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绿色物流业的发展现状及完善路径(精选6篇)
摘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从我国国情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的战略决策,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税收政策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基本手段,应该在我国可持续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在借鉴国外实施绿色税收政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当前我国税收政策在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国税制改革的一些设想。
关键字:绿色税收
税收优惠
税制改革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出现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危机,引起了人们对环境保护工作的极大重视,人们意识到传统的行政管制方式在治理环境污染方面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因此,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一些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先后引入了绿色税收制度。目前,绿色税收在世界各国的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一、绿色税收的概念提出
“绿色税收”一词的广泛使用大约在1988年以后,《国际税收辞汇》第二版中对“绿色税收”是这样定义的:绿色税收又称环境税收,指对投资于防治污染或环境保护的纳税人给予的税收减免,或对污染行业和污染物的使用所征收的税。从绿色税收的内容看,不仅包括为环保而特定征收的各种税,还包括为环保而采取的各种税收措施。1975年3月3日欧共体理事会又提出,建议公共权利对环境领域进行干预,将环境税列入成本,实行“污染者负担”的原则。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合组织成员国在环境政策中运用经济手段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这些经济手段中,环境税的运用得到越来越广泛的支持。在欧美一些国家,通过改革调整现行税制,开征对环境有污染的环境税(废气税、水污染税、固体/液体废物税、噪音税),实行对环境改善的税收优惠政策,使税收对环境改善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因此,人们把以环境保护为目的而采取的各种税收措施形象地称为“绿色税收”。
绿色税收(Green Tax),又称环境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宏观调控自然环境保护职能,凭借税收法律规定,对单位和个人无偿地、强制性地征收财政收入所发生的一种特殊调控手段,充分体现了国家以自然环境保护为目的的宏观税收调控职能。它是税收体系中与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利用和保护有关的各种税种和税目的总称,不仅包括污染排放税、自然资源税的生态税费,而且凡与自然生态环境有关的税收调节手段也都应包括在内。
从绿色税收的内容看,不仅包括为环保而特定征收的各种税,还包括为环境保护而采取的各种税收措施。绿色税收旨在提高环境质量,以保护环境为目的,推行绿色生产,实现绿色消费,通过税收制度来控制危害环境行为的各种税收措施或征收的各种税。到目前为止,关于绿色税收的组成问题的讨论还没有达成共识,但现有的定义至少都包括以下一个或几个方面得内容:(1)根据排放量和对环境的损害程度来决定税率以计算排放税;(2)对生产出来能危害环境的商品或使用这种商品的消费者征税,如对汽油征收消费税;(3)在其他税收上采取与环境相关的备抵;(4)对于能够节约能源或减少污染的设备和生产方法给予采用加速折扣备抵法或降低税率的优惠。
二、国外绿色税收的实践经验
(一)国外绿色税收的主要形式
发达国家征收的环境税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第一,废气税,如二氧化硫税、二氧化碳税。美国已在上世纪70年代开征了二氧化硫税。第二,水污染税。德国从1981年开征此税。第三,固体废物税,如一次性餐具税、饮料容器税、旧轮胎税、润滑油税等。第四,噪音税。美国对使用洛杉矶等机场的每位旅客和每吨货物征收1美元的治理噪音税,税款用于支付机场周围居民区的隔离费用,日本、荷兰的机场按飞机着陆次数对航空公司征收噪音税。第五,生态税,如森林砍伐税。
(二)绿色税收的优秀实践——丹麦的绿色税制
作为绿色环保运动的先行者,20世纪80年代以来,丹麦实施了一系列具有显著环保目的的税种,尤其是1992年率先实施了二氧化碳税,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通过实施前所未有的生态税制改革,丹麦初步建立起以能源税制为主,其他税种相配合的绿色税收体系,现环境税收入占全部税收收入的10%左右,为运用税收手段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1.能源税制
能源税的征税对象主要是矿物燃料和电(罐装液化气、燃料油、煤、电和天然气等),具体包括普通能源税和污染排放税(二氧化碳税、二氧化硫税)。
第一,普通能源税。最初适用于石油产品和电,其目的是促进能源节约和刺激以其他能源替代石油,后来开始对煤征收、对天然气征收。能源税的税率一直稳定增长,包括增值税在内的总税负达到消费价格的三分之二。
第二,二氧化碳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是现行丹麦能源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与此同时,采用了被称为“二氧化碳协议”的补贴计划,即特定企业可以与能源部签署自愿协议,承诺完成一系列协议中明确的能源保护措施,在此情况下,企业可适用较低税率,得到减税。该方案的设计是为了确保不会大幅度削弱丹麦企业的竞争力,强调采用适当的刺激使企业减少能源密集型生产。二氧化碳税的征税对象是使用的能源。虽然该税性质上属污染排放税,但由于二氧化碳排放量单纯由燃料中的碳含量决定,因此税基的选择并非实际的排放量,而代之以不同的燃料。如精炼气的税负最低,为每千兆焦耳6丹麦克郎;电的税负最高,为每千兆焦耳28丹麦克郎;其他燃料的税率为每千兆焦耳10丹麦克郎或更低。现行税制根据不同燃料的二氧化碳含量设计不同的税率,使不同能源种类的税负水平大致相当于排放每吨二氧化碳征税100丹麦克郎。
2.其他环保税 垃圾税,垃圾填埋的税负最重,垃圾焚化的税负较轻,而对循环使用则免税。车用燃油税,车用燃油税通过提高燃油价格减少用户对汽油和柴油的需求,对减少尾气排放、噪音、交通拥堵等产生了积极影响。
自来水税,该税对自来水公司征收,但税负转嫁到消费者,消费者应付水费单上明确标明的应付自来水税金。
此外还有特定零售商品包装税、一次性使用餐具税、氯化溶剂税、杀虫剂税、生长促进剂税、镍镉电池税等。
(三)发达国家的绿色税收成果显著
国外许多国家通过征收绿色税收在环境保护和财政收入两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绩。如下图所示,与环境有关的税收不论是对总税收,还是对国内生产总值,都有显著贡献。百分比数1997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各国中与环境有关的税收对总税收的贡献表1086420大兰麦兰国国利兰威国拿尔丹芬法德大荷挪英加爱意美国与环境有关的税收占总税收的百分比与环境有关的税收占国内总值的百分比
数据来源:借鉴发达国家经验 推进我国绿色税收进程,郭娜 刘强,税务研究,2009/01
上列国家当中,与环境有关的税收包括:其
一、对排放的各种气体与水污染物征税;其
二、对石油、煤、天然气及精炼燃料(如汽油和柴油燃料)征税;其
三、对有害或有毒废弃物征税;其
四、对产生污染的商品征收各种税。从上表可以看出,绿色税收不仅推动了经济效益的增加,而且取得了良好的环境效益,具有“双赢”的优势。
三、中国绿色税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中国现行绿色税收的现状
总体上来说,我国现行的税费政策中采取的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措施主要包括:
1.对环境污染行为实行排污收费制度。仅对于环境排污收费这项,国家就规定了污水、废气、废渣、噪声四大类、100多项排污收费标准。固体垃圾税还未实施,但已经实施对居民生活垃圾收费的制度。
2.实际上具有生态效果的税种,如资源税、消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车船使用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等。如2005年我国对不可再生资源、稀有资源出台了取消出口退税、下调出口税率、提高资源税税额等相关政策;我国也于2009年开始征收燃油税。
3.税收优惠措施,这些措施分散在其他税种中,主要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减少污染行为,如增值税对综合利用三废生产的产品适用低税率,或者给予免税优惠等这些政策。
(二)中国现行的绿色税收存在的问题
1、针对环境污染的专门税种欠缺。相比于国外相对完善的环境税收制度,我国现行税制中针对环境污染的专门税种很少,对排放到环境中的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噪声等污染物只是收取排污费,税和费的区别在于税收的法律效力和强制性更强,对经济主体的约束力更强。
2、现行的排污收费制度弊端重重。我国现行的排污费征收标准低于污染防治费用,使得环境污染单位宁愿缴纳排污费也不愿花钱防治污染;同时,排污收费的具体办法要采取不同的标准,加之收费主体、人员、程序的专业化程度较低,使得征收成本较高;另外,由于通过此渠道筹集的环保资金的使用缺乏预算约束机制和有效的监督考评制度,加之对挪用税款者的处罚力度不够,致使资金挪用现象严重,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3、相关税种设计时环保因素考虑不够,生态功能难以有效发挥。以资源税为例,在征税范围上,我国目前的资源税征收范围过窄,只涵盖了矿藏资源,且单位税额过低,并未限制资源的过度使用;在计税依据上,目前是依据纳税人开采和生产应税产品的销售量或自用数量,从而变相鼓励了过度开采;在税率上,实行无差别税率,使得资源耗费量大而收益多的不规范的小资源开发企业比大的规范的企业造成的资源的浪费和国家税收的损失多。同时,税率的设计缺乏对价格的反应机制,从而违背了税收立法反映资源真正价值、促进资源节约的原始意图。
4、环保税收优惠政策有待完善。在税收优惠方式上,我国现行税制中包含一些“绿色”税收优惠政策,但主要限于减税和免税,没有充分利用加速折旧、再投资退税、延期纳税等间接优惠方式,形式较少;在优惠适用范围上,对环保科技进步与创新的优惠不足;优惠税种上,税收优惠主要体现在企业所得税和一些小税种上,优惠项目较少,且过于零散,不成体系,相互之间难以协调配合发挥作用;尤其在我国,流转税在整个税收收入中所占比重较所得税要大得多,这就使得税收优惠政策的作用更加微乎其微;另外,税收优惠对于不同企业采取“一刀切”,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
四、中国实行绿色税收的必要性
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我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十分脆弱,加上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以及承接国际产业转移,都将带来新的资源环境挑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任务极其艰巨。
同时,我国在国际上的形象一直以来就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我国也会一直承担起一个大国应承担的责任。我国已签署《京都协议书》,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方面将面临新的压力;“十一五”规划对节能降耗和减少排放也提出明确目标。
2009年12月7日至18日,在丹麦的哥本哈根将举行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中国实际上已经在环境保护领域成为最前沿国家之一。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在全球气候变暖、节能减排、防治环境污染等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11月26日正式对外宣布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决定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这些都迫切需要我们采取有效的、协调一致的经济政策,其中税收政策的作用尤为值得重视。而目前我国还缺乏比较完整的能源环境税收体系,亟待加强研究,尽快建立起来,加快建立能源环境税收体系对我国具有突出重要的紧迫性和战略意义。
五、完善中国绿色税收体系的建议
(一)完善现行税收体系,使绿色税收体系成为其有机组成部分
1.资源税方面,取消原有的资源税优惠政策,将目前的资源税征税范围扩大到矿藏资源和非矿藏资源,增加水资源、森林和草场资源、土地资源的税目,合理提高税率,对非再生性、非代替性的稀缺性资源课以重税。比如,可以借鉴我国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占用税暂行条例》(修订案)将耕地占用税税额标准提高4倍的做法,对其他资源税的实施做出具体的规定。2.流转税方面,增值税要向消费型转变,以加快企业技术进步和设备更新,提高环境和资源的社会经济效益,加大对容易引起污染的行业和企业的增值税征收力度,比如增设煤炭和污染性产品税目,将煤炭燃料及其他一些污染性产品如含磷洗涤剂、汞镉电池、臭氧损耗物质、一次性餐饮容器、塑料袋、化肥、农药等纳入消费税的征税范围。
3.所得税方面,在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制度上,增加对企业和个体经营者采用先进环保技术改进环保设备、改革工艺、调整产品结构所发生的投资的税收抵免。实行环保再投资退税以鼓励和吸引包括外资在内的环保投资。
(二)以污染税代替污染费,确定独立的污染税税目
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并结合我国现实,我国应开始对工业污水、二氧化硫、工业固体垃圾以及超过国家环境噪声标准的噪声作为课税对象进行征税,征收二氧化硫税、水污染税、固体废物税。随着世界对二氧化碳减排的重视,等待我国的相应条件成熟后,我国应征收二氧化碳税,并进一步扩大征税范围,如征收自来水税、特定零售商品包装税、一次性使用餐具税、氯化溶剂税、杀虫剂税、生长促进剂税、镍镉电池税等税种。
(三)完善税收优惠措施,建立鼓励性税收制度
1.在进出口产品方面,对出口的环境保护设施、材料实行低关税率;对国内目前不能生产的污染治理设备、环境监测和研究仪器以及环境无害化技术等进口产品,减征进口关税;降低木材及木制品、石油、天然气的进口税率。
2.在企业方面,对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对企业购置的用于消烟、除尘、污水、固体污染物处理等方面的环保设备的投资应允许抵扣其进项税额;对“绿色”广告业务以及纳税人转让清洁工艺技术、污染防治技术、低耗低排放技术、资源回收利用技术等无形资产所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
3.另外,在传统的减免税和退税之外,还应从其他会计核算项目入手,扩大税收优惠范围。如对环保设备生产企业和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等防治污染企业的固定资产实行加速折旧制度,对环保类企业和一般企业的环保类研究与开发费用可以加倍扣除,以促进该类企业技术设备的进步与技术创新。
4.在税收优惠制度方面应及时取消或调整不利于环保的优惠政策,如取消对能源的不合理补贴,时机成熟时取消对农膜、农药特别是剧毒农药的优惠待遇等。
(四)合理确定绿色税收的征收水平
一方面,要合理确定税基和税率。以污染税为例,应当根据不同排污行为的特点设计不同的制度,以污染物的排放量或浓度作为税基,即按照纳税人某种活动所产生污染物的实际数值或估计值来计税,如向大气、海洋排放污染物,向水体排放污染物,以及向环境排放固体污染物的,应当以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为税基,采取超额累进税率的形式来征收,对于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以排放噪声的超标声级为税基,采取超额累进税率的形式来征收。
另一方面,应采取配套措施保持微观经济主体总体税负水平适中,既不至于为“过分”清洁而付出太高的代价儿损害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又能发挥其调控功能。借鉴丹麦的做法,税率采用过渡期逐年提高的方式,企业来得及应对新的税率,同时选择恰当的时机更换原有的设备进行节能投资。
(五)实行绿色收入的返回制度 出于对企业竞争力的考虑,全部或部分的绿色收入又通过减少其他与企业相关的税收以及使用补贴支持环保的方式返回到企业。丹麦在能源使用承担较高税负的同时,大量的补贴用于能源领域,主要方向包括支持联合热电厂,促进可更新能源(如风能)的利用,促进能源的节约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减少。1996年~2000年间,新增税收收入返回企业的补贴主要用于节能投资。从2000年开始,绿色收入主要通过减少与劳动相关的税收的方式返回企业,由于减少对雇主的征税,使劳动力成本得以降低,此外,雇主每年减少需为每个雇员缴纳的劳动市场补充养老金169丹麦克郎。我国应制定自己的绿色收入返回制度,如通过减少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的方式返回收入。
(六)科学征管,严惩违法
环境保护税应定为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其分成比例参考全国性环境治理与地区性环境治理投资比例。在立法方面,中央应制定出台各地资源、环境条件的评价规则,以及对应于不同环境状况分别设置的差别税率;应将跨区域环境问题的治理纳入自身的管理范围,统一协调相关各地方的责任和利益;赋予地方政府一定的征税自主权。各地应根据本地区的环境评价来确定相应的税率,对于污染范围具有区域性特点的环境问题,可根据中央规定制定具体征收办法。同时,要发挥监管机构和执法机构的监督作用和执法力度,加大对违法的处罚力度。对违法者惩处一定要严厉,杜绝拒缴税款和挪用环保专项资金的风险远远大于其收益。
综上所述,建立一个适用于我国实际的绿色税收体系,对于保护自然资源,合理利用资源,有效防治污染,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具有深远的意义。
六、参考文献
1 绿色包装的内涵
包装既耗费大量资源又产生大量废弃物, 是物流活动和功能中影响环境的主要因素。因此, 包装的绿色化是物流系统绿色化的重要内容。所谓绿色包装, 就是能节约资源、降低废弃物排放的一切包装。绿色包装从其构成方面可进一步分解为绿色包装材料、绿色包装方式和绿色包装作业过程三个方面;按照包装产品生命周期的观点, 绿色包装从其产品生命周期方面可进一步分解为绿色包装设计、绿色包装生产过程、绿色包装作业过程、绿色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等[2]。下面从绿色包装的目标、行为主体、表现形式三个方面来剖析基于绿色物流的绿色包装的内涵。
第一, 绿色包装的最终目标是资源的节约、生存环境的维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不但实现最大化的经济效益, 还要实现互相协调发展的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的利益。
我们通常说的包装活动主要是为了满足顾客的需求, 实现企业的盈利, 最终是为了实现企业或经济主体的物质利益、经济效益最大化。而绿色包装在以物质和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同时, 还要兼顾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目标, 以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和谐统一作为最终目标, 因此, 对于绿色包装而言, 追求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与追求经济效益的目标是一致的, 但这是从国家、整个社会的宏观角度和长远的观点来看的, 对于微观的企业和短期目标来看, 它们经常是相互矛盾和冲突的, 并不总是一致的。按照绿色包装的最终目标, 企业在创造物质财富、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 都必须坚持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3]。
第二, 绿色包装的行为主体既有专业的物流包装企业本身、包装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 又有大大小小的政府部门和物流行政管理部门等[3]。
包装包括很多方式和环节, 它们都与环境有着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绿色包装策略是使企业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的战略手段。包装问题既包括包装行业系统内部的优化问题, 又涵盖包装行业系统与外部系统的协调共生问题。因此绿色包装需要专业的物流包装企业解决包装行业内部的优化问题和实现满足顾客需求、提升市场占有率等经济问题, 还必须与供应链上游的制造企业和下游的分销企业合作解决与外部系统的协调共生问题, 共同改变传统的物流包装模式, 制定绿色包装策略。
由于包装的跨地域、跨企业、跨行业之特性, 绿色包装的实施不是仅靠某个企业或者某个地区就能单独完成。它需要大大小小政府政策的支持和各种各样制度法规的约束, 绿色包装的推广自然离不开各级政府部门和物流行政主管部门的支持, 他们对绿色包装的发展推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三, 从绿色包装的主要表现形式来看既有绿色包装设计和绿色包装生产过程, 又有绿色包装作业过程和绿色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利用。
绿色包装主要表现为绿色包装设计、绿色包装生产过程、绿色包装作业过程和绿色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具体体现在;绿色包装材料、绿色包装方式、绿色包装作业过程、绿色包装设计、绿色包装生产、绿色包装使用和包装物的回收重用等等。绿色包装要求对以上各绿色包装主要表现形式要从供应链的角度进行全面综合考虑, 本着全局最优的原则, 在设计、操作、回收等方面实施绿色化[3]。
2 如何实施和发展绿色包装
绿色包装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 其中既有企业的绿色包装活动, 又有社会对绿色包装活动的管理、规范及控制行为。因此需要从社会和企业双方面采取措施来实施和发展绿色包装。
2.1 社会推广绿色包装
第一, 克服各级管理体制上的障碍, 加强行政立法管理职能。各级政府应当建立权威的组织协调机构尽快制定全面的绿色包装发展规划和政策, 规范绿色包装市场秩序和经营行为;同时制定相应的绿色包装政策和法规, 控制包装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从20 世纪80 年代以来, 我国尽管在先后颁布的4 部环境相关专项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固体废弃物防治法》、 《水污染防治法》、 《大气污染防治法》) 和8 部资源法中有30 多项条款对包装废弃物的管理做了规定, 中国环保标识制度在1984 年开始实施, 各省在1998 年在也成立了绿色包装协会, 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部包装管理的专门法规, 因此实施绿色包装必须借鉴发达国家这方面的经验, 制定与我国国情相符的绿色包装法律法规, 规范绿色包装材料、绿色包装方式、绿色包装作业过程、绿色包装设计、绿色包装生产、绿色包装使用和包装物的回收重用, 引导企业为减少环境污染自觉自愿开发并生产和使用绿色包装材料、绿色包装方式、绿色包装作业过程、绿色包装设计、绿色包装生产、绿色包装使用和包装物的回收重用等绿色包装。绿色包装带有极强的生产属性, 必然导致一部分物流停滞, 不合理的绿色包装材料、绿色包装方式、绿色包装作业过程、绿色包装设计、绿色包装生产、绿色包装使用和包装物的回收重用等不仅会增加了产品管理费用, 而且还会对环境形成一定的负面影响。现实社会中存在既对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包装相关行政部门没有实行限制和惩罚, 又对为降低社会成本而提高了自身投入进行绿色包装的企业和活动没有进行扶持和鼓励, 这就需要各级政府加强行政管理职能, 对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者增加税收和处罚, 限制其活动的发生, 对实施绿色包装者进行税收优惠或财政补贴给予鼓励[4]。
第二, 加强包装材料、包装设计、包装产业的绿色化, 构建社会绿色包装系统。包装的绿色化水平首先从宏观上取决于社会提供的包装材料、包装设计、包装产业的绿色化。包装材料直接关系到包装质量和包装费用, 有时也影响到产品运输、产品装卸、产品搬运和产品仓储环节作业的进行。包装材料的绿色化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拒绝使用有毒有害材料, 二是尽力采用循环再生材料, 三是积极开发和采用植物性包装材料, 四是选用单一性的包装材料, 五是靠拢国际环境标志。包装设计的绿色化就是能极大地降低包装污染环境和浪费资源的程度, 包括包装材料的无害化、单一化和再利用, 包装减量化, 包装拆卸化等。 包装产业绿色化就是尊重科学, 遵照循环经济与绿色包装理念。尤其是要让循环经济成为包装产业发展的主要模式, 使包装物资源回收利用产业化, 使绿色包装材料获得大力开发和发展, 为支持推动包装产业绿色化发展政府必须大力从经济上给予鼓励, 比方实行资源回收奖励制度等。
第三, 加强绿色包装人才培养及理论研究。绿色物流在我国起步较晚, 绿色包装也不例外。当前我国缺少既懂得绿色包装管理理论, 又掌握各种运输方式的绿色包装和各种商品销售的绿色包装的复合型人才。国家应该重视和加强对绿色包装人才培养及理论研究, 一方面加强高等学校在绿色包装方面的人才培养和理论研究工作, 另一方面加强相关的职业资格认证工作[5]。
2.2 企业推行和实施绿色包装
目前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己成为企业必须履行的社会义务。绿色活动既为企业带来了新的业务发展机会, 也给企业带来了巨大潜力的利润空间。企业应以其经营活动如何降低环境污染为切入点制定出相应的绿色包装管理策略, 从而推动绿色包装进一步的发展。根据包装的方式和生命周期对环境影响的特点, 企业实施绿色包装的途径主要有:
第一, 宣传绿色理念, 使绿色包装意识得以强化。当前有不少企业为追求经济效益忽略甚至无视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发展和实施绿色包装作为企业来说首先应该具有较强的绿色包装理念和意识, 具有科学发展的思想。为宣传并树立绿色理念, 企业必须定期进行相关绿色理念的宣传和讲座, 使绿色包装和绿色理念成为企业文化建设内容的重要部分。通过宣传使员工和企业懂得限制有害环境的商品进口并不全部属于贸易保护的行为;通过宣传使员工和企业懂得社会约束、惩罚污染和破坏环境的行为是必须的;通过宣传使员工和企业懂得发展绿色包装一能减少成本费用、降低污染;二能提升企业形象;三能增强公众和消费者对企业的认同及信任感, 从而提升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优势[6]。
第二, 实行包装标志绿色化。在当今时代绿色大潮的推动下, 国内市场上人们采购商品由从前主要关注商品内在质量、关注外表精美包装, 转变为主要看重商品是不是符合环保的要求和包装有没有绿色标志。国际市场上绿色包装已成为发展中国家产品推向国际市场的重要障碍。残酷的现实是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如果没有绿色标志, 要么就被发达国家拒之门外, 要么就是被压低价格和收取高额的税收[6]。因此实行包装标志绿色化是企业推广和实施绿色包装的重要内容。
第三, 开发研制绿色包装材料。包装材料绿色化是实施绿色包装的关键, 包装材料绿色化就是要开发研制绿色包装材料取代对环境有污染的旧材料, 主要突出包装材料既不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危害, 也不引起资源浪费。开发研制绿色包装材料应贯彻执行绿色包装制度中的“4R1D”原则, 也就是一要使包装材料使用量减少, 避免包装过分;二要提倡重复使用包装;三要重视包装回收再生;四要利用包装废弃物获取能源料;五要能使包装降解腐化, 有利于消除白色污染。开发研制绿色包装材料要求企业做到:一是必须自觉拒绝使用有毒性的包装材料, 二是尽量推广运用重复再用和再生包装材料, 三是着力研发动植物包装材料, 四是注重选用可降解的材料[7]。
第四, 加强绿色包装管理。绿色包装包括包装材料的绿色化、包装方式的绿色化和包装作业过程的绿色化三个方面, 企业实施绿色包装应加强这三个方面各环节的管理, 可通过包装模数化、包装大型化和集装化以及包装多次反复使用等具体途径来实现。
参考文献
[1]楼前飞.发展绿色包装促进循环经济[J].商业经济, 2009 (11) :29-30.
[2]夏春玉.绿色物流[M].北京:中国物质出版社, 2005.
[3]刘冬林.绿色物流的制度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 2010.
[4]朱建国.绿色物流的内涵和实施方法[J].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1 (9) :58-59.
[5]杨国川.我国绿色物流发展中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商业经济与管理, 2010 (2) :18-23.
[6]张甲习.发展商品绿色包装的对策研究[C]//商品学发展与教育高级论坛暨中国商品学会第十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9.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JOURNAL OF THE CENTRAL INSTITUTE 0F SoCU山ISM
Apr,2013
第2期(总第182期)
NO.2(Gel.182)
·多党合作理论研究·
党外代表人士培养选拔工作现状\问题及完善路径
——以安徽省高校为例
姚跃传1,田会明2,王 剑3,侯景瑞4,叶 绿5
(1,2,3,4,5.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合肥230009)
摘要: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他们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对于推进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尤为重要。本文在针对安徽省不同类型的3l所高校统战部人员的问卷调查和15所高校统战部部长个别访 谈的基础上,通过对党外代表人士培养选拔工作现状的调查和分析,梳理了选拔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问题 提出了可行性的完善路径。
关键词:党外代表人士;培养选拔;完善路径 中图分类号:D6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19(2013)02—0012—05
2012年2月,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共中央关于加 下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 见》),对加速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加 强我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以及巩固多党 合作的政治格局都具有重大意义。按照《意见》的表 述:“党外代表人士是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作出 较大贡献、有一定社会影响的非中共人士,包括民主 党派代表人士、无党派代表人士、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宗教界代表人士、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港澳台海 外代表人士等。” 目前,学习落实《意见》精神,进一 步加强党外代表人士培养选拔工作,完善培养选拔工 作机制,对于充分调动党外代表人士的积极性和创造 性,对于人才强国、人才强省及人才强校意义重大。
一、党外代表人士培养选拔工作现状 强新形势(一)优化政治生态,形成良好氛围 称《意政治生态是与自然生态、环境生态相对而言的,它综合体现了党风、政风、社会风气。政治生态影响
国家改革、建设和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对社会经济环 境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自《意见》下发以来,各级 党委认真贯彻《意见》精神,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团结 党外代表人士同心同德、携手奋斗,为促进良好政治 生态环境的形成作出了积极贡献。以安徽省高校为 例,绝大多数高校党委都十分重视党外代表人士培养 选拔工作。有的高校制定了《加强学校党外代表人士
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有的高校注重党外后备人才的储备工作,通过培养和引进等方式加强党外代表人
收稿日期:2012—12—12
基金项目:201 1—2012安徽省社会主义学院招标课题(wt201202)作者简介:姚跃传,男,合肥工业大学党委统战部部长,副教授,主要从事高校统战理论及实践研究;田会明,男,合肥工业大学党委统战部秘
书;王剑,男,合肥工业大学党委统战部科员;侯景瑞,男,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电子商务专业本科生;叶塬,女,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 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
万方数据
2013年第2期 姚跃传田会明王剑侯景瑞叶琛:党外代表人{:培养选拔:I.作现状、州题及完善路住 3
士队伍建设;有的高校制度建设较为完备,制定了一 系列有效的工作制度,推进了学校的建设发展;有的
高校积极开展“同心”主题教育,加强了党外代
表人士队伍建设。目前,高校党委高度重视,正努力 建设一支能与共产党荣辱与共、肝胆相照,政治素质 好、社会影响大、学术造诣深的党外代表人士队伍,良
好政治生态环境已经逐步形成。
(二)注重培养选拔,秉持合理安排
据27所高校(含职业院校)统计,党外代表人 士 中各级人大代表78人,各级政协委员329人,校级领 导正职1人、副职15人、中层领导316人。当前,各
级党组织已开始新一轮党外代表人士培养选拔工作。以安徽省高校为例,有的高校都在以各级换届工作为
契机,把换届作为学校今明两年党委的一项重点工作 来落实;有的高校统筹兼顾、全面安排,早策划、精准 备,积极开展党外代表人士举荐考察工作;有的高校 竭尽所能,确保校内各党派基层组织换届工作平稳、顺利进行,做到退下的舒心、留任的安心、新任的 放
心,为多党合作和统一战线输送、选送合格的人才。众认 同、政治坚定、业绩突出的党外代表人士,加强领导班导班子的整体效能。其主要工作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培养 中推进选拔,形成定期组织党外代表人士参加各种培 训学习、社会实践、岗位锻炼、政治安排等形式;二 是 在使用中培训提高,树立使用也是培养的观念,注重实职岗位安排和挂职岗位锻炼相结合。
(三)充分发 挥特点,效能建设显现 党外代表人士具有政治 立场明、专业能力强、思
维认知活、社会交往广等特点,因此,各级党组织在培
养选拔党外干部过程中都注重发挥其特点,使其积极
参政议政,服务建设发展。以安徽省高校为例,调查
表明,有 90.32.%的人认为,党外代表人士思想政治 素质高或较高;有 96.77%的人认为,党外代表人士 业务能力和水平高或较高;有 64.52%的人认为,党
外代表人士参政议政能力水平高或较高;有87.10%的人认为,党外代表人士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大
或较大;有 83.87%的人认为,党外代表人士对学校 建设发展贡献大或比较大。下面的图表可以清晰看
出其比例关系:
万方数据
图l 党外代表人士思想政治素质问题调查结果 目
图2 党外代表人士业务能力和水平调查结果 子建设,优化领导班子结构,进一步发挥领 图3 党外代表人士参政议政能力调查结果 图4 党外代表人士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调查结果 网剀
图5 党外代表人士对学校建设的发展和贡献调查结果 自《意见》下发后,各级党委都十分重视党外代
与此同时,高校党委注重将领导岗位安排给群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3年第2期
表人士培养选拔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目标,并 缺乏培养选拔党外代表人士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此作出了专门的部署。高校党委也不例外,希望通 外无压力而又内无动力,党外代表人士的培养选拔通 过加强党外代表人士培养选拔,进一步促进学校的中 常单纯依靠民主党派自身去完成,但各民主党派基层
心工作,推进学校改革和发展,更好地发挥高校科学 组织的触角有限、精力有限,无党派人士又处于相对
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功能。党外 松散状态¨。代表人士拥有独特的优势,在资源整合、对外交流、科
调查也显示,有74.19%的人认为,党外代表人
士 学研究、创业引资、发展经济等方面大有作为。另外,队伍建设培养机制存在机制不健全的问题。管理中职 党外代表人士经常深入社会调研,了解社情民意,通 过调研报告、意见建议、提案议案等形式,为国家经济
建设和高校改革发展建言献策。
二、目前党外代表人士培养选拔工作中存在的主
要问题
党外代表人士培养选拔工作工作总体是好的,但 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以安徽省高校为例,具
体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思想认识不够统一,培养工作有待深入
高校领导还没有充分认识加强党外代表人士培 键,培养是基础,在工作的实践中应总体看待,全面规 选拔工作的重要性。有的领导认为,党外代表人士
安排仅是政治需要,对学校工作推动不大;有的领导 对培养选拔工作缺乏主动性和内在的动力;有的领导
只注意到把优秀人才吸收到党内,而忽视了对党外人 士的选拔,致使一些党外代表人士也认为只有入党才
有机会向更高层次发展,形成党外代表人士的流失心J。
调查表明,有35.48%的人认为,党外代表人士 于 培养选拔问题上存在思想认识不够统一的问题。
有的高校党委工作会议很少甚至没有统战工作内容
原因主
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内心深处认识不足;二是对党外代表人士存在
一定偏见,不能正确评价和看待党外代表人士,认为
他们不是优秀干部、素质不高、不能独当一面等。
(二)选拔机制不够完善,制度设计尚欠规范
在党外代表人士的选拔、培养问题上,各高校都 的培养推荐工作,组织部门负责党外代表人士的使用 相应的制度和措施。调查表明,不同高校在建立健
全制度方面还有较大差别:有的高校虽有较全的文字 制度,但执行不力;有的高校制度设计不规范,如民主
会、主委副主委的确定程 差别较大。目前,党外代表人士选拔、培养体制机
制,对增强党外代表人士的凝聚力、吸引力还不够强。
有的高校党委没有把培养选拔党外代表人士工作纳 入各级党组织考核和评价体系之中,导致基层党组织
万方数据
责不明、权限不清时有发生,甚至出现了越级指挥的现 象,在实际工作中造成一些党外代表人士常常工作很 被动。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党外代表人士培养选 拔决策的制度设计上有缺陷、流程欠规范化。这样既 影响了他们在工作中的组织协调能力,也影响了他们 在组织中树立的威信和自信心,以至于工作中出现了 党外代表人士畏首畏尾、指挥驾驭的难度大等现象。(三)成长规律把握不够,培养使用时有脱节
在党外代表人士的培养选拔工作中,选拔是关 养划培养、选拔、使用党外代表人士。然而,有的领导没 有充分认识到党外代表人士的成长规律,重视党外代 表人士的使用,忽视党外代表人士的培养过程,以一 种不够负责的心态处理选拔工作,最终导致党外代表 人士使用效果不理想的现状。由于没有提供合理的 培养过程,从而导致党外代表人士没有群众基础;由 在较长,时时有工作吃力、效率不高、成绩不显著等 问题。更谈不上对该项工作进行系统的研究。究其 调查显示,有些高校没有建立或缺乏合理、规范 的党外代表人士人才库,经常出现人才库断档的情 况。党外后备代表人士队伍中存在数量不足,结构、层次不够合理等薄弱环节,不能适应当前领导班子建 设与发展的大量需求。在培养、选拔、安排使用党外 代表人士的实际工作中,统战部门负责党外代表人士 有安排工作,但由于缺乏统一的党外代表人士培养、选 拔、使用、安排机制,从而使得培养选拔与安排使用党 外代表人士也时有脱节。党派基层组织换届时其委员(四)社会影响有待扩大,实践锻炼更需加强 序 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党外代表人士没有能够正确 处理好自我角色、单位、社会兼职之间的关系。有的 忙于自己的教学科研工作,党派工作做得不够;有的 注重本单位工作,社会兼职工作投入不够;有的专业
缺乏实际岗位锻炼,从而导致党外代表人士适应期
垫!生箜!塑 姚跃传田会明王剑侯景瑞叶琼:党外代表人士培养选拔工作现状、问题及完善路径
水平较高,但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或参政议
政能力不强,造成社会影响力不大、政治地位不高。
因此,党外代表人士如何能够在本职岗位作出突出业
绩、打造自己独特的工作品牌,如何提高参政议政的 能力和水平、搞好社会服务等,这些都是党外代表人
士社会影响力扩大的重要内容。究其原因,一是有些
高校对党外代表人士培养的实践锻炼工作缺少充足
的认识,没有根据实践岗位需要和党外代表人士成长
规律进行培养;二是一些党外代表人士对自身的培养
实践锻炼的重要性也认识不够,只看重政治安排和岗
位安排,对实践锻炼积极性主动性不够。在实践锻炼
问题上,问卷调查显示,有 48.39%的人认为,在党外
代表人士培养选拔上存在职位偏少或安排不合理的 问题;有54.84%的人认为,组织所安排的实际锻炼
三、完善党外代表人士培养选拔工作的路径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强化统战工作大局
一项重要内容,更加坚定同心思想。在多元价值和个识
党外代表人士培养选拔工作是各级党委工作的 用,把高校党外代表人士培训工作当作一项常规性工
方面形成合力,才能最有效地达到目标。因此,各级
党组织要树立大局意识,各个单位的党组织要站在巩
(二)健全制度、加强培训,全面提高培养工作 质量
加强党外代表人士的培养需要进一步健全制度,万方数据
坚持政策指导与制度约束相结合、公开选拔与组织推 荐相结合、统战部门与组织人事部门密切配合的原 则,拓宽平台,加强教育引导,为党外代表人士提供更 多的参政议政机会,确保培养、选拔工作质量。一是 在领导管理体制上,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 导,组织部、统战部等相关部门职责明确和协作配合 的运作机制。统战部与组织部应就党外代表人士的 培养选拔工作建立统一的标准,形成一致的党外代表 人士名单,做到各司其职。二是要建立健全党外代表 人士培养选拔的工作制度,使党外代表人士培养选 拔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三是要建立党外代表人士的 评价体系。要在保证评价结果客观公正的前提下,使 评价体系有较好的操作性。四是要加强培训工作。高校各级党组织在制定干部培训计划中,要根据党外 代表人士成长的特点和规律制定相应的培训要求;其 培训课程设置要注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 意人功利倾向问题上,高校各级党校也要更好地发挥作 重 作认真加以落实,建立全方位的培训网络,科学设置 培训计划,努力保证培训效果,使培训工作不断形成 合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素质优良、德才兼备的党外 表人士队伍。习贯彻《意见》精神,牢固树立大统战
(三)坚持原则、合理任用,建设党外人才梯级 队伍 养选拔工作相关的政策规划到日常工作进程中 制定科学的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规划,既要重 研究和应对新时期党外代表人士出现的新情况新 点,也要探索从工作最基层培养选拔党外代表人士 的有效途径,努力做到早发现、早培养、早使用。代表
在制定队伍建设规划时,应符合上级党组织的要 人士培养选拔工作纳入到本单位人才培养和干部 队伍建设与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实行动态管理,层层 坚持原则、合理任用还要重视以下几点:一是选人 时不能把目光只放在自己认识、熟悉和了解的人身,而要善于发现来自最基层第一线的人才。二是选 人的标准要严格掌握,在充分了解后要全面权衡。政 治素养要过硬是其中最重要也是最先要考虑的要素,要尽量发掘党外人士队伍中政治素质高以及参政议
还很不够。要组成部分,只有各级党组织高度重视、各部门各固党的执政地位和实现党的奋斗目标的高度,认真学 代工作思想,提高 做好统战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把党外代表人士培 去。坚持党外有人才的观念,坚持把党外代表人士培养选 视拔同党的干部培养选拔放在同一位置,切实提高对党 特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紧迫性的认识,进一步明确党外 人士队伍培养选拔工作的特殊地位和重要的源 头作用。各级领导干部要身体力行,带头学习宣传贯求、符合本单位的实际,形成由“精英核心”层和“后彻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和方针政策。高校党委也应充备基础”层组成的科学合理的群体结构;要把党外代分认识做好高校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工作的重要性,并 表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共同保障党外代表人士在学校 改革发展中充分发挥他们的民主监督和建言献策作建立党外后备人才梯级队伍。此外,对于党外代表人用。各级党组织要认真学习贯彻《意见》精神,充分 士认识统战工作的重要内容就是加强党外代表人士培 养选拔工作,强化统战工作大局意识。上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3年第2期
现、培养、壮大党外人士。因此,各级党委应加强落实 政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和组织能力强的人。三是分层
党外代表人士培养选拔工作相关的政策,加强与广大 次合理统筹安排后备党外代表人士队伍。要根据需
求作出具体的要求,对后备的党外代表人士队伍进行 党外代表人士的联系,积极沟通、交心交友,坚持党外 年龄、层次、技能、队伍上的划分。各级党组织要定点 有人才的观念,坚持把党外干部同党的干部放在同一 联系基层指导工作,做好后备党外代表人士队伍的调 位置的思想,切实提高对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紧迫
性的认识,进一步明确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培养选拔工 整、充实、管理、培养等方面的统筹安排。
作的特殊地位和重要的源头作用,增强党外代表人士 水平(四)立足实践、拓宽视野,进一步提升能力和
实践锤炼能力和水平,解决问题体现个人作为。外代表人士的健康成长需要各级党组织及时提供
实践锻炼和发展的平台。要积极为党外代表人士创
特别是给年轻党外代表人士提供
一个更大更广阔的平台,帮助他们积累工作经验,拓
宽知识面,拓展发展空间,提高工作能力,使他们能够
逐步成长起来。各级党组织要积极主动地为党外代 表人士的成长创造条件、提供机会。
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尽量提供锻炼和发
展的平台,让广大党外代表人士充分展示他们的能力
水平。一是强化意识,发挥专长。毛泽东在1949 年3月的《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 体会议上的报告》中指出:“我们必须把党外绝大多
数民主人士看成和自己的干部一样,同他们诚恳地坦
白地商量和解决那些必须商量和解决的问题,给他们
工作做,使他们在工作岗位上有职有权,使他们在工
作上做出成绩来。”M1要增强安排党外代表人士的意 识,以专长特色为依据,扬长避短、合理分工,使他们 更好地适应本职工作,做好本职工作,在我国的改革 和发展中发挥其优势知识。二是搭建创新平台,鼓励 创新。在社会发 展、经济建设的工作中,应充分发挥 党外代表人士中的创新型人才的作用,特别是其中一
大批从海外归来的学者,他们掌握了高新技术和专业
前沿知识。各单位应积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解放思
想、开拓创新,发挥整体优势,破解我国发展建设中的 各种难题,使之成为我国创新发展的强大力量。要实 速度发展,更多地培养具有实
践能力和创造精神的人才∞]。(五)积极沟通、交心交友,切实增强责任感使
命感
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仍是我党的一个重要法
宝,而统一战线的一项基本任务之一就是不断地发
万方数据
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担任单位副职的党外干部,党 党用;对担任单位正职的党外干部,党组织要全面配合、积极支持,帮助他们完成任务。造更多锻炼的机会,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基本 方法是与党外代表人士联谊交友,这也是是巩固统一 战线工作的重要途径,是统一战线工作的具体体现。要广泛联系各界人士,不断拓宽视野,在党外代表人 士发现、培养、使用和管理的各个环节中贯穿联谊交 友工作;突出交友重点,深交一批经得住重大政治斗 争和复杂形势考验、关键时刻起作用的挚友诤友。和 总之,做好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工作,要深刻 领会和全面把握《意见》精神以及中央对人才培养提 出的“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 引领、整体开发”的工作方针。各级统战部门更要充 分发挥“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增进共识” 的独特优势,切实履行“反映情况、掌握政策、协调关 系、举荐人才”的职能,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培养选 拔工作的力度,为实现科学发展提供最广泛的支持、最坚实的保证。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意
见》[N].人民日报,2012—02—24(1). [2]王军为:关于加强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思考[J].中国人 才,20t2(4):43. [3]张广鑫:论高校党外代表人士培养选拔机制的创新[J].黑龙江省 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2):24. 现各项工作的高质量高[4]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
告[EB/OL]./GB/shizheng/8198/30446/ 30452/2189556.html.
[5]熊经浴:浅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派合作[J].荆州师专学
报,1990(3):20. 责任编辑:王珊
论文关键词:反垄断;完善路径;网络经济;工业经济
论文摘要:《反垄断法》的出台对于保护市场竞争,规范竞争秩序,促进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健康、有序地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产生于工业经济环境的《反垄断法》还存在一些缺陷,不利于现代市场经济尤其是网络经济的健康发展,在金融危机的压力下,选择科学的完善路径对之进行必要的完善尤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反垄断法》的出台有利于打破中国市场经济建设进程中的各式经济垄断及所谓的行政垄断,创造一个竞争有序的环境,但是这部主要基于工业经济环境而制定的法律,能否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尤其是网络经济的运行,实现保护市场竞争,规范竞争秩序的目的,尚需对《反垄断法》从理论和实践层面进行深入考察和分析,并从科学的路径进行不断地完善。
1.《反垄断法》的价值取向存在偏差。反垄断法在中国被寄予了不合理的期望。从《反垄断法》首次见诸报端,媒体就将之哄抬为破除行政性垄断的“神兵利器”,一些学者和官员对此也津津乐道。《反垄断法》中也处处可以看到对这种期望的迁就,如对行政性垄断单设一章,明文规定对中小企业的偏向保护等。而《反垄断法》真正的宗旨应当是保护自由竞争,不是有意地保护某个竞争者或打击某个竞争者。行政垄断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的破除决不是靠一部法律就能完成的,与市场规律相违背的行政垄断并不会长期存在[1],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未来可能成为执法重点的仍将是私人垄断,所以私人垄断才应是《反垄断法》的核心,这是法律应具有的前瞻性的要求。《反垄断法》固然承担着一定的历史任务,但并不能因此就应当留下了朝令夕改的隐患。
2.《反垄断法》可操作性不是太强。中国《反垄断法》的起草中,缺乏经济学理论的指导和法律实务界的建议,反映在法律条文上,就是规则设计缺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如豁免的规定不合理、强制兼并前通报、未规定行政执法的具体程序、没有效率抗辩等等。美国反托拉斯法的历史表明,竞争法设计的基础就是垄断经济学,经济学论证了反垄断的必要性和法律赋予政府干预经济权力的必要性。如果脱离经济学的支持,竞争法就成了无本之木,科学性失去了根据,很容易在各种利益的左右下成为政府任意干预经济的工具。而法律实务界提出的建议对中国立法尤其重要。中国以往很多法律,在起草和出台时宣称广泛吸取了各方经验,但一旦付诸实践,就暴露了难以操作的问题,然后只好借助于已被认为有“越权”之嫌的司法解释。有时候法律前脚才出台,法务界后脚已经在催促司法解释跟上了。这说明中国立法技术尚待提高,也反映了中国立法与实践在一定程度上的脱轨。为了增强法律的操作性,在立法过程中应当听取实务界的意见。
网络经济条件下,垄断市场的形成机理、特征及其绩效与工业经济条件下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有些变化甚至是根本性的。这些变化对各国政府的反垄断实践提出了新的挑战。中国于2007年通过、2008年8月1日起施行的《反垄断法》,是产生于工业经济环境的,它能否有效地规范网络信息产品市场上的垄断行为,既是一个必须认真研究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实践问题。
第一,在政府反垄断目标上,应注重维护市场竞争秩序、促进技术创新和维护消费者利益在网络信息产业领域,网络外部性及所产生的正反馈效应和网络信息产品的特征,决定了寡头垄断市场结构是网络经济市场结构的主要形式。一般而言,在市场竞争过程中,某种垄断力量会对竞争对手造成巨大的压力。如果这种市场控制能力没有窒息该领域的竞争,和因此损害消费者利益,或者如果具有优势地位的企业没有滥用其优势地位,透过串谋、胁迫和掠夺定价方式排斥竞争以致损害消费者利益,那么反垄断法就不应对其进行惩罚。如果政府反垄断的目标仅仅立足于一味地打破企业垄断地位,有可能最终损害消费者福利。因此,政府反垄断的目标应从主要限制垄断地位、保护竞争者利益转为维护市场竞争序、促进技术进步、维护消费者利益。从美国近年来的反垄断实践看,其反垄断政策目标已基本实现这一转变。就中国而言,在《反垄断法》的实施过程中,也应该在反垄断目标上注意这一问题。
第二,在政府反垄断指向上,应注重规制企业垄断行为,而非垄断市场结构[2].在网络经济条件下,判断企业垄断程度的主要依据是市场行为,而不再是市场结构。工业经济时代以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衡量是否存在垄断,如运用勒纳指数和贝恩指数法衡量单个企业的垄断势力,运用卖方集中度、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赫芬达尔指数等判断各产业垄断势力。而在网络经济时代,判断垄断程度的依据已不再是市场结构,而主要是看其市场行为。一方面网络市场本身就是寡占型的;另一方面垄断企业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是暂时的,今天是第一的,不能保证永远第一;此外网络时代企业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及企业规模向小型化方向发展,使垄断不一定和大规模相连,垄断产品的价格也不是传统垄断下的高价。因此,判断企业的垄断程度主要不在于企业的市场份额和产品价格,而在于是否滥用市场垄断地位,通过其他方式排斥竞争和侵害消费者利益等市场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反垄断规制应主要针对企业的垄断行为,而不是垄断市场结构。
第三,在政府反垄断问题上,还应高度关注现代企业合作带来的问题和挑战。在网络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的合作策略使反垄断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化。长期以来,在产业组织研究中人们对策略行为,尤其是合作性的策略行为的消极作用看得过重,往往把合作性策略行为视为损害竞争的合谋或串谋,对其在超强竞争条件下对资源优化配置的积极作用估计不足。在网络经济条件下,企业行为发生了重大变化,企业之间建立了合作性竞争的新型竞争关系,合作性策略行为的普遍存在就是这种合作性竞争关系的直接表现。对于一个网络企业而言,合作存在着两个层面:一是企业内部的合作,即从市场上获得的生产各要素在企业组织内部进行的合作;二是企业与企业之间发生的各种合作。对于企业间合作的行为认定,我们必须摒弃新古典经济学的观点,把企业间的合作视为合谋或串谋会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导致所谓的“反竞争性合作”。在企业组织网络化的趋势下,企业的合作性策略行为绝大多数是在技术开发、设计、生产、营销、物流等领域的合作,不是所谓的价格合谋;企业横向的合作性竞争行为并非必然反竞争,也不都是垄断行为。因此,对于企业间的合作,我们必须有客观、全面的认识,既要看到企业合作可避免过度竞争引起的资源浪费,可促进技术开发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又不能忽视一些企业通过隐蔽性合作手段达到垄断和控制市场的目的。当前,中国反垄断规制中,对待企业合作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对于可能导致垄断的合作行为,应当持相对较为灵活的态度,根据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对反垄断政策不断进行调整;二是要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考察企业之间的合作,某些合作从静态看可能限制了竞争,但却增加了动态竞争,限制了一个层次的竞争却增加了另一个层次的竞争。反垄断规制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从政策上和制度上规范企业间的合作行为,有效地克服和限制合作所造成的负面效应;三是要正确认识网络经济条件下的垄断,正如不能将垄断视为排斥竞争一样,也不能将合作、联盟等同于勾结、合谋。反垄断政策的制订不能因为反对合作性垄断行为而损害了整个社会的合作机制。
序号 卷号 科目名称 替代形式 备注6028 电子商务基础 小论文 有网络形考6102 医药商业服务规范 调查报告6109 经营管理实务 创业调研报告或计划书 有网络形考6128 公务员制度讲座 小论文或调研报告 有网络形考6145 电子商务概论 小论文 有网络形考6372 公务员制度 小论文或调研报告 有网络形考6867 生活方式与常见疾病预防 论文6876 纳税基础与实务 小论文
开放教育公务员制度讲座(6128)课程考核说明
(公务员制度(6372)课程同此考核方案)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经管教学部课程责任教师丰 云
一、基本说明
(一)考核对象
本课程考核对象电大为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科的学员。
(二)启用时间
本考核说明从2011年春季开始使用。
(三)考核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与人协作的素质,掌握公务员制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结合公务员制度相关实践和实际案例,提高学生的理解与分析问题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能够深入政府部门实际,就公务员制度相关问题进行解释、分析和研究,能对公务员制度改革提出一定的创新建议。
(四)考核依据
本课程的命题依据是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公务员制度》课程教学大纲、文字主教材和本考核说明,本课程考核说明是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命题的基本依据。文字主教材是由张柏林主编、中国人事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教程》(2006年版)。
(五)考核方式及计分方法
本课程考核采用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性考核由分校按照省校课程形成性考核实施方案制订具体的执行方案并执行。终结性考核不用参加考试,由课程小论文或调研报告代替。其中形成性考核成绩计总成绩的50%,终结性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50%。形成性考核成绩合格者,方可参加该课程的终结性考核。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成绩均须达到60分,方可视为课程考核合格,获得本课程的学分。
二、考核方式与要求
(一)形成性考核
1.考核目的形成性考核是强化素质教育,加强教学过程管理的重要举措。形成性考核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按照教学要求和学习计划完成学习任务,是督促学生自主学习、检验学生学习过程效果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的重要举措。
2.考核手段
形成性考核在省电大作业平台进行。
3.计分方法
形成性考核按百分制计分,每次形考任务也按照百分制计分。形考任务共3次,对3次形考成绩取平均值后,并按形考与终考占综合成绩的比例确定最后形考成绩。
4.考核任务(注:填写考核任务内容、时间安排、权重等要求)
表一:形成性考核任务与要求一览表
考试次序 形式 布置时间 提交时间 权重
第一次 网络形考 第3周 第7周末 33.3%
第二次 网络形考 第8周 第12周末 33.3%
第三次 网络形考 第13周 第17周末 33.3%
(二)终结性考试
1.考试目的终结性考试是在形成性考核的基础上,对学生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进行的一次全面检测。
2.考试方式
采用提交小论文或调查报告方式替代统一考试,不再进行期末考试。
3.考试时间
在每学期期末统考之前2周完成。
4.提交方式
由各分校收集学生答题文档,并将打印稿或刻录成光盘提交到省电大教务处。
5.小论文或调查报告选题参考
(1)小论文类
论提高我国公务员素质的途径
论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建设问题
论我国公务员培训制度的创新
服务型政府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
论我国公务员薪酬制度改革
我国公务员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论我国公务员制度改革的价值取向
论我国公务员制度改革的方向及其对策
我国公务员创新能力研究
论知识经济时代公务员能力和素质提升的途径
我国公务员薪酬制度改革研究
我国公务员激励机制有效性分析
行政执法类公务员选拔晋升机制研究
公务员职业生涯管理创新研究
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公务员培训制度比较研究
行政改革背景下的公务员晋升机制研究
公务员违法行政及其法律责任研究
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研究
论公务员录用制度的公平性
我国公务员薪酬水平影响因素研究
我国公务员廉政保证金制度研究
中国公务员问责制的现状分析及完善路径研究
公务员考核的公平性研究
公务员管理与晋升问题研究
我国公务员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浅议如何改革我国公务员的监督系统
深化我国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的思考
我国公务员考核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我国公务员廉政机制建设
政府雇员制在我国的可行性分析与问题研究
公务员腐败心理及矫正措施分析
论提高我国公务员素质的途径
中外公务员制度比较研究
(2)调查报告类
对公务员考试热状况的调查
关于××省(市、县)公务员制度的基本特点的调查
关于《公务员法》实施情况的调查
关于××省(市、县)公务员招考制度的调查
关于××省(市、县)公务员考试录用公平性问题的调查
对××省(市、县)公务员考核情况的调查
对××省(市、县)公务员奖励机制的调查
关于××省(市、县)公务员培训状况的调查
关于××省(市、县)公务员挂职锻炼的实施与调查
关于××省(市、县)公务员回避制度实施情况的调查
对××省(市、县)公务员工资福利的调查
对××省(市、县)聘任制公务员实施情况的调查
关××于省(市、县)现行公务员绩效评估体系运行现状的调查
关于××省(市、县)公务员健康状况的调查
关于××省(市、县)公务员队伍素质的调查
关于开展大学生“村官”制度长效机制调研报告
注意: 以上选题仅作为参考范围,具体的题目还要自拟。
6.小论文撰写要求
字数:不少于3000字,不超过5000字。
内容:观点新颖、明确,材料详实、有力,结构完整、严谨,语言通顺。要求摘要、目录、正文、参考文献等内容齐全。所引用的中外文参考文献资料,必须注明引用资料(或著作、期刊等)的书名(或著作、期刊名)、作者、出版单位、时间(引用期刊的还必须注明文章名)。引用其他参考材料应
注明资料来源。
格式:依次按小论文标题、中文内容摘要与关键词、目录、正文、注释、参考文献等内容进行排版。大标题三号宋体加粗居中,正文文字字体五号宋体,一级、二级标题五号宋体加粗,全文行距为固定值20榜,参考文献格式符合国家标准。
绿色物流主要是在物流业的发展过程中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减少资源消耗为目标,在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创造和利用先进物流技术来实施采购、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和流通加工等,使全社会的物流资源得到最充分、最有效地利用的物流活动。对绿色物流的管理主要从物流作业环节和物流管理全过程两个方面进行考量。从物流作业环节来看,包括绿色采购、绿色配送和运输、绿色仓储、绿色包装、绿色装卸和搬运、绿色流通加工等。从物流管理的全过程来看,主要是从社会发展的整体出发,综合考虑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提高社会效益等各个方面,改进物流体系的运行质量,统筹考虑物流体系的双向发展。
山东省绿色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山东省道路货运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起步阶段,二是调整与稳步发展阶段,三是快速发展阶段,四是成熟稳定与层次提升发展阶段。尤其是改革开放初期,山东省公路通车里程短、货运车辆少,在“有路大家行车”的政策指导下,山东省货运车辆快速增长,在满足货畅其流的同时也带来了经营主体多、小、散、弱等负面影响,汽车尾气、噪音、高油耗、安全性差等外部成本大大增加。经营者和消费者对绿色经营和绿色消费的理念淡薄,几乎没有绿色物流的理念。大部分企业仍然认为绿色物流仅仅是在物流发展过程中减少污染即可,仅仅是只是一种环保理念,是不切实际的幻想,不仅不能为企业带来任何经济效益,还会增加企业的物流成本,增加企业发展的困难。更多的企业缺少大局观,喜欢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认为绿色物流的发展仅仅是政府的事情,处理环境问题都是时候需要解决的问题,需要政府支付成本,和企业无关。这就必然导致企业只为追求自己的利润而经营,不关注社会效益,导致各地区经济发展难以协调,造成相互买单却又难以完全买单的结果。
提升绿色物流业发展的速度,不仅依赖于绿色物流观念的普及和相关政策的制定,更需要绿色物流技术的支撑。纵观山东省内的各大物流中心,大部分的物流技术离绿色化要求有较大的差距。物流装备水平还比较传统,各种运输方式之间难以有效衔接,装备标准不统一,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物流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的提高,降低了运输工具的装载率、装卸设备的荷载率以及仓储设施的空间利用率,与山东省的经济大省地位严重不符。企业物流信息管理水平和技术手段落后,缺乏有效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形象工程相对较多,现有的信息平台投资大,但是效率差,缺少企业化运作,难以支撑整个省内物流信息需求,制约了物流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的提高。
山东省物流管理、物流技术、物流工程、物联网技术等专业设置时间较短,在物流技术研究和教育方面还非常落后,从事物流研究的大学和专业研究机构还很少,尤其是物流技术人才更是缺乏,更多物流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道路技术和车辆技术上。绿色物流作为一门学科更是没有进入到教学环节,企业层面的研究和投入更微乎其微。绿色物流人才的缺乏从根本上影响了绿色物流政策制定的有效性和实施过程的科学性。
山东省是一个经济大省,但是物流业的发展一直没有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各种运输方式之间、同种运输方式之间竞争过于激烈,重复建设比较严重,难以集中优势资源发展核心竞争力,联运水平较低,水路运输的潜在优势没有充分发挥,沿海沿河各地市缺乏有效沟通,场站、水路泊位建设重复度较高,难以形成规模效益,降低了技术提升空间。
物流标准化是减少资源浪费的重要措施,也是企业标准化经营的重要依据,是进行资源整合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包括物流设施设备的标准化、物流信息的标准化和物流管理模式的标准化。随着近几年山东省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大省的地位越来越明显。但是随之而来的物流产业发展的瓶颈也越来越明显,物流标准化建设的缺失带来的问题越来越突出。部分已经制定的标准化制度严重老化,缺乏活力,质量不高,且比较分散,对车辆的管理,场站的建设,泊位的多少均缺乏依据,造成各自为政,盲目建设,严重影响了对外的竞争力,致使各项工作难以相互协调,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降低竞争力。
加强绿色物流发展建议
政府加强宏观引导,科技为先,大力发展和使用先进的物流技术。大力发挥政府在信息化方面的主导作用,按照市场运作模式将省运政管理平台、北斗卫星定位监控平台、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进行融合,组建统一公开的交通物流信息交换中心,充分利用现代物流管理手段,为物流活动的绿色化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保障,企业应该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创新机制,不断提高技术应用能力。积极鼓励发展CN G、LNG新能源货运车辆,目前已有8516辆新能源货车,此数量应继续提高。同时积极推进营运黄标车淘汰工作,目前已累计淘汰35480辆,占应淘汰数的51.97%,下一步应将范围进一步扩大,条例更加清晰,进一步提升环保车辆使用的引导工作。
加强供应链一体化发展模式,加强物流和信息流的整合,建立社会化物流体系。在建立了省级、省内两个物流甩挂联盟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分省际、省内两个联盟的工作细则,充分发挥联盟的主导作用,整合分散货运资源,对纳入物流联盟的企业车辆实施全面监控,推行电子运单管理模式,加强信息互联互通,保证整体运输安全计划的进行,对大型危险品车辆进行无缝衔接监控,保证尽量避免或者减少运输对道路周围环境的污染。
加强对物流运输的组织与标准化管理,大力发展甩挂运输等先进运输方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政策性指导,减少重复建设,提升企业联盟的竞争力。在现有甩挂运输政策的引导下,结合省情加快相关工作标准的制定,及时发布。进一步加强绿色物流的宣传力度,提高全民认识,支持建立专业逆向物流企业,并提供相关政策指导。
将绿色物流人才的培养提升为战略,加快提升关键绿色物流技术。一方面可以提高校企合作效率,将订单式培养真正引入的教学环节中,有针对性的面向省内特色开设绿色物流的相关课程,将企业文化与教学相结合;另一方面,部分企业可以在政府部门的主导下在部分高校设立专项培养资金,提高横向课题的比例,为高校建立专业实训基地,培养专业培养绿色物流人才。大力发展绿色物流技术,引入先进的质量管理体系,提升流通加工的绿色化,加强先进技术的推广工作。
加强对逆向物流的重视,做好废弃物物流和回收物流的分类管理,根据实际需要做好收集、分类,建立完善的逆向物流系统。积极引导企业申请相关环境管理质量标准体系认证,提升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思维,塑造绿色物流形象,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建立和健全绿色物流指标体系。对企业的管理引入标准化,不仅有利于管理的规范化,更有利于管理的可持续性,引入了标准就等于引进了竞争,企业在一个共同的环境下运作,不仅可以降低成本,也可以为其合作共赢提供更好的平台,传统的绿色指标体系主要包括运行指标体系,但是光有运行监测体系是不够的,还必须增加事后检查检测体系。
【试论绿色物流业的发展现状及完善路径】推荐阅读:
我国绿色物流发展探析10-21
绿色物流调研报告09-07
物流发展现状及前景07-18
如何完善物流金融体系10-13
北川县绿色蔬菜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12-12
乡镇建筑施工企业物流现状及发展对策07-01
北京物流业的发展趋势07-06
促进物流业发展的措施12-11
中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基本思路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