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机构发展方案(通用8篇)
博爱医院20xx年迎新年联欢晚会——“欢乐点亮生活”或“新起点,新辉煌”或“博爱大家庭,快乐你最行”
二、活动时间:
20xx年1月X日
活动地点:
XXX
三、活动方式:
游戏:活动现场参与互动游戏,由主持人现场调动气氛。
员工表演:在活动中加入员工即兴节目,可以发放一些例如钥匙扣等小礼品。
抽奖:以当时桌数现定,如10桌,则设10个奖项,以桌为单位,奖品为旺旺大礼包,甘草杏一类成包小食品,调动现场气氛。
用餐:活动尾声,全体人员用餐。
四、流程:
1、xx分正式开始,热场音乐后,主持人宣布晚会开始。
2、首先有请院领导讲话。(用时10分钟)
3、由员工献歌(可以是合唱)开场(待定)(用时5分钟)
4、开始抽奖(调动气氛)(用时20分钟)
5、游戏开始(按节目表顺序,中间穿插员工献歌或者其它如颁奖节目,大约用时3小时)
6、用餐。(大约用时1小时)
7、约x点活动结束。
五、准备工作:
1、打印所有需要用的卡纸及所需配乐。
2、采购活动用奖品,道具及小礼品。
3、准备惩罚用酱油、醋、白酒、料酒、苦菇娘水、糖水、芥茉油、辣根等并在活动前调好10杯。准备道具:音响一套,麦克风2个,音响师1名,背景装饰,白板一个,白板笔2个,卷纸2卷,矿泉水瓶若干,蒙眼用手绢或毛巾,绳子要20米长,扇子,喷绘一个(联欢主题以场地背景尺寸为准)A4纸若干,卡纸20张,筷子3双,小柿子2斤,盘子3个,杯子10个,花1朵。
一、活动主题:
畅想xxxx,舞动管理
二、活动目的:
为展现公司的日新月异、蓬勃发展的良好风貌,打造广信文化品牌,加强团队建设,以更好的精神风貌迎接20xx年,铸造公司美好明天,公司工会特组织20xx年元旦晚会活动。
节目组织安排:
1)各公司、车间、部门在12月15日前报送节目到节目组(xxxx负责收集,记录报送时间);节目组负责12月28日彩排(xxxx等负责);
2)、评选受欢迎节目6个,每个获奖节目奖励300元奖金;其他节目每个可获得纪念奖100元奖金;
评选方法:由10名公司领导,10名xxxx分公司员工,10名xxxx分公司员工组成的评委组,节目结束后在选票上勾选受欢迎节目。现场由工作人员统计票数得出受欢迎节目,现场颁奖。(xxxx等负责评委组织、奖金准备、现场统计等工作)
3)、评选组织奖三个,每个组织团队可获得奖金200元,并可奖励月度绩效考核分3分;评选方法:根据组织奖评选表来评选:
①、节目报送及时性;
②、节目组织;
③、节目现场表现(服装、表现等,获得受欢迎节目奖加分);
一、闽侯县养老机构发展现状
由于人均生活水平不高,政府投入不足,缺少社会关注,闽侯县养老机构近年来发展低迷,目前正处在刚刚起步阶段。与之相反的是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自2009年开始,闽侯县老龄人口年均增加约6000人,以每年6%的比率递增,且均在13%以上,已远远高于国际上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7%的红线。2014年底,闽侯县总人口近69.5万人,其中60岁以上的占1 5.8%,约11万人,低保户10168人,五保户1439人。而目前该县已建成的养老机构仅4家,在建1家,正在审批的2家,主要以公立为主,私立养老院2家。
二、养老机构发展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一)入住意愿不强,入住率不高
受传统观念影响,生活尚能自理的老人多选择居家养老即与子女共同生活。对70人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6%的人选择居家养老,仅10人选择养老院养老方式,占14%;81.4%的老人因怕缺乏家庭温暖或因收费过高不愿意入住养老机构。闽侯全县养老机构床位共255张床,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仅2.38张。即便如此,入住率仍然不高。如该县某高档养老公寓目前床位为108张,目前仅有16个老人入住,入住率不足15%。该县某老年养老护理中心服务对象是无重大疾病生活不能自理、生活半自理与能够自理的老人,申请入住限制条件较少,但也未百分百入住。
(二)后期投入不足,营运难稳定
公办的养老机构在规划、财税、用地等方面都可以享受政府各项优惠的政策,但后期运营仍存困难。该县某乡镇公办敬老院就由于难以承担后期运营高成本而未投入使用。私立的养老院政府无投入,致使养老院难以发展,使得养老院发展缓慢,硬件设施、环境建设等也不够理想,盈利困难。如该县某养老公寓一年亏损10多万,该养老机构按工业用电交纳电费,每月电费高达1万多元。养老机构回报率低,盈利有限的问题普遍存在。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政府对农村养老机构建设重视不够,资金投入不足,缺乏长期有效的行业发展指导;另一方面是社会力量缺乏有效的扶持政策,对投资建养老机构兴趣缺乏。从而导致社会对养老院的投资热情低,资金短缺恶性循环。
(三)护理人员高龄化,专业水平低
护理工作强度大,又脏又累,且照顾的多是高龄、生活不能自理甚至痴呆的老人。“伺候人”的性质使得年轻人和专业护理人员大多是不乐意从事该项工作。聘用的大多是来自农村或下岗四五十岁以上的人员。文化水平低下,以初中、小学文化水平的居多。如该县某老年养老护理中心,除院长兼护士为大专院校毕业、一名护工为初中毕业外,其他均为小学毕业文化水平,服务人员缺乏专业的知识,日常除院长给护工们做一些简单的培训外,也未再进行专业的护理培训,因此工作人员素质不高,服务水平低下,多停留在简单生活护理阶段。
(四)设施简陋,功能单一
因为用地、资金等不足,基层养老机构普遍存在用地规模较小、缺乏足够的活动空间和绿化场地、难以满足服务功能需求、卫生设备条件差、医疗服务不配套等问题。如该县某老年养护中心是利用小区里的民房改造,未设置通道扶手及无障碍设施,入住老人上下楼十分不便。医疗服务不配套,看病、打针不方便,老人稍有病痛就必须得上医院治疗。
三、对策与建议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推行“公办民营”模式
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养老服务工作机制。全面推进“公办民营”养老机构运行模式。政府每年要安排一定数量的用地指标,用于发展养老服务业项目。缩减各类行政收费,并给予养老机构国家扶持发展服务业的相关税费优惠政策。要积极探索建立以需方为导向,政府直接补助入住养老机构老年人的新型养老补助制度,改善需方的支付能力,并促进民办养老机构竞争和发展。对于部分未投入使用的公办养老院设施和容量,以租赁、出让、委托经营、承包、参股等方式转给企业、社会组织或个人甚至外资等市场主体,由市场主体按照自负盈亏、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原则提供养老务。政府应从角色中解脱出来,为发展养老机构工作的引导者和组成多织者,更多地从政策制定、宏观管理、经验总结方面指导。对以前政府开办的养老机构大部分转为民营外,可以将条件突出的转为示范性、窗口式的养老机构,发挥它们服务、人才和设备方面的优势,作为骨干和辐射作用,促进公办养老机构有效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二)加大新闻宣传力度,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一方面针对当前社会对养老服务工作存在各类错误认识,以全社会树立积极老龄观、营造尊老敬老社会氛围为主要目标,以老龄重点工作、重大节日、重要活动品牌为载体,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广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老龄宣传教育实践活动;另一方面提高县级养老机构的人文服务水平,让入住老人有家的温暖,打消一些人对入住养老机构是“小孩不要、家人不理”的错误思想,推动县级养老机构养老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三)强化居家养老服务,带动县级养老机构发展
进一步挖掘社区资源,扩大日常照料服务,为老人居家养老创造好条件;完善和丰富各项社区为老人服务的内容和项目。跳出传统为老人服务的思路局限;面向全社会老人的生活需求,改善社区的医疗保健条件,充实各项生活服务内容,丰富社区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根据各个居家养老服务点不同情况,民政部门可以进行分类指导,探索适合农村的购买服务方式。对老年人口比较集中,条件成熟的社区,也可尝试引入社会力量发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引导专业化社会组织、家政和物业等企业和机构,加盟、参与、托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助洁、助急、助医等定制服务。培育一批政府购买服务的居家养老服务定点单位,支持其连片辐射、连锁经营、统一管理,特色品牌。
(四)建立多渠道培养人才模式,提高县级养老机构服务质量
一是加强与高等院校的沟通联系,建立人才培训和实践基地,健全多渠道引入专业人才机制,提升管理、康复、护理、营养、心理咨询等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二是加大投入,鼓励机构从业人员积极参加职业资格和专业技能的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的持证上岗率。
(五)民办养老机构要予以鼓励并支持促进其自身发展
养老机构要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加强发展,增加经济收入。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增加设施收入。设施完善的养老机构,要符合硬件的建设基础要求,如有老年人用餐、居住、购物、活动需要的基本场地。有些养老服务机构基础设备优越、地理位置独特,也可以为入住老年人亲戚朋友探访时提供餐饮、住宿、玩乐等服务,还可以为外地老年人的出游、度假、交流等提供合适条件。二是要增加特色服务的收入。老年人不仅需要物质享受的满足,还要有精神享受的满足,所以养老机构首先要改善老年人生活状况,另外还要增加老年人心灵慰藉的服务,比如推出糖尿病套餐等。并根据老年人健康状况开展送饭上门服务台,还可以在老年人生日或有特殊纪念意义的时候设计特别的庆祝方式,让老年人以合适的价格接受有偿服务。从调查中发现,70%的人认为养老机构缺少家庭温暖,所以增加特色服务是养老机构发展大势所趋。三是增加教育培训的收入。利用终身教育的理念,激发老人们学习热情,可以开展老年大学教育,设置培养生活情趣、提升生活品位的课程。
(六)借力养老服务业,推动县级养老机构发展
在2013年8月1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提出“把服务亿万老年人的“夕阳红”事业打造成蓬勃发展的朝阳产业,使之成为调结构、惠民生、促升级的重要力量”。“以事业促产业,以产业带事业,推动其良性互动,共同繁荣”是养老服务业的必然选择。县级养老机构可以围绕适合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开发有效配套服务产品,完善老年公寓等老年生活设施。借助培育养老产业集群的大趋势,加大县级养老机构有序发展。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程度越来越高,目前,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引起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如何应对不断加剧的老龄化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养老机构应运而生,且不断发展起来。尤其是县级养老机构,在农村养老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此,作者以福建省闽候县为例,通过对闽侯县养老机构多方位、多渠道走访,结合问卷调查该县10个乡镇近70名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相关人员,了解该县养老机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内在原因,作出了客观分析与思考,拟就此对县级养老机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供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决策参考。
关键词:养老机构;发展;趋势研究;天津市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1-0117-03
引言
本文立足于对天津市当前养老机构现状的问卷调查,被调查的养老机构遍及天津市16个区县共158家,通过口问笔填的方式获得了157份有效问卷;除养老机构注销、新增的情况外,此次调查率达到96.9%。如下表。
论文从文献回顾出发,结合相关理论,分析定量数据和定性访谈资料,详细描述机构的数量、规模、布局、性质方面的数据和发展状况,并针对目前机构存在的服务质量低下的问题,探讨与之相关的工作人员、入住老人、投资运营、制约因素等方面的状况,预测天津市养老机构发展趋势。
一、功能分析:养老机构在养老服务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有关养老机构的理论论述
1.个人——环境关系论:入住机构是个人与环境的相互适应。个人——环境关系理论解释了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的原因。环境并不是一种静止的背景,老年人从中获取他们所需要的东西,控制着能被操纵的东西,适应不能被改变的条件。(霍曼,1992)要达到个人与环境的适应的话,个人或环境必须改变。住进构造特殊、有人照顾的养老机构,是改变老年人的外部环境,以达到其适应状况的一项举措。
当老年人身心方面的损害达到比较严重的程度的时候,单纯依靠家庭的设施和照料,或者社区日托中心的照料已难以达到老年人所需要的水平。所以,入住专业化机构,是许多老人及其家庭在长期照料时期,特别是后期做出的必要选择。
2.连续性理论:专业服务能满足老年人人生连续发展的需要。个体在老年期需要保持以往生活的一致性。尽管个人或环境不得不改变,但任何改变只有取得老年人的同意、适应他们的基本情况,才能符合人生发展连续性的需要;否则,不良的改变会伤害老年人的心理、情感甚至身体健康。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是人生当中一个重大的变化,对那些身心脆弱的老年人来说更是如此。
提供良好的设施和服务,才能符合老年人的生命发展历程,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和愉快的情绪;反之,则会对老年人带来巨大的伤害。养老机构根据老年人特点已经进行了特殊的建构,并为老人提供各个方面的服务,因此在机构的环境中要求老人做出反应和改变的环境压力非常小。在这种情况下极易使老年人产生无聊、消极、被动的感觉,这时候,应该从专业方面加强老人的主观性和控制自我与环境的能力。比如有的实验尝试让老年人在机构内照顾植物或宠物,使得老年人的主动性和能力得到了大大的提升。(霍曼,1992)。
3.机构养老服务:一种准公共产品。养老服务具公共产品所具备的非排他性,但由于养老服务存在着的供需矛盾,所以养老服务同时具有竞争性和拥挤性,是一种准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的属性决定了养老机构所具有的社会属性以及政府具有承担养老服务的责任。一方面,政府有责任以财政投入的方式直接提供养老服务,尤其是在弱势老年群体的养护上;另一方面,政府有责任积极鼓励社会力量投入养老服务,促进养老服务社会化体系的建设。
4.机构发展:社会福利社会化。 “社会福利社会化”是指采用多元化和多来源的方法解决社会福利问题,将市场、企业和民间组织等纳入中国的社会福利的政策体系,用社会资源形成由家庭、企业、市场、非政府组织和国家共同组成的多元福利体系,以实现社会福利总量的最大化。
民办养老机构的出现正是社会福利社会化理论的最好实践。但是,在实践过程中,民办养老机构却面临着“社会化合作管理机制难以形成、社会化的筹资渠道匮乏、社会化的福利服务队伍成长缓慢三大困境”[1]。
(二) 养老机构在养老服务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1.机构养老在各个社会都不是主要的养老方式,大部分老年人还是居住在原属的社区或子女的家中度过晚年生活,接受来自亲属或外部人员的居家照料,只有部分老人,特别是需要长期照料的老人会入住机构接受照料。
2.除了为自理老年人建造的公寓之外,养老机构是长期照料服务连续体的组成部分,通常是最后一个环节;(霍曼,1992)其次,机构在收住无人照料的“三无”老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养老机构在养老服务体系中发挥着兜底的作用。
从系统论的角度来说,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一端是面向年轻老人的积极老化援助服务,另一端是为即将走完生命历程的垂暮老人提供的临终服务,两端之间是与老年人失能程度及需求相对应的环节相联结的环链[2]。因为机构服务较强的专业性和专门性,在老年人健康和认知严重受损的阶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据美国一项统计研究表明,有25%左右65岁以上的老年人曾在养老院中生活过一段时间。(霍曼,1992)在我国,养老机构目前也是为“三无”、“五保”老人提供供养服务的主要机构。
3.在居家和社区服务尚不发达、社会服务提供缺乏的现阶段,为数不多的养老机构发挥着社会服务的支撑作用,弥补了居家服务提供的不足;养老机构还将以其专业、技术方面的优势,作为居家、社区服务的示范,发挥技术的辐射作用,带动整个服务体系的发展。
二、需求分析:天津养老机构入住情况调查
(一)入住老人基本情况
当前养老机构的入住人员中,92%的入住者都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还有8%非老人入住者。60岁以下的非老年人入住者包括残疾人、儿童(孤儿和随父母居住在机构的儿童)、需要护理的患病人员、临时居住的拆迁户等。
总体来看,入住老人(60岁以上)的男女性别比例为0.88:1,总体基本平衡。但机构之间入住老年人的性别比例很不均衡,有的机构的男女比例低为0.22: 1,有的机构则高为7.8:1。虽然各个机构的性别分布状况不一,较多数机构的女性比男性多一些。
入住老人中有退休金的比例是较高的,占总人数的75.2%,有71.2%的机构其入住老人有退休金的比例在70%以上;拥有医疗保险的比例也是很高的,占总人数的81.3%,有67.7%的机构其入住老人拥有医疗保险的比例都在80%以上,大多数机构(77.9%)中自费老人的比例都在30%以下。
(二)医疗服务需求突出
被调查的老人中,大多是不能自理、半自理的老人,他们都具有不同程度的身心障碍,需要进行24小时护理,或者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某些帮助。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最多,占40.1%,普遍存在着大、小便失禁和患痴呆症的情况;占25.2%的半自理老人在吃、穿、行走方面都需要帮助;34.6%的自理老人身体状况比较好。有45.9% 的老人对养老机构的“医疗条件”最为关心[3]。在此次针对入住老人家属、居家老人的访谈中,所有人都主张发展医养结合形式的机构。
(三)专业化水平不高
居家老年人对机构当前的服务质量印象不好,根据此次的访谈,老年人中流行着对机构的这样一种评价:“如果两个人最好别去,如果一个人,能自理的时候可以去,不能自理了,不能去。养老院的管理不是正规的。”对当前机构的管理和服务,居家老年人的评价是:“管理不行,老人在床铺上拉、尿,不能及时给你换、护理。” “那不行,条件,一看那老头老大爷,脏脏呵呵的,到那去心情不舒畅。”居家老人期待 “正规,收费合理,人员专业。”的养老机构。其中,规范的管理和良好服务被放到了对机构期望的首位。
三、养老机构发展趋势探讨
基于以上对养老机构地位和作用的论述,以及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和期望,机构未来的发展应以专业化为导向,保持福利性质,加强外部监管。
(一)定位——政策支持的准公共服务机构
入住机构进行养老,对老年人和家庭来说是个重大的抉择,不仅因为他们要在思想上做好准备,而且还因为入住机构是一件需要花费大笔资金的事情。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入住机构有可能会是一个令人“倾家荡产”的过程。此次调查的数据证明,除了少部分的商业性老年公寓外,大部分的养老机构面向的是广大靠养老金生活的中低收入家庭,以及城市“三无”和农村“五保”老人。因此,养老机构应该保持其福利性,保证广大入住对象在合理的范围内支付入住费用,保持机构的竞争性,将机构建设成为具有政策支持的准公共服务机构。
准公共服务机构的性质,决定了服务对象具有非排他性,机构之间具有竞争性。需要政府在规划上予以考虑,进行公共资金的投入,制定并实施各种优惠,在一定情况下对入住对象予以补贴,并建立良性的运行机制以实现机构之间的合理竞争。具体来说,就是要投入资金为机构配备良好的设施,提供各种优惠条件以降低机构运行成本,并引导专业人员进入机构工作,对广大入住对象提供补贴,由此而达到机构服务质量的提高和维持合理的支付水平。
运行成本高成了当前机构运营发展中的一个重大制约因素。运行成本主要包括房屋租金、日常消耗、人员工资等方面,其中房屋租金占了很大一部分。有很多机构表示当前的负面影响和发展制约是缺乏房屋、地域或房屋租金太高。实际上,政府掌握着重要的资源——土地和房屋,如果政府能够为机构提供场地和房屋,而机构只负责组织运营、提供服务,那么运营成本就会大大地减少。中央和各地已出台了对养老机构划拨土地、为日常消耗提供优惠价格等方面的政策,当前的问题主要是落实不力。
(二)发展导向——加强专业化建设,提高和保证服务质量,辐射社区
1.重点建设护养型机构。伴随着生理方面的老化,老年人的自理能力减退及至丧失是一种客观现象;但老年人在还能够自己活动的时候,大多不愿意进养老院。根据老化的理论观点,还有我们实证调查的结果——入住机构的大部分是半自理、不能自理的老人。这种状况指明了这样一种发展导向:养老机构的服务应该重点帮助那些日常生活自理困难、身心健康欠佳的老年人群,未来的发展应重点建设为半自理、不能自理老人提供服务的护养型机构。
在护养型机构中,需要按照专业化标准来进行建造、装修和配备各种设施,规范管理和服务。这些设施和服务应该覆盖日常生活、康复治疗、保健锻炼、娱乐休闲、继续学习等各个方面。所以,针对不能自理、半自理的老年人,一定要优化设施,规范管理和服务。
2.逐步实现医养结合,配置各类专业人员。老年人群对于健康和医疗服务有着高于其他人群的需求,这种特性决定了养老机构服务内容的特性——健全的养老机构应该能够及时、便捷地为入住老人提供医疗服务,无论是利用其内设医疗机构或挂靠医疗机构。能否及时、便捷地为老人提供医疗服务是衡量一个养老机构是否健全的重要标准,也是服务对象选择机构时一个重要的考虑内容。
除了要逐步实现医养结合的方式,还要注意其他专业人员的配置,包括社会工作者,心理咨询师等。老年人的家属也意识到要丰富机构人员配置的问题,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养老机构,一般都能够提供及时、有效的医疗护理服务,专业人员队伍中一般都包括专业医疗护理人员和社会工作者。以芬兰的老人院为例,“老人入住前,先由护工与老人或其家属一起制订护理计划。每个护工最多护理3人,有专门的医生为老人服务。”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那就是对于目前已经进行医养结合的机构来说,由于其医疗机构级别的限制而使得设备、医保、处方权方面受到限制,不能提供老人所需的服务。比如徐先生所说的:“实际上,本身医养院做得已经很到位了……比如他现在想进CT,但是国家规定了,必须得达到什么程度才可以进CT。”究竟是应提高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的级别,还是在养老机构的布局上靠近大医院,值得进一步探讨。
3.建立细化的服务标准,规范机构内部管理和服务。要保证机构的服务质量,除了配备优良的设施、配置专业的人员、提供必要的服务外,还需要有一套科学、细化的服务标准,来指导和规范专业人员的服务行为,并为判定意外事件的责任归属提供依据。
我国现有的机构服务标准过于宽泛,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实践性和强制力,一些发达国家的养老服务标准涵盖从服务开始到收尾阶段的各个行为,具体到“老人的饮食速度、一口一次的量”的评估。(黄丽珍,2010)真正要做到对服务进行明确的指导和规范的话,必须参考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专业服务标准,对现有的制度进行细化、科学化、制度化,这样才能对服务行为进行有效的指导和约束,明确机构的职责,减少那些因为服务不规范、不到位而导致的意外伤害的发生。
4.以专业优势辐射社区。 在当前我国的养老社会服务体系中,养老机构成为服务的支撑力量,社区服务和居家服务的提供尚欠缺和正在完善。但是,绝大部分老人将要在家庭中养老,强烈地需要社区和社会能够提供必要的医疗护理服务和日常生活帮助服务。
养老机构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之后,已经具备了一些专业和技术方面的优势,并且对于一些成规模的机构来说,同时也具备组织和管理优势,能够提供更大范围的规范化服务。比如本市的鹤童社会福利协会,具有一套成熟、规范的运营体制,已经面向社区进行配餐、医疗和护理服务。
所以,在社区和居家服务尚不完善的阶段,应鼓励那些条件具备的养老机构扩大服务范围,进行外展服务,针对广大居家老人的需要,灵活地提供各种医疗护理和日常生活帮助服务;并为即将广泛建立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提供必要的服务指导和示范。
(三) 理顺关系,加强外部监管
1.建立监评制度。要从根本上提高和保证机构的服务质量,除了从机构内部加强专业化和规范化建设之外,还要在外部实施对机构的监管并对服务进行定期评估。在许多国家,养老服务业都是管制最严格的行业之一,需要有专门的机构来对养老机构从建立到服务的全程提出要求和进行监督,及时处理违规事件、取缔不合格的机构。
上文已经提出了需要在机构的服务过程中建立细化的服务标准来进行指导和约束,对于这套制度的实施还需要在外部有一个有力、专业的部门来进行审查和定期评估,才能保证服务标准的作用得到有效的发挥。因此,建立机构服务的监评体系需要有一个有效的实施机构,一套定期评估的制度,一个评估信息的交流和公布平台。
2.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与以往的养老机构服务体系相比,在新的养老机构服务体系中,各个主体的角色作用都将发生转变。政府的主导地位没有发生变化,但是所扮演的角色发生了改变。政府逐渐淡出“划桨者”的角色,而向“掌舵者”的角色转变,扮演政策制定、组织和规划、资源投入等角色。新成立的养老机构行业协会作为政府和养老机构之间的桥梁,成为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变的重要途径和载体,扮演着沟通、协调和监督的职能。养老机构成为独立的经营主体,民办养老机构与公办养老机构并存,并在市场上形成竞争。计划经济时期的单位在社会改革后退出了养老服务体系,并引入了市场竞争,各种社会力量,包括集体(自治)组织、个人和外资、社会团体以及慈善组织等以多种形式参与到养老服务中来。
目前,以上几方面主体的关系没有理顺,权责不明。政府没有完全实现其角色的转变,对养老机构的监管和评估缺乏专业性和有效性;行业协会的独立性不足,行政色彩过浓,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不同性质的养老机构之间没有实现公平、良性竞争。应该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专业和行业优势,将一定的权利交由行业协会,由其作为机构监评体系的实施机构,代替政府进行机构监管、服务评估、仲裁、评估信息发布等事宜。
参考文献:
[1]田北海.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困境与出路[J].学习与实践,2008,(6):78-84.
[2]蔡.城市日托养老需求分析[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118-125.
为进一步了解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永安街街道对辖区养老机构进行调研后,了解到制约中小微养老机构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居家养老观念根深蒂固。“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父母住养老院往往会与“不孝”二字直接挂钩,所以一般子女即使自己没有太多时间照顾老人,也不会选择将父母送进养老院。
二是普通居民缺少资金保障。目前,入住养老院的人大体分两种,一种是家庭富裕的人,一种是特殊困难家庭,尤其是特困供养人群里面的集中供养老人,这部分人的入院费用基本是国家和政府承担。一般的家庭,根本无力支付入住养老院的费用。
摘要:哈尔滨市社区养老服务的实地调研结果表明,哈尔滨社区养老服务的运行机制不健全,存在着社区对老年人日常生活照顾方面所提供的服务不足、社区医疗服务保健体系仍有待完善、社区为老年人提供的休闲活动内容单一等问题。为此,我们提出健全社区养老服务的法律法规、加强政府对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的投入及监督管理力度、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加速对老年服务业专门人才的培养等对策。
关键词:哈尔滨市;社区养老服务;养老服务管理
一、问题的提出及调查研究
哈尔滨人口年龄结构1997年开始进入老龄化发展阶段。2000年底,哈尔滨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99.2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0.62%。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哈尔滨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113.9万,占总人口的11.69%。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口为75.6万人,占总人口的7.75%;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年人口为12.5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0%以上。哈尔滨市老龄化程度高于11%的全国平均水平。据预测,按照每年3%的增长速度,2010年哈市老年人口将达到130万人,2020年达到170万人,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重。
面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我国传统的以家庭养老为主的模式已不能很好的承担养老重任,在社会经济条件有限的情况下,社会化养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也不可能取代家庭养老。因此,社区养老服务作为社会养老与家庭养老的一种辅助方式就应运而生。然而,作为一种新的养老服务方式,社区养老服务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亟待解决。在此,作者通过自己在2007年6月至9月在哈尔滨市的实地调查研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希望能为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提供借鉴。
这次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了哈尔滨市常住人口中60岁以上的样本156个,运用问卷调查法和深度访谈法对这些样本进行了调查访问。共发放问卷156份,回收150份,其中有效问卷为145份,回收有效率为92.1%。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老年人养老需求调查,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二是目前哈尔滨市社区养老服务供给状况调查,包括物质帮助、生活照顾、精神慰籍、生活娱乐服务等内容。资料回收后, 对问卷了进行统计和相关性分析。
二、哈尔滨市社区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由于哈尔滨市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因此社区养老服务的运行机制不健全,服务内容有限。
(一)社区提供的服务项目少,服务质量不高
在此次调查中,当问及“社区是否提供诸如居室保洁、代换煤气、入户洗衣、日间照料、健康保健、精神慰藉等服务”时,有42.3%的老人反映社区内没有向老人提供大部分生活服务,另有29.2%的老人回答不知道有没有服务,只有20.7%的人反映社区内有这种向他们提供日常生活服务的项目。在问到“对目前已有的服务效果是否满意”时,48%的老人回答“不满意”,31.2%的老人回答“服务水平一般”,只有20.8%的老人回答“满意”。目前,从事养老服务的大部分是一些下岗人员,他们没有通过专业的培训便上岗就职,缺乏专业的老年养老服务知识和技能。这不仅影响了老年服务的质量,也制约了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此外,社区养老工作还需要大量志愿者支持,志愿者队伍不仅能充实社区服务队伍,还能使社区服务的水平提高。通过与被调查老人的访谈,有近82%的老人表示只要服务价格低廉,服务全面,就希望接受服务。这既说明了目前在社区养老服务中日常照顾服务的缺失,也表明了老年人对这种服务的需求和潜在的巨大市场。
(二)社区医疗服务保健体系仍有待完善
在问到“自己所在的社区内有向他们提供较为专业的医疗服务诊所”时,只有不到43%的老人反映自己所在的社区内有向他们提供较为专业的医疗服务诊所,51%的老人反映看病的地方远,就医不方便。当问到“社区诊所里看病有无优惠”时,其中约有75%的老人给出了否定性的回答。当生小病时,有68.3%的老人选择到正规的大医院看病,只有27.2%的人会就近去社区的诊所。当问到“高龄老人和行动不便老人是否接受过医生上门服务”时,只有12.5%的老人回答“接受过”,有61.9%的老人回答“没接受过”。从调查中还可以看出,哈尔滨的社区医疗服务体系还处于初建阶段,医疗的基本设施还不够完善。
(三)社区为老年人提供的休闲活动内容较少
在问到“平时有哪些休闲活动”时,有40.6%的老人回答主要的休闲活动是下棋或打牌,有24.5%的老人选择与他人谈话聊天消磨时间,另有18.3%的老人则喜欢独自活动,只有16.6%的老人经常参加社区老年活动中心的活动。在问到“社区提供的休闲活动项目有哪些”时,有46%的老人回答主要的休闲活动是唱歌或打牌,有21%的老人回答登山。在问到“对社区提供的休闲活动项目是否满意”时,43%的老人表示“满意”,45%的老人回答“一般”。从这些调查数据中我们可以发现大多数老人在社区的休闲娱乐活动内容比较单一,社区缺乏必要的组织。
之所以会出现以上的问题,一是因为社区养老的政策法规不健全。我国虽已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护法》,但在对老年人的养老服务方面缺乏政策法规的相关规定;二是城市社区基层机构资金不足。在本次调查中发现,上级政府每年向每个社区只拨大约五万元左右的办公费,基本上没有老年服务专项经费。社区资金的不足使社区老年服务业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三是专业工作人员人数不足。人力资源是推动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社区负责养老敬老服务工作的人,绝大部分没有进行过专业教育或没有接受过相关培训。这不仅影响了养老敬老服务工作的质量,也制约了社区养老事业的发展。
三、解决社区养老服务问题的对策
针对当前社区养老服务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去解决。
(一)健全社区养老服务的法律法规
加强养老保障的法制化,使社区养老工作有法律法规可依可循,这不仅是开展社区养老工作的需要,更是整个养老保障体系的要求。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对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下的社区养老的职责和要求做出规定,城市的不同社区,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适当调整具体措施。但是各相关部门的工作务必要落实,务必要有法律的制约和监督,应加强法制建设,进一步完善有关社区养老服务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和监督力度,依法处理和打击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的不法行为,维护和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二)加强政府对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的投入及监督管理力度
政府应加强领导,在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业的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社区养老是由传统的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的过渡形式,在本质上是社会养老,因此,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业应是政府行为,各级政府都应高度重视这一事业的发展,将社区养老问题纳入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进一步加强社区养老事业的领导,并保证每年给予政策上的支持拨专款用于社区老年服务事业的发展和相关的建设。此外,还要增强社区自筹、机构投资和社会捐助,从多方位多层次资金筹集。
(三)引人市场竞争机制
改变传统的认为养老主要是义务性服务和福利性服务的观念,将市场竞争机制引人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逐步建立起由政府宏观管理调控、社会中介组织经办运作、社区养老服务机构自主经营的管理体制。只有形成按市场规律运作的新的发展机制,才能使社区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具有生机和活力。
(四)加速对老年服务业专门人才的培养
对现有养老服务机构的服务人员进行职业培训,加强对其职业道德、责任感和荣誉感的培养。同时,国家有关职能部门要制定老年服务职业资格标准,加快养老服务事业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有条件的院校可设学位培养老年学高级专门人才,以便为社区工作输送更多的专业人才。要提高社区管理工作水平,制
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趋势,补足农村养老服务短板,提升农村养老服务质量,推进农村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多样化、专业化发展,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通过加大投入,整合资源,完善设施,拓展服务,推动政府购买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初步建成以农村居家养老服务(日间照料)中心为主体、多种社会力量参与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到2021年底,农村互助式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100%,基本满足农村养老服务需求。
二、工作要求
1、明确设施供给。按照“因地制宜、完善功能、突出成效”的原则,加大设施供给,一是要精心选点。重点选择交通要道、旅游景点、人口聚集及老人儿童较多的农村社区优先选点布局,各乡镇利用村委会、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农家书屋、闲置学校、祠堂、修缮好的古建筑老屋、老年活动中心等资源,在建制村或较大自然村因地制宜配建互助养老服务设施;二是要完善功能。按照省民政厅“四助五有”的要求进行建设,即:助餐、助安、助医、助娱;有场所、有设备、有经费、有队伍、有制度,有条件的还要配备老人休息室或健身活动室(场),并安排专职人员做好管理和服务工作。三要推进医养结合。依托智慧百乡千村健康医养扶贫工程,培育和推广热敏灸等中医理疗保健特色服务;推行医疗卫生机构与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合作机制,在有条件的村卫生室设立居家养老服务站,建立“医”“养”一体化服务;不具备将居家养老服务站设立其中的,与当地已建立的村卫生室签订全方位、全天候、全过程服务协议,建立“医”“养”深度融合,为农村特困、失能、失独、高龄老人设立“家庭病床”,使老年人在居家和社区养老中获得方便、快捷、可及的医疗卫生服务。
2、明确资金保障。为有效推进农村居家养老建设,建立健全补助制度。对按规划按标准新建的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给予一次性建设补助,提供配餐的视其投入情况经验收合格后,每个点按照不超过10万元的标准予以补助,并鼓励乡镇(村)打造各具特色亮点村和示范点。
建立居家养老运营补贴制度。对已建成且提供助餐的运营站点,由民政和财政建立运营考核办法,经考核验收合格的,提供每天2餐助餐的,给予每个站点每年2万元运营补贴;提供每天1餐助餐的,给予每个站点每年1万元运营补贴。
3、明确服务内容。以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和文化娱乐需求为重点,突出解决好居家老人急需的用餐或送餐、应急援助和安全保障、基本医疗和精神文化等基本服务需求。积极拓展远程教育、远程医疗、体育健身、精神慰藉、法律咨询等服务,服务内容可根据各地实际先易后难,逐步推进。
4、明确保障对象。主要保障六类人群享受政府补助,对象为具有XX户籍的60岁以上失独困难老人、60岁以上优抚军人、70岁以上低保家庭中的老人、70岁以上散居特困老人、70岁以上经济困难空巢(独居)老人、80岁以上高龄困难老人六类老年人。对70岁以上有助餐需求的农村留守老人,给予关爱帮扶。
5、明确政府补助。六类人群助餐补助,由政府向服务企业,社会组织对六类人群购买服务,按照城市每人每月550元、农村每人每月400元的助餐标准,由个人支付50%,不足部分通过运营补助等多种途径解决,有条件的地方也可对六类人群实行全免费;对六类人群给予助洁、助浴、助安等服务补助,按每人每月50元的标准落实。鼓励各乡镇在确保六类人群的前提下,探索广泛普惠、可持续的助餐群体和助餐模式;农村其他有服务需求人群(含留守妇女、留守儿童),按照自愿自费原则,提供助餐、助医、助安服务。
6、明确运营模式。结合行政村管辖范围、农村老年人口分布等实际,探索可复制、可持续的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发展模式。社会化运营模式。由乡(镇)、村提供服务场所并按要求改造,无偿交由有实力、有情怀的养老服务企业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村级组织自营模式。由村委会主导,组织设立村民理事会、老年协会等社会组织承接助餐等服务项目,探索采取爱心企业冠名共建,社会公益组织定点帮扶,设立敬老慈善援助基金等多种方式帮助助餐等服务项目的顺利落实互助服务模式。在老年人口相对分散或空心村设立互助点,按照“就亲、就近、就便”原则,建立由党员干部、热心村民及社会爱心人士组成的志愿服务队伍,实施结对帮扶。
7、明确自愿服务。充分发挥村委会作用,在上门推介、共享老人信息资源、培育友善睦邻环境等方面提供合作,助力居家养老企业市场摸底、初期运营、发展壮大。组建乡、村两级为老服务队伍,乡(镇)级服务队伍结合“送文化下乡”活动,在辖区内组织和指导老年人开展文化娱乐活动;村级服务队伍主要针对辖区内留守空巢老年人实施日常探视巡访服务,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志愿服务。建立健全基层老年协会,发挥其在为老服务中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作用,引导低龄老年人、健康老年人与留守老年人开展“一对一”帮扶活动。
三、工作步骤
(一)开展试点(2019年12月前)。
各乡(镇)完成农村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布点规划,因地制宜开展农村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到2019年12月,各乡(镇)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村级居家养老服务站覆盖率达到25%以上。(二)完善提升(2020年1月—2020年12月)。
及时总结典型经验、做法,形成可持续、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成果,在全县范围内推广,引领和带动全县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发展。到2020年底,各乡(镇)农村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新增50%以上。(三)全面推广(2021年1月—2021年11月)。
推进农村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上档升级,确保在农村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完善、养老服务专业组织培育、各项扶持政策落实等方面达到预期目标。力争到2021年,全县农村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100%。(四)检查验收(2021年12月)。
2021年11月底,全面完成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建设任务,组织对各项工作任务成效进行检查验收。四、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组织部、民政局、财政局、卫健委、发改委等部门及各乡镇乡镇长为成员的农村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推进工作领导小组,明确相关部门职责,统筹推进农村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工作。
2、加强经费保障。按照“政府补助,个人支付,社会参与,灵活运营”的原则,将农村居家和社区养老建设补助和运营补贴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予以足额保障。引导民间资本、公益慈善资金、农村集体经济收益、城乡闲置资产和资源支持农村养老服务发展。鼓励爱心企业、社会团体和乡贤捐资助老。
3、加强调度考核。将各乡镇农村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列入各乡镇年终综合目标考评。各乡镇要将农村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列入乡镇的重要工作内容,由乡镇主要领导抓落实,并按时序进度推动工作任务的完成。民政部门要加强对乡镇农村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督查,并定期予以通报。
附:相关单位职责
附件:
相关单位职责
组织部:借鉴新余“党建+頣养之家”发展经验,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作用,搭建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的工作平台。
民政局:负责牵头制定和落实农村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相关政策,推进农村养老服务补短板工作;协调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督查调研等工作。
财政局:负责统筹安排农村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经费,制定资金发放和管理政策,加强资金监管。
卫健委:负责指导乡(镇)卫生院和有条件的村卫生室拓展居家养老服务;规范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医疗、护理和康复服务项目。推进老年养护、康复服务进家庭。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签约服务机制,督促建立巡诊制度。
发改委:负责指导制定全市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发展规划,优先支持农村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项目申报。
人社局:负责完善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的培养、使用、评估和激励机制,为每个居家养老服务点提供1个公益性岗位。
市场监督管理局:负责指导制定地方性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管理、服务、老年人评估等标准,指导和监督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机构配餐食堂、送餐点做好饮食安全工作。
教体局:建立在校学生志愿服务队伍,定期开展居家养老志愿服务。
消防大队:指导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消防设施建设,定期组织消防安全知识讲座、消防安全检查和演练。
目前,中国养老机构的发展远远不能适应老龄化的需要,机构养老服务的总体供求之间呈现严重失衡的状态,严重地制约了机构养老事业的快速发展。
1. 老年人对养老机构服务需求大、增长快、要求
高与全社会养老机构数量少、质量差、增速慢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据估,目前中国每9人中就有1位老人,到2050年,每3~4人中就将有1位老人,养老机构与设施严重匮乏。截至2005年底,各地建有各级各类养老服务机构近39 546家,床位149.7万张,收养老人1 102 895名。仅就床位数来讲,刚刚超过老年人总数的1%,较之于国际社会通行的5%~7%的比率相差甚远。[1]尽管这几年我们大力发展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和场所,兴办了7 898所社区服务中心,“星光计划”也建起了近3万个“星光老年之家”,又增加几万张社区的养老床位,但与巨大的老年人院舍服务需求比起来,还属杯水车薪。许多贫困、边远地区及靠民间力量创办起来的养老机构囿于经费短缺、资源不足等方面的限制,服务内容不丰富,显得相对单调、贫乏,与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服务需求也有较大的差距。
2. 养老机构服务对象的市场化定位单一,使得
机构服务与最需要机构长期照料护理服务的老人支付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由于目前缺少相应的法律规范以及缺乏政府的支持,众多养老机构在收住服务对象时更多地运用市场法则和市场定位,使得中国的养老机构住养服务出现了一种与社会福利和社会公益法则相悖行的现象:一方面是大量需要机构住养服务的介助或介护老人因支付能力不足住不进来;另一方而却是许多高收入但身体健康的自理老人占据了大量床位,在本该属于调节社会公平的国民收入二次分配中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不公平。
3. 养老机构住养老人对照料护理的专业化服
务需求与机构中专业护理人员严重不足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老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技能和生活能力不断退化,各种常见病、多发病以及老年性疾病越来越多,生活自理程度越来越低,对长期照料和康复护理等方面服务的依赖性需求越来越多,尤其是最需要长期照料护理服务的失能老人。因此专业化的机构住养服务应是他们的最佳选择。机构收住此类服务对象,需要专业化的护理照料,服务过程中各种专业知识、手法、技巧必须有充分的应用和体现。但是,目前中国养老机构服务队伍的专业化建设状况与失能老人的专业化养老服务需求存在着巨大的反差。养老机构的专业服务人员严重短缺,现有的专业人员数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截至2005年底,全国的养老机构服务人员仅30万人,其中有职业资格的只有2万人。在发达国家,按照3名入住老人需配置1名专业服务人员计算,其养老机构服务人员的数量占老年人口比重最低不少于1%,而中国目前只有0.28%,缺口巨大,与上千万失能老人的潜在需求相比无异于杯水车薪。
4. 养老机构规模较小,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大
部分民办养老院由于资金不够雄厚,无力购买商品房或自己建房,租赁的场地过小,建筑内部设计不符合专业规范,没有户外活动场地。多数民办养老院面积较小,设施不配套,人员的培训也跟不上,无法形成规模经济。同时机构拥有的员工数量少,养老院职工人数最多的也只有20人左右,50%的养老机构的员工人数不满10人,平均拥有员工数为10.1人。如果将临时工排除出去,养老机构从业人员的拥有量更为有限,平均仅为4.1人,一半的养老机构其正式人员不超过3人。这种人员配置必然会使得养老院中必要的技术分工无法形成,必须一人身兼数职。[2]养老机构服务等级的提升不只是简单的硬件投入,或者服务态度的问题,老年人是社会中较为特殊的弱势群体,老年人不仅需要经济上的供养、生活上的照料,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慰藉。养老机构的管理、运作都需要专业的从业人员。养老机构由于不能提供正式编制,专业人员很难引进;另一方面,即使引进了也非常不稳定。一些敬老院为降低运行成本,主要工作人员是一些农村无业妇女、下岗或退休职工,人员流动频繁,整支从业队伍实际是由一批又一批的“新手”组成,养老机构的发展缺乏基本的人力资源条件。
5. 养老机构缺乏“家”的感觉。目前,养老机构
的服务方式、管理水平等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它不是根据每个老年人的具体需要来提供服务,而是根据制度和工作程序要求机械运转,相对来讲比较缺少个性化和人情味。中国的大部分养老院的基础设施不能满足老年人晚年生活的需要,机构建设和活动安排单调,形成严重的形式主义。养老院的相对封闭性使老年人的心理更加孤独,容易产生一种被家人和社会冷落的孤独感和忧伤感。集中宿舍式的生活使老年人缺乏自主性。如果有替代性选择,大多数老人是不愿意去养老院的。对他们来说,熟悉的生活环境,亲情的慰藉和相对私密的个人空间都是很重要的。
二、中国养老机构发展的政策建议
养老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最重要的还是通过社会的力量化为一种全社会的行为,政府应发挥主导性的作用,关注和重视老年人问题,把老年人问题纳入公共政策中,通过制定和落实一些政策措施,以体现党、政府、社会对老年人的关心、爱护和帮助。“十一五”期间应继续加大对养老机构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研究制定加快养老机构发展的扶持政策,强化养老机构发展中政府的责任。同时全社会的人们都应该积极地关心、参与、支持和兴办养老服务机构,在全社会形成关心老人的良好风气。试想一个关心老人蔚然成风的社会,今后自己也必将从这种美好的社会风范中得益良多。[3]
1. 政府应该加大投入力度,解决目前养老机构
面临的资金短缺、设施不齐、配备不全的困境,改善其落后的面貌。政府要建立制度化的养老服务投入机制,逐年加大各级财政对社会力量举办养老机构的基本建设性补贴份额,而且要对建成的民办养老机构视服务开展情况给予适当的运行经费补贴,还要根据收住照顾的服务对象的经济支付能力,制订不同的补贴标准分类补贴相应的服务费用。在目前还缺少社会力量参与兴办的地区,政府则须全力担负起养老机构建设和服务保障的责任。
2. 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促使人们观念的转
变,纠正一些不正确的认识。由于中国“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在一般老年人的思想中根深蒂固,有子女的老人若采取社会化的养老,会产生被子女遗弃的感觉,从而造成两代人之间的隔阂。因此,要加大政府的宣传力度,使老年人正确地看待并积极地接受机构养老。要在全社会加强“关心老人就是关心我们自己”的基本观念,增强人们对人口老龄化的认识和养老问题的关注。通过政策的鼓励、优惠和政府的资源分配与资助,提高养老机构的社会收益和影响力,积极培育发展、规范管理各类养老服务的社会团体、服务组织等非营利机构及服务性企业,不仅新办的养老机构交给社会力量办,而且把原来公办的养老机构更多地交给社会中介组织和非营利机构去办,交给市场和企业去办,真正做到发展增量,盘活存量。这样才能促进统一、公平的养老服务市场的形成,使多种经济成分举办、多种服务形式并存的养老服务机构在平等竞争中获得新的更快的发展。[4]
3. 建立资质评估系统,加强养老服务机构的管
理。养老的优劣标准是能否保证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能否保证他们身体健康,这取决于良好的医疗保障、有效的护理制度。国家要建立一套包括建筑设施、卫生条件、服务水平、管理能力在内的资质评估认证标准,明确管理认证机构,对养老服务机构进行资质认定和监管,使老龄产业发展规范化、标准化。具有资质的养老机构可以享受国家的相关优惠政策,坚决取缔不具资质的养老机构。
4. 加快养老机构的专业化建没,最重要的就是
加快服务队伍的职业化建设步伐,解决养老机构服务人员素质不高的问题。养老机构特殊的服务对象决定了工作的复杂性,尤其在养老机构中,工作人员会经常因为目睹自己服务的老年人死去而产生额外的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因此,短期内要对现有养老机构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心理辅导;长期来说,国家要设立专门的养老护理人员教育,护理人员要通过院校培养、在职培训等多种途径,使养老服务的工作人员都成为掌握专业社会工作知识和服务技能的专门人才。在此基础上,我们再努力把专业社会工作者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和职称评聘体系建立起来。[5]
5. 加强养老机构的规范化建设,要对养老机构
的建设和服务等诸方面都研究制定出一套完整的标准和规范体系,加强政府的检查监督,使之在建设时按照程序申报审批和筹备建设,建筑施工过程中严格执行各项标准,建成开业后则要严格遵守各类服务规范,严禁各行其是,另搞一套,危害入住老年人的合法权益。要结合多种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的状况,加强老年人服务指标体系的研究和建立,提高整个为老服务机构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规范。加快研究制定养老服务机构人身意外伤害事故的处理办法,为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和养老机构的利益提供基本依据。要发动全社会都来积极参与老年福利事业的规范管理和规范运作,认真研究制定一些标准和规范,并在实践中认真地加以落实。
6. 加快制定并全面落实支持养老机构发展的
法规和政策,抓好督促检查,促进全面落实。目前中国没有专门针对社会化养老方面的法律规定,使得从事社会养老的福利机构在接受社会老人养老的同时,越来越感到更多的困惑。养老机构特殊的服务对象决定了工作的性质和内容也是极其复杂和特殊的,一是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其生理和心理发生了改变,生活中常常会发生意外跌伤、骨折、外跑、烫伤等意外事件。一旦发生意外,家属不仅不能理解,而且将所有责任推给养老机构并提出无理赔偿,更有甚者趁机钻空,以老人作为赚钱的资本;二是一部分老人因入住养老机构后干扰其他老人的正常生活,影响了其他老人休养的初衷,不再适合继续居住养老机构,养老机构按照老人入住时签订的协议给予退出处理,但家属往往不配合,即使采取诉讼途径,法院也不可能对一个老人强制执行。人口老龄化使老年人必将进入养老机构养老,养老机构一旦遇到以上的困难,无法依据现有的法律法规来为自己争取权利。[6]因此,做好有关法规的制定和落实工作非常必要,也是主管养老问题的政府部门急需思考和解决的课题。
摘要:养老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应通过社会的力量化为全社会的行为,政府应发挥主导性作用,关注和重视老年人问题,把关怀和爱护老年人纳入公共政策中。
关键词:养老机构,老龄化,政府
参考文献
[1]张昆玲,张红娟.探讨养老模式,构建和谐社会[J].科学之友,2006,(5).
[2]梁鸿,程远,于娟,周莹.养老机构发展主要问题及公共福利政策建议——浦东新区案例研究[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3,(1).
[3]陈桂香.传统孝文化对当前城市养老的意义及其重构[D].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6,(8).
[4]林红.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扶持及规范.[J].行政论坛,2006.
[5]孙毅,朱书翠.养老机构对养老护理员的要求[J].中国民康医学,2007,(1).
关键词:成都;养老机构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所得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1776亿,占人口的1326%,而作为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成都,截止2014年度,成都市拥有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492847人,占成都总人口的206%。养老负担极其沉重,为了更快实现“老有所养”的宏伟目标,加快构建养老保障体系和发展养老产业势在必行。然而,成都市当前养老机构的设施管理和老年人的需求还存在极大差距。
一、成都市养老机构发展的现状分析
由于气候环境和地理位置的优越,成都被公认为是安度晚年的最好选择。根据数据显示,截止到2014年年底,成都市的老龄人口占成都总人口的206%,近年来,四川省已初步建成由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三部分构成的养老服务体系,养老产业发展成为炙手可热的亮点。本文以成都市五家养老机构为例(成都玉林老年公寓、银发老年公寓、万春敬老院、崇老养老机构、蓉东福寿养老院),分析现成都市养老机构所存在的问题。
(一)养老机构入住老人的基本情况
根据对上述五家养老机构的走访调查得出以下结论:养老机构中老人以女性居多,男性比例不到40%;多数老人的年龄集中在76岁到85岁之间,占总数的4615%;有8973%的老人有日常基本生活的自理能力。
(二)养老机构设施设备的基本情况
根据调查显示:不到一半的老人认为院内有可供紧急呼叫护士的设备,超过半数的老人认为他们能够的到全面专业的医疗护理以及养老院能够及时处理突发状况,所占比例分别为5604%和6703%。调查中发现,这可能与老人们的身体状态有关,身体越好的老人表示的满意度越高,相反,身体状况越差的老人表示的满意度越低。
其次,因为养老机构跟其他所有服务机构一样,针对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笔者对老人们进行了一些走访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其中有3077%的老人认为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是比较亲切的,有6044%的老人认为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一般,也有549%的老人认为工作人员会对他们表示不耐烦。分析可得,虽然养老机构的工作人员服务态度总体不算太差,但是还是有很大一部分的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有待改善。
(三)养老机构的经营状况
首先,养老机构从业人员规模小。无论是国办还是民营的,养老机构的从业人员普遍存在普护工人数少、年纪偏大、职业素养低等问题。养老机构每位工作任务需要服务的老人数量在10以上,而且工作人员大部分是临时工,这样的员工配置,必须是一人身兼数职才能保证机构的正常运转。其次,从业人员年龄普遍偏大,养老机构负责人的年龄都是在50岁左右,而工作人员的年龄集中在52岁上下,年龄偏大问题比较突出。此外,从业人员素质低是养老机构的通病,工作人员大多以高中以下学历居多,不识字的员工也有。而从事护理工作的人员基本没有专业系统的学习过护理课程,极少一部分经过市民政局组织的敬老院管理、护理培训,但是大部分的工作人员没有这方面的业务知识。由于养老机构的护理工作设施不齐全、环境条件差、加之劳动强度异常大、收入待遇又很低,有专业技能的人多数不愿意到养老机构做护理工作。
二、成都市养老机构存在的问题
纵观成都市过去几年养老产业的发展状况,我们不难发现,近几年的状况确实有所改善。但是这些改变是否真正能够满足老年人的需求还值得商榷。目前成都市养老产业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养老设施总量不足、建设规模较小、标准偏低、床位紧张等问题仍然是当前成都市养老服务当中需要解决的当务之急,同时养老产业布局不合理,基础条件薄弱、设施落后等现象比比皆是,导致群众对当前养老形势并不乐观。当前的现实情况是养老服务供给与需求相差甚远,尤其是社区居家养老板块,还不能达到社会公众特别是老年人的需求水平。作为老年人首选的居家养老方式,社区养老服务是其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成都市2013年开始加大社区养老服务建设力度,虽然发展速度较快,但是起步较晚且处于尝试阶段,因此当前社区养老服务并不能很好的与群众的需求相匹配。此外,养老需求的个性化和多样化使得目前无论是社区养老还是机构养老所提供的服务类型捉襟见肘,很难满足老年人不断变化和增长的需求。
第二,养老机构水平不达标,受到资金和场地的限制,许多民办养老机构基本配套设施不足且专业护理器械非常匮乏,与此同时又缺少专业的医护人员导致对老人的照顾往往仅停留在最基本要求“吃”“穿”上,很多个性化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满足。另外,缺少户外运动场地,使得老人只能进行室内活动,基本的运动和生态需求没有被满足。
第三,许多群众和老人对机构养老产生抗拒心理,不愿意接受这种养老模式。这或许和传统的观念有关,但是不排除这和时下养老机构服务水平有限,服务态度等有一定的关系。群众的这种心理状态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养老机构的扩张和发展。
三、成都市养老产业的发展建议
(一)政府要加强对养老产业的监督和引导责任
首先,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规范养老机制,保障养老政策有效的实施。其次,加大基本投入。政府作为养老服务的责任主体理所当然地要加大投入促进养老事业的发展。可增加经费的安排,要根据经济发展现状相应增加对福利养老事业的财政投入比例,使得公办养老机构能够为老人提供更好的设施条件和服务。
(二)养老机构要着力提升人员素质,提高服务水平
老人之所以对当前养老机构服务不满意,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机构从业人员的匮乏。因此要提高养老机构的服务水平,首当其冲的就是提升服务人员的素质和专业技能。一是提高机构人员的工资待遇,以吸引更多的人员从事护理工作;二是积极开展对机构服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通过采取岗前培训和定期进入专业培训中心更新知识体系的方式对养老机构的服务人员进行管理;三是积极引进专业人才。支持和鼓励更多专业护理人员和高等院校毕业生来养老机构工作,为他们长期的发展创造更加适宜和良好的工作环境,以加强养老机构专业管理水平。
(三)社会应帮助老年人转换养老观念
受传统养老观念的影响,许多老年人在消费和养老观念上仍然保守,认为把钱留下来给子女和子女生活在一起才是最好的选择。一是转变老年人的消费观念,社会应该鼓励老人多为自己消费,为自己生活;二是改变老年人对养老机构的偏见。随着社会网络的发展,不少网络媒体曝光了养老机构的经验问题和服务态度,这使得老年人对住养老院产生了抵触心理,社会有责任做好协调工作,消除老年人对养老机构的误会。(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谢红,王志稳,侯淑肖,金晓燕,王敏,尚少梅.我国养老服务需求现状及其长期护理服务策略[J]. 中华护理杂志. 2012(01)
[2]陈雪萍,许虹,王先益,杨立江.养老机构老年护理管理现状及建议[J]. 中华护理杂志. 2010(05)
[3]路锦非.中国老龄化高峰期对养老设施和医疗设施的需求——以上海市为例[J]. 现代经济探讨. 2013(01)
[4]姜向群,丁志宏,秦艳艳.影响我国养老机构发展的多因素分析[J]. 人口与经济. 2011(04)
【养老机构发展方案】推荐阅读:
养老机构类别06-24
民营养老机构12-14
养老机构服务合同(示本)10-19
养老机构基本情况12-15
养老机构安全管理教案06-02
养老机构安全风险管理10-09
养老机构运营管理实务10-23
养老机构后勤工作制度12-13
机构养老和社会工作01-10
苏州市民办养老机构的扶持政策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