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机构组织高校志愿者提供项目化志愿服务的研究——以南京市高校与F养老机构为例

2022-11-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大学生志愿服务不但切实满足了民众物质、精神生活需求, 还能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 帮助大学生全面发展。但在笔者在F养老服务机构实习期间发现, 机构与南京市多家高校的青年志愿者协会有长期合作, 但在日常合作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高校志愿者经常常是临时联系的机构, 开展短期性服务, 或等待机构分派任务, 难以开展有效的服务, 且志愿者的权益得不到保障。如何将高校志愿者与养老机构更好地融合, 开展更好的志愿服务工作, 值得每一个社工深思。

一、南京市高校与F养老服务机构志愿服务合作现状

自2014年起, 几所高校的某些社团或组织就与F养老服务机构展开长期志愿服务活动。

(一) 护理照料服务

某些高校中医科和保健科的学生, 会为社区居民带来免费的义诊以及保健服务。

(二) 活动志愿者支持

高校的学生也会参加养老服务机构举办的日常活动, 如手工课、手机班, 手把手帮助老人学习和制作。经常多个高校同时来提供重复性的活动。

(三) 文体表演

高校中多才多艺的学生或参与到社区联欢会的活动中, 为社区老人及居民表演节目。

(四) 慰问活动

志愿者们的日常活动就是慰问活动, 如为老人们举行茶话会、陪伴老人聊天等。

二、高校志愿活动与老人服务需求之间存在问题

笔者在F养老服务机构进行了长达一年的实习, 发现高校志愿者提供的志愿服务与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之间存在如下问题。

(一) 部分服务供需不平衡

高校志愿组织开展过的社区养老活动种类很多, 主要包括家政服务 (上门清扫) 、文娱活动 (文艺表演、游戏陪伴) 、知识科普 (读书读报、医疗保健) 、生活技巧培训 (手机使用、电脑教学) 等等。而在目前高校所提供的一系列志愿活动中, 生活技能类、陪伴类和家政类服务, 已经能够基本满足老人的实际需求。然而通过在日常的为老服务的观察和对老人的调研, 我们发现, 目前的志愿服务存在供需严重不平衡的情况, 例如, 老人们需求度比较高的“知识科普”类服务, 高校目前能够提供的服务远达不到老人的需求, 供不应求的状况明显;而对于“日常陪伴”类志愿活动, 高校所提供的服务量又远远大于需求。

(二) 节假日扎堆现象频现

数据显示, 近几年, 高校志愿组织提供为老志愿服务活动的频数有较大的增长。但是, 在提供志愿服务时, 节假日扎堆现象比较突出;时间安排也比较灵活, 随着学生的考试周等变动;最后是长期服务较少, 能够提供长期固定服务只占到15%。许多大学生志愿者开展社区为老服务志愿活动时, 往往会选择在诸如重阳节、中秋节、学雷锋纪念日等较多学生在校的特殊的节日, 而到春节、五一、国庆等节日, 随着学生的放假, 相应的志愿服务会暂停或取消。

这样的安排往往导致同一社区可能在同一天内接到多个高校志愿组织开展志愿服务的申请。另外, 在这些特殊节日的活动往往具有较强的目的性, 形式和内容也会比较相似。

(三) 短期性活动比例较高

目前高校志愿者所开展的各类为老活动多为短期性活动, 比如:一次邻里茶话会、一次小课堂、一次上门慰问、一次清洁打扫等。这些活动内容相对独立, 所需的准备时间相对较短, 并且普遍次数较少、时间较短, 实施起来难度较低, 因而更受欢迎。然而, 从专业的角度看, 这样的活动却经常难以保证活动质量, 短期的培训活动更难以通过一两次的开展就能对社区老人产生实质上的帮助和影响。在现实中。同时, 过多的一次性活动往往更容易造成养老志愿服务活动流于形式, 最后变成高校志愿组织因为需要开展活动而开展活动。社区工作者也提出, 希望高校志愿组织能够形成较为规范和成体系的社区养老志愿服务参与模式, 与社区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而不是“东一榔头, 西一棒槌”。

(四) 服务质量尚有待提高

目前老人对高校志愿者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基本持肯定态度, 他们欢迎大学生志愿者们的到来。但具体到相关评价时, 许多老人反应志愿者的专业性、规范性不足。在活动安排上, 许多老人也认为, 高校志愿者提供的志愿活动周期较短、内容较为单一, 希望能够增加活动频率、丰富活动内容。此外, 据一些老人反映, 个别志愿者在服务时偶尔会出现缺乏耐心的情况, 在提供诸如上门慰问等活动时也可能因为不规范性而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一些志愿者在与老人沟通时, 沟通技巧仍比较缺乏。服务质量的好坏严重影响整个志愿服务活动的效果, 也是志愿活动是否成功的重要评价依据, 因而服务质量问题不容忽视。

三、高校志愿服务与养老需求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针对上述发现的问题, 结合笔者的实习经验, 发现的高校志愿服务问题存在的原因如下:

(一) 缺少需求调研, 服务缺乏有效性

大学生设计活动往往只从自身出发, 与社区工作人员、居家养老服务站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高校的志愿组织不了解社区老人们真实的服务需求, 从而导致高校志愿者们提供的许多志愿活动是志愿者们想象中社区老人需要的活动, 而不是老人们的切实需求。这些活动既没有满足老人的需求, 也没有达到高校志愿者的预计服务效果, 使得服务流于表面。究其原因, 是缺乏有效的需求调研, 而是盲目开展了一些“自以为是”的志愿服务活动, 例如, 某学历水平较高、退休人员占多数的社区老人最希望开展的志愿服务是计算机网络知识的普及, 而高校志愿组织却开展的是义务清洁活动;以拆迁安置老人为主的社区老人希望的是服务频率较高的入室清洁服务活动, 而高校志愿组织提供的社区养老志愿服务是每两周一次甚至每个月一次的知识讲座等等。这些与老人实际需求不相符的志愿服务活动, 不仅让影响了志愿服务的最终效果, 也挫伤了大学生的积极性, 反而影响了社区居家养老的长足发展。

(二) 缺少长期规划, 服务缺乏常态性

节假日扎堆等情况有许多原因造成。一方面, 由于大学生志愿者的身份具其有特殊性, 他们日常的课业安排也决定了大学生志愿者很难在正常工作日提供服务, 只能集中在学生的空闲时间较多的周末和假日;而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则在于高校志愿组织在参与社区养老志愿服务时, 常常缺少长期规划, 许多志愿活动都是临时性活动, 在特定时间开展活动, 从而难以形成一以贯之的长期服务。这种志愿服务的提供随意性大、提供时间短, 往往只能成为老人们居家养老生活中的小插曲。

(三) 缺少接力机制, 服务缺乏连贯性

因为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 很多高校志愿组织一般都有人员不稳定、频繁的人员变动、团队熟悉度不够的情况。再加上大多数志愿组织在参与社区养老服务中缺乏长期规划, 活动往往是短期性甚至是一次性活动, 没有将活动设定成为长期固定开展的服务项目, 更缺乏传承意识。许多志愿服务活动也往往带有其志愿服务负责人, 比如志愿服务协会主席等个人色彩。进一步加剧了大学生志愿服务缺乏连贯性。

(四) 缺少专业培训, 服务缺乏专业性

和专业的社工相比, 大学生志愿者们所提供的志愿服务活动的服务质量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老人们反应, 大学生志愿者在提供服务时存在一些不当的行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工作人员也表示, 站在一名服务者的角度, 他们非常肯定高校志愿者们为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所付出的努力, 也充分肯定了他们的积极作用, 但他们也发现, 许多大学生志愿者们在参加社区居家养老志愿服务活动之前, 往往缺乏相关的志愿服务的专业技能培训。

四、养老机构组织高校项目化提供志愿服务的实践

2017年11月起, 笔者所在的F养老服务机构就开始以项目化的形式与高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并取得可喜的表现。目前, F机构与高校合作的形式主要有以下两种。第一种, 学校和养老机构通过协商与合作, 由双方共同提供资源, 实现高校志愿服务组织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的某一项志愿服务活动, 双方共同保障志愿服务的开展;第二种, 高校的志愿服务组织自主申报或者联合社会服务机构联合申报由街道、区、市等不同级别的政府资助服务项目, 利用其提供的资金在所在社区开展活动。目前, F养老服务机构与高校开展的合作较多集中在第一种形式。

首先, 由F养老服务机构通过日常工作总结和需求调研, 组织并策划符合老年人真正需求的项目。在此基础上, F机构与各高校合作开展项目化的志愿服务。目前, F机构与Z学院达成长期合作, Z学院中医科与护理专业的学生, 每周三下午固定到养老服务机构举行义诊活动, 帮助老人开展康复保健活动。与L高校青协达成协议, 每周四下午与志愿者开展手工课, 志愿者通过手工与老人共乐。同时, 与N高校志愿者队达成协议, 每周二下午, 有志愿者组成两两小分队, 对社区高龄空巢老人开展上门服务, 为老人进行上门保洁、读书看报、上门陪聊等服务。

H大学的舞蹈队开始担任社区老年舞蹈队的培训工作, 和社工一起召集并培训社区的居民舞蹈队。同时, 机构为参与项目的志愿者提供诸如聊天技巧、手工技巧等的培训, 为志愿者们提供素质拓展、心理辅导等专业服务, 帮助志愿者们更加专业地开展各项志愿服务。

五、养老机构组织高校志愿者项目化提供志愿服务的优势

在F养老组织的带领下, 高校志愿服务以项目化的形式提供志愿服务。该模式实施一段时间后, 笔者发现项目化提供志愿服务主要有以下几种优势:

(一) 项目化的志愿服务活动形成了方便有效的管理模式

通过项目化的管理, 高校志愿服务的组织和具体活动是按照项目的具体要求来设置的, 一般都具有清晰的框架, 服务的具体安排在组织内部能够形成有效的信息传递。与此同时, 高校志愿组织和大学生也是根据项目的内容来自行决定是否参与或者是参与哪一类型的志愿服务活动。真正实现高校志愿服务的参与意愿是“我要参加”, 进一步激发了志愿者的主动性。在实施项目化的志愿活动之前, 养老机构对社区内老年人的需求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在规划活动时, 通常更具有针对性, 从而保证了整个活动的活动效率。同时, 养老机构也可以更好地管理、培训志愿者, 为志愿者提供更好的保障。

(二) 项目化志愿服务活动提升了高校志愿者服务活动的质量

在项目化的模式下, 大学生志愿活动的整体活动质量有了一定的提升, 项目化运作为质量的提升作出了充分的保障条件。在这一模式中, 高志愿服务组织和养老机构都能发挥其优势。一方面, 高校的志愿者管理部门在志愿者的组织管理、所需的资源的准备、志愿组织的规章制度、志愿活动的人员协调以及资金筹集等各个方面拥有大量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 养老服务机构也能为志愿者提供针对服务所需的专业技能的培训, 养老机构拥有更多渠道, 为大学生志愿者顺利开展各项为老活动提供必要的保障。同时, 居家养老服务机构还能够给大学生志愿者们传授老年志愿服务的技巧。

(三) 项目化志愿服务活动促进大学生志愿者的自我提升

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也是高校的大学生提升自我能力的良好途径。在高校里, 大学生能够参与的志愿服务种类相对比较少, 集中在一些缺乏专业性的公共服务方面。而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中, 志愿者们能根据自己的所长选择参与的志愿服务项目, 既锻炼了自己的专业, 又积累了经验。项目化的志愿服务活动中, 我们能够更志愿者么提供更加有针对性的培训, 对于大学生自身的能力提升更有成效。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证明, 在养老机构的组织下, 志愿服务项目化的优势显著。高校志愿者以项目化的形式提供真正满足需要的志愿服务, 既满足了被服务群体的真正需求, 又锻炼了志愿者们的能力, 让志愿者能够更好地参与志愿活动, 是能让高校志愿服务长效发展的有效机制。

摘要:高校志愿者在提供志愿服务时, 经常出现服务供需不平衡、节假日扎堆现象频现、短期性活动比例高、服务质量还有待提高等问题。对此, 在养老机构的引导下, 高校志愿者采取项目化方式开展志愿服务, 在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 帮助高校志愿者实现更好地自我成长。

关键词:高校志愿服务,项目化,NGO

参考文献

[1] 曹彤丹.高校志愿服务参与社区养老长效机制的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 2017.

[2] 赵俊韬.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初探——以社区志愿服务项目“四点半学校”为例[J].轻工科技, 2015, 31 (12) :162-163.

[3] 朱麟飞.城市社区志愿服务创新模式探索——以杭州市下城区“社区志愿服务项目超市”为例[J].观察与思考, 2013 (6) :65-68.

[4] 王智腾, 赵欢.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项目化运作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13, 35 (2) :85-88.

上一篇:以解放思想开辟科学发展新天地——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下一篇:浅析村级换届财务审计监督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