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脉在现代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的表达

2022-09-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1 概念阐释

1.1 公园的概念

《公园设计规范》中关于公园的定义:“公园是供公众游览、观赏、休憩、开展科学文化及锻炼身体等活动, 有较完备的设施和良好的绿化环境的公共绿地。”

《园林基本术语标准》中关于公园的定义:“公园是供公众游览、观赏、休憩、开展户外科普、文体及健身等活动, 向全社会开放, 有较完善的设施及良好生态环境的城市绿地。”

1.2 文脉的概念

文脉 (Context) 一词, 最早来源于语言学的定义“上下文”, 用来表达语言的内在联系。单个词汇、句子要在其所在段落、文章中才能显示其准确的含义, 这是“共时的”文脉观念;还有“历时的”文脉观念, 如成语典故, 按字面意思常常难以理解, 必须与它的历史背景相联系才有意义。

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 “共时的”表现在公园与城市所处的环境背景条件, 体现横向共时性的特征, 即存在的已知前提条件, 这种存在的现实形态凝聚了人类生存所具有的含义和特征, 城市空间则是它们的载体和容器, 融合着意义与实体[1]。“历时的”来自历史文化方面, 可理解为纵向历时性的公园与城市发展的脉络, 设计应当注重其所在的社会历史文化环境, 反映其文化特征, 体现场所环境的认同感, 保持发展的连续性, 即通常所说的“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因此, 一个城市公园的文脉既包括城市的自然环境特征, 如地质、地貌、气候、土壤和水文等, 也包括当地的人文地理特征, 如历史、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 它是一个综合了地域性的自然与人文的组合。

2 公园景观设计中文脉的主要表达手法

2.1 借鉴

现代园林设计中的借鉴行为, 可以从传统建筑、构筑物、传统工艺品、民俗神话和服装服饰等中借鉴一些形式语言。要明确的是, “借鉴”既要“借”更要“鉴”, 否则就是照搬, 而“鉴”就是要挖掘所借鉴对象的本质, 如贝聿铭先生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建筑及庭院, 借鉴了苏州传统民居的风骨, 但并不是照修了几栋“老房子”, 而是借鉴苏式建筑淡雅的色彩和不高不大不突出的形式;借鉴古典假山的神韵, 用贴石的手法, 以白墙为纸, 做现代的片石假山, 这些都是在认真研究了苏州的建筑与构筑物特点后, 通过借鉴的手法塑造现代的园林景观。

2.2 保留

在城市公园设计中, 场地中原本遗存的一些建筑物、构筑物、树木等承载着场地的历史信息, 记录着人们曾经的生活方式, 连接着过去与将来, 可以籍此找到历史发展的脉络。

公园基址中, 如果有较高价值的文物, 不仅要保留单个构筑物, 同时还要保护文物一定范围内的环境。例如, 在南京、西安等古城中, 多在古城墙遗址上修建了城市公园, 既完整地保护了文物实体, 又为人们营造出历史文化感深厚的公园, 让人们在休闲放松的同时拉近与历史的距离[2]。

比起对建筑物的保留, 对草木的保留更加不易, 因为其脆弱的生命更易被人忽视, 然而对草木保留却有重大的生态意义, 它代表着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历史的延续。例如, 中山市岐江公园在景观设计与施工中, 场地植被被最大限度地留存下来:来自五桂山的野草在铁轨边繁盛蔓延, 成排的大榕树根须摇曳, 木棉花鲜艳的红色花朵尽情绽放, 这些活生生的本土植物曾经承载城市的文脉, 而今继续在公园中恣意生长, 生生不息。

2.3 修复

在城市公园中, 对历史遗存的修复可以按修旧如旧的方式进行, 即巩固其原有部分的结构, 使其安全坚固, 但在材料、形式、肌理等方面都保持与原有部分视觉上的统一。

对于城市公园来说, 设计者不但要修复其文物建筑和景观, 更重要的是修复人们对于城市过去生活的记忆。对城市城市公园的文物景观进行修复, 必须经过详细、科学的论证。通过测绘、摄影、速写等手段搜集尽可能详细的资料, 分析历史的内涵, 而不单纯是重造一个假文物。如深圳市福田原居民记忆公园, 很大程度上就是“村落记忆公园”, 告诉人们现在的深圳再繁华, 也是从村庄启动的。设计者就是用新技术修复了20世纪80年代末城中村的面貌, 公园中的记忆广场, 按视角延伸设置了三组景墙雕塑群, 西南以城市带为背景的当代村落景墙雕塑群、北向以笔架山为背景的传统村落景墙雕塑群均采用新技术做出了逼真的效果, 景墙上展示出人们熟知的城中村效果, 黑白画面与远处的现代化城市背景形成鲜明的对比。广场中心的下沉活动区域, 通过榕树林、水井、座椅等元素再现了福田传统村落的生活场景。由此可见, 修复不一定只是对具体物件的修缮, 也是对生活的记忆与修复。

2.4 转化

转化是直接利用原有景观形态, 转化原有建筑、构筑物等的存在方式, 来达到尽可能保留场地原有特征的目的, 巧妙地利用转化手法, 既可以延续城市的文脉, 又可以使场地重获新生。转化一般可以使用以下两种手法。

2.4.1 转化环境和场地的用途

这种方式把整个环境与场地都保留下来, 场地的信息依然可见, 但场所的用途却被完全改变。如彼得拉兹设计的杜伊斯堡公园, 曾经是拥有百年历史的钢铁厂所在地, 当决定将其改造为公园时, 设计师几乎保留了钢铁厂中所有的场地和构筑物, 并全部赋予新的含义和用途。原有的料仓被改造为儿童游乐园和小花园;废弃材料也被用于公园的建造, 如铁块被拼成金属广场, 工厂中的矿渣、焦炭等废弃物作为植物生长的介质, 由炉渣铺成高炉下的林荫广场, 从场地到植物, 甚至废弃物都被保留下来转化用途, 这样被污染的土壤虽使植物长势不佳, 但正是这种不够理想的植物景观再现了场地曾经的历史, 而且尽量利用低维护的植物可以缓慢恢复当地的生态环境, 可谓一举多得。

2.4.2 转化环境中的建筑与构筑物

在中山歧江公园景观设计中, 设计师就采用了这样的方法。歧江公园的场地原为中山著名的粤中造船厂, 停产后留下了不少造船厂房、起重构架、水电配套设施、机器设备等。原厂址早已残旧, 不能进行完整的工业遗产保护, 所以只能对环境中的建筑物与构筑物进行转化, 用特定工业素材的重组再创造, 形成具有当代美学含义的公共空间。保留下来的船坞经设计拆除了屋顶, 图上红色油漆后变成了工业雕塑, 原来运送船只下水的轨道被改造成景观铁轨穿过公园, 成为人们休闲漫步的场所。

2.5 隐喻

隐喻最初是文学上的一种修辞手段, 用在设计领域, 可以通过暗示、联想、回忆等手法使人领会、揣摩设计隐含的东西。在许多公园中, 用隐喻手法可以把浓厚的地方文化、生态观念或这艺术创想缓缓地向游人展开, 耐人寻味, 其中所暗示的社会含义唤起人们思考, 使设计具有了更深一层的含义。

在深圳东部华侨城湿地花园设计中, 保护生态环境这一主题并没有直接用宣传的文字形式表现, 而是通过一系列隐喻的手法展现。其中的太阳能红树, 是一组错落有致的现代风格的景观小品, 隐喻了湿地植物——红树林, 一路走去, 反复出现的红树林的枝丫提示人们这种原生植物在自然界中的重要生态含义, 在红树顶端防止太阳能板进行能源收集, 再一次从技术方面展示了生态构筑这一设计思想[3]。另外一处湿地廊桥用“红色方舟”的形式进行隐喻, 用钢结构组成双层半下沉式的造型, 纵向延伸至水域, 仿佛水中的一叶红色方舟, 充满震撼力和凝聚力的钢骨架建筑在水边的序列展开, 隐喻对生态危机和生态灾难的拯救。廊桥已经逐渐脱离船舶的写实造型, 所有的含义都隐藏在方舟骨架的光影变换中, 形成活跃的、发人深思的体验空间。

同为东方文化起源的日本枯山水园林, 也是隐喻手法的典型代表, 枯山水看似简单, 其中却蕴藏着使人沉静的力量。被精心耙过的细细白沙象征这大海, 隐喻日本这座岛国的天然环境, 散放的石块象征露出海面的岩石;日本的茶亭建筑在通往茶室的路上, 有散置的石块供人通行, 隐喻通过崎岖的道路才能达到内心修行的。

建筑师格雷夫斯曾说:“隐喻乃是将一种能指的形式从一个恰当的所指转换到另一个所指上去, 因此将含意赋后者。”景观设计师想通过隐喻的手法传递设计意图, 必须与观者有共情的思想, 如果只有设计者单方面的比喻, 观者没有相应的背景知识, 就很难体会公园景观中的文化含义, 从这一点来讲, 隐喻的设计手法用在公园这一开放空间中, 还需要全民文化素养的提高与设计师长时间的探索方能达到效果。

3 结语

城市公园是现代城市当中重要的公共活动场所, 它融合了当地的自然风景与民俗文化, 让民众在休闲过程中不自觉地产生对自身所在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而如何在满足公园使用功能的基础上, 使其景观呈现出更有现代意义的地方特色, 是每个景观设计者需要考虑的问题。延续城市文脉, 尊重场地、尊重历史、尊重文化乃是设计当中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方法, 本文从文脉表达的几种方式入手, 讨论现代公园景观设计中如何更好地运用文脉。

摘要:现代城市公园是重要的公共活动场所, 只有正确运用城市文脉, 才能塑造有特色的地域景观, 唤起人们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基于此, 从文脉的含义入手, 分析文脉在公园景观设计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包括借鉴、保留、修复、转化、隐喻等, 讨论现代公园景观设计中如何尊重自然、尊重文化、尊重历史。

关键词:城市公园,景观设计,文脉,表达手法

参考文献

[1] 庞伟, 张健, 黄征征.景观·实践--广州土人景观作品集[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3.

[2] 金煜.园林植物景观设计[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

[3] 张丹.城市公园设计中文脉的体现[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 2007.

上一篇:浅谈小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下一篇:践行课标理念,搞好作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