珙县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的实践与探索

2024-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珙县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的实践与探索(精选5篇)

珙县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的实践与探索 篇1

珙县政府副县长 郑 静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程度的加深和“四二一”家庭、空巢老人的增多,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化是破解日趋严峻的社会养老难题,提高老年人生活生命质量的重要途径。截至2010年底,珙县有60岁以上人口5.8万,其中空巢老人14127人,“三无”老人381人,“五保”老人1427人,残疾老人1681人,留守老人3804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3.8%。如何做好新时期新形势下的养老工作,已经成为建设幸福珙县的一大重要课题摆在我们面前。为此,珙县县委、县政府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服务社会老人”的工作思路,在巡场镇龙祥社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经过两年的探索,逐步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服务为补充、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养老服务模式。

一、珙县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情况

(一)坚持党政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健全居家养老服务保障机制。把老龄工作纳入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年度重点责任目标计划和考核范围,建立领导责任制,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坚持社区试点和分类施养相结合,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机制。一是实行政府买单的无偿服务。对“三无”老人,送往社会养老机构,实行政府买单、集中供养,目前全县共有1031人享受此项政策。对示范社区的困难家庭老人和享受低保对象,以居家养老的方式,由社区服务站无偿提供服务,所需经费由社区统计、乡镇审核、县民政局审批,政府负责“买单”。二是实行低价有偿服务。对有一定经济来源但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实行居家养老的方式,由社区提供低价位的有偿服务,养老服务费用按市场价位的10-30%收取。三是实行市场化的有偿服务。对家庭经济状况较好、有养老服务需求的老人,实行居家养老的方式,由社区提供市场化的有偿服务,养老服务费用按市场价位的30-60%收取。四是实行农村社会养老服务。2009年出台了《珙县农村互助养老试行办法》,开展农村互助养老试点工作,2010年全县全面推进新型农村保险试点工作,目前全县共有60岁以上的老人14.14万人领到每月55元的养老金。

(三)坚持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相结合,夯实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基础。一是组建“以老助老”互助小组,成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组织社区老人开展互助活动。通过组织医疗、家政等志愿者队伍,使其发挥自己的特长用于助老服务,并相互提供家政、娱乐、体育、医疗等各种帮助。二是建立健全社区老年福利服务网络,如社区医疗保健站、托老所、文化活动中心等,把老年社区福利服务网络建设纳入社区建设中。建立空巢、孤寡老人的社会照料系统,对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上门服务,组织志愿者为老人看护和日常服务。农村敬老院是我县机构养老的主要形式,它是以政府投资为主,并给予信息资源、政策支持。同时募集社会资金,建设、改善相关设施,主要收养城镇“三无”老人、农村五保对象、孤残儿童等,实行养、治、教并举的工作方针,保障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目前全县共17个农村敬老院,床位1170张,入住五保对象1031人。

(四)坚持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相结合,提升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水平。一是整合社区资源,完善服务设施。对试点社区进行规划,按养老功能进行改造,完善日间照料中心。2010年、2011年投入了150多万元完成了三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建成集娱乐室、服务站式服务、上门服务等为一体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二是加强管理力度,组建好服务队伍。强化“四支队伍”建设。即:服务管理者队伍;专业队伍建设;党员先锋服务队伍建设;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三是着力平台建设,规范服务内容。制定规范化的居家养老服务内容,对签订服务协议的服务网点都明确规定提供服务的各项制度。

(五)坚持物质保障和精神关爱相结合,丰富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内涵。一是提高老年人社会保障水平。全县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100 %以上,享受待遇人数6179人。新农保强力推进,参保率达到87.7%,享受基础养老金人数达到14.14万人,困难老年人的保障力度不断加大。老年人医疗保障待遇明显提高,参加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老年人医保范围内报销比例最高可达88%和70%,参加新农合的老年人住院费用补偿率最高可达70%。二是满足老年人教育文化需求。改善老年大学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现代传媒开展老年教育,形成覆盖城乡多层次、多形式的老年教育网络体系。目前,全县有老年大学和老年学校4所,在校学员334人。各乡镇都建立了老年活动中心和老年健身活动场所。三是实施老年人精神关爱行动。社区日间照料服务场地有限,居家养老服务活动的关键是做好上门服务。采取灵活的服务方式,上门服务人员随喊随到。服务满足老人多方面的需求。

二、目前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共识尚未形成,社会重视不够。社会居家养老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全社会对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还不深,政府对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的投入严重不足,严重影响了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同时老年人“花钱买服务”的生活理念和消费习惯没有普遍形成,向政府“等靠要”的思想在相当一部分老年人的头脑里根深蒂固,也一定程度制约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向市场化、体系化发展。

(二)配套政策尚未完善,起步工作乏力。目前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相适应的政府配套措施不健全。一是对推进居家养老服务没有专项经费预算和投入,试点社区也仅是将少量资金直接补给向老人提供服务的人员手里,造成工作经费缺乏。二是原社区阵地建设配套项目中没有将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纳入其中,现在要寻找适合开展养老服务的日间照料中心及场地难度较大。三是缺少吸引社会服务机构参与的扶持政策,社会服务机构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很难得到一定的经济回报,缺乏参与积极性。四是缺少动员社会志愿者参与的激励机制,对志愿者的激励措施基本上停留在精神鼓励上,造成志愿者很难提供持久的服务。

(三)专业培训尚未到位,服务水平不高。目前社区化居家养老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匮乏,且整体素质不高,专职服务人员大多是农村健康老人和少数志愿者,绝大多数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不具备养老护理的专业资质和执业资格,只能提供家居清洁、生活护理、陪送看病等基本服务,对于老年群体日益增长的科技、文化、保健、娱乐、心理等方面的需求,则难以满足。

(四)服务平台尚未建立,服务项目单一。没有可以为广大社会老人介绍、提供多样化和个性化服务的居家养老信息服务平台,造成居家老人了解和沟通服务提供者的信息、渠道十分有限,难以通过服务平台从市场中寻找中意的服务提供者。造成供求双方交流不畅通、信息不对称、相互缺乏信任度,也导致服务提供者难以准确了解居家老人的真实需求,难以准确把握服务项目的定位,提供最为需要的服务。

三、今后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思索

(一)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加强舆论宣传,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广泛开展敬老、爱老、助老的思想道德教育,使全社会确立家庭敬老、爱老、养老的思想,形成家庭养老的良好氛围。同时,对那些遗弃甚至摧残老人的子女,要通过传媒予以揭露,使其受到舆论的谴责,对触犯刑律的,要依法予以追究。

(二)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一是财政加大养老服务工作的投入力度,把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所必须的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为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提供资金保障。二是对参与到为老服务中来的社会服务机构适当从项目审批、土地使用、费用减免、培训和用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信贷支持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激发社会服务机构参与的积极性。

(三)进一步加大管理服务力度。一是成立管理机构,具体负责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管理,根据当地老年人口规模和养老服务需求状况,认真组织制定养老服务业发展规划、养老服务机构建设规划等,严格按照规划和建设标准组织实施。二是加强管理服务。建立养老服务标准体系,促进养老服务机构健康发展,并逐步建立健全养老服务的组织管理体制和监督评估机制。三是整合社区资源。充分挖掘、整合和利用社区现有的可供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社区资源,充分利用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等现有公共设施,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服务。充分做好居家养老服务的社区资源拥有者和经营者的沟通、教育、协调工作,协调各方利益,使社区资源尽可能充分整合和利用起来。

(四)进一步加大服务沟通力度。充分利用现有的政策和措施,大力培育可以提供各类养老服务的实体,构建有良好信誉和社会影响力的服务平台,丰富服务方式,如动员社区党员和热心居民对高龄独居老人开展邻里守望;动员社区医院组成老年医疗康复组开展经常性的定点和上门为老服务;动员社区法律工作者为有需要的老年人提供法律帮助;动员辖区机关企事业单位与困难老人结成帮扶对子;为有经济能力的居家老人介绍优质而价格合理的家政服务等等。

(五)进一步加大队伍建设力度。努力造就一支由党员、干部、学生、居民群众等组成的专、兼职人员和志愿者相结合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同时建立对志愿者的激励机制,促进志愿者队伍的稳定。聘请一批德高望重的老同志参加社区居家养老管理服务工作,利用老年人同老年人容易沟通的优势,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服务自己。

珙县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的实践与探索 篇2

精神关注, 服务内容日趋多样化服务项目划分为两大类:“社会福利性及公益慈善性服务”既是老龄工作体系方面的保留项目, 也是需要在创建中不断创新开拓的新领域新思路, 与养老服务的社会化产业化成分相互互助、互相补充。主要的是街道、社区依托国家福利设施组织的便民互助养老服务, 老年协会组织的自助互助, 辖区单位的参与共驻共建的服务等形式。有偿和市场化服务是创建活动重点的方向, 也是传统养的老体系中所没有的领域, 包括日托照料方面、互助托养、护理陪伴方面、入户照料、代购代买方面、卫生清整等劳动有偿的服务方面。这些服务项目可以由家政服务公司有偿提供或由辖区内商业网点提供的有偿服务。所有需求信息请专业的“居家养老管理员”及时反馈分流并联系落实。

二、由服务传统救济对象转变为全体

老年人, 坚持“保重点、广覆盖”的政策原则, 服务对象的日趋公众化, 将服务视野放宽到所有老年人, 将经济困难、年老的体弱的、缺少照料的家庭困难的老人作为重点服务对象, 按照困难的程度、一对一建档设卡确定补贴的额度, 以配餐自选的方式, 提供服务多样化项目, 困难不困, 孤独不孤;对于突然发生事故、生活确实有困难的老人实施动态式救助, 使其享受雪中送炭的及时服务, 确保度过难关、欢度晚年;对于其他的老年人, 按照政策方面提供的和正常享有的福利性和公益性服务, 在另一方面, 加快培育发展老年消费品市场开发, 建立健全老年服务的信息反馈平台, 依照市场机制因人而异的、因需而定的提供个性化服务。

三、由传统家庭养老为主转变为家庭、政府、社会全方位的新型养老方式

服务模式日趋多元化在传统养老服务方式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创新。一方面, 积极扶持机构养老, 通过政策引导, 资金支持。另一方面, 充分利用现有设施, 形成了机构养老以外的4种居家养老模式:一是依托社会组织开展政府补贴入户养老服务。把最需要社会扶助的经济困难、重病失能、高龄体弱、空巢独居等困难老人列为重点服务对象, 每月享受补贴服务;二是依托服务设施开展日间照料养老服务。建起老年日间照料中心, 均具备文化教育、娱乐健身、心理疏导、餐饮服务等基本项目和理发、修脚、保健、按摩等特需项目;三是依托呼叫中心开展应急养老服务。为了更好地解除空巢老人、失能老人的后顾之忧, 建成养老呼叫服务中心, 为老年人提供全天候、全方位、全过程的无忧服务。这种模式, 有效发挥了养老机构的专业特长优势, 并能吸纳有爱心的志愿者广泛参与, 共同为周边老人, 特别是失能、空巢老人提供日常照护、医疗保健、配餐就餐、心理慰藉等服务。

四、由政府全程包办转变为政府、市场、社会全面联动

促进参与主体化、多样化、养老服务社会化, 不仅是政府部门的职责, 而且更需要全社会各方利益群体广泛地关注, 必须坚持“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老龄工作基本方针, 广泛发动社会力量, 形成全方位、广覆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社会化运行机制。一是发挥党政主导作用。将养老服务社会化工作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解决民生问题、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 纳入到地区发展规划中同步实施, 纳入到年度重点政务目标、民心工程中同步督查落实, 纳入到政府财政年度预算和创建和谐社区建设总体的规划中。通过政策引导, 逐年增加政府投入, 积极争取不同群体的支持, 同时确保养老专项资金用得准花得值, 保证老人合法的权益, 形成较为规范的、区域性的养老服务格局。二是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为保证养老服务的质量, 推进养老服务的市场化运动和产业化运作, 已嫁接改造之经验, 及时组建专业化的养老服务中心, 让政府买单。在原来“委托代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监督管理”手段;通过衔接下岗职工再就业, 形成了一支综合素质高养老服务优秀的老管理员专职服务队伍, 将专业化的养老服务与志愿助老服务二者结合在一起;通过项目管理方式协作与商业网点联合开展收费性服务, 创造一条通过社会平台履行政府职能的探索之路。三是发挥社会不同利益的群体参与热情, 彻底改变由原来政府和福利机构包办养老事业的格局, 采取了民办公助的方法, 鼓励各类社会组织和个人投资兴办的养老机构, 实施养老服务;为老年人积极参与养老服务社会化创造良好的平台, 借助老年人协会的作用, 积极倡导老年人与老年人之间, 互助互帮、相互支持, 不断拓展老年人群体文化生活阵地, 精心培育和开拓老年消费产品市场, 让更多老年人逐渐转变更新旧观念旧理念, 主动走出家门, 融入到群体社区、居委会和社会大家庭中, 让养老服务覆盖全人类。

五、结论

养老设施建设问题关系民计民生, 关系千家万户, 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在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 注重聚集社会力量、吸收引进民间资本兴办养老事业。政府进一步完善兴建养老设施的投资鼓励政策、运营税费的优惠政策、服务队伍的奖励政策, 通过政策支持, 吸引更多的民营企业投资养老设施建设, 兴办养老服务事业, 完善服务功能, 扩大服务项目, 提高服务水平, 让更多的生活在社区的老年人享受日间照料养老服务的实惠。

参考文献

[1]王来华, 约瑟夫.施耐德.论老年人家庭照顾的类型和照顾中的家庭关——项对老年人家庭照顾的“实地调查”[J].社会学研究, 2000 (4) :34-36.

珙县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的实践与探索 篇3

我国早在2000年就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行列,近年来更是呈现出老年人口庞大、未富先老、老龄化速度快的特点。《中国老龄化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从2011年到2015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将由1.78亿增长到2.21亿,比重将增加到16%,增幅高达7.2%。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养老问题也日益凸显。

为弥补家庭养老功能弱化、机构养老资源缺乏等不足,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应运而生。《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总则第五条也明确规定,“国家建立和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居家养老是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也符合大部分老年人的生活意愿。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更是整合各种养老资源、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一种现代化养老服务模式,并深受欢迎。

目前,我国内地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方式以日托服务和上门服务为主。在服务开展过程中,还存在各种问题。从服务对象看,因宣传不到位,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认识不足,导致其自主参与度低下;从服务环节与服务内容看,服务前评估不完善,简单的菜单式组合及资源短缺导致无法满足服务对象不同层次的需求;从服务人员看,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偏低,职业认同度低下,社会地位和待遇偏低,造成人员流动性大,专业人员缺乏;从社会氛围看,社会及公众认识不到位,难以链接、整合有效资源。

社会工作是一门专业的助人学科,老年社会工作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英国的社会工作者便已投身到社区照顾当中。历史和现实经验均揭示: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能解决目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将有效提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和水平。

现有的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可分为四类:一是社会工作组织直接对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机构或项目进行托管;二是由提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社会组织直接招聘专业社工参与服务;三是依托街道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组织,由原先的社区工作人员经过培训或学习取得助理社工师、社工师等相关资质,介入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四是兼职社工长期或短期参与社区居家养老项目和活动。

在提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时,社工往往会承担不同的角色和职能。例如,在日托服务中,社工主要运用个案、小组工作方法,组织小组活动、兴趣活动,为老年人处理心理问题,以及对日托所进行管理工作。在上门服务方面,社工多从事间接服务,如对助老员进行培训,并调解、处理冲突与矛盾。但目前,社工对某地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统筹、设计的职能尚未体现出来。

在我国,虽然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已有十多年时间,但这种介入实践并不广泛。一方面,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中没有全面强调社会工作的介入;另一方面,由于项目性质、项目资金情况和社工经验等条件限制,社会工作并未介入社区居家养老项目的整体运营。因此,将来应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工作。

第一,完善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目前我国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主要停留在提供直接服务的层面,宏观层面的介入尤其薄弱,无法体现出社会工作的政策建议和倡导功能。完善的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包括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微观层面即对需要照顾的老人及其家属提供直接服务,注重对服务对象评估、服务方案制订、资源协调和服务输出等方面,以实现对老年人精神慰藉、生活照料和医疗康复的功能。同时,注重对老人家属的关怀,以缓解其压力、增强其技能、化解矛盾。中观层面,即从组织层面来说,主要可分为组织管理与资源链接、志愿者管理、工作人员督导、自我评

估与矛盾解决四大部分,以达到对组织、对工作人员、对志愿者以及对外形象的管理和提升。宏观层面,社工专业人才或组织通过深入有效的社区需求调研以及对已有服务的评估工作,对构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使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更切合民众需求、更专业。

第二,加强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提升服务质量。从业人员教育背景和工作经验的层次差异,造成了他们之间服务能力的差距。即使是接受过社会工作专业系统教育的社工,也常因初入养老服务领域、缺乏实践经验而出现服务提供能力不足等问题。因此,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推广过程中,应注意对服务人员的专业培训,提升其工作技能,以保证为服务对象提供优质服务。

第三,增强社工的评估能力。目前,针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很多地方尚未形成完善的评估体系。社工应加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各方面知识的了解,增强自身各项技能,为承担评估责任做准备。应逐步建立起社区居家养老专业服务的评估体系和评估指标,增强社工的评估能力,并提升以评促建的功能。

珙县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的实践与探索 篇4

论文摘要: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在“未富先老”的社会经济背景之下,面对庞大的老龄人口及迅速的增长,如何解决好城市家庭照顾功能的弱化与社会养老负担沉重的问题,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以满足城市老年人日益增长的日常生活照顾需求,就成为当务之急。现依据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现状,剖析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论文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社区居家养老;社区服务

中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4408万人,占总人口的11.03%,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0045万人,占总人口的7.69%同时,老龄人口正以年均3%的速度持续增长。在“未富先老”的社会经济背景之下,面对如此庞大的老龄人口、如此迅速的增长速度,如何解决好城市家庭照顾功能的弱化与社会养老负担的问题,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以满足城市老年人日益增长的日常生活照顾需求,就成为当务之急。

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概述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指老年人居住在家中,以社区为中心,养老服务由社区为依托的各种社会力量来提供的一种养老模式。它是介于老人家庭照顾和老人社会机构照顾之间的一种运用社区资源开展的老人照顾方式;由正规服务、社区志愿者及社会支持网络为有需要的老人提供帮助和支援,使他们能在其熟悉的社区环境下维持自己的生活,避免不必要的住院或隔离。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对象主要是那些日常生活能够自理或部分能够自理的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结构主要包括:(1)老人日间护理中心。主要是为白天缺乏家人照顾的体弱及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护理、生活照顾等方面的服务,如膳食、个人卫生、健康护理、护送看病等。(2)老人医疗保健中心。为老人提供送药、体检、心理咨询及疏导、康复护理、健康调查跟踪及养身保健知识教育等方面的服务。(3)老人家务服务中心。到老人家中提供各种家务服务,如做(送)饭、居家清洁、料理家务、帮助购物、维护维修等。(4)应急救援中心。主要是开通24小时老人服务热线,并建立事故预警系统,以便及时发现并紧急处理老人遭遇的各种意外生活事故,有效地进行危机的干预。(5)老人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是集文体、教育、社交与日常生活辅助于一体的服务场所,满足老年人对文体保健、休闲娱乐等方面的需求。

二、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得到日益重视,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的意见》和《关于加快实现福利社会化的意见》,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还专门下发了《关于对老年服务机构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民政部门以社区服务为平台,致力于推广社区老年福利服务事业,鼓励社会承担部分养老责任,为社区养老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运作体系,各地区的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在管理、服务方面也已经具备了一套比较系统、规范的管理方法。各地正努力探索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在部分大中城市已初步形成了设施

服务、定点服务和上门服务为主要服务形式,以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心理保健、文化娱乐、参与社会以及权益保护为主要服务内容的社区养老服务格局。截至2002年,我国的社区老年服务设施已达到23.8万个,社区服务志愿者组织15.8万个,社区服务志愿人员900多万名,民办社会福利机构1600余家。根据2005年全国范围的城乡老年人口的抽样调查,71.9%老人希望建立健全社区服务体系。

我国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还只是刚刚起步,处于初级阶段,各项职能还不完善。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法律法规不健全,不完善

社区居家养老缺乏相应的政策法规和完善的服务体系支撑。比如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地位尚未得到承认(如在登记注册方面受到限制)、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扶持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相关政策不够完善。此外,为了促进民间资本对社区养老服务的投入,政府应制定相关优惠政策。

(二)社区居家观念落后,服务意识相对薄弱

一些职能部门和社区管理服务部门对开展和加强社区养老服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不足,观念落后。没有认识到我国城市养老职能已经由以家庭为主逐步转变为以社会为主;没有认识到社区居家养老是未富先老国情的需要;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事业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性认识不够,服务意识相对薄弱。

(三)政府职能不清,政社未能真正分开

由于我国的改革正在进行,社区服务发展在总体上仍属于政府推动型,社区养老服务还带有浓厚的行政管理色彩。同时,政府在社区养老服务中也出现职能缺位的现象。表现在:第一,基层社区组织责权不一致,街道办事处作为区一级政府的派出机构,承担了许多本不应该由它承担的职责,又把居委会当作政府部门的延伸,经常给居委会分配任务,致使居委会没有精力为居民办实事。第二,政府职能缺位。从目前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的状况来看,政府对社区养老服务的支持力度是不够的,主要表现在对非营利组织的培育不到位、投资社区养老服务的民间资本所应享有的相关优惠政策不完善等。

(四)资金短缺,资金来源方式单一

从目前的情况看,社区管理资金来源有限,主要是民政局投入,资金严重缺乏。这些经费对居家养老工作的启动,为一部分老人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起到了一定作用。但若要提供较为全面的居家养老服务,无疑是“杯水车薪”。

(五)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及设施不完善

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尚未形成一定的规模,设施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老年服务设施设计不合理,适用性较差;其次,服务设施不够齐全,无法满足老年人需求;第三,基础设施较差,配备也比较单一。

(六)社区养老服务专业化水平低,服务内容过于简单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社区管理及服务人员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缺乏社区管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第二,社区工作的岗位培训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第三,专业化的服务项目较少,医疗护理、心理咨询、临终关怀等专业化服务迫切需要开展。

三、完善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建议

针对目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应采取以下措施加以解决。

(一)健全法律法规,完善相关政策措施

应加快老年人权益和老年社区建设的立法,对其发展做出长期规划。同时,在我国的现实国情下,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策的支持程度。政府应从宏观的角度

制定各项支持社区养老的政策,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用地、用房优惠政策、养老服务设施收费优惠政策、减征或免征社区兴办老年服务福利事业企业所得税、放宽注册条件、免交注册手续费等,政府应建立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和项目的财政支持计划、城市公建配套法规、社区养老服务管理规章以及社区养老服务实施管理规章等。

(二)加强社区居家养老的理论研究,改善居家养老的观念

养老方式的实践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应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加强养老方式,尤其是新型居家养老方式的研究,从科学的角度和发展的眼光去审视分析其内在的发展规律,提供预测和规划的工具。同时要转换思维,改变居家养老的观念,增强对社区的主体感和责任感,使社区内的居民对自己所居住的社区产生一定的感情和归属感,自觉将自己融人到社区的集体中,并对自己居住的社区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这种社区服务的思维模式的培养和转变将更有利于社区居家养老的健康发展。

(三)明确政府在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中的定位,政社分开

政府应退出社会福利服务生产领域,其角色转换为社会福利的推动者、提供者和监管者。政府要明确自身在开展社区养老中的职责,充分发挥其主导功能。同时,政府应摆正自己和社区的关系,政府只能是参与,并且其参与行为应该是启发式、动员式的政策引导,而不是替代。政府应当从不该管的职能中退出来,并将这些职能还给社区组织。政府要把社区养老服务所划拨的资金真接交给社区自己管理,政府只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社区要积极协调社区中各个主体之间的关系,负责管理社区养老服务的总体事务,自主地开展各种活动,调动社区中的财力、物力、人力发展社区养老服务,而非单纯地完成政府指派的任务。

(四)拓宽养老资金筹措渠道,形成多元化和多渠道投入的发展机制

要建立以社会筹集为主、政府资助为辅的多层次、多途径、多渠道的投资发展体制。继续扩大宣传力度,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关注养老事业,鼓励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向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捐资、捐物或提供无偿服务。同时政府应在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中适当加大对社区养老的资金投入比例,兴建养老服务机构的设施,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给予相应的资金支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可根据老年人的实际承受能力,形成不同档次的服务标准,实行有偿服务、抵偿服务。这样既实现了政府购买服务,又满足了社区不同层次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同时也能吸引私人投资,拓宽资金来源。

(五)完善社区养老机构的设施建设,尤其是医疗康复设施

完善社区养老机构的设施建设,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改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使用功能;其次,要完善医疗保健康复设施,开展保健康复、常见病预防等知识讲座;再次,完善社区老年文化体育设施。

(六)建立一支专业人员与志愿者相结合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

珙县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的实践与探索 篇5

我国开展购买公共服务的实践和研究相对较晚,虽然一些研究者已经明确了政府购买服务的主体、客体、方式等几个要素,但是还没有比较统一的定义。本文采取的政府购买服务的定义是政府将原来由自己直接承办的、为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服务的事项,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交由有资质的社会组织(包括从事社会公共服务的非营利部门和社会服务组织以及私营企业等)来承接,并根据社会组织提供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评估后支付服务费用。这是一种“政府承担、定向委托、合同管理、评估兑现”的新型政府公共服务提供方式。这里的社会组织是指由登记管理机关纳入登记管理范围的。

二、宁波市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现状

近年来,宁波市海曙区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绝对数量逐年增长,截止2015年底,海曙区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7.05万,老龄化系数已经达到23.7%。

为了更好实现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合作。2004年5月,宁波海曙区政府确定了“政府扶持、非营利组织运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思路,要求建立新型的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体系。2005年3月,海曙区在全区65个社区全面推广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其以老年人的需求为驱动,以项目为载体的政府购买服务实践。海曙区政府开始通过政府年度财政预算,每年花150万元向公益性社会组织——海曙星光敬老协会,为海曙区内高龄、独居、困难的600名老人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政府购买服务的数量是每位老人每天一小时,显然不能满足老人的需求,需要敬老协会发挥自身的公益性精神,动员志愿者为部分老人提供上门服务。

2011年宁波市进一步扩大购买范围,通过公开招标等形式,吸纳更多的社区组织参与,同时将服务的受益对象进一步拓展,让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享受便利。近期宁波市将发布政府购买服务事项指导性目录,并统一将购买资金列入政府财政预算,未来还将建立健全政府购买服务的绩效评估机制,使公共财政资金得到更合理的利用。

三、宁波市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尽管宁波市在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形成了“政府扶持、非营利组织运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思路,但是总体来说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这种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在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及提升公众“获得感”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1、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政府购买服务的优质和高效,需要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予以保障。目前政府购买服务法律法规不健全主要表现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法律法规政策缺乏指导性。虽然宁波市海曙区政府出台了政府购买服务的实施原则、实施方式、实施意见等文件,但是由于部分政府在做出采购需求项目调研活动不充分,使得制定的指导意见或者具体实施办法不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二是政府制定的具体政策不具有连续性。我国地方官员的任期比较短,也会出现职位轮换、临时调用的情况,从而使官员的任期相对不稳定。这一届官员实行的政策,可能不能得到下一届官员的认可,或者为了片面的追求政绩,从而使政策连续性中断。

2、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的操作程序不规范

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是将经济学的方法和企业的竞争模式引进公共服务,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使政府偏离公共服务的供应者角色,从而公共服务所具有的公平性、公益性缺失。其主要表现在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缺乏透明度和公正性。虽然目前海曙区政府在财政预算中单独列出了政府采购资金预算,但是并不向社会公开,从而使相应的服务承接组织难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合适的承接方案。另外政府招标信息的披露也存在着不透明性,通常的做法是私下找社会组织洽谈,选择合适的承办商,或者为了排斥一些潜在的承接组织而不在指定的媒体上发布招标公告,更有甚者没有招标形式或者规避招标。

3、政府的监管评估机制不完善

目前我国政府购买服务项目以政府部门内部监督评估为主,缺乏独立的第三方监督评估。由于宁波市海曙区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购买对象600名独居、空巢老人,没有相应的硬性指标可以作为服务好坏的评估标准,监督评估需要涉及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然而我国的政府购买服务起步较晚,在政府购买服务人员的队伍中还缺少这一类知识系统完整、工作经验丰富的监督评估人员,从而使对服务质量的监督评估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不规范性,所以需要引进专业性的监督评估部门。另外社会公众作为政府购买服务的购买对象,能够对提供的服务有个比较直观的感受。然而公民权利意识还比较薄弱,不能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

4、社会组织自身力量薄弱

近年来,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社会组织有了一定的发展空间,在数量和规模上都有了一定的突破。但在现实情况中,政府和社会组织的依附关系依然存在,例如,在宁波市海曙区政府向星光敬老协会购买服务,星光敬老协会是政府自上而下的倡导下建立的,敬老协会几乎成为政府的下属执行机构,缺少独立性。造成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缓慢,独立性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一是长期以来我国社会组织实行“归口管理,双重负责”,即注册登记在民政部门,主管部门则有政府相关部门负责。登记注册限制条件多和程序复杂,社会组织发展受到一定限制。二是某些社会组织独立性差,由于一部分社会组织是在政府的扶持下发展起来的,对政府的过分依赖,影响了社会组织的日常工作的开展,失去了社会组织民间代表性,直接影响社会组织自身的公信度和吸引力。

四、完善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对策

我国政府资源和能力有限,还无法迅速适应人口老龄化的变迁速度,公共服务系统还无法完全应对老龄化社会所需的各种老年公共服务产品。如何抵挡汹涌而来的"银色浪潮",让老年人能够安度晚年,提升老龄人口幸福度,维护社会稳定发展是一个重要而热点的问题。为了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健全政府购买的各项法律法规

法律法规是政府进行居家养老的购买的依据,为了提高政府购买的质量和效率,在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方面需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法律法规要有前瞻性和长远性。政府在进行购买服务之前要制定一个体系的法律法规,其应该建立在实事调研中,充分了解老年人的需求以及在政府购买进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难题,制定具有前瞻性的法律政策。二是法律法规的连续性。对于上一届比较好的政策,下一届领导小组应该继续实行,对政府官员实行全方位考核,从而减少政府官员为了片面追求在任期间的政绩,而荒废好的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

2、规范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的操作程序

规范政府购买服务的操作程序首先就要保证政府购买服务的透明度和公正性。一是政府要把政府购买服务的资金向社会组织公开,从而使资金的使用逐步规范、公开、透明,从而提高有服务能力的社会组织积极的参与到政府职能的承接中。二是要保证政府的购买服务项目公开招标,在招标过程中政府要在指定的媒体上发布公告,从而使社会组织全面的了解招标信息,打破某些项目由社会组织垄断,通过公开招标引入旗鼓相当的社会组织竞争,通过良性竞争,拿到项目的具体执行权,不仅有利于政府购买服务的市场化和人性化,而且还能提高公共财政投入公共服务的资金效率。

3、完善政府监督评估机制

在购买服务的过程中,政府不能一味地追求降低行政成本,而是要将服务质量、效率的提升作为重要的价值目标。这就要求强化监管意识,加强对政府购买服务流程中各个环节的监管,确保承接机构严格按照合同履行服务职责,严格财政资金使用,同时注重收集公众对服务的反馈,研究提出改进的对策措施,确保政府管理不缺位。由于政府的专业技术人员有限,需要积极引入专业化的第三方监管机构。政府要积极引导公众的参与意识、责任意识、公共利益观念,从而在与政府、社会力量的互动中更好地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政府、社会组织、公众在良性互动过程使政府购买服务合同落到实处,对居家养老服务的供给效能形成保障。

4、加强社会组织自身建设

社会组织要通过内部治理优化、公信力重塑、能力提升等自身建设的强化来维护其公益性。要在充分认识社会组织内部治理特殊性的基础上强化公益意识、治理结构完善来规范内部权力运行并以民主决策制度等具体管理制度的完善来规范内部管理。此外,应从资源汲取能力和企业化经营能力等关键点为入手,全面提升社会组织的服务能力。一方面要健全监管机制。要改革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制度,简化登记手续,使大量社会组织获得合法身份,政府要逐步由重入口登记向兼中准入和日常管理转变。在年检基础上,强化重大活动报告制度、现场监督制度、等级评估制度和达标评比备案制度的建设;另一方面,促进社会组织的发展,应逐步减少行政门槛,着重自下而上地发展和扶持社会组织。社会组织要拓展自身发展空间,凡是社会组织能够有效发挥作用的公共服务领域,要通过积极的与政府沟通,承接相应的政府购买服务项目。

参考文献

[1]魏中龙.政府购买服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2]苗红培.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的公共性保障研究[D].山东大学,2016.

[3]李恒促.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居家养老服务的实践和思考——以厦门市为例[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1).

上一篇:云南省核桃产业分析下一篇:携程商业模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