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的论角度讨论英语电影片名翻译(通用5篇)
【摘要】本文以翻译目的论为基础,结合电影片名的特点,分析了其翻译的目的和原则,归纳总结了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技巧。
【关键词】目的论 电影片名翻译 翻译策略 翻译技巧
一、前言
电影片名不仅是电影凸显主题,向观众传递影片中心思想的一种方式,也是具有特定的商业目标,保证票房收入,宣传、推广电影的一种商业名片。因此,它同时兼具艺术性和商业性两种特性,而通过电影片名翻译,不仅要实现其艺术价值,更要实现其商品价值。好的电影片名对电影而言,是点睛之笔,甚至比电影海报或广告宣传更为有效,能够快速地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增加票房的收入,是一种强有力的商业宣传手段。
二、电影片名的特点
电影片名一般有三种特点,从语言层面上分析,电影片名首先要简洁凝练。它就像是透视电影的眼睛,对电影的主要内容进行了高度概括。反之,若是用比较长的句子作为电影片名,观众往往记不住,也丧失了其推广宣传的功能。其次,电影片名要通俗易懂。电影若要迎合这个观众群体的口味,必须要让这些千差万别的观众与电影之间产生共鸣,因此,电影片名要避免使用一些晦涩难懂的术语,尽可能地通俗一些、大众一些,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接地气”。最后,电影片名要生动优美。为了最大程度地吸引观众,让他们心甘情愿地走进影院、买票观影,就要使电影片名既生动又优美。生动又富于美感的电影片名具有强烈的票房感召力,让人一看到电影片名就立刻产生买票入场的欲望。
三、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技巧
1.直译法。根据翻译目的论的三原则之一,即忠实原则,我们首先考虑对电影片名采用直译的方法。忠实原则就是指译文要忠实于原文,要体现原文的风貌,而译文的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可以决定译文对原文忠实的形式和程度。直译法恰恰就符合这一原则。有些电影片名其实就来源于影片的故事内容、情节或主人公,对这种类型的电影片名,译者就可以采用直译的方法,既保持原片名的内容,又能够与源语形式保持一致,同时也易于被目的语观众接受。如:E.T.《E.T.外星人》;Empire《帝国大厦》Duck Soup《鸭羹》;The Tempest《暴风雨》;North by Northwest《西北偏北》;Rules of the Game《游戏规则》;Rear Window《后窗》等。
2.意译法。根据翻译目的论的目的法则,为了实现某种交际目的,译文可以灵活地采用适当的翻译方法,因此,在处理一些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电影片名时,如果直译法不能准确地传递影片信息,译者往往倾向于采用意译的方法。意译法在使用时还需要综合分析影片的类型、主题、风格以及故事情节等因素。译者在运用意译法翻译电影片名时,可以不拘泥于源语片名的形式,仅部分保留或者完全摆脱源语片名的内容,结合目的语的语言表达习惯进行翻译,最大限度地传达源语片名的文化内涵,实现译名的信息功能。类似的例子如下:Suspicion《深闺疑云》;Sleep《沉睡》;The Player 《幕后玩家》;Family Plot 《大巧局》;Singin’ in the Rain《雨中曲》;Vertigo《迷魂记》;High Anxiety《紧张大师》;Haunted Castle《古堡惊魂》;Haunted Hotel《鬼店》;The Band Wagon《龙国香车》等。
3.音译法。利用人名或地名命名也是电影片名的特点之一。一般来说,作为片名的专有名词对目的语观众而言也并不陌生,因此,在不影响目的语文化的理解基础上,译者往往采用音译的方法。这也遵循了目的论所强调的译文应从其预期功能出发,根据不同的语境,采用最佳处理方案的原则。通过对片名的音译,不仅可以保留源语片名的韵律,还能使电影译名呈现出一种异域风情。如:Young Mr Lincoln 《青年林肯》;Last Year at Marienbad《去年在马里昂巴德》;Nanook of the North《北方的纳努克》;Avatar 《阿凡达》;Battleship Potemkin《战舰波将金号》;The Cabinet of Dr Caligari《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Carrie《魔女嘉莉》等。
4.重命名。在对电影片名进行翻译时,有些译名并不是译者直译、音译或意译出的,而是将其重新命名,使得电影原名与译名的意思完全不同,这种翻译现象在处理名称翻译时非常常见,因此,我们也应当把它作为一种电影片名翻译的方法。一般来说,重命名有两种模式:一种模式是在源语片名直译后信息表达不充分的前提下,通过概括影片内容对电影片名进行重命名。依此法重命的影片译名不仅能够充分地表达出影片的内容,而且要言简意赅、提纲挈领。如:Way Down East《赖婚》;Goodfellas《盗亦有道》;Carrie《凶灵》;等;另一种模式就是通过分析英汉两种文化的相似点,通过文化类属移植对电影片名进行重命名。因其文化属性相似,故重命名的译名与原名的风格和功能基本可以保持一致。如:Gone With the Wind《乱世佳人》;Touch of Evil 《历劫佳人》等。总之,重命名不同于意译法,意译一般是译出源语片名的隐含之意,而重命名则会采用源语片名完全无关的另类说法。
总之,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是在充分了解电影内容的基础上,通过采用多样化的翻译方法,尽可能实现电影片名的信息功能、表情功能、审美功能和广告功能,最终实现其艺术审美价值和商业价值。
参考文献:
1 目的论在电影片名翻译中的应用
关于电影片名的翻译及其研究,普遍都以传统的“对等”翻译理论作为指导思想。本文尝试从功能翻译理论中的目的论的角度对英文电影片名翻译进行进一步的研究。目的论突破了传统的“对等”翻译理论,提出了翻译行为并不是单纯的语际转换,而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活动,而且还是一种有目的的跨文化的交际活动,从而进一步丰富了翻译理论,并为影视翻译实践开辟了一个新视角。根据翻译的目的论,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不能只把原文的意思很平白的翻译出来,而应是译文在译语文化环境中所要达到的一种或几种交际功能,这就使电影名的翻译摆脱了“对等”的束缚,降低了原电影片名在翻译过程中的指导与支配地位,更有利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发挥目的语的优势,使译文达到更理想的效果。可见,目的论为电影片名的翻译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开辟了一个新视角,帮助实现了电影的以下四个功能:
1)信息传递功能
电影片名的首要功能是传递信息,观众在选择是否看一部电影时,首先想知道的是这部电影的大概内容,并且是否有吸引人之处,所以片名的翻译要以传递一定的信息为目的,过简过短的片名容量少,很难反映电影的主题;过繁过长的片名难以记住,而且令人费解。电影片名的信息传达关键要体现在它能够反映电影主题这个方面上来,翻译必须要做到能告诉观众这个电影是关于什么的,是人还是事,实践证明那些点明电影意图的译名在中国观众中颇受欢迎。如Hamlet《哈姆雷特》直接点明了电影的主人公;而有些电影片名暗示了观众影片的内容,如Saving Private Ryan《拯救大兵瑞恩》,Around the World in 80 Days《环游地球80天》;还有些影片名告诉了观众故事的发生背景,如Pearl Harbor《珍珠港》,Titanic《泰坦尼克号》但有时为了实现传达信息真实,我们可以采用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法来翻译电影片名。因为直译能传达原片名的字面意思,而意译可以补充原片名的隐含之义,以最大限度地反映原片名的信息量,增强译名的艺术感染力及主题表达力度。如《生死时速》(Speed),“时速”是直译,加上“生死”,暗示了该片惊险的情节和内容;Water-loo Bridge《魂断蓝桥》如果仅有直译“蓝桥”完全不能体现影片的风格,而加上意译“魂”和“断”,观众就知道这是一部凄美的爱情片。这些直译加意译的代表作都取得了良好的翻译效果。
2)审美艺术功能
电影片名不仅揭示主题,而且给人以美感。故在电影片名翻译过程中,应重点考虑译名的审美价值,较好地迎合观众的美学要求,就能吸引观众,实现审美价值。如电影Gone With the Wind译为《乱世佳人》,“佳人”一词在中国古代用于形容美丽而又聪慧的女子,因此,该片名直接给观众传达了以美丽女子为主角的信息。美国电影Blood and Sand如译为《血和沙》,则中国观众不知所云,而且片名完全失去了它的美感。而译名《碧血黄沙》用了“碧”和“黄”两个色彩词语来修饰“血”和“沙”,取得了很好的审美功效,反映了片名翻译的美学功能。另外,汉文化有着“以偶为佳”的审美情趣,汉语偏向于使用四字结构,为了迎合观众的这一心理,许多电影片名的翻译都采用了四个字的翻译,不仅言简意赅,而且意译深远,取得了很好的审美效果。如A Walk in the Clouds《云中漫步》,片中的葡萄庄园取名“云”,相爱的主人公漫步其间,犹如梦境,谱写浪漫的爱情故事。译名英汉合璧,典雅高贵,既保持英文原意,又充满诗情画意。还有Slumdog Millionaire《贫民富翁》、Healing Hearts《侠骨仁心》的翻译,语言精致凝练,意境对比明显,不仅给观众提供了与原文相关的信息,而且通过修辞手法传递了美,体现了翻译的审美艺术。
3)文化交流功能
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涉及到两种语言和文化之间的转换(宋志平,2004)。电影片名的翻译也不例外。由于中英语言特点和文化内涵差异,对电影片名一味直译,有时很难吸引观众,难以达到原片名在源语文化中所起到的效果。译者在翻译片名时,应进一步考虑如何结合当地厚重的文化内涵,根据中国的语言和文化特点来进行改动,从而设计出富有文化深度的电影片名译本,这种翻译的“叛逆”,往往会得到功能上的忠实。如My Fair Lady(《窈窕淑女》),“窈窕淑女”一词源自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因此,作为一部以爱情为主题的电影,《窈窕淑女》这一译名适当地加入中国传统文化色彩,即把中国典故用于西片名,可谓之“移花接木”式,既最大限度地揭示了影片的内容,同时又极大地激起了观众的观看欲望达到很理想的效果,审美价值自然就实现了。此外,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影片名的翻译应有所取舍,如英国影片《B&B》是英文《Bed&Breakfast》的缩语,在英国是很常见的一种家庭旅馆,为顾客提供床位和早餐,而对于缺乏文化背景的中国人来说,直译为《床位与早餐》,显然不能起到导视作用。因而译者把它翻译为《欢迎光临》,不仅点明了主题,而且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被观众所接受。众所周知,西方国家的宗教信仰对于他们的生活有着极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也体现在电影片名中。中国观众对于电影片名Seven充满了神秘感和不理解,实际上,“Seven”在宗教上是个神秘的数字,这一点在旧约中有最充分的表现。上帝用七天造亚当,取出亚当的第七根肋骨造了夏娃。所以基督教用撒旦的七个恶魔的形象来代表七种罪恶(七宗罪,the seven deadlysins):饕餮(Gluttony)、贪婪(Greed)、懒惰(Sloth)、淫欲(Lust)、嫉妒(Envy)、暴怒(Wrath)、傲慢(Pride)。而《七宗罪》的片名翻译不仅让中国观众对于西方的宗教信仰有所了解,而且展现了电影的主要情节:七罪、七罚、七次下雨、故事发生在七天,甚至结局也由罪犯定在第七天的下午七时,无处不在的“7”暗示观众:它是宿命的罪与罚。由此可见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译者应该立足于本国观众,选用本民族语言中与原片艺术最相似,最为本国观众熟悉、接受的词语对文化差异进行很好地转换。
4)商业效应功能
电影不是仅供其创作者欣赏的作品,它必须走向市场,走向观众。不论译者把片名翻译得多么优雅,在意境上多么充满艺术气息,如果脱离了观众的认可度,不符合大众的口味,观众是不会掏腰包去观看电影的。因此,电影片名的翻译既要反映影片的主要内容,还要简短醒目,别出心裁,以最大限度地吸引观众,从而更好地为影片进行广告宣传。试比较以下片名的两种翻译:
Earthquake—《惊魂夺命》vs.《地震》
Blood and Sand—《碧血黄沙》vs.《血与沙》
Waterloo Bridge—《魂断蓝桥》vs.《滑铁卢桥》
You Can't Take It With You—《浮生若梦》vs.《你无法带走》
Piano—《钢琴别恋》vs.《钢琴》毫无疑问,前一组译名由于带给观众紧张的氛围,提供了充分的想象力而略胜一筹,也能更好地保证票房,不失为艺术性和商业性结合的佳作和典范。新颖别致的译名也会使观众耳目一新且经久不忘。如人们所熟悉的Ghost《人鬼情未了》,Cleopatra《埃及艳后》等。这些译名浪漫凄美,雅俗共赏,自然贴切,而如果直译为《鬼》和《克利奥帕特拉》,相信会失去大批的观众。
2 结论
综上所述,英文电影片名的功能和翻译目的决定了其翻译是基于原片名基础上的艺术创作和商业活动,电影片名的翻译既受原名约束,又富于创造性,因此译者在翻译的过程应该充分理解影片的内涵和原片名的匠心独具,依据四大功能并遵循目的论,采取适当的翻译方法对翻译的片名精心构思,这样才能使翻译的片名像原片名一样具有概括性强、信息量大等特征,以保证影片的艺术价值和商业效益得到实现。
摘要:电影片名翻译是一门艺术,极富重要性和创造性。该文以功能目的论原则为指导,探索英文电影片名的有效译法。并通过大量英文电影片名例子分析,在探索片名翻译方法时,如何实现四大功能:信息传递、审美艺术、文化交流及商业效应。
关键词:目的论,电影片名翻译,电影功能
参考文献
[1]曹曦颖.英语电影片名佳译赏析[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3(3).
[2]马小燕,王建武.目的论视角下的英文电影片名翻译[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0(1).
[3]吴丽冰.目的论在英文电影片名翻译中的应用[J].鸡西大学学报,2010(2).
[3]吴敏.浅谈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J].中国翻译,1995(5).
[4]王平.电影翻译的美学赏析[J].影视文学,2009(8).
德国功能主义翻译思想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是继语言学派形式主义翻译观之后又融合其他多个学科,并吸收多个来源而形成的一个有重大影响的翻译学派。它注重功能主义与社会文化因素的结合,吸收和借鉴交际学理论、行为理论、篇章语言学和话语分析理论,侧重读者和读者接受与反应的理论等,最终形成独特的理论体系。
功能翻译理论的倡导者赖斯1971年首次在《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一书中提出文本功能是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其理论主要建立在原文与译文功能对等基础之上,从原文和译文之间的等值关系来评价译文的优劣。第二代领军人物威密尔在文本对应基础上突破对等理论的限制,倡导以文本为导向,发展性的提出了目的论。这也是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包括三个重要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其中,目的法则是至高无上的,连贯性和忠实性法则从属于目的法则,而忠实性法则又从属于连贯性法则。(仲伟和,1999)在目的论体系中,翻译意味着要在目标背景中为目标语境内的目标和目标接受者制作一种文本,相比之下,源语文本则处于从属地位。(Nord, 2001)目的论的提出使人们更加注重语言的功能和使用目的。第三代重要代表人物曼塔利延续了前两位的主要翻译思想,并将功能翻译理论继续推进。她的理论主要建立在行为理论基础之上,将翻译的外延扩大至各种跨文化转换,扩大了翻译研究的范围,包括译者和翻译发起机构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另外,曼塔利的译者行为理论将重心转移到译者的主导权和主体性上来,赋予译者更多的自由和责任,其进步性和开放性是不言而喻的。诺德是第四代重要代表人物,可谓是功能主义目的论的集大成者。她开放性的协调传统对等翻译观和极端激进的功能主义翻译观,继承并发展了文本功能思想,提出了以翻译为本的语篇分析模式,并为克服目的论本身的缺陷提出了“功能加忠诚”原则,成为功能主义目的论的重要补充。
二、 影片名翻译的目的功能
电影是一种大众化的文化传播方式,随着国际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外国影片的引进及国内影片的不断涌出,影视片的翻译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作为电影的眼睛,影片名起着导视和促销的作用。因此,影片名的翻译具有特殊的目的性,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影片的成功与否。
(一)信息性
影片名的翻译处处体现着题目与影片内容的统一。忠实性是所有翻译中最基本的指导原则。影片名的翻译首先应该忠实的反映与影片内容相关的信息,以实现信息价值的等值。如外国影片“cats and dogs”译为《猫狗大战》,影片信息一目了然,在内容与形式上都符合观众的文化期待,还有影片“Chicago” 译为《芝加哥》一看就得知是有关芝加哥的故事。中国影片《孔子》译为“Confucious”,直观的表明是关于中国一位圣人的故事,类似的还有“Superman”---《超人》,“Star War”---《星球大战》,“Dance with wolves”---《与狼共舞》,“The Graduate”---《毕业生》,“Spy game”---《间谍游戏》。通过传达主题信息吸引观众,从而为影片的播放增加票房。
(二)艺术性
奈达曾说过:“翻译是一种技能,但归根到底,完全令人满意的翻译是一种艺术。”(Nida,2001)既然翻译被称为一门艺术,那么影片翻译更是艺术中的艺术。译者在翻译片名时需要充分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再以艺术家的匠心对影片加以提炼与再创造,从而实现影片名翻译的美学性。这样既可体现其艺术魅力,也可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从而使电影这门艺术常青不老。如“Pretty woman” 译为《风月俏佳人》很好的体现了翻译的艺术性,类似的,“Gone with the wind”---《乱世佳人》,“French kiss”---《情定巴黎》,“Ghost”---《人鬼情未了》,“The fugitive”---《亡命天涯》,“Goodbye”---《何日君再来》,“Leon, the professional”---《这个杀手不太冷》。译者在熟知内容的基础上适当加以处理,既美化了影片名的翻译,又实现了影片的艺术价值和商业效益,吸引着更多的观众去欣赏。
(三)文化性
影片名作为透视电影内容的窗口,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通过了解不同语言的文化差异,将源语文化巧妙融入到翻译中即可实现影片所要传达的文化信息。如, “Little white lies”译为《美丽的谎言》比译为《白色的谎言》更贴切,更能反映出white lies在英语习语中的文化内涵。“The wedding night”---《洞房花烛夜》,“Love with my father”---《天伦之乐》,顺应性的符合了观众的文化期待,更多的为中国观众所接受。再如,“The third man”最先译为《第三者》,只看片名,国人以为是关于婚外恋的家庭伦理片,而影片实际讲述的是一次车祸,the third man是车祸发生时的第三个目击证人。所以,译者在翻译时避开中国人的这种文化联想,根据其特定的文化背景译为《目击者》。还有,“The bird-keeper”---《终身犯》,“Salt of earth”---《社会中坚》,由此看来,翻译始终和文化紧密相连,理解一种文化和理解一种语言同等重要,甚至有时更重要,所以影片名的翻译作为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具有着独特深厚的文化底蕴。
(四)商业性
电影为观众而创作,并以观众的鉴赏和评判作为重要的生存依据。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影片如何脱颖而出获得较高的票房一直是影视工作者所努力追求的。而影片名的优劣直接影响着观众的第一视觉效果,成为实现其商业价值的重要一环。因此,译者适当的标新立异,以创造出能吸引观众眼球,引起观众心理共鸣的影片名来凸显影片的商业价值。如“It happened one night”——《一夜风流》,“My best friend’s wedding”——《新娘不是我》,“Runaway bride”——《落跑新娘》,“Sister act”——《修女也疯狂》,“The ring”——《午夜凶铃》。让观众一看就能产生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从而激发观看欲望。因此,商业性是影片名翻译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三、功能主义指导下的影片名翻译策略
从功能派翻译理论来看,翻译主要受控于原文和翻译目的,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的过程和结果(Nord,1997)这就突出了译者主体性。影片名的翻译最根本的是要实现促销目的。为此,译者在翻译影片名时应从文本题材、观众的预期反应和文化出发,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
(一)音译
忠实性是所有翻译中最基本的指导原则。诺德作为功能主义翻译派的集大成者,吸收了前人的理论精华,提出了“功能加忠诚”的翻译理论。在有些电影片名的翻译中,译者为了忠实于影片,采用音译的翻译方法使中英文得以如实对照。如“Jane Eyre”---《简爱》,“Titanic”---《泰坦尼克》, “Emma”---《爱玛》, “Casablanca”---《卡萨布兰卡》, “Rocky”---《洛奇》, “Harry Potter”---《哈利波特》。这类的影片名的翻译一般都是具有典型文化意义的人名或地名,既保留了原文的韵味,又使观众感知了异域文化。
(二)直译
影片名的直译有效的继承了影片的忠实性,简洁明了。在形式上与功能上都能达到基本的对等。因此也不失为一种好的翻译方法。如“Roman Holliday”---《罗马假日》,“Schindler’s list”---《辛德勒名单》,“Brave heart”---《勇敢的心》,“Independent day” ---《独立日》,“True lies”---《真实的谎言》,“The pearl harbor”---《珍珠港》,“Rain man”---《雨人》。此类翻译平白、朴实,如实体现了影片的信息价值。
(三)创译
为提高影片的销量,译者往往会考虑观众的接受反应,继而顺应观众的一种审美心理和审美期待,以内容为基础创造性的加以翻译,使之既蕴含影片创作者的独特视角,又让观众耳目一新,成功展示电影的艺术性。如影片“The mask”---《变相怪杰》,“Waterloo bridge”---《魂断蓝桥》,“Legends of the fall”---《燃情岁月》,“Speed”---《生死时速》,“Things happening tomorrow”---《迷魂艳遇》,《霍元甲》---“Fearless”,《无间道》---“Internal affaires”,《豆蔻年华》---“In their teens”,《萍水相逢》---“Brief encounter”。此类翻译,使译者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同时也拓展了观众的审美视野,使影片广为传颂。
四、结论
功能主义翻译理论把翻译定义为一种有目的的行为,置目的论于首位,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对等观念,为翻译理论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通过这一视角来探讨影片名的翻译,使我们对影片名翻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使电影的信息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及商业价值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成为大众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
关键词:目的论,商务英语,翻译
商务英语属于专门用途的英语,它主要是指在不同的商务场景当中所用到的英语,比如外经贸函电和对外贸易以及国际金融和国际旅游等等。根据相关的统计资料显示, 专门用途英语翻译在整个的翻译活动中所占的比例是百分之七十,由此可看出,专门用途的英语翻译在翻译活动中的重要地位。自从加入了世贸组织以来,我国在世界贸易范围上的活动日趋活跃起来,对外交流的不断增加商务活动呈现出频繁化。在这一实际情况下,对于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也在进一步的扩大,而商务英语的翻译也成了最为重要的一项任务——这主要是表现在商务英语的翻译上面,对于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不仅是学习基础的英语理论知识,还要在实际交际中的一些技巧得到掌握,目的论的理论方法的应用对于商务英语翻译有着重要的进步意义。
一、目的论的几个理论发展阶段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功能派目的论的翻译理论兴起于德国,主要是经过了四个阶段。
在第一阶段,凯瑟琳娜·莱斯第一次把功能范畴引入了翻译批评,她把翻译策略、语言功能以及语篇类型联系在一起,并且把原文和译文功能关系作为基础的翻译批评模式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进而提出了功能派理论思想的雏形。凯瑟琳娜.莱斯认为理想化的翻译就是综合性的交际翻译,也就是说在内容的概念上和语言的形式上以及交际的功能这些层面都要和原文相对等,但是在实践过程中要首先考虑译本的功能这一特征;
在第二阶段由汉斯·弗米尔提出了目的论,她把翻译研究得到了发展从原文的中心论中解脱了出来。目的论的理论认为,翻译就是要以原文作为基础有目的以及有结果的翻译行为,它必须要经过协商来进行完成,在翻译时也要遵循着一系列的法则,而目的论就是这些法则的首要指导的法则, 这也就表明了译文要取决于翻译的目的。除此之外还要遵循语际连贯法则以及语内连贯法则,前者是说原文与译文之间要有着连贯性,后者是说译文要内部连贯,对于译文的接受者来说是能够理解的,在这三条原则提出之后,评判翻译的标准就不再是对等的了,而是在实现译本预期目的得到了充分性。弗米尔还提出了翻译委任这一概念——也就是由译者来决定是否,简单来说就是译者要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进行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并且有权根据翻译的目的来对原文的内容进行保留或者调整抑或修改。目的法则是弗米尔认为的最高的法则,即翻译目的不同,所采取的策略、方法也不相同,也就是说目的决定了翻译的方法以及策略。针对中西的翻译史上的异化、归化的争论在最近的几十年翻译界讨论的动态对等和形式对等都在目的论的理论下得到了有效的解释;
第三阶段是贾斯塔·霍茨—曼塔里对行为理论和交际理论得到了借鉴,提出了翻译行为的这一理论,使得功能派翻译理论把翻译看作是受到目的驱使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以翻译结果作为导向的人与人间的相互作用,翻译行为理论与目的论有着很多的相同地方,弗米尔最后使两者得到了有机结合;
在第四阶段,克里斯汀娜·诺德对功能派翻译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总结以及完善。诺德首次用英语系统阐述了翻译中的文本分析所需考虑的内外因素以及怎样在原文功能的基础上制定切合翻译目的的翻译策略。诺德对功能派各学说进行了 梳理,并且提出译者应该遵循“功能加忠诚”的指导原则, 从而完善了该理论。
二、在目的论的角度下对商务英语翻译的要求
商务英语在内容以及读者方面都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在对外贸易的过程当中双方可以通过电传、信函以及电子邮件的形式来进行生意上的洽谈或者是合同的签署等。因此商务英语在翻译上一旦出现一些小的失误,就有可能对合作贸易造成导向上的错误,从而致使洽谈的失败。商务英语的翻译主要是对于公司或者是企业以及国际上的贸易往来等这些商业上的活动来进行服务的,故此,从目的论的角度出发对于商务英语的翻译应该遵循这些原则:
首先是对于译文的号召功能以及信息功能,所谓的号召功能就是吸引潜在的客户吸引客商的合作;信息功能就是商务文本的功用把相关的事情以及公务的通知提醒公众或者对方,对公司的情况以及产品的相关信息加以介绍等等;
其次是商务英语的翻译在信息上要完整,要有具体清楚的表达,语言也要简洁化;
最后是商务英语的翻译要对目标语的文化标准要符合, 译文的读者在相关的文化以及社会背景方面的知识可能认识的不是很充分。故此,翻译时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对商务英语的翻译还要进行适当的调整。
三、商务英语在翻译中的一些主要特点
由于商务英语是比较有针对性的专门英语,主要就是给读者传达基本的信息,在语言的功能上比较的重视。商务英语的翻译,其本质就是根据原有的文本依据其目的而后再把它转换成目的语的商务文本这一过程。实际上它是属于一种跨文化商务交际的活动,其本身的特殊性就决定了它和其它的一些翻译有着不同的特点,这主要是表现在商务英语的词汇以及语言上面。
首先就是在语言上的一些比较特殊的地方,商务英语由于是在特定商务场所上所使用的用语,故此一些行业术语就比较多,比如说FOB和CIF,它们分别表示的是离岸价格和到岸价格;还有Force Majeure以及Balance Sheet,它们所表示的意思分别是不可抗力以及资产负债表。在进行翻译的时候一定会涉及到这些术语,在这些专业的词汇上的精准运用也是商务英语翻译的一个特点,这与翻译者的自身的知识广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只有具备了丰富的相关领域的知识, 才能够把准确的翻译出这些专业的词汇。商务英语的句式以及用词上都比较的规范,经常用一些动词非谓语的形式来进行表达,所以翻译者要对商务英语的一种风格进行深入的了解。另外,商务英语在语言的表达上比较的具体,也就是说比较注重写实,比如对于债务的定义用商务英语来说就是Theliabilities include sums or damages as may have been awarded bythe arbitration board.由此可以看出其语言的特征风格对于商务英语的翻译有着其困难;
其次是在商务英语的词汇上,对于商务英语的词汇其自身有着很强的派生功能。另外,商务英语在各个行业的涉及都比较的广泛,故此词汇就随着时间不断地更新与派生,比如说Short Sale以及Free Loan等.派生词汇的出现给翻译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要对这些新的词汇基本掌握才能够使得商务英语翻译理论得到进步与发展。此外,在商务英语的翻译过程中,还会出现大量的缩略词,这主要是对比较繁杂的语言现象进行了规避从而把商务沟通的效率得到有效的提高。在这些使用的缩略词汇中,大多数都带有着行业的一些特征,比如说我们所熟悉的WTO、ICC等,翻译者对于这些缩写的基本词汇必须要全部掌握。还有一类特点就是一些外来词汇、重复词以及古词语的使用比较普遍,这都是因为商务英语在文体上比较的规范正式。比如说在商务英语中经常使用的词根here和where以及there,会把它们加上几个副词组成一个新的合成副词比如说hereby和whereas等,作为译者,这些词汇都是应该熟悉掌握的。
四、目的论角度下进行商务英语翻译时应注意的问题
由于商务英语自身所具有的特殊性,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要规范谨慎,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应该在准确性、简洁性以及礼貌性上得到注意,下面依次对其进行简述:
首先目的论的理论是由翻译者进行决定的,要根据不同的目的来对翻译进行更改,但在实际的商务英语翻译的过程中会因为翻译者自身的因素致使没能设计出一个可操作性的合理的翻译要求。在进行商务英语的翻译过程中要对多方面进行综合性的考虑,比如说目的语的使用和翻译的发起者及其目的语的接受者,在商务英语的文本方面也要得到重视。在翻译的时候,准确性是首先要考虑到的问题,要求译者对一些行业的属性以及一些一词多义的词汇进行准确的翻译, 比如说:We would like to inform you that our counter samplewill be sent to you by express this week and please confirm itso that we can start our mass production will be made by 100%confirmed irrevocable letter of credit avail by sight draft.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会有两个confirm出现,第一个可翻译为确认, 第二个就是行业术语不可撤销的意思;在数据上的准确性也应当要注意,数据的错误对于整个翻译的准确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商务英语是用在一些商务贸易上的专门用语,所以如果不能很准确的进行翻译那将会带来严重的不可弥补的经济上的损失;
其次是在简洁性上,随着当今的生活节奏的加快,商务英语的目的语的使用以及接受者方面都对简洁的文本在接受程度上更受欢迎,故此在翻译的简洁性上要对文本的内容进行有效的筛选,把关键的意思突出出来而不是逐句翻译;
最后就是在礼貌性上要得到体现,商务英语翻译的目的就是能够在文本使用者以及目的语间得到很好的沟通,翻译就是连接两者间的一个纽带。所以商务英语翻译在礼貌上的体现能够在双方沟通的效果上得到体现,在商务英语翻译的过程中基于满足翻译要求的情况下,要尽可能的在礼貌性词汇上得到有效的运用。
五、结语
在当今全球化逐步形成的背景下,各国间的商务贸易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在商务英语的应用上也得到了广泛传播。但是商务英语翻译一直是学术界的一个难题,由于其自身所具有的特殊性,所以在翻译上也存在着各种问题。在经过了认真的探究分析之后发现,只有根据其特有的功能作为出发点,而后再结合商务英语的一些翻译特点进而把“目的论”作为一个理论的指导航向,才可能对商务英语的翻译有着现实意义上的帮助,商务英语在翻译上的目的和目的论两者可谓是不谋而合,它在宏观上给商务英语翻译指明了一个方向。
参考文献
[1]孙相文,聂志文.基于功能翻译理论的商务英语翻译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
[2]董爱华.目的论与汉英习语的翻译的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07).
[3]麦春萍.“翻译目的论”下商务英语翻译的特点[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7).
[4]陈东成.从目的论看商标名的翻译[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2).
[5]张汨,伍丽云.目的论视角下翻译主体探究[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2).
【关键词】目的论 电影片名 翻译策略
一、引言
随着影视业的空前发展,中外文化交流的逐步深入,外语片的引入和国语片的推出都变成了极为平常的实践活动。在此过程中,无论是外语影片的引进,还是国语影片的推出,翻译都十分重要,而电影片名的翻译更是重中之重,其翻译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电影的国际化推介。从文化交流上说,电影片名的翻译质量关系着源语电影在目标语观众中的接受程度,更实际地说,即直接关系着电影票房的成败。
二、功能目的论概述
功能目的论的提出得益于行为理论、交际理论、话语语言学、语篇语言学以及接受理论等一系列理论成果。该理论的出现无疑给翻译理论界带来了一场革命,这场革命使之前占主导地位的强调等值的翻译理论转向更加注重功能和交际目的的翻译观。功能学派摆脱了对等理论的束缚,从译入者的视角考察翻译活动,为译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更具指导意义的理论依据。
三、电影片名的翻译策略
根据功能目的论,电影片名的翻译这一行为的目的是让影片很好地被目标语观众接受,不仅实现文化的交流,而且获得票房的成功。电影片名的译本接受者是另一个国家的电影观众。由于他们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等不同,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以译文受众的视角为导向,以翻译的目的为最高准则,采用灵活的翻译方法和策略。
1.直译法。世界文化有很多相通的成分,尤其是现在日益缩小的地球村上,很多内容是中国和世界同时享有的,因此在翻译现代生活相关影片时,可以采用直译法,方便观众从电影名字上大概了解其内容,如电影The Social Network翻译为《社交网络》。因为社交网络这个词是现代社会大部分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可以直接让观众从名字上了解到该片的主要内容并决定是否去看。
若電影的片名能够直接概括其内容或者有更深层的含义,比如一语双关等,则也可以使用直译法。另外一部根据美国诺贝尔奖获得者约翰·纳什的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A beautiful mind也直接翻译为《美丽心灵》,不仅是对电影内容的集中概括,更是衬托出其妻子的美丽心灵,也就体会到了其片名的内涵意义。
2.意译法。在翻译片名时,如果源语与目标语在文化上差异较大,可以采用意译的方式,以符合文化和审美及商业原则。
很多影片在翻译时都遵循着这样的原则,并有很多精彩的译本。如电影Dead poet society,若直译的话,则是《死亡诗人社团》(也有译本为《死亡诗社》),虽然与相关内容和原片名相符,但是对于汉语观众来说,不具备审美上的优势(汉语中大部分都比较忌讳“死亡”等字眼)。而当其翻译为《春风化雨》,则更能表现出其教育的本质。影片中的老师Keating用自己的言传身教感化了一众学生,在汉语中也有明显的文学审美价值。
3.音译法。很多电影的片名为影片中的主人公名字,故事发生的地名或其他专有名词时,从该名称上就能了解到影片的相关信息,从而使得这类影片的名字在翻译时处理比较简单,直接音译即可。比如给全球带来了iMax潮流的3D巨作《阿凡达》(Avatar),英国著名小说《哈利波特》(Harry Potter)系列电影,经典文学改编电影《罗密欧与朱丽叶》(Romeo and Juliet)《简爱》(Jane Eyre)等。
4.部分增补法。美国惊悚恐怖电影的经典之作《电锯惊魂》,原名只有一个简单的名词Saw,字面上看就是锯,顶多也是理解到电锯,而对电影内容提示的信息太少,不能反映出其中的惊悚恐怖成分。汉语译名为《电锯惊魂》,不仅扣住了关键词电锯,还展示出其中的恐怖成分,一个“惊魂”就表达出该影片可能带来的令人心惊胆战的观影感受。
5.创意译法。根据童话故事改编的Tangled,作为一个电影名,如果直接翻译成汉语则是乱成一团,既不能代表其内容,也不具有审美价值。汉语译名有两个版本,一个是根据其内容翻译过来的《长发公主》,一个是更加创意的译本《魔发奇缘》。同样的还有动画电影Frozen,汉语译名为《冰雪奇缘》。这两部影片的译名中,前面一部分是影片主人公相关部分,后面的“奇缘”则相当有汉语中的文艺气息,体现出其中的奇幻和最终的缘分。
四、结语
总之,电影片名的翻译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在国外宣传影片,提高影片在国外受众中的接受程度,从而实现文化交流和票房成功的双重目标。因此,电影片名的翻译应遵循文化原则、审美原则和商业原则。至于影片的翻译方法和策略,本文总结了直译法、意译法、音译法、部分增补法、创意译法等五种方法和策略。同时,笔者认为,只要是能够有助于提高影片的关注度和接受程度的翻译方法,都是值得肯定和推崇的。
参考文献:
[1]Nord,C.Translation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4-13.
[2]贺莹.电影片名的翻译理论与方法[J].外语教学,2001(1).
[3]陆谷孙.英汉大辞典(第二版)[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从目的论角度讨论英语电影片名翻译】推荐阅读:
目的论视角下商标翻译03-27
电脑游戏为题目的英语作文07-18
毕业实习目的-大学生毕业实习目的及内容02-20
土木实习目的06-01
奖惩制度目的10-28
入团仪式目的11-05
驾驶实习目的11-20
社工实习目的01-11
行政秘书岗位目的06-01
红色目的及意义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