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史概念解释

2022-05-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心理学史概念解释

概念史的分析:伽达默尔解释学的方法与实践

摘要: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贯穿着三大方法,除了现象学和辩证法以外,就是概念史的分析。将概念史的分析与论题的研究相结合是伽达默尔思想的一大特点,也是他的一种表达风格,这最典型地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真理与方法》中。伽达默尔对这一方法的解說在某些方面虽然同英美分析哲学有相似之处,但从根本上讲他的立场和角度是大陆哲学的,具体来讲,也就是本体论解释学的。

关键词:概念史;解释学;伽达默尔

笔者曾在拙著《通向解释学辩证法之途——伽达默尔哲学思想研究》中较为详细地谈到过伽达默尔解释学的两大方法,一个是现象学的方法,一个是辩证法的方法。现在看来,也许我们还应补充进第三种方法,那就是概念史的分析的方法。如果我们将伽达默尔的代表作《真理与方法》的第2版序言和导论结合起来读,我们便不难发现这种说法在伽达默尔那里是有根据的。关于前两种方法,伽达默尔在第2版序言中讲得比较明确了,而第三种方法则在导言的最后两段中有所暗示。关于这一点,过去似一直未能引起人们的注意,这可能与伽达默尔自己对它缺乏集中、明确地阐述有关,而本文力图将这一点突出出来。因为笔者愈来愈感到它对于我们理解伽达默尔的《真理与方法》乃至其整个思想都是很有益处的。

相对胡塞尔现象学和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来说,伽达默尔的解释学的结论性的东西并不太难懂,但它所展露的学术背景和理论的推论以及由此所表现出来的运思过程却是比较复杂和难懂的,而这种运思过程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他的细密、频繁的概念史的分析中。这种分析以及由此带来的表达风格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它展示了伽达默尔主要观点和结论的深刻的学术背景和文化底蕴,增加了其学术的厚重感;另一方面,对于初学者来说,在未把握到他的基本思路之前,很容易被他的这种大量的概念史的分析弄得昏头转向,如坠五里云雾中,甚至最终会失去进一步阅读的兴趣。然而,笔者认为,恰恰在这个方面需要读者的耐心,因为伽达默尔思想的深刻和耐人寻味之处以及学术价值往往正体现于其中。只有具有耐性才能慢慢地读出其中的“味道”来,宛若品茗,这是笔者长期研究伽达默尔的一点感受和体会。

众所周知,伽达默尔的基本思想主要集中在其最重要的著作《真理与方法》中,这部被公认为西方现代解释学的经典,在内容上极为丰富,而贯注于全书的基本精神或总体要旨主要是通过一系列概念史的分析展现出来的。在这里,整体和部分存在着内在的统一,人们需要在其文本的总体精神下去理解细节,同时,又需要通过细节去把握其背后的总体精神,借用胡塞尔的话来讲,这里的每一细节都是其总体精神的“侧显”。

伽达默尔本人一贯重视概念史的分析工作,他曾在自己的学术生涯中专门建立了一个探讨概念史的圈子,并和人一起编纂出版了浩瀚的概念史文献库,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曾举办过一系列概念史的学术讨论会和报告会,吸引过很多学者从事这项工作。他直接将这方面的许多积极的成果纳入到自己的著作中来,这在其《真理与方法》中表现得最突出、最具体、最彻底。例如,该书第一部分对“精神科学”、“教化”、“共感通”、“判断力”、“趣味”、“风格”、“体验”、“譬喻”、“象征”、“游戏”、“节日”、“理论”、“悲剧”、“怜悯”、“恐惧”、“形象”、“偶缘性”、“表现”(“代表”/“代理”)、“符号”、“象征”、“绘画”、“文学”的分析;第二部分对“体系”、“理解”、“前见”、“效果历史”、“处境”、“视域”、“应用”、“反思哲学”、“经验”、“辩证法”、“问答逻辑”的分析;第三部分对“语文学”、“语言和逻各斯”、“语言与语词”、“语言与概念”、“思辨性”、“美”等概念的分析都是如此。这些概念基本上贯穿了他的主要思想,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第一部分对人文主义四个主导概念和第三部分对“‘语言’概念在西方思想史上的发展”的分析。根据笔者的初步统计,在《真理与方法》中,伽达默尔直接或间接作过概念史分析的术语有四十个左右(其中包括对别人有关概念史分析方面的研究成果的吸收和发挥)。这种方法不仅出现在《真理与方法》中,而且在伽达默尔的其他许多著作也经常被用到。虽然概念史的分析并不是从伽达默尔那里才开始的,但像他这样不仅指出了它的意义(详后),而且自觉地在自己的著作(尤其是在其最主要著作《真理与方法》)中彻底贯彻下来,这在大陆哲学家中似并不多见。因此,称概念史的分析构成了伽达默尔思想的一种具有特色的方法是说得过去的(至少在《真理与方法》中是如此),这里面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深入地思考和探究。

在《真理与方法》中,表面上看,伽达默尔的概念史的分析好像有点杂乱无章,但实际上其背后逻辑关系很严密。虽然伽达默尔对自己的思想往往缺乏一些明确的概括性和总结性的说明,但他的概念史的分析实际上是要回到语词的原始经验中,来敞开一种可能的意义域或古与今、过去与现在的同时性,从而帮助人们领悟到其中的真实涵义。例如,《真理与方法》第一部分中位于人文主义的四个概念之首的“教化”就是典型,伽达默尔对它作了详细的历史的追溯:从中世纪的神秘主义一直到黑格尔的发展,包括词源学和语义学的分析,这种分析本身也是带有建构性的:他特别看重黑格尔这样的观点,那就是将“教化”分为“实践的教化”和“理论的教化”,认为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同黑格尔一样,伽达默尔对这个概念没有停留于只是从一般的教育、教养、道德这个层面去理解,而是将它和人的共同体的生活实践联系起来。根据伽达默尔对这个词所作的概念史的分析,我们甚至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教化”是伽达默尔整个哲学解释学思想的基石和理论上的开端,他的解释学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称作“教化解释学”,它是对海德格尔的“事实解释学”的继承与发展。

再如,哲学是希腊式的(海德格尔语),在谈到古希腊哲学语言时,伽达默尔明确指出,这种语言与日常语言关系十分密切(如逻各斯/Logos),许多哲学语言仍保持着同日常语言或自然语言的活生生的联系,而概念史的分析在于重建这些概念“与自然语言使用之间的持续存在的那些联系,使概念的陈述含义具体化,甚至从歪曲的教条化中解放出来”。这也同伽达默尔一贯强调和重视的语言经验有关。另外,西方哲学语言经历了从其源头古希腊语向拉丁语的转换,再转换成民族的语言,意义会发生变化,但它们最终在近代以来的民族语言中扎下了根,他举了一个例子,黑格尔所使用的“实体”这个概念,从语源上说,是来自于希腊语和拉丁语的,但却具有了一种全新语境,我们要理解它,就不能不顾及到这种语境的关系和变迁,等等。

如果拿胡塞尔的《逻辑研究》、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和伽达默尔的《真理与方法》这三部现代西方大陆哲学里程碑式的著作进行比较的话,我们就会发现,前两者更多

作者:何卫平

第2篇:心理学概念解释

1、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用于传递旨在改变学习者行为的教学信息的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3、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就是用系统论来考察心理现象,把人的心理作为一个开放的、动态的、整体的系统来加以考察。

4、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指教师把知识技能等以有效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并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5、评价/反思过程:评价/反思过程是对学习班和教学效果进行测量、评定和反思,以求进一步改进的过程。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反思。

6、学习过程:学习过程在学生在教学情景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1、心理发展: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自我中心:自我中心是指儿童倾向于从自己的立场、观点来认识事物,而不能从客体事物本身的内在规律以及他人的角度认识事物。

3、形式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又称命题运算阶段,其最大特点是儿童思维已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把形式和内容区分开来,能根据种种可能的假设进行推理。

4、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种,也是人的意识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作为主体的“我”对于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认识。

5、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指自己对自己的能力和行为的评价,是个体自我调节的重要机制。

6、认知方式: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识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是所显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认识策略:认识策略是指对内调控自己的认识活动的特殊技能。

2、效果律:效果律如果其他条件相等,在学习者对刺激情景做出反应的过程中,如果获得满意的结果,其联结的力量就会增强;相反,如果获得令人烦恼的结果,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就会削弱。

3、期望事项:期望事项是指人对信息加工所要达到的目标,主要指动机系统。只有学生对学习有某种期望,他才能够对信息进行深入加工,才能够进行学习,来自于教师的各种反馈才具有强化作用,而反馈又进一步肯定和增强了学习的期望。

4、有意义学习:有意义学习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和学生认识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能够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的联系。

5、接受学习:接受学习是教师通过直接呈现或传授知识及其意义,学生通过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获得新知识。

6、泛化:泛化指条件反射形成的初期,有机体不仅对特定的刺激做出反应,而且对相关的类似的刺激也进行反应。

1、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发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2、诱因:诱因指能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

3、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耶克斯—多德森定律简称倒“U”曲线,是指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呈一种曲线关系,动机的中等程度的唤醒对学习具有最佳的效果。

4、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指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与趋势。

5、归因:归因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行动)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并推论其

原因的过程。

6、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又称自我能力感,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的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1、学习迁移:学习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已经获得的知识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2、垂直迁移:垂直迁移也称纵向迁移,是指处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3、同化性迁移:同化性迁移是直接将原有的认识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

4、认识结构:认识结构是指学生头脑里的知识结构,是学生头脑中全部观念的内容和组织,是影响学习和迁移的重要因素。

5、先行组织者:先行组织者也称组织者,是指在有意义的学习中,在呈现正式的学习材料之前,先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介绍的一些引导性的材料。

6、学习定势:学习定势也称学习心向,是指学习者进行学习活动时的心理准备状态。 六

1、知识:知识是指主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2、陈述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主要说明事物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是个人可以有意识的回忆出来的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

3、上位学习:上位学习又称总括学习,是指认识结构中已经形成了几个观念,现在要在这些原有的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概括和包容程度更高的概念或命题,即新学习的观念是原有观念的上位观念。

4、知识直观:知识直观是指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教学材料的表层意、表面特征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加工过程。

5、瞬时记忆:瞬时记忆又称感觉记忆,是指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头脑中保留一瞬间,并未被主体注意的记忆。

6、遗忘:遗忘是指对经历过的事物不能再认和重现或者错误地再认和重现。

1、技能:技能是通过联系而形成的合乎规则的活动方式。

2、操作技能:操作技能也叫运动技能、动作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规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3、心智技能:心智技能也叫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规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4、练习:练习是指以掌握一定的活动方式为目标而进行的反复操作过程。

5、原型内化:原型内化是指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潜在的、简缩的形成过程。

1、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

2、认知策略:认知策略是指在信息加工过程中,为了更好的获得、存储、提取、运用信息等采用的各种方法和技术。

3、元认识:元认识就是对认知的认知,是个人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和结果的意识与控制。

4、复述策略:复述策略指在学习过程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言语或外部言语重视学习材料或刺激,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各种方法。

5精加工策略:精加工策略是指学习材料进行细致地分析、加工,理解其内在的深层的含义,并促进记忆的学习策略。

1、问题:问题是指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种障碍需要克服的刺激情景。

2、创造性: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3、问题解决: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4、功能固着:功能固着是指人们总是倾向于将某一物体的常见功能看成是该物体的特定功能,从而妨碍了发现物体其他功能而影响了问题的解决。

5、排列问题:排列问题是指给出所有成分,问题解决者必须以一定的方式排列他们,通过排列达到奴婢状态。

十1、态度:态度指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2、品德:品德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3、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一个人自觉的克服困难去完成预定的道德目标,以实现一定道德动机的过程,它是调节道德行为的内部力量。

4、从众:从众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

5、认知失调:认知失调指个体的认知成分与行为成分不一致。具体来说,就是自己原有的观点与他人、社会的观点或风气不一致,新出现的事物与自己的经验不一致,这种不一致会引起个体内心的不愉快或紧张的感受。

6、道德认知:道德认知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知。道德认知的结果是获得有关的道德观念,形成道德信念,并能运用这些观念和原则判断他人行为的是非善恶,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道德认知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十一

1、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或安全安宁。

2、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有效的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3、心理评估:心理评估指依据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收集来的资料,对个体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症断的过程。

4、强迫症: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强迫观念指当时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思考的事情,强迫行为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如果不去做就会引起当事人极度焦虑。

5、心理测验:心理测验是运用一定形式的测验,通常是自陈式量表,考查学生某一方面的心理特点和状况。

6学校心理辅导:学校心理辅导是指在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学校辅导教师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认识环境,依据自身条件,确立有益于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的生活目标,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其在学习、生活及人际关系各个方面能够很好地适应。

十二

1、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

2、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指在骄傲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他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支撑部分,是教学的基本要素之一。

3、教学环境:狭义的教学环境指教学进行的物理环境,广义的教学环境除物理环境外,还包括由学生群体、师生关系和教师特征等组成的社会环境。

4、发现教学:发现教学指教师不将学习的内容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向学生提供一种问题情景,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活动发现有关概念和原理的一种教学策略。

5、情景教学:情景教学也叫探究学习,是在应用知识的具体情景中进行知识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

6、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

程。

十三

1、课堂管理:课堂管理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

2、定型期望:定型期望指人们对某一职业或职务类型的人,在行为表现、动机和意向方面的期望。

3、课堂心理气氛:课堂心理气氛指群体的心理状态,是在课堂活动中师生相互交往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知觉、注意、情感、意志、定势和思维等心理状态。

4、群体规范:群体规范指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

5、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指人与人之间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或心理距离。

十四

1、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指有效地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其目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培养方案做出决策。

2、测量:测量指人们对事物的属性或特征所进行的某种数量化的确定,主要是一种收集数据资料的过程。

3、测验:测验指通过观察少数具有代表性的行为或现象来量化描述人的行为特征。

4、标准化成就测验:标准化成就测验指专家或学者所编制的适用于较大范围内评定个体学业成就水平的测验。

5、信度:信度指测验的可靠性,即多次测验分数的一致性程度。

6、效度:效度指测验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内容的程度。

十五

1、教学效能感: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能力的主观判断。

2、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又叫罗森塔尔效应,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景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景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

3、专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指有专长的教师,是指那些在教学领域中具有丰富的组织化的专门知识,能高效率地解决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富有职业洞察力和创造力的教师。

4、微格教学:微格教学指以少数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5-20分钟),常识做小型的课堂教学,把这种教学过程摄制成录像,课后再进行分析。

5、反思性教学:反思性教学指对教学经验的反思。

6、组织监控能力:组织监控能力指教师对教学过程中进行积极主动的策划、控制、调节、检查、评价、反馈的能力。

第3篇:西哲史重要概念

1、早期希腊哲学: 水本源;无定;气本源;数本源;火本源;始基;逻各斯,努斯;存在;之诺悖论;四根说;种子说;同类相知,异类相知说;原子与空虚;流射说;

2、古典希腊哲学:

人是万物的尺度;认识你自己;美德即知识;理念论;回忆说;模仿,分有说;太阳喻;线段喻;洞穴喻;通种论;实体学说;四因说;

3、希腊化罗马时期哲学:

伊壁鸠鲁的准则学,幸福与快乐,原子偏斜;普罗提诺的流溢说;怀疑主义的悬置;

4、中世纪哲学

安瑟伦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托马;斯·阿奎那的宇宙论和目的论证明;库萨的尼古拉的“有学问的无知”;罗吉尔·培根的四障碍说;奥康的剃刀;唯名论与实在论

5、英国经验论哲学:

培根的四假象说和三表法;洛克批评天赋观念,白板说,第一性质和第二性质;巴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休谟对因果关系的分析

6、大陆唯理论哲学 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怀疑论,心物平行论(交感论),笛卡尔唯理论方法;斯宾诺莎的实体,属性,样式学说及身心平行论;莱布尼兹的单子论和“预订和谐”

7、法国启蒙哲学 伏尔泰的自然神论,孟德斯鸠的政体和分权,卢梭的社会契约和人类不平等的起源,

8、德国古典哲学

康德的物自体;先天综合判断;哥白尼式革命;先验,先天,超验;先天形式;感性论,范畴;理性论;二律背反;善良意志;

费希特的“自我”;谢林的同一哲学;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辩证法,;费尔巴哈的人本哲学和爱的宗教

注:加颜色的是重中之重。

第4篇:中美史名词解释

1.海派

海派即海上画派,清末民初在上海兴起。19世纪上海经济发展迅速繁盛,也使这里成为新的绘画市场,吸引了江浙一带专业画家。居于主流地位的画家,是被称为“海派”的群体。以赵之谦、任颐、吴昌硕等为代表。海派把诗、书、画、印一体的文人画传统与民间美术传统结合起来,将明清大写意水墨画技艺、金石艺术中刚健雄强的审美特色、强烈鲜艳的色彩融会贯通,描写民间喜闻乐见的题材,形成雅俗共赏的新风貌。

“海派”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有张雄、朱熊和“三任”,即任颐、任熊、任薰,任颐为高峰,晚期以吴昌硕为巨擘。任颐即任伯年,其绘画非常全面,是清末人物画作者中的佼佼者,同时也画花鸟、山水,他所作人物画,有肖像画,也有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内容通俗易懂,思想倾向明确。吴昌硕在诗、书、画、印各方面造诣都很深,又擅长大写意花卉。在他的作品中,巨石、题跋、印章与所做花卉顾盼呼应,交相辉映,使画面组成有机而和谐。 2.赵之谦

赵之谦是近代被视为“海派”但为定居上海的画家之一。赵之谦在书法和篆刻方面造诣很深,他将在书法和篆刻上取得的古拙风格移入绘画,使长期流行的那种柔媚、纤细的画风变为大写意花卉画的挺拔、峻峭、浓艳与厚重。他所画松、菊、梅、鹤等强调气势,笔墨酣畅,具有鲜明的主观情绪,在开拓近代花鸟画风方面占有重要地位。 3.决澜社

决澜社是中国最早主张吸收西方现代艺术成果的、有宣言和纲领的学术性社团,对于中国现代艺术的起步具有开创意义。“决澜社”为西洋画团体,1931年9月由庞薰琹、倪贻德等人在上海发起成立,组织过多次展览,1935年自行解散。其主要成员均为留学法国、日本归来的青年画家,艺术思想虽然各不相同,但都比较喜欢后期印象派绘画,都想用新的技法来表现新时代的精神。 4.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说

蔡元培为辛亥革命后第一任教育总长,在1917-1926年间任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认为:“文化进步的国民,既然实施科学教育,尤要普及美术教育“。他发表过《以美育代宗教说》、》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等论文。寄希望于以纯粹之美育来陶冶人们的感情,把美育作为改造国民精神的手段。 5.徐悲鸿

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在美术上坚持并倡导现实主义道路,对中国进行了中西融合的大胆革新,探索以西洋画法来改造中国画的新途径。中国画《愚公移山》、《九方皋》,油画《田横五百士》等是其代表作。 6.刘海粟

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1912年创办了我国第一所正规的美术学校—上海图画美术院。早年从事油画创作,色彩与线条强烈,带有表现倾向。后期转向中国画创作,水墨泼彩并举,浑茫壮丽,创作了山水画的新意境。 7.林风眠

我国近现代著名画家,曾任国立北京艺专校长,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校长。林风眠的绘画早起多为油画,抗战以后多用水墨、水彩、水粉等在纸上作画,并且题材多样。他借鉴西方现代绘画明丽的色彩,结合他对中国民间艺术的深入研究,最终以“彩墨“的形式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作品有《笛》、《裸女》等。林风眠作为”中西融合“这一艺术思想的倡导者、开拓者和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在固有的传统文化基础上,把中西绘画各自的长处加以调和,融入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吸收了西方印象主义以后的现代绘画的营养,与中国传统水墨和境界相结合,并融入了个人的人生经历,是已经接近了”东西方和谐和精神融合的理想“的画家。在他的艺术创作中,人物画多以”中“为主,着重墨线上的变化;山水画则以”西“为主,着重透视或明暗变化。他成功的将陶瓷等民间工艺的艺术表现融入到绘画中,简洁有力的线性表现,大笔铺张的水墨渲染,都成为他常用的画法。林风眠把中西绘画的长处加以加以”调和“并赋予其独特的风格,这种特征在他以中为主和以西为主的作品中都得到了体现,无论作品的表现意图如何,都能以意境、神韵与情趣的表现统率全画,在形象的描绘和色彩的处理上,又能吸收西画之长,因此能”调和“中西并和谐统一。 8.张大千

张大千的绘画造诣很深,是近代画坛罕见的多面手,是20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国画大师,绘画、书法、篆刻、诗词无所不通。早期专心研习古人书画,在山水画方面卓有成就。后旅居海外,画风工写结合,重彩、水墨融为一体,尤其是泼墨和泼彩,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 9.黄宾虹

现代书画家、篆刻家、画学理论家。黄宾虹山水画尤为著名,以“黑、密、厚、重“的独特风格著称。在山水画创作中,他喜欢用焦墨和浓墨,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总结出”平、留、圆、重、变“五字用笔方法和”浓、淡、破、泼、积、焦、宿“七字用墨方法,即”五笔七墨“具有很高的美术理论价值。其代表作有《西湖栖霞岭》,中国传统笔墨在他的笔下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并因此而与齐白石并称“北齐南黄”。 10.齐白石

我国近现代著名画家,在书法、篆刻、诗作上都卓有才能。齐白石在师法徐渭、八大山人、石涛的基础上,又吸收赵之谦、吴昌硕、陈师曾等人的长处而自立门户。其绘画是具有齐白石个性的文人画,通过对物象“形”的描绘,达到传神的效果,强调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绘画成就突出体现在花鸟草虫画上,他专长画花鸟,尤擅画虾蟹、蝉、蝶、鱼、鸟一类的题材,水墨淋漓、生气勃勃,其代表作有《群虾图》等。题材充满民间情味,笔墨纵横雄健,造型简练质朴,神态活泼,色彩鲜明强烈;善于把阔笔写意花卉与工笔细密的写生虫鱼巧妙结合。齐白石也擅长山水画和人物画。建国后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获得文化部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的荣誉奖状和国际和平奖金。 11.北齐南黄

中国现代美术界有“北齐南黄”的说法,“北齐”指的是国画大师齐白石,“南黄”指的是著名山水画家和绘画理论家黄宾虹。其中,齐白石在师法徐渭、八大山人、石涛的基础上,又吸收赵之谦、吴昌硕、陈师曾等人的长处而自立门户。其绘画是具有齐白石个性的文人画,通过对物象“形”的描绘,达到传神的效果,强调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绘画成就突出体现在花鸟草虫画上,他专长画花鸟,尤擅画虾蟹、蝉、蝶、鱼、鸟一类的题材,水墨淋漓、生气勃勃,其代表作有《群虾图》等。

黄宾虹山水画尤为著名,以“黑、密、厚、重“的独特风格著称。在山水画创作中,他喜欢用焦墨和浓墨,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总结出”平、留、圆、重、变“五字用笔方法和”浓、淡、破、泼、积、焦、宿“七字用墨方法,即”五笔七墨“具有很高的美术理论价值。其代表作有《西湖栖霞岭》,中国传统笔墨在他的笔下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并因此而与齐白石并称“北齐南黄”。 12.潘天寿

现代书画家、篆刻家、美术教育家。他的艺术博采众长,尤于石涛、八大山人、吴昌硕诸家中取其精华,形成个人独特风格。以写意花鸟和山水画著称,用笔老辣、生涩,善用浓墨、泼墨,着重画面布局,经营严谨而又出奇制胜,画风雄浑奇崛,具有摄人心魄的力量感和现代结构美。 13.天津“泥人张”

天津“泥人张”是近现代天津民间彩塑艺术家的俗称。于清末民间发展起来,最早指晚清案头泥塑的代表人物天津张长林,他将天津泥塑提高到崭新的艺术境界,世称“泥人张”。他所塑作品细致工整,健康清新。张长林以后,“泥人张”彩塑艺术经其子张兆山、其孙张景祜、曾孙张铭的数代积累更加完美,在原有基础上吸收了古代泥俑、陶俑和宗教彩塑艺术的专长,又吸收现代雕塑的技巧,成为近代民间发展起来的著名工艺美术流派。这充分体现了天津的地域文化特色,亦体现了民间美术发展的精致和雅化倾向。 14.《惜春作画》

《惜春作画》是清末“泥人张”第一代艺人张长林代表作品之一,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作品高31厘米,是以古典小说《红楼梦》为题材的一组彩塑。作品由三人组成,惜春居中伏案,右手执笔,目光审视未完成的兰花画幅,似在思索。左右各立一人,立者手持纸卷,身微前倾,服侍惜春作画,神态活泼可爱。坐者注视画面,似在玩赏。人物刻画真切生动,是“泥人张”的传神佳作。 15.月份牌 月份牌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上海发源的一种商品广告画,用擦笔画和水彩画两种技法融合而成,是近代商业广告与图画相结合的最成功的方式。代表人物有周暮桥、郑曼陀。周暮桥是最早被聘请画月份牌的画家,以单线平涂的技法来描述故事。郑曼陀奠定了擦笔水彩画法的基础,大胆地采用时装美女做月份牌的主要描绘对象,以水彩风景作为衬景,这种作画布局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16.中国美术家协会

中国美术家协会,初名为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1949年7月23日在北平成立,1953年改名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家协会是中国文联的组成团体之一,是中国唯一的全国性美术团体,通过举办展览、出版刊物、组织成员进行创作、理论探讨以及开展国际美术交流等活动,努力发展具有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的美术。由于中国美术家协会的官方性质,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唯一的美术家组织,在全国各省都设有分会,是美术界的权威机构。 17.《收租院》

《收租院》是20世纪6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雕塑作品。作品利用地主庄园原有的场地,塑造了114个人物,有正面也有反面。对于情节的重视和现实生活道具的使用成为这部作品的特色之处,它成功地将戏曲艺术的一些元素融入到作品中去,扩大了“雕塑”的概念。《收租院》反映了雕塑家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反映了他们对时代精神特有的敏感,以及对毛泽东“坚持阶级斗争”、“为工农兵服务”的文艺思想的理解。 18.伤痕美术

1976年粉碎“四人帮”之后,随着社会的变化,中国美术创作进入了一个对“文化大革命”以及中国文化和历史进行全面反思的时期。反思的结果就是在美术界出现了“伤痕美术”。它的出现受到了文学的启发和影响,在中国美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伤痕美术”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关于知识分子和老干部受迫害的题材,一类是与知识青年在“文化大革命”中的人生经历有关的题材。“伤痕美术”在新中国美术史上的价值在于,美术家们敢于通过艺术创造的方式,对“文化大革命”进行揭露,提出质疑、反思,开始有批判现实的意识和追求。张红年的《那时我们正年轻》、王川的《再见吧,小路》、何多苓等的《我们唱过这支歌》,都是“伤痕美术”的代表作。 19.美术学

研究美术现象、阐述美术规律及美术原理的文艺科学。包括美术创作、美术理论、美术史及美术批评等内容。通过对各种美术现象的研究,总结美术发展规律,阐明美术基本原理,指导美术创作和实践。 20.美术批评

又称美术评论。在美术欣赏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标准,对美术作品、作者和各种美术现象(包括美术运动、美术思潮、美术流派)所做的理论分析和价值判断,其中以对作品思想情感和艺术形式的分析和评价占主导地位。美术批评是一种科学的审美活动,一方面协调创作与欣赏的关系,另一方面又可以提高美术创作的质量和社会欣赏水平。 21.美术的社会功能

由于美术与社会生活联系的广泛性以及美术创作的多样性,美术的社会功能主要有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 22.透视

在平面上重视物体在空间上的立体感的绘画方式。可分为形体透视(几何形透视)和空气透视。形体透视是根据光学和数学原理,用线条描绘物体空间位置、轮廓和物体投影。空气透视是通过空间距离对物体色彩及明暗度所起的作用来表现物体的立体感。 23.构图

一般指在美术创作时根据主题思想和美感效果,将要表现的形象加以组织,构成一个完整协调的画面,使个别与局部的形象通过艺术加工而成为一个整体。在西方,自文艺复兴开始就有很多艺术家和学者对美术中的构图进行系统的研究,专门研究构图对于形象呈现的作用。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称为章法或布局,被认为是“画之总要”,极受重视。 24.黄金分割

造型艺术中的一个分割原则,亦称黄金分割率,简称黄金率。它的分割方法是:将某直线段分为两部分,使一部分的平方等于另一部分与全体之积,或使一部分与全体之比等于另一部分与这一部分之比。用数字表示,它的比值是1.618:1或者1:0.618,被称为黄金比。黄金比最早是由古代希腊人发现的,直到19世纪仍被欧洲人认为是最美、最协调的比例。 25.写意

俗称“粗笔”,与“工笔”对称,中国画技法名。属于简略一类的画法,以简练的笔墨,画出物象的神态,以墨的皴点、浓淡、干湿变化为主。它一般只是寥寥几笔,就可以大致表现物象,显示出物象的气韵神态,抒发作者的感情。写意画在表现对象上运用概括、夸张的手法,有高度的表现力。宋代写意画开始出现,明清写意画有了进一步发展,沈周、唐寅是文人派花鸟画的开创者和奠基者,初步开拓了写意花鸟画的领域。扬州八怪的艺术创作师造化、抒个性、用我法、专写意、重神似、端人品和博修养。这些已经职业化的文人画家和已经文人化的职业画家,在一定程度上挣脱了宫廷提出的正宗保守艺术的羁绊,或多或少地摆脱了贵逸平的“士气”和“书卷气”,形成反映时代变化的新风貌,发展了写意画。

2011年12月13日星期二

1.工笔

亦称“细笔”中国画传统的画法之一,与“写意”对称。用细微精刻的手法描摹物象,线条细致,一丝不苟,属于工整细致一类密体的画法。它的源头最早可上溯到战国时期的帛画。到了隋唐、两宋,大量画家和作品的涌现,使工笔画进入了发展的第一个高峰。然而此后不久,文人画逐步兴起,精描细写的工笔绘画开始走向低谷,被看做是工匠的描摹之作,受到讥讽和贬斥。中国画随即进入了千年的沉寂。直到20世纪80年代,工笔画在经历了几千年的沉寂后,开始逐渐复苏,并以前所未有的全新姿态迅猛发展。当代工笔画的复兴,体现了古代艺术传统的不断延续,同时也显示出了中国画艺术的新生和希望。在中国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工笔画以它刻画精细、传神,富有抒情色彩的艺术面貌而独树一帜。

2.墨分五色

指墨的浓淡干湿,但是“五色”说法不一,或指焦、浓、重、淡、清;或指浓、淡、干、湿、黑;也有加“白”,称“六彩”。古代中国画家崇尚“墨即是色”,指墨的浓淡变化就是色的层次变化,因此“墨粉五色”,也就是指墨色运用的变化丰富。在水墨一体的中国画中,墨是基本的色彩,通过水墨的皴擦点染、干湿浓淡等变化,塑造体积,烘托气氛。墨中有丰富的色彩,“墨粉五色”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3.没骨法

中国画中不用墨笔线条勾勒为骨,直接用色彩描绘物象的技法。相传为南朝梁张僧繇所创。五代黄筌画花勾勒较细,着色后几乎隐去笔迹,遂有“没骨花枝”之称。北宋徐崇嗣效学黄筌,所绘花卉摒去墨线勾勒,只用色彩画成,后人称这种画法为“没骨法”。清代恽寿平亦用此法。 4.青绿山水

山水画的一种。中国的山水画,先有设色,后有水墨,设色画中先有重色,后来才有淡彩。青绿山水画用矿物质石青、石绿作为主色的山水画,有大青绿、小青绿之分。前者多勾廓,少皴笔,着色浓重,装饰性强;后者是在水墨淡彩的基础上薄罩青绿。隋代画家展子虔,其代表作《游春图》,是中国现存的最早的山水画卷。反映出作者观察与认识自然景物能力的提高,开创了青绿山水的端绪,在中国山水画史上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画面金碧辉煌,有装饰意趣,反映出浓厚的宫廷与贵族审美气息,表现出宫廷山水古雅秀丽之美和灿烂辉煌之境,形成与水墨山水完全迥异的山水画风格。 5.界画

中国画的画科之一,在作画时使用界尺引线,故名。界画起源很早,晋代已有。隋代,界画已经相当成熟。现存唐懿德太子墓道西壁的《阙楼图》是目前我国最早的一幅大型界画。宋代的著名界画有《黄鹤楼》《滕王阁序》,因界画以写实为尚,为以书画抒情的文人所不喜,因此在文人画统治中国数百年的历史里虽为人知,却罕有重视。 6.文人画

文人画在传统绘画里是指以水墨为主,讲究诗书画一体,寄托一定情操或抒发一定理想的独特绘画形式。是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创作的,反映他们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的绘画,以区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画院的绘画。特点是重视文化修养,强调笔墨趣味,追求诗书画印结合,标榜“士气”和“逸品”。作为一种绘画思潮,初步形成于北宋中后期,成熟于元代“四大家”,后成为明清绘画的主流。唐代诗人王维以诗入画,使后世奉他为文人画的鼻祖。宋代中后期以来,文人画继续发展,文同、苏轼、郑思肖等以绘画抒情寄兴,状物言志,不完全拘泥于形似格法,多好水墨写意,爱画梅兰竹菊等题材,号称“四君子画”,以表现高洁品格。元代文人画进入兴盛时期,著名文人画家有“元四家”,他们的画多表现“隐居”、“高隐”、“渔隐”等,表达一种士大夫阶层的孤傲、空虚的情感。艺术风格上提倡“高雅”“平淡天真”等,明清是文人画的鼎盛时期,代表人物有吴门画派、董其昌、四僧等 7.四君子

中国画中梅兰竹菊称画中四君子。文人高士常常借它们来表现自己清高脱俗的情趣,或作为自己的鉴戒。自宋元时起,就有一部分画家喜画竹、梅、兰、水仙之类,将竹、梅、松并称“岁寒三友”,后来又将梅兰竹菊合称“四君子”。人们常借“四君子”来表现自己正直、虚心、纯洁而有气节的思想情感,并且一直流传到现在。文人画赋予梅兰竹菊以道德品格,号称“四君子画”。 8.浙派

9.吴门画派

10.吴门四家(明四家)

11.白阳青藤

12.松江派

13.董其昌

14.南北宗论

15.南陈北崔

16.波臣派

17.清初“四王”

18.清六家

19.清初“四僧”

20.八大山人

21.石涛

22.金陵画派

23.扬州八怪

24.居氏兄弟

25.岭南画派

第5篇:中国史学史名词解释——精

《尚书》是一部综合性的历史文献,它记录了上起尧舜下到春秋中叶的秦穆公期间1400多年的历史,其内容与甲骨文金文相参而证,是研究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不可多得的史料。其包含的体例有典、训、谟、诰、誓、命,是纪事本末体的萌芽,也开了编年体的先河,其中的《禹贡》关于九州的记载是后世大一统思想的根源。

《春秋》是孔子修订的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现在所知道的第一部私人撰写的历史著作,儒家典籍,被列为“五经”之一。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迄于鲁哀公14年(前481)。主要记载周王室和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以及一些自然现象,同时涉及各族关系、城筑、田赋、政治人物等等。表述历史的方法上严格按照年、月、日顺序逐条记事,对后来编年体史书的发展有典范作用。其中比事在对待史事处理、史书编辑上更是做出开创性的贡献。《春秋》的社会思想的核心是尊周礼。孔子修书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通过书籍来伸张“王道”。书籍内容重人事,把人事从神秘的气氛中分离出来,是它在历史思想上进步的方面,也是他在史学发展上的一个重大贡献。书中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由于《春秋》的记事过于简略,因而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详细记录的“传”,较为有名的是被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孔子所作的《春秋》也是一部蕴涵着作者深刻政治思想的政治学著作。

《左传》编年体史书,是记录春秋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典籍,工于记事,长于记人。内容多取材于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记事基本以《春秋》鲁十二公为次序,内容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对后世史学、文学都有重要影响。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左传》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它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史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它补充并丰富了《春秋》的内容,不单记鲁国一国的史实,还兼记各国历史;不但记政治大事,还广泛涉及社会各个领域的“小事”;一改《春秋》流水账式的记史方法,内容丰富,代之以有系统、有组织的史书编纂方法;不但记春秋时史实,而且引征了许多古代史实。这就大大提高了《左传》的史料价值。

《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包含 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记述了上起黄帝、下讫汉武帝三千多年间的诸多方面的历史,其内容丰富,堪称为一部体大思精的百科全书。《史记》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先河,让历代学习。其记录的时间、范围广泛,事迹全面,人物丰富,涉及典籍面广,在史料搜集取舍上,为后世树立了典范。司马迁编写《史记》时,尊重史实,秉笔直书,重视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重视用社会经济生活来探索历史发展的原因,这些进步思想对史学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三国志》作者陈寿,是一部纪传体分国史,仅有纪传无表志,包括《魏书》《蜀书》《吴书》共65卷。记事上起东汉末黄巾起义,下迄吴灭亡,西晋统一。《三国志》以魏为正统,魏国君用纪,蜀吴称传,但均用编年体方式,名为传实为纪。它选材十分谨慎,如空城计等不确切的史事便不记载。它为各阶层的人物立传,内容简约,反应当时的社会风气。《三国志》是现存唯一的记录三国历史的史书。

《史通》《史通》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史学理论著作。作者刘知几,是我国古代社会杰出的史学家。《史通》共20卷,对唐代以前的史学著作和史学家做了系统的总结,并提出了刘知几个人的修史主张。著名的“三长论” 和“直笔论”。认为一个优秀的史学家必须具有才、学、识三长,而以识最重要,对于写史,刘知几主张“直笔”,要做到“不掩恶,不应美”,“不避强御”,“无所阿容”,反对迎合权势或从个人恩怨出发歪曲史实。这些卓越的见解,对后世史学产生了巨大影响。刘知几强调人事在历史上的作用,认为历史是变化和发展的,评价人物和事件应从当时的客观形势出发。他还反对是占非今,认为不应“以先王之道持今世之人”。

《通典》二百卷,唐杜佑撰,记载自上古至唐代宗时期历代典制的沿革,分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八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体例完备的政书,「十通」之一。《通典》是我国第一部,也是成就最高的一部典章制度专史。杜佑对文学的社会功用,有很深刻的认识,他写作《通典》是为了“征诸人事,将施有政”。《通典》在历史编纂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是典章制度专史的开创之作。杜佑以前的典章制度史,基本集中于纪传体史书中的书志部分。在史实容量和撰述体例上都有诸多的限制,无力承

第1页(共8页)

担完整记述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发展变化历史的任务,落后于社会的客观需要。《通典》把这一体裁独立出来,为这一体裁的成熟、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从此以后典制史成为传统史学的一个重要门类,出现了一系列典章制度史的专书,丰富了传统史学的表现能力,也促进了史学服务于社会这一优良传统的发展。 《资治通鉴》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北宋司马光撰。全书294卷。《通鉴》记载了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到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共1362年的历史。司马光患历代史籍浩繁,学者难以遍览,因欲撮取其要,撰编年史。宋神宗赐书名为《资治通鉴》。元丰七年书成,历时十九年。《通鉴》由司马光总其大成,是一部集体编写的著作。协修者有刘恕、刘破、范祖禹三人。按时间先后叙次史事,它的内容以政治、军事的史实为主,借以展示历代君臣治乱、成败、安危之迹,作为历史的借鉴。且文字优美,叙事生动,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历来与《史记》并列为中国古代之史家绝笔。《通鉴》于叙事外,还选录前人史论,又以“臣光曰”的形式,撰写史论,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作者的政治、历史观点。它是一部不朽的史学名著,一直受到此后史学家的推崇,成为后代编年体史书的典范。注释《通鉴》的有南宋史炤《通鉴释文》和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以胡三省《通鉴音注》最为详备。

《通鉴纪事本末》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书,开创以“事”为纲的本末体史书——《通鉴纪事本末》的作者是南宋的袁枢。袁枢根据《资治通鉴》记载的重要史实,以事件为中心,按照《通鉴》原来的年次,分类编辑,抄上原文,把司马光的史论也抄上,每事标以醒目的题目,而袁氏本人没有发表意见,也没有加上一句话。这样,共编集了239个事目,始于《三家分晋》,终于《世宗征淮南》,记述了1300多年的史事,共42卷。虽然《通鉴纪事本末》原抄《资治通鉴》,但对《通鉴》的校勘却起了一定的作用。《通鉴纪事本末》也有它的缺点。首先表现在取材上,因《资治通鉴》本来就是一部政治史,关于经济、文化方面的记载比较少。袁枢所取资料,不过是有关诸侯、“大盗”、女主、外戚、宦官、权臣、“夷狄”、藩镇之类,其他史事,多略而不书。这不能不是一个欠缺。另外,它囿于《资治通鉴》范围,多属照抄,没有自取的第一手材料。总之,《通鉴》有的,它不一定都有,《通鉴》没有的,它也没有。其次,《通鉴纪事本末》记述的事与事之间没有联系,对于整个历史不能勾画出一个发展的线索,因此,它只能记述了“治乱兴衰”的现象。还有,《通鉴纪事本末》具有明显的敌视农民起义和大汉族主义的思想。

《通志》二百卷,南宋郑樵撰,是一部以人物为中心从上古到隋唐的的纪传体通史。是自《史记》之后,现存的又一部纪传体通史性著作。《通志》全书200卷,包括帝纪、后妃传、年谱、略、列传五部分,500多万字。因为在典章制度方面的突出,与《通典》、《文献通考》并称“三通”。“总序” 和“二十略” 是全书的精华。特别是其中氏族、六书、七音、都邑、昆虫草木五略,是郑樵独创,前史所无,实属珍贵。 书中他敢于批判某些传统的思想,如反对主观和迷信,这种思想含有唯物主义的因素。《通志》的体例和编纂方法,在我国史学发展史上有过一定的影响。清乾隆年间所修的《续通志》和《清朝通志》,就是根据《通志》的体例和方法修成的。甚至马端临的《文献通考》以及《九通》中的其他著作,在体例上也吸取了《通志》的成果。当然,它的体例和编纂方法也有不少缺点。例如,二十略的体例虽有所创新,但从《通志》的整体来说,它仍然没有突破正统的旧史的格式;在史料的考订方面,也难免有主观片面的臆断。于郑樵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还有其立场观点上的问题。例如,《通志》所载的有关农民起义的史料很少,而且对于农民起义都称"反"称"盗"。此外,郑氏还存在着地理史观、宿命论以及复古主义思想等。但是,综观得失,郑樵是一位有贡献的封建史学家,他在史学方面,特别是历史编纂学方面的贡献是应当给予肯定的,而且其巨著——《通志》对于后代史学的发展也起过一定的作用。。

《永乐大典》明代永乐年间编著的中国最著名的一部大型古代典籍类书。《永乐大典》编纂于明朝永乐年间,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保存了14世纪以前中国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和百科文献。《永乐大典》共计22,877卷、目录60卷,分装成10,095册,全书字数约3亿7千万字。《永乐大典》的编纂者们采用了“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的方法,解决编排问题。把各种典籍中凡出现过这个条目的一段记载,甚至整部书籍全都抄录下来,还要点明采自什么文章、书籍,是何人撰写的,让人明晰出处,可以查考。书中插图,这些图画全部采用白描手法,描绘的山川、名物、人物、城郭等形态逼真,十分精致,是古代书籍插图中的精品。《永乐大典》正本已经杳无音信了,侥幸逃过明末战乱的《大典》副本也有两千多卷的残缺。在整个清王朝,《永乐大典》被学者和统治者们重新重视和使用,也经历了被偷盗、焚烧和劫掠的悲

惨命运,最终于1900年八国联军进占北京时被毁灭了。剩下的约400册零本被8个国家和地区的30个机构收藏。即使是这样,《永乐大典》这部奇书在今天仍然以其巨大的资料和文物价值而受到学者们的青睐。 《日知录》明末清初顾炎武所著的读书笔记。他自著此书的目的在于“明道”、“救世”为宗旨。是他一生考证史事的结晶,是一部包含学术思想、政治见解在内的重要著作。全书32卷,前七卷论经义,8-12卷论时事;13卷论世风;

14、15卷论礼制;

16、17卷论科举;18-21卷论艺文;22-24卷杂论名义;25卷论古事真妄;26卷论史法;27卷论注书。此书每论一事,必详其始末,参以考证。

《文史通义》《文史通义》是清朝时期著名史学评论家章学诚撰写的一部以评论史学为主的评论文史著作。《文》对清朝以前的史学从理论上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总结,提出了许多理论性的认识,章学诚提倡“六经皆史”,主张史学要经世致用。认为史书的体例应该随着历史和史学的发展而发展,在编著问题上他撰述了记注的区别。章学诚还提出“史德”对刘知几的“史才三长”说进行补充,章学诚在方志学上也作出了突出贡献。

章学诚:字实斋,浙江绍兴人。生活于“乾嘉盛世”,出身于中小地主家庭。乾隆七年中进士,任湖北应城知县,以疑狱失轻免官。后以为人幕僚、讲学、编志为生。一生穷困潦倒。其代表作为《文史通义》,是一部纵论文史,品评古今学术的著作。书中阐发了“六经皆史”的观点。主张史家要有“史德”,要求史家“善恶褒贬,务求公正”。提倡编写通史,主张将史籍区分为撰述和记注两类。主张把国史建筑在方志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撰修方志的主张和意见。

、顾颉刚与古史辨:顾颉刚辩古史活动受到胡适的影响,他辨古史的方法与胡适的“历史演进法” 有密切的联系。“古史累地造成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在古史记载中,“时代 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2.“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3.我们“不能知道某 一件事的真确的状况,但可以知道某一件事在传说中的最早的状况”,认为必须打破古史“人化”的 观点。顾颉刚的基本观点对有关迷信古史传说起了廓清之功,对于古史研究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后来,他对古史的“破坏”转移到古史的建设上来,作出了成绩。但因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他对 古史研究的工作基本停留在文献整理阶段。所谓辩古史,到后来成为辩古书,他认为这是建设新古 史的工作。

王国维和古史新证:用二重证据法研究古史,把新发现的材料跟古史记载结合起来,这种古史

新证。王国维在古史新政上的方法特点和主要成就,作了概括,:一曰取地下之实物于纸上之遗文互 相释证。二曰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三曰去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 王国维在甲骨学研究上,1916年王国维写《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 续考》是两篇重要的古史研究著作。《殷周制度论》、《宋元戏曲史》、《人间词话》。

、陈寅恪(诗文证史)

陈寅恪通晓多种东方古代和欧洲的语言文字,熟悉佛典,中年以后,致力于两晋南北朝史、隋唐史 和明清间史事的研究。陈寅恪在近代考据家中是最有史识的学者。无论在史料学上或对“民族文化 之史”的论述上,他都有相当开阔的看法,他对史料有精到的见解。在史料学上,陈寅恪提出对史 料,包括伪材料,要善于审定和利用、材料中有真,有伪。真材料中有可能有部分伪。他提出史料 学的“通识”,是近代新考证学史料学观点的重要特点。他认为诗词、小说,以及稗史、丛谈、笔 记,也应加以利用作为研究历史的史料。诗文笺证是以历史记载去笺证诗文。同时诗文又可用来证 史,探讨史事的新线索,从而扩大视野,得到新解(读秦妇吟,元白诗笺征稿,柳如是别转)。“民 族文化之史”,是陈寅恪先生自己提出来的,内容很广泛,包括政治制度、社会习俗、学术思想、 文学艺术等等,而没有经济。他着重以“相反相成”来说明民族文化上的变化,是具有明显的辩证 法因素的。他写了两部著名的史论《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此外,他提出各 个民族、地区以及中原和周边地区、民族的盛衰相互联系的看法,这同样是历史通识。但他认为有 超时空的理性存在,脱离经济谈政治的变化。

陈垣:中国宗教史和历史文献学方面专家学者,晚年有“表微”书之作。他的学风特点是重史

源,讲类例。他在宗教史上的重要著作有“古教四考” (《元野里可温教考》、《开封一赐乐业教考》、

《火袄教入中国考》、《摩尼教入中国考》),“宗教三书” (《明季颠黔佛教考》、《清初僧诤记》和 《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补上了中国古宗教研究的空白。陈垣注意总结前人在历史文献学工作上 的经验,并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并总结出文献学工作的法则,重视史料来源。

1.属辞比事

(1).一种历史编纂方法,原指连缀文辞,排比事实,记载历史。后泛称作文纪事。

(2). 《礼记·经解》:“属辞比事,《春秋》教也。”属辞指遣词造句,缀辑文辞。比事,指排比史事。其中,比事还有一层含义,是对诸多史事比其大小、轻重而有所取舍、详略,以便使用较少的文字表达出较多的历史情况和论断。 《七略》

(1).中国第1部官修目录。西汉经学家、天文学家、目录学家刘歆在公元前6~前5年间编成,为政府新校本图书的总目录。先是公元前26年汉成帝刘骜命光禄大夫刘向领导政府的校书工作:由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方技。校定本既成,概由刘向写一叙录,随书奏上。刘向所写叙录单行录出后,汇编为《别录》 ,计有20卷。公元前6年刘向死。汉哀帝刘欣命刘歆继承父业,将新校本集中于天禄阁,综合编目成《七略》7卷。

(3). 《七略》是一部分类目录,第一次展示了我国古代的图书分类方法,它以学术性质作为分类标准。 在著录上确立了较为完全的著录方法,除编有内容提要外,还利用了“互见法”和“分析法” 《七略》创立出的分类法和著录法对我国图书馆目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6篇:概念解释

习题二

1. 简释下列概念:

需求:是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对应于某一商品的各种价格,人们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

需求规律:一种普遍经济现象的经验总结,指在影响需求的其他因素既定的条件下,商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之间存在着反向的依存关系,即商品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商品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

需求的变动:指当商品本身的价格不变时,由于其他因素的变动引起的需求数量的变化。 供给:是指生产者(厂商)在一定时期和一定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某种商品的数量。

供给规律:一种普遍经济现象的经验总结,指:在影响供给的其他因素既定的条件下,商品的供给量与其价格之间存在着正向的依存关系,即商品价格上升,供给量增加;商品价格下降,供给量减少。

供给的变动:指当商品本身的价格既定时,由于其他因素的变动引起的供给数量的变化。

需求的价格弹性:是指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其弹性系数等于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动的百分比。通常简称为需求弹性。

需求的收入弹性:是指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对消费者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其弹性系数等于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与收入变动的百分比之比。 需求的交叉弹性:是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的简称,指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对另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其弹性系数等于一种商品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与另一种商品价格变动的百分比之比。

供给弹性:是一种商品的供给量对其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其弹性系数等于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之比。 均衡价格:是指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等于生产者所提供的该商品的供给量时的市场价格。

供求规律:指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与需求均呈同方向变动,均衡价格与供给呈反方向变动,而均衡产量与供给呈同方向变动。

习题三

1. 简释下列概念:

效用:是消费者消费物品或劳务所获得的满足程度,并且这种满足程度纯粹是一种消费者主观心理感觉。 边际效用:是指消费商品或劳务的一定数量中最后增加或减少的那一单位商品或劳务所感觉到的满足的变化。 无差异曲线:是表示能给消费者带来同等效用的两种商品的不同组合的曲线。

边际替代率:是指为了保持同等的效用水平,消费者要增加1单位X物品就必须放弃一定数量的Y物品,这两者之比率,即X对Y的边际替代率。

习题四

1. 简释下列概念:

生产函数:指产品产出量与为生产这种产品所需要投入的要素量之间的关系。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一种典型的齐次生产函数,由柯布和道格拉斯在1928年研究美国1899年到1922年间资本与劳动这两种生产要素对产量的影响时提出的生产函数,其形式是QAKL,这里A代表技术水平,K、L分别代表资本与劳动,、是系数。

边际产量:是指增加或减少一单位生产要素投入量所带来的产出量的变化。 平均产量:是指平均每单位生产要素投入的产出量。

生产要素报酬递减:一种普遍经济现象,指在一定技术水平条件下,若其他生产要素不变,连续地增加某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在达到某一点之后,总产量的增加会递减,即产出增加的比例小于投入增加的比例,这就是生产要素报酬递减。

等产量曲线:指其他条件不变时,为生产一定的产量所需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之间的各种可能组合的轨迹。

边际技术替代率:是指在产量不变的情况下,当某种生产要素增加一单位时,与另一生产要素所减少的数量的比率。 等成本线:是生产要素价格一定时,花费一定的总成本所能购买的各种生产要素组合的轨迹。 扩展线(扩展轨道):是代表不同产量水平的最优投入组合点的轨迹。

规模报酬:是指当各种要素同时增加或减少一定比率,从而生产规模变动所引起产量的变化情况。 2. 规模报酬的递增、不变和递减这三种情况与可变比例生产函数的报酬递增、不变和递减的三种情况的区别何在?“规模报酬递增的厂商不可能也会面临要素报酬递减的现象”这个命题是否正确?为什么?

答:规模报酬的递增、不变和递减与可变比例生产函数报酬递增、不变和递减的区别如下:规模报酬问题论及的是,一厂商的规模本身发生变化(这假定为该厂的厂房、设备等固定要素和劳动、原材料等可变要素发生了同比例变化)相应的产量是不变、递增还是递减,或者说是厂商根据他的经营规模大小(产销量大小)设计不同的工厂规模;而可变比例生产函数所讨论的则是在该厂的规模已经固定下来,即厂房、设备等固定要素既定不变,可变要素的变化引起的产量(报酬)递增、递减及不变等三种情况。

“规模报酬递增的厂商不可能也会面临要素报酬递减的现象。”这个命题是错误的。规模报酬和可变要素报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规模报酬问题讨论的是一座工厂本身规模发生变化时相应的产量变化,而可变要素报酬问题论及的则是厂房规模已经固定下来,增加可变要素时相应的产量变化。事实上,当厂商经营规模较大,在给定技术状况下投入要素的效率提高,即规模报酬递增的同时,随着可变要素投入的增加到足以使固定要素得到最有效利用后,继续增加可变要素,总产量的增加同样将会出现递减现象。所以规模报酬递增的厂商也会同时面临要素报酬递减现象。

习题六

1. 简释下列概念:

完全竞争:指不包含有任何垄断因素的市场类型,它需要具备下列四个特征:①该产品在市场上有大量的卖主和买主,从而双方都是价格接受者。②产品同质无差异。③投入要素可以自由流动。④信息充分。

总收益:指厂商按一定价格出售一定数量产品后所得到的全部收入,它等于产品单价销售数量的乘积。

平均收益:指厂商销售每单位产品所得到的平均收入,它等于总收益除以总产销量,也就是单位产品的市场价格。 边际收益:指每增加或减少一单位产品的销售所引起的总收益的变动量。 会计利润:是指销售总收益与会计成本(外显成本)的差额。 经济利润:是指销售总收益与企业经营的机会成本或经济成本的差额。

正常利润:是指经济成本超过会计成本的部分,亦即厂商投入经营活动的各项资源的机会成本超过会计成本的部分之总额。

利润极大化必要条件:要求每增加一单位产品销售所增加的总收益等于由此带来的成本增加量,即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可用公式表示MR=MC。

垄断:指一家厂商控制了一个行业的全部产品供给的市场结构,在垄断条件下,垄断厂商可以控制和操纵市场价格。

自然垄断:指由显著的规模经济性引起的垄断。如自来水、煤气、电力供应和污水处理等行业都存在明显的规模经济性,它们的成本会随着使用人数的增加,即供应量的增加而减少。在这些行业,很容易形成自然垄断。

垄断势力:可以用价格超出其边际收益(或边际成本)的大小来衡量。它也是垄断企业对其价格的控制程度的一种指标。

价格歧视:是指垄断者在同一时间内对同一成本的产品向不同的购买者收取不同的价格,或是对不同成本的产品向不同的购买者收取相同的价格。

厂商短期均衡:指在短期生产规模给定条件下厂商通过变动可变要素实现利润极大或亏损极小的均衡状态,要求满足MR=MC。 厂商长期均衡:指在长期厂商通过生产规模的充分调整实现利润极大的均衡状态,要求满足MR=SMC=LMC。

行业长期均衡:指在长期通过每个厂商对其生产规模的充分调整(不再扩大或收缩生产规模)以及整个行业中厂商数量的充分调整(不再有新厂商进入或原有厂商退出)后的行业均衡状态,对完全竞争与垄断竞争行业来讲此时所有厂商都不盈不亏,超额利润为零。

习题七

2. 简释下列概念:

垄断竞争与寡头:垄断竞争与寡头都是介于完全竞争与完全垄断之间的市场类型。垄断竞争是指一个市场中有许多厂商生产和销售有差别的同类产品的市场结构,而寡头垄断是指少数厂商垄断了某一行业的市场,控制了这一行业的供给,其产量在该行业总供给中占有很大比重的市场结构。

价格竞争与非价格竞争:指厂商的两种竞争方式,价格竞争指厂商之间相互竞价,而非价格竞争指厂商就质量、性能、款式等产品品质及广告宣传、送货上门等推销活动展开的竞争。

拐折需求曲线:斯威齐模型中基于“跟跌不跟涨”假定得到的一条需求曲线。美国经济学家斯威齐断言,寡头厂商推测其他厂商对自己价格的态度是:跟跌不跟涨,即预期自己降价时,其他厂商也会采取同样的降价行为,以免它们丧失自己的市场;而自己涨价时,其他厂商却不跟着涨价,以夺取客户。这样寡头厂商便面临拐折需求曲线。斯威齐以此来说明寡头市场的价格刚性现象。

卡特尔:是一个行业的独立厂商之间通过对有关价格、产量和市场划分等事项达成明确协议而建立的组织,是寡头垄断行业中各厂商用公开方式相互勾结,以达到协调行动的一种形式,其主要任务一是为各成员厂商的同质产品规定统一价格,二是在各成员厂商之间分配产量。

价格领导:是指行业中的一个或少数几个厂商开始变更价格,本行业其他厂商就随之变动价格。是通过某种默契进行相互勾结的一种寡头垄断形式。

成本加成定价:是在估计的平均成本的基础上,加上一个赚头,据以确定价格的定价方法。是寡头垄断厂商不按照MR=MC原则追求利润极大化的一种常见的定价形式。 上策均衡:是指不管其他局中人采取什么策略,每个局中人都会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策略所构成的一个策略组合。 纳什均衡:是指参与博弈的每个局中人在给定其他局中人策略的条件下选择上策所构成的一种策略组合。 静态博弈:指局中人同时决策或虽非同时决策,但后决策者不知道先决策者采取什么策略的博弈。 动态博弈:指局中人决策有先有后,后决策者能观察到先决策决策情况下的博弈。

极大极小化策略:是为了避免最大损失,一些局中人采取的比较保守的策略,即不管对方选择何种策略,我总是选择我所能选择的最坏策略中最好的策略,即首先找出各策略中自己能获得的最小的收益,然后选择其中最大者作为自己的策略。

习题八

3. 简释下列概念:

要素需求:指在一定时期内,对应某一要素的各种价格,厂商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数量,是厂商为了生产和出售产品并从中获益而对要素产生的需求,它是由消费者对消费物品的需求派生出来的,因而是一种派生需求。同时也是一种联合需求。

边际物质产品:是指增加一单位某种要素投入所增加的物质产品量。

边际收益产品:是指增加一单位某种要素投入所增加的总收益,它等于该要素的边际物质产品与相应产品的边际收益的乘积。 边际产品价值:是指增加一单位某种要素投入所增加的产量的销售值,它等于该要素的边际物质产品与相应产品价格的乘积。 边际要素成本:是指增加一单位某种要素投入所增加的成本支出。

向后弯曲劳动供给曲线:劳动供给曲线表明的是劳动供给量与劳动价格即工资率之间关系的曲线,西方经济学家一般认为个人劳动供给曲线是向后弯曲的,即随着劳动价格即工资率的提高,起初劳动供给量逐渐增加,但当工资率上升到一定程度后,劳动供给量反而会逐渐减少(具体解释可参考下面的习题4),在图形上便呈现为向后弯曲的曲线。但就整个市场而言,劳动供给曲线基本上是向右上倾斜的。

洛伦茨曲线:由美国统计学家洛伦茨提出的用以衡量一个国家贫富差别程度的收入分配曲线,表示人口累计百分比和收入累计百分比的对应关系,其弯曲程度反映了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

基尼系数:是一种衡量收入不平等程度的标准,由洛伦茨曲线导出,其值由0起最大到1。

习题九

4. 简释下列概念:

一般均衡分析:指经济中所有市场同时达到供求均衡的状态,研究所有市场如何同时达到均衡的经济分析方法称一般均衡分析,它强调市场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联系。

契约曲线:在埃奇沃斯盒状图中,表示两个消费者交换两种商品所达到的各个最优位置的一种曲线,它是各种可能的交换均衡点的轨迹。 帕累托最优:指一种如果没有一个人可以在不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条件下使得自己境况变得更好的资源配置状态,由意大利经济学帕累托最先提出。

习题十

5. 简释下列概念: 市场失灵:指市场机制因某些情况或原因无法导致资源优化配置即导致无效率,这些情况包括垄断、公共物品、外部性、信息不对称等。 公共物品:是指供整个社会共同享用的物品,例如,国防、警察、消防、公共道路、教育、公共卫生等。其两大显著特点是:消费或使用上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私人物品:是指由市场提供给个人享用的物品,例如,商店里出售的面包、衣服、电视机、计算器等。其两大显著特点是:消费或使用上的排他性和竞争性。

免费乘客:经济中不支付即可获得消费满足的人及其行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商品的非排他性。由于商品的这种特征,拥有或消费这种商品的人不能或很难把他人排除在获得该商品带来满足的范围之外。

私人成本:是指一个经济单位从事某项经济活动所需要支付的费用。 私人收益:是指一个经济单位从事某项经济活动给自己带来利益。

社会成本:一项经济活动的社会成本是指全社会为了这项活动需要支付的费用,包括从事该项经济活动的私人成本加上这一活动给其他经济单位带来的成本。

社会收益:一项经济活动的社会利益是指全社会从这项活动中获得的利益,包括从事该项经济活动的私人利益加上这一活动给其他经济单位带来的利益。

自然垄断:是由技术条件和需求条件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市场结构,如铁路、航空、邮电、煤气、供电等部门,在技术上都要求有大规模生产才会有效率,需求上属所有消费者共同使用的性质。

外部影响:是指生产者或消费者在自己的活动中产生了一种有利影响或不利影响,这种有利影响带来的利益(或者说收益)或有害影响带来的损失(或者说成本)都不是消费者和生产者本人所获得或承担的。

科斯定理:科斯为解决外部影响问题而提出的一个方案。其内容可以表述为:只要财产权是明确的,并允许经济当事人进行自由谈判,那么在交易成本为零或者很小的条件下,无论在开始时产权赋予谁,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

逆向选择:由于事先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高质量产品遭淘汰,低质量产品生存下来的现象。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往往按平均水平推测产品的质量,从而导致高质量产品的交易价格偏低,交易数量较少,甚至可能导致只有次品才能成交的逆向选择。

道德风险:指事后的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交易失效的现象。在特定条件下确立的交易,由于事后具有信息优势的一方采取“不道德的”行为而使得另外一方蒙受损失。道德风险是导致市场失灵的一个重要原因。

阿罗不可能定理:在非独裁情况下,不可能存在有适用于所有个人偏好类型的社会福利函数,即满足所有个人偏好的社会偏好选择。 寻租:是个人或企业为维护既得利益或谋求新的利益而向掌权的人进行的一种非生产性活动。

习题十一

6. 简释下列概念: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某一给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国内生产净值:指国内生产总值扣除了生产过程中的资本消耗即折旧以后的价值。

名义国内生产总值: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那个时期的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是用以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国内生产总值折算指数:指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

国民生产总值:是一国所拥有的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是一个国民概念。 最终产品:是指在计算期间生产的但不重复出售而是最终的使用的产品。 中间产品:是指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物品用的产品。

总投资:是一定时期的全部投资,即建设的全部厂房设备和住宅等,包括净投资与重置投资。 净投资:是总投资中扣除了资本消耗或者说重置投资部分的投资。 重置投资:是用来重置资本设备或用于补偿资本消耗的投资。 存货投资:指企业持有的存货价值的增加或减少。

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政府购买是指政府在商品和劳务上的支出,它包括政府在教育、卫生、防务、警察和公共投资方面的支出及其他经常性支出。而政府转移支付是指政府在社会福利保险、贫困救济和补助等方面的支出,是一种不以取得本年生产出来的商品和劳务作为补偿的支出。

净出口:是指出口额减去进口额后的余值。

间接税:是对商品和劳务征税,其特点是纳税人并不是负税人,税收负担转嫁的方式包括向前转嫁和向后转嫁。 国民生产净值:是国民生产总值扣除生产过程中的资本消耗即折旧以后的价值。

国民收入:指狭义的国民收入,是一国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服务所获得的报酬的总和,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 个人收入:指个人实际得到的收入,从国民收入中减去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和社会保险税,加上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大体就得到个人收入。

个人可支配收入:指缴纳了个人所得税以后留下的可为个人所支配的收入。

储蓄—投资恒等式:国民收入核算中的一个恒等式,指经济社会实际发生的投资始终等于储蓄,而不管经济是否处于充分就业,是否处于通货膨胀,是否处于均衡状态。

习题十二

7. 简释下列概念:

均衡产出或收入:是和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此时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包括全体家庭和企业在内的各个经济部门想要有的支出,或者说计划或意愿的投资正好等于计划或意愿的储蓄。

消费函数:指关于消费和收入的依存关系的函数,其图形表示即消费曲线。凯恩斯认为,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的多。

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指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比率,也就是增加1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平均消费倾向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在收入中的比率。

边际储蓄倾向和平均储蓄倾向:边际储蓄倾向指储蓄增量对收入增量的比率。平均储蓄倾向是指任一收入水平上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率。

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变化的比率。

直接税:是对财产和收入征税,其特点是纳税人就是负税人,无法转嫁税收负担。

间接税:是对商品和劳务征税,其特点是纳税人并不是负税人,税收负担转嫁的方式包括向前转嫁和向后转嫁。

政府购买:是指政府在商品和劳务上的支出,它包括政府在教育、卫生、防务、警察和公共投资方面的支出及其他经常性支出,它是一种实质性支出,有着商品和劳务的实际交易,因而形成社会需求和购买力。

政府转移支付:是指政府在社会福利保险、贫困救济和补助等方面的支出,它是一种货币性支出,政府在付出这些货币时并无相应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发生,因而是一种不以取得本年生产出来的商品和劳务作为补偿的支出。

政府支出乘数:是指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 税收乘数:是指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动的比率。

转移支付乘数:是指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转移支付变动的比率。

通货紧缩缺口与通货膨胀缺口:通货紧缩缺口是指实际总支出低于充分就业收入所要求的总支出之间的缺口,它测度着达到充分就业均衡所需要增加的总支出量。通货膨胀缺口是指实际总支出超过充分就业收入所要求的总支出之间的缺口,它测度为实现充分就业均衡所需要降低的总支出量。

习题十三

8. 简释下列概念:

货币:是在商品和劳务的交换及其债务清偿中,作为交易媒介或支付工具被普遍接受的物品。

基础货币:指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总额(包括法定和超额的)加上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是存款扩张的基础。由于它会派生出货币,因此是一种活动力强大的货币,故又称高能货币或强力货币。

法定准备金:指按法定准备率提留的准备金,而法定准备率是中央银行规定的各商业银行和存款机构必须遵守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率。

超额储备:指超过法定准备金要求的准备金。

货币乘数:一单位基础货币(又称高能货币)通过活期存款的派生机制能带来若干倍货币供给,这若干倍即货币乘数。

名义与实际货币:名义货币供给是指不问货币的购买力而仅以面值计算的货币供给量,而实际货币供给是指按货币能买到的货物数量来衡量的货币供给,或者说是用货币购买力来衡量的货币供给,把名义的货币量折算成具有不变购买力的实际货币量,必须用价格指数加以调整。

债券的市场价格:指债券在市场上的成交价格,它与市场利息率具有反方向变化的关系,即:债券的市场价格越高,它意味着利息率越低;反之,债券的市场价格越低,它意味着利息率越高。

中央银行的贴现率: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放款利率,央行可通过变动贴现率来调节货币供给量。 公开市场业务:又称公开市场操作,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证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 均衡利率:指货币市场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时的利率,即货币市场达到均衡时的利率。 投资需求函数:又称投资边际效率函数,指投资需求与利率之间关系的曲线。

流动性陷阱:当利率极低,人们会认为这时利率不大可能再下降,或者说有价证券市场价格不大可能再上升而只会跌落,此时人们不管手中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有手中,这种情况即为流动性陷阱,又称凯恩斯陷阱。

金融市场:指为实现货币借贷、办理各种票据贴现和有价证券买卖的场所。

第7篇:护理礼仪概念解释

大部分医院都会针对护理人员开展护理礼仪培训、比赛等形式的活动,但是什么是护理礼仪,护理礼仪概念以及护理礼仪重要性等对很多护理人员来讲还是比较模糊。护理礼仪概念

护理礼仪是职业礼仪,是护理工作者在进行医疗护理工作和健康服务过程中,所遵循的行业标准。是护理素质、修养、行为、气质的综合反映,它既是护理工作者修养素质的外在表现,也是护理人员职业道德的具体表现。

那么究竟什么叫护理礼仪呢?概况的讲就是指护理人员在仪容、服饰、举止、言谈以及具体工作场所中所应具备的礼仪规范。

护理礼仪的重要性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健康需求以及对医疗质量要求的提高,礼仪已成为代表医院文化、促进医院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随着医疗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护理礼仪也逐渐作为技术服务的附加服务,越来越受到患者的关注。

而良好的护理礼仪不但能使护理人员在护理实践中充满自信心、自尊心、责任心,而且其优美的仪表、端正的态度、亲切的语言、优雅的举止,可以创造一个友善、亲切、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能使患者在心理上得以平衡和稳定,同时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将起到非医药所能及的效果。

医院对医护人员开展护理礼仪培养与训练工作的重要性及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护理礼仪提高护理质量

护理礼仪是强化护理行为效果的重要手段制度规范行为,礼仪通过行为体现。而护理质量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是护理技术,二是良好的护理礼仪。护理礼仪的塑造,是强化护理行为效果、促进护理质量提高的重要条件。

二、护理礼仪凸显其形象

护理工作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要想做好护理工作,就要在日常工作中注意保持得体的仪表,通过美好的形体语言、巧妙的职业用语以及优秀的专业技术认真进行各项护理工作,处处为患者着想,让患者相信你的技术和能力,同时也让自己获得安全感。

三、护理礼仪加深亲切的护患关系

护患关系是医护人员跟患者及其家属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关系。这种护患关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健康程度。一个热情、微笑、优雅、整洁的的护理人员,能使患者产生亲切感、安全感,从而使患者更早的康复。

四、护理礼仪能使患者踏实

在“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中,护理人员不仅要关心病人身体上的疾病,还要关注由身体疾病引发的各种心理反应,把心理护理作为促进病人康复的重要护理手段,护理礼仪在这个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

护理礼仪有哪些

护理礼仪从最基本的站,坐,立,行,到操作时的操作都要体现。总之,医护人员的一言一行都可以用护理礼仪来衡量。医护礼仪培训等相关课程注重职业礼仪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使学习者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体现医疗系统良好的职业风范与公众形象。

上一篇: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下一篇:社会保障调研实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