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心理学

2024-09-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作业心理学(推荐8篇)

作业心理学 篇1

《青少年心理学》

满分 100 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 4 4 分,共 0 20 分)

1.第二性征:进入青少年期,下丘脑的性中枢活动起来,分泌出促性腺激素释放素,促进脑垂体前部 的腺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于是性腺功能就活跃起来,分泌大量的性激素,促使性机能逐渐成熟,从而引起个体生理上的一系列明显的变化,性发育的外部表现,如男女在身材、体态、声音等方面具 有一定的特征,称为第二性征。

2.焦虑:是一种复杂的综合性的负性情绪,是当个体预期到一些可怕的、可能会造成危险或需要付出

努力的事物和情境将要来临,而又感到对此无法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预防和解决时,心理上产生的紧 张的期待情绪。

3.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和周围关系的一种意识。它是人的意识的最高形式,是人区别与

动物的本质特征之一。

4.性别角色:是指社会大众视为代表男性或女性的典型行为与态度,或符合大众愿望与理想的男性或

女性的典型行为与态度。

5.他律:是指儿童的道德判断只注意行为的客观效果,不关心主观动机,是受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 支配的。

二、判断改错(每题 6 6 分,共 0 30 分)

1.按照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青少年应该处于后习俗道德水平。答:对。

2.青少年的心理活动具有某种含蓄、内隐的特点指的是矛盾动荡性。答:错,改为:矛盾的闭锁性。

3.俗语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所以青少年的气质一旦形成就不会发生改变。

答:错,将“就不会发生改变”改为“不是绝对不变的,受环境、个人主观因素、年龄等因素和性格 等条件影响”。

4.性教育就是性知识教育。

答:错,将“就是知识教育”改为“不仅是知识教育,而且是人格教育”。5.青少年阶段性别角色发展的中心任务是获得性别角色同一性。答:错,将“性别角色同一性”改为“对性别角色的认同”。

三、简答题(每题 6 6 分,共 0 30 分)1.简述纵向研究的优缺点。

答:优点:对个体群体的发展提供更准确的数据,有助于了解心理变化的可能原因。缺点:时间 长、研究人员投入大,被试易缺失,工具稳定性不易保持。2.简述青少年注意发展的特点。

答:青少年的注意水平已经由童年期的无意注意占优势过渡到有意注意占优势,其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等心理品质,都已经形成了自身的特点:(1)注意的过程日趋稳定;(2)注意的广度日益增大;(3)注意的分配趋于协调;(4)注意的转移日渐灵活。3.青少年情绪活动有哪些特点?

答:(1)青少年情绪活动的矛盾性 ①暴怒性与温和性。②可变性与固执性。③丰富性与孤独性。(2)青少年情绪活动的迅速性。(3)青少年情绪活动的外显性。4.简答青少年对权威认知的特点。

答:权威是由于人们之间的社会权力不同和对有更大社会权力的人服从的要求所导致的一种社会 关系。美国心理学家达蒙用横向法及纵向法,来研究儿童对权威认知的发展情况,将儿童权威认知的 发展分为前后相继的六个水平或阶段。对成人权威的认识从绝对化向相对化和具体化过渡,这是青少 年权威认知的特点。

5.简述社会支持的来源有哪些种类。

答:(1)家庭支持系统:包括父母、兄弟姐妹、长辈等;(2)同伴支持系统:包括同学、朋友等;

(3)学校及社会支持系统:包括学校教师、心理辅导人员、学校及社会团体等。

四、论述题(每题 0 10 分,共 0 20 分)

1.根据青少年与父母关系发展变化的特点,谈一谈如果你是一位青少年孩子的母亲或父亲,你会如何

对待这些发展变化?

答:我会通过以下两点去对待这些发展变化:

(1)青少年与父母关系的发展变化表现在: 与父母在心理上的断乳:在情感上与父母不如以前亲 密了、在行为上开始反对父母对他们的干涉和控制、在思想上他们对父母的许多观点都有要重新审视,而审视的结果往往与父母的观点不一致,表现出在观念上与父母的隔离。

亲子冲突的出现:亲子冲突从青少年早期到晚期是一个减少的过程,很少有较为激烈的冲突,大 多集中在一些小事上。具体体现在:第一,社会生活和习俗;第二,责任感;第三,学校。青少年的 学校成绩、在学校的行为以及对学校的态度,都会引起父母注意;第四,家庭关系;第五,价值观和 道德。

(2)首先,应承认差异,相互沟通了解,正确看待对方。父母总是盼着孩子自己能够长大,青少 年表现出来的正是他长大的开始,作为家长对这种情况的出现要给予正确的反应,多加沟通,但又允 许他保留自己心中的一块绿洲,对于他们行为应以建议的方式提出,给他们自由发挥的空间,观念也 要不断更新,尽力去接受新生事物,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孩子。家庭中的两代人间矛盾,许多是 由于互不了解造成的。只有两代人互相意识到有差异,去了解这种差异,理解对方心态,才能减少偏 见误解,化解矛盾。其次,应尊重对方,理智地对待对方的态度和行为。青少年渴望参与到成人的行 列,要求独立,受到尊重。作为父母的应该重视他们的这些需要,不说不做损伤青少年孩子人格的话 和事,家庭中的一些事情要主动地同他们平等商量、交流,主动听听他们的想法和意见,给他发言的 机会,使他感到在家庭中有一定的地位和权利。父母越尊重青少年,青少年也就会以积极的态度回报 父母。第三,角色换位,积极寻求共同点。在双方意见冲突,应能主动移入他人观点,想象对方意见 的合理性。例如,有的青少年孩子从自己的学习状况考虑,估计考不上大学,而选择去职业学校。做 父母可能会生气、训斥他说:“没出息”。但若父母能做个心理换位和角色换位,想想如果自己若处于 孩子的位置也许会有和他同样的想法。这时,就会与青少年一起分析具体情况,帮助他选择自身发展 的道路。同时,父母与青少年也要相互交流。不同的意见中,如果有折中、融合的可能,那么,尽可 能求大同、存小异。

2.试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及其在教学实践中的作用。答:道德判断的发展依照由低到高的层次发展,其层次不能紊乱或倒置。(1)前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①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②相对于功利的道德定向阶段;(2)习俗水平③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④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3)后习俗水平

⑤社会契约得到的定向阶段⑥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 对教学的影响:

(1)道德认识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因此,道德认识的培养就应该根据各阶段道德判断发展的特征 加以实施,同时,每一阶段的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都应在本阶段完成,不能依靠后期的补救,因为后 期的补救往往困难的多。

作业心理学 篇2

一、激发兴趣, 注重实践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通过教师对作业的设计, 能让学生喜欢上作业, 能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去完成作业, 体验到探求真知和增长才干的乐趣。这样的作业肯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 语文作业的设计, 首先应该从学生兴趣出发, 针对学生的学习实践, 设计作业内容。

长期以来, 教师布置作业总是本着面面俱到、多多益善的原则, 认为学生做得越多、记得越牢。然而这样单一的书写已适应不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为了改变这一现状, 笔者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和特点, 将具有代表性、趣味性和富有生活气息、充满时代感的作业挑选出来, 从而设计出形式多样的作业, 争取使作业贴近生活、接近社会, 使学生在听说读写方面都得到扎实的训练。比如教学中, 笔者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认知水平, 设计了许多作业。有的是随堂练习, 有的是课前预习, 更多的是学习课文时的动手动脑等实践性很强的作业。如学习朱自清的《春》前, 笔者先让学生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中, 去感受那份浓浓的绿意;在学习寓言《塞翁失马》后, 笔者让学生举例说明好事变坏事或坏事变好事都是有条件的……这些作业比起常规作业要难得多, 可学生能以作业为乐, 并且按时完成。

二、重视需求, 注重差异性

新课改下语文作业的布置必须做到因材施教。教师要将学生视为具体的、有丰富个性的、不断发展的个体,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课程学习的特点,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 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思考、创新的机会。因此布置作业应做到因材施教, 采取按能力分组、分层的原则, 适度布置作业。

笔者在给学生布置作文时, 以不同的要求对待优差生, 即提高优生的作文“档次”, 降低差生的作文要求, 使同一题目的作文中, 差生“差”的作文往往比优生“好”的作文评分分数较高或同等分数。这样, 既激励了差生的作文兴趣, 使他们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 又提高了优等生的竞争意识。

三、联系现实, 注重人文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 语文的学习不能脱离现实, 离开生活。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营造一种与实际生活合拍的氛围, 让学生在交际情境中学习语言、运用语言。从言语交际角度设计教学环节, 使学生有用武之地, 能展示出自己多方面的语文能力。还可以向学生推荐阅读报刊, 并让他们收看一些新闻类、科普类以及人文思想性较强的广播电视节目。

四、结合教材, 注重开放性

教学应坚持以学生为本, 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 把学生置于一个动态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中, 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机会, 让学生学得生动、学得积极。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需求, 笔者通常设计三种开放性作业。1.想象性作业。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 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2.专题搜集性作业。专题搜集就是指围绕某一专题利用图书馆、阅览室、网络等渠道收集整理信息, 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 精心设计物化形式, 表达、传递信息。3.自主性作业。新课程理念强调:以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前提, 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因此教学中不仅要注重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 更要挖掘学生潜能, 实现由被动学习向自主学习的过渡。

重视学生心理, 优化设计作业, 提高作业效益, 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作, 关键要靠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必须赋予作业新的理念:从封闭走向开放, 从个体走向合作, 从单向走向互动, 从而充分调动学生作业的积极性、主动性, 在体验作业乐趣的同时, 实现师生共同发展。

巧用学生心理 提高作业质量 篇3

关键词:惜新;厌久;图快;求趣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2-048-01

经常听到我们的教师在慨叹:“现在学生的作业是越来越不像样了。”有的老师甚至说:“一批到那些作业,我就头疼,好痛苦啊!”究其原因就是我们因为老师认为学生的作业质量实在太差:字迹潦草,错误率高。于是苦口婆心地教育,但是学生的作业依旧那么糟糕,我们的老师面对学生的作业依旧只能在“痛苦”中继续。怎么办?一筹莫展。真的没有办法了吗?其实不然,我们的教师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去教育,所以尽管你不厌其烦地教育、想方设法地惩罚,但是学生的作业依然如故。假如你能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了解学生的一些作业心理后再有的放矢地布置作业、教育学生,我想学生的作业情况一定能大有改观。

一、利用“惜新”心理,保持作业整洁

当我们穿上一件新衣服时,总会特别珍惜,哪怕不小心溅到了小水滴,都会小心擦拭。要是稍有污损,心里肯定更不是个滋味。这是人人都有的“惜新”心理。大人况且如此,孩子们对“新”东西更加珍惜。做作业也是如此,每次新本子发下去后,学生们下笔时总会一笔一画、认认真真。所以第一次作业的质量总是很高的。作为老师,关键是要想方设法把这种心理状态保持下来,让孩子培养良好的作业习惯。怎么做呢?我们可以在新学期开始时对孩子们说:“同学们,你们看,这样崭新的作业本,你们舍得弄脏吗?”刚开学,学生还处于新学期的兴奋之中,加之还没有繁重的作业压力,因此此时,大多数学生一定会异口同声回答“不舍得”,即使是比较内敛的高年级学生,也一定会摇摇头。于是第一次作业就在学生“惜新”的愉悦心理中顺利完成。第二天,老师拿着学生的作业本说:“昨天,同学们交来的作业都像新衣服一样,既干净又漂亮。让我们比一比,看谁的漂亮衣服“新”得最久?学生都有一种好学和好胜心理,没有一个学生愿意做最差的。过几天,教师又可以运用榜样的力量,挑选几本特别优秀的作业进行展示,并且时不时进行表扬激励几句。只要教师巧妙运用学生“惜新”心理,合理把握表扬激励时机,时时做个有心人,那么,到整本作业本做完时,相信绝大多数学生的作业本仍然是整洁的,作业也一定是工整的。

二、掌握“厌久”心理,缩短作业时间

当我们连续几个小时趴在办公桌上批学生的作业时,你的感觉是怎样的呢?我想绝大多数老师开始的时候是一丝不苟地批、改,到最后肯定会有所马虎,批错的概率也会大大提高。我们成人都有“厌久”心理,学生还未成人,他们的坚持性更差,如果老师布置一大堆作业,他们一看到准会愁眉不展。但是没办法,只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抱着情绪做出来的作业,其质量我们是可想而之的。因此有经验的老师布置作业,绝对不图多而图精。即使根据实际情况,必须多做一点作业的话,也尽量采取化整为零的方法。如要求学生做半个小时的书面作业,不妨先布置一刻钟的作业,到时间后讲个与学习内容有关的故事,或者做个智力游戏,调节一下大脑,放松一下情绪,然后接着做剩下一刻钟的作业。这样,作业总量并没有减少,但学生的情绪和作业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

三、抓住“图快”心理,巧设作业时机

我们很多时候都会发现,课外布置的作业学生完成得特别快,而质量却特别差。究其动机,我们不难发现,学生三下两下就把作业完成,除非就是想多腾出些玩的时间来。这种“图快”心理是每个处于爱玩年龄的学生的天性。为此,我们必须合理安排作业的时机。同样安排一刻钟的作业,安排在课中或课尾还是课余,学生的心理状态是不一样的。在课中,学生没有玩的欲望,一般都比较认真;在课尾,临近下课,心里一直在等着下课铃声,手上也就马虎了;在课余,要从“玩”中抽出时间做作业,心理上很是不快,也就无可奈何地应付了事了。因此,重要的作业尽量不要放在课外,也尽量少放在课尾,应该尽量安排在课中。课尾可安排一些探索性的、讨论性的作业,这样,铃声一响马上可以下课;课余可安排一些辅助性的、趣味性的作业,这样可以让学生凭着自己的爱好较好地完成。

四、利用“求趣”心理,布置多样性作业

每个人都喜欢做富有趣味性的事情,学生做作业也是如此。有的老师布置作业十分单一,不是抄写就是默背,学生面对这样的机械作业,真是叫苦不迭,完成的态度自然不会端正,效果更加不会理想。其实作业形式多得很:猜谜语、做游戏、智力比赛等非书面作业,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当然笔头作业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我们完全可以改变作业的形式来提高学生做作业的兴趣。每个老师假如能利用学生的“求趣“心理,积极开动脑筋,把作业布置得丰富多彩,那么学生的作业质量一定会大大提高。

我们不难发现,“惜新”“厌久”“图快”“求趣”是当今小学生变现出来的很明显的作业心理,我们的老师一定要认识学生的这种心理状况,巧妙抓住这种作业心理,合理地进行作业布置。那么,学生的作业质量一定会让你刮目相看的,我们教师面对学生作业的“痛苦“也就会消失殆尽。

心理学平时作业 篇4

学院:政法学院 班级:思政101 姓名:焦玉鼎 学号:2010213000

学习心理学心得体会

新学期开设了好多课程,很早就听说师范类的都得开设心理学这门科目,果然如期而至的在二年级第二学期我们见面了。由于家里有点事,开学的时候请了三天假,第一节心理学的课没能赶上听,在回学校的火车上就通过QQ聊天向同学打听了心理学老师讲的如何,他们都说的今年的几门课的老师讲的都很精彩,于是我怀着期待的心情等待第二节心理学的课。果然讲的很精彩,老师一说话就能通过口音听出来是河东人,突然间有点更贴近了。我觉得心理学老师讲课的内容覆盖面很广,将那些枯燥的理论知识通过她自己的经历来案例化。

可以说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催眠术吧,催眠术是运用暗示等手段让受术者进入催眠状态能够产生神奇效应的一种法术。自打老师讲过催眠术的案例之后,我就特别对其感兴趣,特意到图书馆找到相关的书籍,看了整整三个晚自习,初步了解到实施催眠术所要具备的条件。催眠术实施催眠的环境设置:最好选择安静、舒适、温馨的环境,有利于放松心情的环境,使人能自然而然地感到轻松、舒适和安全。受术者和施术者不能是熟悉的人,这样不利于在心理上接受或者配合,被催眠者如果受暗示性较强,对催眠术持信任态度,催眠即可进行。当然想要真正的掌握就得有专业人士进行专业的培训。通过老师的讲解及案例分析,关于自闭症我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如何和自闭症的人来相处,以及相关的治疗措施。自闭症患者表现为不愿交流,喜怒哀乐爱恨还是有的,但他(她)不会说出来,表情上不会表现出来的,心里不希望别人知道,常常会一个人在自己的房间里,或者大家在一起的时候会选择一个人待着,不喜欢开口说话,容易受外界刺激,缺乏安全感,对周围环境改变很敏感,逆反心理特别强,有迷茫的眼神。

之所以说上心理学课就等于在百科大全,是因为老师讲课所涉及到的面特别广。而往往这些都是从课本上学不来的,且大部分是老师自己已经经历过的。在关于孩子的教育,生孩子,大学生心理问题,恋爱观以及如何看待考研的失败等问题上,我们有了客观的价值观。

心理学是成长为一名合格教师必修的一门重要课程,也是了解学生发展规律与特点,并顺应学生发展需要,设计教学、组织教学、管理教学、评价教学的前提。在具体一些就是当我们走上工作岗位,也就是说成为一名教师时,该如何设计教学,如何及时有效地发现班里同学存在的心理问题并且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心理学新进展作业 篇5

陈红梅

摘要: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对传统智力理论提出了挑战,它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础。本文从多元智力理论的提出、多元智力理论的提出理论依据以及多元智力理论的评价几方面进行了阐述并探讨了多元智力理论的基本内涵在学生评价功能、评价指标、评价方法等方面对我们转变学生评价机制的启示。

关键词:多元智力理论;理论依据;评价;教育

从1904年斯皮尔曼提出最早的智力理论以来,智力理论一直是心理学研究领域最有意义也最活跃的课题之一。心理学家提出了形形色色的智力理论,其中,加德纳于1983年提出来的多元智力理论自1990年传入我国,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日益受到重视。

1、多元智力理论提出

霍华德·加德纳教授基于对传统智力测验及其内容的质疑、对脑损伤病人的状况进行分析、对白痴学者和各领域内精英学者的思考于1983年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他认为人至少有七种智力,言语—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知—自省智力和交往—交流智力。除此之外,加德纳认为可能还存在其它的智力,如灵感、直觉、幽默感、创造力、烹调能力、嗅觉,以及综合其它智力的能力等。

言语—语言智力。这种智力主要是指听、说、读、写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能够顺利而高效地利用语言描述事件、表达思想并与人交流的能力。这种智力在记者、编辑、作家、演讲家和政治领袖等人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音乐—节奏智力。这种智力主要是指感受、辨别、记忆、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表现为个人对音乐包括节奏、音调、音色和旋律的敏感以及通过作曲、演奏和歌唱等表达音乐的能力。这种智力在作曲家、指挥家、歌唱家、演奏家、乐器制造者和乐器调音师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逻辑—数理智力。这种智力主要是指运算和推理的能力,表现为对事物间各种关系如类比、对比、因果和逻辑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数理运算和逻辑推理等进行思维的能力。这种智力在侦探、律师、工程师、科学家和数学家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视觉—空间智力。这种智力主要是指感受、辨别、记忆、改变物体的空间关系并藉此表

达思想和情感的能力,表现为对线条、形状、结构、色彩和空间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平面图形和立体造型将它们表现出来的能力。这种智力在画家、雕刻家、建筑师、航海家、博物学家和军事战略家的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身体—动觉智力。这种智力主要是指运用四肢和躯干的能力,表现为能够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对事件能够做出恰当的身体反应以及善于利用身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能力。这种智力在运动员、舞蹈家、外科医生、赛车手和发明家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自知—自省智力。这种智力主要是指认识、洞察和反省自身的能力,表现为能够正确地意识和评价自身的情绪、动机、欲望、个性、意志,并在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形成自尊、自律和自制的能力。这种智力在哲学家、小说家、律师等人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交往—交流智力。这种智力主要是指与人相处和交往的能力,表现为觉察、体验他人情绪、情感和意图并据此作出适宜反应的能力。这种智力在教师、律师、推销员、公关人员、谈话节目主持人、管理者和政治家等人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多元智力理论的本质是:承认智力是由同样重要的多种能力而不是由一两种核心能力构成的,承认各种智力是多维度地、相对独立地表现出来的而不是以整合的方式表现出来的。人的智力是多元的,智力的组合方式也是多元的,因而每个人的智力结构都是独特的,每个人都有一定的能力倾向。多元智力超越传统智力的界限,强调智力是人的一种功能外显形式,是多元发展的,并只能以人的活动予以确认。个体拥有自己独特的智力领域和优势智力,人人都可以通过教育活动开发自己的智力。

2、多元智力理论提出的理论依据

为了使自己的理论具有充分的说服力,加德纳收集了各方面的依据。

神经解剖学和神经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人的大脑皮层的不同区域分管不同的工作。如果大脑皮层的某一特定区域受到伤害,某种特定的智力就会消失,但这不会影响其它的各种智力。也就是说,某种特定的智力消失了,其它各种智力还能继续正常发挥其各种功能。例如,大脑皮层的左前叶有个布洛卡区,它主管人的语言能力。如果布洛卡区受到伤害的话,人就会发生说话、阅读和书写等障碍,或者说这些语言能力就会丧失,但他的数理能力和运动能力等仍会有正常的表现。再如,如果一个人的右脑额叶的某些部位受到破坏,那么就可能影响他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自我反省的能力(自我认知的能力等)。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个体身上确实存在着由特定大脑皮层主管的、相对独立的多种智力。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也在对特殊儿童的研究成果中找到了一些理论依据。一般来说,“神童”是在某一或某几个智力领域中有突出表现的个体。然而,世界上也存在一定数量的“白痴奇才”,他们在某一方面有突出的表现,但在其它很多方面则根本低能或无能。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结果表明,每一个人的每一种智力都有其独特的发展过程,而且他们发生的曲线是不一样的。换句话说,就是发展规律是不一样的。人的音乐智力可能发展得很早,像莫扎特那样的著名音乐大师四岁就开始作曲,并很快达到很高的水平。但是,身体-动觉能力就不一样了。人们不能指望一个四岁的儿童成为运动健将或成为一个表演家,也很难期望著名的运动健将或表演家在他们的晚年仍处于很高的水平。对各种能力发生、发展规律的研究可以使我们清楚地看到,每一个个体各种智力之间存在着不平衡的发展现象。研究表明,多元智力中每一种智力都有自己独立的发生、发展历程,发生的年龄是不一样的,发展的“平原时期”和“高峰时期”也不同。

实验心理学研究者发现,对人的某种专门认知技能(如语言能力中的阅读能力)进行训练后,这种技能就能得到明显的提高,而对其它技能如逻辑——数理智力中的计算能力的提高并没有明显的帮助。研究表明,人的七种智力之间的相关性是很低的,不仅在一般情境下某种智力的优势和特点难以相互迁移到另一种智力之中,而且即使是在不断的教育训练之后,某种智力的优势和特点仍然难以有效地迁移到另一种智力之中。不同智力各有特点,不同智力之间的优势和特点难以相互迁移,这就从另外一个角度进一步说明了加德纳的多元智力中的每一种智力是相互独立的观点。

3、对多元智力理论的评价

在智力构建上,加德纳拓宽了智力的外延。传统智力理论过于狭隘,只包括加德纳理论中的前三项,以传统智力理论为基础的智力测验不能有效地预测学生的未来。加德纳提出的智力概念,跳出常规思维模式,拓宽了智力的外延,强调智力的情境性、文化性和创造性,并把人际交往智力和自我认识智力等纳入了智力的范畴。这是对传统智力观的突破,给人们指明一种新的看问题的方向,为人们理解智力的本质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前景。在研究方法上,加德纳另辟蹊径。他采用一种他自称为“主观因素分析”的方法,确证了彼此相互独立、以多元方式存在的多种智力。加德纳的研究方法,为人们开辟了一条研究智力理论的新途径。这一理论日益受到教育学界的推崇,也日益被心理学界所接受。

不可否认,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仍有许多缺憾,他只是扩充了智力的内涵,却未涉及各种智力元素间的相互作用及个体是如何调节这些智力元素的;他依然只是对智力结构进行

静态的描述;他虽然为每种智力元素设计了若干种方法加以训练和培养,但是缺乏对这些方法效果的研究支持;而且多元智力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又逐渐偏向了认知能力而忽略了其他维度。

4、多元智力理论应用于教育

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我们就应该摈弃以标准的智力测验和学生学科成绩考核为重点的评价观,树立多种多样的评价现。我们的教育评价应该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在多种不同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景下进行,切实考察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出初步的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的能力;我们的教师应该从多方面观察、评价和分析学生的优点和弱点并把这种由此得来的资料作为服务于学生的出发点,以此为依据选择和设计适宜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评价成为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手段。

4.1评价指标的拓宽

以往我们对学生的评价是在单一的社会背景下进行的。机器大生产对社会成员提出的要求是熟练地掌握各种机械制造、加工方面的技能,从而使应试教育即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成为评价和选拔学生的标准。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出现多样化的趋势,人的全面发展与自由发展成为当代文化的主流。为此,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就不能固守在考查语言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发展的测验成绩。学习的暂时落后并不代表他其他方面都居于人后。我们教育的宗旨就是促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挖掘,这一点已在第三届东方国际校长峰会上有所体现:“没有‘后进生’,只有有差异的学生。”“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只是表现形式不同;每一个孩子都有其不同的智能强项,而对每个智能强项充分培养和发展都能导向成功。”

4.2评价内容应该多元化

这一点主要包括两层含义:其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多方面的,不仅包括传统的语言和数理逻辑智力的发展,还包括诸如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以及人际交往智力等其他多个智力领域的发展,我们应该避免仅仅评价某些智力领域特别是传统智力测验偏爱的学术课程领域,重视对学生个体多方面的发展作出评价。其二,学生具有多元的认知风格和学习策略,不仅表现为学生群体之间具有多元的认知风格和学习策略,还表现为同一学生个体在不同的发展领域具有多元的认知风格和学习策略。因而,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我们应该特别注意评价他们在解决问题和创造产品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多样化的认知风格和学习策略,并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风格的形成和个性的充分展示。

4.3评价方法应该多元化

我们可以采用多种多样更具人文关怀色彩的评价手段,如通过档案袋评价、轶事报告、学生发展核查表等多种评价方法评价学生的发展情况。这样,我们就可以从不同的视角评价学生的发展,我们的评价就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发展。这种多元化评价提倡灵活多样的具有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用质性评价统整量化评价,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不仅采用了学生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行为观察和开放性考试等新型的评价方式,而且把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了起来。评价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此达到对学生的持续发展和提高进行有效的指导的目的。

多元智力理论作为一种智力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只是一个理论构想和框架,需要进一步证明和补充,在其基础上建立的学生评价机制也需要不断完善。但是,多元智力观点本身却有其理论价值,相信在中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多元智力理论的合理方面能够为我们转变教育观念、构建顺应时代精神的学生评价模式提供更多、更有益的借鉴。参考文献:

[1](美)加德纳著;霍力岩等译.智力的重构:21世纪的多元智力[M].北京:中国轻工业

出版社,2004.5

[2] 夏惠贤著.多元智力理论与个性化教学[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10

幼儿大专自考《心理学》平时作业 篇6

(一)姓名:学号:得分:教师签名:

一、简答:

1、简述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答:教育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验法、个案研究法、教育经验总结法以及文件分析法等。这些研究方法又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为量的研究方法,一类为质的研究方法。

2、学生社会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社会性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发展起来,与社会存在相适应的一份特征和典型的行为方式的总和。社会性发展主要包括社会性认知发展和社会性交往发展两方面。⑴学生社会性认知的发展。①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集中体现在自我批评、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三个方面。②学生对社会关系的认知主要包括对他人、对权威和对友谊的认知。⑵学生社会性交往的发展。学生的社会性交往主要包括学生与父母、老师及同伴的交往。

3、遗传决定论关于心理发展的理论核心是什么?

答:这种理论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是由先天的、不变的遗传所决定的。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就是这些先天遗传素质的自我发展和自我表露过程,与外界影响及教育无关;外界影响和教育即使对儿童心理发展起作用,至多只能促进或延缓遗传素质的自我发展和自我表露,不能改变它的本质。

4、斯金钠如何用强化理论解释儿童的发展,他如何将强化理论应用到教学中?

答:斯金钠认为,人的任何习得行为都与及时强化有关。因此,可以通过强化来塑造儿童的行为。强化可分为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对于这种不良行为的矫正,既要运用积极强化,也要运用消极强化。斯金钠育婴箱设计思想是,通过创造良好的环境养育出身心健康的儿童来。他提出的消停原理在儿童攻击性行为和自伤行为的矫正和控制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他将操作性反射原理用于学校的学习,设计了教学机器,将学习的内容编成“程序”安装在机器上。

5、学优生与学差生、创造型与非创造型学生在人格方面有哪些差异?

答:⑴学优生和学差生的人格差异。所谓学优生是指具有正常的听、说、读、写、推理、数学能力以及正常的自我调节、社会知觉和交往能力的学生。学差生则在这些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困难的学生。第一,动机差异。学优生的成就动机显著高于学差生的;第二,主体性差异。学优生具有自觉性、坚持性、自信心、责任感、主动性和独立性;第三,人格适应差异。学优生通常表现出高度的自我整合性、高独立性、更成熟等特征,很少有人格适应问题,而学差生常出现人格适应不良问题。⑵创造型与非创造型学生的人格差异。具有创造性的学生一般具有如下人格特征:低乐群性、高独立性和高自律性。

6、简要分析学习的内涵。

答:学习是人与动物在生活过程中获得个体行为经验,并由经验引起行为或思维的较持久变化的过程。包含内容有⑴学习是凭经验产生的行为或思维的变化。⑵学习既有行为的变化,也有思维的变化。⑶学习过程可以是有意的,也可以是无意的。⑷学习是指那些比较持久、恒定的行为与思维的变化。⑸学习的结果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7、简述学生学习的特点。

答:⑴以系统学习人类的间接知识经验为主。学生的学习主要以书本中的间接经验为主。⑵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体现在学习计划、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手段,教师检查

和督促、教会学生学会思维和学会学习上。⑶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学生的学习不仅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还要通过学习发展能力、学会学习,促进个性的全面发展。

8、简述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答:认知主义认为,学习就是面对当前的问题情境,在内心经过积极组织,从而形成和发展认知结构的过程,强调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系是以意识为中介的,强调认知过程的重要性。他们不再认为学习的过程只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简单联结,在刺激与反应之间还有一个中介因素在起作用,这就是认知因素,而且人类的行为并不简单地等同于动物的行为,二者间有质的差别。

二、案例分析

某小学三年级某班李老师发现班上有几个学生,作业潦草脏乱,为了帮助这些学生,李老师专门雕了2枚奖章和一些好孩子的小卡通奖品,每当这几个同学一次作业做得好,她就在练习本上加盖一个小红花印章,连续得到3次小红花,就加一个“一级棒”的大印章,连续两次奖励一个好孩子的小小卡通奖画,连续3次就把学生的作业放在光荣榜上。。请结合所学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对李老师的做法进行分析:

答:李老师的这种做法可以用斯金纳的儿童行为强化控制理论来解释。他认为,人的行为大部分是操作性的,任何习得行为,都与及时强化有关。可以通过强化来塑造儿童的行为。斯金纳提出外界的强化作用是塑造儿童行为的基础。只要了解强化效应,操纵好强化技术,及时有效地施加强化,就能控制行为反应,并随意塑造出一种教育者所期望的儿童行为。李老师在教学中正是运用了强化控制理论,作业潦草是儿童不良行为,对于一次作业工整就加盖一个小红花,连续3次小红花,就加盖一个“一级棒”的大印章,连续2次“一级棒”就奖励小卡通画并上光荣榜,这是一种积极强化的方式,所谓积极强化是由于某一刺激的加入增进了某一操作反应发生概率的作用,这种作用是经常的。李老师的这种连续的强化刺激,矫正原有的作业潦草的习惯,不断地向好的方向发展。

三、论述

1、试论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答: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人在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教育既包括学校教育,也包括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通常所说的教育心理学主要是研究学生及教师在学校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学校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的规律主要是指学生如何学习和教师如何教学的基本心理学规律。传统的教育心理学主要是以学生的学习心里为中心展开的,着重探讨学生学习过程的心理规律和影响学生学习的各种因素。学生的学习既受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动机、学习策略等学习者自身内部心理因素的制约。教育心理学要研究的是这些因素对学习产生影响的心理机制和规律。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育情境中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基本心理学规律。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教学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

2、联系教学实际,试论述如何根据学生的认知方式差异进行教学。

答:认知方式也称认知风格,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所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它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个体之间存在和大的差异。包括有:(1)场依存型和场独立型。第一种,场依存型的学生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常以外部的线索为依据,他们的态度和自我认知易受周围环境或背景的影响,这类学生适合于那些强调“社会敏感性”的教学方法,如善于听老师讲解,喜欢与别人讨论等。第二种,场独立型的学生对客观事物的独立判断。他们不适合于那些“社会敏感性”的教学方法,更喜欢自己独立思考,独立学习。(2)冲动型和沉思型。A冲动型的学生在解决认知任务时,总是急于给出问题的答案,不习惯对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进行全面思考,有时问题还未搞清楚就开始解答。B沉思型学生在解决认知任务时,总是谨慎、全面地检查各种假设,在确认没有问题的情况下才会给出答案。(3)具体型和抽象型。A具体型儿童在进行信息加工时,善于比较深入地分析某一具体观点或情境,这类儿童在结构化教学方法(如演绎法和讲解法)之下,成绩会更好。B抽象型儿童在对事物进行认知时,能够看到某个问题或论点的众多方面,在非结构教学方法(如归纳法或发现法)下表现得更好。

3、试论述建构注意学习理论对学习的实质的认识与认知主义不同之处。

答:威特罗克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主动地建构对信息的解释,并从中做出推论。也可以说,是人脑中储存的记忆信息和信息加工策略与当前接受到的环境信息相互作用,积极地选择、注意、知觉、组织、储存和激活信息,并主动建构起信息的意义。在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中,学习是学习者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这就意味着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刺激,他要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与加工,主动地去建构信息的意义,而外部信息的意义并不是由信息本身决定的,外部信息本身没有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经验间反复、双向的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每个学习者都会以自己的原有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进行编码,形成自己的理解,原有知识又因新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所以信息也不是简单的积累,还包含新旧经验冲突所引发的观念和结构重组。

4、论述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及其对现代教学的影响。

答:(1)认知发现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形成认知结构。布鲁纳把认知结构称为“表征”,表征有3种:动作性表征、映象性表征和符号性表征,这3种表征在儿童智慧发展中不断演变,经历3个阶段。第一阶段,婴幼儿时期(1-2岁)主要是依靠动作去对付世界;第二阶段(3-7岁),这时期儿童开始在头脑利用视觉和听觉的表象或映象代表外界事物并尝试借助影象解决问题;第三阶段,大约从6-7岁开始,这时运用语言、数学等符号代表经验。(2)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形成和发展认知结构的过程,是在内在动机的推动下,学习者主动对新知识加以选择、转换、储存和应用的过程。学习过程可以分为知识的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3)认知学习理论是我们看到了认知因素的作用,也为我们指导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新的视野,为此,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运用认知学习的原理。A重视对关系的了解。由于认知学习注重对关系的了解,这样就是对学习的理解更接近人类学习的实质,看到了人类学习的主体内在过程。B重视结构和顿悟的作用。主张要改革和重编基本课程的教材,要把那些基本的知识结构放在中心地位C提倡发现学习和发现教学法。认知学习的理论在教育上的最主要的作用就是提倡发现学习。

5、论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对现代教学的影响。

答:人本主义强调人的价值,强调人有发展的潜能,而且有发挥潜能的内在倾向即自我实现的倾向。人本主义学习观的代表人物为卡尔•罗杰斯。(1)人本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个人潜能的充分发展,是人格的发展,是自我的发展。学习的实质在于意义学习。

(2)对学习过程的认识。意义学习是一个没有结论的过程,它包含4个要素:第一,学习是学习者自我参考的过程,整个人都要参与到学习之中,既包括认知参考,也包括情感参考;第二,学习是学习者自我发起的,内在动机在学习中起主要作用;第三,学习是渗透性的,它会使学生的行为、态度以个性等都发生变化;第四,学习的结果是由学习者自我评价,他们知道自己想学什么,自己学到了什么。(3)对当前教育实践的启示。A做一个学习的促进者要为学生创造一种环境来促进学生的意义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应当重点帮助学生明确他们想要学习什么,帮助他们安排适合的学习活动和材料,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建立并维持能促进学习的心理气氛。B教师要尊重学习者,无条件的接受学生,必须对学生有信心,相信学生具有发展的潜力,相信学生有能力自我发展;教师应当学会重视学生的意愿情感、需要、价值观,能够设身处地,从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学生,同时也不把自己的要求强加到学生的身上。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心理学平时作业

(二)姓名:学号:得分:教师签名:

一、简答

1.简述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区别

答:第一,陈述性知识是“是什么”的知识,程序性的知识是“怎么做”的知识;第二,陈述性知识是一种静态的知识,它的激活是输入信息的再现;而程序性知识是一种动态的知识,它的激活是信息的变形和操作;第三,陈述性知识激活的速度比较慢,是一个有意的过程,需要学习者对有关事实进行再认或再现;而程序性知识激活的速度很快,是一种自动化了的信息变形的活动。

2.简述原理学习的主要形式

答:例——规法,指再教学中先呈现一系列例证,让学生从例证中概括出原理。规——例法,指先呈现要学习的规则,然后用例证来说明规则。

3.促进概念学习有哪些条件

答:提供概念范例,利用概念之间的联系构图,消除错误概念

4.简述影响原理学习的条件

答:第一是学习者的内部条件,包括学习者对原理所涉及的概念的掌握,学习者的认知发展水平,学习者的语言表达能力,第二是学习者的外部条件。

5.程序性知识学习由哪几个阶段构成答:一是陈述性阶段,二是程序化阶段,三是自动化阶段

6.简述模式识别程序和动作步骤程序的学习过程

答:模式识别学习就是指学会对特定的内部或外部刺激模式进行辨别和判断。模式识别的主要任务是学会把握产生式的条件项,这一任务一般通过概括化和分化来完成。动作步骤的学习是指学会顺利执行完成一项活动的一系列操作步骤。动作步骤首先以陈述性知识的形式来习得,然后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转变成程序性知识,经历了两个阶段:程序化和程序合成。

7.简述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形成的阶段

答:动作技能形成分4个阶段:认知阶段,分解阶段,联系定位阶段,自动化阶段。加里培林的智力技能阶段:活动的定向阶段,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无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内部言语活动阶段。冯忠良的智力技能形成阶段:原型定向阶段,原型操作阶段,原型内化阶段。

8.学生元认知发展有哪些特点

答:第一,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第二从他控到自控,第三,从不自觉到自觉再到自动化,第四从局部到整体。

二、案例分析:

某中学的班主任王老师通过学习,认识到学会学习是未来社会生存的第一需要,于是,他在自己的管辖班级进行了一些教学改革与实践,在班级大力倡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要比其单纯获得一些知识更重要、更受用”的理念,开设专题讲座,从理论上反复全面地讲述各种学习方法,并对学习方法讲座的学习进行理论考试。一个学期结束了,这个班的同学对于各种学习方法,能够倒背如流,但整个班级的各门课程的考试成绩不仅没有提高,而且部分学生的在一些事实性知识较多的课程比如历史课的学习方面还出现了倒退现象。

请结合所学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对王老师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进行分析。

答:在本案例中,王老师进行的教学实际是学习策略的教学。学习策略教学是指系统地教授学生学习的方法、途径、和策略,使学生最终学会学习的教学活动。学习策略教学中的策略并不是指向某种具体的方法或要求,而是一种抽象性、一般性的方法。这种方法教学要遵循以下几个基本要求:第一,学习策略教学是一种分析教学任务和为特定情境设定恰当策略的问题解决形式;第二,学习策略教学要以学生的学习风格和特点为基础;第三,学习策略教学要以学生掌握一些具体的技能知识和技巧为基础;第四,在大多数教学情境中,学习策略一般是为创造性教学目标服务的,而不是为知识性目标服务。王老师,从理论上反复全面地讲述各种学习方法,并对学习方法讲座的学习进行理论考试,就违背了上述的基本要求,学生虽然从理论上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但不会将这些学习策略运用到各门学科的学习中去,反而影响了其他学科的学习。因此,教师在进行学习策略教学的专门训练时要注意:第一,明确地告诉学生如何使用具体方法并做出示范;第二,强调学生自己来管理策略学习,但教师要告诉学生何时及如何检查自己的策略使用效果;第三,提供充足的时间;第四,教师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策略教学实践并及时调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具体途径可以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尝试监控和教师亲自指导来实施,按步骤有重点地将学习策略教学落实到每一节课当中。

三、论述

1.陈述性知识,如何促进陈述性知识的学习

答: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要促进陈述性知识的学习,第一要把握好课堂教学的速度。教学速度与学习内容的分量是密切相关的,首先要减轻学习内容的分量,其次要组织好教学内容,达到“精讲”;第二要使用表象,具体的容易形成表象的材料记忆效果更好,要求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产生表象的材料记忆效果更好,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有意识地进行想象;第三,使用类比,对不熟悉的材料可采取用熟悉材料去类比的方式来促进精加工,使新旧知识联系在一起。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己去类推,这样的效果更好一些。第四,使用典型例题。教学应该促进的是从例子中抽取一般性的原理,所以选择具有关键特征的典型例题非常重要,并且教师要指导学生发现例题中所包含的原理。第五组成知识系统。知识系统也被称为图式,通常指系统的结构化的知识。

2.试分析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的区别和联系

答: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的区别,第一活动的对象不同,第二活动的结构不同,第三活动的要求不同。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的联系,一方面动作技能经常是智力技能形成的最初依据,智力技能的形成常常是在外部动作技能的基础上,逐步脱离外部动作而借助于内部语言实现的。另一方面,智力技能往往又是外部动作技能的支配者和调节者,复杂的运动技能往往包含认知成分,需要学习者智力活动的参与,手脑并用才能完成。

3.联系实际论述如何培养学生的智力技能

答:形成条件化知识,促进学生形成条件化知识,在教学上一是编制产生式例题,学生进行样例学习;二是向学生呈现与实际生活背景相似的知识,提高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可检索性和应用性。

促进产生式知识的自动化

加强学生的言语表达训练,教师可以指导或要求学生大声描述观察内容、直观教具的操作过程以及思维过程和概括的结论,鼓励学生互相问答和相互议论等。

要科学地进行练习。教师要做到精讲精练;练习形式应多样,注意举一反三,促进知识学习的正迁移;练习要适量适度,循序渐进。

4.联系实际论述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自我调节学习策略。

答:作为知识的获得者,学生的自我调节学习策略的形成与教师密切相关,在提倡学习策略与学科知识相结合的教学中,教师应发挥3方面的作用:首先,教师要唤起学生有意识的自我监控。即要求学生以个人、小组的方式分析自己的资料,帮助他们以自我监控的结果为基础,设置目标并选择策略,让学生负起学习的责任。其次,教师可以通过演示自我调节和策略选择的方法程序,教给学生自我调节的技巧。再次,教师要鼓励学生实施自我监控,以达到改进自我调节策略的目的。当学生的自我调节策略看似没有奏效时,教师的支持会对学生继续使用自我调节策略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5.论述学习策略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答:过程性原则:让学生有机会体验自己的学习过程,并同教师所呈现的学习策略加以比较,有意识地改进和优化自己的学习策略。

训练性原则;教师在进行学习策略教学时,必须事先设计好训练内容,根据训练内容,为学生提供有助于策略学习的示范和足够的练习。

分解性原则:在学习策略教学中,教师为了明确指点和解释某种策略的意义、功能、使用条件和使用程序,必须把完成某一学习任务的完整思维过程分解为几个阶段,总结出每一阶段中的最有效学习策略并最终帮助学生把所有的有效策略加以概括和总结。

一体性原则:指学习策略教学必须与具体学科的学习内容相结合,并且能根据学习者的实际特点和个别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

迁移性原则:在学习策略的教学中,必须“为迁移而教”,做到条件化、熟练化。教师要向学生指明学习策略的使用条件,要给学生提供一般策略在学科中运用的实例,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将一般策略运用到各门学科中去,达到灵活熟练地迁移。

录井作业违章行为心理分析及对策 篇7

统计分析

据川庆钻探公司生产安全预警系统提供的数据统计, 2014年1月1日—8月20日, 公司共发现录井员工违章95起, 违章人员67人, 占公司录井员工总人数的38.1%。数据还显示:违章记录3次以上 (含) 的有3人, 违章记录2次的有19人, 违章记录1次的有45人。

根据查阅违章资料, 对各种违章的主要表现进行了总结, 其中违反劳动纪律27项, 占28.4%;违章指挥3项, 占3.2%;不安全装束26项, 占27.4%;安全生产管理缺陷8项, 占8.4%;违章作业31项, 占32.6%, 见图1。

违章作业主要表现为:违反操作规程、不开展工作安全分析、不按规定进行安全观察沟通、上循环罐不扶栏杆或身体靠在栏杆上、戴湿手套就打开烤箱门、巡回检查不到位、坐岗时不佩戴H2S监测仪、不按规定对相关作业实施上锁挂签等。

违反劳动纪律主要表现为:不按时参加班前会、上班干与工作无关的事、脱岗等。

不安全装束主要表现为:戴安全帽下不系下颌带、劳保穿戴不整齐、女工不按要求将长发盘入安全帽内等。

安全生产管理缺陷表现为:应急通道不畅、安全防护不当、不组织学习应急预案、不按时开展QHS活动、上级文件不及时传达、对上级检查发现的问题或隐患不及时彻底整改等。

违章指挥表现为:不按要求开展应急演练、不对承包商进行作业前培训。

心理分析

违章就是不安全行为。发生不安全行为并不仅仅是员工安全意识淡漠的表现, 环境、设备等因素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人的心理, 进而影响人的行为。

笔者在收集整理了所在公司生产安全预警系统2014年1—8月的数据统计后, 又到现场对员工进行了观察、访谈以及问卷调查, 并与违章超过2次 (含) 的22名员工进行了交谈, 探寻他们违章的主要原因。笔者综合所有的资料, 通过对录井员工违章行为的心理分析, 认为影响员工行为的心理因素主要表现为以下6类:

侥幸心理

主要表现:脱岗、违反操作规程、上循环罐不扶栏杆或身体靠在栏杆上、戴湿手套打开烤箱门、在岗时不佩戴H2S监测仪、不开展工作安全分析、不按要求开展应急演练、不按规定对相关作业实施上锁挂签、对上级检查发现的问题或隐患不及时彻底整改、不对承包商进行作业前培训等。

心理因素分析:明知有风险或自认为风险小, 就不按规程做, 凭经验办事, 同时由于曾经这样干了多次甚至多年也没出问题, 因此就放低标准, 不按安全操作规程做。所以, 侥幸心理有时也是冒险心理的表现。

主要危害:侥幸心理是明知故犯, 如此不按规程操作的行为, 不出事故是偶然的, 而出事故是必然的, 因此, 必须坚决根除。

从众心理

主要表现:违反操作规程、戴安全帽下不系下颌带、劳动防护用品穿戴不整齐、女工不按要求将长发盘入安全帽内、戴湿手套打开烤箱门等。

心理因素分析:从众心理就是受到他人行为的影响, 从而无法用自己理性和识别能力作出判断的一种心理。在一个群体里, 不规范行为具有传染性。因为没人纠正, 在没出问题的情况下, 大家会自然而然地跟随。新员工往往对自身工作环境的安全状况、对岗位的操作规程缺乏必要了解, 会照老员工“跟样学样”, 因而, 某些不规范行为就成了大家的习惯性动作, 并在群体中被认可。

主要危害:从众心理会影响的不是个人而是整个群体, 会降低我们对不安全行为的判别能力, 丧失对事故的警惕性, 麻痹大意, 最终造成事故。

放纵心理

主要表现:安全帽下不系下颌带、上循环罐不扶栏杆或身体靠在栏杆上、上班干与工作无关的事、不按规定进行安全观察沟通、应急通道不畅不整改等。

心理因素分析:有些员工明知道同事的行为是不安全行为, 因为缺乏“大安全”意识, 把同事的行为当“个人行为”看待, 怕得罪人, 对他人的不安全行为视而不见。

主要危害:员工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不安全行为如果没人指正, 就会认为是“可以做的”, 久而久之, 将不安全的行为养成了习惯再来纠正话就很困难。重要的是, 个别员工的不安全行为会使整个团队都处于不安全状态中, 严重时还可能对群体造成伤害。因此, 放纵心理背后隐藏的事故隐患极大。

捷径心理

主要表现:巡回检查不到位、不组织学习应急预案、不按时开展QHS活动、不开展工作安全分析等、不按时参加班前会等。

心理因素分析:一些员工虽然知道操作规程, 但由于按规程做需要很多时间, 相对“麻烦”, 因此, 就把相关程序当作“多余的手续”减掉。对于该检查的也假检、漏检, 也不开展工作前的准备工作, “走捷径, 省时又省力”。这种工作态度除了人的惰性思想在作祟外, 还掺杂着侥幸心理和冒险心理。

主要危害:走捷径, 就是绕过安全程序, 会导致对危险源和有害因素不能及时全面地识别, 从管理上埋下了安全隐患。

被迫心理

主要表现:不按时参加班前会、上班干与工作无关的事、巡回检查不到位、脱岗、劳动纪律涣散、对上级检查发现的问题或隐患不及时彻底整改等。

心理因素分析:第一种原因是员工本身安全意识淡漠, 自我约束性差, 在有人监督的时候按规程做, 没人监督的时候就我行我素;第二种原因是员工不能正确认识安全的重要性, 有人监督按规程做, 没人监督就敷衍了事;第三种原因则是受外界的影响, 如被开了罚单、个人要求得不到满足等等, 心不平气不顺, 工作应付了事, 这种心态在大型节日期间表现最明显;第四种原因则可能是员工本身对工作无热情, 缺乏工作的主动性。

主要危害:有被迫心理的员工表现出来的都是消极怠工、得过且过、工作质量差、不按程序做事, 最终容易导致事故的发生。

疲劳

主要表现为困倦、注意力分散、反应迟钝、判断失误、工作质量差等, 如不按时参加班前会、巡回检查不到位、脱岗、劳动纪律涣散等等。

心理因素分析:疲劳是一种生理现象, 也是一种心理现象, 从本质上讲, 疲劳是机体的一种正常生理保护机制。疲劳通常分为一般原因和心理原因两种。一般原因主要有睡眠不足、连续作业时间过长、劳动强度过大、单调乏味或重复性工作、由于疾病体力下降、作业条件不利等;心理原因主要有生产热情低、过度紧张、拘束、家庭不和、生产责任过大、处罚过重等等。所有这些原因都可能导致员工生理和心理疲劳。

主要危害:作业疲劳会使员工产生一系列的身体症状和精神症状, 其结果必然影响员工的作业可靠性, 工作效率降低、差错率增加, 严重时会造成判断失误, 最终引发事故。

控制对策

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环境的不安全条件是构成事故的重要因素。其中, 物和环境相对较稳定, 而人是最活跃的。人是操作物、改变环境的主体, 因而“人”往往是引发事故的主要因素。因此, 安全工作的重点应该放在人的身上, 找出产生影响安全的不良心理因素的原因, 从管理上、制度上找到解决的办法, 提高人的综合素质, 提高人的安全意识, 提高生产者遵守安全规章制度的自觉性, 提高他们的工作技能及安全防护技能, 最终实现安全生产。

笔者在到现场了解录井员工的意愿和需求, 并结合工作实践的基础上, 制定了以下几个对策, 以供读者参考:

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降低员工劳动强度

随着时代的发展, 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已经大量应用到现场生产实践中, 为我们提高生产效率、减少或避免事故做出了贡献, 对于录井专业来说, 综合录井仪就是其中之一。

综合录井仪是现代科技进步的产物, 其能实现24 h实时全面监测钻井液体积、密度、温度、电阻率、流量、烃类气体、硫化氢、二氧化碳等30多个参数, 由此而衍生的计算参数多达上百个, 实现了实时监测、实时分析、实时报警、实时打印、实时传输等多种功能。

现实中, 虽然很多录井现场采用了综合录井仪进行采集、分析, 但以前靠人工分析、记录的工作方式依然保留着, 产生人工与仪器两套分析记录资料并存的现象, 先进科技的应用不但没有给员工带来便捷、减轻劳动强度, 反而使员工“不堪重负”。由于综合录井仪是24h不间断工作, 而且有打印资料、有数据库, 因此, 再用手工抄写一遍, 被很多员工视为“无效劳动”。

另外, 还有一个普遍让员工感到不满的监测方式, 就是在循环罐上“坐岗”。由于钻井工艺的发展, 钻井液中的添加剂越来越多, 使钻井液产生刺鼻的气味, 其中许多添加剂还对人体有害。随着井的加深, 返出的钻井液温度也越来越高, 有的高达90℃, 循环罐上刺鼻难闻, 因此, 每当“坐岗”, 员工都要长时间处在潮湿、闷热, 且具有噪声、有害物质的环境中, 往往导致员工的大脑反应能力降低, 注意力涣散, 心境不佳, 易发生人为差错。

多年的实践证明, 综合录井仪等现代科技的运用, 为我们及时预测和预报溢流提供了可靠手段, 大幅度减少或避免了因井喷失控所造成的危害和损失。企业完全可以顺应时代发展要求, 充分发挥综合录井仪等现代科技优势, 给员工创造一种轻松、健康的工作环境, 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避免员工因对长期“无效劳动”而产生的抵触、懈怠等不利情绪给安全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 也为促进现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做出贡献。

提倡正向激励培养安全行为

由于侥幸心理、捷径心理的存在, 要让所有人严守标准, 就必须实行有效的监管。但什么样的监管方式最有效却是值得安全管理人员深入探讨的课题。

近年来, 很多单位对现场安全实行了“严抓严管”, 每一个不安全行为, 不管轻重, 一罚了事。罚的目的是惩罚员工的不安全行为, 让员工敬畏生命、敬畏法律、敬畏规则。治理违章, 保障安全, 对不安全行为进行有效监管是必须的, 但在执行过程中简单粗暴的管理, 一味地开罚单, 这种消极的处理方式, 只会伤害员工的自信心, 增加员工的挫折感。任何挫折都是不利的, 不但影响员工的积极性, 而且常常给员工带来心理伤害、甚至心理疾患。在简单粗暴的管理方式下, 员工即使认罚了, 也是口服心不服, 而且还会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 形成“今天整改, 明天又犯”的循环怪圈, 因此, “一罚了事”的纠违效果不理想也就不奇怪了。

随着HSE体系建设的推进, 企业完全可以利用“安全观察与沟通”这个工具进行工作, 在发现员工不安全行为时, 采取观察、表扬、讨论、沟通、启发、感谢的方式与员工平等地对话。例如, 可以通过“表扬三明治”, 即“表扬—批评—表扬”的工作方式。在发现不安全行为时, 除了指出其错误, 也对操作中安全的部分予以表扬, 而不是简单地全盘否定。管理者与员工平等的对话, 褒贬结合, 还可以显示出管理者对员工的尊重, 能让员工放下戒心、建立信任、接受指正, 同时又能给员工缓解心理压力的机会, 避免因压力过高而产生的心理疲劳。

规范人员行为预防事故发生

从众心理和冒险心理的普遍存在表现出安全氛围的缺失。企业应通过开展各种培训让员工熟知法律法规、规程。通过定期培训和安全宣传、教育, 让他们知道什么事该干、什么事不该干, 清楚不按规程操作的风险, 杜绝冒险心理, 自我规范行为和习惯。再有就是要抓住重点人群, 如新员工、执行力差的老员工,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 可以实行传、帮、带, 并通过再教育纠正容易发生危险的行为和习惯。同时, 在生产过程中, 应加强应急演练, 提高员工的自我保护能力。另外, 还应教会员工熟练运用个人安全行动计划、作业前安全会、安全经验分享、工作安全分析、作业许可、变更管理、安全观察沟通等工具控制或削减身边的风险。

通过培训、宣传等手段传播企业安全文化, 营造人人重视安全、人人要安全的“大安全”安全氛围,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消除被迫心理、放纵心理、冒险心理, 预防事故的发生。

缓解员工心理压力培养员工积极健康的心态

人的行为是由动机决定的, 要激发人的工作动机, 就必须深入了解和研究人的需要, 只有不断地满足人们合理的物质和精神需要, 才能有效地激发人的内在动机, 引起自觉行动。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承受的工作压力、生活压力越来越大, 压力过大会引起很多消极反应, 比如疲劳、沮丧, 记忆力、创造力下降。随着压力水平的不断升高, 员工会进入“疲劳阶段”, 工作效率会逐步下降, 且常常会感到难以应对压力冲突, 精力会逐步耗竭, 从而埋下事故隐患。

企业管理者应该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做员工的知心人, 关心员工的生存状况, 了解员工的婚姻、健康状况、家庭状况, 倾听他们的心声, 了解他们的所思、所需、所忧, 对于员工呼声较高、反映强烈的问题要高度重视、积极解决, 对于不能解决或不能及时解决的, 要耐心细致地解释, 给以疏导, 避免员工将不良情绪带入工作中。通过培训、沟通等方式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人生观、安全观, 鼓励他们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应对各种压力, 避免心理疲劳现象的发生。

作业心理学 篇8

【关键词】 教育心理 分析 数学作业 错因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7-023-01

实际上,对学生所犯的种种错误加以分析,不但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了解学生出错的原因,而且便于我们针对原因纠錯,有效发挥错例的积极作用,因此,从学生作业中寻找问题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的途径。学生的作业不仅能反馈出教师的上课教学效果及学习情况,更重要的是从学生的作业错误中能寻到错误的根源且及时纠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由于笔者所执教的是高中数学,本文就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出现的定义或公式理解不到位引起的错误为例浅略地谈谈产生错误可能的原因。

题1:已知函数y=x3+ax2+bx+a2在x=1处有极值10,则f(2)________.

常见错解:11或18.

错因分析:事实上 时函数y=x3-3x2+3x+9,其导函数y'=3x2-6x+3≥0恒成立,没有极值,只有 符合题意。究其错因主要是极值的定义不熟悉,教师在讲评时应该帮助学生复习极值的相关概念。

正确解答:18.

诸如此类的还有这样一道题:

题2:设a∈R,若函数y=ex+ax,x∈R有大于零的极值点,则的a取值范围为_________.

错解:y'=ex+a,因为函数有极值,所以a<0,ex+a=0∴x=ln(-a)

正确解答:学生在处理此题的时候很容易将“极值点”理解为“极值”极值点是函数取极值时的横坐标,所以只需ln(-a)>0即a<-1.

上一篇:破解党建难题下一篇: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沁园春·长沙》课堂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