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理学导论——名词解释

2024-09-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法理学导论——名词解释

法理学导论——名词解释 篇1

1、法理学:是研究法和法律的一般原理、基本的法律原则、基本概念和制度以及这些法律制度运行的机制的法学分支学科。

2、法学:是研究法律现象或法律问题的学问或理论知识体系,是一门关于社会生活的规范科学。

3、法学体系:是法学各个分支学科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它的中心问题是关于法学内部各分支学科的划分或法学学科的分类

4、法学理论体系:是建立一定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的法律理论观点、思想和学说体系。

5、法:1)马克思认为法由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所觉得的,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施行行为规则的总称。

2)法是可以判断人们是非曲直进行公正的裁决,具有公平正义等价值取向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行具有普遍性反复适用的行为规则的总称。

6、法律:由国家立法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制定的行为规范的总称。具有规范性、意志强制性、普遍性、程序性。

7、法的形式:就是指法的内容要素的外在结构和组织形态。包括法条、规范性法律文件、规范性法律文件体系。

8、法律权利:是国家通过法律规定对法律关系主题可以自主决定做出某种行为的许可和保障手段。包括自由权、请求权、诉权。分为基本权利和普通权利,绝对权利和相对权利。

9、法律义务:是国家通过法律规定对法律关系主体的行为的一种约束手段,是法律规

定人们应当做出和不得做出某种行为的界限。有限制义务、被请求义务、被诉义务。分类基本义务和普通义务;绝对义务和相对义务。

10、法律要素:是和系统相对而言的,是指那些联系和作用的构成规范性文件内容

的要素、规则、原则和法律术语。有独立性、差异性、关联性的特点。

11、法律规则:是对一定的实施状态赋予明确的法律意义,并确定具体法律后果的准则,具有独立性、可预测性、一般性的特点。由假定、行为模式、法律后果构成。分为授权性规则和义务性规则;确定性规则、委任性规则、准用性规则;控制性规则和构成性规则。

12、法律原则:是指能作为规则的来源或基础的综合性、稳定性的原理或准则。具有不确定性、衡平性、强行性。分为公理性原则和政策性原则;基本原则和具体原则;实体性原则和程序性原则。

13、法律术语:是指具有法律性质或专门法律意义的用语概念。具有明确性、规范性、名词解释

统一性的特点。

14、法律渊源:是指效力渊源,一般地说,制定法是现代国家主要的法律渊源,即不同国家机关根据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法律文件。在中国的正式、法源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性法规(及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特别行政区的法律、经济特区的规范性文件、国际条约八种。另外还有习惯、判例、政策三类非正式法律渊源。

15、规范性文件:全称规范性法律文件。是有权制订法律规范的国家机关所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法律文件。属于法的渊源。具有国家意志性、包含行为规则或模式、普遍性。

16、规范性文件的系统化:是指对已制定的规范性文件进行较系统的整理、分类或加工。包括法律汇编、法律编纂两类。

17、法律汇编:是将规范性法律文件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排列汇列成册。

18、法律编纂:是指对属于某一部门法或某一类法律的全部规范性文件加以整理、补充、修改,或者在这些的基础上编制一部新的系统化的法律。

19、法的分类:是指从不同角度,按照不同的标准,将法律规范分为若干不同的种类。一般分类包括:国内法和国际法;根本法和普通法;一般法和特别法‘实体法和程序法;成文法和不成文法。特殊分类包括:公法和私法;普通法和衡平法;联邦法和联邦成员法。

20、法系:是根据法的历史传统对法所做的分类。主要分为民法法系,普通法法系,社会主义法系等。

21、民法体系:又称大陆法体系、罗马法系、法典法系、罗马—德意志法系。是以罗马法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法律的总称。

22、普通法法系:又称英美法系、英国法系,是以英国中世纪以来的法律,特别是它的普通法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法律的总称。

23、法的效力:广义的法的效力泛指法的约束力和强制力。狭义的法的效力,则指由国

家制定和颁布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包括法的效力层次和法的效力范围。

24、法的效力层次:是指在一定国家法律体系的各种法的渊源中,由于其制定主体、程序、时间、适用范围等不同,各种法的效力也不同,由此形成的一个法的效力等级体系。主要依据立法主体;立法依据;效力范围为划分标准。中国的法的效力层次包括:最高层次宪法,第一层次基本法律,第二层次法律,第三层次行政法规,第四层次地方法规。

25、法的效力范围:是指法在什么时间、什么地域、对什么人和什么事项有效:从而发挥法的约束力和强制力。包括时间效力、空间效力、对象效力和事项效力四种。

名词解释

26、法律的时间效力:是指法在何时开始生效,何时终止效力,以及法律对其颁布实施以前的事件和行为是否有溯及力的问题。生效方式包括公布之日起生效;具体规定本法的生效时间;比照其他法律;自试行之日起生效;到达之日起生效。废止方式包括:新法取代旧法;新法宣布之日旧法失效;有效期届满;宣布废止;历史任务完成自行失效。

27、法律的空间效力:是指法律在哪些地域范围内发生效力的问题。分为在全国范围内生效、在局部地域区生效、在域外生效。

28、法律的对象效力:是指一个国家的法律对哪些人有效的问题。其中对自然人的效力分为“属人主义”、“属地主义”、“折衷主义”、“保护主义”四种。

29、法律的事项效力:是指法律在实施的过程时,对于法律所规定的事项发生效力发生效力的问题。有法律明文规定原则、一事不再理原则、一事不二罚原则三个基本原则。30、法律体系:又称法的体系,是指一国的部门法体系,即将一国现行的全部法律规法范根据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划分成不同的法律部门,并由这些法律部门所构成一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局限性、现行性、总括性、相关性、发展性。具有主观性、客观性、发展性。

31、法律部门:又称部门法,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对一国现行全部法律规范所作的分类。常凡是调整同一类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即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部门。按照调整对象为主,以调整方式为辅的“主辅标准通”,我国现行法律体系划分为宪法、民法、刑法、行政法、经济法、诉讼程序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环境法、军事法九大法律部门。

32、法律关系:是在法律规范调整社会关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们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合法性、意志性、权利和义务指向性。可分类调整性法律关系和保护性法律关系;纵向法律关系和横向法律关系;单务法律关系、双务法律关系和多务法律关系;第一性法律关系和第二性法律关系。

33、法律关系主体:是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即在法律关系中一定权利的享有者和一定义务的承担者,包括公民、组织、国家。

34、权利能力:又称权义能力,是指能够参与一定的法律关系,依法享有一定权利和承担一定义务法律资格。

35、行为能力:是指法律关系主体能通过自己的行为实际取得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能力。

36、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具有特定性、实有性、个别性。

37、法律关系客体:是法律关系主体之间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包括物、人身、精

名词解释

神产品、行为结果。

38、法律事实:是指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前提条件。是法律规范所规定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情况或现象。包括法律事件、法律行为。

39、法律责任:是指违法行为或违约行为,也即未履行合同义务或法定义务,或仅因法律规定而应承受某种不利的法律后果。分为侵权行为、违约行为、法律规定。具有法律依据性、国家强制性的特点。由主体、过错、违法行为、损害事实和因果关系五个方面构成。分为民事责任、刑事责任、行政责任、国家赔偿责任与违宪责任;过错责任、无过错责任和公平责任;职务责任和个人责任;财产责任和非财产责任。

40、法律责任的竞合:是一种常见的法律现象。由于某种违法行为,常常符合多种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从而在法律上导致多种责任并存或相互冲突的现象。

41、法律规范的竞合:是指同一法律事实的出现引起的两种以上的法律关系的产生,符合数个法律规范的要件,导致数个规法都适用的现象。

42、归责:即法律责任的归结,是指对违法行为所引起的法律责任,进行判断、确认、追究以及免除的活动。必须遵循责任法定原则、因果关系原则、责任相称原则、责任自负原则。

43、责任方式:即法律责任的实现方式。是指承担或追究法律责任的具体形式,如刑事处罚、行政罚款、赔偿损失等就是这种责任方式的具体化。包括制裁(民事制裁、刑事制裁、行政制裁、违宪制裁)、补偿(民事补偿、行政补偿、司法补偿)。

44、立法:1)狭义:是专指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及其常设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法律这种特定的规范性文件的活动。2)亦称法的制定,是指有权制定、补充、修改、废止和认可法律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补充、修改、废止或认可法律、法规的活动。

45、立法原则:亦称立法基本原则,是指在立法活动中所要遵循的主要准则。包括民主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统一性原则、适时性原则。

46、立法程序:是享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及其组成人员在制定、补充、修改、认可或废止法律或其他具有法的性质的规范性文件的活动中所必须遵循的法定步骤和方法。我国的立法的程序:法律议案的提出、法律案的审议、法律案的表决和通过、法律案的公布。

47、法的实施:是指通过执法、司法和守法等途径,把法律规范具体运用于社会生活,使法作用于社会关系的活动和过程。分为不一定要通过具体的法律关系就能直接实现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和通过具体的法律关系实现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

48、执法:即执行法律,亦称法律执行或法的执行,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贯彻、执行法律的活动,执法主体包括: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名词解释

行政部门;授权组织。有执法主体特定性、执法内容行政性、执法活动单方性和主动性、执法范围的极广性四个特点。遵循依法行政原则、公平合理原则、注重效能原则三个原则。

49、司法:也称法的适用,是指国家司法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具体应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具有主体法定刑,活动程序性,理念正义性三个特点。有正确、合法、及时三个要求。遵循平等司法原则、依法司法原则、独立司法原则和责任司法原则四个原则。

51、司法的基本原则:是指规定在我国《宪法》、《人民法院组织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和其他一系列法律中的法律适用的基本原则。

52、法律行为:是指人们所实施的一切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这种行为是人们所实施的能够发生法律上的效力,产生一定法律效果的行为规定的总称。具有社会性、法律性、意志性三个特点。包括行为、手段、结果三个客观要件、行为意思(需要、动机、目的)、行为认知两个主观要件。分为单方行为和多方行为;自主行为和代理行为;合法行为和违法行为;消极行为和积极行为;意志行为与事实行为;要式行为与非要式行为。

53、守法:亦称法的遵守,指人们按照法律规定,正确地行使法律权利,切实履行法律义务的活动。包括守法者的政治意思、法律意识、文化知识水平、伦理道德观念、个性心理素质五个主观条件,社会政治情况、经济情况、法制情况、社会风尚状况四个客观条件。

54、违法:亦称违法行为,指具有法定责任能力的主体由于主观上的过错所实施的违反法律规定并具有一定社会危害性,依照现行法律应当予以追究的行为,分为违宪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经济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

55、法律解释:是指由特定的机关、组织或个人,根据国家的立法意图、法理原则和政策观点对现行的法律或者法律条文的内容、含义以及所使用的概念、术语、定义等所作的必要说明。具有准确性、关联性、目的性三个特点。分为包括正式解释(立法解释、司法解释、行政解释)和非正式解释(学理解释、任意解释);字面解释、限制解释、扩充解释;语法解释、逻辑解释、系统解释、历史解释。我国实行以全国人大常委会为主导,国家机关分工配合,部门领域内集中垄断的解释停止。

56、法律推理:是指以法律与事实两个已知的判断为前提、运用科学的方法和规则,为法律适用结论提供正当理由的一种逻辑思维活动。包括形式法律推理(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和实质法律推理。

57、法律监督:广义是指一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对各种法律活动的合法性所进行的监督,狭义是指国家专门的法律监督机关——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对法的实施所进行的监督,旨在保证国家法律的正确、统一实施。具有权利性、外在性、强制性。分为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对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的监督和对社会组织及公民的监督;事前监督和事后监督。其体系包括国家监督(权力机关、行政

名词解释

机关监督、司法机关监督)和社会监督(社会组织监督、舆论监督、人民群众监督)

58、法的实现:是指通过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过程,达到法律设定的权利和义务的结果。

59、法律秩序:是指通过法的实施和法的实现而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有条不紊的状态。

60、法的物质制约性:是指法是由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61、法的作用:是指法对人们的行为和社会生活的影响和功能。

62、法的价值:是法这种客体对人、阶级、社会的积极意义。是法的存在、作用和变化对这些主体需要的满足及其程度。

63、效率:是指社会或个人给予一定的投入而获得收益最大化的比率。

64、人权:1)人权是一种道德意义上的权利,属于应有权利的范围,是指作为人应该享有的权利。2)人权就其实质而言,是国内法管辖的问题,又是 一种法律权利。3)人权作为一种道德权利与法律权利,必须是一种实有权利。

65、法的历史类型:是按照法的经济基础和阶级本质对法所作的基本分类,凡是建立在相同经济基础之上,具有相同阶级本质的法就属于同一种历史类型。66、法制:是法的制定、执行、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总称。

67、法治:是指统治阶级以法对国家权力的限制和制约,以有效地制约和合理运用公共权利,使已经制定的法律得到普遍的服从。

68、法的继承:是指不同类型之间在法律内容,法律形式上的某些联系。分为同质继承和异质继承。其内容包括科学性内容的法律条款、民主性的法律条款、有关处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法规。

69、法的移植: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异国异地的法律规范、法律制度、法律原则的引进、接收、迁移的表现和行为。

法理学导论——名词解释 篇2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湘南学院2009级本科护生300名,年龄19岁~22岁;均为高中毕业,经全省统一招生录取为我校4年制护理本科专业,经过2年文化课、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同时进入护理学导论课程的学习,由相同的教师担任教学工作。将300名护生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50名,两组护生年龄、其他课程学习成绩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教学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学导论》的课堂教学。观察组除了进行《护理学导论》的课堂教学外,通过护理教育专题Blog,构建网上教学平台。从课前预习、课堂应用、课后拓展三阶段辅助教学,课前预习阶段,教师将学习目标等发布在教学Blog上,引导护生围绕主题进行预探究活动,有利于组织开展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教学。教师借助Blog一方面指导护生主题探究,筛选教学资源,发布主题教学日志;另一方面及时跟踪护生日志,进行课前预评价;课堂应用阶段,借助Blog进行教学资源的共享。如在线播放视频教程或调用临床病例日志实施案例教学法;课后拓展阶段,教师上传电子课件、讲义或教学内容相关的图像、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及课后思考题,学生访问该专题、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并上传作业。同时通过注册一个群组型Blog来构建课程学习的社区,作为网上答疑、引导护生讨论及护生学习信息的收集和反馈的平台。

1.2.2 效果评价方法

课程学习结束后对两组护生的学习成绩、教学的评价结果进行对比。教学效果的评价采用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1.2.2.1 客观评价

本课程为考查课,平时成绩由教师根据护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计分, 采用百分制,占总成绩 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对两组护生的最后总成绩进行比较并做统计分析。

1.2.2.2 主观评价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护生进行《护理学导论》学习效果的问卷调查;采用标尺法,由护生对学习后各种能力所处的水平进行自我测评,标出相应位置。标尺为10分制,最低为0分,满分为10分。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3.1 运用Blog技术辅助教学,有利于护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效果

通过构建护理教学Blog,运用Blog辅助《护理学导论》的课堂教学,分课前预习、课堂应用、课后拓展3个阶段辅助课堂教学。通过Blog平台,护生可以方便及时地获得教师上传的教学资源,可以加深护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同时可以扩展护生所获得的知识量,护生的学习成绩有明显提高。观察组护生《护理学导论》课程学习成绩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在《护理学导论》课程教学中运用Blog进行辅助教学优于传统教学法。

3.2 运用Blog技术辅助教学,有利于护生能力的提高

教师通过群组Blog组织案例教学法、PBL教学法、讨论教学法,有利于护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及协作学习能力的提高。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护生《护理学导论》学习后护理理论水平、学习兴趣、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及协作性学习能力均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运用Blog技术辅助教学有利于护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3.3 Blog技术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前景

护理学是一门知识更新速度快、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学科,也是一门传统的经验学科。2011年3月8日,国务院学位办颁布了新的学科目录设置,其中护理学从临床医学二级学科中分化出来,成为一级学科,与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等一级学科平行,为护理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在高等护理教育规模急剧扩大,教学资源相对紧张的形势下,确保高等护理教育质量,是近几年来高等护理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将Blog用于护理学教育和教学管理,是一种新的教育管理模式的探索。与BBS、个人网站、电子刊物等其他网络传媒相比,Blog具有大众使用性、管理方便性、资源共享性及强大的互动性的优势[2],将Blog引入护理教育能延伸护理教学的时空,有利于提高护理教师的水平及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群组型的Blog适宜作为对课程学习的辅助支持:教师通过Blog作为网上答疑、引导学生讨论及护生学习信息的收集和反馈的平台;有利于实施案例教学、PBL教学、讨论教学,同时通过群组型的Blog可以引导护生开展协作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同时通过群体间的交流和共享,使学习效率和知识结构实现较大的提升和拓展。

摘要:[目的]探讨博客(Blog)技术在《护理学导论》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将300名护理本科生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150名,对照组150名,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学导论》的课堂教学,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学导论》的课堂教学基础上应用Blog技术辅助教学。比较两组护生学习成绩及对《护理学导论》学习效果的自我评价。[结果]观察组护生《护理学导论》学习成绩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生《护理学导论》学习后护理理论水平、学习兴趣、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及协作学习能力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在《护理学导论》教学中运用Blog进行辅助教学,可提高教学效果,有利于提高护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博客,护理学导论,自我评价,护理教育

参考文献

[1]孙娟.博客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18(8):130-132.

法理学导论——名词解释 篇3

【关键词】《护理学导论》    情景模拟教学法    兴趣     应用

近年来,随着现代护理学理论知识的不断扩展,护理模式已经逐渐由单纯的疾病护理朝心理、生理以及社会护理等方向转变,在护理领域中,人本主义护理理念已经逐渐得到渗透[1]。因此,在《护理学导论》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护理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本组研究中,以2013级护理本科专业的243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在《护理学导论》第六章、第七章的教学过程中应用情景模拟法,取得较好教学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选取我校2013级护理专科专业的243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38名女生,5名男,年龄19~22岁。

2. 方法

在对学生讲解《护理学导论》第六章(护理人员的角色功能与要求)和第七章(人际关系与沟通)内容时,首先根据教学大纲和培养目标,组织教师对理论结合实际教学模式进行探讨,使学生产生感性认识,并进行思想动员,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主动参与意识。然后实施情景模拟教学法:对学生进行分组,两个人一组,主要进行盲人体验、对比服务态度、扮演情景角色等场景训练。进行盲人体验时,其中,一个人扮演盲人,主要进行简单的日常活动训练,如上卫生间、倒水喝、上下楼梯、洗手等活动;另一个人扮演护士,指导、协助、鼓励盲人进行日常活动训练。服务态度对比:安排指导老师扮演护士,其他学生扮演患者,共设置四个情景,每个情景运用不同的服务态度,学生对不同的态度进行对比。情景角色扮演:安排指导老师扮演护士,换学生表演患者,使学生严密观察护患沟通技巧;依据情景模拟需求,编排不同的脚本,布置、选择合适的模拟场景,统一教师思想,对学生分组,每组学生18~28名,并指导学生进行互换角色体验。在各个小组中均安排组长、秘书,其中,组长主要负责本组的讨论工作,秘书负责记录,指导老师只在有必要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鼓励、指导;每次讨论时间为十五分钟,结束后学生分享讨论结果,充分根据自身感受、体验,写自己的心得体会。

3. 观察指标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设置的情景模拟教学法内容结构是否合理、模拟体验是否能够提高学习兴趣、是否能够培养综合能力以及是否能够加深理论课内容理解等方面。共发放243份,有效回收243份,回收率达到100%。

4. 统计学方法

所有实验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处理,组间计数资料运用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二、 结果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认为有利于理论课内容理解的学生占98.4%;认为有利于内容结构设置的占96.2%;认为有利于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观念的占98.0%;认为有利于综合能力培养的学生占97.6%。详见下表1。

表1 情景模拟教学效果评价(n/%)

调查项目 非常好 好 一般 未回答

理论课内容理解情况 152(62.6) 87(35.8) 2(0.8) 2(0.8)

内容结构设置 117(48.1) 117(48.1) 7(3.0) 2(0.8)

“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观念 137(56.4) 101(41.6) 2(0.8) 3(1.2)

综合能力培养 129(53.1) 108(44.5) 4(1.6) 2(0.8)

三、讨论

情景模拟教学法指的是一种具有直观性、实践性以及启示性特点的教学方法,通过运用演绎沟通技巧、给学生创造动口机会等方法,以极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习兴趣为目的,将以往枯燥、无味的理论灌输教学法转变为以学生为主要课堂主体的教学法,注重提高学生的主动创造性。有研究报道指出[2],学生在掌握知识要领、克服困难时,会产生自豪感,并提升自我价值,进而有效增强学习积极性,使思维活动处于最佳状态。本组研究中,243名学生运用情景模拟教学法进行教学,结果表明,认为有利于理论课内容理解的学生占98.4%;认为有利于内容结构设置的占96.2%;认为有利于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观念的占98.0%;认为有利于综合能力培养的学生占97.6%。充分证明,在课堂理论教学实践过程中,实现实践和理论相结合,对于开阔学生视野、实现实践能力与理论知识的转化以及提高学习积极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将患者作为中心,要求护理人员要真诚帮助患者,设身处地地为患者着想,最大限度满足患者社会心理、生理以及精神文化等方面需求,通过实施情景模拟教学法,能够达到寓教于乐、寓教于景以及寓教于情的目的,将“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充分体现出来。

综上所述,在《护理学导论》教学过程中应用情景模拟教学法,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贾宝芳.基于情景模拟《护理学导论》教学探讨[J].中国中医药资讯,2011,03(15):343-343.

[2]朱丽丽,张金华,张会敏.融人文关怀理念于《护理学导论》课堂教学[J].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5):1993-1994.

-护理学导论 篇4

2.(填空题,选择题)

3.护理学的基本概念:(简答题)★

(1)人: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是一个开放系统,人有基本需要,人具有独特性,人有自我概念★(填空题或者选择题)

(2)健康:指个体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完全良好的状态(名词解释)★

(3)环境:内环境和外环境

(4)护理: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护理是助人的活动;照顾是护理的核心;护理是一个过程,他的方法是护理程序;

4.护理:是诊断和处理人现存或者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名词解释)★

5.南丁格尔的贡献:(选择题为主)

(1)1854年克里米亚战争,使病员的死亡率从42%降到了2.2%★

(2)写了医院札记和护理札记★,一般都会考到,下列哪项著作不是南丁格尔写的?

(3)1860年在英国伦敦的圣多马医院开办了第一所护士学校

6.现代护理学发展3个阶段以及特点

(1)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阶段

特点:护理属于医疗;护士是医生的助手;护理工作主要是执行遗嘱和各项护理操作;护理教育类同于医学课程教育

(2)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阶段

特点:强调护理是一门专业;医护双方合作关系;按护理程序的工作方法实施系统的整体护理;护理教育开始摆脱类同医学教育课程设置的模式;此阶段工作范围仍局限于病人,工作场所仍在医院

(3)以人为中心的护理阶段

特点:护士将成为向社会提供初级卫生保健的主要力量;护理工作的范畴从对病人的护理扩展到对人的生命的护理,从个体到群体;工作场所从医院扩展到了社会和家庭

3个阶段的大标题为简答题★,特点考选择题★

7.1888年福州第一所护士学校,约翰逊(美国)

8.《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规定开始实施护士职业考试和注册在(选择

题)★

9.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主要内容(必背,很重要,简答题,和理解性的选择

题)★★★

(1)生理需要

(2)安全的需要

(3)爱与归属的需要

(4)自尊的需要

(5)自我实现的需要

10.压力:个体对任何需要做出非特异性反映应一个过程(名词解释)★

11.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中人格发展的主要时期及特点:(简答题,选择题)★

(1)口欲期(0~1岁)此时的性本能主要集中于口腔,儿童通过吸吮、吞咽、咀嚼等经口的活动来获得快乐与安全感。

(2)肛欲期(1~3岁)性本能主要集中于直肠与肛门。儿童的愉快感主要来自于排泄所带来的快感及自己对排泄的控制。

(3)性蕾期(3~6岁)性器官为快感的主要来源,并会察觉到性别差异。

(4)潜伏期(7~12岁)此期性本能处于潜伏状态,主要集中于智力及身体的活动上

(5)生殖期(12岁以后)此期性本能又回到生殖器。能力和精力逐步转向建立成熟的异性关系上

12.各种护理工作方式的有点缺点以及内容(主要考选择题,知道为主)★书P7

例题:

1.满足病人自尊的需要,最恰当的方法是()

A.入院指导B.提供良好的住院环境

D.精湛的护理技术

2.根据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学说,儿童对自己的性器官感兴趣的时期是()

A.潜伏期 B.肛欲期 C.口欲期

3.5月12日国际护士节命名的依据是()

南丁格尔建立的第一所护士学校的日期 C.南丁格尔逝世的日期

D.南丁格尔受国际护士会奖励的日期

4.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能够满足病人()

A.安全的需要生理的需要 D.自我实现的需要

现代管理学导论论文 篇5

2课程名称:现代管理学导论

论文题目: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

姓名:梁利锋

学号:0908030201

专业班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0902班

时间:2012年5月28日

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

梁利锋

(西安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0902班)

摘要: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也在不断变化,管理理

论走过了不断发展的历程,从无到有,从模糊到清晰,从凌乱到有序,不断向科学化、系统化迈进。本文简要介绍现代管理理论的概念,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现代管理理论的特点以及现代管理理论对人类社会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及其在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管理理论发展历程发展趋势

序言

人类的管理活动,可以追溯到人类进化的过程中。随着生产方式的变革社会分工日益复杂,人类的管理思想也相应地从低级向高级演进。奴隶社会的管理,已被一种独立的对象和过程纪录下来。古埃及人建造宏伟的金字塔;古希伯来人则研究了“组织的概念等级原则,例外原则”;古巴比伦成为最早用法律手段管理国家的典范;《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论述管理的著作,尤其是儒学中所蕴涵的管理模式,为当代企业管理提供了非常有益的理论和方法论启示。亚当斯密关于劳动分工的理论,揭示了社会和组织可以从劳动分工中获取巨大经济效益的事实。开始于18世纪的工业革命,使机械力迅速取代了人力,在工厂中制造商品成为更经济的生产活动。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铁路发展所带来的运输成本下降,在欧洲和北美出现了一批大型企业。如洛克菲勒建立了垄断性的标准石油公司,卡内基控制了美国钢铁工业的三分之二。这些企业的运作不仅需要正规化的管理,更需要规范化的管理理论。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资本主义发展日益多样化,生产过程日益自动化,新的世界革科技命高潮迅速发展,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客观上对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把握瞬息万变的动态管理过程,我们需要了解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其发展趋势,掌握其特点。同时,在理论上运用过程方法,系统方法,权变理论综合多样化的管理思想,构建现代管理理论的统一框架,使之在变化着的管理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成为人类管理思想演进的必然趋势。

正文

一. 现代管理理论的概念

现代管理理论是继科学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之后,西方管理理论和思想发展的第三阶段,特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的一系列学派。与前阶段相比,这一阶段最大的特点就是学派林立,新的管理理论、思想、方法不断涌现。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认为当时林林总总共有十一个学派:经验主义管理学派,人际关系学派、组织行为学派、社会系统学派、管理科学学派、权变理论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理论学派、经验主义学派、经理角色学派、经营管理学派。

二.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

1990年后,受时间不一致性理论和货币时间不一致性理论的影响,欧美国家普遍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以稳定通货膨胀和通货膨胀预期。通货膨胀目标制可视为新古典经济学派关于预期管理的基本模式。伴随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实

行,西方国家央行的政策制定发生了重大变化,放弃了制定政策的神秘性和不透明性,逐渐增加了政策的公开性和透明性。

克鲁格曼(Krugman)在1998年和1999年研究日本的流动性陷阱时提出了预期管理的思想,只是没有用预期管理这个词。1998年他的论文在凯恩斯流动性陷阱的基础上,引进理性预期概念,建立预期管理的一种理论模式,作为针对流动性陷阱的非常规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艾格尔逊和伍德福德(Eggertsson and Woodford)在2003年研究日本的量化宽松政策时指出,治理通货紧缩的关键是预期管理。可以说,现代预期管理思想起源于对日本流动性陷阱研究。

进入本世纪后,特别是金融危机爆发后,欧美国家预期管理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进入到现代预期管理理论阶段。现代预期管理理论继承了政策透明和公开的思想,放弃了固守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思想,新凯恩斯经济学派在指导预期管理理论发展上开始占上风。这导致了最近10余年来货币政策观念的明显改变,预期管理成为了货币政策的核心问题。莫里斯(Morris)和Shin 在2008年对这一改变作了介绍:“最近15年时间在世界范围内,我们看到了对货币政策理解和引导这两个方面认识的明显革命。”“这场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关于货币政策的观念改变。传统的观点视货币政策为工程问题。面临控制范围以外的不确定性,央行有一组可控制的操作工具,试图操作这组工具达到它的目标。现代观点视货币政策为一策略问题。”“依据这一现代观点,货币政策的核心问题是管理和协调预期。相对于央行的直接工具变量控制,如控制隔夜利率,央行传递信息更为重要。”

在1989年至1994年,中国粘性预期理论也形成了与现代预期管理理论模式类似的预期管理模式,对现代预期管理的两种基本模式(Krugman流动性陷阱和Morris和Shin的太阳黑子比喻模式)均提出过类似的理论,对现代预期理论涉及的政策策略、协调预期、政策目标、政策透明、政策可信度等都做过类似论述。完全可以说,现代预期管理理论并不是从国外输入的泊来品,而是早已扎根在中国经济实践的土壤中。【1】

三.现代管理学理论的特点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现代市场经济动力机制、运行机制的特点使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产生了许多新的特点,对之进行理论概括是建立统一的现代管理理论科学体系的前提。我们认为应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企业经营管理的根本动力由追求近期利润最大化转向追求企业长期资本

增殖率的提高与稳定,即转向追求企业存在与长远发展。

第二,企业战略成为科学决策与贯彻实施企业目标化的首要保障。而经营战略的发展趋向则是全球化与长远化。经营方式的总战略是保持与发展技术优势的主阵地,同时进行多角经营,使以盈补亏的机制在时间与空间上伸展。经营组织的总战略是大型化与分

权化相结合,因为大型他才能保证战略的全球化;分权化(即使企业集团成员企业独立核算形成多极分散的利润中心)才能避免大型组织的僵化和过度集中。在科研与投资战略上则趋向于联台化、协作化、同际化。

第三,全面创新是保持企业活力的中枢。所谓全面创新包括技术创新、组织创新

与文化创新。其中每个方面的创新又必需是全面的。技术创新包括产品与服务的品种创新、工艺与设计创新、质量创新。组织创新包括经营组织、管理组织与制度、生产管理与组织等的全面创新。

第四,对人的重视、培养与利益的平衡成为管理的中心。重视技术与管理人才与

全体职工素质的提高,实行全方位的激励制度。

第五,信息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索。现代管理手段和技术方法被广泛应用。【2】

四.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

(1)现代管理理论发展趋势之一,是把理性管理同艺术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它

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是要高度重视管理经验的重要性。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了以泰罗、法约尔、韦伯等人为代表的古典科学管理运动,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并第一次科学地、理性地把管理纳入 了科学的轨道,使管理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行为科学对生产力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偏重非理性方面而忽略了理性方面,管理绩效同样达不到最理想的要求。要想真正使管理达到最优境界,只有把两 结合起来。

(2)现代管理理论发展趋势之二,是把企业中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的作用结

合起来。

现代管理理论认为,所谓正式组织,指的是企业为了有效实现其目标,所规定的组织成员的正式的相互关系和组织体系,包括组织结构、方针政策、规划方案、规章制度、运行方式、管理模式等;所谓非正式组织,是指组织中没有经过上级或一些相关的程序而建立起来的以感情联系为主要沟通方式的组织,而行为科学则强调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要想达到理想的管理绩效,这两者的结合是必然的趋势。

结论

文章通过查阅各种资料对现代管理理论进行了简要介绍,主要介绍了现代管 理理论的概念,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现代管理理论的特点以及现代管理理 论对人类社会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及其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下一步可以研究一 下现代管理理论的研究方法及其在中国的发展,由于时间有限,本人在这里不做 深入讨论,有兴趣者可以了解相关知识。本文只是个人的见解,如有错误还请指 正。

参考文献:

【1】 华侨大学数量经济研究院教授著.现代预期管理理论发展过程总结

【2】荣世敏著.管理理论的发展规律及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天津300204

【3】[美]克美德·小乔治.管理思想史[M]孙耀君译.北京:商务出版社.1985

护理学教育导论问答2 篇6

中等护理教育:任务是培养中级护理人员

护理专科教育:任务是培养具有实际工作能力的高级护理人才

护理本科教育:任务是培养较系统的掌握护理学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

有创新精神、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具有护理管理、护理

教学和护理科研的基本能力,能在医疗卫生、保健机构从事临床护理、预防保健工作的高级护理专业人才。

护理研究生:硕士研究生:任务是培养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独立负担专门技

术工作能力的高级护理人才

博士研究生:培养具有坚实宽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系统精深的专门学科知

识,具有独立从事科研研究和教学工作能力,能够在科学和

专门技术领域内作出创造性成果的高级护理人才。

简述美国护理教育体系

注册执业护理教育项目

证书护理教育项目

大专护理教育项目

本科护理教育项目

硕士学位护理教育项目

博士学位护理教育项目

简述护理教育学的而研究范畴

护理教育科学研究包括三个范畴:护理教育的概念 ;护理教育的科学规律;护理教育的逻辑体系

简述影响护理教育发展趋势的因素

护理学科的发展

现代教育的发展: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浪潮日益高涨;人全面发展理论的丰富化和现实化;提高教育质量称为重点;终身教育理想正在逐步实现;教育国际化石头日益强劲。科学技术的发展

简述今后护理教育的发展方面 P16

完善护理教育体制

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护理教学方法的改革

简述护理教学的教学内容

护理教育理论的发展;护理教育的基本原理;护理教学理论包括学习理论、课程设置、教学模式与授课模式及教学方法、学习评估与教学评价,护理临床教学等;护理教育资源配置理论及护理教育的组织管理

简述护理教育的任务P17

培养合格的护理人才

开展护理学专业科学研究和教育领域

开展社会服务项目

简述护理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①感知阶段:是指学生感知新教材,形成表象、观念阶段。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基础。②理解阶段:是指学生理解新教材、形成科学概念和理论阶段,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③巩固阶段:是指学生巩固知识的阶段。

法理学导论——名词解释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教学对象

按随机原则抽签选择安徽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2013级护理本科1班、2班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采取形成性评价, 对照组采取终末性考核。两班学生性别、年龄、学习能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班授课教师、教学方法、手段、内容、学时数、期末考试试卷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1.2.1 教学方法

对照组按传统教学流程组织教学, 以教师讲授为主, 期末闭卷考试为课程终结成绩;实验组采取教师讲授与学生讲授相结合、案例讨论与课堂提问相结合、平时作业与护资模考、期末闭卷考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教师第一次授课即向学生介绍形成性评价的意义、授课方法、评价方式、评价指标等, 使学生了解形成性评价。

1.2.2 评价方法

1.2.2. 1 出勤成绩

考勤分班级日常考勤和教师随机点名两种。课前由班级纪律委员以寝室为单位快速点名, 寝室长负责本寝室同学的出勤考核, 无故旷课1次扣10分。授课教师在授课期间会随机点名5次, 满分按100分计算, 无故旷课1次扣20分, 无故旷课≥3次者必须重修该门课程。出勤成绩占综合成绩的10%。

1.2.2. 2 平时作业成绩

根据教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如指导学生课后观看电影“Florence Nightingale”、纪录片“军中南丁格尔—黎秀芳”、视频“急诊室风云—多元文化护理”等, 并要求学生撰写影评或心得体会;以寝室为单位讨论如何理解中医学的“天人相应”与“生物-心理-社会-自然医学模式”;以寝室为单位整理我国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的先进事迹;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南丁格尔永在我心中”演讲比赛;撰写“现代护士应具备哪些基本素质”等心得体会;利用“五一”假期与父母座谈, 了解他们的健康观和疾病观, 并总结父辈有哪些不良的生活方式;以“罗伊、适应模式”为主题词, 在中国知网上搜索近五年的文章并下载阅读;制作个人职业生涯规划PPT;给糖尿病患者开健康教育处方;结合教师所给疾病案例, 制定护理计划。此部分成绩占综合成绩的20%。

1.2.2. 3 护士 (师) 执业资格模拟考试成绩

教材中的护理程序、护理学相关理论、护理理论、护理学的基本概念等内容是护士 (师) 执业资格考试大纲中的重要内容。为了强化学生对这些重要知识点的掌握, 在期末闭卷考试前两周组织1次考核, 直接采用护士 (师) 执业资格考试模拟题, 提高考试通过率。护士 (师) 执业资格模拟考试成绩在综合成绩评定中占20%。

1.2.2. 4 期末闭卷考试成绩

课程结束时采用闭卷考试方式对学生该学期所学内容进行综合考核, 题型包括单项选择、多项选择、简答、案例分析及论述5种, 重在考核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分析解决问题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其中开放性试题如病例分析题、论述题占50%。期末闭卷成绩占总成绩的50%。

1.3 效果评价

通过期末闭卷考试成绩进行, 并采用自制问卷对观察组护生进行调查。

1.4 数据处理

采用SPSS 18.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检验。

2 结果

2.1 两班《护理学导论》期末闭卷考试成绩比较

对照组和观察组期末闭卷考试成绩比较, 观察组的考试成绩较对照组提高 (P<0.05) , 见表1。

a为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观察组学生对形成性评价授课方法的满意程度

课程结束时对观察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主要了解学生对实施形成性评价的态度和满意度。随堂发放问卷, 匿名填表, 当堂回收, 回收率100%。观察组学生对形成性评价授课方法的满意程度见表2。

3 讨论

3.1 形成性评价促进了护生的学习

传统评价方式一卷定终生, 学生往往考前死记硬背, 考后不知所云, 导致学生缺乏系统知识结构的搭建, 自主学习意识明显薄弱。《护理学导论》本身就是一门理论性极强的课程, 教学内容不乏枯燥的理论知识。看电影、写影评、开处方、制定计划、寝室晚间讨论、查阅文献、与父母座谈, 针对不同教学内容设计多样化的平时作业使书中的枯燥理论变得更加贴近生活。形成性评价将课堂从教室延伸到寝室、图书馆、自习室、家庭, 95%的护生认为形成性评价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90%的护生认为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得到了提高。护士 (师) 执业资格模拟考试使学生更好地把握了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 提高了学习成绩, 能更有信心面对将来的执业考试, 观察组期末闭卷考试成绩优于对照组。

3.2 形成性评价促进护生职业素养的养成

《护理学导论》作为护理学专业的入门和启蒙课程, 担负着培养护生职业情感的重任。我校该课程开设于大一下学期, 以一年一度的“512护士节”为契机, 教学过程中安排的系列活动进一步强化了护生的职业情感, 94.3%的护生认为形成性评价有利于他们职业情感的培养。以寝室为单位开展各种主题讨论有利于护生人际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 提高了他们的职业素养。

综上所述, 《护理学导论》课程开展形成性评价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 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增加了学生的课外学习负担及教师的工作量等。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还须不断实践, 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法。

参考文献

[1]柏丁兮, 高静, 吴晨曦, 等.形成性评价对护理本科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 2014, 11 (4) :265-268.

“逼上梁山”的心理学解释 篇8

人们形容自己被逼无奈去做某些不堪的事时,多半爱用一个词:“逼上梁山。”其意多指自己的所作所为完全具有正当性,且自己就算知道此事正当,还是一贯很宽厚地忍气吞声,实在活不下去才起来反抗。

说的人多了,也就没人在意这约定俗成的说法背后究竟是何含意。其实若是较真,“逼上梁山”是个很错误的说法。无论是从史实还是心理状态上,都站不住脚。

事实上好解释。无论《水浒传》如何拼命给英雄们身上刷光环,其实说到底还是一群反叛者。这群人当中的确有人是蒙受了不白之冤,活不下去才起兵造反,但也有人是出于种种私利才上山落草。

一说到“逼上梁山”大多数人都想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那漫天风雪当中,一个孤傲的身影,内心痛得几乎滴血:老婆被人抢,自杀了;朋友出卖自己,叫自己杀了;原本一个好好的上校军衔,因为得罪了总参谋长也被一撸到底……连想老老实实坐牢,都被迫上演中国版《越狱》。这种日子怎么混下去?A级通缉令悬在头上,不潜逃还等着杀头吗?

问题是这样的人终究是少数,梁山好汉里有的是第二种人。卖人肉包子被识破的,抢劫生辰纲以后被通缉跑掉的,每天在江上请人吃“板刀面”和“馄饨”的……

所以水浒群雄未必全是“逼上梁山”,可《水浒传》的精妙之处就在于它深刻把握了人心底最深的欲望。从这个角度上说,《水浒传》应该是一部最成功的心理学教材。

刚才说过,“逼上梁山”最成功的典范就是林冲。《水浒传》开篇没多少字就把这样一个英雄人物列出来,马上给水浒英雄定了一个性:不管你上山原因究竟如何,混不下去还是为女色所迷都不论,只要肯落草就是“官逼民反”。

我们在认识一个人或是一个群体的时候,都会有这种“光晕现象”。在心理学的解释上就是:第一印象给这个人或群体的定性,往往会延续迁延一生。那双枪将董平,为了抢人家知府的女儿而反出部队,又和“官逼民反”有什么联系?不过是沾了林冲的光罢了。

《水浒传》成功地用这种特质给梁山好汉们的行为正了名,进而合理化。为了避免自己认知上的冲突,避免出现“自己做了错事”和“自己是正义的”之间的心理落差,无论是作者还是梁山好汉本人,都必须在心理上保证自己的心理健康,这在心理学上叫“认知协调”。所以他们在江湖上讲“义气”,对宋江之类的“义气典型”要做到“纳头就拜”;在军事和政治上则要做到“替天行道”,尽管究竟什么是天道全梁山估计也没人说得清楚;在人际关系上,各个头领之间相互夸奖赞扬,在小群体内互相提供心理支援。这几点综合起来,就构成了梁山好汉对自己“逼上梁山”现状的认同。

这种自欺欺人式的心理暗示保证了好汉们的心理健康,但是否能得到其他百姓的认同呢?这里又涉及到了群体心理学中的群体规范与传播理论。

一部小说,要能在当时民间流传起来就需要两个条件:第一要浅显易懂,能够理解;第二要具备感染力,使大家愿意相信并传播。

“逼上梁山”恰恰就同时具备了这两个要素。首先,这句话实在很容易理解,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一只蚊子在耳边嗡嗡叫着准备吸血,那被人逮到还不狠狠一巴掌拍死?人民群众的逻辑有时候就是这样简单。被逼无奈之下铤而走险,是远古部落血亲复仇的一种延续,本身就具备了一定的正当性。

此外,这句话也多多少少说出了普通百姓的心声。一个人处在群体间,他的心理应该同时具备两套规则:一是这个群体的规则,一是他渴望所属群体的规则。在现有群体规则限制其行动时,他会对渴望所属群体的规则产生更大的认同感。兔子急了要蹬鹰,草民被欺负得狠了也还有个梁山可去,这就是“逼上梁山”给普通人指出的另一条路。就算是天生的良民,在念叨着“逼上梁山”的时候也未尝没有给当权者点儿颜色看看的意思。

如果把“逼上梁山”做细致剖析,就不难发现它其实是人际交往理论、心理认知理论、社会传播理论和群体规范理论几方面结合的产物。以小说家言的角度来看,《水浒传》正是通过树立这样一种思想,一面把故事扯圆了,另一面在群众中打开销路。毕竟谁看书时不喜欢把自己带入成为主人公,谁不愿做悲情英雄?

原本站不住脚的概念,却能通过一本书深入人心,几乎变成文化底层的一种概念基石,这不能不说是《水浒传》的一大成功。

管理学学科导论考试题 篇9

答:管理工作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展开的。而社会趋势就是一个大的环境,它必然会对管理实践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有利,也可能有害。

这就需要管理者进行科学的对待。

社会趋势对管理实践的影响可以分为两类:

{1}负面影响:

1)限制竞争,形成行业垄断,导致组织效率的损失;

2)为了争取利益的最大化,销售对人体有害的商品;

3)滋生机会主义,进行大规模的投机行为;

4)任人唯亲、因人设事,破坏企业管理规章制度;

5)组织成员因相互依赖而失去独立性,使工作效率降低;

6)阻塞信息渠道、滋生谣言,破坏组织凝聚力;

7)企业内部的社会资本影响企业的对外开放程度,不利于向先进企业学习与交流;

8)鼓励平庸、阻止组织变革、不利于组织创新;等等。

解决方法主要有:创建学习型组织、变革组织管理、限制专用性资产投资以及变革企业领导

方式等.{2}正面影响:

1)政府做出对某些企业未来发展有利的政策、法规支持其发展,如进行补贴等;

2)管理者越来越多的趋向于从社会弊端中发掘出了新的业务机会,同时也帮助解决了这一棘手的问题;

3)企业管理者常会支持社会公益,既造福了大家,同时也赢得了社会的认可,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

4)企业的存在有利于就业、失业者再就业问题的解决,吸收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等等。

对于学习管理的人而言,要洞识到趋势所带来的变化,及时作出思维上的调整,将管理的方式方法顺应时事推陈出新,对管理的结构进行科学的调整,重视人力资源的发展,了解把握全球化的脉搏,适应并制约其变化所带来的影响,这样才能保持管理的权威性与时代性。

4.你认为管理学学科有哪些内容与特点?你对哪些内容有兴趣?为什么?

一、管理学的内容

1、定义:管理学是研究管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一门交叉学科 应用学科 和发展学科。

2、内容:a、研究管理的本质

b、研究管理活动的具体形态:(1)、对管理中人的研究(2)、对管理资源的研究(3)、管理的行为和职能

(4)、管理的组织和制度(5)、管理中的若干关系

(6)、管理的文化和价值(7)、对管理的评价

c、研究管理的一般规律(1)、管理的人本规律(2)、管理的组织规律(3)、管理过程的循环规律(4)、管理的择优规律(5)、管理的权变规律(6)、管理的反馈规律

d、研究管理发展的三个阶段(1)古典管理理论阶段;(2)行为科学阶段;(3)现代管理理论阶段

二、特点:

(1)、管理学的发展是从对管理中经济人、机械人的设定到对管理中社会人设定的过程。

(2)、管理学的发展是从管理过程的单个因素、单个过程和单个侧面的研究到全面系统研究的过程。

(3)、管理学的发展是从以定性分析为主到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过程。

(4)、管理学的发展是从学派分化到兼容并包、相互借鉴、吸收融合的过程。

(5)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天文地理无所不包。

(6)管理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我对研究管理活动的具体形态和管理一般规律感兴趣。

原因:我认为管理学正是成功的途径之一,一个企业,只有做好管理,建立起良好的管理阶层,才能够最终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稳定的销售成绩;一个公司,也只有做好管理层的事情,才能够使整体公司得到稳固,获取收益的问题,所以管理层是基础的基础;一个国家,也需要管理,把整个国家管理好,民族才能繁荣昌盛,社会才能够稳定。我们每天的生活都和管理息息相关。就从最基本的说起,我们每天都要安排和统筹规划自己每一天的学习生活,娱乐和锻炼的事情,管理好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是每一天的发挥最大的效用,这些事情需要管理。

我认为掌握了管理活动的具体形态和管理一般规律,能使我更好的运用这些知识到学习和生活的实践中。

7.根据你的理解,学习管理学学科可采用哪些有效的方法,举例说明一种方法的应用.(一)系统分析法

即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在系统与要素、要素与要素、系统与其外部环境的相互关系中揭示对象的系统性质和运动规律,从而达到最佳地处理问题的一种方法。

应用实例:青岛啤酒作为世界著名品牌和全国的行业龙头,目前,生产能力已达到120万吨,产品销往40多个国家和地区。1999年实现销量107万吨,销售收入26亿元,利税总额6亿元,利润2.5亿元。近年来,我们引入现代物流理念,加强产品物流管理,提高了营销水平,扩大了市场占有率。在限定问题的基础上,咨询人员与厂方一起确定出发展目标,即通过对企业物流管理的改造,使该厂销售达到大幅度的提高。

围绕如何改造锻造设备这一问题,咨询人员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初步提出了三个备选方案:(1)结合总公司对分公司资金管理的要求,建立了“网上银行”,实现了收支两条线电子化管理,并推动实现预算管理;(2)将直销体系、物流配送体系、预算管理体系和营销策划与信息反馈系统有机的结合起来,进行整体功能优化设计,使各方面的管理形成一体化等。(3)以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作为手段,实现各系统之间的信息传递、处理和分析的自动化。

咨询人员根据对厂家人力物力和资源情况的调查分析,提出对备选方案的评价标准或约束条件,即:投资不能超过30万元;能与该厂技术水平相适应,便于维护;建设周期短,回收期快。

咨询小姐吸收厂方代表参加,根据上述标准对各备选方案进行评估。第2个方案(新装一台平锻机),技术先进,但投资高,超过约束条件,应予以淘汰。对其余2个方案,采取打分方式评比,结果第1方案被确定为最可行方案,该方案具有成本低,投产周期短,技术上虽然不够先进,但符合企业目前的要求,客户对此满意,系统分析进展顺利,为该项咨询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二)图表列示法

即把有关的基本概念、线索或问题等,按其内外部的相应关系和联系,将之概括转换为相应的图表,使

之能直观化、形象化和系列化。

(三)比较法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由于管理学原理中的各种问题都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所以在学习时,就要对所

学的内容进行比较,探索它们之间的“同中之异”或“异中之同”

四、关键词法与主题词法

对问题或概念进行概括和抽象,将其中心意思(即主题)转换为一个或几个比较规范的词语来表述和

记忆。关键词法即抓住内容或概念中最关键的词句而达到对之进行整体理解和掌握的方法。这种方法突出了内容或概念中必不可少的因素,排除了修饰性或解释性的那些可多可少的词句

五、逻辑推理法

即根据问题或概念的内在联系和基本规律,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举一反三地推理出问题或概念的本质属性和完整内容的方法。

六、一目十行法

即在对《管理学原理》有关问题或内容的学习过程中,不是一开始就逐字逐句地去阅览,而是一目十行,一段、甚至一页地进行扫视把该问题或内容的内涵层面和文字布局等在头脑中形成基本轮廓和初步印象,当提到该项问题或内容时,就能在脑子中浮现出其大致的涵义、词句和段落等。在此基础之上,便可根据需要进一步对照教材或大纲进行更准确、更细致的认识和把握。

七、联系实际法

学习《管理学原理》的最终目的是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由于 管理理论是来源于实践,又要服务于实践。只有通过学习,并能够将所学的管理学的基本方法、观点成功地应用到实际问题的分析与管理中,才可以说真正地达到了学习的目的。

八、案例学习法

案例来自书本,来自实践,来自大家平常的生活。案例学习法是通过案例调查和分析,了解案例的背景资料,用管理理论分析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带着问题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出解决问题方案。

8.根据你未来就业打算,谈谈如何培养专业学习的兴趣和如何合理地安排大学学习规划

要培养专业学习兴趣:

(1)加强对学科本身意义的了解和认识。在心理学上称之为“目标动机理论”。也就是让学生明白学习这门学科最终有什么意义。(2)培养学习兴趣,要真正的进入到学习中去。去认真思考了,掌握了每个反应公式的内在规律,并且能和现实中的一些现象联系起来,这时你就会感觉到化学这门学科的意义,其结果自然会对这门学科形成兴趣。

(3)学习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学习既要知难而进,又要做到从易到难。利用好学习的成功感来进一步激励自己。

(4)加强动手能力训练,提高自己的兴趣和实践运用的能力。

(5)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与老师建立起相互尊重、亲密无间、相对平等的关系,在交流中学习与成长。

大学学习规划:

大一:适应期

学习上,进入大学后重新为自己确立奋斗目标,是大学生活成败的关键,应当始终保持上进的心态和高考时的拼搏劲头,要尽快找到适合大学课程特点的学习方法,尽快变高中时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大二:探索期

大学二年级是转入专业学习的准备阶段,公共基础课即将结束,专业课即将开始。因此,大二也称为职业定向期。此时应考虑清楚未来是否深造或就业,了解相关的信息和活动,并以提高自身的基本素质为主;通过参加学生会或社团等组织,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同时检验自己的知识技能;可以开始尝试兼职、社会实践活动,并要具有坚持性,最好能在课余时间里长时间从事与自己未来职业或本专业有关的工作,提高自己的责任感、主动性和受挫能力;增强英语口语能力,增强计算机应用能力,通过英语和计算机的相关证书考试,并开始有选择地辅修其他专业的知识充实自己。

大三:拼搏期

努力学习专业课程,应付各种证书的考试,社交活动由校内人士扩展到校外人士。在撰写专业学术文章时,可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锻炼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多参加和专业有关的寒暑期工作,和同学交流求职工作心得体会,学习写简历、求职信,搜集工作信息并积极尝试;加入校友网络,向已经毕业的校友、师哥师姐多多取经,了解往年的求职情况;随着知识面的拓宽,许多同学萌发了进一步深造的愿望,开始准备考研或TOEFI、GRE。是继续深造,还是找工作就业,在这个阶段,必须做出决定。大四:冲刺期

本科新生心理学导论课程感想论文 篇10

2014级本科新生心理学导论感想

===

二○一五年一月三号

在这个知识大爆炸的网络时代,在2014发生了许多变化的这一年,心理学到在我们心中到底是什么呢?在我爸妈及街坊邻居看来,心理学就代表一所一本的大学;至于我哥哥姐姐,那是一个大学专业的名称,作用是标识妹妹在大学里所属的专业;而在我班主任及高中老师的角度,心理学是个比较冷门的专业,心理学师范就是师范,一个老师的未来;对于我高中朋友来说,心理学又无疑是诱惑的,意味着获得强大的心理能量,给予治愈、抚平、激励;若以职业规划师的角度看,心理学就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咨询师、心理教师等;而在我队友的初印象里,心理学是个高大尚、在全国排第三的专业,让我具有了巫女的神秘恐怖感;在郑勇老师眼里,心理学是一个潜力无限的光辉未来、是每一届心理学学子共同的使命;在马老师眼里,心理学就是一批需要帮助理解的可爱孩子……“子非鱼,焉知鱼之乐?”的确,我并不是上面提到的任一主角,我只是我自己,我怎能知道别人眼中的心理,那我的心理呢?

初二时通过好友介绍认识了她,有幸成为朋友,并在初三时同班成了学习上的竞争对手。那时的关系简单、微妙却又很牢固,留下的是美好饱满的回忆。中考前的一次模考失利,在我们两个傻丫头眼里,未来似乎又模糊了几分。对于未来的畅想,我俩的共同期许便是能够成为一名心理医生。那时我的心理,是个无限垠阔的海洋,那儿能够聆听病人的心灵故事,拥有曲折惊喜的治疗经历,获得挣扎的心路历程等等。高中分开了,去了不同的高

中。如今,我如愿来到这儿,如愿学习心理学,而她想圆一个北大梦,愿偿一年再读高四。虽改变了方向,但仍在梦想的路上。那么,我呢?

青春期的我们,心情诡谲善变、变化多端。有人说90后讲究个性、独立特行,是物质丰富的一代,也是精神匮乏的一代。心情不好了、哪天高兴了都可以手指点点划划,瞬时网络分享。刚来大学时,曾听这样一句话,“有人问我为啥来学心理学,我答自己心里有病才来呗”。虽是一句玩笑话,但却是个没脱离现实的喜感。在这个知识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要学会最重要的技能,不是刷屏吐槽,不是出镜上位,不是炫富晒美,不是谋人利己,不是处事圆滑,就只是学会如何和自己相处而已。

郑勇老师曾说,如果说心理学究竟是什么,那就该是帮助找寻自我的工具,无论是帮助自己,还是帮助他人。现在高中同学称我为“心理同学”,虽然在他们眼里,心理学可能就指能看透人的心里,能解决心里各种的纠结、迷茫、痛苦等,但可能心理学就该这样吧,帮助他人自我寻找。可是我现在不能像尼克胡哲一样坦然说出“我明白破碎心灵的痛苦,我知道孤单是怎么一回事,我在耶稣基督里找到力量”,我还太小,还没不能克服痛苦,还没经历苦痛,也知道真正的孤单并不是没人能够倾诉、生病没人照顾或是心情没人理解这一般地简单易熬,我想,如若此刻有人问我心理学在学什么,我可能没有答案。但我还是会接受他人的倾诉,借尼克胡哲的话来说,当他们头上刮着暴风,身处生命的

逆境,而我作为他们信赖的人,虽没有力量战胜暴风,但我可以提供支持、温暖,直至风暴过去。最近一朋友在说完后问我:

“你学心理学肯定特别幸福吧?”

“其实心理学并不是你想的那样。”

“那你学心理学感觉怎样?”

“幸福……”

法理学导论——名词解释 篇11

1 无权处分问题概述

关于“无权处分”行为, 正如王泽鉴老师所言, 可谓之“法学上的精灵”, 一直是困扰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难题。我国《合同法》对此也进行规定, 该法第五十一条规定:“无处分权的人处分他人财产, 经权利人追认或者无处分权的人订立合同后取得处分权的, 该合同有效。”对于该条规定, 理论界有两种意见。第一, 对该条规定持肯定意见, 认为该条规定符合我国关于无权处分行为效力的理论通说, 且是对社会经济生活经验的正确总结。第二, 对该条规定持否定意见, 认为该条规定存在缺陷, 不利于第三人利益和交易安全的保护。双方的争议焦点在于如果事后权利人对无权处分行为不予追认或者无权处分人没有取得处分权, 此时合同的效力如何?持肯定意见者认为依据该条的反对解释, 此时的合同效力应为无效;而持否定意见者从维护第三人合法权益和保障市场交易安全的角度出发认为此时合同有效。在买卖合同司法解释出台之前, 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通说均认为在此种情况下合同无效。2012年6月5日, 最高人民法院对社会发布了《关于审理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 该司法解释完善了《合同法》中有关买卖合同的规定, 填补了相应的法律漏洞。其中第三条对合同法第五十一条的规定进行了一定的修正, 该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以出卖人在缔约时对标的物没有所有权或者处分权为由主张合同无效的, 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出卖人因未取得所有权或者处分权致使标的物所有权不能转移, 买受人要求出卖人承担违约责任或者要求解除合同并主张损害赔偿的, 人民法院应予支持。”由此可知, 该条司法解释并没有采纳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通说, 而是确认在无权处分的买卖合同中, 无论事后权利人是否追认或者无权处分人是否取得处分权, 该买卖合同均为有效。虽然这只是关于买卖合同中无权处分行为效力的简单改变, 但其背后却蕴藏着复杂的法理基础, 因此正确理解与适用该条规定必须对其法理基础有清晰的认识。

2 “无权处分”概念的简要探讨

理解和适用买卖合同司法解释第三条首先涉及到对“无权处分”概念的认识。“处分”是大陆法系传统民法理论上的基本概念, 其含义丰富,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最广义的“处分”包括法律上的处分和事实上的处分, 而法律上的处分又可分为负担行为和处分行为, 负担行为是指在当事人之间产生债权债务关系的法律行为, 处分行为是指直接使标的物权利发生得丧变更的法律行为;广义的处分只包括法律上的处分, 而狭义的处分特指处分行为。显然无论是《合同法》第五十一条还是买卖合同司法解释第三条均只涉及到“合同”这一法律行为, 并不涉及事实上的处分问题, 因此该两条规定涉及到的“处分”仅指法律上的处分。

对《合同法》第五十一条持肯定意见的学者对“法律上的处分”这一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如梁慧星老师认为法律上的处分可以分为负担行为和处分行为, 但同时认为依据合同法第一百三十条和民法通则第七十二条的规定, 在买卖合同中应对负担行为和处分行为进行一体把握, 将标的物的物权变动作为买卖合同的直接效果。而王利明和崔建远老师则反对负担行为和处分行为的区分, 认为这种划分过于抽象晦涩, 与现实情况不符。他们认为无权处分就是指无权处分人与第三人就他人的财产权利而订立的合同。笔者认为, 区分负担行为和处分行为是有重大意义的, 因为负担行为和处分行为是传统民法理论上的基本概念, 也是理解民法相应制度和规范的工具, 更是一些民法制度和规范构建的法理基础。关于此种区分对理解和适用买卖合同司法解释第三条的作用和意义, 下文将进行详细的论述。

即使对“法律上的处分”这一概念有不同的理解, 但持肯定意见者均认为依据合同法第五十一条的反对解释, 事后未被权利人追认或者无权处分人未取得处分权的, 该合同将会无效。然后根据买受人是否为善意, 确定标的物的归属以及责任的分担。如果买受人为善意, 且符合善意取得的其他条件, 则买受人可以基于善意取得制度获得标的物的所有权, 标的物的权利人丧失所有权。这时原权利人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要求无权处分人承担侵权责任、违约责任或者要求返还不当得利。如果买受人为恶意, 持肯定意见者认为这时的买受人没有保护的必要。如果买受人为善意, 但不符合善意取得的其他条件, 如动产未交付, 这时买受人可以要求无权处分人返还相应的不当得利, 同时承担合同无效后的缔约过失责任。以上观点是从维护标的物权利人财产的静态安全出发, 试图以此保障市场交易秩序, 防止出卖他人之物情况的发生, 但此观点忽视了对买受人利益和交易安全的保护。

3 买卖合同司法解释第三条的法理基础及其重要意义

笔者认为, 新近出台的买卖合同司法解释纠正了之前理论界和实务界在无权处分问题上存在的错误观点, 该解释符合市场经济交易规律, 保障了市场交易的安全, 提高了交易效率, 充分维护了交易主体的合法权益。同时, 这也是合同法理论研究进步发展的一大表现。下文将简要梳理构建该条司法解释的法理基础及其与市场交易实际相契合的表现。

首先, 构建该条司法解释的基础条件之一便是负担行为和处分行为的区分。其实, 在该司法解释出台之前, 物权法已经采纳了负担行为和处分行为的区分原则。物权法第十五条规定:“当事人之间订立有关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不动产物权的合同, 除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合同另有约定外, 自合同成立时生效;未办理物权登记的, 不影响合同效力。”由此可知, 负担行为仅是物权变动发生的原因, 物权未发生变动并不影响负担行为即合同的效力。买卖合同只是个负担行为, 在当事人之间仅发生债权债务关系, 即赋予债权人请求债务人履行给付义务的权利, 使债务人承担向债权人履行给付行为的义务, 并不直接产生物权变动的效果。要发生物权变动的效果, 动产买卖必须进行交付, 不动产买卖必须进行登记, 这其实已经是合同有效成立后, 如何进行履行的问题了。我们不能因果倒置, 将合同的履行问题作为合同生效的条件, 试想没有有效合同成立在先, 哪来履行的根据。而且负担行为仅产生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的请求关系, 只要负担行为满足民法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的生效条件, 即可生效。我国民法通则第五十五条规定了民事法律行为的生效条件, 该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 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二) 意思表示真实; (三) 不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因此, 有效的负担行为并不以当事人对标的物有处分权为必要。由以上分析可知, 在无权处分的买卖合同中, 即使在合同签订时出卖人没有处分权, 其与买受人签订的买卖合同仍然是有效的。不能因为事后权利人不追认或者无权处分人未取得处分权而导致其无法向买受人履行交付义务来否认买卖合同的效力。对无权处分情况下买卖合同的效力做这样的认定应该说是与民法的基本法理是一致的。

其次, 认定无权处分情况下买卖合同有效有利于平衡买受人和标的物权利人之间的利益, 保障市场交易的安全。对合同法第五十一条持肯定意见者认为, 认定事后未被追认或者未取得处分权的无权处分合同无效, 有利于维护标的物权利人财产的静态安全, 以此免受他人的侵夺。其实不然, 从维护财产的静态安全而言, 应主要依靠物权法的相关规范。我国物权法对此已有完善的规定, 物权法第三十条规定了返还原物请求权, 该条规定:“无权占有不动产或者动产的, 权利人可以请求返还原物。”同时物权法第一百零六条规定:“无处分权人将不动产或者动产转让给受让人的, 所有权人有权追回。”以上都是物权人基于物权法而享有的物权请求权, 该权利是绝对权、对世权, 没有时效的限制, 对任何无权占有人均可行使, 而且其效力高于合同债权。因此, 标的物的权利人为维护自己财产的安全, 可以基于以上物权法的规定, 向无权处分人或者买受人要求返还标的物, 而其在行使这一物权请求权时完全不用考虑出卖人与买受人之间的合同效力, 合同有效抑或无效, 均可行使。但有一例外, 即如果该买卖符合善意取得的条件, 权利人则会丧失所有权, 不能要求买受人返还标的物, 只能根据具体情况追究出卖人的侵权责任、违约责任或者要求其返还不当得利。因此, 认定无权处分情况下买卖合同有效或无效均不影响权利人的财产安全。但如果认定此时的买卖合同有效, 则可以兼顾到买受人的利益, 保障其合同权益。因为如果认定合同无效, 买受人合同目的落空, 期待利益受损, 但此时买受人只能追究出卖人的缔约过失责任, 而缔约过失责任的保护范围仅为信赖利益的损失, 买受人基于买卖合同的可得利益损失便无法得到充分弥补, 这对买受人的保护是不周的。而如果认定合同有效, 买受人则可追究出卖人的不能履行的违约责任, 使自己的合同履行利益损失得到充分的救济。从另一个角度看, 赋予买受人追究出卖人违约责任的权利是维护市场交易安全的表现。因为买受人作为一方市场主体与卖方进行交易时, 不可能花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对调查卖方对标的物的权利状况, 而且市场瞬息万变, 也要求双方进行快速的交易。因此买方只能履行一般的注意义务, 根据相应的权利外观去推定卖方的权利状况。如果此时认定合同无效, 则买受人对交易的期待无法得到保障, 这种状况便会阻碍市场交易的进行, 降低交易的效率, 交易安全无法得到保障。

再次, 认定无权处分情况下买卖合同有效与现实的市场交易实践是相契合的, 有利于促进市场交易, 提高交易的效率。在现实的商事贸易中存在一种典型的交易方式, 叫做“将来货物买卖”。这是一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最常见、最重要的商事买卖合同。此种买卖合同的特征在于, 卖方与买方签订买卖合同之后, 卖方再根据买方的货物需求与自己的上级供应商签订相应的买卖合同, 向上级供应商购买已经出卖给买方的货物。而当卖方在与买方签订相关货物的买卖合同时, 卖方对所出卖的货物并没有处分权, 相关货物的权利属于上端供应商, 或者货物都还没有被生产出来。此时, 根据合同法第五十一条的规定, 卖方与买方签订货物买卖合同时卖方对货物并无处分权, 应属于无权处分行为。而一旦卖方的上级供应商无法供货或者其他不履行合同的情况, 这时卖方将无法向买方履行交货义务, 那么根据合同法第五十一条的规定买卖双方之间的合同将会被认定无效。此时, 买受人只能追究卖方的缔约过失责任, 买方合同履行利益的损失将得不到充分的救济。由此可知, 合同法第五十一条与市场交易的现实不符, 阻碍了市场交易的进行。买卖合同司法解释第三条因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填补了合同法的这一缺陷, 认定此时合同有效, 买方可追究卖方的违约责任。

最后, 认定无权处分情况下买卖合同有效与国际上有关合同的立法趋势保持了一致, 有利于促进国际交流与贸易往来。从国际上关于无权处分情况下买卖合同的效力规定来看, 大部分均认定此时合同有效。比如《国际商事合同通则》以及《欧洲合同法原则》均规定合同效力不因无权处分的事实本身而受影响, 合同有效。从传统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来看, 德国、瑞士、台湾地区由于采纳了债权行为和物权行为的区分原则及物权行为的独立性与无因性, 均认定在无权处分的场合, 债权行为即买卖合同是有效。由此可知, 认定无权处分情况下的买卖合同有效是国际社会的主流观点, 这反映了现代市场经济客观规律的共同规则, 在客观上能够鼓励市场交易, 提高交易效率, 保障交易安全。因此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 与世界各国贸易更加频繁和紧密的背景下, 相关的贸易规则立法就应该实现与国际共同规则协调一致, 努力为扩大国际贸易, 促进经济交流创造良好的法制条件。

4 结论

买卖合同司法解释第三条的出台, 填补了合同法第五十一条的立法漏洞, 纠正了学界和实务界之前采用的错误观点。该司法解释因应市场经济内在发展规律对法律规则的要求, 最大程度实现了鼓励交易, 保障交易安全的经济效果。同时, 这也是我国合同法理论进步发展的表现, 使现行合同法关于无权处分的规则符合了民法的基本原理, 实现了理论体系上的协调一致。最后, 该司法解释的出台推动了我国合同立法与国际先进立法的接轨, 有利于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

摘要:买卖合同是社会经济生活中最基本、最常见、最重要的交易形式, 因此成熟完善的买卖合同法律规范有助于促进市场交易, 保障交易安全, 维护交易秩序。买卖合同司法解释第三条即是关于买卖合同中无权处分的最新规定, 其对《合同法》第五十一条的规定做出了一定的修正。以此为切入点, 分析其背后的法理基础, 该条解释与其他相关法律规范的关系及其所具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以期对正确理解和适用该条规定有所帮助。

关键词:买卖合同,无权处分,物权行为,债权行为

参考文献

[1]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 (第四册) [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5.

[2]梁慧星.为中国民法典而斗争[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2.

[3]王利明, 崔建远.合同法新论-总则[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上一篇:五年级国庆节日记下一篇:校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