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方法-复习题

2024-06-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科学研究方法-复习题(精选8篇)

科学研究方法-复习题 篇1

1.基础性研究是以发现和研究体育运动中的基本规律,发展体育科学理论,揭示各种体育现象之间的联系为主要目标。

2.应用性研究是指在体育领域内为实现特定的应用目的的所进行的研究.3.体育科学研究方法是人们为了科学地认识和揭示体育运动发展的客观规律,而采用的手段,途径,工具和方式的总称.4.创造能力是科研人员能力的核心,是产生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和发展新技术的能力.5.科研道德是用于职业性(或特定活动领域内)的行为规范,它以一般意义的道德规范为基础,结合科学研究活动的特点,和对人们态度行为的特殊要求而形成的,是用于科研活动领域的行为.6.假设是"为得出逻辑的经验或结论并加以检验而设立的试验性假说,假说含有目前未获得充分证据的意思,因而只是一种尝试性的解释。

7.学术规范是指学术共同体根据学术发展规律参与制定的有关各方共同遵守而有利于学术积累和创新的各种准则和要求,是整个学术共同体在长期学术活动中的经验总结和概括。

8.研究设计是指对整个研究工作进行规划,制定出探索特定社会现象或事物的具体策略,确定研究的最佳途径,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同时,还包括制定详细的操作步骤及研究方案等方面的内容。二 名词解释

1体育科学:是研究体育现象,揭示体育内部或外部规律(包括研究社会各种体育现象、最大限度发挥人体运动能力,通过身体练习进行教育并提高健康水平等规律)的一个系统的学科群。

2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利用自己感官,和辅助工具,不加控制条件,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客观对象(人、物、社会),进行直接、系统观察、记录,获得事实的种研究方法。

3文献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的方法。4施加因素:又称处理因素,即在试验中专门施加和检验的假定对实验对象发生某种作用的突出因素。施加因素是依据实验的目的由实验者经过选择,可以控制并施加于实验的刺激的因素,它是实验前研究对象所不具备的某些内容、结构等因素。

5调查法:指根据研究目的,有意识的通过直接接触,询问研究对象或事物现场观察等手段来获得研究对象事实材料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调查法是体育科学研究中常用方法。6实验法:是人们利用一定得物质手段(仪器设备),按照特定设计的条件和程序,人为地对研究对象进行控制,模拟或变革,以观察其变化和结果所采用的研究方法。

7科学态度:是指人们对科学、科研工作与此相关的人和事的认识和看法及其言行中的表现。科学态度的含义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对自然界及科学世界所持的基本态度,如科学嗜好等态度,一类是在科学学习,科学实验时应具备的科学态度。

8.科学技术:科学是发现那些在世界上客观存在着的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和规律;而技术则是发明那些世界上从来没有的东西。科学是提供应用的理论;而技术则是使可能应用的理论变成现实。两者各有特征,但都是人类科学研究活动的组成部分,共同构成了广义的科学的概念。

三、解答题

1体育科学研究的根本任务?

答:体育科研工作的根本任务,是研究和发现有关体育运动的理论与方向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揭示体育领域中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本质与规律,为提高体育运动实践活动的科学性服务。1)解决体验运动实践所面临的新问题,探索该问题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创造新的理论方法,为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科学体育服务。

2)从宏观上研究体育运动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和规律,以及体育运动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系和

规律为体育运动的管理机构提供决策依据。

3)研究各种体育手段对增进人体健康的作用及其机制,为增强人民体质提供理论依据和使用 方法。

4)研究体育教育在对儿童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探索实施基础体育教育和专业体育教 育的有效手段和方法,为提高体育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服务。

5)研究提高各运动项目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途径和方法,为提高体育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服务。6)研究体育的社会价值对大众思想和行为生活方式的影响和作用,充分发挥体育在建设社会主 义精神文明中的服务作用。

7)进行发展大众体育,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的机制保证,政策法规保证和物质条件方面的研究。2体育科研论文的基本结构? 答:

一、体育自然科学类论文

1标题,是一篇论文核心内容的高度概括要求清晰、精练和准确; ○2署名包括姓名、单位; ○3摘要,是作者基本思想和论文观点的缩影,是文章要点、特点、价值和内容,研究目的、方法、结○4关键词3-8个主题词; 果和结论; ○5引言,是简要地告诉读者,为什么选择和研究这个问题,研究背景、前人研究概述; ○6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是评审论文质量的重要依据,衡量该论文的科学性的重要部分; ○7研究结果与讨论,○是科研论文论述的重点,全文的主体部分。结果是研究中所获得的数据和观察到的现象,是结论的依据。讨论是作出理论解释,研究理论升华;

8结论与建议,结论是全篇论文精髓所在。结论是研究结果的高度概括与总结,回答研究出什么。○建议是论文尚未解决,应应用成果中注意的问题; 9致谢 ;○10参考文献,是研究者研究思路的提示,方法的参考,结果的佐证; ○11注释,是对论著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

二、体育社会科学类论文

1.“三段式”论文,即除了标题外,包括绪论、本论、结论三个部分。○2“多项式”论文,包括标题、摘要、关键词、引言、正文、结论以及参考文献、附录等。○3体育科学研究的特点?

1体答:体育科学研究工作除了具有科学研究所具有的一般特点外,还具有一些自身特点,表现在:○育科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个体差异性。体育科学研究最主要的研究对象—运动中的人和人的运动;2体育科学研究中知识运用的高度综合性。体育科学主要研究对象决定了体育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科○3体育科学研究的应用性。体育科学、运动训练和体育锻炼的实际问题,往往是体育科学研究的学。○课题来源和主要目标,研究结果往往直接或间接用于体育运动的实践。4简述体育科研论文的分类及特点? 答:(1)按写作的目的分为:期刊论文 会议论文 学位论文

(2)按学科分类:体育自然科学类论文,体育社会科学类论文

特点:1.成果的创新性 2.内容的科学性 3.结构的规范性 4.伦理的逻辑性5.表达的简洁性 1.科研论文报告与答辩的基本要求和注意事项? 答:

一、报告的基本要求和注意事项

1.注意仪表仪态:论文报告是一个比较严肃的场合,当论文报告者走上讲台,首先应该给答辩委员和与会者一个良好的形象。

2.注重语言表达:论文报告语言要简练,口齿清晰,抑扬顿挫,讲话声音的大小和速度与听取人数相吻合,讲到论文的中心要点时,如有必要,一股脑该加以重复或加重语气 ,报告的结尾要给人深刻的印象,若时间允许,可扼要复述主要论点和结论.3.严格控制时间:,如何在有限的报告里要把要讲的内容讲完,同时让观众全部理解你所讲的内容,是报告成功的关键.4.合理应用工具:板书,幻灯,投影,多媒体的使用:报告内容与图表的显示的可用教鞭或激光点示,并留有一定的时间恰如其分使用板书,往往会给论文报告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正确的使用板书,幻灯,投影,多媒体,不仅可节省时间和精力,而且可以调节听众的情绪,使报告生动清晰.二、答辩的基本要求和注意事项

1.在答辩过程中,首先要听清和理解提问者的意愿,当未听清问题或提出的问题一时难以理解时,应礼貌地请求复述或解释,对事先有准备的问题,回答时要简短扼要,对事先无准备的问题,不要急于回答,要理解发问的目的是什么,问题的要点在哪里,应稍加考虑后,实事求是回答,不要试图用反问代替回答,对于答不出的问题,不要勉强回答应付,更不要强词夺理或故弄玄虚.2.注意事项:(1)熟悉论文内容、预设问题。答辩前,要充分做好答辩的准备工作,熟悉自己研究内容,手段,方法等(2)围绕主题、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回答问题时,要严肃,冷静,大方,从容,礼貌,这是取得答辩成功的重要条件,要正确回答,实事求是,直接了当,层次分明,表达力求清楚明白,简洁有节奏,不要拖泥带水,切记文不对题.(3)谦虚有礼、认真思考、提升自我。答辩结束后,应礼貌退场,并认真思考委员们所提的问题和意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使自己在知识上,能力上,经验上有所提高,以便今后的研究工作和论文写作上迈出更扎实的步伐,打下坚实基础.3:文献综述的结构和基本要求?

答:文献综述的形式和结构一般可粗略分为:绪言、历史发展、现状分析、趋向预测和建议、参考文献目录。基本要求:(1)全面。搜集文献应尽量全,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献资料是写好综述的前提,否则,随便搜集一点资料就动手编写是不可能写出好多综述的,甚至写出的文章基本不成为综述.(2)代表性和科学性。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

(3)真实。用文献要忠实文献内容。文献综述有作者自己的评论分析,撰写时应分清作者的观点和文献的内容。

(4)归属分明。参考文献不能省略,而且应是中文引用过的,能反映主题全貌的并且是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文献资料。

(5)适当使用统计图表。

(6)突出主题。不能混淆文献中的观点和作者的思想。

总之,一篇好的文献综述,应有较完整的文献资料,其中有评论分析,并能准确地反映主题内容.2.科研工作者应具备的科学态度和能力要素?

答:科学态度概念:指人们对科学、科研工作与此相关的人与事的认识和看法及其言行表现

一、科学态度:(1)正确的动作和目的,正确的动机是正确的基础,献身科学,造福人类,消除愚昧和贫穷,是许多优秀的科学家抱定的共同信念.(2)勇于探索的精神,科学研究是运用有限的知识向无限的未知世界探求新知探求新知的过程,(3)客观严谨的学风,客观的说,崇高的信念和勇于探求的精神只是科研工作者必备的可贵品质,而客观严谨的科学态度则是走向成功的第一要素.(4)谦虚谨慎的态度,谦虚谨慎,是有成就的科学家们的另一个共同而显著的特征,也是他们能够取得成功并且不断取得新的成就的重要的物质基础。

二、能力要素:(1)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指通过独立学习获得知识,掌握技术技能的能力(2)发现问题能力,获取信息,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勤于且善于收集和获取大量的信息,也是几乎每一个有成就的科学家和科研工作者共有的一个特点

(3)创造能力,是科研人员核心能力,是产生新思路、新观点、新理念和发展新技术的能力。

(4)动手能力,实际动手能力是按照研究计划和设计去亲身体验,动手操作,收集和处理研究信息与资料,以及完成研究步骤和任务的能力,(5)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作为一名体育研究人员,在社会交往、学术交流、论文答辩中;在撰写研究报告、论文等,要求一定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6)社会活动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体育研究活动离不开与别人的合作交流,其中牵涉到许多不熟的单位等,要求体育研究人员有这方面能力。4:体育科学研究论文的评价内容?

答:从本科论文成绩评定指标体系和撰写要求看,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1)选题,论文选题新颖,论意立意深刻.(2)研究设计.研究计划是否详尽,可行,切合实际,研究任务是否具体,明确,合理;研究方法手段是否与课题内容,任务相适应,主要是方法设计的科学性 严谨性 研究方法是否合理可行

(3)材料与分析:引用的材料是否真实可靠客观具体准确,具有代表性,说服力.(4)论点,要求观点正确 鲜明 客观 有新意或对某些问题有比较深刻的分析,有自己见解

(5)论据,要求论据充分,资料充实,论据充实,数据准确可靠,对资料的资料的运用和对观点的论述表明学生已经具有从事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6)论据:思想要清晰,周密严谨,论述充分,逻辑性强(7)结构与格式,要求论文设计写作格式规范,结构严谨,合理,层次分明,条理清晰,逻辑缜密,符合论证体系要求。(8)语言,要求语言表达顺畅 精练 准确 恰当。

科学研究方法-复习题 篇2

小学科学一直处于边缘科学之列, 地位远没有语文, 数学, 外语重要, 所以一般没有专职老师, 而是由班主任兼任, 这种情况在乡村尤为普遍。为此推行改革势在必行, 从2001年开始国家就推行改革, 直到2011年最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标准版) 》中指出, 在新的教育背景下, 科学教育的任务不仅局限在培养未来的科学家, 更要求我们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促进学生对科学的理解, 养成科学精神。而小学科学从三年级开始一直到六年级, 这一阶段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可塑性强, 但学习的自主性弱, 需要老师的正确的引导。传统的科学教学方法也是强调的让是学生死记硬背, 这样大大的挫败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无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复习中使用创设情境法不仅能有效的减轻学生的复习课业负担, 而且能极大的提高学生复习的效率。更为关键的是使用创设情境法能开放学生的想象力, 而且能让学生课本知道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 从而加强对科学概念的理解。

二、小学《科学》创设情境复习方法

1. 创设情境法源于对教材进行二次加工处理

教师要学会利用创设情境法, 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进行二次加工处理, 这也正是新课程所提倡的教师要“用教材”, 即不是简单的“教教材”, 而是要创造性的用教材。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要融入自己科学的认识和智慧, 要对教材的知识进行重组、编排与归纳, 充分有效的将教材的知道激活, 从而形成自己个性化的知识。

2. 创设更加整体和系统理解的复习情境

在四年级上册的科学第一单元《天气》复习中创设更加整体和系统理解的复习情境。首先, 第一小节《我们关心天气》中问学生:我们如何描述天气?答案应该是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这时不妨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问在我们经历过的一天的天气中有哪些天气变化?有的同学描述早上来学校天上还有云 (云量) , 突然下雨了 (降雨量) , 从不同的方向吹来了风 (风向和风速) , 天气变得有点冷 (气温) 。于是班上所有同学回忆那一天就记住了这个问题。

3. 创设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复习情境

在四年级上册的科学第二单元《溶解》中复习《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首先让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水能溶解物质吗?接着让学生回想生活中我们喝的糖水、盐水、碳酸饮料、用的洗发液等来说明水确实能溶解物质, 并让学生们回忆课堂上拿高锰酸钾做的实验, 回想高锰酸钾溶解的过程是如何的, 还需要做现场用石头做实验, 继续在复习课堂做石头过滤实验, 对比课堂上的过滤实验发现石头能滤出, 而高锰酸钾不能滤出。最后得出结论: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这些物质包含了固体、液体、气体三种状态。从刚才的复习中我们发现任何一个实验结论的得出都经过了五个基本步骤, 即提出问题, 做出假设, 实验过程,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4. 创设注重学生自我体验的复习情境

在四年级上册的科学第四单元《我们的身体》中, 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的身体作为模型, 通过自我体验来掌握本单元内容。首先从整体上依次要学生指着自己的各个部位, 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组成, 并且我们指着的时候我们身体各部分是协调完成的;让学生想想我们平时运动时, 身体会发生怎样的反应;接着让学生回想早上吃馒头, 我们的牙齿会咀嚼, 让同桌学生相互看对方的牙齿区分门牙、犬牙、臼齿, 门牙能切碎馒头, 犬牙有个尖, 能撕开馒头, 臼齿能磨碎馒头, 同时我们的舌头不停的搅拌, 搅拌后的食物依次通过我们的消化系统, 并让同学指着书本插图, 想象食物经过我们各个部分的情况, 这些都充分的说明我们身体的各个器官都是相互协调合作的。

三、总结

科学的英语复习方法 篇3

“双基”就是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力是指灵活使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去解决英语交际使用中的具体问题:知识是技能和能力的载体,是技能和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前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础是知识:技能则是通过练习获取的解决具体问题的技巧,例如书面表达和阅读理解的某些技术性技巧。高考英语试题侧重于语言能力的考查,对语言知识的直接考查相对地减少了。但这并不意味着基础知识不重要。首先,高考英语是学科成就测试,它包含了相当数量的基础知识考查;其次,大量的知识考查通过能力测试得以实现,而解答能力的先决条件是扎实的知识。有的同学认为:既然以能力测试为主,何必再花大力气复习各项基础知识呢?他们因此只把精力花在高难度试题的训练上。这是一种舍本求末、急功近利的错误做法。须知,熟练掌握英语基础知识,正是为提高英语使用能力做准备。例如“阅读理解”和“书面表达”都是语言运用能力测试题,假如你英语词语知识贫乏,或是英语语法知识不扎实,就理解不了结构复杂的句子,看不懂其内容,又怎能去正确地解答试题呢?同样,没有一定量的词语知识和语法知识,就谈不上正确的英语表达,就写不出通顺的英语短文。由此可见,没有基础知识,能力就是一句空话。所以,在英语高考总复习中,首先应该花大力气去巩固英语基础知识。同时要通过不断的语言练习,掌握一定的技巧,这是高考取得优良成绩的根本前提。在此基础上,再通过科学系统的训练,培养能力,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总结归纳,查漏补缺

复习的过程,不是对已学知识的简单重复,而是一个再学习、再认识、再提高理解和使用能力的过程。对于英语基础知识的复习,要逐项地记忆掌握。要通过总结归纳,使之条理化、规津化,建立起知识网络。知识网络对于英语学习和发展学科能力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要求我们扎实地把握必要的知识点,并建立相关知识的联系,从而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在实际使用中,就可以不再在回忆基本概念上浪费时间,而把精力放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上。同时,在学习知识点时,必须把握它们的用途、适用条件以及与其他知识的关系,把知识学深、学透,为灵活使用英语知识去解决各种问题做好准备。

英语基础知识的归纳,可以有不同的方法。既有细项微观的,又有大项宏观的;既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定向选择性归纳,也可以进行全面系统的归纳。一般的原则是:由易到难,由小到大,由一般到特殊,由单项到综合,由记忆理解到综合使用。

英语基础知识包括语音、语法和词语三个方面。语音知识复习的基本要求是:音(发音)形(词形)结合,掌握规津,记住特殊。要掌握已学英语单词的准确读音。从读音规则上进行归纳:要掌握元音字母和元音字母组合的准确读音,辅音字母和辅音字母组合的发音规津;要掌握哪些字母和字母组合在哪些单词中不发音;要掌握转化和派生词的发音变化;要掌握英语单词附加词尾的读音规律。语音知识归纳中要和所学单词相结合,其他发音规则照此而行,就能全面掌握语音知识了。

语法知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项归纳。例如归纳定语从句知识时,既要记住它们的一般内容,这样就对定语从句有了较全面的认识。同时,还可以利用知识网络联系的多维性,进行发散性扩展思维,归纳对比英语中其他定语的意义、用法和结构,从另一方面加深对定语从句的认识。总结归纳的目的是加深理解,强化记忆,学会使用。对各项语法项目的复习要求是:理解意义,掌握结构,明白使用条件。

英语词语的复习是十分重要的。如果说语法是英语语言结构的大骨架,那么词语就是英语语言的血和肉了。有血有肉才能组成有生命的语言。英语词语复习,首先是单词,其次是词组、短语和其他一些固定搭配。要音、形、义、词性、用法一块记。要着重理解记忆,明确方法,而不要孤立地死记硬背单词。要通过句子记短语,通过短语记单词,做到词不离短语,词不离句。这就把记忆和使用结合了起来。总之,词语复习的内容十分繁杂丰富,应该结合复习进行分类的归纳总结,以求准确理解和使用。这种复习最好结合科学的练习而进行,而不要只停留在概念的记忆上。

三、读为中心,全面推进

在高考英语中,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己放到首位。我们强调阅读能力的培养,既要在平时学习中,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科学的训练,掌握基本的阅读技能,提高阅读理解的速度,更要通过复习阶段的强化训练,使阅读理解能力得到更快的提高。在基础知识的复习中,也应不忘阅读理解训练。通过阅读理解的检查,可以发现英语基础知识方面的一些问题,可以及时查漏补缺;也可以发现阅读技巧方面的问题,及时进行弥补。阅读理解能力提高,既可以帮助你顺利地解答高考英语中的阅读理解试题,其能力还可以迁移到解答其他试题中去。所以,我们主张在英语复习的整个过程中,要始终以培养和提高阅读能力为中心,以此带动英语复习质量的全面提高。

四、抓重点,突破难点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重点是那些在整体中或各层次、各部分中起关键作用、发挥提纲挈领作用的内容。重点是相比较而存在的,是可以分层次的。对某一个阶段的学习或复习而言,可能词语是重点,语法次之,但在另一个阶段中,又可能是以语法为重点,词语次之。从英语整体能力提高的方面来看,阅读理解和书面表达又是重点。从英语词类知识学习上看,英语动词和介词又是重点。这不仅因为它们是英语语言所须臾不可分的,更是因为英语动词的活跃程度和介词的固定搭配,都是汉语中所鲜见的。因此有人说:英语是动词和介词的语言,在全面复习中,抓重点,就是抓住关键性的东西,抓住大面积内容,抓住英语交际使用中最经常使用的内容。抓重点,就是要在有限的复习时间内,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集中精力,抓好关键性内容的掌握,带动全面要求的落实。

难点因人而异,别人都懂了的东西,你不理解,这就是你的难点。要结合平时的学习和备考复习,去总结、发现、确定自己的难点,并下定决心采取有效措施去解决它。突破难点,就是为了扫除系统、全面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的障碍,为全面提高英语语言能力服务。有的同学存在侥幸心理,猜测考试中未必遇得到,因此明知是自己的难点而放弃不管,这是对自己不负责任。

科学研究方法-复习题 篇4

一,简答题

1,实证论文结构是什么?为什么是这样的结构

实证论文的结构是:

1,摘要:摘要是对已完成的论文的精要摘写,讲做了什么。论文研究的是什么,有什么结论需要分条列示,由结论引出的启发是什么

2,引言:首先,说明在该方面各位学者的研究进度,所持的观点,阐述自己为什么要研究,其次,说明研究中采用的方法;再次,分条列示研究的结果,结论以及结果是否验证了假设;最后,说明自己的贡献。

3,文献回顾:是对相关文献的陈述述与评价;

对相关且重要的文献准确阐述学者的观点,可以稍作评价,但要中性客观。

4,研究设计,理论推导与研究模型构建

5,样本选择与变量定义,6,实证分析与结果(描述性统计,相关系数分析,回归结果 7,敏感性检验,8,结论

引言与摘要的区别:引言是讲打算做什么,为什么;摘要是对已完成的论文的精要摘写,讲做了什么。

2,事件研究的概念

事件研究是利用统计学的方法,在某一或某些事件窗口内某一事件发生对公司股价的波动的影响。

步骤:1.决定研究假说,一般假设事件对股价没有显著地影响;

2.事件日的确定,通常以宣布日为事件日3.利用历史数据得到市场的收益率与公司收益率之间的固定关系,如果考察的时间窗口内的收益率不满足已经得出的方程,则说明事件对股价有显著影响,4,异常报酬率的检定 5,分析结果

3,引言结构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怎样的,研究假设的提出与理论分

析的关系是怎样的,4,背诵几个中英文数据库和期刊的名字

5,中英文参考文献的引用,背诵几个

6,第二篇论文的交叉变量的使用原因

交叉变量的使用原因:在列联分析中,除了考察控制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外,还应该考察控制变量之间协同作用时对因变量的影响,尤其是当各控制变量之间的协方差不为0时。

7,含有会计、财务、经济、金融的英文期刊数据库(哪个期刊在哪个数据库里)

二,经典论文的阅读

1,琼斯模型(盈余管理的测度)基本思想?

答题步骤:

在琼斯之前学者们假设非操纵性应急利润是不变的,但是琼斯大胆提出了利用时间序列模型衡量每期非操纵性应计利润。

企业管理层为了自己的利益,为了平滑企业的盈利,会对企业采取的会计政策进行调整,而调整的主要就是一些可操控的应计项目,这是盈余管理的主要方法;

第一步——讲为什么可操纵性应计项就是盈余管理

第二步——因为可操纵性应计项无法直接测度,才有了方法,这也是琼斯模型的作用所在;

第三步——修正琼斯模型与原始的模型区别

最初的琼斯模型:

a2 PPEj,t

Aj,t−1TACj,tAj,t−1=a0 1Aj,t−1 +a1 A∆REVj,tj,t−1++a(1)

TACj,t= ∆CAj,t−∆Cashj,t − ∆CLj,t−∆STDj,t −Depj,t

它是企业j 第t 年的总应计利润;∆CAj,t为企业j 第t 年流动资产的增加额;∆CLj,t为企业j 第t 年的流动负债的增加额;∆Cashj,t为企业j 第t 年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增加额;∆STDj,t为企业j 第t 年的将于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增加额;Depj,t为企业j 第t 年的折旧和摊销成本;Aj,t−1为企业j 第t-1 年末的总资产;∆REVj,t为企业j第t 年的主营业务收入增加额;∆ARj,t为

企业j 第t 年的应收账款增加额;PPEj,t为企业j 第t 年的固定资产。

运用模型(2),可以得到每个公司每年的非操控性应计利

润(NDAC):

∆REVj,tPPEj,tNDAC=a+a +a +a 20 1 2 j,t−1j,t−1j,t−11

其中,a0,a1,a2分别为模型(1)中a0,a1,a2的估计值。这样,运用模型(3)即可得到公司盈余管理的替代指标操

控性应计利润(DAC):

DACj , t = TACj , t/Aj , tNDACj , t3

在得到了公司盈余管理的替代指标操控性应计利润(DAC)

后,我们采用模型(4)来检验上述假设1 和假设2,模型(5)检验假设3 :

DAC+ =β0+β1 CONT + β2 PIS + β3 CONT  PIS + β4 SIZE + β5 L EV +β6 ROA+β7 MB+β8 L.TA + β9 AUD + β10 OPIN

(4)

DAC-=γ0 + γ1 CONT + γ2 PIS + γ3 CONT  PIS + γ4 SIZE + γ5 L EV + γ6 ROA+ γ7 MB +γ8 L.TA + γ9 AUD + γ10OPIN

主要的研究步骤是什么

首先,利用流动资产,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流动负债,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折旧与摊销的变动额得到企业某年的应计利润,利用回归得到该应计利润与企业营业收入变动与固定资产之间的关系,然后用后面的两个变量得到样本的估计应计利润。

方程1的等式左边是可操控的应计利润,右边是可测量的应计利润,两者之间的差额即操控性应计利润;

修正的琼斯模型在可测量的应计利润中在营业收入变动中减去了应收账款的变动,2,修正的琼斯模型与原来的模型相比有哪些改进,为什么做这些

改进

我认为原因是:这样就能更加精确的测量操控性应计利润,因为企业可以通过虚增应收账款然后再计提大量的坏账准备达到提高当期应计利润的目的,或者是为了将收入留待下期计入。

经典论文阅读

两篇复制论文的研究动机,研究的问题,研究的内容,研究的逻辑,思路,研究的模型是什么,研究的理论意义,研究的背景

1.理论分析

2.基本逻辑

3.假设依据

四,英文论文的阅读

1,有关公司财务,市场的资本结构,融资的优先顺序:债务融资和权益融资

2,债务融资的优势是什么,缺陷是什么

3,有些公司的债务融资比例较小,为什么呢?

4,本文研究的动机,问题是什么?

5,研究有什么发现,与已有的研究文献的区别是什么?

2页半

引言

文章各部分结构

前三道大题只有问题,无任何提示!!

考试地点:SX101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_复习资料完成 篇5

1、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中的“研究”

2、教育科学研究与所有科学研究一样由三个基本要素组成:现象与客观事实、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

3、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三种分类方式是:按普遍适用程度、按研究的目的分、按研究方法分。

4、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运用,是以教育现象为对象,以科学方法为手段,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以获得教育科学规律性知识为目标的一整套系统研究过程。

5、教育科学研究按研究的目的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发展性研究、比较与评价研究、预测研究。

6、教育科学研究按研究方法分为:历史研究、描述研究、相关与比较研究、实验研究、理论研究。

7、教育研究存在经验和理论两个不同层次。

8、教育理论水平是教育研究的最高水平。

9、在研究方法论层面上对以往的研究进行一定的反思。

10、直观性原则最早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的,如果要考察300多年来该原则在理论基础、基本观点和方法上的演变,那么就要用历史研究法;如果要考察当前在教学中贯彻直观性原则有哪些经验以及问题,那么就要用调查法;如果要对贯彻直观性内在规律、因果关系进行研究,最好是采用实验法。

11、教育研究课题产生的主要途径有: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提出问题、学科建设与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教育实践中提出的实际问题、从日常观察中发现的问题、从当前国内外教育信息的分析中提出问题。

12、理论构思的内容一般包括:准确地表述研究的问题、界定该研究课题的核心概念、形成初步的研究思路。

13、研究计划的基本内容:研究题目、对研究课题目的及意义的简要说明、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预计突破哪些难题、课题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制定研究工作方案和进度计划、研究课题已具备的工作基础和有关条件、研究成果的预计取向和使用范围、经费预算以及需购置的仪器设备。

14、任何科学都是一门历史科学,没有的历史研究,就不会产生真正的科学。

15、历史研究是以逻辑分析法为主。

16、用历史法研究教育,涉及的主要对象是教育活动的历史,是通过搜集某种教育现象发生、发展、演变过程的历史规律。

17、在教育科学研究中,历史的分析方法是以概念的形态再现历史发展的全过程,其特点是丰富性、直观性、具体性。

18、在教育科学研究中,逻辑的分析方法要求研究必须遵循形式逻辑规范,以它作为定义、推论、判断的一般程序去认识研究历史上的教育问题。

19、按照考证的目的分外部评论、内部评论。

20、对不同版本、不同内容或前后进行比较对照的方法是校勘方法。

21、教育现场观察是指观察人员在行为或事件发生的现场所进行的观察。

22、将教育观察研究分为自然情境中的观察和实验室中的观察是根据观察的情境条件来划分的。

23、将教育观察研究分为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这是根据观察的方式划分的。

24、间接观察是利用一定的仪器或其它技术手段为中介对观察对象进行的观察。

25、依据观察实施的方法,可将教育观察研究分为结构式观察与非结构式观察。

26、教育观察设计的第一步是在明确观察目的和任务的基础上确定好具体的观察内容。

27、教育观察记录中的描述记录可以分为:日记描述法、轶事记录法、连续记录法。

28、取样记录方法可分为时间取样、活动取样、事件取样。

29、行为核对表主要用来核对重要行为的出现与否。

30、观察记录代码系统常用的代码符号有数字型、符号型两种。

31、教育观察的设计是教育观察的实施的前提。

32、教育观察研究的设计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确定观察内容;选择进行观察的类型;制定观察记录表;训练观察人员。

33、测量层次是斯蒂文斯在1951年创立并被广泛采用。

34、从研究对象的总体中按照一定的抽样方法抽取一部分样本进行调查,这种方法称为抽样抽查。

35、按照调查目的的不同,可将教育调查研究分为现状调查、相关调查、发展调查、预测调查。

36、现状调查的目的是对教育现象的真实情况作出具体的描述。

37、相关调查的目的是寻找相关因素以便探讨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38、发展调查的目的是了解研究对象前后的变化和差异情况。

39、预测调查的目的是为研究对象的发展趋势和未来状况进行预测。

40、按照调查手段的不同,可把教育调查研究划分为问卷调查、访谈调查、测量调查、调查表法。

41、一份完整的问卷一般由指导语、问题、结束语、三部分组成。

42、在教育测量中,信度是反映测验所得结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43、调查表法具有的两个特点是调查范围较广、规范、简明,便于填写和统计。

44、学业成就测验的编制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确定和表述测验目标、选择试题类型,编制测验题目、审查试题,编制试卷。

45、信度是指可靠性或一致性。

46、1901年梅伊曼首次提出了“实验教育学的名称。

47、教育实验研究首先是一种科学实验活动,同时是一种特殊的实验活动,还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

48、内在效度和外在效度是实验设计质量的评鉴标准。

49、教育实验效度的提高主要通过随机设置控制组、设计控制、统计控制等多种方法控制无关变量。

50、按实验控制程度划分为前实验、准实验、真实验。

51、教育实验的目标评价是教育实验全过程评价的基础和起点,过程评价是标明实现目标的过程状态,成果评价是对目标达成度的价值判断。

52、教育实验的目标决定着测评体系的建立和测评方法的采用。

53、教育目标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对教育实验选题的价值判断进行评价,对教育实验假说的科学性进行分析,对教育实验目标的可操作性进行评价。

54、一个好的指标评价体系在内容上应具有目的性与一致性。

55、一个好的指标评价体系在结构上应具有完备性与独立性。

56、一个好的指标评价体系在操作上应具有可比性和可测性。

57、无关变量是指在实验中应保持恒定的变量。

58、定性分析是为了确定事物是否具有某种本质属性的分析,它主要说明事物是什么,并回答事物有多少。

59、教育理论研究具有强烈的理论思辨色彩,因而具有概括性和间接性。

60、教育现象本身的复杂性决定了教育现象研究的多样性。

61、教育命题是有关教育判断的语句,是对教育活动所做出的肯定或否定的思想。

62、信息方法是用信息概念和理论来考察研究系统的行为功能结构,从信息的获取、转换、传输和储存过程来研究控制系统的运动规律的方法。

63、理论研究具有结构体系的层次性,根据概括体系程度的不同,可分为经验层次和理论层次。

64、基本的逻辑思维方法有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

65、归纳与演绎是两种基本的逻辑推理模式,也是教育理论研究中心常用的逻辑思维方法。

66、定性分析目的在于把握事物的质的规定性。

67、定性分析对象是质的描述性资料。

68、资料分类都应依据同一个分类标准进行。

69、资料分类应依据一定层次进行。

70、资料的审核主要从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有效性三个方面进行审查。

71、定性分析是一个对资料的分类、描述、归纳、抽象的过程。

72、资料的准确性有一个基本要求,一般地说,审核资料的准确性应从两个方面进行,即一致率和吻合率。

73、在定性分析中,信度即可靠性,是指在研究中研究方法及结果的一致性或稳定性程度。

74、在定性分析中,效度是指研究结果的有效性,也就是一项研究结果能够实现其目的的程度。

75、资料的有效性是指所收集到的资料与研究课题的一致程度,即资料是否“切题”。

76、定性研究的内在信度主要是用研究的一致性来判定的,这种研究的一致性常用一致同意率来表示。

77、检验定性分析研究中效度的方法有检验法、三角互证法、反馈法、比较法。

78、归纳法的具体方式有完全归纳法、简单枚举法、科学归纳法。

79、分类一般分为现象分类和本质分类。

80、完全归纳法是指依据研究现象中的所有各个部分归纳出对该现象的一般性结论的方法。完全归纳法的结论比较可靠。

81、内在信度是仅在同一条件下对资料的收集、分析和解释的的一致性。

82、常用的统计表包括简单表、双项表、复合表和次数分布表等。

83、表注是对表中内容确需补充说明的部分,表注可以用简短的小号字写在表的下方。

84、集中量数包括算术平均数、中数、众数、加数平均数和几何平均数等。

85、地位量数包括标准分数和百分等级。

86、等级相关系数是英国统计学家斯皮尔曼提出的。

87、积差相关系数英国统计学家皮尔逊提出的。

88、对于计数资料,一般只适用于百分比、列联相关以及卡方检验等统计方法。89、对于等级计数资料,在统计中常用中数、百分位数和等级相关以及秩次检验等统计方法。

90、对数据资料从客观性、有效性和完整性方面进行审核。

91、多元方差分析可以处理多个自变量与多个因变量相互关联的数据资料的统计技术。

92、聚类分析根据被聚类事物之间关系的亲疏程度进行分类。

93、在聚类分析中事物间关系越亲近越密切,越有可能被聚为一类。

94、等级数据在分析时可用百分比、百分位数、卡方检验、等级相关等方法。

95、在进行假设检验时,许多参数检验方法需要变量的分布为正态分布。

96、数据资料的描述就是对原始数据资料的分布形态和数据特征进行刻画的过程。

97、统计表一般由标题、序号、标目、数字、表注等部分组成。

98、标题在表上居中位置,序号在表的左上方。

99、统计表内不应有空格。

100、统计图一般由标题、图号、图目、图形、图注和图例等项组成。

101、差异量数一般包括:全距、平均差、四分差、标准差和方差。标准差和方差最为常用。

102、数据推断总的来说包括总体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两部分。

103、总体参数估计分为两种类型:点估计和区间估计。

104、参数检验包括:Z检验、t检验、F检验。

105、聚类分析是依据事物的数值特征对事物分类的一种方法。

106、作为评价教育研究成果的一个方面,研究方法的恰当性与新颖性。

107、教育科学研究成果评价的方式分为:研究者自评、同行专家评价、行政部门评审三种类型。

108、学术论文一般包括题目、摘要、引言、正文、结论、引文注释和参考文献六个组成部分。

109、教育实验研究报告一般包括题目、前言、方法、结果、讨论、结论、注释和参考文献、附录部分。

110、教育调查报告由题目、摘要、引言、正文、总结以及附录六部分组成。

111、教育实验评价主要包括目标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三个领域。

112、教育科学研究的评价,大致要经历以下基本过程:确定总体目标、制定评价标准、选择制作评价工具、收集评价信息并整理分析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确定评价标准是十分关键的一环。

113、作为评价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基本规定包括:问题提出的合理性、研究方法的恰当性、新颖性以及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114、在具体教育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是应该处理好的两个关系是:定量评价与定价评价相结合、通讯评价和会议评价相结合。

二、名词:

1、教育科学研究指的是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通过对教育现象的解释、预测和控制,探索教育规律的一种认识活动。

2、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按照某种途径,有目的、有计划地、系统地进行教育研究和构建教育理论的方式。

3、基础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探索和创新知识,扩展和完善理论。通过研究,寻找新的事实,阐明新的理论或重新评价原有理论,它回答的是“为什么”的问题。4应用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应用基础研究成果或有关理论解决教育实际问题。应用研究具有直接的实际应用价值,它回答的是“是什么”的问题。

5、发展性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发展用于教育进步和学校运行的有效策略,回答的问题是“如何改进。

6、预测研究主要目的在于分析事物未来发展的前景与趋势,回答“将会怎么样”的问题。

7、文献指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即以载体形式传递知识。

8、总体即研究对象的全体。凡是在某一相同性质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集体,当它成为统计研究对象时,就叫做总体,是一定时空范围内研究对象的全部总和。

9、样本是从总体中抽取的、对总体有一定的一部分个体、,也称为样组,它是能够代表总体的一定数量的基本观测单位,样本中所包含的个体的数量称为样本容量。

10、取样是遵循一定的规则,从一个总体中抽取有代表性的一定数量的个体进行研究的过程。

11、历史研究法是借助于对有关社会历史过程的史料进行分析、破译和整理,以认识研究对象的过去、现在和预测未来的一种研究方法。

12、教育科学的历史研究法是以历史研究方法来研究教育科学。是通过搜集某种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事实,加以系统客观的分析研究,从而揭示其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13、外部评论主要确定资料的真伪或真实性,即“辨伪”和“证真”。涉及文献的形式和外表,内容包括:确定作者、成书年代、地点、背景及版本等是否可靠。

14、内部评论主要确定史料的客观性、可靠性,即确定文献资料本身的意义、价值和准确可靠程度。

15、教育观察研究是教育研究人员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辅助仪器,在一定时间内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进行感知、考察并收集资料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16、结构式观察是有明确目标、问题和范围,有详细的观察计划、步骤和合理设计的可控性观察。

17、观察记录代码系统是研究者将行为或事件分为有意义的、可能观察和处理的类别,将大的行为单位分为小的行为单位,并为观察、记录和随后分析处理的方便而制定出一整套符号系统。

18、教育调查研究是在科学方法论和教育理论指导下,围绕一定的教育问题,运用问卷、访谈、测量等方式,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有关的事实材料,从而作出科学分析并提出具体工作建议的一系列教育实践活动。

19、问卷调查是指研究者用事先设计好的问卷,让调查对象作答,以了解调查对象对某一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的看法的调查。

20、访谈调查是指研究者通过口头交谈的方式,向被调查者提出问题,让调查对象作答,以搜集调查对象对教育问题或现象的态度和看法的调查。

21、教育实验研究是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人为地变革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

22、自变量即变化的措施、条件。

23、无关变量也叫控制变量,指在实验中应该保持恒定的变量。

24、教育实验设计是指在确定研究课题的基础上,研究者对教育实验进行过程的一系列活动及其内容和方法所进行的科学的确定和描述。

25、内在效度反映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因果联系的真实程度,即研究的结果。26外在效度涉及教育实验研究结果的概括化、一般化和应用范围问题,表明实验结果的可推广程度。

27、教育科学的理论研究是在已有的客观现实材料及思想理论材料的基础上,运用各种逻辑的和非逻辑的方式进行加工整理,以理论思维水平的知识形式反映教育客观规律的一种研究。

28、教育命题是有关教育判断的语句,是对教育活动所作出的肯定或否定的思想。

29、历史——逻辑方法指摒弃事物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的各种细节及偶然因素,通过一系列概念范畴,以“纯粹”的理论形态来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从而建立科学理论体系的方法。

30、系统方法是一种将对象作为系统进行定量、模型化和择优化的研究方法。

31、定性分析就是指研究者在对所搜集到的文字、声音、图片等资料进行系统审查、汇总、归类的基础上进行逻辑和意义分析,从而揭示出事物内在特性的过程;它是一个对资料的分类、描述、归纳、抽象的过程。

32、效度也叫定性分析中的效度,是指研究结果的有效性,也就是一项研究能够实现其目的的程度。

33、资料分类是指根据研究资料的性质、内容和特征将相异的资料区别开来,将相同或相近的资料合并为一类的过程。

34、集中量数代表集中趋势的量数。

35、差异量数是表示一组数据的差异情况或离散程度的量数,它反映数据分布的离中趋势。

36、点估计就是用一个特定值如样本平均数、样本方差等作为总体的参数估计值。

37、区间估计是用数轴上的一段距离或一个数据区间,表示总体参数的可能范围,这一段距离或数据区间称作区间估计的置信区间。

38、研究假设也称备择假设,在检验前,研究者根据已有的理论和经验或者对样本和总体的了解程度对研究结果预选作出一个大致的假设。

39、假设检验研究者通过对虚无假设Hο进行检验,通过拒绝和接受Нο来作出接受和拒绝研究假设H1的决定。

40、小概率事件在检验时,通常把概率小于0.05和0.01的事件称为小概率事件,这一概率也称为显著性水平。

41、单因素方差分析又称为方差分析,即利用方差进行F检验,分析与探讨一个因变量和一个或多个自变量之间的关系的统计方法。

42、因素分析是从众多研究变量中概括和推论出起决定作用的基本因素,以揭示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

三、简答:

1、教育科学研究的特点?

1、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索教育规律,解决重要的教育理论和实际问题;

2、要有研究假设和对研究问题具体明确的陈述;3研究方法要科学合理;

4、研究的创新性。

2、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1、提高教育研究的理论化程度;

2、教育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多样性与统一性;

3、关注教育研究的社会性和价值标准;

4、教育研究的可操作性。

3、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各类分类方式中含有哪些教育研究的基本类型?

1、按研究的普遍适用程度分:一是适用于一切科学领域的哲学方法论;二是适用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以及运用于多种学科的跨学科领

域的方法论;三是适用于个别具体科学的方法论。

2、按研究的目的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发展性研究;比较与评价研究;预测研究。

3、按研究方法分:历史研究;描述研究;相关与比较研究;实验研究;理论研究。

4、教育科学研究的四种水平是什么?第一种水平是直觉观察水平;第二种水平是探究原因水平;第三种水平是迁移推广水平;第四种水平是理论研究水平。

5、教育科学研究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1、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

2、分析和把握教育问题的三个纬度:历史、现实、理论;

3、提高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结合。

6、确立研究课题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问题必须有价值;

2、问题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

3、问题必须具体明确;

4、问题要新颖有独创性;5问题要有可行性。

7、撰写课题论证报告要注意哪些问题?

1、该课题研究的迫切性和针对性,具有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2、该课题以往研究的水平和动向;

3、该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4、该课题研究的主要的方法,研究策略步骤及成果形式;

5、说明该课题研究的基本条件、研究的可能性及限制。

8、查阅文献资料的重要作用?

1、帮助研究人员全面正确地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情况,选定研究课题和确定研究方向;

2、为教育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依据和研究方法;

3、避免重复劳动,提高科学研究的效益。

9、理论构思在教育研究中的作用?

1、理论构思使教育科学研究具有明确的方向、主题思想和研究目标;

2、理论构思规范调节着教育研究的过程,帮助研究者提高教育科研的科学水平;

3、理论构思制约着研究成果的界定、成果构成形态以及成果的评价解释。

10、如何评价好的理论构思?一个好的教育研究理论构思,必须具有科学性。

1、所依据的历史和现实材料全面、充分和客观;

2、具有指导教育实践的现实性和可行性;

3、理论分析着眼点的正确性;

4、具有新的研究思路、视角和方法;

5、基本概念的精确性以及理论体系结构的合理性。

11、历史研究法在教育科学研究中局限性是什么?

1、历史是按年代顺序,经历是一个时间空间错综复杂的发展过程,而历史文献常常是滞后记载,历史史料十分零散,很不系统。影响到历史研究的可靠性问题;

2、作为研究对象的历史事实,历史文献的理论内容,是经过“加工”的抽象形态,留存着加工者们的主观认识,很容易造成失误;

3、历史研究中无法做精确的量的分析。

12、如何处理古与今的关系?古今关系,即研究历史与研究现实的关系。要正确对待古与今,通古今之变,尊重历史。古为今用是总的提法,使教育研究为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服务。为史而史,没有价值,研究的目的是从中研究带规律性的东西,探讨历史经验教训,丰富我们的认识。

13、教育观察研究在教育科学研究中有何作用或功能?

1、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教育领域某一现象及变化过程进行全面、细致和深入地观察,从而获得认识该事物的比较充实、比较客观的事实材料;

2、教育观察研究是检验教育科学理论观点是否正确的重要途径;

3、教育观察有助于研究课题的选择和形成。

14、教育观察研究的设计应包括哪些方面?

1、确定观察内容;

2、选择进行观察的类型;

3、制定观察记录表;

4、训练观察人员。

15、教育观察研究实施的一般步骤有哪些?

1、界定研究问题并确定观察对象;

2、了解观察对象的基本情况;

3、编制观察记录表;

4、记录观察资料;

5、分析资料。

16、简述教育现场观察的主要特点?

1、在自然场景下观察自然发生的行为或事件;

2、观察者可以直接感受被观察者的情感及情绪;

3、所获资料是丰富、直观、全面的;

4、可借助于现场的感受对资料进行全面的分析。

17、教育调查研究一般都应遵循哪些步骤?

1、确定调查课题;

2、选择调查对象;

3、确定调查方法和手段,编制和选用调查工具;

4、制定调查计划;

5、调查的实施;

6、调查资料的整理、分析,撰写调查报告。

18、问卷调查中问题的设计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语义清楚;

2、语句简洁;

3、面向对象;

4、价值中立;

科学研究方法-复习题 篇6

(二)考前练习题三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是(D.马克思主义哲学

2.经过选择来确定所要研究的问题,其意义一是确定研究方向,一是确定研究的(C.具体问题

3.为保证研究结果可靠性,选择样本的第一步是要明确研究的(C.总体4.历史研究的第二步工作主要是: B.收集鉴别史料评价

二、名词解释题

1.外部评论外部评论主要确定资料的真伪和真实性,即“辨伪”和“证真”,它涉及文献的形式和外表,内容包括:确定作者、成书年代、地点、背景及版本是否可靠。

2.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直接观察是凭借认得感官,在现场直接对观察对象进行感知和描述,相对来说,更为直观具体。间接观察是利用一定的仪器或其他技术手段为中介对观察对象进行的观察。

3.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是指研究者用事先设计好的问卷,让调查对象作答,以了解调查对象对某一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的看法的调查。

4.外在效度外在效度涉及教育实验研究结果的概括化、一般化和应用范围问题,表明实验结果的可推广程度。

5.资料分类资料分类是指根据研究资料的性质、内容和特征将相异的资料区别开来,将相同或相近的资料合并为一类的过程。

三、简答题

1.简述确定研究课题的基本要求。确定课题的基本要求是:(1)问题必须有价值;(2)问题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3)问题必须具体明确;(4)问题要新颖有独创性;(5)问题要有可行性。

2.简述教育观察研究的特点。教育观察研究的主要特点是:(1)教育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搜集资料的活动;(2)教育观察是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对观察对象不加任何干预和控制的状态下进

5.观察人员在行为或事件发生的场所进行的观察是(D.现场观察

6.为了是观察能够顺利有效的进行,在观察实施之前必须进行(C.设计研究活动7.对某一范围内所有被研究对象进行调查称为(B.普遍调查

8.教育史上首次提出“实验教育学”名称的人物是(C.梅伊曼9.教育实验设计中不同的符号表示不同的含义,其中X表示(A.实验处理10.教育科学理论研究的成果主要表现为(C.研究论文

11.对定性资料真实性进行审核除了从研究对象、研究者本人方面外,还有()B.研究方法

行的;(3)教育观察的对象是当前正在发生的事实现象,具有直接性;(4)教育观察是在一定教育科学理论指导下进行的,结果的解释也是以有关理论为前提的;(5)教育观察总要借助于一定的工具。

一个好的测量工具,要有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具体表现在:有较高的效度、有较高的信度、有合适的难度、有理想的区分度。

4.简述定性分析效度检验的方法。在定性分析中,对效度的检验可以从以下四点进行:(1)检查法,即对研究结果中的漏洞逐步检查,找出出现失误的原因加以纠正;(2)三角互证法,对同一问题从多个不同角度不同看法的来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以获得最大的一致性;(3)反馈法,研究结果得出以后,研究者得出结论后广泛听取专家、同行、同事的意见,也可以交给被研究者本人,从多个角度分析研究结果;(4)比较法,将研究结果与人们普遍认可的相关定义和力量加以比较,如果发现较大差异,研究者应回到原始资料中进一步检验,从而使研究结果不断完善。

四、论述题

1.请举例说明如何开展教育实验。开展教育实验研究,需要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教育实验研究的全过程可分为准备——实施——总结三个基本阶段。在实验准备阶段,的具体任务是选定研究课题,形成研究假说;明确实验目的,确定指导实验的理论框架;选择被试,形成被试组,明确自变量的操作定义;选择适合的测量工具,并决定实验结果的统计方法;选择实验设计的类型。在实施阶段,按照实验

12.在对定性资料分类过程中的最高层级是()D.核心分类

13.定量分析是利用统计技术手段对所收集到的数据资料进行描述、解释,其主要手段是(B.统计分析

14.判断一种分类标准是否影响另一种分类的检验是()D.独立性检验

15.通过实地考察、参观、听课、与学生、教师、管理人员的接触等形式对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做一番研究、考证的评价是()A.定性

设计进行教育实验,采取一定的变革措施,观察由此产生的效应,并记录实验所获得的资料数据等。在实验结果的总结评价阶段,要对实验区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确定误差的范围,从而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最后得出科学结论。(结合例子进行论述)

高中数学复习解题教学方法研究 篇7

一、教学生学会思考

我在本届高三第一轮复习时曾出过这样一个题:一个三角形纸片内有99个点, 连同三角形的顶点共102个点, 无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 如果以这些点为三角形顶点, 把这三角形纸片剪成小三角形, 问这样的小三角形共有多少个?优秀生很快找到了点数变化的规律, 但部分普通生和困难生却一筹莫展, 为了探究这部分学生头脑中已有的数学认知结构, 我将题作了如下变换:已知等差数列{an}中, a3=1, a4=3, 求a102.学生很快解出a102=199, 这说明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他们不存在任何问题, 我随即让他们回到原题, 但仍然解题失败, 那么他们的思维障碍究竟在哪里?于是我又将题作如下变换:一条线段上取n个点, 连同线段的两个端点共 (n+2) 个点, 记以其中任两点为端点的线段的条数为bn, 求bn.对此, 学生也很快得出bn=0.5 (n+1) (n+2) , 此时我提示:将原题条件“102个点”改为“n个点”, 学生忽然明白了.从此题解题过程中可以发现:学生的思维不能在“特殊”与“一般”之间转换, 或者说不能在“特殊”与“一般”之间建立一条强有力的通道.教师若能成为学生思维的引路人, 学生怎会不产生享受智慧的快乐呢?特别是在第二轮复习时要求更高, 教师的角色更应是学生思维发展的促进者, 是学生潜能的开发者, 是数学问题的研究者.

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与学会数学思维同步的是学会数学运算.精确是数学的一个重要特点, 这决定了那些优美的数学结论往往是与复杂的数学运算结伴同行的“学会思考”与“学会运算”的关系可比喻为汽车两边的车轮不可偏废某一方.作为普通中学的学生更是要抓好这一点, 学生在做解析几何题时经常会遇到思路清楚但就是得不到数学结论的情况, 因此, 我常把“解题”比作“游泳”“骑自行车”, 我们知道不到水中就永远学不会游泳, 不到自行车上就永远学不会骑自行车, 光在旁边看甚至研究其理论都是徒劳的.数学大师欧拉一生勤于计算, 因此被称为历史上“最多产作家”, 直到他生命最后一刻仍在运算, 当他停止了运算也就停止了生命.我们常常说学生“眼高手低”, 就是说学生缺少数学运算这条“腿”, 因此, 在高三解题教学中我特别重视“落实”两字, 不然要真正提高解题能力就是一句空话.

二、深化解题反思是提高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有效途径

高三学生解题不少, 但不少学生解题能力提高缓慢, 尤其是当新问题情景出现时, 反映出的应变与迁移能力并不强, 究其原因:一方面部分教师的解题教学仅仅停留在表面层次上, 缺乏精辟分析和画龙点睛式的总结, 缺乏在方法上怎样进行解题回顾与反思的指导;另一方面, 多数学生解题追求数量的积累, 缺乏解题反思的习惯, 因而对解题过程的认识仍处于感性阶段, 也就是说解题量的积累没有促使质的转变.如何走出茫茫题海?解题反思犹如渡船, 把学生的思维从感性引向理性.反思的作用很多:第一, 反思解题错误, 领悟数学原理.对错误解法的反思不仅是为了找到改正的依据, 而且有着更深层的作用.其一, 它是正确思路得以产生的“母机”, 错误根源的暴露往往伴随着正确认识的产生.其二对各种可能思路的研究充分暴露了学生的思维过程, 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反思, 可增强解题教学的针对性, 学生逐渐由“误”到“悟”, 领悟数学原理.第二, 反思一题多解, 领会数学思想.由于每位学生思维的角度、方式、水平等方面的差异, 因而学生的解答往往呈多样性, 这正是数学教学中丰实的“矿产资源”, 必须充分发掘利用, 并通过反思加以提炼, 以领悟数学思维的实质, 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第三, 反思多题一解, 领悟数学模型.一个数学问题, 从多个角度加以思考, 这是思维的发散性.同样, 多个数学问题从一个角度加以思考, 这就是思维的收敛性.在遇到问题的开始阶段, 由于解题尚处于探索阶段, 因而常呈发散性, 一旦通过分析比较, 确立了解题方案, 思维必定趋于收敛, 当一种思考方法在不同情景下多次奏效, 就会引起积极的强化作用.此时, 若能及时引导学生对多题进行反思, 从中感悟出数学模型的功能, 将会大大增强解题策略的选择与判断.第四, 反思解题策略, 领悟数学哲理.数学解题活动是一个由联想所学知识, 运用数学思想方法, 选择解题策略, 不断由低级向高级逐步抽象的复杂的心理过程, 因而解题反思的对象应逐渐由数学知识与数学方法这些相对具体的层面向数学观念、解题策略等更高层次发展, 使解题者能从更高的观念、更宽的视野、更理性的眼光去思考数学问题, 领悟数学哲理.

解题并非多多益善.解题后反思可以发掘题目的精髓, 看透问题的本质, 这是提高数学“悟性”, 培养“元认知”能力的最佳时机, 教学中, 只有抓住这一契机, 积极引导学生从题内走向题外, 进而达到以较小的解题量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的理想境界, 真正让广大学生告别茫茫题海, 充分享受数学王国中的乐趣和情趣.

参考文献

[1]何双谊.从《怎样解题》谈例题教学[J].高中数学教与学, 2004 (12) .

上好科学复习课的方法探析 篇8

一、复习课中学生的亲力亲为

1.浏览先行,温故跟上。教师首先应放手让学生对所要复习的课目进行彻底的浏览,在自己的大脑中对所要复习的内容有一个全面的“温故”,着重原有知识的重点、难点板块进行摘记或标注,再利用理解、记忆、动手、实践等灵活多样的模式去参与。

2.后續查缺,补漏跟上。在这一环节,学生应对原有知识内容进行“查缺”,可让学生结合自己在原有认知基础上的印象对相应内容进行“排查”,并通过查阅原来的记录本、资料卡等手段,做好补漏定位,力争在适时的课段里进行一对一的“补漏”。

3.梳理成网,增添枝叶。让学生纵观每课内容时,要初步形成相关技能的梳理与综合,力争构建出相应的知识、技能等目标的链接框架,从而让学生自己很清楚地了解各项知识、技能的掌握水平或情况,知道自己的强势和弱势所在。然后针对构建框架将自己的所会、所惑都利用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再通过所会、所知、所惑的认知比例,定位出自己的认知水平,达到知己,并为自己的下一步努力确定方向。

4.呈现弱项,寻求合作。当学生们找到自己的认知弱项时,教师的介入是关键,教师最好引领学生将求疑对象扩大到他们的学习小组中,此时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认知障碍,他们会尽可能将要弄明白的知识呈现出来,大家通过你一言我一语的交流会确定出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博采众长,最终会找到解决的办法。通过这样的合作学习,学生们达到了知己知彼的目的,从而实现信息共享。

二、复习课中教师的介入技巧

1.突重解难,教师做学生寻求支援的“后备军”。复习课中,教师对教材重点目标和突破目标(指复习中的认知缺陷、障碍)的跟进,是我们复习课成功的关键。只有教师能为学生提供强大的知识、技能储备,才会使学生将原来的认知有强化、巩固、突破、拓展的机会。也只有教师能很好的找准时机介入,才会让我们的学生真正体现复习课的宗旨:在原有的基础上,将所学信息综合、凝练、延伸、提升,让教师的预设与学生们的现场生成有机组合,从而达到知识与能力的培养结合的目标,而非人们眼中复习课即原课简单的重复的看法。

2.一路扶携,教师做学生前进路上的“伙伴”。复习中,教师能关注教材所处的位置(如:四年级可回顾三年级相关内容,了解学生认知基础;展望五年级相关章节,预知学生发展趋势),这样,才能很好地体现课标中学生认知范围是螺旋上升的结构模式,为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的指导深度、广度提供了依据。

课前,教师能预设好自己在课堂环节中介入时机(这其中既有定位,也有随机),教师的这种用心,会使自己的指导、参与有针对性,避免了自己的学习参与缺席和无效的不当介入。

复习中,能将原新授课积累留下的资料适时切入课堂是很重要的。它既检测了教师和学生是否有平时搜集、整理、储存信息的能力和习惯,更重要的是它会让教师用心捕捉的教学资源能最大限度地重复利用,竭尽其能,避免用后随意丢弃。

训练巩固环节,教师的目标强化要定位准确,这样才会让学生的认知水平发展拥有了可贵的“加速度”,而不是学生惧怕的乏味、单调的灰色记忆再现。授给学生一些处理问题的方法很重要,它给予学生有价值的帮扶与支持,为学生真正地自主学习、会学、乐学提供了保障。欣赏、肯定学生的认知成果,允许学生成果的不成熟,给予学生体验成功的机会,这样学生的学习状态才会是积极、主动、高效的。

三、复习课中应该避免的事情

复习目标不能模糊,否则会出现不当与无效要求和安排。面对课目内容,不是简单地重复再学一遍,事事面面俱到,节节平均用力。复习过后的内容,不应再是零散的知识点,要有汇总、整合、提炼、升华的高度。复习过程,不应抛弃原新授课时呈现的相关资料、记录卡、手抄报等多方位资源。

复习课不应该彻底让学生进行自行单调记忆,教师要真正走进教材、生活,为学生准备充分的复习引导策略,并提供给学生有价值、高效的技能检测题。

只要教师用心去设计,用心去准备,趣味贯穿始终,学生就不会再把复习课当成件痛苦的事,学生就会享受复习课。教育不是训练,训练不是教育,应该反思学生的苦学状态,让学生如何乐学,让学生享受成功、享受生活是教师的职责,更是教师要长期做好的一项持久战!

上一篇:两会精神的心得体会下一篇:初中语文的教学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