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角度分类教学反思

2024-06-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多角度分类教学反思(精选10篇)

多角度分类教学反思 篇1

一、成员分类分析理论

成员分类分析理论 (Membership Categorization Analysis———简写MCA) 是由哈维萨克斯 (Sacks) 于1972年提出的, 属于民族方法学和对话分析的一个分支。它是人们在日常社会生活中解释实际导向、公认意义和文化推理的一种方式。它主要是把焦点集中在个体作为某个种类的人的一种可识别性。更加具体的说就是有关个体作为社会的中某个种类, 根据这些分类来组织活动, 与此同时把自己归为某种社会成员。这种构建的主要方式之一是通过个体与他们的语言交流进行的。成员分析理论经常别用来分析人们日常情境对话中人们如何使用语言。MAC不多用作一种来测试实际对话中发生情况的一种预测, 更多的是用来解释人们自己的社会生活的一种资源。

MCA (Membership Categorization Analysis) 旨在研究成员如何通过种类 (categories) 、策略 (devices) 、预测 (predicates) 三个手段展开对话, 进行互动。Sacks以“婴儿哭了, 妈妈过来抱起他”为例指出, 根据这两句话, 读者会很自然地理解为, 婴儿哭了, 他的妈妈把它抱起来。其中, 婴儿和妈妈被称为成员种类 (membership categories) 。人们之所以将他们联系在一起是因为两者同时属于更高一层的the family, 也就是成员分类策略 (Membership categorization devices) 。在整个活动当中, 婴儿的哭与妈妈的抱婴儿都属于种类必做活动 (Category-bound activities) , 这些都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常识性知识相联系。

在此基础上, Sacks提出了两条规则, 即经济原则 (economy rule) 与一致性原则 (consistency rule) 。经济原则指的是如果一个成员仅用任何策略 (device) 中的一个种类 (category) , 那他就符合了经济原则。一致性原则指的是如果同一个群体的人具有给种类 (category) 的同样特征, 那么其他该群体的成员也应该同属于这个种类 (category) , 这就是所谓的一致性原则。随后, Sacks又提出了一个听话人准则 (hearer’s maxim) , 即听话人听到了两个或者更多的种类 (category) , 而这些种类category又同属于一个策略 (device) , 那么听话人就会把这些种类 (category) 联系起来加以理解。

根据萨克斯所说, 使用社会分类的核心元素是成员分类的策略和一套应用规则, 应用原则可以根据分类策略将各个种类分入某个体或者个体的集合。其中一致性原则和听话人准则是非常重要的, 人们总是会根据这个分类策略将说话的人和听者进行分类。进而, 这种分类还可以推论某典型的对话活动, 根据种类这种活动被认为是会一定发生的。但对于萨克斯和他的追随者的问题是某人在某种情形下常被认为是“正确的”的, 定义这个正确的原则是什么?根据对话分析———Conversation Analysis (CA) 所提供的顺序排序和接收者设计原则可以很好地解释这个问题。Jayusi (1984&1991) 提出了有关分类的道德和规范的特征。道德性和规范性的标准被引入到了成员分类分析的解释中, 正如萨克斯在文中经常引用的一个经典的案例:一个婴儿在哭, 妈妈过来抱他, 根据道德规范, 孩子在哭, 母亲就会或者应该过来安慰宝宝, 这是符合妈妈的角色的。有了道德规范的意义, 就将MCA固定地拖入了一种社会的情境中, 更加具有应用性。关于成员分类分析国内鲜见此类研究, 只有王颖 (2012) 对萨克斯提出的成员分类建设的概念进行了探讨, 并在即时语境和即时交流的框架内, 对教师的成员分类建设进行系统的分析。

二、合作学习和传统教学法学生和教师的成员分类分析

下面以成员分类分析角度浅议在体育教学中应用合作学习和传统教学法学生和教师的分类建设。合作学习既是一种教学方法, 又是一种学习方式。作为一种教学方法, 合作学习有别于传统教学的双边互动观, 强调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多边互动, 不仅要求教师对整个课堂教学设计进行整体把握, 分配学习任务, 控制教学进程, 同时要求教师关注与学生的交流互动, 注重学生之间的相互启发、相互帮助。简而言之, 即:要求关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对体育课堂上的教师成员分类进行分析时, 我对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即时互动进行了分析, 并试图在所记录的语篇中找到成员分类建设的谈判过程。以下是以应用合作学习和传统教学方法在太极拳项目教学中即时交流为例, 从成员分类分析角度提出教师角色的成员分类建设。

例1:传统教学。教师:各位同学, 今天我们学习太极拳的前四个动作———起式、野马分鬃、白鹤亮翅和搂膝拗步, 现在我们学习第一个动作———起式, 两脚分开平行站立, 距离与肩同宽, 双手慢慢抬起, 抬至……学生:跟着做。教师: (做完起式动作) 回头看学生, 并到学生中纠正错误动作。

我们可以看到传统体育教学中是以教师教学—学生模仿—教师纠正错误动作—学生改正为模式, 在教学中教师是以较规范的语言, 类似于播音员, 建立权威的形象,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始终是以教师为主导, 教师是信息的提供者, 这符合中国传统教育理念———教师乃传道、授业、解惑者, 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信息的主要来源, 遵循的仍然是中国传统教育理念。传统教学的最大好处就是学生可以直接接收到教师传递的权威信息, 不需要探索只需要模仿和记忆, 效率较高;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其最大的一个缺点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并做示范, 学生跟随教师的节奏接受知识, 其过多强调了教师的教, 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互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将大量的时间用于做示范, 留给学生思考和讨论问题的时间相对少, 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减少, 不利于课堂信息量的丰富和教学效率的提高。

例2:合作学习。教师:各位同学, 今天我们学习太极拳的前四个动作———起式、野马分鬃、白鹤亮翅和搂膝拗步, 大家看看我刚刚发给到你们手中的材料, 上面有四个动作的文字说明和图片讲解, 现在我们根据上次课的分组, 大家一起来学习这四个动作。在学习的过程中, 要求每个小组的四个成员分别担任讲解员、研究员、动作示范者和组长, 所承担角色由小组成员自己协商决定并在下一次课后进行轮换。每个小组成员都掌握学习材料后, 可以向老师举手示意, 教师检查合格为完成学习任务, 我们将根据小组学习速度来决定优胜组, 大家现在开始学习。学生:开始协商分配角色, 并进行学习。教师: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合作情况并给予合作技能的指导, 在学生存在问题的时候给予解答。有小组示意完成学习后, 教师给予评估, 检查合格视为完成学习任务, 检查不合格给予再次学习机会。

摘要:本文根据萨克斯提出的成员分类分析理论探讨了体育教学中传统教学法和合作学习教学法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分类, 并以在即时语境和即时交流的框架内, 对传统教学法和合作学习教学法进行了系统分析。

关键词:成员分类分析,教师角色,合作学习,传统教学,体育教学

参考文献

[1]李莉.知识传播者还是课程建设者——教师角色的转换能否与教改同行[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5, (08) :31-32.

[2]王德炎.信息化社会背景下高校教师角色转型[J].教育评论, 2010, (01) :68-70.

[3]Jayusi, L.Values and Moral Judgement[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

“角的分类”教学纪实与反思 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理解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和周角的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能按一定标准分类。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合作意识,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知道周角、平角、直角的度数和锐角、钝角的度数范围,依据角的度数区分各种角。

教学难点:平角、周角的认识及三种特殊角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出示课件。)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课件上这些是什么吗?(出示各种角。)

生:角。

师:还记得什么是角吗?它们由什么组成的?

生1:由一个点引出两条射线,就形成了一个角。

生2:这个点叫顶点,两条射线叫角的两条边。

二、揭示课题

师:生活中哪些地方见到过角?这么多角,能不能给它们取名字?

…………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角的分类。(板书:角的分类。)

三、自主探究

1.认识直角、锐角、钝角。

师:下面请小组合作,拿出老师发的答题纸并测量出这些角的度数,填在对应的括号里,并完成分类。

师:哪组同学来给大家分享下你是怎么分类的。

生1:我分成两类。

生2:我们组分成3类,第一类等于90°,第二类小于90°,第三类大于90°。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既然我们已经给他们分好了类,下面请同学们自学课本42页,找出这三类角的名字分别是什么。

生:等于90°的角叫直角,小于90°的角叫作锐角,大于90°而小于180°的角叫做钝角。

师:你们能区别这些角了吗?

生:能。

师:请同学们两个同学一组,拿起老师准备的活动角,一个同学转动角,另一个同学说出它的名字。

2.认识平角。

师:下面老师用扇子来演示一下角,看看你们能不能说出它的名字,扇子完全张开时。

生:平角。(板书:平角。)

师:你们怎么知道的?

生:书上有……

师:那大家通过观察扇子的折叠过程,看看它有什么特点?

生:两条边在一条直线上了。

师:你们能画一画平角吗?

生:能。

师:我们一起来完成第一题,画平角。

师:同学们画好了平角,能测量它的度数吗?想想怎么测,讨论一下,看哪组的方法最多。

生1:可以用我们的量角器,一次就测出来了。

生2:可以用两个直角测。

生3:用3个60°的角测。

生4:我用4个45°的角测。

师:同学们很棒,用了这么多方法测量。

3.认识周角。

(课件出示平角。)

师:我们现在继续旋转,将这条射线绕端点旋转一周,又得到一个图形,这时还是角吗?同学们谈谈你的看法。

生:这是角,它有顶点和两条边,只不过两边重合了。

师:对的,这样的角叫周角。(板书:周角。)你们也能照样子画一个周角吗?

师:现在你们能测测周角多少度吗?(出示周角。)

生:能。

师:讨论一下,你们也能像平角那样,用很多方法测量吗?

生1:我们量角器测量两次就测出来是360°。

生2:我用4个直角测的。

生3:我用一个量角器和两个直角。

…………

师:同学们很聪明,能举一反三,用这么多的方法测量出来周角的度数。

4.探究关系。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五种角的关系,并找出直角、周角、平角之间的倍数关系。

生: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师:对,它们之间是有一定的联系的,现在我邀请一位同学上台感受一下这种关系,想不想亲身体验一下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生上台体验,教师喊口令:左手侧平举,向右转、再向右转,向后转。每次转动后问:左手所处的位置与最初的位置成什么角?

生响亮地回答:直角、平角、周角。

师:还有谁想上来体验一下?(生纷纷举手。)看来大家都想感受一下,那么我们一起来。注意我们一向提倡玩中学,玩中悟,希望玩好后谈谈它们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全体起立,左手侧平举……

生:两个直角相加等于一个平角的度数,两个平角相加等于一个周角的度数。

生:平角的度数是直角的两倍,周角的度数是平角的两倍。endprint

生:周角的一半是平角,平角的一半是直角。

师:角的分类上完了,你还有问题吗?

生:比锐角还小的角有吗?

生:比周角大的角还有吗?

师:你们的问题给老师一个启发,既然比锐角小的角,比周角大的角都是一个未知领域,我们就应秉着科学的态度,不能给它框死。知识无限延伸,像大海,我们所学的只是大海里的一滴水,真是学无止境。

师:同学们这种敢于质疑的态度真让我感动,关于角的学问多着呢!若感兴趣,下课还可以讨论。

四、反馈练习

师:老师现在来考考你们,好吗?

1.比眼力:看图说一说下面各角属于哪一类角?

2.比听力:听角的度数,说出这个角属于哪一类。

79度  91度  180度  45度  135度  90度  360度  89度+1度 150度

3.辨一辨:

(1)小于180度的角是钝角。(     )

(2)小于90度的角是锐角。(     )

(3)平角是一条直线。(     )

(4)两个锐角的和一定是个钝角。(      )

(5)钝角的一半一定是锐角。(      )

4.综合训练:

五、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角的分类,同学们有很多发现。其实在数学中存在很多的规律,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动脑,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谢谢大家,下课!

反思:

这节课,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氛围中进行转活动角、量角、分类、肢体表演等活动,并设计开放性问题:“怎么测量平角和周角的度数?”通过亲身实践、合作交流、感悟各类角,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在思维和空间观念上有不同的发展,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到了学数学的快乐。

这节课的重点是认识常见的5种角,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难点是平角和周角的认识,这两种角看起来不像角,角的范围用肉眼看是比较抽象的。为了突破难点,运用多媒体的课件、小纸扇,两边颜色不同,将一条边固定,另一条边移动,形成大小不同的各种角。通过这样动态显示,使学生产生兴趣,让学生亲自转动活动角,直观地感知平角的两边成一条直线了,周角的一边旋转一周后两边重合了。这样形象具体,从而突破难点。

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操作、交流、动脑、动口的探究性学习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应用概念。实践证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让课堂更精彩。

在学习活动中,虽然通过学生合作学习,都掌握了根据角的度数区分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但是还有待改进的地方,值得在以后教学中自我完善。

第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部分,要寻找更贴切的情境导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激发学生主动探求角分类的兴趣。

第二,在探究各种角的特征的时候,可以从生活中比较常见的锐角、直角、钝角开始,并把认识锐角、直角、钝角作为重点认识对象,而后引出更大旋转形成的平角和周角。由易到难更符合学生认识规律。

第三,在教学各种角的时候,除了使用动画课件演示以外,还应该制作实物,让学生在摸一摸、画一画等多种实际活动中,更能准确地归纳出各种角的特征及其特殊关系。

《分类统计》教学反思 篇3

《标准》提倡数学课堂生活化,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

1.导入时我就以生活中的整理衣服入手,让学生体会“分类”的意图,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也把数学与生活联系了起来。另外渗透本校的文化:养成整理物品的好习惯。

2.出示了例题图以后,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说说“看了这幅图,你知道了哪些小动物参加了比赛?”再问“他们参加了什么比赛?”让学生了解图中的信息后我又问:“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让学生自由提问,很自然地引出“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就要进行统计”这个课题。

3.接着“志愿者虹猫要按比赛的不同发不同颜色的运动服,蓝兔要给不同的小动物定他们喜欢的午餐”从而产生要根据实际需要来分类统计,再经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全过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统计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和方法,体会到这种策略的意义和作用。等以后遇到相关问题时,就能主动的想到去收集和分析数据,获得有用的信息来解决问题,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4.在学生经历里统计的全过程后,孩子们思考分析出两次统计有什么异同,体验到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得到不同的统计结果,从而体验统计的分类标准不同,它的结果也是多样的。再让学生说说从这两张统计表中知道了什么。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统计的实用性,感觉到学了数学知识要会用,分类统计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为分类而分类。

二、存在的不足

平时在一班上课气氛都是很活跃的,学生很轻松的举手回答,有时回答的还很精彩。可是今天不知道是因为在第3节课上的原因,还是因为有老师听课学生比较拘束,放不开的原因,还是后面的练习可能比较简单也或许是练习形式比较单一的原因,总之今天上课虽然举手的也很多,可是发言并不精彩,甚至有重复的;气氛也很死板,感觉不象低年级的课堂,正好与之前吴老师一年级的形成鲜明对比。

《分类》教学反思 篇4

首先,本节课基于课标的基础,合理的确立了教学目标,重难点得到较好体现。在教学设计上,有以下几点是自己认为比较满意。

1、游戏引入:

利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游戏“快速找出某本书”,让学生亲身体验分类的过程,同时让学生在分类中体会分类的重要性以及分类的前提条件是数量很多,然后通过生物种类的呈现,让学生自己感受到对于生物分类的重要性。这个环节充分结合学生生活,不光激发了学生兴趣,使学生在“做中学”,同时对于学生养成好将书籍分类的习惯也有一定帮助。

2、自主学习的应用: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习分类的方法,而对于所需要分类的生物学生在七年级的时候都已经学过了,所以对于所需分类生物的特征,通过学生查阅资料的自主学习,使学生可以对前面知识查漏补缺,同时增加了前后知识的连贯性。

3、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在进行分类体系确定时,给学生充分的空间让学生用自己的分类体系来分,同时给予肯定,并告诉学生为了增加研究成果的交流,所以我们来介绍一种被人们普遍接受的符合生物进行的体系,这样即使的学生有了自主探究的空间,同时也比较能接受书上提出的分类体系。

4、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

在对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比较中,教师给出学生两组植物的叶片和花的图片,但不急于告诉他们区别在哪里,而是让学生自己观察并尝试总结,这个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的过程要比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印象深刻,而且这个探索的过程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提高。

5、板书设计合理:

《分类与》教学反思 篇5

《分类与整理》教学反思

《分类与整理》这单元的知识学习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难,所以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了许多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活动,让课堂洋溢着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获得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教学活动中,加深了对分类的认识,重点是让学生学会了选择不同的分类标准的方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中,虽然看起来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学得很轻松,但总觉得学生学得不够扎实。值得我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是: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时如何灵活、有机地处理好课堂中的“动”与“静”,调控好课堂的秩序,该静则静该动则动;学生在给“人”分类时有的说按人的高矮分、按穿着的颜色分、按胖瘦分等,这些分类的标准是分得太细还是不符合分的标准呢?

多角度分类教学反思 篇6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阅读是小学语文中的教学重点。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对于提高小学语文综合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 阅读也是一个学生学习和实践有效的渠道。通过有效的阅读教学和阅读练习, 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在当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意识到阅读教学对于小学语文效果提高的重要性, 却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 导致阅读教学教学效果的事倍功半。当前的阅读教学中, 教师往往把阅读教学停留在静态分析的层面。在面对一篇文章时, 教师往往只是带领学生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 并将阅读材料分成几块一块块的进行分析和讲解等。在这种教学中, 学生往往只能挖掘到阅读材料中的部分内容, 而对于文章的总体结构、布局、语言等, 了解不够深刻。小学是学生学习的黄金时期。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和阅读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因此,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果, 首先就要对传统阅读分析教学的方法进行革新。另一方面,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学模式过于枯燥和单一, 学生往往不愿意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在当前教学模式中, 教师对于阅读基础知识掌握的要求较高, 往往要求学生不断的练习, 对于生字生词的教学也只停留在默写、听写、练习的层面上, 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为语文教学带来新活力。

二、阅读中的美

从审美角度反思当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 改变传统教学中机械重复、单调无味只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方法, 真正从学生的需求出发, 从审美的角度培养学生在阅读学习中的兴趣, 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

1.结构美

小学语文中的阅读材料往往是经过多次挑选、删改的最适合小学生使用和学习的文本。因此我们小学语文在教学中, 应该充分利用小学语文阅读材料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提高。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往往将文章分段分节的剖析和讲解, 导致学生虽然了解了文本的主要内容, 掌握了分析和总结的方法, 却对于文章的结构等了解的不多, 从而难以在作文中进行有效的实践, 提高自我的语文综合能力。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 同时语文的学习也讲究融会贯通,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结构美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文本中也是体现的非常明显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吸收阅读知识, 文本多为总分总、总分、分总等。文章的结构严谨, 思路清晰, 这都是小学生应该掌握的。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感受文章中的结构美。

2.语言美

语言美是语文的一大特点之一。发现文章的语言美要求学生不断的对文章进行阅读和咀嚼。在小学阅读教学中, 阅读文本中的语言都是简单易懂却又非常丰满。如课文《鸟的天堂》中对绿叶的描写“那翠绿的颜色, 明亮的照耀着我们的眼睛, 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在这一句话中, 作者只是为了表达树叶的颜色很明亮, 用了“翠绿”“明亮”等形容词使描写的对象形象更加丰富。使那种树叶的颜色通过描写而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同时, 作者还通过拟人的手法指出“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让我们似乎感受到了作者对那绿叶的喜爱, 以及绿叶那种充满生命活力的颜色。在小学阅读教学中, 帮助学生了解阅读文本中的语言之美, 可以提高学生对阅读学习的兴趣, 通过美的教学对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培养, 并通过美学来影响学生, 提高学生在语文作文中的写作能力和水平。同时, 在小学阅读中, 语句中的各种修辞手法也是非常多的, 比喻、拟人、排比等, 各种修辞手法将语文修饰得更为美丽, 更全面准确的表达了作者的视觉。如在《珍珠鸟》这一课文中, 作者就将珍珠鸟比作一个小球“它好肥, 整个身体就像一个蓬松的小球。”通过这样的比喻手法, 没有看过珍珠鸟的我们也能透过作者的比喻想象出珍珠鸟那种可爱的模样, 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在小学阅读教学中, 培养学生发现阅读中的语言美, 除了在课堂教学中对语言语句进行鉴赏外, 还要求学生在课余生活中多看课外书, 实践课堂知识, 并通过接触更多的阅读文本拓宽知识面,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语言教学方面, 对语言语句进行模仿和理解是提高教学方法的有效方法之一。

3.情感美

体会文章中的情感美对于小学生情感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帮助学生体会文章中的情感美有利于学生先进精神的培养和良好品德的形成。体会阅读文本的情感之美要求学生通过文章中的中心思想和词句进行探索和思考, 同时要求学生结合我们生活的常识和实例等, 对文章中蕴含的情感进行摸索。如课文《第一次抱母亲》, 作者通过描述母亲生病了“我”在抱母亲的时候没有意识到母亲很轻, 从而想起了“我”一直以来都是受到母亲的照顾, 并没有照顾过母亲。这篇文章通过这件事情的描写展示出了儿子对自己没有照顾好母亲的悔恨, 同时也可以表现出母亲伟大的爱。通过品味文章中的情感美, 学生能够感受到母亲那种伟大的爱, 有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文章中的情感美可以让学生产生共鸣, 并提高自我思想认识。

小学语文中阅读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阅读教学效果的提高可以帮助学生其他能力的提高, 阅读是个积累的过程, 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引导, 以帮助学生体会阅读文本中的美,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文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审美建构[J].时代教育.2013 (16)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的角度与温度 篇7

一、关注教学细节。找准反思的角度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们教学反思中的问题大致分两类,一类是不知道教学反思是什么,反思什么,属于糊涂型反思;另一类教学反思是讲课改大道理的,属于唱高调型反思。这两类教学反思既达不到诊断教学的目的,又无法给别人提供教学参考,只是为了反思而反思。那么,什么才是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反思呢?笔者认为,选择恰当的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的“角度”,是实施有效教学反思最为重要的前提。而关注小学数学教学的细节,则就成为找准教学反思“角度”的关键所在。下面以“三角形特性”片段为例,谈谈如何寻找教学反思的角度。

[教学案例]

A老师的教学片段:

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围的过程,之后又出现三组数据)如果小棒的长是4 cm、5 cm、9 cm,能围成三角形吗?

生1:(不假思索地说)能围成。

师:能吗?(赶紧用课件演示,如下图)

生2:我觉得能围成,(边说边用手势比画)每个角是180°,我用小棒试过的。

生3:行的,就是扁一点。(边说边比画)

师:(指着课件上的图,赶紧说明)两条边与第三条边都重合,怎么行呢?

生:(似懂非懂地看着大屏幕。)

B老师的教学片段:

出示:

师:这三条边能围成三角形吗?自己试一试。

(学生拿出小棒试了起来,很快有小组举手了。)

生1:我们组认为能围成。

生2:我觉得不能围成,因为4+6=10 cm,10 cm等于10 cm,重合了。

师:你们觉得生2说的有道理吗?能围成三角形吗?

生:(还有不少学生)能!我们试过的。

C老师的教学片段:

师:如果两条边的和与第三边相等时,能围成三角形吗?

(有一些学生开始动手用小棒摆了起来)

生1:能围成。(指着自己摆的说)

生2:不能。(却说不出理由)

师:能吗?课件演示。

师:大家看后,你们认为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时,能围成三角形吗?

生:(一部分学生赶紧说)不能。

师:所以,只有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才能围成三角形。

现象分析:

无论是A老师,还是B老师,抑或是C老师,教学中,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直观形象观察三角形,归纳出数学规律,均采用了小棒作为围成三角形的操作工具。3位老师提供的小棒为两类,一类是圆柱形的另一类是长方体形的,无论是哪一类小棒,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小棒不仅有“长度”,还有一定的“厚度”。当发生“任意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时,问题就会出现了,有人能搭建起三角形,有人不能。究其原因是什么呢?

一是学生年龄小,动手能力差,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很难准确地把小棒摆到相应的位置上,有时一个不经意的小动作,让本不能摆成的图形,却摆成了。

二是思维定式的影响,学生刚摆过“任意两条之和大于第三边”情况下的三角形,此时再摆“任意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时,思维定式影响他认为可以摆成。

三是缺乏严格意义上的规范操作。具体可见下图。

图1在操作过程中,没有注意到小棒与小棒连接之处必须是相同的端点对应相同的端点,即如果我们使用了小棒内侧的线段时,所有参与搭建的小棒,都以内侧所在面上的线段端点为连接点,只有这样按照统一规范的要求,才能真实地反映问题。图2在操作过程中没有问题,问题出在小棒上。我们搭建三角形时,都是使用小棒的某一个面,且使用的面是统一的。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小棒有一定的“厚度”,当出现特殊情况“任意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往往无意识中会用到“长方体”内部的“斜边”,而两条短边内部的“斜边”长之和是大于第三条边的。这样一来,当“任意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时,有一些学生自然就产生了认为能搭成三角形的错误现象。

应对策略:

1.“读懂”学生的心理是有效操作的前提。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要想真正让每一个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教师必须要对学生有一个全面、清晰的认识。3个教学片段中学生摆小棒出现的问题,从某一个角度折射出教师不是真正地了解学生,不知道这个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特点,不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具体心理状态,更不知道这些学生的操作能力处在什么样的水平。这样一来,教学中一旦操作起来,面对不熟悉的学生群体,自然很难达成课前的预设效果。为此,课前,教师要深入了解教学对象各方面的特征,全面掌握他们的学习心理,根据学生已有的操作水平,设置有效的操作方案。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直观教学的功能。

2.“读懂”学具的性能是有效操作的条件。日常教学中,教师往往把精力主要用在课堂教学设计上,忽视了对小棒这一类教具、学具的研究与思考,总认为这些常用的学具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从以上教学片段中可以看出,正是由于忽视了小棒的“厚度”,这一不起眼小细节的解读,酿成了无法说服学生认同“任意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的败笔。因而,教师课前钻研教材、研究教法与学法的同时,也应认真分析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具,全面了解教、学具的特点,有效地整合教、学具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尽可能避免教、学具对教学产生的负作用。

3.“读懂”使用规则是有效操作的保证。

学生在使用小棒的过程中,由于没有明确的要求与规范,往往都按自己的理解进行操作。这样做的后果,一部分动手能力强一些的学生,通过模仿等活动,无意识中形成规范的操作方式。而那些动手能力稍弱一些的学生,在缺乏统一、规范的操作活动中,很难达成预设操作效果。因而,教师在每一次操作活动前,应对操作步骤、学具情况、注意事项等有一个清晰交代,学生在规范、有序地操作要求下的活动,针对性强,效率高,负迁移少。

4.“读懂”课堂变化是有效操作的根本。

教学中的机智,体现了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与水平。面对学生操作小棒中出现的问题,教师不应回避它,而应冷静地分析,迅速地找出原因,快速地构建应对策略。这样做可能暂时偏离了教学的预设,花去了宝贵的教学时间,但却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真正帮助学生从操作中感悟,在感悟中发现,在发现中提升。切不可盲目或草草地打发学生在操作中出现的问题。

关注课堂“小棒”之类教学细节,不仅反映出教师对学生、教学的认识与理解水平,更体现出教师的教学智慧。为此,教师要经常从类似“摆小棒”的教学细节中观察、思考教学,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更为合理的解决方案。这样一来,课堂教学才会越来越符合儿童学习实际,越来越符合数学自身的特点。同时,教师的专业素养也在不断地教学反思中得到提升。

二、落实人文关怀,呈现反思的温度

在小学数学教学反思过程中,教师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课堂、教材、教学过程上,容易忽视对教学对象——学生的关注,特别是对学生日常学习活动中一些现象抱怨多于思考,责备多于策略。众所周知,数学教学不仅只是数学知识学习,它还有一项更重要的功能——育人,离开了育人的数学教学,是无人的教学。为此,在日常教学中,应把育人与教学有机地融合起来,提升数学教学的温度,让学生在有温度的教学环境中成长。下面以“找回藏着的明天”为例,谈谈如何呈现反思的温度。

[教学案例]

“老师,我们组就小军没有交作业了。”第三组的小组长一边整理练习册,一边报告着。

“是吗?什么原因呀?”

“不知道。”

“你怎么会不知道呢?”

小组长很委屈地说:“老师,小军什么作业都是这样的。你问他要作业,他说明天带来,可到了第二天,他还是没有。”

确实,小军这孩子如小组长说的那样,各门学科的作业很少能及时完成,各科的老师面对他都头痛,你说他吧,他认认真真地听着,可一转身,什么也没有。如此,时间一长,好像他可以不做作业,他自己习惯了,同学们习惯了,连有些老师也习惯了。

与此同时,小军的学习也一天不如一天,有时甚至连上课也无所谓了。怎么办呢?这样下去总不是个办法。正好今天他的数学作业没有完成(平时数学作业虽然迟些交,但总能完成),得找个机会与他先聊聊。

第一节就是我的数学课,虽然,我没有正视小军,但眼睛的余光能感受到小军有点不自在,可能以为我会在上课时批评他。可一直到下课我都没有提及他作业的事,只是课间改好其他同学的随堂作业时,看他在座位上玩,就很随意地问小军。

“昨晚家里有什么事吗?”

“没有呀!”小军很轻松地说。

“作业怎么没有做呀?”

“不是的,我做了,在家里没有带来。”

小军在说这话的时候,我无意中瞟见他书包里有数学练习册。可能小军感到我发现了什么,本来很轻松的神态。一下子变得拘谨起来。

“老师,我明天一定带来。”小军很尴尬地说着。

我摸着小军的头,意味深长地说,“小军,这可是你说的话哟,明天可不要失信呀!”

“老师,我保证明天一定带来。”

第二天一早,我刚到办公室,小军一路小跑地跑了进来,“老师,我的作业本找到了。”

“是吗?真不错,你很守信用。”

小军不好意思地抓着头笑着。

“小军,老师有个事想向你调查一下。”

小军一听,又紧张起来,“什么事?”

“是这样,老师想了解一下最近大家对老师上的课有什么意见。课上得快不快?上课能学会吗?”

“老师,我喜欢你上课,好玩。”

“作业会做吗?多不多?”

“会呀!不多,做得快十几分钟就行了。就是你布置的思考题,我不怎么会。”

“那你可以把作业做好再做思考题呀!如果你能每天及时把作业交上来,我第一个改你的,如果做得又对又好的话,我给你打一个大红星,怎么样?”

“真的?”

“当然是真的哆!不过你不能告诉别人,其他人如果知道了都比你还早,那你可就没有机会了。”

“好!”小军兴奋地跳着跑出办公室。

小军平时经常拖拉作业,别说作业做得有多好了,能完成就很不错了,自然平时只能看着其他同学你一个,我一个红星,他从来没有得过一个。

在接下来几天里,数学作业一布置,小军再也不东追西跑了,总是利用课后的一点时间及时地把作业做完,并悄悄地拿给我改。我也悄悄地给他批改,对于出现的问题,及时帮他找出来,每次当他全部做对后,都给他画上一个大大的红五星。每天发作业本时,小军都把作业本翻开放在桌子上,让自己的红五星显露着,看着周围又怀疑又羡慕,那种得意劲别提了。

其他同学也在私下里问我:“老师,小军怎么一下子变了?”

“怎么,不好吗?说明小军自觉了,懂事了呀!”

虽然.这种办法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小军拖拉作业的习惯,但如果平时多从一些不引人注目的小事着手,一点一滴地影响着他,相信用不了多长时间,小军会养成按时、按量、按质完成作业的好习惯。

分类与整理教学反思 篇8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在教学设计中,我们从学生的生活实际着手,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数学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在一个生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并在快乐中去学数学。

《分类与整理》是新教材的一节融合《分类》与《统计》的一节新课。本章内容分为两节课,第一课时《象形统计图》,第二课时是《简单统计表》。我们所讲的是第一课时,在此次活动中我们的教案经过了四次的修改,最后敲定了本节课的设计。结合本节课在本单元中的地位及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一、教材分析

《课标》中1——3年级学段目标:“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如数量、形状、颜色)对事物进行比较、排列和分类活动中,体验活动和结果在统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本单元主要是帮助学生掌握初步分类与整理的方法。为此确定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会选择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体验分类结果在不同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帮助学生提高动手操作、团结合作及数学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过程分析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根据班级学生已有的对垃圾分放经验,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矿泉水瓶、废纸等放于讲桌,并巧设情境:“谁能帮老师收拾一下讲桌,使其变得干净整洁?”待学生收拾完毕之后,再追问“你是怎样放的?”学生根据日常老师的要求很容易地引出:瓶子放在一起,废纸放在一起,教师也就很自然地引出分类的概念进而引出课题。由于垃圾的分类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学生很容易产生亲切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也就很自然地形成了数学与生活的链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应该为生活服务,良好地渗透了环保教育。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教师为每组学生精心准备了自制的纸气球,让学生观察“这些气球有什么不一样?”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板书“形状、颜色”,这为后面分气球提供了依据。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看一看,分一分的活动自主选择了分类标准,进而完成分类活动。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去学习,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你能将分好的气球好看地摆在白纸上,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加以记数吗?”这两个问题的设计,既体现了分类的意义,又突出了分类是整理的基础,分类与整理是密切联系的。

学生分完之后,请两名学生上台展示他们小组的分类结果,并将摆出的结果进行说明,这样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汲取身边的素材为学生服务,更是本课的核心思想,所以在学完例1之后,及时整理书桌面上的文具,将班级中的成员进行分类的练习,为掌握分类方法起到了很好的巩固作用,让学生真真切切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三)创设应用,实践体会

用生活中的现成的数学素材为他们留了一个作业“整理自己的小书包”真正的将数学纳入到了我们的生活中,让学生学会去探究生活中数学的美,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三、教学过程的主要修改过程渗透在各教学环节中

(一)导入环节

在初备课时,有的老师用例1的主题图直接引入新课,在交流研讨时觉得这样的引入虽然开门见山,但没有吸引力,孩子缺乏学习的兴趣,于是否定了该种方法;有的老师说为了吸引孩子的眼球,可以自制几个大小、形状不同的漂亮礼盒,让学生在动手分礼盒的过程中引出分类的概念,但又考虑到这样的设计是否会误导学生在学习例1时也会按照大小和形状去分,于是也否定了该种方法;也有的老师说创设整理讲桌面的情境,让学生将乱放于讲桌的书排列整齐来引出分类与整理的概念,但又觉得这应该是学完新知后的巩固练习,放在课的开始难度过大,最后我们觉着“数学就是应该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于是创设帮老师整理粉笔盒的情境,教师将两种不同颜色的粉笔放于讲桌,请一学生帮助分一分,使得老师用起来方便。然而在磨课时发现,这一方法虽然引入新课自然亲切,但粉笔盒不透明,加之粉笔又比较细、小,坐在后排的学生不容易看清,所以在课后的交流研讨后,我们换掉了该种导入方法。

就这样,我们在一次次的研讨中,产生一个个新的想法,又一个个的否定了不合适的设计,最后我们仍然本着数学源于生活又能服务于生活的思想,从身边选择素材,让学生既看得见又摸得着,而且还能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创设了今天帮老师收拾讲桌,分垃圾的情境,从课堂实施的效果来看,这一情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仅亲切自然,而且让学生初步感知了“分类”思想在生活中的作用,也进行了很好的环保教育。

(二)新授环节

在初备课时,我们设计的是“看一看”、“说一说”、“分一分”活动,学生在观察完气球的形状和颜色不同后,教师并没有及时板书“形状、颜色”,然而在磨课时却发现,学生在动手分时,因一年级的孩子小组合作意识还不强,组员根本不听组长的安排,每个人都想按自己的方法分,就出现了争吵现象,有的小组是争得面红耳赤也没有完成最后的分类。

在课后的研讨中,我们把该环节的教学作了适当的调整,将教师的板书放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动手分类之前,让小组长带领组员共同商定一种分类方案并合作完成分类,这样就免去了课堂上你争我吵的现象,而且还节省了分的时间,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让学生感受到由于分类标准不同,所得的结果也不同,体验了分类标准的多样性。在展示交流时,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练习环节

在初备课时,我们只是让学生寻找、列举生活中的分类现象和做教材中的2道习题,后来在试讲时发现让学生一下子就列举出生活中的分类现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极个别学生只能简单说出“衣柜”“口味”,根本说不具体,单一的去做书中的习题,感觉到孩子的积极性不高,所以我们将这一环节也作了修改,设计了如下的练习:

1、同桌快速地将桌面物品分类、整理;

2、将班里的人员进行分类;

3、举例说说校园或生活中的分类现象;

4、将礼盒进行分类。这样习题的设计由浅入深,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分类与整理的现象,数学就在身边,数学是为生活服务的。而最后一个练习的设计,虽然难度最大,但是因为直观形象,加上又有奖品的设立,所以学生分类的热情是高涨的,学习的态度是积极的,练习的效果是最好的。学生能在动手分的过程中真正体会到分类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和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纵观整节课,预设目标基本达成,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分类方法,也感受到了因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也就不同;通过看一看,说一说,分一分的活动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彰显,团队意识得到了增强,同时将德育教育在教学中得到了很好的渗透,真正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虽然我们的教案在一次次的交流研讨中修改调整,把自认为是最好的一种设计呈现在本节课上,然而毕竟预设是有局限性的,从整节课的实施情况来看,不免也留有些遗憾和不足,例如:

1、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时如何灵活有机地处理好课堂中的“动”与“静”调控好课堂秩序,该静则静,该动则动,是值得思考的;

2、学生在分完气球后,展示汇报时教师提到了“一一对应”,可以告诉学生这样摆不仅美观,而且可以清晰的看出哪种气球数量最多,哪种气球数量最少;

3、在给人“分类”时,教师的语言不够严密,把大人、孩子是“放”在一起还是“分”在一起呢?

4、教师在课的最后缺少了对本课的总结。

角的分类教学反思 篇9

《角的分类》是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的教材内容。它的知识基础是角的认识与量角器的使用,新旧知识的发生点是对角分类的初步经验。本节课教学内容有两项:

1、直角、平角、锐角、钝角与周角等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平角和周角形成过程,并根据角的度数进行区分。让学生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来探索新知,体验数学知识再创造的过程。结合课件动态地演示了直角、锐角、钝角,让学生感知一条射线围绕它的端点旋转也可以得到角,为后续的平角与周角的学习埋下伏笔。

学生在二年级就认识了直角、锐角、和钝角,已经对角的分类有所了解。因此课的着眼点定位在角的一边旋转变化,形成各类不同的角。在角边的运动变化过程中逐步认识各类角的度数或度数范围的确定(包括平角、周角这两种特殊角的认识),渗透无限微分的数学思想。为了达成预设目标,教学过程以课件演示及学生动手操作相结合,实现课堂教学动静结合、手脑结合,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同时平角、周角是两类新学的角,对学生而言是新知识,所以对它们的特殊性我强调说明,并着眼比较平角、周角与直线、射线的区别,帮助学生对新角的理解与认识。

学生在操作活动角过程中,没能发现0度角、大于180度小于360度的角(优角),如果给予学生自主讨论思考的时间再充足一些,学生可能会得到更多的发展。还有就是本课教学中学生操作的学具有

分类讨论讲策略 解题之后需反思 篇10

方程|x-5|+4|y+2|=10的整数解共有( )。

A.4个 B.8个 C.10个 D.16个

显然,这是一个与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绝对值的应用有关的问题,是我们学过的内容。

根据绝对值的意义,可知|x-5|≥0,|y+2|≥0。于是先由|x-5|≥0(x为整数)想到|x-5|的值有11种情况。即|x-5|=0或|x-5|=1或|x-5|=2或|x-5|=3或|x-5|=4或|x-5|=5或|x-5|=6或|x-5|=7或|x-5|=8或|x-5|=9或|x-5|=10。这样就得到x的整数值共有21个。把x所有可能的整数值一个一个找出来后,再分别求出对应的y值,然后结合题目条件排除y的非整数值,就能得到方程的整数解共有10个。

正当我为自己能解决竞赛题而高兴时,突然想到:这又不是后面的大题,怎么可能会如此麻烦呢?难道自己走了弯路吗?还是再检查检查吧。

|x-5|是非负数,|y+2|也是非负数,|x-5|与4|y+2|的和为10,x、y为整数,所以|x-5|的值应该有11种情况,嗯,是做到不重不漏了。而对于4|y+2|,它的值不仅是非负数,而且还应当是整数。噢,知道了!根据题意,不能将4|y+2|分开,而要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

对于式子|x-5|+4|y+2|=10。如果从|x-5|人手,x取整数时,它的值确实有11种情况,得出x的整数值有21个,这虽然是正确的。却并不简捷。如果从4|y+2|开始考虑的话,|x-5|的值的情况就比较少了,从而可以减少解题步骤。y为整数,则4|y+2|的值只能有3种情况,即4|y+2|=0或4|y+2|=4或4|y+2|=8,从而可以得到y有5个整数值,接下来求出对应的x的整数值,这样既做到了不重不漏,又减少了麻烦。

解:由|x-5|+4|y+2|=10,x,y为整数,可得4|y+2|=0或4|y+2|=4或4|y+2|=8。

当4|y+2|=0时,|x-5|=10。于是解得x=15,y=-2;或X=-5。y=-2。

当4|y+2|=4时,|x-5|=6。于是解得x=11。y=-1;或x=11,y=-3;或x=-1,y=-1;或x=-|,y=-3。

当4|y+2|=8时,|x-5|=2。于是解得x=7,y=-4;或x=7,y=0;或x=3,y=-4;或x=3,y=0。

所以该方程的整数解共有10个。

指导老师点评:学习数学。一定要注重理解。对于所学知识理解了,掌握了,解决问题也就有了方法,有了策略。解题讲究方法与策略。就能减少不必要的麻烦。解题后要多反思,将好的方法借鉴、应用到以后的学习中。解题不仅要保证正确,还要追求简捷。

责任编辑:潘彦坤

上一篇:水灾应急救援演练方案下一篇:稳定工作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