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度看人生

2024-06-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角度看人生(推荐15篇)

角度看人生 篇1

经常听到身边有人这样抱怨:为什么她的家世那么好,生活条件那么优越,而我的父母却是普普通通的农民?为什么他的学习成绩每次都那样好,我却总是在后几名徘徊?为什么她长得那样漂亮,我却是相貌平平?为什么别人的人生都是一帆风顺,我却要经历这么多的坎坷?······

刚听到这样的抱怨的时候,我觉得还挺有道理的,对说话者还报以同情,觉得老天在他身上确实太不公平了。可是听得多了,就觉得不是这样的了,真的是老天不公吗?让我们来换个角度看一下吧。她的家世是好,衣食无忧的,可是你的普普通通的父母却也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给予你最好的生活呀;他的成绩是好,可是不要忘了,付出才有收获,你只看到了耀眼的成绩,却没有看到成绩背后他付出的无数的汗水;她长得是漂亮,可容貌是天生的,也许在别人的眼中,你也是可爱的,美丽的;没有任何人的一生是一帆风顺的,一个人要想成功,不可能不经历风雨,你只看到了表面的一帆风顺,说不定在顺利的背后他已经跌倒了无数回了······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人生路上难免会遇到许多的坎坷和磨难。我们总是希望万事如意,可是,真正万事如意的能有几人?如果碰到不如意之处就固执地抓住不放,那只能是自寻烦恼,但如果我们尝试着换个角度看待问题,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从前有个老妈妈,她有两个女儿,一个嫁给了卖伞的商人,一个嫁给了买草帽的。这位老妈妈天天担忧:天晴时,她担心大女儿的伞卖不出去;下雨时,她又担心二女儿家的草帽卖不出去。有人就劝她:“阴天下雨时,你大女儿家的伞就好卖,你该为大女儿高兴;天晴时,二女儿家的草帽就好卖,你也该为二女儿高兴。这样,你什么时候就都高兴了。”老妈妈一听:“言之有理!”从此,她就笑口常开,每天都很高兴。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就像那个老妈妈一样,很多时候遇到的苦难和烦恼都是依靠自己单一的经验作出的错误的判断。这时,我们不妨跳出来,换个角度看一下,也许就不会为一时的失意而颓唐沮丧,也不会为一时的名誉赞美而得意忘形。换个角度看待人生,是一种突破、一种解脱、一种超越,我们可以从中获得乐趣和勇气。

角度看人生 篇2

马云曾做过一次演讲, 题为《爱迪生欺骗了世界》。看到这个题目, 你脑子里会不会冒出许多问号来呢?

我们不妨先听听他的开场白吧。马云讲道:“世界上很多非常聪明并且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无法成功, 是因为他们从小就受到了错误的教育, 他们养成了勤劳的‘恶习’。很多人都记得爱迪生说的那句话吧:天才就是99%的汗水加上1%的灵感。并且被这句话误导了一生:勤勤恳恳地奋斗, 最终却碌碌无为。其实爱迪生是因为懒得想他成功的原因, 所以就编了这句话来‘误导’我们。”

听到这样的说法, 你做何感想呢?这段演讲令人震惊, 就是因为马云对我们看惯了的东西换了个角度去看、去说, 像是颠覆了人们心中的成功准则。很多人对爱迪生说的那句话, 是奉为真理的, 为什么马云竟敢“如此妄言”?于是, 大家的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到马云接下来的演讲内容上了, 希望听到马云如何自圆其说。而这, 正是换个角度看问题的另一个关键所在:所换角度要言之有理, 能自圆其说。

“很多人可能认为我是在胡说八道, 好, 让我用100个例子来证实你们的错误吧!事实胜于雄辩。”马云在后面列举了大量的事实来支撑他的观点, 最后在结尾处点明:“我以上所举的例子, 只是想说明一个问题, 这个世界实际上是靠‘懒人’来支撑的。世界如此精彩都是拜懒人所赐。现在你应该知道你不成功的主要原因了吧!懒不是傻懒, 如果你想少干, 就要想出办法来, 要‘懒’出风格, ‘懒’出境界。像我从小就懒, 连肉都懒得长, 这就是境界。”

听完演讲, 听众恍然大悟, 原来马云是换了个角度来谈成功:成功需要多用心去思考, 而不是一味地傻干、蛮干, 否则花了99%的汗水也没有用。

换个角度看人生 篇3

从上古至今朝,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留下了无数的诗文,抒发他们对时光流逝的无限感慨。从“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从“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到“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这些慨叹,为从古到今的“感时文学”抹上了一层忧伤的色彩——春去秋来甚至夕阳西下都可能带给人们无限的感伤。人们为什么就不能换个角度去看人生呢?为什么不能学学苏轼“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的豪情?为什么不能拥有韩愈“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的壮志?

人生苦短,相对于宇宙的亘古,人类简直就像是庄子《逍遥游》中提到的那些不知晦朔的“朝菌”。然而正因为如此,人生对于我们才是一种“幸”——因为短暂,所以珍惜;因为珍惜,所以美好。在人生短短的几十年中,体验生命的诞生、成长、繁衍、死亡,体验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中的聚、散、离、合……这对于我们来说,难道不是一次充满惊奇与欣悦的旅程吗?当我们面对困难时,与其去想象可怕的后果,还不如去想象它可能带给我们的帮助;面对失去时,与其去懊恼悔恨,不如感谢曾经的拥有……悲与幸,只在一念之间,与其悲叹,孰若庆幸?

有人说:“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但也有人说:“生活是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也对你哭。”由此可见,面对“悲”,我们如果能从“幸”的角度去看待它,那么“悲”就有可能转化为一种“幸”。杨绛先生在被问及文革时期的感受时说:“文革时期啊,我只记得干校旁有一条漂亮的小河。”面对“悲”,如果用“幸”的眼光看,苦难也能开出花朵。《红楼梦》中的史湘云“襁褓之间父母违”,可谓是人生的大灾难,然而她“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于是才有了我们印象中那个豪放洒脱的“憨湘云”的形象。史湘云便是用“幸”的眼光去看待人生,使自己人生的苦难开出了动人心魄的花朵。

面对人生中的苦难和不幸,我们应该学会换个角度,用“幸”的眼光去看待。人生不过短短一瞬,我们必须倍加珍惜,快乐地度过每一天。记住,悲与幸,只在一念之间。

愿每个人都能以“幸”的眼光看待人生,愿你的人生之路洒满鲜花和阳光!

人生角度作文 篇4

我打开其中通往上坡的那扇门,发现上面雕刻着许许多多的小字,我细细凝视,历史的光芒映射入我的心中——

“向上看,才会看到自己的差距与不足。曾经河伯得意洋洋,自以为无人可比,可正是看到了海神才使他‘望洋兴叹’曰:‘吾尝见笑于大方之家’,他羞愧而坚决地跨过这扇门;曾经的陶潜独爱菊花,向菊的淡雅看齐,收获了内心的真宁静,他从容地踏入这扇门;曾经的刘禹锡虽身居陋室,却不慌不忙地推门而上,以诸葛、子云自比,体现了灵魂的真高尚;曾经的宋濂‘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因‘天大寒’而‘四支僵劲不能动’。贫寒的他却始终着眼于金色的知识殿堂。他穿粗衣淡定地走了过去,最终实现了人生的真价值。”

我仔细地品读着这些充满智慧与鲜活气息的历史,心中翻滚着思想的浪潮: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只有向上看,毫不屈挠地走向既定的目标才会收获人生的精彩。

我又走到另一扇门前,打开,上面同样刻满了密密的小字——

“向下看,容易使人满足和懈怠。仲永少时才思敏捷,为文倚马可待,面对众人的称赞,他满足了,停滞不前了,不肯再向通往文学的大路踏上新的一步,于是他打开了这扇门,走向了下坡;清朝自满于中国封建传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落后于西方,落后于世界,从这里走上了割地受辱的道路……”

我不想再读下去,抚摸这扇通向下坡的门,我感到了一种沧桑与厚重。历史本无错!错的是他们打开了一扇本不该洞开的大门,走上了一条本不该走的路……

看问题的角度 篇5

老丈母娘娘来看望,问明情况后,一拍大腿说:孩子,你这次肯定成功!晴天打伞是双保险;墙上草说明你左右逢源;小姨子没穿衣服,我还不了解你啊,肯定上啊!副局长一听,太有道理了。于是振奋精神、积极参加,遂如愿以偿。注解:有什么样的想法,就有什么样的未来!

祝大家在即将来临的一年里,有想法,有未来!

晋商大会2014年终总结:

山西今年生意难做,主要原因是“计划”没做好,“政策”不对路,“路线”有问题,“方针”出了错,因此任务没有“完成”。..会议总结:生意想做好,必须“退出“江胡”,好好“学习”„„

古时候,有一个书生要进京赶考,有一天他做了三个梦。第一个:梦见墙头长草;第二个:梦见自己戴着帽子打着雨伞;第三个:梦见和他的小姨子背靠着背睡在一个床上。

他岳母会解梦,他就去找岳母解梦,偏偏岳母不在家,小姨子在家,小姨子问其来意,他告诉小姨子找岳母解梦,小姨说:“你就告诉我吧,我也会解”。书生有点不信任她,她说:“有什么不信任的,我妈天天给别人解梦,我听也听会了,你就说吧”。

书生一想也有道理,就说了第一个梦。小姨子说:“墙上长草随风倒,此梦对你不利,说明你根基不牢”。书生又说了第二个梦,小姨子说:“戴帽子打伞,多此一举,你最好别去京城了,去了也不会有功名”。书生又说了第三个梦,小姨子眼睛一瞪说:“和我在一个床上睡觉,你也就是白日做梦吧!我劝你别进京了,中状元就是白日做梦!”

换个角度看问题 篇6

长阳小学 郭云

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历程中,让我看到了形形色色的学生。有天真活泼的,有沉默寡言的,有安静的,有爱学习的,有爱劳动的,更有聪明但又顽皮的……仔细回想,留在记忆深处的却是那些顽皮、爱犯一些小错误的学生。

几年前的一个例会上,有老师提出住宿生丢钱的问题,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有的认为钱应由班主任统一管理,有的说应多种渠道去宣传教育,还有人认为应抓典型…看法各不相同,各有各的经验,各有各的高招。

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绝不能去抓什么‚典型‛。一个孩子如果被抓了什么‚典型‛,自尊心会受到严重的伤害,那他今后的人生是什么样子可想而知。教育孩子我们不能用粗暴简单的方法,批评教育肯定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也可以换个角度来看问题,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去分析,分析他们的行为动机。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我片面认为小学生偷钱无非是这几种情况:买吃的,看见别人吃好吃的,嘴馋了;看见好的玩具而又没钱买;干了坏事要赔偿而不敢向家长要钱的。而前者较多。其实,在这些‚小偷‛之中,他(她)们的羞耻意识还很朦胧,再加上自制力差,很容易就会犯下错误。

我曾经遇到这样几个学生,一个女生在上学路上帮小同

学背过书包,到校后小同学的10元钱不见了。我问了详细情况,又给小同学的家长打电话,证实是有10元钱。我把那个大同学叫到宿舍,问了路途中的一些情况,我初步断定就是这个学生拿的。于是,我先表扬了她在路途中能够主动帮助小同学,这种乐于助人的精神值得大家学习。可遗憾的是小同学的钱丢了,不知谁看到了。我又说,相信你是一个好孩子,你不会捡到他的钱不给的。但是能请你帮忙找找好吗?她回教室了,没过多久,她拿着钱来了,说:老师,我把他的钱找到了。其实我心里非常明白。可我却表扬了她,并给她讲了许多有关‚偷‛的故事,最后她红着脸走了。

另一个是我班的一个学生,是个单亲孩子:母亲去世了,父亲常年在外打工,她小小年纪还得照顾年幼的弟弟,特别可怜。我刚接手这个班时,就有老师告诉我,她‘爱’偷别人的东西。

有一天,有个学生对我说,她的20几元钱不见了,是帮别人买东西的,怀疑是我班的这个学生拿了。我把她叫到宿舍,温柔地问了她家里的近况,又谈到学习的内容,讲到以前学过的列宁小时候的故事《诚实的孩子》…还说:一个人不怕犯错误,关键是犯了错误能承认并改正。最后说到班里有个学生丢了钱,问她看到没有,如果能主动交给老师,那就是个好孩子,老师相信你…过了一会儿,她小声对我说:我在地上捡到钱了,就装进自己的口袋里了,正准备放学后

给妈妈买点东西回去。我现在交给你,你还给她吧。下午,我在班里表扬了她,要同学们学习她那种拾金不昧的精神。虽然有些同学不服气,但看到我对她的信任,也没说什么。

后来,我班再也没有丢过东西了,在一次作文中她写出了那次‚偷‛钱的经过,并写下:老师,是您的信任帮我认识了错误,是您的温柔使我敢于承认错误。老师,是您的关怀,让我改正了错误,从此也加入了‚好孩子‛的行列。老师,谢谢您!我要用实际行动来告诉您:别人的东西再好,我也不会再去拿了。

再后来,我把她的作文当做敢于承认错误的典范在班里朗读,同学们再也没有不服气的。同时,我发现,有晶莹的泪花在她眼里闪烁…

今天的作文是以《感动》为题,要求写让自己感动的事情。我又看到了这样的一段话:‚那天晚上,我实在太饿了,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就悄悄地爬起来,把同学的饼干偷吃了两块。第二天,同学在我的床上发现了饼干碎屑,就告诉了老师。老师把我叫去她的宿舍,给我讲了许多道理。我听着,不断的点头。可是,那一天,我又把同学的麻花偷吃了。老师打电话给妈妈,妈妈抱着弟弟从几十里外的家里赶来了学校,妈妈把我叫出教室,狠狠地批评了我一顿。我既难过又羞愧,真不知该如何面对同学们。正在为难之时,老师来了,她和我妈妈说了一会儿话,就让我跟她进教室,我怯怯地跟在她的后面,想象着即将面对的难堪场面。没想到老师走进教室就对同学们说:‚同学们,你们知道自己幸福吗?但我知道XX是最幸福的!你们都知道她妈妈今天到学校来的原因吧?因为XX犯了一个小小的错误,她妈妈就从那么远的地方赶来了。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这就是爱!是伟大无私的母爱!她有这样爱她的妈妈,难道还不幸福吗?……我们都知道一个人不怕犯错,只要知错就改,就是最了不起的!我相信她一定能改正错误的!……‛我当时感动得泪水直流,没想到老师不但没有批评我,反而还这样顾及我的感受,我的尊严。老师,妈妈,我一定要努力改正!一定要争口气!后来,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我的学习成绩慢慢提高了,我再也没偷过别人的东西了,而且我还成了班里的小干部。‛看到她的习作,我的眼前又清晰地出现了那天的情景,只不过,她远在他乡打工的爸爸也多次打电话询问此事,我也把她爸爸打电话的内容告诉她的同学,让同学们更羡慕她有永远爱她的爸爸妈妈。而我所做的只是换了一个角度去看问题,站在孩子的立场去想了想,用一种温和的方式解决了一个常见的问题而已。

从另一个角度看新闻 篇7

《健康周刊》中“养生”版的人物让很多新来的同事感到头疼, 很多人甚至抱怨, 采访对象都是清一色的小老百姓, 没有华丽的人生, 更没有感人的事迹, 他们的生活全都离不开油米酱醋茶, 写一个“流水账”倒是不难, 可真要是想出点彩却是难上加难。其实, 刚当记者的时候, 我也曾经有过这样的想法, 但是经过5年的历练, 我的想法却有了很大变化, 就像世界上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树叶一样, 每个人都有其自己独特的一面, 如性格不同、环境不同、经历不同, 人物的特点也会各具特色, 如果说写不出什么特色, 说明你的采访不到位, 和采访对象沟通得不好, 更进一步说, 就是采访者没有和被采访者产生共鸣。

前段时间, 我采访了一名设计院退下来的离退休干部, 在此之前, 这位老人先给健康周刊写了一封信, 主要是推荐一个提高免疫力、强身健体的药酒方子。可能按照以往的经验, 老人的这封信会直接交给编辑, 作为“锦囊”版侧栏中的一个供方简单处理, 但这一次, 通过与老人的电话沟通, 记者发现很多方子竟然是出自老人之手。是什么让这位年近七旬的老人痴迷中医, 在身体状况日渐衰退的晚年还能潜心研究?在采访刚刚开始的时候, 我并非直入主题询问验方, 而是换了个角度和老爷子谈家常, 渐渐地我的关心让老人打开了话匣子, 因此所营造的亲切氛围让我拿到了想要的信息。通过这个采访说明, 虽然采访要带着问题、带着目的去谈, 但并不是说见到采访对象后就可以单刀直入地切入主题, 必要的语言环境铺垫、与被采访者情感的沟通, 对于采访的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也是稿件能够说服人、打动读者的关键所在。

最后要说的就是写。做好了之前的准备工作, 写好一篇新闻稿件也就不是什么难事了。对于写稿子, 我的感受是写新闻稿件就像是画一幅画, 在动笔之前一定要先想好这幅画给谁看、怎样才能让受众看懂、画想要表达什么内容、重点突出哪个地方。在我刚当记者的时候, 采访回来总是着急写稿子, 有时甚至连题目都没想好就开始动笔, 结果写出的稿件简直就是一个流水账式的人物生平或者是事件纪实, 整个人物缺少灵魂, 甚至只能说是一张照片。

在刚刚参加工作不久, 当时整个人对于新闻还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 所以先看了不少相关的采访稿件, 其中一篇对我的影响最大———《相距何止800里》, 文中报道的主题并非重大, 也不是独家新闻, 只是对两个地区的发展状况进行客观报道, 可是由于记者独特的视角以及巧妙的写法, 让读者对两个地区的发展状况有了深入了解。虽然从整体结果来看, 记者也是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条主线统领全文, 但一个个侧面描写, 以及横向、纵向的对比, 反差大, 感染力更是惊人。这篇稿件让我明白了, 新闻稿件不能一概而论地描写事情的经过, 有时一些感人的瞬间更能打动读者;新闻稿件不能面面俱到, 往往把一点写透且写得深刻, 更能深入人心。所以, 刚刚参加工作的新人如果没有搞过采访或者写稿子没有思路的时候, 要向一些具有影响力的报纸进行学习, 这种学习不是走过场, 而是要学思路、学写法, 先模仿, 再创新。

很多人认为好新闻的标准就是看文章的语言是否漂亮, 但在我看来, 好新闻的关键并不是看你的语言美不美、辞藻是否华丽, 而是看文章有没有内涵。比如, 世界上著名的普利策新闻奖, 细观获奖的新闻, 很多都没有夸夸奇谈, 而只是朴实的话语、娓娓道来的手法, 便将一个个事实展现在大家面前, 那些细致入微的描写让看似普通的事情写得非常深刻。

换个角度看老公 篇8

半小时后,他却死皮赖脸打电话让我送东西。原来,他配西服的黑皮鞋忘在家里,晚上还有活动。老公供职的旅行社,经营高端的入境游业务。不管是北京地陪,还是出外全陪兼做领队,一律都是入住五星酒店。我匆匆赶到东方君悦饭店,看到了五星酒店的大套房里,老公穿着精致的黑色西服白衬衣,身上还喷着淡淡的古龙水,很潇洒地为我削一只苹果。我都有些不认识了:这是我的老公吗?那个回到家,系上围裙,满身油烟,1小时能弄一桌菜的老公?这个男人,喜欢穿着破旧老头衫钻进厨房的男人,这是他吗?见我盯着他看,他有些不好意思地把苹果递给我:17年了,还没看够啊。不是说早看厌了吗?我吃着苹果,打量着宽敞的商务套房,说:“你一个人住这么昂贵的房子,还真是浪费。”老公笑说:“正好,晚上有个欢迎酒会,要不你就留下来一起住吧。”这正合我意,有机会看看工作中的老公。

旅行社外国客人第一天到京,照例,晚上都有一个欢迎酒会,一般都在小宴会厅举行。我转到那里,远远望着穿着笔挺的老公在人群中用英语侃侃而谈,颇感新鲜:这就是那个在家里总穿旧旧老头衫的男人吗?我再次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的口语真棒啊,那么流利,还真是帅呢。当年在部队外语学院教书时,他可是众多女生的偶像呢。后来,他选择下海走另一条路,也是乐在其中,从不抱怨。一个男人,在从事他最擅长的事情时,才是最有魅力的!老公加油!我不禁在心里默默地喊。看到老公满面笑容地向我走来,原来他和客人们聊天,说晚上太太要到酒店看他,客人们都要见我。他把我迎过去,五六位可爱的澳大利亚人,竟在那里早早就候着了!一个年迈的老人,笑眯眯地送给我一盒精美的巧克力,说了一堆夸奖老公的话,老公在一旁得意地翻译给我听。交谈中得知,老人今年85岁,已是第10次来中国了!跟老公是老朋友了。独自一人,不惧高龄一次次探访古老的东方,这样的传奇故事,让我一次次地感叹。

晚宴结束后,老公提议:我们去外面吃夜宵吧。试想,住五星酒店,吃着热乎乎的摊头小吃,多好的搭配。我喜欢这样的时刻。

晚上,沿着长安街慢慢散步回来,华灯初上,我欣赏着身边的老公,除了鬓角多了一些白发外,他还是那么帅,这男人还真经老,穿上正装气度都出来了,挡也挡不住。我忍不住想起了他的许多好来,他工作时间不固定,但一回到家,都是抢着进厨房,喜欢点上烟乐呵呵看我和孩子抢着吃他做的菜;他开始上团,知道我不会做荤菜,前两天就做好一只烧鸡,还买了七八十块钱的牛肉,卤了一大锅,够我这几天照顾孩子的,我只要简单做个素菜就可以了。结婚16周年纪念日那天早上,他开玩笑说:“和你过16年,脾气那么坏,可真不容易啊。”真的啊,能这么包容我的,可能这个世界上也只有他了。我不会做饭,自私,自以为是,固执——谈恋爱时,一不高兴,把自行车扔到地上就跑了,让他在崎岖的山路上推着两辆车艰难地走;送孩子上学,车上有了口角,非把他中途赶下去,不然我就打出租回家;就是当年辞掉大学教师的职位,也是自做主张,过了几天才告诉他的……谢谢上天,16年来,赐给我这样一个好心的男人来照顾我,换了别人,谁会理我呢?老夫老妻,换个视角看老公,我的心里升起了一些叫柔情的东西。我不禁挽紧了他的胳膊。

回到酒店,东方君悦门前高达近百级的大台阶特有气势,看上去贵气逼人。夜深了睡不着,我和先生坐在台阶上,看面前璀璨华丽的长安街,仰望星空,聊起了当年孩子两三岁时,为了欣赏王府井的夜景,一家人晚饭后坐地铁、换公交,千辛万苦刚赶到那里,商场就熄灯关门了。凌晨时分,老公推着自行车,我扶着熟睡在后座上的孩子,慢慢往家走,疲惫着,兴奋着,憧憬着以后买车的日子……回忆着这一切,我和先生满足地叹息……

老公光鲜的一面往往只能被别的女人看到,找机会自己欣赏一下,感觉完全两样,感谢上天偶尔给我这样的时刻!

换个角度看问题 篇9

故事不长,说的是一位老奶奶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是卖盐的,小儿子是卖伞的。到了大晴天时老奶奶说:“太糟了,小儿子大伞卖不出去了。”到了下雨天时,她说:“太糟了,大儿子的盐卖不出去了。”因此老奶奶整天闷闷不乐。后来,一位智者告诉老奶奶:“不如换一个心境换一个角度去想一想。”老奶奶若有所思,再到大晴天时她就想:“太好了,大儿子的盐可以卖出去了。”下雨天时,她想“太好了,小儿子的伞可以卖出去了。”就这样老奶奶天天开心,活到了一百多岁。

故事虽短,但寓意深刻,看完了这个故事我就想,有时我们作业多了就会想:“太糟了,作业太多。”其实我完全可以换个心境想一想:“太好了,今天学到的知识可以多练习多巩固了。”这样生活学习就快乐了很多。

生活中总会遇到很多事情,当你得到时,要倍加珍惜;当你失去时也不必懊恼。有时坏事可以变成好事,相反你认为的好事也可能变成不好的事,就要看你用什么心态去面对了。

多角度看雪 篇10

多角度看雪

今天是大年初一,一阵“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不知通过什么载体强行闯进了我的梦境,将我从美梦中拉了出来,瞥一眼闹钟,伸个懒腰,于是,我的一天开始了。

拉开窗帘,我简直要惊喜得叫出来――下雪了!

一片片雪花以最优美的舞姿盘旋着从天而降,她们飞过我的窗户,开心地向我问候:“新年好啊!”真是善良的雪花,她们知道树木、小草、小花以及各种建筑也想穿上新衣服来拜年,于是将自己变作节日的盛装,将一切事物都装点得轻盈而梦幻。

好,现在就让我们从多种角度看看雪。

雪是寒冷的,白雪纷纷扬扬地从空中洒下,也带来了一群隐形的伙伴,这些小伙伴对雪来说很重要呢,甚至可以说是雪的保镖,没有他们,雪会很快融化――他们的名字叫“寒冷”。于是雪花落在你的衣服上头发上脸蛋上鼻尖上,给你带来丝丝寒意,那是“寒冷”这个顽皮的家伙从你的体内找出能量和他们一起玩耍呢。

雪又是温暖的,看吧,在热闹的鞭炮声中,一团团烟雾便蒸腾着向上,向四周扩散开去,雪花和烟雾相互交织着,这烟雾为雪花制造了更好的舞台效果,也将节日的喜庆气氛揉入了雪花,在这个充满爱的节日里,雪花也同样温暖。

雪是柔软的,就像蓬松的橡皮泥,也像是六十摄氏度时的奶糖,很软,落下脚去,便听见她“嘎吱嘎吱”地歌唱,并柔柔地包围住你的`鞋子,似乎在挽留自己的听众。

雪又是坚硬的,经无数次的踩踏和汽车的碾轧后,雪逐渐变得紧实,也许和人在经历无数次挫折的洗礼后变得坚强是一个道理吧,这样,雪又成了层厚度不均匀的冰,很坚硬光滑,又因为表层有少许化开的水,摩擦力很小,这时候很适合玩“滑冰”啦。对了,说起滑冰,在温哥华参加比赛的祖国冰雪健儿们可得加油啊!

雪是什么颜色的?

第一反应是白色,白色又蓬松,很像棉花糖哦。当然,灵机一动你也会说是黑色――踩一脚就是了,但别那么扫兴嘛,想一想,今天比较特殊是不是?没错,今天的雪是五彩缤纷的,有些礼炮在燃放时释放出大量彩带,就这样,镶嵌了彩带的雪更富有情趣。

雪是什么形状的?

仔细盯着衣服上散布着的雪花,细心数一数,你会发现雪是可爱的六角形,很精致是不是?大自然母亲一定非常心灵手巧,要不就是她的“制雪花机”很好使?制造这么多雪花得耗很多电吧?不过也许她用的是风力电池呢。

再想想,雪是什么形状其实由你决定啦,雪球、雪人、雪堡……都靠我们自己创造,对吧?

我们常常把雪作为冬天的象征,因为雪带来寒冷。其实雪何尝不是春天的精灵?雪-Snow,不就是“Springnearsourworld”――“春天靠拢我们的世界”吗?当然,“我们的世界”这里特指北半球啦。

换一个角度看“增收” 篇11

由“超常”到“超速”,再到“超高速”,事实上折射了人们在财政收入持续高速增长问题上的一种迷茫。迷茫的背后,是对“增收”原因的苦苦求解。这当然是必要的。然而,就当前的情势论,与其一味地追寻“增收”原因并被动地回应各种质疑,倒不如换一个角度,主动出击,聚焦更为重要、更加紧迫的问题:如此的“增收”,究竟会给我们带来什么?

迄今为止,对于“增收”的经济社会效应,在主流媒体上经常见到的论述,多是从“增收”的用场上来归结的。财政收入增加了,国库中的资金充裕了,政府能做的事情就多了。这在各方面的民生欠账颇多、城乡与区域间的发展差距显著,亟待政府动用手中财力去“偿还”欠账、“填平”差距的背景下,无疑是件“利好”的事情。照此推论,“增收”不仅值得追求,而且多多益善。

但是,“增收”终究是有归宿的,它并非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在既定的GDP盘子内,财政收入的规模大了,企业和居民的收入规模就小了。财政收入的增速快了,企业和居民收入的增速就慢了。财政收入占的份额多了,企业和居民收入占的份额就少了。从此增彼减、此快彼慢、此多彼少的关系链条上考虑问题,不仅多少令我们对资源配置格局呈现的“体制复归”势头萌生忧心之感,而且对当前面临的诸如居民可支配收入相对下降、储蓄率偏高、国内消费率偏低等方面的矛盾有了新的体会。

事情还有复杂之处。每年的财政“增收”可以区分为两部分,除了已经纳入预算的、并经过人民代表大会审批的所谓计划内的增收之外,还有一块数额颇大的、处于预算框架之外的所谓计划外的增收——“超收”。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增收,对于政府而言,“超收”是一笔可灵活调动的机动财力,或者是突破了人民代表大会预算授权的控制而形成的意外之财。亦不同于预算法治健全国度的处理方法,在我国现行的预算约束机制下,“超收”的动用和决策基本在行政系统内部完成,并不纳入人民代表大会的审批视野。即便在形式上实行所谓向各级人大常委会的通报制度,通常的情形也是,先支用后通报,或者边支用边通报。于是,每年形成的“超收”,几乎都会不打折扣地转化为当年的“超支”——游离于预算框架之外的政府支出。在“超收”与“超支”之间,几乎是一列高度相关的“直通车”。

事情并未到此结束。持续十几年之久的“超收”与“超支”之间的关系格局延续下来,在政府部门眼中,“超收”已经成了不可或缺的“经常性收入”项目。有超收正常,没超收反而不正常,“超收”已经趋向于常态化。不仅如此,在多做好事、多出政绩的驱使下,在有些地方,人们对于“超收”的态度也走了样:由被动的接受“超收”的结果演化为主动的追求“超收”的目标,以至于超收有了“计划内超收”和“计划外超收”之别。由此演化下来,不仅每年动辄几千亿元的“超收”滚滚而来,而且因“超收”而生、游离于预算之外的财政收支规模也越来越大。

再进一步,在财政收入的迅速增长和财政预算制度的不规范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并且循着“增收”→“增支”、“超收”→“超支”的关系链,我国的财政支出规模在过去13年间已经获得了迅速扩张。作为一种自然的结果,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已经由1994年的12%上升至2006年的19.73%。若在加上有利于财政预算之外的其他政府支出项目,那么,在2006年,整个政府支出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越30%。联想到1978年的这一比重数字为30.8%,可以发现,我国的社会资源配置格局呈现了某种“体制复归”格局。而且往前看,这种势头有着越来越猛烈的迹象。

单从用场上看是“利好”,将用场和归宿两个方面的线索联系起来则未必全是“利好”。继续拓宽视野,又可发现更多的相关因素及其导致的相关影响。其间的分析转换过程向我们揭示了一个重要事实:对类似财政“增收”这样的宏观变量的分析,一定要上升至宏观层面。只有站在关乎政府、企业和居民全局利益的高度,从关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才有可能得出比较符合客观实际的判断,也才有可能拥有统揽全局的洞察力。

从受众角度看媒介批评 篇12

正像美国著名政论家李普曼所论及的拟态环境问题一样, 媒介提供的环境不是对现实环境“镜子式”的摹写, 不是“真”的客观环境, 或多或少与现实环境存在偏离。信息技术和媒体的发达, 拓展了人们的视野和生存空间, 让人们可以生存于大大超出自身可感知环境之外的其他环境之中。对于超出自身感知之外的事物, 人们只能通过各种大众传媒来了解, 这也让人们更加依赖大众传媒提供的各种信息。作为拟态环境信息把关人的现代传媒, 其影响力与辐射面不断扩展。虽然大众传媒只是一种传递信息的工具, 但传播者在对信息进行选择时, 要受到政治、经济、价值观念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它传送的内容不仅仅是告知性的信息, 还包含着对世界的理解和看法, 因此会影响受众对世界的感知和认识、影响受众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行为。在一个大众传媒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历史时期, 传媒在很大程度上规定了人们如何生活、如何思考, 以往由学校等传统机构所承担的将人社会化的功能, 越来越多地转移到大众传媒的身上。媒介信息对受众自身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而且是深远的。

媒介形式由单一向多样化发展, 从原始的口耳相传到传统的印刷媒体、广播、电视, 一直发展到今天的网络和手机媒体, 让人们可以自由地选择获取信息的方式。但报纸的“浏览阅读方式”、电视的“一次性阅读方式”以及网络的“扫描式的阅读方式”均助长了“浅阅读”方式的产生。同时, 媒介内容的浅显化、庸俗化倾向也是造成受众“浅阅读”的原因之一。社会科技的进步带来了媒介信息的大批量生产, 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信息数量的增多和信息质量的下降。同时社会的发展又带动了人类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的加大以及对于信息需求的猛增。在一个快节奏、强压力的氛围中, 面对庞大的信息量人们无暇一一应对, 只能根据需要进行筛选或做“浅阅读”的了解。轻松、浅显的阅读是释放压力和情绪的一个很好的途径。但是, 在缺乏思考的情况下, 人们只会一味地接受、认同、丢掉了思辨能力和批判精神。

由此看来, 媒介批评应该随时让广大受众向自己提供某种忠告, 提供一种理性的思考, 使他们在媒介的摆布之下找回自己清醒的头脑。那么, 如何才能加强受众的媒介批评意识和能力呢?本文提出以下几点措施:

对于受众自身而言, 首先, 媒介批判能力要求受众具有一定的知识积累, 既需要一般文化知识, 还需要一定的传媒专业知识。因此, 受众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重各方面知识的学习与积淀, 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

其次要正确认识媒介的自身属性。媒介信息资源、内容、技术的利用与分配是一定阶级、阶层意识形态的反映。受众要了解媒介的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关系, 认清媒介是由少数人所操持和控制的现实, 从而科学合理地评判媒介及其所传播的信息。

第三, 要意识到受众对自身媒介接触行为的管理和分析。由于年龄、性别、阶层、文化等方面的差异, 受众对媒介的使用行为有着天壤之别。通过认清自身情况, 了解受众与媒介的关系, 可以使其能够掌握媒介技能, 恰当选择媒介, 管理自身的媒介接触行为, 积极参与传播, 最终学会利用媒介完善与发展自我。

第四, 要正确认识媒介文本的内涵。媒介文本是传者与受者进行沟通、交流的中介, 每一种媒介都有其独特的文本建构规则。只有认识到不同媒介的文本建构规则与事实呈现方式的独特性, 才能深入洞悉其中的机理与因果联系, 从而更好地认识客观世界。从大众传媒所传递的信息来看, 新闻信息、娱乐信息、广告信息等的特征是不一样的, 对于这些信息的透视, 将有助于受众把握媒介信息的基本特征。同时, 受众应该根据不同的传播内容, 采用不同的解读方式。

最后, 要想具备较高的媒介批判能力, 应不断追求现代社会的新鲜信息。从社会学角度而言, 人类总是在不断进步、不断发展的, 不可能停留在一个水平上。接受新鲜信息, 可以完善人的认识、净化人的心灵、体现人的价值, 进而实现人的整体品位的提升, 而这些对于提高媒介批判能力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对于媒介而言, 应注重培养受众独立批评、自主判断的能力。利用媒介自身的传播优势, 通过制作专题节目、开辟专栏、出版相关书籍、杂志等方式, 向公众介绍媒介批评的相关知识, 并为其提供实践的机会。媒介宣传具有直观、形象、灵活、实践性强等特点, 能够更好地吸引公众参与其中。

作为对媒介监管发挥主导力量的政府, 需要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增强针对性和实施的可操作性, 做到有的放矢。政府应该创造一个更有利于批评的环境, 加强社会各个层面的制衡机制。媒介批评是受众对大众传媒进行社会控制的重要方式, 而控制就是某种程度的制衡。制衡对于媒介是改进和调整, 对于受众自身是自新与提高。

需要说明的是, 重视并加强受众自身的媒介批评并不等于忽略其他形式的媒介批评, 而应该是在不同渠道内各尽所能、相互促进, 这样才能净化媒介环境, 减少不良信息的传播对受众造成的伤害。以“汶川地震”为例, 在为受灾地区捐款的过程中, 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了广大人民的善良与同情心, 通过各种媒体发布虚假捐款账号, 使人民遭受了经济损失。而对于此类事件的批评也是在损失已经造成之后才出现的。试想, 由于受众当时不是完全的信任媒介而是对其传播的信息进行理性地分析和深入地、批判地思考, 同时, 如果存在便捷而又健全的机制可供受众进行信息准确性的验证, 经济损失或许不会造成。

令人欣慰的是, 随着我国民主建设的不断推进, 越来越多的人在发表个人意见方面越来越主动。信息时代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和新媒体的变革, 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受众参与的机会降低了他们表达意见的成本和介质阻碍, 为他们开辟了更自由的意见传播和交流的空间。以前人们只知道通过媒体来了解世界, 现在人们开始审视媒介本身。只有受众自身增强媒介批评意识并具备所需的媒介批评能力, 才是山东省广播电视学会, 有效抵制不良信息的最好的“杀毒软件”。

参考文献

[1]《视听界》2008年第一期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主办

换一个角度看待人生的励志句子 篇13

:当我们人生不如意时,当我们的低头忙碌时,当我们迷茫的徘徊时,也许这些句子能够为你带来一丝光明,换个角度看待人生,人生会更加美丽。

1、与其等别人来爱你,不如自己学着努力多爱自己一些,如果今天的你没有比昨天更喜欢自己,那明天对你来说又有什么意义呢?

2、关于明天的事,后天就能知道了;关于后天的事,我今天还不想知道…… ????

3、有价值-没体现=零,有进步-没耐心=零,有任务-没沟通=零,有能力-没发挥=零,有创造-没推销=零,有知识-没应用=零,有目标-没胆量=零, 有付出-没效益=零,有原则-没坚持=零。 ????

4、不要刻意考验人性:一个聪明的女人,不会妄图去证明自己的男人坐怀不乱,而是让男人习惯拒绝除自己以外的女人来坐怀;一个聪明的朋友,不会让友人在自己与利益中做选择,而是竭力创造彼此共同的利益;只有愚蠢的人,才去考验别人的人性,然后,两败俱伤。 ????

5、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伟人,但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内心强大的人。内心的强大,能够稀释一切痛苦和哀愁;内心的强大,能够有效弥补你外在的不足;内心的强大,能够让你无所畏惧地走在大路上,感到自己的思想,高过所有的建筑和山峰! ????

6、不管你现在多恨上学,离开的时候还是会有些不舍的。 ????

7、我们每个人都曾无数次的徘徊在自己人生的十字路口。我们曾迷茫过、等待过、乞求过、选择过也放弃过。选择不忍放弃的,放弃无法选择的。人生不能重新来过,每个人也不可能重复站在同一个路口。但请不要害怕选择,因为选择没有绝对的好与坏,每种选择都会为你带来一种不一样的感受和别样的精彩。 ????

8、忙碌是一种幸福,让我们没时间体会痛苦;奔波是一种快乐,让我们真实地感受生活;疲惫是一种享受,让我们无暇空虚。 ????

9、刻意去找的东西,往往是找不到的,天下万物的来和去都有它的时间和地点。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就不是你的。人有权力去追求幸福,一个肯于认清这个事实的人,是智慧,而且是进取的。

10、我过得还可以,不好不坏,不惊不喜,一切只是还可以。 ????

11、生命很短暂,别把那些重要的话憋着,会没有时间说的。 ????

12、生活有时不尽如人意。我们挣扎、哭泣,有时甚至放弃。但内心始终充满爱。 ????

13、一句话出口前,你是它的主人,出口后他是你的主人。钉子可以从木头板中拔出来,说出去的话却无法收回。多思、多想、多听、多看、谨言、慎行,这么做的好处就是让自己少一点后悔。 ????

14、斩断自己的退路,才能更好地赢得出路……在很多时候,我们都需要一种斩断自己退路的勇气。因为身后有退路,我们就会心存侥幸和安逸,前行的脚步也会放慢;如果身后无退路,我们才能集中全部精力,勇往直前,为自己赢得出路。 ????

15、如果你想要某样东西,别等着有人某天会送给你。生命太短,等不得。 ????

16、越是当你滔滔不绝的时候,你的愚蠢越会暴露无疑。越是当你洗耳恭听的时候,你的智慧越会快乐生长。聆听是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良方;聆听是沟通双方,尊重对方的桥梁;聆听是抛弃错误,远离懊悔的法宝。沉默能省去许多烦恼,倾听是最大的智慧。学会倾听,你会发现世界也在跟着你笑。

17、有时侯,觉得自己其实一无所有,仿佛被世界抛弃;有时候,明明自己身边很多朋友,却依然觉得孤单;有时候,走过熟悉的街角,看到熟悉的背影,突然就想起一个人的脸;有时候,突然想哭,却难过的哭不出来;有时候,夜深人静的时候,突然觉得寂寞深入骨髓;有时候,突然找不到自己,把自己丢了。 ????

美学角度看《喜剧之王》 篇14

序号:53学好:201107031006姓名:刘顺顺

这是一部小人物的奋斗史,是草根阶级在社会中挣扎的呐喊。而在这平平凡凡的生活中 人性的光辉处处闪耀。

理想美

“我是一个演员”

首先,电影的开场,主角来到大海前,对着空旷的大海,孤独并歇斯底里地喊出那四个字——“努力!奋斗!”。为什么开场选在大海边呢?虽然不知道导演有什么深意,或许当一个人站在海边,可以听得更清,想的更远。波涛汹涌的大海,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激情澎湃,不正是他心中翻滚着的理想——成为一个优秀的演员,一个明星。那蔚蓝得颜色,正如他的梦,蓝的如此透彻,如此纯粹......在他巴掌大的卧室里,贴着许多明星的照片,在最中央挂着一面镜子。当处于困境,他总会照照镜子,给自己一个微笑。看着镜中的自己,被围在各个明星的中央,然后心中对自己说道“我是一个演员!”他仅仅只是一个临时演员,却总是抱着一本《演员的自我修养》,对于出演机会一次一次的争取,一次一次的失败,甚至一次一次的被人羞辱,最后他仍然坚持他那句:“其实,我是一个演员。”奋斗美

有了理想,他不断地努力着:有对白的,没对白的,露脸的,根本看不到的等,他认真的揣摩着每一个他接手的角色的背景、表情和心理,并融入自己的理解,即使是一个无关紧要的龙套角色,也希望把角色演的“调皮又带一点矛盾”。他试图争取每一次出演的机会,他不关注具体的报酬,只在意“对演技有没有提升。”即使被一次次的拒绝,仍然没有放弃,实在没有机会,又开始自己搭台布景,在街坊演出《雷雨》。可公映那天,依旧一个观众都没有。“努力!奋斗!”他做到了,他比任何舞台上形同行尸走肉的龙套演员都专业,都有素质,都敬业;可似乎就像他的名字“尹天仇”一样,天妒英才,老天一点也不眷顾他。

爱情美

还记得海报上尹天仇教柳飘飘演拥抱时,有一瞬间的镜头很是独特:柳飘飘很投入的闭上眼,而尹天仇两眼沉醉,似在沉思。其实两人沉浸在幻想之中,享受着现实生活中根本不敢奢望的爱情。虽然是短短的一秒,但已经觉察到了幸福。

两个人在以涂唇膏为由过了一夜以后,尹天仇迫于生活的压力无力承担这份爱情,于是拿出了自己所有的财产一点零钱,一块表,之后又拿出他的存款,只留下那本《演员的自我修养》。此时的善良的他真的除了梦想就一无所有了。然后在她进来之前假装熟睡,她的一句“谢谢老板。”也是饱含了无奈却又不得不接受现实。尹天仇起来看了看,面对镜中的自己,那个被众星环绕的自己,终于鼓起了勇气追了出去,接下来便是本剧最感人的一幕

飘:不上班你养我吗?

仇:我养你吧!

飘:你先照顾好自己吧,傻瓜。

换个角度去看学生 篇15

联合国前任秘书长安南曾讲了这么一件耐人寻味的事:在安南的学生时代, 一次课堂上, 老师出示了一张白纸, 白纸上有一小黑点, 问学生看到了什么, 学生们都说看到了一个黑点。老师表情严肃, 语重心长地说:“为什么摆在你们面前的一张白纸你们视而不见, 而只注意那个小黑点呢?看待人和事可不能这样。”

待人处世不能如此, 教育学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啊:每个学生都如同一张白纸, 他们身上或多或少有一些“黑点”, 对待他们不要一味盯着其“黑点”, 看不到“白纸”, 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发扬其长处, 多表扬鼓励, 少批评指责。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笔者曾见过这么一件小事。一个好动的小男孩问老师:“老师, 我能当少先队员吗?”老师应声喝斥:“少先队员有像你这样的吗?今天中午你还与××争座位!”听罢此言, 小男孩黯然无语。孩子是怀着一种期待而诚挚的心向老师提出这个问题, 他幼小的心灵中充满着被肯定的渴望。然而老师只见“黑点”却不见“白纸”, 一叶障目式的回答瞬间便将孩子的自信击得粉碎, 令人仿佛听到了孩子那颗晶莹剔透的心被“喳”的一声打碎。事实上, 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 又有多少这样的否定呢?

大凡优秀的教师都善于在学生的心头播撒激励, 嫁接信心, 呵护学生的自尊, 给予学生嘉许和赞扬。他们总能看到“白纸”而非“小黑点”, 他们善于观察与揣摩学生的心态处境, 然后不失时机地给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心理向导”, 让他们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 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让学生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不知不觉中树立起自信, 使孩子顺利到达成功的彼岸, 这才是真正的“无为而为”。

树干与树根

一位农夫买了一棵大树, 他将树干锯成各种规格的木料, 准备盖房子用。他觉得树根没什么用处, 就将其扔在一边当烧火柴。一位雕塑家看到这个树根, 把它运回城里, 精心雕琢出一件精美的根雕艺术。作品展出后, 轰动全城, 并被一家宾馆高价购买。农夫百思不得其解, 就去问雕塑家:“那没用的树根到你的手里, 怎么就变得这么珍贵呢?”雕塑家笑着回答:“这个树根, 你从实用的角度看, 它只能做烧火柴;但我从艺术的角度看, 它的价值就大了, 远远超过了树干。看的角度不同, 其价值也就不一样。”

好一个“看的角度不同, 其价值也就不一样”, 在根雕家眼里, 每截树根都是幸运的, 不曾被宣判“死刑”, 打入“冷宫”;每截树根决无“它什么也不能做”的结论, 只会坚信“它一定能做什么”。我们的学生可能就这么幸运了, 他们有的学习差、不守纪律、不热爱集体, 学校、老师对他们不闻不问, 任其发展。“让他们混到毕业算了。”大多数老师会发出这样的感叹。遇到这样的学生, 同学讨厌, 老师头痛, 学校无奈。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只有教不好的老师。”一堆看似无用的树根在艺术家的手里都有可能变成一件绝世精品, 一个有血有肉、有生命的学生, 难道不如树根?对于这样的学生, 关键在于我们的老师有没有换个角度, 从心底里去关心、爱护他们, 帮助、鼓励他们, 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根雕家钟爱每一截树根, 以“爱”为德, 以“创造”为追求, 对每截树根毫无嫌弃之心, 而且视为至宝, 爱如生命, 甚至不惜重金罗致门下, 留而刻之, 因型而造, 依其天性, 顺其自然, 以成精品。我们为人师者难道不应该像根雕家那样, 热情地接纳每一截尚未成型甚至很不中看的“树根”, 近之、爱之, 唯有这样才能知根、知底, 才能凝神构思, 才能娴熟地操好智慧之刀, 打造出各具神韵的“艺术精品”。

每个孩子都是一粒饱满的种子, 只要有充足的阳光、空气和水分, 都可以发芽, 开出绚丽多姿的花朵。

乱石与假山

学校打算在教学楼侧面做一座假山, 做假山的石头运来了, 被横七竖八地堆在草坪上。这些石头, 坑坑洼洼, 斑斑驳驳, 有棱无角, 是砌墙没人要、筑路无人问的次品。园艺师来了, 他并不忙着干活, 而是饶有兴趣地欣赏这每块石头, 这边看看, 那边望望, 或站立或下蹲或侧身, 像欣赏着一件件古董似的。

“就这些乱石头能堆成假山吗?”我疑惑地问。

“乱石头?不错, 是乱石头, 却是我的宝贝。”园艺师笑着回答, “这些都是有缺点的乱石头, 没形没状, 被人嫌弃, 其实它们都是有个性、有灵性的。只要换个角度, 或者将它们的缺点稍加修饰, 美就出现了!你们教师教育学生不也如此吗?”

“修饰缺点”, 我重复着这句话, 没想到教育的真谛被园艺师诠释得如此精妙。作为教师的我感到羞愧, 扪心自问, 在应试教育还没有过时的今天, 我以及我的同事们, 有多少耐心去修饰引导孩子们的缺点, 又有多少时间发展孩子们的个性呢?我们常常在用自己的标准要求学生, 凡是与学习无关的都视为“缺点”, 用严格的制度来“严禁”、“不准”, 直至将其扼杀在萌芽之中。其实孩子们的那些“缺点”与“不足”, 或许就是他们的个性与特长, 作为老师, 就是要换个角度, 修饰、引导这些缺点, 并将其发展成孩子的个性, 这样美才会出现。

上一篇:论文写作与要求指导下一篇:卫生院的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