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现代诗(精选12篇)
1、卞之琳《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2、《一代人》顾城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3、《回答》 北岛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冰川纪过去了,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
好望角发现了,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
我来到这个世界上,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为了在审判之前,宣读那些被判决的声音。
告诉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我不相信天是蓝的,我不相信雷的回声,我不相信梦是假的,我不相信死无报应。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
4、《春暖花开,面向大海》海子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向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 每一座山 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5、《再别康桥》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蒿,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6、《相信未来》食指 1988年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 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 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 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 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 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
不管人们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 那些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 是寄予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 还是给以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
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
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
诗歌最本质的属性是抒情性。古今诗人和评论家都强调诗歌的抒情性: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陆机在《文赋》中说“诗缘情而绮靡”,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诗者, 根情, 苗言, 华声, 实义”;新月派诗人闻一多、徐志摩等认为情感是比诗的音节这一“外在的质素”更为重要的“质素”, 是一首诗歌的“灵魂”;咱1暂现代派诗人戴望舒也曾说“一个人在梦里泄露潜意识, 在诗歌里泄露隐秘的灵魂”。[2]情感是诗歌的表现核心, 是诗歌解读的重点, 无论是古典诗歌还是现代诗歌都必须准确解读诗歌的情感, 然后才能精准地触摸到诗人复杂而隐秘的灵魂。
然而, 因时代和观念的差异, 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的解读方法毕竟有所不同。古典诗歌解读, 一般重视的是社会历史批评和道德批评, 所以它强调从内容角度来解读诗歌中蕴藏的情感, 像借景抒情、借事抒情、借人抒情、借物抒情等说法, 就是从“景”“事”“人”“物”等内容角度来挖掘诗歌中蕴含的情感。但现代诗, 因为其理论基础是西方形式主义文论, 因而解读其情感, 要更多从形式而不是从内容的角度着手。可令人遗憾的是, 由于不少教师缺乏西方文学理论素养, 因而造成了情感形式解读的缺失。例如, 在常态教学的诗歌解读中, 不少教师往往将现代诗解读等同于现代散文解读, 或者是将现代诗解读与古典诗解读混为一谈, 就是不能从西方形式主义文论角度来解读现代诗的缘故。所以, 我们要真正解读好现代诗, 把现代诗当作现代诗来教, 就必须拨乱反正、正本清源, 加强西方文论学习, 从“陌生化语言”“意象组合”“结构韵律”等角度去解读。
二、现代诗情感解读的基本着力点
陌生化语言、意象组合和结构韵律等是从西方形式主义文论角度解读现代诗情感的几个基本着力点。
(一) 陌生化语言与情感
诗歌艺术发展到20世纪, 在形式追求上走向了极致。这种追求极致形式甚于典型内容的诗歌被称为现代诗。现代诗试图探索有别于古典诗歌的语言表达形式, “陌生化表达”是其最大追求。陌生化表达就是用陌生化语言来表现现代社会复杂变异的生活, 借以抒发自己对社会的深沉思考。陌生化语言是对人们所熟知的语言表达的推陈出新, 其目的是造成感觉上的疏离感, 产生新颖的审美情趣。诗人运用陌生化语言, 可以使诗歌产生新的意趣;而读者关注诗歌语言的陌生化表达, 往往能以此为抓手, 捕捉诗人隐藏在诗歌中的七情六欲。如郑愁予《错误》中的名句“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在表达上有超越常规的地方:一般而言, 用花来比喻人的容颜, 只是说“她的容颜像盛开的莲花”, 或“她的容颜像衰败的莲花”;但这一名句中, 却将这两种情形糅合在了一起, 从而成为了一个意蕴更丰富的名句。因为这个名句将莲花随着季节变迁而花开花落的情景, 与那个深闺中等待丈夫归来的思妇时而满怀期待、容颜焕发, 时而黯然神伤、容颜憔悴的情绪变化天衣无缝地融合在一起, 从而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思妇变化多端的幽怨情绪。思妇的情绪曲曲折折, 起起落落, 与花开花落的莲花景象何其相似。这样的表达看似超常, 实则贴切, 是诗歌外在语言与诗歌内蕴情感高度的契合。
再看, 何其芳现代诗《秋天》的第二节: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
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
芦篷上满载着白霜,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初读这节诗, 有几处语言上的陌生化表达耐人寻味。为什么是“向江面的冷雾”而不是向“笼罩着冷雾的江面”“撒下圆圆的网”?“乌桕叶的影子”能收起吗?“白霜”为什么用“满载”来支配?能说“秋天”“游戏”吗?但细品诗歌超越常规的语言表达, 诗人变异语言中所内蕴的深邃情感便浮出水面。“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而不是“向笼罩着冷雾的江面洒下圆圆的网”, 即强调“冷雾”意象, 一方面照应标题“秋天”;同时, “冷雾”意象自然营造出清冷的深秋氛围, 有助于传达渔夫在清秋时节悠闲的情感。为什么“收起”的是“青鳊鱼似的乌桕叶影子”?其一, 从意象的角度来看, “乌桕叶”的意象更符合诗歌的意境。请看文中对“乌桕”的解释:“乌桕”也叫“桕树”, 落叶乔木, 叶子互生, 略呈菱形, 秋天变红, 所以, “乌桕叶”的意象更能表现秋天的意境。其二, “青鳊鱼”是实的物象, “乌桕叶的影子”是虚象, 用“青鳊鱼”来修饰“乌桕叶的影子”, 淡化了物质的收获, 强化了精神的收获, 这不仅与后面“满载着白霜”和“轻轻摇”等内容相照应, 同时暗示了收获劳动快乐与悠闲生活情调的主题。“芦篷上满载着白霜”, 为什么用“满载”而不用“覆盖”?“满载”一方面形象地写出了白霜的浓深, “满载白霜”同时也隐喻收获之少, 这与下一行诗句中“轻轻摇”等内容也能照应。诗意突出了物质的清淡, 但同时又升腾了精神的愉悦,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摇动着渔夫淡泊清闲的生活态度, 弥散的是诗人绵绵的诗意。“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为什么用“游戏”, 而不用“满载”, 让我们先来看一下游戏的定义, 游戏以直接获得快感 (包括生理和心理的愉悦) 为主要目的。诗人借渔夫“游戏”的体验告诉读者:劳动是愉快的, 生活是富有情趣的, 物质的收获远不如精神的愉悦更值得追求。
通过上述诗歌语言的分析, 我们可以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有时候利用现代诗语言的“矛盾”和“纠结”, 可以很准确地把握诗歌复杂的情感内涵, 完成对复杂作品的解读。诗人何其芳早期在谈诗歌创作时曾这样追求诗歌语言的“陌生化表达”:“我曾有过一段多么热心的时间虽说多么短促, 我倾听着一些飘忽的心灵的语言。我捕捉着一些在刹那间闪出金光的意象。我最大的快乐或酸辛在于一个崭新的文字建筑的完成或失败。”[3]朱自清说:“就一首首诗说, 我们得多吟诵, 细分析;有人想, 一分析, 诗便没有了, 其实不然。单说一首诗‘好’, 是不够的;人家要问怎么个好法, 便非先做分析的工夫不成。”咱[4]67显然, 这里所强调的诗歌分析就包括陌生化语言的分析。
(二) 意象组合与情感
现代诗论认为, 诗歌意象和语言组织的分析是了解一首复杂作品的主要切入口, 解诗就是依从作品的意象和语言一层层挨着剥开去, 即遵从作品自身内部的逻辑性进行细读、思索和玩味。咱[4]所谓意象, 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 意象是寓“意”之“象”, 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现代派诗人唐湜把自己的注意力更多集中在对意象的关注和破解上, 他说:“在诗人, 意象的存在一方面由于诗人对客观世界的真切的体贴, 一种无痕迹的契合;另一方面又是客观世界在诗人心中的凝聚, 万物皆备于我。”他还认为:“意象当然不是装饰品, 它与诗质间的关联不是一种外形的类似, 而应该是一种内在精神的感应与融合, 同感、同情心伸缩支点的合一。”咱[4]198这一观点直接点出了意象与情感之间“物我合一”的关系。当然, 很多现代诗在意象选用上不止局限于运用一个核心意象, 而是在核心意象运用的基础上再构建一组意象群, 采用意象叠加的艺术方法来形成意境, 传递情感, 也即意象的群体运用、组合运用是现代诗的一大特征。所以, 解读诗歌的意象以及意象的组合方式往往能理清诗歌的抒情脉络, 探究诗歌幽深丰富的情感世界。
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 是诗人以在日寇铁牢中真实的生活感受为基础写下的一首撼人心魄的诗歌。卞之琳先生评价说:“单从艺术上看, 这首诗也应算是戴望舒生平各时期所写的十来首最好的诗篇之一。”这首诗, 我们分析其前半部分的意象运用及组合方式就可感知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春天, 堤上繁花如锦幛,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江南的水田, 你当年新生的禾草
是那么细, 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尽那边, 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首先, 诗人创造性地运用了核心意象“残损的手掌”。“残损的手掌”既是实指, 因为诗人此时身陷囹圄, 遭受折磨, 因伤致残;又具有象征性, 这一意象能让人联想到在敌人铁蹄与刺刀蹂躏下国土的破碎残损, 用“残损的手掌”摸索“残损的国土”, 诗人内心的悲壮自然不言而喻。
其次, 诗人运用了一组与国土相关的意象群来表达对受苦受难国土的深切悲悯之情。“灰烬”“血和泥”“微凉的湖水”“长白山的雪峰”“黄河的泥沙”“江南水田的蓬蒿”“岭南寂寞憔悴的荔枝花”“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一连串的意象如电影镜头一般迅速地摇过, 这是诗人心中想象的破碎苦难的国土, 但却饱蘸着诗人真切的情感, 诗人的情感如同这动态的意象群一般, 倾泻出对国土被蹂躏、河山被侵占的焦虑悲愤之情。
再次, 诗人组合意象的方式也值得深究。“土地”所领起的一系列意象中既有概括的意象, “这一角”和“那一角”;还有具体的意象群, “长白山的雪峰”“黄河的泥沙”“江南水田的蓬蒿”“岭南寂寞憔悴的荔枝花”“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除此之外, 更有一个颇显突兀的意象———“这一片湖”的意象。从意象组合的方式来看, 至少有两个问题值得深究: (1) 这一连串的意象是按怎样的组合方式排列的? (2) “这一片湖”的意象到底是属于概括意象还是具体意象?让我们先来探究第二个问题。有人说, “这一片湖”的意象具体是指诗人的家乡——杭州西湖, 这样的解读看起来非常顺理成章。但考虑诗歌语言的运用, “这一角”“那一角”“这一片湖”三个指示代词所领起的意象应该属于同一类意象, 也即概括性意象。这样一考量, “这一片湖”的意象解读成“每个中国人心中深爱的自己家乡的一片湖”应该更为准确, 在内容上可与前面的“这一角”与“那一角”相照应;在情感上能为下面的诗句张本:我们的家乡本该这么美, 可现实是在日寇铁蹄的蹂躏下, 家乡自北到南都是沾了“血和灰”, 都沾了“阴暗”。综上分析, 诗节意象的组合方式就比较显豁了“:土地”后面所领起的前四句诗 (不包括括号内的诗句) 首先构成意象组合上的并列关系, 从宏观的视角向读者展示了一幅灾难深重、山河破碎的图景。接着诗人的想象由北到南, 以一组动态的意象群再次构成一组并列的诗句, 对苦难国土的悲悯情感似决堤的洪水喷涌而出, 达到了追求诗歌情感本质的效果。
通过以上分析,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诗歌的创作过程, 实际上是诗人根据自己的审美要求, 精心选用意象, 并按意象组合规律, 更好地形成意境、传递情感的过程。所以在读诗时, 如果能将注意力集中在对意象运用的揣摩及意象组合方式的研究上, 自然能破译出诗歌或显或隐的情感密码。
(三) 结构韵律与情感
拿诗歌与其他文体相比较, 诗歌的形式, 也即结构与韵律最为鲜明, 无论是分行表达韵律节奏, 还是标点等的运用都能体现出诗歌独特的“诗性”。既然诗歌重视形式, 那么读者将诗歌的形式作为解读的重要抓手, 往往能捕捉到诗人最敏感的情思。
比如, 冰心的小诗《纸船》第一节, 从结构和韵律看就极富形式感, 准确解读好这些形式就可以探知女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
我从来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到海里。
首先, 从诗歌分行表达的结构形式来看, 分行体现了节奏韵律, 每一行的自然停顿, 造成抑扬顿挫、一咏三叹的抒情氛围。《纸船》是少女冰心背井离亲、远赴他乡的倾情之作, 诗句中的情感是令灵魂都震颤的忧伤和苦恼, 分行所营造的抒情基调与这种情感是无痕迹地契合。
其次, 从诗句的结构来看, 首句与第三句各为11字, 字数相等;第二句和尾句, 一句6字, 一句8字, 字数不等, 但为了结构上的整齐, 第二句在两个“留着”间加了破折号。这样表达, 固然有为了结构整齐的考虑, 但从情绪表达的技巧来品, 则玄机重重。“留着———留着”的叠加, 已经营造了很浓郁的抒情氛围, 中间再用一个破折号, 语气拖长, 抒情少女绵绵不绝的思绪就自然流淌出来。再来品“一只一只”的叠用, 如果用散文体语言来表达, 也可以用“一只只”, 但“一只一只”节奏感更强, 而且体现了叠纸船时的过程之慢、心思之细、用情之专, 这样表达, 才能把少女背井离乡、只身一人远涉重洋时那“令灵魂都震颤的忧伤和苦恼”抒发出来。
再次, 从诗歌的韵律来看, 其一, 韵脚“纸”和“里”押的是仄声韵, 有助于表达百转千回的愁绪。其二, 诗句具有强烈的节奏感, 以首句为例, “我|从来|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诗句的节拍很整齐, 有乐感,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基于节拍和结构的考虑, 诗人创造性地运用“妄弃”一词, 体现了诗歌语言凝练、典雅的特点。用缓慢、深情的语气来朗读, 自然能体悟出诗人思念中掺杂着忧伤的情绪, 鲜明地体现出诗歌与生命节奏、内心节律相呼应的歌唱的特点。
综上分析, 纸船的第一节完全属于典型的诗歌语言, 形式整齐, 韵律鲜明, 只要读者一开口, 通过诗歌分行、节奏和韵律所营造的诗歌内在情绪很容易就感染读者, 引起读者的共鸣。可以这么说, 解读诗歌的表达形式, 其实就是解读诗歌的情感内蕴、解读诗人的心灵密码, 而这一点恰恰在常态的现代诗教学中最被忽视。因而, 践行对诗歌的形式解读就显得尤其迫切而重要。
三、结语
诗的本质属性是情感性, 现代诗也不例外。现代诗重形式, 但其任何形式和技巧的运用都是为抒发情感而服务的。现代诗情感的解读有方法、有原则, 读者只有依循现代诗语言组织、形式运用、思维展开的规律, 才能准确地解读出诗歌内蕴的情感。以现代形式主义诗论为依据, 根据现代诗解读的方法分析文本、组织教学, 力争把现代诗教成像现代诗, 培养初中学生必要的现代诗鉴赏能力, 使现代诗教学不落入误区, 使学生能真正走进现代诗的艺术殿堂, 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这应成为初中现代诗教学的追求和方向。
参考文献
[1]孙玉石.中国现代诗歌艺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52
[2]唐利群, 李怡.情绪:中国新诗的欣赏核心 (上) [J].中学语文教学, 2010 (9) :17~20
[3]孙玉石.诗人与解诗者如是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239
我们阅读现代诗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要知人论世
鲁迅说:“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就是说在鉴赏诗歌时,既要明确诗人的创作背景,了解其写作动机,又要从整体上把握诗人的情感态度。如闻一多的《一句话》: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
这话教我今天怎么说/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等到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
闻一多说:“诗人主要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1925年,他留美回国,看到的是封建军阀统治下的黑暗现实和民不聊生的景象,于是用“一句话”表达出对理想中的中国的热切期盼,用自己的全部情感讴歌了一个永恒的爱国主题。
二、要抓住诗眼
诗眼是诗歌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关键语句,是诗人精心构思的语句,是诗歌“立言之本意”。要抓住就要抓住诗歌中反复出现的句子或诗歌的背后一节。如《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就是全诗的“诗眼”,表现出作者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死水》中的“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表达了作者创造新世界的强烈愿望。
三、要分析意象
意象是诗人的主观感受和客观事物相融合的产物,是通过诗人的选择与锤炼,重新组合后产生的一种含有特殊意义的语言形象,是诗人借助客观事物来表现其内心世界的结果。如余光中的《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在这首诗中,作者连续使用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来揭示自己的思乡之情、思人之苦,表达了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的思想感情。
四、要知晓抒情
诗歌的抒情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直抒胸臆,即在诗歌中直接表现作者的情感态度;一种是间接抒情,即在写人、叙事、写景、状物的过程中渗透作者的感情,主要有寓情于事和寓情于景两种形式。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首诗采用了间接抒情和直接抒情的手法,借助一只鸟的形象抒发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真情。
五、要明确手法
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因此我们要掌握诗歌的各种表现手法,如比兴、拟人、夸张、对偶、排比、衬托、反复、象征、以动写静、小中见大、虚实结合、托物言志等,这样才有助于披文入情,更好地理解诗歌内涵。如臧克家的《三代》:
孩子/在土里洗澡/爸爸/在土里流汗/爷爷/在土里埋葬
诗歌运用排比句式,为我们刻画了一辈子都“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形象,写出了他们世世代代与土地为伴的艰辛,既有对农民的同情,更有对农民的礼赞。
优美的现代诗
行走 暗夜 星光并不温柔 一个人低头 风中行走 黑色帽沿 遮住双眸 凝固着哀愁 任眼泪流或不流 偶尔与人 擦身而过 没有谁会 稍做回首 是否 这样不停行走 就能抵达传说中那 清洗伤的渡口 热爱生命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雨航现代诗选集
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 既然钟情于玫瑰 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
既然目标是地平线 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
只要热爱生命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怀想 我不知道 是否 还在爱你 如果爱着
为什么 会有那样一次分离
我不知道 是否 早已不再爱你
如果不爱
为什么 记忆没有随着时光
流去 回想你的笑颜
雨航现代诗选集
我的心 起伏难平
可恨一切 都已成为过去 只有婆娑的夜晚 一如从前 那样美丽 只要彼此爱过一次 如果不曾相逢 也许 心绪永远不会沉重 如果真的失之交臂 恐怕一生也不得轻松
一个眼神
便足以让心海 掠过飓风
在贫瘠的土地上 更深地懂得风景 一次远行
便足以憔悴了一颗 羸弱的心
每望一眼秋水微澜 便恨不得 泪水盈盈 死怎能不 从容不迫 爱又怎能 无动于衷 只要彼此爱过一次 就是无憾的人生
雨航现代诗选集
也许
也许,永远没有那一天 前程如朝霞般绚烂 也许,永远没有那一天 成功如灯火般辉煌 也许,只能是这样 攀援却达不到峰顶 也许,只能是这样 奔流却掀不起波浪 也许,我们能给予你的
只有一颗 饱经沧桑的心 和满脸风霜 我不期望回报 给予你了 我便不期望回报 如果付出 就是为了 有一天索取 那么,我将变得多么渺小
如果,你是湖水 我乐意是堤岸环绕 如果,你是山岭
雨航现代诗选集
我乐意是装点你姿容的青草 人,不一定能使自己伟大
但一定可以 使自己崇高 永恒的心 岁月如水 流到什么地方 就有什么样的时尚 我们怎能苛求 世事与沧桑 永不改变的 是从不羞于见人的 真挚与善良 人心
无论穿什么样的衣裳 都会 太不漂亮 默默的情怀 总有些这样的时候 正是为了爱 才悄悄躲开 躲开的是身影 躲不开的 却是那份
雨航现代诗选集
默默的情怀 月光下踯躅 睡梦里徘徊 感情上的事情 常常 说不明白 不是不想爱 不是不去爱 怕只怕 爱也是一种伤害 给我一个微笑就够了 不要给我太多情意 让我拿什么还你 感情的债是最重的呵 我无法报答 又怎能忘记 给我一个微笑就够了 如薄酒一杯,像柔风一缕 这就是一篇最动人的宣言呵 仿佛春天 温馨又飘逸
背影 背影 总是很简单 简单
雨航现代诗选集
是一种风景 背影 总是很年轻 年轻 是一种清明 背影 总是很含蓄 含蓄 是一种魅力 背影 总是很孤零 孤零 更让人记得清 但是,我更乐意 为什么要别人承认我 只要路没有错 名利从来是鲜花 也是枷锁 无论什么成为结局 总难免兴味索然 流动的过程中 有一种永恒的快乐
雨航现代诗选集
尽管,我有时也祈求 有一个让生命辉煌的时刻
但是,我更乐意 让心灵宁静而淡泊
我知道 欢乐是人生的驿站 痛苦是生命的航程
我知道 当你心绪沉重的时候
最好的礼物 是送你一片宁静的天空
你会迷惘 也会清醒 当夜幕低落的时候 你会感受到 有一双温暖的眼睛
我知道
当你拭干面颊上的泪水
你会灿然一笑 那时,我会轻轻对你说
1、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徐志摩那首《再别康桥》中的名句,从上世纪30年
2、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名句。
3、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臧克家纪念鲁迅的诗句,他的另一首《老马》也很有名——“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4、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当代诗人北岛《回答》中的句子,经典,凝炼。北岛更重要的是一个时代、一个流派、一种风格的开拓者,而不是诗人本身。
5、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当代诗人顾城的句子。这首《一代人》全诗也只有这一段句子。对于顾城的诗,也许我仅仅就喜欢这一句,但有这一句也就够了。
6、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桥下看你
中国白话诗人卞之琳的代表作《断章》中的句子,此外,我是再也不知道这位老先生还有什么作品了。
7、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冰心老人是散文家,但她的这一句诗也非常好。
8、爱不仅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厦门女诗人舒婷的《致橡树》,这首诗一出手即开始流传,估计当年的文学青年,和现在的时尚青年应该没有不知道的。
9、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诗人海子的一句名句,他的诗纯朴而天真,似乎没有什么修饰,却受到了绝大多数的人喜欢。后一句尤其是受到了房地产商的喜欢——SHIT!
10、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宋·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山坡羊·潼关怀古》
元·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蒲东寺怀古》
唐·元稹
小红骨贱最身轻,私掖偷携强撮成。
虽被夫人时吊起,已经勾引彼同行。
《赤壁》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登金陵凤凰台》
唐·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蜀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台城》
唐·刘禹锡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江南》
唐·杜牧
车书混一业无穷,井邑山川今古同。
戊辰年向金陵过,惆怅闲吟忆庾公。
《君山》
唐·刘禹锡
属车八十一,此地阻长风。
千载威灵尽,赭山寒水中。
《春草官》
唐·刘长卿
君王不可见,芳草旧宫春。
犹带罗裙色,青青向楚人。
《易水》
唐·马戴
荆卿西去不复返,易水东流无尽期。
落日萧条蓟城北,黄沙白草任风吹。
《姑苏台》
唐·陈羽
忆昔吴王争霸日,歌钟满地上高台。
三千宫女看花处,人尽台崩花自开。
《景阳台》
宋·徐铉
后主忘家不悔,江南异代长春。
今日景阳台上,闲人何用伤神。
《吴宫》
唐·陆龟蒙
香径长洲尽棘丛,奢云艳雨只悲风。
吴王事事须亡国,未必西施胜六宫。
《桃叶渡怀古》
清·曹雪芹
衰草闲花映浅池,桃枝桃叶总分离。
六朝梁栋多如许,小照空悬壁上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宋·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马嵬怀古》
清·曹雪芹
寂寞脂痕渍汗光,温柔一旦付东洋。
只因遗得风流迹,此日衣衾尚有香。
《梅花观怀古》
清·曹雪芹
不在梅边在柳边,个中谁拾画婵娟。
团圆莫忆春香到,一别西风又一年。
《青冢怀古》
清·曹雪芹
黑水茫茫咽不流,冰弦拨尽曲中愁。
我们总结出《经典释文·毛诗音义》中表示知庄章声母字的反切声类有十二个:张类、勅类、直类;侧类、出类、仕类、所类;之类、昌类、食类、式类、市类。1涉及到的反切上字有:知——知张珍陟竹 (丁) , 彻——勅, 澄——直治持陈;庄——庄侧, 初——初楚, 崇——士仕助, 生——所色;章——诸之照真章者周支, 昌——尺昌川, 船——顺绳, 书——始式书许诗手失伤, 禅——市垂上时常;日——如汝而入。
王怀中先生 (2009) 曾针对《经典释文》声母反切上字做过系联, 认为存在以端切知、以透切彻、以定切澄的情况, 并给出了被切字和切上字的统计数据 (不仅限于《毛诗》P40) :
系联中, 我们发现几组以端切知的类隔切:着[著]丁略反;長丁丈反;追對迴反。王先生将“丁”归为丁类甲组, 同类反切上字如都、多, 都属于端母。“对”归为乙组, 只有一个字, 字下举例“追”字的两个反切形式, 即丁回反、对逥反。并说明“陆氏反切中‘回、逥’作为下字相互系联的例字, 敦:都回反、都逥反, ‘回、逥’两韵母相同, ‘丁回、对逥’实为一音, 据此可将‘丁、对’系联。”2然而笔者确认为, 将“丁2”与“对”及与其他端母反切上字简单系联却需再讨论。
清钱大昕认为“古无舌上音”, 舌上音原属舌头, 先秦文献中存在大量以端切知的资料, 王力先生也说过:“在《经典释文》的反切中, 大量事实证明, 直到隋代, 知系还没有从端系分化出来。”3但是陆氏在选取反切上字时, 对于知母字绝大多数采用的还是“知张珍陟竹”等知母字, 即以知切知, 而以端切知的字“鵽1/縶1/輒1/著29/輖1/窋1/貯1/斸1/柱2/駐1/涿2/啄1/椓3/琢7/斲4/斵1/綴10/綴2/綴3/轉1/中147/衷3/絺1/長2/長359/長1/長1/長1/惙1/畷1/輟5/傳1/輟1/椓 (涿) 1/謫1/衷1”却均采用“丁”作为反切上字, 未用其他端母字。如果说《经典释文》端知混切, 陆氏完全没有舌上音的音感, 那么为什么没有出现以知切端的情况呢? (以彻切透切定切端只用“彻”为切上字, 以澄切定只用“澄”字。以知切端无。) 在《毛诗·伐木》“伐木丁丁, 鸟鸣嘤嘤”的“丁”字下注音:丁, 陟耕反。陟为知母字, 而且也专为知母字作反切上字, 且并没有以知切端的现象出现, 如株, 陟朱反。可见陆氏的观念中“丁”有知母读音的分化倾向的。
再者, 《经典释文》的成书年代约在605~608年, 只比陆法言的《切韵》早了十几年, 二者仍属于同一时代, 所以两书所反映的语音面貌关系非常紧密。而《广韵》与《切韵》反映的是同一音系, 所以将《释文》的音切与《广韵》进行比较可以讨论陆氏语音中反映出的魏晋六朝时期知系声母的读音。
在《广韵》中“丁”字是读同“陟”的知母字的。《康熙字典》子集上一字部“丁”字下:“《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当经切, 又《广韵》《集韵》《韵会》中茎切, 音朾。后一个音所举的例子就是《诗经·小雅·伐木》一章。中朾, 知母。由此可知“丁”这个字在《广韵》时是个多音字, 作为反切上字在《释文》中应该表示两种声母, 一种如“倒, 丁老反”中表示[t], 这个音与“对”同, 属于端母 (以下称为丁1) 。另一种表示的是知母[] (以下称为丁2) 。我们可以猜想, 《释文》时代舌上音即使并没有明确分化出来, 但是却有分化的倾向, 是否当时“丁”字作为端母和知母的读音并不相同, 可以区分, 所以作为两种读音担任了反切上字的职责。这点在王怀中先生所说以端切知的“追”中也有所反映。
其实追也是多音字, 一为《唐韵》陟隹切, 即[t uei], 表示追逐, 即现在最常见音;一为又音, 《集韵》《韵会》《正韵》都雷切, 音堆, 表示雕琢义。《释文》用“多”切“追”即为此音, 以“对”切“追”下注:“追, 对逥反, 雕也。” (《毛诗·棫樸》P91) 再看“追”字的反切上字“对”、“多”归为以端切端, 显然王先生也意识到了“追”存在读端母的情况。所以“对”应与“多”系联为一类, 仍属于丁类。然而, 据统计“追”字反切上字使用了三个:丁 (5次) 、多 (1次) 、对 (1次) 。“追”字的知母字音所表示的追逐义均使用了“丁”为反切上字, 在表示在表示雕琢义时采用的都是端母的“多”“对”为切上字。所以虽然是类隔切, 却仍可以分别。以“丁”为反切上字的以端切知类切语数及切次, 明显高于其他以透切彻、以定切澄, 这也是我们怀疑“丁”为以端切知的原因之一。
所以“丁”作为反切上字应该分成两类, 丁1归到丁类, 张类反切上字应加上丁2, “对”与“丁1”系联。可见丁回反、对逥反, 不应系联成为一类, 以“丁”为切上字的“辙”等36个字读音应与张类同, 虽然属于类隔切, 但是分化倾向明显。
参考文献
[1]陆德明, 《经典释文》, 中华书局, 1983年9月
[2]王怀中, 《经典释文》陆氏音系之声类声母研究, 陕西师范大学博士论文P, 2009.4
[3]万献初, 《经典释文》音切类目研究, 武汉大学博士论文P, 2002.5
【关键词】小学语文;现代诗教学;苏教版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为了丰富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为学生配备了不少的现代诗歌,一方面,让学生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能够了解更多的文体形式,进而提升学生文化认知水平;另一方面,以现代诗歌为载体,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课程的教学提升学生写作水平以及情感表达的能力,进而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获得多方面的发展。因此,现阶段,一线小学语文教师以苏教版小学教材为载体,开展小学语文现代诗歌教学探究,对于整个小学语文教学水平的提升有着显著的现实意义。
一、文化知识有效教学,强化学生现代诗歌学习的基础
小学语文中现代诗歌的教学往往与其他课文教学一样,需要一定的基础知识来为课程的学习做充足的准备。因此,从这一角度,教师要按照传统的语文课文教学方法,对学生基础的文化知识做必要的要求,以使得学生能够在课前做好课文学习的准备。而另一方面,诗歌又不同于传统的课文教学,虽然现代诗歌相对课文来说比较精炼,但是优美地朗读一首现代诗歌往往比流利地朗读一篇课文更有难度。因此教师在实际的诗歌教学过程中,还要严格地要求学生借助词典的帮助来对诗歌中的生字单词做深入地理解,进而为诗歌的有感情朗读做好充足的准备。
例如在苏教版《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这一首现代诗歌的教学准备中,教师就能够发现,这篇诗歌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带有一定的难度,整篇诗歌中也会有部分的生字单词。因此,在诗歌教学之前,教师就要求学生凭借自己之前的语文知识学习成果并借助工具书对整个诗歌进行预习,进而为诗歌的学习做好准备。而在实际的诗歌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当首先对其中例如敞开、芬芳、沃野、鸣禽等单词进行讲解,进而帮助学生以良好的文化基础开展对于诗歌的学习,使得学生能够通过诗歌不仅感受到祖国风光的美好,并能够通过诗歌的朗读表达出自身对于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二、配乐朗读,提升学生对于诗歌意境的理解
诗歌不同于普通的文章,其往往带有浓烈的情感色彩。因此,在诗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仅仅对诗歌的体裁或者是内容进行简单的介绍,而应当结合现代诗歌创作的背景以及实际的内容,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情感,并通过诗歌朗读欣赏以及诗歌自我朗读来将这种情感有效地表达出来。这样学生对于诗歌的意境才能有更深的体会,而其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也能得到更大的收获。
随着学校对于小学教育的支持与关注,不少小学都完成了多媒体教学设备的配备工作。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的帮助,以学生跟读、学生配乐朗读的形式来强化学生对于诗歌的体会。例如,在《我们爱你啊,中国》这首诗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备课时可以在网络上下载相关的配乐朗诵资料,然后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借助多媒体,让学生先跟随网络教学资源,在背景音乐下轻声地朗读,体味作者对祖国的那种热爱之情。之后,在学生流利朗读课文后,教师可以纯背景音乐配乐的形式,让班级部分学生进行诗歌的朗诵,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的音调随着背景音乐的旋律不断地变化,学生对于祖国的热爱之情也能随着诗歌朗诵的进行而不断地被展现出来。在这种教学形式下,现代诗歌除了基本的知识和体裁外,学生更能够对整个诗歌意境以及表达情感的方式有更深入地了解,进而小学语文现代诗歌的教学效果也能够得到显著地提升。
三、模仿写作,让学生对于诗歌有更深入地探究
在诗歌教学完成后,为了强化诗歌教学的效果,教师往往会采用生词默写、诗歌背诵以及默写的形式来巩固学生对于诗歌的记忆,进而强化学生应试的能力。但是这种模式并不能将诗歌教学的效果完全地释放出来。现代诗歌的体裁、内容、手法更能贴近我们的学生,也更能够让学生理解。因此,在诗歌教学完成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平时积累的素材,按照教材诗歌的载体对诗歌进行模仿写作,进而让学生在诗歌学习后又能够获得新的情感表达方式,整个课程教学的效果被不断地拓展开来。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诗歌的创作也能够对原有的诗歌有更深入地探究,对新的写作模式有更多的了解,进而小学语文整个教学效果在学生文化水平的提升中被凸显出来。
小学语文教学中诗歌作为一种有效的情感表达方式,对于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有着非常大的帮助,而现代诗歌与传统课文的不同,除了基本的知识以外,现代诗歌更加注重对于情感的表达。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强化学生基础的文化知识积累,为学生现代诗歌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等教学工具,以配乐朗读的形式,提升学生对于诗歌意境的理解;最后,在诗歌教学完成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模仿写作,让学生对于诗歌有更深入地探究,进而巩固和拓展整个诗歌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红银.苏教版小学语文现代诗教学探析[J].小学教学参考,2012(21).
[2] 周登峰.现代诗教学管窥与反思[J].小学教学参考,2013(28).
诗,好久不见了,自从高中毕业后我就再也没有理会过你,你在我心中永远是装着满满的忧伤、孤单与回忆,不过很纯很美,我怕对你执迷不悟,所以想暂时离开一会,对不起,让你沉睡了那么久,我一直都有想起你,只是仓促的生活,也让我没有勇气再恢复你的美丽。那么多人欣赏你,赞美你,并陶醉在你的意境当中,相信我,我会让你变得更美丽。
诗,两年了,属于我的那部分一直在笔记本里,不像你的同伴,日日被不同的人翻阅着,我知道你不会怪我,因为是我创造了你,你期待的是我的那些源源不断的心事,看着我的成长,我的进步,那样才可以将你改写,也可以让你体验更多不同的形式与风格。也许我让你失望了,我给你的只是简单的语调,简单笔画组成的简单句子,但是我很喜欢,所以你也不会介意,你愿意当我的忠实听众,并乐于分享我的喜和忧,你就像我的一个知己,任何时候都愿意陪伴我。我想你了,我很想拿起笔,将你续写,可是我介意,是我输不起,是我不够自信,岁月带给我的.,只有愈渐增长的年纪,曾经我和你说过的梦想,亦渐行渐远,我没有把握我笔下的你是否有人喜欢。
诗,我说这些话是不是很可笑,都没人在乎的东西我却耿耿于怀。我想起几米的一句话,我总是在最深的绝望里遇见最美丽的惊喜。每次我向你诉说完后,就算是无底洞也可以看见绝美的月光。在晴天,我会想起你,在雨天,我也会想起你。现在,没有阳光也没有雨,只有一颗舍不得入睡的心,在思考,在奢望,我不知道在思考,在奢望些什么,诗,你懂吗?以前你是最懂我的,很多话我也只想对你说,你会像以前那样为我解围吗?我似乎迷失了自我,越来越本我了,我拿起笔,思绪乱成一团,你也把我没办法了。你还会相信我吗?你会给我希望吗?我可以亲手点燃吗?诗,天气很冷,我的手也冷,心也冷,拿起笔,不知道怎么开始。
诗,我希望你能够相信我,因为只有对你,我才没有隐藏,你知道我写的每一字句的意思,只有你才明白我的暗号。
2. 佛说:今生种种皆是前生因果。
3. 应作如是观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4. 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5. 尽其心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其天。
6. 戒定慧表现在日常生活上,有种种的形态,善财童子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就是最好的例子。有时候我们看他破戒,事实上并不然,反而那些作法,是真正的持戒。
7. 心清自然凉,心诚自然灵。
8. 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9. 多讲点笑话,以幽默的态度处事,这样子日子会好过一点。
10. 忧悒清远的气韵,是遥远的不可触及的忧伤,如微云孤月,只能遥望那天涯的距离。
11. 说话不要有攻击性,不要有杀伤力,不夸已能,不扬人恶,自然能化敌为友。
12. 生、老、病、死、忧伤和失望,跟自己不喜欢的人在一起,永不满足的欲望,这些存在的属性都是苦!
13.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14. 一年老一年,一日没一日,一秋又一秋,一辈催一辈一聚一离别,一喜一伤悲,一榻一身卧,一生一梦里寻一夥相识,他一会咱一会那一用生命去诠释你的逢场做戏。
15. 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16. 佛曰:一切皆为虚幻。
17. 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18.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19. 其实爱美的人,只是与自己谈恋爱罢了。
20. 透过信心、良好的德行、努力、禅定,以及观察体验真理,了解和实行同时并进,常做正确的思考,就已除去大烦恼。
7986年,本刊前身《诗歌报》携手《深圳青年报》举办了一场大规模的“中国现代诗群体大展”活动。这次大展共发表了64个诗歌流派、700多位诗人的作品和宣言,对正处在蓬勃生长期的第三代诗歌进行了一次空前的集结与展示。这次大展在中国当代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以最具異端性的作品和言论,打破了当时僵化保守的文化和出版体制,让当代诗歌的新生力量得以冲出冻土,自由生长。大展是一块里程碑,从那以后,更为真实、更加生动、更具现代性的诗歌写作逐渐成为诗坛的主潮。大展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功能和激励作用,中国当代诗歌创造的潜能藉此得到巨大激发。大展是中国当代诗歌史上的辉煌时刻,铭刻着当代诗歌写作者最美好的青春集体记忆。当然,对于本刊来说,它也是一份宝贵的历史遗产,是依然在激励我们前行的力量。本刊曾干2006年11期出版“大展”20年纪念专刊,如今我们再次推出一个专辑,来对这个重要诗歌史事件加以纪念和评论。本辑推出的三位作者徐敬亚、姜诗元、陈东东均系当午大展的策划者或参与者,30午后,他们会对大展各有什么样的回忆和评价呢?值得我们关注。
——刘康凯
投稿邮箱:lerkai@163.com
诗歌是一种侧重于表达内心体验、抒发内心情感、陶冶情操性灵的文学样式, 是用来流淌情感、倾吐心灵、表现生命体验的艺术性篇章。诗歌立足“自我”, 展示独特心灵的丰富与美丽, 沟通并共鸣于人类心灵, 从而唤起读者对美的向往。诗歌用最宽容的文体慷慨地提供了一块精神的宿营地, 它的精美性不仅要求真情实感, 而且要求有深遂的思想, 一定的精神高度。学生在学习诗歌的时候, 不仅受到审美教育, 而且心灵得到熏陶和升华。
为了理清中考现代诗的情况, 笔者对苏州市2003年—2009年7年的中考现代诗试题进行分析, 如2003年苏州市中考题中出现了冰心的《纸船》, 2004年出现了闻一多的《我是一条小河》, 2005年出现了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 2009年出现了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等等。根据这7年来中考题的情况, 结合平时的教学, 笔者做以下分析。
一、通过抒情感悟诗歌情感
诗歌的本质在于抒情。诗人用其独特的个性特征、精练的创作手法, 达到与读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的目的。诗歌的巨大艺术魅力也正在于此!它不像小说, 擅长于设置波澜起伏的情节, 描写栩栩如生的人物。解读诗歌, 主要不在于通过诗了解更多的事物, 而是求得情感上的共鸣。
诗歌的抒情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直抒胸臆, 在诗歌中直接表现作者的情感态度;另一种是间接抒情, 就是在写人、叙事、写景、状物的过程中渗透作者的感情。在写作手法上, 主要有寓情于事和寓情于景两种形式。例如:冰心的《纸船》同时采用了间接抒情和直接抒情两种手法, 借助女儿叠的纸船抒发了诗人对祖国母亲的挚爱真情。其中, “诗人常常用写梦境的方式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这就是间接的抒情方式。
二、通过意象再现诗歌意境
意象是诗人的主观感受和客观事物相融合的产物, 是通过诗人的选择与锤炼, 重新组合后产生的一种含有特殊含义的语言形象, 是诗人借助客观事物来表现其内心世界的结果。诗歌中的意象是不可或缺的主导性成分, 意象成分越多, 诗味的成分也就越浓。例如余光中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在这首诗中, 作者连续使用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来揭示自己的思乡之情、思人之苦, 渲染思乡恋家的意境, 表达了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的主题思想。
三、通过咀嚼语言解读诗歌内涵
诗人十分重视锤炼语言, 使诗歌表现出形象、凝练, 富有色彩、节奏和动态, 且以最恰当的字句生动而圆满地表达出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含蓄是一种表现艺术美的方法, 含蓄也是诗歌语言的特色, 是诗歌和散文、小说等语言的最大区别之处。宋朝的梅圣俞说过, 写诗要“含不尽之意, 见于言外”, 可谓道出了“含蓄”的真谛, 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司空图讲的“不着一字, 尽得风流”, 苏东坡讲的“言有尽而意无穷”, 沈德潜说的“弦外音, 味外味”, 施补华说的“忌直贵曲”, 都表达了和梅圣俞相同的看法。因为诗贵含蓄, 只有含蓄的诗词才能诗意深厚、韵味无穷。诗歌因不直说, 故而增加了欣赏的困难, 通过咀嚼、品味含蓄, 可以较深入地理解诗歌内容。例如2004年中考题中的《我是一条小河》, “把那些碧翠的叶影儿, 裁剪成你的裙裳”与贺知章的名句“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都用了“裁”、“剪”二字, 请考生从不同的角度比较, 并说出自己的看法。贺知章的“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是对大自然生化万物所唱的赞歌, 比喻新巧, 却语出自然, 毫无人工的痕迹;“把那些碧翠的叶影儿, 裁剪成你的裙裳”一句中, “裁”、“剪”两字写活了“小河”的痴心与柔情, 表达非常独特。又如2009年中考题中的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细细品味一下, 如果将“轻轻的我走了”换成“我轻轻地走了”, 行不行呢?通过这样的比较我们就可以知道, 原作在语言和情感的表达上强调“轻轻”两个字, 这样就更能表达出“我”不愿打扰梦中的康桥的情态, 更能表现“我”离别时的洒脱和惆怅之情。可以看出, 作者在语言的高度锤炼上有着很高的技巧。通过咀嚼语言, 学生了解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从而解读出诗歌所要表现的内涵。
四、通过比较理解诗歌体现的风格
例如:2004年中考题中的《我是一条小河》题目为:下面是闻一多《色彩》一诗的片段, 与冯至的《我是一条小河》比较一下, 说说这两首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答案为:《我是一条小河》的语言轻柔婉美, 曲折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感情, 并且可能给人以多义的理解;闻一多的《色彩》节奏强烈, 语言平实而富于变化, 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哲理的启迪。又如:2005年中考题中的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题目为:同样是写梅花, 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有着明显的不同, 专题“荷”中写荷的诗文也是多姿多彩的。请你举例说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答案为:这些诗文视角不同、立意不同, 作者的经历不同、情感不同, 反映的价值观不同, 作品也就不相同。虽同是咏梅, 同是借物抒情, 毛泽东笔下的梅花是积极乐观的, 表现了诗人乐观豪迈之情;陆游笔下的梅花则是寂寞凄凉的, 抒发的是孤傲清高之情。同是写荷, 《爱莲说》借莲言志, 赞美坚贞刚正的气节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芙蕖》则强调莲的实用价值。
五、通过修辞手法体会诗歌精髓
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 因此我们要掌握诗歌的各种表现手法, 如多种修辞手法和以动写静、小中见大、虚实结合、托物言志等, 这样才有助于披文入情, 更好地理解诗歌内涵, 体会诗歌精髓。
例如:2005年中考题中的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 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来咏梅, 描写梅花在百花盛开时笑逐颜开的样子, 表现她崇高的精神境界, 体现出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总之, 解读现代诗歌的途径很多, 并不限于笔者以上所列举的几种。此外, 我们还要掌握一些其他的解读方法, 句式、结构、章法、节奏、跳跃性等, 这些都是我们鉴赏诗歌的途径。了解时代背景、作者情况, 可以帮助我们展开想象, 诗歌的跳跃性也要借助想象来加以补充;推敲词句推敲诗人所用字、词、句的凝练、准确以及抒情词语、关键词语的表达作用;品味韵律美、节奏美。总之, 无论用什么方法, 读懂一首诗并能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获得愉悦, 这就是成功!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阅读教材尤其是诗歌, 散文教材里充盈着自然美、生命美、人性美等灵动的色彩, 流动着丰富的情美、意美与智慧美等内在美。教师要做好心灵对话的导航者, 让学生感受到作品里心灵的律动, 唤醒学生的灵魂对话。就诗歌教学而言, 教师主要是进行导航式导学, 以此唤醒学生的审美体验, 激发他们对自然美、生命美、人性美的情感共鸣;调动学生的丰富情感, 与作者亲切交流, 与文本深入对话, 在以美读美、以情品文的心灵对话中呈现绚丽多姿的文本世界, 实现心灵的成长与精神的提升。
综上所述, 通过对这几年来中考题中出现的现代诗的分析与思考, 我们寻找到了前进的方向。笔者抛砖引玉, 以期为今后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经典现代诗】推荐阅读:
经典爱国现代诗5首10-08
最经典的十首现代诗11-06
经典现代诗歌06-01
现代名人励志经典名言06-03
励志优美经典现代诗歌10-14
40首经典现代诗歌11-09
阳光的味道经典现代散文12-09
鱼的经典现代儿童诗09-11
艾青现代诗06-21
现代诗二首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