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风险控制分析论文提纲

2022-11-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文题目: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资产池风险控制案例分析

摘要:近年来,我国逐步向“经济新常态”平稳过渡,不断深化供给侧改革,我国商业银行普遍面临着不良资产余额不断增加,不良资产率持续升高的压力。不良资产的增加不仅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稳定产生不利影响,还有可能引发银行业的系统性风险。因此,如何采用合理方式高效处置不良资产,成为商业银行日益关注的问题。我国于2016年重启了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这一政策为商业银行提供了处置不良资产的重要途径。各大商业银行开始积极通过发行不良资产支持证券,以此对不良资产进行处置,提高资本充足率的同时改善自身的资产结构。不良资产证券化业务不仅有利于商业银行获得健康持续的发展,也能够有效强化其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能力。虽然商业银行开展不良资产证券化业务有诸多好处,但由于不良资产本身具有高风险的特征,一旦在证券化过程中,不能对资产池面临的多种风险进行有效控制,不仅可能造成发行失败或产生偿付危机,对商业银行的声誉和经营活动带来不利影响,严重时甚至会引起金融系统的连锁反应。资产池作为不良资产支持证券重要的底层设计,是证券发行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从入池资产的筛选、资产池价值评估、流动性保障措施到后续的运营管理、本息偿付,资产池在各个环节都会面临不同的风险。商业银行需要谨慎关注资产池的风险控制情况,并且需要在发行的各个阶段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才能将这些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从而保证资产证券化业务顺利开展。本文以工元至诚2018年第二期不良资产支持证券(简称“工元至诚2018-2”)为案例,围绕资产池风险控制这一主题,对其在不同环节面临的主要风险进行界定和阐释,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工元至诚2018-2”在发行过程中采取的相关控制措施进行深入分析,并与市场上已发行的全部个人住房抵押类不良贷款证券化产品进行对比分析,进而从多方面对商业银行在不良资产证券化业务过程中的操作要点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本文选择的案例是以个人住房抵押类不良贷款为入池资产的证券化产品,该案例在一些方面表现出的独到之处,不仅可以应用到同类型的资产证券化业务中,也可以进一步推广到以其他资产标的为入池资产的不良资产证券化业务中,从而在实践中获得进一步的完善,对今后不良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资产池;风险控制

学科专业:金融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及内容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内容

1.3 本文创新点与不足

2.相关概念及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资产证券化

2.1.2 不良资产证券化

2.1.3 资产池

2.2 相关文献综述

2.2.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2.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2.2.3 文献评述

3.“工元至诚2018-2”案例介绍

3.1 发行机构背景介绍

3.2 主要参与机构职责介绍

3.2.1 发起机构和贷款服务机构

3.2.2 受托机构和发行人

3.2.3 联席主承销商和簿记管理人

3.2.4 信用评级机构

3.2.5 资产评估机构

3.3 入池资产情况简介

3.4 交易结构

3.5 证券发行情况概述

4.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资产池相关风险分析

4.1 入池贷款债务人风险

4.1.1 债务人违约风险

4.1.2 债务人法律风险

4.1.3 债务人抵/质押物价值变动风险

4.2 入池贷款集中度风险

4.2.1 区域集中度风险

4.2.2 行业集中度风险

4.3 商业银行的信息不对称风险

4.3.1 逆向选择风险

4.3.2 资产池虚假出售风险

4.3.3 道德风险

4.4 资产池评估定价风险

4.4.1 抽样调查局限性风险

4.4.2 尽职调查操作风险

4.4.3 评估定价方法偏误风险

4.4.4 现金流估计偏误风险

4.5 资产池现金流断流风险

4.6 参与机构不尽责风险

5.“工元至诚2018-2”资产池相关风险控制分析

5.1 入池不良贷款筛选分析

5.2 入池不良贷款集中度分析

5.3 发起人信息不对称风险控制分析

5.4 资产池评估方法分析

5.5 资产池现金流稳定保障措施分析

5.6 参与机构筛选分析

5.7 “工元至诚2018-2”资产池整体风险度量分析

5.8 同类型产品资产池风险控制对比分析

5.8.1 入池不良贷款构成分析

5.8.2 入池不良贷款担保方式分析

5.8.3 入池不良贷款集中度分析

5.8.4 资产池评估模式分析

5.9 案例小结

6.相关建议

6.1 强化入池贷款筛选环节的把控力度

6.2 保持入池贷款的适度分散性

6.3 强化对商业银行信息不对称风险的控制

6.4 提升资产池评估定价能力

6.5 完善资产池突发风险事件防范应对机制

6.6 强化对参与机构的履约监督和绩效考核

6.7 建立健全银行信用体系和资产池动态跟踪评价机制

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历史概念教学探析论文提纲下一篇:乒乓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