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演艺视野下平乐桂剧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及对策

2024-06-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旅游演艺视野下平乐桂剧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及对策(通用7篇)

旅游演艺视野下平乐桂剧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及对策 篇1

摘 要:本文以旅游演艺为视角,提出桂剧与旅游演艺事业的结合,并对桂剧旅游演艺产品开发进行SWOT分析,给出相应的平乐桂剧旅游演艺开发建议,希望对传统戏曲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旅游演艺;传统戏曲;桂剧;平乐

一、旅游演艺的界定

旅游演艺是指在旅游目的地进行的且能够充分突显地域文化特色或民俗风情的,以旅游者为主要观赏和参与对象的文艺表演节目和演出活动。其特征包括:一是演艺项目是从旅游者的角度出发的,是针对旅游市场所开展的,不同于文艺表演;二是演艺项目体现了该地域的文化,突出文化在旅游中的“核心竞争力”;三是演艺项目强调了旅游者观赏和参与体验的结合;四是演艺项目强调主题的鲜明;五是演艺项目的商业性质,演艺项目的开展能吸引旅游者,延长其逗留时间,从而产生溢出效益,从而带来极大的商业利益。

二、平乐县桂剧文化概况

平乐桂剧传入有据可考是清光绪中叶平乐始有“玩字馆”坐唱桂剧,紧接着光绪末,沙子街人创办桂剧科班“兰斌小社”和榕津街人创办“芙蓉词馆”始为桂剧正式传入。桂剧自传入平乐后,可谓兴盛,子弟层出不穷,在不足百年的历史上,兴办过七届职业桂剧科班,五届业余桂剧科班,十三个职业桂剧戏班团社,数以百计的业余桂剧团。平乐素有“桂剧窝”之称,自清末以来,不仅外地剧团到平乐境内演出十分频繁,而且本县所办的职业科班也冠桂林地区各县之首。科班的名角,以及平乐在外地习艺出名的弟子,如杨兰祯、熊兰芳、黎兰芬、李冠蓉、曾艾蓉、邓巧蓉、千秋鉴、冲霄凤、玉芙蓉、月中仙、庆顶珠、邓瑞祯、玉峰侠等等。他们在桂剧艺坛和观众中,均享有盛名。平乐桂剧在抗战前后,曾风靡一时,几乎所有的桂剧名流都到平乐演出过。而到了解放后很长一段时间,平乐桂剧事业的发展都处于停滞或倒退的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后桂剧的生存一直存在困境,如剧团资金缺乏、演员行当不全,艺人青黄不接、观众老龄化,缺乏市场等。

三、平乐桂剧和旅游演艺产品结合的必然

(一)桂剧适合旅游演艺产品的文化性

旅游业是一项经济性和文化性产业,涵盖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同时旅游又是一项增长见识、娱乐身心的文化活动。因此旅游必须以文化为依托,没有文化的旅游是粗超的、肤浅的,是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演艺产品必须以当地特色文化为基础,桂剧不仅是广西地方曲艺的优秀代表,也是广西文化的经典体现,可以成为旅游演艺开发的素材,这就为桂剧与旅游演艺事业结合提供了充分条件。平乐以观光型旅游产品为主的旅游目的地,开发桂剧旅游演艺产品可以填补文化旅游产品的空缺。

(二)开发桂剧旅游演艺产品是对地方文化的保护

平乐县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地方文化,然而在文化多元的今天,在丰富的娱乐方式的冲击下,传统戏曲文化被淡化,甚至慢慢消失。由于缺乏有效的保护及发展机制,桂剧的保护和传承成了一个重大的难题。旅游演艺与桂剧的结合则可以解决平乐的发展问题,产业化也将赢得资金更好的传承、发扬桂剧事业。另外桂剧旅游演艺产品的开发也扩大了其知名度,提高了其在全国甚至全世界的影响力,这对地方的传统文化保护起到非常有力的作用。

(三)桂剧旅游演艺产品能解决桂剧目前所面临的困境

桂剧旅游演艺产品的开发,提升了桂剧的艺术理论和品味。桂剧演艺产品的开发,必然是经过大师们的精心策划、构思、创新,以新的形式展现在大家面前。桂剧旅游演艺产品将具有更广的受众,解决了桂剧观众老龄化及缺乏市场的问题。同时,桂剧演艺产品的市场化运作引进企业投资,开阔了桂剧事业发展资金来源,从而也解决了桂剧人才培养的专业化、水平化。因此,桂剧旅游演艺产品的开发,可以克服桂剧发展面临的困境,使桂剧事业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展。

四、旅游演艺视野下平乐桂剧开发的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1.桂剧在戏曲界的地位

桂剧是广西的传统地方戏曲,2006年5月20日正式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中国十大剧种之一。桂剧的保护利用受到政府的支持,降低了旅游演艺产品的开发难度。

2.桂剧的表演技艺高、特色鲜明

桂剧的表演细腻逼真,富于生活气息,无论唱念做舞,都十分注意对人物感情的表达和性格的刻画。桂剧的中的表演绝活则是打棍出箱,堪称神奇。桂剧的唱腔以弹腔为主,兼有高腔、昆腔、吹腔及杂腔小调等几种声腔。桂剧的唱腔高低回转,委婉动人。桂剧净行的脸谱最为鲜明又具有桂剧特色,它是以在前额画各种图案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出身经历。富有创意和特色,很有视觉效果。桂剧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地方性及文化性,与旅游演艺一拍即合。

3.桂剧语言的优势

桂剧的语言是属于西南官话,通俗易懂,桂剧旅游演艺产品易被大众所接受,特别是西南地区同语系的游客。

4.平乐县区位优势

平乐县20009年被确定为桂林南部优拓区,且与旅游名县阳朔县相邻,高速公路的通车也为平乐县的旅游飞跃提供了基础。平乐县开发桂剧旅游演艺产品可以承接桂林、阳朔的溢出游客,桂剧旅游演艺产品的开发不仅可以增加平乐县的旅游吸引物还可以提升平乐县的旅游产品品质。

(二)劣势分析

1.桂剧旅游演艺产品创新困难,容易僵化

阳朔县已经成功的开发了《印象•刘三姐》这一旅游演艺项目,这对比邻的平乐县桂剧旅游演艺开发造成较大的阻力。桂剧剧场演艺产品与大型山水实景旅游演艺产品的竞争,要求它必须成为不可复制、难以替代的旅游演艺精品,这是它的核心竞争力之所在。因此桂剧旅游演艺产品的创新应该融合自然景观、历史文化、表现形式于一体,这对于创作人员而言存在相当大的困难,完全的模仿则容易出现僵化,无法吸引游客。

2.传统桂剧缺乏创新

桂剧表演和剧目的开发缺乏创新,节目及其表演形式陈旧,参与性差,文化可进入性差,容易受文化消费多样性的冲击,竞争力不足,市场份额减少,在开发桂剧旅游演艺产品方面,政府的引导行为不突出。

3.桂剧旅游演艺产品的高额运作,存在风险

旅游演艺产品,尤其是大型旅游演艺产品的投资大多很高。《印象•刘三姐》总投资3.2亿元;《印象•丽江》总投资2.5亿元;广东番禺的《森林密码》节目,综合投资3亿元,仅灯光一项就投入2000多万元。高额的运作资金意味着正式运营后演艺产品能否及时回收成本,成功获得利润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融资渠道成为束缚旅游演艺市场发展的一大问题。

(三)机会分析

1.推进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背景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提出大力推进旅游与文化产业和行业的融合发展,丰富旅游文化内涵。意见中可见旅游业的升级转型发展文化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发展桂剧旅游演艺正是在发展文化旅游,推进旅游也与文化产业的结合,促进两者的良性协调发展。开发桂剧演艺旅游是符合旅游业转型升级要求的。

2.经济进步生活质量要求提高,给旅游演艺事业提供的环境

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测算,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为3979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3%,增速比上年加快1.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171005亿元,增长9.5%。这说明我国经济运行良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服务业产值也不断提高,使得旅游演艺业在内的娱乐业的发展有了宏观的必要条件。居民消费能力的进一步增强和有效需求持续增长,以及对娱乐生活质量的要求提高,都为旅游演艺市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

3.桂林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赋予的机会

2009年12月桂林被确立为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要求“要城乡统筹,通过以旅游产业为主的产业调整,把原来的景区进行功能性提升,把城市打造成景区,把乡村打造成旅游者的家园。用产业融合的思路增加工业、农业、体育、文化、民俗等的附加值,或者使其直接进入旅游产业的行列。让旅游者成为主人,当地居民成为服务者,从而全方位拉动就业和增加收入。”里面强调突出要用产业融合的思路增加文化等的附加值,这对桂林文化产业是一个大好机会,特别是把桂剧融合到旅游演艺事业,这更符合方针的要求。

4.桂林是世界著名旅游目的地

桂林是1982年国务院首批颁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具有相当的文化底蕴及知名度。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15年,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一大入境旅游接待国。桂林作为世界闻名的山水旅游城市,每年接待的入境游客和国内游客在全国都排前列。平乐县所属的桂林是世界旅游胜地,对于开发桂剧演艺产品,提供了广阔的潜在客源,这点在旅游演艺事业中式非常占优势的。

(四)挑战分析

1.戏曲旅游产品的普遍性

全国以传统戏曲为旅游卖点的甚多,例如北京的京剧、安徽的黄梅戏、四川川剧等等。如何在众多同类产品中独树一帜,更具有吸引力,是竞争成败的关键。特别是在桂林就已经成功开发了《印象•刘三姐》的条件下,如何提高其竞争力是面临的最大问题。

2.娱乐方式增多

全国各地包括桂林在内,各式各样的旅游娱乐方式不断增多,例如:漂流、滑雪、游泳、蹦极、参与性民俗体验活动、购物、品尝美食、泡温泉等。这些旅游娱乐方式在满足游客旅游娱乐需求的同时,对旅游演艺市场而言,容易导致游客分流。

五、旅游演艺视野下的桂剧开发和利用的建

(一)加大宣传力度

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和网络平台来扩大桂剧和旅游演艺产品的宣传力度,利用文化创意及事件炒作,使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它并最终喜欢上它,让更多的中老年人重温旧梦,唤起他们对桂剧的热情,使更多的人参与到桂剧演艺事业中来,形成一种为群众广泛接受的文娱活动。要使游客喜欢桂剧旅游演艺产品,作当地居民就应该做到更喜欢它,只有这样才能带动桂剧旅游演艺事业的发展。

(二)对传统戏曲、曲艺资料深入挖掘、整理、创新

加强对桂剧文化的挖掘、探索,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整理,向创新性和综合性转变,突出其文化性的一面。对桂剧的一些传统剧目进行深入研究,抽取与现代生活相同的内涵,对其进行大胆创新,在增加其观赏性和参与性的同时发现其与旅游演艺产品的共性与个性,结合个性开发,突出个性创新,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创建桂剧旅游演艺事业品牌。

(三)塑造桂剧文化氛围

桂林是历史文化名城,加强文化建设,有利于深化桂林的文化形象。塑造桂剧文化氛围,通过新建桂剧文化交流场所和修复历史遗馆、大力开展桂剧旅游文化交流等方式来营造浓厚的桂剧文化氛围,让来到桂林的游客感受桂剧文化,从而感知桂剧文化,使其有“到了桂林没有参观桂剧旅游演艺产品等于没到过桂林”的感觉。

(四)加强人才的培养

通过各种办法、采取多种措施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这是旅游演艺市场发展的关键所在。以不同的形式培养一批桂剧演艺人才,建设桂剧表演场所,并将各类艺术院校、文化机构及业余爱好者集中于一个区域,形成桂剧文化聚焦。可以尝试让桂剧走进校园,让跟多的年轻一代熟悉它,热爱它,为桂剧旅游演艺事业广纳人才。同时可以在中小学开设桂剧知识讲座,从小培养他们对桂剧的兴趣爱好,增强对桂剧的了解,为桂剧旅游演艺事业的长期发展储备人才。

(五)将桂剧旅游演艺产品的开发与当地节庆和民俗进行结合

平乐县的一些乡镇每年都有会期(每个乡镇定过节的日期不一样)、庙会和妈祖旦等传统节庆,这期间都会要求桂剧团下乡演出。因此,在桂剧旅游演艺产品开发的过程中,可以将其与传统节庆和民俗旅游结合起来,体现浓郁的民俗性和地方特色性,同时增加活动项目的地方特色及文化风味,增强节庆活动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余琪.国内大型主题性旅游演艺产品开发初探华东师范大学[Z]2009:5

[2]莫若.平乐桂剧志 [Z] :25

[3]张建敏.张跃西.刘宏日.婺剧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 [J]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94~95

[4]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2009.12

[5]何星亮.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生态保护 [J] 云南民族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21

[6]贺辉扬.闽南戏曲艺术旅游资源评价及其利用 [J] 福建地理.1997(12)6063

[7] 李献凯.地方戏曲生存困境原因初探―以彩调为研究对象 [J] 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102~104

作者简介:李广宏(1966-),男,河南睢县人,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研究。

旅游演艺视野下平乐桂剧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及对策 篇2

一、生态文明与生态旅游的关系

1.生态文明是生态旅游发展的先导灵魂

生态文明对生态经济的指引特性, 揭示了作为生态经济重要表现形式的生态旅游的发展灵魂和实质内涵, 即不以牺牲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和幸福生活为代价, 强调多“种树”、长“绿荫”让后人“乘凉”, 追求绿色发展。所以说, 生态文明是生态旅游发展的先导灵魂, 要始终体现在生态旅游的规划、保护、开发、管理、教育的各个环节里和“吃住行游购娱”全部要素中, 指引生态旅游实现绿色发展、永续经营、和谐共生。

2.生态旅游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路径

生态旅游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且具有生态教育功能, 是生态文明的传播者、实践者;生态旅游产品诸如木拱廊桥、氡温泉、畲寨等自然和文化遗产, 体现了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 也是生态文明的生动成果体现;特别是生态旅游能在保障生态系统安全的前提下, 增加地方的财税收入和社区居民收益, 有效反哺生态文明并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和经济支持。所以说, 生态旅游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路径。

3.生态文明旅游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和战略选择

生态、文明、旅游三者相互交织、相互融合所衍生的生态文明旅游发展道路, 可耦合催生出“三化”现象 (详见图1) , 较好应对旅游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漠视生态保护、盲目开发建设等突出问题。由此可知, 基于生态文明指引下的生态旅游, 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和战略选择。

二、泰顺县生态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

1.优势分析

(1) 生态环境优良, 旅游资源丰富。泰顺县山清水秀, 气候温和, 森林覆盖率76.05% (优于全国18.21%、全省57.41%) 。境内拥有全国一流的生态环境、世界最美的古廊桥、国家级浴用医疗热矿泉水的承天氡泉、风光旖旎的飞云湖、原始神秘的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遍布革命足迹的九峰国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等特色旅游资源, 汇集了生态、养生、休闲、文化等优质旅游元素, 完全切合生态旅游的品质和内涵。

(2) 农特产品质量上乘, 引领现代都市健康饮食风尚。泰顺农产品“生态、优质、健康”的品牌形象深入人心, “三品一标” (即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 认证比率达60.8%, 是首批浙江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示范县。“三杯香”茶叶、猕猴桃等土特产品和中药膳食、畲乡菜肴等饮食文化久负盛名, 吻合现代人的餐饮时尚, 对游客有很强的吸引力。

(3) 民俗文化底蕴深厚, 独特性突出。泰顺是著名的文化遗产大县, 有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提线木偶戏等6项国家级、15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竹木文化、农家乐文化、《采茶舞曲》原创地等也独具特色, 还分布有胡氏大院、徐岙底等古村落和古民居, 遗存有大量千年古道、千年古树资源。

(4) 城市建设和旅游观念转变, 后发优势显现。按“小县大城关, 小乡大集镇”思路, 泰顺城区建设日新月异, “浙闽山地的生态明珠, 温州大都市的生态屏障和后花园”的生态城市框架已初步形成。此外, 泰顺旅游资源的原真性、文化民俗的原生态比较明显, 优秀景区景点尚未深度开发, 部分核心旅游区域尚处于原始状态, 旅游开发建设的潜力和空间很大, 具备“后发优势”。

2.劣势分析

(1) 政府主导力度不够, 旅游景区多头管理。县内旅游景区多头管理、分散经营限制了综合开发和统一营销, 如乌岩岭归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管理, 氡温泉归口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管理, 廊桥文化园归口廊氡管委会管理, 不利于板块做大做强。

(2) 小水电开发造成环境脆弱, 甚至严重影响生态景观。泰顺小水电曾经对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也破坏了生态环境, 割断了山水自然景观, 影响了旅游活动与项目的安排, 面临景区缺水有损“灵性”的难题。

(3) 旅游交通、项目、人才等配套不强。泰顺发展旅游的最大问题在于“精品不精、配套不配, 旅游景区缺乏参与性项目, 接待条件、娱乐康体设施等配套设施落后, 许多游客“到了廊桥拍个照, 到了氡泉泡个澡”, 形成“旅长游短”、“有客无市”、“空有美景不留客”的尴尬局面。

(4) 旅游宣传促销力度不够。旅游景区名片多而精品少, 旅游宣传促销力度不够, 缺乏精准的宣传方式和营销手段, 宣传品牌主题性、集中度不突出, 形不成“聚光灯”效应, “只见星星、不见月亮”, 缺乏有吸引力的王牌景区。

3.机遇分析

(1) 国家及浙江省旅游战略支持。已公布实施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 (2013—2020年) 》, 意味着中国进入了旅游民生化的新时期。浙江省政府将旅游业作为“万亿产业”来培育, 加大旅游发展资金投入, 大力扶持发展旅游产业发展示范县、旅游风情小镇和特色民宿, 县域旅游产业发展迎来了政策的“春天”。

(2) 公民生态旅游需求激增。随着公民生态文明意识的觉醒, 休暇时间的增多, 带薪假期的普遍实行, 旅游条件的改观, 生态休闲、养生度假已成为旅游需求的主导潮流, 旅游方式已从纯粹观光时代进入休闲度假时代。泰顺发展生态旅游既符合生态优势和资源特点, 也顺应公民的旅游行为偏好和消费需求。

(3) 国家及省政府对泰顺生态建设的政策支持。2014年4月泰顺县被列入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名单, 2015年5月试点示范方案获得批复。按照生态环境财政奖惩顶层设计, 设定一类、二类水质占出界水质的比率较上年每提高1%, 可分别获省财政奖励1000万元、500万元, 植树造林、增加森林覆盖率等也可获相应奖补资金, 估算每年能获得1亿元左右奖励, 意味着泰顺建设生态文明、发展生态旅游甚至治水添绿都能转化为真金白银。

4.挑战分析

(1) 温州珊溪水库水源保护政策制约。温州500万居民的大水缸———珊溪水库流域面积占泰顺总面积的49%, 涉及12万人口, 禁止工业发展和农业污染, 导致群众“守着资源吃穷饭”的现象, 县情实际决定了泰顺县生态产业发展的潜力在旅游、优势在旅游、希望在旅游。

(2) 周边区域旅游竞争白炽化。与环绕泰顺周边的丽水、台州、上饶、宁德、福州等旅游城市相比, 泰顺的畲族风情不及丽水景宁畲族自治县, 没有台州和宁德一些县镇独特的海岸风光, 缺乏中国最美丽乡村婺源成熟的旅游开发模式, 氡泉也不及全国三大温泉区之一的福州温泉文化深厚。

(3) 生态法律法规不健全, 生态旅游认证不规范。中国目前还没有一部关于生态旅游的专门法规, 生态旅游发展存在职责不清、职能交叉、保护不力、追责缺失等诸多问题;缺乏符合国情、彰显品质的针对生态旅游产品的认证规范和标准, 还没有形成生态旅游认证体系。

三、基于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泰顺县生态旅游发展对策建议

1.完善生态旅游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划体系

国家应修订完善《环境保护法》、《森林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涉旅法律法规, 系统研究生态保护、旅游开发、破坏旅游生态环境的责任追究等条文规定, 在全社会形成遵循生态文明、发展生态旅游的法理基础;制定生态旅游标准和规范, 推广生态旅游认证体系, 使“生态旅游”成为一块“金字招牌”。泰顺县要立足国家级生态县制定更加严格的生态环保和旅游发展制度规定, 加强旅游规划与“十三五”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无缝对接, 做到“多规合一, 旅游先导”, 即建设、农业、林业、交通、水利、文化、体育等产业规划要充分体现旅游优先, 服从服务于旅游主业化发展。

2.研究绿色发展考核指标体系, 探索要素生态化配置改革

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年度考核中, 取消常规GDP考核, 不再“唯GDP论英雄”, 而是统筹研究包括生态经济、生态安全、生态家园、生态管理等绿色发展考核指标体系, 并探索与之互相配套、直接挂钩的要素生态化配置改革, 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旅游发展主要指标 (包含生态旅游发展的基础指标如旅游产值、占三产比重等;保护指标如环境状况、森林覆盖、水源保护、污染防控等;保障指标如违法处理、公众管理等) 作为绿色发展的优先考核内容, 将考核结果应用到资金奖励、项目安排、用地指标、人才保障、提拔任用等方面, 建立“保有绿水青山才有金山银山”的利益分配和“发展生态经济方显干部风采”的竞争导向机制, 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经济发展的制度化、常态化、高效化。

3.处理好生态旅游发展中保护与开发的关系

严格遵守生态旅游发展“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 发挥“后发优势”, 坚持成熟一个、开发一个、成功一个, 宁缺勿滥, 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而造成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的破坏。处理好重点景区 (点) 范围内小水电站布局调整, 采取一次性补偿、从旅游收益中逐年补偿或折价入股的方式, 逐步关停影响旅游的电站或蓄水主要用于生态旅游开发, 恢复水体景观和生态平衡, 打造风景优美的山水风光。

4.研究制定政府扶持生态旅游发展的优惠政策

全县上下要树立“大旅游”、“一盘棋”理念, 统筹和整合各级财政扶持项目和资金, 促使优惠政策向生态旅游重点倾斜和优先安排, 吸引实力强、品牌好、理念新、负责任的民营企业和社会资本投资旅游产业。设立风景旅游专家委员会, 聘请旅游行业专家领导担任顾问委员, 实现旅游项目“借梯”上马、旅游产业“借脑”发展。加强同旅游院校合作, 引进旅游经营、项目策划、形象推广等方面的紧缺人才。加大教育投入, 培养以乡村导游、乡土人才、非遗传承人等为主的本土旅游人才。

5.旅游项目、配套设施建设要有超前性、原真性。在引进农家乐项目时, 可学习借鉴湖州德清“洋家乐”、裸心谷等发展经验, 旅游住宿要返朴归真, 多采用吊脚楼、树屋等既不占用土地资源、又与周边生态环境融为一体的建筑形态;乡村民宿要原汁原味, 多使用竹凳、木椅、石桌、草帘等原生态的农村生活用品, 让游客仿佛回归童真年代。杜绝任何破坏河道的硬化和渠化行为, 采取生物措施保障水生、栖生、岸生植物的种群和数量。对主要旅游通道进行绿化改造, 塑造52省道和58省道景观彩轴, 让旅途也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6.建设精品景区, 迎合游客需求开发特色商品, 直接增加社区居民收入

按照“差异布局、彰显特色、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的思路, 加快廊桥文化园深度开发, 开拍《廊桥构造》纪录片, 丰富水上演艺、名人画室、亲水茶楼、民俗一条街等内涵项目。开发“华东第一大峡谷”, 加强氡泉保健研究, 着力打造“世界医疗保健温泉第一品牌·泰顺氡泉”。适时启动飞云湖水下莒江古街潜水之旅, 建设水上体育运动训练中心, 举办水上运动竞技赛事, 打造百丈时尚体育小镇、全国皮划艇训练基地。集合乌岩岭生物王国、天然氧吧、温州最高峰·白云尖等要素, 发力儿童科普考察、高端银发养生两大目标市场。以闽浙边临时省委成立旧址为中心, 建设国家级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推进休闲农业旅游发展, 规划建设富有明清风情、畲寨特色的乡村客栈、畲乡小院及农家民宿, 培育一批精品农家乐, 带动社区居民就业, 直接增加农民收入。吸收农村各行各业人才做好“三杯香”茶叶、猕猴桃、特色小吃等土特产, 以及泰顺石、廊桥模型、木偶戏具、竹木根雕等旅游工艺品和纪念品的开发, 打造一批工艺精致、附加值高、携带便利、游客喜爱的旅游商品。

7.实施生态旅游差异化、竞合性战略

深入挖掘乡土文化的渊源和内涵, 梳理包装营造技艺、饮食小吃、红色革命等人文旅游资源, 做好廊桥、氡泉、古村落等文化与旅游的结合, 塑造风情独特的“泰顺故事”, 并加大精准宣传促销力度, 打响“中国最佳生态·世界最美廊桥”旅游品牌。加强与海西区、浙西南、瓯之南等区域旅游合作, 联合制作旅游宣传品, 共同策划和推广差异化的区域精品旅游线路, 联动拓展旅游市场, 实现区域共荣发展。

8.在游客参与旅游过程中倡导和践行生态文明理念

参照国家文明旅游相关规定, 制作《您是泰顺生态旅游的天使———游客责任指南》, 并免费派发给游客, 引导游客像爱护自己的家园一样, 只留下“脚印”和“照片”, 决不做“涂鸦高手”、“攀爬能手”、“采花大盗”, 倡导文明旅游新风尚。学习澳大利亚的成功做法, 开展《生态旅游导游守则》培训, 要求泰顺导游向每位游客介绍政府的环保规定和景区的注意事项, 并对在旅游过程中宣扬生态文明理念、倡导生态旅游行为的优秀导游给予奖励。在农村社区, 可以通过制定“生态文明旅游村规民约”, 借助村民自治制度, 对破坏环境、随意丢弃垃圾等不文明旅游行为进行严格限制, 一方面可以约束外来游客及本地居民的不负责任行为, 另一方面也可为社区居民参与生态旅游提供和创造机会。

参考文献

[1]邵琪伟.发展生态旅游, 促进生态文明[EB/OL].[2008-11-06].http://www.hbepb.gov.cn/hbdt/hjzl/200811/t20081106_8990.html.

[2]张菲菲.基于SWOT分析的福建省生态旅游发展策略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 2013, 25 (5) :149~151.

旅游演艺视野下平乐桂剧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及对策 篇3

关键词:天水 乡村旅游 SWOT分析 对策

DOI:10.3969/j.issn.1672-8289.2010.10.071

乡村旅游是观光旅游、度假旅游、专项旅游鼎足而立的四大旅游板块之一。近年来乡村旅游异军突起,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目前,天水市乡村旅游已发展客栈型、休闲型、生态农业观光型等经营户196户,直接从业人员2200多人,全年接待游客60多万人次,综合收入1200万元,户均收入营业额7万元[1]。

1天水乡村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

1.1优势(Strengths)

1.1.1自然条件优越

天水市气候宜人,物产丰富。适宜多种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林果瓜菜生长,为全国十大苹果基地之一。森林覆盖率达26.2%,是西北最大的天然林基地之一。地下水资源特别是温泉资源比较丰富,现已开发利用的温泉有武山、清水两个疗养院和街子温泉度假村。

1.1.2旅游资源丰富

天水是著名的“羲皇故里”,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古丝绸之路重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全市现有国家、省、市以上文物保护单位245处,(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处,省级38处),已开发风景旅游小区47个,景点228处,其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处,国家级森林公园2处,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植物园1处,省级森林公园11处,森林公园数量占全省四分之一。2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科技农业观光园2处。现存古石窟有:麦积山、大象山、水帘洞等8处;古建筑有伏羲庙、兴国寺、玉泉观、南郭寺等50处,已探明和发掘的原始社会、周、秦、汉、古遗址102处,有李广墓、姜维墓、及文化品位极高的宋墓群等古墓20多处。有街亭、天水关、诸葛军垒、木门道等三国古战场遗址12处[2]。以伏羲文化、大地湾遗址文化、秦早期文化、麦积山石窟艺术文化、三国古战场文化为代表的五大文化构成了天水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

1.1.3经济基础坚实

天水市是中国西部重要的老工业城市之一,工业基础好,特别是制造业基础雄厚,机械、电器、电子、仪器仪表等行业发达。天水是陇东南物资集散中心和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商贸繁荣,旅游业蓬勃发展。依托麦积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羲皇故里、大地湾遗址等丰富的旅游资源,天水已成为古丝绸之路上著名的旅游城市。2009年全市GDP达到226.6亿元,较上年增长11.2%,财政收入29.19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9050.24元,人均GDP达5371元[3]。为天水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1.1.4交通区位良好

从区位条件看天水处陕、甘、川三省交界,离兰州、西安的直线距离为300公里,离银川、西宁、成都不超过500公里、300公里以内的地级市有宝鸡、咸阳、汉中、广元、白银、定西、陇南7个地级市,平凉、庆阳、武威、中卫直线距离不超过500公里。境内有国道310(东西走向)、316(南北走向),省道有305、306、309等5条省道。以五大省会城市为依托,其他地级城市为辅,为天水提供了较为充足的潜在客源市场。

天水的公路交通已形成了以国道310线和316线及“庆阳-武都”省内公路共同组成了“大”字型的全市公路交通网络,可直达省内兰州、武威、白银、定西、临夏、平凉、庆阳等地州市及跨省到西宁、银川、西安、汉中、洛阳等城市,并且发往麦积山风景区、平凉崆峒山、九寨沟自然景区等地的旅游包车通至全国各地。形成沟通省内外、辐射各县区、遍布各乡镇的公路客运。

1.1.5农林土特产品质优品繁

天水的土壤和气候条件适宜多种作物生长,境内有粮食作物10多种,经济作物达20多种,是我国北方的最佳水果生产基地之一。近年来,天水农业紧跟市场变化,围绕林果、畜牧、蔬菜三大产业,形成了规模大、特色鲜明的农产品产业带。推出了花牛牌苹果、大地湾牌蜜桃、麦积牌葡萄、天水大樱桃、全录王牌辣椒、甘谷月季等一批知名绿色农产品品牌,在海内外市场享有盛誉。

1.2劣势(Weaknesses)

1.2.1产品同质,促销乏力

天水乡村旅游目前是以农家乐为主要形态,是以家庭为单位,个体分散经营为主,而且提供的多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为主的初级产品,忽视了对乡土文化、乡村民俗等文化内涵的开发利用,所以使农家乐数量不少特色不明显,项目雷同,服务层次低,难以上规模形成整体竞争力。此外对宣传促销认识不高,力度不够,针对性不强;宣传促销的资金投入不够;宣传促销的手段、方法简单,缺乏系统性、科学性;整体宣传促销的合力尚未形成,各旅游企业在重开发轻宣传上,习惯于各自为阵,单打独斗、分头出击,缺乏有机的联系,导致有限的资金更加分散,无法形成声势和共同发展。

1.2.2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经营管理粗放

农村的环境资源本来就脆弱,基础设施较薄弱,公共产品配套不足,旅游生产要素配套不足,产业链不长,未能延伸形成完整的产品体系和配套的旅游功能。其农家乐发展方式粗放,尚未形成有效的经营管理机制,专业训练不足,产品和服务的质量难以适应现代旅游需求。环境卫生、食品卫生、消防防疫、安全管理等均存在一定隐患。

1.2.3资源利用不足,产品层次低

乡村旅游资金投入不足,使天水乡村旅游资源大部分的开发还是浅层次的开发,对本地富有特色的乡村资源没有有效利用,对已浅层开发的旅游产品不能缺乏深度加工,其产品附加值不高。

1.2.4旅游管理人才欠缺,缺乏市场化运作

乡村旅游经营者大都是本地居民,其旅游经营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对乡村旅游的特点认识不足,不懂得去揣摩旅游者的心理,不懂旅游产品的市场运作。所以,天水乡村旅游的市场开发和营销还处在探索阶段,商业运作、营销手段、品牌策划等较为落后,无法与旅游市场接轨。

1.3机遇(Opportunities)

1.3.1政府主导的机遇

天水市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制定实施了《天水市乡村旅游发展管理办法》和《天水市乡村游农家乐服务质量评定标准》,印制了《天水市农家乐服务指南》,全面提高乡村旅游的发展水平,使乡村旅游成为拉动旅游市场的一个消费热点。2008年4月10日,天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下发《关于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意见中指出:围绕天水市争创“全国最佳优秀旅游城市”、各县(区)争创“中国旅游强县(区)”的目标,充分利用天水市旅游品牌优势,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具体要求,大力推进天水市乡村旅游健康有序发展。4月28日,天水市组织评定了34户首批星级“农家乐”,并举行了盛大的命名授牌仪式,推动了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1.3.2国内外乡村旅游热潮带来的机遇

国外乡村旅游的发展己经有近150年的历史,作为人们喜爱的一种旅游形式,乡村旅游在世界范围内久盛不衰,美国2000年已有1800万人前往观光农场度假,仅东部地区就有观光农场1500多家。加利福尼亚近年来农业观光旅游业1年的收入就有7500万美元,在全国的农业收入中占有重要的一席。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虽然只有50年左右,但最近几年,不同形式的乡村旅游景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2000年北京各郊区观光农业接待游人2179万人次,收入达12亿元人民币。乡村旅游开发最好的是成都“农家乐”旅游项目,那里有几百户农家可供游客吃、住、玩,2002年的产值接近10个亿,当地农民平均纯收入突破2.5万元[4]。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的热潮为天水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1.3.3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带来的机遇

国际上有这样的统计,当某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800一1000美元时,居民将普遍产生国内旅游动机。据国家统计局资料,到2002年底,我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首次达到1000美元[4]。2008年,天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050.24元,人均消费支出6972.1元[3]。这些数据已经符合上述标准,今后,天水市民的出游动机、频率都将大大增强,这为发展乡村旅游业提供了良好的客源大环境。

1.1.4挑战(Challenges)

1.4.1周边旅游地竞争激烈

天水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但目前乡村旅游的开发还存在产品初级化、建设标准化、模式单一化、竞争恶性化等问题,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吸引游客,避免与周边乡村旅游景区景点的恶性竞争,实现相互之间的合作共赢是摆在天水各乡村旅游点面前极大的挑战。

1.4.2游客品位及需求的提高

随着旅游市场的日益成熟,游客对旅游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无论是从质量上还是品位上,更加追求多样化、品牌化,对“吃、住、行、游、购、娱”的综合需求和期望值也更高。目前天水乡村旅游产品品位不高、结构单一,多为观光型旅游产品,缺乏娱乐型、康体型旅游产品,不能满足旅游者高品位多样化的需求,这对天水乡村旅游的发展提出了挑战。

1.4.3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

旅游资源具有独特性、垄断性、稀缺性、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等特点,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其他一般的资源,要着眼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正确处理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实现保护资源环境与发展旅游事业的良性循环,做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由于种种原因,天水目前乡村旅游在开发中还存在着旅游开发与农业用地、旅游业发展与生态环境、文物保护与建设等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如何在开发的过程中有效地保护好旅游资源,并避免对生态环境和景观造成开发性破坏仍将是摆在有关管理部门面前的一项严峻任务。

2天水乡村旅游发展对策

2.1政府主导,消除瓶颈

目前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着许多基础性制约因素,突出表现在农民素质与现代旅游服务要求断裂;落后的基础设施和交通环境与旅游发展要求的差距,景区和农户相互联动、民族文化风情与乡村旅游联姻的断裂。为此政府应起主导作用,在农户发展乡村旅游的土地使用规划、金融信贷和合法利益等的保护上,给予相关的优惠政策,切实推进更多的民间资本投入到乡村旅游上,大力培育农家生态旅游和休闲旅游产业,使农村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切实成为农村经济新的重要增长点。

2.2长远规划,科学策划

近几年来,天水乡村旅游有了一定的发展,很多都是业主自发创出来的,业主的勤劳加上市场的机遇为业主提供了条件,但缺乏统一的、科学的规划已逐步成为乡村旅游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所以,在规划或策划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引智”,注重发挥具有全新知识结构、充满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优秀人才参与规划或策划工作,在整合乡村旅游区域资源方面,要避免景区形式上单一、产品上雷同,切实做到“先规划后开发”,确保乡村旅游资源合理利用,长远发展。

2.3文化引入,挖掘内涵

乡村旅游开发应立足于自身的生态农业特色和地域文化特点,设计出具有自身特色的独特性产品。例如,天水是拥有五大文化旅游资源,必须加大五大文化旅游资源挖掘力度,增加旅游文化内涵,特别是在饮食文化、茶文化、农耕文化、民居文化等下功夫,尽力展现乡村旅游的特有魅力,充分利用乡村旅游主体行为参与性的特点。因此就没有必要相互模仿,要依据自身的地域环境,寻找自身独特、专业化的发展方向,并且要尽可能地形成规模、形成气候、形成景观效应。同时,农村民俗文化展示也应是本土己有悠久传统的民俗文化的再现和提炼,而不应该刻意地追求和模仿,这才是城市居民所渴望的纯朴乡村。同时,乡村旅游还应注重整合与优化推动现有品牌的提升,重点打造区域整体大品牌。

2.4丰富乡村旅游产品,满足游客需求

天水乡村旅游产品的类型和功能比较单一,无法满足游客多种多样的旅游消费需求,相应造成游客停留短、农民旅游收入少等问题。所以,乡村旅游产品的设计应着眼于紧密结合城市居民的观光休闲需求,在内容形式上要不断创新和多样化,不断丰富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在进行多品牌的打造和品牌扩展的同时,要开发形式多样的辅助产品和配套产品。多品牌打造是指旅游地同时经营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品牌产品,目的是在市场上形成多品牌齐头并进的合力,对市场形成强大的攻势。当前,天水乡村旅游还可深入挖掘各地民俗文化,发展土特产品加工业、传统手工艺制作等,各种乡村地区可根据自身的现实条件,形成观光与参与相结合、动静结合、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产品开发组合系列。这样一来,就可以达到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加深旅游者体验的效果。

总之,要使天水乡村旅游资源的优势得到开发,就必须探索建立旅游开发的新机制,加强政府导向性投入,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要加大利用外资力度,有效吸引有实力的集团、企业投资经营乡村旅游景区,推动乡村旅游开发上规模、上档次;要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积极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开办乡村旅游项目,鼓励当地农民以土地、房屋或劳务等方式入股经营乡村旅游。

参考文献:

[1]孙有生.乡村旅游日渐升温[N].天水日报,2009-7-11(4)

[2]欧阳正宇,赵玉琴.甘肃导游[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6-01

[3]李亚明.天水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 生活水平不断提高[R].天水市统计局,2009-06

[4]赖侦铿.福建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9-04

作者简介:

旅游演艺视野下平乐桂剧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及对策 篇4

关键词:乡村旅游,现状,问题,对策

城市化进程导致人类的潜意识里, 对回归自然、亲近乡土的渴望不断增强, 这是乡村旅游得以发展的宏观背景。乡村旅游在国外已有30多年的历史, 开展得比较成功的是一些欧美发达国家。在国内, 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旅游始于20世纪80年代, 它在特殊的旅游扶贫政策指导下应运而生, 但由于起步较晚, 目前尚处于初期阶段。

辽宁是我国的工业大省, 也是农业大省, 有着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随着全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城市居民可支配的个人收入增加, 节假日增多, 因而提升了城市居民旅游的能力。作为一种旅游资源, 乡村旅游可以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特别是对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 发展乡村旅游可以改变传统经济的产业结构, 带动餐饮、住宿、购物、交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近几年, 辽宁省出现了一大批乡村旅游地和乡村旅游景区, 并且形成了一批精品项目。但是, 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 由于缺少规划、盲目发展等原因, 所产生的问题也日益显现出来, 这将影响辽宁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如何把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进行深层次的挖掘, 为乡村旅游发展寻找可行路径, 是目前亟需解决的课题。

1 辽宁省乡村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

1.1 优势分析

(1) 资源优势。辽宁省旅游资源丰富, 农村景观类型多样, 农耕文化久远, 拥有发展乡村旅游的优越条件。从旅游项目和活动类型看, 乡村旅游呈三种发展模式:一是“农家乐”旅游模式, 农家乐的业主利用当地的农产品进行加工, 开发集餐饮、住宿等于一体的旅游, 满足客人的需要, 成本较低, 而且农家乐周围一般都是美丽的自然或田园风光, 因此受到很多城市消费者的热烈欢迎。如沈阳市农家乐最为集中的苏家屯区马耳山旅游区, 招徕周边沈阳、抚顺、本溪等地游客, 旺季日均接待游客可达千余人次以上。二是农园观光采摘式, 利用农村的果园、菜园、花圃等资源开发的观光采摘旅游, 如丹东宽甸的大桃园, 就是利用村里的万亩果园, 春季赏花观光, 秋季采摘瓜果。三是农业科技旅游模式, 依托农业科技活动开展的现代农业园区、农业科技示范园、生态养殖场等开发的旅游,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 如大连石河现代农业园区, 本溪市虹鳟鱼良种场。

(2) 独特的民俗民风。辽宁既是边境省份, 又是沿海省份, 地处山海关外, 有悠久的契丹文化和满清文化, 多姿多彩的关东风情, 丰富的民间掌故传说, 成为发展旅游业不可多得的资源宝藏, 完全可以打造出国内外民俗味农村旅游品牌。

(3) 区位优势。辽宁的大多数乡村旅游地分布在距主要城市100km范围内, 非常适合省内短期游、近地游。辽宁还拥有四通八达的网络公路和稠密的铁路网络, “十一五”期间, 农村客运得到快速发展, 农村客运网络的通达深度和覆盖范围得到拓展, 方便游客出行, 为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保障, 目前开发的乡村旅游项目大多数都有便捷的交通条件, 随着私家车数量的增多, 乡村自驾游迅速发展起来, 给景区带来大量的强消费能力的客源。

(4) 政策优势。2007年, 辽宁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辽宁省旅游局《关于实施农业旅游丰收计划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没的意见》, 全面启动了农业旅游丰收计划“百千万工程”。辽宁省各地通过政策导向, 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重要工作来抓, 乡村旅游成为辽宁旅游的新亮点。

1.2 劣势分析

(1) 旅游产品形式单一, 缺乏特色。辽宁乡村旅游方式多为游览观光型旅游, 如观光瓜果园、森林公园、垂钓园、花卉园。内容单一、整个观光过程缺乏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娱乐性, 旅游从业人员没有意识到当地的民俗、文化内涵开发是有效竞争的一种手段, 无法满足游客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旅游产品主要以“农家乐”的形式体现, 其提供的服务几乎相同, 即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干农家活、产品形式无差异化, 缺乏特色。

(2) 管理机构不健全, 缺乏科学的管理方法。乡村旅游项目大都是在一些村镇和农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这些农村的村镇领导便是这些旅游项目的经营者和管理者。大多数人不具备相应的市场竞争意识和经营管理能力, 当地政府也没有—个健全的管理机构对乡村旅游发展进行统一的协调与管理, 重复建设、低层次开发, 利益方面多头管理, 问题方面互相推脱。从事乡村旅游服务的专业人才匮乏, 大多数从业者为当地的村民, 文化素质不高, 不具备相应的旅游服务意识和服务技术, 对其进行的旅游培训工作不到位。

(3) 基础设施不完善, 环境卫生条件差。辽宁省乡村旅游一般都是在原有农业基础上稍加改动就开始接待游客, 由于乡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除吃、住方面生活旅游服务设施相对较完善, 其他方面服务设施落后, 许多景区没有相关的配套的设施设备, 适应不了游客的需要, 从而影响游客体验质量。卫生状况不好, 客房卫生条件很差, 其中厕所的卫生条件与预期标准相差甚远。当游客领略农村的山水风光、自然清新的空气和漫山开放的桃花而感到新奇时, 可一迈进厕所, 所有对农村的好感立刻荡然无存。

1.3 机会分析

(1) 我国发展乡村游的大背景。2007年国家旅游局为充分发挥旅游业促进“三农”的积极作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先后推出了“中国乡村旅游年”和“中国和谐城乡游”系列活动。创建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300多家, 遍布31个省区市, 覆盖了农业的各种业态。为促进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 国家旅游局还制定了《关于促进农村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 开展了乡村旅游“百千万工程”, 今年, 国家旅游局将旅游主题确定为“2010年中国乡村游”。中国的乡村旅游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对于辽宁发展乡村旅游, 可谓是千载难逢的好机遇。

(2) 符合当今旅游者的需求。随着我国城市化步伐加快, 都市人工作压力、精神压力日趋增大, 通过各种休闲方式减压的需求持续高涨。国家公共假日的调整, 使省内乡村旅游受到大众休闲娱乐的青睐, 那些远离城市喧嚣、贴近自然的乡村旅游越来越多的市民所接受。

1.4 威胁分析

(1) 竞争者日益增多。近几年, 各省乡村旅游宣传力度不断加强, 如江西省重点塑造“中国最美乡村游”, 还提出“旅游业收入388亿元”的目标。一些知名的旅游地吸引众多的各省游客。辽宁乡村旅游的生存和发展受到竞争者的威胁。

(2) 盲目城镇化。国家旅游局规划发展与财务司蔡家成博士说:“发展乡村旅游一定要避免乡村‘城镇化’。”所谓“城镇化”, 是指乡村地区在旅游开发中对“城市文化”的刻意模仿, 使农村原有的乡村意象大大减弱甚至完全丧失。城镇化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正在威胁乡村旅游的核心生命力——乡村独有的文化资源。乡村在开展硬件设施建设时, 即为城市娱乐、健身中心的复制品或外迁, 满街都是卡拉OK厅, 丢弃了农村原有的风貌和当地丰富的民族特色。

2 辽宁乡村旅游的战略对策

2.1 挖掘文化内涵, 开发特色产品

特色是旅游产品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所在, 也是旅游开发的灵魂。开发辽宁省乡村旅游不仅要突出自然景观的优势, 更要突出乡村的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优势, 增强乡村旅游产品的差异性。在产品的设计上, 依据特色资源, 尽可能弘扬出当地风俗、文化意境、历史渊源, 满足游客对跨文化差异的了解、感受和体验, 使旅游项目和旅游线路成为品牌。

2.2 政府主导, 科学规划和管理

为促进辽宁省乡村旅游更快、更健康地发展, 既需要政府的积极引导扶植和农民群众的主动参与投入。首先, 乡村旅游区政府职能部门要把乡村旅游管理纳入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 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和服务机制。其次, 乡村旅游区政府职能部门要做好整体规划, 要从全局高度出发, 切实做到合理布局、统筹规划。

2.3 加强管理, 培养专业性人才

对进行乡村旅游经营和服务的农民进行规范性培训, 使其尽快熟悉管理和提高服务业务水平。吸引高层次旅游管理人才, 以提高乡村整体的管理水平。

2.4 加强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

要在政府部门规划的统一指导下加大道路、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改建的力度, 重点进行旅游景区客房、厨房、厕所的改造, 使更多的旅游者体验到新农村旅游的建设和发展。

总之, 发展乡村旅游品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不仅要做大量的硬件方面的细致工作, 还要采取科学管理方法和多种促销方式, 提高其知名度, 不断完善和解决存在的问题, 让辽宁的乡村旅游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眷琳.我国乡村旅游的SWOT分析及发展对策[J].商业时代, 2008, (19) .

[2]范秋梅.辽宁乡村旅游发展问题研究[J].商业时代, 2007, (8) .

[3]赵承华.辽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农业经济, 2007, (1) .

[4]夏学英, 王慧.新农村建设中辽宁乡村旅游发展对策研究[J].商业研究, 2007, (3) .

旅游演艺视野下平乐桂剧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及对策 篇5

一、哈尔滨旅游市场现状

哈尔滨是黑龙江省乃至东北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现有国家A级以上景区达30多个,旅游经典景点140多处,国际国内旅行社180多家,星级宾馆酒店80余处,直接从业人员多达13万人,间接从业人员约65万人。旅游人数及旅游收入情况一直处于不断上升状态。(见表1)

资料来源:哈尔滨统计年鉴2005,黑龙江统计局信息网

在区域协作方面,目前已经同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多个旅游机构建立了长期的业务关系,同沈阳、大连、长春三市初步形成了东北区域性旅游合作关系。在交通方面,哈尔滨市现有铁路大动脉5条,高等级公路7条,通往国外的航线30余条,至2006年末全市市内公交线路达141条,公交车运营车辆4 515辆。

二、发展休闲旅游的SWOT分析

休闲旅游的特点是:更丰富的文化内涵;更显著的休闲性;更深刻的体验性。哈尔滨基本具备了发展休闲旅游的优势和条件。

(一)优势

1. 地理区位具有显著的休闲性。

哈尔滨是我国纬度最高、气温最低的大都市。它是沟通东北亚、欧洲和太平洋的交通枢纽,也是通往黑河、绥芬河等沿边开放城市乃至俄罗斯的必经之路。这里四季分明,冬长夏短,年平均温度3.6℃。6月至8月份为夏季,湿润多雨,凉爽怡人;12月至次年2月份为冬季,漫长寒冷,冰雪覆盖。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典型的气候条件使之成为避暑休闲的胜地。

2. 特色冰雪旅游产品。

黑龙江省冰雪资源堪称全国之首。哈尔滨作为省会城市在冰雪观赏、冰雪游乐、冰雪雕塑等休闲旅游项目开展方面更是别开生面。这里有亚洲最大的滑雪胜地——亚布力滑雪度假区,还有二龙山滑雪场、欧亚之窗滑雪场等数十个设备齐全、规模完善的大型滑雪旅游场所。哈尔滨市每年举办一次的冰雪节,集旅游、休闲娱乐和经贸洽淡于一体,广泛吸引了国内外的旅游者和投资商,不仅扩大了哈尔滨的知名度,而且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3. 特色人文资源。

哈尔滨的人文建筑景观风格独特,格调鲜明,集北方民族风俗与中外传统文化于一身,既有代表本土宗教文明的文庙和极乐寺,又可以饱览欧洲风格的建筑艺术。被誉为“亚洲第一钢塔”的龙塔傲然挺立,熠熠生辉,欧陆风情的中央步行街、极乐寺的佛教文化街、阿城区的金源文化街等特色街道使哈尔滨充满异域风情;号称哈尔滨东花园的二龙山旅游度假区,国内最大的封闭式狩猎场——玉泉狩猎场,具有休闲娱乐功能的国家5A级景区太阳岛公园等休闲营地使哈尔滨别具特色。此外,哈尔滨还举办各种盛会,如雪雕游园会、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等。

(二)劣势

1. 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阻碍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哈尔滨市用于发展休闲旅游的资金投入与国内其他大城市比较相对落后。例如,按一般规律计算,吸引一位国际旅游者大约需要3—5美元的促销费,我国平均为0.5美元,而哈尔滨市不足0.3美元,用于宣传促销的资金投入明显不足。

2. 旅游业的六大要素发展不平衡。

哈尔滨市旅游业的“吃、住、娱”三要素目前已经供大于求,而“行、游、购”三要素的发展还相对落后。主要表现在:“行”方面旅游景点可进入性差,哈尔滨市自然区位便利度为0.5,列在全国47个城市的第36位;“游”方面旅游产品知名度不够,旅游产品雷同现象严重;“购”方面,哈尔滨市目前还缺乏特色的旅游纪念品等。

(三)机会

1. 人们生活水平和方式的改变。

首先,从时间方面来看。目前我国公众享有的法定假日有114天;学校的教师和学生有寒、暑假,实际享有的休假时间可达140天以上;离退休人员则相对拥有更多的闲暇时间,这为人们出游提供了时间保障。其次,从经济方面来看。2006年哈尔滨市城市居民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 230元,人均消费支出8 515元,农村居民家庭年人均纯收入达4 405元,人均生活费支出2 496元,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33.7%,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44%,这为发展休闲旅游提供了经济基础。

2. 宏观旅游环境的推动。

从全国来看。旅游业被列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之一,这为哈尔滨市发展旅游业创造了良好的综合大环境。从黑龙江省来看。首先,旅游人数大幅度增长。2006年,黑龙江省接待国内游客5 193.86万人次,收入311.7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6.31%和23.70%;接待入境游客106.3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9.48%,大大超过全国3.9%的增幅;外汇收入4.9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4.62%,增速仅次于海南列居全国第二。其次,全国开展首批5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试点,哈尔滨市太阳岛公园名列其中,这将成为发展休闲旅游的有利窗口。第三,2009年,第24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将在哈尔滨召开,这将使更多的人知道、走进、了解哈尔滨,为其发展休闲旅游提供一个很好的宣传平台。

.(四)威胁

一方面,哈尔滨旅游企业市场开拓能力不足,部分休闲旅游地、休闲旅游产品与周边省份及城市邻近旅游地存在同质化。另一方面,行业间价格恶性竞争也会影响市场秩序,这种竞争不仅直接造成经营者利润下降、服务质量下降、发展乏力,并且极大地干扰了哈尔滨休闲旅游业的正常发展。

三、发展休闲旅游的对策

(一)树立全新的发展哈尔滨休闲旅游经济的观念

树立发展休闲旅游的新观念,从传统的观光旅游中走出来,向重精神享受、感受文明、融于自然、理解文化、陶冶性情、调节生活节奏、提高生活质量的休闲旅游方式转变。政府部门要对从业者加以积极引导,鼓励旅游部门发展和宣传休闲旅游。

(二)制定发展哈尔滨休闲旅游的战略规划

聘请有关专家与学者,通过深入分析研究,具体对哈尔滨发展休闲旅游的线路、产品等进行规划。在制定规划时,要注重对各方面旅游资源进行统筹安排。

(三)打响哈尔滨休闲旅游城市的品牌

一是在哈尔滨的旅游宣传中,统一以“打造哈尔滨休闲旅游城市”为口号,形成城市休闲旅游的品牌效应。二是以休闲旅游产品为开发重点,突破普通旅游产品容易被模仿的局限性,尽量开发具有主导和支撑作用的垄断性产品,以提升品牌竞争力。三是建立健全旅游网络信息系统,实现与其他旅游地区及国家的旅游网站链接,以此扩大休闲旅游品牌知名度。

参考文献

[1]张静.我国休闲旅游产品开发现状及对策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6(11)

旅游演艺视野下平乐桂剧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及对策 篇6

关键词:三峡库区,体育旅游,发展对策,河南省,SWOT

体育旅游是一种可以增强旅游者体质, 促进旅游者病体康复、提高旅游者健康水平的旅游活动, 河南地处中原, 体育旅游资源丰富。优越的旅游资源是发展体育旅游业的前提和基础, 如何把丰富的旅游资源进行深层次的挖掘, 使其最快地转化为体育旅游产品并成为河南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 是目前急需解决的课题。

一、体育旅游及其发展概述

1. 体育旅游概念界定

目前, 国内外学者对体育旅游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 但一般都把体育旅游定位于旅游, 认为体育旅游是体育与旅游的结合, 是旅游的分类形式之一。基于这种共识, 我们可以对体育旅游进行界定:体育旅游是指以一定的体育资源和体育设施为条件, 以从事各种休闲娱乐、身体锻炼、运动竞赛、康复保健、体育观赏及体育文化交流活动等为主要内容和手段, 促使旅游者身心和谐发展的一种专项旅游活动。

2. 我国及河南省体育旅游的发展

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 特别是2001年国家旅游局推出“体育健身游”活动以来, 体育旅游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河南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尽快把旅游业培育成我省的支柱产业”, 使河南省由旅游资源大省转变成旅游经济大省, 到2020年建成旅游经济强省。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河南省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达急剧增加, 体育娱乐消费飞速增长, 广阔的体育旅游发展前景, 要求我省必须不断提升竞争力, 使体育旅游成为我省旅游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二、河南省体育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

1. 河南省体育旅游发展的优势

(1) 资源优势。河南省体育旅游资源丰富, 给发展体育旅游提供了丰厚的基础。河南是少林拳和太极拳的发祥地, 这种独特的体育旅游资源, 为河南体育旅游的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黄河、淮河等天然大型水系, 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 丹江口水库, 南湾湖, 红旗渠等, 这些资源是开展漂流、游泳、划船、潜水、水上划板、垂钓、摩托艇等体育活动的最佳场所。太行山、伏牛山等地存在大量的温泉, 兼有温泉浴和水上运动的双重功能。太行山系、豫西山系和桐柏-大别山系为开展登山类体育旅游提供了条件。形式多样的民间歌舞和众多的民间体育赛事, 与当地的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 将成为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河南建业足球训练基地、南阳白河A级赛船场、信阳南湾湖水上项目训练基地、河南省体育中心、郑州市航海体育场, 新乡、焦作的少年乒乓球训练基地, 为开展体育比赛创造了条件, 也为发展观赏型体育旅游提供了基础。

(2) 区位优势。河南省地处我国中部, 有陇海-兰新铁路, 宁西铁路横贯东西, 把河南与华东、西北、西南地区连接起来, 京广线, 京九线、焦柳线贯通南北, 使河南和华南, 华中, 东北的交流更加频繁, 郑州、洛阳、南阳三个机场有国际、国内航班和众多城市联系。此外, 河南省众多的国道、省道和高速公路把河南和邻近省区连接起来, 为河南体育旅游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3) 河南省体育旅游市场巨大。河南省广大群众有喜好健身的优良传统, 随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 居民体育旅游需求增强, 河南省是人口大省, 体育旅游市场巨大。

2. 河南省体育旅游发展的劣势

(1) 市场主体不成熟。目前, 河南省体育旅游市场大发展的社会氛围尚未形成, 体育旅游产品的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等市场主体尚不成熟。从需求来看, 区域内部体育消费的意识和观念还有待转变, 消费能力和水平较低, 体育旅游市场规模较小;从供给来看, 一方面尚缺乏具有竞争力的、大规模的体育旅游旅行社, 多数普通旅行社缺乏体育旅游经验积累与产品包装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体育旅游的资源优势还没能转化为产业化发展优势。缺乏真正意义上的体验式产品。

(2) 旅游区域发展不平衡。目前, 河南的、的体育旅游热点地区主要集中在郑州、开封、南阳、洛阳和焦作地区, 其他地区发展相对落后。各个市区, 除郑、汴、洛外, 几乎都未形成环形旅游线路, 使得旅游过程中的行程时间太长, 游览时间相对较少。

(3) 专业人才匮乏。河南省省尚无高校培养体育旅游专业人才, 而普通高校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比较稳定, 对于新兴的休闲拓展、攀岩、漂流、滑雪、探险等体育旅游项目, 毕业生的素质和技能能力难以满足需求。因而, 目前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匮乏成为影响河南省体育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3. 河南省体育旅游发展的机遇

(1) 奥运会对河南省体育旅游的带动。世界各国对大型体育盛会举办权的竞争日趋激烈, 举办大型体育盛会对树立本国良好形象, 提高国家的国际地位, 推动旅游业的发展有巨大积极作用。2000年悉尼奥运会, 吸引了25万名海外游客, 给澳大利业带来至少37亿美元的收入。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召开, 一方面, 奥运会吸引大量国际游客来河南开展体育旅游, 另一方面, 奥运会可以激发国民进行体育运动的热情, 打开国内体育旅游市场。

(2) 旅游发展方向的转变。我国旅游目前正处在转型期, 主要表现在由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发展;从静态旅游向动态旅游转变;以被动旅游向主动旅游转变, 这对河南省来说可以调整旅游发展战略, 发挥资源优势。

(3) 河南省发展生态经济的契机。旅游业是发展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随着国民体质和生活质量得到提高的前提下, 在国家提出的“中部崛起”战略思想指导下, 河南省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 大力发展生态经济, 循环经济。发展体育旅游既符合国家和区域的整体发展目标, 也满足了广大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水平的需要, 因此, 得到各级政府的多方面支持。

4. 河南省体育旅游发展的威胁

(1) 周边各省的体育旅游竞争。河南省与同处中部地区的山西省、湖北省、河北省及邻近的陕西省旅游资源结构略为相同, 部分周边省把体育旅游作为旅游业的重点加以培植和发展, 各省区之间旅游资源又具有一定的替代性, 已开发的旅游产品结构大体雷同, 旅游客源市场定位也基本相似, 地区间“分吃大蛋糕”的竞争必将更激烈。

(2) 省内体育旅游产品雷同, 产生的竞争。由于省内各体育旅游景点间缺乏协调, 体育旅游产品开发常常“一窝蜂”, 这样导致资源、资金浪费和恶性价格战, 削弱区域整体的体育旅游的竞争能力。

三、河南省体育旅游发展对策

1. 成立专门机构, 负责开发和管理

体育旅游涉及面广, 并独具特点, 单靠体育管理部门或旅游管理部门很难保证有效地开发和管理, 可由省体育管理部门和旅游管理部门共同沟通和协调, 组成一个专门机构, 将河南省特有的体育旅游资源的状况和特色、体育旅游的特殊特点、体育旅游者的需求取向等因素相综合, 开发适销对路的体育旅游产品、统一进行宣传及促销、组织业内交流与协作等活动, 有效的开发和促进河南省体育旅游的发展。

2. 培养高素质的从业人员, 提供优质服务

河南省在漂流、滑雪、滑翔方面还缺乏专业的体育导游人员。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兴起, 各旅游专业在大中专院校中建立, 培养出了一批批专职的导游人员, 但关于体育旅游这方面的专业培养却较为薄弱。

3. 不断开发体育旅游新项目, 减少与省内雷同产品的开发, 提高整体竞争力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 创新包括思想观念的创新、经营策略的创新、管理方式的创新、产品项目的创新等多个方面、在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 不断开发新的体育旅游项目对体育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4. 突出地方特色体育旅游产品, 增强与周边省区的竞争力

旅游资源的稀缺性和独特性是其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根本原因, 为吸引游客, 特别是为吸引国外旅游者, 我省在设计和整理民族体育旅游资源时应突出资源的本土性, 展示原汁原味的民族体育。

5. 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 加大促销力度

首先, 省政府、体育旅游管理机构, 体育和旅游相关部门及企业可联合目标市场所在地政府及相关部门、企业开展联合促销, 大力推介我省体育旅游产品, 与客源地之间达到信息有效沟通及反馈;其次, 参加国内外各种旅游交易会和博览会, 举办或参加与体育旅游相关的节事活动, 并邀请体育与旅游方面专家、政府官员、名人、记者等参加, 这些做法都能起到很好的推销效果。另外, 要注意对各种传播方式 (如广播、电视、报纸、刊物、网络等) 的利用, 并可制作一些专题或栏目来进行宣传, 如河南电视台定期举办的“武林风”节目就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平清:三峡库区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7, 30 (2) , 170-172

[2]文平:对提升河南省体育旅游竞争力的思考[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5, 25 (3) :77-79

[3]孙延昭:河南省体育旅游业发展现状的分析与探讨[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07, 23 (3) :114-116

[4]陈锡畴:河南旅游地理[M],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8

[5]马宏斌:河南省体育旅游发展优势分析与开发策略[J].中州大学学报, 2006, 23 (4) , 92-93

[6]韩纪光:我国发展体育旅游的前景分析[J].体育与科学, 2004, 25 (1) :35-38

[7]谌静:河南省体育旅游资源优势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天中学川, 2006, 21 (2) :68-69

旅游演艺视野下平乐桂剧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及对策 篇7

咸宁山清水秀, 景色宜人, 物产丰富, 在全国享有“温泉之乡”, “桂花之乡”, “苎麻之乡”, “茶叶之乡”的美誉, 同时, 近年来, 咸宁市举办了国际温泉文化旅游节, 九宫山避暑节等一系列重大活动, 同时大力发展咸宁旅游业, 将旅游业作为咸宁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而旅游业在自身快速发展的同时, 也促进了咸宁市地方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 其产业增加值已经成为咸宁市第三产业增加值的主体部分和全市产业经济增加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咸宁市旅游发展现状

目前, 咸宁市已经完成开发的旅游景区景点有40余处。重点景区有九宫山, 陆水湖2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一般景区有星星竹海, 太乙洞, 澄水洞, 闯王陵等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区。其中咸宁市拥有国家A级风景区10个, 如表1。

同时, 咸宁市还拥有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园2个, 即赤壁仓湖农业生态开发区, 嘉鱼官桥八组。省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2个, 即通山县九宫山生态农业观光园, 咸宁晨锦生态农庄。有星级旅游饭店51家, 旅行社40家, 持证导游200余人, 旅游业直接从业人数3.3万人, 间接从业人数近20万人, 2010年上半年, 咸宁市接待游客700.43万人, 同比增长149.6%, 旅游综合收入36.2亿元, 同比增长170%, 预计今年全年接待游客将突破1 000万人, 旅游综合收入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将突破24%, 旅游业在咸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进一步增强。

3 咸宁市旅游发展SWOT分析

SWOT (斯沃特) 分析法是企业内外部环境战略因素综合分析方法, 是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安德鲁斯于19世纪60年代首先提出来的.优势 (Strength) 和劣势 (Weakness) , 用来判断经济主体的实力, 机会 (Opportunity) 和威胁 (Threat) , 用来判断外部环境的吸引力.目前, SWOT被广泛应用于区域旅游经济发展中。

3.1 咸宁市旅游发展的优势 (strengths)

3.1.1 交通区位优势

咸宁市地处华中腹地, 东临赣北, 南接潇湘, 西望荆楚, 背靠武汉, 是贯通南北的重要通道。京广铁路, 武广高速铁路, 京珠高速公路, 106、107国道, 长江水道, 还有一批在建的重大交通建设项目, 如表2。

3.1.2 资源优势

咸宁旅游资源丰富, 种类繁多, 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都各具特色且数量众多, 其中影响力较大的有九宫山, 陆水湖2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九宫山, 赤壁龙佑温泉3个国家4A级景区, 闯王陵和汀四桥北伐战争遗址2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潜山森林公园和崇阳桂花森林公园2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咸宁市是“中国温泉之都”、“桂花之乡”、“楠竹之乡”、“茶叶之乡”、“苎麻之乡”, 发展特色旅游的优势十分明显, 仅2010年春节长假咸宁市温泉项目接待的海内外游客达到28.83万人, 实现旅游总收入1.5亿元, 同比增长390.2%。比较优势明显的特色旅游资源吸引了大批海内外游客入境, 为咸宁市旅游业发展注入了活力, 使得咸宁市的旅游产业走上了快速健康发展的道路 (如表3, 图1) 。

在咸宁市特色旅游资源优势的影响下, 咸宁市的旅游业在稳步较快地发展, 特别是在国家正式提出“中部崛起”战略和武汉“1+8”城市圈战略后, 咸宁市旅游业在自身原有特色资源优势下, 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从图表中可以看出2006~2010年以来, 咸宁市接待游客数量逐年稳步上升, 2006年接待游客数量为366.17万人次, 而2007年该数量达到430.79万人次, 同比增长17.6%。2008年接待游客数量为560.75万人次, 比2007年大幅增长了30.2%。而2009年的接待游客数量又比2008年同比增长27.8%。2010年仅上半年接待游客数量数量就已达到700.43万人次。同时, 旅游业综合收入也稳步增长。2006年旅游综合收入为14.82亿元, 而2007年旅游综合收入为15.19亿元, 同比增长2.5%, 2008年旅游综合收入为20.46亿元, 同比增长34.7%, 2009年旅游综合收入为34.03亿元, 同比增长66.3%, 而2010年仅上半年咸宁市的旅游综合收入就达到了36.2亿元, 同比2009年全年增长了6.4%。从如下的咸宁市历年旅游综合收入走势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咸宁市历年旅游收入的逐年增长态势, 特别是2007年以后的快速发展态势。

3.1.3 政策优势

咸宁市已制定《咸宁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 并将旅游业作为振兴全市经济的重点产业, 在投资, 金融, 财政, 税收, 土地等方面均给予优惠政策, 这极大推动了咸宁旅游业的发展。目前咸宁市旅游正呈现着快速稳定发展的态势, 配套设施不断完善,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产业地位不断提高, 这些都与咸宁市的政策支持分不开的。同时, 湖北省也将鄂东南生态人文旅游放在全省旅游发展的重要位置, 国家旅游总局授予咸宁市“中国温泉之都”也对咸宁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政策支持。

3.2 咸宁市旅游发展的劣势 (weakness)

3.2.1 基础设施和旅游业服务设施不足

随着咸宁市旅游业的不断发展, 其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的不足开始显现, 景区基础设施投入不足, 设施配置不合理, 服务质量差, 综合接待能力不够, 全市51家星级酒店, 只有8家四星级酒店, 9家三星级酒店, 没有一家五星级以上的高级酒店, 现有设施接待水平有待提升。

3.2.2 整体推介宣传能力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虽然咸宁市近年举办了九宫山避暑节, 三湖赤壁文化旅游节, 咸安嫦娥文化研讨会, 国际温泉旅游节等一系列重大活动, 提高城市影响力, 并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户外公交等媒体加大活动宣传力度, 提升城市形象, 但整体推介宣传力度仍需进一步提升, 提升城市知名度, 同时, 应多开展那些由政府主导的到沿海发达经济省份的全方位营销推介活动。

3.2.3 旅游资源影响力不大, 市场优势不明显

咸宁市旅游资源虽然丰富, 但是仅有温泉、桂花、楠竹、三国赤壁、茶叶、苎麻在全国的知名度较大, 其他旅游资源知名度不高, 并且所占的市场份额不高, 消费者以湖北省内的游客为主, 省外游客规模不大。

3.2.4 旅游资源的文化底蕴不足

近年来, 咸宁市虽然兴起了温泉文化等一些旅游资源文化, 但旅游资源整体文化底蕴不足, 历史积淀不够, 历史传承不足, 传统文化开发力度不够, 应加大对咸宁市旅游资源文化, 历史底蕴的研究。

3.3 咸宁市旅游发展的机遇分析 (opportunity)

3.3.1 “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和“两型社会”实验区的建立

党的十六大以后, 为促进国内各区域的均衡发展, 缩小各地区的差距, 国家作出了加速实现我国“中部崛起”的重大战略决策, 随着国家战略的实施, 必然会给咸宁所在的中部地区带来一系列法规的和政策上的倾斜, 而咸宁市作为中部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理位置优越, 地处湖北省南部, 与湖南、江西接壤, “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对于咸宁市旅游业的发展是一个重大的发展机遇。

2007年12月, 经国务院批准, 武汉1+8城市圈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即“两型社会”的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 咸宁作为武汉1+8城市圈的核心组成部分, 可以借此机会大力发展旅游业, 将咸宁市打造成为武汉市的“后花园”, 而且武汉1+8城市圈及周边的“长株潭”城市圈以及江西等周边省份可以为咸宁市发展旅游提供稳定而充足的客源市场。

3.3.2 武广客运专线等铁路, 公路的运行和开工

武广客运专线于2005年6月23日在长沙首先开工, 该线全长约1 068.8km2, 并且于2009年12月26日正式运营, 武广客运专线在咸宁分设咸宁北和赤壁北两座车站, 从武汉到咸宁仅需23min, 从而将咸宁的影响范围扩至湖南和广东, 有利于为咸宁市的旅游业发展开辟广阔的旅游市场。

武咸城际铁路设计起点为武昌, 终点咸宁, 预计2011年10月通车, 届时咸宁到武汉仅需28min, 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快了咸宁融入武汉城市圈的进程。使得武汉与咸宁的交流和联系更加方便, 快捷, 两地的经济联系也更加紧密, 也有利于咸宁市的旅游资源更好的向武汉及其周边城市的推介。

结合咸宁市境内已有的京港澳高速公路, 杭瑞高速公路, 大广高速公路。可以形成该地与省内外各大城市和地区的密集交通网, 交通的通达度更好, 从而有利于吸引全国各地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游客。

3.3.3 湖北省旅游规划以及咸宁国际温泉节的举办

“十一五”期间, 湖北省将重点建设包括武汉城市圈旅游区域和三国文化旅游在内的5大旅游区域, 而其中两项涉及咸宁市, 因此咸宁市可以借此机会, 加大对赤壁三国旅游项目, 以及咸宁市内的温泉, 溶洞等旅游资源的开发, 加大与城市圈内其他城市的合作, 提升咸宁市的旅游质量和整体竞争力, 做大做强温泉旅游和三国旅游项目。咸宁市首届温泉国际文化旅游节于2009年11月29日举行, 使得咸宁的旅游品牌大幅提升, 同时也增加了咸宁的影响力, 由于旅游节的举办, 2009年咸宁市的旅游业快速发展, 入境游客达716.74万人, 旅游总收入达34.03亿元。节会效应明显, 仅2009年12月, 温泉城区十家大型宾馆接待游客同比增长515%, 旅游收入同比增长120%。

3.4 咸宁市旅游发展的威胁 (threat)

3.4.1 区域产品趋同, 周边县市的激烈竞争

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推进以及各地区对旅游业认识的不断深入。中部各省份都将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 优势产业来发展, 而且各地区均是以自然风光类的观光游为主, 造成游客的感觉和视觉上的审美疲劳;而且周边县市如武汉, 岳阳, 宜昌, 钟祥等地由于旅游资源开发较早, 宣传得力, 在国内已经有较好的声誉。相比而言, 咸宁市的旅游产业开发起步较晚, 无论是在开发力度或品牌知名度方面都与周边县市存在巨大的差距。因此, 如何避免与周边地区旅游项目的雷同以及整合旅游资源, 突出温泉, 溶洞和三国文化特色, 形成整体竞争力, 是咸宁市发展旅游面临的重大挑战和威胁。

3.4.2 资源整合不够, 盲目开发

温泉是咸宁旅游的主打品牌, 然而咸宁市却出现了一种盲目开发温泉项目并且呈现出遍地开发的局面, 例如咸宁市区有太乙温泉, 温泉谷, 三江温泉, 汉商温泉, 楚天瑶池, 碧桂园温泉, 多达6家。而在下辖县市还有赤壁, 嘉鱼县等地的龙佑温泉, 山湖温泉等。作为一种地热资源, 过度的开采和开发将会对其后续利用产生不利影响, 甚至导致地表塌陷。众多的温泉项目必然会导致恶性竞争。因此, 如何有效地对咸宁市的各种旅游资源的开发进行总体规划设计, 以及对现有开发项目的监督、管理是咸宁市旅游业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

3.4.3 旅游专业人才不足

咸宁市的旅游教育培训落后, 是导致咸宁市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主要原因。目前咸宁市的旅行社在数量上已形成一定的规模, 然而从业人员的素质却有待提高。究其主要原因, 主要是由于咸宁市目前虽然拥有咸宁学院, 咸宁职业技术学院两所大专院校, 但是至今没有旅游方向的本科专业, 仅有专科方向的专业面向社会招生, 无法满足社会和市场对旅游专业人才的高层次需求, 特别是由于温泉国际文化旅游节的举办, 游客数目的增多, 导致咸宁市的专业导游等旅游专业人员极度紧缺。而且“孔雀东南飞”的现象严重, 该市培养的旅游专业人才留在本市的较少, 往往去东部沿海地区就业, 因而旅游专业人才的匮乏在一定程度上对咸宁市的旅游整体水平提高形成一定的挑战和威胁。

4 咸宁市旅游发展的对策

4.1 加大咸宁旅游资源的宣传促销力度, 扩大市场影响力

以咸宁国际温泉旅游节, 九宫山避暑旅游节, 三国赤壁文化旅游节等节会活动为契机, 大力宣传咸宁的旅游资源, 在做好旅游交易会、推介会、媒体宣传等传统方式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现代化传媒手段, 在中央及各省的主流媒体上投放宣传咸宁的广告视频。并且要加快出台和使用咸宁市的旅游宣传口号和形象标识, 通过旅游形象推广、媒体广告以及专项推介等营销方式进行全方位推介, 扩大咸宁市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拓展市场影响力。将咸宁旅游推向全国。在重点巩固武汉及周边地区近距离市场的基础上开展对外整体促销活动, 大力发展湖南, 江西, 广东, 福建等主要客源市场。

4.2 将咸宁市的各种文化和现有的旅游资源相结合

物质消费与精神文化消费相结合是旅游活动中的较高境界, 旅游业是以文化为内涵的经济产业, 文化旅游的灵魂。而咸宁市现有的观光游仅以美丽的自然风光打动人, 无法满足游客的精神文化需求。为促进咸宁市旅游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咸宁市应将向阳湖文化, 汀泗桥的红色文化, 咸宁竹文化, 鄂南茶文化, 以及三国历史文化与现有的旅游资源相结合, 整合资源, 形成整体竞争力。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 用一个大文化的理念, 丰富咸宁的城市精神, 丰富咸宁的旅游资源, 最终通过温泉和温泉文化提升咸宁的城市品味。

4.3 加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的建设

(1) 应完善交通设施, 虽然咸宁市拥有武广客运专线, 京港澳高速公路, 京广铁路, 但配套设施不完善, 通往各个风景区的道路质量较差, 而且可供选择的路线比较单一。

(2) 政府也应该引导投资, 加强宾馆, 饮食, 购物等行业的发展, “吃住行, 游娱购”六大要素均应得到较全面的考虑, 同时政府也应加强管理, 整顿市场环境, 切实维护游客的各项权益。努力给游客提供当地独特的饮食。

4.4 大力开发农村旅游资源

发展农村旅游市场可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改善城乡二元结构, 咸宁市应以刘家桥村的农家游和嘉鱼官桥八组新农村的观光游为龙头, 大力开发市内的其他农村旅游资源, 将咸宁市的旅游业发展与农村的发展结合起来, 这样有利于旅游资源的整合。提升整体竞争力。重点建设刘家桥村农家乐, 并且突出其文化特征和内涵, 树立自己的战略品牌, 着重宣传其徽派的建筑风格以及自己独特的民俗文化, 形成民俗文化生态旅游。

刘家桥在历史上是远近闻名的书香门第, 至今仍保留着鲜明的民俗, 每年刘氏后裔都要在老屋祭祀祖先。据此, 可以让游客在旅游观光的同时, 能欣赏到有地域特色的舞蹈, 戏剧, 婚丧嫁娶等礼俗。而官桥八组的新农村建设则可以作为咸宁市农村建设的榜样, 形成独特的旅游资源。结合现有的农家乐可以极大的丰富咸宁市农村旅游资源。

4.5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提高服务质量

上一篇:机房工程施工进度管理下一篇:创建省级卫生村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