩效管理,并将试点工作与各级领导干部业绩考核、年度兑现以及各单位工资分配挂钩,层层落实责任;每周的班子碰头会和总经理办公会将试点工作列入议事范围,解决热点、难点问题。姚太和总经理亲率13个职能部门和二级单位的负责人奔赴四川、江苏等地,学习绩效管理推行经验;王乐炎党委书记亲自部署绩效文化的研究和落地实施方案,主抓两级“绩效政工”建设。党政主要负责人还多次深入一线调研和督导绩效管理试点工作,带头撰写绩效管理专题论文,用理性思维指导绩效管理在公司干部员工之中已形成广泛共识。绩效管理试点工作的分管领导带领相关部门深入一线与干部员工对话,听取意见,及时解决问题,切实履行职责,从而确保了试点工作的平稳有序推进。
2.宣贯讲苦心,实施“同心”工程
绩效管理,观念先行。为使绩效管理的理念深入人心,宜昌供电公司苦口婆心抓宣贯,深入细致抓培训。多次邀请咨询公司的专家来宜昌,对公司干部员工宣讲绩效管理知识;利用机关“半月谈”活动平台,对机关干部员工进行绩效管理辅导;基层单位以中心组扩大学习方式集体学习研究;在公司主页和报纸上设置绩效管理专栏,编制绩效管理工作简报,及时发布试点的最新动态。两年来,公司干部员工在各级刊物上共发表绩效管理相关论文、学习心得50余篇,4篇入围省公司典型经验库,对绩效管理试点工作的认识和理解得到有效提高。
此外,宜昌供电公司还先后组织了三轮绩效管理培训,宜昌供电公司各级领导干部、二级单位人资部负责人、绩效管理员、班组长及相关职工逾2400余人参加了培训。参训人员通过培训熟悉了绩效管理的目的、意义,掌握了考核的工具使用和操作流程。宜昌供电公司组织课题组对宜昌远安供电公司绩效管理的做法进行调研,撰写了四万字的报告,归纳和提炼出县级供电企业推行绩效管理的一套有效实施方法。通过宣贯和培训,试点工作得到了广大干部员工的认可与支持,为绩效管理正式启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设计讲精心,实施“贯通”工程
绩效管理体系的设计必须与企业实际紧密结合,必须通过高质量的调研访谈,将绩效管理的理念、原则与方法和一线工作相互贯通,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通。宜昌供电公司配合省公司项目组和咨询公司,先后开展了五次大规模调研访谈活动,分别涉及劳动组织优化、岗位设置、核心业务流程梳理、生产经营目标分解等多个专题。公司员工500多人次参加了访谈活动,回收有效调查问卷3200余份。宜昌供电公司统筹组织、精心安排,各职能部门和二级单位的干部员工不分白天晚上、工作份内份外,随时满足访谈要求,为设计工作提供了大量详实的资料和数据。
在充分访谈的基础上,共统计调查各类岗位505个,梳理出用电服务、电费管理、生产管理、配电管理等10个模块近60个核心业务流程,完成了17项生产经营目标的初步分解;根据一线实际情况调整考核指标124个;进一步完善了岗位说明书及考核指标,初步建立了绩效管理的指标体系,并使之与公司生产、营销、基建、管理等中心工作有机结合、无缝对接。
4.落实讲真心,实施“落地”工程
劳动组织优化牵一发而动全身,是一个重大而敏感的关键环节。宜昌供电公司排除一切干扰,将落实省公司的决策作为检验各级执行力的“试金石”,在劳动组织优化上动真格、求实效。公司党委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组织优化工作,班子成员分工负责,分成生产、基建、营销、农电等八个小组直接到基层指导优化工作,严防各类违规、违纪事件发生。人资部组织机关职能部室、基层干部员工分专业、分专题多方座谈,听取意见,机构调整方案十易其稿。
继2007年完成生产专业化改革以后,宜昌供电公司先后于2008年、2009年分三次进行劳动组织优化。第一次劳动组织优化于2008年11月进行,共涉及6个基层单位、1600余人,成功地实现了营、配业务分开。第二次劳动组织优化于2009年6月~7月进行,宜昌供电公司严格按照省公司要求,对公司本部、二级单位机构及岗位设置进行全面规范,达到绩效管理推进要求。第三次组织优化于2009年底进行,严格按照省公司规范地市公司供电企业机构编制和职级管理要求进行调整,宜昌供电公司本部职能部门14个(外加1个附编机构),不设任何内设机构;机关管理人员减至120人,减员79人;中层干部减少32人,一般管理人员减少47人。经过三次劳动组织优化,宜昌供电公司和基层单位机构设置达到了绩效管理的目标要求,干部员工队伍始终保持稳定。
5.推进讲悉心,实施“融合”工程
绩效管理涉及管理方式的重大变革,必须谋定后动、综合配套、悉心模拟、稳妥推进。
宜昌供电公司从建章立制入手,先后出台了《宜昌供电公司员工绩效考核管理办法》、《宜昌供电公司岗位绩效工资实施办法》、《宜昌供电公司员工绩效工资分配管理办法》等多项制度,初步构建起绩效管理制度体系。
宜昌供电公司采用机关率先发动、基层单位跟进的方式签订绩效协议书,共签订绩效协议书2212份,干部员工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宜昌供电公司于2009年先后进行了三次模拟绩效考核,审定考核结果、公布考核得分、分析考核数据、模拟划分考核等级。每一次考核结束后,宜昌供电公司都要召集各部门、基层单位负责人、人资科长举办专题会议确定绩效考核得分,总结、交流经验;受理员工绩效申诉,组织开展绩效面谈,考核双方实现了充分的沟通和交流。在面谈基础上,机关及基层单位按照要求分层级进行了模拟排名。
在绩效工资套改和分配方面,宜昌供电公司对职工岗位薪点工资、绩效工资、年功工资、辅助工资进行了精细测算和模拟测评,根据测评结果不断完善分配方案及配套制度。
在试运行过程中,各基层单位涌现了不少亮点,如宜昌枝江公司基础工作扎实、氛围浓厚,绩效管理运行得到干部员工的一致支持和参与;客户服务中心作为组织优化后的新单位,全面建立各专业工种流程,完善和丰富了岗位说明书;夷陵区公司实行“亮点加分”,为表现优异的部门和个人执行特色鲜明的加分政策,激发了干部员工的工作热情。从试运行的效果来看,员工的从业热情得到进一步激发,绩效管理的“杠杆效应”正在逐步显现。
二、树立按“绩”取酬导向,职工工作热情有效激发
两年来的试点工作使宜昌供电公司的管理思维、管理方式、管理流程、管理效率等各方面都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取得了“四个明显提高”。
1.“公转”意识明显提高
宜昌供电公司将绩效管理作为贯彻国网公司“三集五大”战略的着力点,引导干部员工自觉“公转”,杜绝“自转”;将绩效考核作为评估手段,以业绩好坏作为衡量标准,促使干部员工与国网公司、省公司的目标要求保持一致,有效提升了干部员工的“公转意识”和执行能力。如正在宜昌供电公司推广的“绩效政工”,借鉴和使用了绩效管理的方法,对原本难以准确评估的企业文化、党支部建设、干部员工队伍建设进行全面量化考核并与待遇挂钩,有力地确保国网公司“三个建设”决策的执行与落实。
2.管理精益化程度明显提高
在试点工作中,宜昌供电公司劳动组织进一步专业化、扁平化,人员分工进一步科学化、合理化,大大提升了人、财、物管理的精益化程度,提高了工作效率。例如调度通信中心在实行绩效管理后,由于采用通信设备就近维护等措施,减少了人员配备需求,目前在岗人员低于定员标准,切实有效提升了劳动生产率。宜都公司试点将110千伏输变电管理业务上划至宜昌供电公司专业单位,有效地缓解了结构性缺员矛盾。
3.员工工作质效明显提高
通过推行绩效管理,公司管理职责更加明确,业务流程更加清晰,有效资源更多地向核心业务汇集。绩效考核结果的差异性和可比性使员工的工作态度、工作质量有了可横向比较的标准,进一步强化了员工的竞争意识,在相当程度上提升了员工的工作质效。实施绩效管理两年来,宜昌供电公司(2009年对比2007年)售电量增长23.41亿千瓦时,售电均价提高13.99元/千千瓦时,电网建设投资增加 0.67亿元,综合线损率降低0.47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38.29万元/人·年。
4.人力资源开发程度明显提高
通过科学激励,改变了考核结果仅仅与综合奖挂钩的旧模式,使之与薪酬分配、岗位调整、动态培训、职业生涯规划等配套措施结合起来,为人才成长搭建平台,促进了人力资源的整合与开发。例如,绩效管理启动前,每年宜昌供电公司员工主动申请进行技能鉴定的不到300人。绩效管理启动后,仅2010年1~2月,申请技能鉴定者已达780人。学技能、强素质、比绩效已在职工队伍中蔚然成风。
三、完善绩效管理过程,拓展薪酬激励范围
2010年是宜昌供电公司绩效管理正式运行的第一年,宜昌供电公司将在现有工作基础上,进一步落实省公司的工作部署,纵深推进绩效管理工作,做到“两个完善、两个跟踪、一个延伸”。
1.“两个完善”
一是完善绩效管理建设体系。进一步完善关键业绩指标,规范指标调整的流程和方式。进一步完善加减分细则,合理利用加减分项考评模式,细化加减分项管理办法,强化绩效考核的奖惩作用。二是完善绩效管理配套改革。宜昌供电公司将在省公司的统一部署下,精心制定方案,进一步完善绩效管理配套制度,运用绩效管理考核结果,着力扭转干部能上不能下、员工能进不能出、收入能升不能降的局面。
2.“两个跟踪”
一是跟踪掌握上级关于绩效管理方面的新动态、新要求,学习借鉴兄弟单位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二是跟踪基层和一线的工作需求,及时协调解决绩效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困难、问题。
3.“一个延伸”
将绩效管理向多经单位和代管单位延伸,使多经与主业单位拥有同一个平台,使用同一套制度。
尽管两年来宜昌供电公司绩效管理试点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距离湖北省电力公司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宜昌供电公司将进一步深化绩效管理工作,争取为湖北省电力公司系统绩效管理工作积累更多的有益经验,为绩效管理改革获得全面成功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促进企业科学发展。
(责任编辑:赵赟)
作者:李 华
一、信息化项目验收的条件
(一)所有设备到货,并通过科委和用户单位签收;
(二)信息化项目中涉及的设备已经完成资产转移;
(三)项目合同中规定的各个功能需求全部完成,并通过项目承建单位的内部测试;
(四)在用户实际使用环境中,软硬件配合进行了一个月以上的试运行,并且没有出现功能性缺陷;
(五)通过监理或IT监理单位的初步验收;
(六)供应商向科委提请验收,并且用户单位同意进行验收。
二、信息化项目验收需提供的材料
(一)项目承建单位提交硬件设备清单,并现场核实设备品牌、型号、配置和数量。
(二)项目承建单位提交软件产品的介质和序列号。
(三)项目承建单位提交程序清单(包括计算机程序、源代码、安装程序、编写说明等)。
(四)项目承建单位提供操作手册(用户手册)、安装手册、程序员手册、系统维护手册、模块开发卷宗、项目建设技术报告、项目建设总结报告等技术文档。
(五)项目承建单位提供系统网络拓扑图、系统物理结构图、系统逻辑结构图、机房建设竣工图、综合布线(PDS)竣工图等项目相关图纸。
(六)用户单位和项目承建单位共同出具用户使用报告和用户培训报告,认可该项目可以正常使用。
(七)对于科委认为有必要的项目,还需要进行第三方测评,出具第三方测评报告及软件测试、鉴定意见。
三、信息化项目验收的程序
(一)项目承建单位提交验收申请,并附第二条所涉及的验收材料,纸质(100万元以下项目3份,100万元以上项目5份)和电子档(刻光盘)。
(二)有区科委应用推进科组织验收,并邀请行业专家进行验收评审。100万以下项目,邀请2位行业专家;100万以上项目邀请4位行业专家。
(三)验收会议由区科委应用推进科主持,并组织专家和用户代表(1名)组成验收专家组。并由专家组成员推选验收专家组组长。
(四)验收会议移交专家组组长主持,具体验收工作移交验收专家组执行,应用推进科行使监督职能。
(五)项目承建单位介绍项目建设情况并演示系统功能。
(六)由专家组审核验收材料,确定系统所实现的功能与用户需求是否存在偏差。项目承建单位对专家组的异议有答复的义务。
四、项目验收的成果
(一)、专家组根据审核情况做出通过验收或不通过验收的决定,并出具详细的验收意见。验收意见应给出通过或不通过验收的理由以及整改意见。
(二)、如验收专家组不通过验收,则区科委应用推进科应根据专家意见要求项目承建单位进行整改,完成整改后再次进行验收。
(三)区科委应用推进科根据专家通过验收的意见,与用户单位和项目承建单位共同出具验收报告。
(四)、科委向用户单位发送信息化项目运行维护意见,明确系统正式移交用户单位,确定项目固定资产转移情况、系统免费维护时间等注意事项。
神华集团公司信息化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根据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集团)信息化战略规划,为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规范信息化建设和投资管理活动,提升管理水平,结合集团信息化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信息化范畴是指与企业应用系统、信息数据、基础设施(数据中心、网络等)、系统运行维护以及信息安全相关的方案设计、建设实施等属于信息化管理范畴,需要从信息化条线上进行单独管理,包括规划、计划、立项、方案设计、建设、运营维护等,原则上不能包含在基建、生产、技改、科研等计划或项目中。 第三条 本办法对信息化规划管理、信息化年度计划和预算管理、信息化架构和标准管理、信息化项目立项、项目建设、运维管理做出了具体规定。
第四条 本办法适用于集团总部和二级公司,参股子公司参照执行。
第二章 一般性约定和名词解释
第五条 本办法所称集团包括集团总部、二级公司和参股子公司,其中集团总部包括神华集团和中国神华;二级公司是指集团总部所属的分公司、全资和绝对控股的子公司。
第六条 本办法所称集团板块管理部门,是指从事煤炭、电力、铁路、港务、煤化工、航运集团主要业务的集团总部管理部门,如煤炭生产部、电力管理部等。 第七条 本办法所称集团条线管理部门,是指集团总部专业条线的职能管理部门,如战略规划部、财务部、人力资源部等。
第八条 本办法所称信息公司,是指神华和利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第九条 本办法所规定的集团信息化架构与标准包括信息化架构管理和标准管理两部分:
(一)信息化架构指神华集团信息化总体架构,总体架构描述各系统或技术设施的定位、相互关系和技术要求。包括企业应用架构、数据信息架构、基础设施架构佇息安全架构等;
(二)信息化标准是细化的建设规范和要求,总体上可以按属性分为业务类、IT技术类标准,其中业务类包括系统操作相关标准、主数据管理相关标准等;IT技术类标准包括集成、基础设施相关标准等。并可进一步细分为体系支撑标准、业务信息标准、应用支撑标准、基础设施标准、信息安全标准、运维服务标准和信息技术基础标准七大类标准。
1.体系支撑标准:面向体系内其它标准的建设管理,用于指导标准的制定、改进、评估和执行,为标准体系建立发展、落地执行提供方法工具,提高标准建设管理的效率;
2.业务信息标准:是数据标准和数据管控标准的合集。数据标准是指数据的名称、代码、分类编码、数据类型、精度、单位、格式等的标准形式。数据管控标准是对数据质量等的管理标准,是对进入企业各应用系统的业务数据进行规范; 3.应用支撑标准:企业信息化建设中,针对IT架构规范中应用层和数据层的各类应用系统,从建设、实施、管理、运维等方面进行规范,以实现系统之间的集成和数据共享,提高应用系统的整体运行效率;
4.基础设施标准:构建企业信息系统应用的基础,主要由服务器和计算机等硬件、通讯网络、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等系统软件构成,为企业提供信息共享的技术支撑平台;
5.信息安全标准:对企业在信息安全方面应采取的技术、管理和评估手段和方法进行规范,确保信息的可用性、完整性、保密性、可控性和不可否认性,降低安全风险,为企业信息化应用提供安全保障;
6.运维服务标准:管理与服务标准是用于规范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和服务过程,提高应用系统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和运行维护效率,包括信息化标准管理、项目管理和IT服务管理等标准建设内容; 7.信息技术基础标准:信息技术基础标准用于信息化建设过程,指导并规范各类应用软件系统的开发、过程管理、评估方面的建设过程,使之易于管理,提高软件的开发效率及质量。
第十条 本办法所规定的集团信息化建设项目分为三类,集团统一建设类、集团管理标准二级公司自主建设类、级公司其他自主建设类,具体描述如下:
(一)集团统一建设类信息化项目是指应用于集团板块和条线管理的业务应用系统、基础设施等项目,由集团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投资、统一建设、统一管理"五统一原则管理,该类项目包括: 1.ERP系统、销售管理系统、供应商及寻源管理系统、电子商务平台、煤炭产运销协同调度系统、本质安全管理系统、煤质管理系统、战略管控系统、综合管理及协同办公系统、投资机会管理系统、煤炭资源管理系统;
2.门户、内容管理系统、统一身份管理平台、应用/据集成平台、主数据管理平台和数据仓库,集团将统一进行产品选型和建设,并部署在集团总部。各子分公司如果有部署和建设上述平台的需求,原则上应该使用集团统一选择的平台产品,并报集团审批。在特殊情况下,如果子分公司需要自行选择上述平台,则需要论证必要性并将论证结果一并上报集团信息管理部审批; 3.集团广域网、视频会议相关设备设施;
4.集团公司运营分析及决策支持系统、知识管理系统;
5.集团数据中心、灾备中心、1T服务管理类系统和硬件基础设施; 6.集团公司核心信息安全、办公终端相关系统和硬件基础设施。 对于第
1、
2、3中描述的系统和基础设施,均由集团统一领导下组织实施,二级公司配合集团公司开展工作。二级公司已经部署且正在使用的上述信息系统,在按集团信息化建设计划将被集团统一部署的同类系统替代之前,均可继续使用。
(二)集团管理标准二级公司自主建设类信息化项目是指应用于单一业务板块企业的业务应用系统和基础设施等项目,由二级公司根据集团架构与标准,上报集团立项审批后自主建设。这类项目包括: 1.煤矿作业调度及现场管理类系统,包括MES系统、露天矿设备调度系统、露天矿GPS车辆监管系统、煤矿安全监测联网系统、集控系统、地质管理系统;
2.铁路作业调度及现场管理类系统,包括TMIS、TDCS、MES系统、车辆运行安全监控系统、货车管理系统、GIS系统;
3.港口作业调度及现场管理:ME系统、计费系统、海事局雷达系统;4·电力作业调度及现场管理类系统:SIS系统、集控系统; 5.煤制油煤化工作业调度及现场管理系统:MES系统、集控系统; 6.二级公司及区域运营系统:运营分析及决策支持系统、知识管理系统;
7.二级公司数据中心、通信网络、数据仓库、企业集成总线、信息安全、办公终端相关系统和硬件基础设施。
(三)对于第五条
(一)、
(二)规定以外的信息化系统,属于二级公司其他自主建设类信息化项目,如智能仪表、仿真系统等。此类项目属于以下情况的:
1.单项目金额达到200万;
2.计划年度内同类项目,单项金额不足200万,但累计项目总额超出300万; 3.计划年度内不同类项目单项金额不足200万,且累计项目总额超出500万。
二级公司应向集团上报立项审批后自主实施。其他信息化项目,二级公司将项目立项材料报备集团信息管理部后,根据企业需要自主建设实施。 第十一条 本办法所称的同类项目是指第十条中,建设具有相同、相似功能的应用系统、基础设施类等项目。 第十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纯技术类信息化项目是指第十条
(一)中的
3、
5、6项和
(二)中的第7项所包含的内容。
第三章 组织与职责
第十三条 信息化管理组织体系包括信息化决策层、信息化归口管理部门、信息化参与部门或单位。 第十四条 责是:
(一)明确集团信息化发展思路,把握信息化建设方向;
(二)审批集团信息化规划、年度计划和预算、信息化相关规章、制度、架构和标准;
(三)审批集团总部、二级公司信息化项目建设立项材料;
(四)部署重点项目的实施工作,处理建设和后期运维过程中的重大风险和问题。
(五)审批集团信息化绩效管理体系,设定年度信息化绩效管理目标;
(六)决策集团其他战略性信息化举措。 集团信息化领导小组/CIO是信息化决策层。其主要职第十五条 集团信息管理部是信息化领导小组常设办公室,是集团信息化的归口管理部门。其主要职责是:
(一)协调、监督、落实信息化领导小组决议的执行情况;
(二)建立健全信息化工作会议和重大问题集体研究制二级公司、信息度,建立与集团板块、条线管理部门、公司密切合作的工作机制;
(三)汇总集团总部和二级公司信息化需求,并组织相关部门进行分析研究;
(四)组织编制集团公司、集团板块专业应用信息化规划,并监督实施;
(五)编制集团总部年度信息化计划和预算,组织审核二级公司年度投资计划和投资预算,并监督执行情况;
(六)组织编制集团信息化架构和标准、信息化管理办法等,并监督执行情况;
(七)组织编制集团统一建设类信息化项目立项材料,组织审核集团管理标准二级公司自主建设类、二级公司其他自主建设类项目立项材料;
(八)根据项目性质,组织开展或配合集团统一建设类信息化项目,并监督二级公司自主建设类项目的执行情况;
(九)负责集团统一建设类系统的运维管理,并委托信息公司执行运维;
(十)构建集团信息化绩效管理体系,监督各级信息化组织绩效目标的执行情况。 第十六条 信息化领导小组下设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会由外部聘请的信息化面专家组成。作为信息化领导小组科学决策的咨询机构,其主要职责是在集团信息化规划、信息化架构和标准、重大项目的立项等方面,为信息化领导小组提供决策咨询和建议。 第十七条 括:
(一)根据板块管理和业务发展需要,提出信息化建设、运维管理等需求;
(二)参与制定集团总部信息化规划、本板块专业应用信息化规划,并监督、追踪本板块内信息化规划的执行;
(三)参与审核集团总部信息化工作计划和预算,参与审核二级公司信息化年度投资计划和投资预算;
(四)组织编制板块管理相关信息化标准的业务部分,并监督执行;
(五)参与编制集团统一建设类项目立项材料,主要负责业务部分;
(六)参与评审集团管理标准二级公司自主建设类、二级公司其他自主建设类项目立项材料;
(七)主导本部门负责的统一建设类信息化项目,参与跨业务领域的项目建设;
(八)从板块管理角度,参与相关集团统一建设类项目、集团管理标准二级公司自主建设类项目的关键里程碑决策和项目验收。 第十八条 集团条线管理部门是信息化参与部门,其主要责包括: 集团板块管理部门是信息化参与部门,其主要职责包
(一)根据条线管理和业务发展需要,提出信息化建设、运维管理等需求;
(二)配合制定集团总部信息化规划、板块专业应用信息化规划;
(三)参与审核集团总部信息化工作计划和预算,参与审核二级公司信息化年度投资计划和投资预算;
(四)参与编制条线管理相关信息化标准的业务部分,并监督执行;
(五)参与编制集团统一建设类项目立项材料,主要负责业务部分;
(六)参与评审集团管理标准二级公司自主建设类、二级公司其他自主建设类项目立项材料;
(七)主导本部门负责的统一建设类信息化项目,参与跨业务领域的项目建设;
(八)从条线管理角度,参与相关集团统一建设类项目、集团管理标准二级公司自主建设类项目的关键里程碑决策和项目验收。 第十九条 二级公司是信息化参与单位,主要职责包括:
(一)配合制定集团总部和所在板块专业应用信息化规划,并负责在本企业进行落实;
(二)编制本企业信息化年度工作计划和预算,并根据规定上报集团;
(三)贯彻执行集团信息化架构与标准,并根据需要制定本企业其他自主建设类系统的架构与标准;
(四)编写集团管理标准二级公司自主建设类、二级公司其他自主建设类信息化项目的立项材料;
(五)配合开展集团统一建设类项目的建设实施,并负责集团管理标准二级公司自主建设类、二级公司其他自主建设类项目的建设实施;
(六)提出集团统一建设系统的运维管理需求,并负责本地系统的运维管理工作。 第二十条 信息公司作为集团的专业二级公司,其主要职责:
(一)配合集团信息管理部分析信息化需求;
(二)配合集团信息管理部制定年度运维计划;
(三)依据合同,负责集团总部、二级公司信息化项目的建设实施和运维工作。
第四章 信息化规划管理
第二十一条 信息化规划是指理解企业业务战略和信息化现状,结合最新信息化发展趋势,提出未来信息化建设的远景、目标以及具体的实施策略。 第二十二条 集团信息化规划包括集团总部信息化规划和板块专业应用信息化规划,通常为三年规划,原则上不超过五年。 第二十三条 集团总部信息化规划管理规定:
(一)集团总经理常务会和CIO根据集团总体的业务战略需要,启动集团总部信息化规划工作,并提出发展思路和建设原则;
(二)集团信息管理部组织成立信息化规划工作组,并指定规划责任人;
(三)工作组负责开展规划设计,主要工作包括:
1.明确工作目标、制定工作计划、协调资源等前期准备工作; 2.进行集团信息化现状评估,调研集团板块管理、条线管理部门和二级公司,收集信息化规划需求,并对信息化现状进行评估、分析;
3.结合信息化现状,在集团信息化发展思路和建设原则指导下,组织开展信息化蓝图设计,并编制实施路线图,描述实施路径和项目组合;
(四)集团信息管理部负责组织集团板块管理、条线管理部门、二级公司对集团总部信息化规划进行会审,达成一致意见后上报集团CIO;
(五)集团CIO组织召开总经理常务会对集团总部信息化规划进行审批,必要时可组织外部专家参与评审;
(六)经集团总经理常务会和CIO审批通过后,形成集团总部信息化规划,报送集团战略规划部备案、纳入集团整体规划,并由信息管理部进行发布;
(七)集团信息管理部负责组织对集团板块管理部门、条线管理部门和二级公司进行必要的培训,详细解读集团信息化规划;
(八)集团信息管理部、板块管理部门、条线管理部门和二级公司严格执行集团信息化战略规划,并由集团信息管理部监控、追踪规划的落实情况。 第二十四条 集团板块专业应用信息化规划管理规定:
(一)集团总经理常务会和CIO根据集团板块业务发展需要,启动集团板块专业应用信息化规划工作,并提出发展思路和建设原则;
(二)集团信息管理部、板块管理部门联合组织成立信息化规划工作组,并由集团CIO指定规划责任人;
(三)工作组负责开展规划设计,主要工作包括
1.工作组负责明确工作目标、制定工作计划、协调资源等前期准备工作;
2.进行板块内信息化现状评估,规划调研本板块管理部门及所属二级公司、集团相关条线管理部门,收集本板块专业信息化规划需求,并对板块信息化现状进行评估、分析;
3.根据集团总部信息化规划和板块专业应用信息化规划发展思路和建设原则,结合本板块信息化建设现状,组织板块所属二级公司开展蓝图设计,设计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板块专业应用系统规划、数据规划、基础设施规划等;
(四)二级公司根据板块专业应用信息化规划,结合本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需要,通过年度信息化工作计划和项目立项等工作逐步落实板块专业应用规划;
(五)集团信息管理部负责组织集团板块管理、条线管理部门、二级公司对板块专业应用进行会审,达成一致意见后上报集团CIO;
(六)集团CIO组织召开总经理常务会对板块专业应用信息化规划进行审扌比,必要时可组织外部专家参与评审;
(七)经集团总经理常务会和CIO审批通过后,形成板块专业应用信息化规划,报送集团战略规划部备案、纳入集团整体规划,并由信息管理部进行发布。
(八)集团信息管理部会同板块管理部门,对本板块所属二级公司进行必要的培训,详细解读板块专业应用信息化规划;
(九)集团信息管理部、板块管理部门、条线管理部门和本板块所属二级公司严格执行板块专业应用信息化规划,并由集团信息管理部、板块管理部门共同监控、追踪规划的落实情况。 第二十五条 根据集团业务和信息化建设需要,由集团信息管理部组织对集团总部信息化规划、板块专业应用规划内容进行定期更新(一般以年度为单位),并将调整情况上报集团CIO审批。 第五章 信息化年度计划与预算管理 第二十六条 信息化年度计划是指在固定经营周期内(通常是一个自然年度)的信息化工作计划,包括信息化投资计划、运维管理计划、服务计划等,并描述对资源的需求、使用、监控和管理等内容。 第二十七条 信息化年度预算描述了信息化年度计划的资金使用情况,通过预算来保持资源投入和资金相匹配,实现既定的信息化目标,信息化年度预算分为投资预算和运营预算等。 第二十八条 信息化年度计划和预算分为集团总部信息化年度计划和预算、二级公司信息化年度计划和预算两部分。 第二十九条 每年10月初,集团启动下一年度信息化工作计划和预算的编制工作,集团CIO提出集团信息化年度工作计划具体要求和年度预算目标。 第三十条 集团信息管理部负责编写二级公司信息化年度工作计划编制指南,集团财务部会同集团信息管理部编写年度信息化预算编制指南,并下发至二级公司。 第三十一条 二级公司根据集团年度工作计划和预算编制通知,启动本企业年度信息化工作计划和预算编制工作。 第三十二条 集团总部信息化年度工作计划和预算管理规定:
(一)集团信息管理部在集团信息化规划、年度工作计划要求的指导下,编制集团总部信息化年度工作计划;
(二)集团板块管理部门和条线管理部门积极配合信息管理部,提出本单位所负责领域下一年度的信息化需求;
(三)集团信息管理部在集团信息化年度预算目标的指导下,依据集团总部信息化年度工作计划,编制集团总部信息化年度投资预算和运营预算。
(四)集团信息管理部组织集团板块管理部门、条线管理部门对集团总部信息化年度工作计划、投资预算进行会审,达成一致意见后,于每年11月下旬将集团总部信息化年度工作计划、投资预算和运营预算上报集团CIO。
(五)集团CIO组织召开总经理办公会对集团总部信息化年度工作计划进行审批,并于每年12月中旬形成正式批复的集团总部信息化年度工作计划;
(六)集团CIO负责对集团总部信息化年度投资预算和运营预算进行审批,并于每年12月中旬形成正式批复的集团总部信息化年度投资预算和运营预算。
(七)集团信息管理部负责将批准后的集团总部信息化年度工作计划报送集团战略规划部备案,集团战略规划部负责将其纳入集团的整体年度工作计划;
(八)集团信息管理部负责将批准后的集团总部信息化年度投资预算和运营预算报送集团财务部备案,集团财务部负责将其纳入集团整体年度预算。 第三十三条 二级公司信息化年度工作计划和预算管理规定:
(一)二级公司在集团板块专业应用信息化规划、二级公司信息化年度工作计划编制指南的指引下,组织编制本公司的信息化年度工作计划,内部组织评审后,于10月下旬形成二级公司信息化年度工作计划,并上报集团信息管理部。
(二)二级公司在信息化年度预算编制指南指导下,依据本企业信息化年度工作计划,组织编制信息化年度预算内部组织评审后,于10月下旬前形成二级公司信息化年度投资预算和运营预算,并上报集团信息管理部。
(三)集团信息管理部在收到二级公司信息化年度工作计划、投资预算10个工作日内,负责组织集团板块管理部门和条线管理部门进行会审,达成一致意见后,上报集团CIO;
(四)集团信息管理部对二级公司信息化年度运营预算进行备案;
(五)集团CIO组织召开总经理办公会对二级公司信息化年度工作计划进行审批,并于每年12月中旬形成正式批复的二级公司信息化年度工作计划;
(六)集团CIO负责对二级公司信息化年度投资预算进行审批,并于每年12月中旬形成正式批复的二级公司信息化年度投资预算。
(七)集团信息管理部负责将批准后的二级公司信息化年度工作计划报送集团战略规划部备案,并下发至二级公司;
(八)集团信息管理部负责将扌比准后的二级公司信息化年度投资预算报送集团财务部备案,并下发至二级公司。 第三十四条 集团信息管理部、板块管理部门、条线管理部门、二级公司严格执行发布后的集团信息化年度计划和预算,并由集团信息管理部监控、追踪集团信息化年度计划和预算的落实情况。 第三十五条 信息化年度计划和预算一经批准,原则上不予以调整。只有当企业经营情况、外部环境发生重大改变、业务计划和预算发生变更时,才允许信息化年度计划和预算的变更,计划和预算的变更审批流程和正常审批流程完全一致。
第六章 信息化架构与标准管理
第三十六条 集团信息化架构与标准信息化架构与标准,包括信息化架构管理和标准管理两部分内容。 第三十七条 集团信息化架构与标准管理实行“集团统一管理"的原则,充分体现架构与标准的权威性和统一性。 第三十八条 集团CIO根据集团信息化建设需要,启动信息化架构与标准编制工作,并提出建设要求。 第三十九条 集团信息管理部根据信息化建设要求,依据集团信息化规划,参照国际、行业标准,编制以下内容:
(一)集团信息化架构与标准体系;
(二)组织编制信息化架构,包括应用架构、基础设施架构、信息安全架构等;
(三)负责编制信息化标准中IT技术相关标准,包括集成标准、测试标准、基础设施标准、安全标准等;
(四)集团根据板块业务发展要求和信息化建设需要,由集团信息管理部组织集团板块管理部门,制定板块信息化建设标准,如矿山信息化建设标准等。 第四十条 集团板块管理部门、条线管理部门以及业务发展要求和集团信息化规划,制定信息化标准中与板块生产、条线管理相关的业务标准,包括业务系统功能标准等。 第四十一条 集团根据板块业务发展要求和信息化建设需要,由集团信息管理部组织集团板块管理部门,制定板块信息化建设标准,如矿山信息化建设标准等。 第四十二条 集团CIO对集团信息化架构与标准进行审批,必要时应组织外部专家,从统一性、前瞻性、适应性、全面性、合理性等方面对信息化架构与标准进行评审。 第四十三条 集团各级组织、单位严格按照集团制定的信息化架构与标准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 第四十四条 集团信息管理部会同集团板块管理、条线管理部门共同对集团各级组织、单位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架构与标准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包括项目立项审查、项目建设关键里程碑审查、项目验收审查等,其中:
(一)集团信息管理部负责从架构与标准的IT技术维度进行监督;
(二)集团板块管理、条线管理部门负责从架构与标准的业务维度进行监督。 第四十五条 集团信息管理部组织集团板块管理、条线管理部门对集团各级组织、单位对集团信息化架构与标准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
第七章 信息化项目立项管理
第四十六条 信息化建设项目,包括集团统一建设类信息化项目、集团管理标准二级公司自主建设类信息化项目、级公司自主建设类信息化项目。其范围涵盖应用系统、数据、基础设施、信息安全、运行维护等,各二级公司应对信息化项目进行单列,并上报审批。 第四十七条 集团统一建设类项目主要涵盖业务系统类项目、纯技术类项目等,其立项材料编制工作包括:
(一)集团信息管理部根据集团总部信息化规划和年度信息化计划,参与编制业务系统类项目立项材料的业务部分,并负责编制技术部分;
(二)集团板块管理部门、条线管理部门,负责编制业务系统类项目立项材料的业务部分;
(三)集团信息管理部,编制纯技术类项目的立项材料;
(四)集团信息管理部,组织集团板块管理部门、条线管理部门对项目立项材料进行会审,达成一致意见后上报集团CIO;
(五)集团CIO根据项目性质进行审批,或召开集团总经理常务会进行审批,必要时可组织外部专家参与评审;
(六)经集团总经理常务会或CIO审批通过后,予以正式立项,并将立项材料报送集团战略规划部、财务部进行备案后,开展项目后续建设工作。 第四十八条 集团管理标准二级公司自主建设类信息化项目
(一)二级公司根据集团板块专业应用信息化规划、二级公司信息化年度计划,编制集团管理标准二级公司自主建设类信息化项目立项材料,并上报集团信息管理部;
(二)集团信息管理部,组织集团板块管理部门、条线管理部门对项目立项材料进行会审,达成一致意见后上报集团CIO;
(三)集团集团CIO根据项目性质进行审批,或召开集团总经理常务会进行审批,必要时可组织外部专家参与评审;
(四)经集团总经理常务会或CIO审批通过后,予以正式立项,并将立项材料报送集团战略规划部备案后,开展项目后续建设工作。 第四十九条 二级公司其他自主建设类信息化项目
(一)二级公司根据本企业信息化年度计划和建设需要,编制自主建设类信息化项目的立项材料,并根据第六条
(三)的管理规定上报集团信息管理部。
(二)集团信息管理部,组织集团板块管理部门、条线管理部门对项目的立项材料进行会审,达成一致意见后上报集团CIO;
(三)集团CIO根据项目性质进行审批,或召开集团总经理常务会进行审批,必要时可组织外部专家参与评审;
(四)经集团总经理常务会或CIO审批通过后,予以正式立项,并将立项材料报送集团战略规划部进行备案后,开展项目后续建设工作。 第五十条 对于计划外项目的立项要严格控制,原则上不考虑予以当年立项,可根据项目情况作为下一年度计划的需求输入。 第五十一条 对于计划外的信息化项目,如国家行政要求、行业要求、意外灾害或能够获取巨大收益等情况下,经集团领导严格审批后,可予以当年立项。
第八章 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
第五十二条 信息化项目包括集团统一建设类项目(涵盖单一业务领域项目、跨业务领域项目和纯技术类项目)、集团管理标准二级公司自主建设类项目、二级公司其他自主建设类项目。 第五十三条 集团信息化项目建设以“集团统一建设核心系统、二级公司分级建设自主系统"的建设原则。 第五十四条 集团统一建设类项目的管理规定:
(一)单一业务领域集团统一建设类项目
1.集团板块管理、条线管理部门负责任命项目经理,并根据项目立项报告组织制定项目章程、项目实施计划; 2.根据项目需要,由集团信息管理部、集团板块、条线管理部门、二级公司、信息公司、项目实施商等组织,提供项目资源,成立项目组;
3.集团板块、条线管理部门、项目组组织召开项目启动会,发布项目章程,明确项目组织结构、项目计划,正式启动项目建设。 4.项目组根据项目章程、项目计划,运用规范化项目管理方法,对项目建设过程进行管理,包括需求收集、分析、项目范围管理、成本、质量、风险和资源等,确保项目进度和交付物质量; 5.由集团板块管理、条线管理部门主导项目建设,负责召开项目会议,听取项目工作进展汇报,审查项目进展和质量、审批变更,处理重大项目问题和风险等;
6.集团信息管理部参与项目关键里程碑审核工作,主要从信息化架构与标准的技术维度进行审核;
7.集团板块管理、条线管理部们参与项目关键里程碑审核工作,主要从信息化架构与标准的业务维度进行审核。 8.由项目组根据项目章程和计划,提出项目验收申请; 9.由项目的主导部门,集团板块、条线管理部门,在接到项目验收申请后,组织召开项目验收会议,对项目验收材料进行审查,包括审核项目成果是否符合项目合同、附件及有关技术文件等; 10.项目验收通过后,项目经理组织项目组将项目最终成果、相关文档或系统正式移交给项目主导方。
(二)跨业务领域集团统一建设类项目 1.集团信息管理部组织集团板块、条线管理部门成立跨业务项目领导小组,由领导小组任命项目经理,并根据项目立项报告组织制定项目章程、项目实施计划;
2.根据项目需要,由集团信息管理部、集团板块、条线管理部门、二级公司、信息公司、项目实施商等组织,提供项目资源,成立项目组;
3.项目领导小组、集团信息管理部、项目组组织召开项目启动会,并发布项目章程,明确项目组织结构、项目计划,正式启动项目建设。
4.项目组根据项目章程、项目计划,运用规范化项目管理方法,对项目建设过程进行管理,包括需求收集、分析、项目范围管理、成本、质量、风险和资源等,确保项目进度和交付物质量; 5.由集团信息管理部牵头组织板块、条线管理部门成立跨业务项目领导小组,主导项目建设,负责召开项目会议,听取项目工作进展汇报,审查项目进展和质量、审批变更、处理重大项目问题和风险等;
6.集团信息管理部参与项目关键里程碑审核工主要从信息化架构与标准的技术维度进行审核;
7.集团板块管理、条线管理部们参与项目关键里程碑审核工作,主要从信息化架构与标准的业务维度进行审核。 8.由项目组根据项目章程和计划,提出项目验收申请; 9.由项目领导小组,在接到项目验收申请后,组织召开项目验收会议,对项目验收材料进行审查,包括审核项目成果是否符合项目合同、附件及有关技术文件等;
10.项目验收通过后,项目经理组织项目组将项目最终成果、相关文档或系统正式移交给项目领导小组和相关行政管理部门。
(三)纯技术类集团统一建设项目
1.集团总部信息管理部负责任命项目经理,根据项目立项报告组织制定项目章程、项目实施计划;
2.根据项目需要,由集团信息管理部、二级公信息公司、项目实施商等组织,提供项目资司、成立项目组;
3.集团信息管理部、项目组组织召开项目启动会,并发布项目章程,明确项目组织结构、项目计划,正式启动项目建设。 4.集团板块、条线管理部门根据业务需要,提出建设需求; 5.项目组根据项目章程、项目计划,运用规范化项目管理方法,对项目建设过程进行管理,包括需求收集、分析、项目范围管理、成本、质量、风险和资源等,确保项目进度和交付物质量; 6.由集团信息管理部主导项目建设,负责召开项目会议,听取项目工作进展汇报,审查项目进展和质量、审批变更,处理重大项目问题和风险等;
7.集团信息管理部参与项目关键里程碑审核工作,从技术维度进行审核。
8.由项目组根据项目章程和计划,提出项目验收申请; 9.由集团信息管理部,在接到项目验收申请后,组织召开项目验收会议,对项目验收材料进行审查,包括审核项目成果是否符合项目合同、附件及有关技术文件等;
10.项目验收通过后,项目经理组织项目组将项目最终成果、相关文档或系统正式移交给集团信息管理部。 第五十五条 根据项目管理需要,对于同时开展多项集团相关联的信息化项目时,可以成立组成项目群管理办公室(PM0)负责项目间协调、管理,在各项目的启动阶段主要工作包括:
(一)规范启动阶段,各子项目的主要工作内容;
(二)汇总、整理各子项目计划,并上报项目群领导小组审批。
(三)审核集团统一建设类项目群中已立项子项目的变更请求;
(四)负责对各子项目的范围、成本、进度、质量、风险和资源等进行整体管控;
(五)指导各子项目开展业务管理、变革管理、信息技术管理、数据管理和综合事务管理等方面具体工作,并及时监控;
(六)协调推进项目建设中,跨单位、跨部门、跨项目的各类事项、问题和资源;
(七)及时向项目群领导小组汇报项目建设过程中重大事项和问题。 第五十六条 对集团管理标准二级公司自主建设类信息化项目、二级公司其他自主建设类信息化项目的管理规定:
(一)二级公司根据信息化建设需要,自行组织集团管理标准二级公司自主建设类项目、二级公司其他自主建设类项目启动工作,并根据需要邀请集团信息管理部、板块管理、条线管理相关人员参加项目启动会。
(二)二级公司根据信息化建设需要,自行组织集团管理二级公司其他自主建设标准二级公司自主建设类项目、类项目建设工作,集团负责从架构与标准角度对项目的执行进行监督
1.集团信息管理部主要从信息化架构与标准的技术维度进行监督; 2.集团板块管理、条线管理部门主要从信息化架构与标准的业务维度进行监督。
(三)二级公司根据信息化建设需要,自行组织集团管理二级公司其他自主建设标准二级公司自主建设类项目、类项目的验收工作,集团负责从架构与标准角度对项目的执行进行审核
1.集团信息管理部主要从信息化架构与标准的技术维度进行审核; 2.集团板块管理、条线管理部门主要从信息化架构与标准的业务维度进行审核。 第五十七条 投资项目完成并持续运营一段时间后,根据需要,由集团组织对所投资项目的运行效果进行评价。
(一)评价对象由集团信息管理部、板块管理部门、条线管理部门根据信息化建设需要提出评估申请,并报集团CIO审批,评估对象涵盖集团统一建设类项目、集团管理标准二级公司自主建设类项目、二级公司其他自主建设类项目;
(二)投资后评价由集团总部,或委托二级公司组织进行,必要时可聘请外部专家进行,并将后评价结果报集团CIO;
(三)二级公司根据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组织集团管理标准二级公司自主建设类项目、二级公司其他自主建设类项目的后评价工作。
第九章 信息化运维管理模式
第五十八条 集团信息化运维管理工作采用集中运维和本地运维相结合的分级运维模式。 第五十九条 集团统一建设类系统的部署和管理方式
(一)根据系统的特点,采用集中部署于总部或两级部署于总部、二级公司两种方式;
(二)集团信息管理部负责系统的运维管理工作;
(三)信息公司执行部署于总部、两级部署于京内二级公司系统的运维工作;
(四)集团信息管理部根据运维管理的需要,委托二级公司或通过服务合同委托信息公司执行两级部署在京外二级公司的集团统一建设类系统的运维工作。 第六十条 二级公司负责集团管理标准二级公司自主建设系统、二级公司自主建设系统的运维管理工作,可以采用自主运维的方式或通过合同委托信息公司等供应商执行运维。 第六十一条 集团信息管理部负责监督运维工作的执行情况,包括:
(一)监督日常运维状态,听取信息公司运维管理工作汇报,协调处理相关事项,如调配资源等;
(二)处理重大信息化运维事件,启动重大故障应急管理。 第六十二条 作,包括: 信息公司、二级公司根据运维服务合同,执行运维工
(一)制订详细运维实施计划;
(二)负责服务级别管理、服务台管理、事件、问题管理、日常运营维护管理、配置管理、变更管理等;
(三)定期向集团信息管理部提交服务台工作报告,描述需求、重大问题、投诉管理;
(四)定期向集团信息管理部提交运维周报,报告信息化系统运维情况;
(五)定期向集团信息管理部提交信息化系统运行报告和运行分析报告,并协助调配资源等;
(六)及时上报集团信息管理部重大运维事件,并协助处理。 第六十三条 重大故障应急预案管理
(一)集团信息管理部组织信息公司、二级公司针对重点系统,制定重大故障应急预案,内容包括:应急组织安排和通讯联络、应急响应流程、故障处置流程等。每年进行两次应急预案的演练,并定期进行更新;
(二)在重大故障发生时,由信息管理部、信息公司、级公司启动并执行应急预案,并向集团CIO提交重大故障解决情况报告。 第六十四条 为保障运维目标的实现以及促进运维管理持续改进,集团信息管理部每年年底进行运维绩效评估工作。 第六十五条 信息公司、二级公司应做好年度及月度的运维服务报告。信息管理部应结合信息公司、二级公司运维服务报告开展运维绩效评估工作,绩效评估形式和内容主要包括:
(一)业务目标的实现情况;
(二)业务部门及服务对象的满意度;
(三)运维费预算执行情况;
(四)信息公司、二级公司运维部门的组织管理情况;
(五)运维过程的规范化、标准化及改进情况等。 第六十六条 运维绩效评估方式采用提交考核报告与满意度调查的方式进行,考核频率采取每运维年度考核2次方式,第1次在运维合同签订后6个月,第2次在运维合同到期的最后1个月。 运维绩效评估工作完成后,信息管理部形成评价报告并上报集团CIO。信息公司、二级公司根据一绩效评估报告,制定明确的改进方案,经信息管理部审核确认,作为下一年度运维计划的一部分,信息管理部应监督改进方案的落实。
第十章 检查与考核
第六十七条 集团总部各部门、各二级公司应严格贯彻并执行集团信息化管理规定。 第六十八条 集团信息管理部负责对本管理办法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与考核,凡违反规定,集团信息管理部将视情节给予处罚:
(一)通报批评。
(二)追究相关人员责任。以上处罚,可单独采用,也可以合并采用。
第十一章
第六十九条 第七十条
附则
本办法由集团公司信息管理部负责释。
本办法制定于2011年x月x日,经集团CIO审批通过后正式发布,于2011年x月x日起生效。
附件
信息化管理企业税务稽查工作指南
(试行)
为规范对采用电子信息化进行管理的企业(单位)(如下简称“信息化管理企业”)的税务稽查工作,提高税务稽查工作效率,最大程度减少税务执法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及《税务稽查工作规程》等法律、法规,结合税务稽查实际,制定本指南。本指南适用于对采用电子信息化进行管理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进行税务稽查工作。
本指南中提及的“账”是指纳税人用于记录其生产经营活动过程的纸质或电子设备等有形载体。对于记录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活动情况,在纸质载体中是以书写或打印成字符的形式体现,在电子设备存储介质载体中则是以数据库类型和文档类型等电子文件的形式体现。
第一章 预案
依据:《税务稽查工作规程》第二十一条。
预案是实施税务检查的前期准备工作。实施税务检查的前期准备工作一般由检查部门负责。检查部门接收到涉税案件时,必
1 须认真做好预案工作。
一、相关信息的获取和分析
在实施检查工作前,税务检查人员应当广泛地收集与案源相关的信息资料。
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包括:
(一)税务机关内部的上级部门交办、督办;同级部门转办、协办和情报交换;下级部门(单位)要求协办等的资料信息。
(二)从税务机关内部(含国税、地税各个部门)各种信息管理(分析)系统中获取的征管、退税和发票领购使用等信息。
(三)从金融、保险、海关、财政、工商、审计、司法、计量技术监督、统计、外经贸、水电煤气、房屋管理、产权交易、烟草专卖、医保等部门和中介机构、事务单位、行业协会以及其它单位获得的涉税信息。
(四)从举报人了解到的相关信息。
(五)从互联网、各种宣传媒体等其他渠道获取的相关信息。
(六)从涉税对象内部有关人员了解的相关信息。
(七)从涉税对象的供销关系户和其内部分支(连锁)机构等关联企业了解的相关信息。
税务检查人员对所获取的案源相关信息,要认真梳理,深入分析,利用相关的科技手段、方法,了解相关联的涉税对象(分支、连锁等相关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拟出被查对象名单和涉税疑点,提出进一步检查工作的建议,提交稽查局主管领导审阅。
相关“检查工作建议”的内容应包括:案件来源情况(包括
2 接收案件时间);涉税对象基本情况;涉税疑点、分析依据、检查工作计划及建议和附列相关说明资料等。
稽查局主管领导对税务稽查部门或检查人员提交的“检查工作建议”,要认真审阅,并做出明确的工作批示,返回给提交“检查工作建议”的稽查部门或检查人员。
二、实地调查
实施税务检查工作前,税务检查人员在对被查对象的生产经营和相关管理部门等地址和其内部分布情况不了解的情况下,需要对被查对象进行实地调查工作。
实地调查工作主要内容包括:
(一)了解被查对象的实际生产经营场所、财务、业务等管理部门和相关主管人员的办公地址(场所),上、下班时间,重点掌握其财务部门的工作地址和信息化会计核算管理系统数据服务器的存放地址,以及所使用的核算管理软件品牌、版本、数据库管理系统及计算机操作系统等;
(二)制作被查对象相关地址(位臵)交通路线图;
(三)对被查对象重要涉税人员、经营场所和建筑物等进行拍照、录音和录像等(制作拍照、录音、录像等资料的,应当注明制作方法、制作时间、制作人和证明对象等内容。对声音资料,应当附有该声音内容的文字记录;对图像资料,应当附有必要的文字说明);
(四)描绘被查对象内部各职能部门和计算机数据服务器存放地址(位臵)的分布图等。
3 税务检查人员在进行实地调查工作中,可以采取约谈、实地调查及其它方式进行。要遵守工作纪律,注意安全,同时做好保密工作。
三、制定检查实施方案
税务检查人员根据前期所掌握的数据信息资料和分析结果,制定详尽切实可行的“税务检查实施方案”。“税务检查实施方案”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案件来源;
(二)涉税对象基本情况,并附上涉税对象相关的位臵交通路线图、场所建筑物等照片和其内部各检查环节分布图等;
(三) 案件实施检查工作的组织单位、负责人,以及督办和主办单位;
(四)税务检查人员集中地址、时间和进场实施检查时间;
(五)检查内容和检查工作重点;
(六)涉税对象的重点部门和相关重要涉税人员办公场所;
(七)参加检查工作的税务检查人员名单、通讯方式、具体检查任务、工作要求和乘坐的交通工具等;
(八)税务检查工作需要配备的计算机设备、税务文书和相关文具;
(九)危机预案;着装要求、后勤保障工作等其他注意事项。 税务检查人员把制作好的“税务检查实施方案”呈报稽查局主管领导审批后实施。
4 第二章 涉税电子数据的取得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一条;《(新)刑事诉讼法)》第四十八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十二条;《税收征管法》第五十四条、第五十七条、第五十八条;《税务稽查工作规程》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三条、第三十条;《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若干具体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3]47号)第十六条。
税务检查人员实施检查前,应当告知被查对象检查时间、需要准备的资料等,但预先通知有碍检查的除外。
有碍检查的情况包括:
(一)被举报有税收违法行为嫌疑的;
(二)税务机关有根据认为纳税人有税收违法行为的;
(三)其他有碍检查的情况。
被查对象做好的准备工作包括:财务以及经营方面的纸质资料(包括会计账册、会计凭证、财务报表、供应商和客户往来资料、产品目录清单、产品进销存台账、仓库盘点表单、银行资料、产品组成或制作配方、员工名册等);计算机方面的资料(包括计算机会计核算系统和业务管理系统的相关资料,如:计算机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管理系统、数据库字典等说明、数据服务器地址、相关数据库文件拷贝、备份等);相关涉税人员名单、资料。
一、重点检查环节
对采用电子信息化管理的被查对象实施税务稽查,重点检查环节主要有:计算机设备(包括计算机单机、计算机存储介质、网络工作站和服务器等);财务部门;进销存业务部门;重要涉税主管人员工作场所;银行账户等。
税务检查人员进入被查对象检查现场后,应通过观察、询问和采用相关的专业技术手段、方法,掌握被查对象的计算机(服务器)数据(数据库文件和其他文档类文件)的IP地址及物理存放位臵、财务和业务应用管理系统品牌、版本、相应支持的计算机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同时注意防止恶意删除、修改和转移涉税电子数据信息资料。
二、打印涉税电子数据信息。
对利用信息化管理的被查对象进行税务检查时,税务检查人员应要求其通过正在使用的财务、业务等应用管理系统,把所有电子账套中的关键信息打印成纸质载体,注明出处,并让其在纸质载体上签(盖)上必要的证据证明印章,以便日后作为直接证据使用。
被查对象计算机中重要涉税电子文档类文件数据量较少的,税务检查人员应在检查现场将涉税电子文档类文件打印在纸质载体上,让被查对象当事人确认并签(盖)上必要的证据证明印章。
三、拷贝、备份涉税电子数据信息
税务检查人员在对被查对象的计算机设备进行检查过程中,如遇到不配合税务检查的,税务检查人员应耐心做好说服教育工
6 作,让其了解税务稽查和纳税人的权利、义务和责任,要求其配合税务机关的检查工作,并主动向税务检查人员提供相关进入涉税计算机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员、打开电子文档等的密码和参数。
税务检查人员对涉税计算机设备只允许“读”操作,禁止任何“写”操作。税务检查人员携带进检查现场的笔记本电脑、移动存储介质等电子设备都必须提前经过杀毒,凡在被查对象计算机中运行的专业技术应用软件工具(如数据检索、拷贝、备份、恢复删除数据文件、解密等工具),应不能影响其计算机及系统正常运行,且是合法的。
如被查对象计算机(服务器)设备中会计核算管理系统方面的数据库信息量庞大,或涉及各种类型涉税文档类文件数量较多,检查现场直接打印成纸质载体有困难的,可对其计算机(服务器)设备中的涉税电子数据信息进行完整、真实的拷贝、备份操作,不允许对提取的涉税电子数据信息进行转换、加密和压缩(保持证据“与原件一致性”),并保证其计算机设备和系统正常运行和安全。具体要求:
(一)税务检查人员检查被查对象的计算机(服务器)设备时,应当让当事人对其涉税电子数据信息进行拷贝、备份数据库和文档类文件的操作。
(二)由于被查对象当事人不会操作计算机(服务器)设备,或其专业技术人员不在检查现场,或不配合税务机关的合法检查等原因,税务检查人员可以操作其计算机(服务器)设备,同时
7 必须要求当事人在场,并利用计算机系统专业工具和技术手段,对涉税计算机(服务器)设备进行检索、恢复删除数据文件、拷贝、备份等操作。
(三)在涉税检查现场,税务检查人员要求当事人提供相关计算机系统、计算机会计核算管理系统(如财务和业务系统)品牌、版本、数据库字典、各种口令密码、字符集等相关参数和历史数据库备份文件,如果当事人不能提供的,税务检查人员可采用专业工具和技术手段合法地获得,方便日后搭建模拟被查对象计算机数据运行环境,对被查对象计算机系统中生产、经营管理方面的涉税电子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和调查取证。
(四)税务检查人员在涉税检查现场,把所检索到的涉税电子数据信息拷贝、备份在有形存储介质中。存储在有形存储介质中的电子数据来源路径必须标明信息所属部门、计算机(或计算机使用人)、盘符、文件夹,方便当事人确认。
(五)税务检查人员对所采集的涉税电子数据信息特别是数据库文件,要在现场进行检验,测试是否完整。如果相关电子数据信息不完整或拷贝、备份失败,则必须重新对被查对象的电子数据信息进行拷贝、备份,保证所采集的涉税电子数据信息完整、真实、有效。
四、固定电子数据证据
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六十四条、《税务稽查工作规程》第三十条。
在涉税检查现场,税务检查人员要把所有采集到的电子数据
8 集中并拷贝、备份到两个(如需由公证机关公证签封的则需要三个)以上有足够存贮容量的有形存储介质中,做好电子数据证据固定工作。具体要求:
(一)税务检查人员让被查对象当事人对其中一个有形存储介质中涉税电子数据信息的制作情况和一致性进行确认,然后由当事人对有形存储介质进行签封。签封固定存贮有被查对象涉税电子数据信息的有形存储介质方法如下:
当事人把确认后存贮有被查对象涉税电子数据信息的有形存储介质装入一个信封(包装物)内并粘好封口,由当事人在信封(包装物)的封口处贴上封条,封条上注明(供参考):“本信封(包装物)内封存的是**(存储介质),其所存贮的电子数据信息是从我单位(公司)计算机设备中复制、备份的,由我单位(公司)提供,与原件相符,是真实、完整且未经任何改动的原始数据”,并由被查对象盖公章、注上盖章日期和时间,当事人签名(并盖指模)及被查对象中另一相关人员签名(并盖指模),注明签封人和另一相关人员的身份证号码、签封日期及时间和联系电话。签封固定存贮有被查对象涉税电子数据信息的有形存储介质由税务稽查局保存。未签封存贮有被查对象涉税电子数据信息的有形存储介质由税务稽查局对其涉税电子数据信息进行整理分析。
(二)如果当事人不配合税务检查工作,不对有形存储介质中涉税电子数据信息的制作情况和一致性进行确认的,税务稽查局可请公证机关现场予以公证,由公证人员对有形存储介质中存贮的涉税电子数据信息的制作情况、合法性和真实性进行现场公
9 正和签封。公证人员签封固定存贮有被查对象涉税电子数据信息的有形存储介质的方法如下:
公证人员把公证确认后的三个内存数据一致的有形存储介质中的其中两个分别装入两个信封(包装物)内,并粘好封口,由公证人员在信封(包装物)的封口处贴上封条,封条上注明(供参考):“本信封(包装物)内封存的是**(存储介质),其所存储的电子数据信息是从**单位(公司)计算机设备中复制、备份的,经**公证机关**公证员确认公证,其内存电子数据信息与原件相符,是真实、完整且未经任何改动的原始数据”,并盖上公证机关的公章,公证人和税务机关以外的见证人签名,注明签封人和见证人的身份证号码、有效的资格证名称、证号和签封日期、时间。签封固定好有形存储介质后,其中一份签封固定好的有形存储介质由公证机关保存,另一份由税务稽查局保存。未签封存贮有被查对象涉税电子数据信息的有形存储介质由税务稽查局对其涉税电子数据信息进行整理分析。
(三)其他能证明(如经公安机关、街道办事处、物业管理部门或房东等见证)有形存储介质中存贮有被查对象涉税电子数据信息的制作情况、合法性和一致性的有效方法。
五、调取被查对象计算机(服务器) 依据:《征管法实施细则》第八十六条。
税务检查人员在检查现场需要调取被查对象的计算机(服务器)做进一步检查时,在不影响被查对象正常生产经营的情况下,要求被查对象当事人在被调取的涉税计算机(服务器)主机上,
10 在能证明该主机不能被拆卸和加电启动的关键位臵贴上封条,封条上注明(供参考):“本计算机主机记录有我单位(公司)日常生产经营管理的电子数据资料”。然后盖上其公章,签上贴封条经手人的姓名、身份证号码、联系电话和贴封条日期、时间。同时,稽查人员要在调账清单上注明(供参考)“记录有**单位(公司)日常生产经营管理电子数据资料的计算机主机**台(规格、型号)”字样。
税务检查人员把被查对象的计算机(服务器)主机调回到税务稽查局后,在检查该计算机(服务器)主机里的电子数据信息时,必须事先通知被查对象的贴封条经手人到税务稽查局,对所调取的计算机(服务器)主机的封条进行查验并揭封,并要求贴封条的经手人出具揭封证明。揭封证明的内容如下(供参考):“****年**月**日**时,在**税务稽查局(具体地址),本人对税务稽查局调取记录有我单位(公司)日常生产经营管理电子数据资料计算机(服务器)的封条进行查验,没有发现被揭过的痕迹(封条完整),今由本人经手揭封,特此证明”,经手人签名,注明揭封日期。
如果被查对象不配合税务稽查工作对涉税计算机(服务器)主机的封条进行揭封,税务稽查局可请公证机关现场予以揭封公证,并由公证机关出具相关的“揭封公证证明”。
税务检查人员对调取被查对象计算机(服务器)主机中存贮的电子数据信息进行检查,完成提取相关电子数据资料后,按照规定办好相关的归还手续,将其归还给被查对象。
11 在检查现场,被查对象配合税务稽查局检查工作,但由于被查对象的相关人员不在现场或检查现场电力方面问题等原因,造成不能实时对涉税计算机(服务器)进行检查的,税务检查人员可在涉税计算机(服务器)主机的能证明该主机不能被拆卸和加电启动的关键位臵贴上封条,存放在检查现场并由被查对象保管,在调账清单上注明(供参考):“记录有**单位(公司)日常生产经营管理电子数据资料的计算机主机**台(规格、型号),存放在**单位(公司),并由**单位(公司)保管”,由当事人签字(盖章)确认。当具备检查条件时,税务稽查局对该计算机(服务器)主机揭封条并进行检查工作,检查结束后,按照规定办好相关的归还手续。
六、现场记录及离场确认
在涉税检查现场检查和取证过程中,税务检查人员必须做好拍照、录像、录音和现场笔录等现场取证工作,以备日后作为现场证据使用。
在涉税检查现场,当税务检查人员完成相关的检查工作后,让当事人检验其计算机设备及应用信息管理系统是否正常运行,如果无异议,要求当事人出具“税务检查离场证明书”,“税务检查离场证明书”的内容如下(供参考):“****年**月**日,**稽查局税务检查人员对我单位(公司)进行税务检查结束离开时,经查我单位(公司)所有计算机系统均正常运行工作,并没有发现税务检查人员给我单位的计算机造成任何损害和影响。特此证明”,并加盖被查对象公章,当事人签名,注明当事人身份证号码
12 及日期、时间。
第三章 涉税电子数据的管理、整理和分析
一、涉税电子数据资料管理和整理
税务稽查局内部需指定专职部门、专人保管存贮有涉税电子数据的有形存储介质(一份签封,一份没签封),建立使用登记台账对涉税电子数据资料进行管理。
(一)管理人员要注意包装和存放好有封条的存贮有涉税电子数据信息的有形存储介质,以免包装物磨损和封条脱落。
(二)保存在没有封条有形介质内的涉税电子数据信息,其存放的目录路径必须与有封条存储介质内存放的涉税电子数据信息的目录路径保持一致。上述电子数据按涉税对象、使用部门、使用人、用途、文件类型等方式,分类整理并存贮在另外新建的文件夹或其它有形存储介质中,做好文件清册,供税务稽查相关办案人员查阅和调用。
(三)税务稽查相关办案人员如需要调用涉税电子数据资料时,要做好使用登记工作。
(四)涉税电子数据资料,仅限于检查工作中使用,税务稽查相关办案人员要妥善保管,严格为纳税人保密,防止泄露外传。
(五)涉税案件结案并超过行政诉讼时效期及申诉期限后,税务稽查相关办案人员必须把相关涉税电子数据信息进行消除。
(六)涉税案件检查结案并超过行政诉讼时效期及申诉期限
13 后,负责保管贴有封条有形存储介质的税务稽查人员应通知涉税当事人见证解封,并要求当事人出具“解封见证证明”。解除封条后的有形存储介质要经过格式化、杀毒程序后才能重新使用。
二、搭建模拟被查对象计算机数据运行环境
税务稽查局搭建模拟被查对象计算机数据运行环境的计算机要专机专用。在专用的计算机中安装与被查对象相关的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把被查对象信息化会计核算系统的数据库文件附加、复制、导入、还原到该模拟计算机数据运行环境中。
税务稽查办案人员利用具有对信息化会计核算管理系统数据进行查询、统计和分析等功能的工具软件(以下简称“第三方辅助查账工具软件”),通过搭建的模拟被查对象计算机数据运行环境平台,对其中所有涉税数据库数据进行采集、转换,并导入第三方辅助查账工具软件中。
税务稽查办案人员利用第三方辅助查账工具软件平台,模拟被查对象会计核算管理系统,对涉税电子数据资料进行查询、统计和分析,查找涉税疑点。
三、涉税电子数据分析
(一)对被查对象会计核算管理系统的所有数据库进行分析 1.从被查对象调回的会计核算管理系统数据中查看、统计有多少个数据库(实例)。
2.判断哪些数据库是反映被查对象同一管理事项的财务管理和业务(进销存)管理方面的,其中涉及财务管理和业务管理的电子账套各有几个。
14 3.如果被查对象的财务管理上存在多个电子账套,可利用第三方辅助查账工具软件平台,在同一会计区间内,采用重点会计科目余额差异、线性比较、曲线节点异常变动等方法,分辨出真实反映被查对象财务状况的电子账套。
4.如果被查对象的进销存业务存在多个电子账套,可利用第三方辅助查账工具软件平台,或直接利用计算机语言及数据库查询语句,对同一时段的销售、库存、采购、费用和利润等进行差异比较,查找出能比较真实反映被查对象生产经营管理的业务电子账套。
5.通过被查对象会计核算管理系统中的辅助业务管理模块,对其中的供应商和客户以及相应的银行账户和业务往来情况进行比较,查找出能比较真实地反映被查对象生产经营管理的会计核算管理电子账套。
6.通过财务与业务电子账套比对,初步判断出应该重点检查的电子账套。
7.通过调取的财务和业务电子账套与纳税申报资料比对,初步判断出应该重点检查的电子账套。
(二)对被查对象的电子文档类文件进行分析
把被查对象的电子文档类文件按财务会计、进销存业务、银行账户、资金往来和工作总结、统计、汇报等进行分类。从上述电子文档类文件中,找出有关联并能反映出被查对象生产经营业务真实性的文档类文件。
(三)综合分析
15 1.利用计算机会计核算管理系统的电子账套、手工账套和相关文档类文件进行对比分析。
2.把计算机会计核算管理系统的电子账套、手工账套和相关文档类文件进行对比分析的结果与案件来源和预案工作中所取得的资料进行比较。
3.把计算机会计核算管理系统的电子账套、手工账套和相关文档类文件进行对比分析的结果与纳税申报表进行差异比对。
(四)疑点分析
通过对被查对象电子数据资料多方位的综合分析,初步查找出涉税疑点,把涉税疑点进行分类,并做好详细的工作记录。
第四章 证据收集
证据作为稽查工作定案依据,必须具有真实性、合法性和关联性三个特征。
税务检查人员在涉税检查现场,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利用相关的专业技术工具和手段,取得初步的笔录、录音、录像、照相、电子数据和纸质资料,而这些资料还不能作为定案的证据,还必须有能够证明这些资料所反映内容是真实和关联的资料,才能作为定案证据。
税务检查人员可利用“票、货、款”、供应商、客户、经手人、合同等途径和方式方法对涉税疑点的真实性和关联性进行求证。在整个调查取证过程中,求证被查对象电子信息化会计核算系统
16 中输出的报表、账簿、凭证,与电子文档类文件、纸质文档、证人证言和询问笔录等与所证明的事实相关联,作为证据资料。
对于不足以证明案件事实的,要继续补充相关资料,直至形成完整的证据链。
税务检查人员将数据提取、整理、分析和取证的过程及结论,形成详细的记录,记入《税务稽查工作底稿》。
最后的定案证据资料基本上应是以纸质载体(书证)形式体现,特殊情况下需要辅以照片、录音、录像等有形存储介质资料作为定案证据。
第五章 信息化管理企业税务稽查工作总结
涉税案件检查结案后,税务检查人员要及时总结并撰写《税务稽查报告》。《税务稽查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税务稽查预案工作。 (参考第一章)
二、稽查现场实施工作。
(一)组织领导和主办单位。
(二)稽查人员集中时间和进场检查时间。
(三)重点检查的部门和个人。
(四)检查被查对象现场情况。包括被查对象计算机系统和应用管理系统情况,税务检查人员采用的手段和相应工具软件、系统工具等收集到相关电子数据信息和纸质资料、询问笔录、影
17 像、录音等资料。
(五)其他如突发性事件等情况。
三、检查分析、调查取证工作。
(一)检查分析情况,包括原始资料、检查工作底稿等。
(二)涉税疑点。
(三)分析、调查取证工作计划。
(四)分析、调查取证结果。
四、案件查处结果。
五、案件总结及稽查工作建议。
通过对被查对象的税务检查,总结检查工作亮点,梳理被查对象涉税作案的方式、方法、手段和特点,反映税务征管和稽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改进信息化管理企业税务稽查工作的建议。
第六章 信息化管理企业税务稽查设备的管理
信息化管理企业税务稽查设备包括:税务稽查办案使用的计算机(服务器和台式、笔记本电脑)、录像设备、照相设备、录音设备、取证需要的存储介质(U盘、移动硬盘、光盘等)、网线、第三方辅助查账工具软件、检索备份工具软件及对应的软件加密狗、各种解密工具软件、恢复删除数据文件工具软件、计算机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等计算机软、硬件设备。
税务稽查局内部要指定专职部门、专人保管和使用信息化管
18 理企业税务稽查设备,建立台账进行登记管理。税务稽查办案人员领用、归还和遗失应进行登记,禁止擅自把稽查设备借给与稽查工作无关的单位和人员使用或挪作它用。税务稽查办案人员因工作需要领用相关稽查设备的,工作结束后要及时归还,保管人员要做好登记管理工作。
税务稽查局需要各应用工具软、硬件生产厂家对其产品进行接口扩展、版本升级或操作辅导及其它相关业务时,未经税务稽查局有关领导同意,不能让税务稽查局工作人员和各应用工具软、硬件生产厂家技术人员私自删改、拷贝和备份相关电子数据资料及挟带信息化管理企业税务稽查设备。与各有关厂家的合作时,要按服务协议做好保密工作。
税务稽查局以外的单位、部门和个人,需要借用信息化管理企业税务稽查设备的,必须取得税务稽查局有关领导批准后方能借用或用作其它用途。
存贮有涉税电子数据信息的计算机设备,要专机专用,禁止连接、登陆互联网。
信息资源网络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信息资源是现代企业的重要战略资源,主要包括计算机系统资源和各类情报资源。信息资源安全、合理、高效的利用是企业各级员工的基本职责。
第二条 为了保障阳光集团系统内计算机及相关设备、网络系统安全良好地运行与发展,保证正常工作秩序,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三条 本制度适用于太原市阳光实业集团及各分(子)公司。
第二章 计算机及相关硬件设备使用规范 第四条 计算机操作规范:
1、开、关机的操作 (1)接通电源总开关;
(2)接通外设电源(如果有,并需要使用时); (3)接通终端电源(如果有,并需要使用时); (4)接通显示器电源;
(5)打开主机电源保持系统正常工作与操作; (6)关机:按开机时操作顺序的逆向进行操作。
2、禁止以下各项操作
(1)在通电状态下插拔各种与主机的连接线(可热插拔的除外);
(2)在通电状态下插拔终端与打印机的连接线; (3)在短时间内反复开关各种设备;
(4)计算机设备工作时,在同一电源上插接其它大功率电器;
(5)在软件系统还未正常退出时,关闭计算机电源; (6)下班或长时间外出时,计算机电源一直开通的;
3、计算机使用人员要定期(每周至少一次)做好计算机相关设备的清洁打扫及维护工作。
第五条 计算机及硬件设备故障处理规范
1、计算机使用人员须爱护各种设备,降低消耗及费用,对各种设备应按规范要求进行操作;计算机及相关设备一旦发生故障,使用人员应首先分析判断原因,如自身无法排除,应立即与网络管理人员联系解决。
2、突然停电时,应立即切断计算机电源连接线,待电源供电稳定时再重新接通。
3、网络管理人员规范
(1)对使用人员使用规范的监督及帮助
当网络管理人员发现使用人员有违规行为,应当立即劝阻;遇到情况严重的除立即制止外,还应及时向上级主管领导汇报;对使用人员在使用过程中超出常识的困难或问题要尽可能多的给予支持和帮助。
(2)对设备的例行检查
网络管理人员在设备正常运转的情况下,必须定期对核心设备进行检查。
(3)发生故障的操作流程
当网络及计算机相关设备发生故障时,网络管理人员须在最短时间内赶到现场,能当时排除的必须尽快排除,当时无法解决(特别是需要更换硬件设施)的,立即向上级主管领导汇报,并根据相应流程进行维修申请。
第六条 计算机及其相关硬件设备的申请、调配、维修规范 因工作原因,需要对计算机及相关硬件设备进行申请、调配、维修或者退回的,需要由公司网络管理人员鉴定确认,经部门领导审批之后,方可执行。严禁未经网络管理人员鉴定及部门领导批准的任何有关计算机及其相关硬件设备的领用、调换、拆装行为,违者将受到相应处罚。
第三章 责任界定
第七条 计算机资源是公司财产,任何人不得故意破坏、随意拆卸及私自带出公司。凡因上述原因或私自操作,影响到该计算机数据、设备资源,导致损失或影响使用寿命,给管理工作造成混乱或给公司带来损失的,根据情况进行相应的处罚。对造成严重损失的,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第四章 数据、信息安全规范
第八条 数据资源安全规范
1、使用人员规范
(1)使用人员的业务数据,应严格按照要求妥善存储在网络上相应的位臵;
(2)计算机使用人员应提高计算机安全意识,定期对重要的文件资料备份、保存在非本地磁盘位臵;
(3)信息及数据载体必须安全存放、保管、防止丢失或失效。
(4)使用人员必须妥善保管好自己的用户名和密码,严防被窃取而导致泄密,倘若由于密码保管不善造成泄密事故,责任由该使用人员承担;
(5)公司计算机系统的数据资料列入保密范围的,未经许可严禁任何人复制;对于在网络上运行和单机上运行的有保密登记要求的应用软件,应严格按照密级权限使用,严禁任何人越级使用;
(6)对于有版权保护的计算机软件禁止任何部门和个人擅自对外提供,否则一切后果由提供者自负;
(7)禁止随意使用未经公司网络管理人员审核的各类软件,以防病毒感染破坏计算机系统;从外获得的软件,在装机前必须联系网络管理人员审核后方可使用;
(8)集团公司各部门及各分(子)公司的业务数据,由该单位相关业务人员至少每周备份一次;重要数据由使用人员本人向网络管理人员提请制作备份。
2、网络管理人员规范
(1)网络管理人员对使用人员在数据备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供尽可能多的服务和帮助;
(2)网络管理人员只可对公司的非密资料信息进行备份和处理。
第九条 信息资源安全规范
1、所有网络用户不得随意更改局域网IP地址设臵;
2、公司互联网接入方式由集团公司行政办公室统一制定和管理,任何用户不得私自通过其他方式接入互联网;
3、严禁对服务器密码和网络管理人员密码进行任何形式的破解行为;
4、禁止在公司计算机上下载、保存和运行任何的黑客软件;
5、严禁卸载、关闭预装的杀毒及防火墙软件;
6、网络管理人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对涉及机密的网络信息对外严格保密。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条 使用人员在使用过程中,对所发现或发生的违反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人或事应该予以制止或向上级反映、举报。同时应当协助有关部门或管理人员对上述人或事进行调查、取证、处理。
第十一条 凡违反以上管理办法的行为,公司有关部门会对其进行查处;处罚分为警告、停止户头、停止单机上网、体系通报批评、罚款;触犯国家有关法律者,要报公安机关依法追究责任。
第十二条 凡公司人员人事调动前,应办理好计算机、网络等设备移交手续。
第十三条 本管理办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和《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制定。
第十四条 本制度由集团行政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十五条 本制度自颁布之日起试行,原管理制度自行作废。
太原市阳光实业有限公司 二0一三年一月十五日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保障**市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市“网上村委会”)()正常运行,加强市、乡、村三级平台管理维护,现根据国家《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市“网上村委会”是指**市委组织部、**市经信委在互联网上设立的统
一、规范、权威的全市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网站,由一个市级平台和若干乡镇、村级平台组成。
第二章 组织机构
第三条 **市“网上村委会”网站实行分级负责、分层管理。建立**市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协调小组,负责指导和协调网站建设工作。协调小组成员单位由市纪委、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委农工办、市经信委、市物价局、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市住建局、市农业局、市林牧业局、市水产局、市农机局、市粮食局、市计生委、市教育局、市卫生局、市司法局、市民政局、中国电信**公司等组成。
第四条 市委组织部具体负责与各成员单位协调、各级平台管理、考核工作。市经信委具体负责网站建设的统筹规划,对网站建设、运行、维护实施监督,组织信息员培训等。各成员单位落实相关责任科室、指定一名信息员具体负责市级平台本单位相关信息的发布、更新工作以及乡镇平台本单位相关信息发布的指导、审核工作。
第五条 各乡镇党委组织科指定一名信息员负责本乡镇平台内容更新,村信息员培训、管理、考核,村级平台信息审核等工作。各村指定一名信息员负责本村平台内容更新工作,一般由本村大学生村官担任,村党组织书记负责村级平台信息审核工作。
第三章 网站信息安全和保密
第六条 信息员要定时维护站点计算机系统,及时升级操作系统和防病毒软件,做好防范计算机病毒和网络黑客攻击的安全措施。
第七条 信息员要做好重要数据的备份,严禁向外泄漏传播登陆的用户名和口令,并按照保密规定定期修改口令。
第八条 信息员发布信息时要遵守有关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严禁制作、发布或传播危害国家安全、危害社会稳定、违反法律法规以及迷信、淫秽等有害信息;各责任主体应依法对网站上发布的信息进行监督,确保网站规范、有效、可靠运行。
第九条 信息员应自觉保守单位及个人信息秘密,在做好党务、政务、村务公开的同时,做好相关保密工作,确保公开信息不涉密,涉密信息不公开;未经当事人同意,不得公布当事人证件号码、手机号码、家庭详细住址等涉及个人隐私的信息。
第四章 网站信息发布
第十条 “网上村委会”各级信息员要及时收集本地党员教育、党建活动、公共管理、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新闻信息,注重原创性和时效性,并根据网站栏目内容,分类归纳、整理、上传至网站。
第十一条 “网上村委会”各级平台要做到栏目设置合理,内容充实完整,图片和文字格式规范,网站信息内容发生改变时能够及时更新。
第十二条 市级平台信息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农业技术:主要包括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农业科技知识、农村环境保护、农产品质量监管等信息(责任单位:农业局、林牧业局、水产局、农机局)。
2、涉农政策:主要包括国家、地方涉及农业方面的相关政策条文、规章制度及其相关解读(责任单位:市委农工办、市农业局、市林牧业局、市水产局、市农机局)。
3、市场信息:主要包括农产品农资供求信息、农产品农资求购信息以及相关的价格行情(责任单位:市物价局、
市统计局、市农业局、市林牧业局、市水产局、市农机局、市粮食局)。
4、农村经管:主要包括农村“三资”(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土地流转价格、运行、补偿和纠纷调解等信息(责任单位:市农工办、市司法局)。
5、社会管理:主要包括乡镇和村政务、村务、财务、党务公开等信息(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农工办、市财政局、市民政局)。
6、为农服务:主要包括教育、卫生、社保、民政、计生、法律、新农村建设等以民生服务为重点的信息(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卫生局、市人社局、民政局、计生委、司法局、市住建局)。
第十三条 乡镇平台信息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走进乡镇:提供乡镇概况、行政村基本情况的介绍。乡镇政府机构、领导分工、文件通知等相关内容。
2、新闻中心:提供乡镇重大活动、重要会议等信息,作为乡镇对外宣传的窗口。
3、涉农政策:提供本乡镇在涉及农业、农民的相关政策、规章和制度。
4、党的建设:提供本乡镇组织人事、廉政建设、宣传文化、人武工作、人大政协等方面的信息。
第十四条 村级平台信息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村情展示:包括村情概况、村庄图片、一村一品等内容。
2、通知公告:村“两委”成员变动、党组织作出的重要决策、评先评优情况、集体资产招投标等信息。
3、党务公开:村“两委”人员、职务、分工;党组织书记任期目标承诺;党员创争规划、党组织学习计划、先进典型事迹;党员发展、党费收缴情况;村党组织书记离任审计报告等。
4、村务公开:村委会工作计划、村部值班表、村级经济收支情况(按季度公开);一事一议、债权债务等情况;低保户、五保户名单;计划生育允许生育二胎名单、土地流转信息、集体资产资源信息、集体租赁发包信息等。
5、便民服务:农村政策、地方规章和政策规章的解读;入党、参军、低保等办事流程;农副产品价格、供求等方面的信息服务等。
第五章 信息员管理培训
第十五条 市经信委负责定期召开市级平台、乡镇平台信息员培训,对“网上村委会”日常管理、内容更新、网站安全等进行培训,提高信息员责任意识、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第十六条 各乡镇(开发区)负责定期对村级信息员开展培训活动,市经信委负责培训内容和方法的指导、督查和
考核。
第六章 网站考核奖励
第十七条 各乡镇(开发区)要将信息平台建设工作列入党建工作考核内容,定期对信息平台建设进行指导、监督和检查,确保信息平台稳定、持续运行。各行政村要配备固定的工作场所和信息员,有电脑设备和互联网连接,要建立信息平台管理办法、信息员工作职责等管理制度。
第十八条 信息员每周至少更新1条信息,市级、乡镇平台信息员每周至少择优采用下级平台1条信息,平台信息内容发生变化时,信息员须在一周时间内进行更新。市经信委每月对各级平台信息更新情况进行统计和通报。
第十九条 市委组织部每年对各级平台信息员工作情况进行考核。根据市级平台信息员考核情况评选优秀信息员,根据各乡镇两级平台建设的整体水平评选出
一、
二、三等奖,进行表彰和奖励。
第二十条 市委组织部每年组织百佳村级信息服务平台评选活动,对获奖的村信息员进行表彰奖励。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由市委组织部负责解释,并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京政办发[2008]34号 二〇〇八年六月十七日)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本市政府信息公开考核评议、监督检查、责任追究工作,确保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规范有效运行,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取政府信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国务院令第492号,以下简称《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考核坚持民主公正、客观量化、注重实效、促进工作的原则。 第三条 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考核由市政府统一领导,市政府办公厅负责组织实施,会同市保密局、市档案局、市监察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人事局、市文化局、市政府法制办、市信访办、市信息办等部门组成考核机构。
根据工作需要,可适当调整考核机构组成单位。
第四条 考核范围适用于各区县政府、市政府各工作部门和相关单位。
第二章 考核内容和标准
第五条 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考核内容:
(一)组织领导。包括分管领导、主管部门、工作机构、工作人员、岗位职责的落实情况;工作目标、计划、方案、措施的制定执行情况;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及具体实施情况;开展专项业务培训及工作人员实际业务能力情况。
(二)机制建设。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制度体系建设及在工作实践中运用执行情况。比较完善的制度体系应涵盖政府信息清理、依申请公开、保密审查、纸质形式政府信息公开的管理、审批协调、新闻发言人、虚假或不完整信息澄清、考核评议、责任追究等方面。
(三)主动公开。包括编制和更新政府信息公开目录、指南、报告、拓展公开范围、严格公开时限、规范公开方式、畅通公开渠道、落实公开场所、采取便民措施等情况。
(四)依申请公开。包括落实申请场所、规范受理及答复方式、执行收费办法、制定答复预案等情况。
(五)不予公开。包括确定不予公开的依据、落实保密审查制度、规范受理及答复方式、制定答复预案等情况。
(六)举报投诉、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社会评议。包括举报投诉办结率、复议和诉讼结果确认违法率、社会公众满意度等情况。
(七)业务工作。包括报送统计数据、情况分析,根据需要编发简报、动态,开展工作调研,创新工作机制等情况。
第六条 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要求机构健全、责任明确、人员落实、保障经费;机制完善、工作开展有章可依;公开内容和范围规范、具体、准确;公开方式多样、便民效果明显;投
诉、复议、诉讼依法处理。
考核工作实行量化标准,每年初依据工作重点确定评分细则,实现动态管理。
第三章 考核方式和程序
第七条 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考核实行日常考核与重点考核相结合,由考核机构根据工作重点确定重点被考核单位。
第八条 考核时间为每年年底或次年年初。 第九条 考核工作采取单位自查、考核机构各成员单位直接提供日常考核情况、核实自查情况的重点考核、社会评议、综合评定等方式开展。
第十条 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考核程序是:
(一)市政府办公厅依据考核办法和评分细则,制定考核方案。
(二)各单位参照考核方案组织自查,并于考核方案下发1个月内,以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报告形式将自查情况报市政府办公厅。
(三)考核机构各成员单位直接提供日常考核情况或核实自查情况。
市信息办提供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管理系统有关考核数据;
市保密局核实各单位不予公开政府信息的自查情况;
市档案局、市文化局提供各单位执行《北京市主动公开政府信息纸质文本移送管理办法(试行)》的考核情况;
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核实各单位依申请公开收费的自查情况;
市监察局核实各单位办理举报投诉的自查情况;
市政府法制办提供各单位与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有关的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结果的考核情况;
市信访办提供各非紧急救助分中心受理政府信息公开咨询的考核情况。
(四)考核机构根据日常考核和核实自查情况,确定重点被考核单位,并提前向被考核单位发出考核通知。
(五)考核机构依据考核方案,进行核实自查情况的重点考核,可邀请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参加。
(六)通过“首都之窗”网站和社情民意研究机构,面向社会公众发放满意度调查问卷,对各部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情况做出评价。
(七)市政府办公厅根据上述考核情况,起草市政府信息公开考核情况报告,报市政府信息公开联席会议讨论,形成综合评定报告,报市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审议通过后公布。
第四章 考核结果利用
第十一条 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考核纳入全市督查考核目标,由市政府对各单位政府信息公开的运作情况和各项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统一考核评价。
第十二条 对考核中发现的问题,由考核机构提出整改意见,限期整改。
第五章 责任追究
第十三条 考核发现违反《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具有以下行为之一的,视情节责令责任部门书面检查或由监察机关通报批评:
(一)不依法履行政府信息公开义务的;
(二)不及时准确公开或更新政府信息公开目录、指南的;
(三)无正当理由不受理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提出的政府信息公开申请,或不予答复的;
(四)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提出的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做出不予公开决定,拒绝说明理由的;
(五)不受理、延迟受理关于政府信息公开的举报投诉,或不予答复的;
(六)在政府信息公开相关诉讼中败诉的;
(七)在政府信息公开相关行政复议中被撤销、变更或确认违法的;
(八)拒绝、阻止、干扰对政府信息公开的监督检查、考核评议,或不落实整改意见的;
(九)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考核中连续2年不合格的;
(十)其他违反政府信息公开相关规定的行为。
第十四条 具有以下行为的,由监察机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95号)等有关规定,对主管领导和直接责任人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一)在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工作中,违反规定收费,或通过其他组织、个人以有偿服务方式提供政府信息的;
(二)故意泄漏或利用尚未公开的政府信息谋取个人利益的;
(三)未严格执行公开保密审查程序或审查不严,泄露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个人隐私,造成危害后果的。
第六章 附则
第十五条 各区县结合工作实际,参照本办法制定本区县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考核办法。 第十六条 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以及教育、医疗卫生、计划生育、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环保、公共交通、通信、邮政等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本市公共企事业单位的考核工作,由行业主管部门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办法或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十七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试行。试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由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负责协调解决。
推荐阅读: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试行)10-17
教育信息化案例之一实验教学管理信息化10-09
信息化管理考核06-03
信息化管理总结07-05
税收管理信息化09-29
信息化项目实施办法06-30
道路信息化管理平台07-06
信息化小学班级管理07-12
信息化档案管理10-11
企业信息化管理流程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