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心理学的父母

2024-06-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学心理学的父母

学心理学的父母 篇1

现代家庭中由于孩子少,宠惯、溺爱比比皆是,孩子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缺乏引导,不懂规矩,是谁的责任——是父母。《父母规》中说,“宠与溺,造安逸,安其生,丧其能。宠与哄,增自我,长任性,后患大。”父母对孩子的关爱虽不能少,但也应把握好度,只有宠爱而缺乏引导和教育,会事与愿违;同时宠溺长大的孩子受挫能力差,融入社会后往往被挫折和压力冲垮。有句话说“爱之不以道,适足以害之”,是说父母爱孩子的方式如果选择错了,那就等于是害了孩子。当今的父母对孩子是爱之极切,教之无度,爱子胜过自己的全部,还未出生就列划家产归属,不用付出就坐拥丰厚财富,以为这样做孩子会幸福,孰不知孩子的将来会输的惨不忍睹。英国伟大的哲学家休谟说:“正是劳动本身构成了你追求幸福的因素,任何不是靠辛勤努力而获得的感受,很快就会变得枯燥无聊,索然无味。”所以爱孩子就要给孩子更广阔的空间,放开孩子的双手,让他去开拓自己五彩斑斓的天地,因为孩子的智慧和潜能一旦被引爆将胜过原子弹的威力。由此可见,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发展有多么重要。

然而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在所难免,父母该做的就是成为孩子的好导师,引领孩子的心理和心智走向健康的方向。曲莫老师说:孩子天生就是本自具足,本自圆满的,带着满满的神性、佛性和能量的。家长如果有能力可以帮助孩子促进成长,如果不懂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遵守“父母戒”。家长的观念超越不了自我经历、经验的限制。每个时代都赋予每个时代的孩子使命和能量,只要家长不打压孩子,孩子做什么都会比家长强。’

正如书中说:一个好的家长,应把教育的重心由教育孩子转到教育自身上来。对于觉悟的家长来讲,教育孩子只是个借口,自我教育才是真的,当你把自己教育好了,孩子只是美好的你的反映,他自然会变好。’

所以从现在起,就让我们和《父母规》一同成长,认真学好并践行下去!

本文作者为《父母规》学堂第一期讲师班学员

学心理学的父母 篇2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分层整群随机抽取四川省泸州市泸州医学院高校的(以年级分层,以班为单位)大一至大五年级学生。共发放问卷1 200份,收集问卷1 200份,其中有效问卷1 144份,问卷有效率为95.3%。平均年龄为(20.7±1.6)岁,其中最大年龄为29岁,最小年龄为17岁。大一学生168名(14.7%),大二学生259名(22.6%),大三学生359名(31.4%),大四学生200名(17.5%),大五学生158名(13.8%);男生383名(33.8%),女生750名(66.2%),缺失性别11名;城镇学生374名(33.0%),农村学生761名(67.0%),缺失9名。

1.2 方法

查阅相关文献[3,4],咨询专家意见,进行问卷设计,预调查并修改调查表。于2014年10—12月期间由统一培训的调查人员对调查对象进行一人一卷封闭答题,由学生自己填写调查表,调查人员当场收回并详细检查。调查内容包括(1)一般人口学特征。(2)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中文版(s-EMBU-c)[3]:为自填问卷,父亲版和母亲版各21个条目且内容相同,包括拒绝、情感温暖和过度保护3个分维度,所有条目均有从不、偶尔、经常、总是4个选项。问卷采用4点评分,1表示“从不”,4表示“总是”,分值越高表明越趋向该维度。问卷Cronbachα系数在0.70~0.84之间,分半信度在0.73~0.84之间,10周后的重测信度在0.70~0.81之间。(3)大学生性心理健康问卷[4]:共31个条目,包括性认知和性态度2个维度,分别含有21个和10个条目,每项均按“完全同意”(5分)、“比较同意”(4分)、“不能确定”(3分)、“比较不同意”(2分)、“完全不同意”(1分)排列和评分,其中25项正向计分,6项反向计分。得分越高,说明性心理健康水平越低。问卷重测信度为0.78,Cronbachα系数为0.70,分半信度为0.74。

1.3 统计学分析

全部问卷在进行核准后,利用EpiData 3.2软件遵循双人录入的原则将数据输入计算机,然后用SPSS 19.0软件进行相关的统计分析。所用方法涉及t检验、秩和检验、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等,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父亲教养方式

在父亲教养方式中,拒绝维度总均分为(1.39±0.47)分,情感温暖维度总均分为(2.70±0.64)分,过度保护维度总均分为(1.92±0.46)分。在拒绝维度上,男生得分为(1.45±0.50)分,高于女生的(1.36±0.45)分(t=3.275,P<0.05),非独生子女和独生子女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39,P>0.05);在情感温暖维度上,女生得分为(2.75±0.65)分,高于男生的(2.61±0.61)分(t=3.454,P<0.05),非独生子女和独生子女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570,P>0.05);在过度保护维度上,男生和女生的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3.509,P>0.05),非独生子女得分为(1.93±0.44)分,高于独生子女的(1.91±0.48)分(t=-0.745,P<0.05)。

2.2 母亲教养方式

在母亲教养方式中,拒绝、情感温暖和过度保护3个维度的总均分分别为(1.46±0.52)(2.95±0.65)(2.09±0.50)分。在拒绝维度上,男生得分为(1.49±0.55)分,高于女生的(1.44±0.50)分(t=1.560,P<0.05);在情感温暖和过度保护2个维度上,女生和男生、独生和非独生子女间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2.3 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状况

性心理健康总均分为(2.28±0.37)分,其中性认知得分的平均分为(2.47±0.35)分,性态度为(1.89±0.58)分。在性认知维度上,男生和女生、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有无恋爱关系学生、不同年级学生之间的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性态度维度上,男生和女生、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之间的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有恋爱关系的得分高于无恋爱关系者(P<0.05),高年级的得分高于低年级(P<0.05)。见表1。

2.4 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的相关性

父亲教养方式中,拒绝和过度保护维度与性认知、性态度的得分均呈正相关,情感温暖维度与性认知、性态度均呈负相关(P值均<0.01);母亲教养方式中,拒绝和过度保护维度与性认知、性态度的得分均呈正相关,情感温暖维度与性认知、性态度均呈负相关(P值均<0.01),见表2。

注:P值均<0.01。

3 讨论

大学生性心理健康包括性认知和性态度2个部分,性认知是指对有关性的认知,即是否具备了有关性的知识以及这些知识是否准确和丰富;性态度是指对待性的开放性、愉悦度、责任感等多方面的组合体,性态度影响个体对性对象的注意、对性信息的加工以及对性信息做出的反应[5]。

本研究显示,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总均分为(2.28±0.37)分,高于温斌等[6]报道的广东省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的总均分[(2.14±0.34)分]。在性认知和性态度上,男生和女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可能是因为现代社会的思想开放以及信息化发展,女生和男生一样渴望性知识,均可以通过书刊、影视、网络等方式对其进行了解;独生与非独生子女的性心理水平也无差别,与国内其他研究一致[7],可能与父母对多胎子女一视同仁,没有偏爱或拒绝任何一个有关。在性态度上,高年级的学生比低年级学生具有更多的负向态度。有男/女朋友的学生在交往过程中往往能够正确处理两性关系,有研究显示,有过恋爱经历的90后大学生在对待婚前性行为的态度上表现的更加活泼,没有恋爱经历者则相对传统和保守[8]。

本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的性知识及性行为有关系,与国内的一些研究一致[9]。父母的拒绝和过度保护不利于子女性心理的健康发展,父母过度保护会使子女缺乏自主能力以及产生对父母的过度依赖,心理年龄严重滞后,使大学生本应该形成的一些性观念、性态度不能正常获得,从而制约了性控制力的形成,导致大学生较早发生性行为[10]。国内外研究表明,父母对子女的情感交流和支持是降低青少年性行为的重要保护因子[11,12]。因此,情感温暖能够正确引导子女性启蒙,对性有正确认知。母亲的情感温暖比父亲更利于子女性心理的健康发展,可能由于母亲能够与子女进行更多的交流沟通,从中引导他们对性的感观和认知。国内某些研究也表明,亲子间有关性的交流,尤其是与母亲关系的好坏对青少年婚前性行为发生具有突出的影响[13]。

综上所述,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的性心理有重要影响,拒绝和过度保护不利于子女性心理的健康发展,而情感温暖则有利于其子女性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建议通过家庭形式从小对子女进行性教育,由父母来正确引导他们对性的探知,使他们拥有正确的性认知和性态度。

摘要:目的 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性心理的影响,为进行积极有效的家庭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分层整群随机抽取泸州市某高校1 144名大学生进行“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中文版(s-EMBU-c)”和“大学生性心理健康问卷”调查。结果 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总均分为(2.28±0.37)分,其中性认知得分的总均分为(2.47±0.35)分,性态度为(1.89±0.58)分。男生性心理总均分(2.31±0.39)高于女生(2.27±0.36)(t=1.753,P<0.05)。父亲及母亲教养方式中,拒绝和过度保护维度与性认知、性态度的得分均呈正相关(P值均<0.01),情感温暖维度与性认知、性态度均呈负相关(P值均<0.01)。结论 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性心理健康存在一定关系。建议通过家庭形式从小对子女进行性教育,培养正确的性价值观。

好父母都是学出来的 篇3

好的家庭教育可以浓缩为6句话——

好父母都是学出来的

没有天生的成功父母,也没有不需要学习的父母,成功的父母亲都是不断学习提高的结果。

全国首届杰出母亲沈丽萍同志是个画家。她为了学画,不仅上了大学,而且还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修;不仅买了书籍,而且还参观了数不尽的画展,听了数不尽的学术报告。可是却从来没有意识到培养孩子也应该花时间,直到孩子因为空难导致身体严重残疾之后,她才开始真正学做母亲,并且由于自己的努力,最终帮助孩子战胜残疾,成为被挪威人民赞誉的“中国英雄”。

进入21世纪,信息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任何岗位都要求培训、考核,但似乎只有生养、教育孩子不需要培训,好像自动就会上岗而且永远不会下岗,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每一个人在做父母之前都要学习相关的知识,越早越好,越充分越好。

好孩子都是教出来的

我接触过数百位优秀的父母,他们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在教育孩子上费尽心思。有些人可能会说,有那么多的父母大字不识一个,不也教育出好孩子吗?其实,文盲并非不会教育,这些父母同样是教育孩子的高手。

《焦点访谈》节目曾介绍过世界中学生奥数金牌获得者安金鹏的事迹。他家里极穷,考取了重点中学,却没有钱上,父亲说让孩子去打工,人家上了大学还没有工作呢,更何况你能不能考上大学还不知道。但母亲坚决不同意,将家里唯一的一头驴卖了。孩子在中学里是唯一一位连素菜都吃不起的人,也是唯一一位连肥皂都用不起的人。照这样来说孩子全靠自己了吧?当面一问才知道,虽然这位母亲连小学都没有毕业,但她却让自己的孩子在小学之前就把四则运算做得滚瓜烂熟。仅此一点又有几个大学毕业的父母能够做到呢?

好习惯都是养出来的

很多父母将孩子的不好的习惯怪罪到学校身上,怪罪到教师身上,怪罪到孩子自己身上,唯独没有怪罪到自己身上。其实孩子身上的多数习惯——无论是好习惯还是不好的习惯都是我们父母有意无意地培养出来的。父母每时每刻都在教,以至于自己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教,这就是“潜教育”,比“显教育”威力大得多的本质教育。

优秀的孩子多是优质教育的结果,问题孩子多是问题家庭的产物。

好成绩都是帮出来的

关于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全社会都要有正确認识。应试教育是学校和家长都回避不了的问题,需要学校和家长共同适应。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并不矛盾,没有应试能力的素质教育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因此,帮助孩子适应应试教育也就成了我们父母的一份应尽的义务,而帮助孩子减负的最好办法是我们父母增负,就是我们父母能够成为孩子的导师。

好成绩当然是学校老师带出来的,但在应试教育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这些好成绩正越来越多地浸透着父母的汗水。

好沟通都是听出来的

对于进入初中、高中的孩子和家长来说,普遍存在一种困惑,冲突增多,这就更需要加强沟通。优秀的父母在这方面大都做得很好,他们良好的沟通来源于自觉地遵循了以下这三条原则:

第一个步骤是倾听,就是让孩子把话说出来,并且听懂孩子话里的真实意思。

第二个步骤是理解,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是不是有道理,结果往往是有道理的。

第三个步骤是建议,就是有道理孩子并不一定就能采取正确的行动,因此父母这里应该给予建议。

在这三个步骤中,倾听是父母们做得最差的。

好成就都是化出来的

智力不是最重要的,比智力重要的是意志,比意志重要的是胸怀,比胸怀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品德。

遗憾的是,现在对品德重视的人不是越来越多,而是越来越少了。而其实这些正是一个人成长中最重要的。我们在看人物传记时常常都会对传记者幼年时的不同凡响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原因就是这种成就动机对一个人的影响巨大。

父母教我学礼仪 篇4

闻其声,如见其人。

今天,电话对于人们来说就像空气和水,很难想象没有电话的生活该是个什么样子。电话是大多数人的主要通讯手段,因此你有很多机会感受他人不同的通话表现:粗鲁的,和气的,强硬的等等。当然电话另一端的人也同样会感受到你的表现。其实打电话时要想给人留下个好印象并不难。

1.接通电话

当你打电话时,一接通对方,就要马上有礼貌地说明你是谁。如果你说:“猜猜我是谁?”或”(“)喂,是我!(”)“对方不一定能记得你的声音,因此这样的开场白可能会使对方尴尬。当你给朋友打电话,碰巧是她父母接的,这时如果你能说:“你好,我是小明,小红在吗?”这样她父母肯定会对你有好感。打电话时对方看不到你的表情或是手势,因此清楚地说明你的意思就显得更(尤)为重要。

2.看看时间

打电话之前,先看看时间。确定一下这时打电话给朋友是不是合适,也许这时他们正在吃饭或者已经上床睡觉了。除非是紧急情况,绝大多数的人都不喜欢在吃饭时被打扰。夜深了,即使你肯定你的朋友还没睡,也不要打电话给他,因为这时他的家人可能已经睡了。

如果有人在你不方便的时候打电话来,比如说你正在吃饭的时候,你可以告诉对方现在说话不方便,你过一会儿再打回给他,也可以让他过一会儿再打来。当然不要对打电话来的朋友无礼,但也不能干扰家人用餐。除非是非常重要的电话,否则要避免在家人进餐时,你与别人在电话上聊个没完没了!

3.拨错号码

无论何时,拨错电话号码总会打扰对方。当你拨错了号码,请不要一声不吭就挂断电话。因为第一,你让不相干的人听电话,一声不吭就挂断了是很无礼的表现。第二,你应该弄清楚为什么拨错了电话,是按错键了呢,还是记错电话号码了?这时那个陌生的声音也许最能帮助你找到答案。你可以说:“对不起,我一定是拨错号了,你的号码是55581234吗?”记住挂断电话之前再次表示一下歉意,而且以后要注意避免类似的事情发生。

如果有人打电话来叫出租车去中山路接客人,不要说声“打错了”然后就挂断电话。如果你这样回答,过一两分钟那人可能又打电话过来。遇到这种情况,你最好问一句:“你拨的是什么号?”如果对方要打的号码是你的,你就可以告诉对方,他所拨打的号码是正确的,但这里并不提供出租车服务。这样对方就会重新核对电话号码,而不会再打电话给你了。

经常有人打错了电话,反倒问你是谁,你的号码是什么。这实在是很过分的,(可能也是很危险的讯号)这时你根本不用去理会他们。要记住,把你的姓名和电话号码给一个打电话来的陌生人绝对不是什么聪明之举!

4.电话习惯

每个家庭在接听电话时的习惯都有所不同。一些家庭习惯说:“这里是某府。”还有些家庭就简单地说声”你好!”在自己家里,就按照父母教你的做;在亲戚朋友家里,就按照他们的习惯做。另外,如果你在亲戚朋友家里想借用一下电话,你要尽可能地缩短谈话时间,然后最好(挂断电话后)再主动道谢。

打电话时,你这里的背景声音会传到对方的耳中,即使你不是在音响或电视机旁边,对方还是有可能听不清你在讲什么。甚至比音乐更轻的声响也能造成干扰,比如:有人在房间里交谈,碗碟发出的噼啪声,水龙头流水声等等。如果对方一边与你通话一边嘎咂嘎咂地嚼芹菜或是吃苹果,我想你肯定能听得出来,因为这时你很难听清楚对方在说什么。介绍餐桌礼仪时,我们曾讲过,嘴里咀嚼食物时说话是不礼貌的表现。如果接电话时刚好你嘴里有食物,那就快点嚼完咽下,说声抱歉后再与对方讲话。记住在你挂断电话之前嘴里不要再吃东西。

5.电话找人

如果你接到的电话是找你家人的,有礼貌的做法是先说声:“请等一下”(“麻烦你稍等一下)”,然后去把人找来听电话。如果你把听筒扔到桌上,然后还大喊大叫”(“)小鹏,是找你的”,这些刺耳的声音对方都能听到。你还要记住,即使你用正常的声调讲话,对方也能听到。因此不要随便就对来电话的人进行人身评论,比如,“姐姐,又是志平那个大傻瓜。”你这样不但使你的姐姐没面子,而且更容易伤害志平的感情。另外,你口无遮拦的行为只能让你自己显出几分愚蠢。

如果电话里要找的人不在家,一定要记得问问对方是否要留言,如果有留言,你就要马上拿笔记下来。比如说水电工打电话说明天不能来了,虽然你觉得自己能记得转告爸爸妈妈,可是说不定转眼你就将此事忘得一干二净。大多数的家庭,电话机旁都备有纸和笔。如果你真的找不到纸和笔,就要请来电话的人稍等一下,然后赶紧去找纸笔。在这种情形下,人们通常都愿意等待,因为他们总是希望自己的留言能够被准确地传达到。如果你写不准对方的姓名,这时你可用不着客气,一定要问问清楚。

6.电话留言

有时听留言机里的留言,留言是收到了,可你却被弄得糊里糊涂。你是不是有过这种经历?你被弄糊涂可能是因为听不清对方在说什么,还可能是因为对方这时只说了一句:“你好!是我,给我回话。”这时你可就开始猜谜了。这是谁呢?什么时候打的?为什么他打电话给我?如果是你在别人的留言机上留言,你该怎样做才能避免别人这样猜想呢?切记!一定要留下你的姓名和电话。当然你的好朋友肯定记得你的电话号码,可当他有急事外出了,他的家人有可能代为回复你。留言时还有个技巧,就是记得提一下时间和日期。有些人不是马上就把留言洗掉,如果留言中有时间和日期,他们就不会重复回你的电话了。

绝大多数的家庭只设一个留言机给家人使用。留言可能不小心被谁洗掉了;听过的留言可能仍留在留言机里,好几天也没人管。这些情况可能在你家里时有发生。因此家人最好能一起面对这个问题.共同商议出一个办法。比如,每天早晨出门时洗掉旧的留言;如果有谁不小心洗掉了别人的留言,记得要马上拿纸笔记录所洗掉的内容。

与家人共用一部电话,也同样要求你照顾到他人利益。我知道你有时很难做到这一点,特别是与人全神贯注地讨论事情,或是与好朋友说悄悄话时就更是什么都不顾了。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总是占着电话不放,他们怎么会没有怨言呢?

7.电话共享

如果父母要用电话,或是在等一个重要电话,你就(应该)离电话机远点儿,别在这个时候添乱。你也许会问如果家里没人用电话,我为什么不能与朋友在线上长谈呢?关于这个问题,你可能永远都得不到令你满意的回答。虽然有的家庭申请了电话“插拨服务”,这项服务功能在你与人通话时提醒你又有电话打进来。即便如此,做父母的还是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孩子整天在电话上浪费大好的时光。

如果你真的经常需要与朋友在电话上长谈,不妨向父母说明并征得同意,他们也许会告诉你每天哪个时段可以让你使用电话。尽管你已被”授权”在某个时段可以在电话上与朋友长谈,但你最好还要保证每次通电话都尽可能地长话短说,看到你是这样在意他们的感受,你的父母这时肯定会很开心。这样的处理方法会让每个人都满意。

每个家庭可能都有使用电话的规则。如果你打电话给朋友.而且觉得这次通电话时间可能会较长,最好先问问对方此时是否方便。这将会避免在别人家中因使用电话而可能产生的摩擦。

大多数人都认为电话内容属于个人隐私。如果你家的电话装有分机,你就要等到另外一个分机挂好后,再与朋友交谈。记住:要尊重他人隐私,不能故意去偷听别人的谈话。

8.紧急电话

如今,电话已经是我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了,如果有紧急事情发生,它就显得更为重要。打紧急救助电话,如110、119等,我们能获得最快捷的救助。无论是警察还是消防队或是急救中心,一接到电话,很快就会赶到出事现场。一旦需要拨打紧急救助电话,要尽量保持镇静。要说清楚你的姓名、地址以及发生了什么事。如果紧急救助电话的接线员没有让你挂断电话,你就不要挂断电话。如果是误拨了紧急救助电话,你也不能以为挂断电话就没事了。你一定要向紧急救助电话的接线员说明这是打错了,否则他们一定会追查到底。千万别以打紧急电话取乐。

9.热线电话

电话还有其他用途。翻开电话簿,你会发现有各种各样的服务热线。这些接听热线的服务人员不会问你的尊姓大名,他们只是耐心地听你讲,然后尽量给你提出一些有帮助的建议。

10.骚扰电话

有些人也会利用电话进行骚扰,甚至恐吓。如果你接到猥亵的电话,你可别让它口下坏了。打这类电话的人通常都是变态的,他们就是想听到你惊惶失措的声音。如果你接到这类电话,根本用不着惊慌,把它挂断就是了。但要记得将这事告诉爸爸妈妈,以便他们能够及时与有关部门共同解决这个麻烦。

11.电话托词

如果只有你自己在家,陌生人打来电话时,你不可以实话实说。请教一下爸爸妈妈,看看能不能找出最好的方法来应付这种情况。有时把托词编得太具体反倒不好,比如告诉对方妈妈正在洗澡。假如那人过一会再打来,你妈妈还是不能听电话,这时那人就可能会猜出来你没有说实话,因此最好把话说得含糊一些。通常可以这样说:“她正在忙着,现在不能接电话。”这种回答既真实又不确定你妈妈何时才能听电话。如果打电话来的人坚持要问你妈妈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忙完,你可以这样说:“我也不知道,但我会告诉她你来过电话了。”当然你也可以问问对方是否要留言。

12.搞笑电话

利用电话搞恶作剧或是开玩笑是不可取的行为。有时不但会惹恼对方,也会自讨没趣。请记住,打电话时一定要注意方法和礼貌,否则使用电话不但不能给我们带来方便和愉快,还可能给我们带来一大堆的麻烦。

13.移动电话

近年来手机越来越普及,在大、中城市的街上,差不多是人手一部。在公共场所你常常会听到:“喂,你能听到吗?”或大聊特聊自己私事的声音。这种做法会影响到周围的人,是不礼貌的行为。

当你身处公共场所时,如果要使用手机,你要尽量压低音量,尽量长话短说。看电影.听音乐会或是上课时,可将电话改为振动式来电提示。最好是暂时关机或者关闭音调,这样大家就都不会受到影响了。

父母对大学毕业祝福语 篇5

2、愿你像那小小的溪流,将那高高的山峰作为生命的起点,一路跳跃,一路奔腾,勇敢地、勇敢地奔向生活的大海。

3、要毕业了,不想道离别,因为不舍,不想说再见,因为不忍,不想写留言,因为难分,唯有送上祝福,愿你一切都好,心中默默祈祷,愿你前程似锦,常联系哟。

4、我的朋友们,我们要暂时分别了;珍重的话,我也不再说了。在这欲去未去的夜色里,努力铸造几颗小晨星;虽然没有多大光明,但也能使那早行的人高兴。

5、时间是最有情,也最无情的东西,每人拥有的都一样,非常公平。但拥有资源的人不一定成功,善用资源的人才会成功,请善待时间。

6、我们的友爱如花,越开就越芬芳;我们的友谊如光,越远就越辉煌;我们的友情如酒,越久会越醇厚!朝夕相处,让我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今日分手,让我们珍惜这美好的情意!

7、相聚的日子里,有着最“珍贵的情谊”,年轻的岁月中,有着最“真挚的相知”,这份缘值得我们永远珍惜。毕业了,祝福你,前程锦绣,如火如荼!

8、独自回眸,岁月逝去,校园尽头。怅分隔,问苍茫大地,怎能不哭。携来几人曾游,忆往昔快乐岁月稠。曾记否,在校园穿梭,笑声常留。毕业了,朋友愿你一生幸福,一路顺风。

9、明天,这是个美丽灿烂、辉映着五光十色的迷人的字眼。愿你的明天无限美丽、无限灿烂、无限迷人!

10、时光飞逝,转眼四年过去了,最后轮到我们迎来了毕业。四年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就算以后要分开,请你记住,只要你需要,我会一向陪在你身边。

11、离别的六月,像支伤愁的歌,在黄昏的柔情里,弥漫满校园。四载飞快,流远不复来。即将要分开,留言聚会皆苍白,道不出我半点心怀。一腔言语,两行泪,惟愿兄弟风雨中明白,你我同在!

12、书就像一束阳光,一扇风景,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生活情趣,而且,使生活变的更加丰富多彩,有声有色。

13、希望你们在大学里学会学习,学会感恩,学会生活,学会担当。

14、青春的脚印留在校园的小路上,笑语欢歌留在花坛的馨香中……母校的每一个角落,都珍藏着我们的友情,弥漫着我们的幻想。

15、本学期,小孩经历了一段较为叛逆的时间,期间,有些贪玩,造成作业没按时完成,致使成绩下滑及被动,到暑假结束时,这种情况已改变了许多,有了明显的.进步,希望继续保持进步。

16、老师很喜欢你,不仅是因为你的成绩好,更重要的是你有责任心,有上进心,有爱心。

17、毕业了,愿你释放青春的心灵,展开五彩的翅膀。友情,在风中酝酿,在未来美好的日子里更加茁壮。道一声珍重,送你最真诚的祝福。

18、离别,能使浅薄的感情削弱,却使深挚的感情更加深厚,正如风能吹灭烛光,却会把火扇得更旺。流水匆匆,岁月匆匆,唯有友情永存心中。朋友,再见!朋友,珍重!

19、宝贝,在你新年来临之际,爸爸为你准备了你最喜欢的礼物,把爸爸的爱全身心奉献给你,祝你在新的一岁中健康成长,快快乐乐!

20、最恨的是你,因为你是我学习上竞争的“敌人”;最爱的也是你,因为你是我成长中为鉴的友人。今日一别,犹如管仲之失鲍叔牙,茫茫天涯,叫我到何处去寻找我最爱的“挚友”。

21、没有茧,就体会不到破茧而出的快乐;没有险,就体会不到独占鳌头的豪迈;没有败,就磨不了越挫越强的肩膀。无论何时,都送你一句话:信自己,就!

22、听!前方是机遇在招手,请大步向前;看,前路是辉煌一片,莫惧前路艰难;毕业在即,请准备好积极地心态,去挑战未来,迎接明天!祝你一切顺利,拥抱成功!

23、虽然提前离开了我的兄弟姐妹,但与大家的情谊将伴我一生!

24、你是一个很可爱听话的小姑娘,性格独立,做事踏实,有较强的责任心,热爱生活,乐于助人,拾金不昧。学习上也比较主动,课堂效率较高,书写工整美观,能自己管理自己,爸爸感到十分欣慰!

25、从五湖四海来,到天南地北去。不管走到哪里,不管在什么岗位,让我们继续填好人生的履历表,交出事业的优秀答卷,为母校的旗帜增辉添彩。

26、我们分离了,但你的姿容依旧在我的心坎里保存,有如韶光留下的依稀幻影,愉悦着我惆怅的心灵。

27、昨日的相聚还在眼前,今日的分别迫在眉睫。深情的拥抱胜过言语万千,抛洒的泪水将深情厚谊上演。难忘的时光留在脑海,朋友的容颜记在心间。六月是毕业的季节,愿你前程似锦,拥有完美明天!

28、凝成水晶,在忙碌的日子里,它们是我们的资本,也是我们的慰藉。再见了,我亲爱的母校。我最后要走了,但你把花的形象留了下来,你把花的芬芳留了下来,你把我们共同浇灌的希望也留了下来。

29、轻轻地挥手,告别昨日的懵懂;静静地回眸,静看曾经的奋斗;时光此刻难停留,毕业之际各自走,唯愿你牵着拼搏的手,伴着祝福,成功走过人生每一个关口。

心理教案:怎样对待父母的批评 篇6

辅导目标

使学生学会用“理解接纳,直率表达、商量目标、明确行动”的方法来对待父母的批评,预防心理障碍,培养在别人批评面前正视现实,积极沟通,自我改变的态度。

辅导流程

辅导方法

1、辅导模式:“引导鼓励——探讨训练”的模式。教师引导鼓励学生积极活动,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指导学生进行训练。

2、活动形式:讨论交流,师生对话,角色扮演。

辅导课时

一般用2课时,也可视情况而定。

辅导准备

1、本辅导活动前要进行“表达困惑”,“理解关心”的心理沟通练习。

2、请几个学生准备以“父母简单粗暴地批评孩子,孩子不能正确对待批评”为内容的小品。

辅导活动过程

一、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小品表演、引起兴趣]

a、父亲因孩子贪玩成绩不好而打骂孩子,孩子则责怪父亲没有帮助自己复习。

b、孩子考试不及格,母亲一味责备孩子“这么笨”“没出息”,孩子默默忍受,哭泣。

[启发分析讨论]

(1)父母的批评方式好不好?——简单粗暴、一味责备并损害孩子自尊,不好。

(2)孩子对待批评的态度对不对?——采取了闹对立和消极忍受的态度,不对。

(3)对父母与孩子双方有什么不良后果?

——父母与孩子双方情绪不愉快,关系越来越对立,没有心理沟通,家庭缺乏和谐的气氛。

——孩子不能从父母那里得到有益帮助,故步自封,学习上仍没有进步。

——父母会更着急,对孩子更严厉地批评责备,反过来又使孩子更逆反,不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甚至会导致心理障碍。

[引入课题]

我们愿意这种对立的、消极的情况存在下去吗?——发生了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我们应该寻找并学会正确对待父母批评的态度和方法。

二、我也有过不愉快[回忆和体验]

1、在音乐声中指导学生回忆一次受父母批评的情景。

2、请2-3位学生宣泄烦恼:说说当时你的心情和感受,你当时的想法。(鼓励学生说出来)

3、启发探讨:

(1)你觉得父母理解你吗?父母批评有什么不妥呢?

——烦躁、讨厌、狠不得走开、心中怒火燃烧;伤心、失望;倒霉、没劲……

——他(她)不理解我、太主观、不讲道理、态度凶狠,要求高得不切实际……

(2)你是否赞成“理解万岁”?你自己能理解父母吗?你对待批评的态度有没有不妥呢?

三、体验父母的心情[“角色转换”练习]

1、角色转换示范:请2位学生示范一次批评的过程,努力用表情、口气、动作表现出来。

⑴ 学生A介绍自己一次被批评的情景。

⑵ 学生A扮演自己的父(母)模拟批评他的子女B.学生2扮演子女,努力表现被批评的反应。

⑶ 由A说说父(母)批评孩子的心情,并解释一下父(母)这样批评的原因是什么。

2、角色转换练习

⑴ 两人一组,轮流扮演自己的父(母)亲,请另一同学扮演你自己,模仿父(母)亲对扮演“你自己”的同学进行批评。教师了解练习中出现的问题。

⑵ 请2-3组学生在全班表演。教师用“同感”“质疑”等方法给予鼓励和引导:

A.爸爸发火是这个样子吗?

B.你觉得他对你什么不满意?

C.他为什么用这种态度批评你?

D.通过你扮演爸爸,现在你对爸爸的批评有了什么新的认识?你能原谅他批评你时的态度吗?

⑶ 教师引导归纳:

A.看来我们往往责怪父母不理解我们,其实我们也并没有理解父母。理解应该是双方互相理解。

B.父母批评我们时的态度虽然使我们不好受,但父母对我们批评目的是为了我们能学会做人、学习知识和身体健康,是为了我们的成长进步,这和我们自己的愿望是一致的。

C.我们用对立的、自我压抑的、回避的等消极态度来对待父母的批评,会使事情闹得更僵。

⑷ 深入探讨:

A.父母生活中有哪些烦恼呢?他们的心里常想些什么呢?——为我们的学习、成长、前途担心,想在我们身上实现他们年轻时没能实现的愿望;为工作下岗而烦恼;因生活琐事而烦躁……看来父母在生活中烦恼并不比我们少。做孩子的也应该理解父母的烦恼。

B.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烦恼,是努力改变父母,还是立足于改变自己呢?为什么?从年龄上看是他们容易改变还是我们容易改变呢?——可以设法改变父母,但是年轻人更具有可塑性,改变自己的态度,有利于我们的成长。

教师引导:为与父母进行沟通,积极的、正确方式应该怎么做呢?。

四、学会用积极的方式与父母沟通[探讨积极的方式]

1、请两位学生表演:在父母严厉批评孩子时,孩子努力用积极的方式对待批评。请其他学生评价。

2、提出练习积极发生的要求,两个同学一组进行练习。教师在学生练习时进行巡回指导,发现问题。要求如下:

(1)理解接纳父母:设身处地的说出父母的的心情(情绪)和想法(批评的事)。

常用句型:“我知道你……,是因为我……。”“你对我……,一定感到……。”“我……,使你……。”

(2)直率表达自己:直率地说出自己因这件事情而产生的心情,并说出对事情的看法或原因。

常用句型:“我因为……,现在我心里……。”“由于我……,我感到……。”

(3)商量努力目标:与父母共同商量,确定一个经过自己努力能够达到的、父母也希望的目标和要求。

常用句型:“我觉得,经过努力我能够做到……”“目前,我想先做到……可以吗?”

(4)明确行动要求:制定改变旧习惯的具体的行动标准,规定保证落实行动的自我(或他人)勉励和自我(或他人)监督措施。

常用句型:“从今天起,我的新的行动是……,而不再……,我用……的办法自我约束”“今后,我要……,做到了请爸爸妈妈表扬或奖励,我不再……,做不到请爸爸妈妈批评或惩罚。”

3、然后请部分同学扮演孩子与父母的角色来表演。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注意以下原则:

⑴ 对学生的表演不要求十全十美,要肯定和鼓励符合要求的地方。

⑵ 可结合学生的表演,按四个步骤的要求逐个进行分析和解释,使学生理解和掌握。

⑶ 对表演中不符合要求的地方,用“质疑”或请同学出注意的方法给予引导。

⑷ 学生表演完后,教师可视情况请观看的学生依照练习要求肯定表演中的长处。

4、小结: 肯定学生在练习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性。指出在练习中会有一些困难,掌握正确对待父母批评的方式需要一个过程。我们要相信我们坚持练习,并努力在生活实践中运用,我们就会在父母批评时产生积极的态度,而避免出现不必要的烦恼,使自己愉快地学习和生活。

五、结合实际探讨

⑴ 在练习中的四个步骤中,哪些容易做到,哪些比较难做到?——(其中“理解接纳”和“明确行动”比较难做到,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困难的原因,寻找对策。)

⑵ 请同学们提出自己在父母批评时感到困惑的、至今还难以对待的问题。

⑶ 教师启发引导该学生找到正确的方法;并适时地请学生出注意想办法。

六、交流体会和收获

请同学们谈谈今天的心理训练你最大的收获和体会是什么?——(学生发言)

板书:(也可根据学生的发言归纳)

a.父母也有自己的烦恼,理解接纳父母是积极对待父母批评的基础。

b.心理沟通须经常练习,并在今后的生活实际中有意识地去运用。

3、归纳小结:

通过今天的心理辅导活动,我们首先了解和体会到父母也有自己的烦恼,他们常常为我们做子女的成长和前途操心,因此我们应该也能够理解父母批评我们时的态度。我们通过“角色扮演”练习,初步学会了用“理解接纳”“直率表达”“商量目标”“明确行动”的方式来对待父母的批评。

学心理学的父母 篇7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生活节奏的迅猛加快、价值观的多元化, 竞争的日益激烈, 人际关系日趋复杂, 当今社会人们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心身健康面临严重威胁, 而高职生则更加承担着独有的心理压力。首先, 许多高职生认为, 由于自己上中学时学习不好, 觉得自己在别人眼中属于“二流”大学生, 心理上有自卑感, 再由于自身基础知识薄弱, 学习上吃力, 失落感强, 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严重;其次, 当前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同程度不高, 轻视职业教育的观念依然存在, 总认为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低层次, 这些问题都给高职生带来较大的心理冲击, 造成心理失衡, 导致各种心理问题甚至是出现心理障碍。深入开展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已成为高等教育研究中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已日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许多调查和研究已显示出高职生存在诸多心理健康问题, 但是已有研究缺乏对高职生上述因素的客观量化研究。本研究拟在探究高职生心理健康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互关系, 为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有效的理论依据, 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以促进高职生心理健康发展。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郑州航院信息统计职业学院学生为被试对象, 从中随机抽取学生148名, 其中男生34名, 女生114名。删除无效问卷15份, 获得有效问卷133份。

2. 研究工具

本研究主要采用测量法, 以下是所用测量工具。

(1) 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该量表共90题, 有10个因子, 分别为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

(2) 父母教养方式量表。该量表总共66个条目, 其中父亲教养方式包含FF1 (情感温暖、理解) 、FF2 (惩罚严厉) 、FF3 (过分干涉) 、FF4 (偏爱被试) 、FF5 (拒绝否认) 、FF6 (过度保护) 六个主因素, 共58个条目;母亲教养方式包含MF1 (情感温暖、理解) 、MF2 (过度干涉与保护) 、MF3 (拒绝否认) 、MF4 (惩罚严厉) 、MFS (偏爱被试) 五个主因素, 共57个条目。

3. 数据分析

采用SPSS11.5 for Window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注:*P<0.05说明呈显著负相关;**P<0.01说明有显著性差异;***P<0.001说明在此水平上相关。P表示显著性水平。

表1, 表2数据显示: (1) 心理健康各因子与父亲惩罚严厉、父亲过分干涉、父亲拒绝否认、父亲过度保护、母亲过分干涉过度保护、母亲拒绝否认、母亲惩罚严厉呈显著正相关。 (2) 心理健康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偏执、精神病性因子与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呈显著负相关;心理健康人际敏感、抑郁、焦虑、精神病性因子与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呈显著负相关。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父母教养方式对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有显著影响。若父母过度地干涉惩罚、拒绝否认、过度保护都会造成子女心理健康出现问题。如果父母对子女能表达情感关怀与沟通, 能与子女平等交流并能理解子女的行为与思想, 则会有利于子女的身心发展。

2.建议

(1) 调整家庭教养方式

首先, 父母要有好的态度理念, 父母的教养态度与方式直接影响子女的心理健康, 同时影响子女的行为。子女的一些良好行为习惯固然是父母教育的结果, 但他们心理问题、个性缺陷、不良行为习惯也是父母造成的。家长应采用积极的教养方式, 学会讲究民主, 学会理解子女, 对子女过于干涉、过于保护、过于偏爱都是不可取的, 要认识到只有理智的爱、促进子女成长的爱才是有价值的。

其次, 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要适度, 对子女期望过高或过低都不利其身心的健康成长, 家长要根据自己子女的能力特点提出要求, 多给予鼓励和关爱, 激发其内在动机, 为其设计合理的发展目标, 寄予他们最佳期望。

最后, 父母角色扮演要适当, 尤其是在对子女教育方面父母态度要一致。在教育子女问题上, 许多父母常常产生矛盾, 有的甚至当着子女的面进行争吵, 一方严格批评, 另一方百般袒护, 这样就会使子女模糊了是非界限, 依违两难而无所适从。因此, 在纠正子女的缺点错误时, 父母最好事先分析情况, 交换意见, 统一认识, 在教育过程中配合默契, 互相支持, 这样才能受到教育子女的预期效果。

(2) 完善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首先, 配备合格的专职辅导员, 组织开展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有经验的辅导员会采取各种方式使高职大学生体会到归属感, 在各方面给予具体指导, 使他们能尽快适应新环境。在教育管理过程中, 应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特色, 着重培养高职大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提供多种实验、实习机会, 鼓励学生自由展现个人特长, 增强自信心, 消除高职大学生常见的自卑心理, 提高自我评价能力。同时, 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心理健康教育社团, 针对普遍性问题开展心理专题讲座, 举办心理沙龙等活动, 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心理知识普及活动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

其次, 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要面向全体学生, 因此, 心理健康教育要采取发展模式, 以预防为主, 心理辅导为辅。学校应专门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进行学科渗透。相应开设一些与家庭教育有关的专题, 使学生及其家长都能增强心理健康意识, 学会科学的心理调节方法。

最后, 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制度。设立心理咨询中心, 配备相关的硬件设施, 建设专兼职心理咨询教师队伍, 开通心理咨询热线, 全方位地给有心理困扰的学生给予专业的心理咨询和辅导。

摘要: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实施, 心理健康教育日益被人们重视, 对高职生心理健康的研究也日趋紧迫。本研究以调查问卷方法对高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进行研究。研究结论显示心理健康水平与父母教养方式显著相关。

关键词:高职生,心理健康,父母教育方式

参考文献

[1]陈晓燕.昆明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原因调查分析「D」.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论文.

[2]肖建伟.大学生人格、宿舍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2005年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长期与父母隔离的孩子的心理健康 篇8

已经到了秋天,天气开始逐渐转凉。小凯坐在门槛上,望着爸爸妈妈所在城市的方向。他在想,今年秋收的季节,肯定又见不到久违的父母了。姥姥正在厨房准备着晚餐,在老屋的墙上挂着一张全家福,小凯想爸爸妈妈的时候,也只能从这张全家福上回忆一下父母的关爱。

小凯今年11岁了。过了年,他就要上初中了。虽说小学毕业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小凯依然希望爸爸妈妈能够和自己一起去参加学校的毕业典礼。尽管在这个山村之中,毕业典礼会很简单和寒酸,但只要有爸爸妈妈在身边,小凯就会感到十分幸福。可是,他从几个月大就跟着外婆一起生活。爸爸妈妈在北京上班,前两年又把高中毕业的小舅舅也接了过去。小凯只能从每年回两三次家的小舅舅口中得知一点父母的消息。

小凯是个懂事的好孩子。尽管爸爸妈妈不在身边,但小凯懂得主动去照顾年纪大的姥姥。平时他也不会惹事让家人担心,受到欺负,他一般都是自己偷偷哭,不敢反抗也不敢让人知道。邻居小虎比小凯还要大一岁,他的父母同样也是北漂族。小虎的爷爷身体不好,小虎就经常趁爷爷不备偷走床底下压着的零钱跑到游戏厅打游戏。还有好几次,小凯看到小虎在游戏厅门口被几个大孩子围在中间,似乎要打架的样子,若不是小凯及时通知了小虎的爷爷,还真的不知道会有什么危险的事情发生。

小凯写的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去年他还因为自己的毛笔字获得了书法比赛一等奖。要是有一天见到了爸爸妈妈,小凯想自己一定要给爸爸妈妈写满满一屋子漂亮的毛笔字,让他们在外面工作的时候一看到毛笔字就会想起自己。在小凯的日记本上,几乎每一篇日记都是以“爸爸妈妈”作为开头的。而每个周末,爸爸妈妈都会从远方打电话回来,电话中,他们告诉小凯要听外婆的话,只要等到过春节,大家就会见面了。小凯在笔记本的背面仔仔细细地算了一下,离过春节还有三个多月呢,也就是说,他还要等100天就能见到爸爸妈妈了,小凯每天都在数着日子……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这句曾经流行一时的歌词,恰是外出工作、寻找人生梦想的父母应该时时铭记在心的一句格言。在面对孩子的时候,父母应该多给孩子一些关注和爱,而不是对孩子学习的挑剔和对孩子精神世界的不闻不问。毕竟,我们肩上承担的不只是孩子的温饱,更是让一个孩子健康成长所需要的多方面的关爱。即便分身乏术,也要经常给孩子打电话或者写信,及时了解到他们的学习、生活以及心理上的迷惘和改变,避免孩子在成长中出现各种各样的危机。

很多在城市打工或者追求梦想的`父母,他们因为无力将孩子带在身边照顾,只能将孩子放在老家由老人帮忙照看,而老人本身又体弱多病,并且在知识含量上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这种隔代监护人往往“照顾孩子很吃力”。而孩子们在老人的照顾下,除了在生活上有一份基本保障之辫,至于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则成了一场空谈。因此,留守孩子中,最终因为厌学等原因而早早地离开了校园的现象十分普遍。

更有一些孩子被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两边轮流照顾,这更增加了孩子心里的不稳定感,孩子容易产生“自己是多余的人”的想法。这一切的源起,都是父母不在身边。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孩子在学习、生活和心理等多方面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全面发展更无法谈及。亲情的缺失,使孩子容易变得孤僻和抑郁,情况严重的会产生被遗弃的感觉。因此,在这些孩子中,心理问题是最值得关注的问题。

长期与父母相隔离的孩子,往往会呈现出两个极端心理:

其一,因为没有父母的保障,孩子容易变得胆小怯懦,因此在行为上就会缺乏足够的安全感,如案例中的小凯,为了不让家人操心,即使受了欺负也不敢反抗,也不敢告诉家人知道。因为没有人为他撑腰,给他足够的支持,有眼泪也只能背地里去流。

其二,也有部分孩子呈现出相反的情况。父母不在身边,再加上老人没有过多的精力去管教,孩子因为没有了约束失去了行为的准则。打架斗殴等是最平常的表现方式,更有可能结成小团伙,最终走上犯罪的道路。像案例中的“小虎”,就很有可能走向歧途。

造成父母与孩子长期分离的现状,不是某一个父母自身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存在的普遍现象。但如何能够让孩子尽可能地健康成长,这是和每一个在外工作无暇回家的父母息息相关的事情。

抚养和教育孩子,本是每一个父母的天职。对于有孩子的夫妇来说,一方面要给孩子们提供足够成长的物质条件和安全保障,以及不可或缺的教育条件;另一方面,还要给孩子们足够的亲情和温暖,从而使孩子们在情感上不缺失应有的心理归属和依赖感。

学心理学的父母 篇9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抽取武汉市汉口、汉阳、武昌3个区8所初级中学,其中包括2所重点中学、4所普通中学及2所混合中学(农民工子女、普通市民子女各占一部分),然后在每个学校随机抽取初一、初二、初三各3个班的学生,共得到3 598人作为研究对象。回收3 330份合格问卷,合格率为92.55%,其中男生1 813名,女生1 517名。

1.2 方法

1.2.1 预调查

随机选择武汉市1所普通初中初一学生进行预调查,测量工具为自编量表及《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量表》,初步估计此次调查的样本量及合格率,并以此培训调查员,为以后大规模的问卷调查质量控制打下基础。

1.2.2 现场调查

对选中的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采用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卷包括自编量表及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量表,自编量表包括青少年家庭一般情况及青少年家庭关系情况。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量表(MHT)由华东师范大学的周步成教授编制,适用于小学四年级至高中三年级的学生,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5]。全量表由8个内容量表构成,每个量表的原始分根据常模表换算为标准分,任何一个因子的标准分在8分以上或总分在65分以上者提示可能存在心理问题。

1.3 质量控制

调查员由研究者和其他研究生担任,统一培训,强调对受测者的资料保密以保证问卷结果的真实可信,当场回收问卷,并进行核查,要求受试者对缺项、漏项及不符合要求填写进行及时纠正。

1.4 统计方法

整理和核查数据,剔除不合格问卷,调查资料在Epi Info 6.04下采用双人双重录入,经逻辑检验无误后,应用SPSS 16.0软件进行描述统计及相关分析,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及t检验。

2 结果

2.1 心理健康状况

在被调查的3 330名学生中,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为797名,占23.93%。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总分阳性者分别有147,150,52,159,147,269,348,271,21人,检出率依次为4.41%,4.50%,1.56%,4.77%,4.41%,8.08%,10.45%,8.14%和0.63%。此次调查初中生的心理问题总阳性率为23.93%。

2.2 父母关系及亲子沟通情况

72.66%的初中生对父母关系感到非常满意或满意,6.29%的初中生对父母关系感到不满或非常不满;90%的初中生父母几乎没有或很少冲突,而10%的初中生父母经常或一直存在冲突;80.84%的初中生与父母沟通较多,而很少或几乎没有与父母沟通的初中生为19.16%;82.52%的初中生表示愿意与父母进行沟通,而另外的学生则不愿意。

2.3 父母关系及亲子交流情况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见表1。

3 讨论

研究发现,初中生MHT量表中任何一个因子得分超过8分或总分大于65分的初中生的阳性率为23.93%,高于国内刘钰等研究结果(约20%)[6]。提示初中生不良心理健康状况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其严重性不容忽视。

父母的主观心理健康状况与青少年的情绪、情感、亲子关系及心理健康有着比较密切的关系[7]。和谐的父母关系及正常而有效的亲子沟通会对父母的主观心理健康产生非常积极的作用。研究发现,具有和谐父母关系的学生与不和谐的父母关系的学生、良好亲子沟通的学生与不良亲子沟通的学生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的因子得分及总分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可见不和谐的父母关系、缺乏正常的亲子交流可能是青少年心理问题的重要危险因素,这与Rena等[8]对危险家庭的定义一致。据国外研究显示,家庭疗法对于青少年心理问题治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临床治疗方法[9]。同时应考虑青少年与家庭-学校-社会这个巨大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采用心理健康促进的综合措施,后者指在家庭、学校、社区中通过部门之间的协作,合理分配资源,开展促进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活动。研究表明,采用综合措施在预防儿童青少年抑郁症、自杀等心理疾病和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中有一定积极的作用[10,11]。由于儿童青少年身心发育重要阶段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因此学校被认为是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最佳场所;而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促进活动主要是以学校为中心,融入家庭、社区的力量,在一个整合的环境下,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

志谢 衷心感谢香港圆玄学院对本课题的全额资助,感谢汤伟奇,杜祖贻两位先生的大力帮助!

摘要:目的 探讨父母关系及亲子沟通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影响内容,为改善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抽取武汉市8所初级中学的3 598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量表(MHT量表)及自编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初中生心理问题的阳性率为23.93%,具有和谐父母关系的学生与不和谐父母关系的学生、良好亲子沟通的学生与不良亲子沟通的学生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的因子得分及MHT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阳性率较高,迫切需要心理援助和心理健康教育。不和谐的父母关系、缺乏正常的亲子交流可能是青少年心理问题的重要危险因素。

关键词:亲子关系,精神卫生,学生,对比研究

参考文献

[1]樊玉贤,王宝安,翟歆明,等.中学生心理卫生状况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四川精神卫生,2002,15(4):211-213.

[2]白利民.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现代预防医学,2005,32(9):1177-1178.

[3]KESSLER RC,AMMINGER GP,AGUILAR-GAXIOLA S,et al.Ageof onset of mental disorders:a review of recent literature.Curr OpinPsychiatry,2007,20(4):359-364.

[4]徐勇.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中国学校卫生,2006,27(6):551-552.

[5]郑胜圣,温廼,郑全全.中学生心理健康诊断问卷的构建及施测.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4(2):17-19.

[6]刘钰,张会平.团体心理辅导对研究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3):213-215.

[7]GIANNAKOPOULOS G,DIMITRAKAKI C,PEDELI X,et al.Adoles-cents'wellbeing and functioning:Relationships with parents'sub-jective general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Health Qual Life Outcom,2009,7:100.

[8]RENA L,REPETTI,SHELLEY E.Risky families:Family social en-vironments and the mental and physical health of offspring.PsycholBull,2002,128(2):330-336.

[9]ALLAN M,JOSEPHSON MD.Reinventing family therapy:Teachingfamily intervention as a newtreatment modality.Acad Psych,2008,32(5):405-413.

[10]IAN M,SHOCHET,MARK RD,et al.The efficacy of a universalschool-based program to prevent adolescent depression.J ClinicalChild Psychol,2001,30(3):303-315.

上一篇:形象作文600字下一篇:工会主席个人工作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