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山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实施方案(共8篇)
目录
一、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的社会背景
我国人口老龄化国情
实现“老有所养”的现实选择
养老服务的客观需求
扩大就业渠道和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
二、开展社区居家养老的现实意义
三、社区居家养老的概念及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对象
五、社区居家养老面临的主要问题
六、加强我区社会化居家养老工作对策和建议
政府推动,初始动力行政化
社会参与,服务内容广泛化
家庭支持,提倡亲情关怀
七、总结
进入21世纪,我国迎来了人口迅速老龄化的时代,如何面对迅猛而来的老龄化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因此,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发展老龄福利事业的新途径、新办法,已势在必行。随着人口老龄化压力的增大和传统家庭养老服务功能的日益弱化,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人对社会福利和社区照料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养老职能将更多地依赖于社会,依赖于社区为老服务的开展,由此产生的社会化居家养老也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传统的中国养老模式以家庭养老为主,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计划生育的实行,导致了社会转型下的人口的老龄化、家庭小型化、核心化趋势。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我国老年人口超过1.77亿,占全国总人口数的13.26%。到本世纪中叶,这个数字将会上升到4亿左右,即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个老年人。目前人国城市老年人空巢家庭的比例已经达到49.7%,而80岁以上的空巢老人家庭占家庭总数的17.95%。在这种趋势下,家庭养老模式渐渐无法满足养老的需要,无法应对老龄社会的挑战。
一、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的社会背景
首先,我国人口老龄化国情。1999年末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10%,按照国际通行标准,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已开始进入老龄化阶段。进入新世纪后,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2005年底,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近1.44亿,占总人口的比例达11%。汹涌而来的白发浪潮对我国养老福利事业造成了极大的压力,使尚未形成完善体系的我国养老服务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考验。
其次,实现“老有所养”的现实选择。我国经济尚处于不发达阶段,政府财政拿不出更多的经费来全面发展以机构养老为主的老年人福利事业。以上海为例,2006年每增加一张养老床位,必须投入5万到15万的资金成本。上海2006年养老床位占老年人口的比例为1.5%,如果未来三年要提高到3%的话,就要净增加3万张左右的床位,以每张床位平均投入10万元计,那就意味着三年内需投入资金约30亿元,这显然是当前国力所不能承受的。在我国 “未富先老”的严峻形势下,必须按照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基本满足我国老年人需求的养老新路子。
再次,养老服务的客观需求。随着我国家庭日趋小型化,家庭养老功能逐步弱化,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社会养老服务功能的强化和养老服务形式的多样化提出了新的要求。根据中国老年科研中心调查,2007年全国城市老年人空巢家庭的比例已经达到49.7%,与2000年相比提高了7.7个百分点。其中级以上的大中城市的调查显示,老年人的空巢家庭比例已经达到56.1%,与发达国家70%至80%的比例相比,我国老年人空巢比例持续增加的趋势将是不可逆转的。研究表明,85%以上的老年人有享受居家养老的意愿,而选择住养老院等养老机构养老的只占5%至8%左右。根据调查,我国城市中48.5%老年人有各种各样现实的养老服务需求,其中需要家政服务的占25%,需要护理服务的占18%,需要聊天解闷儿的占13.79%。目前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总的满足率只有15.9%。
最后,扩大就业渠道和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老年人需要社会提供服务的比例在逐年上升,而且对养老服务的形式、项目、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并且更加具体化。因此开展城市居家养老服务前景广阔,根据测算,我国城市居家养老、家政服务和护理服务两项2007年潜在的市场规模已经超过700亿元。2010年将增加到1300亿元,到2020年将超过5000亿元。
二、开展社区居家养老的现实意义
(一)强化社会化居家养老,是适应人口老龄化发展的客观要求。
社区是老年人的聚居地,是老年人的主要活动场所和生活空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体的衰老,老年人对社区服务的需求逐渐增加,对社区的依附性越来越强。依托社区构筑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不仅具有方便易行、针对性强、参与面广等特点,而且还能给老人带来认同感和归宿感。我国传统的大家庭,正在或者已经被核心家庭取代,老年人和子女分开居住已经相当普遍,“空巢”家庭增多,这给老人的生活照顾、医疗保健及精神照料方面都带来诸多不便。对众多独生子女来说,将来对老人的赡养、照料也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如提供照顾所带来的经济、身体和精神等负担或压力以及照顾与工作之间的冲突等。这些负担或压力非常之大,以至于如果没有来自其他方面的支持,他们很难继续提供这种照顾。因此,依托社区构筑社会化居家养老是城市解决老年人养老问题、适应老人及其家庭需求的客观要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二)强化社会化居家养老,是建立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必要补充。
我国社会保障事业近年来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相对于人口老龄化加速过程中大量增加的照顾需求,其养老规模和能力又显得严重不足。目前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老年服务业总体发展水平滞后,老年福利设施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与现实需要有很大差距,现有社会养老机构照料老人的能力远不能满足要求。同时,机构照顾比较高的费用也使一些经济困难的老年人望而却步;即使有条件去机构养老的老年人,也因受中国传统文化习惯的影响,不愿去机构养老;对在机构养老的老年人,有专家指出,容易造成社会疏离、习惯性无助等问题。因此,发展社会化居家养老是我国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必要补充,也是解决城市养老问题的重大战略选择。
(三)强化社会化居家养老,是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现实需要。
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让老年人享受舒适安全、高质量的社区服务,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国家对养老事业提出的新的要求。完善的社会化居家养老应该包括衣食住行、医疗保健、学习教育、健身娱乐、情感慰藉、法律咨询、生活援助、参与社会等职能,而不是单一的养老。要满足和改善老年人对物质生活的特殊要求,更要不断满足和丰富老年人对精神文化生活的特殊需要。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在养老过程中体现出鲜明的人文性和道义性,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这不仅有利于社会养老事业的发展和完善,还有利于形成积极的社会风尚,使社区老人在一种积极、活跃的精神状态中安度晚年。
(四)强化社会化居家养老,是缓解政府财政负担、维护社会稳定的现实出路。
我们国家是在经济欠发达的情况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如此低的经济发展水平,要承受如此高程度的人口老龄化,决定了我国不能象西方国家那样由政府包办社会养老福利事业。这就需要开辟出一条养老职能社会化的道路,以缓解政府财政压力。强化社会居家养老功能,正是适应了这一要求,同时也为体制转轨和结构转型营造了一个更加宽松的环境,为维护社会稳定、缓解社会矛盾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三、社区居家养老的概念及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1)居家养老服务是指政府和社会力量依托社区,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务的一种服务形式。它是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补充与更新,是我国发展社区服务,建立养老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2)社区居家养老既不同于机构养老,也有别于传统的家庭自然养老。其基本含义,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从养老的方式看,是居家养老,它区别于机构养老,也就是说,老年人是在自己的家里养老,而不是在福利院、老年公寓等养老机构养老;二是从养老资源提供的主体看,居家养老除了需要家庭照料外,还需要来自社会的帮助,主要是来自社区的照顾。社区居家养老强调了社区照顾在居家养老中的作用。简而言之,社会化居家养老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老年人日间照料、生活护理、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为主要内容,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为主要形式,并引入养老机构专业化服务方式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对象
1、孤寡贫困和空巢老年人;
2、长期患病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
3、伤残老年人;
4、烈军属老年人;
5、高龄并生活不便的老年人;
6、居住在本辖区内,自愿出资申请居家养老服务的老年人和其他60岁以上需要照料的老年人。、五、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内容
1、生活服务:照顾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帮助老年人买菜、做饭、洗澡、清理卫生等,为老年人购买生活用品或开展捐赠活动。
2、精神服务:对老年人进行心理保健教育,陪老年人聊天、读书、散步、浏览或参加娱乐、体育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掌握老年人心理特点是和基本的沟通技巧,能够观察老年人的情绪变化。
3、健康服务:为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定期体检,对生病老年人及时提供医疗救助服务。
4、走访服务:在节日和老年人的生日期间,到家中探望,陪老年人过节、过生日,使老年人享受亲情。
5、日间照料:早晨接老人到日间照料室,组织开展文体活动,负责午餐、休息和安全,并在晚间送其回家。
6、法律服务:为老年人免费开展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
7、代办服务:人领、代购的物品及处理的文书资料符合老年人的要求。
8、医疗保健服务
(1)预防保健服务:根据老年人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方案,预防方案应简明扼要、通俗易懂,便于老年人掌握预防老年病的基本知识并进行基础性的防治;(2)医疗协助服务:应遵照医嘱及时提醒和监督老年人按时服药或陪同就医,协助开展医疗辅助性工作,应能正确量血压、体温等;(3)健康咨询服务:通过电话、网络及会议报告或老年学校等方式为老年人提供预防保健、康复护理及老年期营养、心理健康等知识教育。
9、其他服务:根据老年人的需求,组织开展各种人性化的居家养老服务。
五、社区居家养老面临的主要问题
居家养老从总体上看还处在起步阶段,老年服务设施规模较小,档次较低,功能单一,与老年人群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不相适应。老年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老年精神文化生活不够丰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养老保障发展机制尚待建立和完善。其主要表现,一是宣传力度不够,没有形成必要的舆论氛围。有些部门领导对社区概念和社会化居家养老的重要性、迫切性认识不够,致使社会化居家养老仍处于自发的、无序的发展状态。居民群众参与社区养老的积极性不够,参与率不高。二是养老社会化程度不够,投资主体单一,资金投入不足。社区老年福利设施由国家、集体包办,民政部门直办直管的做法还没有根本改变,福利机构的服务对象仍以传统的社会救助对象为主。开辟国家、集体、社会组织和个人等筹资渠道,以多种所有制形式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业还很不够。三是社会化居家养老工作运行机制不够健全和完善。目前虽然建立了条抓块管的管理体系,成立了各部门参与的老龄工作领导机构,但各部门往往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很难形成合力。发展社区老龄服务仍是民政部门热,其他部门冷。四是专业人才缺少。目前,社会化居家养老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很难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元化社会养老需求,影响了服务项目和内容的扩展以及服务质量的提高。
六、加强我区社会化居家养老工作对策和建议
(一)政府推动,初始动力行政化。
政府的推动引导具体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资金,二是政策,三是协调。
首先在资金供给上要改变过去那种只投入办养老机构的单一做法,还可提供相关福利补贴,接受补贴的老人用自己的收入购买福利服务。特别是对那些生活困难的居家养老对象,他们虽然有政府的最低生活保障线、临时救助等帮扶措施,但也仅能保障基本生活。社区虽然也采取了各项措施,如提供无偿、低偿服务等,但社区居委会毕竟是一个群众自治组织,经费有限,难以满足困难老人较为全面的服务要求,因此他们往往因为囊中羞涩,难以享受到高品质、全方位服务。这就需要政府采取补贴的形式,为他们购买服务。
第二政府还应在制定有关的社会福利政策、法规和规章上下工夫。从现有的状况看,有关老年人的政策法规还是较完善的,但重要的事是抓督查和落实。在完善配套法规的基础上,政府还要制定社会福利机构的规划,使社会福利机构和社会福利事业发展能适应银色浪潮的需要。对现有的社会福利机构要依法加强管理,总结推广经验,抓好服务。同时政府要制定“扶持和优惠”的政策,给予社会办的养老机构以一定的财政补贴、用地、贷款和税收方面的政策倾斜,提高政策吸引力,以调动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参与养老事业的积极性,努力营造一个各类社会福利机构都能发展的良好环境。
第三各有关部门要协调配合,形成合力。社会化居家养老工作除充分发挥民政部门的主体作用外,更需要各部门的密切配合。卫生部门和民政部门要相互沟通,把医疗服务和居家养老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在社区层面搞好民政福利服务资源与卫生健康服务资源的整合;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要和街道、社区协调配合,做好离退休人员、下岗失业人员从单位转到社区的管理服务工作,为他们养老、就业提供各种方便;文化体育部门要组织离退休人员开展健身活动,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地方财政部门要在财力和政策上给予扶持。社区内的社会福利服务设施和公共活动场所要对社区老人开放,实行资源共享。
(二)社会参与,服务内容广泛化。
1、把社会化居家养老和规范化的社区服务结合起来。
我区的社区建设是从社区服务起步的,社区服务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完善,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体系。因此,以社区服务为载体,以居家养老服务为切入点,把社区服务引入家庭,促进社区服务和居家养老的密切结合,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确保老年人在自己的社区和家庭安度晚年。
首先是服务对象社会化,针对不同类型的老年人群,提供不同层次的居家养老服务,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信息化社会个性化服务。如对高龄老人、非自理老人。这部分老人各种疾病增多,生活不能自理,与子女的沟通也越来越少,常常会产生孤独寂寞感。对他们应以上门照料服务为主(即家务助理服务),为老人提供医疗、康复、护理、洗涤、购物、餐饮、心理咨询等全方位的服务。
其次是服务内容多样化。从老人实际需求出发,服务内容要从目前以求助、医疗、文化娱乐等服务为主,逐步扩展到居家帮助服务、暂托服务、医疗照顾服务、娱乐学习服务、情感慰藉服务一体化的服务内容,服务形式可以包括上门服务(居家服务)、社区设施服务(如日间照料中心、日间护理中心、社区活动中心)、社区支援网络服务(如社区结对关心)等,方便老年人根据自己的需求和习惯利用不同的服务项目和服务形式。
第三是服务队伍专业化。加强社会化居家养老管理人员与服务人员的培养,建设专业化的工作队伍。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应具备家政服务、康复护理等专业知识,采取灵活的服务方式。
2、重视整台和充分利用现有社区人力资源,大力发展社区志愿者队伍。
努力造就一支由党员、干部、学生等组成的专、兼职人员和志愿者相结合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聘请一批德高望重的老同志参加社区管理服务工作。利用老年人同老年人容易沟通的优势,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服务自己。
3、营造市场运行机制,推进居家养老社会化、产业化进程。
拓宽思路,改变单纯由政府、社区创办老年服务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的思路,引入社会中介组织参与服务和管理,推动居家养老服务走社会化、产业化之路,使老年服务业有一个较大的发展,以满足群体日益增长的不同层次。如可以以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家等民间资本投资兴办各类老年文化体育场所和设施,吸引各商家加盟社区服务网络,为老年人提供诸如送餐、定制服装等全方位的市场服务等等。在发展机构养老上,也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运用市场调节的手段,通过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形式多渠道,发挥国家、集体、社会组织和个人的积极性,动员社会力量多渠道地投资兴办老人公寓、老人福利院
(三)家庭支持,提倡亲情关怀
一方面,加强舆论宣传,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广泛开展敬老、养老、助老的道德教育。“以德治家”,强化赡养老人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的意识,使全社会确立家庭敬老、养老的思想,形成家庭养老的良好氛围。可在全区推广“三个一”亲情关怀活动,即每天一次问候电话,每周一次上门探望,每月一次家庭聚会,使居家养老的老年人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同时,对那些遗弃甚至摧残老人的子女,我们应通过传媒予以揭露,使其受到舆论的谴责,对触犯刑律的,要依法予以追究。
一、社区居家养老的特点
居家养老从居住方式上看,是老年人不离开自己熟悉的居住环境,分散居住在自己家里的一种养老方式,看似与家庭养老相同,但从本质上而言它和家庭养老有很大区别。居家养老服务是指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的服务为依靠,为在家居住的老年人提供用于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主要包括生活照料和医疗服务[1]。杨宗传认为,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分散居住在自己的家庭养老,而不是集中居住养老机构养老,是与机构养老、家庭养老(家庭照顾)不一样的一种养老方式[2]。居家养老以家庭养老为基础,旨在提供家庭养老中经济保障以外的其他大部分服务,可提高服务效率,增加老年人的福利水平。与机构养老和家庭养老相比,社区居家养老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能使老年人具有安全感、归属感
熟悉的生活环境,熟悉的邻里关系是老年人生活的重要需求。大多数老年人不愿离开自己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家,这里是老年人长时间生活的场所,能够满足他们的基本生活习惯。此外,亲情也是无可取代的,老人和家庭其他成员之间的相处也是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和参与社会活动的乐趣也是老年人满足精神慰藉需求的重要方式。这也是大多数老年人愿意接受不离家庭居住的养老方式的主要原因。社区居家养老能使老年人在熟悉的环境下,得到精神慰藉[3]。
(二)能够缓解居民的经济压力
虽然快速发展的机构养老也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但与机构养老模式相比,相同效用情况下居家养老的成本要低得多[4]。从我国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看,政府没有足够的能力负担较多的公办养老机构。民间资本参与的养老机构成本较高,老年人的主要经济来源是退休金,从入住费用来看,只有少数老年人有支付能力,尤其对于农村居民更是望尘莫及。另外,老年人主要的财产是居住的房子,由于各种原因,很少有人愿意为筹集机构养老的费用将自住房子变现。因此,机构养老费用成为大多数老年人的经济负担或压力。而居家养老居住在自己家里,购买的是需要时的上门服务,其费用要大大低于机构养老费用,缓解了老年人的经济压力。
(三)能够使家庭关系更加和谐
家庭矛盾的产生更多的在于家庭成员之间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老年人如果站在自己角度就会觉得自己年龄大了,子女应该更多关注自己的身体、自己生活需求、自己的精神需求,然而更多的家庭已经进入“4-2-1”家庭模式,第一代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已经进入老龄化,这样一对夫妇至少要赡养4位老人,1个孩子。他们面临的生活、工作压力都非常大,全身心地投入工作,难免在精力上对老人、孩子照顾上有疏漏,加剧了家庭矛盾。而居家养老服务在使老年人享受家庭的氛围的同时,服务者很好地替代儿女满足老年人的精神和物质需求,使家庭中的劳动者能够全身心投入工作,为其解除了后顾之忧。老年人更加理解儿女的辛苦和不易,儿女们会在工作之余供奉尽孝,家庭气氛其乐融融。这种养老模式与传统的家庭养老相比,更加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点。
二、杨凌居民对养老服务需求的特点
(一)老年人退而不休,完全养老的时间较短[5]
杨凌是国家唯一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是依据辖区科教单位发展而成的一座美丽小镇,虽然地处农村,但人口的文化程度非常高。这里的专家学者虽然已经退休,但退而不休的专家学者大有人在,他们仍著书立传,行走在田间地头,活跃在自己的岗位上。杨凌政府机关现已退休的工作人员大都是20世纪80年代从周边地区抽调的杨凌本地人,多数配偶和子女在农村有土地,退休后也会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因此,这些退休老人一般在丧失生活能力以后或失去老伴后才需要社区提供养老服务,完全养老的时间较短。
(二)老年人养老的成本较低[6]
独特的地理位置,浓郁的文化气息,优美的自然环境,低廉的生活成本,加上越来越方便的交通设施,使许多老年人不愿跟随外迁的子女生活,甚至年轻时生活在大城市的人退休后迁居杨凌。与大城市相比,这里没有大城市高昂的房价和较高的生活成本,居住在自有住房的老年人衣食住行成本相对低廉,养老成本较低。
(三)养老保障需求存在差异性
杨凌不同于其他县区,农村居民的安居小区大都在城区。从居住形式上看,城乡没有多大差别,然而从养老保障需求来看还是具有一定差异性的。从养老服务需求的强度看,科教单位退休的专家学者大都子女不在身边,即使有子女在杨凌就业,父母与子女同住一屋的现象也较少见,大部分父母都是独立居住。这部分老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较高,比如家政服务、三餐供应等生活照料和医疗保健。而其他居民,尤其是近几年才进城的农村居民延续了养儿防老传统,多数父母与儿女同住,更多的养老需求由儿女满足。从养老服务需求的内容看,科教单位退休的老年人除了对物质生活服务项目的需求外,还有精神需求的服务项目,如阅览室、老年大学等,而其他老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更多地集中在对生活照料和医疗保健。这为相关部门建设社区养老服务项目内容提供依据,要根据不同小区的居住对象的特点提供相应服务内容。
三、杨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已被关注,但落实力不够
社区居家养老是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绝大多数老年人愿意选择的养老服务模式,关系着养老保障事业的成败。2013年杨凌示范区管委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杨管发[2013]18号),意见中关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统筹规划是到2015年底,全区要实现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社区养老服务基本覆盖全部城市社区和半数以上的农村建制村。然而通过走访调研,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建设仍然停留在规划阶段。政府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建设方面执行力不够。
(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经费难以保障[7]
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不仅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持才能够顺利实施,而且还需要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系统工程,绝非政府一拍脑袋就能开办的事情。杨陵区之所以2013年就相关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统筹规划,但成效甚微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经费保障问题。经济保障决定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开展的规模与档次,社区居家养老资金应该来源于政府、社会、企业等多种渠道。政府应该在资金、政策、税收优惠方面有所作为,根据杨陵区人口居住特点引导社会资金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基础设施落后[8]
由于资金、管理、组织等方面的原因,总体上杨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处于低级阶段,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设施建设非常落后。作为最大科教单位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社区有针对教职工和离退休人员的餐厅,其他社区都没有这样的“待遇”。市区社区很少见到相关的养老服务中心,最多在居住小区内安装几个简单的健身器材。智能化养老信息平台是居家养老必备器材,通过这些装置才能够及时了解居家老人需求。
四、促进杨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建议
(一)充分发挥政府在社区居家养老体系中的主导作用
一般来说,对于发展居家养老体系,各国政府都会在发展规划、运行机制、政策扶持方面发挥主导性作用[9]。以英国、瑞典、新加坡、西班牙等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型居家养老模式,主要由政府建立的基层组织运作,非营利性的民营机构和中介组织作为补充。以美国、日本等为代表的市场并重型的居家养老模式,主要由社会团体或中介组织按商业化原则提供,政府负责制定法律并进行指导和监督。因此,应充分发挥杨凌两级政府在社区居家养老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制定发展规划、运行机制、政策扶持的详细规定,以确保杨凌区社区居家养老的发展方向和相关政策的落实。
(二)多元化筹集社区居家养老资金
快速的老龄化速度,庞大的老龄化规模和“未富先老”的国情决定了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无法完全以福利的形式由政府向国人无偿提供,需要政府、社会、市场等多方面力量共同参与。社区居家养老的资金也应是多渠道的。
第一,加大政府的财政支持。从社区居家养老的性质看,它具有准公共物品的特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在消费上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使得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不能单纯依靠市场主体,政府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从各国居家养老服务的实践看,不管是政府主导型还是市场并重型,政府财政支持都是居家养老事业持续和健康发展的基础。杨凌两级政府(示范区政府和区政府)应该通力合作,明确各自责任,加大财政支持,将杨凌社区居家养老事业发展壮大,让杨凌的专家学者和广大群众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第二,鼓励市场主体参与建设社区居家养老事业。准公共物品性质的居家养老服务决定了提供主体除了政府之外还有市场主体。相比于政府主体,市场主体的参与能够极大地提高居家养老服务的效率,快速解决政府资金不足,促进社区养老事业的繁荣和发展。政府应该从政策、税收等方面鼓励市场主体投入居家养老事业。
第三,鼓励社会资金参与社区养老服务。养老服务的对象是失去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属于社会弱势群体,常常会得到爱心人士的关注。因此,一方面,可以通过社会呼吁等方式筹集捐款,鼓励个人、社团、企事业单位等提供资金或者物质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通过慈善组织进行资金的社会募集,利用这些募集的资金支持居家养老的发展,对居家养老出现的资金缺口进行补充。通过社区养老专项基金的设立来鼓励更多的社会力量加入到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过程中。国家要加强基金的筹集、运用及监督工作,确保基金能够真正运用到居家养老发展中。
(三)加快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队伍建设
养老服务人员分为两大类,即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首先,要加强管理人员的规范,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明确各级管理人员的职责及权限。其次,要对服务人员进行专门的培训,提高其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服务人员是和服务对象接触的一线人员,其素质高低,业务能力直接关系着服务对象对居家养老服务质量满意程度,是树立服务形象的关键。另外,我国养老服务业处于新兴产业,服务人员严重缺乏,尤其是专业人才缺乏。因此,社会应该加大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尤其是高校或职业院校应设立相关专业培养专门人才。
(四)加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前提条件。杨凌地方小,城乡差异不大,政府部门应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理念融入城市发展规划之中。首要的工作就是加强各小区内有利于老年人出行的住宅小区的建设或改造,其次是满足老年人健身、休闲娱乐的活动场所及便于其生活就餐,再次是建设有利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信息平台。
参考文献
[1]蔡霞.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现状及对策研究[J].广西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15,(4):21-25.
[2]杨宗传.居家养老与中国养老模式[J].经济评论,2000,(3):59-60.
[3]杨励.推行社区服务型居家养老模式,逐步完善新农村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07,(6):37-39.
[4]肖成林,于淑文.新农村农民居家养老模式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67-69.
[5]李艳,李雅君,何静.黑龙江省西部地区城市养老模式研究——以齐齐哈尔居家养老为例[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39-41.
[6]初炜,胡冬梅,孔祥金,吴云红,宋桂荣.农村老年人群对养老方式的态度及养老模式探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8,(12):87-90.
[7]陆耀明,李静思,张小燕,吴兵.关于推行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行政管理问题浅谈——基于保定市居家养老调查数据分析[J].学理论,2012,(25):78-80.
[8]季磊,章昕泽,张颖洁.苏南城镇社区居家养老新模式探索[J].现代商业,2014,(11):78-80.
关键词:小组工作;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现状
(一)社区居民的身体健康状况及需求。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状况也在发生着变化,关注老年人的身体健康需求可以了解到他们希望社区居家养老能够提供给他们的服务。疾病产生的生理上的困扰,身体承受能力的下降,一些年长的人不喜欢过去的艰苦工作状态,甚至连生活都难以自理,他们需要照顾和更多地关心,他们生活在社区,希望依托社区,发挥社区的组织和照顾功能,为社区居民的身体状况提供一定的服务。
(二)精神需求。由于现在经济发展快,许多年轻人不想局限于在家,外出打拼远离老人,于是老年人独自居住,他们的心里产生了强烈的寂寞和孤独,心灵上的慰藉和精神上的情感寄托是他们的需求。生理上的变化使得老年人的身体比不上年轻的一代,他们心理产生落差,认为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角色发生了改变,心理上的接受能力跟不上时代的快速变化,而且也影响到老年人的独立和尊严。失去工作能力,家庭的主导地位发生变化,他们心里产生落差,他们也觉得自己已经不是家庭的支撑,得不到家庭的支持,这将压抑到自己的欲望和需求,因此解决精神上的需求是当务之急
(三)文化娱乐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老年人也不仅仅追求安稳的生活,他们也开始追求生活质量。在老年社区活动中心,丰富的娱乐活动的开展,还有社区学校为老年人提供相关的再学习服务,提高老年人对新生活的向往和对旧生活的留恋,扩大社交的范围,建立自己的社交网络,使精神生活得到充实,它不仅满足老年人对知识的渴望以及受尊重的需求,还可以使老年人发挥余热,参与社会发展,满足老年人的自我需求。
二、小组工作模式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一)介入途径。(1)直接式小组方法。专业的小组工作有不少方法,但是“直接式小组方法”更适用于老年人,它强调社会工作者通过小组活动,活跃小组气氛,等待成员互相更熟悉后,才进一步探索他们对小组团队项目及未来想要开展的活动的兴趣。所以,在小组活动的开始,尤其是第一次聚会时,社工应该先与1-2个成员玩一些热身游戏,促进成员之间的相互认识和理解并带给他们欢乐,改善团队气氛。(2)间接式小组方法。间接式的小组方法是指在社区居民逐渐熟悉和接受这种小组活动的基础上,小组成员间已经有了一定的接触逐渐的建立自己的关系网络之后,通过社会工作者专业的引导,让老年人逐渐享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工作作为老年人与社区、政府之间的传达者,通过引导内外协调沟通,为老年人争取资源,可以适当地介入老年人的家庭,缓和两代人的矛盾,为老年人构建和谐家庭出一份力。从而使老年人更好地安享晚年,促进和谐社区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小组活动过程分析
(1)熟悉的你,陌生的他。首先,通过社区居委会干部的帮助,在得到社区的同意后,争取到举办此次活动的机会。在大众社区,福荣城老年活动中心,开展一系列的小组活动。
通过社区居委会的宣传,征集到需要参加此次活动的12名老人。他们的年龄都在55周岁以上,生活可以自理,来自各个乡镇,语音带有各地口音,大多数是来县城帮忙照顾子女的孩子。在活动之前,我们通过收集相关资料,进入社区进行调查,为活动的展开做好了充分准备,选了一些以老年人他们的需求为主的小游戏。初次见面,大家都很眼熟,觉得有过一面之缘,侃侃而谈起来,也有的不知道是要来干嘛,独自在一边。我们把大家聚集在一起,让他们相互介绍,了解对方,由于他们语言差异,带有地方口音,平时大家也没这么正式的介绍自己过,途中大家还会因为某一句话而发出笑声,减少了初次聚在一起活动的尴尬。自我介绍结束之后,大家聊起了当年的工作生活环境,20分钟后,有几个老年人提出时间不早了,要去接孙子孙女放学,于是我们也加快了活动进程,最后让大家分享第一次参加这种活动的感受,活动结束。本次活动小组成员基本都参与,完成目标,由于活动内容比较单一,而且我们几个组织人员和老年人年龄相差太多,需要社区相关负责人的配合。(2)健康知多少。第三次活动针对老年人身体健康的发展状况,特意通过社区负责人,联系到大众社区卫生所的林医生和徐护士,邀请他们两个来参与我们的活动。林医生首先给大家普及了一些大多数老年人存在的一些身体疾病,给予了一定的养生和防范疾病发生的建议以及对于一些疾病的应对方法。现场也让成员们提问题,在线为大家解答。徐护士就为大家简单了讲解了护理方面的知识,现场还让其中一名老奶奶现场模拟,利用一些简单的器械,量血压、测心跳、测脉搏等等,一些小的状况在家里就能处理的简单方法。最后让老人们组成两人一组,对徐护士做过的简单的护理进行现场模拟。最后也对社区卫生所进行了宣传,不舒服就去卫生所,更是可以提供上门服务。希望卫生所能为社区的居民提供优质的服务,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奠定一定的硬件设施服务。(3)你眼中的我。第四次见面,大家都有了相对而言比较熟悉的关系了,来到活动中心后,就开始各自分享自己的事。也有谈到自己家庭的事,因种种原因家庭矛盾也逐渐产生等等。看到大家这种和谐的气氛也为之高兴。把大家聚集在一起之后,开始进行今天的活动。这次活动是让老年人对自己或者对他人有一个评价,以便于认识到自己在自己心中和他人心中的形象,正确认识自己,正确的心态对待老年生活。首先从某位组员开始,依次接着评价增加和他人。我们需要在活动中注重观察老年人的神情变化,看到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时的心情变化,做好记录。本次活动既让老人看到了别人对自己的夸赞也看到自己不足的地方,但是老年人很难改变自己的认知偏差,这就需要社会工作者的及时引导。(4)后会有期。通过之前几次活动了解到,活动结束后,小组成员之间还有更多的联系,比如小组成员邀约去逛公园、买菜以及去跳广场舞,还有些已经成为很好的麻友等等,很欣慰这就是活动带来的成果。这次活动把大家聚集在一起是对前几次活动的总结,以及老年人的感想分享。通过4个老年人一组,先各自在小组内分享,再通过在大家面前来分享。最后成员间也相互送祝福,感谢社区提供此次活动。
三、小组工作介入居家养老服务评估与反思
(一)不足之处。(1)活动准备不充分。在四川地区,社会工作的开展少之又少,针对于大众社区的实际情况,我们认识到活动的开展并没有得到积极的响应,大众社区居民对于这种小组活动没有足够的认识,甚至有些居民是排斥的,我们在社区宣传没有得到强烈的回应,并没有收集到很多的数据,因此小组活动的开展缺乏数据性的评估。由于人力资源有限,在走访社区居民的过程中,也只了解到一些居民的需求,没有完全的反映各种不同的老年人的需求,无法针对性的开展各项小组活动。总的来说,小组活动完成了基本的目标,但活动内容不够丰富。(2)对社会工作者的认知程度低。活动开展前,我们就预想到社区居民对社会工作者的认知度低,我们尽可能的从老年人的角度出发开展活动。在大众社区活动开展之后,确实大多数老年人实际上都不清楚我们社工是干嘛的,他们就以为我们是社区居委会的,但是社工在发达地区已经发展很成熟了,比如香港很多居民都觉得有苦难就找社工,他们就很信任社工,但在内地来说,社工事业发展缓慢,想要提高社工的认知度还需要经历一段艰难的历程。(3)社工的专业反思。对于我们几个还身为学生的社工而言,进入社区开展小组活动,首先都没有得到社区居民的热烈的支持,并且由于之前并没有太多的实践经历,我们专业不够扎实,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也不成熟,以致于并没有在根本上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进行针对性的调查和开展活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在发展过程中也没有进一步的缓和家庭矛盾与冲突。那么如何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把理论付诸于实践,是我们工作的困难和挑战。由此看来,应大力发展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满足社会工作事业的多元化发展需求。
(二)发展的空间。(1)做好活动充分准备,完善服务内容。活动前收集充分的相关资料,做好活动准备,比如通过社区的走访、上门访问或者是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资料,对资料进行分析,找出老年人的需求。通过对社区老年人的家庭情况调查,通过小组活动的开展,一定程度上缓和家庭矛盾,减小家庭养老的压力。活动后对活动进行评估,对活动的过程和效果的评估,通过评估了解到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的需求,分析老年人的参与活动的程度状况,帮助小组成员完成小组目标,使活动顺利的开展。了解到小组活动实施的结果,结合老人们的实际情况,为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奠定了扎实的基础。(2)做好宣传活动,提高服务质量。在社区做好大量的宣传活动,在社区做演讲、发传单、上门访问等等,都可以对社会工作的宣传起到相应的作用,从而提高社区对社会工作的认知度。社会工作者的介入,首先要了解社区居民的心理和生理上的需求,对他们的想法有相应的价值认同,坦诚地为他们服务,在他们的立场上考虑,从而实现真正的助人自助,进一步探索和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质量。同时结合自身地区的发展特点,进一步探索具有属于当地化管理和本土特色的服务模式,推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更上新台阶。(3)社工的专业反思。社会工作者是专业的,其专业的价值观和专业方法技巧会发挥他们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的重要作用。社工应注重关系的建立,加强与社区、政府、社会组织等各方面的沟通、互动和交流。上下联动多方协调,向下了解社区老人的不同需求,向上则向政府或者相应部门反应老年人的需求,以及时获得政府部门的支持和照顾。社工还应注意调动社区资源,整合并优化社区资源配置,建立互助坏的社区关系和多元化的社会支持网络,共同参与为社区为老服务,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 吴华.张韧韧. 老年社会工作[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 徐永祥. 社区工作[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现状
(一)社区居民的身体健康状况及需求。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状况也在发生着变化,关注老年人的身体健康需求可以了解到他们希望社区居家养老能够提供给他们的服务。疾病产生的生理上的困扰,身体承受能力的下降,一些年长的人不喜欢过去的艰苦工作状态,甚至连生活都难以自理,他们需要照顾和更多地关心,他们生活在社区,希望依托社区,发挥社区的组织和照顾功能,为社区居民的身体状况提供一定的服务。
(二)精神需求。由于现在经济发展快,许多年轻人不想局限于在家,外出打拼远离老人,于是老年人独自居住,他们的心里产生了强烈的寂寞和孤独,心灵上的慰藉和精神上的情感寄托是他们的需求。生理上的变化使得老年人的身体比不上年轻的一代,他们心理产生落差,认为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角色发生了改变,心理上的接受能力跟不上时代的快速变化,而且也影响到老年人的独立和尊严。失去工作能力,家庭的主导地位发生变化,他们心里产生落差,他们也觉得自己已经不是家庭的支撑,得不到家庭的支持,这将压抑到自己的欲望和需求,因此解决精神上的需求是当务之急
(三)文化娱乐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老年人也不仅仅追求安稳的生活,他们也开始追求生活质量。在老年社区活动中心,丰富的娱乐活动的开展,还有社区学校为老年人提供相关的再学习服务,提高老年人对新生活的向往和对旧生活的留恋,扩大社交的范围,建立自己的社交网络,使精神生活得到充实,它不仅满足老年人对知识的渴望以及受尊重的需求,还可以使老年人发挥余热,参与社会发展,满足老年人的自我需求。
二、小组工作模式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一)介入途径。(1)直接式小组方法。专业的小组工作有不少方法,但是“直接式小组方法”更适用于老年人,它强调社会工作者通过小组活动,活跃小组气氛,等待成员互相更熟悉后,才进一步探索他们对小组团队项目及未来想要开展的活动的兴趣。所以,在小组活动的开始,尤其是第一次聚会时,社工应该先与1-2个成员玩一些热身游戏,促进成员之间的相互认识和理解并带给他们欢乐,改善团队气氛。(2)间接式小组方法。间接式的小组方法是指在社区居民逐渐熟悉和接受这种小组活动的基础上,小组成员间已经有了一定的接触逐渐的建立自己的关系网络之后,通过社会工作者专业的引导,让老年人逐渐享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工作作为老年人与社区、政府之间的传达者,通过引导内外协调沟通,为老年人争取资源,可以适当地介入老年人的家庭,缓和两代人的矛盾,为老年人构建和谐家庭出一份力。从而使老年人更好地安享晚年,促进和谐社区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小组活动过程分析
(1)熟悉的你,陌生的他。首先,通过社区居委会干部的帮助,在得到社区的同意后,争取到举办此次活动的机会。在大众社区,福荣城老年活动中心,开展一系列的小组活动。
通过社区居委会的宣传,征集到需要参加此次活动的12名老人。他们的年龄都在55周岁以上,生活可以自理,来自各个乡镇,语音带有各地口音,大多数是来县城帮忙照顾子女的孩子。在活动之前,我们通过收集相关资料,进入社区进行调查,为活动的展开做好了充分准备,选了一些以老年人他们的需求为主的小游戏。初次见面,大家都很眼熟,觉得有过一面之缘,侃侃而谈起来,也有的不知道是要来干嘛,独自在一边。我们把大家聚集在一起,让他们相互介绍,了解对方,由于他们语言差异,带有地方口音,平时大家也没这么正式的介绍自己过,途中大家还会因为某一句话而发出笑声,减少了初次聚在一起活动的尴尬。自我介绍结束之后,大家聊起了当年的工作生活环境,20分钟后,有几个老年人提出时间不早了,要去接孙子孙女放学,于是我们也加快了活动进程,最后让大家分享第一次参加这种活动的感受,活动结束。本次活动小组成员基本都参与,完成目标,由于活动内容比较单一,而且我们几个组织人员和老年人年龄相差太多,需要社区相关负责人的配合。(2)健康知多少。第三次活动针对老年人身体健康的发展状况,特意通过社区负责人,联系到大众社区卫生所的林医生和徐护士,邀请他们两个来参与我们的活动。林医生首先给大家普及了一些大多数老年人存在的一些身体疾病,给予了一定的养生和防范疾病发生的建议以及对于一些疾病的应对方法。现场也让成员们提问题,在线为大家解答。徐护士就为大家简单了讲解了护理方面的知识,现场还让其中一名老奶奶现场模拟,利用一些简单的器械,量血压、测心跳、测脉搏等等,一些小的状况在家里就能处理的简单方法。最后让老人们组成两人一组,对徐护士做过的简单的护理进行现场模拟。最后也对社区卫生所进行了宣传,不舒服就去卫生所,更是可以提供上门服务。希望卫生所能为社区的居民提供优质的服务,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奠定一定的硬件设施服务。(3)你眼中的我。第四次见面,大家都有了相对而言比较熟悉的关系了,来到活动中心后,就开始各自分享自己的事。也有谈到自己家庭的事,因种种原因家庭矛盾也逐渐产生等等。看到大家这种和谐的气氛也为之高兴。把大家聚集在一起之后,开始进行今天的活动。这次活动是让老年人对自己或者对他人有一个评价,以便于认识到自己在自己心中和他人心中的形象,正确认识自己,正确的心态对待老年生活。首先从某位组员开始,依次接着评价增加和他人。我们需要在活动中注重观察老年人的神情变化,看到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时的心情变化,做好记录。本次活动既让老人看到了别人对自己的夸赞也看到自己不足的地方,但是老年人很难改变自己的认知偏差,这就需要社会工作者的及时引导。(4)后会有期。通过之前几次活动了解到,活动结束后,小组成员之间还有更多的联系,比如小组成员邀约去逛公园、买菜以及去跳广场舞,还有些已经成为很好的麻友等等,很欣慰这就是活动带来的成果。这次活动把大家聚集在一起是对前几次活动的总结,以及老年人的感想分享。通过4个老年人一组,先各自在小组内分享,再通过在大家面前来分享。最后成员间也相互送祝福,感谢社区提供此次活动。
三、小组工作介入居家养老服务评估与反思
(一)不足之处。(1)活动准备不充分。在四川地区,社会工作的开展少之又少,针对于大众社区的实际情况,我们认识到活动的开展并没有得到积极的响应,大众社区居民对于这种小组活动没有足够的认识,甚至有些居民是排斥的,我们在社区宣传没有得到强烈的回应,并没有收集到很多的数据,因此小组活动的开展缺乏数据性的评估。由于人力资源有限,在走访社区居民的过程中,也只了解到一些居民的需求,没有完全的反映各种不同的老年人的需求,无法针对性的开展各项小组活动。总的来说,小组活动完成了基本的目标,但活动内容不够丰富。(2)对社会工作者的认知程度低。活动开展前,我们就预想到社区居民对社会工作者的认知度低,我们尽可能的从老年人的角度出发开展活动。在大众社区活动开展之后,确实大多数老年人实际上都不清楚我们社工是干嘛的,他们就以为我们是社区居委会的,但是社工在发达地区已经发展很成熟了,比如香港很多居民都觉得有苦难就找社工,他们就很信任社工,但在内地来说,社工事业发展缓慢,想要提高社工的认知度还需要经历一段艰难的历程。(3)社工的专业反思。对于我们几个还身为学生的社工而言,进入社区开展小组活动,首先都没有得到社区居民的热烈的支持,并且由于之前并没有太多的实践经历,我们专业不够扎实,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也不成熟,以致于并没有在根本上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进行针对性的调查和开展活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在发展过程中也没有进一步的缓和家庭矛盾与冲突。那么如何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把理论付诸于实践,是我们工作的困难和挑战。由此看来,应大力发展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满足社会工作事业的多元化发展需求。
(二)发展的空间。(1)做好活动充分准备,完善服务内容。活动前收集充分的相关资料,做好活动准备,比如通过社区的走访、上门访问或者是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资料,对资料进行分析,找出老年人的需求。通过对社区老年人的家庭情况调查,通过小组活动的开展,一定程度上缓和家庭矛盾,减小家庭养老的压力。活动后对活动进行评估,对活动的过程和效果的评估,通过评估了解到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的需求,分析老年人的参与活动的程度状况,帮助小组成员完成小组目标,使活动顺利的开展。了解到小组活动实施的结果,结合老人们的实际情况,为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奠定了扎实的基础。(2)做好宣传活动,提高服务质量。在社区做好大量的宣传活动,在社区做演讲、发传单、上门访问等等,都可以对社会工作的宣传起到相应的作用,从而提高社区对社会工作的认知度。社会工作者的介入,首先要了解社区居民的心理和生理上的需求,对他们的想法有相应的价值认同,坦诚地为他们服务,在他们的立场上考虑,从而实现真正的助人自助,进一步探索和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质量。同时结合自身地区的发展特点,进一步探索具有属于当地化管理和本土特色的服务模式,推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更上新台阶。(3)社工的专业反思。社会工作者是专业的,其专业的价值观和专业方法技巧会发挥他们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的重要作用。社工应注重关系的建立,加强与社区、政府、社会组织等各方面的沟通、互动和交流。上下联动多方协调,向下了解社区老人的不同需求,向上则向政府或者相应部门反应老年人的需求,以及时获得政府部门的支持和照顾。社工还应注意调动社区资源,整合并优化社区资源配置,建立互助坏的社区关系和多元化的社会支持网络,共同参与为社区为老服务,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 吴华.张韧韧. 老年社会工作[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趋势,补足农村养老服务短板,提升农村养老服务质量,推进农村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多样化、专业化发展,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通过加大投入,整合资源,完善设施,拓展服务,推动政府购买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初步建成以农村居家养老服务(日间照料)中心为主体、多种社会力量参与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到2021年底,农村互助式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100%,基本满足农村养老服务需求。
二、工作要求
1、明确设施供给。按照“因地制宜、完善功能、突出成效”的原则,加大设施供给,一是要精心选点。重点选择交通要道、旅游景点、人口聚集及老人儿童较多的农村社区优先选点布局,各乡镇利用村委会、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农家书屋、闲置学校、祠堂、修缮好的古建筑老屋、老年活动中心等资源,在建制村或较大自然村因地制宜配建互助养老服务设施;二是要完善功能。按照省民政厅“四助五有”的要求进行建设,即:助餐、助安、助医、助娱;有场所、有设备、有经费、有队伍、有制度,有条件的还要配备老人休息室或健身活动室(场),并安排专职人员做好管理和服务工作。三要推进医养结合。依托智慧百乡千村健康医养扶贫工程,培育和推广热敏灸等中医理疗保健特色服务;推行医疗卫生机构与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合作机制,在有条件的村卫生室设立居家养老服务站,建立“医”“养”一体化服务;不具备将居家养老服务站设立其中的,与当地已建立的村卫生室签订全方位、全天候、全过程服务协议,建立“医”“养”深度融合,为农村特困、失能、失独、高龄老人设立“家庭病床”,使老年人在居家和社区养老中获得方便、快捷、可及的医疗卫生服务。
2、明确资金保障。为有效推进农村居家养老建设,建立健全补助制度。对按规划按标准新建的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给予一次性建设补助,提供配餐的视其投入情况经验收合格后,每个点按照不超过10万元的标准予以补助,并鼓励乡镇(村)打造各具特色亮点村和示范点。
建立居家养老运营补贴制度。对已建成且提供助餐的运营站点,由民政和财政建立运营考核办法,经考核验收合格的,提供每天2餐助餐的,给予每个站点每年2万元运营补贴;提供每天1餐助餐的,给予每个站点每年1万元运营补贴。
3、明确服务内容。以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和文化娱乐需求为重点,突出解决好居家老人急需的用餐或送餐、应急援助和安全保障、基本医疗和精神文化等基本服务需求。积极拓展远程教育、远程医疗、体育健身、精神慰藉、法律咨询等服务,服务内容可根据各地实际先易后难,逐步推进。
4、明确保障对象。主要保障六类人群享受政府补助,对象为具有XX户籍的60岁以上失独困难老人、60岁以上优抚军人、70岁以上低保家庭中的老人、70岁以上散居特困老人、70岁以上经济困难空巢(独居)老人、80岁以上高龄困难老人六类老年人。对70岁以上有助餐需求的农村留守老人,给予关爱帮扶。
5、明确政府补助。六类人群助餐补助,由政府向服务企业,社会组织对六类人群购买服务,按照城市每人每月550元、农村每人每月400元的助餐标准,由个人支付50%,不足部分通过运营补助等多种途径解决,有条件的地方也可对六类人群实行全免费;对六类人群给予助洁、助浴、助安等服务补助,按每人每月50元的标准落实。鼓励各乡镇在确保六类人群的前提下,探索广泛普惠、可持续的助餐群体和助餐模式;农村其他有服务需求人群(含留守妇女、留守儿童),按照自愿自费原则,提供助餐、助医、助安服务。
6、明确运营模式。结合行政村管辖范围、农村老年人口分布等实际,探索可复制、可持续的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发展模式。社会化运营模式。由乡(镇)、村提供服务场所并按要求改造,无偿交由有实力、有情怀的养老服务企业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村级组织自营模式。由村委会主导,组织设立村民理事会、老年协会等社会组织承接助餐等服务项目,探索采取爱心企业冠名共建,社会公益组织定点帮扶,设立敬老慈善援助基金等多种方式帮助助餐等服务项目的顺利落实互助服务模式。在老年人口相对分散或空心村设立互助点,按照“就亲、就近、就便”原则,建立由党员干部、热心村民及社会爱心人士组成的志愿服务队伍,实施结对帮扶。
7、明确自愿服务。充分发挥村委会作用,在上门推介、共享老人信息资源、培育友善睦邻环境等方面提供合作,助力居家养老企业市场摸底、初期运营、发展壮大。组建乡、村两级为老服务队伍,乡(镇)级服务队伍结合“送文化下乡”活动,在辖区内组织和指导老年人开展文化娱乐活动;村级服务队伍主要针对辖区内留守空巢老年人实施日常探视巡访服务,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志愿服务。建立健全基层老年协会,发挥其在为老服务中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作用,引导低龄老年人、健康老年人与留守老年人开展“一对一”帮扶活动。
三、工作步骤
(一)开展试点(2019年12月前)。
各乡(镇)完成农村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布点规划,因地制宜开展农村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到2019年12月,各乡(镇)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村级居家养老服务站覆盖率达到25%以上。(二)完善提升(2020年1月—2020年12月)。
及时总结典型经验、做法,形成可持续、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成果,在全县范围内推广,引领和带动全县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发展。到2020年底,各乡(镇)农村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新增50%以上。(三)全面推广(2021年1月—2021年11月)。
推进农村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上档升级,确保在农村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完善、养老服务专业组织培育、各项扶持政策落实等方面达到预期目标。力争到2021年,全县农村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100%。(四)检查验收(2021年12月)。
2021年11月底,全面完成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建设任务,组织对各项工作任务成效进行检查验收。四、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组织部、民政局、财政局、卫健委、发改委等部门及各乡镇乡镇长为成员的农村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推进工作领导小组,明确相关部门职责,统筹推进农村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工作。
2、加强经费保障。按照“政府补助,个人支付,社会参与,灵活运营”的原则,将农村居家和社区养老建设补助和运营补贴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予以足额保障。引导民间资本、公益慈善资金、农村集体经济收益、城乡闲置资产和资源支持农村养老服务发展。鼓励爱心企业、社会团体和乡贤捐资助老。
3、加强调度考核。将各乡镇农村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列入各乡镇年终综合目标考评。各乡镇要将农村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列入乡镇的重要工作内容,由乡镇主要领导抓落实,并按时序进度推动工作任务的完成。民政部门要加强对乡镇农村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督查,并定期予以通报。
附:相关单位职责
附件:
相关单位职责
组织部:借鉴新余“党建+頣养之家”发展经验,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作用,搭建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的工作平台。
民政局:负责牵头制定和落实农村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相关政策,推进农村养老服务补短板工作;协调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督查调研等工作。
财政局:负责统筹安排农村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经费,制定资金发放和管理政策,加强资金监管。
卫健委:负责指导乡(镇)卫生院和有条件的村卫生室拓展居家养老服务;规范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医疗、护理和康复服务项目。推进老年养护、康复服务进家庭。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签约服务机制,督促建立巡诊制度。
发改委:负责指导制定全市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发展规划,优先支持农村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项目申报。
人社局:负责完善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的培养、使用、评估和激励机制,为每个居家养老服务点提供1个公益性岗位。
市场监督管理局:负责指导制定地方性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管理、服务、老年人评估等标准,指导和监督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机构配餐食堂、送餐点做好饮食安全工作。
教体局:建立在校学生志愿服务队伍,定期开展居家养老志愿服务。
消防大队:指导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消防设施建设,定期组织消防安全知识讲座、消防安全检查和演练。
一、活动名称:“关爱老人,趣味健身,你我同乐”老年运动会
二、活动时间:2013年9月26日9:00—11:00(暂定)
三、活动地点:达州市滨河路中段
四、活动参与者:达州市55岁以上老人
五、活动机构: 主办方 :凉水井社区 承办方 :
六、活动背景:
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我们每个人都要走过少年,青年,壮年,老年的人生之路,这是任何人都不能抗拒的自然规律。尊重老人,敬爱老人,说到底就是尊敬自己,敬爱自己。
基于如今的老年人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并且相关部门组织的活动具有强制性,老人们抱着一种应付了事的心态参与活动,因而在活动中并未获得真正的快乐。虽然我们很多人都不懂老年人他们在想什么,但我们还是要尽可能的让他们活的更快乐,给他们欢乐,给他们祝福,给他们带来美好的回忆,陪伴他们去寻找年轻的辉煌和对明天的希望。祝福他们安享晚年,老有所乐,老有所爱。
七、活动目的及意义:
1、陶冶情操、愉悦精神、交流思想、锻炼身体
2、丰富老年人晚年的精神文化娱乐生活,增进了老年人之间交流与了解,呼吁更多人去关注老年人,敬老爱老,让他们时时刻刻能够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3、通过本次活动呼吁社会上更多人加入我们的行列,共同关注老年人的身体和精神状况
4、通过本次活动宣传经济管理学院“老年服务与管理”这个不被社会大众所了解与理解的朝阳专业,为提高它的知名度
八、活动流程:
(一)活动前期准备
1、横幅的制作
2、奖券的制作
3、准备活动所需的物品与礼品
4、确定主持人、各个活动的组织人员与现场维持秩序的工作人
5、总负责人:张俊浦
6、材料采购:材料采购人员必须于9月25日之前做好所有材料的准备 7、9月25日去活动举办地点进行前期宣传
(二)活动举办阶段
1、拉横幅
2、布置活动现场
3、主持人宣布活动开始
(三)活动后期阶段
1、请院上领导做简单的总结
2、总结后主持人宣布活动结束
3、各个组活动的负责人负责自己组的清洁工作
4、各组人员集合点名返回学校
九、活动简介
(一)简易保龄球 游戏方法:
用粉笔在水泥地面上画一个正三角形,边长40cm。以其中一角正对方向外6~ 9米 画一直线为起点。将10只瓶子分别以1个、2个、3个、4个的顺序分四排立于正三角形内(注意瓶与瓶间距离均匀,像摆好的保龄球样),派一个专门负责打完后塑料瓶的复位。其他的游戏者则可以按顺序排在起点线后,以篮球为保龄球,前滚撞击塑料瓶。游戏规则:
1、矿泉水瓶要按规则摆放到位
2、游戏者应在起点线下投球,不得超线
3、以篮球为撞击物,应以前滚撞击为方式 游戏注意事项:
1、正三角形一定要画得正规
2、塑料瓶摆放要整齐到位
3、注意游戏中老人们的安全
4、成功者将获得一张兑奖券
(二)抬乒乓球
1、用乒乓球拍托乒乓球(每次一个)
2、在起点和终点间往返运球一次
3、途中不得有乒乓球掉落,如有掉落,便重新开始
4、成功者将获得一张兑奖券
(三)插筷子
1、参与者先拿5根筷子于手中
2、参与者手拿筷子与地面瓶子的距离为1米
3、将筷子垂直丢入瓶中
4、丢入3根及其以上者获得一张兑奖券
(四)唱歌
1、自行选择一首歌曲
2、唱的歌曲至少要唱五句
3、成功者将获得一张兑奖券
(五)奖项安排
1、获得两张券在领奖台领取奖品(牙刷或漱口杯任选其一)
2、获得三张券在领奖台领取奖品(抽纸、香皂、肥皂或袜子任选其一)
3、获得四张券在领奖台领取奖品(洗衣粉)
(六)终极大奖
由拥有4张奖券的老人将自己的姓名写在奖券上,并放入抽奖箱内,活动最后由工作人员抽取5名幸运老人,由院主任靳能泉颁发奖品(食用油)
(七)超级大奖
在抽取完终极大奖后,由工作人员在抽奖箱内抽取1名超级幸运老人,由民政局领导颁发奖品(电饭煲)
十、活动所需物品:
小书桌、系服、篮球、乒乓球、筷子、矿泉水瓶子、乒乓拍、话筒(或喇叭)、奖券、粉笔、垃圾桶、牙刷、卫生纸、洗洁精、洗衣粉、香皂、肥皂、漱口杯、袜子
十一、注意事项:
1、各小组成员必须负责活动的公平、公正及公开的举行
2、各小组成员必须做好相应安全措施【社区开展老年人趣味运动活动方案】
3、如遇到天气转变的情况下,活动延期举行
十二、活动经费预算:
十三、备注:
人员安排:本次活动分为三组(活动组、机动组及宣传组)
活动组成员: 简易保龄球组:(负责人)抬乒乓球组:(负责人)插筷子组:(负责人)唱歌组:(负责人)领奖台组:(负责人)机动组成员:(负责人)宣传组成员:(负责人)主持人:
社区开展老年人趣味运动活动方案(二):老年人趣味运动会活动策划 长江中路社区老年趣味运动会活动计划书
一、活动背景
当前,我国老龄化越来越严重,社区中老年人的数量迅速上升,通过了解,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的老人不愿被送去养老机构,也不愿拖累子女,这些老人就独自照顾自己,退休后没有了工作方面的交往,更易产生孤单无助感。因此,作为人们日常居住于生活的“社区”,就成为辅助社会、支援家庭,帮助老年人的中间环节,我们的服务不仅是在周末筹办丰富多彩的社工活动,还会陪伴老人,让老人感受社区大家庭的关爱。通过邻里协助网络和志愿者联系网络,构筑邻里相扶、守望相助的温馨社区。
二、活动目标
帮助老人处理解决生活困难以及生理和心理难题,增强老人自我效能感和面对生活的自信心;给老人提供多样化社工活动,丰富他们精神生活;鼓励老人积极地进行人际交往,提升老人社交的能力,建立支持网络,使老人之间在生活上和精神上获得相互的支持;协助社区居委会构建小区文化,拉近小区邻里关系,打造阳光、和谐小区。
三、活动理论框架
1、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此理论将人格的发展分为八个时期,认为每个时期都有一个独特的发展任务。老年期虽然处于最后一个时期,但仍然是我们要重点关注的时期。这一时期老年人的心态很不稳定,大多数都有消极的思想,面对生活也失去信心,而增加社会交往则可以使他们获得支持,通过参加小组,利用小组的影响,可以使组员获得同辈群体的支持,从而改变消极的心态。
2、符号互动理论:
此理论认为,人们是在他们的社会环境中、在与他有的交往中获得他们的自我概念的,换句话说,人们是根据他人对自己的评判、态度来思考自身的。该项目力求帮助老人感觉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感,摒弃把老人描绘成昏庸、老朽、无用的价值观念。
四、活动主题
“趣味运动会,拉近你和我”
五、活动时间 2014年11月
六、活动地点 长江中路社区服务中心
七、活动对象
家在长江中路社区的老年人,以组、以个人为单位参加比赛,活动当天在报名处领取表格即可参加比赛。
八、活动内容
(一)比赛项目:个人:
1、穿针引线
2、保龄篮球
3、飞镖
4、投掷羽毛球 团体:
1、举球过障碍
2、赶猪进栏
3、你来比划我来猜
(二)比赛规则:(所有的游戏累计得分,每轮活动前三名分数分别为5、3、1)个人:
1、穿针引线
在规定时间内(30秒)将一大一小的两根针穿在红线上,以时间最短者为获胜者。
2、保龄篮球
按顺序每次一个老人参赛,每两组同时进行,每个老人有两次机会参赛。老人距矿泉水瓶5米,老人将篮球当做保龄球滚向排成三角形的矿泉水瓶,取两次倒的瓶数最多值,每个瓶子计一分。【社区开展老年人趣味运动活动方案】
3、投掷飞镖
按顺序每一个老人掷2镖,参加比赛的老人站在离镖靶两米远出,镖靶最内圈的红心是50分、次绿心是25分,以此类推,累计分数最高的为获胜者。投在线上的不计入分。
4、投掷羽毛球
参赛时以个人为单位,共三个纸篓,从起点出发,讲abc 三个纸篓分别放置在据起点1米、1.5米、2米的距离位置。每个参赛选手拿5个羽毛球,以投入c纸篓最多次数为胜。团体:
1、举球过障碍
用凳子或绳子设置1-2个障碍,两组选手同时出发,选手一手举乒乓球拍托球过障碍、途中乒乓球掉落,何处掉落就在何处重新开始进行比赛,以先到达目的地为赢。
2、赶猪进栏
在20米直线跑道上,2组参赛的老人在起点用羽毛球拍拨动“猪”(篮球),将猪赶向终点,以用时少者依次排名。赶“猪”途中,球滚出跑道或者用手帮忙,均不计分。
3、你来比划我来猜 每组两人,每次一组。由工作人员亮出词条的内容,一个志愿者和一个老人一组,志愿者比划,老人猜。在猜词过程中,不能说出词条中包含的任何字,否则该词条作废,观众不能提示,遇到不会的词条可以跳过,最多可以跳三个。每组限时两分钟,总计每组答对的总数。
(三)大合唱
由大学生和社区工作人员以及参加此次活动的老年人一起合唱《浏阳河》
(四)统分颁奖 运动项目结束后,由裁判员和记录员共同汇分排名,邀请社区工作人员根据最终结果为老年人颁发奖品,其中所设奖项如下:特等奖一个、一等奖三个、二等奖五个、三等奖六个。
(五)奖品设置
特等奖:洗洁精 洗衣粉 环保购物袋2个 挂钩2个 一等奖:洗衣粉 环保购物袋2个 挂钩2个 二等奖:牙刷1个 环保购物袋2个 挂钩2个 三等奖:环保购物袋2个 挂钩2个
九、活动经费:
十、活动注意事项:
1、参加活动之前所有大学生志愿者要进行开会做好工作的分工与安排。
2、在活动过程中,应以安全第一。
3、大学生志愿者与老人沟通时应注意语气和用词。
4、大学生志愿者与老人共同参加比赛时,应听从老人的意见。
5、物资的保存与看护,节省物资,以便循环利用。
十一、活动所需支持:
1、长江中路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的积极配合
2、长江中路社区的资金支持
3、活动场地的协调
4、社区积极分子与志愿者与大学生志愿者的参与
社区开展老年人趣味运动活动方案(三):2015社区趣味体育活动方案 方案一:社区趣味体育活动方案
为了推进各社区业主们相互交流、相互勾通、相互融合,使业主邻里间、亲友间的互动了解达到前所未有的层面,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友谊,促进了各社区成员“多宽容、多理解,多互动,多善行”的良好生活方式,打造和谐社区。办事处将于近期举办以“大家庭同乐日”为主题的朝阳小区趣味体育运动会。
一、主办单位
太原市朝阳小区社区居民委员会
二、承办单位 太原市文化体育局
三、活动时间
20xx年12月15日下午2:00-5:00时,地点:太原市滨河体育中心
四、比赛项目设计宗旨
简单好玩,容易操作,随到随玩,激发童心,且大都是我们日常生活常见的健身项目演变而来,即可锻炼身体又可轻松娱乐。
五、比赛项目(规则详见附件)
1、集体项目
(1)拔河(2)15米运球蛇形接力跑
(3)共渡难关(跳绳)(4)时代列车(5)爱心速递
2、个人项目
(1)托乒乓球跑(2)袋鼠跳(3)50米二人三足跑
六、参加对象
参加单位:朝阳小区社区范围内的企、事单位及广大社区居民。
七、参加办法
(一)参与趣味集体项目的单位,需在报名期间按要求将名单报与主办单位,运动员人数按各项目规程规定;趣味个人项目现场报名参与即可。
(二)各单位可根据具体情况报名参加部分或全部项目的竞赛,参与同一个人项目不得超过2次。
(三)12月6日下午2:00时在太原市文化体育局会议室召开领队会议,演示各趣味项目,会议重要各参赛单位必须安排人员参加,否则难以组织本单位训练。
八、奖项设置
集体项目奖励前3名,如某项目报名参加队数只有6队以下(含6队)时减一录取,不足3队该项目自行取消;个人项目按照项目规则胜出则拿优胜奖,另外凡参加者都可获精美礼品一份。
九、运动会活动内容:
(拟邀请区体育局、社区居民委员会相关领导出席活动)(一)优秀健身方法展示:老年健身腰鼓表演
(二)各参赛队伍参加入场式。
(三)领导讲话
(四)组织进行各个体育项目。
(五)颁发各种奖项。
十、报名方式
(一)20xx年11月30日前,将参加集体项目代表队名单报比赛办公室。
(二)各趣味单项比赛前,按该单项赛程规定及大会所发报名表现场报名。
(三)报名地点:朝阳小区社区居委综合办公楼比赛办公室
十一、宣传口号
(一)发展体育运动 增强人民体质
(二)时尚运动 健康 精彩每一天
(三)我运动 我健康 我快乐
(四)生活奔小康 身体要健康
(五)科学锻炼 有益健康 人人运动 拥有健康 方案二:社区趣味体育活动方案
为繁荣学生公寓文化,引领广大青年学生争做阳光青年,经研究,决定举办第五届学生社区“趣味体育”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参加对象:学生公寓社区全体学生
二、活动地点:南、北、西苑学生公寓社区
三、活动时间:20xx年12月4~5日
四、活动项目:
鸭子赛跑、“导游”、能量传递、巧踢毽子、快速传递、趣味跳绳、拔河比赛。
五、参与方式:
拔河比赛以学院为单位,其余比赛项目以寝室为单位。
六、相关要求:
1、各学院11月20-28日自行组织报名,并于11月30日将本学院各项目参赛名单报校学生自律委(联系人:顾敏智 ***)
2、集体项目要求每个学院必须参加。
七、奖项设置:
1、个体项目每个项目奖项设置一等奖3名,二等奖6名,三等奖9名,优秀奖若干。
2、拔河比赛取前6名,并评比先进集体奖若干名。方案三:社区趣味体育活动方案 第一章 活动概况 活动名称: xx.奥运社区行 活动主题口号: 齐齐来奥运!活动定位:
xx省体育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中国xx集团公司xx省分公司共同打造的品牌活动; xx省全境内开展奥运进社区体育活动,唱响“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主题,倡导“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理念,让人文奥运精神、体育文化活动走进千家万户,让奥运会的成果惠及更多的人民群众。
以xx省各地市奥运推广大型活动为平台,广泛推进奥运进社区活动。将活动打造成全民迎奥运、家庭齐健身的“家庭趣味奥运会”。活动目的:
深入贯彻国务院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贯彻“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主题,充分调动全民迎奥运热情,营造和谐的奥运氛围。
丰富居民体育文化生活,挖掘中国传统民间体育游戏;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推广并推动中国民间体育的发展。
延续xx的奥运营销系列活动,将品牌形象、奥运形象深入到社区居民,丰满xx业务营销、产品体验形式。【社区开展老年人趣味运动活动方案】 活动组织
1、奖项设置:
每场比赛当场根据积分,决出本场次名次,现场颁发奖品。一等奖1名: 二等奖2名: 三等奖3名: 纪念奖:
2、比赛组织 1)总则
活动采用积分制,每个参赛选手每项比赛只可参加一次,重复参加不计入积分。各赛场根据当日比赛积分排名,决出1、2、3等奖。2)赛事时间:2015年11月起
3)赛 区:xx地区21地市精选生活社区
4)赛场选择: 根据各地区的情况,要求选择社区家庭住户较多,物业成熟型社区 5)比赛规模:每场比赛参赛人数约为100-300人。6)赛程设置:
(1)、报名期:每场比赛提前半个月,通过小区管理处、现场报名、网络报名等多途径名。(2)、社区宣传期:每场比赛提前1~2周于社区内做热身宣传,提高参与度。(3)、现场比赛:时间为当天上午10:00~17:30。
(4)、颁奖设置:每场比赛设置一、二、三等奖,比赛结束后即时颁奖。6.活动城市及社区排期(待定)7.活动关键点:
(1)前期宣传:前期重点选择能够到达社区、家庭的宣传渠道(小区海报、单张、信函等),进行直接告知;
西宁社区在江宁街道党工委的领导下于2012年8月建立了老年关爱之家,购置了健身器材、棋牌、书籍报刊等。自8月老年关爱之家开展实质性工作以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健全组织,建立老年关爱服务工作制度
社区党支部高度重视老年关爱工作,成立了社区居家养老工作领导小组,由德高望重的老党员杨道龙同志担任组长,组织开展各项工作。定期召开领导小组工作例会,及时总结工作情况,分析问题,提出思路。建立了一支助老管理员队伍(5人)、助老兼职服务员队伍(8人)、志愿者队伍(党员志愿者、巾帼志愿者、青年志愿者,30人),建立健全了老年关爱之家工作职责、助老服务员工作职责、服务质量监督制度、安全应急制度等服务标准及制度并建立相关台账。为居家养老服务的开展提供了强健的组织保障。
二、摸底调查,建立老年人基本情况台账
为了规范老年关爱的各项工作,更好地为每位被服务者提供优质的服务,关爱之家对社区老人进行了摸底调查,明确享受服务的条件、服务需求并登记造册,同时依托陆郎卫生服务中心为老年人开展免费身体检查,建立了健康档案。
三、加大投入,建设居家养老服务工作阵地
为了让老年人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活动场所,社区投入120万余元,建立了1200m2 的关爱之家,内设休息室、文化活动室、健身室、棋牌室、图书阅览室等,为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读书看报、健身休闲、文化娱乐、助餐、助医、助急、助行等服务。关爱之家每天安排一名管理员值班,及时处理突发事件。关爱之家以“为老年人献爱心,替子女敬孝心”的服务宗旨,积极弘扬中华民族敬老、爱老、养老、助老的传统美德。为一些子女上班忙碌,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提供日间照料服务,聘请兼职人员开设日间照料项目,陪老年人谈心。服务站为照料室配备了床位等生活用品,便于服务员为老年人提供必要的生活、娱乐、训练等服务,并按膳食营养科学调配按时为老年人提供午餐,化解老年人的孤单感。
就社区目前的实际,还不具备聘请专职服务人员的条件。要使老年人能得到较好的服务,唯有依靠兼职服务员与志愿者。我们重点面向党员队伍、计生协会、团员等队伍招聘助老服务员,吸收一批乐于无私奉献的低龄老人、中青年群众参与到志愿队伍中来。招聘通知一发布就引发了一片助老热潮。队伍自建立以来,开展了上门探望精神慰藉、上门义诊等助老服务,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受到了老年人的普遍喜爱。
1 社区在居家养老服务中的核心地位
社区作为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综合基础机构,履行着管理、服务、教育、监督和协调等诸多功能。在以社区为核心和依托的居家养老中,社区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务,成为政府和社会联系和服务老年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发挥着组织、管理、监督等核心功能。
1.1 社区是老年居民与政府和社会的联系者
在居民与政府之间,社区作为政府的派出机构和保障民生的基层组织,是居民联系政府、反应情况的良好平台,是政府落实政策、管理社会的基层管理主体。社区在居家养老待遇资格审查与服务中,充当着执行者和联系者的作用;在居民与社会之间,社区是居民(特别是老年人)最信任的基层组织,在居民社会互动中,通过社区组织和协调的服务,满足老人养老需求。
1.2 社区是居家养老生活的保障者
首先,社区对“三无”老人和空巢老人以及困难老人实行无偿服务。同时,借助社区的安排,对有养老需求的居民提供相关的服务,使老人的基本需求得到了满足,实现“老有所养”;其次,社区开发和利用现有教育资源,为社区老年居民提供健康讲座、科普学习等,使社区老年居民扩展知识面、改善知识结构、掌握相关生活技能等,以此渗透给老人社会本位和集体本位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实现“老有所学”;再次,通过社区活动实现居民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如各种精神文化活动、志愿者活动等,使社区老人在得到生活保障的同时,也享受精神活动的乐趣,得到愉悦的人际交往,并在参与社区发展、促进社区文明中实现“老有所乐”。
1.3 社区是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组织者和监督者
一方面,社区要为居家养老提供专职服务,组织服务人员对居家老人的日常生活进行照料,如餐食配送、心理慰藉等;另一方面,社区也要对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进行有效监督,通过居家养老服务态度、服务质量等监督机制,保证居家老人得到高质量的有效服务。
2 搭建居家养老的社区服务平台
社区在居家养老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核心作用,但是,由于居家养老服务开展时间不长,还存在许多问题,没有形成良好的模式。要使居家养老成为解决老龄社会养老的重要途径之一,有效实现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必须搭建充分发挥社区作用的居家养老服务平台。
2.1 建立居家养老的社区服务机制
2.1.1 针对需要,提供服务。
马斯洛需求理论告诉我们,每人都有其不同的需求目标和需求特点。作为居民信任的基础组织,社区应该对居家老人性格特点、基本需求等信息进行汇总,根据老人需求状况对服务人员进行筛选,为更好地开展养老服务工作做好铺垫。
2.1.2 完善机制,做好监督。
调查中发现很多老年人都基于对社区的信任,习惯通过社区找保姆、清洁员等。但是,很多社区只是为居民提供了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并没有真正起到监督检查的作用。某社区70多岁的臧女士独居家中,窗帘坏了两年无人给修整,尽管有社区服务员,只是做些日常清扫等简单的工作。社区不仅要扮演着“中介者”的角色,更要对介绍的服务人员的工作进行有效的跟踪和监督,建立养老服务质量的评价机制,保障居家养老服务的工作质量。3) .整合资源,相互协作。社区要充分整合所属社区的资源,利用辖区内的企事业单位、医疗机构、服务机构等各类经济组织,引导他们提供各种居家养老的相关服务,提供资金和物资上的帮助,开放服务设施,提高服务资源的社会化程度。并鼓励各类经济组织遵从市场规律开展有偿、低偿和无偿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社会服务,积极参与、支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同时,政府也应制定相关政策,对参与养老服务等各类社会服务工作的经济实体给予税收等方面的优惠。
2.2 完善居家养老的社区管理体系。
2.2.1“作实”老年人信息档案的统计工作。
调查中发现一些社区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在老年人信息库中随便输入信息,有失事实依据。老年居民信息统计是社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依据,社区应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建立真实规范的老年居民信息档案。依据老年居民的实际需求,更好地开设一些相关的服务项目。对社区内不能自理、行动不便的老年居民,社区工作者进行入户调查,到居民家中调查老人信息,采取“走出去”的模式;对生活自如的老人,可请老人走进社区办公室,将个人信息反映给社区,采取“请进来”的模式。
2.2.2 开设互助式的“社区服务银行”。
受市场经济的冲击,很多的人不愿参与社区的义务服务工作。借鉴发达地区的相关经验,开设“社区服务银行”,建立志愿服务积分卡制度,为义务参与社区服务的志愿者提供保障,只要志愿服务累计达到一定期限,当本人年老需要服务时,可享受社会提供的免费服务。这样形成一种长效机制,使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志愿者队伍达到良性运营的状态。
2.2.3 引导企业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社区应积极引导社区所辖的经济实体参与社区工作,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对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提供赞助或者参与相关服务。如组织医疗机构免费为居民提供健康检查,同时针对药品的购买、膳食营养等方面进行专门的讲座等。与本地通讯企业进行沟通,引导通讯企业为困难老人安装应急“爱心呼叫器”,为“三无老人”、低保户老人等提供电话基本消费的优惠等。
2.2.4 开通老年生活服务热线。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低矮的居民楼已经不多见了,许多高龄老人住在较高的居民楼里,上下楼极其不便。再加上现阶段专职人员不足,只能对老人实施轮流服务,形成了类似“一托三”这样的局面。比如,在某些社区服务人员一天只对一位老人进行服务,三天一循环。这样就使老年居民的一些需求不能及时得到满足。所以应当依托社区建立一个生活服务热线,比如沈阳市铁西的12349,只要居民拨打热线后,服务人员就会上门服务。
2.2.5 建立便民免费缴费系统。
调查中发现,一些社区开设了便民缴费服务,缴费系统免收手续费为居民缴纳电费、水费、电话费等,真正的为居民特别是老年居民创造便利,应该推而广之。
2.3 探索多种居家养老的社区服务形式
2.3.1 实行多种形式的“无偿”服务模式。
现阶段的居家养老服务多是政府购买的简单的日常服务,通过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的形式开展居家养老工作,并不能全面地、多层次地满足老人需求。应该借鉴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比如为相关居民发放“代币券”,老年居民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购买各种养老服务。
2.3.2 突破“无偿”养老服务,拓展多种形式“有偿”养老服务模式。
居家养老“无偿服务”模式基本上是由政府买单,在资金不足、需求广泛的情况下,单纯由政府出资的“无偿服务”无法满足居家养老的需要。开展无偿、低偿、有偿等多种模式相结合的居家养老服务势在必行。社区开展有偿服务,也不应开展单一的收费模式,收费方式也应拓展。比如,对无法定继承人的老年居民和愿意以房养老的老人,可以以房产抵押形式获得养老服务;再如建立日间托老所、居家养老服务站等,使有经济实力的老人能够适当地购买各种养老服务等。
2.4 组建专职专业的居家养老社区服务队伍
2.4.1 引进专职专业人才。
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配备专业的社会工作者等服务人员,使居家养老服务更加专业化、多样化,满足老年居民物质和精神等等方面的需求。
2.4.2 组建专职服务队伍。
根据现有条件,社区应把有爱心和耐心,能热心为老年人服务的“4050”下岗职工组织起来,经专业培训,使他们了解老年人的基本心理特征、感情需要,懂得基本的护理知识等,持证上岗,形成规范化的服务队伍。
2.4.3 发展社区志愿者。
社区在弘扬“奉献、友爱、互助”的基础之上,通过“社区服务银行”等互助形式,在社区内积极培育和发展包括老年、中年及大、中、小学生在内的志愿者队伍,力所能及满足所在社区居家老人的生活和服务需要。
摘要: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 居家养老成为养老的新模式。论文阐述了社区在居家养老服务中的核心地位, 搭建社区服务平台, 发挥社区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作用的具体思路。
关键词:居家养老,社区,服务
参考文献
[1]阎凤岐.社区在“居家养老”中的作用[J].大庆社会科学.2009年6月总第154期第3期
[2]曹月丹.我国城市居家养老问题研究[J].大连海事大学管理学硕士论文
[3]赵丽宏.完善社区养老服务支持居家养老[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总第90期
[4]于显洋.社区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摘 要:随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发展,老年人对服务需求项目的增加和细化,服务人员的素质、专业技能、管理水平急需提高。尤其是目前,农民工作为这个行业的主力军,专业化水平和职业素养需要通过培训和激励政策提高。本文在分析目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人才队伍建设的相关对策措施。
关键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才;农民工
引言:人口老龄化和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难以为继,养老服务的需求出现井喷式的增加,如何养老成为每个家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同时由于机构养老的局限性,更多的老人及其家庭选择了社区居家养老方式。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服务业发展报告2012:新兴服务业发展战略》指出:家庭与养老服务产业将成为我国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服务业。因此,以家庭养老为核心,社区养老为依托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将成为我国老年人养老方式的重要趋势。
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关系。社区居家养老是一个新兴的服务行业,在居家养老服务产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农民工已成为这个行业的主力军,随着服务需求的数量、种类和质量的变化,服务人员的素质、专业技能,管理水平成为制约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从将来劳动力市场供给的趋势来看,劳动力短缺将越来越明显,如果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不重视对农民工的培养和政策支持,将很难吸引足够的农民工从事养老服务,并成为制约产业的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
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才队伍构成
养老服务人员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提供者,通过社区平台为老年人提供日常照料、医疗保健、家政服务、精神慰藉以及突发事件的处理等等服务。居家服务人员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产业发展实现老年人多层次需求的人力资源保证。目前,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主要有以下三类:一是专职服务人员,是为社区居家养老提供专职服务的人员;二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管理人员,主要有基层政府、社区、居委会的工作人员,主要承担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规则的制定、服务项目的设置、资金和人员管理工作;第三类人员是志愿者,他们自愿、无偿地向老年人提供经常性服务。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要求极高的工作,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作为未来养老的主流方式,居家养老社区服务要想进一步发展,建立专业化的人才队伍极其重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才素质对整个服务体系的影响至关重要,他们是服务的提供者,他们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直接决定了服务的水平和质量,所以加强这类服务人员的管理和培训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成功的关键。目前,社区提供养老服务的人员大多数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这不仅影响了社区服务的质量,而且也制约了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急需建立相关的人才培养和激励制度满足产业的发展要求。
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化程度低,老年人的满意度低。由于居家专业服务人员大多是来自农村的农民工或者城市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和自身素质水平都比较低,更多只能从事基本的生活照料工作。很难胜任一些专业服务。尤其是对老人的专业护理方面,由于缺少专业知识,很难满足老人的医疗护理等高层次的护理需求。尤其是随着服务的细化和专业化,服务人员现有的技能无法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另外,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职业认可度比较低,社会声望、工资水平不高,缺少社会的认同感和职业的成就感,服务态度差,缺乏提高专业技能的积极性。
医疗保健与紧急救护站是大家极为社区老人需要的,生活照料、休闲娱乐、老年学习以及参加社会活动等表明当前老人的已经不仅仅是生活上的照料,而且是包括精神上的满足,他们的需求更加趋于多元化。本课题组对河北省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满意度进行了问卷调查,仅25.20%的老年人对社区提供的养老服务项目感到满意,17.07%的老年人对社区提供的养老项目没有满意,13.82%的老年人表示不满意。这清晰的表明了老年人对当前社区养老服务的满意度,社区养老服务人员的服务水平和态度需要不断改善和提高。
(二)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不完备。随着养老产业的发展,一些职业技术学院陆续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相关专业。但是专业培养存在很多问题。首先是职业定位不清晰,由于国家没有明确的职业规范和设置,学校很难对学生将来从事的岗位做出明确的界定。其次,专业培养计划不统一,缺乏统一指导。由于养老服务刚刚起步,国家还没有统一的培养计划和专业教材,所以培养计划不统一,各学校自己选教材,缺少统一规划。第三,缺乏有经验和高素质的师资。由于是新兴专业,师资队伍需要整合和建设,拥有专业基础和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很难在短期得到良好配置。另外,在职培训不足。经过正规培训的人员很少,大多是服务人员是从家政服务市场流动过来的,很少经过基本的职业训练。
(三)人员流失率高,人员不稳定。由于职业的社会认同和自我认同度低,服务人员的从业意愿低,尤其是女性农民工,职业选择一般会服从配偶的工作流动和子女照顾的影响,流动频繁。大大增加了组织的用工成本。另外,养老服务人员面向的服务对象为老年人甚至是失能的老年人,职业满意度也比较低,心存抱怨或者缺乏耐心。同时,很多人因为自己的农民身份,各种权益得不到保障,导致这些人员很难连续从事这一工作。
三、加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才队伍的对策
(一)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才培训体系。对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首先应该从政府层面制定养老服人员的战略性人才规划,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从数量和质量上进行总体规划,同时根据岗位的任职资格进行系统规划,将培育工作分为职业教育和在职培训;其次,根据养老服务人员的岗位职责,制定相关的培训项目和培训内容,达到相应的理论和技能水平。最后,作为政府,应建立专门的培训机构,对上岗人员进行动态的培训,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实行规范服务。
(二)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激励机制。针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工作量大、收入水平低情况,适当提高他们的待遇水平,并完善他们的社会保障待遇。根据他们的服务水平、服务质量,工作年限等指标就,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以及晋升制度,增强工作的积极性和成就感。同时,通过建立职业认证制度、加大职业宣传力度等,消除社会歧视,提高他们对于从事此职业的吸引力。
(三)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职业化发展。我国老年服务业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相关的教育和职业认证工作还不是很健全。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将养老护理员定位为技术工作,并要求必须通过专业培训后持证上岗。所以,为了保证社区服务人员的专业性和职业性,应该推行职业资格认证制度。通过制度的建立和推行,首先树立职业的专业权威性,解决目前服务人员专业技术水平低的问题。另外,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建立,使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成为一个专门的职业,通过职业认证考试后,进入社区提供服务的人将具有专门的基础知识、职业技能、职业道德,最终能够提高职业的社会声望。
参考文献:
[1] 陈涛,肖云.民办养老机构服务人员培育的障碍与对策[J].社会保障研究,2013,3:49~55
【凤山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实施方案】推荐阅读: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规范实施细则06-15
社区居家养老工作计划09-18
社区居家养老现状及发展趋势调研报告09-26
凤山县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11-25
社区养老模式07-08
社区养老案例12-18
社区养老保险怎么办理09-09
社区党支部大社区党建工作方案06-14
三风工作方案社区06-12
社区戒毒工作方案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