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管理信息化

2024-09-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税收管理信息化(共8篇)

税收管理信息化 篇1

我国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就是建立基于统一规范的应用系统平台,依托计算机网络,国家税务总局和省一级税务局集中处理信息,覆盖所有税种、税收工作重要环节、各级国税局地税局并与有关部门联网,包括征收管理、行政管理、外部信息、决策支持系统的功能齐全、协调高效、信息共享、监控严密、安全稳定、保障有力的税收管理信息系统。上述建设目标的实现,将进一步创新税收管理方式,提高税收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全面提升税收工作水平,并对我国电子政务工程的整体建设起到示范作用,具有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是显著提高税收管理的质量和水平。税收征收率不断提高,使税款实征数不断接近法定应征数,保持税收收入与经济协调增长。征税成本和纳税成本进一步降低,税收管理效率进一步提高。对各类涉税活动的监控强化,打击税收违法犯罪更加及时有力,有效遏制税收流失。

二是大幅度提升纳税服务的质量与效率。通过信息化手段,不断丰富纳税服务的内容,拓展纳税服务渠道,简化纳税人办税手续,减轻纳税人额外负担,使纳税人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办理涉税事宜,得到优质、便捷的多元化、全方位的纳税服务,形成尊重纳税人、服务纳税人的工作机制和社会氛围。

三是进一步加强税务干部队伍建设。中国税收管理信息系统的全面建成,将实现由人管人到制度管人、程序管人的跨越,有效地避免人工作业条件下税收征管的随意性,进一步规范税收执法,加强税收执法监督,推进依法治税,进一步促进税务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干部综合素质,树立税务部门良好的社会形象。

四是中国税收管理信息系统(CTAIS)将成为我国“电子政务”的核心系统之一。税收管理信息系统的全面建成,将为国家其他电子政务项目提供丰富的共享数据源,有利于政府部门之间建立信息共享和协作关系,为加强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和提高宏观经济决策水平贡献力量。

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概括起来,就是“一个平台,两级处理,三个覆盖,四个系统”.(一)一个平台

是指建立一个包含网络硬件和基础软件的统一的技术基础平台。主要任务是逐步建立覆盖总局、国地税各级机关以及与其他政府部门联通的网络,形成基于因特网的纳税人服务网络平台,建设硬件设备平台,构建电子税务应用组件平台,建立安全管理和运行维护体系,以保证税收工作在统一、安全、稳定的网络化平台支撑下平稳运行。其中:

统一的标准是实现各信息系统互联互通的基础。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标准体系包括总体标准、基础设施标准、技术支撑标准、应用标准、数据标准、管理标准、安全标准等。

安全保障体系,就是按照现代信息安全理论,遵循国家标准,采用目前国内外先进的信息安全技术,通过建设税务CA、加强密钥管理和权限管理以及采取防火墙过滤、入侵检测、系统加固、安全性分析等防护措施,建设涵盖税务系统网络、应用和管理等各个方面的统一、稳定、高效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运行维护体系,就是通过建立以总局为核心、省级为基础,集中管理的运行维护体系,加强监控管理,及时解决运行中发生的各类问题,为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技术和业务支持。

(二)两级处理

是指依托统一的技术基础平台,逐步实现税务系统的数据信息在总局和省税务局集中处理。主要任务是在“一个平台”的支撑下,结合各地实际情况,逐步建立总局、省税务局两级数据处理中心和以省税务局为主、总局为辅的数据处理机制,实现涉税电子数据在总局、省税务局两级的集中存储、集中处理和集中管理,以使业务流程更加简化,机构趋于扁平化,管理和监控更加严密,纳税服务更加简便,系统维护更加便捷,系统运行更加安全,并使得数据的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全局分析与局部透视相结合,全面提升数据利用的价值。

(三)三个覆盖

是指应用内容逐步覆盖所有税种、税收工作重要环节、各级国税局地税局并与有关部门联网。主要任务是通过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促进信息技术和管理方法在全国税务系统得到广泛应用,逐步实现税务管理信息系统对国税、地税局管理的所有税种,税收工作运行的重要环节进行全面、有效的电子化监控,并实现与有关部门的联网,以保证税收工作便捷、规范、高效运行。

(四)四个系统

是指通过业务的重组、优化和规范,逐步形成一个包括征收管理、行政管理、外部信息、决策支持系统在内的四个信息管理应用系统。主要任务是建立以税收征管业务为主要处理对象的税收征收管理应用系统,以外部信息交换和为纳税人服务为主要处理对象的外部信息管理应用系统,以税务系统内部行政管理事务为处理对象的税务行政管理应用系统以及面向各级税务机关税收经济分析、监控和预测的税务决策支持管理应用系统,以满足税务工作多层面、全方位的应用需求。其中:

税收征收管理信息系统包括征收、管理、稽查、处罚、执行、救济等子系统,是税收管理信息化的核心应用系统。利用该系统,有利于提高税收管理的质量和效率。比如,进一步完善增值税管理信息系统,可以规范增值税网上申报纳税工作,完善对增值税专用发票抵扣及相关票证的稽核比对,堵塞增值税管理漏洞。加强个人所得税管理信息系统的试点、推广工作,可以进一步加强个人所得税管理。在现有综合征管信息系统基础上拓展功能,搭建税收管理员工作平台,完善各税种的评估指标体系,充分利用信息资源,深化企业纳税评估工作,促进纳税人真实申报纳税,不断提高税源管理水平。

税务行政管理系统包括综合办公、人力资源、财务管理、监察监督等子系统,应用范围覆盖税务机关内部管理的各方面,对于促进内部管理的规范化,提高机关工作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外部信息系统包括为纳税人服务、外部门信息交换、国际税收情报交换等子系统。为纳税人服务子系统由纳税人多渠道接入和纳税人受理平台两部分构成,提供针对纳税人的各类咨询辅导,受理纳税申报等方面事项,包括税务门户网站、多元化申报系统、呼叫中心、12366热线服务等模块,有利于提高为纳税人服务的水平。外部信息交换子系统,包括与工商、银行、海关、财政、外管、技监、公安、统计等部门信息的采集和交换等功能,对于全面掌握各方面信息,加强税源控管具有重要意义。国际税收情报交换子系统,具有对各税收协定缔约国提供的税收情报的加密处理、核查回复,以及对外情报采集、发送等功能,有利于发现和查处跨国偷避税行为,提高国际税收管理水平。

决策支持系统主要是用于实现税务系统内部数据和外部数据的集成与共享,满足统计、查询、分析、预测、监督等需要,为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决策支持系统的作用,就是对已采集的数据进行加工,为领导层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以全面了解税务管理状况,拓宽管理者的视野,为工作制度的建设提供真实的现状和优化的策略,使各项税收管理决策更具前瞻性。

完成上述建设任务,税务部门将建成拥有1个全国性行业网络,2个国家级税务处理中心,7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级税务处理中心,超过60万个内部工作站,年事务处理量超过72亿笔,总数据量超过700TB,内部用户超过60万人、外部用户上亿人(户)的全国性信息系统。

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已取得的初步成效

按照“统筹规划、统一标准,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整合资源、讲求实效,加强管理、保证安全”的原则,税务系统信息化建设已取得一定成效,为金税三期工程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初步形成了一套网络系统和设备配置

根据系统运行需要,建成了税务总局至各省、市、县国税局的四级网络,并开通了税务视频会议系统。目前,国税系统四级广域网运行顺畅,各省地税局全部实现与税务总局联网,部分省地税局建设完成了省内广域网。

二、初步建设起比较健全的安全体系以及技术和业务支持体系

根据征管数据集中处理所面临的信息安全管理风险和安全保障需求,逐步完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大力开展信息安全专业人员培训,开展风险评估,加强安全管理。配备使用防火墙、入侵检测、漏洞扫描、防病毒软件等安全产品,安全防护能力不断增强。建立税务总局呼叫中心,在全国建立11个技术支持分中心和4个业务支持分中心,以支持电话、支持门户网站和运行维护知识库为主,开展应用系统支持体系建设。

三、较好地实施了各项应用系统

目前,增值税防伪税控开票子系统已经覆盖全国约160万户一般纳税人,结束了一般纳税人使用手写版专用发票的历史,认证系统、交叉稽核系统、协查系统有效运行,提高了增值税征管水平,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案件呈明显下降趋势。

除上海外,全国3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税局全部应用综合征管信息系统,并实现征管数据的省级集中。该系统涵盖管理服务、征收监控、税务稽查、税收法制、税务执行及其他税收日常工作处理等业务功能,并通过工作流程将各项业务贯穿一起,形成了对纳税人和税务机关、税务人员的有效监控体系,规范了征纳双方的行为。许多省地税局在全省范围内统一应用自行开发的综合征管信息系统或使用税务总局推荐的地税版征管信息系统。

出口退税管理信息系统利用税务机关和海关、外汇管理、外贸管理等部门的信息,对企业申报的退税数据进行审核比对,有效防止了骗取出口退税,方便了出口企业报关出口。

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从综合征管信息系统中抽取相关数据,对税务人员的执法过程进行跟踪和监控,实时、自动地提取执法活动记录,通过预先设定的过错判定标准对执法数据进行分析比对,自动生成考核结果,并追踪到具体岗位人员。目前,该系统已推广应用到全国国税系统,并逐步在地税系统推开。

公文处理系统已基本覆盖了国、地税系统各级单位,在规范公文管理、提高办公效率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另外,还根据征管业务需要开发推广了一些应用系统,比如成品油以进控销系统、车辆购置税征管系统等,个人所得税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试点工作进展顺利。

税收管理信息化 篇2

1、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 资金投入不足

目前在信息化方面的资金投入还难以满足实际需要, 同时, 部分偏远地区税务部门至今仍存在计算机装备不足的情况, 网络建设更是无从谈起。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和沿海城市虽然税收工作的计算机装备充足, 由于税务软件开发欠缺以及税务人员应用能力有限, 导致高配置计算机只能充当简单的打字功能和存储功能, 在相应的税收业务工作中难以发挥高配置计算机应有的作用, 造成税收成本极大的浪费。

1.2 网络管理体系不完善

税收管理网络安全涉及的内容既有技术方面的问题, 也有管理方面的问题, 两方面相互补充, 缺一不可。技术方面主要侧重于防范外部非法用户的攻击, 管理方面则侧重于内部人为因素的管理。技术方面, 避免出现病毒和防御网络黑客的攻击, 保证税收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避免非法人员恶意修改数据, 对国家税款造成巨大损失。管理方面, 加大对人员素质培训, 增强安全意识, 减少因专业水平不高所造成的数据丢失、毁坏、泄露;增加数据备份机制, 防止因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数据丢失;增加监督和检查机制, 防止恶意修改数据和安全配置参数, 使税收信息化信息安全问题变得复杂化。税收是非常敏感的工作, 收税管理的信息化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定要健全税收管理制度, 增加安全系数。

1.3 高素质人才缺乏

税务人员素质不高, 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缺乏, 制约了税务系统信息化建设的全面推进。部分的税务人员观念落后, 认识不到税收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他们开展工作方式陈旧, 完全凭经验做事, 尤其是部分管理层人员, 带头作用较差, 个别排斥情绪明显;税收人员安全意识差, 数据丢失、输入错误现象时有发生;计算机专业人员缺乏, 具有较高计算机应用水平的人才不多, 精通技术管理, 又熟悉业务规程的复合型人才则更少。税收信息化管理归根到底离不开人员的配备, 人员素质不高, 专业人才缺乏严重制约了税收信息化管理的实施进程。这就要求我们在增加投入, 开发、配备硬件的基础上进行人员的专业化培训, 提高税收人员素质, 改变陈旧的观念意识, 培养其安全意识, 还要培训即懂技术有懂业务规程的专业化、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2、加强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分析

2.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我国信息化建设中设备和信息的利用率极低, 对信息只录入, 忽视了更为重要的分析整理, 造成信息堆积, 共享性、开放性不足, 信息的录入成了井中月、水中花只是好看, 却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这都要求我们要强化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应用。目前, 我国税务应用软件的开发和应用管理都比较混乱, 部分部门和单位仅从各自需求的出发, 自行研制开发软件, 没有统一的开发标准, 管理和使用起来比较困难。因此, 我们必须要在“业务统一、数据一致、信息共享、综合利用”的原则下, 有计划的、稳妥地分步实施应用软件开发, 实现软件开发的系统性、全面性、兼容性和规范性。同时加强对计算机硬件的配备, 尤其是欠发达地区, 计算机配备不足严重影响了我国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国家应加大对此地区税收改革的资金投入力度, 提升其整体操作水平, 缩小地区差距。对东部发达地区, 计算机硬件配备较好的税收部门, 而要加大软件的开发管理。

2.2 加强信息安全管理

信息安全不单纯是技术问题, 也是社会经济问题。信息安全问题的解决需要建立健全有效的信息安全管理体制, 从技术安全和管理安全两方面入手, 加强监督和检查力度;加强信息安全法制建设, 蓄意破坏、工作不负责税收人员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2.3 注重专业人才培养

税收信息化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目前, 税务系统现有专业技术人员积极性不高, 人员结构不合理, 既懂技术又懂操作流程的复合型人才缺乏。解决这一问题, 要求我们要拓宽育人、用人视野。税收管理信息化人才队伍应包括计算机、通信技术人才和信息管理、综合规划人才, 杜绝人才一面倒情况;要加大税务系统内部计算机知识培训力度, 提高税收人员技术水平;要从政治上、生活上、工作上关心信息专业人员, 提高他们的待遇, 为专业人员设立税务类别, 设立管理专业方向, 使他们在税务部门有中长期的工作前景, 形成一个吸引人才、培养人才、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

3、结论

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中国的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目前正处于向全方位税收服务体系迈进的重要时期, 加大税收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 加强信息管理安全建设, 加强税收人员专业培训, 提升税收人员整体素质, 是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顺利进行的关键, 有赖于国家、企业、个人的共同努力。

摘要:税收管理信息化是现代信息科学技术在税收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能够推动税收征收管理水平的极大提高。本文通过对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认为税收管理信息化的顺利进行就需要加强信息管理基础设施的建设, 增强税收人员安全意识, 提升税收人员专业化水平。

关键词:税收管理,信息化,财务管理

参考文献

[1]、高亮.锐收信息亿建设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5, (3) :68-69

[2]、王玉成.税收信息化浅议[J].科技信息, 2006, (7) :189-190

税收信息化在美国 篇3

收入局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是依照税收法规、税收程序和行政管理组织结构而设计的。例如,有三个不同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支持税收征管工作,因为不同种类纳税人适用不同征收程序,有着不同的要求和操作程序。并且,各地的硬件和软件也有所不同,因为不同税务服务中心和地区税务部门,可能获得不同产品,即使同样产品,使用方法也有所细微差别。另外,有许多特别的程序和系统,以适应税法特别的规定,到目前为止有800多次因为税法修改而导致计算机程序的修改。

建设规划

在收入局,税务信息化十分重视两个问题,一是如何建设税务信息化的问题,另一个是如何利用信息化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的问题。1998年,美国国会批准了收入局改组革新法案(IRS Restructuring and Reform Act of1998),收入局经科学应用国际公司(SAIC)策划,由分区域税收管理的大框架组织结构,改革成为了直接面向纳税人税收管理的大框架组织结构。

目前,收入局下属的业务单位按照纳税人类型分为工资和投资收入司、小企业和自我经营企业司、大中型企业司、免税组织和政府实体司等四个部门,分别负责不同类别纳税人的征收管理。职能单位有犯罪调查司、复议司、纳税人辩护支持服务司等部门。服务单位有纳税服务中心、信息服务中心等。

随着收入局组织结构改革,业务系统也在变革调整,因此必须更新信息技术系统来适应这种变革更新。况且,信息技术系统已经严重落后,也需要更新和集成。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收入局制定了耗资100亿美元的信息化建设15年规划,建立一个面向纳税人高效服务,税收征管高效公平的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其中10个核心信息管理子系统如下:纳税人服务系统、电子申报系统(近期建成)、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图像识别处理系统、小企业稽查管理系统、大企业审计管理系统、综合电子服务系统(战略)、综合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税收统计信息系统、综合财务管理系统。

上述各系统中,电子申报系统是近期目标,其具体规划是在2003年前使所有的申报准备工作通过电子手段完成。1999年收入局局长CharlesO.Rossotti向国会财政委员会汇报时,称信息技术在推动收入局现代化和完成国会要求在2007年底前实现80%个人电子纳税的目标等方面将起到关键作用,但是收入局需要解决资金、培训和技术问题。当年12月,国会批准从5.06亿美元信息技术资金账户支出3500万美元给美国国内收入局进行技术更新。之后,收入局与计算机科学技术公司(CSC)以及一组顶尖技术专家和咨询顾问签订了一个协议,来管理和协调对IRS核心业务系统的建立,实施税务信息化建设。

2001年,为进一步推动信息化建设步伐,收入局设立了新的副局长职位,主管信息化建设,聘请有着信息技术背景的John Reece担任副局长兼任首席信息官,由于John Reece长期在企业工作,有业务和技术整合工作经验,所以被寄予厚望。

截至目前,收入局与以计算机科学技术公司为首的八家公司签订了合同,其中科学应用国际公司(SAIC)提供核心数据库系统的总体框架、软件开发、系统集成工作,达到卡内基梅隆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三级资格水平;NorthropGrumman公司(纳斯达克上市公司)负责更新图像识别处理系统,该系统从1993年开始已经处理了8.5亿份图像及表格,该公司还将负责以后的程序修改及技术更新。为推进电子申报系统建设,加强纳税人服务系统,收入局加强了网站建设服务,在目前已经十分成功的网页上增加更多的内容,以提高信息服务的质量,例如提供近10年的税表、文献;提供在线表格,纳税人可以直接下载使用,提供纳税人经常性问题及回答,给纳税人指导;充分发挥E—mail功能,给纳税人提供新闻信息。较好的纳税服务,较大地促进了电子申报率的提高,由1998年的20%上升到2002年的35.8%。

建设经验和问题

从美国国内收入局信息化建设及初步成效等来看,有以下几点经验值得借鉴:

首先,国会、财政部、收入局等高度重视,是信息化建设成功的关键。收入局信息化建设是联邦政府各部门中最大的项目,国会财政委员会亲自过问方案制定、资金预算及实施情况,并要求按期递交实施情况报告,听取有关汇报。

其次,信息化建设中业务系统整合是信息技术实施的前提。工作实践中,随着业务工作的改变,信息技术也必须相应地改变。收入局首先完成了组织结构重组,伴随着业务系统的重新整合工作,继而提出了信息化建设规划。新设立的业务系统整合办公室在主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副局长的领导下,实施组织机构进一步重组工作,整合核心税收业务,提出业务系统整合方案,全面实现面向纳税人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重组工作。

第三,强调利用信息化建设提高为纳税人和其它业务部门的服务功能。收入局一方面加强信息技术部门建设,信息技术人员招聘、培养、使用、福利待遇得到进一步加强,信息建设经费得到有效保障,另一方面对信息建设部门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有效管理、利用信息资源,给纳税人提供高质、高效服务,给其他税务部门提供高质、高效服务,把其他业务部门当作自己客户对待。

第四,加强内部各部门之间、内部与外部协调配合,借助“外力”,推动信息化建设进程。一是业务系统整合办公室与其它业务部门协调配合,整合核心税收业务,提出业务需求方案;二是业务系统整合办公室和信息技术部门配合,共同研究制定信息技术实施方案;三是收入局与外部各大公司合作,充分发挥公司在业务和技术系统集成方面的经验和优势,借助“外力”,推动信息化建设进程。

第五,信息化建设重视战略与战术、远期与近期的关系。收入局充分考虑到信息化建设的困难,制定了十五年长期规划,从近期目标电子申报系统的建设,到远期战略目标综合电子服务系统的建设,都不可能一蹴而就,而需要一个长时间的过程。为此,收入局选择了电子申报系统、纳税人服务系统作为突破口,争取在几年内取得明显成效,对于已有的老的信息管理系统,一边继续使用,一边进行技术更新,例如数据库管理系统在新的系统建立并稳定运行之前,将继续使用,并逐渐向新的系统转移数据;对于全新开发系统,将纳入统一的信息化建设大框架,并充分考虑其业务整合性以及技术先进性。

信息不对称理论与税收征收管理 篇4

张季

信息不对称理论简介

所谓信息不对称,是指行为人之间信息占有不同。

在市场经济初期,人们假设市场是没有缺欠的,将价值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推崇备至,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主张市场的自由调节,反对市场干预,政府的角色是当好“守夜人”。西方二百多年的市场经济,由于垄断、通胀、紧缩、市场失灵、律动以及环境、人权、贫富差距等弊病,使人们看到市场并不是万能的,进而信息经济学开始流行。研究信息经济学的美国学者,1996年詹姆士·莫里斯和威廉姆·维克瑞,2001年乔治·阿克尔洛夫,迈克尔·斯宾塞和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分别获得这两个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他们的贡献是提出了买方和卖方具有非对称信息时市场运作的理论。当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时,仅仅通过价格的调整有时无法达到有效率的资源配置。在这种情况下,买方和卖方会做出各种经济决策的调整,以增进市场效率,从而使双方受益。

今天,信息经济学成为新的市场经济理论的主流,人们打破了自由市场在完全信息情况下的假设,才终于发现信息不对称的严重性。信息经济学认为:信息不对称造成市场交易双方的利益失衡,影响社会公平、公正的原则,以及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为了改善市场功能,该理论为政府主动干预市场提供根据,“看得见的手”的介入,可以使市场经济趋于完善。信息不对称理论的应用非常广泛,从传统的农产品市场到现代的金融市场,乃至延伸到行政管理领域和人们生活领域。税收的征收管理吸纳信息不对称理论,可以从新的视角解释、认识,破解税收管理的问题。

税收征管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及原因

征收人和纳税人因为位置不同,所以对涉税信息占有不同,因而形成信息不对称。我国税制结构决定了90%以上的税收来源于经营性收入和所得,所以本文以相关经营性收入和所得的税收征管为探讨对象。

1994年税制改革以来,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管理情况,提供就涉税信息管理方面正反两反面经典范例。增值税发票是增值税管理的关键环节,改革后的几年里,设计部分城市一般纳税人的增值税发票登录金税网,大部分发票邮寄传递的核对程序,由于征管程序失效,发票监控措施失灵,一时假票泛滥,真票假开,偷税猖獗,大案不断涌现,全国因增值税发票偷税案判死刑者不下百人,增值税制似乎即将失败。2001年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全国实行微机开票上网、交叉集合比对,征管形势豁然开朗,近年税收高于GDP增幅的高速增长,税收管理的高科技网络支撑和发票比对办法功不可没。追其最终原因,败则败在涉税信息的失控,成则成在涉税信息的有效控制,这是我们税收征管工作的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当前税收征管难点是纳税人不实申报问题。主要表现为:比例颇大的零申报、负申报、低申报;应建账而不建账,建真假或几套账,有账却称没有账,账簿设置和核算不规范不完整;应开发票不开发票,用收据、信用卡代替发票,应取得发票而不索取,白条子入账以及“四小票”虚开等问题。纳税人如此作为的目的只有一个,隐藏涉税信息,规避税务检查,逃避纳税义务。纳税人以以上简单几招将税务机关拒之千里,低成本、低风险的轻易偷逃税收。偷税者得便宜卖乖,洋洋自得,税务机关无计可施,望偷兴叹。究其原因无非税务机关还没有找到切实有效发现纳税人真实涉税信息的办法,“疏于管理”只道出表面现象,从何处下手解决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才是问题的关键。

税收收入的快速增长不等同于税收征管效率提高,也不应为掩饰我们对税收征管质量的忧虑的理由。由于税收征管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使得如增值税小规模和营业税纳税人不实申

报,商业税负,房产业税收,涉及“四小票”企业税收,税收优惠企业管理,企业所得税,个体税收都存在大量亟待解决的问题,造成大量的税收流失。对社会经济秩序,公平竞争,合理分配和国家调控能力亦将产生不利影响。

税收征管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存在,有着多重原因:一是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打破了单一公有制结构后,外企、合资、股份、私企、个体经济大量涌现,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加剧了征纳矛盾;二是税收征管改革价值取向存在偏差,对税收经济观,纳税服务、税收信息化的片面理解,偏离或淡化了征管质量意识。三是控制税源手段贫乏,征管能力弱化,应对措施不力,在征纳双方的博弈中,税务机关处于被动地位。所以议论了十年的“疏于管理、淡化责任”问题至今仍没有的到根本的解决。

信息不对称问题是税收征管的瓶颈。瓶颈亦称瓶颈制约,系指一种形象化的现象。比喻一个瓶子颈部比瓶身部要细,因而限制了瓶内液体顺畅的流出,只能是缓慢的涓涓细流,不管瓶体多粗,容积多大,其流量都受制于瓶颈的大小。探索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途径,消除瓶颈制约,税收流失问题才会找到突破口,税收征管质量才会得到质的提升。

税收流失是对税税收征管能力的挑战,一直也是税务工作者关注的焦点、难点和热点。国家税务总局谢旭人(前)局长认为:“及时发现和解决申报不实问题,堵塞征管漏洞,防止税收流失,使国家税款的实际征收数不断逼近应证数。可以说税源管理是税收管理的基础,税源管理的水平决定了税收征管理的水平。”(注1)山东省国税局胡金木局长指出:“健全完善管理机制,从根本上解决‘淡化责任、疏于管理’问题,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要做到这一点,建立税收征管的长效机制是不可少的,可以这样说,建立长效机制,比查补多少收入都重要。”(注2)江西省国税局曾飞同志认为:“我国税收征管改革中存在的问题:1.过分追求征管模式化。片面追求征管改革模式化,只是从形式看似乎是改革了,而实际上‘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2.税收征管改革具体目标多变。在税收征管改革具体目标设计上提法不断变化,使征管改革走了一些弯路,增加改革成本。3.忽视调动改革主体的积极性在税收征管改革过程中,过分强调机器管人和制度管人,忽视了调动广大税务人员和纳税人主动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增加了征管改革的阻力。„„5.税收改革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注3)这些对税收征管的深刻的见解和反思,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解决税收征管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对策

税收管理的核心是税源管理,税源管理的唯一目标就是真实、完整、及时掌握纳税人涉税信息。加强税收管理,提高征管效率和质量的程度,其实质就是税收征管部门逼近客观涉税信息程度。如何能够控制、掌握纳税人的应税信息呢?

纳税申报是税务机关获得纳税人涉税信息的法定的基本的渠道。为了获得真实的涉税信系,首先要搞清楚纳税人的涉税信息是怎样产生的。企业生产或经营过程是以资金流、货物流在人力、技术、设备条件下不断转换,而形成生产或经营成果的,会计以证明资金、货物变化的票据、凭证为依据,以账簿、报表为工具,核算、反映、监督这一过程即信息处理,由此可见,票据流与资金流、货物流如影相随,票据、凭证是信息的载体,账簿、报表是信息处理器。纳税申报是票据、凭证、账簿、报表的衍生物。所以票据、凭证、账簿的真实性是纳税申报真实性的前提。我们应当把税收征管的着力点,切入点、突破口放在对票据、凭证、账簿的管理上。

税务部门对账簿、凭证的管理是有法律依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二章税务管理中,第二节以六个条款规范了账簿、凭证管理。该法规定:要求“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按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的规定设置账簿,根据和发、有效凭证记账,进行合算。”;“依照国务院或者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有关税收的规定计算应纳税款。”;“税务机关是发票的主管机关,覆辙发票印制、领购、开具、取得、保管、较小的管理和监督。单位、个人在购销商品、提供或者接受经营服务以及从事其他经营活动

中,应当按照规定开具、使用、区的发票。”;“纳税人应当按照规定安装、实用税控装置,不得损毁或者擅自改动税控装置。”;“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必须按照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的保管期限保管账簿、记账凭证、完税凭证即其他有关资料。账簿、记账凭证、完税凭证即其他有关资料不得伪造、变造或者擅自损毁。”同时该法第五章有四个条款规定违反以上规定的处罚措施。

征管法对税收征管体系设计了七个环节,即:税务登记、账簿凭证管理、纳税申报、税款征收、税务检查和税收保全、征纳税人的法律责任、税收救济。各个环节构成有机的统一体,任一环节的薄弱,都会形成木桶原理的短板效应。账簿、凭证管理是税收管理的核心环节,遗憾的是现实的税收管理(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除外)对账簿、凭证管理却是管理力度、管理措施、管理效率最差的环节。账簿和凭证管理同等重要,不可偏废,过去几次要求纳税人建账工作的失败,就是因为对凭证以及凭证与账簿管理脱节所至。

对账簿、凭证的管理是税管理基础性的工作。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税收征管改革二十多年的基本教训,就是忽视了抓好账簿凭证管理的重要意义的认识。我们若要扭转税收征管局面,从根本上提升征管质量,税务部门下大决心、大气力,搞好账簿凭证管理是必由之路,尚无它途。具体办法是:要求经营性纳税人在生产经营过程中(1)开具、取得合法有效发票和凭证;(2)自制的会计凭证(如工资单、出入库单等)要登记详实、手续完备;(3)按纳税人规模大小或征管需要,经税务主管部门批准,纳税人分别设置粘贴簿、简易账、复式账,暂不能开具、取得发票和设置账簿的要由税务主管部门批准;(4)设立账簿的要按国家的有关规定进行登记和核算;(5)按国家的规定领用、使用、保存、销毁发票、凭证和账簿。

(6)有关行业必须安装、实用税控装置。

税务部门对账簿、凭证的管理是经常的、大量的、长期的、严格的管理工作,只有持之以恒,才能收到实效。(1)建立和完善消费者索取发票的激励机制;(2)对要求开具、取得发票和设置各类账簿的纳税人,税务机关要有统一的原则规定,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扩大用票面和建账级次,待时机成熟,取消定期定额征收方式;(3)对有关行业推行税控装置;(4)税务主管人员负有管理凭证、账簿的基本职责,对纳税人凭证、账簿使用情况有监督检查权,对违规问题有处罚权。管理状况纳入干部工作考核内容。

我们期望通过加强对凭证、账簿的管理,可以取得如下成效:(1)突出凭证、账簿管理,充实税收管理员的日常管理内容,对反偷税的大目标有了具体化的举措。有助于解决“疏于管理、淡化责任”问题;(2)对凭证、账簿管理是抓住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的关键,有利解决税收流失的顽疾。税收的日常管理中,核实容易,取证容易,处罚容易,降低税收执法成本,加大纳税人偷税成本,促进纳税人守法完税。税收检查中,有利集中更多涉税信息,方便税收检查。(3)发票的开具和取得形成的链条效应,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经济秩序和风气。

(注1):《税务研究》2007年五期《加强税收经济分析和企业纳税评估 提高税源管理水平》

(注2):《中国税务报》2007年5月25日一版《建立征管长效机制比查补多少收入都重要》

(注3):《税务研究》2007年6期《略论我国的税收征管改革》

税收管理信息化 篇5

更新日期:2008-4-29 21:11:44索 引 号:530624-000168-20080429-0017

名 称:大关县国家税务局推行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实施方案

大关县国家税务局推行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工作实施方案

(试行)

为深入推行税收执法责任制,切实做好全县推行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工作,确保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2006年7月1日顺利上线运行,县局根据《云南省国家税务局推行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试点实施方案》及《昭通市国家税务局推行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工作实施方案》,结合我县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工作原则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依法治税作为税收工作的灵魂,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深入推行执法责任制,使行政权力的运行始终处于公开、透明、可控的良性循环中,依法保护好纳税人的权利,合理行政,公正执法,使征纳关系更加和谐、融洽,促进征管水平与效率的提高,逐步实现税收管理科学化、精细化。

(二)工作目标

按照新时期税收工作的总体要求,以统一的岗位职责和工作规程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支撑,运用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对税收执法行为进行全过程的监控与考核,规范执法行为,严格责任追究,增强执法监察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促进征管质量与效率的提高,努力实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全面提高依法治税水平。

1、坚持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的根本宗旨。实践依法行政、依法治税的基本职责,以依法治税作为税收工作的灵魂,认真贯彻“内外并举、重在治内、以内促外”的工作方针,促进依法行政水平的提高。

2、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依法征收,严格管理,维护正常的税收秩序,创造公平的税收环境,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平等竞争,确保国家税法的正确实施,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为纳税人提供全面、优质、高效的税收服务,使征纳关系更加和谐、融洽。

3、建立健全管理考核机制和监督制约机制。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依托统一的技术基础平台,建立一套适合税务管理特点的科学、合法、规范、高效的管理考核机制和监督制约机制,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保持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的持续提高。

4、坚持权责一致,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违法要追究原则。着力于更新管理观念,转变管理方式,增强管理力度,提升管理质量,不断加强税务干部队伍建设,确保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确保责任追究落到实处。

(三)工作原则

1、树立信心,坚定决心。我县国税系统的组织机构、征管模式和人员素质等已经具备了推行执法责任制的基础条件,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为提升执法责任制工作质量提供了可能,各部门要树立和增强全局意识,把握时机,坚定深入推行执法责任制的信心和决心。

2、资源共享,精简效能。本着 “资源共享、精简效能、避免重复”的原则,充分发挥税收征管信息系统的功效,整合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资源,优化考核手段,降低考核成本,努

力实现执法责任制考核与目标管理考核、征管质量考核、公务员绩效考核等考核制度的有机结合。

3、积极协调,密切配合。对推行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要加强领导,明确分工,责任到人,结合本地实际,协调好推行工作与日常执法工作的关系,加强与各部门的联系和配合,共同保证推行工作顺利进行。

二、组织领导

(一)县局成立推行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王华清

副组长:李永敏、徐光顺、曹仁义

成员:曾远霞、秦明亮、张锐、王启忠、陈文茁、周永华、周 讯、邓成荣、杨远田

工作任务:对推行工作进行科学决策。

工作职责:

1、对工作目标、任务、原则、时间,制度建设以及经费支出等事项进行决策;

2、根据市局的工作安排和我市工作进度进展情况,研究决定推行工作重要事宜,并对推行工作质量进行监督;

3、审定向市局、县委、县政府报送的请示、报告、方案;

4、指挥、监督、检查、评价推行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办公室的工作和全局的推行应用工作;

5、审定全局拟定的实施方案和配套管理办法;

6、决定推行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办公室提请决定、审定的事项、方案和计划。

7、研究处理推行工作中出现的其他重大问题。

(二)领导小组办公室

主任:徐光顺

副主任:王启忠、秦明亮、张锐

主要任务:执行领导小组的决策。

工作职责:

1、按领导小组的决策,统一组织、指挥、监督、检查全局的推行应用工作;

2、对领导小组负责,接受领导小组的指挥、监督,向云昭通市国家税务局及县局推行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工作领导小组汇报工作;

3、审定全局上报的方案计划和事项;

4、组织、协调全局工作,指导、监督、检查推行应用工作;

5、对全局推行工作实施过程进行管理和结果控制,根据推行工作情况进行不定期检查,及时掌握各单位进展情况,调整、修正和解决存在问题;

6、建立情况反馈和通报制度,不定期向省局、市局及县局推行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书面报告工作情况。

7、完成领导小组安排的其他工作。

(三)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设两个专项工作组

综合业务组:

组长:王启忠

副组长:秦明亮、曾远霞

成员:陈文茁何意娇周 迅邓成荣杨远田

主要任务:综合工作、业务培训、宣传报道、组织协调、制度编写。

工作职责:

1、负责办公室的日常事务工作;

2、制定本组工作计划、明确具体工作目标、任务、人员、时间,经办公室决定后执行;

3、负责起草《大关县国家税务局推行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工作实施方案》;

4、负责对全局进行协调和组织;

5、负责制定或指导全局制定组织、考核、追究等配套管理制度;

6、根据领导小组、办公室召集会议的决定,安排会议地点、时间,准备会议材料,通知参会人员,作会议记录,发会议纪要;

7、组织、指导开展推行工作的宣传报道,定期收集、编辑推行工作信息,定期编发、上报《大关县国家税务局推行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工作简报》;

8、负责解答全局提出的业务问题;

9、制定培训计划,与技术组共同组织开展培训工作,指导各地培训工作实施;

10、准确掌握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各应用操作模块的功能、操作规程,模块与模块之间的业务实现方式及其相互关系,熟练操作各应用模块,提出初始化设置、权限授予等意见,报办公室审定后执行;

11、根据综合征管软件和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的内在要求,指导各单位完成岗位职责的配置、工作规程的调整等;

12、建立工作日志登记制度,按照主任确定的期限和内容,定期以书面形式向主任汇报;

13、总结本组工作,定期向技术组通报工作情况;

14、汇总推行资料,负责总结评价县局各部门工作;

15、办公室交办的其他工作。

技术组:

组长:张 锐

成员:徐晓丽陈文茁周 迅何意娇

主要任务:设备配置、软件安装、技术培训、运行维护、安全保证。

工作职责:

1、制定本组工作计划,明确具体工作目标、任务、分工、时间,报综合业务组汇总,经办公室决定后执行;

2、进行设备和软件的配置及安装调试;

3、推行技术保障方案的制定、监督、检查和落实;

4、根据推行工作步骤,对各阶段运行情况进行测试和监控;

5、负责相关技术培训工作,配合综合业务组开展相关培训;

6、做好推行过程中的运行维护工作,进行网络、主机、应用软件方面的维护,保证全局系统推行的安全、高效、稳定运行;

7、负责对推行过程中“垃圾数据”的发现及清理方案的提出,上报,并指导全局及时清理;

8、指导解决全局工作中技术方面的具体问题;

9、进行系统参数初始化工作;

10、建立工作日志登记制度,及时总结本组工作,定期向综合业务组通报工作情况;

11、办公室交办的其他工作。

三、工作步骤和要求。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准备阶段(2006年2月10日至2006年5月31日)

本阶段的主要任务:

1、成立推行工作组织机构。根据市局的组织机构模式,成立推行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工作组织机构,做到组织有保障,上下有配合。

2、制定实施方案。一是县局制定《大关县国家税务局推行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工作实施

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二是全局根据实施方案框架,结合本地实际制定行之有效的实施方案,并于2005年3月20前上报市局审核备案。

3、人员培训。

(1)做好基础培训,为推行工作打好基础。从《云南省国家税务局关于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考核子系统2006年1月份运行情况的通报》(云国税函〔2006〕116号)来看,四个试点单位共有21个考核指标产生执法过错,过错行为有692项,过错扣分3590分,涉及执法人员210人,这些问题也是我县国税执法人员在工作实践中易出现的问题。为此,要求县局各部门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必须按照通报情况对照检查,并认真梳理综合征管软件上线以来本单位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对税收执法人员开展培训,并加强执法人员的责任心教育,以此提高执法人员的操作技能和执法水平,克服工作中的存在问题;

二是必须清理和完善征管数据,确保数据完整、准确、规范、真实。为推行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打下坚实基础;

三是上述两项工作于2005年4月30日前完成。

(2)组织全县推行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相关人员参加市局举办的全省“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培训班。(参训时间、参训人员另行通知)

(3)县局在市局培训基础上举办全市师资培训班,组织全局师资及县局机关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执法考核子系统、执法监察子系统、客户端软件安装、浏览器参数设置。(培训时间及人员另行通知)

(4)在市局师资培训后及时组织本单位具体操作人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系统工作原理和功能模块、各考核监控指标的基本内容、过错申辩模块的操作及申辩申请的提出、各查询模块的操作使用、执法监察子系统的基本内容、客户端软件安装、浏览器参数设置等。(培训完成时间另行通知)

4、做好宣传动员工作。组织召开全体税务干部动员大会,就推行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行宣传动员,统一思想认识、解除顾虑、发扬“推综精神”,积极参与到推行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工作之中;与此同时,还要做好外部的宣传工作,给党委政府和纳税人讲清推行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的目的、要求和考核追究内容,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减少推行阻力。

5、定岗定责、规范工作规程。按照《国税系统税收执法责任制岗位职责和工作规程范本》和《国家税务总局税务监察暂行规定》,结合《昭通市国家税务局应用中国税收征管信息系统岗责体系(试行版)》,对税收执法人员实行定岗定责,规范工作规程。

6、做好设备及考核软件的环境准备。

一是税收执法管理系统安装试运行之前,将系统运行和培训所需的软、硬件环境准备到位;

二是按照省局的部署要求,完成系统后台安装、测试、前台浏览器设置等工作,为系统正式上线运行提供技术保障。

7、制定推行工作的其他相关配套制度。市局将根据省局陆续出台的系列相关配套制度,制定出既符合总局、省局规定,又符合昭通实际的、确实可行的配套制度。相关配套制度主要包括:系统初始化方案、垃圾数据清理方案、培训方案、考核评比办法、考核追究办法、申辩调整办法等。

(二)模拟运行阶段(时间按上级通知为准)

1、第一阶段:完成软硬件设备的安装调试,完成系统初始化工作并将岗位、人员、机构、规程等通过初始化过程固化到系统内,进行岗位职责的配置、工作规程的调整等工作。

2、第二阶段:完成省局、市局统一安排的模拟演练测试工作,全面了解、熟悉、掌握

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并能较熟练地操作应用(具体安排另行通知)。

3、第三阶段:对演练中发现可疑数据、可疑信息进行认真细致的核对,在系统正式运行前将征管系统中的垃圾数据清理完毕。

4、第四阶段:制定具体制度保障系统运行,使系统的运行及问题的处理有章可循,为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的顺利运行提供条件。

(三)正式运行阶段

1、从2006年7月1日起,全面运行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实行自动考核;

2、各部门在系统运行初期,应密切关注系统运行情况,对系统考核结果及系统运行中发生的问题,要有专人负责记录,进行分析,并及时向县局报告,以便县局及时了解情况,采取相应措施解决问题和上报问题。(报送时间及要求另行通知)

3、对系统上线初期出现的执法过错考核,按照省局、市局的要求办理。

四、总结阶段

2006年7月1日上线运行后,全局对本单位从准备阶段至上线运行后的问题、经验等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并写出详细的总结报告和专题报告上报市局。

五、其他工作要求

为了使我局推行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工作有条不紊、步调统一、上下一致、政令畅通,请按时、按质、按量认真完成市局布置的工作,还需做好以下工作。

1、收到市局下发的《实施方案》后,将前期的准备工作情况总结上报市局。

2、在推行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研究解决,自己解决不了的,可通过内部网站的请示与回复、FTP或电话向市局请示。

3、按照要求向市局报送推行工作情况专报或简报。

4、各单位应按照规定的时间建立日志(统一为电子表格式样),详细记录每天推行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的情况,并在规定的时限内上传县局。(建立日志时间及报送时限另行通知)

5、凡属于推行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工作中上报的相关材料,一律先通过网络传送,再报送纸制材料。

对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篇6

刘长裁

一、建立制约有效的税务系统管理监督体系

建立制约有效的内部监督体系是税务机关规范执法、落实责任的主要手段是提高征管效率与质量的重要途径因此首先要在税务管理中引入现代信息技术以预防为主实行全过程控制其次要在明确管理目标、职责和规程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税收执法和行政管理建立并完善税收执法和税收行政两个责任制实现有效的“两权监督”第三要使技术手段、管理手段和征管程序协调一致力求税务管理体制和征管程序设置合理并辅以机构和人事制度配套改

革更新征管模式规范业务操作规程科学设置岗位和标准化职责第四是税务部门内部组织设计应更具弹性和适应性建立一种具有高灵敏和回应力的税务行政组织形成直接面对纳 1

税人的公共服务导向减少管理层次和环节改变税务机构内部集权结构优化和改进决策程序第五是增强服务意识努力塑造公仆形象加快由控制导向型的税务管理到服务导向型的税务管理转变由单纯执法者向执法服务者的角色转变通过建立税法宣传、税法公示、税法咨询、税

法查询的办税服务计算机系统使纳税人能了解到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从而全面提升税务机关的办税服务水平

二、建立严密科学的税收征管质量考核体系

征管质量考核是以计算机应用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为基础的应该结合税收征管模式、税制模式和经济现状不断完善征管质量考核办法科学设置指标和评估口径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实现考核的自动化一要大力推广税收征管实用软件目前正在部分省、市试点运行的CTAIS大型征管信息软件已经能够自动生成征管质量考核结果极大地提高了征管质量考核工作的自动化水平从而保证了考核结果的真实性、透明性和准确性二要建立考核机构明确考核责任人员制定考核过失责任追究制度引入激励机制把考核结果与单位、个人利益挂起钩来一级考一级一级监督一级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报表的自动传递和自动检测三要建立省级税务机关核查制度定期

不定期对系统内上报的考核结果严格组织抽查和核对检查发现数据不符有虚假行为的要严格实行一票否决考核结果并追究直接责任人和相关负责人的责任

三、建立运转协调的税源监控网络管理体系

加快税控系统计算机网络建设应该建立健全以税收征管质量考核指标为主体的税源监控体系一要建立重点税源户的分类管理体系力求税源资料由计算机自动完成避免执法的随意性和重复收集信息并实现纳税人申报方式多元化二是按照新《税收征管法》的要求加快在服务业、出租汽车业、建筑业推行、安装和使用税控装置使计价(计程)、发票打印、语音提示、计税、控税、存储、限期申报缴税融于一体三是与政府相关部门实现信息共享与海关、外汇管理部门实现进出口报关、外汇结算等信息的交流与“金关”工程衔接通过全国口岸电子执法系统重点控制涉及进出口税收的信息遏制不法分子利用假出口、假报关单等方式骗取出口退税打击偷骗税行为与工商行政管理、财政、物价、技术监督、民政等部门实现纳税人办理工商登记、行政事业性收费许可证、全国企事业单位机构统一编码、社会团体和非企业单位许可证系统的信息交流从源头控制漏征漏管追踪失散户防止利用假停歇业等手段偷税与公安部门实现人员户籍和流动情况交流对

纳税企业主要经营人员的情况进行了解并为查处“非正常户”提供线索实行地税、国税联网交流相关税种数据电文申报缴纳和其他经营状况指标情况与银行、保险、建设、土地管理、房地产管理、交通部门交流纳税人金融资产、固定资产、房屋出租等信息掌握纳税人经营、资产、租金状况为稽核评税、反避税、稽查选案、税收保全和查处“非正常户”提供资料

税收征管信息化研究 篇7

一、我国税收征管信息化的现状

1. 我国税收征管信息化的发展历程

我国税收征管信息化始于20世纪80年代, 20多年来, 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模拟手工操作的税收电子化阶段, 其总体特征为采用数据库技术, 依托单机和局域网, 涉及税务应用的操作层次, 对税收业务的重要环节实现了手工操作的计算机化。

第二阶段是步入面向管理的税收管理信息系统阶段, 其总体特征为采用关系型数据库、客户机/服务器模式及图形化界面, 依托广域网进行分布式处理, 涉及税务应用的操作和管理层次。

第三阶段是实现创造税收价值的全方位税收服务系统阶段, 其总体特征为采用网络技术和组件化结构, 依托互联网实现集中式处理, 涉及税务应用的操作、管理和决策层次, 并对纳税人进行全面的管理与服务。

2. 我国税收征管信息化的主要成绩

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税收征管信息化起步晚、基础差, 但仍然取得了明显成绩和突破性进展。

(1) 明确了税收信息化战略

国家税务总局根据多年来信息化建设的实践, 制定了《税务管理信息系统一体化方案》。提出了“根据一体化原则, 用十年时间, 建立一个基于统一规范的应用系统平台, 依托税务系统计算机广域网, 以总局为主、省局为辅高度集中处理信息, 功能覆盖各级税务机关行政管理、税收业务、决策支持、外部信息应用等所有职能的功能齐全、协调高效、信息共享、监控严密、安全稳定的税务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建设目标。

(2) “金税工程”建设成果丰硕

“金税工程”的建设是我国税收信息化的核心工程。1994年我国实施了以推行增值税和分税制为主要内容的工商税制改革, 为加强税收监管, 国家投入巨资启动了“金税工程”, 迄今为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为我国税收信息化打下了良好基础。

(3) 建立起了税务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体系

国家税务总局逐步建立起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技术支持体系。它包括了如下几个方面内容:一是实现上情及时下达, 各地可以及时获知总局发布的各种技术与业务管理方面的要求和信息, 迅速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二是实现升级软件和文档的统一下载, 保证全国范围内应用软件版本的一致性;三是各类技术问题收集与即时解答, 解决基层各级操作人员技术咨询, 解决各类系统应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并在全系统范围内实现了技术成果的共享;四是开展专项技术培训。

二、中国税收征管信息化面临的问题及国外值得借鉴的经验

1. 我国税收征管信息化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首先, 中国地域广阔, 纳税人众多, 因此, 我们的税务信息化工作在数据管理、地区差异及信息交流等方面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巨大数量的涉税数据形成了极为庞杂的“数据海洋”。对于这些“多级”、“多年”、“多变”的数据如何规划、组织和管理, 将成为大型“数据工程”的重点课题。

第二, 我国各地的地理条件、经济基础、人文环境等的差异, 我国各地区税务信息化发展的不平衡现象亦十分严重。

第三, 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 中国的税务信息化起步较晚, 基础相对薄弱, 从业务流程、机构设置、政策法规、管理制度到数据结构、交换标准, 普遍存在着不规范的现象。

最后, 中国目前正处于管理变革和技术变革同时进行的时刻, 业务规则、机构设置都在不断的探索和改革之中, 这种情况反映到信息化上, 会表现为需求多变且不断膨胀, 对应用软件的开发、推广和维护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2. 国外税收征管信息化值得借鉴的经验

从美国税收信息化建设及初步成效等来看, 有以下几点经验值得借鉴:

首先, 来自各部门的高度重视是信息化建设成功的关键。在美国, 收入局信息化建设是联邦政府各部门中最大的项目, 国会财政委员会亲自过问方案制定、资金预算及实施情况, 并要求按期递交实施情况报告, 听取有关汇报。

其次, 信息化建设中业务系统整合是信息技术实施的前提。工作实践中, 随着业务工作的改变, 信息技术也必须相应地改变。收入局首先完成了组织结构重组, 伴随着业务系统的重新整合工作, 继而提出了信息化建设规划。

三、促进中国税收征管信息化的对策与措施

1. 制定中国税收征管信息化战略规划

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是中国新一轮税收改革的基本原则, 税收信息化是保障中国税收改革的重要工具。建议尽快未来10-20年的税收信息化战略规划, 进一步明确税收信息化的方向和发展思路, 推动税收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2. 抓紧制定和完善税收征管信息化相关法律体系

要加强税务管理信息化的制度建设, 把严格的管理和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结合起来, 构筑一张缜密、有效的税务管理网络, 例如在推行集中征收制度过程中, 不能仅仅是空间上的办税场所的集中, 而应当通过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实现信息的集中, 使过去的人流、物流变成高效率的信息流。

3. 加强部门协作和资源整合

突破部门的局限性, 理顺税收管理中的关系, 加强国税、地税、工商、银行、海关等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合作, 使有关税收的软件、系统集成、网络等现代技术互联互通, 克服各自为政现象, 实现税收信息与金融、海关、工商管理以及企业等各种信息资源的自动交换, 提高税收信息的社会化程度。

4. 实施人才工程, 提高税务工作者信息技术素养

扩大信息技术人员在税务工作者的比例, 提升信息技术工作在税务系统中的地位, 引进和培养一大批业务过硬、技术过硬的税收业务、技术和管理人才。重视对广大税务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 不断提高他们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大明.税务管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理查·伯德.税收发展与经济发展[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5

税收管理信息化 篇8

关键词:税收法律制度;资格考试;教学模式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问题的提出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中一门必考的科目,在这门课程中《税收法律制度》这部分内容又是这门考试科目中的重点与难点,一方面需要记忆的考试知识点比较多,在本门课程考试的总体分值中占得比重比较大;另一方面涉及到计算,有些税种的计算还比较复杂,如何进行本部分内容的教学和辅导对于提高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这门课程通过率至为重要。

这门课程在教学时过去大多都是采用传统的讲授方式,学生处于被动的局面,这种传授方式显然严重阻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及对知识的掌握巩固,不利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运用,因此对这门课程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教中学、学中练、练中学” 在侧重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还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培养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2.本课题的主要目的

本课题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教中学、学中练、练中学”提高学生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的考试通过率;同时,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税收法律基本知识,为学生后续的工作就业打下良好的专业知识基础,提高其运用法律特别是税收法律的技能和终生学习的能力。

二、课题研究的过程和主要内容

1.实施途径

研究《税收法律制度》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整合,选择出适合“教中学、学中练、练中学”的教学内容并进行教学实践尝试;

对常见的教学模式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总结出适合《税收法律制度》应试教育不同教学内容教学的主要教学模式和方法;

2.研究及开发阶段

本课题通过调查、资料收集、不同教学模式探索、教学内容、方法改革的实践,来提炼和总结出适合我校学生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考试实际情况的有效的教学方法。

三、课题主要成果说明

经过课题教学实践活动的实施,改革结合工作岗位进行税收法律制度的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项目,已经圆满的完成了课题的研究任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果:

1.形成 “教中学、学中练、练中学”在《税收法律制度》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研究方案

有效的师生互动,既要体现课堂教学的指向性,突出重难点,又要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形成,所以,教师在利用“教中学、学中练、练中学”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时,要把握好以下几个维度:

1)必须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

众所周知,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向活动过程。教师的教学活动,都是针对学生的,教师把已有的学识、能力传授给学生。教学中,必须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2)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一般来讲,采用教中学、学中练、练中学的教学内容应该是学生平时能够感觉到的或是容易理解和体验的,这样可以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不会感到为难。比如在《税收法律制度》这门课中我就选择了个人所得税等税种,作为使用教中学、学中练、练中学的实例,经过实践检验,效果十分良好。

3)必须给予学生练习的空间和时间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就紧紧围绕教学活动的设计,努力体现开放性。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充分的准备,要求他们在准备过程中能够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方法。尽量体现真理面前师生平等,让学生敢于各抒己见,逐渐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4)教师要适时进行点评和总结,及时给出恰当的评价

在具体实施教中学、学中练、练中学时,为了能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和亲密、真挚的师生感情,教师在与学生进行互动研讨后要及时给予客观、公正、科学的评价,这样才能为后续的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条件,才能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形成“教中学、学中练、练中学”在《税收法律制度》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改革总结

以案例分析、随堂练习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参与思考的积极性。将《税收法律制度》的相关内容大致设计成讲解型案例、练习型案例,同时设置各税种案例,通过案例演示能够较好地将教学内容向学生展开,以工作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学中练、练中学的进一步深化,可以强化学生的职业情感。将考证知识点设计为相应的课堂学习行为,学生共同探讨完成练习所需的知识点,并举一反三;主讲教师向学生演示各税种的主要知识点,设计练习,然后学生共同解决问题。

3.完成了《税收法律制度》部分教学内容的教学设计与教学课件制作

在整个课题研究实践过程中,一直要遵循的原则之一是师生共同教学,共同评价,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中的“教”的活动,激发学生主动探究,让教学活动“动”起来,师生互为补充。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评价,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民主意识,教师还可通过学生的评价全面了解学生,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五、课题研究中的不足及今后发展方向

应试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会计类专业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学生对税收知识掌握情况最终将影响其可持续发展能力与职业迁移能力的养成。本课题研究重点在教中学、学中练、练中学的应用,通过师生互动,让学生能够以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为出发点,以实际工作需要来构建知识结构,注重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尽可能地实现模拟练习与实际考试的一致性,从而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应试能力。

六、结论:

通过本课题为期半年的实践和探索,对《税收法律制度》课程教学中通常采用的“教师案例示范模式”、“教中学、学中练、练中学”等教学模式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找出了适合我校学生的最佳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与模式,从而进一步提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课程《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的教学质量。

上一篇: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期末复习指导名词解释简答题下一篇:工资集体协商制度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