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到现代教学设计(精选8篇)
1.通过体验,了解人类发明的一些简单农具的作用,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2.初步了解从传统农业到现代机械化农业的变革过程,知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发生了飞速的变化。
3.形成崇尚劳动、崇尚劳动者的态度,培养动手能力,收集信息的能力。
二、活动准备:
1.学情分析
农业生产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衣食之源。但是随着农村城市化的推进,农村耕地面积越来越少,孩子们对于农业生产、农具越来越陌生。
我校地处乡村,虽然很多孩子没有使用过农具,却有机会认识农具,可以从长辈们口中了解农具。因此,我充分利用这一教育资源,课前让孩子们回家调查并体验农具的作用,调查畜力耕作的作用以及现代化农业机械的名称、用途,让孩子感受到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感受我国农业生产的变化。
2.物质资料准备:
(1)一些简单的农具,如:锄头、镰刀、耙子……
(2)调查、收集农具的有关图片、文字资料;畜力耕作的资料及现代化农业机械的资料。
(3)多媒体:牛耕田的情形、现代化农业机械工作的情形。
(4)图片:原始农业生产时期使用的石制农具,西周末年使用的青铜农具,春秋,战国时期使用的铁制农具。
三、活动时间:一课时
四、活动过程:
导入:
教师投影展示石制农具、青铜农具、铁制农具的图片,并解说激发兴趣。
师:孩子们,人们从双手采摘开始了农业生产,随着生产的发展,人们发明了用石头制造的农具,这些农具看起来非常简单,却使人类从此摆脱了徒手劳动的束缚,在当时实在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到西周末年,聪明的人们将青铜用于制作农具,使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冶铁业的兴起,使中国农具史上出现了一大变革时期:铁制农具代替了木、石材料农具,从而使农业生产力开始了质的飞跃。战国时期的农具绝大多数都是木心铁刃的,即在木器上套了一个铁制的锋刃,这就比过去的木、石质农具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比如我们现在看见的这个呈V字形的铁犁头,有利于减少耕地时的阻力。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确有智慧,发明了这么多有用的农具,用于农业生产。这些看起来简单的农具是人手的延伸,使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了解传统农具是人手的延伸:
1.师:孩子们都回家收集了资料,请孩子们将收集到简单农具的资料展示给大家看,并说说它们的作用。
2.学生分组交流,老师指导。
3.各组派代表汇报:
生A:(出示镰刀)这是我从家里带来的镰刀,它可以用来割草、割小麦、割水稻。
生B:(出示镐的图片)这是我从书上看到的农具,它叫镐,比我外婆家的锄头厚,它可以用来刨土,刨土时用手举起镐把,从头顶向下抡,镐头就会深深的插入土中,把土刨松(边说,边指图片,边做示范)。
生C:(出示竹耙)这是竹耙,用来敛草,像这样(边说边用手拿竹耙做示范)就可以将草聚到一起。
生D:(出示一个农民挑粪的照片),这是我家搬进居民小区前爸爸在地里劳动的照片,这个农具是粪桶,它可以帮人们装粪肥田。
4.教师小结:孩子们调查得很认真,认识了不少农具,今天老师也给大伙儿带来了几件农具,瞧,认识它们吗(出示锄头、铁锹、镰刀、耙子……)?
学生纷纷说出农具名称。
5.它们各有什么作用,你们家用过这些农具了吗?你觉得与徒手劳动相比,它们有什么优点?
生A:锄头可以刨土,它可以将土刨松,这是只用双手办不到的。
生B:锄头还可以除草,妈妈教我用过,比只用双手除草快些。
生C:铁锹可以挖土,还可以铲土。
师:你可以示范一下吗?
生C:可以,边说边示范:用手握住铁锹把,用脚踩一下铁锹,铁锹就会插入土中,然后双手一按铁锹把,土就被挖出来了,双手用力一挥,土就可以铲起来,送到几米以外。
6.师:这与只用双手相比呢?
生C:比只用双手轻松,因为它不用总弯着腰。
生D:我觉得这样更省时,因为用双手搬土,得一块一块地拿到一边,而用铁锹,一下子就可以将土送出几米远。
7.师:孩子们真棒,真爱动脑筋,那么,这两种农具呢(用手指镰刀、耙子)?
生E:这是镰刀,(用手指着镰刀)它可以用来除草,割小麦、水稻,使用镰刀比只用双手除草省时、省力。
生F:那是一个钉耙,我在舅舅家见过,但是他们很少用它,我问过舅舅,舅舅说它可以用来把土搂平整,用它搂地,可以直起身体,比用双手省力。
(三)了解畜力耕作:
1.师:孩子们都讲得很有道理,人们从长期的农业生产中总结经验,以他们的智慧发明了这些简单农具作为人手的延伸,来帮助人们做事,比徒手劳动省时、省力、劳动效率更高。除了这些简单农具,孩子们还了解到了人们用什么来帮人们从事农业生产劳动。
生A:用牛帮人们耕田。
生B:用马帮人们拉东西。
生C:用驴帮人们拉磨。
生 :……
2.教师播放牛耕田的课件,并介绍:的确,千百年来,牛是农业生产的好帮手。你们看,农民伯伯赶着牛,扶着犁,正在让牛为他们耕田呢!聪明的孩子们,你们能告诉我,你们了解到的用牛耕田有什么好处?
生A:用牛耕田更省力。农民伯伯只需要用手扶着犁,跟着牛走就行了,比用双手扛锄头省事多了。
生B:我还想补充一点,用牛耕田更省时,效率更高。
(四)了解现代农业机械
1.师: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人们就满足于使用像锄头这些简单手工农具,使用牛马等畜力耕作吗?
学生齐声说不是。
2.师:那人们又是怎样做?你调查、了解到哪些信息。
生A:爸爸告诉我,在爸爸小的时候,家里是用牛耕田,他还跟在扶犁人的后边捡泥鳅呢!可是现我家仅有的一点儿田地,已经用拖拉机耕了。
3.师:好啊!现代化机械用在农业生产上了,教师播放拖拉机耕田的课件。
4.师:使用拖拉机耕田有什么好处?
生B:使用拖拉机耕田很快。
生C:使用拖拉机耕田很轻松,人们只用坐在驾驶室里操纵机器。
生D:我想补充一下:使用拖拉机耕田,可以不受天气的限制,因为人坐在拖拉机里,风吹、雨打、日晒都有遮挡,这样就更加方便了,人们想什么时候耕田都行。
5.师:耕田,有了拖拉机做帮手,人们不用愁了,那收割呢?
生A:去年,我在奶奶家看见了联合收割机,收割稻子很快,一块大田,才半小时就收割完了。
6.教师播放联合收割机收割水稻的课件。
师:人们用镰刀收割虽然比用徒手省力、省时,但还是非常辛苦,常常累得汗流浃背。现在可不同了,人们坐在联合收割机的驾驶室里,操纵一下机器,轻轻松松地就完成了收割任务,再也不用“面朝黄土,背朝天”了,改革开放的深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将这些现代化机械带进了农业生产,使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你还知道哪些现代农业机械呢?
生A:脱粒机,帮人们把稻粒从稻穗上快速地脱下来。
生B:插秧机,可以由拖拉机牵引,把水稻秧苗迅速地插在水田里。
生C:玉米收割机,快速完成掰玉米的任务。
(五)总结,激发爱科学的兴趣
师:现代农业机械还有很多,它们时时刻刻都在默默地为农业生产做着贡献。但是看看咱们的山区,由于坡度大,田地面积小,这些现代化机械根本无法发挥作用,怎么办呢?
生A:发明一种小型的联合收割机,能爬坡上坎,适合坡地劳动。
生B:发明一种可以折叠的多种功能的机器,使山区的农民可以将机器抬到田地里帮他们做事。
生C:用铁做的机械太重,人们抬着太累,应该发明一种用轻巧的材料制造的多功能机械。
师:孩子们的发明真了不起!怎样才能实现这些梦想呢?
生:努力学习,将来做个发明家。
师:孩子们,让我们扬起风帆,在知识海洋里遨游,为实现这些美好的梦想努力吧!将来咱们一定能发明更多更好的机械为农业生产服务!
关键词:传统,简洁,朴实,并存,发展
中国的传统文化, 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 不论在表现形式上, 还是在文化的内涵上, 都可以为我们在的艺术创作提供丰富的素材。新的观念与思维方式的导入为我们重新审视传统文化提供了更广阔的思维空间, 而新技术、新材料的出现也为我们在传统造型基础上的再设计提供了更多样的可能性。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即强调“天人合一”, 这是近代以来西方在引导世界潮流的时候所想不到的。近代化让人类对自然充满激情和干劲;现代化则让人类对自然极尽疯狂;中国传统文化却会让人类重新恢复理智, 融入、回归自然。
在未来的中国, 将是中国传统文化唱主角的时代。中华大地, 流淌了五千年的文明血脉, 华夏民俗, 钤记着老祖先的生生不息, 民间剪纸是民俗文化的载体, 也是一种民间传承的文化活动。剪纸不只是为了记录一种文化形态、一种充满情感的美, 更是为了见证与记载祖先赋予我们的历史精神。传统的民间艺术剪纸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这一民俗艺术来自于民间, 造福于民间, 繁荣于民间, 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日渐被大家认可、喜欢。流传面之广、数量之大、样式之多、基础之深比任何一种艺术都更加突出。在各种民俗活动中, 她无时不在、无处不有, 附丽于生活, 充实了生活, 以她特有的方式默默地唤起人们对生命的追求, 对生活的信念, 对国富民康的企盼;她将人们平凡的生活点缀得如此瑰丽多姿, 充分寄托和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她为满足人们更高的社会性的精神需要而茁壮成长。剪纸是我国民间文化艺术瑰宝之一。这些色彩缤纷.形象生动.风格迥异.美不胜收的剪纸深受大众的喜爱!每个生动的剪纸背后, 都有一个神秘精彩的故事。今天, 我看到了一幅精美的剪纸, 它的样子大概是这样的:一个穿着五彩斑斓裙子的年轻少女头上顶了三个雕刻精致的陶瓷碗, 在生机勃勃的麦田里跳着欢快的舞蹈, 好像有天大的喜事似的。我呆呆的凝视着这幅精美的剪纸, 情不自禁的摆动着洁白的翅膀, 飞向了想象的王国……
“镂金做胜传荆俗, 剪彩为人起晋风。”剪纸艺术苍茫几千年, 与民间习俗密不可分, 代代承传延续至今, 显示出中华民族文化的恢弘气度和深邃底蕴。小小剪刀剪出了大千世界的风云变幻, 剪出了民族精神之魂, 剪出了绵绵不息几千年华夏文化的行走轨迹。如今, 剪纸的天地更为广阔了, 它早已走出了庄户人的小院, 走入现代设计的广阔天地, 在产品包装设计、商标广告、室内装璜、服装设计、书籍装帧、邮票设计、报刊题花、连环画、舞台美术、动画、影视等各个方面都有她的清影;她也走向世界, 名扬四海, 成为全人类的文化财富与艺术瑰宝。随着历史的进程, 许多民族的、传统的东西被渐渐淡化、湮没了。然而, 真正文明的标志应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并存, 共同发展。
(一) 民间剪纸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吕胜中说:“剪纸是中国民间艺术中最普遍的, 也是作品最多的一种形式, 它的生命力很强, 能适应不同的文化转型。”这种论断产生于历史的认识, 也产生于艺术观所处位置的一种发展了的认识, 它来源于思想的深处。早在1988年冬, 艺术家吕胜中就在北京的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一次“剪纸艺术展”。这次展览一时成为了美术界的热门话题, 将古老的传统民间剪纸艺术融入了现代艺术的血液。如他后来的作品, 《众》、《人墙》和《合诗歌》等, 带来的视觉感受无疑是震撼的。虽然作品不再有了民间剪纸艺术中的功利性, 但是它传承了剪纸很多意蕴上的表达。之后, 全国各地相继刮起了“民间风”。一部分艺术家寻求变革的取向, 试图从民间艺术中的原始野性与现代艺术的稚拙中找到契合点。这一点也深深地影响了艺术设计, 由于剪纸材料的二维属性, 首先在平面设计领域捷足先登。如中国银行标志设计, 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设计者也充分运用了剪纸中的传统思想的象征表达形式——“天圆地方”。借用蕴涵着“天圆地方”的古钱币造型, 钱孔与红绳构成了“中”字, 表明了中国银行是面向全球的国际性金融机构, 同时也标示出了国家概念。在这里, 现代设计传承着传统文化的内涵, 表达着自己的民族特色。这个设计恰到好处地借用了剪纸的迹象特征, 平面剪影以及镌刻式硬边处理与剪纸的效果一脉相承。而且“平安圆满”的吉祥之意也如民间剪纸一般地寓于其中。剪纸的这些特点在此标志设计中得到了全面的体现。
(二) 民间剪纸在立体作品中的应用
民间剪纸这一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在立体设计作品中的运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将剪纸作为元素和部件直接嵌入设计作品中。如云南大理寺的剪纸佛灯。它以质朴的细微繁缛好像在倾听着世事的变迁, 告诫着人们“天地一浮云, 此身乃毫末”。这种神秘而美妙的效果直接来自环绕在四周的剪纸图案及其材质感。通透以及几何化特征使其能与灯罩的造型形成完美的结合, 一刚一柔, 一简一繁, 相得益彰, 辉映成趣。同样的手法也体现在时装设计上。这些不失纯净和清新的民间剪纸图形也被融入服饰而增添特殊的魅力。那带有圆润、动感、活跃而有趣的剪纸风格图案的衣服是节日中的人们穿着的最爱。还有城市雕塑、工业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 剪纸艺术以它的鲜活、强大的生命力融入了具有现代设计性质的生活产品的方方面面。二是将剪纸的造型原理和视觉样式间接代入设计作品中。在运用民间剪纸符号进行三维立体作品创作的时候, 力求把这些经典的符号和深厚的文化意蕴贯穿到作品中的同时, 也赋予了作品新的生命。如笔者的系列作品“灯·爱”。作品的主材料是玻璃, 之所以用玻璃的材料来表现, 是因为这样不仅可以让其以一种时尚的姿态展现, 而且还可以更好地赋予古老传统图形以新的风貌。
创作者要积极地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去观察各种艺术形式的特色, 深刻地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那些情景交融的构思和寓意, 弘扬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和风采。只要我们以传统艺术为根本, 把握住了神与形, 继承传统含蓄、意境、简洁的精华, 将其与当代的新兴理念以及自我个性中独特的一面相结合, 最终一定会寻找出一条属于我们自己的设计之路。
参考文献
[1]、周旭:中国民间美术概要[M], 人民出版社, 2006
[2]、吕胜中:再见传统[M],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4
[3]、钟茂兰、范朴:中国民间美术[M], 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3
【关键字】建筑装饰设计 传统风格 现代设计
一、传统装饰元素的形态分析
1、文字。在远古时代,中国采用画图的方式来进行记事,形成了汉字最初的雏形,也是世界上鲜少的传承至今的象形文字,我国汉字同时具备象形和抽象符号的意义,其本身就具备美学价值。中国书法包括楷书、行书、草书、汉碑等千变万化的形态,随着科技的发展,在电脑中还可以展现彩云体、幼圆体等演变体,不同的字体形态能够表现出不同的意义,传统的建筑装饰设计中文字的设计元素被以各种形式表达,映衬了不一样的装修风格。
2、装饰图案。我国的装饰图案可以追溯到周代,以政治宗教、风土人情、意识形态等等为元素和题材,通过各朝代的能工巧匠的精心创作和雕刻得以呈现,并且在明代和清代达到了鼎盛。这种最具有民族特色的装饰元素形成了我国艺术发展的资源宝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经过历代发展的中国传统装饰图案蕴含了我国的文化渊源,寄寓了我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思想意识形态,以其功能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特点为建筑装饰设计增添了更多的创造性。
3、色彩。中国传统的色彩观念来自于阴阳五行学说中的黑、白、红、青、黄等五个颜色,大量运用于宗教壁画、民间年画、传统服饰、京剧脸谱、古典建筑等等文化载体中。在原有的五色的基础上,经过不同颜色不同比例的调和进而衍生出了五彩缤纷、千变万化的颜色,不同的颜色寓意也不尽相同,例如红色代表喜庆,白色代表纯洁,黑色多用于丧事等等。无论是传统服饰还是建筑装修设计,色彩的运用都十分关键,同样的建筑不同的颜色能够赋予其截然不同的视觉效果。因此,传统的色彩文化形成了现代建筑装饰设计的丰富的视觉素材。
二、传统装饰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体现
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设计元素经过千年的累积和沉淀,在不断的摒弃粗劣部分的同时大量精髓的部分得以保留下来,为我国现代建筑装饰设计提供了源泉,中国现代建筑装饰设计对传统元素的传承主要体现在:
1、复制和仿制。传统的建筑装饰元素体现着我国的千年文化,因而在现代建筑中会采取直接复制和仿制的方法,来保留住最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现代建筑装饰中的中国风就是采用大量木质结构家居,以文字和传统的图案来进行装饰,配以瓷器,淋漓尽致的展现了优雅、简洁的中国风之美,是直接复制传统设计的典型代表。
2、传统装饰符号的提取和拼贴。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中也会通过提取传统建筑装饰设计元素或者将一些元素进行拼贴的方式,把设计师认为具有审美价值的传统装饰符号巧妙的融入到自己的创作构思中,进而设计出符合现代人意识形态特点的建筑装饰设计。
3、传统形象的变异和进化。除了上述的提取和拼贴,现代建筑装饰设计还会在借鉴传统的设计元素的基础上进行演变和进化,与现代人心理上和文化上的特点相结合,打破固有的创作理念,重新挖掘传统设计元素的精髓,进行再创作和创新。另一方面,现代设计中设计师会采用中西合璧的方式,使中国的传统装饰元素与西方的建筑美学相碰撞和融合,设计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作品的同时与国际相接轨。
4、从中华民族整体文化中寻找构思源泉。现代设计中,通过巧妙的构思设计出了大量能够传达更多意义的装饰作品,是在传统装饰设计元素的提炼和演进。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标志中国印就是在传统装饰元素汉字中汲取的灵感,但又对文字的形态上进行了创新性的设计,使得“京”字不仅能够代表北京的文字意义,其如运动员一样的形态进一步代表了奥运精神,一个设计作品表达出了更广泛的、符合时代发展的含义。
三、传统装饰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经过建筑装饰设计的不断发展,出现了相应的风格、流派、思想理念等等的划分,在许多风格、流派和思想理念的碰撞和交流中,建筑装饰设计的思路和方式方法不断进步,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影响下,传统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承赋予了现代建筑装饰设计新的责任。要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现代建筑装饰设计就要学会不断合理运用和创新。传统装饰元素在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
1、传统装饰语言的直接选用。我国传统装饰语言中象征吉祥寓意的图形符号是百姓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华文化的典型代表。例如,用莲和鱼来代表连年有余,用蝙蝠和梅花鹿来代表福和禄。丰富的传统装饰语言资源中有很多艺术性极高的元素,在现代装饰设计中可以直接挪用。
2、传统装饰元素的提取和重构。传统建筑装饰设计元素并不是都与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因此在现代设计中要去除不符合的部分、提取需要的部分,并与现代设计元素合理的进行整合重构,创作出符合现代审美理念的设计作品。在重构的过程中,要注重充分理解和分析传统元素的特点和内涵,再融入到现代设计中,避免整合作品的生硬与不合理。
四、总结
中国传统文化亘古绵长,其丰富的装饰设计资源构成了人类文明,是我们的祖先在不断的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过程中留给我们的精神文化财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追求精神文化的脚步正在加快,所以现代建筑装饰设计要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在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中,要充分考虑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差异和结合点,认真分析设计思路与方法,通过现代的理念分析和挖掘传统的设计元素,把传统与现代的设计合理有效的结合,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装饰设计道路,让中华文化继续传承,使现代建筑装饰设计散发出中国特有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戴力农.中国风[J].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2]陆元鼎.中国居民装饰装修艺术[J].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3]白然.传统装饰艺术与现代设计[J].艺术生活,2006
HR征程:一字之差十年路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首次招收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曾湘泉院长到北京中山公园做高考咨询,许多家长问:“人力资源管理是干什么的?是不是搞计划生育的?”如今,“人力资源管理”已经成为每个职场人都耳熟能详的名词。放耳一听,满耳都是“以人为本”,放眼一看,满眼都是“HR管理”书籍。短短几年间,“人事管理”似乎已经被淘汰,“人力资源管理”炙手可热。可从人“事”到人“力”,观念、历程又岂是一字之差?
在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从生产资料、消费资料、资金到劳动力都由计划配置。人们的身份认定一般是两个:一是户口,二是档案。而档案管理正是传统人事制度的一个核心。对于在机关工作的人来说,它就是干部身份的符号。在机关工作了一辈子的王丽觉得,传统人事部门往往以政工部门的面目出现,工作重点是“事”而不是“人”。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表现为企业与员工的契约关系,企业和个人的风险和责任完全由各自承担。由此引发企业之间的竞争机制,要在竞争环境中生存发展,人力资源开发自然成为一个重点。“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也绝不仅是一句玩笑式的电影台词。
美国一位人力资源专家在《美国人力资本发展趋势及最新动态》的研究报告中指出,人力资源管理已成为美国企业发展的核心。企业人力资源部对企业战略决策的影响,已由过去的15%升至25%;劳动力管理职能由25%升至50%;而人事行政事务职能则由60%降至25%。也就是说,从“人事”到“人力资源”的过程,其实是一个不断提升HR部门对人的开发功能而降低其行政事务职能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也正是中国企业多年来努力的征程。
HR现状:改头换面还是脱胎换骨?
“人力资源”成为时髦的概念后,不少企业言必称“人力资源”,可这些企业究竟是简单地改头换面还是深入地脱胎换骨呢?
“目前,国内意识到人力资源重要性的企业越来越多,总体趋势是好的。”全国十大杰出人力资源管理顾问师胡八一先生欣慰地说。当然,也有一些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还缺乏深入透彻的理解,仅仅出于肤浅的认识搞了一些表面化的东西,有的甚至以为成立个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设置几个人力资源管理职位、用一套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就是进入了人力资源管理了。有些企业拿出重金设置了CEO、人力资源总监职位,但却是换汤不换药,没有从根本上实现向人才开发的转变。
曾在IT企业任HR经理的缪先生说:“有的企业每年招人,但对于招一个人到底要去哪、做什么事情,都没有明确的定位,导致招聘无序,对于所需人员的岗位描述和要求都不清楚。有的企业在招聘前负责人突然想到,应该引进人才,那就招几个研究生、几个大学生吧。对于整个企业的人才储备和人才任用等情况毫无整体规划,就出现今年人招多了没处‘消化’,明年人招少了供不应求的局面。这样自然会导致人不尽才,岗不对位,管理混乱,也就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从内容来说,人力资源管理比传统的人事管理要系统化、专业化和人性化,并不是换个帽子戴戴就能立即见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包括几个系统:一是人员规划系统,也就是招聘;二是激励系统,也就是薪酬福利;三是人才发展系统,也就是培训;四是人际系统,也就是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此外,近年来人力资源管理还提出了组织发展体系,也就是在企业战略发展的层面上来规划员工和整个组织的未来发展。
对企业而言,重视人力资源工作也不是喊几句口号或者说几个时髦名词就可以成就的,它需要很多骨子里的改变,
HR意识:全“企”总动员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决不是简单的“发发工资,招招人”这样“什么人都能干”的事情,而事实上,这样“发个工资填个表”等简单事务工作只是HR最基础的工作:服务性工作。现代企业需要专业化体系化的HR人才对企业提供有战略意义的人才规划和激励。这不仅需要企业决策者的重视,还需要人力资源管理者自身的重视以及员工普遍提高意识。
例如,薪酬管理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中心,往往被人力资源管理者抱怨“吃力不讨好”。薪酬建立在绩效上面,可绩效的标准往往难于确定。一些工作岗位由于成果难以量化而导致了绩效标准的“模糊”性,“就比如我们自己做人力资源管理的,绩效不像销售人员可以量化,如何考量自己都是难题。标准定低了吧,干这个的人有意见,标准定高了吧,不干这个的人又有意见。”某企业人力资源部的张主任说道,“我们费了很大力气好不容易确定了绩效的标准,可由于市场的变化等因素使绩效标准经常变化。结果搞了大半年最后偃旗息鼓,打回原形。”
除此之外,目前,在一些企业还存在一个大问题就是,“企业员工对人力资源管理者存在莫名的误解,他们认为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执行制度或者规范是‘为虎作伥’,因此不予配合。”负责培训的王红很苦恼地说,“比如培训,谁都知道重要。但大家都很忙,工作不能不干吧?对员工来说,眼前的工作是最重要的。为了让他们参加培训,我们采取了软哄硬逼等动员手段,自己累得半死还遭到抵制和不屑……”
因此,人力资源工作并不只人力资源管理者的事情,它是全企业每个员工的事情。只有得到全体员工的认同和配合,才能将人力资源的理念真正贯彻下去,才能实现真正的人力资源管理。
HR素质:背景不重要
曾在大型日资和美资企业都做过HR经理的饶俊先生认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最重视的是管理的专业化、系统化。从业者学的是否是人力资源专业倒不重要,关键是其本身的素质。“我认为作为一个很成功的HR需要做到三个P:Passion,Profession-al,Patient,Passion就是需要有热情,因为人的工作可能是多方面的,也是很琐碎的,所以你需要有一种持之以恒的热情愿意去帮助人,这样才能做好一个HR的工作;第二要有专业,也就是Professional,它必须有HR的专业知识;第三要有耐心,琐碎的工作需要你有耐心去完成,不能急于求成。”
在许多资深人力资源专家看来,有没有专业背景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能迅速理解并融入到企业的文化中,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传递到企业的每一处,因此全局观念很重要,不同性质的企业需要不同类型的人力资源管理者。
HR人才:有这么值钱吗?
近年来,随着“人力资源”热度持续不下,人力资源部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者的需求越来越大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其中,对具有丰富从业经验、熟悉国际规则的高级HR需求尤为迫切。
虽然目前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从业者达300多万人,但高级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却不足9000人。一将难求的局面使得各大企业纷纷高薪揽才,高级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薪酬持续看涨。一项调查显示,外企人力资源主管经理的年薪约6万~10万元,人力资源总监达到10万~40万元;民企人力资源总监年薪也在10万~15万元左右。据了解,具有国际专家资格的高级人力资源管理者更是身价不菲,年薪最高可达80万元。
人们不禁要问:HR究竟值这么多钱吗?他们对企业的贡献与他们的薪水能划等号吗?
对此问题,胡八一先生认为,“人力资源管理者是否值钱,要看其是否为企业做到了相应的工作。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的影响就像‘一只无形的手’,推动企业决策者去知人善用,也使员工能更好地尽责和实现价值,企业重视了自然就重用。”
人力资源总监饶俊先生用了一个比喻:“如果说企业的各个部门好比是在运动场上赛跑的选手,那么,以前,人力资源管理者只是场外的看客,而1995年后人力资源管理者已经开始入场。他们入场并不是代替选手上场跑步,而是通过对己方以及对方选手的分析,适时给教练(企业决策者)适当的建议,从全局考虑来把选手放到最适合他的跑道,以保证最后取得胜利。这就是人力资源管理者创造的价值。你能说这个价值不值钱?”
人才资源部经理殷斌先生更干脆地比喻道:“金有价,石无价。人力资源工作就像‘石’,如果你不懂得欣赏它,那就是一块石头;但是如果你懂得欣赏,发现了它的价值,那就是一块价值连城的宝玉。”
简而言之,当人力资源管理成为企业良性运转滚滚车轮中至关重要的一轮时,企业决策层会用重金的形式来表示重视就不足为怪了。他们的业绩虽然不像销售和技术部门那样历历在目立竿见影,但他们的影响是长期而深远的。(孙B)
摘要: 民本思想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优秀文化传统,它贯穿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群众路线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而提出的,它从传统民本思想中吸取了大量精华,并与时俱进地加以扬弃,在继承传统民本思想的同时又超越了民本思想。通过分析民本思想与群众路线的关系,在践行群众路线中弘扬民本思想,让群众路线更加深入人心。
关键词:群众路线 民本思想 超越 弘扬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学说之一,它主张将人民群众视为治国安邦之根本,关注并重视底层民众的利益,是儒家思想的精华所在。同时也是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思想基础和历史积淀。
一、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及其发展
“民本”即“以民为本”。从我国古代的文献典籍中我们可以得知,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源远流长。“民本”一词源于“民为邦本,本固邦宁”[1],及“民者君之本也”[2]等语。
(一)上古三代时期的民本思想
我国的民本思想有深远的历史渊源,可以上溯到商周时期。史籍最早关于民本思想的记载,是在《史记·夏本记》中,舜同禹、伯夷、皋陶议论治世之道。统治者的首要职责是安民,要了解人民的疾苦和要求,顺应民心,制定和推行安民、惠民措施,使人民安全得到保障,能够安居乐业。
这一时期的民本思想,基本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基础。这一时期的思想可以总结为,民为邦本、民为君本、民为神意的代表和中介。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本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进而一统天下,战争不断,民不聊生。这时,治国、安邦、称霸、夺天下的理论开始形成,民本思想也在这一时期有了新的发展。这一时期,明确提出了 “民者君之本也”。这是民本思想的一个发展。
春秋第一位霸主齐桓公能够“九合诸候,一匡天下”的原因,司马迁总结为:“管仲相齐,顺百姓之美,匡救国家之恶,令君臣百姓相亲者,是管之能也。” [3] 而管仲自己也 说:“政之所行,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4]
老子在《道德经》中讲到:“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5]就是说,作为贤君,想要统治人民,一定要谦和而居于人民的下面。想要领导人民,一定要甘心居于人民之后,从而不让人民感到妨碍和累赘,这样才能得到人民的喜欢。
孔子对民本思想有一个系统地发展。“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而“仁”的主要内容就是“爱人”。在坚持“仁”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富民、畏民、教民、御民的思想。
孟子在孔子思想的基础上,集西周以来民本思想之大成,超越了孔子。他提出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6]确立了人民、国家和君主的轻重次序,认为人民是立国的基础。此外,孟子关于仁政、王道的语录还很多,可以说,《孟子》全书的主要观点之一就是“民本思想”。
荀子又把前人的民本思想加以发扬,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说:“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7],表明了国家的存在取决于民。同时又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8]的思想。
总起来看,民本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正式形成。在对待民众这一问题的认识上,先秦诸子是比较一致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本思想继承和发展了西周的敬德保民思想。
(三)汉代至唐宋时期的民本思想
这一时期,民本思想在各个朝代基本得到了继承,但也出现了更多地有利于皇权方面的转化。
汉代巨儒董仲舒提出“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9],接着有贾谊的“自古至于今,与民为仇者,有迟有速,而民必胜之” [10],又有王符“帝以天为制,天以民为心,民之所欲,天必从之”[11],他们都对民本思想作了进一步的阐发。
如果从中国历朝历代皇帝的角度讲,对民本思想体认得最明确的,首先应当是唐太宗。《贞观政要》中多处详细地记载了唐太宗对民本思想的观点。“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12]“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唐太宗君臣还制订和实施了一系列从民欲、顺民心,使民安乐的政策和措施。如推行了均田制,租庸调法,健全法制,慎选州县官员。正是有了这样的认识和措施,贞观之治成了中国专制社会盛世的高峰。
宋代宋祁认为:“民,国之基也。五仞之墙,所以不毁,基厚也;所以毁,基薄也。”
[13]苏舜卿主张“民为邦本,未有本摇而枝叶不动者”[14],这都是对民本思想的深刻表达。
(四)明清时的民本思想
民本思想到了明末清初的黄宗羲、顾炎武那里,有了一个飞跃。黄宗羲在《明夷待访 录》中提出 “民主君客”论和“万民忧乐”论。顾炎武提出了一系列抑止君主专权的设想,他认为,矫正极端君主专制的有效措施乃是分权,为此提出了“寓封建于郡县之中”[15]的著名论断。
综上,我们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政治文化中,民本思想一直居于主导和正统地位。但我们也必须清楚的认识到,在中国历史上,传统的“民本”思想是因为统治阶级认识到重视人民群众具有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作用而产生的,它是统治阶级“愚民”政策的一个方面,是一种统治权术,实际上仍是“君本”思想,其本质目的是维护君主的地位。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严格说来,是一种封建专制主义思想。
二、群众路线
十八大报告指出:围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这是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载体,也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战略举措。
(一)群众路线及其理论基础
群众路线,是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确立的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长期的革命和建设经验的总结。也就是说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16]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实践的主体就是人民群众。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力中最主导的力量是劳动者,人民群众是劳动者的主体,所以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正是在这一理论的基础上,共产党创立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本质上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这一基本原理。” [17]
(二)群众路线思想的确立及其主要内容
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基本方面之一。毛泽东关于群众路线的思想,就是在党的群众工作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1927年,农民运动蓬勃兴起,毛泽东赞扬农民运动“乃是广大的农民群众起来完成他们的历史使命” [18]在创建了人民军队和红色政权后,毛泽东一直非常重视发动和组织群众。在古田会议决议中他指出,红军“是为了宣传群、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并帮助群众建设革命政权才去打仗的”。[19]延安时期是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成熟期,他在《论持久战》中深刻地阐述了“兵民是胜利之本”。[20]在1943年6月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明确提出并深入阐述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在1945年党的七大政 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毛泽东更为系统地阐述了党的群众路线的问题。至此,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已经成为十分完备的理论。最终在党的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的同时,确立了党的群众路线。
简单地说,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萌芽于大革命时期,形成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成熟于抗日战争时期,进一步发展于解放战争时期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总之,纵观我党的革命实践, 就是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组织群众、带领群众,集中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去实现人民群众获得自身的利益的革命实践。” [21]
其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第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第二,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第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第四,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第五,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领导方法。
(三)群众路线的现实意义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仍然有其现实意义。
首先,有利于解决民生问题,调动群众积极性。无论在什么时期,人民都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纵观历史,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社会的改革和发展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参与、支持、推动、和贡献。民生问题是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切实的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要把民生问题放在一切工作的最前面,努力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满足群众的要求,才能更有效地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为社会建设奉献更多力量。
其次,有利于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民主政治建设得以加强。经常广泛的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有利于提高决策的质量,使决策更加科学化和民主化,这样能够使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少走弯路。同时,和谐社会的建设也离不开民主政治的保障,而群众路线是推动民主政治建设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
最后,减少腐败现象,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的联系。脱离人民群众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最大危险,要彻底解决党内存在的腐败问题就必须抓好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坚持群众路线,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杜绝腐败现象,加强党风建设,有利于保持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三、群众路线对传统民本思想继承与超越
(一)群众路线与传统民本思想的相通性
群众路线与传统民本思想有一定的相通性,这种相通性体现在:两者都强调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和力量,体现了人文关怀。密切联系群众的执政理念,将民本思想中的进步、合理成分进行了改造,实现了民本思想的超越和升华。从我国古代文献记载中我们可以找 到很多与民本思想有关的格言,如:“民,事之本也”[22];“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23];“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天下兴行在民趋于正。”[24]等等,无不折射出了对“民”的重视和敬畏。而群众路线更是体现着对人民群众的重视,把密切联系群众纳入党的主流意识形态,民本思想中的人民性、民主性内容被传承和发扬。
(二)群众路线对古代民本思想的超越
有人说群众路线就是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传承和发展。这种认识不科学的。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从本质上说,群众路线就是要执政为民,代表人民群众,为人民谋利益。这种以人民为本位的观念,既继承了传统民本思想中的精华部分,同时,又对其进行了发展、升华,从根本上超越了它。“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党的群众路线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加以辩证地扬弃的产物。”[25]
首先,实施主体与客体的变化。传统民本思想的实施主体是统治阶级,他们执掌国家政权,掌控国家暴力机器,对奴隶、平民进行统治,阶级矛盾始终是存在的。传统的民本思想中的“民”是与“君”“官”相对应的,是属于“君”的子民,处于被统治地位,在社会发展中不具有主体性。群众路线的实施主体是党,党领导广大人民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主体和客体之间,不再是统治与被统治、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群众路线中的人民群众则是国家的主人,具有主体性。
其次,实践上的超越。传统民本思想更多的是停留在理论、思想层面,在实践上有所欠缺。群众路线的实施主体是党,实施客体是群众。党制定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在工作中坚持“一切依靠群众”,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发动群众、组织群众,然后再“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最后,最终目标上的超越。传统的民本思想以肯定和维护封建统治为前提,目的是巩固皇权。统治阶级把民本作为全面论证君主制度合理性、对百姓进行道德教化以制造顺民、培养忠君思想的愚民工具和手段。“民本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在于邦国的治理,而不是为了人民群众的历史解放。”[26]而群众路线则是要求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实现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在弘扬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中践行群众路线
我国古代民本思想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是统治阶级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而产生的,但也体现了统治阶级对人民群众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的认识和重视,为后来的群众路线提供了借鉴。只有在贯彻群众路线中融入文化的成分,借助文化的力量,才能把群众工作做得更加深入有效。我们在践行群众路线中要重视发挥传统民本观念的作用,借鉴弘扬传统的民本思想,古为今用,利用传统民本思想重民、贵民、安民、恤民、忧民、亲民、爱民的理念,一切为群众着想,重视民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 务,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建设一个更适宜人们生活的社会。
参考文献:
[1] 《尚书·五子之歌》 [2] 《春秋榖粱传·桓公十四年》 [3] 《史记·管晏列传第二》 [4] 《管子·牧民》 [5] 《老子》 [6] 《孟子·尽心下》 [7] 《荀子·大略》 [8] 《荀子·哀公》 [9] 《春秋繁露》 [10] 《新书·大政上》 [11] 《潜夫论》
[12] 《贞观政要·君道第一》 [13] 《宋景文公笔记》 [14] 《诣匦疏》 [15] 《郡县论》
[16]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7] 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二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2-27 [18][19]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0]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1] 张林冰.论民本思想及其价值[J].文史资料,2006,9月下旬刊 [22] 《晏子春秋》 [23] 《四书集注》 [24] 《慎言》
民本思想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优秀文化传统,贯穿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民本是“以民为本”的缩语。早在商、周之际,中国便出现了民本思想的萌芽。“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夏、商统治的覆亡,使商、周统治者认识到民众的力量,从而形成“敬德保民”、“民为邦本”等治国思想。至春秋战国时期,道家、墨家、儒家、法家等诸子百家不约而同地提出了“民贵君轻”、“以民为本”等一系列命题,汇成一股激昂奔腾的思想大潮。如孔子:“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3到了孟子,就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的以民为本的治国理论和方案。“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为天子”。 君王应该:“乐民之乐者,民也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也忧其忧。”荀子:“天之生命,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像这样的论述还有很多。
民众的主体性在形式上得到一定的重视,生产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高,这在当时是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的。但是透过这些民本思想现象的背后,我们就可以看到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民本思想是从统治阶级的立场出发并且是为统治阶级的统治服务的,它的实质是为了更好的统治民众来服务于私人目的,是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这就深刻的体现了这种民本思想的阶级局限性。
毛泽东历来十分重视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学习、总结和继承,并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和中国的民族形式紧密结合起来。1940年1月,他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对如何批判地总结和继承我们民族的文化遗产作了进一步阐述,主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运用唯物辩证法,毛泽东从古代民本思想中吸取了大量人民性、民主性精华,并立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加以扬弃和综合创新,把中国民本思想推向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毛泽东常说,我们“必须明白: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 他在党的七大政治报告中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充分重视人民群众作为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作为历史的创造者的巨大力量,认识到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动力,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力量之源。
中国共产党自执政以来,马克思主义的民本思想得到了真实而充分的体现。共产党人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为己任,以共产党*——全面发展的自由人联合共同体的实现为最终目标。从而实现了真正的以民为本,其实质是为人民服务,是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谋利益。这就和传统的民本思想完全区别开了。与传统那种形式上的、为少数人谋利益的工具性的民本思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毛泽东民本观认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以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领导的最高标准,并在领导实践中切实为人民造福,率领人民群众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是无产阶级领导活动的本质要求,也是我们党的一切领导工作的根本宗旨。
关键词:水文职能,水利基础,传统水文,现代水文
1传统水文特点以及职能
传统的水文主要观察测量水量, 根据气候的变化, 运用数学以及物理知识来分析这些数据, 得出一些结论。传统水文的职能主要是预防洪涝灾害, 检测地下水位, 降雨量、降雪量等。研究手段单一, 检测设施不够完善。
2现代水文的特点以及职能
随着科学的飞速发展, 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提升, 现代水文的测量手段以及设施配备都得到了完善。现代水文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相辅相成, 二者之间相互促进, 正是因为水文的大力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 水文同时也因为经济的发展, 得到了更好地完善。现代水文不仅仅如传统水文一样用来防洪抗旱。而是更加注重对于水资源的监测, 研究水的地理分布、发展。径流量的变化, 水循环情况等。更加注重在监测水资源的自然特点的基础上, 来探究如何合理分配和利用水资源,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始终秉持人与自然可持续性发展观念。由于环境和气候的变化, 现代水文是研究如何使得人类活动对水资源可以循环、持续的利用为中心。
现代水文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和自然科学技术的巨大飞跃在传统水文基础上应运而生的。现代水文是以采用现代新技术、新手段的测量方式来获取水资源的地理分布、发展变化以及水资源循环运动的情况。现代水文在研究水资源自然属性的基础上, 更加重视研究人类与水资源的关系, 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理念。因此, 现代水文是以研究人类活动对水资源循环变化的发展影响为中心的。
3传统水文向现代水文转变的特征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生态系统的不平衡性越来越明显, 气候变暖也在全球蔓延开来, 近年来, 我国发生了很多洪涝和干旱等灾害, 以江西省为例, 鄱阳湖区域近年来发生灾害的频次远远高于上世纪, 鄱阳湖的湖面面积也在面临着缩小的威胁。而与此同时, 由于经济和社会的需求, 人类对于水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如何解决这一现状, 水文工作人员也面临了严峻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之下, 传统的水文必须要向现代水文而转变, 怎样使得人与自然水资源的发展相得益彰, 是现代水文最大的使命与职能之所在。因此传统水文向现代水文转变表现出了以下的特征。
3. 1研究技术多样化
研究技术不再依靠以往单一的技术模式, 引进互联网、先进的数据分析技术等, 更加全面的来监测水文数据, 更加准确的分析水文数据。
3. 2服务全面化
传统的水文仅限于研究变化运动规律, 数据信息收集也主要单一的服务于预测干旱防洪方面, 在传统水文向现代水文转变中, 是以研究自然科学领域为基本, 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资源调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等领域。在提供强大数据的同时, 也有全面的科学分析, 服务更加多面化。
3. 3投资效益多元化
水文是水利事业的基础, 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是水利事业, 水利事业在我国是国家投资为主体, 在现代水文中, 国家投资的同时, 也允许私营企业参与其中。从而使得水文的投资和经济效益多元化, 私营企业参与到投资当中来, 这样在提高水文建设收益的同时, 也会使得企业在水文建设中主动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 使得水文建设趋于完善, 同事也有利于生态建设。
3. 4水文管理法制化
在转变过程中, 关于水文的管理, 逐渐制度化、法制化。用法治手段强化水文管理。用严格的管理方式, 规范工作人员的工作。促进水文事业的健康发展。
4传统水文向现代水文转变的途径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我们拥有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同时也存在着很多隐患。在这种大环境之下, 如果一味地坚持传统, 一味地以经验说话, 而不去尝试新的发展道路, 势必会被社会的发展所抛弃, 能不能创新, 敢不敢尝试, 是整个水文事业可以蓬勃发展的主要动力之所在。目前, 作为水文工作者, 在此背景下, 需要不断学习新的技术, 以及参考成功案例, 结合实际情况, 来进行创新与改变, 要勇于去攻克难关, 不能遇到问题就停滞不前, 要有百折不挠的探索精神。不断研究新情况, 解决新问题, 增长新本领, 要通过创新推动水文稳步快速发展。
首先要让服务的方面得到拓宽, 不能只局限于一点。例如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趋势, 导致城市用水量不断增加, 很多工厂和企业的建设, 为了产生更多的经济效益, 而不做好排水设施, 导致了水污染的问题频频出现。这些矛盾日益突出, 都给水文工作人员带来了挑战。所以水文部门应积极主动地通过充实和调整水质监测站网, 加强监测设施, 开展工业用水和城市生活用水定额、入河排污口调查等。
5传统水文向现代水文转变的现实意义
人类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 推动了水文事业的发展, 使得传统水文向现代水文开始转变。传统水文向现代水文转变, 可以及时监控水资源的发展动向, 随时预报洪涝灾害的发生, 有利于水资源的地理分布情况的更准确全面的掌握, 对于农业生产, 以日常生活有着极大的引导与帮助。其次, 传统水文向现代水文的逐渐转变, 使人类能够在生产生活当中, 以自然地理发展规律为指导, 进行科学合理地生产生活等社会活动, 既能保证自己生产生活的正常, 又能保护生态环境, 不破坏自然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水文部门通过大量的对水资源调查以及水资源评价等论证工作, 为编制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优化配置水资源提供了决策依据, 由此奠定了国家水权制度的坚实基础。水文部门积极开展水源地水质监测、水量水质综合评价、水功能区监测、地下水动态监测等, 为水资源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水文部门通过开展制定用水定额等一系列工作为建设节水型社会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6小结
水文事业是一项专业性极强, 同时又与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工作。水文事业的发展情形, 也决定了人类生产生活的发展趋势, 二者相辅相成。近年来, 我国越来越重视水文事业的发展, 水文事业的发展迅速。在全球气候变暖, 以及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水资源环境都出现一些疲态, 洪涝和干旱频发的今天, 水文事业的作用尤为突出, 对于生产生活的支撑作用更加明显, 发展前景更加广阔。作为水文工作者面临着严峻而光荣的考验。
参考文献
[1]王浩, 严登华, 贾仰文, 胡东来, 王凌河.现代水文水资源学科体系及研究前沿和热点问题[J].水科学进展, 2010 (07) .
[2]万思成, 张建云, 王国庆, 刘艳丽, 刘翠善.漳河上游径流变化特性分析[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16 (01) .
[3]朱星明, 章树安, 陈蓓玉, 白婧怡.可持续发展水文水资源信息共享探索及实践[J].水利学报, 2016 (01) .
[4]张少文, 王文圣, 丁晶.分形理论在水文水资源中的应用[J].水科学进展, 2015 (01) .
[5]张继国, 刘新仁.水文水资源中不确定性的信息熵分析方法综述[J].河海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0 (12) .
关键词:传统;现代;转型
1 从形式和表现语言上看,传统已经成为经典,无法超越
走过辉煌灿烂的古典主义时期,无论是在欧洲还是东方,艺术都曾创造了一个无法超越的巅峰状态。前辈艺术家们塑造了一座艺术的丰碑停留在曾走过的岁月中,永远地成为了一代经典。当我们提到雕塑,总无法将思绪从米开朗琪罗塑造的美妙的人体结构上转移;当我们提到经典,也无法将目光从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上移走;当提及中国画,我们仍无法超越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
站在当下,回眸过去,那些曾经灿烂的历史将成为我们丰厚的艺术积淀。那是多少艺术家们不断探索、不断质疑、不断创造、执着前行所走过来的路。我们今天,面对他们仍然无法抑制这穿越千年的艺术创作给内心带来的震撼;我们不断学习,顶礼膜拜。然而,驻足和回望不仅仅是让我们认识来时的路,历史的价值不仅存在于对过往的收藏,更在于其相对于现在给我们带来的启发和导向性作用。如果总停留在对经典的不断复制和模仿上,那将意味着当代艺术意义的消减。因此,在形式和表现语言上,仍然停留在对经典的复制甚至模仿上,已经不足以支撑当代艺术继续前行。而当代艺术继续前行的动力将存在于意识形态中,作为艺术品的内在驱动力引导着当代艺术不断向前探索和发展。也就是说,思考要在创作之前,形式要与内涵融合。
2 从历史的维度和社会价值上看,客观的再现已经成为过去
当代艺术从对形式的细致追求走向对内涵的反思与批判,又将思想上的反思与批判以更加夸张的表现形式物化为艺术作品。这些都与历史发展至今的多角度的客观因素密切相关。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大机器实现的批量化生产推动了市场的进化,促进了当下社会大消费时代的到来。当消费辐射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时,它已经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对于人类生活所发生的变革,可以用“现代化”一词来概括。当整个人类的社会走进现代化,人类生活中所衍生出来的艺术则不可避免地进行着现代化的演进。无法忽视的是,将艺术推向现代化的客观处境是矛盾而辩证的,这导致随着历史的演进、社会的发展,艺术将不可避免地被推向这样一个结点,即面临着现代与反现代、当代与反当代的纠葛。从这一现象上看,中国当代艺术在大环境中的角色和职能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内心的复杂、焦虑、迷失和渴望,引导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人从盲目崇拜过于乐观、只看到光明的状态中逐渐走出来,开始关注人生的灰暗面。
艺术作品也从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转而出现了悲剧性的色彩。对于苦难的关注,引发了人们对苦难的思考。艺术家对于苦难源头的思索和追寻,让他们逐渐地走向了艺术的真实。艺术家们关注视角的转变形成了20世纪70年代末至20世纪80年代初的“伤痕艺术”。经历了伤痕艺术的过渡,人们渴望新生活和新艺术的念头终于在1985年得到了逐步的印证,同时也引发了艺术领域的“85思潮”。自1978年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全面实施改革开放重大举措,至此,人们的生活也开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一时期人们在思想上经历了一个缓慢的过渡阶段,对新事物及艺术等上层建筑领域有了一个逐渐接纳、开化的过程。但是,许多画家的创作构思,还在束缚中没有苏醒;直至1985年,其在艺术表现上的种种可能性才逐渐显露出来。“85思潮”打破了艺术刻板模式化的僵局,艺术家们提出“创作必须是自由的,作家必须用自己的头脑来思维,有选择题材、主题和艺术表现方法的充分自由。”这一时期艺术家们开始了对艺术形式的突破和创新,开启了对于传统和秩序的反思。他们以辨证的眼光思索艺术的现实;艺术的现实不应该是客观表象的现实,而客观的现实并不一定是真实。由此,艺术创作开始探讨艺术的真实。艺术的真实源于艺术家对客观现实生活的理解、思索和批判;艺术的真实不应该拘泥于对客观现实的刻画,而应该侧重于人物对客观现实的洞察与真实感受的表现。“85思潮”引发了许多艺术家对自我存在的关注及其自我意识的觉醒。如袁庆一的油画作品《春天来了》,着实强调了画家的自我存在意识及其对存在的感受和领悟。
艺术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分支,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迫使艺术以更加激进的方式或者说更具表现性的语言来阐释。这与曾经的经典、客观地再现过去,已经不再是一个时期的问题。
3 艺术家批判意识的觉醒
站在这样一个历史结点和艺术发展结点上的艺术家们,不得不对艺术进行现代性的思索。其中,若干艺术家出现了描绘现实却又以空虚的形象来表现当时人们对于问题的逃避态度。女画家喻红以写实的手法刻画人物形象,同时赋予每一个人物形象以空虚的表情,以示人们内心的麻木和逃避。例如,其作品《烈日当空》中重复僵化的女人的脸。而在画家岳敏君的画面中,不断重复出现的是张着大嘴笑的脸。这种面部动作夸张的笑容反映出人物思考的停滞,以麻木的笑容获取情绪上的平复,实际在于掩盖内心的破碎,表现了人物逃避的心理动态。同时,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偶尔还能够看到其对政治上的讽刺,如其作品《处决》《自由引导人民》。而他们的思索将会受到他们作为一个社会人在社会中所感应到的力的影响,以及他们作为一个当代艺术家应该有的艺术敏感,这种艺术敏感让他们站在历史的长河中思索人类最根本性的问题。艺术家们普遍遵循以“新人物”为创作主体,以“新思想”为创作题材的创作法则。这一时代,艺术创作的人物主体形象主要为高大的领袖形象以及工农兵的形象;而创作的思想则围绕着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实行的全面专政展开。艺术家对于艺术现代性的思索引发了当代艺术在思想上的批判和形式上的表现。可以说,现代化的到来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地引发了艺术家批判艺术的觉醒。
【从传统到现代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从传统人事到现代HR12-20
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比较10-13
现代家具设计中传统家具元素的应用论文07-20
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07-03
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10-31
现代艺术和传统艺术11-18
现代管理与传统文化09-30
现代影视与中国传统文化10-12
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及其现代意义05-26
高考作文预测: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