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婚姻法律问题研究

2024-06-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同性婚姻法律问题研究(共7篇)

同性婚姻法律问题研究 篇1

厘清对“一夫一妻”和“立案登记制”的误解 ——同性婚姻维权第一案 肖君拥 刘林波 案情呈现:

2015年6月23日,孙某某和他的男朋友胡某某来到长沙市芙蓉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办理结婚登记,民政局工作人员以“没有法律规定同性可以结婚”为由予以拒绝。孙某某不服,决定通过法律途径争取自己的权利。同年12月16日,他和代理律师石某某向芙蓉区人民法院提交了起诉材料,请求判令芙蓉区民政局为其办理婚姻登记。12月24日,法院向当事人寄出一份要求补充立案材料的快递,要求补充孙某某男友信息。2016年1月5日,法院受理了案件。4月13日,长沙市芙蓉区人民法院就孙某某、胡某某与长沙市芙蓉区民政局行政违法一案公开开庭审理,经过3个多小时的庭审,最终法院认为长沙市芙蓉区民政局拒绝为同性的孙某某、胡某某办理结婚登记符合法律规定,驳回孙某某、胡某某的诉讼请求。至此,被誉为中国同性恋婚姻维权第一案暂告一段落。5月5日,孙某某、胡某某向长沙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请求法院判令撤销一审法院的判决。

处理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婚姻法》原文并不是“一男一女”,而是“一夫一妻”,“一夫一妻”并不是指要一男一女的异性恋才能结婚,而是男男、女女、男女都可以结婚。因此,民政局拒绝办理婚姻登记并无正当理由,人民法院按照立案登记制要求,予以立案的做法十分正确。

第二种意见认为,《婚姻法》规定了结婚条件为“一夫一妻”,说明结婚对象需为一男一女。因此,民政局拒绝办理婚姻登记是依法行政,立案登记制并不是所有的案件都予以立案,违法起诉或者不符合法定起诉条件的不能立案,本案中法院不应立案。我们认为,民政局不予办理结婚登记的行为是依法行政,法院的立案行为存在错误。

专家意见:

湖南省政协委员、湖南天地人律师事务所主任翟玉华:芙蓉区法院受理这个案件,我认为是符合民事诉讼法的规定的,因为只要符合案件受理的条件,按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就应该受理,我认为这是符合法治精神的。

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长郝铁川:出于言论自由,同性恋者可以在立法层面呼吁修改现行法律采纳他们的诉求,但在司法领域挑战现行宪法法律规定,提起诉讼,而法院误解立案登记制给予立案,实在是浪费司法资源,不利于依法行政,不利于建设法治社会。

法律评析:

2015年6月26日,美国最高法院以5票赞成、4票反对的投票结果作出裁决,承认同性婚姻在美国各州均属合法,美国成为全球第21个承认同性婚姻的国家。本案将中国同性婚姻问题引入了大众视野,其中,引起较多争议的两个问题是:(1)《婚姻法》是否承认同性婚姻合法。(2)法院到底该不该立案。

关于第一个问题,在我国立法上尚未承认同性婚姻合法,早已是社会大众的共识。纵观《婚姻法》《婚姻登记条例》《婚姻登记工作规范》的相关条文,也都只是承认男女双方结婚的权利。本案的原告方却对《婚姻法》第2条第1款规定的“一夫一妻”提出不同理解,认为“一夫一妻”并未限定为异性恋才可结婚,同性恋也可结婚。这种理解过于片面和偏颇,理解法律规范的涵义要结合整个法律的立法精神来理解,根据《婚姻法》第5条、第8条、第9条规定的“男女双方”,显然可以得知我国《婚姻法》要求的结婚基本条件是一男一女,并不认可同性婚姻。

第二个问题,实质上是关于立案登记制的争议。2015年4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人民法院推行立案登记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由此,人民法院受理案件的机制由“立案审查制”变为“立案登记制”,对符合法律规定条件的案件,要做到有案必立、有诉必理,以保障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但是,《意见》也指出,“对违法起诉或者不符合法定起诉条件的,涉及危害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危害国家安全、破坏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的,以及其他不属于人民法院主管的所诉事项,不予登记立案。”本案显然属于当事人违法起诉的情形,虽说在立案登记制下,法院不再对起诉进行实质审查,而仅对起诉的形式要件进行核对,但形式审查并不是说放任当事人扰乱立案秩序,对于虚假诉讼、恶意诉讼等诉讼行为,要明确处罚标准,加大惩处力度。本案中的当事人就可能存在恶意诉讼的嫌疑,故意曲解法律、明知法院立案后的裁决结果而滥诉,扰乱了正常的立案秩序。法院未能顶住舆论、“有案不立”将被追责等方面的压力而予以立案,实属遗憾。

“无权利则无救济”,同性婚姻合法化,首先要通过立法的形式予以解决,在立法层面上承认这一点了,民政局不予办理婚姻登记的行为才可能存在行政不作为,才侵害了当事人合法权益,这时才能寻求司法上的救济。事实上,也一直有人在推动立法方面进行努力。2000年《婚姻法》修改前夕,在全国人大法工委征集意见的会议上,李银河第一次提出加入“同性婚姻”的条款。除此之外,她还撰写了《同性婚姻提案》。2015年2月,林贤志致信人大代表和委员,呼吁同性婚姻合法化,并附上了其起草的《加快推进我国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建议稿》。然而,至今我国《婚姻法》等法律并未认可同性婚姻,所以民政局不予婚姻登记是依法行政。如果行政机关依法办事也能被随意起诉立案,这就是对法律进行“调戏”行为的纵容,不仅造成对司法资源极大的浪费,也不利于树立法律的权威。

法律依据:

《婚姻法》第2条第1款: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婚姻法》第5条:结婚必须男女双方完全自愿,不许任何一方对他方加以强迫或任何第三者加以干涉。《婚姻法》第8条:要求结婚的男女双方必须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进行结婚登记。符合本法规定的,予以登记,发给结婚证。取得结婚证,即确立夫妻关系。未办理结婚登记的,应当补办登记。

《婚姻法》第9条:登记结婚后,根据男女双方约定,女方可以成为男方家庭的成员,男方可以成为女方家庭的成员。

《婚姻登记条例》第4条第1款:内地居民结婚,男女双方应当共同到一方当事人常住户口所在地的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结婚登记。

《婚姻登记条例》第6条:办理结婚登记的当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婚姻登记机关不予登记:

(一)未到法定结婚年龄的;(二)非双方自愿的;

(三)一方或者双方已有配偶的;

(四)属于直系血亲或者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的;(五)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的。

《婚姻登记工作规范》第28条:受理结婚登记申请的条件是:

(一)婚姻登记处具有管辖权;

(二)要求结婚的男女双方共同到婚姻登记处提出申请;

(三)当事人男年满22周岁,女年满20周岁;

(四)当事人双方均无配偶(未婚、离婚、丧偶);

(五)当事人双方没有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

(六)双方自愿结婚;

(七)当事人提交3张2寸双方近期半身免冠合影照片;

(八)当事人持有本规范第二十九条至第三十五条规定的有效证件。《行政诉讼法》第49条:提起诉讼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原告是符合本法第二十五条规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二)有明确的被告;

(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根据;

(四)属于人民法案受案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热点问题

1、办理结婚登记的当事人有-----情形之一的,婚姻登记机关不予登记(多选题)   

1、未到法定结婚年龄的

2、非双方自愿的

3、一方或者双方已有配偶的

4、属于直系血亲或者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的

2、登记结婚要求(单选题)   

1、结婚的男女双方必须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进行结婚登记

2、结婚的男女双方可以到婚姻登记机关进行结婚登记

3、结婚的男女一方必须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进行结婚登记

4、结婚的男女一方可以到婚姻登记机关进行结婚登记

3、结婚要求时男女双方的真实意思表示,即(多选题)   

1、必须男女双方完全自愿

2、不许任何一方对他方加以强迫

3、不许任何第三者加以干涉

4、不许任何机关加以审查

4、我国婚姻法的基本原则有(多选题)  

1、婚姻自由

2、一夫一妻

3、男女平等 

同性婚姻法律问题研究 篇2

两个同性恋男人或女人是否可以通过举行婚礼仪式, 而被国家视为关系合法?这在不久的几年前, 几乎成为最能引发人们争议的话题之一。男同性恋或女同性恋想要缔结合法婚姻的权利, 其理由是不难理解的。首先是某种仪式的情绪重要性。在生命中的某个时刻, 我们相信每个人包括同性恋者都可能会相当幸运地遇到真正心爱的人, 而在家人和国家面前把自己的终生托付给这个人。这当然是世界上最简单、最自然与最本能的人性。其次当然还有许许多多合法婚姻的法律与经济利益。诸如儿童监护权、共同组建家庭、遗产处理、法庭上的合法权利及其他数不尽的极其重要的权利、利益与特权都和婚姻结合在一起。

但是, 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并经过一番思索, 我对此持反对态度, 现发表自己尚不成熟的粗陋见解。事实上, 考量同性婚姻的赞成者与反对者之观点, 至少有两个重要的议题需要被探讨:首先, 是否合法地确认同性婚姻会强化或减弱婚姻制度;其次, 是有关对婚姻本身的根本理解。同性婚姻的赞成者说, 他们意在强化并歌颂婚姻。但是, 事实或许并非如此。我们必须考虑到, 同性配偶的合法结合会粉碎一般习俗对婚姻的定义、改变约束行为的规则、完全否认世界各大宗教的基本教义、传递婚姻的性爱方面的冲突信号、混淆婚姻的重大功能———繁衍并养育小孩。

二、分析

扩大婚姻的定义以包容同性结合, 这会把婚姻曲解得让人无法理解。纵观整个婚姻发展史, 婚姻都是以男女两性的结合为内涵。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文中, 不仅研究了婚姻的起源和发展, 而且对未来社会的婚姻进行了推想。他指出, 蒙昧时代、野蛮时代的群婚制、对偶婚制下的婚姻是异性之间的结合, 与文明时代相适应的以通奸和卖淫为补充的一夫一妻制, 从名称本身就说明了它是男女两性之间的结合。从恩格斯对一夫一妻制起源的分析, 更可以看出它必然要求异性结为婚姻。一夫一妻制不以自然条件为基础, 而以经济条件为基础。

诚然, 婚姻并非不需要丝毫的改变。在历史上, 婚姻在性爱、生育与照顾子女之间形成强而有力的联结。但是, 当代对婚姻的了解愈来愈强调个人自我实现至上, 而非代与代之间的依附。并且, 避孕和堕胎根本上已经切断了性爱与生育之间任何非意愿的联结。科技的进步允许我们随意地分离生物的、妊娠的与亲属的父母, 因此上述的联结就更加薄弱了。在此情况下, 婚姻的意义似乎相当不稳定。那么, 要维持异性恋对婚姻的独占, 是否有足够令人信服的理由呢?在我们对性道德、生育子女、婚姻的看法有了重大改变之后, 上述问题就会随之出现。

那么, 传统婚姻对于性爱和人类生育之间的联结, 是否可以被进一步弱化呢?婚姻根本上是否应该是一种由两个互认为适配的人之间达成的契约化安排呢?抑或婚姻确认并实现着更宽广的意义。这其实无法轻易和历史、社会分割开来。当许多人都接受婚前性关系与同居时, 我们察觉到了其中涉及到道德与社会趋势, 如果这种行为是表达更大的真诚或为结婚作更好的准备, 那么这两种做法都是受欢迎的。然而, 现在相当的证据显示出同性婚姻使婚姻本身变得更加不稳定和肤浅, 而并没有使他们所承诺的更幸福的生活出现。社会政策对于建立完整的双亲家庭显示出偏好, 异性恋对婚姻的独占可以用相同的方式来辩护。当然, 无论在什么地方, 相互爱护与关怀都应该受到社会的认同与鼓励。但是, 婚姻作为一项社会制度无法只建立在相互陪伴的好处上。当我们把人类爱情之生物的、亲属的与生育的层面都混在一块时, 会发现它关系到深远的社会利益。

神学家麦兰德论及生育的社会结果与人类意义时指出, 要拥有小孩有数不尽的方式, 并非所有这些方式都从事相同的事。小孩具有同等的人性, 而且是在共享的爱下面自然地成长, 在尊严上和我们不相上下, 并不只是我们的产品。可是, 并不是所有拥有小孩的方式都教我们认识这些事实……怀孕、生产、分娩、养育小孩应当是一项肯定与承认;对于我们所给予的生命, 肯定它的良善;承认这个生命具有它自己的创造力, 对此我们应当真诚。

而就婚姻本身的核心而言, 婚姻不是任意建构的, 当然不能只由对它有要求的人来重新界定。人类一次又一次地在爱情的结合上寻找神圣的意义, 并想要从中创造安置其社会角色的空间。可是, 婚姻并不仅仅是一起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希望能够白头偕老, 而亲密到神圣化程度的宣示。大多数国家的婚姻法序言都表明婚姻的目的是为了生育。婚姻的核心所在从来就不是至少不主要是爱情。它是一项值得尊重的资产, 建立在道德、性爱、人性甚至宗教的现实之上。婚姻有它自然目的论的基础, 根植于男女不同而互补的本性上, 以及建立在双方如何相互砥砺、扶持、鼓励与完成上。就是通过这种制度, 我们繁衍、养育、教育并延续我们的物种。

事实上, 正如大哲学家罗素指出的那样, 把婚姻当作一种法律的制度仅仅体现了一个惯例, 它不但在原始人类当中存有, 在无尾猿和其他别的动物当中也存有。养育后嗣这件事, 凡是需要雄性合作的动物, 即实行实际上的结婚。通常来说, 动物的婚姻是一夫一妻的, 而且根据某些权威学者的言论, 在类人猿类当中, 其情形尤其如此。假使那些权威学者的言论可信, 则这些幸运的动物似乎不至于遇着那么多使人类社会苦恼的问题, 因为雄的一经结婚, 即再不为别的雌的所诱惑, 而雌的一经结婚, 也不能再勾引别的雄的。所以类人猿虽没有宗教的帮助, 他们可不知道什么叫做犯罪, 因为他们的本能即足以产生德行了。有证据表明, 在最低的野蛮人种当中, 现仍存在类似的情形。布须曼人据说就是严格地一夫一妻的;塔斯马尼亚人 (现已绝种) 对于妻子是永矢忠贞的。甚至在文明人类中, 有时也可以依稀觉察到一夫一妻制的痕迹。就习惯影响人的行为而论, 本能上一夫一妻的主张, 依现在的情形看来, 却并没有它应有的那么坚决, 这实在有些奇怪。然而这却是人类心智的一个奇特的例子;人们的罪恶与他们的智慧都由这种心智的特点生出, 所谓罪恶与智慧即是打破旧习惯创造新行为的想象力。

对性的吸引力与爱情联结, 并将爱情与子女和建立家庭联系在一块时, 婚姻根本地构造了我们对人类尊严与社会本质的看法。对这样的说法是否有任何怀疑呢?不管同性婚姻有何好处, 它都弱化了那个架构并缩小了我们的视野。在既定的人类生活中, 对于接纳我们不曾愿意选择或承担的责任, 婚姻成为最能教导我们的方式之一———或许没有任何其他经验能与之相比。事实上, 它应当教导我们尊重同性恋的既定本质并对同性恋者保以尊重———这样的尊重是一种对于具有真正结果意义的差异的承认。

当然, 有人或许会说婚姻不只是为了养育小孩, 否则我们也应当禁止没有小孩的异性恋配偶结婚。那么, 如果政府不决绝不孕和老年异性恋人结婚的权利, 那么对于同性恋配偶来说, 政府又如何能否定他们这项权利呢?笔者以为, 例外并不能否定规范本身的有效性或必然性。某些个人如何运用婚姻, 不管是有意的还是某种无能为力的原由, 并不能决定该制度的目的。在那种情况下, 异性恋者的不孕, 并不会和同性恋者结婚一样, 与婚姻的意义相冲突。如果作为社会形势的婚姻首先就是一种生育的联结, 那么婚姻必然预设着性别的区分, 因为人类的生育预设着这项差异。我们都是一男一女的子孙, 而婚姻则是对自然人类状态道德上与社会上的必然反映。因而, 即使在没有生育能力的情况下, 性别差异仍然得顺应婚姻这个更大的设计, 这是同性结合所无法达成的。也因此, 性别差异成为界定婚姻的界限———因为它是婚姻真正目的地先决条件。

三、结语

我们相信, 理想的世界应当是一个充满宽容且富于变化的世界, 在这样的世界里, 人们可以自由去做他们想做的事情, 有相当宽广的挥洒空间。但是, 即使这样的世界, 也需要维护一些重要的制度, 而婚姻与家庭恰恰是最重要的制度之一。这也是为什么它们备受推崇与向往的原因, 我们应该维护它们。就婚姻之本质审视, 承认同性恋间可缔结婚姻将有损婚姻制度的内核, 造成概念混乱, 故不值得提倡。对同性恋者所应享有之各种权利, 完全可以通过建构非婚姻性的其他民事制度来加以保障。

参考文献

[1][美]沃尔夫.哲学概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2][英]罗素.幸福之路.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同性婚姻立法研究 篇3

关键词:同性恋者;同性结合;同性伴侣;婚姻

中图分类号:D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4-0104-02

对于同性恋者,人们感到陌生、神秘,同性性行为不可理喻,但正是因为对同性恋者权益的回避而使公众对同性恋越是无知,结果导致无知的加剧并加剧了对问题回避。对于同性恋群体权益的保护,主要在于其婚姻制度上,承认其同性结合合法的法律关系并建立具体的法律措施对同性恋群体有重要的意义。

一、同性婚姻立法基本问题

(一)传统婚姻性质概说

受社会环境差异影响,不同时期和地域的婚姻存在形式不同,导致了婚姻模式的多样性。目前,我国《婚姻法》未对“婚姻”给予法律上明确的界定。有学者认为,婚姻是指:“男女双方以永久共同生活为目的,以夫妻权利义务为内容的合法结合。”一男一女结为夫妻,这是婚姻关系区别于其他亲属关系的关键。

(二)同性婚姻理论概说

1.同性恋的理论认识。1869年,来自德国的Benlert医生创造了同性恋一词,指一定数量的男性或者女性对异性不能做出性反应,反而经常受到与自己同性别者精神或肉体上的吸引,恋爱甚至发生性关系。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从医学和法律上都承认同性恋者是精神正常的人,社會学学者从研究同性恋心理及性行为的角度,呼吁要保护少数人人权,同性恋者和异性恋者一样是人类社会一部分,人权理应受到保护,同性婚姻应合法化。

2.同性婚姻的界定。同性婚姻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同性婚姻是由婚姻法来定义的,享有与异性婚姻相同的全部的配偶权益的同性结合;广义的同性婚姻,即同性伴侣关系受到某种程度的法律承认,其表现在于同性伴侣可以在政府部门登记,并可能享受到部分或者全部的配偶权益的一种结合。本文讨论的同性婚姻是广义上的同性婚姻,特指同性伴侣制度,其要求结为同性伴侣的双方具有自愿、忠诚、诚信的意愿表达。

3.同性恋者享有婚姻权合法性的依据。(1)是其享有平等权的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0条规定:“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一律平等”。同性恋者同异性恋者一样都是我国公民,在法律人格上是平等的,他们有结婚的要求,其平等权应当得到保护,作为合法权利主体,他们所享有的基本权利应当与异性恋者没有差别,其人权作为一种特殊的人权存在于社会之中,不应因为不同于普遍人权而被忽视。因而,同性恋者不应当被排除在“婚姻”概念之外,同性恋者应当平等地享有与异性恋者相同的婚姻家庭权益。(2)是其享有自由权的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03条规定:“公民享有婚姻自主权,禁止买卖、包办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自由权是一种基本人权,是指公民在不侵犯他人权利的范围内,有权根据自己意志行使权利,而不受外来妨碍、控制、约束的权利,自由权是决定人的最终目的和归宿。民法根据宪法的基本原则规定了民事自由权,主要包括婚姻自由权、契约自由权和人身自由权等。当同性恋者行使同性性行为,并未危害他人的合法权益或是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危及国家安全时,是有权选择自己乐忠的生活方式的。(3)我国法律认可“法外自由的宽容”,其包括两种情况:一是“法不禁止即自由”的法律原则,如果一个行为在法律上没有被明确禁止,那这个行为在法律上来说“是自由的”。法律规定了公民享有婚姻自主权且没有明文规定禁止同性结婚,根据“法不禁止即自由”,同性恋者有缔结同性婚姻的自由。同性恋爱、结婚属于公民私权利范畴,法律应当给予宽容,国家权力也不应当不当干涉。 二是法律对社会存在的自由既不确认为法定权利,也不加以法律规限,即保留这些自由为法外习惯权利或道德权利,听任社会自主﹑自治﹑自律。同性恋群体的生活方式是自愿选择的,并未触及法律。

二、我国同性婚姻的现状与问题

(一)我国对同性结合的认知状况

同性恋群体在我国以一定规模存在,人们对是否应该给与同性伴侣和配偶相同的权利持不同态度。赞同者认为同性恋者作为合法公民,其同性性行为并未违反法律,应当享有结婚的权利,但由于缺乏相应法律对同性性行为进行规制,同性性关系相对于配偶较为随意和松散,并不利于建立长期稳定的性关系,也加剧了性病传播的危险;反对者认为婚姻是男女两性的结合,繁衍后代对婚姻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同性婚姻无法完成这一使命,同时同性婚姻会给其养子女的成长带来不利,因而没有必要对其立法。

(二)我国同性婚姻的立法状况

目前,我国未对同性婚姻进行相关立法,也未对同性婚姻成立的条件、成立程序、终止条件以及同性恋者共同生活所产生的财产分割、日常事务代理权、抚养、收养、继承等问题给予相应法律规定。2003年,学者李银河第一次向全国人民代表代会提出“支持同性婚姻立法”的建议,而后她就表示:要“一年接一年的提下去,直到它通过。”2008年,李银河再次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转交《同性婚姻提案》:“找到30位人大代表联署,向全国两会转交支持同性婚姻立法提案,敦促民政部门批准同性恋社团正式注册。”她提出,以“配偶”一词代替传统婚姻法中的“夫妻”,使《婚姻法》涵盖同性婚姻的内容,或者制定专门的同性恋立法,解决同性婚姻的问题。但由于宗教思想和传统文化影响,对于李银河女士的当时的提议被认为太过于前卫,除了渴望婚姻家庭的同性恋者表示支持外,几乎全都是反对的声音。

nlc202309021851

三、国外以及我国台湾地区关于同性婚姻的立法

(一)国外立法模式

世界各国对同性婚姻法律上的认可经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虽然不同国家的法律对同性婚姻的的保障程度和角度不同,但都给予了同性恋者最基本的保障,对同性婚姻的立法大致分为与传统异性婚姻完全相同的权利的同性婚姻制度和与异性婚姻类似的权益家庭伴侣制度。

(二)我国台湾地区的立法状况

2001年5月,我国台湾“法务部”的《人权保障基本法》修正草案,将同性恋团体争取多年的同性恋人权纳入法律保障范围内。该部《人权保障基本法》,修正后将其中的“妇女人权”一章扩大为“两性人权”,新增了有关同性恋者人权条款与事项,并规定:“同性男女可组家庭,并可收养子女。”但立法者表示,考虑到同性结合对传统亲属法中的婚姻关系带来的冲击,因此仅承认同性男女可以组成家庭,让彼此间具有“家属”关系,他们的结合关系并不等同于“婚姻”。

(三)国外同性婚姻立法评析

1.称谓不同。由于不同国家文化差异,各国对同性婚姻给予的称谓不同。如法国称之为“民事伴侣契约”、新西兰称之为“民事结合”、美国称之为“家庭伴侣”、瑞士称“登记伴侣”、德国称“终身伴侣”。

2.权利义务不同。通过对同性婚姻制度和家庭伴侣制度进行比较,我们不难发现,实行这两种制度的国家对同性恋者缔结婚姻的立法态度和对其赋予的权利义务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主要在于是否完全赋予同性婚姻与传统婚姻关系相同的法律地位。荷兰、比利时、西班牙、加拿大等采用同性婚姻制度的国家完全赞成同性婚姻立法,主张同性婚姻合法化,法律在确认和保护了同性恋者婚姻权利的同时还对与婚姻相关的其他权利作出了规定。实行家庭伴侣制度的国家对于伴侣关系间所享有的权利作出了一定的限制,虽然有些国家的规定已与异性婚姻伴侣的权利十分接近,但并没有使婚姻的概念中包括同性伴侣关系,其本质都是以非婚的形式,赋予同性婚姻一种类似于婚姻的法律地位,保障同性双方的共同生活的权利。

3.我国的立法借鉴。由于我国受传统“一男一女结为夫妻”思想的影响较深,社会上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人难以接受同性婚姻,直接修改婚姻法让同性恋群体享有与异性恋群体完全相同的权利显得不符合实际,采用家庭伴侣关系规定了伴侣关系的主体可以为异性恋者,鉴于我国婚姻的缔结和解除完全可以通过婚姻法来规制,没有必要将同性伴侣概念扩展到异性之间。参考国外家庭伴侣模式,我国可以创设一种新的法律身份——同性伴侣,其实质是创立一种类似于婚姻但是弱于婚姻的法律地位,法律為这样的一种身份设立了一些权利义务以规范相互之间的行为。他不同于国外家庭伴侣制度异性恋者也可以作为权利主体参与其中,而仅允许同性恋者作为其权利主体。结合目前我国对同性恋结合的普遍看法,同性伴侣制度显得更加贴合实际,更易被接纳。

四、我国关于同性婚姻的立法建议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同性恋群体比较隐蔽低调,对于身份的要求,同性伴侣对于取得法律上配偶名分要求并不强烈,因而没有必要一定要赋予同性伴侣婚姻法上配偶的身份。从保护我国历史传统的角度出发,我国也没有必要修改婚姻法而去改变传统婚姻法对于婚姻的概念,将同性之间的结合称之为婚姻。

(一)同性伴侣关系的成立

同性伴侣关系应本着自愿、忠诚、诚信,互爱原则而建立。它与夫妻关系有很多相似处,其具体权利义务方面可以按照婚姻法律关系构建,例如他们必须经公权力的监督才生效,同性伴侣身份的成立与婚姻的缔结一样,都是基于双方合意而达成的身份契约。

1.实质要件。必备要件:第一,性别要求,即伴侣双方必须同为男性或者同为女性;第二,鉴于我国《婚姻法》第6条规定:“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22周岁,女不得早于20周岁。”考虑到青年的身心发育程度和独立生活条件,以及男女平等的法律原则,将同性伴侣的年龄定为21周岁;第三,同性伴侣的双方当事人必须在共同自愿的情况下才能缔结此项法律关系,不允许任何一方对他方加以强迫、胁迫或任何第三方加以干涉。禁止性要件:第一,未达到法定年龄禁止缔结同性伴侣关系;第二,禁止同性伴侣双方主体在同性伴侣关系成立期间与异性结婚,或者与同性再次缔结同性伴侣关系;第三,禁止有同性伴侣者与其他异性同居;第四,双方当事人为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禁止缔结同性伴侣关系。

2.形式要件。申请登记伴侣关系的当事人应当到登记机关办理登记手续,否则不能产生法律效力。为方便登记机关对申请登记伴侣关系的当事人的条件进行审查,该登记机关与我国婚姻登记机关相同。

(二)同性伴侣关系的终止

伴侣关系的终止即合法有效的同性伴侣关系因发生一定的法律事实而消灭。引起伴侣关系终止的法律事实有两种:一是双方解除伴侣关系,协议解除和诉讼解除;二是伴侣一方死亡,对于伴侣一方死亡的,伴侣关系自然解除。伴侣关系终止后,双方在身份上的权利义务关系消灭,各自为无法律上身份关系的独立个体,对于双方的财产,按照与异性婚姻相同的财产制进行分割。解除伴侣关系只需依据申请即可,无须像传统婚姻那样经调解程序也可不去探究感情是否确已破裂。

(三)同性伴侣关系具体内容

就我国同性伴侣而言,其婚姻法上的权利主要体现在婚姻法身份权利和婚姻财产权利两个方面。而保护同性伴侣合法权利关键体现在财产权利的保护上,其中最重要的是在同居期间财产的共有权和同性伴侣之间的继承权两项权利。

1.同性伴侣的身份效力。同性伴侣在身份上的效力拥有与传统婚姻完全相同的法律效力,如姓名权、人身自由权、日常家事代理权,当一方滥用家事代理权时,另一方有权予以限制。同性伴侣还应承担对彼此的忠实义务,不同的是同性伴侣不用履行计划生育义务。

2.同性伴侣财产制。在财产制度上,同性伴侣任以法定财产制为主,约定财产制为补充。同性伴侣可以自由约定采用法定财产制或者约定财产制,双方自由约定婚前及婚后财产的归属、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适用法定财产制。双方应当共同支付生活开支,其具体内容与我国《婚姻法》规定的夫妻财产制相同。以一方名义承租、供双方共同居住的房屋,在承租方死后,其同性配偶有权继续承租;配偶一方死亡后,另一方有权获得抚恤金等社会保障。

3.收养。虽然有研究表明,在心理发展上,同性恋家庭中成长的子女与异性恋家庭中成长的子女,并无重大区别。世界上承认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国家和支持家庭伴侣制度的国家的主要差异也在于收养问题的认可上。鉴于我国当前对同性结合还处在消极认同阶段,加之我国《收养法》将收养人主体限制于夫妻双方或一方,且收养情况是因不愿生育或不能生育而无子女,或是因所生子女死亡而失去了子女或者是收养人因无配偶而没有子女的情况。因而,现阶段,在同性伴侣关系中不应认可同性结合者的收养行为。

参考文献:

[1] 杨大文,马忆南:《婚姻家庭法》(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2] 吴炽熙:《西方国家对同性恋的认识与研究》

[3] 管乐:《同性恋法律问题的思考》,载《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报》2006(1):9 -11

[4] 李银河:《我的社会观察》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第111-112页。

作者简介:俞佳(1992—),女,汉族,云南省昆明市人,法学硕士,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院,研究方向:民商法学。

同性婚姻合法化的法理初探 篇4

一、同性恋是正常的生活方式而非病态

(一) 同性恋的历史发展

同性恋 (hom osexuality) 一词最早是由德国医生Benkert于1869年创造的。同性恋行为是一种对于同性的其他人表现出来的亲密行为。[3]顾名思义, 同性恋就是指发生在同性间的恋爱, 它是指对异性不能作出性反映, 却被与自己同一性别的人所吸引并希望与之发生性关系的一种性态。 (3) 在Benkert创造这个医学名词之前, 同性性行为曾被基督教会谴责为罪恶, 并在一些欧洲国家, 包括英国, 被定性为违法, 如一百年前英国的奥斯卡·王尔德就曾因为介入同性性行为而受到监禁。波斯纳指出, 西方文化对同性恋的社会政策史俨然就是一部强烈反对、频频流放、社会以及法律予以严酷惩罚的历史[4]。那些有着同性性行为的人被当作越轨者、堕落者、倒错者, 换言之, 他 (她) 们变成了“同性恋”[5]。直到20世纪的性革命中同性恋的命运才有所改观, 先是在北欧的一些国家, 尤其在瑞典、丹麦和荷兰, 同性恋者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争取到与异性恋相当的权利, 其中包括缔结婚姻的权利。中国已于1997年新《刑法》中删除了过去被用于惩处某些同性恋性行为的流氓罪, 这被认为是中国同性恋非刑事化的一个标志。

(二) 同性恋的非病理化

从本质上看, 同性恋属于一种对异性不能产生性要求和性满足的自然生理现象。1973年, 美国精神病学会率先作出将同性恋剔除出疾病分类的决定, 次年美国心理学会也作出了类似决定。世界卫生组织也于1992年确认:同性恋是属于少数人的自然现象, 并不再将其列为心理障碍 (性变态) 。2001年, 中国精神病学会颁布第三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 同样将同性恋从疾病分类中剔除, 这就意味着同性恋不再被视为一种疾病, 同性恋在我国首次不再被划为心理异常的病态了。事实证明, 那些公开其性倾向的同性恋出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而且他 (她) 们和异性恋一样, 积极融入社会并且是社会的积极建设者, 远的如苏格拉底、柏拉图、米开朗基罗, 近的如巴黎市长德拉诺埃、著名电影导演关锦鹏、影视明星张国荣等。李银河博士指出:同性恋不伤害他人, 对社会的影响也不直接, 就像酗酒或自由恋爱一样, 它既不是犯罪和邪恶, 也不是心理疾病, 而是一种属于少数人所有的生活方式。因此, 同性恋不过是与异性恋的性倾向不同, 而性倾向的差异并不能成为一个理性社会不去尊重和保护同性恋合法权益的理由。

二、同性恋者享有同性婚姻权

(一) 同性恋与异性恋在法律上应同等对待

既然同性恋并非为病态, 而是人类一种正常性态和少数人群正常的生活方式, 因此, 同性恋作为一个国家的公民, 其基本的合法权利应与异性恋一样, 得到国家法律上的确认和保护, 任何人或组织都不得侵犯。一个简单却最具说服力的逻辑便是:首先, 医学上已经证实同性恋只是少数人的自然现象, 既不是心理障碍, 也不是性变态, 故同性恋与异性恋只是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其次, 同性恋者与异性恋者都是我国公民, 我国宪法保护每一位中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因此, 婚姻自由权作为我国公民一项重要的基本权利, 我国宪法自然应予以保护, 不仅保护异性恋, 还应保护同性恋。不可否认, 我们的社会还是一个盛行异性恋霸权的社会, 同性恋亚文化作为一种小众文化, 还是受到主流文化的压制的[6]。虽然同性恋早已不是秘密, 但因为涉及个人隐私、性倾向异于主流人群, 在人们眼中便自然成为了非主流人群。德沃金认为:平等就是一种基本的自由权利, 也就是个人要求政府“平等关怀和尊重的权利”[7]。显然, 同性恋在中国, 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平等关怀和尊重”。

(二) 同性恋享有同性婚姻权

婚姻权是每个公民平等享有的完全出于婚姻双方真实意愿、免于任何外来的强制、威胁与限制而自由地缔结或解除婚姻的权利, 包括结婚权和离婚权[8]。婚姻权的主体应是每一位公民, 只要出自婚姻双方真实意愿而又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法律就不应该去限制或者剥夺。目前, 英国、德国、法国和瑞士已允许同性伴侣结成民事法律关系, 而荷兰、加拿大、比利时、西班牙更是在法律上承认了同性婚姻;在美国, 马萨诸塞州承认同性婚姻, 而佛蒙特州与康涅狄格州也承认同性伴侣的民事法律关系[9];让我们再把视野转向非洲, 2006年11月14日, 南非议会以230票赞成、41票反对、3票弃权通过了“同性婚姻合法化”的法案, 成为非洲首个承认“同性婚姻”的国家[10]。虽然南非社会对同性恋问题持保守态度, 但南非是全球首个在宪法中写入“禁止以性取向歧视他人”的国家。然而, 同性婚姻却是我国婚姻法所禁止的, 但同性恋当中也有与自己的同性伴侣结婚的要求, 他 (她) 们的要求与其作为公民的权利并没有冲突, 应该得到承认。而现实情况是, 我国80%以上同性恋者迫于家庭和社会的压力而隐藏自己的性取向, 大都选择和异性结婚, (4) 这不仅伤害了异性恋配偶, 同性恋自身也承受巨大痛苦和压力, 家庭的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加。2008年1月10日, 广西南宁市兴宁区法院就审结了一起涉及同性恋的离婚案件, 而准予陈女士与其同性恋丈夫离婚, (5) 这何尝不是一种家庭的悲剧。

三、同性婚姻合法化是宪法平等权的基本内涵

(一) 同性婚姻合法化要求消除歧视

许多思想保守的人士对与同性恋相关的事物总是能够激起强烈的道德焦虑和困惑。他们一想到同性恋就感到烦恼, 这种烦恼可视为同性恋的一种外部成本, 是同性恋者强加给其他人的一种成本, 与污染成本类似, 因此这点便成了限制甚至歧视同性恋的理由[11]。正是因为歧视同性恋, 才导致了很多社会不稳定行为的发生。张北川通过跟踪调查得出一组沉重数据:男同性恋者由于被歧视和缺乏正常的、良好的交往环境, 38%曾因自己的同性性活动遭遇伤害, 21.3%遭遇过异性爱者伤害, 21%的同性恋者在身份暴露后, 受到异性恋者的侮辱、殴打和敲诈等。[12]而同性恋者由于不被主流社会接受而长期生活在阴影中, 他 (她) 们中有的选择忍辱负重而有所成就, 有的不堪重压而选择自杀, 极端者甚至选择对社会进行报复。张北川指出:“只有在一个群体普遍被严重排斥时, 才会出现如此多的相互间的伤害行为, 而并非该人群普遍存在人格问题的结果。”因此, 歧视成了同性婚姻合法化的社会障碍, 而由于这种障碍 (当然还包括其他一些因素) 致使中国出现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如同性性侵犯、艾滋病威胁、抑郁症和高自杀率 (6) 等。而要消除这种歧视, 笔者认为最有效也是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在法律上承认同性婚姻, 宣传健康向上的同性恋文化, 让公众明白同性恋只不过是少数人的一种正常的生活方式。

(二) 同性婚姻合法化体现宪法平等权

众所周知, 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 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一切法律、行政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作为下位阶的婚姻法, 漠视同性恋婚姻权进而把同性恋中的同性双方排除在婚姻的主体之外, 不仅是对同性恋者的歧视 (至少是偏见) , 更是对同性恋者基本人权的漠视, 虽然这和立法的疏忽或滞后有关。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观念的更新, 尤其是2004年我国宪法修正案增加了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规定, 我国婚姻法仅承认异性婚姻与宪法规定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基本原则相违背, 因此, 我国婚姻法相关规定没能跟宪法保持同步, 事实上已涉嫌违宪。同性婚姻的法理基础源于宪法平等, 既包含男女性别平等, 也包含了男女性的平等。在法律上确认并保护同性婚姻, 事实上是宪法平等权的延伸, 因此, 同性婚姻合法化是宪法平等权的基本内涵。虽然, 主张保护同性恋者同性婚姻权利, 表面上看似乎显得有些激进或超前, 但放眼世界, 并结合我国改革开放30年以来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观念的巨大进步以及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的现实国情, 同性婚姻其实既不激进, 也不超前, 而是目前中国能够切切实实做到且民众也可以接受的事情。下面的一组数字可以佐证:央视《新闻调查》在“如何看待同性恋与艾滋病防治问题”上, 共有16161人参加投票, 而认为同性恋或同性恋倾向只是一种“异于常人的性取向”的人数为13681, 占84.65%;认为同性恋人群是主流人群的一部分, 与主流人群密不可分的有11370人, 占74.76%;认为是“心理疾病”的有1594人, 占9.86%;认为“性变态”的有886人, 仅占5.48%。 (7) 这些数据表明, 在当今中国, 公众已经开始认可同性恋的生活方式, 对同性恋的态度也由反感开始转变为宽容。在社会日益走向宽容和多元化、人们越来越注重个性和自我的年代, 中国老百姓对同性恋者的接受程度, 开始超过了学术界的预料。

结语

当婚姻遭遇同性恋 篇5

在日记里,我找到了以上这段文字——写它的时候,刚刚看完《荆棘鸟》,心里感动得一塌糊涂,万分憧憬有个男人“一生都不能忘记我”,哪怕最终玫瑰成灰!也许有神意,第二天我在派对上认识了达怡,他不怎么说话,谜一样地微笑,眼神迷茫,无辜如孩子,他一下子征服了活泼如蝴蝶的我。

我是漂亮女孩,达怡没有理由不喜欢。我们很快开始约会。拉着达怡的手,晃悠在北京大学的校园里,我自觉幸福死了,铁姐们却不支持:“那家伙看上去怪怪的……”我转过头,装作不以为然,心里咯噔一记:达怡是很特别,比如他从不送我玫瑰,只送“跳舞兰”。他的理由是:我的爱情是“跳舞兰”。

“跳舞兰”代表什么爱情?很久以后我才明白。达怡玩了个文字游戏——玫瑰代表爱情,跳舞兰不代表爱情,所以“跳舞兰”代表“不是爱情”。

我糊里糊涂地结了婚。新婚之夜,达怡仔细地“研究”我的身体后惊叹:“女人和男人真不一样!”然后我们开始温存……那晚的感觉真是诡异无比。达怡的身体始终冷冰冰的,我拼命抱紧他,试图温暖他,但他推开了我……我很羞辱:是不是达怡不喜欢女人太主动?于是,我只能变成黑夜里一具“尸体”……

白天,达怡是个完美丈夫:赚来的钱全部交给我打理;一个月送一打“跳舞兰”,时不时买礼物回家;烧得一手好菜;从不和别的女人纠缠……可我越来越恐慌,书上说:一个不能引起丈夫性趣的女人是没有魅力的!

我每天坚持游泳,吃低热量食品,把身材锻炼得和魔鬼差不多;穿含蓄却性感的内衣,努力营造卧室情调……无论我怎么努力,达怡还是漠然视之。每隔半个月,他和我温存一次——他很精确,我不用看日历也知道,只要我们温存,一定是又过了15天。

我开始怀疑我们之间隔着一个人,发狂般检查达怡手机、留心每一个和他说话的女人,但没有发现任何痕迹,几乎没有女人找达怡!但我还是有不祥的预感。那一天终于来临了。我提前回家,达怡正在打电话,见到我,神色一变,我忙拎起电话分机,里面有个男声暧昧地说:“那我挂了……”

我明白了一切。我惊呆在那里,心里的轰鸣声漫天漫地落了下来……达怡坐下来,点了一支烟,眼神依旧茫然,无辜得像个孩子:“我努力过,相信我,理解我……”我哭得昏天昏地,达怡一直陪在旁边,后来他开始吻我……那天是他第一次有激情,我呜咽着问:“女人不可爱吗?”达怡眼圈红了:“可爱,我会努力的,会对你好的。”

心里知道要失去一个人的时候,承诺只会令人不安。这以后,我迅速萎缩,像一颗被暴晒的青菜。虽然在世人眼里,我仍是一个幸福的妻子——达怡步步高升,我夫贵妻荣。我乞求上苍帮我拽住达怡:只要达怡对女人有10%的兴趣,只要达怡付我10%的感情,就已足够。

但那个人出现了,他是无法让达怡拒绝的男人:长相俊美,家境富裕,事业有成,讲究生活品位……达怡遇见他后,连对女人的10%兴趣都没有了,他很快和我分居。

那段时间,我总做同样的梦:我张开双臂,达怡就在我眼前,但不理睬我,转身拥抱那个男人……然后我哭醒,知道自己留不住那10%的幸福。果然,达怡提出离婚。对他而言,这需要巨大的勇气——他在一个很大的公司做事,如果让大家知道他的性倾向,很是尴尬。

然而达怡坚持要离婚,脸上带着“不惜粉身碎骨”的决心。离婚前,我和达怡共进最后一顿晚餐,我忍住眼泪:“事到如今,恨不能身为男儿身!”达怡尴尬地笑笑:“对不起。我以前一直很矛盾,也曾努力想和常人一样,但他让我明白,我根本不可能和常人一样,我只有按自己的取向才会快乐!”

看着比任何时候都显得幸福的达怡,我百感交集:是谁说的,如果爱一个人就放过他!我没有为难达怡,没有告诉任何人我们离婚的真正原因,虽然我嫉妒死那个男人。签完离婚协议,达怡突然出去买了一打玫瑰送我:“这辈子我都欠你玫瑰!”我哭了,我最终得到了达怡的玫瑰,但玫瑰都已成灰了,还要它干什么?!

离婚了。日子仍然有阳光有风雨地过,周围人看不到我的伤心。只有我自己知道,人早已分裂成白天和黑夜:白天是经常去欧洲旅行、刻苦学法语、努力工作、不断升职的风光白领;黑夜是涂抹再多防皱霜、皱纹依然清晰的怨妇。

惟一开心的是,生活里还留有达怡的痕迹。比如每星期一定要买一打跳舞兰,插在达怡喜欢的花瓶里;每天给达怡写一封永远不会寄发的信;很久不联系的朋友来电时会问:“你家达怡最近还好吗?”

不想听人劝“彻底忘记过去”这类隔靴搔痒的蠢话。每逢春夜,我轻声吟唱王菲的《寒武纪》,假装达怡仍在身旁赞我“歌喉如百灵”。

智利:同性婚姻被赋予更多权利 篇6

The law "recognizes and formalizes the ties of cohabitation, both between couples of the same sex and between a man and a woman," says the presidency's press office.

Some 2 million people are expected to benefit from the new law, which will grant homosexual couples the same rights as heterosexual couples except the right to adoption, it says.

The law also gives unmarried couples more rights. Under the new law that comes into force in October, unmarried couples will be able to decide and approve medical procedures for each other and also be eligible to inherit property.

"This is a concrete step on the road to eliminating the (legal) difference between homosexual and heterosexual couples," Bachelet said at the signing ceremony. With this law, said Bachelet, "we bring Chile up to date."

Rolando Jimenez, leader of the Movement for Homosexual Integration and Liberation, gave the thumbs up. "We are satisfied. It's a very good law that is going to provide a solution for 2 million Chileans who live together and ends the monopoly that said unions and families could only be recognized through marriage."

http://www.chinadaily.com.cn/world/2015-04/14/content_20429164.htm

西周婚姻法律制度研究 篇7

一、西周时期国家对婚姻的管理

夏商时期奴隶的民事行为包括婚姻嫁娶都由奴隶主指定的, 奴隶没有决定权, 在西周奴隶获得部分权利和自由以后, 在婚姻方面奴隶主也无法干预了, 此时婚姻国家进行管理。西周专门设立了媒官和媒官府, 媒官是专门管理婚姻嫁娶的官员, 媒官府是进行婚姻管理的行政机构, 行使着相当于今天的婚姻介绍所的职能, 只是当时的媒官府是国家机构而已。《周礼》当中对媒官府的记载:“媒氏, 下士二人, 史二人, 徒十人”, 可见媒官府也是一个不小的行政机构。《周礼·地官》当中的记载, 媒官对个人婚姻管理的工作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 一直到结婚方终止。按照周朝的法律, 小孩出生在三个月以内就必须到媒官那里登记生日、姓名和性别, 孩子长大成人结婚了也要到媒官那里报告予以注销[1], 这样媒官就对每个地方的适婚男女情况就非常清楚了。同时法律还规定了法定的适婚年龄为男子30岁, 女子20岁 (这一数字在《周礼》当中有所记载, 但是与其他很多地方的记载不完全一致, 笔者认为这个年龄应该是最晚的要求) , 到这个年龄还不结婚父母和媒官就要组织婚姻介绍了。在《礼记·月令》中记载, 每年春天, 在媒官的组织下还仲春二月男女相会, 就是为青年男女提供恋爱的机会。可见, 周朝国家对人民婚姻的关怀可谓无微不至。

二、西周时期婚姻的缔结原则与程序

1. 婚姻缔结的原则。

西周是一个以宗法等级制度构建的社会, 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 在社会制度的管理上都努力维护这种宗法的等级制度。在婚姻制度上, 就要求一夫一妻制和同姓不婚制。一夫一妻和同姓不婚是西周婚姻缔结的两个最为核心的基本原则。一夫一妻制, 是指一个男人只能娶一个正妻, 允许有多个妾, 但妻与妾的法律地位完全不同, 妻与妾产下的子女的地位也非常悬殊。西周的法律之所以这样规定, 是因为在西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 一个家族的财产往往是经过多代积累下来的, 这些家族既是经济体又是政治体, 维护着周朝的政治经济的稳定。如果允许多妻制, 那么一个男子的具有继承权的子嗣就有很多, 这样不仅不利于家族财产的积累还会使原来已经积累的财产因为继承而分散, 从而影响国家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同姓不婚是为了保证产下的后代能够更加健壮, 西周时期科学还不发达, 但是人们对生活经验非常注意总结, 人们认为同姓同家族之间的婚姻后代往往孱弱多病, 影响人口的兴旺, 因此西周法律就明文规定同姓不得婚配。同姓不婚的要求也使得各个家族之间加强联系, 通过婚姻血亲巩固社会的稳定, 进而加强周族的优势力量[2]。

2. 婚姻缔结程序。

(1) 媒妁之言与父母之命。在婚姻缔结上, 无论是“中春之月令会男女”还是“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 都是在媒妁的直接领导下进行的。婚姻通过“媒”, 是当时多数男女结合的必由之路[1]。西周时期的婚姻除了极少数的私“奔”成婚的以外, 都是要通过明媒正娶的。在《诗经·氓》当中, 女子在埋怨男子的时候就有“匪我想期, 子无良媒”。西周的婚姻非常重视形式, 婚礼举行的也非常繁琐, 这样是为了向世人表明这对夫妻已经结婚。在《诗经》当中我们也经常可以看到很多描写男子抛弃妻子的故事, 可见那个时候社会风气是比较开放的, 在一个比较开放的社会里要想保证夫妻间的亲密长久就要让更多的人知道, 同时隆重繁琐的仪式也会让婚姻双方都能够对婚姻重视和忠诚。按照上文所述, 绝大多数婚姻都要经过“媒妁之言”, 这既是礼的要求, 也是国家法律的直接规定。

与媒妁之言同等重要的还有父母之命, 同样是婚姻缔结的前提。父母之命就是说婚姻的缔结要经过父母双方的同意。西周的法律之所以这么规定根源在于西周国家统治的基础, 即家国一体的宗法等级制度。中国奴隶制国家的形成, 以一个家族掌握政权而统治众多家族为其特点。掌握政权家族的家长成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因此中国国家形成伊始即具有“家国相通”的特色[3]。在西周时的观念上, 婚姻不仅仅是两个人的结合, 更是两个家庭的结合, 是两个家族的结合。西周的统治基础是宗法等级制度, 就是说周天子就是一个国家的大家长, 在他的统治之下不是一个个零散的国民, 而是一家家结构完整, 家规严格的家族, 家、国、天下在本质上只是量的变化。西周的统治者格外重视家族关系的管理, 这是他们进行统治的基础。如果在婚姻缔结时双方父母不同意, 不但不能加强家族之间的关系, 还可能会造成社会矛盾, 进而引起更大的纠纷, 影响国家安定。因此, 西周婚姻缔结时就要求要经过父母的同意。

(2) 六礼。在经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之后, 双方家庭就开始着手操办婚姻, 从双方父母同意以后一直到婚礼的举行结束要经过六个基本程序, 在西周时这六个基本程序就叫做六礼。六礼分别为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纳彩, 就是指男方向女方赠送彩礼。婚姻送彩礼自古就有, 这也是在中国古代的夫权制度之下, 女子嫁到男方家就成为了男方的家人, 从此开始侍奉男子及其父母。男方向女方家长送彩礼一方面是女方父母对女儿的养育之恩, 另外也是为了向女方父母表达求婚之意。六礼之二为问名, 问名就是男方向女方问清楚姓名。西周的婚姻观受古代天命观的影响, 认为婚姻也是由天定的,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命运, 如果两个命运相冲的人在一起就会带来灾难, 而命运相合的人则会带来幸福, 因此缔结婚姻都要经过占卜, 而占卜的依据就是双方的姓名, 问名就是为了占卜吉凶。六礼之三是纳吉, 纳吉就是报喜。在问名之后男方要拿着女方姓名去进行占卜, 如果占卜结果为吉就可以结为连理, 这个时候男方就可以拿着占卜结果向女方报喜, 以示有结亲之意。纳吉以后就进入第四个程序纳征, 纳征就是男方拿着彩礼到女方家, 双方家长见面定下婚约, 这时的彩礼一般比较贵重也比纳彩之时更加贵重。这个环节就是订婚。六礼之五为请期。在订婚之后, 男方就选择完婚吉日, 选定吉日以后征求女方家的意见, 这个过程就是请期。六礼的最后一个环节是亲迎, 也就是婚礼, 男方把女方接到家中完成婚礼仪式。

(3) 祭祖。六礼完成以后, 婚礼完毕, 但此时女方只是取得了男方配偶的对外宣示资格, 要想在家庭内部得到承认还有很多程序。首先要在婚礼举行完毕的第二天, 女方盛装沐浴, 向男方父母处请安, 得到男方父母承认其在家庭的地位。最为重要的一步是祭祖, 祭祖就是婚礼举行完毕三个月后, 新妇要在家庙中祭拜祖先, 取得祖先的默认, 至此新妇才算正式加入夫宗, 成为夫家家族中的一员, 并获得相应地位[2]。此时, 婚姻缔结完备, 女方正式成为男方家族的一员。

三、西周婚姻解除的法律程序及其条件

西周婚姻缔结要经过严格的程序, 才能合法有效, 婚姻的解除亦有严格的限制。在宗法制度下, 家庭稳定是国家稳定的保障, 因此, 国家严格限制婚姻的解除, 婚姻解除的条件非常苛刻, 甚至有些婚姻是不能够解除的。西周对婚姻解除的规范为“七出”和“三不去”。“七出”就是其中可以解除婚姻的事由, “三不去”是对七种解除事由的限制。具体地说, “七出”包括“妇有七去, 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恶疾去;多言去;盗窃去。”《大戴礼记·本命篇》对“七出”有详细的解释:“不顺父母, 为其逆德也;无子为其绝世也;淫, 为其乱族也;妒, 为其乱家也;有恶疾, 为其不可与集盛也;口多言, 为其离亲也;盗窃, 为其反义也”。可见, 七出的理由都是破坏家庭和睦以及纲常伦理的, 也都是对女方的要求, 没有对男方的要求。因此说这些规定也体现了当时男尊女卑的社会现状。

“三不去”就是三种不得休妻的情形。《大戴礼记·本命篇》对此也有详细的记载:“妇有三不去, 有所取, 无所归不去;与更三年丧不去;前贫贱后富贵不去。”意思就是说如果在结婚的时候女方娘家还有人, 但是在提出休妻的时候女方娘家已经没有人了, 这种情况女方就没有地方去, 因此男方不得休妻;第二种情况是, 女方同男方一起为男方家守过三年的丧孝就不可以被休;最后一种是之前夫妻生活很困难, 后来发达了也不得休妻。

从“七出”与“三不去”的标准可以看出, 一方面体现了夫权主义和对宗法制度的维护, 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对统治者的伦理道德的维护。我们知道宗法制度和道德伦理是西周时期两个统治基础, 一个是有形制度, 另外一个是无形的价值体系。西周的婚姻解除制度体现的也并非是对妇女权益的保护而是对统治者的统治地位的维护。

西周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 在制度上体现了过渡特征。西周国家以宗法等级制度和道德礼仪为统治基础, 因此在婚姻的管理上也充分体现了维护宗法等级制度和道德伦理的特征。

摘要:西周的婚姻制度一方面国家有专门机关和专门制度进行管理, 同时国家制定的规范和礼仪调整着西周的婚姻关系, 在婚姻缔结和婚姻解除上都有着严格的程序要求和条件要求。

关键词:西周婚姻制度,缔结,解除,宗法制度,礼仪

参考文献

[1]刘祥成.周朝的婚姻制度[J].四川师大学报, 1981 (4) .

[2]孙平.西周婚姻法制考[J].河北大学学报, 1999, 24 (4) .

上一篇:建立环境保护制度下一篇:车间2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