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技术进步对企业收入分配的影响

2022-09-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国外学者从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研究企业技术进步的概念及其影响, 并让人们逐渐认识到技术进步这一较隐蔽且难以量化的因素如何对企业的各个层面产生影响。而目前, 技术进步的度量还没有统一的界定, 多采用一种指标来反映技术的进步。为此, 笔者通过近年国内外相关学者的研究, 对技术进步文献进行回顾, 深化不同类型技术进步及其对企业劳动收入分配影响的认识, 力求为该领域的后续研究提供便利。

一、技术进步

Solow (1958) 首先提出了技术进步说, 他认为技术进步在要素收入比重变化中起了相当大的作用。黄先海、徐圣 (2009) 对中国的研究所得也发现, 劳动收入比重的变化与资本深化速度、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和乘数效应有关, 劳动节约型技术的引入和改善大大恶化了劳动收入的比重, 赵俊康 (2006) 、姜磊、王昭凤 (2009) 也得到类似的结论。郑京海, 刘小玄 (2002) 研究结果表明, 样本企业的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是通过技术进步而不是通过提高技术效率;石磊, 姚惠泽 (2012) 利用剩余法分析, 发现除1908年外, 其余年份均出现了劳动节约型的技术进步, 从而导致了江苏省多数年份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

总之, 大多数国内外对技术进步的研究都会跟劳动收入份额挂钩, 几乎都是从技术进步偏劳动型还是偏资本型角度出发, 关于技能有无偏性的角度则很少, 在国内, 姚先国等 (2005) 发现制造业企业的技术进步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技能偏向型, 技术进步提高了企业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 及其工资收入也上升了。王忠 (2006) 研究中国技术进步的技能偏向性对就业人员的工资结构的影响, 并计算出教育的技能升水和同等受教育程度就业人员收入的基尼系数。宋冬林 (2013) 研究发现我国技术进步引致技能型劳动需求增长, 进而导致劳动力市场收入结构变化而出现技能溢价。而国外对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对工资收入影响的研究较多, 其中, Galor和Tsiddon (1997) 研究技术进步、代际之间收入转移和工资收入的不平等, 证明代际之间收入转移决定了技术进步的速度和经济增长的速度, 而技术进步决定了收入的不平等。在此基础上, Galor和Moav (2000) 应用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解释了技术、受教育程度和工资收入不平等的关系。Acemoglu (1998) , Greineretal (2005) 强调了高技能劳动力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 并认为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在短期将降低工资收入不平等, 而在长期则会加剧高技能劳动力和低技能劳动力之间工资收入不平等。

二、相关数据的测量

在经济研究中, 技术进步问题一直受到理论界的关注, 对其的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 比如技术进步与就业, 技术进步与收入不均等问题。而在这些研究中, 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如何准确测量和测算技术进步。在技术进步与收入分配的研究中, 相对于广义技术进步的概念, 狭义的技术进步则显得更为具体, 包括新设备的运用, 专利的引用, 还有目前运用较多的R&D指标。

(一) 技术进步数据的测量

目前并没有直接测量技术进步的方法, 多采用一种指标来反映技术的进步。Guscina使用单位劳动时间产量 (劳动生产率) ;国内的一部分学者将人均资本和资本产出比作为衡量技术进步的因素;Bentolina使用全要素生产率来反映技术进步, 这也是多数学者研究技术进步时采用的指标。还有如Machin等人 (1998) 、Allen (2001) 的研究利用了R&D的投入;Autor等人 (1998) 的研究利用了电脑的投入;Doms等人 (1997) 的研究利用了机器设备的投入;Nina (2000) 的研究则利用了专利的引用数和进口材料比重, Machin and Reene (1998) 用OECD7国R&D投入数据作为技术进步的计量方法, 分析了OECD国家的技术进步类型, 以及对劳动力技能的影响, 而且他们认为R&D数据能很好地避免技术的内生性问题。

(二) 收入分配数据的测量

收入分配一直是经济学研究关注的核心领域。20世纪中期以后, 经济学家的注意力由功能性收入分配转向规模性收入分配。

杨巨 (2010) 在收入分配的指标选取上, 用基尼系数作为一种指标替代。龚刚, 杨光 (2009) 在一个具有凯恩斯主义特征的非均衡动态模型框架下, 实证分析表明, 劳动力的无限供给, 不仅使工资无法对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进行反应, 而且使劳动生产率和物价变化对工资的影响也不敏感。景高了等 (2012) 构建供求框架, 把大学毕业劳动力相对工资的变化分解为大学毕业劳动力相对供给变化和相对需求变化, 揭示相对工资变化的主导因素。

国外学者多用高技能工人与低技能工人的工资比来测量特定人群间的收入分配问题, 运用这个指标能够更加直观地体现出科技进步对收入分配的显著影响。Machin&Reenen (1998) 就利用Share代表高技能劳动力所占的工资收入的比重, 通过计量模型验证了7个OECD国家制造业的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假说。Krueger (1993) 运用企业中电脑使用数据进行研究, 将能使用电脑的技术工人收入与不使用电脑的非技术工人收入进行比较, 发现这个收入的相对比值会高出15%到20%。通过对高技能工人与低技能工人的相对收入进行测量分析, Bound&Johnson (1992) 的研究发现, 就业结构中高技能劳动力比重增加和高低技能之间收入不均等现象加剧。还有部分学者则通过不同受教育群体之间收入的比较进行测量。Mincer (1991) 在研究美国制造业TFP增长数据时利用了教育程度较高的工人工资相对于教育程度低的工人工资比值作为测量数据。

三、技术进步与企业收入分配的关系研究

技术进步对企业工资结构的影响是经济学争论的一个主题, 也是收入不平等的一个主要研究对象。对他们的研究似乎集中于新技术提高高技能劳动力的边际产出, 从而使得企业工资结构宽化 (Murphy, Riddell&Romer, 1998) , 以及技术进步使得低技能劳动力的工资收入状况恶化 (Acemoglu, 2002;Allen, 1997;Chennells&Reenen, 1999;Card&Di Nardo, 2002) 。

关于国内这些文献研究该问题是如何开展研究的呢?本文试图把他们分成三大类:一类是宏观经济层面, 如张莉, 李捷瑜, 徐现祥 (2012) 通过数据研究发现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偏向资本, 从而导致要素收入向资本倾斜;雷钦礼 (2012) 使用中国1990—2010年的数据进行实证计量分析, 结果表明, 中国劳动与资本之间的要素替代弹性在0于1之间, 并且其技术进步是偏向于劳动增强型的;第二类是行业中观层面, 如周申, 杨红彦 (2011) 利用中国工业部门21个细分行业的面板数据, 通过系统广义矩方法对国际贸易、技术变革对行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进行计量分析;董直庆, 安佰珊, 张朝辉 (2013) 以中国省际和行业数据考察技术进步偏向性及其收入分配效应等;第三类是企业微观层面, 如宁光杰 (2013) 运用世界银行对中国12400家工业企业2002-2004年的调查数据, 从微观角度考察影响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的因素, 重点讨论要素与产品市场结构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郑京海, 刘小玄 (2002) 在1980—1994年的700个国有企业样本数据的基础上, 采用数据包络法和Malmquist指数法, 以生产率的增长为指标, 考察了国有企业的生产绩效等。

结论

综观上述文献, 不难发现它们的结论中都有一个共同点, 即从分配角度看, 我们发现劳动收入份额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 但是关于中国的技术进步的偏向性, 即偏向资本还是劳动这一点, 还是众说纷纭, 张莉等学者发现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偏向资本;戴天仕, 徐现祥 (2010) 也证实了这一点, 还发现技术进步偏向资本的速度越来越快;而雷钦礼认为技术进步是偏向劳动增强型的;宋冬林等 (2010) 分析说明蕴含前沿技术的设备投资高增长引发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

纵观当前研究, 不难发现其局限性有三:一是缺乏从不同视角如劳动和技能视角考察技术进步物化性及技能偏向性, 对技术进步技能偏向性成因及新型劳动力市场均衡根源的认识也并不统一。二是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差异较大, 因此, 对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必须考虑可能的区域差异, 不能一概而论。三是缺乏技术进步偏向性收入分配效应的理论分析。长期以来受Kaldor经验事实“要素收入分配份额基本不变”的影响, 多数文献关注收入分配的最终状况, 忽视要素分配结构及变化的技术进步作用。

总之, 在国内, 有关技术进步和劳动收入份额的研究尚需全面和深入开展。笔者基于上述国内外文献既有研究, 审慎地提出作者自己未来在这领域的研究方向, 供交流之用。即未来可以以技能的偏向性和劳动或资本节约型两类指标来构建衡量技术进步, 但是从企业微观层面衡量技能的偏向性的指标选取存在一定的困难。

摘要:针对国内外对技术进步定量研究的局限性, 本文回顾了技术进步前沿经验研究文献, 总结出技术进步的测量方法主要包括劳动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R&D的投入等。而对技术进步问题的研究, 主要集中于技术进步的不同偏向性, 从而其对企业收入分配不同的影响。当然, 如何有效剥离并精确测度技术进步, 仍然是前沿文献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关键词:技术进步,企业收入分配,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1] Solow R M.Technical change and the aggregate production function[J].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57, 39 (3) :312-320

[2] 黄先海, 徐圣.中国劳动收入比重下降成因分析——基于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的视角[J].经济研究, 2009 (007) :34-44

[3] 赵俊康.我国劳资分配比例分析[J].统计研究, 2006, 12:7-12

[4] 姜磊, 王昭凤.中国现代部门劳动分配比例的变动趋势与影响因素——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J].财贸研究, 2009, 1:003

[5] 郑京海, 刘小玄.1980-1994期间中国国有企业的效率技术进步和最佳实践[J].经济学, 2002, 1 (3) :521-540

[6] 石磊, 姚惠泽.偏向型技术进步与劳动收入份额——以江苏省为例[J].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2, 03:1-8

[7] 姚先国, 周礼, 来君.技术进步, 技能需求与就业结构——基于制造业微观数据的技能偏态假说检验[J].中国人口科学, 2005, 5:47-53

[8] 王忠.技术进步的技能偏向性与工资结构宽化[J].中国劳动经济学, 2006, 4:1214

[9] 宋冬林, 王林辉, 董直庆.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存在吗?——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J].经济研究, 2010, 5:68-81.

[10] Acemoglu D.Labor and capital augmenting technical change[J].Journal of the European Economic Association, 2003, 1 (1) :1-37

[11] Galor O, Moav O.Ability-biased technological transition, wage inequality, and economic growth[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0, 115 (2) :469-497

[12] Galor O, Tsiddon D.Technological progress, mobility, and economic growth[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7:363-382

[13] Acemoglu D.Technical change, inequality, and the labor market[R].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2000

[14] Greiner J V, Weidman T A, Korb D R, et al.Histochemical analysis of secretory vesicles in nongoblet conjunctival epithelial cells[J].Acta ophthalmologica, 1985, 63 (1) :89-92

[15] Machin S, Van Reenen J.Technology and changes in skill structure:evidence from seven OECD countries[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8, 113 (4) :1215-1244

[16] Allen S G.Technology and the wage structure[R].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1996

[17] Katz L F, Krueger A B.Computing inequality:have computers changed the labor market?[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8, 113 (4) :1169-1213

[18] Doms M, Dunne T, Troske K R.Workers, wages, and technology[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7, 112 (1) :253-290

[19] Pavcnik N.What explains skill upgrading in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03, 71 (2) :311-328.

[20] 杨巨.初次收入分配、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潜力[D].湘潭大学, 2010

[21] 龚刚, 杨光.从功能性收入看中国收入分配的不平等[J].中国社会科学, 2010, 2:54-68

[22] 景高了, 韦燕生.技术进步的收入分配效应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 2012, 5:016

[23] Krusell, Per, Lee E.Ohanian, Giovanni L.Capita Skill Complementarity and Inequality:A Macroeconomic Analysis[J].Econometrica, 2000, 40 (5) :1029-1053

[24] Bound J, Johnson G E.Changes in the Structure of Wages during the 1980's:An Evaluation of Alternative Explanations[R].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1989

[25] Mincer J A.Schooling, experience, and earnings[J].NBER Books, 1974

[26] Murphy K M, Riddell W C, Romer P M.Wages, skills, and technology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R].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1998

[27] 张莉, 李捷瑜, 徐现祥.国际贸易、偏向型技术进步与要素收入分配[J].经济学 (季刊) , 2012, 2:409-428

[28] 雷钦礼.技术进步偏向、资本效率与劳动收入份额变化[J].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2, 12:15-24

[29] 董直庆, 安佰珊, 张朝辉.劳动收入占比下降源于技术进步偏向性吗?[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3, 4:010

[30] 宁光杰.市场结构与劳动收入份额:基于世界银行对中国企业调查数据的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 2013, 02:61-70.

[31] Luker, M.Labor Shares[J].International Labor Office, 2007:001

[32] Kuljis R O, Karten H J.Substance P-containing ganglion cells become progressively less detectable during retinotectal development in the frog Rana pipiens[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986, 83 (15) :5736-5740

[33] 黄乾, 魏下海.中国劳动收入比重下降的宏观经济效应——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 2010, 4:121—128

[34] 戴天仕, 徐现祥.中国的技术进步方向[J].世界经济, 2010, 11:54-70

[35] 白重恩, 钱震杰.国民收入的要素分配:统计数据背后的故事[J].经济研究, 2009, 3:27—41

[36] 李稻葵, 刘霖林, 王红领.GDP中劳动份额演变的U型规律[J].经济研究, 2009, 01:70-82

[37] 王玺, 张勇.关于中国技术进步水平的估算——从中性技术进步到体现式技术进步[J].中国软科学, 2010 (4) :155-163

[38] 关峻.资本体现式和非体现式技术进步的经济驱动力比较[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28 (4)

[39] 段文斌, 袁晓龙, 李伟.收入分配, 技术进步与经济的持续增长——来自中国的经验[J].《南开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3

[40] 冯其云.贸易开放, 技术进步与劳动收入份额——基于我国省域数据的空间面板计量分析[J].财经科学, 2013 (5)

[41] 高炜, 李胜, 王业斌.技术进步对我国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J].发展, 2013 (4)

[42] 张超, 陈璋.“中国式技术进步”视角下的收入分配失衡[J].现代经济探讨, 2011, 9:005

[43] 陆雪琴.技术进步偏向、劳动收入份额与收入不平等的长期演化——对库兹涅茨曲线的一种解释[D].浙江工商大学, 2011, 12

[44] 庄子银, 肖欢.异质性企业, 劳动力市场摩擦和劳动收入份额[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2, 12, 6)

[45] 刘维臻, 黄健柏, 江飞涛等.资本深化, 技术选择与中国工业技术进步的实证研究[J]

上一篇:油气管道定向钻穿越勘察设计及主要施工技术下一篇:大数据环境下我国CPA审计质量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