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民俗文化课程标准

2024-06-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外民俗文化课程标准(精选9篇)

中外民俗文化课程标准 篇1

《中外民族民俗》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和地位:

中外民俗与旅游课程主要介绍民俗的基本理论及中外相关民族与国家的民俗文化生活。重点选择人口多、旅游开发价值大的民族民俗作为讲述对象。中外民俗与旅游作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旅游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主要方式之一,对于将来从事酒店管理、景区管理、文化产业管理、航空服务管理、海乘服务的学生也大有裨益。该课程对提高学生基本素养、了解其他民族、国家的生活习惯,外出旅游有很大帮助。

二、课程教学目标:.了解不同国家、民族的民俗基本内容。

2.对不同现象的民俗能够做出合理的解释,日常交际中得到应用。

三、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下列要求:

1、了解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历史概况。

2、掌握各民族、国家具有特色的风俗习惯。

四、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中外民俗》作为高职高专类旅游英语专业的主干课程,与其他课程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旅游地理学》是本课程的基础,并与《导游基础知识》、《客源国概况》、《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等课程相互衔接配合。本课程的学习能够更好的服务于不同民族大众,使得不同民族的精神风貌都能得以传承,有助于文化产业的发展。

五、本课程授课内容(72学时)

中华民族的分布与现状

1学时 中国衣食住行、婚姻、丧葬、节日禁忌习俗

1学时 第一节 汉族概况及民俗风情

2学时 第二节 壮族概况及民俗风情

2学时 第三节 满族概况及民俗风情

2学时 第四节 回族概况及民俗风情

2学时 第五节 苗族概况及民俗风情

2学时 第六节 维吾尔族概况及民俗风情

2学时 第七节 苗族概况及民俗风情

2学时 第八节 蒙古族概况及民俗风情

4学时 第九节 藏族概况及民俗风情

4学时 第十节 白族、哈萨克、傣族概况及民俗风情

2学时 第十节 其它少数民族概况及民俗

2学时 第三章 世界民族概述

第一节 亚洲民族概述

2学时 第二节欧洲民族概述

2学时 第三节非洲民族概述

2学时 第四节美洲民族概述

2学时 第五节大洋洲民族概述

2学时 第四章世界部分民族民俗 第一节日本

1学时 第二节韩国

1学时 第三节越南

1学时 泰国

1学时 新加坡

1学时 马来西亚

1学时 菲律宾

1学时 印度尼西亚

2学时 印度

2学时 巴基斯坦

1学时 尼泊尔

1学时 土耳其

2学时 埃及

2学时 南非

1学时 法国

2学时 荷兰

2学时 英国

1学时 希腊

1学时

还有10学时用于2学时的复习,8学时的实习实训 实训课安排: 学时

章节

实训内容

目标和要求

第一节 汉族概况及民俗风情

讲之前请班上三个同学分别讲下汉族的传统习俗,包括节日

让学生对汉族传统习俗有个初步认识

维吾尔族概况及民俗风情

维族舞蹈文化,维族语言、信仰文化

让学生记住维族舞蹈的特别,维族人民的勤劳

藏族概况及民俗风情

讨论西藏地区是否应该进行旅游开发?

让学生明白旅游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合理应用

许多民族的织锦、绣花、编织艺术

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民族艺术,并加以阐述

加深学生对民族艺术的热爱

中国民俗讲完以后

讨论:我最喜欢的民族

加深学生对各个民族的印象

世界民族民俗讲完后

讨论:我最喜欢的国外民族?

加深学生对国外民族民俗的印象

六、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1、本课程的重点:掌握各民族的特色风俗。

2、本课程的难点:在掌握各民族特色风俗的基础上,如何更好的遵从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七、本课程的实践性环节 收集资料,制作ppt,向大家展示某种民俗风情 调查,撰写调研报告

八、考核方式

1.本课程采用闭卷笔试,时间为100分钟;本课程的命题考试,应根据本大纲所规定的考核知识点和考试目标来确定考试范围和考核要求,不要任意扩大或缩小考试范围,提高或降低考核要求。考试命题要覆盖到各章,并适当突出重点章节,体现本课程的内容重点。试卷采用的题型,一般有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判断题、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等八种题型。试卷所采用的题型不得少于6种,总题量为50个左右 2.考核标准兼顾平时实践和课堂发言占总分50%。

九、本课程推荐教材及参考书

1、推荐教材: 方澜、孙廷忠等中外民俗[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2、参考书:

石应平中外民俗概论[M]

中外民俗文化课程标准 篇2

一、文化课程在中外合作项目中的重要性

( 一) 中国学生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选择出国学习,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备受学生青睐。大多中外合作项目都是 “国内学习+ 国外学习” 模式。中国学生要学习别国先进的专业技能, 首先应该立足国内实际, 必须对国内的情况有所了解。立足国内实际的前提就是立足本国文化。中外合作项目中, 只有以语言教学为基础, 文化课程为辅助, 专业课程为目标, 学生才能飞得更高更远。

( 二) 外籍学生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 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开始青睐中国。很多学生都想到中国学习汉语。语言和文化是融为一体、相互贯穿的。在课程设置中, 语言学习自然是重点。然而, 如果没有文化的补充, 语言学习会很枯燥且盲目。文化课程的开设是必须的。

二、合作项目中文化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

( 一) 教学对象

合作项目中学生群体包括中国学生和外籍学生, 学生群体复杂, 基础参差不齐, 尤其是中国学生的英语水平。外籍学生的年龄跨度较大, 多以英语为母语, 且兴趣广泛, 各自学习目的不同。

( 二) 教学材料

正是由于教学对象的特殊性, 所以在选择教材时难度较大, 很难找到能同时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的文化课程教材, 尤其是针对外籍学生的相关教材。因此, 很多授课老师都是以自己编写讲义为主, 辅以一定视频。然而, 一直以讲义为授课内容还是欠妥。课程设置缺乏统一性、规范性及连贯性。这也体现出了合作办学的不成熟。

( 三) 教学安排

合作办学中的学生在国外学习时间一般相对较短, 且任务繁重, 通常在留学的同时还需要完成国内专业课程的学习。很多学生会觉得难以兼顾。语言学不懂, 文化无法体验, 专业课程没时间学习。鉴于此, 针对中国学生在国内的学习通常是只开设语言课及专业课, 没有开设文化课。针对外籍学生, 通常是重点开设语言课, 辅以几次文化体验课, 自学国内专业课。

( 四) 教学师资

合作办学首先要求任课教师具备很好的英语基础, 能够全英授课。在针对外籍学生的授课中, 很难表达到位, 造成误解和错解。教授文化课程的教师角色很尴尬。首先, 中国很多传统文化无法完全让外国学生理解。其次, 生硬的外语或许会让外国学生听得一头雾水。因为没有统一的文化课程教材, 所以文化课教师只能跟着讲义念一遍, 不敢设计讨论环节, 一旦学生讨论起来感觉很难控制课堂。

三、文化教学课程设计思考

( 一) 明确教学目标

1. 中国学生。中国学生出国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学习国外优秀的专业技能, 同时能感受不同文化, 形成跨文化意识的同时能更好地传播中国优秀文化。然而大多中国学生对本国文化不了解, 即便了解一些也不能很好用英语表述。

2. 外籍学生。外籍学生来中国的目的一般为: 学习汉语; 了解中国文化; 旅游等。因此, 文化课程的安排对他们来说更为必要。具体教学目标包括: 第一了解中国文化。主要包括: 中国古代及近现代历史、中国饮食文化、中国传统节日。第二体验中国文化; 可以带学生实地参观考察。第三形成跨文化意识。可以要求学生以作业的形式对比出中西文化的差异, 进而试着分析原因。

( 二) 加强教材建设

1. 中国学生。针对中国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学习的英语版教材比较多, 然而内容一般较多, 需要教师综合整理。对于目的国文化课程的教授需要合作项目中外国教师的帮助, 在国内学习阶段可以通过网络学习的方式进行。这一类教材可以在网上买到很多。

2. 外籍学生。现如今, 市面上没有直接针对合作项目中外籍学生的关于中国文化相关课程的书籍出售, 教师可以参考中国传统文化学习的英语版教材, 结合外籍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整理, 制作成讲义。此外, 加入本土文化。在该门课程的教授中, 应该加入适当的本土文化, 能够更加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且方便文化课程的体验。

( 三) 改进教学手段

无论是对中国学生还是外籍学生, 教师都应该采用更为灵活的教学手段。在尊重本国教学手段的同时, 积极采用国外合适的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网络、手机以及一切通讯软件, 尽可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文化课程的教授方法包括: 面授、自学及体验。

( 四) 优化师资结构

文化包含的内容广泛, 任何一名教师都无法就具体每一个方面做到详细了解。因此, 需要进行教师的优化配置, 大家各取所长, 分担不同教学板块。例如, 可以根据教师的兴趣爱好及专业把文化课程分为: 历史、地理、饮食文化、传统文化等几个部分。

合作办学的目的是为了促进跨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文化课程的教授是必须且必要的。中外合作办学虽然在我国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 且目前发展迅速, 然而, 中外合作办学仍然有很多的问题存在。尤其是教学质量的问题。中外合作办学由于存在很大的思维及理念上的差异, 因此每一个教学环节都需要我们共同去沟通、找到最佳方案。文化课程的教授需要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与合作。

参考文献

[1]许力生.跨文化交际英语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中外民俗文化课程标准 篇3

新课程标准颁布已有很长一段时问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对此的研究热情从未减退,故有大量的文本出现在各种出版物上。但是这些文本中多讨论新课标实施手段、方式、方法,却少有研究新课标深层含义的。本文试图从文化逻辑的层面对新课标的实施做一考察,以使“新课标”的理念清晰地呈现在世界及我国的文化逻辑之中,同时使教育工作者能理解新课标实施的困难和我们必须付出的努力。

一、思想政治新课标文本的文化解读

思想政治新课标中第一部分第二点课程的基本理念中列出的五大基本理念,分别是:“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二、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三、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四、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五、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除第一点以外,第二、三、四、五点的理念都与学生个体发展有关,注重学生个体的体验和生活的阅历,而不是关注“社会”、“国家”的整体性的发展和要求。这种理念的转向是基于文化的转向,“文化”的转向是基于哲学的转向。教育关注“社会”、“国家”的发展与需求,是现代性哲学的要求。如上文所述,现代性哲学关注秩序,注重构建—个稳定并拥有良好秩序的体系。这个理念则是建立在“利润最大化”的价值趋向之上的,建立在一种功利的“实用主义”的哲学思潮之上,这与康德的“禁欲哲学”在价值趋向上是完全一致的。康德的“禁欲”是压缩个体身体的活动空间。以建立一个可以控制的世界。他的“三大批判”都阐明了人类控制自己、控制社会、控制世界的能力。这种价值趋向的不断加剧和增强体现在现实世界中对个体身体的压制和禁锢,使个体的创造力和个性丧失殆尽。

于是哲学的反思开始,后现代哲学应运而生。后现代哲学强调给个体身体以活动空间,释放出个体强大的创造力和个性。而这时哲学关注的不是社会,不是国家,而是个体。无论是尼采、福柯、德里达、利奥塔都从各个角度挖掘出个体的空间。我们的教育也是如此。在秩序和宏大叙事之后,发现教育似乎在毁灭学生的创造力和个性,于是决定了给学生个体的活动空间。在这样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提出了新课标,所以笔者认为新课标带有“后现代”的特质,是一种建立在后现代主义之上的教育改造。

二、新课标语境中教育主体的文化解读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教育事件有其主体。教育的主体是教育的发出者——国家(由教材和教师组成)和承受者——学生共同组成。

教育的发出者是国家。国家这一主体由教材和教师两部分组成。教材即教育的内容,传递给学生知识和技能。教师是国家的雇员,完成教书和知识技能的传递。教材的内容是客观的,所以知识和技能即教材不具有文化性,不会影响教育方式,不会影响教育手段的选择,教育者完全可以用新的方式、方法解说旧的经验,因此在此笔者不对教材文化性进行展开论证。但是教师却不然。教师首先是个体。每个教师有其特定的政治环境、知识构成、兴趣爱好,所以教师的阅历就会影响对教育手段的解释。

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在生活环境、知识构成和兴趣爱好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别,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教师们的课堂教学都带有浓郁的实用主义倾向。这种倾向的根源是现行的高考制度及与之相关的教师评价制度,在这种制度之下,分数成为了评价教师的优劣的惟一标准,成为考核的基本要素,在生存压力之下的教师关注的只能是学生的分数,只能是学生对知识的了解、理解和掌握隋况,并不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思维发展。学生的个性、反思能力和创造力都遭到质疑,甚至罢黜,这是一种“一元性”的统治。所以在现行高考制度下的教师群体具有“现代性”的文化特征,他们功利、固守秩序、压抑个性(学生的、还有自己的),尽管有着诸多的无奈和无助。

学生作为教育的另一主体,他们所具有的文化特征源于家庭和社会的文化。中国家庭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实用主义倾向,这种实用主义倾向来源于邓小平的思想体系,他的“猫论”,他的“真理标准”,开启了中国后毛泽东时代的现代社会。在这个社会中由于对外开放而不断传人的西方文化为中国人民带来了汲取不尽的文化营养。但中国人似乎有点消化不良。比如,把利润最大化异化为“金钱最大化”,于是家庭给子女提供的仅仅是金钱,少有关爱。少有宽容和慰籍,少有鼓励。这种现状与中国传统的科举文化余存相结合,在学校中日渐形成了以分数为惟一价值趋向的“风尚”,在分数上能取得优势的学生,他们能获得社会的认可,成为主流学生。而无法在分数上领先的学生成了“秩序外的人”。这些学生的文化中虽有中国传统文化的遗传,却更多受到西方“休闲文化”,即非主流文化的影响。

综上所述,学生的文化特征基于不同的生活和学习状况,学习上有优势的学生身上渗透着更多功利的,与秩序融合并维护这种秩序的文化;而学习上有劣势的学生,却愿意生活在“秩序之外”,“隐居”于学校之中,成为“后现代”一族。

三、新课程理念、教师和学生三者之间形成的文化困境

如上文所述,新课标具有“后现代性”,而教师和学生中的主流部分却具有“现代性”。新课标是对现有秩序的反思和改造,两者的冲突和矛盾不可避免。如果能在现实教学生活中解决这些矛盾和冲突,新课标的实施将会成为中国教育转型的坐标。而如果不能,则会使新课标沦为中国教育改革的又一饰品。那么究竟新课标的实施面临着哪些文化困境呢?

1课标要求课程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之上。这意味着学生理解同一问题的起点和基石是各不相同的,这也将会使学生理解同一问题所产生的结论各不相同,而高考制度及中国传统文化下的教师只能使一个结论具有合法性,不可能肯定学生的每一个结论,所以这种矛盾将使得新课标下的教学活动难以开展。

2主流学生习惯了一元建构的世界。如果他们自我认可和自认高人一等的优越感被解构,那么评价机制,特别是价值观在社会中的转型可能会远远落后于这种“转型”,那么我们又会处于一个价值趋向缺失的社会中。

3非主流学生的后现代文化特征是一种精神寄托。非主流学生虽然受到了西方后现代文化的影响,但对后现代的历史性并未能深入理解。因此建立在他们身上的后现代文化特征,仅仅是一种精神寄托,而非精神上的共鸣和“自由”。而对这种“多元”,他们是否能提出有价值、有建构力的结论,这完全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中外民俗文化课程标准 篇4

在教学中,我们老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切实落实文化文化意识目标,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中外中学德育课程比较 篇5

中外中学德育课程比较是中学德育课程研究的重要课题。1995年北京海淀区决定取消初中升高中的政治科 考试,这一课题研究对于政治课改革来说又具有了突出的现实意义。

多年来我们注重德育内容的研究而缺乏对德育课程的研究。注重本国的课程研究而缺乏与别国课程的比较 。近年来我们从课程模式角度探索中外中学德育课程比较,有不少新的发现。

一、中外中学德育课程模式比较

所谓中学德育课程模式是指典型的相对稳定的中学德育课程的教学类型。现代教育学研究成果已总结归纳 出多种中学德育课程的模式特征。我们重点分析三种国外各具代表性的模式特征和三种我国中学德育课程模式 特征。

(一)英国中学的“体谅模式”

体谅模式是以道德情感教育为主要特征的模式,亦可称为“情感模式”。创建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英国 道德研究机构在中小学在校生、毕业生及社会各界进行了大规模调查,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编写了中小学德 育教材《生命线》和教师指南书《学会关心》。

英国在中学德育课程中提出生命线系列教育,他们试图表明,为他人活着是值得奖励的。他们要求学生善 于体察和理解他人的需要、兴趣、情感和关心他人的.学习、生活与工作。

生命线体谅模式教育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这部分围绕人们在家庭、学校或邻里中所经历的人际关系问题创设 情景。例如通过宣读或板书表示出一种体谅的情境,其次请全班学生写出如果自己处于此情境中会有怎样的所 作所为,再让学生选择一种行为分角色进行扮演,然后由班里同学对角色者的行为进行评论,最后师生共同讨 论、总结。

这部分内容还可以让学生站在当事者双方的立场上进行考虑,或从旁观者的角度来思考,有的还从同学关 系、种族、文化、政治冲突等矛盾分歧设计情境。

第二部分是“证明规则”。这部分针对学生与他人共同生活、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来帮助学生找出解决问 题的方法。如启发学生讨论法律、常规、原则、社会规则等内容,对不同规则的冲突或规则同自己爱好的冲突 进行分析。采用的方式,仍然是设置情境、提问、角色扮演。

第三部分是“你本该做什么”。这部分内容是设置以历史事件为基础的道德困境,让学生在戏剧性的道德 困境面前思考分析。

由于这种模式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取得了实际效果,因此受到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广泛欢迎。目前这种体 谅模式采用的教材在英国和北美以各种版本出版,历年不衰。

(二)美国中学的“能力模式”

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历史虽然不长,但发展十分迅速。美国的道德教育模式可以说是种类繁多,方法各异 。全国中学没有统一的德育课程,各州有各州的课程,甚至一个州之中不同学校也有不同的德育课程。有的受 科尔伯格的道德认识发展模式影响,有的受路易斯・拉思等人价值澄清模式影响,还有的受价值分析模式、社 会行动模式等影响。但无论受哪种模式的影响,归纳起来美国中学德育都十分重视对学生适应社会生活能力的 培养训练。

美国中学采用“能力模式”特征的德育课程主要受价值澄清学派的影响,即将道德看作是一种对道德价值 观进行独立选择的综合能力,认为教育是发展个人独立作出价值观选择能

中外文化差异 篇6

案例分析1:选自电影《落叶归根》

小酒馆里,大醉的老赵向老王抱怨生活艰辛、身体衰竭,他极害怕自己客死他乡。同样大醉的老王对他说:“你死了,我就是背也要把你背回家乡”。结果老王不幸死在工地上,老赵决定展开回乡安葬老王之旅。老赵一路上历经各种困苦,把老王送回了故乡。

中外文化差异之一安土重迁。安土重迁指在一个地方住习惯了,不愿轻易搬迁。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我们祖先有个根深蒂固的观念,以为一切有生之伦,都有返本归元的倾向:鸟恋旧林,鱼思故渊,胡马依北风,狐死必首丘,树高千丈、落叶归根。所以中国人一般不愿意经常搬迁,尤其是老年人,基本上没什么大事,更不会离家奔波,哪怕子女在城市买了房子,老年人们也不太愿意离开家。而西方崇尚人权自由。每一个人都有自由迁移并安居的权利,自由居住是人权,并且是天赋人权,没有任何理由可以去破坏和限制它。比如有两份相差不是太多的工作,中国人可能更热衷之前的工作,不会为了一点点的利益选择第二份。而西方人可能更愿意选择更好一点的工作即使要时常搬迁。案例分析2:选自电影家庭三部曲《推手》、《喜宴》、《饮食男女》

李安的家庭三部曲,《推手》,《喜宴》,《饮食男女》,讲述了中国人的情感和家庭观念与西方家庭观念的冲突。

中外标准化最新动态 篇7

中、日、韩领导人签署《中日韩标准化合作联合声明》

2010年5月29日,在韩国济州岛举行的第三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上,三国领导人共同发表了《中日韩标准化合作联合声明》。

这是我国领导人第一次就标准化合作与国外领导人发表的联合声明。该联合声明彰显了三国领导人对三国标准化领域加强合作的高度重视,表明了三国领导人对加强三国标准化合作以促进东北亚地区工业和技术合作、经济增长和消除不必要的技术壁垒,促进贸易发展和全球经济复苏的共同意愿。

《中日韩标准化合作联合声明》的发表,是三国标准化合作的一个新起点。三国领导人决心共同强化推动制定国际标准,推动东北亚地区标准的协调和研究,通过标准化与合格评定促进贸易的最好方式三个方面的合作。

(尹进)

我国数字家庭多媒体技术正式成为IEC国际标准

我国的《家庭多媒体网关通用要求》于2010年4月23日正式成为IEC国际标准。《家庭多媒体网关通用要求》是由全国音频、视频及多媒体系统与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对口IEC/TC100)归口管理的e家佳联盟申报的国际标准项目。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有关部门的精心组织下,经过FDIS(最终国际标准草案)程序的投票,最终以100%赞成票通过,标志着此项目已经正式成为IEC国际标准。

家庭多媒体网关是数字家庭的集中管理模式的重要组成设备,是家庭网络管理的核心。《家庭多媒体网关通用要求》包含了基于IP网络的家庭多媒体网络模型和多媒体网关的应用,规范了家庭多媒体网关的推荐功能和服务,为构建集中管理的家庭多媒体网络提出了通用的规范要求。

数字音视频国际标准一直是由掌握核心技术的日本、韩国、欧洲、美国等国家主导,该项目的表决成功,对数字音视频领域及其他自主创新技术的推广有着积极的带动作用。

(尹进)

50项乳品安全国家标准6月1日起实施

6月1日,生乳、食品中蛋白质的测定等50项乳品安全国家标准(包括1项产品标准和49项检验方法标准)开始实施。据介绍,此次公布的50项乳品安全国家标准全部属于国家强制性标准。

据卫生部有关负责人介绍,生乳标准(GB19301-2010)首次对生乳产品作出了明确的定义:生乳是指从符合国家有关要求的健康奶畜乳房中挤出的无任何成分改变的常乳。该标准规定,变质乳、应用抗生素期间和休药期间的乳汁不应用作生乳。同时,由于产犊后7日的初乳成分与正常乳汁不同,且具有热不稳定性,也被规定不允许用作生乳。此外,该标准还明确了生乳的理化指标和微生物限量。

此次实施的标准中,食品中蛋白质的测定标准是否可以鉴别乳品中含有三聚氰胺问题引人关注。该负责人解释说,该标准中增加了自动蛋白测定仪方法和燃烧法。但是,由于此标准针对的是正常没有添加无机含氮物质和有机非蛋白含氮物质的食品,因此它仍然无法定性食品中氮元素的来源。如需鉴定乳品是否含有三聚氰胺,还要有专门的检测方法。

(尹进)

国内首例防火隔热大玻自由门在津测试成功

日前,中国第一樘防火隔热大玻自由门在国家固定灭火系统和耐火构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成功通过73min完整性及隔热性测试,填补了国内空白。

自1990年以来,防火玻璃产业在国内飞速发展,欧美防火加工制作技术相继被引入中国,各类产品层出不穷。在室内隔断的防火产品使用中,大玻门及配件如何选择一直困扰着设计人员。受防火玻璃本身重量影响,大玻防火门在使用中往往很难做到自由开启。相关配件(如闭门器、铰链等)也因本身承重能力问题无法长期使用,缩短了整个门体的使用寿命。北京格林京丰防火玻璃有限公司在20年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坚持技术创新、自主研发、本土生产的理念,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防火经验,钻研相关防火配件技术指标,配合自主研发的复合隔热型防火玻璃成功制作出首樘防火隔热型大玻璃自由门,改变了目前防火门的现状。

实时防火,自由开启。在许多人眼中,这也许是一种奢求。但是,2010年1月25日,在北京格林京丰防火玻璃有限公司领导及员工的共同努力下,一种全新的可自由开启的防火大玻门在国家固定灭火系统和耐火构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通过了耐火性能的检测,耐火时间达到了73min,在防火玻璃行业创造了又一个奇迹。此次研发的可开启防火大玻门,玻璃采用大板复合型防火玻璃,框架部分采用钢质防火框架,并在框架中增加具有隔热性能的阻燃物,从整体上确保了大玻门的防火性以及隔热性。在框架设计方面,充分考虑了逃生的可能性,可根据火场情况自由开启、自由闭合。一扇可开启的防火大玻门,无疑为火场中逃生的人们增添了又一道屏障。

(白鸥)

国际

ISO酝酿制定新的水足迹计量标准

ISO正在考虑制定一项新的水足迹标准,以提供国际协调一致的计量方法。日前,ISO 14046《水足迹-基本要求和指南》标准项目正式列为预工作项目(PWI阶段),ISO/TC207《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将通过生命周期评估(LCA)和正在进行的碳足迹计量工作完善现行标准。在ISO 14046标准中也将考虑温室气体(GHG)的计算和验证问题。

由ISO/TC207分技术委员会SC5《生命周期评估》新成立的工作组WG8负责本标准项目的具体工作。

在其第一次工作组会议上,WG8确定了该标准的范围,即“水足迹生命周期的评估及报告的基本要求与指南”。该标准将包含如下内容:

(1)以ISO 14044标准中效果评估指南为基础,为产品、流程和组织水足迹计量提供交付原则、要求和指南;

(2)明确如何正确区分不同类型的水资源(地下水等)和水排放(废水等)和如何对待不同地理环境(如干旱或潮湿地区)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如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差异化;

(3)解决与水足迹有关的相互沟通问题(如基于ISO 14020系列标准中环境标志和声明);

(4)考虑与ISO 14000系列环境管理标准兼容。

该标准的制定背景是基于淡水作为一项重要的自然资源,正在逐渐减少的现状。因此,有效地协调国家间水足迹计量及管理的方法、流程和具体工作将有积极的作用。

(贺毅)ISO着眼金融服务信息国际标准

针对金融机构向消费者出具的金融服务及产品信息的缺陷问题,ISO消费者政策委员会(ISO/COPOLCO)正进行一项可行性研究分析,并且有意向在该分析结论的基础上为该领域制定新的国际标准,以查漏补缺,最终为消费者的准确决策提供帮助。

2010年5月26日在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召开了ISO/COPOLCO专题研讨会,本次会议由印度尼西亚国家标准化署(BSN)主办,会议的主题是“标准如何重塑全球金融服务消费的信心”。来自全球32个国家的工商业、消费者组织的150名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共同商讨在消费者优先的金融服务领域,国际标准如何对消费者提供最佳保护的问题。

在此次会议上,来自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挪威的消费者组织代表、金融机构代表、政府部门代表和标准化机构代表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内容涉及到发展中国家的移动支付系统和不发达国家小型金融机构等热点问题。

此外,代表们还共同探讨了一些普遍性问题,比如金融素养和金融道德、国际标准如何促进全球金融服务的发展等问题。代表们的讨论反映出来自不同的国际组织、不同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不同观点和态度。

(贺毅)

让电梯更为安全—ISO出台危急时刻电梯安全使用技术报告

通常,大家认为在紧急撤离大厦时,不应乘坐电梯。然而,新的ISO技术报告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搭乘电梯撤离的新观点,并展示了识别该风险所需的详细方案。这些调查结论可以挽救更多受困于楼梯的生命,如老人、幼儿、病人、残疾人或孕妇。

ISO/TR 25743:2010《电梯-在紧急情况下使用电梯疏散的技术报告》,调查并强调了在各种危急状态下,比如火灾、爆炸、生化攻击、洪灾、闪电或风暴破坏、地震和气体泄漏等,使用电梯撤离人群可能遭遇的主要风险。

ISO/TR 25743经过相关的专家共同论证完成,主要目的是为建筑物设计者在建筑项目决策、设计中提供依据,规划出更为安全的电梯,以应对紧急时刻的危险。无论建筑物的新旧、面积大小,该报告皆可适用。

为了目标的实现,ISO/TR 25743介绍的新设计方案简明易懂,用户可以根据提问,直接选择“是/否”进行决策,比如:火灾是否属于紧急情况?是否人群应当撤离?建筑结构是否受损害?每一项回答都指向不同的问题,并得出最终的建议,而且在附录中都有详细的解释和说明。

ISO/TR 25743:2010技术报告由ISO/TC 178《电梯、自动扶梯和旅客运送机》负责完成。

(贺毅)

履行欧美数据保护协议—欧洲委员会拟确立高级别隐私数据保护标准

为了加强欧美共同应对恐怖主义和遏制刑事犯罪的协作,欧洲委员会被授权负责起草和商议欧盟和美国之间的个人数据保护协议,其目标是确立高级别的个人隐私数据保护。比如欧美国家和地区间的刑事案件中,飞机乘客数据和金融信息的交互共享。该协议赋予了公民对数据合理地存取、修改和删除的权利。同时,倘若欧盟公民的隐私信息被非法使用,他们也有权向美国寻求司法救助。协议给政府部门赋予了更强大的权力,他们将保护公民的隐私权利,负责管理隐私数据。当然,在谈判开始之前,欧洲委员会必须得到欧洲理事会的批准,并且欧洲议会将完全掌握谈判的进展情况,将对谈判的最终结果给予认可。

日前,授权欧洲委员会负责欧盟和美国之间新协议的谈判工作,协议涉及对隐私数据保护中个人数据的交换和处理部分的强制许可等方面的内容,并且欧洲议会将随时了解和掌控谈判的进展情况。

欧洲委员会的目的是为了建立法律体制下具有约束力和可实施的个人隐私数据保护标准,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由双方国家指定专门独立的政府部门将负责这些强制性标准的管理。

(贺毅)

ASTM分技术委员会F23.50负责起草认证指南

ASTM F23个人防护服装与设备委员会的分委会F23.50,目前正在起草标准WK 27616《产品认证过程实践规程》,目的是为确保产品检测过程确实严格按照标准要求进行。此项新标准的受益者将是终端用户,因为它为产品的生产、检测以及认证的一系列过程提供了标准指南,从而提高了产品的可靠性。

(胡亚楠)

ASTM车辆铺路系统技术委员会起草轮廓曲线仪模拟标准

ASTM E17车辆铺路系统技术委员会目前正在起草ASTM WK26262《机场铺路用轮廓曲线仪模拟》标准,该标准由E17.33铺路平整度分析方法分技术委员会负责。基于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和美国联邦高速路管理局使用的现有项目,ASTM WK26262包含了其中的模拟程序,旨在提供一整套方法用于更便捷实际地评估平整度。此项新标准为没有轮廓曲线仪的使用者详细说明了有关轮距、大小以及采样间距等问题。

(胡亚楠)

ASTM新起草的发动机冷却液标准关注丙三醇

ASTM D15发动机冷却液技术委员会起草了一系列新标准用以解决目前阻止环境友好的丙三醇代替防冻液中的丙二醇的技术壁垒。天然的丙三醇是可再生油脂皂化、水解或转酯化后产生的副产物,尽管对环境没有毒副作用,也早在1920年就用于防冻剂中的热能转化,但出于成本考虑,20世纪30年代最终还是被乙烯乙二醇取代了。自从2004年开始,随着生物柴油产量的增加,多余的丙三醇也随之增加,从成本节约的角度出发,这也使得丙三醇重新用于防冻液中。ASTM D15委员会目前正在起草的两项新标准是:ASTM WK22966《滴定法测定丙三醇含量的监测方法》;ASTM WK22967《测定丙三醇中脂肪酸酯的检测方法》。

(胡亚楠)

ASTM焊接标准新版本发布

ASTM第二版焊接标准现已发布,此书包含了美国焊接学会新近引用的60多项ASTM最新标准:结构焊接标准收录于D1.1/D1.1M:2010中,涉及到由普通碳钢和低合金钢制成的各种类型的焊接结构。ASTM焊接标准是美国焊接学会规范D1.1非常好的指南,并且为指导和协助质量控制专业人员、检验员、监察员和有质量意识的工程师及管理者提供了资源,也诠释了美国焊接学会行业标准规范中所使用的标准和检测方法。

中外民俗文化课程标准 篇8

【关键词】高中语文 新课程标准 文化 人文 培养

语文课程性质观是语文教育观念的基础和核心,统帅着语文教育的全局。语文教育界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讨论和研究乃至争论从来没有间断过,从1992年到2000年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来看,语文课程性质经历了一个由“惟工具”论而“文化载体”论继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论的过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继承以往《大纲》的合理成分,从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高度来界定语文课程的性质。至此,有关语文课程性质的争论跳出了非此即彼、二元对立的僵化思维模式和认识论怪圈,体现了科学与人文相整合的课程文化观,这一课程文化观构成了《标准》基本理念的本体论基础,决定着今后语文教育的发展方向,并由此引发出语文教育目标观、实施观、资源观、评价观等一系列观念的革新和发展,成为统领语文课程改革各环节的基本指导思想。

所谓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指语文本身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进行思维的工具,可以帮助学生学好其它知识;同时,语文还是文化的载体,作为传承文化价值观念的工具,可以维系人类社会的绵延发展。语文本身的这种工具性是必然存在的,这在语文界已基本达成共识。

然而,工具性只是揭示了语文课程的外在价值和意义,语文课程的内在价值和意义则集中体现在其人文性上。一方面,语文是一种文化的构成,负载着多姿多彩的人类文化,包孕着无限丰富的人文精神。任何民族的语言都是该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符号体系和文化价值体系,语言的文化代码性质决定了它鲜明的人文属性。而汉语汉字的人文属性则尤为突出,它重人生、人伦、人情、人性,讲审美、体验、感悟、直觉,体现了汉民族独特的心理结构和思维方式,积淀着汉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民族情感。所以,从根本上说,学习汉语言,就是让学生感受汉民族先贤智者伟大的心灵、深邃的思想、超凡的智慧、杰出的创造,就是接受汉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的熏陶和感染。语文人文性的另一层含义就是强调对人、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尊重,强调对学生健康个性、健全人格的培养。语文教育活动绝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语言习得过程,更是教师与学生双向的、积极的生命运动过程。因为语言是人自身功能的一部分,语言活动是人生命活动的一种方式,任何一种语言形式背后都跃动着一种生命形式,学生阅读一个个文本的过程,就是以自己的全部生命体验、生命情感和生命意识与文本背后潜藏着的生命对话的过程,就是实现学生自我生命成长和提升的过程。正因为语文课程蕴涵着这种高度的生命价值和意义,所以,尊重人、尊重人的生命价值、尊重人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尊重人的文化及其多样性,培养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同样是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应有之义。

一、课程目标的优化:由“文化知识能力”的培养到“人文素养”的培养

综观1992年到2000年《大纲》对教学目的的规定,可以看出其核心概念就是知识和能力,区别只是知识和能力的范围有所不同;而2003年的《标准》则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确立为语文课程的“己任”,第一次系统地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课程目标,并使之具体、综合地体现在必修与选修课程结构之中,多维、立体、交叉地建构起语文课程目标体系。

首先,从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出发,学界对语文的“知识和能力”维度有了新的理解。《標准》不强调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而是重在让学生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在能力方面较之义务教育阶段要求更高,它针对高中学生身心发展已渐趋成熟、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的特点,突出强调对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就必修和选修课程的具体目标来说,《标准》突出强调学生应该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获得发展,以体现必修和选修课程的共同目标和价值。其次,《标准》还开创了从“过程”角度设计课程目标的先河,标志着语文课程从对学习结果的关注转变到对学习过程的重视。语文素养是存在于每个学生内部的文化心理结构,它是不可传递的,只能靠学生自身的实践应用活动才能养成。《标准》关注过程、关注实践活动,抓住了语文教育自身的特点。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强调了方法的重要性,《标准》也反复强调要“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并进一步提出许多行之有效的具体的学习方法。再次,《标准》加强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维度的阐述,使之更加明确和突出。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它把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看作是语文课程固有的重要内容,而不是附加的任务。它还强调要将这一要求渗透在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之中,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而非生硬说教、机械灌输,体现了对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的特点和规律的深刻理解和把握。

透过《标准》对必修、选修课程具体目标的说明,我们还能强烈地感受到,注重优秀文化的熏陶和对中华文化的体认,强调阅读经典名著、优秀诗文,加强学生的文学修养和文化底蕴是高中语文课程所特有的魅力,体现了浓郁的人文情怀和广阔的人文视野。中国文化是形成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坚实基础,是使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绵延不绝的血脉之根,而中国文学记载着久远而优秀的中国文化,《诗经》的质拙朴实,《楚辞》的诡谲奇丽,唐诗的雍容华贵,宋词的典雅绮秀,都通过文学语言显现出博大精深的文化意蕴,体现出一种民族文化精神,一脉中国气派。让学生接受中华民族的文学,就是接受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使得学生与自己的文化传统保持着割不断的心理联系,形成健康的民族意识和强烈的民族感情。另外,《标准》还强调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理解,这有利于形成学生以人类意识为基础的胸襟、气度和眼光,从而培养起一种民族意识与人类意识相统一的精神品格。

二、课程结构的设计:由单一必修课到必修选修双课并行

我国大多数时期的高中语文课程结构较为单一,基本上都是以统一必修课程的形式出现,对每个学生的要求都是明确、统一、固定的,在《大纲》里,课程结构部分也因此往往缺席。1996年的《大纲》在课程结构方面进行了探索,把课程分为学科类课程和活动类课程,其中学科类课程由必修课、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组成,为学生的个性化选择留下了余地,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个《大纲》在实施过程中并没有得到真正落实,这样的课程结构功能也就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标准》在课程结构改革上可以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为实现学生的语文素养普遍获得进一步提高和为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选择性发展空间的目标,构建了开放而有序的课程结构。它将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必修课由五个模块组成,可在高一至高二两个学期半的时间里循序渐进地完成,也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安排。选修课设计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根据每个系列的目标可以设计若干个选修课模块,每个模块的具体名称、内容组合以及模块与模块之间的顺序编排,可以有选择地设计,既保证了模块设计的灵活性与选择性,又避免了模块设计的随意与混乱。可以说,《标准》对高中语文课程结构的设计克服了传统课程结构整齐划一的弊端,蕴涵了极为鲜明的个性教育理念,体现了世界母语教育课程结构设计的总体趋势。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标准》以一种充满了人文关怀的立场指出:“必须顾及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增强课程的选择性,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它着眼于让每一个个体达到最大限度的自我实现目标,给每一个学生以充分自由地选择支配课程资源、在尽量多的方面寻找发展机会、规划未来人生的权利,以保证发挥每一个学生身上的潜能。

这种全新的课程结构对大多数教师来说都是陌生的,也自然对其提出了挑战。面对这种挑战,教师该何去何从?我们认为,首先,教师要做好对学生选课的指导工作,既要让学生充分了解所开选修课的主要内容、特点、目的、要求,又要帮助他们分析自身的学习兴趣、需求及发展趋向,从而有针对性地行使选课的自主权,提高选课的科学性,并培养他们认识自我以及对自己的学习和人生进行正确选择和自我规划的能力。其次,教师要积极参与到课程的建设和课程资源的开发中来。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和拓展性为教师参与课程的建设、课程资源的开发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一方面,对于既定的课程内容,教师有责任对已审定使用的教材作出适宜的“剪裁”,依据本地、本校及学生的实际来调整课程的内涵和外延,不必盲目照搬统一的课程计划而忽视特定的教学情境和活生生的人,从“教教材”转向“用教材”。另一方面,就课程的开放性建构而言,语文与生活同在,它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离开了生活的活水,语文教学必然丧失其生命力。因此,教师要从以课堂、以书本为中心的狭隘空间走出来,加强课程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以及科技发展的联系,开发适合本地区和学生发展需要的体现均衡性、综合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课程资源,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与人文意识。

三、学习方式的革命:由被动接受到自主、合作、探究

《标准》适应终身学习时代的要求,积极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成为此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点和一大亮点。它对以往《大纲》的突破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在提法上以“学习方式”代替“学习方法”。学习方式是学习方法的上位概念,较之学习方法更为稳定,它不仅包括学习方法,还包括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学习心理要素。其二,它是对传统语文教学重个体轻合作、重接受轻探究、重结果轻过程、重认识轻体验的学习方式的否定和扬弃,真正确立了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地位,这不仅仅是学习方式的革命,更是教育理念的革命。

自主学习与他主学习、被动学习相对而言,是指学生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进行自主选择,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并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评价的学习方式。它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把学习看作是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和提升的过程,体现了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的尊重,在实现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同时,也使其获得了终身发展的源泉、动力和永不枯竭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合作学习相对于个体性学习、竞争性学习而言,是指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完成某项共同的学习任务而进行的互助性学习。它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师生、生生、师师合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以团体成绩为教学评价标准,以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改善班级的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非认知心理品质为根本目标。合作学习适应现代社会加强人际协作的需要,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给学生群体一个共同的任务,让每一个学生在其中积极地承担个人的责任,并且在活动中相互支持、相互配合,遇到问题能通过有效的沟通协商解决,进而对个人分担的任务进行群体加工,对活动的成效进行共同评估。

探究学习是指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活动,来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探究学习的主要特征是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因此,倡导探究学习,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激发学生认知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以及勇于探究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其次还要重视学习过程,强調在探究的过程和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要尊重学生个人的独特观念、感受和体验。

要真正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语文教师首先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要把学生从传统教学的被动世界中解放出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积极主动的建构者、参与者,成为成功的、愉快的探究者和合作者。其次,教师还要努力转变自身角色。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代言人、权威者,而是学生群体中“平等的首席”,是与学生共同建构知识的对话者和交往者,是学生探究活动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因此,教师要抛弃传统的话语霸权主义,从居高临下的权威位子上走下来,参与到与学生的对话和交流活动中来。再次,语文课程评价方式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评价要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保护其求知欲和探索创新精神;有助于帮助教师发现学生学习上的优势和不足,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发展建议,同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调整和完善教学过程,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同时,课程评价也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另外,评价方式应灵活多样,如根据合作学习的特点宜采用以集体成绩作为评价标准的方式,根据探究学习重过程、重体验的特点,应将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与结果统一起来,对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态度、创意、责任心、意志力、合作精神、参与程度和交往能力等方面做一个综合性评价,充分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与人文意识。

只有理解语文课程的性质并把握课程目标,调整学习方式,才能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与人文意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中外文化交流史 篇9

客观题预算成绩:100 分

注意:客观题是指单选题、多选题、是非题等能自动判分的题!

详细信息:

题号:1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5 内容:

对西域诸国理解有误的是()

A、大宛、大夏、安息属于土著国

B、匈奴最强

C、大月氏败给了大夏

D、汉得乌孙马,称为“天马”,后得到大宛汗血马,改称乌孙马为“西极”。

学员答案:C

正确性:正确

题号:2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5 内容:

对张骞出使认识有误的是()

A、张骞的西行之前,中国人还没到那么远过,眼光也没那么广

B、张骞两次出师西域,第二次被匈奴俘虏了

C、初次出使西域达13年之久,生还者共两人

D、初次出使西域后,中国人第一次知道了安息、天竺等国家

学员答案:B

正确性:正确

题号:3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5 内容:

影响文化的交流和排斥的因素没有()

A、主体文化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

B、外来文化的效用性

C、主体文化相比外来文化是否先进

D、外来文化的适应性

学员答案:C

正确性:正确

题号:4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5 内容:

对中国丝织技术西传认识有误的是()

A、中国公主将蚕种带到了于阗,使那里的人懂得了种桑养蚕

B、中国的丝织锦技术直接传入波斯,使波斯有了自己的丝织业

C、中国的蚕种是从新疆运到拜占廷的D、李约瑟认为,西方使用提花机至少晚于中国4个世纪

学员答案:B

正确性:正确

题号:5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5 内容:

对中国丝织物外传认识有误的是()

A、公元前8世纪,中国的丝绸可能已经传到印度与波斯

B、至迟在两汉,中国的丝织物一北传到阿尔泰地区

C、据古希腊雕塑和陶器彩绘人像服装可以推测公元前5世纪中国丝绸已成为希腊上层人物喜爱的服装

D、公元前后,罗马教皇下令禁止男士穿着丝绸,以缓解对丝绸的需求

学员答案:B

正确性:正确

题号:6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5 内容:

对中国丝织物的发达认识有误的是()

A、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懂得养蚕织丝的国家

B、至迟在殷商时代,中国已发明了提花装置

C、两汉时期,已可以织出各种提花的彩色的丝绸

D、先秦文献中不同织法的丝绸有不同的名称

学员答案:C

正确性:正确

题号:7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5 内容:

对大秦国认识有误的是()

A、大秦有类中国

B、大秦多宝、欲通使于汉

C、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建都在君士坦丁堡,在唐、宋中国典籍中,称之为叫“拂菻”

D、“拂菻”是从意大利语翻译而来的学员答案:D

正确性:正确

题号:8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5 内容:

“支那”解释中影响最广的是()

A、中国所产丝绸“绮”的对音

B、羌的对音

C、“茶”的对音

D、“秦”的对音

学员答案:D

正确性:正确

题号:9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5 内容:

隋唐时代日本先后派遣十八批僧侣、官员来中国,学习中国制度、文化,这属于哪一文化交流途径()

A、官方派遣使节、留学生、乐舞团体等

B、贸易往来

C、战争与掠夺

D、宗教传播

学员答案:A

正确性:正确

题号:10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5 内容:

唐将高仙芝与大食交战,被俘走 的唐代工匠把造纸术传到了阿拉伯世界,这是通过哪一途径进行文化交流的()

A、官方派遣使节、留学生、乐舞团体等

B、贸易往来

C、战争与掠夺

D、宗教传播

学员答案:C

正确性:正确

题号:11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5 内容:

不属于西方对“赛里斯”人种形象认识的是()

A、人种矮小,不高

B、长寿,寿逾200岁

C、红头发、蓝眼睛

D、声音嘶哑,不轻易与外人交谈

学员答案:A

正确性:正确

题号:12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5 内容:

不属于西方对“赛里斯”地域认识的是()

A、生活在极东的地方

B、东临大海

C、与印度、大夏相邻

D、去赛里斯只能走陆路,海路行不通

学员答案:D

正确性:正确

题号:13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5 内容:

远古时期,不同民族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文化幼芽会沿着有利于本民族的生存、发展的方向发展成熟,这是文化的()

A、发展的不平衡性

B、民族性

C、时代性

D、隔离机制

学员答案:D

正确性:正确

题号:14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5 内容:

以下不是河西四郡的是()

A、武威

B、酒泉

C、张掖

D、吐鲁番

学员答案:D

正确性:正确

题号:15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5 内容:

以下不是前三史对西域记载的特点的是()

A、语言准确生动,但所闻与所见没有分开记载

B、对西方国家分土著与行国分别加以介绍,分类科学

C、这500年来中国人对于西方的认识,不断丰富起来

D、介绍其物产经济、城郭属国、军事实力和制度交通等,记述比较详细

学员答案:A

正确性:正确

题号:16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5 内容:

不属于赛里斯形象的意义的是()

A、是主体对客体关注的产物,是异域形象

B、分析赛里斯形象,只需要看它是否符合客体

C、其形象描写有一部分是真实的,并不是一无是处的D、对赛里斯的形象的认识,折射了主体自身的文明程度

学员答案:B

正确性:正确

题号:17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5 内容:

以下是通过宗教传播进行文化交流的()

A、13世纪蒙古统治者向西扩张,为中西文化交流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

B、唐朝鉴真东渡日本,带去了唐朝建筑、雕塑、绘画工艺和医药之学

C、张骞出使西域与外国联谊、交通

D、西域商人通过丝绸之路买卖中国丝绸等商品

学员答案:B

正确性:正确

题号:18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5 内容:

楼兰女尸属于哪一种人种()

A、蒙古人种

B、高加索人种

C、尼格罗人种

D、不确定

学员答案:B

正确性:正确

题号:19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5 内容:

公元前一世纪,古楼兰国改称为()

A、于阗

B、鄯善

C、乌孙

D、月氏

学员答案:B

正确性:正确

题号:20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5 内容:

对西域三十六国认识有误的是()

A、月氏被匈奴打败赶到西边之后地盘变小了,改称小月氏

B、西域三十六国实际是受汉王朝管辖的,两汉设立了西域都护府

C、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D、楼兰也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

学员答案:A

上一篇:涡阳县教育系统开展作风大整顿行动实施方案下一篇:乡镇副乡长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