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二首

2024-07-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现代诗二首(精选8篇)

现代诗二首 篇1

材:冀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 单

元:珍惜生命 板

块: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我微笑着走向生活》是诗人汪国真的作品。全诗围绕“我微笑着走向生活”这一主题,采用一种明白晓畅的表达方式,历数面对平坦、崎岖、幸福、不幸时采取的不同态度,展现了一种超然、豁达、平易、恬淡的人生态度。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被誉为“俄罗斯文学之父”的伟大诗人普希金的作品。这首诗写于他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诗人在这样的处境下,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却表现出他热爱生活,执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将到来的精神。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歌,体会诗中所传递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态度。

2.品读含义深刻的诗句,从中得到启迪。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对“人应该怎样面对生活”有自己的思考。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用自读展示、分组赛读等多种形式反复朗读诗歌,用有感情的诵读来传递自己对诗歌的理解与感悟。

2.借助课外资料,联系诗人的生活实际来进一步加深对诗歌和诗人的理解。

3.查找关于作者更多的资料,推荐学生阅读诗人的其他作品,从中体会作品风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中所传递的积极乐观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态度。重难点分析:

 教学时给学生较多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的阅读、表达能力在语言实践中得到锻炼。 由于两首诗所要传递的思想与情感都很清晰、明确,在教学中可以较多地采用自学、讨论等方法。课前准备:

课件、搜集有关汪国真和普希金的故事以及了解他们的作品。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一)出示课件,学生观察两首诗的题目,看看发现了什么特点?(都与生活有关)

(二)出示课件,介绍现代诗的学习方法。第一步,多读,读出韵味来。

第二步,多思,思考作者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 第三步,多想象,想象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画面。

二、学习第一首,领悟诗歌韵味

(一)出示课件,介绍作者。

汪国真,祖籍福建,出生于北京。他的诗清新、美好,既蕴含丰富的感情,又富有深刻的人生哲理,受到许多青年人的喜爱。他的诗集曾三次获得全国图书“金钥匙”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出示课件,边读边想,哪些语句让我们体会到诗人是微笑着走向生活? 交流预设:

什么是平坦?在诗中,“平坦”指什么?诗人所采取的态度是什么?面对平坦,我们要去欣赏与享受那份简单的快乐。

什么样是崎岖?诗中指什么?诗人所采取的态度是什么?生活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面对崎岖也不必畏惧,庄严地思索、行进,才是应有的态度。

面对幸福、不幸,诗人采取了什么态度?幸福时就让我们随之欢舞,不幸时就挺胸迎战吧。

(三)品读诗句,体味诗情。

学生细读,勾画感受深刻的诗句,适当写下自己的感受。

(四)结合生活,理解诗句。

出示课件:面对生活的平坦与崎岖、幸福与不幸,作者选择的是微笑面对,你还知道哪些微笑面对生活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五)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同学们在生活中一定也有许多经历,学了这首诗,你一定有了自己的想法,我们能不能也像诗人一样,拿起我们的笔,用诗歌的形式记录下我们的所思所想呢?

仿写练习:出示课件

生活报我以痛苦吗?我会()

生活报我以快乐吗?我会()

生活报我以甜蜜吗?我会()

生活报我以酸楚吗?我会()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尝试背诵。

(六)阅读链接,推荐阅读《汪国真诗集》。出示课件

三、学习第二首,领悟诗歌韵味

(一)介绍作者及作品。出示课件

1.普希金,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他是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是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造者,更是19世纪世界诗坛的一座高峰。

2.他的一生创作了近800首优秀的抒情诗篇。

3.他的诗歌,像太阳一样照耀着19世纪的文坛,他被喻为“诗歌的太阳”。4.他的说理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问世后,成为许多人激励自己的座右铭。

(二)出示课件,介绍作品创作背景。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默读全文,思考:出示课件

〃这首诗是用什么口吻写给那些受生活欺骗的人们的? 〃对于这些人,诗人提出了怎样的叮咛和嘱咐?

〃诗中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从哪些语句体会到的?

学生默读,勾画,写出自己的感想,教师巡回指导。出示课件

(四)全班交流,交流过程中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五)如何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将成为亲切的回忆”?

四、情感升华

(一)这篇课文的两首诗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许多人把它们写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你读完以后喜欢这两首诗吗?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各抒己见。出示课件

(二)请把自己的想法用格言的形式写下来,与老师同学共勉。

现代诗二首 篇2

那一夜,

我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

发现里面,

有痛苦,

有疯狂,

也有希望。

那一夜,

我读熟了泰戈尔的诗章,

发现里面,

有夏花,

有秋叶,

也有春光。

那一夜,

我闯进了弗洛伊德的梦境,

发现里面,

有满足,

有遗忘,

也有荒唐。

啊,那一夜,

我终于梦见了自己,

童年的模样。

眼前有久违的池塘,

心中有美丽的幻想,

身旁有邻居家,

布娃娃般可爱的小姑娘。

【其二】四季歌

春天,

春天,

万物复苏,

一片生机。

缠绵的春雨仿佛多情的手,

温柔的春风好像暖暖的呼吸。

冰河悄悄地解冻,

大地披上了新衣。

田野中,

布谷鸟儿,

声声高唱。

山坡上,

千花百草,

斗艳争奇。

春日迟迟,

卉木萋萋。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夏天,

夏天,

骄阳似火,

万里晴空。

柔嫩的柳丝仿佛低垂的长发,

繁密的林荫好像宽敞的凉棚。

小河缓缓地流淌,

蛙声惊醒了昆虫。

去偷闲,

懒懒洋洋,

逍遥自在。

抬望眼,

丝丝云淡,

雨后长虹。

冬青油亮,

盛夏情浓。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秋天,

秋天,

也有希望,

也有喧嚣。

漫山的枫叶仿佛血染的风采,

遍地的棉花好像飘逸的白袍。

秋雨潇潇地洒落,

秋风红透了林梢。

凉爽啊!

莽莽神州,

真实色调。

收获吧!

高粱稻谷,

麦影如潮。

金秋十月,

堪比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冬天,

冬天,

围炉闲话,

好不温馨。

檐下的冰棱仿佛忠实的卫士,

窗上的霜花好像不朽的诗文。

红茶散发着香气,

门前堆起了雪人。

山冻时,

千峰笋石,

千株白玉。

风起处,

万树松萝,

万朵浮云。

冰封大地,

一片纯真。

才见岭头云似盖,

已惊岩下雪如尘。

看!

这是一个多么美妙的世界啊!

我爱生活!

我爱四季!

诗二首 等 篇3

■ 李冀峰(贵州)

多彩贵州颂

喜观多彩贵州风,秀丽山川景无穷。

古老文化着人迷,各族儿女乐融融。

西藏铁路赞

自古山高愁无路,如今修建变通途。

火车带动促发展,西藏腾飞展宏图。

回老家农村有感

■ 李令计(安徽)

千载平原盛事春,地因免税长精神。

老农晨起清香溢,一夜东风万里金。

天净沙·屯堡姑娘

■ 黎德荣(贵州)

龙屯古堡安家,亭亭正茂风华。大袖云衣淡雅。头包白帕,山歌荡漾天涯。

临江仙·青岩颂

■ 杜必成(贵州)

筑市南郊悠久镇,雕檐拱壁龙蟠。人文旷世育英贤。状元声望远;众彦盛名传。以往风云多战乱,狮山儿女擎天。驱邪除恶卫民安。胜迹钟灵地,代代谱佳篇。

注:①龙蟠,指古围墙。

江城子·乐晚晴

■ 陈力钊(安徽)

黎明即起启芸窗。沐晨光,吐故纳新,湖岸喜徜徉。老友相逢无尽乐,聊往事,话家常。莳花弄草赏兰香,听皮黄,读华章。与时吟朋,敲句索枯肠。相伴老妻研“八法”,悠自在,乐安康。

注:①“八法”即书法八法。

采桑子·艺海泛舟

■ 朱古力(广西)

铺笺泼墨平生好,画绘山河,诗咏山河,笔拙当然废纸多。沉迷无奈霜侵鬓,闲也研磨,忙也研磨,艺海行舟逐逝波。

纪念红军长征七十周年

■ 黎德荣(贵州)

万里长征七十年,河山带砺换新天。

井冈山上春花放,大渡河边夏果甜。

弄染村中布依笑,凉山寨内彝民欢。

雪峰雄嶂雪莲绽,草地丛峦草茂鲜。

赤水河边游客赞,乌江岸畔电灯悬。

将台堡上观寰宇,神州处处笑开颜。

长征胜利70周年

■ 刘名圣(贵州)

(一)

红军韬略海洋深,万水千山铸国魂。

胜利会师甘会宁,燎原星火掌乾坤。

(二)

翠柏苍松笼墓陵,清风明月伴忠魂。

《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诗的内容和体会作者分别借纸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想象能力和欣赏能力,背诵冰心的《纸船—寄母亲》;理解诗句中限制、修饰性词语的表达作用,以纸船为凭借,进行习作练习。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通过主题和难点探究培养学生赏析诗歌能力和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游子对母亲深情的思念与依恋,培养学生爱母亲、爱祖国的感情;体会诗中童真雅趣,激励学生保持一颗天真纯洁的心。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文本,产生与文本对话的欲望。通过精品细读,领悟诗情,理解主题,品味诗中的情感,体验诗人思念之中的爱和悲哀;用多种方法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诗中的童真雅趣,理解诗中的大胆想象。学生合作探究研读诗句,理解体会诗句中限制、修饰性词语的表达作用;领会诗歌是借助具体形象来表达的童真雅趣、抒发感情的手法,并在情境中运用这种方式进行简单地表达训练。

教学准备

录音等音频资料、课件、作者相关背景材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学生说说自己收集的有关母爱的诗歌、母爱的歌曲、母爱的名言等和大家分享。出示课件

2、启发谈话,导入新课《纸船—寄母亲》。

3、学生说说自己对作者的了解,出示课件教师加以补充、整理。

4、出示课件介绍写作背景

二、初步朗诵,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思考:课文用什么一个形象来表作者自己怎样的情感呢?

2、自读诗歌,诗歌描绘了几幅图画,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图画的内容。出示课件(叠纸船、放纸船、梦纸船)。

3、朗读全诗,注意停顿。(出示课件)

三、精品细读,领悟诗情。

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对母亲思念的?出示品读诗歌的课件 我从来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从来不肯”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从来是一直都这样,从不破例。“从来不肯”了体现诗人对母亲的深情由来已久,不是一时的冲动。)

在朗读中这个词应如何处理才能表现情感?

(这句话的重音也应放在“从来不肯”,“从来不肯”的语气要坚定而深沉。)“总是留着——留着”、“一只一只”:(表明所叠纸船之多,对母亲思念之深。)“每天”、“总希望”:(体现思念的执著、诚挚和永不改变)“含着泪”、“求”:(体现了思念之强烈已达顶点。)

2、三个小节在表达思念之情上有何不同?

讨论小结并板书:“思念之深——执著诚挚——强烈” 为什么含泪?为什么悲哀?(领悟诗情)

3、你认为哪句最能体现诗人要表现的情感?出示课件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4、出示课件读《纸船》加深体验。(深情、柔和、低沉,表现出爱与思念)

四、品析文笔,感情内化。

1、诗人用小纸船来寄托自己的对母亲深深的思念。学生自己举例感受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

2、作者为什么选纸船作为抒情的凭借,而不选择千纸鹤、月亮、星星呢?

(纸船可以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可以象征诗人的纯洁之心,符合当时海上的情境,纸船带着童稚气,适合儿女表达思念母亲之情。)

3、出示课件用借物抒情地方法,说一段话。

五、课外阅读,拓宽视野。

冰心的《繁星?春水》以一个充满爱心、充满童趣、充满和谐的文学世界,让以其为代表的小诗体广为流行,使许多的读者爱不释手。出示课件鼓励阅读。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出示冰心给泰戈尔信件的课件:有冰心奶奶给泰戈尔的书信引出课题泰戈尔的诗歌

《纸船》。

2、出示课件学生交流自己对泰戈尔的了解,教师介绍作者。

二、朗读诗歌,初步感知。

1、首先学生自由朗读,教师相机指导,然后教师范读,最后学生齐读。

2、思考:“我”每天把纸船放在急流的溪中,“我”希望什么,梦想什么?出示课件(指导学生用诗中的句子来回答。)

三、精品细读,领悟诗情。

1、默读诗歌,评点,小组讨论交流:出示课件

(1)你觉得诗中的“我”是个什么样的孩子,从哪里可以看出?(注意限制、修饰性的词语。)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注意体会一些限制、修饰性词语的作用,把朗读和品味结合起来,做到边品边读。)

诗人在水边放船,眼睛应该注视水里,为什么会“仰望天空”? 出示课件 “我”在纸船上运载了些什么,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出示课件(3)描绘一下这首诗的意境。(时间、地点、人物、氛围)

四、品析文笔,感情内化。

1、泰戈尔的《纸船》与冰心奶奶的《纸船》有哪些异同?

现代诗二首 篇5

江苏省泰州中学附属初中 王玉华

【设计思想】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等方式,积极体味、感悟作者的情感,学会欣赏诗歌丰富的手法,凝练的语言。

注重朗读,在读中体味诗歌的节奏与韵律,领略诗歌的内涵;通过竞赛性朗读,激发学生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鼓励并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体验,以此来欣赏这两首诗歌,并用简洁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见解。

通过各种语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了解现代诗歌,热爱现代诗歌,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其文学素养。

【实施方案】

教学目标

1.品味、感悟两首诗的形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2.了解两首诗运用的修辞手法,体会其对表达情感的作用。3.品析诗歌凝练的语言。教学重点

1.品味和感悟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2.欣赏作者在表达感情时的特点。教学难点

通过自主、合作等方式,积极主动地品味、感悟、欣赏诗歌情感和表达特点。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实践。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品味、感悟、欣赏《回延安》的思想感情及表达特征。教学步骤:

教师引导赏析要点:既要写出语言的表达特点,又要指出其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比如: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莫要”,表现出心脏的剧烈跳动;“莫把”,表现出急欲望见延安的心情;抒发了急欲回到延安、行近延安万分激动的感情。

“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千声万声”的夸张,“母亲”的比喻,抒发了回到延安时无限欢喜激动的感情。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兴中兼比,以“树梢”、“树枝”、“树根根”的一体关系,引起并喻写出自己和延安山水、延安人民密不可分的关系。

3.全班交流活动成果。

4.听朗读录音,进一步体悟情感。

四、拓展延伸,进行比较阅读。

可以发讲义或投影贺敬之的另一首诗《三门峡——梳妆台》与《回延安》进行比较。

教师指导比较要点:写作目的、诗歌内容、手法运用等特点 可在课后完成。附:三门峡──梳妆台

贺敬之

望三门,三门开: “黄河之水天上来!” 神门险,鬼门窄。人门以上百丈崖。黄水劈门千声雷,狂风万里走东海。

望三门,三门开: 黄河东去不回来。昆仑山高邙山矮,禹王马蹄长青苔。马去“门”开不见家,门旁空留“梳妆台”。

梳妆台呵,千万载,梳妆台上何人在? 乌云遮明镜,黄水吞金钗。

但见那:辈辈艄工洒泪去,却不见:黄河女儿梳妆来。

梳妆来呵,梳妆来!──黄河女儿头发白。挽断“白发三千丈”,愁杀黄河万年灾!登三门,向东海: 问我青春何时来?!

写的是对黄河的感受;《回延安》抒写的是回延安的感受。

3.《三门峡──梳妆台》气势磅礴,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回延安》气势高亢悠远,突出了民歌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教学《再别康桥》。引导学生感受康河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深深的依恋之情;品味语言,感悟徐志摩诗歌独特的风格。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同学们,你们知道世界名校有哪些吗?(哈佛、牛津、剑桥)唱出“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诗句的诗人是谁吗?

由此引出剑桥大学,引出徐志摩,同时播放剑桥大学图片。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活动成果:徐志摩个人资料及有关背景。

二、初读诗歌,感悟诗中情感。

1.学生朗读诗歌。教师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朗读,其他同学从音准、节奏、对情感的初步理解等方面作评价。

2.欣赏配乐朗读,感受名家对诗歌感情的演绎。思考:诗中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讨论后明确:表达了作者依依惜别之情。

三、品读诗歌,深入感受诗歌的情感美、意境美、语言美。1.引导学生思考:

诗中主要表现对康桥的依依惜别之情,你能把握诗的感情变化吗?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表达感情的关键词语。全班交流讨论结果。明确:

⑴能够体现作者感情脉络的关键词语:作别——荡漾——甘做——寻梦——别离——沉默

⑵诗人的感情从惆怅到热烈再到怅惘,经历波澜。这种变化源于对康桥的爱恋。

现代诗二首 篇6

【模拟练习】 1.默写填空。

(1)《回延安》中通过对景物和场面的描写来抒情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想像和联想来抒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再别康桥》中写诗人荡舟河上寻梦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下列诗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比喻)B.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夸张)C.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借代)D.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排比)3.阅读《再别康桥》选段,完成题目。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1)诗中写“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后面又写“但我不能放歌”,这两句之间是否矛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把诗中“夏虫也为我沉默”改为“夏虫也为我哀伤”,联系上下文,你觉得这样的改动可以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考真题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神 泉 周克武

①神泉是我们村的一口古井。

②我小的时候,常听老辈子人念叨,还是在明朝洪武年间,一周姓男子从江西只身流落至我们村,凭一身精湛的裁缝手艺赚些银两,盖了几问瓦房,又在屋前掘了这口井。后来,他娶妻生子,儿孙满堂,渐渐繁衍成当地人丁最为兴旺的一大家族。族人们都说是甜润清澈的井水养育了周家,便尊称这口井为神泉。家乡一带的老百姓也将周氏家族称为“神泉周家”。

③神泉坐落在我家老屋对面。井口呈四方形,麻石砌就的井壁上爬满了青苔。里面水清如镜,在阳光下轻轻划动水面,波纹荡漾,就像搅碎了一桶金子,星光点点,闪闪烁烁,有种炫目的美;捧一口,喝进嘴里,又有一种透心的甜。

④村民们每天的生活几乎是从神泉边开始的。晨曦初露,人们便三三两两赶来打水,挑桶提罐,说说笑笑,络绎不绝。晨光里,桶桶罐罐撞击着井沿的麻石,发出声声脆响,仿佛清越的田园小调,悠悠缓缓地飘荡在山野的静空。

⑤待到日上三竿,暖暖的阳光将溪畔垂柳悠长的倩影投射在井边,树上蝉鸣声声,绿阴里,上下屋场的姑娘嫂子、婆婆姥姥便围着古井,一面噼噼啪啪地捶衣,一面口无遮拦地闲聊:栏里的猪、园中的菜、自己的崽,谁家的婆婆与儿媳磕磕绊绊,哪个小寡妇勾引邻村的泥瓦匠„„你一言,她一语,笑声、叫声、惊叹声,伴和着取水声、捣衣声,将泥土上的疲惫打发得无影无踪。日复一日,幽深的神泉里储满了家长里短的故事、柴米油盐的忧乐,还 有女人们五彩驳杂的梦。

⑥三伏天,地面在炽烈的太阳炙烤下如同烙铁,稻田里也干涸得绽开一条条浅白色的裂缝,古井里却总是一汪碧泉,盈盈满满。好心的人便在井边放一个木瓢。那些挑担的、推车的、南来北往的,汗流如注,喉干舌燥,立即停住脚,抓起木瓢,舀满水,咕噜咕噜一顿豪饮。片刻之间口舌生津,凉意习习;抹抹汗又匆匆赶路,脚底生风。

⑦清甜的神泉滋养着一方乡亲,古井渐渐成了人们心中的图腾。每年秋收刚过,村里会举行隆重的掏井仪式。通常是先由一位年纪最长的老人在井边摆上供果,点燃香烛,三叩九拜祈求古井赐福降瑞。随之,在一阵鞭炮声中,大家便七手八脚将井水掏干,取出泥沙;末了再用布条把井沿擦得干干净净,纤尘不染。第二天,古井里又是一汪愈加清澈见底的甘泉。

⑧村子里流传一种说法:掏井之后,谁能第一个喝上神泉,这一年会天降吉祥,好梦成真。情窦初开的姑娘便会起个大早,胸搭麻花辫,身着碎花衣,顺手在路边再掐朵野花插到头上,一个人悄悄溜至井边,俯下身子,抢先捧起神泉喝一口;然后双手托腮,临水自照,痴痴地想着自己心仪已久却又羞于启齿的那个男人。幽清幽清的井水里,很快便倒映出姑娘羞涩艳红的脸庞,连同她甜美的春梦,随着水波轻轻飘荡„„

⑨盈盈一古井,不知见证了多少乡邻的苦乐年华。

⑩日子流水般过去,古井一直像远在乡下的一位慈祥的长者,让我有种割舍不下的惦记,总想再扑到它的身边,喝一捧甘洌的神泉,听一回家长里短的趣闻。曾经的那份滋味,愈是隔着岁月,愈是浓得化不开。

(11)前些日子,我回到乡下,早早地吃过晚饭便直奔神泉边。手扶垂柳,定睛一看,期冀的心顿时有如失魂似的沉落。孩提时的蝉儿已带着它们的吟唱不知去向,古井像一个被遗弃的老妪,孤零零地蹲在小溪边。也许是多年再没有人掏井,四周长满了杂草,水也变得混浊不清,水面上还漂浮着一层深褐色的碎屑。惟有溪畔的垂柳在晚风中轻舞飞扬,像是在不知疲倦地诉说着神泉边昨天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日子。

(12)我举目四望,一辆辆晚归的摩托驮着男男女女从我身边宽敞的水泥路上呼啸而过,远远近近是一幢幢精巧别致的“小二层”。眼前一座乳白色瓷片铺满墙壁的小楼房顶上,安装着锅式电视接收器。透过紧闭的铁栅栏大门,我清楚地看见院内种着许多不知名的花草。一个打扮入时的女人,一边用黑色胶皮管套在自来水龙头上漫不经心地浇花,一边用警惕的目光定定地盯着我这张陌生的面孔。铁门边,一只大黄狗张嘴吐舌,坐卧在斜阳里。(13)我不知所措,伫立在古井边。此刻,对面山顶的高音喇叭里正在播送一首流行歌曲,歌声婉约柔靡:“昨晚的月亮昨晚的云,离开你,我的心一片怅然„„” 1.作者为什么说“盈盈一古井,不知见证了多少乡邻的苦乐年华”?请结合文章第①~⑧段概括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随着人类的发展,许多事物甚至美好事物的消失终成必然。有人说,结尾作者的“怅然”是一种守旧情绪。你对此持什么看法?联系生活实际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模拟练习】

1.(1)示例:满窑里围得不透风,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2)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解析】要认真读题,从题干中找到答题提示,如第(1)题中的“对景物和场面的描写来抒情的句子”“通过想像和联想来抒情”;第(2)题中的“荡舟河上寻梦”等。2.A【解析】A项中的修辞手法是拟人,不是比喻。

3.(1)不矛盾。诗人在康河流连忘返,夜色降临还不忍离去,他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深处漫溯,在星辉斑斓的康桥夜色中泛舟寻梦,这是最宜放歌的时候,但诗人已无心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一切都在不言中,这样自然而然的引出了最后一节那种“悄悄的”心情。诗人带着几分眷恋,几分惆怅,在沉默中悄然离去。

【解析】解答本题,要联系诗歌相关内容做分析。就本题而言,前面写诗人撑一支长篙在星辉斑斓的康桥夜色中泛舟寻梦,这时最宜放歌,但诗人无心放歌,保持沉默,这样与最后一节那种“悄悄的”心情相吻合,更好地表达出诗人的眷恋和惆怅之情。

(2)示例:不可以。诗中说“悄悄是别离的笙箫”,而“沉默”是一言不发,沉寂的,不再说话的,这就与后面“悄悄的”心情相照应,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若将“沉默”改为“哀伤”,就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

【解析】解答本题,要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诗句做分析,就本题来说,诗人用一种无声的语言表达出自己内心的眷恋和惆怅,而“哀伤”意为悲痛忧伤,是一种外在的反应,其表达效果不如“沉默”好。【中考真题训练】

1.(1)每天快乐生活的开始;储满了乡邻的忧乐;能够为路人提供方便的快乐;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精神寄托。

【解析】本题考查对内容要点的概括能力。解答本题,要明确题干中“多少乡邻的苦乐年华”是解题的突破口,梳理①~⑧段内容,从第④段开始讲述了乡亲们在古井边的生活情景,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各段的大意即可。

2.(1)古井破败不堪,失去了昔日风采;乡邻隔膜重重,缺失了乡邻温情。(2)作者巧妙借助此首流行歌曲结束全文,言尽而意无穷,深化了主题。这首流行歌曲表达的是怅然之情,这与作者面对神泉而产生的情感是一致的。流行歌曲反映出社会发展的时代特点,乡邻之间质朴温馨的情感也在慢慢地减少,作者对美好事物慢慢消失的遗憾,【解析】本题是对相关内容理解和关键段落作用理解能力的考查。(1)要通读全文,联系文章的主旨来回答,作者儿时对古井、对乡邻和谐生活的美好记忆与如今现实中古井破败不堪的景象,乡邻间的警惕、隔膜的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感到“怅然”。(2)文章结尾的好处一般可以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来分析,这首歌曲所表达的怅然之情与本文的感情基调是一致的,结构上的作用一般为点明主旨,深化主题等,可结合具体内容分析。3.采用白描的方法、比喻的修辞、诗意的语言,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泉水的清澈,也写出了人们对她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解析】本题是对重点句子赏析能力的考查。一般地,赏析句子可从词语运用、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角度来进行,要将语句的内容及其表达效果表述出来。

4.示例:我赞同此种说法,文中作者怅然的原因是美好事物的消逝和邻里间关系变得淡漠。生活中,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更多的是追求物质的享受,也往往变得更加自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不如原来和谐,这从很多新闻报道中都可体现出来。因此,说这是一种守旧情绪并不为错。

考点同步解读 如何鉴赏现代诗歌?

【方法点拨】鉴赏现代诗歌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鉴赏诗歌的内容 1.诗歌的语言

诗歌的语言要求用最简洁的词句传达尽可能丰富的内容,这就使诗歌语言形成了凝练、含蓄、跳跃性强的特点。相对而言,现代诗用白话写成,且较少用典,字面上较旧体诗客易把握。但是.要正确评价一首诗,还是要反复朗诵,尽力揣摩,并抓住饱含作者深情的词语仔细品味其深层含义。2.诗歌的形象

要把握诗歌的形象,就要抓住形象的特征。有些诗歌描绘的形象较多,鉴赏时应该对众多的单个形象进行组合想像,构建整体形象;有些诗歌描绘的形象不是实指,有比喻或象征的内涵,把握这类作品的形象不能从字面上理解,而应结合时代背景、作者遭遇等,通过想像、联想挖掘形象的内涵。总之,理解诗歌的形象应立足于深层理解和整体把握,不能望文生义,浮于表面。3.诗歌的艺术特色 诗歌的艺术特色主要是指抒情手段、用典、构思和表现手法。鉴赏诗歌时要掌握诗歌常用的表达手法与艺术技巧,如拟人、比喻、夸张、对比、象征,以及以动写静、小中见大、虚实结合、衬托、托物言志等。

二、鉴赏诗歌的方法 1.抓诗眼

诗眼是诗中最富表现力、最能开拓诗歌意境的关键词句,是能使诗歌生辉的聚光点。诗眼的锤炼和设置在诗歌创作中具有重要地位,古今诗评家无不从这点出发赏析诗歌。2.析意象

意象是诗人的主观意念和外界客观物象撞击的产物,是诗人为了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把客观的物象经过选择、提炼,重新组合而产生的一种含有特定意义的语言艺术形象。诗歌中,诗人不仅要用意象进行思考和感受,还要用意象进行表达。3.明“虚”“实”

社会生活无限广阔,诗人不可能把它们全部写到诗作中去。因此,诗人往往用“实”表现“虚”,或用“虚”表现“实”。虚实相生,相互映衬,是诗歌创作的一条艺术规律。诗中的“虚”就是思想感情,诗中的“实”就是景物形象。诗歌如果只写“虚”,会显得抽象空洞,没有诗味;如果只写“实”,则会显得死寂而缺乏生气。4.推敲手法

诗人抒情的方式一般有两种:一为直抒胸臆,即在作品中直接显现个人的心绪;另一种是诗人往往略去政治背景,以渲染景物和烘托气氛的方法,如借助比兴、化用典故等手段,委婉地表情达意。5.知人论世

孟子云:“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这句话是说,欲解其诗,必知其人,必论作者所处的时代。

【点击考例】 [基础训练,第6题]本题考查对诗中写作手法的理解,也属于鉴赏诗歌的一种。解答时,首先要对整首诗进行通读,在熟悉内容的基础上,看看诗人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通过分析可知,原诗没有使用借代手法,B项说法有误。

重点难点突破

1.简要说说《回延安》和《再别康桥》各有怎样的表达技巧?

【方法点拨】熟读两首诗歌,结合诗歌中的相关内容,从运用修辞、遣词造句、构思抒 情等方面来分析。

【理解突破】《回延安》的表达技巧主要有: 1.成功运用多种修辞

夸张、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的成功运用,使诗的情境更加突出、鲜明,增强了表达效果和艺术感染力。例如:“双手搂定宝塔山”是夸张的写法,写出了作者怀念延安的热切心情。“母亲延安换新衣”是把物当作人来写,给读者以鲜明的形象。“长江大河起浪花”比喻亲人相逢时热烈畅谈的情景。2.恰当选用动词

全诗开头第一部分中选用了一连串的动词:“抓”“贴”“搂”“扑”,生动、形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踏上延安土地时的激动以及与亲人重逢时的喜悦之情。用“抓”而不用“捧”,用“贴”而不用“放”。“抓”原指手指聚拢,使物体固定在手中。这里有紧握不放之意;“贴”是紧挨的意思,这里表现诗人与延安的亲密无间和诗人珍爱延安土地的强烈感情。“抱”和“搂”都有以手臂围住的意思,但不用“抱”而用“搂”,是因为“搂”表示大幅度动作,富有力度,这就更加反映出作者内心的激动。至于“一头扑进亲人怀”中的“扑”字,更体现了“情动于中而形于外”,这些外在的动作,揭示了诗人的内心,表达出诗人见到延安亲人时的极度兴奋、喜悦。

《再别康桥》的表达技巧主要有: 1.构思新颖,不落俗套

首先,诗人避开了一般离别诗的告别对象。一般离别诗告别的是人,这首诗告别的却不是人,而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暄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其次,诗人为离别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气氛。这首诗只着色而不摹声,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第三,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除了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械的轰鸣。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人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是“云彩”“金柳”“青荇”“柔波”“星辉”等自然物象,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创造出一种清新感。2.意境鲜明,画面优美

现代诗二首 篇7

《世说新语》中关于阮籍的条目有28条, 归在“任诞”门有10条。显然这部魏晋集大成的著作将其定位于不拘礼法、狂放不羁的形象。他桀骜不群、屡屡辞官, 以“青白眼”蔑视礼俗之士, 佯醉拒绝与司马氏联姻, 甚至酒醉后径直睡倒在卖酒美妇身旁……这些举动在礼制森严、“名教”至上的时代自然被视作狂放怪诞。然而, 阮籍真的是一个快乐无忧、寻欢觅乐的狂狷浪子吗?

恰恰相反, 其《咏怀诗》八十二首大多情调凄婉、寓意深远, 充满了作者在时政压迫下的忧生伤世之痛、悲天悯人之哀和超凡脱俗之想, 是一曲社会人生的悲歌。《毛诗序》云:“诗者, 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 发言为诗。”因此外表的任诞旷达、放浪形骸只是其内在情感的异样外化, 郁闷痛苦时时煎熬他的心灵。《世说新语》中王大一语道破:“阮籍胸中块垒, 故须酒浇之。”

那么, 阮籍为何而忧愁苦闷呢?

首先, 从曹魏到司马氏政权, 士人赖以生存的政治基础发生了变更, 生命安全感丧失, 价值观念也在撕扯中发生改变。一方面他们放浪形骸, 以脱俗风度破坏礼教;另一方面他们又从骨子里信儒重礼、至情至性。阮籍见儿子阮浑“少慕通达, 不饰小节”, 有加入竹林名士之意, 连忙制止;高傲的嵇康在《家诫》中也一再嘱咐儿子要“庸碌”。正是价值取向上的疑问, 阮籍写下了“荣名非己宝, 声色焉足娱” (其四十) “保身念道真, 宠耀岂足崇?” (其四十二)

其次, 魏晋是个体觉醒、生命意识复苏的时代, 在动荡纷乱、性命如蚁的社会中生之无奈与死之悲哀的忧生之嗟几乎见于每位士人笔端。阮籍用沉郁悲凉的语调写道:“人生若晨露, 天道邈悠悠……孔圣临长川, 惜逝忽若浮。” (其三十二) 人生易老, 世事无常, 清醒后的绝望, 觉醒后的颓废, 使得阮籍不得不转为虚妄, 向往人生“修龄”。其不少诗作都交杂游仙成分, 呈现“诗杂仙心” (《文心雕龙-明诗》) 的艺术特征。

其实追求生命永恒的深层涵义乃是对自由的渴望与向往, 神仙生活的最大魅力也莫过于此, 而这也正是魏晋之时代主题。魏晋时期人的才情气质、格调风貌、超凡脱俗、谈玄论道, 与药、酒、求仙、山水等巧妙结合, 构成倜傥超凡的魏晋风度。个性自由、人格独立是其精髓。而这恰恰成为阮籍悲剧命运的原因。他忧时感怀、反叛礼教、蔑视权贵, 即使承受高压恐怖也不放弃人格与自由。但利剑高悬, 人格难伸, 终身危惧的痛苦也一直纠缠着他, 使他对自由独立更加渴望。这一思想在其诗作中“鸟”的意象上尤其明显。

八十二首咏怀诗中直接涉及鸟的有二十八首之多。如“孤鸿号外野, 翔鸟鸣北林” (其一) , “回风吹四壁, 寒鸟相因依” (其八) , “孤鸟西北飞, 离兽东南下” (其十七) , “愿为云间鸟, 千里一哀鸣” (其二十四) ……此外还有黄雀、飞鸟、玄鹤、凤凰、黄鸟、鸟鸢、鸿鹄、青鸟、南飞雁等等。在某种意义上, 鸟是自由的象征, 振翅高飞, 在蓝天白云间自由飞翔;然而面对牢笼, 它是最不自由、最可怜的笼中玩物;面对猎人的枪弹, 它脆弱无力, 四散而逃。阮籍正是借飞鸟意象抒发对自由独立的向往, 以及他深刻体会到的生命脆弱易逝之感。

以“孤鸿号外野, 翔鸟鸣北林” (其一) 为例, “孤鸿”一词, 按照靳极苍先生《阮籍咏怀诗详解》的观点:“‘孤鸿’一词创自嗣宗, 前此无有。”后卢思道作《孤鸿赋》, 表达他这个贤才被疏失位之痛。由此可知“孤鸿”暗喻贤良忠信之士被司马氏排斥不用, 哀号于朝廷之外。曹植《七启》有“落云翳之翔鸟, 援九渊之灵龟”, 这里“翔鸟”与“灵龟”对应, 可见“翔鸟”为得意之鸟。诗中“北林”比照“外野”是鸟愿意聚集之地。后半句诗从字面可理解为一群得意的飞鸟在北边树林鸣叫飞翔, 暗喻对司马氏竭力攀附者们职高位显。这句诗用对比手法, 使得忠信者的失意与攀附者的得意跃然纸上。诗人忧之深痛之切难以言说, 只得“徘徊将何见, 忧思独伤心”。

阮籍把对现实的痛苦体验和理性批判寄诸诗歌, 在超现实的境界中寻求精神慰籍, 留下一部“志在刺讥而文多隐蔽, 百代之下, 难以情测”的诗集, 他的形象正是那个时代部分士人的典型代表:个性强烈、真性真情, 又不得不压抑自己, 欲呐喊而力薄, 欲抗争而无奈。他不仅不狂, 而且是特殊时代造就的悲怆人物。

金代大诗人元好问曾在《论诗三十首》中这样写道:“纵横诗笔见高情, 何物能浇块垒乎?老阮不狂谁会得?出门一笑大江横。”

程川诗二首 篇8

辛亥年光棍节有记

惟独剩下革命后的爱情

百年后,屠刀指向虚晃一枪的悲伤

此刻,我想念孤苦伶仃

芳名,绰号……以及一种莫须有的隐隐作痛

依旧烂着。平静遍体鳞伤

火车持续着夜晚的七零八落

后来人群加入,成语率先学会玩火自焚

恰如香烟燃到最后只剩灰烬

他们只能往伤口上撒盐

像熏肉般,拿出烟熏火燎的历史诠释:

这个时代伟大的爱情元素

饮鸩止渴,淘汰了啤酒、火车站和青年旅社

仅剩下玫瑰、掌声和黄天厚土

多少人扶着失魂落魄的身影

念叨着死无葬身的爱情

而灯光将影子狠狠抛向夜深人静的远方

那里植被丰茂,人情凉薄

像是一记耳光。野狗喋喋不休地叫嚷着

因为你的影子里不含骨头

所以它们只是远远的盯着那些阴影

似乎想从中翻出证据告诉你

刻骨铭心的疼痛从来不带任何形状

十一月十五日,再次回想起爱情

空荡的罪状:发烧的爱情胡言乱语

它们虚构了我的生平

爱上倒戈相向的结局,我怕痛

所以一直谋划着扭转乾坤

使那份缔结着青春与永恒的契约继续活下去

至此相信这种奔涌与退却

会随着时间的移动

慢慢敞开里面的污垢

像贝壳一样用潮汐的力量将坚硬的石粒磨 成珍珠

而那些原来保持的粗糙

最终成为另一种爱情里死亡的替身

变得光滑、稚嫩

时间踩着雨滴的尸体急速前行

每一滴都将重复着隔代的记忆

正如我此时重复写下活着的依据:爱情和生命

两个交叉重叠的部分

却始终保持着相同的阴影

数余年的喋喋不休终将成为一纸诉状:

他因爱过,所以继续险象迭生

上一篇: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思考下一篇:救援队防汛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