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中小学生学籍信息化管理办法
皖教基〔2013〕20号
各市、县(区)教育局:
为加强中小学生学籍信息化管理,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的通知》(教基一〔2013〕7号)要求,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省教育厅对《安徽省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网络化系统管理办法(试行)》(皖教基〔2012〕1号)进行了修订,现印发给你们,并提出如下要求,请一并贯彻执行。
一、要提高对中小学学籍信息化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中小学学籍信息化管理是基础教育管理的重要内容,是提升学籍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建立完善的中小学学籍信息系统,并在基础教育管理中共享,能够为基础教育管理和科学决策提供及时、全面和准确的数据,对于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提升教育管理的科学水平具有重要作用。中小学和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全面总结既往工作的基础上,认真贯彻有关规范要求,坚持不懈地做好工作,确保学籍信息化系统建设各项任务全面完成。
二、要加强培训和宣传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专项培训,使中小学校长和学籍管理人员全面准确掌握中小学生学籍信息化管理办法的各项要求,保证学籍管理要求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全面落实,保证学籍管理系统运行顺畅,学籍信息准确完整,学籍管理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通过致家长的一封信、召开家长会、新闻媒体宣传等方式,让家长和社会了解学籍信息化管理的有关政策规定,使学生家长在学籍信息登记,学生转学、休学等环节主动配合学校做好学生学籍信息的录入和变更工作。
三、要稳定学籍管理员队伍,落实学籍系统运行保障条件。中小学要配备综合素质高、工作认真负责的人员担任学籍管理员,对学籍管理员的工作量要予以认定体现,保证学籍管理员队伍基本稳定。中小学和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要保证必要的办公用房,硬件设备和网络条件,确保学籍系统能正常运行。根据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关于在全省统一实施中小学籍网络化管理的通知》(皖教秘基〔2011〕104号)要求,中小学学籍信息化管理所需经费在学校公用经费中列支。中小学学籍信息化管理维护费用以当年10月份学籍统计数据为依据,按照每生每年0.5元的标准,由各市、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在11月底前从学校公用经费中统一支付;2012、2013费用支付,以2013年10月份学籍统计数据为依据,在2014年3月底前支付;所需费用不得向学生收取。
四、要落实各项管理制度,逐步扩展学籍数据的运用范围。中小学校和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要认真按照《安徽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电子学籍管理工作的通知》(皖教秘基〔2013〕52号)要求,落实好学籍审核制度、学籍管理责任制度、学籍核查制度、学籍管理考核制度和学籍管理安全制度,确保学籍数据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和真实性,发挥学籍信息在基础教育管理中的作用。
各地落实有关情况,请及时报送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
安徽省教育厅 2013年12月3日(此件主动公开)
安徽省中小学生学籍信息化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中小学学籍管理,提高基础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小学学生学籍信息化管理基本信息规范〉的通知》(教基厅〔2007〕10号)和《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的通知》(教基一〔2013〕7号),省教育厅、财政厅《关于在全省统一实施中小学学生学籍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通知》(教基〔2009〕5号)和《关于在全省统一实施中小学学籍网络化管理的通知》(皖教秘基〔2011〕104号),以及学籍管理其他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省所有由政府、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依法举办的小学、初中、普通高中、特殊教育学校(以下简称学校)等不同类型学校学生的学籍管理。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中小学生学籍信息,包括学籍主管单位、学校、班级以及学生个人信息。
第四条 我省中小学学生学籍信息化管理实行分级负责、省级统筹、属地管理、学校实施的管理体制。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全省中小学学生学籍信息化管理工作,制定学籍信息化管理政策规定,指导、监督、检查全省中小学学籍信息化管理工作。
市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指导、督促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学籍信息化管理规定,应用电子学籍系统进行相应管理,指导、督促、检查其直管学校的学籍信息化管理工作。
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具体负责直管学校的学籍信息化管理工作;应用电子学籍系统进行相应管理,指导、督促、检查学校的学籍信息化管理工作。
学校负责应用电子学籍系统开展学籍信息化日常管理工作,采集、录入、上报、维护学籍信息,确保信息真实、准确、完整。第五条 本省中小学学生学籍信息化管理采用自建管理系统,并与全国中小学学籍系统对接。
第二章 学籍信息
第六条 学籍主管单位为学校所属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籍主管单位信息和学校信息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提供,由省级管理员在学籍信息网络化系统中初始创建学校时设定,同时提供系统使用账号。
第七条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学生学籍由学区中心校统一管理,在学籍信息管理系统中通过学校信息维护功能进行分校添加和维护。
第八条 学籍主管单位信息包括单位代码、单位名称、所在地行政区划码、单位地址、所在地区类别、所在地经济属性、所在地民族属性、联系电话等信息。
第九条 学校信息包括学校标识码、学校名称、学校编码、主管单位、联系电话、学校办别、驻地城乡类型、学校类别、学制等信息。
第十条 班级信息包括班级名称、班主任姓名、建班年月、学制、班级类型、荣誉称号等信息。第十一条 学生信息包括学生家庭、简历、变动、考试、评价、奖励、处分等信息。
第三章 入学和毕业
第十二条 新生入学时,学校要组织采集并在安徽省中小学学籍管理系统中录入新生信息。义务教育一年级学生,录入学生基本信息后,由系统自动分配学籍号和地区学号;义务教育七年级和高中一年级学生沿用义务教育六年级和九年级时的学籍号,地区学号由系统自动重新分配。新生通过系统的人像采集或者照片导入功能采集照片信息,各学段初始年级学生都必须采集学生入学当年的照片信息。
第十三条 学籍号以居民身份证号码为基础生成,一人一籍一号。学生居民身份证号码为学生在学籍系统中的唯一标识号,对于暂无身份证号码的学生,以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的身份证号码为标识号,填写上报学籍。
第十四条 禁止为学前教育阶段幼儿在本管理系统中建立学籍,禁止使用虚假材料建立学籍,已经取得学籍的学生不得重报学籍。
第十五条
学校在每年秋季开学后组织新生信息采集录入,并通过学籍信息网络化系统的新生预审核功能,提交给学籍主管单位审核。学籍主管单位在收到学校提交的学生信息后,及时完成新生信息审核。新生的信息采集录入、审核工作需在每年的9月30日前完成。学籍主管单位完成对新生学籍的审核后,新生正式注册入籍。
第十六条 市、县(区)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按照学校办学规模和有关规定控制班级数和班额,禁止在学籍管理系统中以虚拟班级为学生建立学籍。
第十七条 学校要及时对学生的简历、成绩、评价、奖励、处分等信息进行录入和维护。此类信息由学校自行通过系统的信息维护或者Excel导入功能进行操作,不需报学籍主管单位审核。
第十八条 学校在学年结束后,开始对毕业班学生进行毕业操作,登记毕业班学生的毕(结)业等信息。义务教育阶段由学校进行毕业信息的维护,通过系统的义务教育完成学业管理或者毕业生信息Excel导入功能进行毕业生信息的维护,完成毕业。高中教育阶段的学校通过系统的“高中毕业管理”功能进行毕业生信息的维护,然后提交学籍主管单位审批,待学籍主管单位审批后,方可完成高三学生的毕业。学校须在每年的7月31日前完成毕业操作。每年的8月1日为系统学年升级的时间,全省统一进行系统的学年学期变更,从上学年的下学期升级到新学年的上学期,所有在校生的年级自动升一级。
第四章 变动和审批
第十九条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严格执行安徽省中小学学籍管理的有关规定,认真、规范办理学生的学籍变动手续。学籍变动与审批均要通过安徽省中小学学籍管理系统进行,仅有纸质材料一律不得受理。逐步推行使用学籍管理专用电子章。
第二十条 学生因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工作调动,户籍及家庭住址变动或其他正当理由需转学的,必须通过学籍管理系统进行转学流程操作。特教学校学生转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或普通学校随班就读残疾学生转入特教学校就读的,可不办理转学手续。
第二十一条 省内转学,由学生本人或其法定监护人持转学有效证明材料向流入地学校提交转学申请,流入地学校审核同意后,通过学籍管理系统录入转学申请提交流入地学校的学籍主管部门审批。流入地学校的学籍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通过学籍管理系统及时提交流出地学校的学籍主管部门进行审核确认,流出地学校的学籍主管部门与流出地学校进行核对后,通过学籍管理系统审批并反馈意见。审批通过,学籍转到流入地学校,流入地学校接收入学,流出地学校不得保留学籍。
第二十二条 跨省转学,转入的学生,需在系统中使用跨省转入功能,通过学生学籍号调取学生外省学籍信息进行转入操作,审批通过后完成转入操作。转出的学生,须由外省转入校办理转学手续,转出地在收到学生转学申请后,予以审批确认。
第二十三条 跨境转学,转入的学生,应接续原来的学籍档案,对从未在境内建立过电子学籍的,应到学校的学籍主管单位补办学籍。转出的学生,需在系统中使用跨境转出功能,要详细注明变动去向、变动时间、变动原因,提交学校的学籍主管单位审批。
第二十四条 转入学校和其学籍主管部门、转出学校和其学籍主管部门应当分别在20个工作日内完成学生转学电子学籍审批,超出时限,系统默认审批同意。
第二十五条 在办理转学手续的过程中,各地学籍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城市本地户籍学生择校转学和高中学生利用虚假材料达到同城借读目的情况的监管。凡属本市区户籍学生转学择校的,以及利用虚假材料从外市区转入本市高中借读的,一律不得办理转学手续。学生转学一般应在学期开学后或结束前1个月内进行,学期期中确有正当理由需要转学的,应予妥善解决。
第二十六条 学生在就读期间,发生休学、复学等变动时,学校要及时在学籍信息网络系统中提交变动审批。
第二十七条 学生辍学的,学校要及时在学籍信息网络系统中提交记录,教育主管部门需在15个工作日内完成对变动信息的审核工作。
学校应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情况依法及时书面上报当地乡镇人民政府、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在义务教育阶段年限内为其保留学籍,并利用电子学籍系统进行分类管理。
义务教育阶段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辍学的,就读学校的学籍主管部门应于每学期末将辍学学生汇总转交其户籍所在地县级教育行政部门。
第五章 管理和安全
第二十八条 系统用户分为教育厅用户,市、县(区)教育行政部门用户和学校用户三类。教育厅用户具有对全省学生电子学籍信息的查询、统计等功能。市、县(区)教育行政部门用户具有对辖区内所有学校学生电子学籍信息的数据维护、查询和统计等功能,学校用户具有对本校学生电子学籍信息的数据录入、维护、查询和统计等功能。
第二十九条 学生学籍信息经系统上报后,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身份证号、照片等关键信息不允许修改。如有信息需要更正,学校应提交变更申请,由学籍主管单位进行审批。
第三十条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做好学籍信息保密工作。学籍管理员要保管好登陆的用户名和密码,密码必须保证一定的复杂度,并定期修改。
第三十一条 学籍信息由学校组织录入,经学校校长(学区负责人)审签上报。各市、县(区)教育行政部门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负责本辖区学校报送的学籍信息的审核审批,并提交本级教育部门负责人审签。各学校校长(学区负责人)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人审签学籍信息,必须同时签署诚信承诺书一并报送上一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分别将本校、本地在籍学生名单分班级在本校或本地以适当方式予以公示。省级和设区的市级教育主管部门通过对各地上报学籍信息和录入审批程序抽验等方式,督促各地和学校规范学籍信息化管理,不断提高学籍信息质量,检查结果以适当方式公布。学校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遵守学籍管理规定,恪守职责,严格把关,确保学籍管理工作程序规范、信息全面、准确、真实。第三十二条 中小学学籍管理是中小学管理的重要基础,是一项严肃而细致的工作,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必须在人力、物力、财力上予以必要的保障,确定责任心强、业务熟悉的人员专门管理,并建立相应的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整改和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将依法依规追究相关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和主管人员的责任。
(一)未按规定对学生学籍进行及时录入、变动和上报的;
(二)填写、上报学籍数据和相关信息弄虚作假的;
(三)伪造、改动学籍数据的;
(四)不能及时为学生办理入学、转学、休学、复学、升学、毕业等项手续的;
(五)有意刁难学生转学,使得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延误或不能及时入学的;
(六)泄露或非法使用学生学籍信息的;
(七)违反学籍管理的有关规定,影响学籍数据准确、完整或学生权益的其他事项。
关键词:学籍管理,.NET框架,数据库设计
一、系统设计的背景
学籍管理作为辅导员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重要性已经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建立多样化的学生学籍管理系统是高校基层管理的迫切需求。传统的学籍管理系统一直是基于EXCEL表格的形式, 不仅形式单一, 而且只能满足一般的增、删、改、查, 不能满足辅导员对学生信息的快捷管理, 学籍异动信息等的综合掌握。基于此项要求, 我们在传统学籍管理的基础上, 利用.NET设计实现了学生信息的分类导出功能和学生学籍异动信息的管理模块, 大大提高了辅导员的工作效率。
二、系统设计的需求分析
(一) 系统的体系架构。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Internet的迅速普及, 管理信息系统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简称MIS系统) 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发展, 已经不再是例行数据处理的单个系统, 而是组织机构、人的行为、科学管理、计算机技术、数据处理和知识性工作的高度结合。其体系结构也从最初的单机系统、局部网络发展到现在的客户机/服务器 (Client/Server, 简称C/S) 二层体系结构。
(二) 系统业务需求分析。本系统主要的使用对象分为两类, 一类是高校的辅导员, 他们拥有学生信息管理, 用户管理和系统管理的权限。第二类是一般用户, 只拥有查询学生信息的权限。学生学籍管理系统的使用流程包括:1.用户必须是系统的管理人员, 该系统必须有用户统一认证界面。2.用户登陆后, 就会出现一个选择界面, 界面主要分为两大块:一是学生管理, 辅导员可以进行对学生信息的查询。二是系统管理, 用户可以对系统权限和安全性进行设置。3.用户在使用查询功能之前, 必须先把学生的基本信息从Excel导入数据库, 这样用户才能进行学生信息的增、删、改、查以及数据的导出等操作。
三、学籍管理系统的设计
(一) 系统的功能模块设计。本系统功能主要是高校各学院每年新生入学、毕业生离校、中途学生转入/转出学校学生的个人学籍信息管理, 帮助学校和老师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的情况。本学生学籍管理系统又分为学生信息管理、查询和用户管理两个功能模块。
1.学生信息管理模块。主要是对学生信息 (如学号、姓名、性别、家庭住址等信息) 进行管理。本模块又分为三个子模块:添加学生信息、筛选学生信息、修改/删除学生信息。
2.用户管理模块。主要对使用本系统的用户进行如下管理:添加新用户、删除用户、用户权限设置 (本模块只有管理员和一些指定用户才能使用, 其他没有权限的人员不能进入) 。
(二) 系统数据库设计。E-R模型:见图一
(三) 系统的实现界面 (见图二)
四、系统使用的可行性
我们设计的大学生学籍管理系统是基于微软.NET Framework之上的面向对象的中间解释性语言V B.N E T (Visual Basic.NET) 和以Access (数据库管理系统) 为后台数据库的软件。不仅有GUI图形界面可以实现用户的具体操作, 而且能够通过软件可以对一些数据进行导入及修改。
结论
大学生学籍管理系统实现了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更加集中、准确的管理, 基本上可以满足二级学院内部对学生信息管理的要求, 可以实现学校的低成本投入并且有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我们设计的软件基本上可以满足辅导员对学籍管理系统的各项需求, 他们可以更加方便、有效地对学生基本信息进行编辑, 软件基本功能都能实现, 适用于各学院的基层学籍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王珊, 萨师煊.数据库系统概论 (第4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司长王定华、副司长杜柯伟,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任展涛、副主任罗方述等领导出席会议。
王定华司长在讲话中指出,学籍系统建设是“金教工程”的核心项目,是基础教育管理信息化的标志工程,是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奠基之作,受到国务院和教育部领导高度肯定,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影响。目前,学籍系统建设已取得实质进展:一是电子学籍系统全面建成;二是学籍管理制度逐步建立;三是各项工作机制逐步健全;四是应用队伍建立并不断壮大;五是转学等核心业务成效突出;六是潜在综合效益不断涌现。他强调,学籍系统建设应提高保障水平:一是继续提高应用管理水平;二是继续健全各项工作机制;三是继续提高运维保障能力;四是继续争取各方广泛支持。
展涛主任回顾了学籍系统建设的历程,他深有感触地说,完成任务的过程使大家经历了由“荣幸”到“压力”再到“成就感”的心路历程。他同时也指出,虽然各地对系统的重要性认识逐步加强,但对系统的工作难度、在全局工作中的影响力的认识尚有不足,需进一步提高。
杜柯伟副司长从学籍管理业务角度对学籍系统应用进行了解读,他表示,当前,学籍系统已经进入建设提质期和全面应用的新阶段。为更好地发挥学籍系统作用,既要加强制度建设,提高保障水平,更要从应用入手,厘清学籍管理的基本概念,深刻理解《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的各项规定和要求,深度融合学籍系统和学籍管理日常业务,用好学籍系统各项数据,使其真正成为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成为提升基础教育治理水平的强大工具。
罗方述副主任就学籍系统运行维护与技术支持服务工作作了全面介绍。他要求,各地要明确各级系统技术支持单位,落实专门负责人员,做好系统运行维护、技术支持服务和信息安全工作,保障系统长期、稳定、高效、安全运行,充分发挥系统的管理、服务和决策支撑作用。
会议还通报了学籍系统截至2014年7月底建设应用进展情况,并重点部署了五方面工作:
一是提高学籍信息质量。要求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与公安机关协作,对本省学籍进行查重、查错,向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提供问题学籍清单。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问题学籍进行核查处理。要优先完成毕业年级问题学籍处理工作。
二是全面应用系统功能。要求各地落实《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规定,加快制定完善实施细则。做好学生学籍建立、正常变动、异动的管理工作。应用学籍系统监测学生上学考勤等情况,提高义务教育管理水平。逐步在教育经费管理、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各项建设中运用学籍系统有关数据,提高科学决策水平。
三是开发完善特色需求。教育部将逐步开放学籍系统有关数据,并初步建立数据导出使用管理制度。各地要根据教育事业发展情况及早着手,结合以往应用基础,拟定业务需求,做好顶层设计,进行开发应用。自建系统对接省份要尽快过渡到以学籍系统为基础开发完善特色需求的模式上来。
四是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健全协作机制,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共同推进。健全考评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将系统应用和技术支持纳入学校教师职务(职称)评聘和工作考核。健全培训制度,实现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全覆盖,培训结束要通过考核,持证上岗。还要健全工作交流制度,奖惩制度,举报、通报等制度。
五是构建运维长效机制。各地要尽快落实学籍系统应用培训、运行维护和技术支持所需经费和人员,并满足持续发展需要。建立系统运行、维护、应急响应、数据保密等制度,细化要求,责任到人。建立运行监测机制,及时准确掌握运行情况。健全系统运行问题研判机制,畅通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快速反应和解决学籍系统问题的渠道。
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福建省、广东省、湖北省、贵州省教育厅分别介绍了工作经验。财政部以及各省教育厅相关负责同志100余人参加了会议。
新年好!新年上班第一天阅读了发在群共享内的《贵州省中小学生学籍信息化管理实施细则》,我有不太明白之处,特向各位请教,先说声谢谢!
第一,在第六条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籍管理工作。因为县级行政教育部门的学籍管理系统中对高中的招生及日常管理工作也有审核、管理、督促功能。
第二,转学流程是不是省略了转入、转出教育行政部门纸质材料审核、签章环节?只需要双方学校签章上传到学籍系统,在管理系统内再由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四方审核就行了吗?这样倒是减少了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量,更减轻了家长的负担。我这理解对吗? 第三,有关休学、复学,我个人认为应明确休学办理期限,以免造成学生已经复学了,而休学手续却未办理;休学期满不复学的,明确督促办理期限,家访督促未果的,按“追辍”程序处理上报。
第四,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学籍管理的,能否争取纳入编制?或有明确的工作量,黔教基
【2013】513号文件中规定的半个人的工作量不明确,年底计算教师工作量是部分学校老师向学校提出了工作量兑现要求,不太好实施。年前我请南明区杨晓龙老师帮我斟酌和转达省厅的学籍管理人员工作量计算公式,我也不知道是否可行?
镇宁自治县中小学学籍管理人员工作量计算公式(初拟)学校学籍管理人员工作时间长、任务繁杂,管理人员们加班加点习以为常,但因各地各校情况不同,学籍管理人员工作量难以核定,尽管管理员们都不在意,为肯定学籍管理员们工作,体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为学籍管理工作付出努力的工作人员的关心。特明确学籍管理人员工作量。
以下计算公式主要考虑了学生人数的多少,城乡工作难度的差别。但不完善,仅作参考,请省级学籍管理人员与省厅领导研究决定。同时也恳请领导考虑各级学籍管理人员工作量。
1、100人以下教学点学籍管理人员工作量计算
学生人数工作量(教学点)=45 ×0.6+2
(说明:45为规定班额人数,0.6为工作量系数,2为教学点学籍管理人员基本折算课时数,所有折算课时均为语数外标准课时)
2、乡镇中小学学籍管理人员工作量计算
学生人数工作量(乡镇小学)=45 ×0.6
学生人数工作量(乡镇中学)=50 ×0.63、县直、市直中小学以上学籍管理人员工作量计算
学生人数工作量(县直、市直小学)=45 ×0.5
业务操作培训班上的讲话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专门会议,安排部署我县中小学学生学籍管理系统后阶段主要工作。实施全国学生“一人一号”、全国统一编码、终身使用的中小学生学籍管理系统旨在加强学籍管理,全面记录学生成长,推动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为了推动这项工作顺利开展,省教育厅近日在兰州召开全省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工作培训会,在对前阶段工作总结肯定的同时,对下一阶段工作作了详细的安排部署。县教体局高度重视全县学籍管理系统建设,今天召开全县中小学生学籍管理信息系统操作培训会,对我县学籍管理建设工作进行再安排再部署。
5月14日,省教育厅召开了“全省中小学生学籍管理信息系统启动暨纸质采集培训视频会议”,对学籍系统建设工作做了全面安排部署,标志着我省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工作正式启动。我县教体局和中小学校按照省上的部署积极行动,对本县学籍系统建设工作进行了具体安
虽然目前全省中小学生学籍信息录入工作已基本完成,但学籍系统建设工作仅仅是取得了阶段性胜利,接下来的数据导入和日常管理等工作依然头绪多、任务重。加之今年自然灾害频发,各学校要进一步认清形势,切实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千方百计加快我县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确保所有学生信息数据在9月20日前全部导入系统。为保证我县学籍系统能够如期正常启用,我们将严格按照《甘肃省电子学籍管理办法》要求,加强学籍系统制度建设研究,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具体实施细则和办法,确保学籍管理系统的正常运行。
二、继续强化学籍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定期联络通报制度
学籍系统启动建设以来,各学校都成立了学籍系统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一指挥、协调系统建设相关工作,形成了较强的工作合力。各学区,各学校要以本次培训为契机,统筹协调各学校,各班级进行数据采集导入、应用培训、用户管理、日常操作和维护等工作,并层层靠实工作责任,确定联络员,切实做到“上下沟通、左右协调”。今天参加培训的业务人员,基本上都是我们各校联络员和
明确学籍管理员的工作职责,落实相关待遇;同时,及时把那些不合格、不称职的管理人员清除学籍管理队伍。要进一步加强学习培训力度,提高学籍管理员的业务水平和能力。今天参加学习培训的各位,一定要认真听讲,做好笔记,认真演练,及时提问。
四、继续严守学籍管理工作纪律,不断加强学籍信息的安全保密工作
学籍电子系统集中存储大量的学籍档案信息,涉及数万学生、家庭的个人隐私和切身利益,相对于传统的纸质保存方式,被泄露、篡改和交易的风险都大大增加。各学区,县直各学校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全力做好学籍系统信息的安全保密工作。要加强对学籍管理工作人员的安全保密教育,增强他们的安全保密意识和能力。要加强对各级账号密码的管理,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遇到特殊情况及时更改密码,确保学生信息不外泄。要提高学籍管理人员的守法意识,一经发现违规和外泄,必须按法律法规严肃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1 学籍管理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联系
学籍管理是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高校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基础性、常规性工作, 是对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整个培养过程的评价、考核、控制、管理、总结的阶段性和全过程记载, 学籍管理贯穿于学生整个学业过程始终, 关系学生的切身利益, 具有极强的原则性和政策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促使学生由个体自然人转变为遵守社会规范、能够为社会进步和发展作出贡献的社会人的重要途径。
2 传统学籍管理模式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尽管学籍管理作为高校教育教学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伴随着大学生培养的全过程。但长期以来, 特别是一些正处于发展中的高校, 学籍管理并未受到教育工作者足够的关注和认知, 工作方式方法还相对简单, 不能起到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积极作用, 主要体现在:2.1工作方式相对原始。在传统的学籍管理过程中, 多数工作采用手工方式进行, 效率低, 重复劳动多, 工作量大, 准确性和精确性不高。2.2教育空间被大量挤占。学籍管理的工作内容相对具体、工作项目纷繁复杂, 且临时性工作较多, 经常会挤占用学工人员大量的工作时间和空间, 继而影响了其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2.3覆盖面狭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体来说, 就是教育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三育人工作, 但传统学籍管理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教育育人和管理育人两个方面, 且对这两个方面的有关记载也相对片面。2.4学籍记载不实。个别学工人员出于急于完成大量的事务性工作任务的心理, 存在应付记载或安排学生干部代行记载学生鉴定的情况, 学籍档案千篇一律, 无法真实反映学生实际表现情况。尽管部分高校还在向学生及其家长邮寄《在校表现通知书》, 但也往往由于邮寄地址不详或鉴定不实等原因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一旦更换承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学工人员, 将很难通过学籍记载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学籍管理失去了意义。2.5缺乏学校与家长, 学校与学生的反馈机制。教育工作者对学生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因为反馈机制的缺失, 很多学生难以掌握自我的缺点和不足, 无法对自己进行有效的调节, 这就有可能使学生在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过程中产生一定的偏差。传统学籍管理模式的这些情况, 造成了学籍管理无法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效的服务, 学籍管理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脱钩。为此,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改善学籍管理模式至关重要。
3 现代化学籍管理模式的发展历程
基于传统学籍管理模式的不足, 广大教育工作者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础性工作的建设, 对学籍管理模式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尝试。特别是21世纪以来, 随着现代化计算机应用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普及, 越来越多的教育性工作实现了办公自动化, 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 高校的学籍管理也随之向网络信息化管理方式过渡。学籍管理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学籍管理的初级阶段———传统手工管理期 (2001年以前) ;第二阶段:现代化学籍管理模式的起步阶段———单机软件管理期 (2001年-2006年) ;第三阶段:现代化学籍管理模式的跨越阶段———普及网络管理期 (2006年至今) 。第四阶段:现代化学籍管理模式的腾飞阶段———多元化网络覆盖期 (学籍管理未来发展趋势) 。
4 展望现代化学籍管理技术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及实现的主要功能
4.1实现服务育人、管理育人、教育育人有机结合。平台将“服务育人、管理育人、教育育人”各项工作职能整合, 通过各职能部门工作人员的具体操作, 详细记载学生在校期间的各类学籍管理信息, 从报到入学到毕业离校、从各类信息更改到学籍异动、从请销假到日常考核奖惩、从学生干部调整到政治面貌变化、从成绩查询到学费清缴……基本涵盖全院服务育人、管理育人、教育育人的各领域工作, 使繁杂的学籍管理数据得到科学的统筹管理。4.2实现对各类学籍管理数据的量化统计。平台能够对记载的各类学籍管理数据进行自动分析统计, 生成统计报表。学校有关领导和工作人员可随时掌控学生的请假率、旷课率、违纪率、奖惩比例、政治面貌比例、学籍异动情况、各地区学生人数、少数民族人数、男女生比例、学生干部比例、各系人数、各年级人数、各层次人数、各专业人数、学费清缴率、图书借阅率等各类统计数据。从而能更直观的了解各职能部门的工作情况, 上述部分数据还可作为对相关部门考核的重要依据。4.3实现管理员权限分立和信息维护同步。平台区分不同工作人员的性质和内容, 对管理员权限进行明确分割, 各项工作之间即互不影响又能有效链接, 此举还能有效避免对学生信息造成不必要的外泄。同时, 各权限管理员还能在互不干扰的情况下同时进行维护操作, 实现了信息维护同步, 将极大的提高工作效率。4.4实现学生与学校之间的信息互动。平台对学生或家长提供互联网查询功能, 学生或家长可通过查询网址 (或在学校教学楼适当位置设置若干触屏式电脑查询显示屏) 对学生自然情况和在校表现情况进行自主查询, 通过查询, 学生或家长能及时掌握和了解学生在校期间的实际表现, 进而更好的帮助学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4.5实现学生与学校之间的网络沟通。平台设置信息发布功能和论坛功能。信息发布功能能及时将学校的有关通知和要求传达给学生或家长, 进一步增加学生工作的透明度, 确保学生和家长的知情权;论坛功能允许学生和家长发表适当言论, 能很好促进学校与学生、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同时, 通过学校安排管理员适当控制论坛舆论导向, 吸引学生和家长加入, 还将有助于减少学生和家长在互联网上其他网站发布学校负面消息的几率, 减少学校网络舆论的负面影响。基于上述特点, 平台建成并投入使用后, 将彻底扭转传统学籍管理模式的半手工工作状态, 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从繁重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 并会成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显著亮点。
摘要:学籍管理是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直观体现, 本文结合学籍管理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 分析传统与现代学籍管理模式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试探以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为载体, 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多元化学籍管理体系。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学籍管理
参考文献
[1]冯爱秋, 鞠慧敏.论学籍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J].素质教育论坛, 2008, 3, (下) .
[2]李玲.浅谈学籍管理信息化的现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0, 4.
[3]吴秀红.新形势下高校学籍管理的对策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6, 6.
[4]梁红杰.提高高校学籍管理现代化水平的思考[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2006, 2.
关键词:高校;学籍管理;信息化
在各大高校中,学籍管理对学校的发展以及办学效率都有着深刻的影响意义。如果学籍管理工作出现问题,那么将会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发展。因此,高校要重视对学籍管理的改进。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在目前的学籍管理中,高校逐渐将信息化引入其中,利用信息化对高校学籍管理工作进行改善,而现代信息化的应用使得高校学籍管理工作更加的全面和具体,对于学籍的保管也更加系统和规范,这极大的推动了高校学籍档案管理的发展和建设。
1.高校学籍信息化管理方面的问题
1.1体制机制不健全
信息化是时代发展的标志,其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我国的各项管理工作为了能够与时代发展同步,与社会发展要求相一致,不但的将信息化引入到管理工作中,我国高校学籍管理也不例外,其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对高校学籍进行有效的管理。实践证明,传统的高校学籍管理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而只有应用信息化技术对高校学籍管理工作进行改进,才能够有效推动高校的建设和发展,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高校的办学效率,使得学籍档案管理工作更加的系统化和科学化。
我国目前的高校学籍管理中,有部分的高校还在沿用传统的学籍管理方式,这种传统的学籍管理方式对工作效率的提升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并且很多的高校学籍管理人员相对来说年龄较大,这些人员无法高效的对信息化技术进行吸收,使得信息化管理无法在高校学籍管理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而在大部分的高校学籍管理中,并没有明确的建立相关的管理体制,在机制上不够健全,这就使得高校学籍管理工作存在诸多的问题,高校学籍信息化管理建设程度不高。
在学籍管理工作中,有的工作人员的责任心不是很强,不能够负责的完成自己的任务,导致了高校管理机制体制只有形式,没有实质。没有一套完善的管理体制机制,一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信息的查找速度慢,不准确等。
1.2高校学籍管理人员素质低下
目前我国高校学籍管理人员在年龄上都相对偏大,这些人员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管理技术上都具有落后性,这些人员的综合素质都不高,在相关的管理技术上不够全面。在工作中,很多高校的学籍管理人员都不具备较强的责任心,使得学籍管理工作常常出现漏洞,而且这些人员由于年龄较大,对于计算机的接受能力较差,无法在工作中有效的应用计算机来对学籍管理工作进行规范,这样就严重影响到了学籍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就我国目前高校学籍管理工作现状而言,很多的高校还在沿用传统的学籍管理模式,而相关的学籍管理人员也不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这些人员甚至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培训以及高等的教育,使得这些人员在接受新事物上具有明显的迟钝性,很多的学籍管理人员只会简单的计算机操作,如Word、Excel 等。由于这些人员缺乏对相关管理技能的掌握,很多的管理人员无法对有效的学籍信息进行收集、处理等,从而造成了学籍管理工作出现诸多的问题,严重影响到高校学籍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一般而言,高校的学籍管理工作相对来说比较复杂,工作量也相对较大,而且高校的学籍信息对于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影响意义,所以,学籍管理工作对于相关的管理工作有着较高的要求,不仅需要管理人员具有较强的责任心,而且还要求人员掌握必要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同时也能够高效的接受新知识和新技术,而在目前的高校学籍管理工作中,对于这些方面的内容还比较缺乏。
1.3对于学籍信息化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
现在许多高校不重视学籍的信息化管理,他们的思想仍然停留在教学工作重于一切,把更多的财力,人力,物力用在提升教学质量方面,轻视学籍的管理,尤其是学籍的信息化管理。
1.4高校学籍管理系统不能够完全满足管理工作的需要
一般来说,高校的学籍管理系统是到软件公司购买的,这有利于学校学籍信息化管理工作质量的提升,然而,这些软件不能够全面满足学籍管理工作的需要,还在某些方面存在一些不足,比如:(1)每个学校对于学籍的管理都不是完全一样的,这样就会导致对于某些特殊的问题不能解决,这是适应性不够造成的。(2)功能不足,有些学籍管理工作的环节没有在系统中体现。
2.高校学籍管理的信息化对策建议
2.1加强高校的学籍信息化管理体制机制的建设,可以促进高校的学籍管理信息化的完善。做好高校体制机制的完善,是完成高校建立学籍信息化管理的目标的前提,这也能够促使学籍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步伐加快。
2.2加大学籍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提升学籍管理人员的责任心,使学籍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学籍管理对于人才的专业性要求是非常高的,也要求人员有很强的的操作能力,一个学籍管理人员具有综合素质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对于管理工作的开展产生影响,同时影响到教学的质量,在日常工作中,应该有计划的组织学籍管理人员学习管理工作中的各项制度,强化他们的责任心,使管理人员能够用认真,积极的态度面对这项工作,为学校的学籍管理工作贡献自己的光和热。由此可见,对于培训学籍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强化责任心,强化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多么的重要。
2.3让学籍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的深入高校各个阶层的内心,只有这样,才会加速学籍管理信息化的推进工作。提升对于此项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应这样进行。首先,必须使思想统一,对于学籍信息化管理的宣传应该加大力度,进而使学校的各个层面认识到此项工作的重要性。铺设好建设学籍信息化管理的道路。
2.4面对系统软件功能的不足,高校可以利用自己学校的资源进行软件开发,每个学校都有大量的计算机老师,完全可以整合资源,开发出一套实用性强,功能足够的系统元件,这样,既合理的利用了高校的资源,也节省了高校向软件公司购买系统软件的资金,对于自己研发的系统软件,对于以后高校对于系统的维护,升级都是非常便利的,一旦系统出现问题,能够及时得到自己学校人员的解决,不必等软件公司派人解决问题。这样,对于学籍管理信息化的开展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3.结语
学籍管理信息化的开展能够提升高校对于学籍管理工作的效率,节省人力资源,减少出现的数据错误,既降低了劳动成本,还提高了学籍管理工作的质量。通过信息化的开展,能够减轻学籍管理人员的工作任务,使他们不再被繁重的,复杂的工作困扰。同时,改变了传统的手工操作模式,也使对于学籍的管理工作质量更高,效率更好,统计出来的数据的可靠程度高,准确度高。对于信息的处理更加迅速,快捷,为学校及时了解学生的学籍信息提供了可靠的保证,使学校的学籍管理工作變的更加科学、规范。由此可见,合理的开展学籍信息化的管理是多么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张前.高校学籍管理的信息化刍议.《价值工程》.2012年 10 期
[2]刘伟,李森.从迷失到观照:生命成长必须成为高校学籍管理的价值取向.《现代教育管理》.2011 年 2 期
[3]路华清. 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学籍管理面临的挑战及未来展望[J]. 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 2010(10)
建设启动工作会暨系统建设省级
培训视频会议的安排
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召开全省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启动工作会暨系统建设省级培训视频会议的通知》精神,现将我县参会事宜安排如下:
一、会议目的、任务
全面启动全省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工作,进一步统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思想认识,明确目标任务,整体部署全省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工作,开展系统建设省级培训工作。
二、主要内容
(一)省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省教育厅厅长王嘉毅就开展系统建设工作讲话;
(二)省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工作小组组长、基础教育处处长陈继宗介绍系统建设整体思路;
(三)省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工作小组副组长、省电教中心(省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任杨晓健进行全省系统建设数据采集培训。
三、参会时间
2013年5月14日(星期二)上午9:00—11:001
四、参会地点
教育局二楼会议室
五、参会人员
教育局:
张启业教育局局长
汪自仁教育党委书记教育局副局长
李钧教育局副局长
王谦教育局副局长
李生有督导室副主任
何强项目办主任
邵俊福教育股股长
师向青账务股长
韩志宏营养办主任
朱军强教育股干事
县直普通高中、县直初中、县直小学、县幼儿园、乡镇教管中心、乡镇独立初中、乡镇二级初中学生学籍信息系统管理员
六、相关要求
1.除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管理员参加教育局组织的会议外,县直学校、各初中校长还要组织主管教学的副校长、班主任在学校收看视频直播,乡镇教管中心组织所属学校校长集中统一收看视频直播。直播网址:http//vod.gsedu.cn。
并提前在5月13日9:00—11:00打开上述网址做好对接工作,做到5月14日9:00—11:00准时且保质保量完成收看任务。
2.本次视频会议责任重大,各乡镇校到教育局参会人员不得缺席,在校收看视频要做好会议记录,确保乡镇校领导、管理员、班主任熟知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操作业务,为我县做好此项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参会人员要携带《甘肃省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建设首次纸质信息采集培训手册》,该手册电子版发布在教育股群共享,请各参会乡镇校自行下载印制。
4.各乡镇校务于5月10日前上报参加会议的人员名单(乡镇教管中心各2名:教管中心主任、学籍信息管理员,县直学校、独立初中各2名: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学籍信息管理员),填报样表在教育股群共享中下载。要求选派的管理人员保持相对稳定,不能随意更换。
为了严肃研究生学籍管理工作,保证研究生学籍信息的准确性,对研究生入学后学籍信息的更改做出如下规定:
一、关键个人信息更改(姓名、身份证号)
1、学生本人持以下申请材料到研招办:
(1)更改姓名:
①《电子科大在校研究生学籍基本信息变更申请表》(一式两份); ②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
③学生证原件及复印件;
④加盖公安机关公章的户口复印件,并贴本人近期一寸彩色照片。
(2)更改身份证号码:
①上述“更改姓名”中提及的全部材料;
②公安机关出具的《公民身份号码更正证明》原件及加盖公章的复印件(个人填写错误的不需此材料)。
注:学生在校期间修改身份证号,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仅改尾号的,提交各级公安机关的格式证明; 第二层次,改行政区划的,提交县级公安机关的格式证明; 第三层次,改生日的,提交公安局原始存档的《公民身份信息变更审批表》复印件;
2、研招办对比录取信息签署意见并盖章,修改录取库信息,复印申请材料存档。
3、研究生院学生管理科修改学生信息,申请材料原件存档。
二、非关键个人信息更改
学生本人持《电子科大在校研究生学籍基本信息变更申请表》(一式两份)及相关证明到研究生院学生管理科,经审核同意后更改,申请材料原件存档。
三、证书编号(如:毕业证书编号、学位证书编号等)不能更改。
四、录取专业不能更改。
五、录取类别更改
1、录取类别只能由自筹改为委培,不得由委培改为自筹。
2、学生本人持以下申请材料到研招办:
①本人书面申请;
②已签字盖章的委培协议书一式三份。
3、研招办对比录取信息签署意见并盖章,修改录取库信息,复印申请材料存档,委培协议书一份存档。
4、研究生院学生管理科修改学生信息,申请材料原件存档。
5、学院凭委培协议书认可更改成功。
六、录取导师更改
学生在研究生院网站下载填写《电子科技大学博士/硕士研究生转换导师申请表》,然后到研究生院学位科申请办理。
研究生院二0一0年五月十日
附件:
关键词独立学院学籍管理信息反馈管理作用
独立学院学籍信息主要包括:升学率、毕业率、各类考试及格率、学生处分分析情况以及退(休)学等学籍异动。这些信息的反馈,对外可以直接体现一所院校在同类院校中的位置,同时也是教学质量的体现。对内,将这些信息按系或者班级分析后,反馈至系或者班级,可以提高其教学与管理质量的同时,也有利于教学方案的不断完善。
一、利用学生入学信息 为教学及管理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新生入学的各类信息比较全面、真实、可靠。这些信息可以作为分班、初次配备学生干部的依据,有助于教学与管理的工作顺利开展。例如,分班时,首先应考虑成绩的高低,实现均衡分班,以有利于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相互帮助。同时也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情况,制定有效的教学方案。当然,入学成绩不能完全判断出学生对学习的态度,无论成绩高低,都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其次,要考虑到学生来源,不同地区和不同学校毕业的学生对学习及生活的态度存在差异。混合编班让他们在同一个班级,相互学习、相互取长补短,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另外,还应考虑到男女学生的比例,有助于学生在校期间各类活动及生活中的互帮互助。还有一些其它的信息在此不作一一阐述。
二、通过英语考试成绩分析 促进英语教学内容及方法改革
例如,我院的英语教学是按照学生入学成绩来进行重新分班、实现小班授课的。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成绩层次,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并且,每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的成绩均要进行分析,不仅要在班与班、系与系之间进行比较,更要在省内各同类高校中进行比较。这不仅能够判断我院英语教学质量的高低,也能查找出英语教学在我院中的不足。实践表明,从我院近五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的成绩统计分析来看,我院的英语教学水平在逐年提高,平均通过率也超过全省同类院校。在对各类等级考试的成绩分析中,可以很清晰地了解到教学中的不足,借以促进教学改革。所谓学无定方、教无定法告诉我们,只要重视信息反馈、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改革,就一定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教学质量。
三、以公共基础课成绩分析为依据 寻找提高教学质量的路径
在我们学院当中,基础课教学是各系各专业都要讲授的。这样的课程在同年级范围内最有可比性,也最能反映学生的学习状态。特别是大一学生,公共基础课程较多,例如英语、高等数学、思想道德修养等课程,哪个系的学生哪门课程平均成绩较高,哪门较低,都能反映出学习状态的不同。对于成绩较差的,如果是学生自身原因的,可以组织学习小组,在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如果是教师教学方法原因的,可以组织教师相互听课,查找自己不足;如果是教材原因的,可以根据实际需求,整合教材或加减相应内容,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通过共公基础教学课的成绩分析,也可以从中找出存在的其它原因,学生自身的原因不仅体现在公共课、专业课上,学习方法和态度也可能会存在问题。这样,教师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去解决问题。
四、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成绩 促进其自主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新教学观念的重要标志就是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这也是教育界已经认同的一条基本原则。这肯定了学生在认知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要求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学过程中常存在着“你不想学,我要求你学”,“你不会学,我替你学”的现象,这严重影响了学生在学习上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通过将成绩分析告知学生,学生可以对自己学习情况更加了解,便于自己调整学习计划、端正学习态度。学生中,一类是积极要求进步的,基本能够做到自主学习,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二类是但求无过的学生,不管成绩的好与坏,只要及格就万岁,这类学生多数也有自主学习能力,只是不能惯彻始终,多以考前突击学习以应付考试,没有更高的追求;第三类是极少数自暴自弃型,看到自己的成绩不如别人,产生自我放弃心理,失去自主学习意识,对这类学生要重点帮助。面对以上几类学生,如何使积极的和中间层次的学生更加勇往直前,如何使自我放弃的学生走向优秀、看到希望,这正需要教师及学生工作者的正确引导。通过成绩分析信息反馈,使学生能够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端正学习态度,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通过成绩分析信息反馈,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与管理方案,使学生学习进入良性循环轨道。
档案信息化主要针对已归档的电子档案以及传统介质文件, 如纸质文件、声像文件等, 并运用数据库技术、高速扫描技术等手段, 对这些档案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转换, 在遵循信息转变原则的基础上, 将其转换成档案信息库, 实现档案资源的共享和档案信息的社会化。
1学籍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1.1有利于学籍档案的整理和查阅, 实现档案查询的准确性和快速。学籍管理部门对学生档案进行编号和分类, 并按形式的不同对上下级行文进行链接, 然后将其输入计算机网络, 这样即可以实现各级各类学籍档案快速、精准的查询和检索也可以利用自动化、智能化的设计精细复杂的模糊查找。
1.2有利于信息整合、共享、开发利用和远距离传输。通过对学生档案进行信息化处理, 不仅有效避免了过去手动建档整合信息的弊端, 而且提高了信息整合的效率, 实现了学生档案管理的科学化。将传统的学生学籍档案利用信息化手段转化成电子文档并按不同需要进行加工处理, 更加方便了教师和管理人员对学生的管理, 使档案管理的整个流程, 即收集、整理、归档和利用过程更加顺畅。
1.3有利于提高学籍档案资源的利用率, 同时用人单位也可借此对学生情况进行全面了解。比如, 通过网络, 用人单位可以对学生相关信息进行查阅, 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学习成绩、思想道德等情况, 有助于缩短学生的实习考核期, 还为学生的工作安排、人才的合理流动提供了的依据。
1.4促进了学籍档案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信息化的档案管理实现了全过程自动化, 涵盖了电子档案的生成、采集、验证、归档、入数据库、利用等环节, 改变了过去档案管理的方式, 真正实现了智能化。
2学籍档案信息化现状和存在问题
教育部及有关部门, 从2001年起, 对普通高等学校、成人高等学校及自学考试人员毕业证书的电子化管理, 对1991—2000十年间所有毕业的大专院校毕业生学历数据进行了恢登补录, 逐步建立起社会人员学历证书及相关档案的电子库。并自2005年开始, 各高校的学籍管理部门, 在国家有关部门主办的学籍管理网络平台上, 对录取的新生进行数据的网上审核工作, 学籍数据开始步入网络化和信息化管理时代。学籍管理信息化平台, 为社会、学校和用人单位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学籍信息。但是, 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 学籍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发展速度还不尽人意。
2.1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观念落后。一些学校的学籍档案管理人员对这项工作的认识不到位, 思想上轻视了档案管理的内在价值, 只是为了保管而保管, 工作方式过于简单。一些学校领导对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缺乏足够的重视和长远的发展规划, 只是片面把精力投入到教学管理上, 对档案管理关心甚少, 支持不够, 导致档案管理在政策上缺少倾斜, 经费上缺少支持。
2.2资源建设滞后, 基础业务薄弱。实现档案资源的社会共享是档案信息化建设追求的目标, 而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 档案资源建设工作目前来看仍显薄弱, 受到了制度不健全、欠缺协调与规划、观念落后、认识局限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作为学校学籍档案方面表现在: (1) 重纸质文件请电子, 导致许多有价值的电子文档丢失。 (2) 停留在维持档案日常的简单管理, 没有使用专业档案管理系统。 (3) 目录数据库不健全, 只有单一的文书档案目录数据。 (4) 档案数字化工作滞后, 无档案数据库, 查找使用手段落后。 (5) 未利用校园网络实现档案信息的综合化管理。
2.3设备老化, 经费不足。学籍档案信息化建设需要有完备的软硬件支持, 这就需要学校在经费上给予一定的支持。但不少学校的学籍管理部门存在设备陈旧、经费不足的问题, 软硬件设施跟不上档案信息化管理建设的需求。
2.4档案管理者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除了物质支持外, 学籍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更需要优秀的人才来落实, 这就对相关管理者的素质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要求他们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现代管理技术知识以及网络技术应用等方面知识和技能。目前许多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上力度不够。人才结构上, 即具备档案管理知识, 又能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网络技术、现代管理知识的综合性人才所占比例太低。在管理人员配置上, 没有规范的章程和标准, 缺少专门的管理人员, 大部分是由从事其他工作的教职工兼管。不改变这种局面, 档案信息化建设永远只是空中楼阁。
3促进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思路和对策
3.1增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转变观念, 提高认识。学籍档案的信息化建设是关系到人才管理、专业建设、教育发展的大事。学校及学籍管理人员首先要从思想上重视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 认识到这项工作的积极意义, 增强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步伐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提高认识、更新设备、加大经费和人才投入, 切实把档案信息化建设方方面面的工作抓实、抓紧、抓好。
3.2提高档案工作者信息化整体水平———注重学习, 加强培训。档案管理人员要注重学习有关档案管理的知识, 掌握管理档案必须的技能。注重加强培训普及计算机专业知识, 并在吸纳知识成果的过程中, 加快提高理论水平和基本技能, 从而赢得信息化建设和整体素质的共同进步。
3.3奠定学籍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坚实基础———统一规范, 严格标准。教育部在学籍管理信息化方面推出了相应的管理系统软件, 为学籍管理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通过采用统一的档案管理软件, 为学校学籍信息的共享提供了更大的平台, 同时由于实现了数据格式、技术标准的统一, 更加有利于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规范化, 更有利于学籍信息网络的形成。
3.4全面建立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库———加强著录, 突破难点。在学籍档案的信息化建设中, 为了最大化的挖掘原有档案信息的价值, 为当前工作服务, 需要重点加强档案数据库建设, 完善数据库编目及索引功能, 所以, 应用计算机对档案实施管理、加快加强档案数据的录入就显得格外重要。这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 把馆藏学籍档案资源全部转化为数字化信息, 最后通过计算机良好的检索系统, 实现档案由实体管理向信息管理的转变。
3.5做好信息化建设的安全防范工作———防控病毒, 注意保密。由于学籍档案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工作对计算机硬件具有一定的依赖性, 加之档案信息本身具有保密性, 因此要格外注意计算机软硬件的安全, 同时加强制度管理, 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信息损失。
3.5.1电子文档从制作开始, 就要统一管理, 责任分明。建立科学完善的规章制度确保归档文件的完整性、可靠性、真实性、准确性、可读取性和安全性;开放档案允许公众访问和下载时, 要注意限制档案和保密档案, 进行权限和密钥设置。
3.5.2计算机里必须设有强大的病毒检测装置, 加强对计算机病毒的防范。对于所接收文档, 要进行病毒检测, 携带病毒感染整个系统。在计算机软硬件更新, 数据迁移时, 要对所有移交文档及其内容要进行多形式备份和无变更确认, 确保档案内容的原始性。
学籍档案不同于一般档案, 其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周期性和分散性。计算机应用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学籍档案的管理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搭建专门的档案管理平台, 不仅能有效地实现档案的动态管理, 提高了档案管理效率, 还能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 大力推进学籍档案信息化管理, 活化档案、挖掘潜力、开发档案价值, 更好的服务师生, 推动学校各项工作又快又好的发展。
摘要:学籍档案是学生在学校学习、实验和社会实践等项活动中直接形成的, 对学校、社会和个人具有保存、证明、使用价值的历史真实记录。随着计算机、网络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办公自动化的在管理中应用, 高校学籍档案管理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作者通过多年的学籍管理工作, 提出了自己对档案信息化建设和学籍档案管理的意见和看法, 旨在与同行们共同探讨出成人教育学籍档案管理的新方法和新路子。
关键词:学籍档案,信息化建设,档案管理
参考文献
[1]邢建民.实现成人教育档案管理规范化的思考.西北大学, 2005 (5) .
[2]郑清华.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与共享[J].科技资讯, 2007 (5) .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我省中小学生学籍管理,提高新形势下基础教育科学管理水平,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受教育的权利,根据教育部《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结合我省实际,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我省所有由政府、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依法举办的小学、初中、普通高中、特殊教育学校、工读学校(以下简称学校)和在这些学校就读的学生(以下简称学生)。
第三条 我省学生学籍管理采用信息化方式,实行分级负责、省级统筹、属地管理、学校实施的管理体制。
省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统筹全省学生学籍管理工作,制订全省学生学籍管理办法;指导、监督、检查全省各地和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工作;按照国家要求建设与全国联网的学生电子学籍信息管理系统(以下简称电子学籍系统)运行环境和学生数据库,确保正常运行和数据交换。
设区市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指导、督促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认真落实国家和我省关于学生学籍管理的各项规定和要求;作为学籍主管部门指导其直管学校的学籍管理工作并应用电子学籍系统进行相应管理。
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所辖学校的学生学籍管理工作;应用电子学籍系统进行相应管理;督促学校做好学生学籍的日常管理工作。
学校负责学籍信息收集、汇总、校验、上报,应用电子学籍系统开展日常学籍管理工作,确保信息真实、准确、完整。
第二章 学籍建立
第四条 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新生应按时到校报到,办理入学注册手续。如因病或因特殊情况不能如期办理入学手续,须在开学前持有关证明向学校申请延期办理入学手续。
第五条 学生初次办理入学注册手续后,学校应及时为其采集录入学籍信息,建立学籍档案,通过电子学籍系统申请学籍号。
学籍主管部门应通过电子学籍系统及时核准学生学籍。
第六条 学籍号以学生居民身份证号为基础生成,一人一号,终身不变。学籍号具体生成规则按照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规定执行。
逐步推行包含学生学籍信息的免费学生卡。
第七条 学校不得以虚假信息建立学生学籍,不得重复建立学籍。学籍主管部门和学校应利用电子学籍系统进行查重。
学籍管理实行“籍随人走”。除普通学校接收特殊学校学生随班就读、特殊教育学校、工读学校外,学校不接收未按规定办理转学手续的学生入学。残疾程度较重、无法进入学校学习的学生,由承担送教上门的学校建立学籍。
第八条 学校应当从学生入学之日起1个月内为其建立学籍档案。学生学籍档案内容包括:
(一)学籍基础信息(格式见附件1)及信息变动情况;
(二)学籍信息证明材料(户籍证明、转学申请、休学申请等);
(三)综合素质发展报告(含学业考试信息、体育运动技能与艺术特长、参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情况等);
(四)体质健康测试及健康体检信息、预防接种信息等;
(五)在校期间的获奖信息;
(六)享受资助信息;
(七)其他相关信息和材料。
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报告样式由省教育厅另行制定。
第九条 学籍档案分为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电子档案纳入电子学籍系统管理,纸质档案由学校学籍管理员负责管理。
逐步推进学籍档案电子化,同时保留本办法第八条
(一)、(二)、(三)、(五)款纸质档案。
第十条 学生转学或在基础教育阶段升学时,学籍档案应当转至转入学校或升入学校,转出学校或毕业学校应保留电子档案备份,同时保留必要的纸质档案复印件。学生最后终止学业的学校应当归档永久保存学生的学籍档案,或按相关规定办理。
学校合并的,其学籍档案移交并入的学校管理。
学校撤销的,其学籍档案移交主管教育行政部门指定的单位管理。
第十一条 如学生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提出修改学生基础信息的,凭《居民户口簿》或其他证明文件向学校提出申请,并附《居民户口簿》复印件或其他证明复印件,由学校核准变更学籍信息,并报学籍主管部门核准。
第三章 学籍变动管理
第十二条 正常升级学生的学籍信息更新,由电子学籍系统完成。
第十三条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申请转学: 1.监护人户籍迁移或工作地发生变更,新户籍所在地或工作所在地不在原就读学校学区范围(招生范围)的;
2.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需转入新的务工所在地学校就读且提供省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证明材料的;
3.其他特殊原因确需转学的。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转回户籍所在地就读,转入学校无法提供学位的,由市、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协调解决。
第十四条 普通高中学生因监护人户籍迁移或工作地发生变更,或因其他特殊原因确需转学的,可申请转学。
普通高中同县域、同城区内不转学。普通高中之间转学执行同级互转的原则。
普通高中学生可申请转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由学生本人或监护人向转出学校提出申请,经转出学校和转入学校同意,按照中等职业学校隶属关系报相应教育行政部门批准。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学生不得转入普通高中。
第十五条 学生因病或其他特殊原因须休学的,由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提出申请,提供县级以上医疗单位证明(包括病历及医疗收费发票等)或其他有效证明,学校审核同意后,通过电子学籍系统报学籍主管部门登记。经县级以上医疗单位证明患有传染病短期不能痊愈或患有不能在学校进行正常学习的疾病的学生,学校可令其休学。毕业班学生一般不予休学。
休学期限为一年。学生休学期间学校应为其保留学籍。休学原因须记入学生学籍档案,并附相关证明。休学期满仍不能复学的,应当由学生家长或监护人持县级以上医院诊断证明或其他相关证明向学校申请延长休学期限。
学生复学时,由学生父母或监护人向学校提出申请,并提交可以正常学习的证明,学校审核同意后,及时办理相关手续,通过学籍管理系统报学籍主管部门登记。对准予复学的学生,学校按照接续学业原则安排就读年级。学生休学期满,未提出延期休学申请,又不按时复学的,按旷课处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应当及时督促学生复学,或由学生户籍所在地的街道办事处或乡、镇人民政府责令其父母或监护人送学生复学。
第十六条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在学习期间,除因出境定居外,不得以任何理由申请退学。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劝退、开除学生。
普通高中学生因病休学两年仍不能坚持继续在校学习的(须附县级以上医疗单位证明),或出境定居的(须凭学生本人护照复印件,户口簿复印件),可办理退学。
普通高中学生在一学期内连续无故旷课超过4周或累计旷课10周及以上,其间经学校与家长多次联系帮助教育无效的;或休学期满,经学校与家长联系后仍未复学或不按期办理继续休学手续的;经司法部门判刑或被采取强制性教育措施等特殊原因不能就读的,经学校报请学籍主管部门批准,按自动退学处理。
学校应及时注销退学学生的学籍。
第十七条 适龄儿童、少年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后,予以毕业。义务教育毕业证由学校主管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学校统一发放。
普通高中学生在校学习修满三年,每学年在每个领域都获得一定学分,总学分达到144学分以上(其中必修不少于116学分,选修Ⅱ不少于6学分);参加并全部通过省规定科目的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达到合格,准予毕业。普通高中毕业证书由省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印制,设区市教育行政部门核准、验印,学校校长签章、加盖学校公章后由学校统一发放。
普通高中学生修业期满但未达到规定毕业条件的,学校可发给结业证书;未学完规定课程或因故退学的,学校可根据其学习年限,发给相应肄业证明(结业证和肄业证格式见附件2)。
学生毕业证书遗失不予补发,由毕业学校出具学历证明(格式见附件3),经主管教育行政部门验印(普通高中学历证明需经设区市教育行政部门验印)后生效。学历证明原则上只补发一次。
第十八条 转学、休学、退学等学籍变动及学生基础信息修改,由学生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提交书面申请(格式分别见附件4-7)及相关证明材料,学校、学籍主管部门审核后,在电子学籍系统中进行相应操作。
学生学籍信息发生变化,学籍进行转接或学生毕业(结业、肄业)时,学校应及时维护电子学籍系统中的有关信息,并将证明材料归入学生档案。学籍主管部门应及时对学生学籍变动情况进行更新。
第十九条 学生转学或升学的,转入学校应通过电子学籍系统启动学籍转接手续,转出学校及双方学校学籍主管部门予以核办。学校应及时为升学学生更新电子学籍系统中的照片信息。
转入、转出学校和双方学校学籍主管部门应当分别在10个工作日内完成学生学籍转接。
第二十条 学生办理学籍转接手续后,转出学校应及时转出学籍档案,并在1个月内办结。
第二十一条 学生转学或升学后,转入学校应当以收到的学籍档案为基础为学生接续档案。
第二十二条 特教学校学生转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或普通学校随班就读残疾学生转入特教学校就读的,其学籍可以转入新学校,也可保留在原学校。
进入工读学校就读的学生,其学籍是否转入工读学校,由原学校与学生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商定。
第二十三条 设区市直管学校学生的转入转出情况,由学校每学期书面告知所在地县(区)教育行政部门。
第二十四条 学生到境外就读的,应当凭有效证件到现就读学校办理相关手续。回到境内后仍接受基础教育的,应接续原来的学籍档案。第二十五条 学生死亡的,学校应当凭相关证明在10个工作日内通过电子学籍系统报学籍主管部门注销其学籍。
第二十六条 学校应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情况依法及时书面上报当地乡镇人民政府、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籍主管部门,在义务教育年限内为其保留学籍,并利用电子学籍系统进行管理。
义务教育阶段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辍学的,就读学校的学籍主管部门应于每学期末将学生学籍档案转交其户籍所在地的县(区)教育行政部门。
第四章 保障措施
第二十七条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当为学籍管理提供专用电脑、扫描仪、数码相机或高清摄像头等必要的保障条件,明确管理机构,配备或指定学籍管理员,完善管理制度,建立工作机制。
对学籍管理员应当实行先培训后上岗,并保持相对稳定。学校应根据学籍管理工作任务计算学籍管理员工作量。各级学籍管理员的基本信息须报送上一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第二十八条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当每学期复核学生学籍,确保学籍变动手续完备、学生基本信息和学籍变动信息准确。
第二十九条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建立严格的保密制度。非经学籍主管部门书面批准,学籍信息一律不得向外提供,严防学籍信息外泄和滥用。
第三十条 教育行政部门违反本办法的规定,由上一级教育行政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处理。
第三十一条 学校违反本办法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校长和相关人员责任:
(一)不为已接收学生建立学籍档案的;
(二)以虚假信息建立学籍或学籍档案的;
(三)不及时把学籍变动信息纳入学籍档案的;
(四)不及时报告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情况的;
(五)接收学生不为其办理转学手续的;
(六)不按规定为学生转接学籍档案的;
(七)泄露或非法使用学生学籍信息的;
(八)擅自更改或处理学生学籍信息的;
(九)违反本办法规定的其他行为。
第五章 附则
第三十二条 学校的外籍学生和港澳台学生学籍管理,参照本办法执行。
【安徽省中小学生学籍信息化管理办法】推荐阅读:
安徽省信息化管理系统11-25
安徽省会议管理办法11-06
安徽银行招聘信息网12-02
安徽省医院感染管理办法09-13
安徽省人民政府令第243号——安徽省民用建筑节能办法12-20
安徽省建设工程质量管理办法07-23
安徽省矿山环境保护管理办法12-01
安徽省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11-02
安徽省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实施办法09-22
高效安徽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法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