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法律角度看食品安全问题

2024-06-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从法律角度看食品安全问题(精选12篇)

从法律角度看食品安全问题 篇1

姓名:

班级:

学号:

摘要: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食物。在提倡绿色食品、健康食品的今天,还是有一些食品存在严重安全隐患。接连不断发生的恶性食品安全事故却引发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高度关注,要重新审视这一已上升到国家公共安全高度的问题,更要加大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然而事实却是广大人民并没有很好的享受到食物所能带来的欢乐,反而越发的不得不时时怀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去吃食,这个实在是可悲。食品安全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政府和国家的形象。食品安全已成为衡量人民生活质量、社会管理水平和国家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食品安全与人民生命财产息息相关。我国目前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期间,原有制度在新的经济形势下明显有些“力不从心”,这就给一些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而且当前的政管力度尚需加强也是原因之一,个别地方政府处于对保护地方利益或一己私利的考量,监管不力。此外,当前社会“金钱至上”“利润第一”的道德观无疑更加深了造假者的危害性。

纵观种种原因,我们不难发现目前食品安全问题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而是跟我们目前特殊的社会大环境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只有从多方面着手,才能有效解决当前问题。

关键词:食品安全 安全监管 防患未然

一、背景介绍

近几年接二连三爆出社会食品安全问题。2003年含敌敌畏的金华火腿,对肠食道胃粘膜有影响,可能致死;2004年阜阳劣质奶粉:“大头娃娃”,营养不良导致免疫力低下,严重可致死;2005年碘超标的雀巢奶粉,影响甲状腺功能;2006年含瘦肉精的猪肉,人食用会出现头晕、恶心、手脚颤抖,甚至心脏骤停致昏迷死亡;2008年含三聚氰胺的婴幼儿奶粉,可能导致肾结石,肾衰竭等泌尿系统疾病,严重者可致死。2010年7月,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公布7月份入境不合格化妆品、食品信息,共有422种产品上黑榜,依云矿泉水赫然在列,有超过9.6吨的产品被检出亚硝酸盐超标。2011年7月26日晚,央视《消费主张》栏目报道,在成都经营的连锁火锅店“老堂客”涉嫌回收火锅底料制售火锅油。2011年8月8日,有媒体称,全国每年消费330万吨左右的食醋,其中90%左右为勾兑醋。浙江工商部门2011年8月16日抽样检测了3万盏血燕,结果亚硝酸盐全部严重超标,最高超标350倍,这些血燕产品多从广东、厦门等地进入,主要源自马来西亚等国家。2011年10月,青岛一消费者在美素奶粉中发现活虫,经销商却要求消费者证明活虫国籍才能赔偿。11月,西安一消费者称在雅培奶粉中发现甲虫,雅培回应未开封奶粉出现固体异物块或小虫的几率为零。2011年10月19日“思念”三鲜水饺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11月7日,“三全”白菜猪肉水饺也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11月17日,湾仔码头上汤小云吞也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三大冷冻食品品牌均陷“细菌门”等等一系列问题。

这些问题的发生不得不让我们开始畏惧在中国生存,并且开始思考关于我们的食品安全问题。

二、状况分析

频发的食品安全问题,社会也都处于惶恐之中。每天的新闻,每天报道,问题依然存在,似乎好愈演愈烈。调料,水果,馒头等等的这些,已到了令人谈“食”色变的地步。

无良的生产商,松散的管理机制,为了利益,而让我们整个社会,群众为其背负后果,获利的代价未免太大。一个社会,食物问题频发,我们何以依赖,何以去相信。

个人认为,食品安全问题,国家也好,地方也好,都应高度重视。重视,不是口头,落实责任,切实实际去完成监督完成管理工作。其次,对生产家,各个行业需要有严格的管理,对其违规违法的行为需要加大处罚。另外,把舆论监督更好的引入到其中,强化一般消费者的监督作用,运用媒体舆论更好的引导。此外,对于厂商本身,各个食品进入及流通环节也要做好质量检测,保证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愈演愈烈,各种悲剧惨剧,希望日后能得到改善,得到解决。毕竟,一个连吃什么都不放心的社会,生活其中并无安全感和幸福感可言。

中国食品安全的现状可以引用某老师的一句玩笑话:“中华民族到了最缺德的时候,牛奶里掺三聚氰胺,火腿肠里加瘦肉精,粽子添加防腐剂。”玩笑归玩笑,但是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现状十分严峻,从当年的阜阳毒奶粉到而今的双汇瘦肉精,作为消费者的我们面临着不安全的食品市场,为自己的饮食安全而担忧。为此在法制建设方面,急需加强食品安全的相关法律完善。

从《食品安全法》中我们能看到,其第九章规定了相应的行政和民事法律责任,如“第九十三条 违反本法规定,食品检验机构、食品检验人员出具虚假检验报告的,由授予其资质的主管部门或者机构撤销该检验机构的检验资格;依法对检验机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食品检验人员给予撤职或者开除的处分;第九十八条 违反本法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而纵观这些行政和民事法律责任,较之消费者、公众所受到的食品问题所带来的健康危害任然微不足道。

虽然《刑法》第一百四十三条规定,对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罪,处拘役至无期徒刑,并处的刑罚。但是食品安全生产的主体包括了自然人、法人以及其他组织,刑法应该是最后的保障,不能轻易启动。那么,相应的行政和民事法律责任需要更加严厉。在民事责任方面,要加大处罚力度,只有足够的处罚力度才能保证生产者对于食品安全危害的处罚具有畏惧感,尽可能符合生产标准,提供安全食品。在行政责任方面,对于食品安全负责的政府相关部门以及工作人员的故意、失职行为要给予严厉打击、处罚。

三、合理化建议

目前的食品安全问题真令人担忧,几乎到了“谈虎色变”的地步。有人还会弱弱的问一句:现在我们还有什么能吃?如何来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我想最核心的还是要靠我们国家的法律,虽然我们的立法也规定了很多,从我国现有的法律体制来看,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加强食品安全的规制,分别是刑法、民法和行政法。但是,在实际执法过程中,问题仍然层出不穷,所以监督体制也显得尤为重要。在我看来最主要的还是那些生产者和销售者的经商道德。

首先,我国关于食品安全的罪名主要有: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假冒注册商标罪,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罪等。此外,还应该进一步加强和打击危害食品安全犯罪和相关职务犯罪,保障民众健康和安全,检察机关应当重视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不服对危害食品安全犯罪不立案决定的投诉的办理,对符合立案条件的要及时移送警方立案侦查。检察机关还应当加强审判监督,确保司法公正和执行效果;重视深挖案件背后可能存在的职务犯罪线索,对发现的国家工作人员在食品安全监管和查处危害食品安全违法犯罪活动中涉嫌徇私枉法、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等犯罪线索的,将及时移送,认真查办,从严惩处。我想从刑法上来规制生产者和销售者,对我国加强食品安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然在民法层面,对于侵权损害赔偿,违约责任等。在行政法层面如暂扣、吊销企业营业执照、罚款、拘留等。

其次,加强食品安全的监督体制。为了保证食品安全,我们应该要从多方面来进行的规范和管制。

一,从消费者角度,要加强消费者的法律意识,加强自我保护能力。要充分加强相关法律制度宣传的作用,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经营者和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

二,从生产者和销售者角度,从法律和道德层面来加强和提高他们的自律意识。这是非常关键的一个问题,只有真正解决了这个问题。生产者、销售者能够自觉安全生产、安全销售才能真正保证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三,从政府角度,完善相关机构以及制度,加强食品安全监管

(一)设立和健全食品质量安全相关管理机构,成立由食品安全相关职能部门参加的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统一领导,主要负责协调制定食品安全相关的政策措施,共同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和执法以及食品安全技术的联合攻关,实行食品安全信息资源共享,以便从体制和机制上保证综合监管和组织协调工作真正落实到实处。

(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的建设。在法律制定过程中,要充分借鉴和吸收目前国际上行之有效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要认真研究分析与我国现存法律法规之间的衔接问题,科学确定执法主体,提高立法质量,避免重复执法。加大对法律法规的宣传贯彻力度,尤其是要加强基层执法队伍的建设,提高技术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完善公开、公平、公正的执法程序,坚决杜绝自由裁量权的滥用。

(三)制定和完善食品生产和流通过程的有关标准。标准化工作是保障食品质量安全的基础,也是全球食品市场竞争的技术依托和目前我国食品生产规模化和走向国际市场的瓶颈之一。可以在全面清理现有食品标准的基础上,加快建立我国统一的食品标准体系。

(四)通过网络建立管理信息系统。建立食品安全事故报告程序和信息系统,保证上报途径简便、畅通,信息及时、准确,为食品安全监察的指挥调度和重大事故的依法处理提供客观、权威的信息来源。加强食品安全信息的通报和交流,促进信息的合理应用。

最后,加强舆论的监督。我觉得这也是十分有效的措施,通过电视、报纸一曝光,企业信誉受损,对以后的经营会有很大的影响。我想每一个企业最注重的也应该是商誉。现在也只有在“3.15晚会”上会曝光一些产品,那我们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达到这样的效果。比如对检测不合格的商品对该企业也可以予以警告等,如果屡教不改,隔一段时间在黄金时段的新闻中予以曝光。

从法律角度看食品安全问题 篇2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就业维权,保障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近年来, 高校频繁扩招, 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 “三峰叠加”使得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一个重大的政治民生问题。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中, 大学生往往处于弱势地位, 用人单位常常通过订立不合理的劳动合同损害大学生的合法权益, 严重影响着大学生顺利就业以及建立和谐稳定的劳资关系。而一些用人单位更是设置各种“就业陷阱”, 损害大学生合法权益。面对纷至沓来的求职陷阱, 大学生面临的就业纠纷呈上升趋势, 如何防范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一、在校大学生就业法律保障情况的实证分析

(一) 调研背景、目的、方法与对象

1. 调研背景

(1) 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当代大学生面临“就业陷阱”;

(2) 国家出台的政策、法律保护收效有限。

2. 调研目的

本课题旨在从法律方面进行调查和思考, 以期让漳州地区高校毕业生能够了解就业合同方面得相关知识, 运用相关法律减少风险, 维护职毕业生自身的合法权益。

3. 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面谈访问的方式。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 收回有效问卷487份, 有效率达97.4%。在问卷调查的同时, 我们还联系已就业的毕业生及面临就业的大四学生代表, 通过面谈和网络沟通等方式了解到最鲜活的案例和最直观的反映, 并在采访政法系辅导员老师的过程中搜集了往届毕业生在签约和就业时所遇到的一些普遍问题。

4. 调研的主要对象

本课题组研究对象是漳州地区高校 (主要为漳州师范学院) 不同的专业、不同年级的在校大学生, 以大三、大四级学生为主体。

(二) 调研结果及分析

1. 大学生对就业维权相关法律法规的了解和运用程度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 参加调查的学生中对新法相当了解的占9.0%;比较了解的占20.2%, 不太了解的占60.9%;完全不知道的占9.8%。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校在组织学生开展对新《劳动合同法》的学习和讨论方面仍然存在不足, 大学生对与自身就业维权相关的法律知识的了解任然模糊。

图1你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暂行规定》等就业相关法律法规的了解程度:

据统计, 受调查的487名学生中认为新《劳动合同法》有利于切实保障大学毕业生权益的占27.1%;认为新法的施行将进一步加剧就业竞争和就业压力的占18.6%;相信该法的实施执行力度的占3.4%;对该法的实施执行力度持观望态度的占50.9%。由此我们应当认清新法施行后对大学毕业生在权利和义务方面的新的保障及约束, 并且应切实到广大大学生中, 在大学中普及开来。

图2你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施行后的执行力及效果:

问卷中还包括对大学生签订用工合同和就业协议书一些基本知识的考察, 以便了解大学生对合同签订中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知识的了解程度。结果较不尽人意, 受调查者绝大多数没有很好的掌握相关的法律知识, 例如在多项选择“劳动合同中的必备条款包括下面哪些选项”中, 能够选出“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劳动报酬、劳动纪律、劳动合同中止条件和违反劳动合同责任”全部七个正确选项的人数只占受调查人数的10.7%。

2. 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外部环境分析

图3现实中你亲身经历过或了解到的“就业陷阱”及大学生合法权益受侵犯的现象:

另一个问题“你觉得通过劳动仲裁机构调解和诉诸司法机关是否能及时有效的维护大学生权益”中, 有超过60%的受调查者选择了不信任, 不到25%的同学表示相信调解和上诉的效果, 而在“你有记录下漳州市劳动仲裁机构的地址或咨询电话吗”这一问题中, 回答“是”的仅占3.1%, 54.6%的学生选择“需要的时候再上网去查”, 而选择“查也没用, 没有实际效果”的调查者高达4成。

3. 高校大学生对就业法律保障的心里要求分析

结合问卷调查结果及往届已就业生、应届毕业生所反映的情况, 大学生就业权益受到侵害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 就业歧视现象依然存在

(1) 女大学生容易受到的性别歧视;

(2) 非本地生源学子受到的地域性歧视;

(3) 身材相貌歧视、工作经验歧视、学历歧视和血型歧视等。

(2) 个别高校忽略甚至侵犯学生利益

个别高校忽略了大学生的切身利益:

(1) 不为毕业生在择业期内保管其档案、户口;

(2) 不能及时、公开、公平地让毕业生了解到就业信息;

(3) 违背毕业生的意愿强迫其就业等。

这些现象都导致大学毕业生们处于被动地位, 合法权益屡受侵害, 需要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多加防范。

(三) 招聘单位和中介的各类就业陷阱

当前大学生就业陷阱可谓五花八门, 经总结整理后大致归类如下:

1. 按照实施主体划分, 包括招聘会陷阱、职业中介陷阱和“皮包公司”陷阱等。

2. 按照使用手段划分, 包括高薪陷阱、合同陷阱以及保证金或押金陷阱等。

3. 按照实施目的划分, 包括收费陷阱和赚取廉价劳动力陷阱。

二、在校大学生就业维权的思考及其对策

(一) 国家应完善相关法律体制, 强化监督, 切实施行

1. 国家应创造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法制环境

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于2007年6月29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1) 强制订立劳动合同;

(2) 明确规定违约金。

2. 社会应为大学生提供可靠的外部环境

(1) 建立用工信用管理制度;

(2) 社会媒体要为大学生就业营造积极的舆论氛围。

(二) 高等院校应依法治校, 加强普法宣传, 充分利用第二课堂

1. 高等院校的管理应做到“依法治校”、“以法育人”。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首先应从“依法治校”开始。

2. 高等院校应对大学生进行法律知识和法制观念教育。

3. 高等院校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技术手段, 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

4. 高等院校应指导大学生成立法律协会、招就处等学生组织, 并提供必要支持。

5. 高等院校应加强校企合作。

(三) 大学生要学法用法, 准确自我定位, 谨慎面对求职签约

1. 大学生应主动了解就业法律法规, 增强法律意识。

2. 大学生应做好大学职业生涯规划, 明确自我定位。

3. 大学生应端正求职就业态度, 慎对就业信息。

4. 大学生应谨慎签订劳动合同。

这是就业中关键的一步, 也事关就业后各项权利和义务。签订合同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报到之后必须签订劳动合同;

(2) 不要让合同留下空白;

(3) 就业协议与劳动合同应当一致;

(4) 明确《合同法》中国关于试用期的问题;

(5) 大学生应知晓运用法律手段处理劳动争议的程序;

(6) 大学生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参考文献

[1]程亮.大学生就业的法律保障探析[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92-93.

[2]陈志亭.从<劳动合同法>的实施看大学生法律环境的变化[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05) .

[3]孙卫东.高职院校学生工作部门做好就业指导工作的探索[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 (01) .

从法律角度看食品安全问题 篇3

关键词:打车软件;不正当竞争;监管;立法

一、 背景资料

打车软件是指一款乘客可以通过手机发送具体位置和要去的地方,用车信息会被传送给附近的出租车司机,司机抢单后和乘客联系,约好上车时间地点的软件。早在 2010 年9月打车软件就已诞生,但一般以预约叫车功能为主,用户也比较少,直到补贴措施的出现。打响补贴大战第一枪的是“嘀嘀”,2014 年1 月10 日,“嘀嘀”与微信合作,开启了第一轮微信支付返现活动。“快的”迅速应战并于1 月 22 日宣布,用户只要使用支付宝钱包付款,乘客每单奖励 10元,司机每单奖励 15 元。由此,从原来的四十多款打车软件的百花齐放到只剩下“嘀嘀”与“快的”双虎争斗,打车软件才真正进入大众生活。但是随着两大巨头补贴大战的白热化,诸多问题也随之暴露。

二、“嘀嘀”与“快的”的“烧钱”大战

虽然两大公司的运营官都表示,补贴政策的初衷是为了让更多人体验到移动互联网给生活带来的方便,培养客户的使用习惯。但是从铺天盖地的新闻报道和客户群的爆炸式增长,补贴政策产生的效果应该远远超出他们的预期。

当两大软件的“烧钱”大战持续了这么久之后,他们也到了发展瓶颈期。原因如下:一是众所周知,就两大打车软件的用户来说,无论是司机还是乘客,主要是冲着软件的补贴政策加入,一旦补贴政策取消,庞大的客户群必然会缩减;二是双方分别背靠腾讯和阿里巴巴,没有自身的盈利模式。虽然背后雄厚的资本支撑,一旦遭遇撤资,两大软件就会陷入被动局面;三是就打车软件目前的普及程度看,其使用人群多分布于一、二线城市,司机接单的速度也会因地域和时段有所差异。在众多的三、四线城市,情况就更为复杂,如果只靠烧钱的方式,两大打车软件的用武之地并不会很大;四是乘客的安全隐患得到极大关注。司机忙个不停的双手,在复杂的路况和手机屏幕之间切换的双眼,只要停车就关注下一单生意在哪里。乘客在考虑补贴的同时当然也会考虑到自身安全。

三、法律问题

从法律的角度讲,这种像“嘀嘀”和“快的”补贴热战很可能会被冠以不正当竞争的罪名。不正当竞争是指经营者在市场竞争中采取非法或者有悖于公认的商业道德的手段和方式,与其他经营者相竞争,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一条:“经营者不得以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低价倾销违背企业生存原理及价格规律,在市场竞争中往往引起价格大战、中小企业纷纷倒闭的恶性竞争,甚至导致全行业萎缩的严重后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第十四条:“经营者不得为排挤竞争对手或独占市场,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倾销,扰乱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损害国家利益或其他经营者的合法利益。”在这场补贴大战中,两大打车软件并不收取费用,并且进行大量的返现优惠,使得打车软件市场从百花齐放到双虎争斗,很显然,这是通过低于成本的价格,打压了其他的四十几款打车软件,扰乱移动网络的支付市场。不管他们的运营官将自己的初衷说得多么单纯,毋庸置疑的是,这本质上就是属于低价倾销,目的是为了独占市场,抢占客户资源,已经构成了不正当竞争。

四、管理措施

两大打车软件的价格大战,虽说含有不正当竞争因素在其中,但也能为我们带来一些启发。对于打车软件应该采取正确积极的态度来鼓励和引导这种新兴模式的发展,而不应该像有些地区的交管部门一样,通过一些强用措施如要求一律卸载打车软件、强力“招安”等来限制其的使用。为了使打车软件市场能够更健康有序地发展,避免“嘀嘀”与“快的”烧钱大战等类似事情发生,笔者认为相关各方应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改善:

1. 加强引导打车软件的下载和实名制注册

打车软件企业应该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指引下,建立安全准入严格的身份核审机制,推行实名制注册。不仅对顾客而言,也要对司机进行审核。将包括身份证、驾照、行驶证在内的相关证件登记在案。并及时补正打车软件存在的安全漏洞,建立相关的安全漏洞风险预警机制,保证不泄露获取到的用户信息。

2. 完善打车软件使用功能,创新自身盈利模式

打车软件企业要积极与各地出租车公司及车载电子设备制造商合作,从技术上与现有平台进行整合,将打车软件嵌入车载导航系统,实现打车软件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构成更强大的打车软件平台。同时与有关便民的地图、美食、旅行等软件进行合作,创新自身盈利模式。

3. 完善传统法律体系,拓宽新的立法领域

不得不承认,我国法律存在相对滞后性。两大打车软件的“异军突起”并非偶然,而是移动支付科技的发展,而我国法律对这种强势力量的调控能力比较弱,也存在一定的法律漏洞,不能在根本上遏制这种不正当的市场价格大战。当然也可以通过继续完善传统的法律体系,拓宽新的立法领域,如科技法,设立更多高效的、独立的法律部门来对这些新兴力量进行更好地监管。

五、总结

不可否认的是,两大打车软件的补贴政策,刺激了市场资源,解决了营运司机与潜在乘客信息不对称问题,节约了时间成本,便利了群众生活。可以说是移动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结合的经典范例。但是对于其发展过程中劣势的一面,国家和政府依然要合理加以引导,依法进行监管,不采取强硬措施,只有这样,打车软件才能突破瓶颈发展自己,才能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促进打车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经贸外语学院)

参考文献

[1]石先森:《打车软件:庙堂与江湖的距离》,《电脑报》2014年1月20日

[2]李倩:《打车软件,只会砸钱?》,《浙江日报》2014年2月18日

[3]毛予菲:《打车软件走进补贴怪圈》,《环球人物》2014年第6期

从心理学角度看安全管理论文 篇4

笔者认为,安全生产的主体是“人”,但人不确定、不稳定的心理状态容易给安全生产埋下各种隐患。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和把握职工的心理状态,并进行因势利导,正面干预,同时注重改善工作环境和作业条件,让职工在身心舒适的环境中保持细心、耐心和专心,非常有利于企业安全管理,具体有以下几个要点。

一、切实关心职工身心状况,改善工作条件和作业环境,合理安排作业时间,避免职工长时间疲劳作业、带病工作等。要真正做好安全管理工作,就不能漠视职工的心理需要。

职工需要身心舒适的工作环境,需要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各种劳动工具,需要劳逸结合、合理安排作业时间,而不单单只是像机器人一样“照章办事”。如果职工过度工作、带病工作,则会产生疲惫、焦虑和痛苦等负面情绪,这种状态可能导致精神不集中,无法保持工作所要求的耐心、细心和专心,也最容易发生安全事故。

企业应该关心职工身心状态、改善工作环境和劳动工具、合理安排作业时间,以达到调节职工的心理状态、预防危险事故发生的目的。

二、善于发现职工的各种心理压力、焦虑和痛苦,进行有效干预和疏导,鼓励职工追求工作、生活的平衡与和谐。

工作和生活就像一枚硬币的正反面,要保证安全生产,就必须建立起职工工作、生活之间的平衡与和谐。鼓励职工建立正确的工作观和生活观。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论断:“疾病和意外都是我们的精神在身体战场上作战留下的证据。”心理学家认为,大部分疾病和意外都是我们的内在心理冲突在身体上的表现,大部分意外也有着“故意”的成分。据美国心理学家门林格尔在《人对抗自己》一书中的论述,生活中有些人平时很少受伤,甚至连割破手指、磕伤膝盖这样的小伤都几乎没有;而另一些人则不然,他们似乎比普通人更容易遭受各种意外和伤害。深度探究后者的心理根源,发现这部分人似乎有着“自我伤害” 的本能,他们因为工作压力、生存困境、生活失败、心理焦虑等原因而容易在内心深处产生一种无意识“自我对抗、自我伤害”的本能反应。

笔者转述以上观点,并非暗示企业各类安全事故当事人都有某种心理缺陷或心理冲突,而主要是强调我们的企业管理者应当关注职工的心理状态,洞悉职工因为长时间工作、不满工作环境、无法胜任工作、工作过于单调等原因而产生的焦虑、痛苦、自我怨恨等情绪,并及时给予科学的心理干预和心理疏导,帮助职工建立起希望、乐观、感恩、坚韧的心理资本和生活态度,维护好生活和工作之间的平衡。

三、运用“21天理论”来推行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心理学上有个“21天理论”,即人们连续21天从事某项活动,就会养成一种习惯;而如果连续 90天从事某项活动,这种习惯就会固化下来成为自觉意识。企业可借鉴这条理论,在某个较长时间段对职工进行密集的安全生产管理和培训教育,严格贯彻执行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及相关要求,让安全生产信念在职工内心生根发芽,培育职工安全生产的自觉习惯和良好素养,真正起到预防及杜绝安全生产事故的目的。

从法律角度看食品安全问题 篇5

异化与存在--从劳动异化的角度看人的存在问题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着力考察了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异化和劳动异化现象,在此基础上指出人处于一种异化的存在状态,进而洞察了人的`本质.但马克思的论述并没有涉及前资本主义时期.从异化和劳动异化的角度审视,前资本主义时期各社会的人的存在亦是一种异化,人的产生过程就是一个异化的过程.

作 者:王晓华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哲学系,湖北武汉,430072刊 名:洛阳师范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LUOYANG TEACHERS COLLEGE年,卷(期):21(1)分类号:B038关键词:异化 劳动异化 存在 本质

法律角度看竞聘 篇6

前不久,公司开展了竞聘上岗,但有少数员工对此次竞聘不理解,不支持公司的工作,有个别人甚至抵触,扬言要“告”公司,本文从法律角度分析一下此次竞聘,希望各位同事能够理性对待。

一、公司开展竞聘上岗是绝对合法的。

公司作为一个独立的市场经济主体,在激励的市场竞争中,同样面临着优胜劣汰。我国市场经济已经运行了二十多年,早已打破当年的“铁饭碗”、“大锅饭”,有些人在工作中怀抱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的思想,已对公司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为了公司的前途,公司对人员配置作出恰当的调整,把合适的人员安排在合适的位置上,是合情合理合法的。目前我国还没有任何一部法律禁止或者限制任何一家公司开展竞聘上岗。我国《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明文规定,“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用人单位有权解除劳动合同。《劳动部办公厅关于职工因岗位变更与企业发生争议等有关问题的复函》则明确规定,“因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而变更、调整职工工作岗位,则属于用人单位的自主权”,这些规定都说明公司具有工作岗位调整权。由此可见,开展竞聘上岗是一种完全合法的行为。

二、公司有权对竞聘落选人员或未参与竞聘人员调整工作岗位。

少数同事在此次竞聘中落选或者根本未参与竞聘,导致原工作岗位被他人取代,足以说明落选者或者弃权者并不比竞得者更胜任其原工作岗位,既然不能胜任原工作岗位,公司就有权对其岗位进行调整,这同样符合《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前文已经罗列了)。不仅如此,如果岗位调整后,仍不能胜任,公司还可以提前30日通知后,解除劳动关系。

三、公司有权解聘不服从安排的员工,并不予经济补偿。

2013年我公司人力资源部修订了《员工手册》,并通过职工代表大会的表决,并以签名的方式专门予以公布。该《员工手册》作为公司的规章制度,对公司每一个员工都具有约束力。我国《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明确规定,劳动者“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用人单位有权解除劳动合同,并不予经济补偿。对于不服从工作安排的情形,我公司在《员工手册》第6.6.4及10.6.23都作了明确规定,可以认定为“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因此,对于竞聘落选或者未参与竞聘的同事,如果拒不服从公司对其岗位调整,必将面临被解雇的风险。

四、协商解除劳动合同者有望获得经济补偿。

我国《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六条规定,用人单位提出并与劳动者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的,应当支付经济补偿。因此,对于竞聘落选者或者未参与竞聘者如果能与公司协商解除劳动合同,则有可能获得经济补偿,前提是必须由用人单位提出协商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提出来则不享受此待遇。

从我国法律角度看保单贴现 篇7

金融危机后,华尔街投资者将目光投向了对中国人来说还比较陌生的领域——保单贴现。保单贴现是指寿险保单持有人将保单的受益权转让第三方投资者,获得高于退保金、低于死亡给付金的金额,一旦被保险人死亡,投资者即获得投资收益。保单贴现产生于80年代末的美国,当时一些非营利组织筹资帮助艾滋病患者,为报答机构提供的人道主义救助,许多患者将其寿险保单的受益人指定为这些组织。渐渐地,市场上出现了一些专门从事艾滋病以及终末疾病患者保单贴现的公司,发展至今,慢性病患者以及老年人也可以贴现保单,获得所需资金。

二、保单贴现概述

(一)保单贴现的交易方式

根据保单持有人和投资者之间是否有保单贴现公司的介入,可以将保单贴现方式分为直接交易和间接交易。

1. 直接交易

直接交易指没有保单贴现公司的参与,保单持有人直接与投资者达成贴现协议。保单贴现最初即以该模式运行。作为保单受益权转让的对价,投资者提供资金给保单持有人,成为保单不可变更受益人,一旦被保险人死亡,即获得保险公司给付的保险金。

因直接交易中蕴含着巨大的道德风险,当前贴现市场上基本不存在该交易方式。保单贴现的投资回报取决于被保险人实际存活年限与预期余命的差异,被保险人活得越长,投资者的收益越低,如果投资者知晓被保险人具体情况,可能使被保险人的生命收到威胁,因此在制度设计上需要引入“风险隔离”机制。

2. 间接交易

间接交易是指保单持有人与投资者不直接进行交易,而是藉由保单贴现公司连接。保单贴现公司作为一个平台对各种保单统合分配,通过规模化运作来减少成本费用。

间接交易可区分为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与直接交易实质相同,投资者直接被指定为保单的受益人,但其与直接交易的区别在于:间接交易中投资者和保单持有人分别和保单贴现公司打交道,彼此不知道对方情况,从而最大限度地控制道德风险。第二种方式保单贴现公司首先与保单持有人签订保单贴现协议,给付保单贴现金的同时取得保单受益权;然后保单贴现公司与先前设立的特殊目的实体(SPV)订立受益权转让契约,由SPV承接一揽子保单受益权,并以此为基础发行受益权担保证券,将募集到的资金提供给保单贴现公司或者存入信托基金,最终在被保险人死亡时将投资收益分配给投资者。

显然,间接交易第一种方式仍无法完全避免被保险人个人信息的泄露,并且投资者与保单的“配对”让贴现交易效率低下。实务中普遍采取的是第二种方式。

(二)保单贴现对各主体的影响

1. 对保单持有人的影响

就促进保单价值流动而言,保单贴现和退保、保单质押贷款都为未到期的保单持有人提供了经济支持,但退保和质押贷款以保单的现金价值为基础,而保单贴现则以保险金额为基础。因此,保单贴现所得要大于退保金或质押贷款。就人道主义精神来看,保单贴现和寿险提前给付都可帮助处于困境的保单持有人,但寿险提前给付的对象范围严格小于保单贴现,并且金额比例完全由保险公司在格式合同中规定,从而不利于被保险人。总之,保单贴现增强了保单的流动性,丰富了保单作为金融资产的表现形式。但在贴现交易中,保单贴现公司也可能趁保单持有人急需钱之机压低保单收购价,侵害保单持有人的利益。

2. 对投资者的影响

保单贴现拥有一般金融产品所不具备的特质——收益不受经济周期影响。只要被保险人死亡,投资者总能取得投资回报,收益高低与市场环境无关。此外,被保险人死亡后,投资者得到的保险金可享受免税待遇。但相应地,投资者也必须承担被保险人生存年限过长所致的长寿风险,随着医疗技术发展,人均寿命延长,保单贴现的收益会受到负面影响。

3. 对保险公司的影响

一方面,保单贴现可以降低退保率,稳定保险公司的现金流;另一方面,可能有人纯粹为了贴现保单而购买保险,增加保险公司的逆向选择风险,提高公司赔付成本,相应地会转嫁到保费上,最终将不利于投保人。

二、保单贴现引入中国的必要性分析

1.为老年人提供养老金

我国日益严峻的老龄化问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压力,而引入保单贴现市场可以为年老且丧失收入的保单持有人提供养老金,用以改善老年生活品质,让其有尊严地度过余生,同时也缓解了年轻一代的压力。

2.医疗保障的有益补充

现阶段我国社会基本医疗保险虽然覆盖面广,但保障程度低,而商业医疗保险仍不能完全作为基本医疗险的补充,引入保单贴现市场可为持有保单的重大疾病患者或慢性病患者提供医疗费,缓解患者的经济压力,使其得到更有效的治疗。

三、保单贴现涉及的法律问题

(一)关于受益权转让的问题

保单贴现的核心是受益权的流转,那么我国法律是否允许保单受益权在市场上自由转让?谁拥有转让的权利?不可撤销受益人的受益权可否再次转让?受益人与被保险人之间是否必须有保险利益?这一系列问题都必须从法律上获得明确的答案。

1. 关于受益权

保单贴现协议完成了受益权的转让,合同当事人为保单持有人和保单贴现供给者(投资者或保单贴现公司)。美国法律中保单持有人作为签订保险合同的当事人,享有指定和变更受益人、退保、转让和质押保险合同的权利,而我国法律并无“保单持有人”概念,与其相关的是“投保人”和“被保险人”。《保险法》第三十九条和第四十一条规定人身保险的受益人可以由被保险人或投保人指定或变更,但投保人指定或变更受益人时须经被保险人同意。可见,本着私法自治的原则,只要被保险人同意,任何机构和个人都能成为保单的受益人。这样,投保人和被保险人均可以作为保单持有人签订保单贴现协议,但当投保人和被保险人不是同一人时,投保人的行为必须征得被保险人同意。

与一般受益人变更不同,保单贴现为防止保单持有人签订贴现协议后私自变更受益人,规定投资者或者保单贴现公司为保单的不可撤销受益人。不可撤销受益条款,使得受益人对保险金请求权的“期待”,在被保险人生存期间转为既得权利(vested interest),从而非经受益人同意,保单不得退保、转让、质押。那么,随之而来的问题在于:受益权由原保单持有人转让后,是否还能再次转让?我国《保险法》对此没有明述,由上述分析可知,当投资者或保单贴现公司被指定为不可撤销受益人后,其受益权已为既得权利,于此看来受益权是可以按其意愿转让的。但从我国《保险法》第三十九条和第四十一条看来,投保人指定或变更受益人时均需取得被保险人的同意,另第三十四条规定,以死亡为给付保险金条件的合同所签发的保险单,未经被保险人书面同意,不得转让与质押。在我国现有《保险法》框架下,这些立法规定旨在尊重被保险人的人格尊严,谨防受益人加害于被保险人的道德风险。因此,笔者认为,即使指定了不可撤销受益人,受益人在转让这份既得权利时也应征求被保险人的同意。

2. 关于保险利益

目前美国监管者发现有越来越多的人在投保时就已承诺将受益权出卖给保单贴现公司,此类保单被称为投机动机保单(speculatorinitiated life insurance),这一做法引发了人们对受益人与被保险人之间是否应具备真正保险利益的讨论。

综观我国《保险法》,当投保人和被保险人为同一人时,关于受益人的确定法律不做限制。当投保人和被保险人不是同一人时,则分两种情况:若双方存在特定的身份关系(如配偶、父母、子女等),则受益人的指定只需被保险人同意,法律不干涉;但若双方之间存在的是诸如雇主与雇员、债权人与债务人这样的经济关系,《保险法》第三十九条规定“不得指定被保险人及其近亲属以外的人为受益人”。可见,受益人与被保险人之间的保险利益仅在第三种情况下有所明确,其他情况均未加以限制。因此,这样的行为虽然有悖人寿保险初衷,但在我国缺乏相应法规限制,需要特别关注。

(二)关于受益权证券化问题

间接交易第二种方式下,保单贴现公司将受益权转让给SPV,SPV藉此发行受益权担保证券,对于这种证券的性质界定,笔者认为应归属于证券类衍生品。保单贴现协议转让的是不可变更受益权,可视为债权转让条约,SPV发行证券的担保即为此债权,所以受益权担保证券是以保单为基础的金融衍生品,需制定特别法加以管理。

(三)关于法律监管问题

1. 法律条文制定

美国为监管保单贴现市场颁布了一系列法律,对保单贴现的性质、交易的公平、信息的披露和保密、道德风险的规避、市场主体资格和操作规程、税收等各方面做了较为详尽的规定。因此,我国要想建立和健全保单转让二级市场,可以吸收借鉴国外经验,完善相关法律,让保单贴现市场和监管者有法可依。

2. 监管部门

保单贴现以寿险保单为权益载体,以受益权流通为核心,业务流程涉及信托、证券等领域,需要多个监管部门合作监管。直接交易和间接交易的第一种方式,受益权直接归属于投资者,为一般受益权转让,由保险监管部门加以监督较为妥当。至于间接交易的第二种方式,前段交易属受益人变更,仍由保险监管部门监管;而后段交易SPV发行受益权担保证券,则完全属于证券行为,SPV的出现更标志着寿险保单证券化的完成,因而由证券监管部门监管较为妥当。如今,金融主体混业经营已渐成趋势,各监管部门应加强合作,充分分享信息和资源,确保金融市场高效有序地运转。

四、结论

保单贴现市场一方面完善了寿险保单的退出机制,增强了寿险保单的流动性,另一方面为投资者提供了新的金融投资产品。我们在考察其正面意义的同时,应借鉴国外市场出现的问题,完善我国现有的法律规定,明确各监管部门职责,为保单贴现市场规范运行做准备,唯此,保单贴现引入中国才能真正有利于完善我国保险市场,发挥积极的社会效用。

摘要:在保单贴现市场上,寿险保单持有人可通过转让保单受益权,获得高于退保金、低于死亡给付金的金额,投资者亦可通过投资贴现保单而获利,这就形成了寿险保单转让的二级市场。本文通过介绍国外保单贴现业务及其对市场主体带来的影响,分析该业务在我国发展可能面临的法律困境,探讨开展保单贴现所需具备的法律监管环境,为我国引入保单贴现市场做好法制准备。

关键词:保单贴现,金融衍生品,法律监管

参考文献

[1]Franklin L Best Jr.“Securitization of Life Insurance Policies”Tort Trial & Insurance Practice Law Journal.Chicago:Spring 2009.Vol.44

[2]Heather Morton.“Money For Your Life Insurance”State Legislatures. Denver:Jan 2009.Vol.35

[3]Nora Colomer.“A New Life for Life Settlement Deals”The Investment Dealers' Digest.New York:Nov 6,2009.Vol.75

[4]洪春常.我国引入保单贴现法律问题研究.

从“绝对值”的角度看生活问题 篇8

例1 时钟报时的准确程度是衡量时钟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某检测员对A、B、C、D、E五个时钟进行准确性测试,记录的数据(一昼夜中比准确时间快记为正,慢记为负,单位:秒)如下表.

仅从报时的准确程度来考虑,哪个时钟最准确?

【解析】应当看测试数据与准确数据之差的绝对值的大小,绝对值越小,说明钟表时间越接近标准时间,钟表就越准确.

解:因为-10=10,+3=3,+5=5,-1=1,-7=7,而1<3<5<7<10,所以时钟D最准确.

例2 质检员抽查某种零件的长度,超过规定长度的超过部分记为正数,不足规定长度的不足部分记为负数,检查结果如下:第一个为0.13毫米,第二个为-0.2毫米,第三个为-0.1毫米,第四个为0.15毫米,则哪一个零件与规定长度误差最小?

【解析】要判断哪一个零件与规定长度误差最小,关键是要看哪一个零件与标准长度差的绝对值最小.

解:与规定长度的误差就是这些数据与0的差的绝对值.

因为-0.2-0>0.15-0>0.13-0>-0.1-0,所以与规定长度的误差最小的是第三个零件.

例3 某汽车配件厂生产一批圆形的橡胶垫,从中抽取6件进行检验,比标准直径长的毫米数记作正数,比标准直径短的毫米数记作负数,检查记录如下表:

(1) 找出质量相对好一些的零件;

(2) 若规定与标准直径相差不大于0.2毫米为合格产品,则6件产品中有几件不合格产品?

【解析】(1) 比标准直径误差的绝对值越小的零件越好;(2) 要找与标准直径相差不大于0.2毫米的合格产品,必须求出各零件与标准直径误差的绝对值.

解:(1) 因为+0.5=0.5,-0.3=0.3,+0.1=0.1,0=0,-0.1=0.1,+0.2= 0.2,而绝对值越小,越接近标准尺寸,即绝对值较小的相对好一些,所以,第3件、第4件、第5件的质量相对好一些.

(2) 由(1)求得的绝对值中,0.5和0.3都大于0.2,所以有2件产品不合格.

【点评】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影子,同学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用已有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能仁中学)

从法律角度浅析网络谣言 篇9

背景

近年来,网络的普及让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网络讨论的队伍之中。然而,加之网络“治安”的缺失,一切信息的交互都是“凭良心”在进行。很显然,随着网民基数的激增,道德已经无法起到维护作用。很多不安好心之人在网络上发布一些虚假、造谣,有些甚至是带有攻击性和反动性的信息。

此般信息的流入使得网络之河泛起污浊。应对此种情况,各大通讯网站公司纷纷扩展实名注册的管理。时至今日,基本可以实现信息来源可查。但是,这并不能杜绝谣言。依然有人铤而走险,或者是不明就里地胡乱发送。

既然有人做错了事,而责任人又可以查到,法律就可以发挥其作用,那么,法律在新世纪会拿出怎样的姿态?是不是散布了谣言就会受到处罚?

事例

我们不妨先看看几个被媒体报道的谣言及其处理的消息。5 月31 日,“站在墙头等红杏”在温州某网上论坛转贴“抢劫不如去炒股——市公安局宣”的横幅图片,并自称是自己开车经过瑞安塘下罗凤花园时所见,被温州警方治安拘留。

太湖蓝藻污染期间,无锡市民丁某自5月31日起向130余人散发“太湖水致癌物超标200 倍”的手机短信,受到无锡警方治安拘留。

黄、萧、蔡三人将今年3月19日至5月31日广东信宜市共发生的6宗歹徒强拉妇女上车抢劫强奸的案件“制作”成“奸杀女生、盗卖器官、凌迟同胞”等谣言在网上传播,受到治安处罚。

7月5日,四川广安3名男子在汽车站附近闲谈,捏造“公交车翻到渠江大桥河里”的事实并被他人广为传播,导致市民争先恐后到渠江大桥观看,被广安警方处以治安拘留。月18 日济南暴雨之后,网名为“红钻帝国”的某婚纱影楼员工李某在某网络论坛大量跟贴称济南银座购物广场淹死了人,被济南警方治安拘留。

„„

法律

从上面的事例中,我们看到警方对于谣言传播者采取了拘留等治安处罚措施。法律上有那些规定呢?

关于应受处罚的谣言,我国法律有两处规定:一是“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第一项“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一是“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第一款“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编造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近期,相关部门又发布了一条针对网络谣言的处罚规定。司法解释规定,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500次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246条第1款规定的“情节严重”,可构成诽谤罪。

思考

现在我们回到前面我提到的一个问题:谣言与处罚。从上面的法律相关规定中可以看出,法律相关处罚所针对的对象并非所有谣言,也并非所有参与谣言传播的人。

“故意扰乱公共秩序”或“严重扰乱社会秩序”就要受处罚,不一定以散布谣言为手段;而谣言如果不足以“故意扰乱公共秩序”或“严重扰乱社会秩序”,则不应该受到治安或刑事处罚。是否已经或足以扰乱公共秩序或严重扰乱社会秩序,而不是所散布的信息的真伪,才是处理谣言案件的出发点。

对于网络谣言,又有人会问:有时这只是一个玩笑话或者玩笑帖子,然而被他人断章取义或者简单当真了,并加以转发传播。而后是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这个行列。这样造成的后果也并非发起者的本来目的,而且推动的主力明明是传播者,此时的责任人又该如何裁判?

前文提到的条例中已经清楚表明,警方采取措施的对象也只是谣言的源头发起者,而并非所有的传播者。诚然,很多情况下,发起者的一些随心之语,被围观者误以为真,而后才造成了影响。但是,我提几点自己的看法。

第一、发起者的确是谣言的源头;

第二、如果他的确使用一种正常、可以被理解的方式开了一个玩笑,这个信息不会被扩散。比如他讲完后做出了合理的解释。既然被他人散布了信息,那么至少发起者在当时阐述时使用了不合理的方式。

第三、如果是被人断章取义理解,而后他人去传播,那么那个错误理解并传播的人才应该算是发起者。

所以,谣言的传播凡是造成了不良后果的都要负起法律责任,警方也有相应的强硬措施来保证法律的有效执行。

另一方面,我们不妨从宪法的角度再看看谣言问题。对于谣言诽谤的问题,有人提出:“按宪法规定,我们拥有自由,我们可以自由地言论。” 这句话没错,但是,我认为禁止谣言也是宪法的意志体现。每个人都有自由,那么我们就不能去侵犯他人的自由。言论自由没错,但是,倘若我们所言是虚假、攻击性的,那必将对他们应该被保护的权利造成损害。那么,我们的自由又何从谈起。

所以,我们解读法律不能简单从个体的角度出发,更应该站在相互关系甚至全民利益的角度去解读,这也正是法律最初的意义——人民意志的体现。

新时代青年人该有的意识和行为

最后,我们抛开法律,再看看这些例子。

在诸多例子中,我们都发现,强势围观并且主动转发的群众才是主要推动力,那么作为21世纪先进知识分子的我们应该做出怎样的表率作用呢?

第一、明辨是非。在一些信息的灌输,尤其是在一些语言激烈的评论的灌输之下,很多人都会选择相信。但是,倘若我们就这样相信了别人,大学也白读了。你如何能确定对方所言非虚?我们应该做的是去通过各种途径了解相关信息,在做出一个正确全面的认识后,再去加以评论。而如果我们无法获得必须的信息,那就不评论嘛。

第二、小者不予理会,大者引导旁人。在正确认识的前提下,我们再来看看参与评论的意义。其实有很多事情虽然传得沸沸扬扬,但实际意义并不大,比如说传XXX的坏毛病。这些东西并不值得你去议论,那就让他随风飘去即可。

而倘若是一个比较重要的信息,比如很多人都说蒋介石这不好那不好,但倘若我们真正去了解了他,则会发现其实蒋介石不仅爱国而且刚毅。这个问题很有纠正的意义,作为大学生我们不妨对身边的人述说蒋介石。

总之,我们大学生一定不能急躁冒进,虽然不可避免但也要加以克制,我们要依据事实,正确判断,就像浙大的校训一般:求是!

参考文献

从营销的角度看服务 篇10

上文的服务营销是指服务行业本身需要一套行之有效并区别于商品营销的自主营销策略,这一点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已经成为不容置疑的事实,但本文的观点并非宏观意义上的“服务营销”,而是将服务本身的狭义思想放在整个营销策略上,这一定义既适合于商品业营销,当然更适用于服务业营销。

服务作为一种营销形式

服务本身在服务业一直作为一种生产方式和过程存在,很少有人能将它作为一种营销方式联想起来,然而许多曾经经典的案例都证明了,服务本身可以作为一项有效的营销方式,带动企业发展甚至是脱颖而出。

美国西南航空发展起初只有3架飞机,为3个得克萨斯州的城市提供飞行服务,而后来发展到拥有近200架波音737飞机,服务范围扩大到36个州,而且还在持续发展。所以取得如此骄人成果,主要归功于西南航空公司独特的服务定位,友好、诚意服务、价格优惠是公司的宗旨,并在准时、行李托运、顾客满意方面创造了当时国内最好的记录;优秀的服务质量成为该公司发展的最大营销优势。

在许多服务行业,服务工作人员仅仅把自己的服务工作当作工作来做,而并没想到自己的服务内容会为企业带来怎么样的影响——当然负责的工作人员和无可无不可的工作人员带来的价值是不一样的——而这一影响尤其在直接与顾客接触的工作人员中表现明显。类似的情形经常在产品销售型的公司发生并产生相当大的困扰,公司的市场部和营销部总是为大量流失的顾客而相互推卸责任。市场部指责营销部在面对同时出现的大量顾客,显得过于散漫和敷衍塞责、几乎没有起码的服务精神;营销部则指责市场部本身的营销定位就有问题,广告和营销活动放出去,吸引来的完全不是产品的目标顾客。而公司董事只关心财务上的支出和收入比例,相应的付出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这对董事们脆弱的心脏是相当大的打击。

如何区分清楚服务本身在营销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是一项关键性工作。在许多情况下,服务营销人员提供给顾客租用一个实体对象的机会,比如一辆汽车或酒店的一个房间,或者在短时期内雇用有劳动能力和专业技术的人,可能是一个保姆或脑外科医生。尽管购买者只对最后的结果感兴趣,但在整个服务传递过程中,服务人员对待顾客的态度会对顾客的满意程度产生影响,并很可能成为顾客下次是否光顾同一家企业的关键性因素——而这一因素往往很难在企业营销部门的调研工作中体现出来,即使有所察觉,改变这一过程也显得非常复杂艰难。

同时,许多企业将商品和服务隔离开的做法同样显得幼稚,单纯认为商品的质量和性能出类拔萃就足以称霸市场已经是老黄历了,例如家电、数码产品的售前、售后服务已经成为购买者是否最终决定购买的关键因素之一。另一方面,企业非常重视产品的渠道建设,并将之视为产品能否顺利送达顾客面前的命脉,其实渠道建设本身就是服务内容的表现形式,在就近方便的区域获得企业产品本身是服务质量的体现。然而在非自建渠道中的产品是否能在服务上略胜一筹,企业往往鞭长莫及。

总而言之,从营销的角度看待服务,已经逐渐被认可,单纯的服务是没有绿叶的红花,单纯的营销是没有阳光的土壤,只有将二者联合起来才会发挥最大优势。即使在非服务行业这一点也行的通,购买商品的顾客总是喜欢售货员的微笑真诚一点;如果飞机误点,乘客焦虑烦躁的情绪会在机场工作人员及时有效的沟通和服务上得以化解。从营销角度看待服务,本身并不高深莫测,它只要求企业在尽心尽职的基础上略施小肥,往往会收获出其不意的丰硕成果。

服务为营销的过程 1.定位

在同质化日趋严重的今天,如何让产品变的鹤立鸡群是每个企业商家绞尽脑汁的首要大事,然而产品本身的同质化是由于其特定功能所决定,要想获得鹤立鸡群的效果,最方便快捷的方式莫过于利用服务提升品质。

2006年美国西南航空公司负责数据仓库的高级总监Patrck Bolin在一次接受采访中谈到,他认为数据库非常重要,因为他们一直致力于在某种程度上为公司提供技术,利用这些技术,员工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服务于客户,而只用较少的时间去做重复性的工作。并且在稍早几年他们已经明白了这个道理,也尽力为客户开展了更多的自动化自助服务,其中包括:提供通过Internet完成登机通行证的服务;提供通过电话完成登机手续的服务;以及提供其它可以通过技术来完成控制事件的服务。就拿使用电话举例,他们能够使员工集中更多精力去帮助那些需要个性化服务的客户,比如检查旅客行李,就是个性化服务的一种。其它航空公司会更多的从能否裁员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但是他们的角度则是通过为公司员工提供从事不同工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精力用在满足顾客需要的服务上。

如何更好的服务顾客是每个企业必须注重的问题,美国西南航空公司通过技术化条件为顾客赢取更多提供个性化服务的机会,简单将航空看作一次飞行过程显然是不够的,如何在大的同质化竞争中争取小的特殊化优势,正是服务营销努力要做到的。正如George S.Day 在他的《Market Driven Strategy》一书中曾有的描述一样:一个企业用以赢得竞争优势的方法的多样性可以迅速击败任何通用性的原则和表面化的方法……最重要的是,一个企业必须把它自己和它的竞争者分隔开来。要取得成功,它就必须界定和推动自己成为某些特性的最佳提供者,而这些特性对于目标市场的顾客非常重要。

以上观点简单看来,就是服务为营销的首要步骤是差异化定位,世界最大的手机生产商诺基亚(NOKIA)在迎接苹果公司iPhone的挑战时,积极提供人们期待已久的网上音乐服务,正是努力缩减与苹果公司在音乐上“差异化服务”的距离。这项服务类似于苹果公司的iTunes,诺基亚的新网站将允许消费者在自己的电脑上下载歌曲,并将它们转换到手机和其他掌上音乐播放器中。尽管诺基亚目前能够提供的歌曲只有100多万首,比起苹果公司的500万首还有很大差距,但这位手机巨人在积极应对差异化服务提供者竞争时显出的气魄和努力,足以让人认识到提供差异化服务本身的营销价值。

差异化本身源于细分市场,它是由一组拥有共同特征、需求、购买行为或消费形态的购买者组成的,差异化营销定位的目的是确定能够为某一细分市场顾客提供这一细分形态内的满足。所谓“不捐细流以成大海”,通过细分市场一步步争取更多顾客人群往往是企业间竞争的优先策略。这样看来,同样是高端五星级酒店,在细分策略和服务提供上的差异,为各自在细分市场取得相应成绩也就不值得奇怪了。以功能齐备的多功能会议厅为卖点、与以特色餐厅闻名的两家酒店在提供顾客服务上是有很大区别的,而各自在细分市场上的营销形式显然会迥然不同,但二者的宗旨仍然是服务,只是定位有差异罢了。

2.组合

仅仅依靠某一个单独的细分策略生存下来的企业虽然很不容易,但它们想要发展壮大就必须面对“组合”问题,将更多的细分服务组合起来,同时保证细分特色,赢得更多顾客认可,这也是服务营销下一步必须完成的。企业必须确定的一点,是组合的相关性,试图让商务酒店接待旅行团是不切实际的要求,但这并不影响它为独自出行的旅游人士提供周到细致的住宿餐饮服务。

最著名的组合策略莫过于中国移动的资费套餐方案了,它针对不同的人群建立起不同组合品牌,如针对商务人士的“全球通”、针对普通百姓的“神州行”以及针对广大学生的“动感地带”等,尽管移动在各省(区、直辖市)的具体组合方案有不同,但其确定的标准是一致的,如“全球通”资费昂贵但能够确保全球自由通话,并享有更多商务方面的便捷服务,而“动感地带”的短信包干则是它争取学生群体的重要手段。

产品的细分组合不仅需要考虑产品本身,作为产品的顾客,往往也会成为区分组合形式的泾渭线,Christopher H.Lovelock在其《服务营销》一书中提到将顾客作为产品的一部分,顾客本身的身份、年龄段及其它相关特征都会对其产品产生一定影响,甚至看作产品的一部分,这一点在“高度接触、分享服务”的企业类别中表现尤其明显。例如酒店、影院、航空公司和零售商店等。或许很多人都会有类似的经历,一个人去看电影落座之后,发现即将放映的是一部爱情片,而周围都是一对对情侣在窃窃私语,往往个人会感觉不自在甚至尴尬,尽管这样的情绪不会阻止个人把电影看完,但此后想要一个人再看电影时,就会有所顾虑了。

所以组合的策略不仅只是将产品的细分特性考虑在内,同时需要将顾客本身作为产品组合策略的一部分纳入体系,即使顾客是通过产品所针对的顾客群体在进行评判,也不会得出与产品特性相悖的结果。由此看来,同一家高星级酒店在争取招徕更多商务人士的同时,花费相当努力希望在旅游高峰时期将空闲房间包给旅行团的做法往往会给酒店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损失。

3.成本管理

企业在出售产品或提供服务时往往只注意到自身产品销售过程中所耗费的时间、人力和产品的有形成本,却忽略了顾客在购买产品过程所耗费的时间、体力、心理成本及感官成本;在制定定价策略时则不仅要考虑产品本身的成本,还需要了解竞争者对相同产品或服务的索价。因此成本管理必须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产品本身,二是顾客,三是竞争者。

无论服务业或是制造业的产品,固定的人工成本和材料耗费在一定规模上是无法轻易改变的,有赖技术更新的成本缩减在整个行业的平均水平上看,同样无法轻易获取优势。

缩减顾客在获取产品时所耗费的成本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例如在顾客获取产品的时间和体力上,许多企业采取广泛建设产品销售渠道的方式缩减顾客可能所耗费的时间和体力,同时提供充分的售前售后服务保证顾客的满意度;而在顾客心理和感官上,保证广告和产品的切合程度显得尤其有必要,过分夸大的宣传未必能够取得应有的效果,心理上的落差会在顾客对待产品本身的信任程度上大打折扣。

对竞争者的评估同样是服务营销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这不仅包括同行业内相同产品的产品,同时也必须考虑产品的其他可替代品所带来的竞争局面。正如早期录象机、VCD、DVD等影象放映产品刚刚出现在市场上时,曾给影院业带来相当大的恐慌,它们认为这些盒子式的小东西可能将广大有兴趣观摩影片的顾客封锁在自家舒适的沙发椅上和电视机前。正是这一恐慌带来影院业的新一轮洗牌,许多有实力的影院公司加大力度放在影院的设备更新和更细致的有效服务上,通过服务品质的提升,给观影顾客带来家庭中无法享受到的影象和声响效果,并且在路过大商场外的影院时,让那些路过电影海报的顾客无法抗拒其独特的魅力。

服务为营销的微观策略

服务行业更需要从营销角度定位服务,如同商品制造业需要保证产品质量一样。航空业率先在同质化趋势明显的状况下开辟出联合的道路,让本身能够提供的交通里程尽可能满足顾客需求;同时在服务策略上大做文章,如便捷的机票出售、贴心的行李托运及管理、提供富有异域特色的点心和饮料等,服务上的标新立异足以为其营销策略提供坚强后盾。

国内单体酒店从一定层面上看,几乎面临着和航空业一样的发展瓶颈,地方客源饱和,企图发展其他地方客源力不从心,如同无法提供特定路线的航空公司一样。如果和其他地方单体酒店联合的话,或许能避免此类尴尬,同时扩大服务范围。

从法律角度看食品安全问题 篇11

一、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读写严重脱节。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写作的历练在乎多作,应用从阅读得到的写作知识,认真地作。”小学语文课本所编的文章,大都是名家名篇,指导学生学好课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事实上,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阅读归阅读,写作归写作,花费大量时间、力气“完成”整个单元的课文教学。到作文时,根据单元要求,用两个课时,命一个题目,提几个要求,就让学生“动手实践”,人为地把写作训练当作阅读训练的附庸,人为地把读与写割裂开来。

2、作前指导程式化。小学生作文是从具体观察到抽象概括的思维过程,需要学生在长期的作文实践中去认真体会和训练,转化为自己的作文能力。写作文应该是学生自己的事,然而一直以来是以教师指导为中心,从命题、选材、确定中心、选择写法,到开头、结尾及词语的使用等等都做细致入微的指导。一个模式,一个要求,导得呆板,或脱离学生生活实际,或难度过大,不符合学生的生活和心理,压抑了学生表达的情绪。师命难违,只好编造故事,或无病呻吟,或牵强附会地发议论,不露真情,更缺童心。

3、缺乏有益的反馈。作文教学中,老师当然是学生的重要读者。学生对自己作文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希望得到读者的指点,得到读者的帮助。知道好,好在那里;差,差在那里,求取满足感。但不少老师虽然也进行了,但停留在批语上的多,具体指导的少。老师对学生的作文通常给60~90分,作文能达100分者极为罕见。这样,致使学生失去为获取好成绩而努力练习的直接动机。

另外,老师的评价应多方面、多层次,以鼓励为主,但不少教师评而无序、无趣,起不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作用。更有甚者,干脆不评,学生只能得到教师这个唯一读者的意见:一个不起眼的分数,一个月号。作文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己看,再难得到其他方面的信息,更难获得读者和作者意义上的沟通。这种作而不评,评而无趣,严重挫伤了学生的作文兴趣。

二、作文教学改革的策略

l、把读写结合落实在课堂教学。之中。读写结合应重要落实在课堂教学之中,提倡精导。首先应改进处理教材的艺术。一篇阅读材料,小必面面俱到,突出一个重点,突破一个难点,导在学生思而未得之处,点拨在学生将通未通之时。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先生从课文整体阅读教学的角度提出教材处理艺术的八种方式,即:①整体处理;②长文短教;⑧难文浅教;④短文细教;⑤浅文趣教;⑥美文美教;⑦一课多篇;⑧提炼组合。此可谓精导的良策。其次,充分挖掘阅读材料中潜在的写作因素,把它有机地融汇于学生全面发展的三个维度,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之中,随课文辅以写作训练。其方式可以为片段写作,内容应该有指向性、针对性。如:人物外貌,活动场面,观点评价,心理感受等等。至于篇幅,话多则K,话少则短。“写”之后选择若干则当堂交流、评议。这样“写”得到落实,情感得以抒发,学生个性也得到张扬。‘堂之内,唯有教者得法,学者受益,读为写提供范例、方法,写让读得到升华、拓展,才应该算作成功的语文课教学。

2、作文指导要把握时机。作文课堂上,教师的指导要有点石成金之效,把握住具体指导的最佳时机,促使学生作文园里百花齐放,百花争艳。①导在情动之时。学生观察或者感受生活之后,一时问,心潮起伏,激情昂然,心里有很多话要说,产生强烈的写作冲动,老师要抓住这一大好时机,给予指导。这时的指导犹如打开蓄足水的闸门,使学生思想感情的潮水放纵奔流,做到“情动而辞发”,一挥而就。②导在困惑之时。有时候,学生感受了生活,心里明知是那么一回事,想写可是写不下去,不写又觉得可惜。教师要抓住时机,相机诱导,“一石激起干重浪”,启发多向思维,让学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③导在歧路之时。学生在写作之中,由于受到自身写作能力的局限,会出现一些偏差。如,思路不清,语无伦次,思想不明确,背离中心,表达混乱,非驴非马等等。教师要及时发现,给以矫正,指点迷津。对平时作文易出现上述问题的学生,要进行作前指导,查看修正写作提纲,把问题消灭在萌芽之中;对作中作后的问题,通过查阅学牛的草稿,指导其修改再创造。④导在创意之时。学生经过一番写作能力训练之后,会出现一部分写作高手,他们对一般的作文写法驾轻就熟,运用自如了,就必须指导这类学生突破“文有法”的局限,向“文无定法”的白巾王国迈进,独辟蹊径,大胆创新,写出富有个性的文章,从而达到作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毋庸置疑,只要我们教师肯下功夫,善于练就一烈火眼金睛,随时随地洞察学生的作文心珲需求,我们就能导得学生挥笔成文,导得学生妙笔生花。

3、建立读者网络。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有活生生的读者,才能刺激学生的作文欲望,学生才会肯定自己作文的意义。作文教学中,教师理所当然是学生的重要读者。除此之外,教师还应为学生建立更多的读者群,如同学、朋友、家长、编辑、同龄人等,让学生了解读者的阅读兴趣,互相就故事内容交换意见,促使学生写出的文章具有创造性。

从法律角度看食品安全问题 篇12

关键词:大学生,食品卫生安全,法律构建

“民以食为天, 食以安为先”, 食物是我们每个人赖以生存的基础。食品中毒事件在大学里屡见不鲜, 校园食品安全令人堪忧。大学生作为优秀的青年群体之一, 是祖国未来的希望, 高度重视并加强高校食品安全关系到每个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 对于我国高校食品安全目前在法律构建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很有必要提出一些旨在加强高校食品安全的法律措施。

一、高校食品安全问题的现象及其原因

(一) 利用法制漏洞牟取暴利

对于高校的食堂承包者和食堂周边的小餐馆老板中很多人为了省成本, 牟暴利而利用我国食品安全的相关法律法规中存在的漏洞, 明目张胆的滥用不合格的食品加工原料, 比如地沟油、镉含量超标的大米等。这样必然会生产出与国家食品安全与卫生标准不相符的食物。究其根本, 正是由于我国法制方面存在着漏洞和相关的法律法规的不完善。

(二) 基础设施落后影响卫生安全

尽管有些学校每年都在食堂修建上投入一定的资金。但是由于学校不断的扩招和学生对食品安全方面的需求的不断加大, 投入的资金难以改变落后的设施。因为高校食品生产工艺陈旧并且技术低, 大多食品生产加工的模式仍比较落后, 所以生产出不合格的食品质量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 工作人员素质偏低而且法律意识淡薄

高校中食堂工作人员缺乏食品安全与卫生意识, 如存在着做饭之前常常不洗手, 导致饭菜中携带大量细菌;需要清洗干净残留农药的蔬菜也只是大概清洗等现象。这也是因为在学校中从事餐饮的人员中大多学历偏低, 所以法律与责任意识比较淡薄, 因此也只会关注自身眼前的利益, 而忽视诚信与责任的问题, 导致高校食品安全与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二、加强高校食品安全法律构建的意义

高校食堂与其附近小餐馆的多数老板为了可以牟取暴利, 在生产与加工的食品中掺假, 严重影响食品安全, 从而使广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很大的危害。而高校食品安全法律的监管范围涵盖了所有生产及经营销售食品的场所如食堂和超市等, 并且监督、管理和控制着这些场所所经营和销售的食品的安全性和标准性问题。因此, 对于高校的广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保障的有力措施就是完善高校食品安全的法律, 尽量避免与减少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

三、我国高校食品安全法律构建的不足之处

(一) 高校食品安全法律标准相对滞后

根据国际及我国国内食品相关法律条文的规定可知, 不同类别的食品安全标准也各不同。据可靠的资料显示, 虽然我国关于食品标准的立项已经超过2200余个, 但其中涉及到食品安全层面的法律标准仅仅达到510个。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专家郭卫红教授也说“我国食品安全标准制订远远滞后。”例如, 关于食品添加剂目前我国有2000多种, 但是有检验方法标准的, 只占总数的不到四成。因此, 我国的食品安全在与国际中的相关规定相比之下仍然存在着许多缺陷, 国内的很多标准需要我们不断的完善甚至于重新修订。

(二) 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有待完善

我国国内食品安全的法律构建体系中存在着很大的漏洞。主要从三个方面体现出来:第一、我国目前相关的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数量庞杂, 而且大多数是由不同的部门以及在不同的时期所制定, 所以会存在着一些上位法与下位法、特殊法与普通法之间的冲突与矛盾之处。第二、关于我国在2015年4月24日新通过的《食品安全法》中第138条, 规定了违反食品安全法所要承担最低赔偿额以及10倍的惩罚性数额的赔偿。由此可知, 我国《食品安全法》虽然规定了惩罚性赔偿措施, 但是相对于违法者高额的利润, 惩罚力度明显不足。第三、我国对食品安全问题法律责任的规定中行政责任的处罚比较详细和周到, 但是相比只占全部条款的4%的民事责任则过于的简陋, 而刑事责任的规定更是甚少。

(三) 监管机构的设置存在问题

我国食品监督管理的机构的设置不合理。因为是监管机构是分工配合的模式, 以及各级食品安全行政管理机构分层与分级的设立, 所以这种模式看似层层递进、合情合理, 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监管的相互推诿、相互扯皮的情形, 因此就会出现“数个部门不能保证一个食品安全”的现象。

四、加强高校食品安全法律构建措施

(一) 提高高校食品安全法律构建标准

我国食品安全的标准过于杂乱, 因此在对高校食品安全法律构建中, 可以从三方面提高构建标准:第一、切实加强学校食堂及其周边食品安全监管, 以学校食堂及主要面向学生销售食品的餐饮服务单位为重点场所、集中开展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第二、尽可能不用或少用容易引起消费者歧义的或漏洞较大的概念性名词, 如绿色食品、安全食品等, 这些概念无明确标准, 在法律构建时要对这些概念性的名词进一步作出比较明确、易懂的解释以免不法商贩有机可乘而滥用。第三、在高校食品安全法律构建时要借鉴国际相关食品安全标准, 对国际上作出的食品加工标准等进行研究, 并引入到我国高校食品安全法律构建的各个环节中。

(二) 完善食品安全的相关立法

在食品安全法的立法设置上, 我国可采用类似欧盟食品安全法的基本法统筹专项法, 在以《食品安全法》为基本法的标准下, 规范相关的法律制度, 制定出规定不同的食品标准的专项单行法。关于后续的立法, 要以全国人大常委通过的《食品安全法》中的规定为基础, 从而逐步进行完善以确保该法在食品安全领域中处于基本法的地位不会被动摇。要整合原有各个食品安全的单行法, 与此同时, 要修订冲突与矛盾的立法, 清理、修整与上位法相矛盾的地方性规章、部门规章。

(三) 制定明确的高校食品安全法律监管目标

在制定高校食品安全的法律监管制度中, 首先是要明确各监管部门的职责。这一点我们可以参照欧美立法的模式, 也就是赋予食品安全委员会更多的实权, 对于食品安全的监督提出合理与科学的建议, 以及对于食品安全方面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 而不是仅仅只有表面上可以协调各机构的作用。同时要把食品安全委员会置于在食品安全工作领域中相对于其他部门的领导或主导地位, 对各监管部门的职责给与明确的界定。然后是在高校食品安全中制定明确的监管目标, 根据监管目标制定出相对应的法律条文, 同时应制定相关的处罚措施, 这样尽可能的对于高校食品安全的法律体系之构建是全面而完善的。

五、结语

近年来随着关于食品安全的话题在不断的涌现, 以及各个消费者法律意识逐步增强的同时, 社会各界的目光也更加关注于食品安全的法律构建, 尤其是国家、政府以及相关部门也逐步对高校法律构建加以重视。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金小桃在2015年全国卫生计生系统食品安全工作会议中指出:“2014年卫计委共完成228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整合和68项新标准制定公布。2015年要完成标准整合工作任务, 基本建成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进一步规范食源性疾病管理, 做好食源性疾病的报告、处置和部门通报工作。”如此看来, 高校校园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任重而道远, 需要在不断实践中找寻最佳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出端艳.浅谈加强高校食品卫生安全教育的重要性[J].赤峰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3 (09) .

[2]田娟.高校食品安全的现状与对策[J].品牌 (下半月) , 2013 (04) .

上一篇:写景的经典美文欣赏下一篇:沥青路面施工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