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养老家庭支持服务(通用7篇)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趋势,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进一步加强老年人的晚年生活,逐步实行居家养老政策,要求各级政府、各部门重视和关爱老年人的生活。为此街道办事处积极探索以村社区居家养照料老服务中心为载体的养老服务新途径,不断完善多层次,多方位的养老服务体系,并且对辖区内的居家养老照料服务中心的村社区老年人开展服务状况进行专门调查,如何解决好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和当务之急进行有效探索,并提建设对策。
一、居家养老的服务现状
街道是台州市区的主城区,商贸繁华,经济发达,又是区的政治、文化的中心。街道总人口57366人,14个行政村、6个社区(居委会),其中60周岁以上老人10705人占总人口的18.66%。总面积9.3平方公里。近年来本街道随着老龄化加速发展阶段,逐步呈现出高龄多、比例高、增速快、社会养老负担重等特点,公办的敬老院、福利院数量有限,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且部分老人思想上封建,认为家有子女到敬老院、福利院脸上无光等原因,因此鼓励有条件的村社区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使老人不离土也不离乡,安心居家养老,是推动和完善村社区养老照料服务的有效举措。
1、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积极完善基础设计建设。
— 1 —近年来,在民政部门的指导帮助下,街道建立了14个村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共置办100多张床和110多张坐躺两用藤椅,努力为辖区内的老年人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养老服务。
利用村社区的“老年协会活动中心”等场所资源,适当加以扩建和改造,配备电视、休息室、阅览室、棋牌室、聊天室、健身房等多种功能活动室,每个服务中心都配备值班室,每天由老协理事轮流值班。值班室内配有电话、值日簿册和银龄互助登记簿,及时登记并为“三老”开展服务。如古街社区照料中心设有日托室、多功能厅、谈心室、会议室及健身区、图书(电子)阅览室等各种活动场所,新安社区还建有室内门球场、铺草坪,文体娱乐、康复理疗等精神慰藉,为居家老人提供日间照料,专门开办食堂,每天中午为老年人供餐常年坚持服务,被评为省级老年体育活动中心。
2、提供全方位多角度养老服务
兴建老年公寓,投资2亿多元,占地12006平方米,建筑面积为22812平方米,供全村400多位老人全部免费入住,每个房间精装修,家电家具一应俱全,并配备了服务人员,成为全国一流的四星级老年公寓,村级老年公寓作为农村居家养老的有效载体,传统的分散居家养老为集中居家养老,创造了农村养老新模式,遗憾的是没有进行集体集中供餐。其它14个村社区实行日照料管理服务,以年轻的老年照顾年老的老人,采取“走进去”和“走出去”两种服务模式,“走进去”是根据老年人需要提供
— 2 — 送餐、家政、医疗保健上门服务,“走出去”是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为老年人提供日托、聊天、健身、休闲、娱乐等服务。如商城社区有14名符合条件的老人由政府购买服务,为16位病残老人送餐买单,每月给予100-150元的补助。同时配有6名工作人员、15名志愿者、4名社区乡村医生,为各类老年开展照料服务。
3、开展有益身体的日常文体活动
积极实行“文化养老”和“体育健老”,经常邀请医生、专家为老年人举办健康讲座,组织老年学员参加老年电大教学班开设的养生保健知识学习,努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水平,并组织老年人定期体检,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化大礼堂,并经常性开展活动。***展教唱活动。永跃乐园每天跳广场舞、打门球、打太极拳的人连续不断。其它养老照料服务中心也积极开展适合老年人的文体娱乐活动,为老年人实现“五个老有”搭建很好平台。
二、当前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在人口老龄化形势日渐严峻的背景下,目前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仍然滞后于我街道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具体的问题有以下三点:
1、养老服务专业化水平低,服务内容简单。
我们街道的村社区居家养老照料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基本上都来自本村社区的年轻点的老人,虽然他们不缺乏为老年人服务的热情和敬业精神,基本上是免费的具有一定的责任性,但针
— 3 — 对老年人服务的专业化知识和技能比较缺乏,短时间的培训解决不了他们素质偏低、能力偏弱的客观现状,他们只能为老年人提供内容简单、形式单一的服务,影响了居家养老服务水平的提高和养老服务工作的深入。只局限于打扫卫生、烧开水的日常服务,有些甚至没有专门服务人员,更谈不上心理咨询、日常关怀。遇到老人身体心理不舒服,缺乏相关经验和技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相应的专业服务人员。
2、资金投入不足,后续服务受到制约。
从目前的情况看,街道各村社区虽然启动了14家居家养老照料中心。从资金投入的情况看,村有钱不能全额保障,虽然开展了一系列服务活动,如提供老人中餐送餐或统一供餐,大部分村社区都没有做到或做好,流于形式的多,但由于社区没有经济来源,政府民政部门虽然投入了一部分资金,但是总量明显不足,投入的力度和规模非常有限,且可持续性无法保证,个别村社区没有单独洗漱间,个别的卫生间设二楼或三楼很不方便,部分老年人家庭条件尚好,本人有退休金收入,只好选择其它途径的方法来解决。
3、居家养老观念落后,服务力量薄弱。
在这块土地在20年前是一个小镇,许多老年人及其子女对居家养老服务这个概念比较模糊,对于新型养老模式还有待进一步的认同和了解。对居家养老服务照料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许多部门对新形势下养老工作如何实现,— 4 — 由保障体系为重心向服务体系为重心的转移没有足够的重视认识,仍然为养老问题是纯家庭、子女的事情,大多数人认为通过政府来养老的仅限于“三无”对象。对由政府和社会力量依托村社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做法心存疑虑,对其意义不够明确。村社区对居家养老的工作重视不够,思想认识不到位,服务能力和资源有限,力量薄弱,缺乏服务的多样化,没有服务企业加入,难以提升居家养老照料的服务工作。
三、居家养老的建议和对策
居家养老照料服务中心,除政府的扶持外,其根本的职责应该是村社区本身,如何关爱老人的生活不是一句话能解决,要用资金、人力、物力来支撑,才能使老年人安度晚年,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做工作。
1、政府高度重视广泛宣传,为居家养老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
首先党政高度重视充分利用各种场合广泛宣传居家养老的重要性和人口老龄化的迫切性。再过十年二十年后我们自己也会慢慢变老,使整个社会都来重视和关爱老年的生活。其次村社区干部应加大对居家养老的关注和参与,鉴于多数老年人文化知识水平不高,以及部分老人行动不便,村、社区应充分利用板报、宣传橱窗及各种场所的动员,争取将居家养老的基本常识普及每家每户,从而增强老年人的权利意识,鼓励老年人表达自己的心愿,创造逐步改变老年人传统的生活观念和消极的理念,增进老
— 5 — 年人对社会的认同感和信任感,消除顾虑和偏见,鼓励更多的老年人融入村、社区大家庭,乐于接受服务,利于工作的推进,创建一个和谐、友爱、尊老、理想的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
2、加大资金投入,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必要的保障。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必须有一定的经费保证,但目前政府对其资金投入仍然不足,经费的缺乏,目前已组建的14家居家养老的村社区,大部分局限于形式,无法实现服务最困难、最需要的高龄、空巢老年人家庭,更无力顾及数量更多数的身体尚好,有一定自理能力的老年人需求。而且服务内容少,层次低。因此政府今后在考虑老年福利设施投入和老年事业经费安排时应列出一部分专项用于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支出,并逐步扩大服务对象和范围。村一级的居家养老的经费建议由村总收入的20%以上用于居家养老服务费用,应该政府部门出小头,村委会自身出大头,社区居家养老的经费由政府出大头、社区出小头的原则,这样才能从资金上保证居家养老服务的顺利开展。
3、政策扶持社会参与,为居家养老创造机制。
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作为一种社会性和保障性的工作,政府须有一定的政策扶持和倾斜力度,比如对参与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村社区及服务机构出台优待和优惠政策,如适当减免税收、银行贷款利率优待等,激励他们的参与积极性,提高服务质量和档次,以及加大对村社区医院的扶持力度,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吸引优秀的医务工作人员下到基层,到村、社区提供服务,提升基层医
— 6 — 院的医疗水平及服务质量,方便老人就医。其次对村社区服务人员缺乏的也可采用社会参与,辖区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家政服务机构,以及各类民间组织,包括志愿者队伍等,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深入村社区了解老年人的需求,充分调动各类资源,开发多种多样,富有个性的居家养老服务,不断提升服务功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特点老人的需求,同时制订制度、规章确保服务的质量和经费的用途的追踪和监督,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保证质量,确保政府、村社区的资金投入真正用到实处。
20世纪70年代以来,老龄化逐渐在全球范围内形成普遍趋势,至今已成为一个世界性问题。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最新数据公布,我国已步入老龄社会,并且我国老龄化不同于其他发达国家,它具有“增速快”“基数大”以及“未富先老”的特点,使我国社会养老的负担不断增加。中国向来是一个重礼节、重孝道的传统文明大国,赡养则是中国孝道文化组成的重要部分,使家庭养老成为老年人的最佳选择。然而,随着计划生育国策实施、人口流动加快、家庭小型化和子女工作负担加重等情况的出现,家庭养老功能开始逐渐弱化。机构养老在为老年人提供服务方面发挥的作用也是不可否认的,但其服务成本相对较高、受众性较弱,而且大多数老年人受传统观念束缚并不愿意去养老院养老。我国采用的两种基本养老方式在发展过程中相继受到挑战,急需一种合适的养老模式来平衡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各方面的利弊。
二、居家养老与社会支持
(一)居家养老的界定
居家养老是我国政府目前大力提倡的养老方式,也是老年人最首选的养老模式。我将从养老资金来源、地点和服务供给三个维度来对居家养老进行概念界定。从经济来源角度来看,既可以来源自我提供如劳动所得、储蓄、财产、投资收益和退休金等方式,也可以由家庭子女提供。从地点来界定,居家养老与社会养老有着明显的区分,居家养老是老年人居住在家中,而不是入住社会养老机构。从服务来源角度考察,居家养老的服务来源具有社会化、多元化的特征。社会化即养老所需服务可由社会提供,如社区、机构购买服务。多元化即服务主体不仅由社会承担,家庭成员(如配偶、子女)都能够承担。所以,居家养老是一种资源提供主体多元化、服务提供社会化、养老地点不脱离熟悉环境的新型养老模式。有些学者则认为,居家养老实际就是“居家养老”与“社区照顾”两者的结合。
(二)社会支持的界定
社会支持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兴起的一个热门研究领域,国内社会学界对于社会支持的界定众说纷纭,可简述有以下几种理解:1.社会支持的方向视角。蔡禾认为社会支持只是一个客体单向的受助过程或行为,把社会支持称之为社会支援,是人们在社会中所得到的、来自他人的各种帮助。其他学者认为社会支持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受助过程或行为,而是一个互助的过程,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都需要相互支持。2.社会支持的客体视角。陈成文认为,社会支持是社会网络运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手段对社会弱者进行无偿帮助的一种选择性行为。而张文宏认为,社会支持的客体并不仅仅局限于弱势群体,而是应面向全体人群。本文比较赞同陈成文从社会学意义上来解释的社会支持。
三、居家养老所面临的困境
居家养老作为一种新的服务方式,其发展关键就在于如何在社会适应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将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与提高。
(一)传统养老观念的束缚
中国向来都是一个重礼节、重孝道等传统文化的文明古国。传统的中国社会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在这种文化影响下,使老年人晚年在经济、物质、情感与日常生活照料等方面的支持在社会经济、文化和历史等领域与其他国家有着不同的传承。我国老年人晚年的生活主要由家庭来照顾,追崇“养儿防老”而“孝”则是调节家庭成员赡养行为的重要准则。古人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老年人根深蒂固的“孝”文化一定程度地阻碍了多元养老模式与养老事业的发展,同时对空巢、独居的弱势老人增加了边缘化的危机,为其生命安全增添堪忧。
(二)居家养老功能的弱化
家庭养老是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传统社会的家庭具有养老服务功能,老年人在家庭中可以得到生活的照料和情感的寄托。但是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后,家庭结构和家庭养老功能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家庭小型化、核心化,使传统的大家庭逐渐解体,取而代之的是“家庭”导致家庭养老功能开始弱化。当前的年轻人由于竞争压力大、生活节奏快,他们将更多的时间和主要的精力放到了工作和学习上,对老年人的照顾显得力不从心,导致家庭的高龄化、空巢化比较明显。
(三)服务人员专业性缺乏
居家养老服务质量与服务人员的专业水平有密切相关。按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衣食住行基本物质生活照料是最低层的需求。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来到,老年人的情感需求、安全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等更高层次的需求不断攀升,最凸显的是情感需求。目前居家养老服务中介组织发展滞后,大部分服务人员均为本社区低保户和下岗人员、社区工作者或志愿者无偿提供服务,专业化水平较低,对服务人员只进行一些必要的家政服务培训之外,很少进行专业性质的培训。加之服务人员社会地位较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服务质量。
(四)社区服务平台组织管理不健全
社区服务是居家养老模式中重要的社会支持系统,从目前政府对社区养老服务提供的政策支持、资金供给、资源配置等仍难以满足老年人居家养老的日益增长多元需求。社区服务平台的制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社区提供的养老设施不完善,规模较小,只能停留在简单的生活活动层面上;行政化的社区管理方式不能满足老人个体化、个性化、多元化的需求;在健康护理、安全防范、精神慰藉等方面有所忽略。
四、社区养老服务建设:完善居家养老社会支持系统
居家养老的社区支持符合我国老年人养老实情,使老年人不脱离亲切、熟知的人文环境,受得更多的社会支持(亲人、邻居、社区工作者等)利于精神生活的丰富;受众性较强,满足无经济能力的特殊老年人(低保户、空巢、独居者等)平等享受社区养老服务等优势。因此,居家养老的社区有效社会支持能够完善传统居家养老的弊端,具有可行性。
(一)加强社区对养老服务管理创新
社区养老服务是社区复杂、综合管理之中的一项核心工作,切实搞好社区养老服务,不仅是对社区居民中弱势群体的一种基本保障,也是增强居民对社区的凝聚力、社区威望建立的一个关键途径。社区对养老服务的不断管理与创新,能满足广大居民的多样化和多层次的需求,同时也是社区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
1. 建立数字信息化网格管理。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综治服务管理平台,及时反映和协调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第一次把网格化管理提高到了国家层面。首先,社区要对管辖内的老年群体细分类型,便于提供精准化监控、服务。其次,社区要建立一个电子个人信息库,便于平时收集个人信息备档,可以在意外应急事故下提高办事效率;建立社会化联络网,不仅可随时了解老年人生活动态,针对老年人需求提供服务,并且加强了空巢、独居的特殊弱势老年人安全保障;在每户居民家安装隐私防护预警设施,直接可以联络到社区工作人员,提高老年人人身安全预防作用。
2. 加强社区养老管理的社会化。
在社区管理中,要遵循社会化,注意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逐步改善政府主导型管理模式,加大社区管理的社会化强度,特别是在提供养老服务这项核心工作,使社区提供的服务更有活力。转变政府主导地位,“下放”社区管理项目,转变政府角色“服务”,而不是“掌舵”。使更多的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组织、队伍加入到管理之中,既能壮大社区养老服务管理队伍,又能提高社区养老服务管理效率。
3. 构建社区文化,加强教育宣传。
社区养老服务不仅仅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物质服务,更重要是老年人的情感需求服务,依靠情感力量可以调动社区老年人参与热情和积极性。首先要对老年人进行教育和情感疏导,建立主人翁意识,能够真正参与融入社会,使老人得到真正的社会化。其次,社区构建新时代孝德文化理念,举办宣传教育活动,满足老年精神需求,从而改变老年人传统养老观念,以文化融合促进老年人的参与,增强社会归属感,找到自我实现价值。
(二)建设高素质的社区工作者队伍
社区的建设需要大批的专业工作者,工作者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直接影响到社区的工作质量与服务水平,关系到居民对社区的归属程度。因此抓好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是提高社区服务水平的必要条件。
1. 向社会公开招聘社区管理人员。
从目前看,社区管理人员多数是本社区的退休和下岗人员,本身并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不具备就职者的专业素养,不能适应社区发展的需要。首要措施就是向社会广纳专业人士,进行开放式选拔,壮大社区人员队伍,把优秀的才干、专业的职业情感倾注到岗位上来,领导、参与社区建设,必然提高社区工作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2. 强化培训,提高社区工作者的专业素养。
社区的蓬勃发展、创新突破是需要社区工作者通过先进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服务水平来到达到的。为了更好地解决新问题和新情况,社区工作者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所学专业知识,提升专业素质。所以,应该规划社区工作者定期培训、定期调研,进修专业知识,学习引荐成功经验。
3. 社会工作介入专业的养老服务队伍。
社区是老年人生活中接触频度仅次于家庭的社会结构,也是老年人直接依赖的社会基层组织。随着老年人口和高龄、孤寡老人的急剧增加,日益增多的多元需求,社区服务成为第一位的养老义务的承担者。社会工作的介入能够满足老人个体化、个性化、多元化的需求;运用专业视角在健康护理、安全防范、精神慰藉等方面有帮助;能够使老年人更快地适应社会发展社会化,与社会接轨,不再感到孤独与边缘化。
综上所述,从社区养老服务管理层面和队伍建设层面上的完善对传统的居家养老所面临的问题有着积极有效的改善作用。解决养老问题是一个庞大而又艰难的任务,不可一蹴而就。在老龄化趋势严峻的背景下,加强社区对居家养老的社会支持是一个有效完善居家养老问题的一个强有力的社会支持。
摘要:人口老龄化是一个全球性的发展趋势,而中国伴随着经济发展、社会变迁、家庭结构以及传统道德观念的变化等使传统养老面临严峻的挑战。本文提出通过社区建设为传统居家养老提供相关社会支持,完善居家养老的社区有效支持,更好解决居家养老相关问题。
关键词:居家养老,社会支持,社区养老
参考文献
[1]王金元.城市老人居家养老的社会支持[J].社会科学家,2008(04).
[2]蔡禾.城市居民和郊区农村居民寻求社会支援的社会关系意向比较[J].社会学研究,1997.
[3]张文宏,阮丹青.城乡居民的社会支持网[J].社会学研究,1999.
[4]陈成文,潘泽泉.论社会支持的社会学意义[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
[5]张友琴.社会支持与社会支持网——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的工作模式初探[J].厦门大学学报,2002.
[6]赵立新.论社区建设与居家式社区养老[J].人口学刊,2004.
2014年3月,万秀区大力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投入近300万元,利用云计算大数据技术手段,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化,探索建立广西第一个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化平台——“云家庭”服务中心。该平台采取“政府主导、社会组织运作、社会参与、公益服务”的模式运营,以家庭、青少年、长者等群体为服务对象,科学设置服务项目,包含家政、医疗健康、就业、青少年心理辅导、长者养老等,面向社区居民提供专业、综合、优质的服务;以服务热线及智能救助终端为纽带,以整合社会各类养老服务资源为支撑,着力打造一个“没有围墙的养老院”,有效解决群众普遍反映的“居家养老照顾难”“社区服务不到位”等突出问题。万秀区的“云家庭”服务中心,不仅有修水龙头、换灯泡、开锁等小服务,还有上门聊天、生病护理等大服务,而这些服务都是老年人在生活中经常遇到并需要解决的,因而十分受老年人欢迎。
简化求助系统,推行“一键通”。服务平台为老年人配备的专用手机,不但具备打电话、发短信、上网和精准定位功能,还设置有简化求助所用的“平安键”。紧急情况下,按下手机背部的“平安键”,就可以启用“紧急呼救”功能联系客服平台。客服平台接通“一键通”这个智能救助终端纽带,即可第一时间联系上服务对象。
收集老年人信息建立需求数据库。采集辖区范围内老年人信息,包括基本情况、身体状况、基本需求等,并建立需求数据库,以便社区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
整合多方资源建立服务信息数据库。将辖区范围内服务好、诚信度高的餐饮、家政、医疗等信息统一录入服务信息数据库,努力为老年人提供方便、快捷、低价、优质的服务。
开通热线构建智能服务体系。开通服务热线,专门培训10多名社区党员干部作为热线值班话务员,24小时倾听群众诉求。开设紧急救援、健康咨询、家政服务、精神慰藉、党员活动、养护服务等10多个项目,做到“有问必答、有求必应、有叫必到、有难必帮”。
组建社区志愿服务队提供服务。将社区党员义工服务小分队上门服务和“云家庭”服务中心衔接融合,在辖区机关、镇(街道)、村(社区)建立社区党员义工、青年志愿岗与服务平台联动机制,组织1万名党员义工,组成民情联络、家政服务、爱心义诊、敬老服务等类别的党员义工小分队,实现服务便利和服务效益最大化。
制定出台《“云家庭”平台服务流程规范》,对接听热线服务态度、派出人员处理问题时限、党员承诺服务效果等方面进行明确规定。以服务业绩卡、服务反馈卡对中心服务人员的日常工作、服务绩效等进行考核管理。采取党员“认岗领责”、社区工作人员“定人设岗”的方式,引导辖区内机关单位在职党员向群众作出承诺,并积极参与“云家庭”服务中心各类服务活动。定期向社会通报开展社区服务和落实服务承诺的情况,从社区、媒体等社会各行业聘请义务监督员,定期召开社区服务监督员座谈会,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摘要:我国人口已经进入老龄化时期,北京的老龄化水平一直居于全国前列,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因而,如何解决好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成为了当下社会值得关注的主题。老年政策的得力与否直接关系到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北京市顺应了时代的需求,制定了养老服务政策,即“九养”政策。本文就此政策的内容及实施进行分析与探讨,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促进老年政策的完善。关键词:老龄化;“九养”政策
根据北京市老龄工作委员会的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0月,北京市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47.9万人,占总人口的19.4%,同2009年北京市户籍老年人相比,上升了1.2个百分点。根据国际标准,60及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超过国家总人口的10%,该国家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的行列。北京市的户籍老龄人口比例高出国际标准将近十个百分点,可见北京市养老压力之大。北京市老年人口存在规模大、增速快、空巢化的现象,建构了社会化的养老服务体系。理念上摒除了以往问题取向的思维模式,遵循人本主义原则,千方百计的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在工作原则上,坚持城乡一体,把适度普惠与困难帮扶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城乡一体、覆盖全体老年人和残疾人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在运作方式上,抛弃了单纯由政府提供养老服务,转而将目光投向市场,运用“有形的手”对市场进行一定的调控。在依靠主体上,遵从我国本土的传统观念,重视家庭与社区对养老服务的巨大作用。政策的优势还包括资源的整合程度高、服务内容全方位广覆盖等。
1.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构建
北京市制定了居家养老服务政策,即“九养”政策来提高老年人服务水平。2009年北京市民政局、北京市残联等13委办局联合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北京市市民居家养老(助残)服务“九养”办法的意见》。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个人自愿”的原则,构建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政策保障为主导、社会化运作为方向的居家养老(助残)服务体系,完善本市“9064”养老服务模式,即到2020年90%的老年人居家养老、6%的老年人在社区养老、4%的老年人集中养老。提升老年人、残疾人的社会福利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1.1建立居家养老券服务制度及管理办法
养老券由北京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和北京市残联共同监制发放的,它是满足老年人在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心理慰藉等方面服务的经济手段。具有北京市户籍的8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均符合申请养老券的条件,老年人可以在指定的签约服务单位如老年餐桌、托老所等使用养老券。养老券的使用,保障了老年人专款专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老年人的基本需求。在指定的签约服务单位使用养老券,便于确定服务标准,保障了服务质量,有利于服务单位的管理和监督。
为了充分发挥养老券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多重效应,北京市民政局和市残联制定了养老券的管理办法。在服务单位的发展方面、养老券的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三个方面进行了规范。
第一,加快发展养老服务单位,提高服务水平。鼓励区县挖掘社区养老服务资源,鼓励社会力量开办养老服务实体,以签约服务单位等形式,开发符合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的服务项目,扩大养老券的使用范围。建立了激励机制,对小型企业进行扶持并制定了奖励办法,激发了街道及乡镇支持发展养老服务单位的积极性。
第二,健全养老券的管理制度。养老券管理单位自上而下分别为北京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区县主管部门、街道(乡镇)主管部门、社区(村)负责人。每一级别的主管部门都需要专门的负责人,主管养老券的管理工作。养老券的存放、预算、发放、结算、养老服务单位的统计、服务项目的统计及销毁都有相应的管理办法。养老券的上报制度有季报制度和年报制度,下级单位需配合上一级单位对本季度的养老券情况进行汇总和统计,并在季度末上报到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
第三,加强监管力度,严格落实责任追究机制。确立了定期检查本地工作落实情况的监管制度,对违反规定的部门采取批评、责令整改、取消签约资格等有效措施。
养老券服务及管理办法为养老券的有效使用和管理、提升服务水平有重大作用。满足了老年人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保障了老年人将老年券使用在迫切需求的方面;对服务单位的管理,保证了服务质量,更便于对养老服务单位的监督;上报制度的确立,规范了养老券的使用和管理,及时掌握养老券的使用情况、了解全市老年人的总体状况、便于分析和调整策略。
1.2居家养老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
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政策从老年人最关心的现实问题和最迫切的需求出发,为老年人提供方便、快捷、多样化、人性化的服务,帮助老年人解决居家生活困难。建立养老餐桌、托老所、无障碍服务车、实施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等措施是养老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
养老餐桌在餐桌的设置、服务标准、服务范围上都有明确的要求和目标。在养老餐桌的设置方面,是聚集多方资源,利用城乡社区公益性用房、单位内部设施、居民空闲房屋等社会资源建立养老餐桌,同时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选择餐饮企业承担老年人的就餐服务。在标准方面,养老餐桌提供安全的配餐、就餐及送餐服务,并建立了服务商的管理、激励和监督机制。养老餐桌在服务范围上实现了城市社区与农村社区的全覆盖,使城乡居民均能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
城乡社区托老所是聚集社区服务中心、“星光老年之家”、社会空闲房屋等,开展以生活互助、文体娱乐等为主要内容的互助点,以解决老年人日间生活照料困难、生活枯燥等问题。托老所的激励机制是对运营满半年的托老所和互助点给予补贴:对月服务18天以上、服务满意率达到90%以上的托老所床位每月补贴100元;对月活动时间18天以上的互助点每月补贴100元。托老所的维持除了经济上的补贴还需要服务人员的配合,因而为了满足居家养老服务,在全市各街道聘用5至7名养老员;每个城乡社区(村)至少聘用1名养老员。养老员优先从“4050”人员和取得社会工作者资格且符合本市就业特困认定标准的人员中招聘,纳入公益性岗位。他们的工作任务除了要完成日常的照料服务之外,还需要承担宣传、探访、收集资料等工作。养老员的配备不仅提供了养老服务而且提供了一定的公益性岗位,解决了这些群体的就业问题。
无障碍服务车和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为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和出行提供了便捷和安全。无障碍服务车主要为方便组织老年人参加社会活动,用于社区托老所、社区“星光老年之家”、职业康复机构等开展活动。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旨在为老年人提供在洗澡、如厕、做饭、户内活动等方面的便利,逐步对有需求的老年人家庭实施无障碍设施改造。改造的实施过程由市、区县两级老龄办和残联共同完成,经费由市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承担。这两项工作的实施为老年人解决了最亟待解决的问题,为老年人的生活提供了便利。
养老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养老服务的最基本内容,解决的问题都是老年人日常生活中最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解决了老年人最迫切需求的衣食住行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想老年人之所想。
1.3开展养老精神关怀服务
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提高不仅体现在提高生活水平上,现代老年人的需求更多的体现在精神方面的追求,快乐的老年生活是在衣食无忧的基础上能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和内心的满足。以上的各项措施是应老年人生活方面最基本的要求,而为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慰藉,需要开展精神关怀服务。各级老龄工作部门负责整合和开发辖区心理咨询服务资源,依托“96156”社区服务热线,充分发挥各类心理咨询专业组织和社区市民学校、老年学校的作用,组织专业人员为老年人及其家庭成员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和相关知识培训,动员社区内志愿者特别是社会工作者,为老年人提供聊天、读书等志愿服务。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已经受到政府、社会及家庭等系统的重视,老年人的精神服务趋向多元化与规范化。
2.养老服务模式政策的优劣分析 2.1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优势 2.1.1理念上的与时俱进
北京市的养老服务政策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从老年人最关心的现实问题和最迫切的需求出发,为老年人提供多样化、人性化的服务。政策坚持以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个人自愿,构建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政策保障为主导、社会化运作为方向的养老服务体系。在当今多元的社会,仅仅依靠政府提供老年人的福利保障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因为受到财政资金、服务人员和工作效率等方面的限制,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要在政府的引导下促使整个社会投入力量。受我国文化传统的影响,大多数老年人倾向于在家中养老,因而居家养老是主流。因而居家养老政策不仅遵从我国的本土文化,也体现了与时俱进。将家庭、社区和社会的力量聚集起来,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不仅具有现实性而且有很强的可行性。
2.1.2构建了城乡一体化的养老服务体制
北京市的“九养”政策构建了城乡一体化的养老服务,打破了城乡二元的户籍限制,将城市社区和广大农村统一纳入养老服务的体系中来,使城乡老年居民均能享受到“九养”政策的服务。“九养”政策的城乡一体化表现在居家养老服务政策的各个方面,首先在养老券的发放方面,不论城市还是农村符合条件的老年人均可申请领取养老券。养老券的使用,使老年人能够专款专用,从根本上保障了老年人的饮食、日间照料等问题。其次,养老餐桌是为了解决老年人的饮食问题。整合社区活动中心、闲置房屋、餐饮企业的资源为城乡老年人提供健康合理的营养配餐,无论城乡均可以满足配餐、就餐和送餐服务。第三,托老所的建设也是城乡统一标准,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将托老所覆盖全市城乡社区(村),满足老年人的日间照料、文娱活动等需求。最后,在精神关怀、为老年人配备“小帮手”电子服务器、无障碍设施改造等方面也保证了城乡一致的标准。
2.1.3建立了有效的奖惩机制
“九养”政策明确了各项奖励和惩罚制度,有效的奖惩制度为居家养老服务政策的实施起到了催化剂和激发积极性的作用。为了弘扬尊敬父母、关爱老人的传统美德,在北京市开展万名“孝星”评选表彰活动。活动采取基层初选、逐级上报和两级表彰的方式,推选出10000名尊老、敬老、爱老、助老、孝老的“孝星”。此项活动引发了全社会尊老敬老传统美德的热潮,为居家养老服务政策的顺利实施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
为了提高签约服务商的工作积极、保证服务质量,北京市民政局联合八家单位制定了《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单位管理规定(暂行)》,以下简称《管理规定》。《管理规定》制定了服务单位的确定程序、监督办法和奖惩制度等,规范了签约服务商的服务行为。奖惩制度确定了市政府每年评选表彰一批优秀居家养老服务单位,并予以奖励;对不符合规范的服务商,签约部门终止协议,取消服务商资格,终止结算的惩罚措施;对服务单位定期进行工作指导与交流,宣传推广优秀服务单位的先进经验。明确的奖惩制度激发了服务商的积极性,保证了提供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2.2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不足 2.2.1政策实施标准的制定不够明确
北京市的“九养”政策是涉及多个部门协同管理、各个区县具体实施及家家户户的配合,因此是一个涉及多方的复杂系统。因而,保证政策的顺利实施不仅要有指导思想和意见,具体的实施细则更是一个好的政策能否贯彻到实践中的重要环节。“九养” 政策自从2009年实施以来已经经历了四年,从试点到全面推进,市民政局及残联等单位不断的调整策略和丰富具体细则,但仍然存在一些需要确定的标准。比如,“孝星”评选工作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缺乏客观的指标,基层的实际评选工作是根据平时的了解、推荐等传统方法得到的资料,未免出现不客观的问题。再如,优秀服务商的评选涉及16个区县的上千家服务商,因而很难确定标准,并且无法全程监督评选的服务商。还有一些上报材料各个指标拟定的合理性需要在实践过程中进一步改进,去除冗杂的指标、筛选出反映养老服务情况的指标。
2.2.2区县工作人员的专业化水平不足
“九养”政策采取属地管理的原则,发挥城乡社区(村)的资质优势,做好老年人的各项管理、服务工作,共同将辖区内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落实到位,但是在居家养老服务政策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区县负责居家养老服务的工作人员对文件不够熟悉,以致在做具体的工作中不了解工作程序,出现推迟、上报材料不准确等各类情况。其次,也有个别工作人员的思想觉悟不高,因此在工作中工作态度积极性不高,常出现拖沓、失误率高等情况。在具体的实施中,由于区县工作人员的能力和态度问题,不能完全将政策落实到位,工作的创新性不强、程式化。
2.2.3 精神关怀服务缺乏具体的计划
在精神关怀方面,“九养”政策的指导意见汇中指出,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主体、建立有效的动员机制和激励机制,优化配置社区公共资源和社会专业资源,形成市场服务和公益服务相结合的精神关怀服务发展格局。工作任务主要确定了四个方向,即开通“96156精神关怀服务热线”平台、举办精神关怀大课堂、设立心理服务站、上门关怀服务。虽然发布了指导意见,但是北京市的老年精神关怀服务还没有进入实行阶段,目前仍处在探索的时期。老年人精神关怀是一个可为的领域,需要在此基础上拓展工作范围、创新工作内容。目前的老年精神关怀服务大多数停留在表面文章,不够深入,不但不能给老年人带来心理慰藉,反而带来了很多的经济、人力物力的浪费。因而,系统的规划老年人精神关怀服务应列入工作日程,制定出符合老年人实际情况、可操作性强又有效果的策略。
2.2.4欠缺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估
“九养”政策实施以来,主管单位会按季度和收集各区县的报表,并对本的工作进行总结。但是,居家养老服务缺乏过程评估和结果评估,因而无法掌握政策的实施效果,不能了解老年人对这项政策的满意度。政策的实施效果如何需要通过评估进行反馈,从而对政策进行适当的调整。养老服务政策需要对整个实施过程进行检测,要求对工作过程的每一步骤,每一级的段分别作出评估,将关心的重点落在各个步骤和程序怎样促成最终的介入结果。评估的方法是了解和描述介入活动的内容。养老服务政策也需要对实施的结果评估,在工作过程的最终阶段进行的评估,包括目标结果和理想结果两个部分。目标是指介入要努力达到的方向,结果评估是检视计划介入的理想结果以及这些结果实现的程度及其影响。
3.提升居家养老服务水平的建议 3.1提高服务团队的专业化水平
居家养老服务政策的实施需要各方人才的加入,政府工作人员、专家、服务商、养老员等。因而我们需要从这几方面的人群进行专业化团队的建设。
首先需要对区县、街道及社区的工作人员进行工作培训,培训的内容包括学习文件精神、熟悉工作程序、理解各项工作的意义及内容、及工作数据的收集、统计和分析能力。其次,要建立一支稳固的专家团队,对专家团队进行有效的管理,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让专家能在养老服务中持续发挥作用。服务商方面的管理,需要更加精确的明确各个方面的规范,有量化的指标。养老员的工作关系到老年人日常生活的各个细节,而对老年人的服务需要很多专业的知识,包括心理学、护理知识等。因而,养老员的工作不仅仅是提供传统的照料,更需要专业化的知识为支撑,提供专业、有效的服务。
3.2建立一支社会工作的团队
社会工作的工作领域包括老年人社会工作,发挥社会工作在养老服务事业的作用,会对老年人事业产生举足轻重的作用。“九养”政策在制定、实施和调整的过程中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社会工作不仅可以在宏观上发挥整合、协调资源的作用,同时也可以在具体的实施中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建立一支专业的社会工作团队,需要确立社会工作者的身份,从社会工作者的考核、认证、培训到待遇上都有明确的规定。保障社会工作者团队的素质和待遇水平。
3.3政府培养和孵化合作机构
养老服务是一个大工程,仅仅依靠政府提供保障是不切实际的,受到经济和人力的限制,政府工作不可能事无巨细的触及养老服务的各个方面。因而,需要政府培养和孵化项目执行的合作机构。
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可以通过招标的方式筛选出适合的合作机构,在合作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沟通,调适彼此的工作和职责。在信任和熟悉的基础上,将工作的权重逐渐交与有资质的合作机构。政府可以对具体的实施机构进行监督和管理,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服务质量,还可以降低政府的压力,最终受益的是广大的老年人。
4.总结
1、家庭保洁方面(擦玻璃、墙面、地面、厨房、卫生间)、2、育儿服务专业(月嫂、育儿师、育婴师、催乳师)
3、家庭服务人员:钟点工、护理老人、医院陪护
4、空调维修安装、移机、冲氟、收售
5、管道疏通、专业防水除臭、除甲醛
6、太阳能、水电暖安装维修、水暖卫浴安装维修
7、专业修锁、开锁、配钥匙、宽带安装监控
8、专业搬家、空调家具拆装、钢琴工艺品鱼缸ATM搬运
9、送水、鲜花速递
10、美容美发、足道养生、针灸推拿
11、服装干洗、沙发、窗帘、汽车坐垫清洗
12、文体特长教育服务方面、培训音乐
13、地暖、油烟机、高空外墙地毯、皮沙发清洗保养
14、旧家电家具回收、家电制冷设备维修、礼品回收
15、汽车租赁行业
16、专业换纱网、隐形防盗窗,门窗、铁艺、不锈钢、铝合金加工
17、制作维修安装卷帘门、玻璃门、车库门各种门类
18、婚庆、庆典专业服务19、20、化粪池清理
21、家庭刮瓷吊顶、刷漆隔断、木装修贴墙纸、地面砖
22、大型专业设计、家庭装修、装饰公司
23、幼儿园
24、家庭整体厨房、壁橱设计安装套门口
25、眼镜配制维修服务
26、民营医疗机构
27、健康特色医疗门诊心理咨询
28、窗帘布艺制作
29、大理石工艺制作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了使本管辖区的孤寡、特困、空巢和高龄老人能够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根据上级有关政策和法律的规定,特制订**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章程。第二条.本单位的名称为**,地点为**。
第三条.本单位的性质是:以非营利的服务机构,致力于依托社区公共服务场所,打造老年人家庭式服务机构。第四条.本单位的宗旨: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遵守社会道德风尚,尊老敬老、以诚相待、真情沟通、服务周到。
第五条.本单位接受**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
第六条.本章程中的各项条款与法律、法规、规章不符的,以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为准。
第二章 举办者和业务范围
第七条.举办者:** 第八条.本单位业务范围: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家政服务、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精神慰藉、法律服务、助餐服务。
第三章 组织管理机构
第九条.**机构设立理事会和监事会,其中理事会**担任;监事会由**担任。
第十条.本单位的最高权力机关**,其有行使下列事项的决定权:
(一)制订和修改章程;
(二)选举和罢免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理事;(三)审议理事会的工作报告和财务报告;(四)决定终止事宜;(五)决定其他重大事宜。
第十一条.本单位设定的理事会由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及理事等组成。第十二条.理事会的职权是:
(一)执行**的决议;
(二)向理事会报告工作和财务状况;(三)决定设立办事机构和实体机构;
(四)决定副秘书长、各机构主要负责人的聘任;(五)活动策划、安排和执行;(六)内部机构的设置;(七)制定内部管理制度;
第十三条.本单位的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政治素质好;(二)在本单位业务领域内有较大影响;
(三)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最高任职年龄不超过
70周岁,秘书长为专职;
(四)身体健康,能坚持正常工作;(五)未受过剥夺政治权利的事处罚的;(六)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第十四条.本单位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任期为三年,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任期最长不得超过两届。因特殊原因需延长任期的,报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并经民办非企业登记管理机关批准同意后方可任职。
第十五条.本单位理事长为本单位法定代表人并不兼任其他团体的法定代表人。第十六条.理事长行使下列职权
(一)召集和主持理事会;
(二)代表本单位签署有关重要文件;(三)负责活动中心主要工作;(四)单位重大事项的决定。
第十七条.副理事长具体负责组织老年人活动中心的日常事务、及对外工作。
第十八条.秘书长是老年人活动中心主任领导总务工作的主要助手,具体负责管理老年人活动中心后勤工作。第十九条.监事会的职权是:
(一)对本单位服务人员违反法律、法规或章程的行为进行监督;
(二)对本单位的财务进行监督;
(三)对本单位服务人员服务态度、服务质量进行监督。
第四章 资产管理、使用原则
第二十条.本单位经费来源:
(一)捐赠;(二)政府资助;
(三)在核准的业务范围内开展活动或服务的收入;(四)其他合法收入。
第二十一条.本单位经费必须用于本章程规定的业务范围和事业的发展,不得在个人中分配。
第二十二条.本单位建立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保证会计资料合法、真实、准确、完整。
第二十三条.本单位配备具有专业资格的会计人员,会计人员必须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会计人员调动工作或者离职时,必须也接管人员办清交接手续。第二十四条.本单位的资产管理必须执行国家规定的财务管理制度,接受监管会的监督。资产来源属于国家拨款或者社会捐赠、资助的,必须接受审计机关的监督,并将有关情况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布。
第二十五条.本单位换届或更换法定代表人之前必须接受民办非企业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组织的财务审
计。
第二十六条.本团体的资产,任何单位、个人不得侵占、私分和挪用。
第五章 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
第二十七条.服务对象
服务对象为户籍在辖区社区内并常年居住的老年人。政府提供福利性服务的对象应符合以下条件:
(一)高龄老人(80 周岁以上);
(二)“三无”老人(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 养人);
(三)空巢老人(无子女或子女不在本城区居住);(四)丧失或部分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缺乏家庭照料且享受 低保待遇的老年人;
(五)有特殊贡献的老年人(曾获得市级以上劳模、部分重 点优抚对象等)。
以上服务对象,根据老年人家庭经济困难程度,经核实 批准后,分别明确无偿或低偿服务对象、有偿服务对象和志愿服务对象。
第二十八条.服务内容
(一)生活照料。提供日托、购物、配餐送餐、精神慰藉、家政服务等一般照料和陪护等特殊照料,完善便民服务网。
(二)医疗保健。建立老年健康信息档案,开展健康教育、疾病防治、老年保健、心理卫生、爱心护理等服务。(三)法律维权。通过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司法调整等形式,维护老年人在接受赡养、财产管理、婚姻保护等方面的 合法权益。
(四)文化娱乐。通过举办专题知识讲座、书法绘画等学习培训,开放图书阅览室和电子阅览室等形式,丰富老年人的 精神文化生活。
(五)体育健身。组织老年人体育健身团队,为老年人开展 体育健身活动提供场所和设施。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九条.本章程经**理事会议上表决通过。第三十条.本章程的解释权属**。
关键词:小组工作;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现状
(一)社区居民的身体健康状况及需求。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状况也在发生着变化,关注老年人的身体健康需求可以了解到他们希望社区居家养老能够提供给他们的服务。疾病产生的生理上的困扰,身体承受能力的下降,一些年长的人不喜欢过去的艰苦工作状态,甚至连生活都难以自理,他们需要照顾和更多地关心,他们生活在社区,希望依托社区,发挥社区的组织和照顾功能,为社区居民的身体状况提供一定的服务。
(二)精神需求。由于现在经济发展快,许多年轻人不想局限于在家,外出打拼远离老人,于是老年人独自居住,他们的心里产生了强烈的寂寞和孤独,心灵上的慰藉和精神上的情感寄托是他们的需求。生理上的变化使得老年人的身体比不上年轻的一代,他们心理产生落差,认为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角色发生了改变,心理上的接受能力跟不上时代的快速变化,而且也影响到老年人的独立和尊严。失去工作能力,家庭的主导地位发生变化,他们心里产生落差,他们也觉得自己已经不是家庭的支撑,得不到家庭的支持,这将压抑到自己的欲望和需求,因此解决精神上的需求是当务之急
(三)文化娱乐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老年人也不仅仅追求安稳的生活,他们也开始追求生活质量。在老年社区活动中心,丰富的娱乐活动的开展,还有社区学校为老年人提供相关的再学习服务,提高老年人对新生活的向往和对旧生活的留恋,扩大社交的范围,建立自己的社交网络,使精神生活得到充实,它不仅满足老年人对知识的渴望以及受尊重的需求,还可以使老年人发挥余热,参与社会发展,满足老年人的自我需求。
二、小组工作模式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一)介入途径。(1)直接式小组方法。专业的小组工作有不少方法,但是“直接式小组方法”更适用于老年人,它强调社会工作者通过小组活动,活跃小组气氛,等待成员互相更熟悉后,才进一步探索他们对小组团队项目及未来想要开展的活动的兴趣。所以,在小组活动的开始,尤其是第一次聚会时,社工应该先与1-2个成员玩一些热身游戏,促进成员之间的相互认识和理解并带给他们欢乐,改善团队气氛。(2)间接式小组方法。间接式的小组方法是指在社区居民逐渐熟悉和接受这种小组活动的基础上,小组成员间已经有了一定的接触逐渐的建立自己的关系网络之后,通过社会工作者专业的引导,让老年人逐渐享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工作作为老年人与社区、政府之间的传达者,通过引导内外协调沟通,为老年人争取资源,可以适当地介入老年人的家庭,缓和两代人的矛盾,为老年人构建和谐家庭出一份力。从而使老年人更好地安享晚年,促进和谐社区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小组活动过程分析
(1)熟悉的你,陌生的他。首先,通过社区居委会干部的帮助,在得到社区的同意后,争取到举办此次活动的机会。在大众社区,福荣城老年活动中心,开展一系列的小组活动。
通过社区居委会的宣传,征集到需要参加此次活动的12名老人。他们的年龄都在55周岁以上,生活可以自理,来自各个乡镇,语音带有各地口音,大多数是来县城帮忙照顾子女的孩子。在活动之前,我们通过收集相关资料,进入社区进行调查,为活动的展开做好了充分准备,选了一些以老年人他们的需求为主的小游戏。初次见面,大家都很眼熟,觉得有过一面之缘,侃侃而谈起来,也有的不知道是要来干嘛,独自在一边。我们把大家聚集在一起,让他们相互介绍,了解对方,由于他们语言差异,带有地方口音,平时大家也没这么正式的介绍自己过,途中大家还会因为某一句话而发出笑声,减少了初次聚在一起活动的尴尬。自我介绍结束之后,大家聊起了当年的工作生活环境,20分钟后,有几个老年人提出时间不早了,要去接孙子孙女放学,于是我们也加快了活动进程,最后让大家分享第一次参加这种活动的感受,活动结束。本次活动小组成员基本都参与,完成目标,由于活动内容比较单一,而且我们几个组织人员和老年人年龄相差太多,需要社区相关负责人的配合。(2)健康知多少。第三次活动针对老年人身体健康的发展状况,特意通过社区负责人,联系到大众社区卫生所的林医生和徐护士,邀请他们两个来参与我们的活动。林医生首先给大家普及了一些大多数老年人存在的一些身体疾病,给予了一定的养生和防范疾病发生的建议以及对于一些疾病的应对方法。现场也让成员们提问题,在线为大家解答。徐护士就为大家简单了讲解了护理方面的知识,现场还让其中一名老奶奶现场模拟,利用一些简单的器械,量血压、测心跳、测脉搏等等,一些小的状况在家里就能处理的简单方法。最后让老人们组成两人一组,对徐护士做过的简单的护理进行现场模拟。最后也对社区卫生所进行了宣传,不舒服就去卫生所,更是可以提供上门服务。希望卫生所能为社区的居民提供优质的服务,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奠定一定的硬件设施服务。(3)你眼中的我。第四次见面,大家都有了相对而言比较熟悉的关系了,来到活动中心后,就开始各自分享自己的事。也有谈到自己家庭的事,因种种原因家庭矛盾也逐渐产生等等。看到大家这种和谐的气氛也为之高兴。把大家聚集在一起之后,开始进行今天的活动。这次活动是让老年人对自己或者对他人有一个评价,以便于认识到自己在自己心中和他人心中的形象,正确认识自己,正确的心态对待老年生活。首先从某位组员开始,依次接着评价增加和他人。我们需要在活动中注重观察老年人的神情变化,看到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时的心情变化,做好记录。本次活动既让老人看到了别人对自己的夸赞也看到自己不足的地方,但是老年人很难改变自己的认知偏差,这就需要社会工作者的及时引导。(4)后会有期。通过之前几次活动了解到,活动结束后,小组成员之间还有更多的联系,比如小组成员邀约去逛公园、买菜以及去跳广场舞,还有些已经成为很好的麻友等等,很欣慰这就是活动带来的成果。这次活动把大家聚集在一起是对前几次活动的总结,以及老年人的感想分享。通过4个老年人一组,先各自在小组内分享,再通过在大家面前来分享。最后成员间也相互送祝福,感谢社区提供此次活动。
三、小组工作介入居家养老服务评估与反思
(一)不足之处。(1)活动准备不充分。在四川地区,社会工作的开展少之又少,针对于大众社区的实际情况,我们认识到活动的开展并没有得到积极的响应,大众社区居民对于这种小组活动没有足够的认识,甚至有些居民是排斥的,我们在社区宣传没有得到强烈的回应,并没有收集到很多的数据,因此小组活动的开展缺乏数据性的评估。由于人力资源有限,在走访社区居民的过程中,也只了解到一些居民的需求,没有完全的反映各种不同的老年人的需求,无法针对性的开展各项小组活动。总的来说,小组活动完成了基本的目标,但活动内容不够丰富。(2)对社会工作者的认知程度低。活动开展前,我们就预想到社区居民对社会工作者的认知度低,我们尽可能的从老年人的角度出发开展活动。在大众社区活动开展之后,确实大多数老年人实际上都不清楚我们社工是干嘛的,他们就以为我们是社区居委会的,但是社工在发达地区已经发展很成熟了,比如香港很多居民都觉得有苦难就找社工,他们就很信任社工,但在内地来说,社工事业发展缓慢,想要提高社工的认知度还需要经历一段艰难的历程。(3)社工的专业反思。对于我们几个还身为学生的社工而言,进入社区开展小组活动,首先都没有得到社区居民的热烈的支持,并且由于之前并没有太多的实践经历,我们专业不够扎实,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也不成熟,以致于并没有在根本上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进行针对性的调查和开展活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在发展过程中也没有进一步的缓和家庭矛盾与冲突。那么如何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把理论付诸于实践,是我们工作的困难和挑战。由此看来,应大力发展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满足社会工作事业的多元化发展需求。
(二)发展的空间。(1)做好活动充分准备,完善服务内容。活动前收集充分的相关资料,做好活动准备,比如通过社区的走访、上门访问或者是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资料,对资料进行分析,找出老年人的需求。通过对社区老年人的家庭情况调查,通过小组活动的开展,一定程度上缓和家庭矛盾,减小家庭养老的压力。活动后对活动进行评估,对活动的过程和效果的评估,通过评估了解到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的需求,分析老年人的参与活动的程度状况,帮助小组成员完成小组目标,使活动顺利的开展。了解到小组活动实施的结果,结合老人们的实际情况,为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奠定了扎实的基础。(2)做好宣传活动,提高服务质量。在社区做好大量的宣传活动,在社区做演讲、发传单、上门访问等等,都可以对社会工作的宣传起到相应的作用,从而提高社区对社会工作的认知度。社会工作者的介入,首先要了解社区居民的心理和生理上的需求,对他们的想法有相应的价值认同,坦诚地为他们服务,在他们的立场上考虑,从而实现真正的助人自助,进一步探索和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质量。同时结合自身地区的发展特点,进一步探索具有属于当地化管理和本土特色的服务模式,推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更上新台阶。(3)社工的专业反思。社会工作者是专业的,其专业的价值观和专业方法技巧会发挥他们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的重要作用。社工应注重关系的建立,加强与社区、政府、社会组织等各方面的沟通、互动和交流。上下联动多方协调,向下了解社区老人的不同需求,向上则向政府或者相应部门反应老年人的需求,以及时获得政府部门的支持和照顾。社工还应注意调动社区资源,整合并优化社区资源配置,建立互助坏的社区关系和多元化的社会支持网络,共同参与为社区为老服务,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 吴华.张韧韧. 老年社会工作[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 徐永祥. 社区工作[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现状
(一)社区居民的身体健康状况及需求。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状况也在发生着变化,关注老年人的身体健康需求可以了解到他们希望社区居家养老能够提供给他们的服务。疾病产生的生理上的困扰,身体承受能力的下降,一些年长的人不喜欢过去的艰苦工作状态,甚至连生活都难以自理,他们需要照顾和更多地关心,他们生活在社区,希望依托社区,发挥社区的组织和照顾功能,为社区居民的身体状况提供一定的服务。
(二)精神需求。由于现在经济发展快,许多年轻人不想局限于在家,外出打拼远离老人,于是老年人独自居住,他们的心里产生了强烈的寂寞和孤独,心灵上的慰藉和精神上的情感寄托是他们的需求。生理上的变化使得老年人的身体比不上年轻的一代,他们心理产生落差,认为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角色发生了改变,心理上的接受能力跟不上时代的快速变化,而且也影响到老年人的独立和尊严。失去工作能力,家庭的主导地位发生变化,他们心里产生落差,他们也觉得自己已经不是家庭的支撑,得不到家庭的支持,这将压抑到自己的欲望和需求,因此解决精神上的需求是当务之急
(三)文化娱乐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老年人也不仅仅追求安稳的生活,他们也开始追求生活质量。在老年社区活动中心,丰富的娱乐活动的开展,还有社区学校为老年人提供相关的再学习服务,提高老年人对新生活的向往和对旧生活的留恋,扩大社交的范围,建立自己的社交网络,使精神生活得到充实,它不仅满足老年人对知识的渴望以及受尊重的需求,还可以使老年人发挥余热,参与社会发展,满足老年人的自我需求。
二、小组工作模式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一)介入途径。(1)直接式小组方法。专业的小组工作有不少方法,但是“直接式小组方法”更适用于老年人,它强调社会工作者通过小组活动,活跃小组气氛,等待成员互相更熟悉后,才进一步探索他们对小组团队项目及未来想要开展的活动的兴趣。所以,在小组活动的开始,尤其是第一次聚会时,社工应该先与1-2个成员玩一些热身游戏,促进成员之间的相互认识和理解并带给他们欢乐,改善团队气氛。(2)间接式小组方法。间接式的小组方法是指在社区居民逐渐熟悉和接受这种小组活动的基础上,小组成员间已经有了一定的接触逐渐的建立自己的关系网络之后,通过社会工作者专业的引导,让老年人逐渐享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工作作为老年人与社区、政府之间的传达者,通过引导内外协调沟通,为老年人争取资源,可以适当地介入老年人的家庭,缓和两代人的矛盾,为老年人构建和谐家庭出一份力。从而使老年人更好地安享晚年,促进和谐社区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小组活动过程分析
(1)熟悉的你,陌生的他。首先,通过社区居委会干部的帮助,在得到社区的同意后,争取到举办此次活动的机会。在大众社区,福荣城老年活动中心,开展一系列的小组活动。
通过社区居委会的宣传,征集到需要参加此次活动的12名老人。他们的年龄都在55周岁以上,生活可以自理,来自各个乡镇,语音带有各地口音,大多数是来县城帮忙照顾子女的孩子。在活动之前,我们通过收集相关资料,进入社区进行调查,为活动的展开做好了充分准备,选了一些以老年人他们的需求为主的小游戏。初次见面,大家都很眼熟,觉得有过一面之缘,侃侃而谈起来,也有的不知道是要来干嘛,独自在一边。我们把大家聚集在一起,让他们相互介绍,了解对方,由于他们语言差异,带有地方口音,平时大家也没这么正式的介绍自己过,途中大家还会因为某一句话而发出笑声,减少了初次聚在一起活动的尴尬。自我介绍结束之后,大家聊起了当年的工作生活环境,20分钟后,有几个老年人提出时间不早了,要去接孙子孙女放学,于是我们也加快了活动进程,最后让大家分享第一次参加这种活动的感受,活动结束。本次活动小组成员基本都参与,完成目标,由于活动内容比较单一,而且我们几个组织人员和老年人年龄相差太多,需要社区相关负责人的配合。(2)健康知多少。第三次活动针对老年人身体健康的发展状况,特意通过社区负责人,联系到大众社区卫生所的林医生和徐护士,邀请他们两个来参与我们的活动。林医生首先给大家普及了一些大多数老年人存在的一些身体疾病,给予了一定的养生和防范疾病发生的建议以及对于一些疾病的应对方法。现场也让成员们提问题,在线为大家解答。徐护士就为大家简单了讲解了护理方面的知识,现场还让其中一名老奶奶现场模拟,利用一些简单的器械,量血压、测心跳、测脉搏等等,一些小的状况在家里就能处理的简单方法。最后让老人们组成两人一组,对徐护士做过的简单的护理进行现场模拟。最后也对社区卫生所进行了宣传,不舒服就去卫生所,更是可以提供上门服务。希望卫生所能为社区的居民提供优质的服务,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奠定一定的硬件设施服务。(3)你眼中的我。第四次见面,大家都有了相对而言比较熟悉的关系了,来到活动中心后,就开始各自分享自己的事。也有谈到自己家庭的事,因种种原因家庭矛盾也逐渐产生等等。看到大家这种和谐的气氛也为之高兴。把大家聚集在一起之后,开始进行今天的活动。这次活动是让老年人对自己或者对他人有一个评价,以便于认识到自己在自己心中和他人心中的形象,正确认识自己,正确的心态对待老年生活。首先从某位组员开始,依次接着评价增加和他人。我们需要在活动中注重观察老年人的神情变化,看到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时的心情变化,做好记录。本次活动既让老人看到了别人对自己的夸赞也看到自己不足的地方,但是老年人很难改变自己的认知偏差,这就需要社会工作者的及时引导。(4)后会有期。通过之前几次活动了解到,活动结束后,小组成员之间还有更多的联系,比如小组成员邀约去逛公园、买菜以及去跳广场舞,还有些已经成为很好的麻友等等,很欣慰这就是活动带来的成果。这次活动把大家聚集在一起是对前几次活动的总结,以及老年人的感想分享。通过4个老年人一组,先各自在小组内分享,再通过在大家面前来分享。最后成员间也相互送祝福,感谢社区提供此次活动。
三、小组工作介入居家养老服务评估与反思
(一)不足之处。(1)活动准备不充分。在四川地区,社会工作的开展少之又少,针对于大众社区的实际情况,我们认识到活动的开展并没有得到积极的响应,大众社区居民对于这种小组活动没有足够的认识,甚至有些居民是排斥的,我们在社区宣传没有得到强烈的回应,并没有收集到很多的数据,因此小组活动的开展缺乏数据性的评估。由于人力资源有限,在走访社区居民的过程中,也只了解到一些居民的需求,没有完全的反映各种不同的老年人的需求,无法针对性的开展各项小组活动。总的来说,小组活动完成了基本的目标,但活动内容不够丰富。(2)对社会工作者的认知程度低。活动开展前,我们就预想到社区居民对社会工作者的认知度低,我们尽可能的从老年人的角度出发开展活动。在大众社区活动开展之后,确实大多数老年人实际上都不清楚我们社工是干嘛的,他们就以为我们是社区居委会的,但是社工在发达地区已经发展很成熟了,比如香港很多居民都觉得有苦难就找社工,他们就很信任社工,但在内地来说,社工事业发展缓慢,想要提高社工的认知度还需要经历一段艰难的历程。(3)社工的专业反思。对于我们几个还身为学生的社工而言,进入社区开展小组活动,首先都没有得到社区居民的热烈的支持,并且由于之前并没有太多的实践经历,我们专业不够扎实,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也不成熟,以致于并没有在根本上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进行针对性的调查和开展活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在发展过程中也没有进一步的缓和家庭矛盾与冲突。那么如何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把理论付诸于实践,是我们工作的困难和挑战。由此看来,应大力发展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满足社会工作事业的多元化发展需求。
(二)发展的空间。(1)做好活动充分准备,完善服务内容。活动前收集充分的相关资料,做好活动准备,比如通过社区的走访、上门访问或者是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资料,对资料进行分析,找出老年人的需求。通过对社区老年人的家庭情况调查,通过小组活动的开展,一定程度上缓和家庭矛盾,减小家庭养老的压力。活动后对活动进行评估,对活动的过程和效果的评估,通过评估了解到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的需求,分析老年人的参与活动的程度状况,帮助小组成员完成小组目标,使活动顺利的开展。了解到小组活动实施的结果,结合老人们的实际情况,为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奠定了扎实的基础。(2)做好宣传活动,提高服务质量。在社区做好大量的宣传活动,在社区做演讲、发传单、上门访问等等,都可以对社会工作的宣传起到相应的作用,从而提高社区对社会工作的认知度。社会工作者的介入,首先要了解社区居民的心理和生理上的需求,对他们的想法有相应的价值认同,坦诚地为他们服务,在他们的立场上考虑,从而实现真正的助人自助,进一步探索和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质量。同时结合自身地区的发展特点,进一步探索具有属于当地化管理和本土特色的服务模式,推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更上新台阶。(3)社工的专业反思。社会工作者是专业的,其专业的价值观和专业方法技巧会发挥他们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的重要作用。社工应注重关系的建立,加强与社区、政府、社会组织等各方面的沟通、互动和交流。上下联动多方协调,向下了解社区老人的不同需求,向上则向政府或者相应部门反应老年人的需求,以及时获得政府部门的支持和照顾。社工还应注意调动社区资源,整合并优化社区资源配置,建立互助坏的社区关系和多元化的社会支持网络,共同参与为社区为老服务,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 吴华.张韧韧. 老年社会工作[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居家养老家庭支持服务】推荐阅读:
居家养老服务现状10-18
居家养老服务公司10-01
居家养老服务申请表11-03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规范实施细则06-15
凤山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实施方案09-10
珙县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的实践与探索09-13
集美区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实施方案07-07
居家养老知识库09-17
居家养老智慧管理平台10-31
居家养老工作总结示范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