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旅游的开发与保护

2022-09-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民俗旅游的开发与保护

扎坝民俗旅游的开发与保护

摘要:民俗文化旅游已成为我国当前旅游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符合游客们求新、求异的动机[1]。对于我国民俗旅游开发与保护当前面临着一个任务,就是要尽可能的开发并保护传统民俗,尤其是传统民俗的精华部分[2]。扎坝地区的走婚民俗以及藏民民居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民俗爱好者,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探讨。本文结合扎坝地区民俗旅游开发现状,具体的分析了扎坝地区民俗旅游开发的优劣势,并对扎坝地区民俗旅游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建议。

关键词:民俗旅游;扎坝;走婚;开发与保护

一、扎坝地区民俗旅游资源概况

(一)社会民俗

社会民俗——扎坝走婚

扎坝位于四川省甘孜州道孚县,地处高原,地势险要因而交通比较落后。受外来文化干扰较少。因而一直保留着 原有的“男女不结婚”的习俗。这是一个古老的习俗了,和泸沽湖走婚不同的是扎坝男子走婚时必须爬房子。扎坝的男子在17岁左右便可以恋爱,就是当地人说的找呷益(即恋人)。那里的男子从小就开始训练爬房子的技巧,找到中意的女子,如果女子愿意和他建立走婚關系,他就可以就爬女家的房子,夜晚到女呷益家走婚过夜,第二天早上回到自己母亲家里。走婚是秘密的,如果男子第一次走婚是从大门而入,男子就会受到女子及其家人的鄙视,如果他攀爬的技术不够好没能爬上女子的房间,也只能望房兴叹,不能与意中人走婚。对于扎坝男子而言,呷益一生中基本上是固定的,然而也有一个男人同时有多个呷益。这种夜聚朝离的走婚,只建立在双方感情的基础上,不带一点政治背景和财富的利害关系,也不受神权和族权的束缚,超然物外。不是任何人都可以随便建立走婚关系的,有血缘关系的男女,不允许走婚。

(二)语言民俗

扎坝人虽然属于藏族,但是扎坝的语言不同于康巴藏语和安多藏语。以前许多语言学界的专家到那里去研究,并著书立说。对扎坝语的来源,他们各有不同的观点。

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们从扎坝土语中最基本的词汇和发音上研究,离奇发现扎坝土语与古代的西夏语非常相似,1882年,英国学者巴卡尔提出了扎坝话属西夏语系的假说[3]。上海复旦大学语言系龚群虎教授对扎坝语进行了调查研究,他却认为扎坝语是藏缅语系中比较古老的古藏语的一种[4]。

(三)物质民俗

物质民俗扎——扎坝臭猪肉

“陈猪肉”是扎坝人钟爱的美食,它和臭豆腐的出名方式差不多。都是由于其味道怪异味道香美而出名,人们习惯称之为臭猪肉。他的制作过程是等猪长大后,用绳索把猪勒死,在其胸开一个小口将猪的心血脉弄断,使肉中的血全部流回到内脏中,再把内脏从小口中取出,并填上五谷缝合,后用灶灰和红色土堵住猪的七窍,打足气,埋在麦糠中十几天吸干猪肉的水份,最后取出整只猪将其挂在厨房的房梁上自然烟薰而成。猪肉悬挂的年限及多少也成为当地衡量贫富的象征。

二、扎坝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现状以及现状分析

(一)扎坝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扎坝地区目前的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主要以扎坝民居以及走婚民俗、扎坝的地区臭猪肉等美食等为主。扎坝地区客源市场开发现状在国内,形成了以成都、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地区为主的客源市场。对国内客源市场的开发,要以成都为中心,配合它的名品旅游资源,借用、分流它的部分客源,把这一区域开发为一级客源市场。临近各省以及我国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可作为二级客源市场进行开发。

扎坝地区国际客源市场主要以日本,韩国,港澳台地区为主。这些地区可作为道孚县扎坝地区的一级客源市场,对来扎坝地区旅游的国外游客进行统计,可知东南亚以及欧美诸国是扎坝地区的二级客源市场。扎坝地区国际旅游市场开发要遵循稳住一级客源市场,积极开发二级客源市场的原则。

三、旅游开发对民俗文化的影響以及对扎坝旅游开发面临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一)旅游开发对扎坝民俗文化的影响

1.民俗旅游开发为民俗的保护和传承有很大帮助。现在以寓教于乐为目的游客越来越多。现代旅游者多以体验异文化同时增长一些知识为目的,扎坝当地为就会满足旅游者的这些需求,多方位展示本地区民俗文化的精华同时更深的挖掘当地民俗文化的精华[5]。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一次到扎坝的旅游活动实际上就是一种扎坝文化的传播与传承。

2.外来文化内袭。旅游活动就是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扎坝地区民俗文化也将受到外地旅游者带来的其他文化和不同观念的冲击,使扎坝地区人们的生活习惯等都在慢慢地发生变化,久而久之,当地的民俗文化也许将被同化,对外吸引力也将随之下降[6]。目前扎坝已经有不少家庭不再走婚,而是和外面的人一样过着一夫一妻的生活,长此以往这种独特的走婚民俗也许会像古代的东女国一样消失。

3.扎坝民俗文化发展环境受到冲击。扎坝地区的文化环境最明显的特征是地理单元的独特性与相对封闭性,造就了别有一方天地的文化特色;扎坝旅游业发展创造就业机会、带来可观收入的同时,也会造成当地物价升高,居民心态失衡,文化价值观改变。从而恶化扎坝民俗文化发展的环境。

4.过分商业化扭曲了扎坝民俗旅游资源的原始淳朴性。在扎坝民俗旅游开发中,由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使扎坝传统文化商品化、庸俗化的现象时有出现。例如扎坝的臭猪肉现在变成一种当地随便可以买到的商品,然而在以前这是当地扎坝人接待来客的最高礼仪。只要给钱好像什么都能买到一样。这种观念也将会影响当地老百姓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本来热情淳朴的居民也许会为了钱而变得惟利是图。

(二)对于扎坝民俗旅游开发与保护面临的问题提出建议

1.开发民俗旅游要做到保证其“原汁原味” 。在一味地追求效益的时代,一些地方政府不顾一切地对当地民俗旅游资源进行各种开发,从而造就了许多的“伪民俗”。因此对于扎坝旅游资源的开发应尽量保证其原滋原味不要过度渲染,例如对扎坝走婚民俗政府不要过度开发更不要带游客去参观走婚过程之类的,不要影响扎坝当地人的正常生活,坚持适度原则[7]。

2.要加强对民俗文化的保护机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由于扎坝地理位置比较偏远,又是民族地区因而安全问题成为游客关心的首要问题,为此,扎坝政府要加强对扎坝相关景区的治安管理既保障游客的安全又合理维护当地人的合法利益,同时尽量保证当地人的正常生活不会受到旅游的过度影响。

3.开发民俗旅游资源要突出民族的特色,避免雷同化。这在一个项目的开发十分重要的。如果邻近两地民俗相近且都开发同类型的旅游产品则会使两地竞争增大,且极有可能导致双方冲突的发生或者对两地旅游资源的破坏性开发,不利于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长期发展。扎坝的民俗旅游开发尽量不要与邻近的八美,九龙甚至是阿坝州的一些景区相同,同时道孚县扎坝走婚民俗开发要与泸沽湖的走婚民俗开发区别开来,突出自己的特色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8]。

4.大量引进、培养民俗旅游专业人才 。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相关的专业人才对当前民俗旅游市场存在开发模式单一,雷同现象严重,规划不科学,经营模式滞后,服务质量低,服务不到位等诸多问题的解决非常重要,“人才”缺乏是当前民俗旅游的重要问题。因此,引进和培养这方面的人才是解决扎坝地区民俗旅游开发与保护问题的重要措施。

5.开发民俗旅游资源应该采用多管齐下同时开发的方式,并且注重创新。在国家的旅游开发的政策之下,扎坝地方政府应该多管齐下进行多种形式的民俗旅游开发,如建立扎坝民俗保护区、开发扎坝民俗博物馆以及举办与当地民俗相关的节日和比赛等并结合扎坝地区民俗旅游资源实际进行合理的创新开发。

结论:民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且它是活的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文化,不是化石,一但失去就不是弥补的问题[9]。用研究保护的理念进行开发,做到开发就是为了保护,保护是为了更好的开发。开发与保护民俗都是非常重要的问题。遗留下的文化,我们庆幸赶得上可以体验。泸沽湖走婚和扎坝走婚都是我国目前少见的母系氏族文化现象,我们在对其好奇对其进行探索的同时也要注意对其的保护,利用对当地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来实现对其的传承与保护是我们对扎坝民俗的更好的保护与传承。我们会因保护与传承扎坝的民俗旅游资源而骄傲与欣慰,因為我们保护的不仅是一种旅游资源更是人类历史的活化石。

参考文献

[1]巴兆祥.试论民俗旅游[J].旅游科学,1999(2).

[2]梁钊韬、张寿祺.试论民俗形成的社会根源[J].1998(5).

[3]高丙中.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11).

[4]陶立瑶.民俗学概论[M].北京:中国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5]乌丙安.中国民俗学[M].辽宁大学出版社,1985(7).

[6]王明煊.中国旅游文化[M].浙江大學出版社,1999.

[1]乌丙安.民俗学原理.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

[2]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3]仲富兰.中国民俗文化学导论.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4]陶立璠.民俗学概论.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

[5]王娟.民俗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6]刘彦霞、孙美.吉林省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视角,2005(4).

作者:熊灵娜

第2篇:旅游地质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一、旅游地质资源的开发现状

旅游地质资源就是指那些具有旅游价值的地质遗迹和与地质体有关的人类活动遗迹。它包括了旅游资源中那些在漫长地质历史时期中形成的山水名胜、自然风光等自然遗迹,也包括了在晚近地质历史时期人类形成过程中遗存的人类文化遗址,人类与地质体相互直接作用的人类开发利用的地质环境、地质资源的遗迹以及地质灾害遗迹等。纵观中国旅游地质资源的分布,基本上受控于区域地质地貌条件,而地质地貌条件的好坏决定着旅游资源的开发程度。例如,中国旅游地质资源,主要按三大阶梯地势分布,而我国的三大阶梯地势,则集中反映了地壳运动和地质构造的区域性差异。在第一阶梯地势区多分布着大高山、大高原、以探险旅游为主,又由于该区地质条件复杂,交通不发达,所以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如第二、第三阶梯区;在第二阶梯地势区,山地、高原、盆地相间分布,旅游地质景观最丰富,但一些地方由于地质构造复杂,交通不便,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如第三阶梯地势区。因此在我国三大阶梯地势区,景观最丰富的为第二阶梯地势区,开发程度最高的为第三阶梯地势区,形成了五个显著的旅游地质资源“富矿带”,具体情况如下:

沿海旅游地质资源“富矿带”

该带从辽宁省鸭绿江入海口的东港市至广西防城港市北伦河入海口。包括旅大、北戴河、青岛、连云港、上海、杭州、厦门鼓浪屿、香港、琼州、北海等一系列国家级、省级风景名胜旅游区。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武陵山十万大山旅游地质资源“富矿带”

这条“富矿带”是中国东部平原丘陵区与内蒙古高原,云贵高原的分界系。该带地形剧变,高差千米,景观殊异,巍峨峻峭。著名的风景名胜区有大兴安岭的阿尔山、古利牙山,承德、八达岭、居庸关、野三坡、苍岩山、嶂石岩、五台山、嵩山、武当山、神农架、三峡、张家界、猫儿山等。

咯喇昆仑山—阿尔泰山—祁连山—岷山—大雪山—横断山旅游地质资源“富矿带”

该带为青藏高原的北部与东部分界山系,高差达1000-2000米以上,地质构造复杂,景观奇特。主要风景名胜区有阿尔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祁连山、黄河积石峡、黄龙九寨沟、贡嘎山冰川、丽江玉龙雪山、三江并流、中甸虎跳峡、腾冲火山等。

沿江旅游地质资源“富矿带”

长江长6300km,横贯东西,切穿中国地貌上的三大台阶,沿江两岸是我国旅游地质资源开发程度较高的地带之一,也是人文与自然旅游资源结合最密切的地带之一。主要风景名胜区有太湖、瘦西湖、钟山、天柱山、九华山、庐山、东湖、三峡、丽江玉龙雪山、虎跳峡等。

沿河旅游地质资源“富矿带”

黄河长5464km,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自东向西曲折迂回,九曲绕天下,险滩峡谷与盆地相间分布,景观险峻雄浑,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密切结合,旅游品位极高。主要风景名胜区有泉城济南、河南邙山、三门峡、风陵渡、龙门峡谷、壶口瀑布、贺兰山青铜峡、兰州皋兰山、积石峡、龙羊峡、玛卿岗山等。

以上五个旅游地质资源“富矿带”,经过近二十年来不同程度的开发,有的已成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如黄龙九寨沟、湖南张家界、涞水野三坡、昌黎黄金海岸等,有的还需要进一步去开发。

二旅游地质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在已经开发的旅游地质资源中,由于旅游经营者们盲目追求经济效益,追求开发数量,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4个方面:

无序开发,破坏环境,利用率低下和管理不利

这类开发问题,主要表现在岩溶地貌方面。例如,我国北方洞穴规模较小,品级不高,一些旅游开发者为了经济利益,搞遍地开发,严重地破坏了该景点的生态平衡,造成资源破坏,水土流失、石基裸露等现象,也为国家资金造成了一定的浪费。

旅游开发中的“破坏性建设”

在开发旅游地质资源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知识或考虑不周,而进行了一些不适当的工程,造成了对旅游地质资源的严重破坏。例如,在风景名胜区内修建道路而大规模开山劈石;在风景区中央建宾馆、饭店、厕所、公安机关办公楼等,严重地破坏了景观的整体性和天然美感;在一些天然景观区,修建了现代化的售票出入口,使人感到人与自然的差别与不协调。

旅游开发过程中的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等

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一些旅游经营者们以营利为目的,千方百计地吸引游客。他们根据自己的主观意图,任意改造风景区的地形、水文、生态环境,建造各种构筑物和建筑物,出现了很多人造风景区。另外,他们还将一些项目,各类商品搬到风景区,使风景区商业化,像个叫卖市场。更不能容忍的是他们大兴土木,建豪华宾馆、星级饭店、开商店、修公路建索道、开工厂等,使旅游资源区变成了城市小区,严重地破坏了原有天然景观,同时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浪费。

旅游开发过程中的过度开发

在旅游开发之前,我们应对该地旅游资源进行调查、评价、算出该地旅游容量,然后写出旅游开发可行性研究报告,旅游开发规划。但是有些人不按科学办事,一味地求大求全,自然的不够,既破坏了旅游资源,又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巨大的浪费。

三 旅游地质资源的保护

旅游地质资源保护的意义

旅游地质资源是在地球演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它与地质作用、地质体密切相关,是自然及人类文化遗留下来的珍贵遗产,因而具有空间定位性、永续性、易受破坏的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所以在对旅游地质资源进行开发时,就会不同程度地破坏旅游地质资源。为防止旅游资源的破坏,保护地球,保护人类自己,就要大力宣传与之有关的地质科学知识,自始至终地贯彻“以保护求利用,以利用促保护,保护和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对这类特殊的旅游资源要进行准确而鲜明的定位,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规划,实施最有效的保护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使它们发挥出最大的科学研究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美学欣赏价值,为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生态环境的和谐保护,为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旅游地质资源的保护对策

造成旅游地质资源破坏的原因很多,基本上可划分为自然作用和人为作用两大类。自然作用的影响主要指旅游地质资源受内外营力作用而产生的影响,它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缓慢性影响和突发性影响。缓慢性影响,以外力作用为主,如风化作用,溶蚀作用,侵蚀作用,风蚀作用,氧化作用,流水切割作用等。这些作用对旅游资源产生破坏的同时,也会形成新的地貌景观,如奇石、岩溶地貌、海岸地貌、雅丹地貌等;突发性影响,以内力作用为主,如地壳运动,地质构造、地震、火山喷发等。其他洪水、火灾、泥石流也是不可避免的。人为作用的影响,主要是指不合理的人类生产活动或人类旅游活动所造成的破坏和影响。如工业污染,过度砍伐、采石、取水、修道、加速石刻、雕塑,以及旅游素质低下,对旅游资源造成的直接破坏等。针对以上种种破坏,我们应采取如下保护措施:

加强旅游地质资源的保护宣传及普及教育活动。由于旅游地质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一旦破坏,便难于复原,因此,我们要提高全民旅游资源的保护意识,加强宣传,提高地质学科普知识,使之成为全民的自觉行为。

减缓旅游地质资源的自然风化。由于风化的原因是由于大气中光、热、水等因素变化引起的,因此在一定范围内改变环境条件,使风化过程减缓,就可以对旅游资源进行保护。例如,对于洞穴旅游资源,可以采取控制游人数量,减少co2、水分的生成,减小洞穴内空气流动速度来进行保护。

建立健全旅游资源开发保护的政策法规。国家相关管理部门要通过立法明确规定旅游资源权益的配置,并逐步改善对旅游资源多头管理和相关法律法规分散的状况。对危害和破坏旅游资源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必要的行政处罚和经济处罚。对造成严重破坏者,要追究有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完善旅游资源保护系统。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国家、省级、市(县)级风景名胜区管理体系以及国家自然保护区系统,这为旅游资源保护提供了理论基础和重要保证。

把保护旅游资源列入发展战略规划中,减少人为旅游资源的破坏作用。开发和保护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开发必定要引起破坏,而破坏又涉及到保护问题,所以开发—破坏—保护是对立统一的,许多旅游资源的人为破坏,都是在开发时产生的,因此,我们在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就要减少或预防旅游资源的破坏,尽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作者系辽宁科技学院旅游地学研究所所长)

作者:曲景慧

第3篇:阆中旅游文化的开发与保护

摘 要: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阆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文化资源。对这些优势资源加以有效地开发和挖掘,将会充分发挥出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城市景观价值、旅游休闲价值和经济转换价值,进而对推动城市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但同时,又必须加以合理地保护,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进而保证阆中原生态文化的永续长存。

关键词:阆中;旅游文化;开发;保护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发展势头迅猛,各地都在尽其所能地开发旅游资源,其中旅游文化资源已越来越受重视。因为,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的收益已经越来越不依靠人数的增加,而是来自于多元文化含量的旅游产品和特色旅游服务,旅游与文化交流结合程度愈高、旅游文化因素越多,旅游经济便越发达。阆中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文化资源,对其进行有效地开发和挖掘,并加以合理地保护,无疑将对阆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阆中旅游文化梳理

阆中,一座自然风景秀美、文化韵味浓厚的城市,坐落在四川东北部、嘉陵江中游,东枕巴山、西倚剑门、雄峙川北,因阆山四合,阆水纡曲,城在阆山、阆水之中而得名。从公元前314年秦惠王置县至今,阆中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悠远的历史给予了这个城市丰厚的馈赠,留下了灿烂辉煌的文化,至今仍闪烁着夺目的光彩。

(一)本源文化

阆中是中华民族本源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城郊兰家坝和朱家山遗址曾出土新石器晚期的石器和陶器,证明最迟在新石器晚期,阆中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据《路史》记载:“所都国有华胥之渊,盖因华胥居之而得名,乃阆中渝水(即阆中嘉陵江段)之地。”华胥是伏羲的母亲,伏羲的母亲在阆中,由此阆中与甘肃成纪、河南陈州构成了伏羲文化的链条。

(二)天文文化

西汉至唐,阆中一直是中国古天文学的主要研究之地,天文学家相继辈出。西汉著名历算天文学家落下闳就是阆中人,他创制的《太初历》是我国第一部有文字记载的完整历法。他还是我国古代先进的宇宙结构学说——浑天说的创始人之一,经他改进的赤道式浑天仪,在中国用了两千年。西汉末,又有任文孙、任文公父子专攻天文,能测风雨水患,言必有中。蜀汉时的周舒、周群、周巨祖孙三代天文学家也是阆中人,他们在阆中城内自己的府院中建楼观测天象,成绩卓著。东汉时,道教始祖张道陵在阆中“云台山”、“文成山”的“元台”观测天象,后来“飞升”于此。唐代著名天文学家袁天罡、数学家李淳风在阆中观测天象,后来同葬于阆中的天宫院,在当地留下了许多耐人寻味的传说。

(三)风水文化

阆中风水文化独具特色。阆中地处四川盆地北缘,嘉陵江的中游,由大巴山脉、剑门山脉与嘉陵江水景交汇聚结形成严密缠绕合护的形胜之地。背山面水、坐北朝南、三面环水、四面环山,山、水、城相依,自然、人文景观相融,非常符合“地理四科”即“龙”、“砂”、“水”、“穴”的意象,尽展中国传统风水理论之要旨,有“中国风水第一城”之称。

(四)民居文化

阆中古民居融北方四合院和江南园林建筑的特点,形成“串珠式”、“品”字型、“多”字型、“倒插门式”等风格迥异的建筑群体,这些建筑相得益彰,为古城营造了浑厚而带有神秘色彩的文化氛围。不论是张家大院、马家大院、 蒲家大院,还是孔子第76代孙的孔家大院,那恬淡雅静的亭台楼榭、假山浮雕、回廊画宇都给人以无尽的遐思和审美愉悦。阆中的古街巷命名也极富文化底蕴:有以名木佳卉命名的白果树街、古莲池街、槐树街;有以名人、重大历史事件命名的迎恩街、状元街、三陈街、良牧街;还有以地理风水命名的管星街、笔向街等等,各有风貌特点和历史韵味。玲珑剔透、变化万千的雕饰镂刻,也是阆中古建筑的一大景观。房屋上的握挑、吊檐、檐头、门窗、门楣,大多有雕饰。特别是那些千奇百怪的镂空窗花,更是这些古民居的精华和灵魂所在,它使深宅大院显得敞亮、剔透,具有延伸建筑空间、扩大视野的功能,美学原理和实用价值在这里展示得酣畅淋漓。

(五)三国文化

阆中扼守古金牛道和古米仓道,是三国时期的军事重镇,是研究古蜀文化的重要遗址。三国时,蜀国曾派五虎上将之一的张飞镇守阆中达7年之久(公元214~221年),在这里他转战驰骋,曾率精卒万人,打败魏将张郃带领的三万人的进攻,取得了“保境安民”的胜利。公元221年,张飞被部将所害,葬于阆中。阆中人仰慕其忠勇,建桓侯祠,以礼祀之。市内的张飞庙、张飞墓是三国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蜀汉名臣周群、谯周、程畿,镇北将军黄权,镇南将军马忠等都是阆中人,都在三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六)巴渝民俗文化

阆中曾为巴子国国都,巴人与汉民族长期聚居,形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击鼓舞戈的巴渝舞至今一直盛行阆中。阆中还是川北灯戏(又称鼓乐神)的故乡。每当收获季节,阆中便有演灯戏庆丰收的习俗,其音乐源于川北民间小调、神歌、嫁歌、圣喻谣等,曲调朴实明快,优美动听。此外,动人心魄的打钱棍,风情万种的剪纸、川北皮影,被誉为戏剧活化石的阆中傩戏,深情优美的山歌调、打夯歌,耐人寻味的川剧座唱,抑扬顿挫的茶馆评书,等等,一起构成了阆中民俗文化的瑰丽长廊。

(七)宗教文化

阆中是全国少有的“五教汇流之地”,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都曾在此活动,繁衍出斑斓的宗教文化。自汉唐以来,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先后传入阆中,稍后,基督教、天主教相继而来,教徒们在这里建寺庙、修教堂,构成了阆中多元文化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伊斯兰教的圣地清真寺、巴巴寺,天主教遗迹天主堂,基督教堂——阆中福音堂,以及道教的云台观、吕祖祠、八仙洞,佛教的大佛寺、观音寺、永安寺、五龙庙等,都无不折射出阆中宗教文化的光斑。以一县之地,汇聚如此多的宗教文化遗迹,在全国都实属罕见。

(八)科举文化

阆中的科举文化同样底蕴深厚。在唐代,阆中就出了尹枢、尹极二状元,宋代出了陈尧叟、陈尧咨二状元,是四川出状元最多的地方。据《保宁府志》、《阆中县志》列名,阆中出进士116人,举人404人,被誉为四川的状元、举人之乡。建于清代的贡院,现仍完好地坐落于阆中古城的学道街,是封建社会一千多年科举制度的珍贵历史见证。顺治年间,四川临时省会设于阆中,在此举行了四川省乡试四科。

(九)饮食文化

阆中的饮食文化远近闻名,久负盛名的保宁醋、张飞牛肉、白糖蒸馍、保宁压酒、锭子锅盔、糖烧馍、热凉面(牛肉凉面)、牛羊杂碎面、吊汤扯面、川北凉粉等充满古城民俗民风的饮食小吃,足以使人们一饱口福。

(十)红色文化

閬中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川陕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1933年至1935年,红四方面军在徐向前、李先念、许世友、廖承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指挥下,转战阆中三年之久,曾相继建立阆南县、苍溪县、阆中县、忠发市4个县级苏维埃政府。至今仍留有中共阆南县委旧址、阆南县苏维埃旧址、保宁镇红军石刻标语群、阆中红军纪念馆等众多红色遗迹。

这些丰富且独特的旅游文化资源,无疑给阆中提供了巨大的开发潜力。因为在旅游业突飞猛进的今天,愈是文化内涵丰富的旅游资源愈具有开发价值和生命力。对这些得天独厚的旅游文化资源加以开发,发掘其文化、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价值,自然应是阆中旅游增强吸引力的选择。

二、阆中旅游文化的开发价值

(一)历史文化价值

阆中古城距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虽历经沧桑,但古韵味犹存,唐宋格局、明清风貌的旧城轮廓肌理依然,自战国到民国的历史文脉清晰,对于研究中国古城建设历史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古城的贡院、张飞庙等保留有大量的历史信息和生活痕迹,具有重要的社会史料研究价值,天宫院更是中国唯一的风水文化景区,是研究风水文化的最佳之地。此外,古城的本源文化、民俗文化、民居文化、宗教文化等都具有极高的文化研究价值。

(二)城市景观价值

阆中古城平缓开阔,山围四面、水绕三方,源远流长的嘉陵江绕城而过,将古城与锦屏山连为一体,形成山、水、城相融的独特景观,被誉为“嘉陵第一江山”。现存2.1平方公里的古城,虽历经千载,却依然保存着唐宋格局、明清风貌。古城内小巷石板铺路,厚墙相连,门楼相望,曲折幽深;大街宽直,庭院相依,店铺林立,古意盎然;放眼古城,一色青瓦平房,朴素淡雅,景致优美。古城民居院落众多,大小不等,风格各异。大院套小院,天井连天井,院院相连,户户相依,池台花木,回廊亭榭,古色古香,被誉为“一部再现唐宋以来的实物编年体”。其间瓦当吊檐、木质门窗,均有花纹雕饰,图案千姿百态,争奇斗巧,幅幅精细,件件精美。杜家客栈、秦家大院、孔家大院、李家大院等堪称典范,其天井庭院,古韵悠悠,无不折射出阆中的艺术精华,无不流露出古城的动人风情。

(三)旅游休闲价值

作为四川省唯一的中国四大古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联合国地名遗产委员会命名的“千年古县”的阆中,每年吸引着大量的境内外游客。如果将古城内的文物古迹全部整修开放,保护整修民居街巷,开发建设休闲地产,并以文化旅游形式开设家庭式旅馆、茶园、饭店、手工艺品的制作和销售以及休闲地产等项目的营销,将会进一步提升古城的旅游休闲价值。

(四)经济转换价值

有了历史文化价值、城市景观价值和旅游休闲价值,自然就会具有经济转换价值。因为,历史文化价值可渗透转化为经济生产力,并通过文化产业的开发带动交通、建筑、娱乐、餐饮、商业等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通过文化的积淀和赋存提升产品的竞争力,获取经济收益。而城市景观价值和旅游休闲价值则可以通过开发带来直接的商业利润。

这些价值的开发和挖掘,无疑会将阆中的旅游业发展引向深入,进而对城市发展起到根基和原动力作用。然而,旅游资源经过开发成为旅游产品后,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和破坏,尤其古城是中华民族历史积淀的结晶,作为旅游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就难以再生。因此,为了确保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当地政府必须妥善处理好长远发展与近期利益的关系,处理好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实现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三、保护阆中旅游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阆中自当立足其丰厚的旅游文化资源,以宣传和打造“风水古城”、“科举圣殿”旅游品牌为突破口,在硬件建设上下功夫,在软件管理上求规范,保护性地开发,将其打造成“中国西部最具吸引力”的文化旅游城市。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旅游发展观念

阆中市旅游业起步较晚,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提出“以旅游养旅游”、“全面开花”等发展思路,曾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一些项目在一定时期内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但是,这种外延式扩张的粗放型发展,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对于旅游目的地的自然资源和社会文化资源造成的破坏难以用经济数字来计量。科学发展观提出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这种理念为指导,阆中的旅游产业发展就必须从数量型转向质量型和效益型,从旅游观光型转向休闲度假型,应通过深入挖掘旅游文化内涵、提升产品附加值,向深度发展。

(二)坚持政府主导,全面发挥产业功能

阆中市在现阶段的旅游产业发展水平条件下,形成了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模式,并由此形成了政府主导、市场主体运作、全民参与的产业发展态势。在旅游目的地,旅游投资经营者、游客、当地居民三者之间的利益交织在一起,只有政府才能协调好他们之间的现实矛盾,追求并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的统一。因此,政府管理部门要提高管理的专业化、业务化水平,摒弃短期行为,做先进文化的代表,引导当地旅游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并由此全面发挥旅游产业功能。

(三)深度开发旅游资源,以品牌促发展

旅游资源开发中的文化内涵开发是差异化竞争的重要手段。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核心是文化创意,在地方文脉的基础上确定文化的开发方向和主题格调,明确定位,围绕主题进行组织,进而通过旅游产品加以体现,并不断丰富文化内涵,进行创造性的升级改造。其中,对旅游资源文化主题的感知和把握并经由旅游产品外显是关键,其本质在于对旅游文化资源进行概括、发掘、升华,凝聚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个性化精神,然后通过物化、创新,实现更深层次的整合,将文化内涵渗透、表现在旅游产品的各個层面,形成特色品牌,强化旅游吸引力。

(四)加快人才培养,夯实旅游产业发展基础

长期以来,我国旅游专业是置于经济学范畴内的,旅游文化还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对旅游人才文化素质的提高重视不够。而实际上旅游产品设计、资源开发和规划、旅游服务都是基于文化基础上的,但旅游从业人员文化层次偏低,对文化的认知度不够,旅游文化内涵的“白化”环节缺失,无法做到帮助不同文化背景旅游者感悟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旅游活动只能停留观光的浅显层面,不能适应旅游的发展要求。因此,要加快旅游人才培养,逐步从单纯的生产性投资转向人力资本投资,提高旅游从业人员业务素质,提高他们对所处环境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的了解程度,既要做好服务员,又要做好讲解员,通过每一位旅游工作者的一言一行给予游客全方位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享受,提升旅游文化品位。

总之,通过开发中保护和保护中开发,把阆中打造成全国文化旅游的最佳目的地,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精,人精我特。

参考文献:

[1]阆中县志[K].1989.

[2]阆中年鉴[K].2005~2008.

[3]阆中在线(http://www.lz520.net);古城家园(http://bbs.lz520.net).

[4]马波.现代旅游文化学[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8.

[5]赵美英,徐邓耀.阆中古城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J].生态经济,2005,(1).

[6]郑凌燕.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形象设计——以四川省阆中市为例[J].城乡建设,2002,(8).

(责任编辑/王丽君)

作者:程 静 苏承英 陈 军

第4篇: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浅议婺源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3081703057 日语0802 徐志超

摘要∶乡村旅游资源是近年国内新兴的旅游产品。文章通过对婺源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现状的分析,剖析了其中旅游开发的方向:充分利用当地资源进行开发,而在对于旅游资源保护方面提出了相关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乡村旅游资源;旅游资源开发;旅游资源保护

1.婺源乡村旅游资源简介

婺源自然旅游资源:典型且保存完好的有“俞氏宗祠”,思溪“敬序堂”,和“迎宾客馆”等,晓起、李坑、理坑、延村和思溪等古村落因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其中有被有誉为“艺术殿堂”的三雕(砖雕、石雕、木雕),雕刻精美、古朴典雅。还有“烟雨廊桥半沉浮”的南宋古道清华镇的彩虹桥。都是婺源古建筑中的精品。

独特文化底蕴 :婺源自古以来就有“书乡”之称,深受儒家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洗礼。历代文风鼎盛,在这里走出了南宋理学家朱熹,清末杰出的铁路工程专家詹天佑,现代医学家陈门雪和明代篆刻家何震等一大批优秀人物。历代文人留下的1270多部著作中,选入《四库全书》就有172部。

民风民俗和民间艺术:婺源的民俗文化精彩纷呈,这里保留着既有皖南特色、又有古老浓郁地方韵味的徽剧艺术;以及独特的祭神跳舞、驱瘟避疫的鬼舞戏傩舞;还有温文尔雅的茶道艺术;祝愿人丁兴旺、庆贺吉祥的灯彩;民间敬神和自娱自乐的地戏和抬阁等。

2.旅游产业体系的开发

旅游餐饮业 :开发形成了以蒸、糊为特色的婺源菜肴和文公宴、江家宴、鸳鸯宴、红鱼宴、农家宴等五道名宴。

旅游住宿业:全县大小宾馆145家,社会餐馆310家,农村“农家乐”饭馆近232家。

旅游交通业: 引进了婺源旅游汽车出租公司。与周边城市衢州、上饶、景德镇、黄山均通火车,黄山、景德镇均有机场,而这些城市均有直达婺源的班车。此外,婺源开通了直达苏州、上海、杭州、萧山、绍兴、宁波、义乌、温州、广州、南昌等地营运班车,可乘车直达。此外景婺黄(杭州——昆明)、景婺常(宁波——西藏樟睦)两条国家重点干线高速公路在婺源交汇。

游览观光 :近年来,婺源先后开发建设了江湾、鸳鸯湖、李坑、晓起、大鄣山峡谷、彩虹桥、文公山、思溪延村、甲路古樟园等10多个乡村旅游景区,形成了三条旅游线路:东线“伟人故里古村游”,西线“山水奇观生态游”,北线“古洞古建古风游。

旅游娱乐 :建成婺源民俗风情街、茶博府、故园里茶院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综合性旅游服务场所。

旅游购物 :开发了茶、伞、砚、酒、土特产等五大类旅游商品。绿茶、荷包红鱼、江湾雪梨、龙尾砚(绿、红、白、黑)“四色”特产饮誉中外。另外还有名土特产: 清华婺酒、珍珠液酒 、猕猴桃 、香菇、野生干蕨菜,干笋,豆角干等

3.婺源乡村旅游开发时也存在问题,需要对旅游资源进行保护,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婺源的古民居建筑是其独特的旅游产品,在对其保护的问题上,老年人多处于怀旧和祖宗遗产不可丢的考虑,保护意识较强,而年青人对老屋情感较淡,多追求生活舒适,在老屋能带来经济收入时则保护意识较强,否则就将之拆除,将其中的木雕、石雕、砖雕等全买掉,用来盖新居,仅清华镇老街上就有数栋古建筑因无人居住,长年闭锁,木质结构腐朽,随时可能倾覆。另外受经济利益驱使,不少老屋住民在墙上开洞或在墙角搭棚,做起小生意。古建筑的内部结构以再受道破坏,严重影响其原有风貌。

在对生活垃圾的处理上,也存在相当问题。原来婺源村落的垃圾处理方式十分简单,只将垃圾倒入村前的河中了事,然而随着婺源的旅游发展,生活垃圾急剧增加,到现在光是清华镇每天就近五吨,处理方式却依然如故,清华河水不再风光秀丽,沿河两岸的塑料袋,浮水垃圾随处可见,严重影响了婺源的自然风光。旅游卫生环境不理想。参加乡村旅游的游客大多来自城市,他们对于住宿、餐饮的卫生要求较高,而婺源目前大多数农家饭店卫生环境不理想,特别是厨房和厕所环境较差,很多游人到农村旅游,最担心的就是卫生条件,他们看不惯苍蝇乱飞的餐厅,更不能容忍农村那些简易的厕所,而农村那简单的生活垃圾处理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

加强全民环保意识,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从需求的角度看,乡村旅游源于人们对工业化、城市化负面效应的腻烦和对乡村恬静、温馨、纯净环境的向往于回归。因此乡村休闲旅游的开发,应定位于遵循生态性原则,体现生态化思想。婺源的生态环境是其旅游业的核心,任何对于环境的破坏,都会影响其旅游的发展。所以说生态环境的保护尤为重要,当地政府应当通过举办文化下乡或发行环保小册子等手段,加强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4.总结

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的一个新领域显示出生命初始的无限生机。由于客源市场与供给市场的双向需求, 婺源乡村旅游的发展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乡村旅游经济的开发改变了婺源农村单一经济的结构,起到了兴一处旅游——富一方百姓的目的。随着现代旅游的兴起,婺源的乡村旅游发展迅速,而开发中产生的相关问题也接踵而来:旅游产品自身的缺点,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滞后等,最为突出的是旅游资源的破坏也显得尤为严重。当然在对婺源旅游资源坚持开发的同时,也要不忘保护,为婺源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第5篇: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以美国黄石国家公园为例

黄石国家公园简介:

黄石国家公园(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简称黄石公园,是世界第一座国家公园,成立于1872年。黄石公园位于美国中西部怀俄明州的西北角,并向西北方向延伸到爱达荷州和蒙大拿州,面积达8956平方公里。这片地区原本是印地安人的圣地,但因美国探险家路易斯与克拉克的发掘,而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国家公园。它在1978年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

黄石国家公园旅游资源以及开发利用:

黄石国家公园的资源主要为自然资源,故而大部分的旅游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同时黄石国家工作主要是开发为自然旅游为主的各种自然景观,如地热景观和黄石大峡谷,同时公园内的森林资源和动物资源都十分丰富。黄石国家公园还是美国最大的野生动物庇护所和著名的野生动物园,这里有300多种野生动物(包括60多种哺乳动物)、18种鱼和225种鸟。灰熊、美洲狮、灰狼、金鹰、麋鹿、白尾鹿、美洲大角鹿、野牛、羚羊等2000多种动物在这里繁衍生息。

可以说,黄石公园具有优厚的自然资源可以提供人们开发与利用,同样,如何在不破坏这个优秀的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去开发和利用,一直是困扰黄石国家公园进一步的开发的原因之一。参考黄石公园的管理以及开发利用模式,公园为游客带来各种各样的与公园特色景观、资源有关的的旅游项目,吸引游客来公园进行亲近大自然的活动。同时,各种各样的旅游项目也适合不同品位的形形色色的旅游者,吸引来自五湖四海慕名而来的游客。可以说,黄石国家公园充分利用了其景区的优势来开发各种旅游项目,通过开发这些旅游项目,来让更多的人去了解黄石国家公园的文化,见识自然的伟大等等。

对于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黄石公园是世界上国家公园管理的典范,它在资源与环境保护、科学研究、宣传教育等方面为我国的资源保护型旅游景区的管理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借鉴,与黄石公园相比,不难发现,在当下中国的个个旅游景区看似很火爆,但是,却忽视了对景区人数的规划以及控制,不但造成了人们对景区的正常游览,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某些景点的破坏。同样,因为我国的技术还不够成熟,有很多旅游资源还不能真正的开发利用,所以,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也是能够对我国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有一定帮助的。在我国,对于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其实我们还是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亟待我们去发现、修补、完善的,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将有助于我国对各种旅游资源开发甚至保护工作。

黄石国家公园的旅游资源保护

首先要明确,黄石国家公园管理的首要使命是对旅游资源的保护。该公园的的所有员工都会参与到公园资源的保护工作中,同时公园管理者还会安排员工负责监督资源状况从而确定游客们对资源的影响程度,进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让这种影响降至最低点。同样公园有相关的负责人教育游客如何去保护公园的资源,当地政府加强法律来为公园的政策实施提供保障。接着,公园对野生动物、本地植物、地质资源的保护也是不遗余力的;在保护野生动物方面,除了有狩猎、捕鱼限制外,还会禁止给野生动物投食等,给野生动物投食这现象在中国的各大动物园可以说是屡见不鲜;在本地植物保护方面,公园整治有安全隐患的树木以及消除外来动植物对本地植物的危害;在对地质资源保护方面,黄石公园花费大量金钱精力来制作告示之类的宣传用品,以便教育游客对那些容易遭受破坏的地热资源进行保护,防止游客做出破坏公园资源的行为,诸如将泥地的淤泥当做纪念品带走以及用硬物堵塞温泉口等,同时公园还在地热景观内架设架空的观光的道路,防止游客的游览对地质资源做出破坏。

但是,我认为黄石公园的保护做得还是不够彻底的,例如,景区没有限制游客的数量,忽视了景区的游客承受能力,从而给工作人员带来的管理监督的能力;接着,没有定时关闭景区的部门景观进行养护,造成了景区资源的过度利用以及破坏;最后,黄石公园的开发与保护工作还没有真正的得到完善以及充分利用,在管理体制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可能需要随着时间的增长而逐渐完善。

同样,与我国对旅游资源的保护方面来看,我国对自然资源甚至文物的保护做得实在很不好,不但开发资源的同时对环境造成破坏,而且在保护已有资源方面缺乏管理理念,投机取巧,尽情的磨削资源的价值而不会去养护、珍惜,使不可再生资源逐渐减少,使可再生资源得不到充分保护。故而,于我国的现阶段情况来看,我觉得我国首先要明确自己对资源的保育方针,同时也要监督对旅游资源的开发的情况,避免出现过度开发造成了环境和资源的破坏。接着,相关政府应该大力扶植著名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发,不但能带动那个地方的经济发展,同时也能让旅游资源得到应有的开发;最后,作为游客,应该在游览景点前做好游览的注意事项,避免在游览过程中损害了旅游资源,造成自身的损失和环境的损失。

第6篇:试论旅游的开发与保护

旅游业的开发与保护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旅游资源必须经过开发才能为人所用,发挥效益,而保护是为了更长久地利用旅游资源,使其更持续地发挥效益。两者相辅相成,并非矛盾,更非对立。当前,旅游资源开发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低水平重复建设和盲目粗放式开发导致资源供需失衡,这是资源开发从人文景观资源向自然生态资源转轨时期,资源的保持与开发的矛盾突出表现。旅游开发建设,必须坚持开发与保护相结合,根据自身的资源条件和客源市场的需求,开发满足人们需要的旅游产品,尽量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特”心吸引更多的游客,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试就这些问题,并以金秀为例来探讨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保护和利用的正确途径。

一、金秀旅游的现状

广西来宾市金秀县是全国最早成立的瑶族自治县,土地面积2500多平方公里,人口14.7万,位于大瑶山腹内。寒武纪泥盆系紫红色砾岩和石英砂石构成了其独特的圣堂山、莲花山、罗汉山等风光;森林覆盖率达87%以上,生物种类非常丰富,是国家级森林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同时,金秀还是全国瑶族支系最多,最集中的聚居区,具有独特的瑶族文化资源。金秀的旅游资源主要包涵两大方面:一是独特的自然风光;二是丰富的瑶族文化。近年来,该县提出了“旅游强县”的工作思路,将旅游业的发展和壮大作为全县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一)丰富的自然资源。

1、独特的地质地貌。

金秀大瑶山境内的风景名胜面积达500多平方公里,丹峰插云,怪石嶙峋,

岩层具有明显的走向特征。以圣堂山为代表的“大瑶山”丹霞式刚棱削面塔柱地貌,1300米以上的高峰有60多座。石峰林立,鳞次栉比,奇松遍布,石林仙都妙趣叠生,有“华山之峻峭,衡岳之云烟,匡庐之飞瀑,雁荡之巧石,张家界之灵秀,峨嵋之清凉,黄山之苍莽”。美丽独特的地质地貌,加上生态环境的自然协调,使它形成了风光绮丽、景色如画的自然景观。具备了先天的自然旅游资源。

2、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金秀县的森林覆盖率在87%以上,蕴藏着丰富的水资源。这里的生物种类极为丰富,有陆栖脊椎动物373种,昆虫21目168科570属853种,蝶类119种。有维管束植物213科870属2335种,点亚热带区系组成植物种类的86%。其中包含了具有植物大熊猫之称的活化石──银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海量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 查看杉,世界动物活化石──瑶山鳄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金斑喙凤蝶”。是“中国八角之乡”,盛产高山云雾茶、灵香草、“南方人参”──绞股蓝、甜茶、香菇、木耳、竹笋、中草药等,自古以来植物资源极为丰富,被人们称为“万宝山”和“广西最大的药物基因库”,在全国,是仅次于西双版纳的第二大基因库,其中,被誉为“南方人参”的绞股蓝系列保健产品已经远销国内及东南亚、欧洲、非洲等国外市场。

(二)独特的气候条件。

金秀大瑶山四季如春,冬暖夏凉,年均气温17℃,县城及景区空气负离子平均含量9194个/cm3,最高含量达65960个/cm3。大气污染物浓度低于国家《大气环境质量》一级标准的5─10倍,是很好的旅游、度假、避暑、疗养胜地。

(三)丰富的瑶族文化。

金秀的全国瑶族支系最多、最集中的聚居区,包含盘瑶、茶山瑶、花蓝瑶、坳瑶、山子瑶五个支系。他们虽然生活的地理位置相同,但他们的语言、服饰、婚姻和生活习俗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别,保留着各自典型的民族文化。比如在婚俗方面,历史上,茶山瑶是传统的男婚女嫁,提倡计划生育;而盘瑶则是“男嫁女招”、提倡多生,注重男女平等;花蓝瑶婚俗更为独特,婚后,男女女方各自在自家过,知道女方怀孕才固定住在一起。有“香哩”、“离惯”、“刮架”、“嘎直”、“门钟”、“贵金钟”、“机社”、“吉冬诺”、“央唱”等数十种不同称谓的瑶族传统民歌。多样的民间器乐,且渊远流长,如盛行的“好金”,人称床头琴;“杂”,即唢呐;“尼王公”,即黄泥鼓等。别具一格,风情独特瑶族民间舞蹈,主要有黄泥鼓舞、出兵收兵舞、八仙舞、跳盘王、三师舞、白马舞、舞灵舞等。有自己盛大的传统节日。《度戒节》是金秀瑶山人民专为男子举行的成年礼,接受度戒以后的男性青年,才能取得公众的信任,方可结婚成家。每当举行度戒活动,方圆几十的瑶民便函会聚焦到这个村寨,祝愿受戒者,受戒成功。在热烈锣、炮竹和鸟枪的宣闹声中,受戒者要接受过火海、上刀山、咬碗、吞筷条、足踩烧红的犁头等考验,从而形成千古流传的绝技。

二、金秀旅游资源的开发

金秀作为大瑶山生态民谷文化重点发展旅游区之一,其旅游资源具有原始生态的特征,在开发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一些原则与模式。

(一)开发的原则

1、特色性原则。特色即差异性。鲜明的特色是旅游资源的生命力所在。只有特色,才会有注意力。旅游经济本身就是注意力经济,要注意旅游景点之间的差别性,体现人无我有的特色。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实质就是要寻找、挖掘和利用旅游资源的特色。经过开发的旅游资源,不仅应使它的原有的特色得以保持,同时,还应使其原有的特色更加鲜明和有所创新和发展,绝对要避免在开发后旅游资源使原有的物多被破坏。金秀旅游资源的独特性就在于瑶族文化、独特的类丹霞地貌及原始的生态条件。

2、共生性原则。即整体协调性。就是这一旅游项目与另一旅游项目之间是共生的。旅游项目是外部性很强的项目,有正向和负向外部性之分。所谓正向的外部性,是指旅游项目之间是相容的、互补的、协调的,看了这一景点之后 ,有一种再去游览另一景点的渴望。所谓负向的外部性是指旅游项目之间是相克的、类同的,而不是呈现合作形态。旅游资源的共生性,包括自然资源与自然资源之间、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之间、文化资源与文化资源之间的共生性现象,而且不同的旅游项目,其共生现象是不同的。如展览馆与宾馆、商场、交通设施、自然景点、人造景点相互之间是共生的。所以,要注意各种旅游景点是在某一小区域内的协调。以大项目带动小项目,主要项目与配套项目形成完整性。

3、可持续性发展原则。旅游资源开发的目的是发展旅游业,从而达到赚取外汇、回笼货币、解决就业、发展地区经济等目的,即实现一定的经济效益。但经济效益只是旅游资源开发追求的目标之一,与此同时还要考虑开展活动不能超过社会和环境的限度,否则会千万资源破坏、环境质量下降、社会治安混乱等负面影响,从而影响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因此,金秀在开发旅游资源过程中必须遵循经济、社会、环境三效益统一的原则。考虑开发旅游资源能否带来经济价值并增加就业机会。旅游资源开发是否在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允许的范围内。旅游资源的开发应当没有危及到当地居民的道德和社会生活。旅游资源的开发对现有的旅游业是形成互补的形势,而非形成同类旅游资源开发恶性竞争的局面。同时,旅游资源的开发的具体项目必须在经济上可行。最终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4、游客参与原则。游客参与原则,要求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创造更多的空间和机会,便于游客自由活动。使游客与景区实现互动,让游客真正体验到人与环境协调统

一、和睦相处、融为一体的感受。

5、开发与保护协调原则。旅游资源在开发过程中,要将保护工作放在首位地位,切实加强保护措施,通过开发有力地促进旅游资源的保护,保护的成果又会使旅游资源质量提高、吸引力增大,旅游资源的开发取得良好效益,促进区域旅游业的持续发展。以上观之,要实现旅游景点的特色性、共生性和参与性,自身的核心景点建设就显得非常重要。这关键在于开发主体上景点建设的思路、设计理念等问题。从设计理念上讲,自然资源的开发,不仅要求有独特性,同时还要加强资源开发上的文化内涵。俗话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对景区也是这样,景不在大,有文化内涵则荣,有民族和地方特色就会昌盛。小尺度的自然景点开发如果没有文化,就会失去内涵,就不会令人流连忘返。

(二)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模式

金秀的旅游资源丰富,但其位于桂中地区的大瑶山深处,其区位条件不佳。

要搞活、搞大旅游业,应在改善接待服务设施,提高购物和娱乐旅游内容的同时,通过积极的宣传促销活动,树立和塑造区域旅游形象,并在可能的条件下改善交通条件。金秀目前在交通方面,虽然在县城已建成一条二级公路,但在通往一些景区的交通方面还是比较薄弱的,不利于游客的进入。在这一过程中,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必须处理好自然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之间的关系。在这一关系的处理上,同样要注重如下四种模式的选择。

1、为保护而保护。这是消极的,已是被实践所否认的。为保护而保护,这是文物部门的职责,而不是地方政府目的,特别不是旅游业的目的。

2、为开发而开发。这是盲目的,是小农意识。根本不考虑环境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实际上是毁了聚宝盆去讨饭。

3、为保护而开发。如果这个景观是唯一的、独特的、不可再生的,必须是通过保护来开发的。金秀,种类如此独特齐备的旅游资源圣地,更要注重自然景观、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完全统一。这样的景观是唯一的、独特的、不可再生的,如果被破坏了,是无法恢复的。对于这样的旅游资源,不能由一家企业进行垄断开发,必须是政府进行垄断,在高起点的规划指导下,以企业为主体进行开发。

4、为开发而保护。旅游项目只有通过开发才能得到保护。可以选择在政府严格规划的前提下,以企业为主体进行开发。这就是政府对项目的所有权垄断,经营权放开。

(三)金秀开发生态旅游应注意的问题。

发展生态旅游是金秀的重头戏。金秀的森林覆盖率到87%以上,这是我们最大的资源,而且与桂林的旅游资源新生互补。在发展生态旅游问题上,我们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生态旅游的对象是原生的、和谐的生态系统。在我国旅游景点的开发上,要补上这一课。在西方国家有一门大地景观学的学科,强调将整个自然大地看成为一个宏观层次的景观,而不是微观层次的一个院落。而我国通常是把自然景观神化,带有一些神秘的文化色彩。所以在景观中,必须是人与自然、文化与生态和谐共处的状态。二是生态旅游的对象是应该受到良好保护的。生态资源与一般的资源是不同的,是不可再生的,不可逆的。无论是山林,还是水体都存在这个问题。所以,保护的对象是什么?谁来保护?保护的目的和动力是什么?这三者必须要搞清楚。否则,生态资源就不可能得到永续利用。三是发展生态旅游要强调当地群众的参与性和收益性。只有当地群众的参与,才能把破坏资源的力量转变为保护资源的力量、建设性的力量。群众参与存在着直接性,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利益主体,确定了利益主体,资源的开发保护就比较容易进行。同时还存在着协调性,当地群众参与所开发的生态旅游,是原汁原味的,这一人文与当地的生态是协调的,是互补的。只有当地群众参与,让他们获得了利益,才能让他们体会到资源的价值,自觉地进行保护。过去许多景区乱砍乱伐,禁而不止,最后政府出一点资金,把农民组织起来成立护山队,允许他们在景区划定的地点开设小店做些土特产和旅游品的生意,结果破坏的力量转变为保护的力量,因为他们从中得到了收益。龙胜在温泉旅游度假区的开发中十分注重这一点,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生态旅游主要存在着四个功能:即旅游功能、保护功能、促进经济增长功能或是扶贫功能、环境保护意识教育功能。所以在生态旅游的开发上综合效益很高,我们必须坚持“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方针。四是旅游开发与体制创新。旅游业实际上是一种人力资本密集型的经济,是创意经济。谁的创意好,谁就能发展。金秀旅游业之所以曾一度徘徊不前,发展较缓慢。从另一方面来讲,就是因为同样的旅游资源,由谁来开发,以什么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海量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 查看样的机制来开发,其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同样一块玉石原料,由高手来雕刻,就可能成为价值连城的精品;如由泥水匠来雕刻,就会糟蹋了这一块玉。目前圣堂山的开发现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门票价格是由物价局定的,几十元一张门票,不管旅游旺季与淡季,不分早上与晚上,也不论市民与外地游客,谁都不能改变。这是什么机制?能适应市场吗?我们经常强调,要防止低水平投资建设。因为造成低水平投资建设的,往往还有财政、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投资的,投资以后,能否收回投资,投资是否对路,没有人来负责;没有经过科学认真的可行性论证,也没有进行动态管理,根据变化了的情势及时进行调整。低水平投资建设不仅会因为低水平和资金不足而对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造成浪费甚至破坏,同时在时间上也会丧失发展机遇。其次,要防止没有约束条件的破坏性开发旅游资源。旅游资源开发要防止守株待兔的意识。要扩大对外招商,范围越大,引进的开发者水平越高,带来的资金越雄厚,开发项目的档次和质量也会越高。要防止自建自用的倾向,把旅游项目搞成部门的小金库,搞点创收。要牢固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观念。最后要兼顾好政府、投资主体、景区居民等多方利益分配关系。平衡各相关利益方的关系,是实现大瑶山平衡、健康、快速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三、金秀旅游资源的保护

旅游资源大多是自然及人类文化遗留下来的珍贵遗产,不但具有易受破坏的脆弱性,而且还具有难以恢复的不可再生特点,而旅游资源又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因此,保护旅游资源就成了保护自然、文化及旅游业的关键问题。

(一)保护自然旅游资源就是保护自然生态系统。

自然旅游资源是地球表面自然生态系统中具有旅游价值的景观,是在人类大力开发下得以保存下来的经亿万年演化的珍贵景观。金秀的旅游资源属于青山绿水的原始优良自然生态系统,其景观多分布在高山深谷、人类难以到达的在瑶山。其景观生态系统极为脆弱,随着生产力的提高,旅游业的发展,这种顺境自然生态景观成了旅游开发的资源对象,若开发不当或开发后管理不当,违反自然生态发展规律,很容易造成自然生态系统不可逆转的破坏,数亿年演化留下的珍贵自然遗产将毁于一旦。

(二)保护人文旅游资源就是保护人类文化。

金秀的人文旅游资源是瑶民族几千年悠久历史长河中遗留下来的珍贵文化遗产,祖先与自然共同创造的灿烂辉煌的结晶。民俗风情,是反映人类社会发展历史长河各个阶段的活的标本和缩影,是瑶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传留下来的文化现象,现作为旅游资源开发,但若开发利用不当,一经流失,难以寻回。上述分析可见,破坏人文旅游资源就是破坏文化,从这个意义上看,保护人文旅游资源就是保护人类文化。

金秀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已成为金秀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资源,但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可能会削弱民族文化,导致民族文化商品化、庸俗化以及价值观的退化与遗失,因此在开发金秀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同时,应注重对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

1、外来文化对旅游地区民族文化的潜移。首先,旅游者到一个地方旅游,不仅要亲眼目睹,还要亲自参与当地人的活动,观看歌舞表演,品尝地方食品,购买民族手工艺品等。与此同时,必然也把自己的文化带到旅游点,这样当地文化就容易被影响、被侵蚀、被破坏。尽管旅游业的发展是一种双向性活动,旅游者与旅游文化间的交流和影响是相互的,但事实上,旅游者对旅游地社会的影响远大于他们所接受到的旅游地社会的影响。一方面,就金秀目前的民族旅游地区而言,旅游者一般来自经济较发达地区,而大多数旅游者传承的是汉民族文化。而民族旅游地区是经济相对落后地区,所以旅游者所带来的汉文化对当地文化的有较大的冲击力;另一方面,旅游者与当地居民的接触短暂而相对肤浅,接触范围有限。但对当地居民来说,他们同旅游者的接触是长期不断的,他们接触的不是某个旅游者,而是不同时期前来旅游的旅游者群体。所以民族文化相对于外地汉文化而言,往往成为弱势文化。在整个文化交流中,旅游地的民族衣着风格、建筑形式、饮食习惯、思想观念都因吸收着外来文化中的某些成份而发生较大的改变。他们向旅游者吸收得越多,向旅游者传输得就越少,文化的不平等交流由此产生。这种不对等交流还会因旅游者的个人动机、文化特征、旅游者与当地居民的交流时间和空间等因素的变化而不同。特别是大规模的旅游开发,将经济运行模式、科学管理文化和现代观念带进当地,对当地的民族文化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因此,旅游业的开发势必使外来文化对当地少数民族文化形态、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带来冲击,导致民族文化的蜕变和消失。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对民族文化的向往,使当地居民发现自己文化的价值,意识到自己文化的重要性,而旅游带来的利益促使当地居民开始修建历史建筑;开始抢占那些濒临灭绝的传统文化:他们开始穿起节日盛装,向旅游者展示和表演歌舞,而这些歌舞表演以前要在特殊的场合和节日才举行;他们开始创造和重新发展手工艺品,这些手工艺品以前只是为满足生活所需而制作的,但现在完全是为了满足旅游者的需要而制作;他们开始举行一些仪式,这些仪式对当地人来说具有神圣的意义,但现在也是为了满足旅游者的愉悦。总之,他们创造或再现的种种文化,都因为迎合旅游者的喜好而有所变化,失去了往日原文化中的某此意义,有时仅仅是一种形式。如瑶族的盘王节,每年的这一天,瑶族男女老少都穿起盛装,庆祝节日,节日期间,到处喜庆气氛,热闹非凡,很多游客都慕名而来。

总而言之,旅游开发所带来的外来文化从各方面不断地渗入到民族文化中,对民族文化造成影响,这是不容置疑的。那么,在开发旅游业时,应该如何有效地为民族文化加以保护呢?

2、旅游开发过程中民族文化的保护策略。

(1)民族物质特征的趋势和保留。

在旅游业中,民族文化因素中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服饰、饮食、器皿等物质特征满足了旅游者求新求美求异的精神文化需求,激发了其前来旅游观光的热情,这使旅游业带来的外来文化或多或少的削弱了民族特色。但旅游业的发展,带来经济水平的提高,使少数民族居民必然采借先进的生活技术和便利的生活设施。我们不能阻挡这种趋势,但能对传统文化中失去存在价值的部分做有益的保留,并赋以其新的功能──旅游吸引物,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对传统文化中正在趋同的物质特征进行保留,如传统的民族服饰,先进的生活用具、建筑形式等。

(2)民族精神文化因素的趋势与保留。

少数民族的节日礼仪、风俗习惯、宗教仪式等属精神文化因素。旅游业的发展对宗教仪式、节日礼仪的表现形式和内容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些原本只有在特定时间、场合并按传统内容和方式才能举行的仪式经过舞台化、程序化的包装,打破了传统的规定被出售给旅游者。而且,内容上也被压缩,在一定程度上使其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内涵。那么如何做到出售文化形式,但保存原文化的内在精神呢?应采取“分离”的措施,“分离”是指出售给游客的文化内容与真正存在本地居民间的文化形式相区别,以防止传统文化形式的内含价值受到扭曲削弱。把出售的传统舞蹈和仪式作恰当的修改,使其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意义。

总之,开发金秀民族文化旅游大有可为,但开发必须合理有度,只有保持民族文化的特色,才能使金秀旅游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三)保护旅游资源就是保护旅游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优美而奇异的旅游资源,为游客提供良好的游览、度假、娱乐等旅游活动场所,使旅游业获得经济效益。一个地区有了旅游资源才能发展旅游业,从这层意义上说,保护旅游资源就是保护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本世纪以来,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们利用自然的能力也大为提高,但由于缺乏对自然环境的正确认识,工农业发展走的是一条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杀鸡取卵的道路,待遭大自然一方省悟过来,不得不走上“先污染(破坏)后治理”的弯路。从这一沉痛的教训中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旅游业虽被誉为“无烟工业”,但由于旅游资源的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决定了旅游业的发展决不能再重蹈环境问题的覆辙。已物旅游资源一经破坏,吸引游客的魅力也随之消失,旅游景区的经济效益直接受威胁;潜在的旅游资源是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后备资源,若未开发就先遭破坏,旅游业就失去了发展的潜力,成了无源之水。可见,保护旅游资源就是保护可持续发展 旅游业。

(四)旅游景点景区的保护管理

旅游资源开发后形成的可接待游客的旅游景区,由于管理不当也会造成破坏,具体表现在景点的破坏和景区环境质量的下降两个方面。

1、加强管理,保护景点和景区环境。

现有景区中,无论哪类景区均普遍存在两个问题,即景点的破坏和环境质量的下降,而这两个问题,只要管理得当是可以避免的,而管理具体落实在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和对游客以及景区管理措施上。

(1)加强景区管理队伍建设。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迅速建成的大批旅游景区,需要大批的旅游管理人员。而目前我县缺乏这种专门人才,旅游景区的管理人员往往是由其他行业转来的。尤其是级别稍低的景区,管理人员一般都是当地的居民和农民,专职保护管理人才则更是一大缺口。景区管理人员不仅缺乏保护意识,而且缺乏保护知识,造成许多旅游景区不同程度地出现破坏的现象。为解决这一问题,应采取下述措施:①组织短训班,对在职人员加强保护意义和保护知识的培训;②将散各行业 具有景区保护知识的人员组织和调动到专职保护岗位上来;③积极培养专业景区保护人才。

(2)加强对游客的管理。

景区接待的对象是游客。游客是一个较为松散的群体,其素质水平参差不齐,故对游客应加强管理:①宣传措施。通过各种宣传途径,加强对游客的教育,使游客养成良好的习惯。②奖励措施。对一些习惯好、素质高、能自觉保护景区的游客给予一定的奖励。③惩罚措施,对个别破坏景点及景区环境的游客,要给予应有的惩罚,对于情节较为严重的,应按相关的法规条例给予相应的处分。

(3)加强对景区环境的保护管理。

景区的环境据其性质差异又可区分为生态环境、旅游气氛环境和卫生环境。在具体景区环境管理中,首先要慎重控制旅游活动项目,对于那些导致景区水体、空气及环境污染 的旅游活动项目应加以控制,以保护景区优良的自然的生态环境。其次要控制游客人数,以保证景区内应有的旅游气氛环境和旅游生态环境。再次,应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景区环境卫生管理措施,防止垃圾污染,以保证景区随时有一个洁净的环境。

金秀的旅游资源存在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利用和发展好本地的旅游资源会给当地的经济带来很大的发展。在开发的过程中注重保护,在保护过程中注重开发,将更有利于促进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第7篇:瑶族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研究

发布时间:2011-8-

1信息来源:

作者:唐 莉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 永州 425006)

摘 要 瑶族文化是凝聚瑶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旅游开发中,如何摒弃瑶族传统文化的糟粕,弘扬其精华,对瑶族旅游资源进行有效地开发与保护,实现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仍然是一个在理论和实践上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 瑶族 资源状况 开发与保护 策略

瑶族是中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其人口在中国56个民族中居第13位,有300万人左右。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瑶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长鼓舞、盘王节、吊脚楼、瓜箪酒„„,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历史现象。因此,瑶族文化在旅游开发建设中,必须坚持开发与保护相结合,根据自身的资源条件和客源市场的需求,开发满足人们需要的旅游产品,尽量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特”来吸引更多的游客,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1 中国瑶族旅游资源的现状

1.1 独特的自然资源

(1)独特的自然风景。“南岭无山不有瑶”,横跨湘、桂、粤、赣四省区的南岭山地是中国瑶族的主要聚居区。由于瑶族聚居地大多在山区,山区的自然风光都是原生态的,没有经过任何的人工雕琢痕迹,天长日久,与众不同的自然风景便成为了瑶族的特色。如广西来宾市金秀大瑶山境内的风景名胜面积达500多km2,丹峰插云、怪石嶙峋。以圣堂山为代表的丹霞式刚棱削面塔柱地貌、石峰林立,再加上生态环境的自然协调,使它形成了风光绮丽、景色如画的自然景观;又如湖南江永千家峒是瑶族故都,千家峒内,四面高山,从穿岩进入,一派奇山碧水。峒内良田万亩,石峰奇特秀丽,泉流清澈见底,溶洞幽深神奇,飞瀑雄伟壮观。穿岩、古城墙、白鹅洞、鸟山„„令人目不暇接,自成一幅幅天然图画。

(2)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洗药浴是瑶族同胞的传统习俗,黔桂瑶族聚居区山清水秀、森林茂密,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当地具有生物多样性特征,地道中药材资源蕴藏十分丰富。采集数十味中草药配成沐浴药方,既可以健身,又可防病、治病。位于湖南道县与江永交界处的都庞岭自然保护区,分布有大面积的福建柏群落和长苞铁杉群落;已发现的维管束植物有214科861属1 949种,其中冷杉、南方红豆杉、伯乐树、香果树等10余种植物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区内分布有丰富的野生种种资源;已发现的陆栖脊椎动物有70科146属202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鳄蜥、云豹、蟒、短尾猴、水鹿等25种。本区还是湖南省西南部的重要水源涵养林区,在森林生态、动植物遗传和保护以及民族学的研究等方面均具有很高的价值。

(3)独特的气候条件。我国的瑶族主要分布在山区,山区气候大多四季如春,冬暖夏凉,年均气温在10~20℃左右,许多瑶族县城及景区的空气负氧离子平均含量都明显高于邻近的市区。如在湖南双牌阳明山瑶族聚居区有利于人体健康的空气负离子浓度很高,被人们称为“天然氧吧”区。

1.2 丰富的瑶族文化

瑶族有盘瑶、茶山瑶、花篮瑶、坳瑶等40多个支系。他们虽然生活的地理位置相同,但他们的语言、服饰、婚姻和生活习俗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别,保留着各自典型的民族文化。比如在服饰上,瑶族服饰极具特色,颜色多为黑色或深蓝色,女着长裙,男着对襟服,皆有头饰,且较复杂。但瑶族服饰因支系不同、地区不同,又有着较大差异,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颜色、样式、头饰三个方面;又如在婚俗方面,历史上,茶山瑶是传统的男婚女嫁,提倡计划生育;而盘瑶则是“男嫁女招”,提倡多生,注重男女平等;花蓝瑶婚俗更为独特,婚后,男女双方各自在自家过,知道女方怀孕才固定住在一起。有“香哩”、“离惯”、“刮架”、“贵金钟”等数十种不同称谓的瑶族传统民歌。还有多样的民间器乐,如床头琴、唢呐、黄泥鼓等,别具一格;风情独特瑶族民间舞蹈,主要有黄泥鼓舞、八仙舞、三师舞、白马舞等。瑶族有着自己盛大的传统节日。《度戒节》是瑶山人民专为男子举行的成年礼。每当举行度戒活动,方圆几十里的瑶民便会聚焦到这个村寨,祝愿受戒者受戒成功。在锣、炮竹和鸟枪的喧闹声中,受戒者要接受过火海、上刀山、咬碗、足踩烧红的犁头等考验,从而形成千古流传的绝技。

中国瑶族的民间文献数量大、种类多,而且形式独特、内容广泛。主要有过山榜(评皇券牒)、祖图族谱、碑刻铭文、宗教经书、歌书信歌、医方炙语、契约账据。历史上瑶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很早以前就习用汉语文,至今保存着的很多历史文献都用汉字记载。但不知在何年,湖南江永瑶族聚居区上江圩流传着一种专门的女性文字,它是世界上目前唯一发现的性别文字,堪称世界文化之瑰宝,世界文字之奇观。女书字体娟秀,直行排列,呈斜菱形;女书作品多为五言、七言诗体,内容多为闺中密语,用江永方言土语吟唱,韵味无穷。至于江永女书的起源和由来,由于“人死书焚”的习俗,虽然众说纷纭。但至今依然找不着真实的答案,只留下一个耐人寻味的千古之谜。在2003年4月,国家档案局已将江永女书收为《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并向联合国科教组织作了专题申报。2003年6月,女书作为世界唯一女性专用文字收录“吉尼斯大全”。

2 瑶族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的相关性

2.1 开发与保护的模式

瑶族的旅游资源丰富,但其基本位于大瑶山深处,区位条件不佳。那么要搞活大旅游业,必须处理好自然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之间的关系,注重模式的选择。坚持先规划后开发,在开发中重保护的原则。要强调保护旅游环境的历史原貌与自然风貌,防止在开发中降低或损失历史和生态的价值。运用法律武器,把保护旅游资源放在重要议事日程。以《环境保护法》和《森林法》为武器,切实保护生态环境,对于可开发旅游景点的地方,附近的山林水土要一律封禁;对于原始次生林、水源林、风景林和旅游景区内的人工林,不可人为毁坏。要宣传在先,保护法规在先,以便有章可循。

2.2 开发与保护的原则

(1)特色性原则。特色即差异性。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实质就是要寻找、挖掘和利用旅游资源的特色。经过开发的旅游资源,不仅应使它原有的特色得以保持,同时,还应使其原有的特色更加鲜明、有所创新和发展,绝对要避免在开发后的原有的特色资源被破坏。

(2)共生性原则。包括自然资源与自然资源之间、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之间、文化资源与文化资源之间的共生性现象。如展览馆与宾馆、商场、交通设施、自然景点、人造景点等相互之间是共生的。所以,要注意以大项目带动小项目,主要项目与配套项目形成完整性。

(3)可持续性发展原则。旅游资源开发的目的是发展旅游业,实现一定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还要考虑开展活动不能超过社会和环境的限度,否则会带来资源被破坏、环境质量下降、社会治安混乱等负面影响,从而影响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4)参与性原则。游客参与原则,要求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创造更多的空间和机会,便于游客自由活动。使游客与景区实现互动,让游客真正体验到人与环境协调统

一、和睦相处、融为一体的感受。

1.3 开发与保护的意义

(1)保护自然旅游资源就是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瑶族旅游资源属于青山绿水的原始优良自然生态系统,其生态系统极为脆弱。随着生产力的提高,旅游业的发展,这种顺境自然生态景观成了旅游开发的资源对象,若开发不当或开发后管理不当,违反自然生态发展规律,很容易造成自然生态系统不可逆转的破坏,数亿年演化留下的珍贵自然遗产将毁于一旦。

(2)保护人文旅游资源就是保护人类文化。瑶族的人文旅游资源是瑶民族几千年悠久历史长河中遗留下来的珍贵文化遗产。但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可能会削弱民族文化,导致民族文化商品化、庸俗化以及价值观的退化与遗失。因为民族文化相对于外地汉文化而言,往往会成为弱势文化。他们向旅游者吸收得越多,向旅游者传输得就越少,文化的不平等交流由此产生。虽然近几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开始创造或再现的种种文化,如穿节日盛装;发展手工艺品等,但却失去了往日原文化中的某些意义。因此,保护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造成的影响是不容质疑的一个重点问题。

(3)保护旅游资源就是保护旅游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不要走“先污染(破坏)后治理”的弯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旅游业虽被誉为“无烟工业”,但由于旅游资源的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决定了旅游业的发展决不能再重蹈环境问题的覆辙。旅游资源一经破坏,吸引游客的魅力也随之消失,旅游景区的经济效益直接受威胁;潜在的旅游资源未开发就先遭破坏,旅游业就失去了发展的潜力,成了无源之水。可见,保护旅游资源就是保护可持续发展旅游业。

3 瑶族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应注意的问题

3.1 开发与保护开发过程中的注意问题

(1)注意人与自然、文化与生态的和谐共处。生态旅游的对象是原生的、和谐的生态系统,在西方国家有一门大地景观学的学科,强调将整个自然大地看成为一个宏观层次的景观。而我国通常是把自然景观神化,带有一些神秘的文化色彩。所以在景观中,必须是人与自然、文化与生态和谐共处的状态。

(2)注意对生态旅游对象的良好保护。生态资源与一般的资源是不同的,是不可再生的,不可逆的。无论是山林,还是水体都存在这个问题。所以,保护的对象是什么?谁来保护?保护的目的和动力是什么?这三者必须要搞清楚。否则,生态资源就不可能得到永续利用。

(3)注意强调当地群众的参与性和收益性。只有当地群众的参与,才能把破坏资源的力量转变为保护资源的力量、建设性的力量,同时还存在着协调性。广西龙胜在温泉旅游度假区的开发中十分注重群众的参与,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当然也要防止没有约束条件的破坏性开发旅游资源。要牢固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观念。

(4)注意兼顾好政府、投资主体、景区居民等多方利益分配的关系。平衡各相关利益方的关系,是实现瑶族旅游资源平衡、健康、快速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3.2 开发过程中的保护策略

(1)民族物质特征的趋势和保留。旅游业的发展,带来经济水平的提高,使少数民族居民必然采用先进的生活方式和便利的生活设施。我们不能阻挡这种趋势,但能对传统文化中失去存在价值的部分做有益的保留,并赋以其新的功能──旅游吸引物,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对传统文化中正在趋同的物质特征进行保留,如传统的民族服饰,先进的生活用具、建筑形式等。

(2)民族精神文化因素的趋势与保留。少数民族的节日礼仪、风俗习惯、宗教仪式等属精神文化因素。我们发展旅游业,出售这些文化,但又必须要做到保存原文化的内在精神时,就应采取“分离”的措施,将出售给游客的文化内容与真正存在本地居民间的文化形式相区别,以防止传统文化形式的内含价值受到扭曲削弱。把出售的传统舞蹈和仪式作恰当的修改,使其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意义。

(3)旅游景点景区的保护管理。旅游资源开发后形成的可接待游客的旅游景区,由于管理不当也会造成破坏。因此,一要加强管理,保护景点和景区环境;二要要加强景区管理队伍建设,采取组织短训班,对在职人员加强保护意义和保护知识的培训。将分散的各行业中具有景区保护知识的人员组织和调动到专职保护岗位上来,积极培养专业景区保护人才。三要加强对游客的管理。通过各种宣传途径,加强对游客的教育,使游客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一些习惯好、素质高、能自觉保护景区的游客给予一定的奖励;对个别破坏景点及景区环境的游客,要给予应有的惩罚,对于情节较为严重的,应按相关的法规条例给予相应的处分;四要加强对景区环境的保护管理。慎重控制旅游活动项目,对于那些导致景区水体、空气及环境污染的旅游活动项目应加以控制,以保护景区优良的自然的生态环境;最后就是要控制游客人数,以保证景区内应有的旅游气氛环境和旅游生态环境。以及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景区环境卫生管理措施,防止垃圾污染,以保证景区随时有一个洁净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郭大烈,黄贵权,李青毅.瑶文化研究[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2 赵廷光.论瑶族传统文化[M]. 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0

3 陈斌.瑶族文化论[M].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

第8篇:民族旅游文化的开发与保护(精)

民族旅游文化的开发与保护 ——以福建畲族地区为例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学院兰林

[摘要 ]民族旅游以其独特性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民族旅游开发促进地区经济发 展,提升旅游竞争力,有利于民族文化的

复兴和再造,增强民族认同感。其中,民族文化是民族地区旅游业的灵魂。 [关键词 ]福建宁德畲族民族旅游开发民族文化

民族旅游,国际著名旅游人类学家埃里克·科恩将其定义 为:针对在文化上、政治上、社会上不完全属于该国主体民 族的群体,由于他们的自然生态和文化方面的独特旅游价值 , 而进行的一系列观光旅游 [1] 。民族旅游的要义是观光对象的 少数民族及其自然生态和文化的独特性 [2] 。由于文化所独有的性质及功能,在民族旅游资源中民族文化成为最能代表和 反映该地民族本质特征的符号。 民族旅游文化, 是指对民族文化中的某些部分进 行开发、加工、改造,以形成吸引游客的民族旅游项目。它必须根据本地域、本 民族的特点而设置, 旨在引导旅游者对民族文化特点进行审美观光的旅游市场和 旅游活动。 民族旅游开发以丰富的现存文化资源为基础,其开发和再生产所需 投入不多,

是一种低耗高效型的新型文化经济形式。 本文以福建省畲族地区的民 族旅游开发为例,分析、探讨民族旅游文化的开发与保护。

1民族旅游开发的意义

1.1民族旅游开发对民族文化的积极影响 1.1.1民族旅游开发增强民族认同意识

跨文化传播增强了民族地区原有的价值认同感和文化自 尊感。民族地区居民在旅游者介入之前,由于缺乏与其他地 方、其他文化差异的比较,因而很难发觉自己的个性。在民 族旅游中 , 当地少数民族居民与游客的接触往往会唤起少数 族群对于自身的认识,还会加强他们对于自身身份及自我表 述的关注。具有民族历史价值的人文旅游景观的再现和重组, 展示了少数民族自身文化智慧和创造力,重新唤起了人们的 民族认同意识,凝聚了民族向心力。 1.1.2民族旅游开发促进民族传统文化复兴

近年来 ,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民族文化不再被视为落后、 愚昧的东西,而是被发展为弘扬传统文化 , 展示本土形象的 旅游资源。各民族地区一些原先几乎被人们遗忘的传统习俗 和文化活动得到恢复,传统的手工艺品因旅游市场需求的扩 大获得发展,传统的音乐、舞蹈、戏剧等重新受到重视和发

掘,长期濒临湮灭的历史建筑得到维护和管理等。总之,所 有这些原先几乎被抛弃的文化遗产不仅随着民族旅游文化的 商品化而获得了新生,而且成为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 民族旅游文化的商品化推动了各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 1.1.3民族旅游开发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再造和创新 民族地区旅游的蓬勃发展不仅带来了族群文化复兴的契 机,而且为族群文化的再造和再生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场景 和舞台。丽江纳西东巴文化在旅游发展的推波助澜中复制、 再造作了最有力的说明。东巴文化的传习复制,并非是简单 意义上的传承、复制 , 而是在此过程中不断添加进了新的成 分和内容 [3]。这种文化再生产的方式借助发展旅游业的契机 不断演进,推动了社会文化的进步。 1.2民族旅游开发对旅游业的积极影响

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依托。民族 文化作为旅游资源的重要内容,包含了许多有价值的可开发 资源。在民族聚居地区,民族文化是最具特色的旅游资源, 包括民族村落、建筑形式、服饰饮食、婚丧习俗、宗教信仰、 音乐歌舞、节庆活动等,这些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程度直接 决定着这些地区旅游产品的档次与品位。

2福建畲族地区民族旅游开发现状

畲族是我国东南地区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自唐代形成 以来一直聚居在闽粤赣交界的深山密林中,过着刀耕火种的 游耕狩猎生活。畲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璀璨丰富的 民族文化,拥有迥然独特的韵味,散发着鲜明的民族风情。 福建省的畲族人口全国最多,其中又以宁德地区的畲民最为 集中。

宁德市有畲族人口 17万人 , 分别占全省畲族人口的二分民族旅游文化的开发与保 护——以福建畲族地区为例

8 2009年第 10期(总第 34期

之一,全国的四分之一,分布在全市 9个县(市、区的 124 个乡镇,其中畲族人口千人以上的乡镇就有 51个,是历史悠 久的畲族聚居地。现全市设有一个福安畲族经济开发区,八 个畲族乡。总体来看,宁德市现有的畲族风情旅游线路仍较 单一,经营粗放,有待进一步开发,以形成显著的经济文化 效益。

2.1畲族地区旅游产业开发优势

2.1.1畲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开发利用潜力巨大 畲族的编织工艺品巧夺天工,种类丰富,色彩斑斓。彩

带、竹编、刺绣等许多手工艺品已远销海外,深受人们的青 睐。畲族的传统服饰斑斓绚丽,丰富多彩。畲族妇女的“凤凰 装”别具风格,在衣裳、围裙上刺绣各种彩色花边,镶绣的金 丝银线象征着凤凰颈、腰和美丽的羽毛,金色腰带象征着凤 凰尾巴,周身叮当作响的银器象征着凤凰的鸣叫。 畲民历来热爱生活,喜爱唱歌。他们每逢佳节喜庆之日, 歌声飞扬,即使在山间田野劳动,探亲访友迎宾之时,也常 常以歌对话。畲歌丰富多采,其歌词古朴自然,又清新活泼, 充满山林风味,反映了畲族的风情特色。

畲族人民酷爱体育活动, “打尺寸” 、 “盘柴槌” 、骑海马 和竹林竞技等,都是畲族民间流传已久的体育活动。尤其是 练拳习武之风盛行,经千百年传承,已形成独具一格的民间 武术。畲族有自己独有的氏族节日。农历三月三“乌饭节”祭祀 祖先,除对歌盘歌以外,还表演传统的“加官舞” 、 “八仙舞” 、 “龙头舞”等,热闹非凡。每适农历三月初三日,畲族村寨的 家家户户都要采集乌稔树根合大米煮“乌米饭” ,全家共餐, 以缅怀祖先。除此之外,四月初八做麦精饭,十月祭多贝大 王,都是隆重热烈的节日。

2.1.2地区自然风光秀美,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良好的客观条件

我国的畲族居民基本上聚居在生态环境优美的山区。宁 德依山傍海,风光秀丽,旅游资源独具特色,富有魅力,现 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2处,省级风景名胜区 6处。闽东北 亲水游入选中国“十大完美旅游线路” 。已列入福建省十大旅 游品牌之一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白水洋景 区,有“天下绝景、宇宙之谜”之美誉。周宁县人鱼同乐的鲤 鱼溪被誉为“中华奇观” ,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典范。屹立在东 海之滨的福鼎太姥山是第二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地 质公园, “山海川岛”景观融为一体,其中嵛山岛被评为中国 最美丽的十大海岛之一。世界良港三都澳的“海上渔城”被授 予第一批国家农业旅游观光示范点。畲族民族文化风情与景 色秀丽的山水风光,相映成趣,具有潜力巨大的旅游价值与 产业价值。

2.1.3区位优势突出,客源充足

宁德位于福建省东北部,北连浙江温州,南接省会福州, 东与台湾隔海相望,西邻武夷山,处在闽浙三个重要旅游城 市的结合部,处于经济发达区域,毗邻国内主要客源产出地。 闽东沿海高速公路贯通后,打通了中国东南沿海的黄金经济 带 , 给闽东旅游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游客逐步从周边地

区向外拓展 , 来自江浙沪的游客所占比重迅速增大 , 快速交通 大格局的形成,将为宁德旅游带来更多的客源,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2.2畲族地区旅游产业存在问题

2.2.1缺乏民族特色的精品项目,旅游产品档次低

畲族旅游相关的单体数量少,且质量等级低,因此旅游吸引力也较弱。宁德的 旅游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对区域民族旅游资源尚缺乏全面系统的调查和评价, 没有形成统一的对外宣传形象和特色品牌。相关旅游产品的开发还限于粗糙包 装、简单拼接,市场化程度低,文化品位不高,缺乏精品,拿不出代表畲族千 年民族文化底蕴的拳头产品。旅游景区、景点小而分散,内容单一,规划设计 缺乏专业化。

2.2.2旅游产业的综合性、联动性格局尚未形成

旅游产业具有综合性、联动性的特点。但目前福建省民族旅游的综合性、联动 性效益优势尚不明显。具体表现在基础设施与娱乐设施建设上的滞后,接待能 力有限,服务质量低。各景区、景点小而分散,景区内部交通条件也有待改善。 由于受地理位置、交通状况等限制,许多资源目前还难以大规模开发利用。太

姥山的山岳景区与溪瀑景区的连接路杨太公路没有建成,使两块最有特色的山 川景区不能连为一体;三都澳进入东冲半岛的霞浦内浒全天候码头尚未立项建 设,也制约了海岛旅游资源整合和沿海旅游线路的优化。

2.2.3传统文化被逐渐同化,面临流失

民族旅游过程中 , 会产生民族文化的变迁。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的涌入, 异族以及同族异地的文化、思想意识、生活习俗的引入,旅游地传统的民族文 化、风情民俗会逐渐被同化、冲淡和消失。与此同时,畲族传统文化得不到 有效的承传与弘扬,出现徘徊停滞状况。目前,不少畲族文化遗产正面临流失、 失传的险境,抢救已是刻不容缓。绝大多数畲村祠堂、宫观因年久失修,保护 不当,存在不同程度的破损失修情况。在交通方便的畲村,民族服装、婚礼等 传统民族习俗淡化甚至消失。

畲族医药、武术、手工艺均面临失传的边缘,如 果再不采取措施抓紧抢救,这些民族瑰宝也将失传。

3民族旅游开发思路与对策

3.1采用保护性开发形式,保护民族特质文化 3.1.1建立民族博物馆

民族博物馆是以保护民族文物,并使参观者了解民族文 化内涵为主要任务的文化教育机构,其主要功能是教育和传 播文化遗产。到目前为止,全国各类民族博物馆已超过 100 座,许多濒临损毁、正在迅速消失的重要民族文化和民族民 俗文物,被及时抢救、收集、陈放在民族博物馆。各种类型 的民族博物馆以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成为旅游者了解各地少数 民族文化的重要窗口,其旅游功能得到了空前的扩展。 1989 年建成的闽东畲族博物馆和闽东畲族革命纪念馆,收藏和展 示畲族文物 1500余件,有效传承和保护了畲族文化遗产,并 成为人们了解畲族文化的窗口之一。 3.1.2设立民族文化村

根据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祁庆福先生的定义,民族文化村 是指展现在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实地村落或模型村落 [4]。我 国的民族文化村主要包括两种类型:实地展示型和异地仿制型。

民族聚集地实地展示型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区选择具有典 型代表性的村寨加以保护,展现其民族活生生的现实生活状 况,是一座立体的民族村寨博物馆,保留了原来的自然风貌、 民居、饮食、节庆和其他民俗事物,具有自然朴实的特色, 能较好地满足旅游者欣赏和体验民族文化的需要。旅游目的 地异地模拟型是人工方式在靠近市场的地方,荟萃各民族的 民间艺术、民族风情和民居建筑于一园 , 从多角度揭示民族 文化的大型文化主题公园,集中、立体地向旅游者展示了各 民族传统文化。

“宁德——中华畲族文化村”是为迎合旅游目的而专门 建设的模拟民族文化村。现已建成的“中华畲族宫” ,气势恢 宏,占地面积 50余亩,作为畲族文化广场已具雏形,逐步进 入市场化运作,已成为全国畲族同胞的朝圣地、闽东民族团 结教育的重要基地和畲族风情旅游景点,吸引了来自近 30 个国家、地区及国内 20多个省市的畲族宗亲和游客。 3.1.3创建生态博物馆

生态博物馆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基础上,整合自然生

态旅游资源和民族人文旅游资源,对社区自然遗产和文化遗 产进行整体保护的一种新模式。民族生态博物馆的显著特征 是将少数民族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进行

整体保护、传承和研 究。如 1995年中国和挪威两国政府联合在贵州省六枝特区梭 嘎乡创建的梭嘎苗族生态博物馆 , 不仅保护了民族文化,同时 也为民族地区旅游产品的开发开辟了新的道路,真正实现保 护与开发的双重目标。

宁德可以在借鉴贵州省六枝特区梭嘎乡梭嘎苗族生态博

物馆经验的基础上,选择交通比较方便,畲族文化比较集中 的村落,建立畲族文化生态博物馆,形成文化遗产保护网络, 起到辐射示范作用。

3.2策划节庆旅游活动,扩大影响力

节庆活动作为一种动态的参与性旅游资源,它是一个地

区民俗文化的最佳载体 , 从本质上说是参与性较强的、体现 人与人交往的社会文化活动,它往往成为狂欢、热闹、愉悦 的代名词。旅游者观赏或参与当地民俗节庆活动过程,可以 直接了解、感受当地的民俗文化,获得丰富的旅游经历和知 识。传统节庆作为传统文化的精华,它的存在对于增进民族 内部凝聚力和加强民族间亲近感具有重要作用,它也是了解 民族生活方式的窗口

[5] 。

近年来,福建省宁德市花大力气举办了规模较大的以畲

族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畲乡民族风情旅游节,使畲族传统文化 的传承与经济接轨。一年一度的“三月三”畲族歌会,迄今已 是第 15届;福鼎市连续六年举办太姥山旅游风情节; 2004 年第二届福安茶文化节以畲族祭祀方式来祭祀“大白毫”千年 古茶树,吸引了广大媒体的关注。可以在前几次成功的基础 上,进一步扩大各种节庆活动的次数、范围、内容和形式, 打造在全省有影响的节庆品牌。

3.3畲族文化与其他旅游资源开发有机结合,增强吸引力 旅游资源按照存在属性可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

资源两大类。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有机结合 , 可增强资源的吸 引力。将畲族民俗文化与区域自然景观结合一起,便可增强 闽东旅游区的资源密度,形成地方特色或个性特征。宁德地 区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可以在开辟民俗旅游线路的同 时,对畲族聚集区中较著名的自然风景名胜进行规划建设, 如位于福安康厝畲族乡的“东山雪洞” 、穆云畲族乡“清泉洞” 以及与晓洋镇交界处的“白云山”等。对于已开发的自然、人 文观光地,注重畲族文化的挖掘和融入,进行整体规划、包 装和宣传,全力打造“山海川岛、宗教文化、畲族风情”三大 旅游品牌。

3.4 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旅游环境 加快市区和县城建设步伐,完善旅游配套基础设施和相 关接待设施。加强对城镇道路、旅游景区(点的环境治理, 改善旅游景区(点的供电、供水、通讯、卫生、餐饮、绿化 等条件,净化景区治安环境。 完善旅游交通网络,改善各景区(点的交通条件。改善 旅游运输车辆条件,开设通往各重要景区的旅游专线车。 3.5 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提高知名度 针对宁德民族旅游缺乏知名度的现状,当务之急是要引 导国内外旅游者对宁德的旅游文化产生兴趣,以内涵丰富的 宁德旅游文化吸引游客。根据“依托两州(福州、温州) ,拓 展两南(闽南、浙南) ,进军上海,吸引港澳台”的市场定位。 把扩大市场的覆盖面和有针对性地开发细分市场结合起来, 使用多种促销方式,争取宁德旅游重点景区和精品线路进入 国家、省旅游局的宣传网络。通过电视、网络、报刊以及举 办旅游节庆活动等形式,扩大旅游品牌宣传,积极融入长三 角旅游协作区,不断提升宁德旅游在福建省(下转第 25 页) (上接第 9 页) 的地位,提升宁德旅游在海内外的知名度。 3.6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旅游业的二重性是一把双刃剑。因此,民族旅游地区在 发展旅游业时,不应该只片面注重旅游所创造的经济效益, 还必须充分认识到旅游对自然生态环境所造成的破坏和所带 来的“文化污染” ,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防范和控制。 生态持续发展是民族旅游持续发展的基础与保证。在民 族旅游开发中,选择风景优美的民族自然村寨,发展民族生 态旅游,以回归自然为主旨,以原生和谐的自然生态和文化 生态为旅游对象。做到科学规划,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 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民族旅游业才可能得到 长远的进步和发展。 总之,民族旅游开发使民族旅游目的地传统文化得到复 兴,文化自豪感得到加强和巩固,促进民族地区

经济的蓬勃 发展。民族旅游文化是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不可缺少的 文化底蕴和灵魂。 参考文献: [1]杨慧,陈志明,张展鸿.旅游、人类学与中国社会[M].昆明:云南大学出 版社,2001. [2]张晓萍等.民族旅游的人类学透视——中西旅游人类学研究论丛[M].昆 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 [3]杨慧.民族旅游与族群认同、传统文化复兴及重建——云南民族旅游开发 中的“族群”及其应用泛化的检讨[J].思想战线,2003,(1:41. [4]徐万邦,祁庆福.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 社,1996. [5]吴忠军,陆军.民族旅游节庆策划研究——以桂林龙胜各族自治县为例

[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9:117.

第9篇:中国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一、中国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旅游资源是可以诱发人们产生正当旅游动机或行为的一切自然和社会因素的总和。旅游资源所涉及的范围极其广泛。它的吸引力强弱程度决定着旅游规模的大小或客源数量的多少。旅游资源的开发是把“资源”建设成供人游览、参观、疗养、娱乐的风景区或旅游地。开发利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已开发利用的风景区上扩建一些新的旅游项目,增加新的旅游内容,二是开发利用新的风景区。

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但要考虑经济效益,而且要注意到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旅游活动具有文化属性,它给人以高级精神享受,给人以美感、教育、启迪等。为了避免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盲目性,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

(一)保护、突出民族和地方特色

一般来说,任何地区、民族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均具有自己的特色,有特色才能有吸引力、竞争力,因为多数旅游者抱着“猎奇”的心理。如我国天下名山,古人评说其特色为:“青徐得其平,秦蜀得其奇,吴越得其秀”。就山而言,由于各地的地理位置、气候、水文和植被条件的差异,山形山势山景均有特色。又如我国近几年建成了一些现代化的大型高档宾馆,对国外旅游者来说反而不如蒙古包、窑洞、傣楼、四合院等地方民族式建筑吸引人。

(二)市场原则

旅游市场的变化、动向直接影响着客源的变化,而客源的多少又决定了某个旅游点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果某处旅游资源盲目开发后,客源不足,没有去看,则失去了开发的意义。旅游市场受许多因素制约,如经济状况,旅游者动机变化、风景的吸引力、地理位置、交通条件、接待设施、服务质量、管理水平、宣传工作,以及当前的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等。在旅游资源开发前必须对市场客源情况作出符合实际的评估,并预测今后的发展趋势。

(三)权衡资源开发的经济效益

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一定要对资源价值(包括观赏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等)及其可能产生的效益进行评估,然后区分轻重缓急,突出重点,条件优越者先上,条件差者后上或不上。要按照国家经济基本建设的总方针,充分发

挥现有旅游资源的利用率和对其他行业的促进作用。旅游资源的开发要为本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做贡献。

(四)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

从某种意义上讲,旅游资源的开发是为了美化环境、美化生活,但决不能破坏生态平衡,污染自然环境。因此也要依法保护生态环境,依法开发旅游资源,使两者相得益彰。

二、中国旅游资源的保护

凡确有价值的旅游资源都必须妥善保护。有些自然景观、文物古迹一旦遭到破坏,便不能再生,因此旅游资源具有不可替代性。保护旅游资源是首要的,不可动摇的原则,关系到人类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和保存的重大问题,也是子孙万代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传统的大问题。

旅游资源的保护应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旅游资源本身的保护;二是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保护旅游资源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发展旅游事业的前提。因此我们要减少对旅游资源的破坏。旅游资源的破坏渠道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有人为和自然两方面。

(一)人为破坏

1.战争破坏

世界上许多历史古迹、风景名胜毁于战争之中,中国这种情况尤甚。就近代而言,从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发动了多次侵略战争,他们一方面掠夺、盗窃我国的珍贵历史文物,另一方面大肆破坏名胜古迹。如北京清代的圆明园,是清皇室耗巨资,用了150多年兴建的皇家园林,集中外园林艺术之大成,誉为“万园之园”、“东方的凡尔赛宫”,但却在1880年被英法侵略联军化为灰烬,成为废墟。侵略者破坏历史古迹的罪行将铭刻在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心中,这是侵略者无耻行径的一页,将永远受到谴责。

2.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

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受到自然界的报复。如济南泉水、河北邢台的白泉等地,由于人们过量开采地下水,致使许多泉眼停喷。

3.不合理的工业布局

部分工业企业布局在风景区或风景区附近,污染环境、破坏景观。如以锦秀著称的富春江,近年来沿江修建了一批小化肥厂、小农药厂、小造纸厂,将大量污水排入江中,江水变混,鱼虾死亡,人饮用后不适,造成“身在江边无水喝”的局面,使美丽的富春江佳景大大逊色。

4.景区超负荷接纳,游人遵守公德意识弱

游人在风景区超负荷的活动以及各种违反公共道德的行为,如乱扔废物,攀木折花,践踏草坪,偷猎鸟兽,在景观建筑物上乱刻乱画等,破坏景观,污染环境。另外由于游人过多,加重了土壤板结,造成古树死亡,如北京古园林中,约有百年以上的古松柏 15 214株,但因树根附近土壤被游人踏实,树根不能正常吸收水分和营养而逐渐衰亡。

5.文物管理不善

由于文物管理不善或无人管理造成有些名胜古迹建筑被拆,文物被窃,树木被砍,塑像被毁。尤其是在“十年**”中,文物古迹被严重破坏,一大批稀世珍宝毁于一旦。

6.宣传不够,保护资源意识差

科学普及和文物保护重要性宣传不够,人们为了自身利益而毁坏景观,如万里长城脚下的居民,拆砖毁城的现象屡屡发生。

(二)自然毁坏

自然界由于发生灾害现象,如地震、火山、洪水、地基不稳下沉,以及风化、浸蚀作用等,会对自然和人文景观造成破坏。例如我国许多古塔由于地震倒塌,大同云岗石窟许多砂岩佛像由于长期风化、浸蚀而面目皆非,凡此种种都属于自然毁坏。

为防止旅游资源的破坏,保护措施应从这几方面进行:建立健全旅游资源的保护法规;建立健全旅游资源的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完善管理体制;不断向人民群众和旅游者宣传保护旅游资源的重要性,使全体人民树立起维护旅游资源的道德观和责任感。另外还应注意防止由于旅游业的发展而给自然环境造成的污染,在开发旅游景点时要重视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

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对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的保护,颁发了一系列政策和法规法令。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许多文物古迹还不断遭到破坏,不少风景区受到严重污染。为此,健全法规,健全管理机构,加强资源保护法的宣传是十分必要的。同时,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加强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将更直接有效。迄今为止,我国共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799处,其中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60多处。

三、中国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关系

我国的旅游资源尽管异常丰富,但还必须经常开发新的旅游资源,增添新的旅游项目,不断改进和完善新的旅游设施,才能使旅游业不断发展,并在国际旅游业的激烈竞争中取胜。

当前,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对旅游的兴趣更趋浓厚,这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将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时,旅游业的发展及其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也必将推动人们去开发新的旅游资源。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国家和地方经济实力的增长,也为开发旅游资源创造了有利条件。保护旅游资源涉及保护生态平衡、保护文物古迹、保护民族文化传统的重大问题,对人类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展有直接影响。它不仅要求保护旅游资源本身,还要求保护其周围环境,而开发利用又进一步推动资源保护,且为旅游资源的保护提供更多的资金。虽然对旅游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在主要方面是一致的,但在某些方面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矛盾,如为加强保护旅游资源,就要尽可能保持其本身的自然的或历史的风貌,在一定范围内不能有不和谐的建筑设施和活动,以保证其所体现出的特殊意境。但强调保护也并不意味着只能保护原状,那是消极的保护。在合理的开发利用中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使原有特色更加突出。因此,旅游资源的开发是为了更加体现出其旅游价值,提高其在旅游市场的竞争力,吸引更多的顾客,而旅游资源的保护则是旅游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保证。保护不排除开发,而开发是在保护资源的基础上进行的。可见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上一篇:工作自我评估报告下一篇:各工种安全岗位责任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