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障现状及对策研究(共8篇)
一、我市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障现状
(一)当前我市农村的基本养老方式。
我市现有农村人口90多万,其中老年人达十二三万之多,和全国几乎所有农村地区一样,我市农村的养老方式仍然是以家庭养老为主,多种养老方式并存。
一是家庭养老。这是当前中国农村使用最普遍的养老方式,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具体体现。这是一种最完美的养老方式,它所具有的优越性是任何其他养老方式都无法比拟和替代的。在现有经济水平条件下及传统文化模式下,家庭养老仍然是我国农村的主流养老方式。
二是集体养老。集体养老就是由集体经济组织对年老多病、无依无靠的老人进行赡养的制度。集体养老的形式主要有五保制度和养老院制度。
三是养老保险。面对农村老年人口数目的迅速增长和家庭养老的弱化,农村养老改革也加快了步伐。从1991年开始,根据国务院的决定,民政部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地组织农村社会化养老保险改革的试点。我市于1992年开始在全市实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应该说,农村养老保险从无到有并初具规模,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由于目前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仍比较落后,且地区间极不平衡,差异较大,在全市范围内建立统一的农村社会化养老保险制度与现实情况相脱离。
四是储蓄养老。依靠平时的积蓄用来防老,在农村仍然有一定的市场。一些农民对养儿防老已丧失信心,他们认为只有钱财是可靠的,因而尽可能省吃俭用,节约储蓄以备老年之用。
(二)农村家庭养老方式面临着挑战
在现代化与经济市场化过程中,农村传统家庭养老方式面临着许多挑战,具体表现在:
一是家庭规模缩小、家庭功能弱化。随着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的生育率下降,子女减少和居住方式的分离使得子女对老年父母的照料产生了许多困难。独生子女现象的出现使得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变得异乎寻常的困难。有调查表明,38%的独生子女父母最担心的是孩子发生意外事故或生病;90%的独生子女父母认为“只生一个孩子对父母未来的生活和养老不利”。他们担心惟一的孩子因工作或其他原因离家远去后,自己的生活没有依靠。家庭的小型化,使得家庭的养老功能弱化,居住方式的代际分离也意味着健康不佳的老年人在经济供养之外还面临生活不便、照料不够、精神苦闷等问题。
二是人口流动加快、代际倾斜严重。现代社会人口流动越来越快,大量农村的年轻人进城打工。迫于岗位竞争压力,使他们无暇顾及在农村的父母;同时,一些青年夫妇较重视子女的教育和成长问题,有限的时间、精力和财力都向独生子女倾斜,产生了“重幼轻老现象”,这对老年父母的心理健康和实际的生活质量都产生了负面影响。
三是老年人平均寿命延长、自理能力下降。目前我市许多老人并不具备维持生计的充分收入,他们属于最为脆弱、不受注意和得不到保护的群体。在经济衰退或者经济调整时期,老龄人尤其面临着风险。在农村这种情况更甚。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年人的寿命也在不断延长。随着年龄增长(特别是超过75岁之后),老年人口健康状况有所恶化,患病率、伤残率会上升,自理能力下降,将更多地需要日常护理、生活照料和社会服务。这一切必将加重家庭负担,也必将导致年轻人消极拒养老人情绪的增加。
现实各种因素的结合使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开始瓦解,子女对老年父母的照料和慰藉也不像过去传统模式下那么密集和经常了。随着家庭人口外流,子女在外地学习或工作,两代人只好分居两地。而由于经济市场化所带来的“孝”文化的衰落以及老人自身经济能力的弱小,决定了农村养老质量的下降。
(三)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存在诸多问题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适应改革开放的要求,我市于1992年开始实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对于深化农村改革和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是农村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太小,社会化程度低,保障功能差。目前我市农村以养老为重点的社会保障工作仅在小范围内实行,农民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家庭经济困难,对保险政策不了解,积极性不高等原因,致使参保率太低,社会保障基金调剂范围小,在如何确定福利水平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方面没有一个具有法律意义上的数量规定。目前全市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人数仅为2.3万人,只占农村总人口的2.5%。现在领取养老金的只有850余人,比例小得可怜。正在推行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虽然解决部分群众“病有所医”的问题,但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人口与集体在保健医疗上的依附关系,医疗保障只是社区化,而不是社会化。这种状况不仅削弱了社会保障对农民的生活保障作用,而且成为集体经济和乡镇企业进一步发展和参与市场竞争的障碍。因此从整体上看,现行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无法承担未来农村老龄化高峰到来的冲击。
二是农村养老保障基金难以保证保值增值。由于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尚未确立,社会保障尚未立法,更没形成法律体系,致使农村社会养老保障资金使用存在风险大,无法解决保值增值的问题。
三是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有待于尽快解决。随着我市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招商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千百年来被视为根基所在的“土地保障”正遭受日益严重的冲击,耕地被大量征用,大批农民离开了黄土地,变成了务工经商的主力军,由此也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一些土地被集中征用的村庄,农民未来的生活保障问题日益突出,他们一无技术、二无专长,不仅面临着如何择业、就业,增加劳动收入的挑战,而且还存在着怎样养老、有谁养老的后顾之忧,农村人口“老有所养”问题更加突出。尽管建立以失地农民生活保障为重点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工作已被市委、市政府纳入议事日程,并确定为2005年要办的重点工作之一。由劳动保障部门拟稿的《即墨市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暂行办法》(试行方案)已经市长办公会原则通过后,并开始转入模拟试点阶段。但离这一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正式、全面实施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四)其他养老方式局限性太大。集体养老方式存在的物质基础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的完善和村庄经济实力的雄厚,存在的心理基础是老人社会交际的广泛和子女对养老认识的多元化。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和农民意识的落后直接影响了集体养老的普及化和规模化。因此集体养老只能作为农村养老的重要补充形式而不可能成为家庭养老的替代形式。储蓄养老虽然在农村还有一定市场,但低利率、高膨胀、天文数字的医疗费以及农民收入的降低,使得储蓄养老已失去太大价值。
二、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的对策选择
当前农村养老的确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并不是容易的事情,但总的来说我们应该从以下角度入手:
(一)通过宣传教育,形成浓厚的尊老敬老的社会氛围
尊老、敬老、养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儒家学说的重要内涵和范畴。几千年来,孔孟首倡的孝道,历经朝代更迭而日臻完善,成为维护家庭养老的重要根基。改革开放后,一些人极端利已主义思想膨胀,不仅不履行对父母、对老人应尽的义务,反而刁难甚至虐待老人,败坏了社会风气,也给社会带来诸多不稳定因素。因此通过多种宣传工具,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张旗鼓地做好尊老敬老的宣传教育工作,仍有其现实意义。通过这种宣传教育使人们认识到,尊老敬老养老是宪法规定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老人不仅是家庭奠基人,为社会创造过财富,年老后理应受到尊敬和照顾,不尊重甚至虐待老人于法于理于情皆不容。并通过社会舆论约束,从道义和制度上规范人们的尊老敬老行为,改变过去片面的女儿不养老和重物质轻精神的养老观念,使老人时刻保持心情舒畅,精神愉快,颐养天年。
(二)立法保障老年人的社会经济权利
解决农村养老问题,除了加强尊老、敬老的宣传教育外,在依法治国的今天,还要依靠制度建设。我国到目前没有一部单独的养老法,有关农村养老的问题散见于《婚姻法》、《老年人权益保护法》、《继承法》、《保险法》、《民法通则》等等之中,这不仅容易造成彼此的不协调,而且影响到农村养老制度的实施。我国法律体系中农村中老年人处于底层:权利少,义务多,尤其需要通过制度建设,使老年人的各种权利得到宪法和法律的切实保障。
(三)全面实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强化社会保障职能
一、延边农村朝鲜族老年人医疗保障现状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我国朝鲜族主要聚居的地区, 是朝鲜族人民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通过对延边部分农村朝鲜族老年人的医疗保障现状进行调查研究, 可以获得延边农村朝鲜族老年人医疗保障现状的典型材料, 为了解和解决延边农村朝鲜族老年人在医疗保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提高他们的医疗保障水平提供现实的依据。为了准确地了解延边农村朝鲜族老年人的医疗保障现状, 笔者选择了延边地区以朝鲜族为主的部分农村60岁以上的朝鲜族老年人为调查对象, 调查时间为2013年8月15日到9月10日。本次调查研究采取问卷调查、个案访谈和电话回访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调查的主要内容是老年人的医疗保障现状。本次调查共发放了420份调查问卷, 收回了有效问卷363份, 问卷回收率为86%。
(一) 延边农村朝鲜族老年人的医疗服务需求较大
老年人由于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变化, 患各种疾病的机会大大增加, 老年阶段是人的一生中医疗服务需求最旺盛的时期。据调查, 延边农村朝鲜族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普遍较差, 调查显示, 身体健康的老年人只有22人, 占5.2%;身体一般的264人, 占62.6%;有慢性病的113人, 占26.8%;有严重疾病的23人, 占5.5%, 最常见的疾病是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恶性肿瘤。延边农村朝鲜族老年人自身活动范围小、社会联系少、精神生活非常单调, 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笔者通过调查了解到, 农村老年人主要是以聊天和看电视为主, 电视是老年人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 他们平时无聊的时候一个人看电视, 坐在一边想想外出打工的子女, 久而久之又会产生孤独失落的感觉。特别是那些丧失老伴、子女在国外打工 (主要是韩国) 或子女不在身边的老年人, 他们经常独自一人, 对生活丧失兴趣, 缺乏精神上的满足, 内心的空虚、孤独和寂寞加速了他们的衰老, 降低老年人自身的免疫力, 导致了各种疾病的发生。因此, 延边农村朝鲜族老年人的医疗服务需求是较大的, 并且有不断增加的趋势。
(二) 延边农村医疗条件差, 医疗服务供给不足
农村医疗服务主要是由农村的医疗卫生机构来提供的, 而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是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主体。但是由于我国医疗卫生资源的城乡配置不合理, 导致了全国80%的医疗卫生资源集中在城市, 而占总人口70%的农村只有20%的医疗卫生资源, 农村的医疗卫生设施陈旧、人才匮乏、技术落后, 农村的医疗卫生服务人员普遍存在着学历不高、素质较差和技术水平不高的现象。据调查, 由于医疗卫生资源城乡配置不合理, 延边农村的医疗条件较差或很差, 村里医生少, 好医生更少, 甚至个别村没有医生, 农村老年人有病只能去城市看病。可见, 延边农村医疗卫生资源的严重不足直接导致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供给的不足, 使农村老年人的健康需求得不到满足, 他们平时所接受的医疗服务质量是较低的。
(三) 延边农村朝鲜族老年人医疗卫生服务利用率较低
农村老年人医疗卫生服务利用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 一是农村老年人的经济支付能力, 二是农村的医疗卫生服务条件, 三是农村老年人的医疗卫生服务意识。首先, 农村老年人由于没有固定的收入, 大多依靠子女供养, 经济收入低, 经济支付能力是非常有限的。特别是医疗卫生服务价格的不断上涨, 大大降低了经济支付能力, 直接导致了医疗卫生服务利用率的降低。据调查, 延边农村朝鲜族老年人的医药费支出相对较多, 医药费负担沉重, 经济上是难以承受的。在每月医药费用的调查中, 认为100元以下的106人, 占25.1%;100元-300元的280人, 占66.4%;300元以上的36人, 占8.5%。由于经济因素的影响, 农村老年人的医疗服务需求受到抑制, 医疗卫生服务利用率较低, 农村老年人的医疗保障问题越来越严峻。笔者通过调查了解到, 大部分农村老年人即使患有疾病, 也很少去医院治疗, 只有等到病情严重时甚至到了有生命危险时, 才选择去医院。农村老年人怕看病花钱, 他们从来没有定期的体检, 不能及时发现潜伏病, 农村老年人有病不去医院治疗的主要原因是家庭经济困难, 医药费用高, 看不起病。其次, 延边农村医疗条件差, 农村老年人的医疗卫生需求不能得到满足。再次, 农村老年人的文化程度较低。从整体上来看, 延边农村朝鲜族老年人的文化程度是比较低的, 基本上是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 高中以上的是极少数。据调查, 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3.2%、小学文化程度的占44.1%, 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10人, 占2.8%。由于农村老年人文化程度较低, 缺乏医疗卫生保健意识, 直接影响较低的医疗卫生服务利用率。
(四) 延边农村医疗保障制度还不完善
目前延边农村医疗保障主要有三种形式, 一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二是医疗救助, 三是商业保险。首先,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中央和地方财政的投入, 个人负担低, 参保面广, 已经成为农村最主要的医疗保险制度。据调查, 参加农村医疗保险的老年人达417人, 占98.9%, 没参加的只有5人, 占1.2%。但实践证明,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主要是筹资水平、保障程度和报销比例都较低, 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老年人的医疗保障问题。其次, 农村医疗救助由于其经费来源不稳定, 救助面窄, 只限于遭受灾害、五保护、孤寡老人、和特困家庭, 而且救助标准较低。再次, 农村商业保险受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制约, 难以推广和普及。
二、对策和建议
从延边农村朝鲜族老年人的医疗保障现状中可以看出, 虽然农村老年人的医疗服务需求较大, 但农村的医疗条件较差、医疗服务供给不足, 医疗服务利用率较低, 农村的医疗保障制度还不完善, 影响着农村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此, 建议延边州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采取如下对策:
(一)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为提高农村老年人的医疗保障水平创造经济条件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这一矛盾决定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 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解决农村老年人医疗保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提高他们的医疗保障水平的关键就在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只要农村经济发展了, 有了解决问题的实力和资金了, 什么问题都容易解决, 否则什么都是空话。因此, 延边州各级政府应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加大对农村的投资, 增加农村老年人的医疗卫生投入, 优先保障农村老年人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 使农村老年人老有所医。同时, 在税收等各方面采取更加优惠的政策, 鼓励个人、企业和社会对农村的投资,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为解决农村老年人在医疗保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提高他们的医疗保障水平创造经济条件。要真正解决农村老年人在医疗保障中面临的各种问题, 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给予更多的关怀和支持。
(二) 加强农村医疗保障工作, 进一步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提高农村医疗服务质量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我国农村人口医疗保障的主要形式。根据当前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延边州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合作医疗的组织领导, 进一步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加大财政投入, 在医疗设备、房屋、技术人员和经费等各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要巩固农村医疗卫生三级网。要充分发挥县级医院在农村医疗市场中的“龙头”作用, 加强对乡镇卫生专业人员的培训。乡镇卫生院要充分发挥在农村医疗卫生三级网中的枢纽作用, 加强乡镇卫生一体化管理, 巩固农村合作医疗, 加强村卫生所的技术力量, 提高村医的技术素质, 克服目前农村缺医少药的现状, 改善农村老年人的医疗条件, 提高农村医疗服务质量。我国现行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 对老年人显得缺陷较多, 老年人常病, 发病较多, 住院的几率较大。因此, 要改革目前的报销制度, 针对农村老年人制定相应的报销比例, 进一步提高报销幅度, 减轻农村老年人的医疗负担。
(三) 要建立农村老年人的医疗救助制度
我国目前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筹资水平和报销比例都较低, 还处在发展过程中, 还不完善, 还不能很好地满足农村老年人日益增加的医疗服务需求。农村老年人作为一个特殊年龄的、典型的弱势群体, 经济收入和物质生活水平较差、健康状况差、患病率高、医疗服务需求较大。因此, 延边州各级政府要根据农村老年人的这些特殊情况, 建立农村老年人的医疗救助制度, 并通过有关政策、资金以及动员全社会的各种力量, 对没有经济支付能力治疗疾病的农村老年人实施专项救助, 使农村老年人健康地度过晚年的生活。
(四) 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 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 保持心理健康
老年人的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由于农村老年人常常心理不平衡, 悲观失落、孤独等情绪常常捆扰他们, 有些老年人性格异化、固执、狭隘、自私、多疑, 轻微刺激即可引起较强的精神反映。同时, 随着我国经济和城镇化的发展, 大量的朝鲜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和国外流动和转移, 延边农村出现了大量的“空巢老人”, 加重了他们的孤独和寂寞, 加速了他们的衰老, 导致了各种心理疾病的发生。因此, 农村要建立老年人活动中心, 并组织老年人学习、娱乐和体育活动, 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特别是根据延边朝鲜族出国务工 (主要是韩国) 较多的特点, 给老年人接入宽带, 提供与在外国和外地的子女进行视频通话等网上交流的机会, 使老年人与子女们经常交流感情, 同时, 使老年人更加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城市的各种文艺团体和文化部门也应该到农村去, 给农村老年人演出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和文化服务, 进一步丰富农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农村老年人也要积极寻找精神寄托, 充实精神文化生活内容。农村老年人寻找精神寄托的方式有许多, 例如:和邻居聊聊天, 下下棋;参加村里的公益事业活动, 帮助村里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加入老年协会会员, 积极参加老年协会的各种活动, 把自己融入社会之中, 充实精神文化生活内容, 保持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房莉杰.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的医疗保障研究.中国卫生经济, 2006年第1期.
[2]张秋云, 莫少雄.人口老龄化对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新要求.中国社会医学, 2007年第2期.
[3]池慧灵.新农村合作医疗还有很远的路.学习月刊, 2009年第1期.
[4]游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系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卫生经济研究, 2009年第3期.
一、吉林省农村人口老龄化现状对传统农村养老模式的挑战
一是吉林省面临着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巨大压力。2003年末,吉林省农村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34.8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10.34%,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相关数据用年龄移算法预测,吉林省未来人口老龄化速度有明显加快发展趋势:60岁及以上农村老年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2010年将提高到13.13%,2020年将提高到21.35%。农村人口的养老保障面临很大的压力。
二是农村老年人口的社会保障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回顾西方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的历程,他们的人口老龄化是在经济较为发达,人们的生育观念和价值观念发生变化,从而使人口生育率自然下降,人口再生产类型发生转变的情况下发生的,同时又有较为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福利事业作后盾。如日本197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2000美元。而吉林省是在经济欠发达的情况下迎来了人口老龄化的,目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为1000多美元,对于吉林省来说,人口老龄化的物质基础相当脆弱,人口老龄化超前于本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三是家庭养老面临极大的难题。吉林省老年人口半数以上在农村,老年人问题的难点和重点也在农村。由于农村大批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造成农村实际上的人口老龄化速度提前。吉林省目前许多较偏远的农村已经出现只有年小和年老两个年龄结构的趋势,很多老年人得不到及时的养老保障,吉林省农村的养老形势实际上比城市还要严峻。
四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收入差距扩大使得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障问题愈加突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吉林省农村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城乡收入差距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而且越是相对落后的地区,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就越加明显。遇到天灾人祸,农民的基本生活将无法得到保障。农民收入水平低,且大部分用于自己及子女的基本生活、住房、教育和结婚等方面,直接用于赡养老年人的极少。子女在父母赡养问题上的冲突时有发生,甚至因子女在赡养父母时相互攀比而导致老人无人赡养的事件也不鲜见。家庭不再是老年人寻求养老保障的唯一依靠所在了。
五是农村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匮乏。农村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参保农户自己集资,另外则是政府的财政拨款。由于农民生活水平普遍较低,因此参保的集资数目就十分有限了,主要还是要靠政府财政支持。但由于吉林省农村人口众多,基数过大,政府财力有限,仅仅靠财政拨款来解决农村社会保障问题是不可能的。这就需要一部分社会投资,主要是来自企业单位投资。但经济欠发达的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本身就很困难,再鼓励他们进行当地农村社会保障的投资,这种可能性也很小。资金的严重缺乏阻碍了农村社会保障的推进。
二、吉林省农村老年人的养老现状
一是农村养老保险仍待逐步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不同于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主要的特点是个人缴费为主,集体经济有能力的情况下给农民一些补助,国家给予政策扶持,实行个人帐户储蓄积累模式。而目前农民人均收入水平仍然比较低,加上集体经济大部分比较薄弱甚至有些地方没有,造成农民参保意愿不高或实际无力参保。正是由于现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方案本身存在的制度缺陷和实际执行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大部分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已经出现了参保人数下降、基金运行难度加大等困难。一些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甚至陷入停顿状态。
二是家庭养老仍是农村养老的主要方式。农村居民的养老问题依然靠传统的养老模式,即家庭养老。由子女为老人提供经济保障、生活照顾和精神抚慰。农村的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也为农村家庭养老提供了很好的支持,而家庭养老不但可以提供老年人养老的经济支持,更能满足老年人伦理情感需求。正是由于家庭养老的优越所在,并受当前农村养老保险缺位的影响,传统的家庭养老服务模式仍然被农村老人广泛认同和接受,目前家庭养老仍为农村的主要养老方式,并且可以预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将是吉林省农村重要的保障方式之一。根据2006年吉林省5%o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数据显示,65岁及以上未工作的农村老年人口中,高达89%是由家庭其他成员供养的,只有6%是靠离退休金、养老金生活的,5%依靠最低生活保障金生活。
三是初步建立起了基本覆盖全省农村居民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吉林省是全国第一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省份之一,到2005年底,全省已有24个县(市)被确定为试点县。2007年在尚未开展试点的县(市、区)全部启动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同时加大各级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目前农村合作医疗总的筹资标准是每人不低于50元,农民个人缴费标准仍然为10元。
四是农村“五保”老人的生活保障碍到了基本解决。目前吉林省针对“五保”老人的供养主要有三种方式:自养、分散供养、集中供养,其中,将五保老人在敬老院等集中场地养老的集中供养应是最适合“五保”老人的养老方式,也是政府帮困救助的重要体现。至2007年底,全省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96%,农村敬老院成为集中供养的主要场所。
五是初步建立了农村计划生育蒙庭奖励扶助制度。计划生育家庭由于子女少。养老的压力更大。为了体现“计划生育光荣,响应党的号召不吃亏”这个国策,吉林省从2006年起实行了农村的一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对符合条件的农村计划生育老年夫妇,按每人每年不低于600元的标准发放奖励扶助金。
三、完善吉林省农村社会保障的对策及建议
一是加强农村社会保障法制建设,使农村社会保障有法可依。吉林国至今还没有出台专门的社会保障基本法,那些作为目前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法律依据的行政规章之间缺少必要协调,不能形成配套的法律体系,导致实践中有许多问题无法可依。与此同时,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的法律监督和实施机制也是推进农村社会法制建设的必然要求。吉林国现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中法律监督机制薄弱,主要体现在缺乏对农村社会保障基金筹集和运营的监督,导致保障基金的管理混乱,违规投资和违规使用基金现象在一些地区大量存在。
二是推广以互助合作形式为主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农民是一个弱势群体,单靠个人或家庭的力量是很难发展起来的,只有团结合作,将个体力量团结起来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团体,才能抵御外部环境带来的挑战。比如在农村医疗保障问题上,目前吉林省就推行了新型农村合作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这是一种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共同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为我国解决农村老年人的医疗保障问题,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因此,推行以互助合作形式为主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不仅使农民自身利益得到保障,也减轻了财政的负担。
一、农村养老保险的基本内容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由政
府组织实施的保障农村老年居民基本生活的社会保障事业。
=、基本特点:(=)基金筹集以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政策扶持,以自我保障为主,不给政府背包袱;(=)实行储备积累,建立个人帐户,农民个人缴费和集体补助全部记在个人名下,属于个人所有。个人领取养老金的多少取决于个人缴费的多少和积累时间的长短,养老基金没有互济性功能;(=)采取县(市)政府组织引导和农民自愿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基金运营方式为储蓄、购买国债,实现保值增值;(=)与城镇养老保险比,农村养老保险没有历史包袱,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农村养老保险的保障水平较低。
=、参保对象:全体农民。我区村干、乡镇企业职工、民办教师和“双女户”结扎对象。
=、管理部门:民政部门负责管理农村养老保险工作,财政部门负责对基金实行财政专户管理和收支两线管理,并实施财务监督。
二、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过程和现状
区地处武汉北部,现辖==个街镇场区,图面积====平方公里,总人口==万人,农业人口==万人。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从====年开始好范文 wenmi114.com启动,近十四年来,有起有落,有轰轰烈烈的时候,有停滞不前的时候,有萎缩滑坡的时候。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为保障农民“老有所养”,预防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冲击,以及稳定村干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启动发展阶段(====年—====年):==年我区被列为全国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县(区),全武汉市有=个。==年当年实现参保农民====人,征收基金===万元,==到==年每年平均征收基金近===万元,到==年底参保人数达=====人,基金达====万元。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开展较好,其主要原因有五:(=)国家大力推行,给予了政策上的扶持。==年《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号)将武汉市列为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重点地区。以后民政部又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农村养老保险政策,====年,民政部公布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以下简称方案),《方案》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基本原则、保险对象、保险费交纳和领取、保险资金的筹集、基金的管理等问题作出了规定,为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提供了制度保障。(=)政府积极引导。我区将农村养老保险工作纳政府工作目标,并将农保基金征收任务分解落实到乡镇政府。(=)民政部门高度重视,将农村养老保险工作作为中心工作之一,并在各乡镇民政办增设=—=名专职工作人员。(=)工作经费较为充足。根据民政部民办发[====]=号文件,可以按当年收取的保险费总额的=提取管理服务费。==到==年提取了管理费===多万元,一是作为农村养老保险工作人员经费,二是作为乡镇完成基金征收任务的奖励,极大地提高了工作人员和乡镇的工作积极性。(=)养老保险承诺利率较高,==年——==年==月为年复利=.=,==年——==年==月为年复利==,==年——==年==月为年复利=.=,利率较高较好地调动了农民参保的积极性。
=、调整整顿阶段(====年—====年):==年,国家发现农村养老保险存在基金挤占挪用、违规投资、乡镇和村截留保费、基金保值增值难等问题,决定对农村养老保险进行整顿规范,一是将农村养老保险工作由民政部门移交到劳动部门管理,二是不得从农村养老保险基金中提取管理费,三是清理整改基金违规问题。一方面由于工作关系未理顺(民政部门至今未移交工作到劳动部门),工作经费无着落(按财政应将农村养老保险工作人员经费纳入预算,但由于农保工作人员太多,我区乡镇==人,财政压力较大,并未将此列入预算),另乡镇于==年开始机构改革,农保工作人员进行了精简,区民政局只承认了退休的=人,使农保工作的正常开展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另一方面,==年由于银行利息大幅度降低,国家为了化解基金保值增值风险,对养老保险的利率进行了调整,==年=月降为=.=(==年=月降为=.==),影响了农民的参保积极性。====年省政府对养老保险进行了专题研究,决定“在农村养老保险整顿规范阶段不再接受新业务”,至此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处于停滞阶段。
=、停顿、半停顿阶段(====年—====年):由于受国家管理体制改革、利息持续下调和中央对农村养老保险政策变动的影响,到====年出现了退保人员增加、参保人数下降、基金运行难度加
大等方面的困难,近三年来基金当年收不抵支累计达==万元,收入主要是利息收入,农民缴费收入很少,没有新的业务发生,养老保险工作处于停顿、半停顿状态。
目前我区的农村养老保险现状可以概括为:低水平、窄覆盖、功能弱、效果差、农村养老保险工作陷于停滞不前的局面。截止目前为止,参保农民=====人,退休人员===人,月支出养老金=.==万
元,人月平养老金水平为==元,高的达===元,低的只有=.=元。基金累计收入达====万元,其中:缴费收入====万元,利息收入===万元,累计支出达===万元,滚存结余====万元。
三、存在的问题
农村养老保险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保险覆盖面窄。据统计,我区农业人口为==万人,而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只有=====人,占农业人口的=.=。从参保对象看,只有部分村干部、乡镇企业职工、民办教师和“双女户”结扎户参加了农村养老保险,而其他广大农业人口均未参加养老保险,基金共济性较差,抗风险能力较低。
(二)管理较为松散。从我区农村养老保险的发展现状看,我区农村养老保险目前正处在停顿、半停顿阶段。在管理机构、政策宣传、组织实施、基金管理等方面均未形成完成的管理体系,只是靠着惯性的作用,维系着目前的现状。一是管理机构没有理顺。====年国家要求农村养老工作全部移交到劳动部门,但到现在仍未移交,致使管理职能不明,工作不得力。而且由于我区农村养老保险专职工作人员少,管理服务难到位。现在各街镇原有==名专职工作人员都已取消,区民政部门的专职人员也兼职做其它工作,使养老保险的日常管理较为松懈,对退休人员更是谈不上进行生存调查,难以避免死亡后虚报冒领,造成基金损失。二是政策宣传和组织实施力度不大。农村养老保险对保障农村老龄人“老有所养”,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我区推行农村养老保险的工作力度不大,农民对农村养老保险的政策存在种种疑虑和担心,全区仅有==左右的农户赞成推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而真正愿意交纳养老保险基金参保的农户不到==。三是制度建设真正不完善。由于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尚未确立,社会保障尚未立法,更没有形成法律体系,使农村保障工作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特别是民政部颁布的《方案》过多地考虑到农民的保险观念不强而强调农民参保“自愿性”,资金筹集上坚持“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的原则。可以认为,这种保险模式基本不具备社会保险的含义,而是较多地体现出商业保险的特征,政府扶持职能缺失,不利于调动农民参保的积极性。
(三)政府扶持功能弱化。民政部颁布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规定,保险基金的筹集渠道为:“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但在上述三个渠道中,除了对个人缴费规定了具体标准外,其余两个渠道都缺乏硬约束。在经济不太发达的地区,普通农民很难享受得到集体补助。而《方案》又没有对国家的责任通过约束性的规范加以具体规定。据统计,我区只有少数村干部由村进行了补助,其它大多数农民未得到村级补助,而政府更是没有投入资金给予扶持。这样,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没有稳定的资金支持的情况下,很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保险。
(四)保障水平偏低。根据测算,如果按照《方案》设定的最低缴费标准=元/月缴纳保险费,==年之后,每月可以领取养老金=.=元,==年后,每月可以领取养老金=.=元,这很难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调查表明,大部分参加保险的农民都选择了较低标准缴费,从而导致退休后退休金水平极低,我区目前退休===人,人月平养老金水平为==元,高的===元,低的只有=.=元,有==的低于==元,很难保证“老有所养,老有所靠”了。不仅如此,《方案》没有按照国际通行的养老保险测算模式进行保险费和养老待遇的设计,养老金一经领取终身不变,使《方案》很难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生活的快速变化。
(五)农民参保意识差。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在农村养儿防孝的思想还大量存在,特别是在目前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农村家庭现金收入增长缓慢,增收困难,文化生活缺乏,束缚了农民思想认识的发展,形成了封闭落实的思想,特别是在一些僻远的山区,由于受传统的思想影响较深,与城市相比在思想认识上形成了差距,他们往往只注重眼前利益,却忽视了近期生存的艰难性和风险性,即便有些意识到了全区养老保险的重要性,却因为对农村养老保险了解不多,知知甚少,对农村养老持怀疑态度,因此,也不愿意参加。农民参保的态度和对养老保险认识的程度,直接决定了农村养老保险在农村的发展空间和前景,而目前农民表现出的参保意识淡漠、参保的积极性不高,正是目前农村养老保险出现扩覆不力、征收困难的真正原因。
四、农村养老保险的发展方向和对策
目前,我国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农村社会保障能力相对较差,在这种情况下,建立适应经济发展水平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便成了各级政府急待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从我国现在的经济发展水平看,农村推行社会养老保险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既要积极,又要稳妥,不能急于求成。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五个统筹”的要求,各级政府要按照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从组织领导、经费保障、理顺部门关系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不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合理引导农村养老保险工作的开展,把这项服务农民、服务农村的工作做好做实。
=、坚持“强制投保为主、自愿投保为辅”的原则。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必须充分体现社会保险的强制性特征,凡达到全国农村平均收入水平以上的农民必须投保;同时,也应该考虑到全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对收入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下、贫困线以上者鼓励投保。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推进,可以按人群和地区分类、分步进行。首先在农村的不同人群中分类推进,如乡镇企业职工和民办教师,强制其必须参加保险;其次在较为富裕的地区,一方面要加大政府资金的示范效应,另一方面也要逐步强制农民参加养老保险,然后逐渐扩展到其他地区。
=、积极扩大农村养老保险的筹资渠道。一是从扶贫资金提取一部分。我国农村开发式扶贫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年以后基本解决温饱问题后,农村扶贫资金的使用方向应该进行必要的调整。随着国家经济形势的不断好转,加之绝对贫困的消失,逐步转移并加大财政对农民养老的支持应该是可行的。二是从国家财政收取的个人所得税、财产税、消费提取一部分。三是从农村税收中提取一定比例。农村税收包括对乡镇企业、农村个体工商户以及农民个人征收的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等。四是部分先富起来的农民交纳一部分。农民个人年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可按适当比例缴纳保险金。受保个人做一定奉献,也是国际社会保障制度通行的原则。不过,要以农民的收入达到一定的高度为条件,而且要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
=、加大“三农”投入,逐步改善农村软环境。“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那么在这个五年计划里农村必须将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改变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如何改变农村落后的精神风貌,这既是摆在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也是我们财政部门急需解决的财政分配问题。要从农村基础设施入手,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结合区的“家园建设行动计划”,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加大农业收入力度,促进现代化农业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投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农业设施建设,为农民增收夯实基础。农村经济综合水平提高了,就会促进农民思想意识的提高。增加对农村养老保险重要性的认识,也就会积极参加养老保险。
=、为“农民工”建立社会养老保险个人帐户。工业化、城市化是必然趋势,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势不可挡,“农民工”已经如潮水般涌向城市,进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日益引起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是一个战略问题、全局问题、长远问题。如果把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新计划,由于实行全国统筹,无论农民工在哪里就业,即使回到了农村,随着全国社会保障信息系统网络将遍布城乡,国家对其养老和医疗保障的承诺能够兑现。最重要的是,国家既可以扩大社会保障基金的缴费基数、缓解养老金近期支付压力,又可以使更多的劳动者享受养老保险的权利,为全社会的老年保障目标创造条件。
对象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通知
川办发[2011]11号
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发〔2009〕32号)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四川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实施办法〉的通知》(川府发〔2009〕35号)精神,切实提高60周岁及以上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以下简称“老年农村低保对象”)的基本生活保障水平,经省政府同意,现就开展老年农村低保对象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新农保”)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适用对象
具有我省农村户籍,年满60周岁及以上,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经民政部门审批纳入救助期间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可在户籍地自愿参加新农保。
二、待遇领取
(一)本通知实施后,老年农村低保对象可免费参加新农保,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55元。
(二)本通知实施后,对尚未纳入国家试点地区的已参加新农保的老年农村低保对象,经民政部门按照动态管理原则复查退出农村低保救助的,从审批退出次月起,停止执行老年农村低保对象参加新农保相关待遇领取的规定;对采取欺骗、隐瞒、贿赂、伪造等手段获取农村低保救助,经民政部门核实清理退出农村低保救助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社保(农保)经办机构应追回其获取的新农保基础养老金。
三、政府补贴
已纳入国家试点的地区按照国家统一规定标准发放基础养老金所需的资金,中央财政给予全额补助;尚未纳入国家试点的地区在国务院批准试点前,发放基础养老金所需的资金,省级财政负担50%,其余部分由市、县两级共同分担,具体分担比例由市(州)人民政府自行确定。
四、工作要求
(一)老年农村低保对象参加新农保工作政策性强、工作量大,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各级政府分管领导要切实负起责任,建立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民政、公安等多部门协调推进机制,及时解决试点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二)各级人民政府负责老年农村低保对象参保后养老金的发放,同级财政要足额落实财政补贴资金,作为一项重点支出纳入财政预算安排;要充实经办力量,提高经办能力,加强基层平台和网络系统建设。
(三)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负责老年农村低保对象参加新农保工作的政策协调和组织领导,会同有关部门做好统筹规划、政策制定、统一管理、综合协调等工作;各级社保(农保)经办机构要认真执行新农保经办规程,完善内控管理制度,加强档案管理,准确记录参保者权益,切实做好待遇发放工作。
(四)各级民政部门要切实履行对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管理职责,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加强信息化建设,并协助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做好老年农村低保对象参加新农保工作相关政策的贯彻落实,及时提供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相关数据、资料和凭证。
(五)开展老年农村低保对象参加新农保工作,要严格按照《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
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发〔2009〕32号)、《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四川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实施办法〉的通知》(川府发〔2009〕35号)及本通知相关规定执行。本通知下发前已实施相应办法的地区,应按照本通知要求予以规范。
一、我国当前农民的养老方式及养老保障状况
“养老”是指奉养老年人,包括经济供养、生活照顾和精神慰籍三个方面的结合。对一切有利于老年人生活和满足老年人需求的方法、途径、形式和手段都称之为“养老方式”,当前我国农村养老主要有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和社会养老三种形式。
1、家庭养老。家庭养老是农业社会的普遍形态,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由家庭或家族成员对上一辈老人提供衣、食、住、日常照顾等生理方面的需要。家庭养老仍然是当前农村养老的主导模式,据民政部统计,截止1999年6月,农村97.6%的老人靠家庭赡养,而依靠退休金生活、集体供养及敬老院的老人仅占2.34% , 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中70%以上与后代住在一起。中华民族素有尊老、敬老、养老的优良传统,“孝”观念以及历史上长期居统治地位的儒家文化为家庭养老的实行和巩固奠定了思想和文化基础,这使得农村老年人习惯于在青年时将全部收人和积蓄用于抚育子女和置办家业,没预留自己的养老费或留的费用远不能保障自己养老所需。此外,家庭养老能给予老年人精神上的慰籍。这些都是决定家庭养老长期存在的因素。
2、社区养老。社区养老是在人民公社时期的统一经营、集中劳动的集体经济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主要是对“三无”老年人实行“五保”。采取两种形式即分散供养,村组织负责,由邻里照顾和集中在养老院供养。1998年底,全国五保户总数为282.8万人,敬老院和福利院供养人员为63.9万人,供养经费由县、乡、村三级组织提供,是一种纯福利性的社区养老服务。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推进,社区服务被赋予新的内容,如互助式社区养老、社区有偿服务等,但主要是在城镇开展。
3、社会养老。社会养老是由国家组织实施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目前这种养老方式还不具普遍性,1999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8000万,到2000年底,全国农村参加养老保险的人只有6172万人。
总的来看,我国农村养老现状仍以家庭养老占总体地位,基本沿袭农业社会的传统保障模式。
二、农民养老保障的特殊性
由于农村老年人口同城镇老年人口生活方式等的区别以及经济发展的状况不同,从而决定了农民养老保障的特殊性。认识农村养老保障的特殊性,从农村实际出发解决农民的养老问题,不仅对整个社会的稳定发展,而且对全国社会保障的完善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都是很重要的。农民养老保障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农村老年人口数量众多。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居住在农村的人口有80739万人。占总人口的63.91 %。其中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6.96%,从中可看出
农村老龄化的程度较城市重,并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力向城市的不断涌入而呈现越来越严重的趋势。
2、农村老年人大部分无工资、劳保养老金。我国城市绝大多数老年人离退休后都能够领取到工资、养老金。而农民年老到不能从事农业劳动后绝大多数人不能领取工资、养老金。
3、农民普遍受教育的程度不高,农村老年人收人全靠个人从事农业劳动自养和子女供养,而城市老年人的个人收人除了退休金、个人劳动收人还有政府补贴等。
4、农村老年人与城市老年人不同,60岁后,仍有相当一部分老人继续从事生产劳动,依靠自己的劳动来维持生活。
5、农村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1998年各地农村居民人均纯收人上海为5406.87元,北京3952.32元,云南为1387.35元,贵州1334.46元,西藏1231.5元,2000多是中间状态,可见不同地区农民收人差距是较大的。
三、建立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必要性
我国农村一直以来沿袭的都是以家庭保障为基础和主体,辅之以集体供养、群众帮助和国家救济的传统模式。随着社会结构、经济发展、人口老龄化问题等的出现,如何使社会在养老负担不断增加的情况下继续保持活力,实现最优的社会继承和世代交替,缩小城乡差距,早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构建真正有效的农村养老保障是非常必要的。
(一)我国加入WTO及经济全球化,要求加快农村养老保障的建设
加人W TO后经济一体化趋势使我国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日益加深。我国是农业大国,并是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农业,加人WTO后会由此产生与国外农产品相比明显的价格差异,以粮食生产为例,我国粮食生产的商品率只有30%左右,而发达国家几乎为100 %,国外价廉物美的农产品的进人必将挤占我国农产品相当一部分市场,这无疑会导致一部分农民收人的减少。而且中国加人WTO后,国外农产品的进口量将会增加,从而必然对我国农产品的商业化、农村的产业结构产生强大冲击与影响。根据世界贸易组织农业协议我国农产品总体平均关税在2004年前要降至17%,重要农产品关税则要降至14.5%,这就意味着受国家政策长期保护的农产品将面对国外农产品进人的竞争。而据2002年国家统计年鉴,我国农村居民年平均收人达到3000元以上的省区只有6个,2000元以上的省区有11个,1000元以上的省区13个,由于在农村养老保障一直以来都是强调的自我保障、家庭保障,农民增收的严峻形势使得农民的养老问题就愈显突出了。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日益严重,要求加快农村养老保障的建设
2000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1.32亿,超过总人口的10%,按国际通行的衡量标准,65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就进人老龄化社会,这标志着我国已进人了老龄化社会。据国际劳工局预测,我国60岁以上人口2030年将占总人口的23.2 % , 2050年接近30%,届时,我国将成为世界第一老龄人口国家,而老年人口近70.2%居住在农村。政府要提前对老龄化所带来的问题作出相应对策,以最大限度地减少“银发浪潮”危机。我国
人口老龄化与东欧一些老龄化严重的国家比有以下一些特点:
1、老年人口规模是世界之最。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2000年已达1.3亿,占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20%,预计在21世纪中旬可能要占到世界老年人口的25 % , 1998年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只占世界3.5%,按这个比例今后要负担全球老年人口的20-25 %,困难之大可以想见。
2、中国的人口老龄化是在持续的生育率下降和平均期望寿命的延长共同作用的产物。由于70年代以来中国卓有成效地推行了计划生育政策,总的生育率从1970的5.8降到现在低于更替水平的1.8,人口平均期望预期寿命由建国前的35岁提高到70岁。
3、我国人口老龄化出现是在经济还不发达的条件下。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是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和经济逐步增长的长过程发展起来的,在人口老龄化已成为问题时,经济已达到较高的水平。而我国现阶段经济还不很发达,又面临社会转型、经济结构转型,就要承担庞大的老年人群各方面的需要。
(三)农村传统养老保障方式功能弱化,要求加快农村养老保障的建设
家庭养老一直是农民保障的主要方式,但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随着市场化的推进,传统的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养老方式受到冲击。一是农村家庭的小型化使家庭养老功能大大削弱。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家庭结构趋向小型化,据统计,农村平均家庭规模已从1980年的5.54人下降到1997年的4.35人。农村独生子女在大幅增长,“四·二一”家庭结构在逐渐形成。以家庭养老为主的老年保障模式将使未来子女在养老问题上不堪重负。二是大批农村青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加重了家庭养老的困难。我国现在正处在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的时期,在工业化过程中,必然伴随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其中又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同时,户籍制度的放开更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流动。结果是农村老年人缺乏年轻一代的赡养。三是经济体制的转变对农村家庭养老提出挑战。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竟争所带来的经营风险也日益加大,而目前我国农民家庭经济基础非常薄弱,农村地区贫富差距大,这种情况下,靠单个家庭来保障能力是很有限的。
(四)土地的保障的功能十分有限
迄今为止,我国建立起来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还是面向城镇人口,这种城乡差别的存在理由是农村居民拥有土地使用权,从而享有了土地的保障。于是,农民的养老、医疗、生活全依赖于分给他们的儿亩土地。那么,土地到底能提供多少程度的保障呢?
1、我国自90年代后期以来,木多数的农产品显示为供过于求,导致农产品价格持续下跌。1996至2000年间,我国农产品销售价格累计下降了22.6个百分点。而加人世界贸易组织后,随着国外农产品的进口,从事农产品种植业的收益会越来越低。
2、根据我国1996年全国土地利用现状的调查,我国现有耕地19.51亿亩,人均耕地
1.59亩,按照2000年第5次人口普查的农村人口数,2000年人均耕地数为1.52亩,仅是世界人均耕地的42.9 %。同时城市建设用地、工业化用地使耕地资源不断流失,人均耕地有进一步减少的趋势。
3、按现行的土地政策,我国农民拥有的只是土地的使用权,土地是不能出售的,所以农民在生病或养老最需要钱的时候并不能靠土地的产权变更来获取货币,以供其所需。
四、对构建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几点思考
随着工业化、现代化和市场化,单靠家庭是不能解决养老问题的,而必须发挥社会的作用。西方发达国家都已经逐步建立了一整套社会养老制度。我国当前应从农村的实际出发,构建多层次、覆盖面广、共济性好、管理有效、保障水平适当的养老保障体系。
(一)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自1991年民政部推行《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以来,实施效果并不很理想,参保人数逐年下降。该方案主要有覆盖面小、共济性差、保障水平低、可持续性差等缺陷,要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主要应健全以下几个方面。
1、健全基金管理制度,保证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行的是完全个人账户制,根据参保者缴费计算积累总额,而后确定给付标准,因此基金具有规模大、周期长的特点,如果不能保值增值,就不能保证养老金的充分给付。在投资方面,根据现行规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只能存银行或买国债,这种比较单一的投资渠道使增值保值变得困难。可以通过法律程序,在保证资金安全性的前提下,允许养老保险基金适当放宽投资领域,将部分养老保险基金交由专业投资公司进行投资,这样既可以提高积累资金的增值率,又能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在基金运营方面,国外许多国家保险基金运营都很成功,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基金营运模式的选择应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同时又符合中国的国情,具体来说是建立“市场化管理,专家理财”的基金管理运营模式。即国家只负责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对基金管理公司实施监控,由基金管理公司对农村养老保险基金进行投资运作。
2、养老保险个人帐户应具弹性化。在农民进城务工、婚嫁或迁徒等情况下,保证将其帐户上积累的养老保险金划转到新址养老保险机构为他们所设立的帐户上。另外,根据国外的经验,农村养老金帐户还应增加抵御风险的功能。当农民养老金帐户积累达到一定金额时,国家可对投保人开办生产、教育和住房贷款,解决农民生活的当务之急。
3、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土地制度改革相结合。
我国对农村用地制度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近年来,许多地方在土地多种形式资本化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通过实行转包转让、租赁、拍卖、土地经营权人股等形式,有效地盘活了土地资产,实现了土地增值。与此同时,从减轻养老负担的角度看,应该让退出耕地经营权的农户仍能凭他们原来拥有的土地经营权获得经营利益。承认农民在承包期内对土地使用权的控制,准许其进人市场转让或出租,以获取维系其养老的经济来源。
4、理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管理体制。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建设中出现了许多困难和问题,其中一个主要的问题是管理体制的不健全。必须加强和改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管理工作,逐步实行规范。化与制度化管理。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养老基金筹资模式相适应的管理体制;政、事、财分开的制衡机制;内部监督、审计部门监督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监督体系。中央、省、地三级政府主管部门保留行政机构,负责政策制定、建章立法、组织推动和行政监督;县、乡两级负责保费的收缴、个人帐户管理、养老金发放等具体事宜,不承担基金管理职能;中央、省两级设立专门的基金管理机构,其性质为金融企业法人或具有金融职能的事业法人,承担基金管理人的职能(王以才,1999),从而保证农村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
5、明确政府工作职责。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本质是社会保险而不是商业保险,是社会政策而不是经济政策。因此,政府在制度建设中应扮演主要角色。在观念层面上,国家应确定以社会性和公平性为原则的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长远目标,构建一个动态开放体系;在行动层面上,在该制度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中央与地方政府应真正承担起社会保险的责任,加大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资金投人。
(二)重视家庭养老保障,使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互补
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尽管社会福利项目的内容比较丰富,但大多数老年人仍生活在家中,主要是家庭养老具有其他一些养老方式所不具备的特征。如在家庭中养老,老年人能获得最大的精神慰籍,且熟悉的家庭环境和生活环境令老年人可缓解进人老年后容易引起的空虚等。此外,我国现在养老保障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保障网络还不完善,若因家庭养老保障功能弱化而不加以坚持和重视,将有可能出现保障的“断层”。
(三)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国家和社会为保障家庭人均收人难以维持最基本生活的农村贫困人口建立的社会救助制度,是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基本生活的措施。目前,欠发达地区的大多数农民生活非常困难,特别是这些地区的老年人,他们的养老更存在很大的问题。因此,建立和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于欠发达地区的农民和老年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健全其他保障方式
农村“五保户”老人的供养一直进行得较好,是社区养老最典型的方式。社会救济、优抚保障、社会福利等并不直接表现为养老保障方式,而是属于基本的社会保障范畴,并构成农村养老保障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农村的弱势群体,特别是有困难的老年人将失去生存保障的基础。
(五)协调城乡社会养老保险的关系
笔者认为,解决农村问题、农民问题的思路不应就农村、农民论事,而应从农村与城市共同发展的宏观角度来思考。当前由于客观形势及农村与城市经济的差异而保障有所区别,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部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必然要求农村养老制度向城市养老保障制度转轨。如何转轨是一个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最后,发展经济是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基础,老龄化问题也不例外。我国老年人的养老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农村,养老保障,对策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全球人口发展之趋势,人口年龄结构的变迁正广泛而深入地影响我们的生活。按照国内标准,60岁及以上老人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10%,则意味着进入老龄化社会,按此标准,常州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就进入了老龄化阶段。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医疗卫生条件逐步改善,常州市人口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表现出老年人口数量增多、老龄化速度加快、高龄化趋势明显等特征,从而使农村养老问题更为突出。
一、常州市农村人口养老保障现状
1.人口老龄化速度逐年加快。
人口老龄化程度呈现加快发展态势,至2012年末,常州市60岁以上户籍人口77.21万人 ,比上年增加3.91万人 ,占总人口比重21.2%,高出老龄化社会标准11.2个百分点。分地区看,戚墅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为24%,其他依次为武进区22.4%、金坛市21.7%、钟楼区21.1%、天宁区20.9%、溧阳市20.8%。新北区是全市唯一老龄化程度在20%以下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18.2%。人口快速老龄化和老年人口高龄化,对养老需求压力越来越大,同时对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有着更高要求。
2.耕地面积减少导致失地农民逐年上升 。
通过常州市土地总体规划相关资料可知,2005年全市耕地面积176320.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0.2%。农村老年人没有土地种植粮食,就没有经济来源,给养老增加不小的难度,同时被征地的农民得到的补偿金远远低于生活必需费用,经过实地探访, 我们发现部分农民一年获得的补偿金额为一千多元,平均下来每位老人每月只有不足100元的养老金,这对于养老来说只是杯水车薪。
3.养老方式主要以家庭养老为主 。
近年来,农村青壮年人口向城镇迁移和流动,导致城镇与农村之间的人口老龄化进程不同步发展,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明显高于城镇。由于缺乏完善的社会保障,农村老年人仍以家庭养老为主。调查显示,农村老年人口中,依靠家庭其他成员供养的比例达到60.0%,依靠劳动收入生活的占28.6%,而靠退休金、养老金生活的仅占8.4%,有近三成的农村老年人需要靠劳动自食其力。
4.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小 。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面积大大低于城镇地区,常州农村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中,参加养老保险的仅为6.4%,经济状况、医疗条件及自我保健意识方面的差异,使农村老年人口的身体健康状况远不如城镇老人, 农村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中,身体健康的占56.0%,比城镇低了10.5个百分点;生活不能自理的占24.3%,比城镇高出10.9个百分点。
二、常州市农村养老保障水平制约因素
1.保险费用高 ,农民承担压力大。
参保费用高,限制条件严格,导致一小部分生活贫困的农村居民无法享受到新农保政策。在实地调研过程中,多位村民反映达到 领取养老 金年龄的 老人若想 享受养老 金待遇 ,他(她 )的子女必须参保 ,足额缴纳保险金 ,这样的“捆绑缴费”对于经济困难家庭来说,着实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家庭经济条件在农村居于中等或较好的农户参保的是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1.3倍 ,这种情况容易产生“马太效应”, 因经济差距造成福利差距,影响社会安定。参保条件严格与迫切需要经济帮助的家庭之间存在体制上的矛盾,这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2.政府宣传力度较弱 ,农民对新农保了解程度浅 。
此次调研中, 我们归纳了农民对于新农保相关信息的获取渠道,80.5%的农民通过电视、广播及亲戚等渠道获取信息,还有15.5%的农民通过村干部的宣传了解。这体现出政府宣传力度不到位, 村民获取信息渠道狭隘, 信息获取不健全等不足。同时我们发现对新农保制度比较了解的农户参保的是不了解新农保制度的1.8倍,即农户对新农保制度越了解越愿意参保,越不了解越不愿意参保。很多人都不太清楚交上去的血汗钱能不能给自己带来实惠, 如何在参保后保护自己权益等具体细节,导致参保积极性不高,政策理解度不够。
3.养老金待遇水平低 ,保 障程度有限 。
目前,就常州市而言,在新农保条件下,筹资方式是由个人、集体和政府一起承担的,个人缴费越多收益越多。政府由于财产资源有限,只能补贴很少一部分,并且农村集体收益并不高,因此这几乎成了农民自己筹资的一种养老方式。在我们调研的常州市武进区农村,大部分人选择的是最低缴费标准,相对于生活成本来说没有太大作用,农村居民每月60元,只能基本满足最低生活,被征地农民每月280元,而随着物价逐年升高,养老金越来越难以保障老年人的生活。
4.公共设施缺乏 ,养老质量低 。
常州市武进区农村缺乏养老服务基础设备, 公共娱乐设施较少。首先,养老服务中心站数量少,资金、硬件和人员严重不足。其次,农村几乎没有针对老年人举办的老年文体活动,也没有关于老年人健康生活养生保健的宣传, 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精神质量没有提高。再次,严重缺乏基本健身设备,没有志愿者提供服务,造成农村养老质量低。
5.法律行政法规尚不完善 ,农民权益无法保障 。
新型农村养老保障制度自实行以来, 我国尚未出台一部综合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实践中, 新农保属于政策性保险,缺乏法律规范应有的规范性、权威性、严肃性。虽然2010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但该法过于原则性,操作性不强。常州市仅发布了《关于调整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缴费标准的通知》、《江苏省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办法》等实施办法,没有实质性的法律法规出台。
三、完善常州市农村养老保障的对策和建议
1.加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政策宣传力度 。
由于农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对政策的了解不够,因此要加大宣传力度。第一,利用专家讲座、社区公告栏宣传、农村广播等方式,让农民了解政策内容,使农民意识到养老保障对自己老年生活的重要性。第二,拓宽信息发布渠道,建立专门的新农保网站, 政府通过相关网站向公众发布有关新农保政策和法律法规等。第三,培训专业的农村养老保险管理人员,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通过下乡、实地调研考察的形式,向农民宣传新农保, 通过信息反馈发现新农保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纠偏,为政策顺利实施创造良好的环境。
2.以法规明确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下政府的管理职能 。
首先应该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明确规范常州市政府各项职责。其次健全行政监督管理体制,如养老保障基金运行过程中可能存在政府失灵, 政府失灵可能引起基金运营的不透明,从而引起农民的不信任。为避免类似问题发生,建议常州市政府在界定各部门的监督管理职权边界时, 可以引入民间资本和民营机构参与社保基金的经营和管理, 形成良好的竞争局面。建议可以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建设成果作为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或者采取问责机制。
3.实行多元化农业发展模式以此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
首先,要想让农民脱贫致富,安享晚年,根本方法是打破城乡二元化结构,统筹城乡发展,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政府可以采取多种致富方式,如承包发展、技术培训、电商发展等,让大多数农村人有能力通过工作努力赚取养老金,实现老有所养的目标。其次,由于土地是农民的根本,农民不愿将土地流转出去,但土地流转可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行规模化生产,建议可以采取专项资金对口支援的形式,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进行补贴,建立农村养老金投入的长期保障机制,从而进一步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提高农村收益,促进农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更好地解决养老问题。
4.完善农村基层设施以此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 。
首先,常州市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在农村人口居住地集中的地方,建立拥有综合功能的老年服务中心,向老年人提供照顾、就餐、医疗、保健、娱乐等各种服务。其次,在老年产业发展和优惠等方面大量宣传,积极鼓励社会服务机构与企业参与养老事业, 在政策上给予他们一定的优惠和补贴,让更多企业为老年人服务。再次,实行农村养老保险业务专网运行,建立参保人员信息数据库,定期公布参保费用、参保人员名单等数据,方便参保人员查询。
5.建 立健全适应失地农民等群体的社会养老保障法律体系。
关键词:农村 空巢老人 养老 保障
所谓“空巢”,即指子女长大成人后从父母家庭中相继分离出去,只剩下老年人独自生活的家庭。简言之,空巢家庭即指无子女或虽有子女,但子女长大成人后离开老人另立门户或因各种原因(工作、求学、外出打工等)剩下老人独自居住的家庭。在农村,子女为了满足生活需要而外出打工,由父母留守家庭,照顾孙子(女)。在老龄化、空巢化现象日益严重的今天,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空巢老人、尤其是农村空巢老人的各种问题,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败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一、农村空巢老人家庭形成的原因
(一)子女外出。绝大部分空巢老人是因子女追求经济收入而成为空巢老人的。这些空巢老人绝大多数认为子女家庭经济条件不好,需要外出务工经商,自己甘愿留守空巢。他们对子女外出,虽有所不舍但还是持支持态度。农村空巢老人又要劳动又要照顾孙子,甚至有一部分的从事较繁重的劳动生产,只要身体条件允许,他们都会“活到老,干到老”。
(二)自然空巢。所谓自然空巢,就是有的老人终身未婚,有的老人虽已结婚,但未生育子女,有的生有子女,但子女已经去世,有的只一个女儿,女儿一旦出嫁之后,就是别人家的人了,回家照顾老人就有次数了,老人就成了空巢户。
(三)代际差异。当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后,老少两代人对独立的活动空间和自由的要求会越来越强烈,传统的大家庭居住方式已经不适应人们的这种需求,小家庭被普遍接受。一旦子女成立了小家庭或进入城市,农村的父母一般都不会与子女生活在一起,而是选择独自居住或留在农村老家。当然,也还有其他一些因素,例如家庭不和、矛盾增多,子女赡养老人的观念淡薄、嫌弃老人,从而使老人不得不独守“空巢”等等。
二、农村空巢老人面对的困难和压力
一是劳动和经济负担较重。农村相对于城市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随着城市化以及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而大量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使农村人口老龄化状况日益严重。农村空巢老人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经济条件、外部环境方面,其所面临困难远远超过了城市空巢老人。虽然,青壮年外出务工的收人高于种地收人,但他们对留守老人的经济支持往往很有限,以至于大部分老人还要靠劳动来维持生计。特别是那些男性老人,不得不重新承担起繁重的农活和家务,他们参加农业劳动的比例高达80%。同时,外出打工的子女多数也将承包的土地交由父母耕种,这样一来无疑加重了农村空巢老人的劳作负担。本该颐养天年的他们,真可谓苦不堪言。
二是缺乏精神慰藉。在农村,青壮年很多是夫妻双双外出谋生,加剧了农村家庭的空巢化与老人的养老难问题。外出的青壮年把小孩接去一同生活后,留守老人不但在生活上受影响,连起码的精神慰藉也没有了。留守的老人,长期独处,生活意义不明确,和外界接触越来越少,心里话没处叙说,有时间没事可打发,更谈不上享受大家庭的天伦之乐,最容易产生孤独感。加之,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单调,空巢老人,更难有所精神寄。
三是身体状况令人担忧。伴随年龄的增长,老人的身体机能衰退,健康状况明显下降,患病率也随之上升。尽管很多地方实行了农村医疗合作,空巢老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仍有不少人连补偿起付标准线以下的费用也负担不起。同时,农村老人普遍有“拖”病的心理,他们一方面抱怨医院收费太高,每次病痛发作,吃一些廉价的止痛药,隐瞒自己病情不说,宁愿自己受苦,也不愿给儿女找麻烦;另一方面也是出于节俭,舍不得花钱看病,对待小病他们总是一拖再拖,得了大病就干脆不治了。尤其是那些慢性病患者,面临“保了饭碗保不了药丸,保了药丸保不了饭碗”的两难境地,遇上病情突发,家中无人,又会错过治疗时机,导致难以治愈的严重后果。
四是隔代教育压力大。农村的青壮年大多在外务工维持生活,孙子辈的读书、教育任务也就全部落到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的身上。这些孩子正处在成长的关键期,由于不能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帮助,很容易产生各种道德、心理方面的问题。照顾孙子辈的生活,已经加重了老人的生活压力,而对小孩教育他们感到心理负担更重。这主要是因为,他们识字不多,无法辅导小孩的学习,担心小孩学习成绩上不去。现在的农村交通、通讯已有很大改善,电视、网吧到处有,孩子在外的时间一长,又担心他们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加之,又是隔代教育,孙子辈也不好管,很多孩子性格孤僻,时不时还惹祸上身。为此,老人们总觉(下转第67页)(上接第36页)得管小孩力不从心,教育不好又怕儿女们埋怨。
三、解决农村空巢老人问题建议
切实解决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使他们老有所养,是应对中国人口老龄化挑战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从根本上说,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各部门、社会各界的长期协调和配合。
(一)进一步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养老模式要得到更一步补充,全面推行协议养老、签订《家庭赡养协议书》。同时,商业养老保险应得到推广和发展。逐步落80岁以上高龄老人补贴,建立健全高龄补贴制度。扩大农村老年人享受低保范围,“五保”老人全额财政供养。完善乡级养老院设施,提高服务水平。
(二)进一步加强老龄工作网络建设。加强乡村两级老龄工作网络建设,积极应对老龄化,各级党委政府应刻不容缓地摆上议事日程。为形成县、乡(镇)、村三级老龄工作格局打下坚实基础。与此同时,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投入,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健全村级老年活动室、活动中心,老年人图书报刊阅览室、棋牌室等,提高农村空巢老人和所有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
(三)弘扬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倡导良好的社会风尚。家庭养老是我国的传统养老模式,今后在农村仍占主要地位。各级政府要大力倡导敬老养老之风,弘扬传统美德,表彰敬老养老先进,谴责不尽孝道行为。让“家家有老人,人人都要老”的理念深人人心,使子女应承担的赡养和照料老人的义务落到实处。在子女格尽赡养义务的前提下,“分而不离”也是一种值得重视的家庭养老模式,但要教育分住的子女“常回家看看”,帮助父母做点家务,沟通情感,照料生活。此外,要在各中、小学中开展孝敬主题教育活动,从小培养孝敬父母以及尊老、敬老传统美德。
农村空巢老人是社会中相对脆弱的群体,他们很难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养老问题,需要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才有可能实现他们安享晚年的愿望。只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为农村老年人营造一个良好的赡养环境,农村空巢老人将不再是一个沉重的话题。
(作者单位:山东轻工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梁硕轩.关于我国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需求与养老保障问题的思考.企业导报,2010(16).
[2]李翔.结构功能主义视角下的农村空巢老人社区养老服务初探.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8).
[3]贺睿莹.北京市空巢老人生活水平调查报告.经营管理者.2011(16).
【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障现状及对策研究】推荐阅读:
文献综述-农村信息化现状及对策研究06-24
农村养老保险现状、问题和对策12-11
农村初中写字教学现状及对策11-13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现状及对策06-04
某市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12-15
浅析农村小学教学质量现状及提高对策01-06
任丘市农村水环境现状及对策05-23
浅谈农村中小学德育现状及对策06-24
农村土地流转现状面临的困难及对策建议07-03
农村中学的生物实验教学现状及对策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