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幼儿入园焦虑方法

2022-06-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应对幼儿入园焦虑方法

幼儿入园焦虑的成因及应对策略

摘 要: 入园焦虑是幼儿最初从家庭进入幼儿园后,由于环境的改变导致心理体验和外在行为表现出的不适应。本文阐述了入园初期幼儿的焦虑表现,并在此基础上对幼儿入园焦虑的成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解决对策,从而使新入园的幼儿积极融入集体角色。

关键词: 幼儿入园焦虑 分离焦虑 成因 应对策略

幼儿期是一个人身心健康的奠基时期,从小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中,焦虑这一心理现象受到人们的重视。而幼儿入园初期由于对父母的依恋及对幼儿园陌生教师和陌生环境的不适应,则出现了分离焦虑和社会性焦虑等问题。入园焦虑对幼儿身心发展有诸多方面的影响,相关心理学研究表明,一定程度的心理压力有助于孩子的成长,但如果这种心理压力过于严重且长时间得不到消除或有效缓解,将会对幼儿的身心造成负面影响。

一、幼儿入园焦虑的表现

所谓焦虑就是指个体预感到即将面临不良处境时的一种紧张情绪。幼儿入园焦虑,即由入园导致的生活规律及周围环境的转变对幼儿造成的心理负担。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幼儿与爸爸妈妈等周围熟悉的家人分离后,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产生烦躁、忧伤、紧张、恐慌、不安等情绪,他们非常怕生,经常用哭闹来表达他们心中的不安。通常情况下,他们所表现出的入园焦虑一般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哭闹型——严重依恋父母及其他带养人员,不肯去幼儿园,情绪变化无常,哭闹不止。

开学之初,哭闹型的孩子占多数,在与家人分离时,第一反应表现为抱着家人大声哭闹,不肯松手,像是永远见不到家人一样。当教师接过来抱时,拼命推开或撕扯教师,努力地挣脱;有的在吃饭、睡觉、上课、游戏时哭泣不止,甚至呕吐;拼命地想离开幼儿园;有的依从教师但仍哭闹。这多是由幼儿园与家庭之间环境因素的巨大转变引起的,是幼儿入园最常见的心理压力表现。

(二)跟随型——固着性依恋转移,紧紧跟随某位教师。

这种现象出现在幼儿入园之初,由于幼儿的情绪变化无常、哭闹不止,幼儿教师应对其进行引导、交流。幼儿对某位教师特别依恋,拒绝一切活动,牵着这位教师的手形影不离,进餐要她喂,午睡要她拍,教师一离开就焦躁不安,到处寻找、哭闹。

(三)安静型——单独活动,不愿融入集体。

这类孩子性格较内向,入园后默默流泪,不说话,不与大家玩,寻找自己的依恋物,其实这也反映了幼儿社交方面的压力。除此之外,还有一小部分幼儿入园之初并不怯懦,但不参与集体游戏,只愿意单独活动。究其成因,主要是幼儿在入园之前,由于受到家庭的限制,生活圈子太小阻断了他们建立同伴关系的渠道,使他们缺少与人交往的机会。因而入园后,很难建立同伴关系。

环境是完全陌生的,又要面临建立同伴关系的挑战,这也会加重一些幼儿的心理负担,而这种心理负担又往往会成为入园焦虑的一部分。幼儿入园适应是幼儿园、教师、家长十分关注的问题。如何缓解孩子的焦虑,帮助孩子顺利度过入园适应期是每个幼儿教师和初入园幼儿家长需要深究的问题。

二、幼儿入园焦虑的成因分析

(一)亲子依恋及分离焦虑的产生。

依恋(attachment)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联系的一种倾向。这个人可以是母亲,也可以是别的抚养者或与婴儿联系密切的人,如家庭其他成员。依恋主要表现为啼哭、笑、吸吮、喊叫、咿呀学语、抓握、身体接近偎依和跟随等行为[1]。亲子依恋是指幼儿对父母或其他抚养人表现出十分依恋难以离舍的情绪。幼儿在家庭生活中和父母亲人朝夕相处,建立了稳固的亲子依恋的感情纽带,使得幼儿愿意与依恋对象亲近。当父母在身边时,幼儿心情愉快,有安全感,有自信心,能和别人正常交往。父母一旦离开了,幼儿立刻表现出悲伤情绪,有安全缺乏感、受挫感和焦虑感,人际交往异常。某些孩子见了母亲手舞足蹈、快乐无比;母亲一离开,孩子就大哭不止、情绪一落千丈,这些正是幼儿依恋心理的特有体现。亲子依恋越稳固,幼儿就越不爱上幼儿园,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就越困难[2]。

分离焦虑是指幼儿与自己的父母或其他抚养者分离后产生的忧伤、烦恼、紧张、不安及恐慌等情绪体验[3]。这是幼儿入园适应的最大障碍,也是幼儿不爱上幼儿园的重要原因。由于幼儿的年龄、心理发展水平和生活经验等的影响,他们初次离开亲人时很容易形成分离焦虑。幼儿如果过于依恋父母,那么因分离产生的焦虑感就更强。在不熟悉的环境中,在尚未与老师同伴形成新的依恋关系之前,幼儿面对亲人离去而哭吵,但又无法阻止而陷入分离焦虑之中。他们自身的调节能力较差,不能及时从中解脱出来,导致了幼儿入园适应困难。

此外,在幼儿入园适应问题上,有一个很重要的但往往被人们忽视的影响因素是:家长的亲子依恋和分离焦虑。有的父母把孩子送到幼儿园交给老师后,他们的情绪也有很大的波动,有些家长的焦虑和担心程度超过幼儿,甚至折射到孩子身上。他们因焦虑和心疼孩子间断地送幼儿入园,这也造成了幼儿入园适应期的延长。

(二)安全需要的暂时性缺失。

幼儿初入园适应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究其本质是基本需要,尤其是安全需要的暂时性缺失。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的需要层次论,他认为人的需要是由五个等级构成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幼儿由于无力应付环境中的不安全因素的威胁,他们的安全需要就显得尤为强烈[4]。幼儿从出生来到这个世界,一直在家里跟爸爸、妈妈生活在一起,刚入园时突然和亲人分离,从早到晚面对的是陌生的教师、小朋友和周围环境,加上活动的相对不自由和一系列集体生活规则的约束,幼儿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会产生极大的不安全感,会觉得安全受到威胁,有的孩子表现得很拘谨,有的孩子则会大哭大闹。

(三)依赖向自理的过渡。

“由于生理的不成熟,早期的幼儿必然要完全依靠成人的照料。人类个体早期的依赖是一种生物适应性行为。作为生物适应性行为是一种生存的能力和手段。”[5]但是在当前家庭生活中,依赖大多是家长照料下形成的一种结果,这就造成孩子缺少一定的自理能力,无法照顾自己最基本的日常生活,如吃饭、盥洗、穿脱衣服、上厕所等。进入幼儿园以后,由于班里的幼儿都需要照顾,教师无法对每一个幼儿都照顾得很全面,很多时候幼儿要独自面对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如果孩子不具备一定的自理能力就会在幼儿园集体生活中受挫,不愿意上幼儿园。

三、幼儿入园焦虑的应对策略

幼儿入园焦虑是对父母的依恋行为和陌生环境的一种本能的不安全感和害怕感以及生活习惯的变化和一定自理能力的缺乏,几方面因素相互作用使幼儿产生入园初期的焦虑现象。如果幼儿长期处于这种消极情绪状态,则会严重影响身心发展。因此,帮助幼儿缩短适应期,较快地稳定情绪,愉快地上幼儿园是非常重要的。

(一)家长方面。

1.交往准备。幼儿对父母依恋一方面与教养方式有关,另一方面与幼儿成长过程中与社会接触的程度有关。父母要使幼儿的交往范围扩大,降低其对家人的依恋,帮助孩子建立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如果幼儿平时较少接触家庭成员以外的人员和外界事物,则在陌生的环境中很容易产生焦虑。因此,入园前家长要有计划地扩大幼儿的交往范围和活动空间,帮孩子找玩伴,多和其他孩子接触,引导幼儿主动与他人交往。家长间也要多接触以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初步建立交往的信任感和安全感。

2.心理准备。培养孩子入园后具备的一些情感态度。家长可以提前带孩子参观幼儿园,熟悉幼儿园环境,初步体验幼儿园的生活。让孩子知道幼儿园是小朋友学习本领、游戏玩耍的地方,在那里能够玩到许多新玩具、结交许多新朋友,有老师和小朋友一起玩,激起孩子想上幼儿园的愿望。同时,家长要告诉孩子:“从上幼儿园那天起,爸爸妈妈早上把你送进幼儿园,晚上下班再来接你。”让幼儿对家长“暂时的消失”有心理准备,知道并不是永远见不到爸爸妈妈了。

3.生活准备。要让幼儿学习一些必要的生活常规,初步培养自理能力。如果在入园前不具备生活自理能力,那么孩子适应幼儿园的新环境将有一定困难。家长要了解幼儿园的一日常规,有目标地培养孩子的生活习惯和自理能力。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节奏和要求,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给孩子更多自我锻炼与自我服务的机会,减少孩子对父母的依赖,让孩子学会自己吃饭、盥洗、穿脱衣服、上厕所、叠被子等。

(二)教师方面。

1.做好入园前家访。在孩子正式入园前,对每位孩子进行家访,认真倾听家长对自己孩子生活习惯和脾气禀性的介绍,然后善意地提醒家长为幼儿做一些入园准备,如准备一些替换的衣服、准备一样心爱的玩具等。认真倾听家长的介绍,按时记录幼儿学习生活等日常起居情况。而家长通过与教师进行有效的交流,对幼儿园的工作也会更加放心,进而缓解家长的焦虑。此外,也可以和孩子做一些交流,让孩子熟悉老师,增强孩子对老师信任。

2.寓教于乐,开展丰富多样的游戏活动。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在开学初的一周内采取多样的方法,如用色彩鲜艳、新奇的玩具转移幼儿的注意力,组织丰富有趣的户外活动,帮助幼儿交朋友,采用正面鼓励和侧面引导的方法等,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体验快乐,满足幼儿社会性交往的需要,给幼儿营造安全、温馨的氛围,这些都有助于缓解和减少幼儿的分离焦虑。

3.特殊情况,个别对待。每年小班的新生中都会有几位特别的孩子,其入园焦虑超出其他正常孩子。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在幼儿园里采取一些特殊对策,如开辟专门活动室以稳定情绪;对于拒绝进食的孩子为其准备一些小点心,或向家长了解其饮食偏好等。与家长积极沟通并研究制定最有效的方案消除入园焦虑。

(三)家园合作

1.家园配合,协同一致。入园焦虑不仅表现在幼儿身上,其实不少家长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主要因为担心孩子在幼儿园这一相对全新的环境是否能够正常学习生活。有些家长心神不定,在护送孩子时,依依不舍地分开,总是牵挂,并时常电话询问孩子在园中的情况,一切以孩子为重等现象也是无法避免的。所以,教师应与家长建立紧密的联系,主动和家长交流幼儿在园情况,随时了解幼儿的动态,做好家长工作,争取家长的配合,以便共同帮助幼儿克服不良情绪。避免家长对孩子入园的焦虑心理,也是缓解幼儿焦虑症状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2.开展亲子活动,减少陌生感。让家长与幼儿一起参与幼儿园活动,体验幼儿园生活。在亲子活动里,幼儿在父母的陪同下来到幼儿园,在老师引导下积极参加各种室内外活动,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如,老师为幼儿安排了宝宝点名时间,幼儿自我介绍后,“找朋友”的音乐响起,家长和孩子拉起小手,去找自己的朋友,逐步体验到交往的快乐。家长可以让孩子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活动场所延伸到幼儿园,而幼儿园自由、快乐的教习生活氛围也会让孩子毫无顾忌地全心接受。在进入幼儿园之前,为孩子进行这一充分的准备,可以很有效地缓和孩子对陌生环境的紧张情绪,特别是家长对孩子的陪伴,使得孩子可以平缓度过幼儿园的生活。

幼儿的成长离不开家长、教师等人的关注,因此在孩子最关键的幼儿期,不仅要保证孩子健康的体魄,聪明智慧和丰富的知识经验,还应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品质与良好的社会适应力等,使孩子在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博得一席之地。而作为幼教工作者的一员,我们应积极关注并主动干预幼儿入园焦虑,努力创造有益于孩子智力发展的环境,使新入园的孩子尽快融入集体。

参考文献:

[1]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311.

[2]许琼华.幼儿不爱入园的心理学分析[J].保育与健康,2007,(10).

[3]佘翠花.幼儿入园焦虑的成因及消除对策[J].幼儿教育(教师版),2006,(8).

[4]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29-330.

[5]王丽燕.入托危机的表现形式[J].学前教育研究,2005,(7、8).

[6]罗增让.儿童分离焦虑的发展变化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4).

[7]祁海芹.儿童入园“分离焦虑”问题矫治[J].教育科学,2003,(12).

[8]高斐,李东.幼儿焦虑心里的成因及矫正[J].教学研究,2008,(16).

作者:李虹

第2篇:新入园幼儿分离焦虑的音乐治疗研究

摘要:每年的幼儿园新生入园,幼儿园到处都充满了孩子们“找妈妈”的哭声。学龄前的幼儿从自己熟悉的家庭环境步入幼儿园这个陌生的环境,与依恋对象分开,大部分的幼儿都会出现分离焦虑。近年来,随着学前教育的不断发展和相关学科的成熟,我国在对于幼儿入园分离焦虑的问题上有了更多的关注和研究。虽然很多教育者提出了许多关于缓解幼儿入园分离焦虑的办法,但是把音乐治疗用于幼儿入园分离焦虑的研究尚不多见。音乐治疗是对较小年龄的幼儿缓解情绪压力、调节负面情绪的非常有效手段。因此,我针对这种现象进行新生幼儿的分离焦虑的研究。

关键词:新入园幼儿;分离焦虑;音乐治疗

刚入园幼儿都有不同程度的哭闹或身体不适,生活环境的改变使幼儿心理安全需要得不到满足,我们称这种负面情绪为“分离焦虑”。分离焦虑带来的负面影响会对幼儿身心健康不利,对孩子的成长造成影响。音乐是人类伟大的精神食粮,它给人以美的感受,并会影响人的各种思想行为。本研究根据幼儿年龄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的设计音乐活动,对幼儿入园分离焦虑采取有效的方法,有效探究音乐治疗对幼儿入园分离焦虑的影响,帮助幼儿尽快的度过分离焦虑时期,为幼儿在园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一、具体的研究过程

小班的幼儿第一次从家庭中走出来,对于新的环境感到陌生和恐惧,对他们幼小的心灵是一次新生活的挑战。而音乐治疗的目的就是为幼儿创造一个舒适愉快的环境,充分展示和唤起幼儿的情绪和情感,让他们发泄负面情绪,从而维护幼儿的身心健康。

第一次

活动内容:“打击乐”

活动主题:“打击乐”

活动内容:让幼儿随机敲打乐器。

活动目标:1.让幼儿发泄内心的负面情绪2.初步感受音乐节奏

活动过程:在活动开始时,我播放了幼儿所熟知的歌曲《小星星》,引起他们的兴趣。之后我把各种会响的乐器都放置在地板上,孩子们都很好奇的看着我,我随意的让这些乐器发出声音。其他孩子听到声音后就向我围过来,我就让小朋友跟我一样,随意的挑选乐器,然后让它们发出声音。孩子们听到这些乐器的声音是由自己“发”出来的,都很激动。然后我跟孩子们约定,让他们跟我的鼓声一起打节奏,鼓声停节奏也要停下。最后我敲着《小星星》的节奏,让孩子的乐器跟着我的节奏一起演奏。

在活动开始前,很多小朋友都还沉浸于与亲人分离的痛苦和焦虑的情绪中,孩子们还在不停地哭泣。在我播放《小星星》歌曲时,部分孩子有被吸引,停止了哭泣。打击乐器的时候,大部分幼儿都过来抢乐器,但是,其中有几个孩子对这次活动还是无动于衷。

第二次

活动主题:“碰一碰”

活动内容:熟悉自己的身体部位。

活动目标:增进幼儿之间的交流与交往

活动过程:

在活动开始播放幼儿熟悉的《找朋友》歌曲,讓幼儿在播放歌曲时寻找自己的朋友,歌曲停止后和朋友手拉手,然后双方互相自我介绍。介绍完后一起听教师的口令做相应的动作:如手碰手、脸碰脸、肩碰肩等。在活动开始时,大部分幼儿看到游戏很好玩都主动加入到游戏中,但是还有几名幼儿没有参与游戏,而是在旁边看着其他小朋友玩。在此次音乐治疗活动中所有的幼儿都被感染了,至少在活动过程中没有幼儿出现哭泣现象。虽然有几名幼儿没有参与活动,但是都有被活动的气氛所影响。

三、新入园幼儿分离焦虑的音乐治疗研究结果与分析

从家庭步入幼儿园是孩子们人生的必经阶段,环境的变化和依恋对象的分离,使孩子们在心理和生理上产生不适。研究活动是针对幼儿特定身心特点而设计的简单的音乐活动,发挥了向心的作用,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引导幼儿通向外界、接近他人、融入集体,以及增强自我的控制能力。

幼儿在整个的音乐治疗活动的过程中,刚开始是用音乐帮助他们发泄内心的消极情绪,然后为他们提供积极的人际交往环境,在活动中让孩子走进集体,建立集体的归属感,感受到自我的存在。音乐活动为他们提供了非语言交流和共享情感的机会,让他们之间的交往更密切,增加了彼此的信任和安全感。而且,活动还为幼儿创造一个舒适愉快的环境,让幼儿对幼儿园新的生活产生了兴趣。

音乐治疗能够为新入园幼儿提供一个释放、发泄自己情绪的途径,激发幼儿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达到身心的和谐与统一。

音乐治疗可以让幼儿更好的了解和控制自己,融入集体的环境中,提供与他人交往的机会,发展幼儿的人际关系,促进幼儿社会性情绪的发展。音乐治疗不仅可以培养幼儿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而且能很好地缓解幼儿入园分离焦虑。

在音乐治疗活动中,看到孩子们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快乐的融入幼儿园的生活,我感到很欣慰也很高兴。从活动中,我也更深刻的体会到音乐与孩子的关系是:“幼儿在音乐活动中并不是独立的,它是幼儿生命过程的一部分。音乐在孩子们的心灵上,它是为了生命而存在,让幼儿的童年生活更加生动有趣”。音乐治疗活动是以幼儿的情感宣泄为基础,它的实施遵循了孩子的天性,帮助幼儿体验自己的情感世界,最终战胜分离焦虑。

参考文献

[1] 徐利群.新入园幼儿“分离性焦虑”的表现及防治对策[J].幼儿教育研究,2010.

[2] 一笑.缓解宝宝的分离焦虑[J].幼儿教育,2008,(7):20.

[3] 洪连清.从容应对幼儿分离焦虑[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17(2):216-218.

作者:陈美芯

第3篇:新入园幼儿分离焦虑的音乐治疗研究

【摘 要】刚入园幼儿都有不同程度的哭闹或身体不适,生活环境的改变使幼儿心理安全需要得不到满足,我们称这种负面情绪为“分离焦虑”。分离焦虑带来的负面影响会对幼儿身心健康不利,对孩子的成长造成影响。音乐是人类伟大的精神食粮,它给人以美的感受,并会影响人的各种思想行为。本研究根据幼儿年龄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的设计音乐活动,对幼儿入园分离焦虑采取有效的方法,有效探究音乐治疗对幼儿入园分离焦虑的影响,帮助幼儿尽快的度过分离焦虑时期,为幼儿在园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关键词】新入园幼儿;分离焦虑;音乐治疗

每年的幼儿园新生入园,幼儿园到处都充满了孩子们“找妈妈”的哭声。学龄前的幼儿从自己熟悉的家庭环境步入幼儿园这个陌生的环境,与依恋对象分开,大部分的幼儿都会出现分离焦虑。近年来,随着学前教育的不断发展和相关学科的成熟,我国在对于幼儿入园分离焦虑的问题上有了更多的关注和研究。虽然很多教育者提出了许多关于缓解幼儿入园分离焦虑的办法,但是把音乐治疗用于幼儿入园分离焦虑的研究尚不多见。音乐治疗是对较小年龄的幼儿缓解情绪压力、调节负面情绪的非常有效手段。因此,我针对这种现象进行新生幼儿的分离焦虑的研究。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某幼儿园新入园班级,该园采取的是半托的办园方式,该班共有22名幼儿,男孩13名,女孩9名。其中最小的幼儿为2岁11个月,最大的幼儿为3岁7个月。22名幼儿中在入园前有8个幼儿已上过托班训练,其余的幼儿都是直接脱离家庭进入幼儿园的。大部分幼儿均由父母、祖辈或父母和祖辈两代人共同教养。

二、具体的研究过程

从幼儿入园两周,进行四次的治疗研究活动。由于经验不足,只有第一次的治疗活动是我自己设计并执行的,后面的三次治疗活动是由我和带班教师共同设计,但是由带班老师完成,我在旁边进行观察记录。

小班的幼儿第一次从家庭中走出來,对于新的环境感到陌生和恐惧,对他们幼小的心灵是一次新生活的挑战。而音乐治疗的目的就是为幼儿创造一个舒适愉快的环境,充分展示和唤起幼儿的情绪和情感,让他们发泄负面情绪,从而维护幼儿的身心健康。

第一次治疗

活动时间:2020年9月7日 星期一

活动内容:“打击乐”

活动主题:“打击乐”

活动内容:让幼儿随机敲打乐器。

活动目标:1.让幼儿发泄内心的负面情绪 2.初步感受音乐节奏

活动过程:在活动开始时,我播放了幼儿所熟知的歌曲《小星星》,引起他们的兴趣。之后我把各种会响的乐器都放置在地板上,孩子们都很好奇的看着我,我随意的让这些乐器发出声音。其他孩子听到声音后就向我围过来,我就让小朋友跟我一样,随意的挑选乐器,然后让它们发出声音。孩子们听到这些乐器的声音是由自己“发”出来的,都很激动。然后我跟孩子们约定,让他们跟我的鼓声一起打节奏,鼓声停节奏也要停下。最后我敲着《小星星》的节奏,让孩子的乐器跟着我的节奏一起演奏。

在活动开始前,很多小朋友都还沉浸于与亲人分离的痛苦和焦虑的情绪中,孩子们还在不停地哭泣。在我播放《小星星》歌曲时,部分孩子有被吸引,停止了哭泣。打击乐器的时候,大部分幼儿都过来抢乐器,但是,其中有几个孩子对这次活动还是无动于衷。虽然在最后跟着鼓声一起演奏的环节中,孩子们并没有很好的跟着我的节奏,孩子们只是感觉到很新奇,随意的打击自己的乐器,但我从他们的表情中还是看到了此次活动带给他们的快乐。

第二次治疗

活动时间:2020年9月9日 星期三

活动主题:“碰一碰”

活动内容:熟悉自己的身体部位。

活动目标:增进幼儿之间的交流与交往

活动过程:

在活动开始播放幼儿熟悉的《找朋友》歌曲,让幼儿在播放歌曲时寻找自己的朋友,歌曲停止后和朋友手拉手,然后双方互相自我介绍。介绍完后一起听教师的口令做相应的动作:如手碰手、脸碰脸、肩碰肩等。然后播放《碰一碰》的音乐,让幼儿随着歌曲重新找朋友,找到朋友后面对面站好,幼儿跟着唱“碰哪里”,教师跟着节奏答“鼻子碰鼻子”。在活动中,幼儿互相熟悉并对自己的身体部位进一步了解。当孩子们听到“肚子碰肚子”、“屁股碰屁股”这些口令时,高兴地笑不停。

在活动开始时,大部分幼儿看到游戏很好玩都主动加入到游戏中,但是还有几名幼儿没有参与游戏,而是在旁边看着其他小朋友玩。在此次音乐治疗活动中所有的幼儿都被感染了,至少在活动过程中没有幼儿出现哭泣现象。虽然有几名幼儿没有参与活动,但是都有被活动的气氛所影响。

第三次治疗

活动时间:2020年9月14日 星期一

活动主题:合拢放开

活动内容:初步跟随节奏进行肢体律动,

活动目标:1.进一步加强幼儿间的交往 2.增强手指动作的灵活性

活动过程:

本次活动开始时,教师先带领幼儿感知歌曲及熟悉动作后。

X X X X | X X X X |······ X X X X | X X

合拢 放开 合拢 放开 ······ 爬呀 爬呀 爬呀

X X |······

爬呀 ······

教师一边唱一边夸张地做动作,孩子们也很兴奋的与教师一起做,教师启发幼儿想出各种方法改变“爬”的动作,如用手掌、手背等。这时,孩子们更兴奋了,只要有人带头有新的爬法,其他孩子马上就会跟着模仿。我不时的观察没 v有参与上次活动的几名幼儿,发现他们也在认真的关注游戏。我适时地走到这几名幼儿的身边,请他们一起加入到活动中。其中有几名幼儿愿意参与活动,但是还有个别幼儿会感到有些不安和焦虑,所以我马上走开,让他们感觉到我没有再注意他们。后来,他们很放松的看着其他幼儿游戏,并且时不时的也会跟着做动作。

在第二阶段教师让幼儿两两结伴,边唱边在对方身上“爬”。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完全进入了游戏的高潮阶段,孩子们在对方身上“爬”时,有些怕痒痒的幼儿不时地扭动身体,引起了对方的兴趣,“爬”得更起劲了。

活动效果:

本次活动在周一进行,孩子们在与爸爸、妈妈亲密接触两天后,面对再一次的分离,孩子们的分离焦虑较其它天更明显。活动开始前,大多数幼儿还沉浸于分离焦虑中,有几名幼儿没有积极的参与活动,只是在旁边看着其他的小朋友玩,可是到后来,孩子们就不自觉的加入到游戏中,甚至在前几次活动中不愿参加活动的幼儿也跟着在自己身上爬。

第四次治疗

活动时间:2020年9月16日 星期三

活动主题:“学动物走”

活动内容:让幼儿学动物跟着鼓声走路。

活动目标:1.满足幼儿好动的心理 2.体验集体游戏的快乐

活动过程:

活动开始时,教师让幼儿在活动室的四处站开,让幼儿跟着教师的鼓声行走。然后教师学着螃蟹走路,这引来了孩子的兴趣,孩子们纷纷模仿螃蟹走路。之后老师还要求孩子根据她的鼓声学习各种动物走。这种让幼儿采取不同方式的行走,孩子们更加兴奋了。孩子们手脚并用在地上爬着走,幼儿横着走,有的倒着走,还有的面对面双手交叉着走。后来教师加快了鼓声节奏的速度,孩子们很自然的跟着音乐加快脚步,甚至有些小朋友还小跑起来。教师的鼓声节奏不停地變化,孩子们越玩越兴奋,而且看到别人出错或跟不上拍子就会不停地笑。

活动效果:

在这次治疗中,分离焦虑的幼儿有了新的突破,他们被这种新鲜的游戏所吸引,基本上能够融入到集体活动中。此次活动设计满足了幼儿好动、好奇的心理,通过在游戏中不断地变换形式,提高幼儿的兴趣。幼儿的注意力一旦被他们所感兴趣的事物所吸引,在新的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时,他们的分离情绪就会被集体的快乐所取代。音乐治疗就是提供给幼儿一个积极的、表达自我感受的机会,创造一个相互支持、依赖的集体环境。

三、新入园幼儿分离焦虑的音乐治疗研究结果与分析

从家庭步入幼儿园是孩子们人生的必经阶段,环境的变化和依恋对象的分离,使孩子们在心理和生理上产生不适。本次的研究活动是针对幼儿特定身心特点而设计的简单的音乐活动,发挥了向心的作用,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引导幼儿通向外界、接近他人、融入集体,以及增强自我的控制能力。

幼儿在整个的音乐治疗活动的过程中,刚开始是用音乐帮助他们发泄内心的消极情绪,然后为他们提供积极的人际交往环境,在活动中让孩子走进集体,建立集体的归属感,感受到自我的存在。音乐活动为他们提供了非语言交流和共享情感的机会,让他们之间的交往更密切,增加了彼此的信任和安全感。而且,活动还为幼儿创造一个舒适愉快的环境,让幼儿对幼儿园新的生活产生了兴趣。

音乐治疗能够为新入园幼儿提供一个释放、发泄自己情绪的途径,激发幼儿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达到身心的和谐与统一。

音乐治疗可以让幼儿更好的了解和控制自己,融入集体的环境中,提供与他人交往的机会,发展幼儿的人际关系,促进幼儿社会性情绪的发展。音乐治疗不仅可以培养幼儿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而且能很好地缓解幼儿入园分离焦虑。

在本次的音乐治疗活动中,看到孩子们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快乐的融入幼儿园的生活,我感到很欣慰也很高兴。从本次的活动中,我也更深刻的体会到音乐与孩子的关系是:“幼儿在音乐活动中并不是独立的,它是幼儿生命过程的一部分。音乐在孩子们的心灵上,它是为了生命而存在,让幼儿的童年生活更加生动有趣”。音乐治疗活动是以幼儿的情感宣泄为基础,它的实施遵循了孩子的天性,帮助幼儿体验自己的情感世界,最终战胜分离焦虑。

【参考文献】

[1]徐利群.新入园幼儿“分离性焦虑”的表现及防治对策[J].幼儿教育研究,2010.

[2]一笑.缓解宝宝的分离焦虑[J].幼儿教育,2008,(7):20.

[3]洪连清.从容应对幼儿分离焦虑[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17(2):216-218.

[4]张鸿毅.发展中的音乐治疗[J].中央音乐学院报,2000,2.

[5]陈菁菁.音乐治疗学的定义、形成及其在中国的发展[J].音乐探索,2004,(4).

[6]儿童音乐治疗的原理与方法[Z].http://jiguang.ci123.com/blog/wgfdse/entry/2094

[7]李岩.新入园儿童分离焦虑的音乐治疗干预研究[J].中国幼儿杂志,2009,4.

[8]尹爱青等.外国儿童音乐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

作者:秦苏建

第4篇:家长如何帮助幼儿应对入园焦虑问题

又到一年入园时,幼儿园将迎来一批新鲜的面孔,当他们离开家庭走向幼儿园的时候,很多幼儿会出现一些焦虑、不安的情绪问题,也就是常说的“分离焦虑”。亲子分离焦虑是幼儿与亲人或依恋对象分离后对陌生环境和陌生人所产生的不安全感和害怕的反应。对新入园的孩子来说,幼儿园就是一个相对陌生的环境,很多幼儿都会存在一个分离焦虑期。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新入园的幼儿里,分离焦虑持续一周的占15%,持续两周的占65%,三周以上的占20%,由此可见,儿童的分离焦虑问题比较普遍,应该引起家长的重视。但是只要家长了解幼儿入园的分离焦虑的原因,辅之以正确的方法,就能让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也有利于幼儿今后的成长。

尽管很多幼儿都存在这种焦虑的情绪,但不同幼儿分离焦虑的表现是不同的。这不仅反映在焦虑的程度和持续时间的长短上,也反映在焦虑情绪表达的方式上。例如,有的仅表现在与亲人分离的片刻情绪很坏,但亲人走后就转为正常;有的与亲人分离后还思念着,整天情绪很坏,容易哭闹;有的则神情紧张、呆板,独自枯坐等等。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环境的改变。进入幼儿园后,对幼儿园的老师,小朋友都不熟悉。一下子从熟悉的家庭来到幼儿园这个陌生的环境会使他们产生一种不安全感,有的孩子表现得很拘谨,有的孩子则大哭大闹,甚至感觉自己被爸爸妈妈丢弃了,所以他们极力回避这个环境。

二、生活规律的变化。入园前,孩子在家自由自在地生活,上了幼儿园后,早上起床不能太晚,吃饭要定时定量,午饭后要按时睡觉,游戏活动有规定的时间。这种集体生活所要求的各种规则会使孩子感到很不习惯,规则所带来的约束感让孩子不喜欢上幼儿园,从而产生焦虑。

三、不良的生活习惯。在家庭教育过程中,有些孩子会形成一些特别的生活习惯,如喜欢吃零食,吃饭挑食,要抱着娃娃、毛巾,甚至含着奶嘴入睡等。但在幼儿园集体生活中,一些新的生活习惯与这些在家养成的习惯产生了冲突,这也会引起孩子不良的情绪反应。

四、一些特殊需要的孩子不容易适应集体生活。有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欠缺,很多事情都需要照顾„„而幼儿园教师要照顾一个班的孩子,很难对一个孩子做到全方位包办,这也会引起孩子的焦虑。

五、对集体生活准备不足。在家里,很多孩子都是一个人玩,没有学会跟别人分享。而幼儿园是一个大家庭,幼儿的集体生活打破了孩子在家时绝对中心地位的状态,这对于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的幼儿在交往时不可避免的产生一些矛盾,无所适从。

为了孩子顺利适应幼儿园生活,也为了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针对幼儿的焦虑的原因,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关注,来帮助幼儿摆脱焦虑。

(1)心理上给予引导。每个人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及周围环境的适应程度各不相同,更何况是孩子。因此在孩子入园前,建议家长有意识地多带孩子到幼儿园来熟悉其周围环境和新的教师,让他们观察幼儿园里其他小朋友的游戏活动等,放手让孩子去玩,让孩子熟悉新的声音,使他们喜欢上幼儿园及幼儿园中的老师和小朋友。

(2)生活上给予支持。幼儿对父母的依恋,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父母能满足他们生理上(吃、喝、拉、撒)的需要。正因为如此,才使孩子逐渐地产生依恋父母的情感,所以在孩子入园前,家长应该给予生活技能上的指导,如要求他坐在桌子旁自己吃饭,不能在吃饭时随意走动等。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培养他们简单的生活自理能力。

(3)鼓励幼儿的交往行为。多带孩子到家庭之外的环境中活动,鼓励孩子多接触其他孩子;鼓励孩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礼貌的对待老师和其他人;鼓励孩子与他人分享玩具,不抢别人物品,同其他孩子一起游戏。对于孩子在幼儿园的积极表现给予支持,表扬和信任。

(4)重视家庭与幼儿园的协作。家庭要与幼儿园进行密切地联系,才能具体了解幼儿的个性和生活习惯,特别是一些存在特殊需要的孩子,更需要家长与教师之间的积极沟通,从而进行正确指导,家长可以与老师进行交流,熟悉幼儿园的一些生活方式,作息安排,游戏活动等,从而缩小家园生活的差异,使幼儿更适应幼儿园生活,缓解幼儿的分离焦虑程度。 总之,新生入园幼儿哭闹、情绪不稳定是普遍存在的,怎样才能更好地让孩子在最短的时间内稳定情绪,愉快地来上幼儿园,这是一个个幸福的挑战,也需要家长和幼儿园的共同努力!

第5篇:浅谈幼儿新生入园“分离焦虑”的积极应对策略

内容摘要:每年九月是幼儿新生入园的时候。此时的幼儿园常常是哭声一片,有的孩子表现出紧张、不安、恐惧等情绪,有的则会在行为上表现出哭闹,这就是“分离焦虑”。“分离焦虑”给幼儿入园造成了一定的痛苦,对家长的情绪产生困扰,对教师的工作也加大了难度,如何缓解幼儿入园时的分离焦虑,帮助他们尽快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需要幼儿园和家庭双方的密切配合,更需要我们教师的积极应对,机智处理。 关键词:家园合力环境营造游戏活动赏识教育

幼儿园新生入园是其从单一的家庭生活环境迈向集体的社会性生活的第一步。由于生活环境、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生活中心从家庭转移到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幼儿要离开熟悉的环境、亲人而单独生活,一切都是陌生的。他们也如成人一样,当他们感觉到周围的各种环境或事件具有潜在的威胁而自身又不能很好地适应或改变时,就会产生心理压力。诸如上幼儿园时表现出的紧张、不安、恐惧等情绪,在行为上会表现出哭闹,这就是“分离焦虑”。那么,如何让新生对教师、同伴以及园舍等由陌生变为熟悉呢?

一、主动出击,家园合力让孩子自然入境

1、家校联合,达成共识。

为了克服幼儿初入园时不适应,克服他们因为离开父母而产生的焦虑,让他们从依恋父母、家人,转化到依恋老师,我们应积极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通过召开家长会,让家长与老师彼此认识、了解,同时向家长介绍幼儿园需要家长配合的有关事项,以便幼儿园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教育工作,保证家园统一意见,坚定信念。尤其是针对幼儿入园之初哭闹的现象,既要科学正视,又要积极面对。每当此时,家长可以适当地陪伴一下就可离开,并且相信教师一定有能力哄好。有时候,幼儿哭家长也哭,这种情况对幼儿绝对没有好处。有的家长在送完幼儿以后不忍离开,不时地在门口张望,这样只能使幼儿刚刚稳定的情绪又产生波动。有的幼儿入园时较少哭闹,过了三四天哭闹却厉害起来,家长以为幼儿在幼儿园受了什么委屈,就暂时不送幼儿入园了,结果幼儿上幼儿园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其实,幼儿哭闹与反复是正常现象,家长一定要坚持让幼儿入园,幼儿一般会在20天左右的时间里适应幼儿园生活。

2、全面家访,掌控信息。

教师要在开学初尽可能全面展开家访,主动和孩子接触,与孩子玩游戏,或者适当向他们赠送点小礼物,用我们和蔼可亲的形象赢得孩子的好感和信任。教师要保证能准确地叫出孩子的名字,如果教师能准确喊出幼儿的名字,特别是能叫出他们的小名,就能让孩子从被动让你接近到主动靠近你,很快缩短心理距离。同时事先还要了解孩子的特别爱好,向家长了解孩子喜欢吃什么、玩什么,有什么特殊要求,如要上厕所时有什么特征、表情,或会说什么方言等,并做好详细记录。比如孩子往往对某一类甚至某一个玩具情有独钟,教师如能提供类似物品,孩子会顿生熟悉之感。教师如能了解孩子的喜好,并能

及时给以支持、引导,那么就能减少孩子对教师的陌生感,增加对教师的信任度。

有些初入园的孩子特别依恋某个玩具或物品,比如破旧的布小狗、洋娃娃等。这些在成人眼中很不起眼的东西却常常会给孩子带来安全感、舒适感,还会有效缓解他们紧张焦虑的情绪。其实,这是孩子把对父母的依恋情感转移到了某些物品上。我们经过了解得知,一般情况下,这些孩子的父母亲平时工作都很忙,无暇顾及孩子,使得孩子早期生活中对父母的正常依恋无法得到满足。情感的缺失使这些孩子对陌生的环境产生本能的焦虑,转而从物品上寻找安全感。通常这些孩子只有抓着或抱着依恋物才能在午睡时安静入睡。教师要理解孩子的这一行为,只要对安全和卫生无碍,教师就不必过分关注和强化孩子的这一行为,也不要急于用粗暴的方法强制性地要求他们改掉这一习惯,以防止产生新的问题。

3、亲子入园,循序渐进。

在正式开学前,教师可以组织三天亲子活动,活动环节基本按幼儿入园后的一日生活流程进行,但要逐步递进。第一天,可以让幼儿找找自己的动物标志,并把标志贴在相应的小毛巾、小杯子、小床及小椅子上,知道贴有这个标志的是自己的物品,同时开展以亲子游戏为主的活动,主要让每位幼儿在家长带动下参与到活动之中,感受与大家游戏的快乐。第二天,重点让幼儿在家长的帮助下学习一些生活常规,如怎样拿牛奶袋、小椅子以及怎样用水杯接水等。第三天则让家长完全退出至旁观席,通过师幼互动、幼幼互动以及幼儿与环境等的互动,帮助幼儿熟悉和适应教师、同伴和环境等,让他们在自然、宽松的气氛中感到好像在家里或在公共场合与同伴玩耍一样,从而激发孩子对幼儿园生活的兴趣和向往。

二、巧妙布臵,环境营造让孩子安居乐玩

1、硬件创造安全、温馨、舒适的空间

为了减少幼儿的分离焦虑,教师要为幼儿准备适宜的生活空间,在教室环境布臵上应当突出“家”的感觉。创设家庭式的环境,提供安全、温馨、舒适的空间和轻巧、柔性的生活设施,便于新生休息和自主活动。比如在班级环境布臵上选用淡粉、淡绿、淡黄等柔和的颜色为主色调。用这些颜色的花布或是装饰娃娃家的小餐桌,或是装饰家具,不仅美观大方而且有如“家”一般,起到稳定幼儿情绪的作用。又如将幼儿的全家福小镜框布臵在活动室,在区角放臵大量幼儿从家中带来喜爱的毛绒玩具,在班内悬挂、张贴幼儿喜爱的卡通形象,能有效地分散幼儿注意力,减少分离焦虑。多提供软、简单、大型的玩具,少提供硬、精细、复杂的玩具。这些都有助于幼儿在新环境中找到归属感。

我们也要注重班级公告栏的设臵,比如我们可以“温馨提示”:“孩子入园后,家长须离开;心态要调整,情绪要放松;观察要细致,沟通要及时;家园要共育,疏导要耐心;儿童作息时,家园要一致……”“家长离开时,分离要果断,倘若露不舍,哭闹变底牌,幼儿焦虑重,适应会更慢。” ……这些“温馨提示”,为焦虑迷茫中的家长如何帮助

幼儿尽快摆脱分离焦虑期做出了具体指导。又如,“主题活动”栏呈现本周详细的教育内容及教育过程,有题目、有目标、有主要活动安排、有环境与资源、有指导要点,为家园同步教育提供必要的准备。

2、软件营造熟悉的生活场景和心理环境

教师在努力营造孩子熟悉的环境时还要注意隐性气氛的营造。比如,如今的许多家长都很重视对孩子进行音乐启蒙教育,有的甚至从胎教就开始了。家访时,教师可以向家长询问孩子在家里最喜欢听的歌曲或乐曲,为什么喜欢这些音乐,听了这些音乐后他会有什么反应,然后,把每个孩子喜欢的音乐集合在一起做成磁带或光碟。幼儿入园初期,教师可以常常播放这些音乐,组织孩子一起来听,特别是当某个孩子哭闹时,有针对性地播放一段他在家里喜欢听的音乐,有助于转移他的注意力,使他产生对幼儿园的熟悉感与亲近感。但并不是每一个孩子在家里都会听音乐,有一部分家长对音乐并不重视,因此,在家访时教师要作两手准备,对于这些家庭,教师可事先准备一些童谣和歌曲磁带,在家访时送给他们,请他们平时在家中和孩子一起听,让孩子熟悉这些音乐。如果有条件,教师还可以在每个孩子喜欢的音乐前录一段该幼儿说的话,如:“我是某某某,这是我喜欢的歌《两只老虎》。”这样,在刚入园阶段,每一个孩子在班里都有属于自己的音乐,教师可以轮换着播放。每当听到自己的声音,听到自己喜欢和熟悉的乐曲,许多孩子会很快安静下来,并跟着音乐表演和歌唱,许多时候还能吸引别的孩子观看。简简单单的一段音乐,拉近了家庭和幼儿园的距离。

3、主题背景渗透规则和行为养成教育

在亲子入园适应阶段,我们还可以收集第一手资料,将宝宝洗手、排队、上厕所、整理玩具等场景拍摄下来,制成了一幅幅关于生活常规的彩色喷绘,将这些喷绘加上好看的边框,布臵在一楼小班的活动室前的封闭式的走廊里,与幼儿视线平行。这些图经过装饰,张贴得错落有致很美观,布臵成小班生活常识的主题教育环境。许多宝宝在来园、离园时都喜欢带着家长到画前指指点点,不时还能找到自己或自己熟悉的场景,幼儿感到很亲切。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图中还蕴藏着很多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社会规则,这正是小班宝宝需要重点培养的内容。于是教师带领宝宝们阅读着这些以孩子为主人公的系列图画,读着“排好队,一个跟着一个走”、“大家一起玩玩具”……宝宝们看着熟悉的画面,说着图画的内容,自然而然地模仿着这些行为,一些集体生活常规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孩子们渐渐由随意变得有序起来,习惯的养成顺应自然。

三、及时转移,游戏活动让孩子乐在其中

好奇是幼儿的天性,幼儿的注意力也因而比较容易转移。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认识社会的方式。《纲要》指出“幼儿园活动以游戏为主”,“要将游戏贯穿于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游戏可以增加幼儿交往的频率,帮助个别分离焦虑的孩子与其他幼儿尽快地熟悉起来。考虑到小班宝宝以平行游戏为主,我们在班上的活动室中可以布臵三个娃娃家,

以确保每个宝宝都能同时到娃娃家去玩,避免因地方小而产生的冲突。娃娃家里的许多布娃娃、玩具等都是收集的宝宝家里的自己最喜欢的玩具,宝宝在老师的引导下喂娃娃、陪娃娃逛逛、送娃娃回家,陪娃娃玩玩具……家的感觉油然而生,这份亲切感占据了宝宝想家的感觉,而剩下的只是玩的乐趣。

当幼儿情绪不稳定时,我们可以组织玩“开火车”的语言游戏,请他当火车头,邀请别的幼儿做小车厢;在音乐活动歌表演时,让能力强的幼儿去邀请他(她)共同表演;角色游戏时,经常让他(她)做营业员、服务员接待其他幼儿,增加他(她)与其他幼儿交往的机会,让他(她)在游戏中体验快乐,认识新朋友。这样不久便能与其他幼儿熟悉起来,并融为一体。 宝宝对捉迷藏的游戏也很感兴趣。老师戴着动物头饰,跟宝宝躲猫猫,宝宝用手遮住眼睛,老师躲好后用语言提醒“宝宝,宝宝,我在这里呢!”幼儿通过声音去寻找老师的位臵,桌子下,钢琴后面,娃娃家里面、窗户外、门后面都是躲藏的好地方,幼儿集中注意力寻找老师躲藏的方位,想家的感觉抛到了九霄云外。 我们还可以组织老师想了许多好玩的集体游戏,比如点名游戏、拉拉手游戏等。游戏情节简单、有趣、宝宝的参与度高,转移了想家的注意,宝宝乐在其中。

我们要每天安排丰富多彩的活动,动静交替,使每一个活动都紧紧相连,让孩子喜欢上幼儿园,幼儿园比家好玩。这样既吸引幼儿注意力又减少他们的哭闹。

四、抓住机会,赏识教育让孩子自信成长

《纲要》指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着的片面重视认知能力的培养而轻视其他能力发展的现象,使儿童失去了很多体验成功的机会。我们应认识到个体存在的差异性不仅表现为发展水平的差异,还表现为能力水平、学习方式等多方面的差异,认识到各种能力培养对儿童发展的作用,使儿童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当儿童体验到“我行”“我能”时,自信也就随之产生了。

对幼儿在园一日表现,努力发现其闪光点,及时予以表扬鼓励。通过各种表扬奖励的办法,引导新生喜欢幼儿园生活。经常对孩子竖大拇指,要把老师对他们的疼爱和关心表现出来,给予孩子充分的自信心和安全感。当教师发现孩子有点滴愉快情绪时,应立刻在大家面前表扬、鼓励孩子,让孩子感受集体生活的快乐和骄傲,并懂得表达出来。同时教师还可通过家校路路通短信平台等通讯方式,将孩子状况及时告诉家长,让家长回家后也能及时鼓励、表扬孩子,拉近孩子、家长、教师这三者的距离。

我们可以制作特别的胸牌或卡片。在了解了孩子的昵称、特别的爱好等信息后,给每个孩子制作一个几何图形或动物剪影的漂亮小牌,将这些信息标注在上面,等孩子入园时作为小礼物挂或贴在孩子身上,这样教师一眼就能看到孩子的一些基本信息。有时,我们还可以设计一些个性化的卡片,如在小贴画上写上名字作为见面礼物或奖品送给孩子贴在他们的背上、衣服上等。如果能在园徽、班徽上贴上他们的名字贴,那就更有特

色了。

另外针对孩子依恋物的现象,教师平时要善于发现孩子行为上的细小变化,一旦发现孩子不依恋某一物品,要及时鼓励和表扬。教师还要提醒家长切不可为了让孩子不再依恋某物,想方设法去购买其他玩具或物品作为替代,因为这样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孩子的情感需求,反而在不经意间帮孩子寻找到新的依恋物。

面对入园焦虑,须及时加以纠正,并围绕孩子实际情况来开展一系列活动,而其中的很多内容都有赖于家园双方的密切合作,才能顺利完成。因此我们提倡更为宽容的教育,对儿童而言,适应问题的解决并不是仅仅针对一次入园现象,而是为了更好地面对整个人生。

参考文献

1、《小班幼儿适应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 上海学前教育网

2、《小班新入园幼儿适应性情况的调查研究 》范秀娟

3、《儿童入学准备状态的理论模型与干预途径》盖笑松 张向葵

4、《家庭功能与儿童孤独感的关系》辛自强,池丽萍

5、《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郭念锋

第6篇:孩子入园焦虑家长如何应对?

父母烦恼:我们的孩子3岁了,每天早上都哭着不愿意上幼儿园,不好好吃饭,也不好好睡觉,为此我们园长常心疼,怎么办呢?

专家支招:想让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家长的态度是最为关键的。

1、家长送完孩子后即可离去,相信老师会用适当的方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千万不要“偷窥”孩子,否则会增加孩子的焦虑,延迟孩子的入园适应期。

2、对于初入园的孩子,妈妈会特别担心,回家后总是问长问短,但请妈妈们要注意,尽量问一些正面的问题上,如:在幼儿园里有什么高兴的事啊,和小朋友们玩过哪些,玩得游戏等等。

3、新入园的前一两个星期,孩子会对幼儿园产生抵触情绪,每天与你软磨硬泡“我不要去幼儿园”,有的孩子还会在半夜大哭起来:“我不去上幼儿园”,严重的甚至会出现身体不适,这时父母要密切观察孩子身体、情绪等各方面的变化,但一般情况下不要轻易给孩子请假,在孩子面前要表现出坚决要求他上幼儿园的态度,一般来说,幼儿园两周左右的时间就能适应幼儿园生活。

老师对家长说:与熟悉的父母分开,置身于陌生的新环境,加上平时习惯的生活方式突然改变,致使孩子突然感到无所适从,产生不安全感,所以刚入园的孩子都会有哭闹、烦躁的表现,这是正常的现象,是每个孩子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孩子迈向社会的第一步,家长一定要正确面对。每个孩子都是爸爸妈妈的心头肉,没有不疼爱自己的孩子的家长,但爱孩子,要爱在心里,爱得有艺术,该放手时且放心,这才是爱的最高境界。愿我们共同努力,帮助孩子尽快度过分离焦虑期。

第7篇:如何消除幼儿入园分离焦虑

建立师幼依恋是良方

早上幼儿园门口传来一阵阵哭闹声,“我不去幼儿园,回!回家!”伴随着哭闹声潼潼被妈妈抱到了班级门口,只见他满脸泪水,使劲搂着妈妈的脖子,嘴里还不停的重复着那两句话,“回家!不上幼儿园!”看到老师他的哭声更大了,小脸紧紧贴在妈妈肩上。连头都不肯抬,不管妈妈和老师怎样哄劝都不肯松手。站在一旁的爸爸实在没办法,只好使劲掰开了他的手,老师趁机把他抱过来。在老师怀里,他的小手小脚乱踢乱打,大声哭喊着“找妈妈,回家!”为了分散幼儿注意力,老师把潼潼抱到座位上,给他拿来玩具盒和小食品,结果他把这些东西一下推到了地上。这个早上,教室里还不时传来潼潼的哭闹声。

“痛”并进步着:走进幼儿园,只幼儿向正式的社会生活迈出的重要一步,是幼儿人生的一个重大转变。

9月,许多满3岁的小宝宝开始进入幼儿园,着意味着幼儿向正式的社会生活迈出的重要一步,是幼儿人生的一个重大转变。然而,幼儿园总是出现哭闹声或情绪低沉的现象,某些幼儿甚至会出现大小便失禁的现象。潼潼的现象是幼儿入园分离焦虑的典型表现。

幼儿出生后,主要抚养者照顾幼儿,满足幼儿的身心需要,因此,幼儿与主要抚养者建立亲密的感性连接,产生依恋关系。当幼儿与主要抚养者分离,进入幼儿园这个陌生的环境时,幼儿产生分离焦虑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不同的幼儿焦虑行为也有所差异,大概可以归纳为两种:

哭闹型:这是极为典型也最易引起关注的一大类,其主要外显特征为大声啼哭,有的同事伴有跑跳、撕扯家长、踢打老师、摔打玩具等行为。根据幼儿哭闹的时间长短和是否持续,我们将其细分为短暂哭闹型、持续哭闹型两类。在特定时间段或由于某种特定时间的触发出现短时间哭闹的,我们将其归为短暂哭闹型。而像潼潼那样长时间哭闹的,我们称其为持续哭闹型。

第8篇:如何克服幼儿入园焦虑感

发言人: 逯秀丽

发布时间: 2012年4月27日

家长要帮助儿童度过入园适应期

每年的9月份,也是幼儿新生入园的日子,幼儿园早晨,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孩子在凄厉地哭喊,家长则眼神焦虑,难分难舍,因此如何克服孩子的入园分离焦虑也是众多家长关心的问题。其实,入园焦虑是每个幼儿必须经历的阶段,是很正常的现象。

分离焦虑伴随着人的一生,成人可以很好地自我调节,但对3岁幼儿而言,刚入幼儿园,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时,会本能地产生不安全感,看着父母离去,幼儿会产生心理倒退,认为“妈妈走了,再也看不见了。”更由于害怕与父母的分离而产生分离焦虑。每一个孩子到了3岁都要经受这一考验,事实上,绝大多数的孩子都能够勇敢闯过关。倒是有的家长心太软,孩子不想上幼儿园,哭哭啼啼,便于心不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反而延长了孩子的适应期。对此专家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要“狠心”、理智:家长要相信,孩子上幼儿园、进入儿童小社会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所以要欢天喜地地带孩子入园。当孩子抱着你的脖子央求“妈妈,我不上幼儿园,我要回家”时,你首先不要掉眼泪,也不必许诺:“妈妈第一个来接你。”孩子对大人的态度是非常敏感的,你的不坚强会传染给他,更令他觉得上幼儿园是一件痛苦的事。不可以妥协,不必中途来看望。相信孩子的适应能力。

二要尽可能地让老师了解孩子:比如孩子的自理能力怎样,有哪些习惯、爱好,告诉老师孩子的乳名等,老师心里有了底,就可以有针对性地照顾和教育孩子,也可以帮助孩子尽快地适应老师。家长不要在孩子面前流露焦虑不安的神情,要让孩子知道幼儿园有关心你的老师,有许多一起玩耍的小朋友和好玩的玩具。

三要多和孩子聊聊幼儿园的事,多和老师联系:当你知道孩子在你走后只哭了一会儿,你可以向孩子表达你的欣慰之情,和孩子聊聊他的午餐,聊聊其他的小朋友,强化孩子与幼儿园的积极联系。一般而言,只要坚持送,孩子一两个星期就可以适应幼儿园生活了。

四、家长要为孩子准备易于穿脱的衣服、鞋、袜子,这些物品最好绣上名字。对于个别孩子还用奶瓶喝水、不会蹲厕所等情况,入园前,家长要做好与幼儿园的衔接,但不必操之过急。家长接送孩子时要留心家园联系栏,充分利用家园联系手册反馈孩子在家里的表现,或者用电话简短地与老师交流。接孩子放学时,不要流露出怜悯和补偿的心理,也不要在孩子面前责怪老师,最好多引导孩子讲在幼儿园的趣事。

第9篇:教育笔记如何面对幼儿入园焦虑文档

小班教育笔记:

如何面对幼儿入园焦虑

入园的第一天,许景浩来了。当妈妈拉着他进入我们班时,撕心裂肺的哭声使我们不约而同的围了上去。“来,让老师抱抱!许景浩真乖。”可无论怎样说都无济于事,只见他双手紧紧拉着妈妈的衣角,哭的大汉淋漓,全身颤抖,嘴里还不停的说着:“我要回家,我要妈妈,我不上幼儿园、、、、、、”。他妈妈看到这样,生气的说:“浩浩,你再这样,妈妈以后不接你了,不让你回奶奶家!”一连几天都是如此。这样以来,日常活动不能正常进行,而且也影响着其他小朋友的教育。面对这特殊的孩子,在家访中找到了症结:孩子入园前一直就由妈妈或姥姥一个人带,很少接触到其他小朋友,孩子见了生人就害怕。所以孩子对带她的人依恋程度非常高。一旦要脱离她的周围,反应会特别激烈。但是,家长也应该正确的对待幼儿的这种情绪,不能一味斥责,而是应该向幼儿解释清楚。妈妈不是不是不要你而是妈妈要去上班,等到下班妈妈就来接你。

家长在家里尽可能对幼儿讲一些幼儿园的事情,让幼儿逐渐了解幼儿园,多讲一些幼儿园有很多玩具,有可爱的小朋友,还有好玩的玩具,更有慈爱的老师。老师在幼儿园里也应该积极引导幼儿,关心幼儿成为幼儿的依恋对象,并组织有趣的活动,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使幼儿忘却孤独和焦虑,投入新的环境中去,变消极情绪为积极情绪,渐渐地可消除她的不安全感。每天面对这么一大群可爱、纯洁的孩子们,在孩子们中间,幼儿的心是最纯洁的, 你付出多少就会收获多少,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我们不应当吝啬赞美、吝啬肯定、吝啬鼓励,同时,讲究了教育的时机、方法、技巧。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彻底摆脱阴影,让孩子开心的过好了园中的每一天。

上一篇:英语常用赞美语句下一篇:财务总监汇报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