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

2022-09-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正文: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类面临两大重要问题:能源极度短缺与环境不断恶化。目前, 建筑业消耗了大量的能源、土地、水、矿石、木材等资源, 同时对环境也造成了污染, 探索并建立一套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建筑模式具有长远意义。由此绿色建筑、生态城市应用而生。

国际上有关绿色建筑的提法众多, 大致如下:绿色建筑又称为节能环保建筑、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建筑等, 综合考虑环境回馈和能源整合, 以高效低耗的理念去设计和建造的建筑。而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指出:绿色建筑是指在全寿命期内, 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 (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保护环境、减少污染, 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 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注重高效、低耗、环保、经济、优化, 以人类、环境、建筑互相协调发展为宗旨, 尽可能的利用自然条件和适当的节能手段创造健康、良好、舒适的居住环境, 尽可能地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充分体现了向大自然索取与回报之间的平衡, 是现在与未来、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利益共享。

1 绿色建筑的起源

上世纪60年代, 美国建筑师Paola Soleri首次提出生态建筑 (Arology) 的新概念。1963年,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Victor Olgyay在《Design with Climate:Bioclimatic Approach to Architectural Regionalism New and expanded Edition》中提出建筑与气候、地域互相协调共存的设计理念。1969年, 英国园林设计师lan Lennox McHarg在《Design with Nature》一书中指出土地规划应遵从自然价值和规律, 提出生态建筑的设计方法与建造过程, 强调人类与自然、建筑之间应互相协调发展, 标志着生态建筑理论的正式诞生。

70年代, 全球爆发石油危机后, 一些发达国家开始研究建筑节能, 探索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围护结构等各种建筑节能技术。

80年代, 建筑节能技术成为发展主导, 在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广泛应用。

90年代, 伴随着健康住宅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诞生, 发达国家开始注重建筑全过程中的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居住舒适度、室内空气质量、可持续发展等领域。1990年, 英国发布世界首个绿色建筑标准BREEAM;其后世界各国绿色建筑标准相继出台:美国的LEED和Green Globes;中国香港的HKBEAM;日本的CASBEE;澳大利亚的Green Star;法国的HQE;德国的DGNB;意大利的Protocollo Itaca;中国内陆的绿色建筑三星标准等。

2 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

2.1 建筑节能

上世纪80年代, 我国开始倡导建筑节能。1986年我国建筑节能标准《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采暖居住建筑部分) 》 (JGJ 26-86) 发布, 1995年, 该标准进行修订, 将建筑节能率目标由30%提升至50% (JGJ 26-95) 。同年建设部制订了《建筑节能“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 目标是新建采暖居住建筑能耗在1996年以前降低30%, 1996-2005年节能30%, 2005-2010年节能30%。1999年建设部发布《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 并于2005年进行了修订, 鼓励民用建筑节能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推广应用节能型的建筑、结构、材料、用能设备和附属设施及相应的施工工艺、应用技术和管理技术, 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要求新建民用建筑应严格执行建筑节能标准要求, 民用建筑工程扩建和改建时, 应当对原建筑进行节能改造。

2.2 绿色建筑

随着我国建筑节能工作的广泛推广, 绿色建筑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2004年8月, 建设部发布《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管理办法》, 拉开了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序幕。

2005年10月, 建设部、科技部联合发布《绿色建筑技术导则》,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理念, 倡导因地制宜发展绿色建筑。

2006年6月建设部发布我国第一部绿色建筑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GB/T 50378-2006) , 提出发展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与环境保护的“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 注重以人为本, 强调可持续发展, 同时规定绿色建筑评价包括6大指标: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运行管理/全生命周期综合性能。这一体系的建立, 标志着我国绿色建筑正式起航。

2007年8月住建部发布《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 (试行) 》和《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 (试行) 》, 同时启动“100项绿色建筑示范工程与100项低能耗建筑示范工程” (简称“双百工程”) , 随后北京、上海、重庆、天津等20余省市相继出台绿色建筑地方标准, 适合我国特殊国情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逐步建立与完善, 也开始在部分地区大面积推广。

2008年, 我国开创绿色建筑先河, 共10个建筑项目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 分别位于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武汉和无锡。在随后的几年, 各地绿色建筑标识评价陆续展开, 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项目增长迅速。数据显示, 截至2016年底, 全国累计有7200多个建筑项目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 其中2016年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建筑项目3256个。图1为2008-2016年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建筑项目数量。

从区域分布来看, 我国绿色建筑标识项目主要集中在华南、华东和华北地区。其中, 广东、上海、江苏、山东、河北等地区建筑项目数量位居前列。

3 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几年我国绿色建筑发展迅速, 但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依然存在问题:

(1) 我国绿色建筑目前以政府推广为主导, 尚未建立以市场供求为主导的运行机制, 需进一步发展。

(2) 我国目前处于运营阶段的绿色建筑标识项目较少, 大部分建筑项目集中在设计、建设阶段, 高效、低耗、环保、经济等绿色建筑优势尚未在运营过程中得到全面验证。

(3) 绿色建筑的核心是因地制宜, 提倡利用自然条件采取适当的技术从而达到环保、节能、人类与建筑物、自然和谐共存的效果。但市场上存在过度利用节能高新技术与设备, 增大了投资成本, 节能设备运行也带来了额外的能耗浪费。

(4) 绿色建筑前期投资成本偏高, 在运营阶段会节省成本, 由于对绿色建筑投入、产出及环境效益缺乏长远的认识, 影响了投资者建设绿色建筑的积极性。

4 发展前景

随着城镇化速度的加快, 建筑领域的能源消耗量不断增长。因此, 转变建筑领域发展模式, 推广建设绿色建筑、生态城市, 不光是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的重要举措, 也将对改善民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新兴产业发展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我国绿色建筑发展迅速, 随着国家政策、标准体系、市场主导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 未来我国绿色建筑、生态城市发展将继续保持迅猛发展态势, 给生态城市规划、绿色建筑咨询、能效测评等相关行业带来巨大的发展前景。

5 总结

绿色建筑是涉及绿色建筑设计、绿色建材生产、绿色设备供应、绿色施工、绿色运行、绿色评价、能耗监测以及建筑报废绿色化回收等一体化的系统工程, 只有各主体分工协作、共同提升, 形成高效合理的绿色建筑产业链, 绿色建筑才能真正实现绿色。

摘要:近年来我国绿色建筑发展迅速。本文主要介绍了绿色建筑的起源及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 分析了绿色建筑目前存在的问题, 并对以后的发展提出展望。

关键词:绿色建筑,现状,生态城市

参考文献

[1] 文健.低碳背景下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及趋势[J].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5, (1) :66.

[2] GB/T 50378-2014,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

[3] 孙跃杰, 梁娟丽.呼唤真正的绿色建筑[J].山西建筑, 2008, (3) :83-85.

[4] 马维娜.技术视阈下的绿色建筑设计策略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1.

[5] 陈娟.基于AHP方法下成都市住宅类绿色建筑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 2016.

[6] 吴景.新常态下促进国内绿色建筑发展的策略研究[J].绿色科技, 2016, (18) :139-142.

上一篇:浅析如何做好煤矿地测防治水工作下一篇:催化装置氧含量分析仪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