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角度

2024-06-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家庭教育的角度(共8篇)

家庭教育的角度 篇1

然后我们来看麦卡利斯特老师的教学。麦卡利斯特老师是以“培养一个坚定的无神论者“为目标并“对他进行一板一眼的教育”。同样是语言教学的课堂,麦卡利斯特老师采取的是传统的教学方式,整节课连珠炮般地向全班提问,学生们像机器人一样地举手,站起,一口气答出答案,然后再坐下,出错的则老实地接受严厉斥责。至于内容也是紧紧围绕书本展开,而不像基丁老师那种跳出书本的做法。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内容,自然让学生怨声载道。下课后,托德说“感谢上帝,我想我一分钟都坚持不下去了。”所以教学效果也是可想而知。对于基丁老师这种培养为独立思考而超越课程超越课本的做法,我个人觉得是十分值得赞赏的,同时也必须承认有很大的风险。老师无法对学生的未来负责,同时也是着影响学生三观的重要角色之一。麦卡利斯特老师是按照已经经受过审核科学验证过的课程来上课,自然是更为稳妥。但从教学效果来看,基丁老师的教学效果无疑是优于麦卡利斯特老师的。我们在探讨基础教育课改的时候也有“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对课程教学提出了“三维目标”的说法。从这一点上基丁老师的教学方式有点像我们课改的目标。但是完全实施这种理想式的教学也是不现实的,在基丁老师和麦卡利斯特老师的教学之间寻找一个合适的平衡点,相信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从《死亡诗社》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基丁(基德)老师是一个很有个性很有魅力的老师,他的很多创新的教学方法都值得我们去借鉴学习。虽然如此但是限于各种现实条件,这种教育方法暂时不适宜广泛推广,这个也是必须承认。首先这部作品中出现了两名可以作为对比的老师:基丁老师和麦卡利斯特老师。因为两位老师都是教语言的所以也有可比性(基丁老师教英语,麦卡利斯特老师教拉丁语)。既然是语言类的课堂教学,所以教学目标应该都是让学生掌握该门语言,还有“学会欣赏语言和文字”。但由于两位老师的教学理念的不同,其中有一些教学目标又是大相径庭的。基丁老师认为:“我始终认为教育的根本在于学会自我思考”。于是不仅叫学生怎样读诗,还教它们怎样鉴赏,怎样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和思考方向,教学生怎样写诗。从教学内容上说将基丁老师已经跳出课本的基本课堂内容,从英语诗歌本身出发,向学生传授更多关于诗歌与人生哲学方面的道理了。而基丁老师实施课堂教学的方法也是相当新颖。上课之前让学生安静几分钟让他们回过神来,喜欢拿着码尺在课室的过道上走来走去以便更加容易观察学生。喜欢站在讲台上“想提醒我自己,我们必须时刻用不同的眼光看待事物。从上面看世界完全不同”某节课上“从座位上站起来走到黑板前,他用线条和阴影绘制出一份图表,表述莎士比亚的诗是如何胜过拜伦的。”并鼓励大家撕掉书本,以显示自己挑战权威跳出权威的决心。不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用激将法帮助胆小的安德森写下了他的第一首诗。教学生边踢球边读诗,测验的时候播放美女幻灯片以锻炼学生的注意力。这些新颖创新的教学方法可以说是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的热情,也使得他们有机会去独立思考,这样的教学方法对于一群活泼的17岁学生来说无疑是成功的。

家庭教育的角度 篇2

一、增强教学过程中的情感交流

人文教育, 必然会涉及到情感问题。教师与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两个主体, 事实上没有主次之分, 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在教学中是平等的。虽然这些年教育界和社会一直在呼吁教育主体的平等, 但要真正实现, 还需教师在教学活动的组织中注入更多的情感, 只有两个主体都充满情感, 人文教育, 公平教育的目标才能实现。而在具体的教学中, 教师是实现人文教育的主导者, 毕竟教师在各方面较学生更有发言权。

首先, 教师要时刻认清自己的身份, 既然选择教师这个行业, 那就得热爱这个行业, 从职业道德的基础上升为人文情怀。在教学中关心学生、尊重学生, 初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已经觉醒, 都具有较强的自尊心。教师如果能尊重他们的自尊心, 对他们有足够的关怀, 那在教学中, 情感的交流自然就会实现, 人文情怀就会在课堂中洋溢。其实, 教师尊重学生, 关心学生, 不仅仅是关心学生的成绩, 还应该关心学生学习的态度和过程, 如果一些学生努力学习但是没有取得好成绩, 那教师绝对不能因此判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力。而是应该单独与学生进行交流, 面对面的交谈, 从生活到学习, 不是责问学生为什么学不好, 而是指导学生怎么样才能学好。责问只能适得其反。

其次, 情感交流不仅仅是师生间的话语交谈, 还应该是教学内容的情感交流。教师还要在教学中, 把情感因素融入到数学知识中去。如在学习“统计的简单应用”中, 教师可以在教学极富人情味的基础之上, 在贯穿学生的日常生活行为于其中, 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寻找数学, 找到个人与数学自己的关系, 增加个体与数学之间的情感。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家里电视的品牌写到纸上, 然后全班进行统计, 看什么牌子的电视占的比重大, 然后还可以分男女两组, 再看数据的变化情况, 然后教师在教材知识点的传授基础上, 还可以让使用不同品牌电视的同学讲述他们使用的理由。最后还可以进行理由的统计。经过一系列的统计, 学生之间有了沟通和交流, 同时又能在实际操作中认识统计知识。这样的课堂教学, 是充满人情味的, 也是具有人文色彩的, 这对教学的效率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增加教学内容的人文知识

数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 在漫长的发展史中, 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具有传奇色彩的人文故事。作为一个合格的数学教师, 必须对数学的发展历程有足够的了解, 对数学的人文内涵有独特的体会, 唯此才可能进入数学的至高殿堂, 才能接触数学知识的本质。而教师在掌握数学发展史的基础之上, 完全可以在教学中进行运用, 通过各种与数学发展或者与数学知识有关的知识, 引导学生走进数学知识的原初, 从本质上了解所学知识的起源和意义。唯此, 才能怀有一颗虔诚的心去面对接下来的学习。如在学习《相似三角形的应用》时, 教师可以以一个故事作为课堂导入:古希腊的哲学家泰勒斯在游览埃及金字塔时, 发现竟然没有人知道塔的高度, 他惊讶地说:“这是马上可以测出来的啊!”随后, 他根据影长, 很快测算出塔高为131米。在讲完这个故事后, 教师可以紧接着问:“他是怎样测算出塔高的呢?”在这样富有趣味的故事背景下, 学生自然会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其中的奥秘, 学习热情自然也就调动起来了, 而且这也增长了学生的人文知识, 从另一个角度上看, 这样的教学方式, 也间接的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学生从这个故事中, 即可以获得数学知识, 也可以得到启发, 即数学就在生活中, 只要善于发现, 善于思考, 一切难题都可以解决。

三、结束语

总之, 在初中数学教育中渗入人文教育, 一方面可以增长学生的人文知识, 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轻松的认识数学知识, 并在这些人文情怀中, 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始终满怀热情, 而不再把数学当成枯燥数字和机械公式的组合。

摘要:教育, 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 更是感情的交流。没有情感的教育是失败的。对初中数学教育而言也是如此, 在素质教育观下, 加强数学的人文教育成了初中数学教师教学调整的一个方向之一。

关键词:初中数学,人文教育,教学组织

参考文献

[1]钟志贤著.深呼吸:素质教育进行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3

[2]彭剑飞, 冯周卓主编.初中数学心育艺术.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4, 7

教育改革的“荷兰角度” 篇3

与资源丰富的美英等大型经济体相比,西欧小国荷兰充分认识到自身未来的发展将更加依赖其高度发达的教育和科研体系。在第四次工业革命呼之欲出的当代,荷兰政府不甘于落后,积极倡导全社会参与,不遗余力地致力于教育改革和创新。

荷兰教育领域改革与发展的目标是:加强教师教育,全面提高教师质量;构建学习型文化和研究氛围,强化因材施教,着力提高学生学术能力和就业能力;改革助学贷款,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完善留学生政策,增强荷兰教育的国际吸引力。具体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学前教育——优质的早期儿童教育能够为个人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荷兰教育部鼓励地方政府承担更多的本地学前教育发展责任和监管,鼓励家长和雇主更多地参与到幼儿园教育当中。自2012年起,荷兰政府每年投入9 500万欧元用于提升早期教育质量。这笔资金主要用于为幼儿提供更多的就学机会、改善幼儿园的办学条件、提升幼师素质,以及吸引大学本科毕业生投身幼教事业,为儿童成长营造良好环境,为儿童进入小学做好准备。2014年底的评估报告显示,荷兰37个大中城市幼儿教育的学额已经增加至42 842个,其教育质量已经有了全面提升。优质的早期教育对于有语言障碍和智力发展迟缓的儿童,则更为有意义。

中等职业教育——荷兰中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现代“匠人”。与产业界和雇主协会的密切沟通与联系是荷兰中等职业教育的一大特点。荷兰职业学校的布局和课程设置,也都积极跟随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变化而不断调整。为进一步提升中职教育质量,荷兰教育部特别拨款2 500万欧元,在中等职业学校推出“大师学徒项目”,注重进行现代科技主导下的技能训练,以适应未来产业的发展。除此之外,荷兰中职学校普遍把加强荷兰语和数学等通识课程的教学作为改革方向之一。这一改革的目标旨在提高中职学生的社会技能,增强其职业适应性,为其日后工作转换、接受继续教育和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高等教育入学改革——转换专业率高、辍学率高、完成学业花费时间长等,一直是荷兰高校面临的棘手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源可以归结为学生在大学所学专业并非其兴趣和志向所在。为了降低高中毕业生在大学专业选择方面存在的盲目性,荷兰高校近年来积极致力于为高中毕业生在大学专业选择方面提供更多信息和指导,力求使学生个人兴趣和知识储备、劳动力市场需求与大学专业选择相一致。热门专业的录取由之前的抽签决定,变更为由学校根据申请人的申请材料进行综合评价后决定。

改革大学生资助体系——自2015年9月1日起新入学的大学生将不再享受普惠型的基本助学金。助学贷款将成为学生资助的主要形式。而补充助学金的发放依据家庭收入和家庭受教育子女的数量来确定。家庭年收入低于4.6万欧元的家庭可以申请补充助学金。也就是说,只有低收入家庭和多子女有入学需求的家庭才能享受助学金。学生资助体系的这一改革,将为荷兰政府节省10亿欧元。而这笔经费将被投入高等教育改革的其他方面,诸如教师培训、课程研发等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改革措施中。

加大吸引国际学生力度,为其日后在荷就业提供支持——继2013年荷兰经济社会理事会发布《行动在荷兰》报告后,其研究型大学协会和应用科学大学协会又于2014年联合发布了《国际化视野》白皮书。这一系列动作都彰显了荷兰政府加大荷兰高校海外推广力度,打造荷兰高校在国际教育和科研界优质形象的努力。除了继续开设更多英语授课项目外,从2015至2016学年度开始,荷兰政府将每年投入500万欧元设立新的国家奖学金项目,旨在吸引更多来自欧盟外的精英学子留学荷兰。除此之外,积极探索破除荷兰高校海外办学的法律约束,加速探索海外办学的多种路径,以及为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提供更多国际交换和交流的机会等,都是下一步国际化改革推动的重点。为了能够留住人才,让优秀的国际学生在毕业后为荷兰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荷兰教育部计划于2015年暑期推出全新的免费在线荷兰语课程,帮助国际学生提高荷兰语水平,增强他们在荷兰社会的融入性。除此之外,针对国际学生在荷兰就业的综合信息平台也已经正式上线。下一步,荷兰教育部还将联合经济部、内政部等多部门协同办公,为国际学生毕业后在荷兰的居留营造更为宽松的法律和政策环境。

加大开放在线教育课程研究,鼓励“慕课”课程的开发——近年来,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风靡全球,方兴未艾。开放在线课程门槛低,灵活性和互动性高,为更多的人获取更多优质教育资源打开了一扇门,必将给现有的高等教育模式带来革命性的影响。荷兰教育部高度重视开展开放在线课程的相关研究,2015年专门拨款135万欧元支持此类研究课题。另外,荷兰政府积极鼓励教育机构开发更多开放的在线教育课程。2015年至2018年计划每年投入100万欧元用于在线开放课程的研发。

加强未来教育发展研究和规划——2014年底,荷兰教育部推动成立了“教育2032平台”。这一平台旨在对未来教育的模式进行展望和探讨。平台立足于未来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教育如何更好地服务于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等问题,邀请全社会参与讨论并回答诸如未来中小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是什么等一系列未来教育发展的根本问题。

强化教师教育与培训,全面提高教师质量——荷兰政府继2011年推出《强大的职业——教师2020计划》和2013年《教师发展日志2013~2020》后,不断致力于推进教师职业化建设。一方面积极下大力气提高教师的薪酬待遇和社会地位,增强教师职业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在高校设立专门培养小学教师的学位课程项目,严把师范生入口和出口质量关,通过增加中小学教师的海外交流机会,强化新入职教师岗前培训,加强中学和大学教师交流与合作等一系列措施,加大培养培训力度,促进教师和学校管理者达到规定的职业能力标准。在教师管理体制上,建立教师注册制度,实施动态管理,吸引优秀教师继续留任,淘汰不合格教师。

家庭教育的角度 篇4

蒋文宁陈振中.(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桂林,541004)

摘要:“过度教育”和“不足教育”这两种矛盾的现象并存在我国的高等教育当中,导致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出现严重失衡。而“需求教育”是达到职业或工作对从业者数量和质量需求的教育,能最有效地利用教育资源,提高劳动生产率。因此,实现“需求教育”的过程,就是使高校的专业结构更加适应人才的社会需求结构的改革过程。

关键词:专业设置;需求教育;矛盾 ;调整

大学招生规模的快速扩大,改变了就业市场的供求关系,曾经被称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如今却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命运。大学毕业生的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之间失去平衡,一方面人才总量大于市场的实际需要,另一方面,一些市场急需的专业紧缺,这种情况属于结构性就业困难,主要原因是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人才需要发生错位。现在的在校大学生数已经比1998年增加了四倍多,但现在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跟1998年几乎一样。[1]“需求教育”是以职业或工作的需求为出发点的教育,职业或工作所提出的对从业者教育层次、内容、数量的要求是评判教育合理与否的主要指标。因此,从“需求教育”的角度探讨高校专业结构的调整问题,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结构性就业困难。

一、“不足教育” 与“过度教育”:大学生就业的矛盾现象

“不足教育”(under-education)就是未能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培养的人才达不到就业市场对就业者的实际需要,教育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而“过度教育”(over-education)超过了就业市场对就业者所受教育的实际需求,是资源的浪费,此外,“过度教育”还会使就业者因为学无所用而产生不满足感,从而降低劳动生产率。“不足教育”与“过度教育”源于对不同层次和种类的教育不合理投资所导致的现象。

“不足教育”与“过度教育”,普遍存在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我国也不例外,但是,特别之处在于,这两种现象同时并存于我国高等教育当中,具体表现为大学毕业生结构性的就业困难,即一些社会需求大的专业供不应求,(比如上海的物流专业人才,全行业急需9万人,中专生的月薪也有3000多元,但目前该专业的大专及本科毕业生尚凤毛麟角),属于“不足教育”;另一方面,社会需求蒋文宁(1968-),女,广西师范大学,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经济与管理;陈振中,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

不大的专业如(哲学、历史)却供大于求,于是出现历史专业的博士只能到中学当教师的事情,这属于“过度教育”。

Duncan和Hoffman于1981年在比较个人获得的教育水平和工作所需求的教育水平的基础上,针对“过度教育”和“不足教育”,提出了“需求教育”(required-education)的概念。“需求教育”中的“需求”有双重含义:首先,是指职业或工作所提出的对就业者个体教育内容和水平的实际要求;其次,是对从事某种职业或工作的从业者群体数量的实际要求。即“需求”是职业或工作对从业者数量和质量的需求。[2]

“需求教育”下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达到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能最有效地利用教育资源,提高劳动生产率,是高经济效率的教育。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把经济增长部分地归因于劳动分工,分工后每个劳动者只需完成一小部分任务,因而只需要接受较少的培训和具有较少的技能,就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实现“需要教育”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工作对从业者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从而能有效地提高就业率,促进社会分工并带来经济增长。因此,“需求教育”是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结构性困难的有效策略。

二、调整专业设置和招生比例:实现“需求教育”的一个选择 大学学科专业设置主要是指学校在学科专业内容和制度方面的建设,包括学科专业名称、内涵、培养目标、培养计划、课程设置等。学科专业设置是学校微观层面上的涵义,以学科专业内容为主,并涉及到相关的学科专业制度。大学学科专业设置决定人才培养的质(种类),而招生比例决定各类人才培养的量。

近年教育部重新进行的专业目录修订工作突破了传统的狭隘专业教育观念,拓宽了人才培养工作的视野,扩大了高校的办学自主权,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接近合理。但是,高校的专业设置仍旧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1、专业结构与就业需求的相关性低

从近几年的就业市场来看,不同专业的毕业生供求关系不平衡。社会对计算机、通讯、电子、土建、自动化、机械、医药和师范类的毕业生需求旺盛,而对哲学、历史、教育学、社会学等专业的毕业生需求较少。虽然每年涌现出大量找不到对口工作的某些专业毕业生,但很多大学还是不断扩招或增设这些就业冷门专业。究其原因,主要是普遍高校在扩招中盲目追求办学效益,只管招生的入学率而不顾学生的就业率,而专业的设置也存在过分依赖现成的师资和教学设备的现象,什么专业容易设置就设置什么专业,导致了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需求之间出现结构性偏差。

据网上调查,目前毕业生所学专业与实际所从事工作相关程度高和很高的人占调查总人数的41.9%,不相关和较低的占24.3%,相关程度一般的占33.7%。不同专业的毕业生所学专业与所从事工作在相关程度上的差异十分显著。不相关程

度最低的是哲学、历史学,而相关程度高和很高的则有教育学、文学、医学、农学。毕业生们普遍认为,所学专业与所从事工作相关程度不高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专业实际针对性差(25.4%),二是在所学专业中无法发挥潜能(24.5%),三是所学专业就业形势不好(20.6%)。[3]

2、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性低

产业结构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组成、产业发展水平以及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会带来技术结构和劳动力结构的变化,这些经济社会变革又促使为其提供智力、科技与人才支撑的高等教育在学科专业结构上做出相应的调整。

近年来我国产业结构与专业结构二者间呈现出不协调发展的状态。一方面,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第一产业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第二产业产值上升的幅度不大,并呈现出徘徊、下降、上升交相替代、在一个狭窄区间波动的状态;第三产业产值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另一方面,我国高校的专业设置沿着三二一的路径发展,即为第三产业培养人才的专业数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需求的增长,逐渐取代为第二产业培养人才的专业,在专业结构中占有较大比重;而为第一产业培养人才的专业相对稳定并呈滞后的状态;为第二和第三产业培养人才专业的发展基本上与产业结构变动的方向保持一致,但前者始终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变动,而后者却超前发展,产业结构与专业结构二者间呈现出不协调发展的状态。这是由于高校扩大招生规模,导致其专业比例在产业间配置失衡。

目前我国制造业创造国民生产总值的1/3,占整个工业生产的4/5,出口总额的90%,就业人员8043万。目前世界制造业产品30%由中国制造,但在2002年美国《商业周刊》评选出来的世界牌前200名中没有一个是中国品牌。造成这个局面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制造业严重缺乏高技能人才。机械制造这个就业热门专业在大学的专业设置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且在高考报志愿中也属于冷门专业。

3、市场导向和国家调配力度不足

教育部早在1998年对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专业设置作了重新调整,但经济发展的步伐远远大于专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原因是:第一、大部分高校对于市场需求的了解,还局限于依据每年省教育厅统计的毕业生就业情况表、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媒体上发布的有关市场需求的信息分析等传统方法。至于从人才市场、企业等一线了解人才需求情况,目前高校基本上还做不到。了解市场需求信息渠道的单一性,导致了高校培养人才的滞后性,这或许出现有些高校专业紧缺,有些专业人才严重过剩的主要原因。第二,大多高校大多从本位主义的角度,依据原有师资和设备情况进行专业调整,出现专业设置重复的现象,表现为专业点多,设置相同专业的学校多。第三,由于未能准确把握未来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缺乏科学理论和数据测量的指导,在进行专业设置时难免存在急功近利或盲目随意的现象。

三、大学专业设置调整的思路

1、完善人才供需信息反馈机制

出现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不吻合的主要原因在于市场信息反馈机制的不成熟。应建立一个包含全国各地各行业人才市场需求信息的网络系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跟踪全国各行业人才需求的变动并随时统计以刷新记录,向全国高校和用人单位提供全面而准确的人才供需信息。

除了参照人才供需情况外,科学的专业设置还应依靠科学的量化评估指标。例如,我们可以用行业人才就业弹性系数作为确定细化产业(行业人)人才需求的度量指标:

(该行业人才—上行业人才)÷上行业人才 [4]产业(行业)人才就业弹性系数=(该行业GDP—上行业GDP)÷上行业GDP

行业人才就业弹性系数反映了各行业对大专及以上人才的吸纳程度,人才就业弹性系数愈高,反映其对人才的吸纳程度及需求程度愈高。当产业人才增长速度快于其对应产业GDP增长速度时,产业人才就业弹性系数就会呈现较高态势;反之,则会较低。而产业人才产出弹性系数直观反映的是产业人才吸纳规模对DGP产出的效益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产业(行业)人才产出弹性系数=(该行业GDP—上行业GDP)÷上行业GDP(该行业人才—上行业人才)÷上行业人才

这一公式表明,当产业人才增长速度快于其对应产业GDP增长速度时,产业人才就业弹性系数就会呈现较低态势;反之,则会较高。[5]

2.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在大多数工业化国家发展过程中,人才结构的变化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呈现出三个阶段性特征:第一,起飞阶段:GDP在人均100美元到1000美元之间,上层和中间层人才少,人才非常匮乏。第二,增长阶段:GDP从人均1000美元向3000美元冲击。这一阶段人才结构则呈现出一种“两头大,中间小”的现象。上面决策管理层人才这一层开始变大,下面操作层也仍然很大,中间技术技能型人才严重匮乏。第三,优化阶段: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不断优化,人才结构开始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新特征。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公报显示,2007年我国人均GDP达1800美元,正处于中间层较短缺的第二阶段,需要补充大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在现阶段计算机、通讯、电子、土建、自动化、机械、医药等专业有较大的招生空间。

现代管理学中有一个“流程再造”的理念,即树立“客户”为导向,打破传统分工框架、提高运转效率、及时响应客户的要求,最终实现组织目标的最优化。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连续八年保持一次性就业率在98%以上。2004年毕业生供

需比例超过1:4。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效果,这与该校采用专业设置上、师资培养、就业指导方面与市场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分不开。1996年,该校根据在昆山台资新企业需要大量的印制线路板专业人才,及时与企业联合培训师资,开设了属于当时全国新兴领域的精密电子线路专业。[6]

是否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不断调整学校的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直接关系到教育产品的适销对路。

3.以产业结构发展为前瞻

由于教育对经济发展推动具有超前性,优化的专业结构,又必然会为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在保持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发展相协调的同时,还要对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作科学的预测,以专业设置的先行调整促进产业结构发展。

根据专家的分析和预测,21世纪初,在我国的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将基本上保持不变,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则会不断上升,而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则会持续下降。第三产业的扩张和第一产业的缩减,是我国这一阶段产业结构发展的基本趋势。未来10年有较大发展潜力的行业和急需人才主要有:电子技术、信息技术、机电一体化、生物工程、航天技术、海洋开发与利用、新能源、新材料、农业科技、环境保护技术、生物工程技术、律师、工商与国际贸易等方面的人才。因此,在教育规模总体上进一步扩大的过程中,应控制以学术、教学、研究为导向的理论学科型专业的规模,将高校扩招的重点放在工、农、经管等应用学科的新型专业上,瞄准高新技术、围绕新兴产业进行学科专业结构的改革。

4.加强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大学毕业生的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出现错位,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于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实习中的大学生往往感到,出来实习后,才发现书本上和老师们教的东西与实际脱节真的很大,学校里专业课老师教的内容到了实习时根本用不上。可见,加强大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能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

改变高校唯学历唯职称的人才引进方式,注重师资的社会实践能力。高校教师招聘一般面向具有硕士以上学历或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人员,这些人长期从书本到书本,与社会实践脱节,他们本身接受的教育已经滞后,再来教学生,当然形成恶性循环。想吸引并留住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出色的人才,就要使高校人才的待遇更具市场竞争力。

改变高校唯书本唯教室的学生培养方式,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打破学校围墙的限制,使课堂能向广阔的社会实践空间开放,加大实习在课程中的比例,开创与用人单位联合办学的模式。

参考文献 [1] 朱清时.大学专业设置要赶快调整赶快创新.中国网.2008.03.05.[2] Duncan, G.And S.D.Hoffman(1981), The incidence and wage effects of over-education,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 1(1), 75-86.[3] 赵婷婷、吴蕾蕾等.大学本科学科专业设置与就业的相关性分析——对本科毕业生的网上调查[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1):99

[4]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3-200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3-2003.[5] 鹿立.中国高校人才供给与产业人才需求拟合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05(4):68-71

[6] 就业供需矛盾剑锋直指高校,人才要量身定做.中国网.2006-03-0

3通讯地址:广西桂林市七星区,邮编541004

广西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陈振中

或:广西师范大学 校办公楼102蒋文宁;

电话5802295(办)、5852012(宅);***。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分析教案 篇5

小组成员:应用心理学1541 周玉滢沈正维

关于教育心理学的应用,在教育方面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由于中国的应试教育,相比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我们一致认为小学的教学方案最能够体现教育心理学相关的原理并且最具有灵活性。初中的学习我们会因为中考的缘故将我们的学习思想和行为固定化和模式化,高中的学习由于牵扯到人生第一件要事——高考,所以高中的学习只会比初中更加死板、更加缺乏想象力的培养。反而,小学生大多都是处于童年时期或者是刚度过童年期不久,相对而言想象力和创造力都是处于鼎盛期,所以在教育方面则更需要多加注意技巧和方法。因此,我们选了一篇小学语文课文的教案进行分析和讨论。

对于大多数小学生而言,童话似乎是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学校学习了枯燥乏味的数学计算或者背惯了难以理解的古诗词后,当遇到这种富有乐趣的童话故事相关的学习时,通常会产生极大地兴趣,产生了认知内驱力,这就使学生有了学习动机,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通过适当的赞许或者给出对学生的学习结果给予及时的反馈,使学习动机能够持续较长的时间。学习动机不仅在影响学习的过程,也影响着学习的结果。学习动机产生之后,学生的学习行为更加易被启动,学习的积极性会相对提高,从而指引着学生朝着既定的学习目标进行。

在教学的设计理念和教学目标中我们可以知道,在学习这篇课文时,该教案在一定程度上运用了美国当代人指派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学生的想象力,同时,从知识学习升华到道德品质的培养,通过理解课文背后的含义让学生对于道德的认知有了进一步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该教案对于教学环境的控制与学生的积极性的调动颇为看重。一个活跃的教学环境和学生们较高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都对知识的获得过程有积极作用。在信息加工过程中,我们所获得的知识或者环境的刺激在没有经过元认知的控制或者短时记忆的复述、编码过程的情况下,很容易随着时间的推移消失或者被遗忘。但是,如果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积极性高,从而便可以把此次的课堂经历作为长时记忆中的情景记忆储存在学生的大脑中,同时所伴随的知识也会相应地作为长时记忆被牢牢记住。另外,该教案在整堂课的学习过程中多次用到学习策略中的监控策略,主要是SQ3R阅读策略。在阅读、提问、回答三个阶段交叉进行的过程中促进了学生对本课的意义加工和精制加工,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而且更有助于学生抓住文章要点,促进长久保持和深刻理解。在阅读的同时,该教案也引导学生采用精加工策略中的生成策略,对于一些重要的内容或者不理解的内容进行圈划或者注释,在日后的复习中能够有效地从中提炼主干和重点。

家庭教育的角度 篇6

一、现阶段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相关领导不够重视

此处的重视强调的是发自内心的重视,是深刻领会了人文主义思想的精髓,并切实将其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其实在笔者进行走访调查的过程中就发现了这样的问题:虽然几乎每所高校都会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或是定期举办一些活动进行宣传,不过其中大多数都没有确立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思想,只是一味相互模仿或是走个过场,这样就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较差,不能为迷茫中的大学生提供一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究其根本,还是相关的领导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不能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身处地的进行思考。这样一方面树立了一个不好的榜样,下级部门往往会上行下效,也是敷衍地走走过场,使相关的工作流于形式;另一方面,领导不重视,相关的资金投入就不会充足,这就使相关的研究难以维继,或是即使开展下去,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会大打折扣。

1.2重视老师,忽视学生

这是现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最为突出的问题。现实中,高校在开展相关的思想政治工作时,往往过于突出教师的地位,而忽略了学生作为受教育主体的这一角色。这就使教师极易过于高估自己价值和能力,只是以自己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能动性,如自我的筛选能力、判断是非的能力和批判性吸收的能力等;某些教师甚至将自己的价值观生硬的灌输给学生,强迫其接受一些死板教条的主义;或是只知道照本宣科,将一些社会美德等读出来,告诉学生应该这样去遵循。这样就使教学这一双边的互动环节变成了老师的一言堂,使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不能很好的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而且还出现了这种现象:迫于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许多学生一提出反对意见就被认为是不尊敬老师,所以很多学生选择保持沉默,而这无异于对学生思想和相关思考能力的扼杀,高校教育绝不能依旧采取初高中那种填鸭式的教育手段。

1.3重视共性教育,忽视个性教育

重视对于学生共同性的培养,反对其个性的张扬与发挥是我国教育体制长期存在的`弊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域也不例外。教师在对大学生进行教育时,往往习惯性的将学生塑造成为一个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社会人,这种人具有统一的模式与套路,具有相同或者是类似的思想和价值体系,拥有相近的社会关系,遵守着相同的社会规则,他们的生活方式一成不变,他们大多不会思考,只知道服从。在这种教育中,教师负责将“形状”不同的学生塑造成统一的模样,然后再放到社会这个大市场中进行“销售”。这种教育方式是为社会服务的,但是忽略了社会是由人组成的,忽略了社会最终是为了人服务的。在这种教育体制下,学生往往只会按照教师或是家长为其制定好的方式进行学习和生活,不敢提出过多的意见,按部就班,抱残守缺,更不用奢谈其创新能力和创新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了。不可否认,这种教学方式与我国几千年的教学传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但是这也不应成为我们继续放任不管的借口。

1.4重视管理,轻视关爱

由于高校教师队伍人员的缺乏,相关的专业辅导员急缺,某些高校的辅导员老师一个人要管理几百个人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状况。在这种情况下,要想让辅导员老师再密切注重学生的思想动态,积极对其进行相关的心理疏导,是非常牵强甚至是不可行的,因为辅导员老师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于是在这种情境下,为了维护学校的稳定和学生的安全,学校只能进一步加强对于学生的管理,有时甚至不惜采取一些强制的手段。这样就使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自觉或不自觉地充当了对付突发事件的“消防队”的角色,总是出现了问题后才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情况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变成了对事不对人,哪里还有时间去关注学生在思想方面的矛盾和纠结,于是就很难激起同学们的积极性,使学生处于一种非常被动弱势的地位,有时甚至会与校方爆发较为严重的冲突。

二、提高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关措施

2.1深刻认识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性

首先相关的领导着要摆正态度,要深入了解所谓“人文思想”的核心内涵,要设身处地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关注学生所关注的,要充分了解这个阶段的孩子们存在的困惑和迷茫进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帮助他们,在他们犯错后积极地与他们进行交流和沟通,帮助他们对于自我进行进一步的完善,这样的领导者才应该是高校领导者所应有的姿态。也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良好的榜样作用,使有关的下级从内心深处重视起这项工作,从而将其做到最好;也只有这样,才能筹措到充足的资金进行有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从而进一步掌握大学生思想的动态和特点。其次则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工作的一线教师们需要深刻认识到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性,要从自己内心深处认同这种人文主义的思想,从而在进行相关工作时将其在自觉或是不自觉中渗透出来,像春风化雨般深入学生们的内心深处。也只有这样,相关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有条不紊的开展下去,而不仅仅是在表面上走形式;也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义,真正为迷茫中的大学生做出一些实事。

2.2重视发挥学生教育主体的作用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明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服务对象就是大学生,我们是为其服务、为其排忧解难而不是与其对抗的。只有明确了这一点,才能够在内心深处产生认同,认知决定行动,从而采取一些措施,做出一些改变。换言之就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要积极引导他们主观性的发挥,要给他们以平等自由参与的机会,让他们能充分地自我认识、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激励和自我完善。只有这样,学生们才能充分的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力,从而积极地配合工作的开展,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只有这样,学生们才能真正感受到自己的意见会被尊重,自己的参与具有价值,才能逐渐的认知肯定自我,学会对自我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从而使学生们心悦诚服的接受相关的道德准则,进而成为一个符合社会要求的积极向上的有为青年。要想达到这种效果,教师们可以通过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来实现。教师应该定期搞一些活动,这些活动应该既包括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辩论演讲、情景模拟等活动,又包括一些较为大型的群体性活动,如可以几所高校一起举办或是由政府相关部门牵头在省内举办一些比赛等。这样才能为学生们提供一个广阔的平台,从而使其更加积极主动的融入到这个情境之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教师还可以利用课余和寒暑假让大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与实践,开展社会服务活动与义务劳动,参与校内外的志愿者活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等,从而使学生们将所收获的思想应用到实际中,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2.3重视个性教育,提倡素质教育

这一点是对于第二点的补充说明,教师在进行相关的思想教育时,要尽可能的照顾到学生的个性,毕竟每个人都不想被当成一件没有生命力的物品对待。所以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们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即使这些想法显得十分的幼稚。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掌握住学生们的思想动态,更好的开展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

三、结语

转换思维角度 实施爱的教育 篇7

一、转变思维观念, “蹲下来”去爱学生

新课程培训时, 专家们都说, 教师做得越久, “教师本位”的心理就越严重。而克服它的最好方法就是“心理置换”, 即教师尽可能地蹲下来, 设身处地地以学生的眼光、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看待问题。通过师生角色互换, “蹲下来”看学生, 班主任和学生才能平等的交流, 学生才会向你袒露一个真实的自我。对此我有切身的感受:在师德师风建设的学生征文活动“老师, 我想对您说”中, 班里有一位学生写道:“老师, 您知道吗?在我的印象中, 与其他的班主任相比, 似乎少了点‘教育学生’的味道。但自从那次意味深长的‘惩罚’过后, 我才深深懂得教育不只是在话语中。记得刚开学, 你让全班男生去搬课本, 可能是男生贪玩的天性, 个别人竟忘记了这件事, 他们本以为您会大发雷霆, 显现自己的威严, 但没想到, 您只让他们做了几十个俯卧撑。一会儿, 几个动作粗糙的同学马上就完成了, 而剩下的两位同学却仍在老老实实的做着, 虽气喘喘吁吁却很到位。最后, 您不紧不慢的说道, 这几位同学才是真正完成任务的, 我在这儿为他们的认真鞠一躬。于是, 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 您身体向下弯曲, 深深地鞠了一躬。顿时, 空气好像凝固了, 教室里静悄悄的。突然, 教室里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我想, 您的这一躬, 鞠出了师生之间的真正平等, 把我们的灵魂引向了一个更温暖、更有高度的地方。俯仰之间, 是划破师生间不可逾越的鸿沟的一道闪电。”其实, 这件事我早已经淡忘了, 但没想到在学生心中留下了如此深的印象!

所以, 在工作中, 我努力蹲下来, 认真考虑事情发生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我努力蹲下来, 仔细把握学生行为的性质, 分清是恶意的还是善意的, 是故意的还是生理心理发展的“自然现象”;我努力蹲下来, 更多地去倾听、去理解、去发现, 不是用自己的, 而是用学生的眼光与内心去发现, 用平等的眼光去和学生交流。

二、转换教育方式和手段去爱学生

(一) 转变学生不良心态, 关注学生心理, 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

班主任要做一名阳光使者, 用一缕缕灿烂的阳光照亮学生的内心。一次期中考试, 由于数学试题较难, 导致许多学生不及格, 给不少学生造成了较大的心理压力, 我及时给学生进行了心理减压。写了《考试, 为你欢喜为你忧》的文章, 印发给学生, 并且在班会上进行讨论。

我在文中写道:同学们刚刚进行了期中考试。面对每一次考试, 同学们是为你欢喜为你忧, 考完后是几家欢乐几家愁。临近考试, 有的同学可能会在心里唱起考试咏叹调:你的温柔我永远不懂!你每一次的光临, 只给我留下一颗破碎的心。考试, 真的让我们伤痕累累, 成为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吗?有人把考场比做没有硝烟的战场, 把考试看作生死较量的战斗, 这些比喻说的都是考试的残酷性, 但一代伟人毛泽东却在残酷的战场上吟咏出”战地黄花分外香”的动人词章。

其实, 考试并不是洪水猛兽。考试就像于丹教授在《论语心得》里讲的那口奇特的“问病泉”, 任何人舒舒服服的泡进去, 就会感知到自己的病灶所在:有关节炎的人四肢关节就会麻酥酥有了感觉, 有肠胃病的人肠胃间就会火辣辣的涌起热流, ……我们不妨把考试也比作这口“问病泉”, 每个人在这个泉水里都能感受到自己学习的病灶所在, 每一次考试都能帮助我们查漏补缺, 不断提高学习的水平。所以同学们根本用不着谈“考”色变。让我们谈“考”色变的只不过是我们对考试的态度。

有的同学一遇考试, 总是忧心忡忡, 焦虑不安, 总感到自己准备不足。在这个情形下, 我们可以在《吵闹的青蛙》这个故事里得到一些启示。一位农夫来到城里一家餐馆, 向老板打听是否需要青蛙腿, 并说他那里有一百万只青蛙。老板听了吓了一跳, 问农夫从哪里弄来那么多的青蛙。农夫回答说:“是这么回事, 我家附近有个池塘, 里面有上百万只青蛙, 一到晚上它们就叫, 我都快被它们逼疯了。”于是农夫和餐馆签订了一份协议, 在接下来的几个星期里向餐馆供应青蛙, 每次500只。很快, 第一次交货的时间到了, 农夫又来到餐馆, 可他手里只提着两只瘦骨嶙峋的青蛙, 老板很奇怪, 问到:“这是怎么回事?其他的青蛙在哪里呢?”农夫回答说:“是我搞错了, 池塘里只有这两只青蛙, 那么多的噪声就是它们发出来的。”黑夜里, 我们总是感觉问题比实际大, 但是第二天早晨, 在黑暗过去之后, 你会惊奇地发现, 所有的问题不过如此!学生对考试的焦虑, 就好比农夫被夜里的蛙声所困扰。我们应帮助学生了解, 实际上, 考试就像横亘在我们面前的一座山, 心态不同, 考试这座大山的面目也就不同。如果我们用畏惧的心态面对考试这座山, 也许看到的是深不可测的深渊, 峭立如壁的陡崖, 望而生畏的小道。如果我们用欣赏的眼光来审视考试这座山, 也许你会惊喜地发现冰山上迎霜傲雪, 悄然绽放的洁白雪莲;黄山上从悬崖峭壁间挺直了身姿, 被誉为“伟丈夫”的迎客松;甚至就是一株石缝中顽强展示生命的小草, 也会震撼我们的心灵!你最终会惊喜地发现“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壮美景色。

确实, 如果我们懂得了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一次次的考试, 就会感受到考试没有《红楼梦》中的“凤辣子”王熙凤的“粉面含春威不露”的阴险。就不会因担心考试像林黛玉那样“泪光点点, 娇喘微微”而多愁善感。考试有的是“君子坦荡荡”的胸襟和情怀, 它始终以一种温和地、平静地目光注视着我们, 等待着我们。平时一次次的考试只是让我们清醒地自知, 我们还在攀登山峰的路上, 我们只不过爬到山腰, 我们要用丰富的知识和智慧来为未来的战斗荷枪实弹。我们要不断发现漏洞和缺陷, 才能真正掌握躲避雪崩的技巧。考试如山, 而山就在我们前方!从考试中我们经历过失败、痛苦、成功;也经历了磨练、反省和升华自己的机会。

让我们感谢考试, 它为我们树立了乐观昂扬的精神;让我们感谢考试, 它为我们塑造了坚强自信的形象;让我们感谢考试, 它为我们架设了人生成功的跳板;让我们感谢考试, 它为我们铺就了攀登高峰的阶梯!

(二) 要让学生也爱上你

这就需要和学生坦诚相对, 用“君子坦荡荡”的心境和学生多一些亲密的接触。但这些亲密接触不是和学生同桌就餐、不是和他们一起打球跳绳、不是一起打扫卫生……真正的亲密接触是师生间的心灵交流。我利用每天作业的批语和学期的评语一次次潜移默化地引导鼓励他们, 帮助他们解开心结, 激励他们用乐观的心态面对遇到的暂时挫折。有时候交流不需要说话, 或许一个眼神, 一个微笑, 一个拍肩的动作, 胜过千言万语。眉目传情, 飞鸿传信何尝不会打动学生的心呢!

因此, 我常常让自己的微笑时时绽放在唇边嘴角, 把自己最真实最自然的情感流露在学生心间。我会毫不掩饰地为他们某件高兴事喜形于色, 甚至仰天长笑;也会毫不客气地为某件事怒容满面、痛加呵斥;当然, 也为自己的某个错误在学生面前真诚的说声对不起……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 我在和学生乐此不疲的亲密接触中不知不觉拉近了距离, 融洽了情感, 和谐了氛围, 为班内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 转变怕学生犯错的思想, 通过不断解决问题取得切实的进步

教书育人的过程其实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

浅谈班主任的管理艺术

苏海山

(清河县油坊中学, 河北邢台054800)

摘要:班级是学校组织的基本单位, 班主任是班级的领导者和管理者。班主任管理艺术是班主任工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结晶, 是班主任自身教育理论修养与教育教学经验融会贯通的结果。

关键词:班主任;管理;教育;艺术

中图分类号:G45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 (2013) 07-0018-02

随着经济的发展, 新时代的中学生在价值观和个性特点方面显示出对自我、民主的重视, 他们反对传统教师的权威, 渴望和教师进行平等民主的沟通。这也对班主任提出了新的要求, 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将直接影响到新时期教育改革的进程, 并且还关系到学生的长远发展。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 班主任应该树立起责任意识, 努力提高自身的素养, 注重班级管理的艺术。

班主任工作是一项长期、细致的教育工作, 不仅有其自身的规律, 也有许多方法和技巧。掌握和运用

程。比如即使是那些品学兼优的学生和学习尖子生也总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出现。学生有了问题, 班主任就有了教育的契机。对这些学生, 不能只看他的闪光点, 而要冷静客观的指出他的问题, 并且要督促他改正。记得我和学生谈到了这样一个话题———“学习到底是为了什么?”要他们敞开心扉而不是违心地说说。其中不少同学说, 是为了父母, 其中不乏成绩不错的同学。即使是说为了自己的, 也都是以为自己将来找个好工作、多赚点钱、出人头地风风光光之类的居多。我抓住这个契机, 精心选了与此有关的文章, 让大家一起探讨这个问题。其中有一篇叫《对自己负责》, 里面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 “有人帮你, 是你的幸运;没人帮你, 是公正的命运!没有人该为你做些什么, 因为生命是你自己的, 你得对自己负责”。我让他们摘抄下来, 分组讨论, 同时, 我结合自己学生时代和工作经历谈了许多自己的理解。

这些方法与技巧, 会使班主任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班主任最重要的一项工作是与学生的沟通。沟通是一门学问, 也是一门艺术, 我有过多年班主任的工作经历, 对班级管理的一些技巧总结如下。

一、塑造人格魅力的艺术

班主任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对班上的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 班主任必须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 通过得体的言行举止和为人处事方式起示范作用。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这样说过:“教师的个人榜样, 乃是使青年心灵开花结果的

我当然不会天真的以为给学生品几篇美文、抄几段话、聊聊天、讨论讨论就明确了学习的目的。我只是觉得, 班主任应当抓住每一个教育契机来加强这方面的教育, 因为现在太多学生根本不知学习是为了什么。“学习到底为了什么”, 其实这还真是一个深奥的话题, 是一个关系到学生一生的价值观问题, 所以我一直在作着这方面的努力, 尽管收效可能是缓慢的, 但我会一直努力的坚持下去, 伴随着他们成长的每个阶段。

从阴霾的天空也能发现闪亮的星星。班主任要善于把班内的坏事转化为好事。

家庭教育的角度 篇8

关键词 生态教育学 教育生态学 大学教育

一、基本概念介绍

“生态学”是由博物学家索罗于1858年提出的。但是直到1868年,德国生物学家海卡尔才对生态学下了如下的定义:“生态学是研究动物与无机环境和有机环境的全部关系的科学”。教育生态学这一科学术语是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劳伦斯•克雷明于1976年《公共教育》一书中最早提出来的。是研究教育与其周围的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的科学。“生态教育”就是普及生态知识,使学生乃至全体公民自觉保护、建设好我们的生态系统。“教育生态”则是从受教育者的生理和心理过程出发,根据其基本规律进行教育活动。

二、教育生态学基本原理的介绍与分析

(一)限制因子定律。

对教育生态系统,最主要的限制因子是能量流与信息流,能量流不足低于基本需求时,会限制教育的规模数量和质量。

(二)耐度定律与最适度原则。

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上,对各种生态因子都有自己的适应范围,在此范围内事物是能很好发展的,如果不顾一切的只知道增加教师数量、学生数量和硬件设施,而超出了国民经济的承受范围,这样即使发展了,还是要退下来的。

(三)花盆效应。

花盆里栽不出万年松,花盆是一个半人工、半自然的小生态环境,在空间上有局限性。因此,在花盆内的个体、群体其生态阈值下降,生态幅变窄,生态价下跌,一旦离开此小生态环境,个体、群体会失去生存能力。

(四)教育生态的边缘效应。

一种是指人才的流动,学术交流,有利于知识的更新和创新;另一种是指实现存在的薄弱的边缘区,至今不被人们重视者,如薄弱学科、后进生。

(五)整体效应。

我国提出的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就是从教育的整体效应着眼而提出的,目的是以全局性措施来改变教育与社会脱节的现象。

三、从生态教育角度建立新的大学教育模式

(一)营造和谐积极进取的大学文化氛围。

大学的教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的文化氛围。大学的全部工作就是营造高品位的文化氛围,让师生在这个氛围中去思考、理解、感悟、创新,净化灵魂,升华人格,完善自我。一个人在大学里,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只是一个方面,更主要的是感受一种文化熏陶,现在人才培养强调创新,而创新精神、创新意识的培养就需要独具活力的文化氛围。

(二)构建良好的大学学术氛围。

21世纪大学校园的学术生态既是一种社会生态,也是一种教育生态。高校的学术生态,由学术—人—环境构成,是一个与外界不断进行能量、物质和信息交换的自组织耗散机构系统。大学学术生态是一个以知识分子为主体,为达到学术创新的目的,进行复杂的学问探究和科学实验等活动的生态系统。

(三)增强大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自我管理。

大学的教育生态化,是一种先进的校园文化。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创新的精神、创造的能力作为校园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树立终身教育的信念。建立一种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新秩序。

“生态”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自然生态内涵,扩展到整个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各种关系领域。因此,大学教育是要营造宽容、关怀的人文环境,以人为本,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群体、全人类,关心社会、经济、生态、全球生存环境,关心真理、知识、学习等生存技能及其人道趋向。

参考文献:

[1]Levine,N.D.etal.Human Ecology,1975,P.L.

[2]Hawley,A.H.Human Ecology:a Theory of Community Structure,1950,P.S.

[3]吴鼎福,教育生态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12).

[4]林莉,论生态文化与大学校园新文化构建.教育与现代化[M].2002(3).

[5]赖明谷,柳和生.大学治理:从制度维度到文化维度[M].现代大学教育2005(5).

[6]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12).

上一篇:自我营销方案设计下一篇:描写精彩场面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