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学院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2024-07-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孔子学院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精选7篇)

孔子学院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篇1

新形势下基层检察院公诉部门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作者:老健华 林炎华

来源:《法制与经济·上旬刊》2012年第11期

[摘 要]刑事诉讼法修正案的正式颁布,势必在我国的法治进程中划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对我国的司法制度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对我国的检察机关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战。

[关键词]简易程序;证人出庭;量刑建议;法律监督

新形势下,作为行使国家公诉权的检察院公诉部门,在刑事诉讼法修正后,如何在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下,履行好自身的公诉职能,在司法实践中又将面临怎样的新问题,如何应对刑事诉讼法带来的新挑战,是基层检察院公诉部门目前应当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一、刑诉法修正后检察院公诉部门面临的新挑战

(一)强化无罪推定原则、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带来的挑战

这次刑事诉讼法的修改,更加突出了对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人权保护,凸显了无罪推定原则:第一是《刑事诉讼法》第四十九条规定:“公诉案件中被告人有罪的举证责任由人民检察院承担,自诉案件中被告人有罪的举证责任由自诉人承担。”第二是第五十条规定:“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必须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能够证实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或者无罪、犯罪情节轻重的各种证据。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方法收集证据,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这一规定赋予了犯罪嫌疑人不得自证其罪的权利。

而在司法实践中,重口供而轻其他证据的现象仍然存在,特别是对于可能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案件,办案人员往往只注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有罪供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认罪了则表示可以适用简易程序,减少诉累,而对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罪轻或者无罪的证据重视不够。因此,检察机关公诉部门如何贯彻落实无罪推定原则,确保最大限度地打击犯罪和保护人权,仍然是一个丞待完善的问题。

(二)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带来的挑战

基层检察机关的公诉部门在司法实践中承担着对绝大部分刑事案件提起公诉的职能,而刑事案件又分为适用简易程序和普通程序的案子,而大多数的案子可以适用简易程序。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条第二款规定:“适用简易程序审理公诉案件,人民检察院应当派员出席法庭。”刑诉法修正案规定了简易程序案件公诉人应当出庭,这在有利于弥补检察机关

对于适用简易程序案件在庭审活动监督中缺位的问题,但同时也给基层检察机关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三)规范证人出庭制度带来的挑战

在我国,证人出庭作证难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司法界的一大难题。有关数据表明,司法实践中证人出庭作证的比例不足1﹪,许多案件在初查和侦查阶段证人不愿作证的现象也相当普遍。证人出庭难在我国已经成为了一种常态。而在很多英美法系的国家,由于有陪审团制度,实行当事人对抗主义,诉讼过程中证人证言的出示比较充分,证据几乎都是证人出庭作证的口头证言。①我国在刑事审判过程中,公诉人往往只宣读证人证言的笔录,然后经过质证后作为法院定案的依据,这种做法的缺陷很明显。因为笔录做好后是无法改变的,而庭审的过场中却存在很多变数,被告人翻供的现象也很普遍,而证人不出庭,公诉人则无法及时向其继续调查取证,证据只限于笔录的内容,往往不利于有力地指控犯罪。

《刑事诉讼法(修正案)》新增了证人、鉴定人、专家证人出庭作证制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规定了证人出庭作证的条件:对于定罪量刑具有重大影响的;控辩双方有异议或者人民法院认为证人有必要出庭的;第二是规定了人民警察就其执行职务时目击的犯罪情况可以作为证人出庭作证;第三是增加了鉴定人、专家证人出庭作证的规定;最后还增加了证人拒绝出庭作证的法律后果,即情节严重的,予以十日的拘留。

(四)刑事案件审判方式的改革对公诉人的挑战

我国的量刑建议制度自20世纪末出现以来,已经走过了十余年的历史,但是检察机关的量刑建议实现规范化并不是一朝一夕的问题,司法实践中仍然存在着检察机关量刑建议过于机械化,缺乏对被告人的综合估量,导致量刑建议的质量不高,法院不予采纳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检法两家对于某些量刑情节的问题在认识上缺乏协调性。另外,量刑建议权是否会对审判权造成干涉,检法两家存在争议。②刑事诉讼法修正后,随着量刑辩论程序的引入,检察院公诉部门提出量刑建议必然会成为一个常态,这就要求公诉人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有丰富的司法实践经验,只有这样才能提出高质量的量刑建议,从而确保量刑的准确性,确保罪责刑相适应,减少检法两家因量刑畸重或者畸轻而引发的抗诉问题。武汉大学的赵廷光教授曾经尖锐地指出,解决量刑失衡问题是“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和社会稳定的大问题”。③

二、刑诉法修正后检察院公诉部门应对新挑战的对策

(一)坚持实体与程序并重,公诉部门要扭转重实体轻程序的执法理念

公诉部门首先要围绕公诉工作的核心,在确保程序正义的基础上,从源头上不断改善和提高案件的证据质量,正确地定位公检两家的关系,改变过去公检两家配合多于制约的传统观念,既要强调配合也重视监督,做到分工配合明确、监督与制约并重,要防范侦查人员以非法方式收集证据,从而确保案件证据的证明效力与法律效力的有机统一。其次要从程序上构建科

学的案件质量评价体系,高度重视并认真地开展证据标准的研究,从而对侦查机关进行有效的引导,要确保案件的质量。最后要加强公检法之间的交流和协作,从程序上规范统一常见多发性犯罪的证据证明标准,同时要将这些标准延伸到侦查环节,例如提前介入命案现场引导侦查,要在审查起诉工作中引导公安机关逐步提高证据的收集以及

运用的水平,从而以提高公诉案件的质量。

(二)积极探索检察机关公诉部门的创新管理模式,不断提高办案的效率

随着《刑事诉讼法(修正案)》的颁布实施,对于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基层检察院公诉人必须出庭将成为常态,因此要积极创新案件的办理模式。笔者认为,将简易程序和普通程序的案件分开处理,由部分专人负责承办简易程序的案件,对于出庭的公诉人提供合理的津贴,对于缓解公诉部门的办案压力,不失为一个可行的方案。公诉部门对于决定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在受理、审查、起诉以及出庭等各个环节,形成专人专项负责的工作模式,对于同类案件可以同批公诉,在与法院协商一致的情况下,可以对同类的案件进行同批开庭审判,从而达到降低诉讼成本、提高诉讼效率以及节约司法资源的目的,这也是设立简易程序的立法目的。

(三)新形势下必须继续加强检察机关公诉部门的诉讼监督力度

刑诉法修正后,有利于检察机关充分发挥其法律监督职能的同时,也对检察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挑战。因此,检察机关的公诉部门必须继续秉承“立检为公、执法为民”的宗旨,以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为己任,在加大侦查监督以及审判监督方面下功夫,不断拓宽法律监督的渠道,在研究法律监督的新方法和新形式上下功夫。

庞德说过,“民众对权利和审判的漠不关心的态度对法律来说,是一个坏兆头”。公诉部门在加强法律监督方面,光靠自身的力量是很薄弱的,因此必须走群众路线,同时充分发挥社会传媒的作用,让正义不仅应当得到实现,而且应以人们能够看得见的方式加以实现。公诉部门要将监督制约寓于办案之中,必须摈弃就案办案的观念,不断强化监督意识,使法律监督规范化、常态化,必须依法加大对刑事判决、裁定的法律监督力度。另外,对于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严重刑事犯罪案件、重大职务犯罪案件的判决、裁定,一旦发现确有错误的,必须按照“慎重、准确、及时”的原则依法进行抗诉。④对于侦查机关以及审判机关的违法行为,则可以根据不同情形进行灵活的监督,例如提前介入引导侦查、退回补充侦查、建议撤案或不起诉、列席审判委员会、发检察建议、纠正违法通知书等多种方式进行法律监督。

[注释]

①黎伟华:《今日庭审无证人的深层剖析》,《民主与法制》2005年。

②黄松有:《检察监督与审判独立》,载《法学研究》2000年第4期。

③赵廷光:《量刑公正的实证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页。

④傅宽芝:《人民检察院的检察与法律监督》,《人民检察》2008年第17期。

孔子学院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篇2

关键词:大数据,会计信息,会计核算,会计数据

一、大数据背景下会计呈现的新特点

1.会计数据和信息数量庞大且多样

大数据时代表现出的最直接特点就是信息的数量庞大和多样, 不管来源是关系型数据库还是非关系数据库, 会计数据和信息数量都是十分庞大和多样的, 并且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和未来整体会计行业的快速发展, 人们将需要更多以大数据时代为背景的会计数据和信息。所以, 未来会计数据的来源将更加丰富, 并向着由内向外拓展、种类由结构化向非结构型发展的趋势延伸, 会计数据整体在数据和信息的量和质上将呈现新的局面。

2.会计目标可实时监测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表现出的另一个重要特性就是会计目标可实时监测, 解决了传统会计中利用静态结构数据来表达财务情况, 从而不能及时准确得出财务报告, 使企业财务状况受到制约的弊病。利用大数据时代先进的技术手段, 使会计基本信息的获得更加及时、准确, 符合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节奏, 这有利于企业更好的对未来财务状况作出预测及对会计目标进行实时监测, 有利于有效分析静态结构和非结构化数据, 更有利于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分析预测, 将会计目标执行情况落实的更加充分。

3.会计从业人员角色向风险防控方面转变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 会计人员所扮演的角色由单纯的会计实务处理向企业财务风险防控方向转变, 不仅使大数据对会计人员产生商业价值的影响, 还对社会和政府民生领域等都产生一定影响。会计人员对企业风险的防控能力得到提高, 专业技能得到提升, 企业财务向更加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发展, 会计人员角色也更加专业化、职业化。

二、大数据时代会计人员面临的挑战

1.会计数据收集及信息处理技术落后

在大数据的背景下, 会计人员面临的是新型的以“结构化+非结构化”为主的会计数据形式, 与传统会计数据相比, 非结构化为主的数据形式更是达到70%以上, 而在这种情况下的信息处理技术, 急需进一步的完善和加强。具体在以下几方面表现出不足, 一是对会计数据的甄选和信息分析较为落后, 大量的会计数据原始凭证是否能够及时进入会计信息系统, 对整体会计质量有很大的影响, 加上传统的漏斗式数据甄选模式, 结构化以及非结构化数据大量被浪费;二是对会计平台的管理和完善方面, 会计平台使用的软硬件更新情况、操作是否规范等因素都对会计数据处理产生影响, 特别是现代信息处理和存储正处于变革阶段, “云”处理技术还有待加强, 会计人员对会计实务的管理很容易产生阻碍。

2.信息安全的认识不足

大数据背景下会计人员普遍容易存在对信息安全认识不足的情况, 并且这也未能引起企业管理者足够的注意, 这种情况对企业会计系统的管理和未来的发展会产生不良影响。大数据的处理离不开优秀的信息安全作为保障, 分析目前信息安全的现状, 具体表现为这样几个隐患:一是在数据处理过程中, 如存储、传输等过程, 产生安全隐患;二是因企业管理者对信息安全的认识不足, 使企业财务安全疏于监管, 会计信息存在被窃取、篡改的风险;三是因会计人员对信息安全的认识不够, 在使用会计软件过程中出现操作失误等问题, 或者是对加密操作不够重视, 给企业的信息造成了一定的安全隐患。

3.会计行业人才稀缺

据权威公司发布, 会计行业中对深度数据分析人才的缺口正逐年增大, 并且全球范围内均出现这一现象。分析其原因, 主要有两点, 一是高等院校未能与企业需求相关联, 课程设置偏离企业需求或者课程缺失情况严重;二是现有会计从业人员对会计在大数据背景下的功能未能很好的理解, 在会计工作中未能很好的落实和推广。以上两点使得会计行业专业性人才稀缺, 长久以往将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4.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不足

(1) 认识和重视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程度不够

目前, 企业管理者未能很好将企业管理、会计人员职业素养与大数据背景很好的结合起来, 缺少对其关系的分析, 未能很好的掌握会计人员的职业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并单纯认为继续教育是多余的开支, 从而忽略了提高会计部门专业技术人员的理论水平。个别企业干脆取消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机会, 即使会计人员参与了继续教育培训也属于个人行为, 未能获得企业的重视。

另外, 会计人员自身对继续教育的重视程度也远远不够, 认为会计实务靠的是经验积累, 不需要继续教育, 也不需要增加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并且, 由于大部分企业在制度设定上未能将继续教育与升迁、福利等相关联, 继续教育成为单纯的个人投入, 特别是年龄较大或行政、技术职务较高的会计从业人员存在这种思想的更多, 长久下去对工作是不利的。

(2) 对继续教育的管理不够

现阶段继续教育管理体制落后, 教考不分, 教育形式单一。《会计法》规定, 财政部门是会计人员的管理机关,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按照属地原则归属于当地财政部门管理。这种运作方式, 习惯于以行政手段组织培训, 内容和方式比较单一。参加继续教育学习的会计人员没有多余选择, 只是完成规定学时、应付考试了事, 效果不够理想。还有的培训单位为追求利润, 管理不到位, 使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流于形式。

(3) 会计行业继续教育的内容安排不合理

现阶段继续教育的内容设置不合理, 会计行业对继续教育的教学方式趋于形式化, 然而并没有真正起到会计继续教育所应有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教学内容设置缺乏层次性, 继续教育的内容几乎是千篇一律, 大都没有考虑会计从业人员知识水平以及工作职责的不同;二是继续教育内容设计不全面, 内容偏重于会计专业知识, 很少涉及其他相关专业知识, 很难满足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对复合型会计人才的要求。

(4) 培训机构的培训水平不高

现阶段继续教育的培训场所和师资配备仍存在不规范的现象。就目前为止会计继续教育的培训单位多数为会计师事务所和社会办学组织, 并不够规范, 不具备承担与培训工作相适应的教学场所和设施。

三、大数据时代会计人员应采取的应对策略

1.建立会计人员信息系统平台及相关技术标准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 要做好以云计算为基础的信息分析系统建设和对会计数据发掘成为首个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 对云计算所需的软件和硬件打好坚实的基础, 制定和完善云计算服务的相关国家标准, 建设相关的云计算平台, 大力发展云端技术在其会计领域中的应用;其次, 要在中央政府的资金、技术和人员的带动下还有政府的支持下, 建立统一的信息分析系统;最后, 数据信息的收集、储存、输出等相关技术由国家统一来制定, 由地方和企业按统一标准来执行并实施。

2.加强对会计行业人才的培养力度

要想能胜任大数据时代对会计的新要求, 关键的是要拥有过硬的专业知识, 这就要求会计人员要提高学历的层次并且改善其知识结构, 更应该伴随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 调整认知, 掌握新知识, 将自身定位转向管理和风险防控的方向。

3.重视对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

(1) 提高会计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意识

会计人员对接受继续教育的意识提高具体需要从两方面来实现。一是企业领导和会计部门领导要树立正确意识, 提高对继续教育的重视程度, 从企业管理层面鼓励并支持会计人员发展继续教育, 将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作为评定员工的重要考核标准, 将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与企业发展联系起来, 并作为一项单独工作来抓, 稳步推进, 重点落实;二是加强会计人员自身对继续教育的重视程度, 强调会计行业终身学习机制, 培养会计人员的学习热情, 树立其正确的学习意识, 避免出现将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当成工作任务来完成的现象。

(2) 建立继续教育管理体系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 企业管理为了更好的实现会计人员继续教育, 需要建立并完善继续教育管理体系, 将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单独提上日程, 重点落实继续教育流程。要确保在如下几方面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进行监督管理, 一是要保证培训时间, 分析继续教育学时, 严格落实执行;二是严格考勤制度, 监督企业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效果;三是严把考试关, 提升继续教育考试成果, 对参与人员进行评优, 对不合格会计人员要求重新培训、考核。

另外, 完善该继续教育管理体系, 需要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 将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与专业实务能力区分对待, 要注意职业道德提升的时序性, 树立长效保证机制, 稳步推进, 不可急功近利, 杀鸡取卵, 鼓励各个企业单位树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典型, 加强教育力度, 提升会计人员自身职业修养。

(3) 合理安排继续教育内容

对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内容落实要结合大数据时代背景, 从技术、态度到方式方法多元评价会计人员职业素质等方面进行整合落实。首先, 合理安排继续教育内容需要用科学的技术来对整个流程进行控制, 可以考虑根据培训者不同的学历背景、岗位职责、年龄、职场需求设立不同的继续教育学习内容;其次, 要注意继续教育内容与学习态度之间的互相作用, 根据不同的行业背景、学员背景及时进行调整继续教育内容;再次, 科学的方式方法是合理安排继续教育内容的重点之一, 利用网络等多种教育渠道对培训学员进行培训, 利用企业的实务操作的便利条件, 分析国内外优秀会计操作案例, 以现代数据信息处理为学习大环境, 用培训与学员自学相结合的方法, 鼓励其自学, 自己挖掘潜力的能力。最后, 用多元评价会计人员职业素质的方法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水平进行考核, 可以举办座谈会、交流会、学习会来增加学员间交流学习的机会。

另外, 学历提升也属于继续教育的一种体现, 要结合会计行业与大数据结合的具体事务, 通过分析国内外先进会计案例, 取长补短, 将学历教育与继续教育充分结合起来, 实现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新的发展思路。

参考文献

[1]袁振兴, 张青娜, 张晓琳, 张晓雪.大数据对会计的挑战及其应对[J].会计之友, 2014 (32) :89-92.

[2]姚澜.大数据时代下的会计工作的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5 (17) :36-37.

[3]赵萍.互联网+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思变[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5 (16) :161-161.

[4]傅红彬, 官登水.大数据浪潮下的管理会计对策与发展的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5 (18) :54-55.

[5]于俊旺.浅析大数据时代下我国会计行业面临的挑战与应对[J].河北企业, 2015 (07) :31-31.

孔子学院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篇3

一、我国社会治理创新面临的主要挑战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重视社会治理模式变革并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已经成为一种引人注目的全球性趋势。与此相适应,我国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巨大变迁的客观实际,高度重视社会治理创新,不断改革社会管理体制和机制,调整社会管理方式方法,在改善社会治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是,仍处于快速转型时期的我国,面临着国际国内社会环境空前急剧变革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改善社会治理依然任重而道远。具体而言,现阶段我国社会治理创新面临的主要问题有:

第一,在整个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分化和重组的同时,政府社会管理方式没有实现相应的转变。改革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分化加速,我国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异质性和多样性对同质性和单一性的取代。在经济结构调整的同时,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取代了“一大二公三纯”的旧式格局,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和社会分工的精细化,带来了职业群体结构的变化;改革前社会阶层结构高度均质化的状况已大为改变,并越来越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这种社会分化几乎在社会结构的各个层面上表现出来,导致原先简单的社会结构复杂化了,使同质的社会不断异质化了,这意味着整个社会的失调现象、不稳定因素大大增加了。在快速激变的今天,过去传统的社会整合力量趋向弱化,而新的社会整合机制又不健全,特别是各级政府及其部门习惯于传统的行政管理方式,官本位依然大行其道,政府社会管理方式明显滞后于社会形势发展的要求,从而导致社会整体整合力量特别是国家行政整合能力明显不足。

第二,社会治理结构尚未得到调整和优化,共建共治和谐社会的合力不强。社会治理结构实质上是确立治理主体、客体、行为准则、治理方式及其相互关系的制度安排。良好的社会治理机构,需要各治理主体既保持相对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又能够通力合作,形成一种和谐有序、自律自治的制度化治理机制。但从现状来看,这种良好的社会治理结构在我国尚未形成,主要表现在第三部门还未真正成为政府职能转移的载体,社会团体等民间组织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公民社会的发育仍显迟缓,社会资本的开发利用不足,社会的自主性及自我组织能力不够强,各级官员新的治理观念还未树立、建设和谐社会的领导能力与行政能力不强等等。

第三,重经济发展轻社会建设,公共服务短缺低效。在过去三十多年的改革和发展进程中,由于在发展观和发展理念上的偏差,片面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以致各级 政府在履行职能和推进职能转变方面,主要精力放在了履行经济管理职能以及相应的经济管理领域的改革,以适应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而对社会发展和社会管理领域改革没有引起相应的重视,造成政府在社会管理职能方面的转变步伐明显滞后,社会管理体制创新不足,存在着许多体制性障碍,社会事业发展受阻。

第四,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拉美化”现象开始凸显,社会风险逐渐累积。目前我国发展进程进入了被世界上许多国家公认的敏感阶段,也就是进入了一个社会矛盾频发、社会问题集中的高风险时代。这个时期,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逐渐显现,社会的不稳定因素显著增加,社会矛盾多样化与社会控制力下降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可以说,现阶段我国各种社会矛盾、问题的广泛性和数量是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有些社会矛盾和问题的严重性、负面效应不断呈现出来,对于整个社会的安全运行与健康发展开始构成明显的威胁。对此,要想在短期内基本消除它们,显然是不可能的,但如果对这些社会矛盾和问题熟视无睹,不加防范与缓解,则可能会出现一个累积、扩散、爆发的失控过程,进而使整个社会陷入动荡、混乱的境地。而且,从现在起到今后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内,我国所面临的特定时代条件和社会失调现象仍将延续下去,某些不和谐因素还有可能呈加剧之势。显然,对于社会矛盾和问题的这种生长性如果认识不足,不能及时有效地加以控制,则必然给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埋下巨大隐患。

二、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的对策思路

第一,构建适合国情的社会治理模式,优化社会治理结构。与西方各国相比,我国社会治理创新面临着一些不同的前提条件,这些因素决定了我国社会治理变革也象经济政治体制改革一样,不可能完全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治理模式,而应当探索既符合国情又适应当今时代潮流的社会治理模式。综观西方国家治道变革的整体历程,反思我国政府权力行使惯性以及公民社会发育不足的现实情况,我们认为,政府主导——社会合作型模式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可供选择、比较恰当的一种社会治理模式。该模式的典型特征是“一主多元”,所谓“一主多元”,就是形成以各级政府为主导、私营部门和第三部门等多元主体广泛参与的多种方式并存的社会治理结构。选择这种模式的主要根据在于,对于现阶段的我国政府而言,无论是对政府内部的自身建设,还是对外部社会事务的管理,都需要承担大量的管制职能,都必须发挥主导性的作用。同时,我国市场经济事实上是“先天不足”的市场经济,这些年在市场化改革中暴露出来的市场秩序混乱等问题,都需要政府加强市场监督职能来加以克服。另外,在维护社会治安、保障社会公平、提供社会规范等公共服务方面,也需要政府的主导 作用才能实现。只有形成一种政府主导型的多元组织共治的局面,才能有效提升社会治理的质量与效能。

第二,培育和规范公民社会组织,提高社会自治能力。公民社会不仅能够承载政府转移出来的部分职能,对传统政府管理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拓展,而且有利于构筑多中心的社会治理体系,进而从根本上推动着政府公共管理模式的转变。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伴随着市场经济战略和基层民主自治的不断推进,一个相对独立的公民社会在我国迅速崛起。作为新的组织形态,公民社会在其成长和壮大过程中,如何规范并促进其健康发展,是当前面临的紧迫任务。作为政府部门,应该认真履行管理职责,规范社会组织本身的生活,与社会组织一起共同管理社会事务,为公民社会的自治提供制度环境。各级政府要针对我国公民社会组织发展中面临的问题,采取分类管理的办法,对于不同类别的社会组织,制定不同的法律和法规,实行不同的管理方式。作为公民社会组织,应当清楚自身的角色定位,明确与政府一道共同参与公共事务的治理,不是为了与政府争权,也不是要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更不是要取代政府,而是与政府协同合作,共同致力于促进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第三,制定并实施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采取突出社会公正的社会政策。现实生活中日趋严重的社会不公正现象所导致大面积负面效应情况,迫切需要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管理部门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目标。为此,目前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加快制定并实施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政府要为社会公众提供基本的、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标准的、最终大致均等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全国适用的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即无论地方自有财力如何,都必须提供最低标准的公共服务。也就是说,在基本的公共服务领域政府应尽可能地满足人们的基本物资需求,尽可能地使人们享有同样的权利。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其实质在于政府要为全体成员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政府关注的焦点应当从过分强调效率优先转向更加强调社会公平上来,政府工作的重点应更多地转向提供包括医疗卫生、公共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共交通、环境保护等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领域,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在改善民生上,让全体人民都能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

第四,建立健全同现阶段社会结构相适应的社会控制体系,完善社会管理机制。为了使各种社会不和谐因素、社会问题处于可控、可调的状态,避免出现剧烈的社会危机和社会动荡,就需要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围绕和谐社会的目标,不断健全和完善各项社会管理机制,确保社会各个系统、各个要素始终处于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的状态。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亟待确立的社会管理机制至少包括:(1)公正的利益协调机制。当前各种利益性矛盾和冲突的增加,根源并不在于社会经济不发达或财富不充裕,而在于在一定范围内出现了社会财富和社会权利的分配不公,有失社会公正。这种情况,客观上要求政府建立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引导公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解决利益矛盾,妥善处理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2)友善的社会帮助机制。社会公共帮助就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救助的方式对社会上困难的弱势群体提供最低生活水平保障,其目的就是使那些处于弱势地位的人们能够有基本的生活保障,以缩小社会差异,减少社会排斥,增进社会整合与和谐。(3)有效的公共安全机制。为适应社会转型对公共安全多样化的需求,政府提供公共安全职责要从被动的、消极的“反应式治理”向主动的、预防的“积极式治理”转变,健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不断完善有效的矛盾疏导机制,确立信访工作责任制,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调解等办法,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面临的问题,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政治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4)灵敏的社会预警机制。应当尽快地建立社会运行状况的监测体系及危机预警系统,形成完备的社会发展监控体系,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危机及早作出预测,防微杜渐,使问题和危机化解在萌芽状态,从而切实提高政府应急管理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第五,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发展基层民主政治与治理。要真正按照自治的原则建立社区组织,探索新的社区建设和管理模式,健全社区管理组织体系,建立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企业在社区建设中的伙伴关系,把一部分政府可以不直接承办和企事业单位剥离出来的社会管理职能、公共服务职能交由社区承担。要努力培养居民的社区意识,引导和鼓励他们参与政治生活,提高社区居民的自治程度。社区居民通过广泛参与,了解自身需求,并采取积极的改进行动,动员社区内的一切资源,尽力化解社区内的各种问题,提高全社区居民的福利和生活质量,增强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此外,要借鉴发达国家有关社区建设的有益经验,正确区分社区管理事务中基层组织建设、弱势群体保护等纯公益福利部分和家庭服务、物业管理等非营利或营利部分,采取不同政策加以对待,不断丰富社区建设和管理的内容,推进社区功能的完善和发展。按照“五个重在”(重在加强领导、重在整合资源、重在健全机制、重在提高素质、重在解决问题)、“四个一”(一个窗口服务群众、一个平台受理反馈、一个流程调解到底、一个机制监督落实)和“六联”工作机制(矛盾纠纷联合调处、社会治安联合防控、重点工作联勤联动、突出问题联合整治、基层平安联合创建、流动人口联合管理服务)的思路,强力推进镇街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建设,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大综治大调解工作平台。

保证至少有3个功能区,即一个接访受理大厅、一个矛盾纠纷联合调解区、一个联席会议工作区,综治维稳短信平台

建设综治工作中心的实践与探索

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深入开展平安建设,探索基层综治工作工作新模式,2005年6月份,密云县委政法委、综治办在大城子镇进行了综治工作中心试点,建立了集综治办信访办、司法所、派出所、法庭、民政科、经管统计站、综合科和妇联等多个职能部门于一体一站式办公的综治工作新机制——综治中心,整合力量,分析、研判、分流处理区域安全稳定问题。综治工作中心既是便民服务中心,也是矛盾调处中心、民情信息的收集中心、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指挥中心。实现了维护稳定工作从“单兵作战”到“集团军作战”的转变,大大提高了基层维护稳定、化解矛盾、治安防范的能力和水平。

一、综治工作中心的组织与职能

(一)依托综治工作现有网络和机制构建严密的组织体系

综治工作中心是以党委为核心,依托综治工作现有网络和机制,整合组织机构,统领乡镇、街道综治工作。在组织结构上,分为镇、村(社区)两个层面。在镇级层面上,由综治办牵头,将信访办、司法所、派出所等职能部门,纳入综治体系,成立综治中心,固定地点,由综治主要部门抽调专人到中心合署办公,共同接待处理综治工作。综治工作中心主任由党委分管副书记担任,综治办常务副主任担任中心副主任,主持日常工作。在社区、村级层面上,在党支部领导下,引导群众自发组建和谐创安自治协会,推动政法综治工作工作进村、进巷、进家庭,形成横到边、纵到底的工作网络。协会以派出所为龙头,以治保会为桥梁,群众自发参与成为会员,通过协会章程,实行邻里守望、治安巡逻、自治管理,共保一方平安。创安协会接受乡镇综治办和综治工作中心的业务指导。

(二)因地制宜科学设定综治工作中心职能

综治工作中心具体职能主要包括:贯彻落实市、县委工作部署,定期分析治安形势,及时向党委政府报告工作情况,提出工作建议;组织开展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统一受理、调解、督办一般矛盾纠纷和群众来信来访,协调处置重大突出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组织相关部门开展“严打”整治斗争和重点地区专项治理工作,防范和减少刑事治安案件,净化社会治安环境;督促落实对重点人群的管控措施,加强闲散青少年、刑释解教和社区矫正人员等群体的服务管理帮助教育;在重大节日,组织开展安全大检查,消除安全隐患,督促有关部门做好大型活动和突发事件安全稳定工作预案,确保大型活动和公共场所安全;组织开展政法、综治和平安建设宣传活动,提高群众法律素质;加强基层综治工作队伍建设,做好基层综治工作人员和群防群治队伍的教育、管理和培训工作;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责任制,定期检查考核,兑现奖惩措施等。

二、综治工作中心的运作模式

通过五项工作机制建设,推进区域综治工作工作常态化。一是联调机制。对排查出来和直接到镇(街道)要求调处的矛盾纠纷和群众来信来访,实行统一受理、分流,统一协调、督办,统一归档,综合运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方法进行疏导化解。二是联防机制。定期公布治安警情,建立健全治安巡防工作网络,健全各项防范工作制度。有针对性的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治安巡防活动,指导督促企事业单位落实内部安全保卫措施。三是联勤机制。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由综治工作中心主任主持,综治办牵头协调,统一组织安排各组成部门开展工作,形成职能上融合、力量上整合、工作上配合,网络上组合、部门上联合、信息上汇合的工作体系。四是联治机制。按照上级部署,动员和组织各部门各单位及广大群众积极参与“严打”、禁毒、禁赌、道路交通安全等整治行动,定期组织开展对治安重点地区、突发治安问题以及校园周边专项整治。五是联创机制。围绕平安创建总体目标,充分发挥综治工作中心作用,整体推进平安镇、平安社区、平安村、平安单位、平安校园等各项创建活动的开展。

通过完善五项工作制度,推进区域综治工作工作有形化。一是议事制度。每周,由综治办召开一次综治工作中心各部门工作人员会议,沟通工作情况,研究与部置下步工作。二是例会制度。每月初,综治工作中心召开一次由各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工作例会,研判分析维稳形势,总结经验,制定相应工作对策,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编发《安全稳定月报分析》。三是通报制度。每季,由综治办负责,对综治工作中心各部门开展工作情况进行通报,激励先进,督促后进。四是考核制度。由综治办负责,以综治委名义,与综治工作中心各部门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每半年对综治工作中心各部门开展工作情况进行检查;每年底,对目标管理完成情况进行考核总结奖励。五是记实制度。对综治工作中心各部门负责人每年进行工作实绩记实,与晋职晋级挂钩。

简言之,综治工作中心具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统一性。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综治办牵头协调、检查督办,围绕基层平安创建统一计划、统一行动。二是综合性。中心集中了基层各有关部门力量,其职能以及履行职能的手段、方法、措施等都显示了较强的综合性。三是协调性。通过建立完善协调联动的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凝聚起部门齐抓共管的合力,提升了基层平安创建的效能。四是辐射性。中心的 组织网络、责任体系伸到了村、社区、学校、机关、企业等基层单位,也将其功能辐射到了整个辖区。

三、综治工作中心取得的成效

通过综治工作中心模式,全县综治工作工作理顺了关系,加大了力度,提高了效率,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县推行综治工作工作新体制、新机制,对维护基层稳定,加强社会管理,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是地区综治工作工作效率提高了。综治工作中心整合了乡镇(街道)各方面安全稳定力量,通过合署办公和定期会商研判制度,统一受理接待群众来访,统一安排部署、检查验收区域安全稳定工作,避免了多头重叠部署工作,方便了群众投诉,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是地区综治工作工作力度更大了。综治工作中心有效整合了各方执法管理力量,搭建了综治工作新平台,实行矛盾联调、治安联防、事件联勤、问题联治、平安联创的“五联”机制,形成了职能融合、力量整合、部门联合、网络组合、信息汇合的工作体系,强有力的整体推进了区域平安乡镇(街道)、平安社区(村)、平安单位、平安校园、平安家庭等系列创建活动。

三是地区综治工作工作更加顺畅了。在当前社会矛盾多发的大背景下,信访工作的任务艰巨复杂,靠以往的各部门独自处理,单兵作战,很难及时就地有效处理随时发生的各类矛盾和纠纷。综治工作中心最大限度地整合了区域内的信访工作资源,建立了上下联动的社会矛盾调处体系,形成了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综治工作中心具体运作,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社会各界整体联动的社会矛盾调处工作格局,使工作从以往的单兵作战到现在的集团参战,构建了“畅通、有序、务实、高效”的信访工作新秩序,综治工作工作机制更加顺畅了。

四是全县综治工作工作效果更加明显了。首先是平安奥运行动取得了重大成果,实现了“大事不出、小事减少,管理严格、秩序良好”的平安奥运目标。县综治办通过督查、检查等多种方式,深化、固化“综治工作中心”及“和谐创安自治协会”模式,在乡镇街道层面,以综治工作中心为总抓手,充分发挥其会商、研判、排查职能,整合各方面力量开展群防群控工作。奥运期间,组织发动3万余名治安志愿者、生态林管护员、和谐创安自治协会会员和6000余名机关干部深入社区、村开展奥运安保工作,人员总数达到全县实有人口的6.3%。在社区、村层面,以和谐创安自治协会为抓手,推动综治工作工作进村、进巷、进家庭,在全县范围内最大限度的调动起广大人民群众建设和参与社会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整合了群防群治力量,将综治工 作的触角延伸至社区、村、胡同和社会最小单元——家庭,实现了群众自发参与平安创建的目的。其次,治安巡防力量得到整合,部分可防性刑事案件下降,民转刑案件减少,群众安全感增强。综治工作中心成立以来,通过组建专职治安巡防队,增设司法、流动人口协管员,加强保安队伍建设,增加生态林管护员和生态村保洁员治安巡防职责,与公安专门力量相结合,充分整合社会各方面治安防范力量,有针对性的加大了治安防范力度,全县可防性案件明显下降,群众的安全感明显增强,2008年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调查,在全市名列第三。2008年,全县社会治安状况达到了2000年以来的最佳状态。同时,信访调解、化解成效显著,全县安全稳定整体水平进一步提高。综治工作中心有效整合了各方力量,通过统一会商、研判增强了工作合力。各乡镇(街道)形成了党委政府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职能作用,职能部门积极互动,互相配合,采取行政、法律、调解、经济、教育等多种手段,有效化解社会各类矛盾纠纷的工作格局,使信访渠道更加畅通,办理信访的效率明显提高。全县安全稳定整体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孔子学院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篇4

简述英国工业革命背景

1英国较早地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必要的政治前提。经过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8世纪上半期英国议会制度的确立,《权利法案》和《王位继承法案》的公布,都进一步巩固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英国的政治统治,扫除了封建主义的障碍。资产阶级掌权后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促进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和工业革命的到来。

2英国通过殖民扩张、奴隶贸易,最先具备了必要的资本、市场等经济条件。这一时期,英国不断发动对外战争,海外掠夺,对内发行大量国债,搜刮国内人民。这些财富集中在资产阶级的手中,并且转化为工业革命的必需的资本。18世纪以后,英国的手工工场已经发展到十分成熟的阶段,它不仅生产规模大,技术先进,而且分工细致,劳动生产率也很高。这为机器大工业的诞生创造了必要的技术条件。同时,工业革命也是以自然科学的进步为基础的。16世纪末到18世纪初英国出现了不少著名的科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如培根、牛顿等,牛顿的力学三大定律为机器的出现解决了理论上的许多问题。

4由于圈地运动的开展,英国最先形成了土地所有者——农业资本家——农业工资劳动力者三层式社会结构。使自耕农作为一个阶级不复存在,从而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这种结构有利于作为工业革命先导的农业革命的发生;社会财富向工业资本的转化;有生产与科研、企业家与科学家的结合;打破封闭型旧教育体制和技术人才的培养;形成开放型的国内消费模式,促成消费竞争,从而给社会生产造成强大的需求刺激。

中国面临的问题挑战

1中国面对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双重挑战。制造业发展是实习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中国现处于工业化中,然而发达国家已走向信息化,但这对中国也是一个机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快速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与转换。

2对外商投资与外企的严重依赖。中国经济增长很大一本分来自国外直接投资带动,这种情况在美国二战后也出现过,在英国、美国、日本的发展中,都离不开创新思想诞生的土壤。在华投资的跨国公司使我国工业产值和出口贸易在数量方面看似惊喜,事实上我国整体工业技术水平落后世界先进企业5-10年,具有竞争力的核心技术仍掌握在国外企业手中,外商投资是双刃剑,跨国公司对只是产权和技术标准的垄断在加强,我们只是打工仔。3能源利用率和生产效率亟待提升。

先进科技成果用于生产时间、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方面,英国工业革命期间一系列发明源于一线并迅速被应用于工业实践,但中国却有一大堆发明和专利堆积在资料库里。

4我国缺少熟练的技术工人,大规模机械化设备的使用程度较低。英国的工业革命是由一线的工匠所推动,正是这些具有丰富实践操作经验的技工引领了英国的工业革命。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是有限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成功关键。

5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的结合与转化。中国外向型经济、外贸依存度高使中国经济受国际市场波动影响很大。如何有效地开发和开拓国内市场是艰巨的任务。

6企业的管理能力。国家实力最直接的体现是它的企业规模和管理能力,我国的企业管理处

于模仿阶段,未成体系,也没有自己独特的方式和能力。英国工业革命,工厂制的出现使英国大规模机械化生产成为可能,并为英国高效率的生产提供了保障;20世纪60年代后期,日本涌现了一大批国际知名企业(NEC、日立、三菱、丰田等);企业理念与方式也不断推陈出新,日本创立精益生产体系,美国更是世界整个管理界新理念的发源地。

7依赖日渐式微的传统能源。中国现在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耗国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二氧化碳排放国。印刷业中蒸汽动力技术的引入使新闻媒体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一跃成为主要信息传播工具,20世纪的第一个10年里,电信技术与燃油内燃机的结合引发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互联网和可再生能源结合引爆第一轮产业革命。向可再生能源转型成为第三次工业革命中的重要支柱。

策略

1选择一些优势行业及相关领域进行战略布局,取得重大突破从而引领未来的制高点,使之成为经济发展的引擎,比如生物技术、航空航天技术、新材料、生命科学等前沿领域。2在全球的价值分工体系中,把握产业链高中低环节逐渐转移的机遇,发挥相对优势,从而逐渐成为整个产业的高端。

3多层次实现产业结构梯度替代升级,成为不同领域、不同类型的世界工厂。

4借鉴英国、美国、日本发展的特征,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全球化背景下,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率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5提升服务业在整个制造业中的比重,解决我国生育劳动力就业问题,提升带动产业结构向技术和知识含量较高的行业转换。

6穿凿有利于创新思想酝酿的环境。完善一系列制度,推动新技术的应用、新发明的出现、新制度的创建。对教育和研发持续投资,为创新提供保证。

7适时进行以民主治理为目标的政府自身改革。全球化背景下的现代化过程,也是一个民主化过程。民主是一种普遍的人类价值

8变燃烧碳基化石燃料的结构为使用可再生新能源的结构;重新认识构成世界的一砖一瓦,将每一处建筑转变成能就地收集可再生能源的迷你能量采集器;将氢和其他可储存能源储存在建筑里,利用社会全部的基础设施来储藏间歇性可再生能源,并保证有持久可依赖的环保能源供应

9利用网络通信科技把电网转变为智能通用网络,从而让上百万的人可以把周围建筑产生的电能输送到电网中去,在开放的环境中实现与他人的资源共享,其工作原理就像信息在网络上产生和传播一样

孔子学院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篇5

**公司特种分公司 *华

共青团作为企业组织发展中的“后备力量”,一直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是企业未来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力量。但随着近几年来,各级企业加快了改革发展的步伐,新时期下企业共青团开始面临着新的困难和挑战,一方面受人员精简、机构重组、组织兼并等因素的影响,企业共青团的力量在日益削弱;另一方面受经济冲击、思想波动、组织弱化等因素的干扰,企业共青团的地位在发生转变。面对当前处境,我们务必深刻认识共青团发展形势的复杂性和严峻性,要善于依靠和团结青年力量,提高青年队伍研判形势、参与重大问题决策的能力,进一步想办法、拿措施、出点子加强团组织的转型发展,善于从组织战略的高度,推动共青团的可持续发展。本人结合多年来从事团组织的岗位实践和工作经验,围绕“团组织如何应对挑战,实现转型升级”话题,从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出发,就以下三个方面谈谈看法:

一、国有企业团组织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团员队伍力量削弱,青年人才引进减少

当前国有行业受微利薄润、竞争激烈、行业成本高等外部因素的冲击,企业发展举步维艰,团员队伍中离职现象较为普遍,青年思想情绪波动大。再加之近几年来国有企业实行内部改革、管理流程再造,为了盘活现有的人力资源,企业因此减少了新分大学生的引进。同时还受企业“新陈代谢”较快的影响,许多青年面临超龄退团、转业转岗的情况,团员队伍力量明显减弱。

(二)团内活动处处受限,工作兼职化普遍

由于企业当前正处于困难时期、效益不佳,出于勤俭治企、过紧日子的考虑,目前各个单位正在逐年削减团内活动经费,导致团组织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部分基层共青团开展组织生活完全依靠于自力更生,一些活动的开展几乎依附于行政、工会,能够自行性、针对性地开展青年活动的机会不多,团内活动处处受限,青年对组织的归属感和幸福感逐年减弱。再加之,当前随着人力资源的整合与优化,一些基层单位将团组织纳入到党群、行政科室,团干部身兼数职,团内工作有淡化的趋势。

(三)团组织发展艰难,转型力量单薄

在国有生产性企业行业中,由于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存在着生产现场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很多基层团组织分布在全国各地,造成团组织力量分散,能够集中凝聚团员青年的机会较少,团组织能够静下心来谋求发展、共谋未来的时间不多。如今企业为了早日脱离困境,将全部的工作重点放在了实现经营目标上,不仅淡化了团内工作,青年成长关怀也有边缘化态势,由于工作不受重视、团内力量单薄,因此团组织要实现转型发展尤为困难。

二、团组织实现转型发展的重要性

(一)团组织实现转型发展是企业立足市场、拓展业务的必然选择

众所周知,青年员工是企业发展的后备力量,与企业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在当下市场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就是人才、产品、科技、实力的竞争。一个企业要立足于市场经济浪潮中,必须拥有较强的核心竞争力,一方面表现在产品的质量、企业科

技的实力,另方面取决于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能力,换而言之企业的竞争实际也是人才的竞争。“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同样的道理,一个企业的成败兴衰主要取决于企业拥有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企业要实现持续、稳步发展,就必须创建一支知识文化水平高、业务技能强、善于思考、敢于创新的青年组织,所以团组织实现转型发展既是企业适应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也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正确方法。

(二)团组织实现转型发展是凝聚青年队伍力量的有力手段 对于国有企业而言,结合当前的形势,助推团组织实现转型升级能够积极有效地带动团员青年共同参与企业管理,能够摆脱团组织单纯地依赖于行政党委扶持、只限于完成一般组织工作的现状,能够激发青年员工为企业未来发展献计献策的热情。往往而言,衡量团组织在企业生产中是否发挥了青年生力军的作用,除了以队伍和谐、组织发展状况作为衡量标尺外,团组织的贡献效能、工作业绩也是一个重要的标准,因此团组织实现转型发展不仅有利于提升企业团组织的工作水准、呈现青工队伍精神风貌的具体表现,对企业共青团提高吸引力和影响力具有深刻的意义,还有利于营造和谐的企业人文环境,促进干群之间的情感交流,提升青工对企业的认可度、幸福指数和归宿感。

(三)团组织实现转型发展是提升青工自身综合素质的组织保障

实现团组织的转型发展,不仅是直接提高青年员工科技文化知识、道德素质修养、业务水平能力的着实方法,还是引导青年员工立足岗位、成长成才、建功立业的有效途径。结合本单位当

前的发展形势,我公司正在努力打造特级总承包企业,企业需要培养和储备一大批高知识、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队伍,提高综合竞争力。而作为青年员工,一方面需要企业提供发展、施展能力、发挥水平的舞台和机会,另一方需要企业这所大课堂不断壮大自身力量、丰富人生阅历。企业只有通过加强青年员工学习,实现组织的升级转型,才能更好、更快、更有效地让广大青年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他们尽早地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领导能力和服务能力,维持企业稳步发展。当然,企业的发展也离不开青年职工的努力,因此实现团组织的转型发展在企业改革发展中显得尤为重要。

三、实现团组织的转型发展的思考与对策

(一)构建“学习型”团组织,以转型升级为动力,筑牢发展之“基”

一是加强认识,转变观念。构建“学习型”团组织,并不是简单地看书读报、开班培训,一些团支部片面地认为能够开展党的知识理论、团的业务工作等内容的学习活动,就等于完成了“学习型”团组织的工作任务。然而在工作实践中往往我们发现,通过采用这样的载体构建“学习型”团组织不仅没有达到学习深造的效果,还会引起团员青年的反感和抵触。因此在构建“学习型”团组织工作上,我们首先要转变观念、加强认识,建立“终生学习、学以致用”的理念,要深入基层团支部了解青年团员“想学什么、要学什么”,并结合本单位岗位技术的薄弱环节和缺口,针对性、目的性地开展学习活动,让青年职工享受学习、快乐学习、乐于学习,实现由“我想学习”转变为“我要学习”。

二是重在落实,狠抓成效。能否实效性地构建“学习型”团组织,关键在于工作的落实程度。“学习型”团组织的构建,一方面需要建立严格的学习规章制度,拿出硬办法、强手腕督导青年职工静下心、沉住气开展学习,采取定期闭卷考试、知识答辩、学习抽查、技术实践考核等有力手段,实实在在地让青年职工重视学习,避免学习走过场、重形式、做样子的不良现象,充分用活培训资源;另一方面需要健全学习的激励机制,制定金点子、好办法促使青年快乐学习、勇于学习,采取学历深造、现金奖励、职称评定、岗位晋升等可靠载体,真真切切地让青年在学习的过程中树立信心、心存动力,激活学习有盼头、有希望、有成就的奋发热情,积极营造良好氛围。

(二)深化“创新型”团组织,以转型发展为保证,增强发展之“力”

一是创建“会经营”的青年队伍。按照当前企业“精确、精细、精益”的现代化管理理念,着力在青年中培养一批懂得成本控制和财务管理的精英队伍,在工作中引导他们落实坚持全面预算管理和以成本管理为核心的管控思路,帮助他们学会精心研究预算成本、科学制定目标成本和全过程管控实际成本的能力,助力他们养成真实反映收入与成本的经营习惯,为以后企业输送人才、建功立业做好提前的定向培养。

二是创建“懂技术”的青年队伍。科技创新、技术升级不仅是企业发展的命脉,更是青年职工立足岗位、培养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各级团组织要积极带动青年队伍参与到科技攻关、技术创新和工艺改进中,充分发挥组织模范带头作用,加强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的推广应用,教育青年在岗位实践中落实好质量责任制、加强质量意识教育、注重过程控制、杜绝质量事故。通过自主开展“优质工程”创建活动,培养一支懂得信息化建设、科技研发、产能升级的青年专家队伍,为企业未来实现转型发展、资质升级储备人才。

三是创建“精管理”的青年队伍。岗位实践工作中,团组织要立足长远、放眼未来,利用借鉴同行业先进单位的有效做法,找准存在的瓶颈和短板,通过对标发力,不断消除短板,培养一支精通企业改革发展、推动内部运行模式、懂得优化资源配置、善于制定企业未来规划的青年队伍,要将推行简约管理、掌握人力资源、注重管理效率的职业化青年人才推荐到重要岗位上,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后备力量。

(三)打造“服务型”团组织,以转型发展为基础,赋予发展之“源”

一是培养企业文化建设的接班人。团组织要紧紧围绕引导青年立志成才的终极目标,以政治文化阵地作为转型发展的入手点,发现和挖掘一批乐于奉献敢于担当、善于开展组织活动的青年人才,大胆将他们安排到党群岗位上,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思考力,利用开展各项文娱活动,进一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不断丰富和发展企业文化内涵。

二是培养维护队伍稳定的新力量。团组织不仅是促进企业与青年的“连心桥”,更是维护队伍稳定的中坚力量,因此共青团一方面要着重培养为职工办实事、办好事的青年干部,让青年在共青团的培养摇篮中树立敢为职工着想、乐为职工服务、愿为职工

孔子学院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篇6

一、低碳社会经济建设的必要性

我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已经成为众多国家中的“佼佼者”, 同时还面临着严重的资源和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重大的问题, 在将来的10年内, 我国经济增长、人口总量的增加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会导致碳的排放量及能源消费总量不断增加。我国处于高速的工业化和加速城市化进程中, 再加上人口不断增长, 对能源的需求量也会不断增加。然而要改变我国大量温室气体排出的现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将是一个长远的目标。

二、我国低碳社会建设目前所面临的挑战

1. 自然条件的制约。

我国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严重, 森林覆盖率也很低, 生态环境脆弱得远远没有达到世界平均水平。我们都知道森林可以储存并吸收二氧化碳, 将它固定在土壤或者植被中。森林覆盖率越高, 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就越强, 对于改善温室气体排放问题有很大的作用。但是以我国目前的人口状况来看, 我国占有的那百分之七的的耕地还得养活十几亿人, 这就说明我国在耕地资源并不丰富的情况下, 其耕地基本都用来养活人口了, 根本就没有富余的耕地来种植植被。除了自然条件的制约因素外, 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结构也成为了我国低碳社会建设的一个难点。

2. 能源结构比例失调。

据研究, 每燃烧1吨煤就会产生4吨二氧化碳气体, 比燃烧天然气和石油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比例要高的多。我国能源结构比例失调, 其中煤炭就占了94%的比例, 而天然气和石油仅占0.6%和5.4%的比例。这就决定了我国将长期存在以煤炭为主的能源供需情况。目前我国的能源消费多数是以化石能源为主, 而化石能源的消耗意味着要发展低碳经济的话就得面临这些现实的挑战, 低碳经济建设的艰难也预示着我国低碳经济社会建设还需要面临着很多巨大的挑战。

3. 经济发展依靠环境污染。

我国经济发展长期以来都呈现粗放型的特点, 对资源及能源的依赖性比较高, 主要产品的能耗和单位GDP的能源消费水平均高于全球各国的平均水平。我们在追求经济发展的时候忽视了环境保护, 之前也一直在走“先发展经济, 后治理环境”的道路, 这样的经济发展道路只是短期的。对经济发展的需求而导致现在的经济环境受到严重破坏, 最后还得投入大量资金来治理环境, 这是我国低碳经济建设的时候应该注意的问题。

4. 技术水平低。

要从“高碳”现状转向“低碳”目标, 除了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影响, 我国整体科技水平的落后是最大的制约因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决定着科技在低碳社会经济建设中起到主导作用, 高科技水平的投入和发展是实现低碳社会建设的核心力量, 但是我国低碳技术的开发及储备都存在严重不足。虽然《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规定, 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方面的支持与转让, 但是很多国家并没有真正履行这一义务。就我国目前低碳开发技术来看, 要想从高碳经济社会转向低碳经济社会, 需要付出大量的资金购买技术才得以实现这一目标。

三、采取的应对策略

1. 优化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

调整产业结构主要是发展低碳产业, 技术密集型及知识密集型产业均属于低碳产业, 服务业也是新型的低碳产业, 应该着力于低碳产业的发展。在能源结构的优化方面, 应该减少煤炭的使用, 降低交通、建筑、石化、冶金等“三高”行业的能源消耗。

2. 开发低碳技术。

技术是解决未来温室效应减排问题的重要因素,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发展二氧化碳的利用技术及更新是加快低碳社会发展的关键, 而低碳技术开发则是重中之重。我国目前的能源系统效率比国际先进水平要低10个百分点, 但是消耗率在大幅度增长。因此, 要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和实现低碳经济发展需要依附高新科技。可以将二氧化碳气体转化成其它可用能源, 比如将CO2合成碳酸二甲酯, 将CO2还原成CO等, 这样就能减低大气污染程度。在高新技术的创新方面, 我国应该舍弃以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技术经济, 对能源合理的使用和排放开发出新的技术。

3. 完善低碳经济制度的建设。

低碳经济建设不仅要合理利用资源, 还要有高新技术的支持。除了这两者外, 相关制度对于实现低碳社会建设来说起着重要的监督作用, 完善低碳经济制度的建设也是实现低碳经济社会建设的重要策略。

摘要: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 气候问题受到全球的关注,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也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我国目前致力于低碳经济社会建设中, 但是在低碳经济建设过程中面临着很多现实的挑战, 面对这些挑战, 应该采取强有效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低碳经济,挑战,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王文铭, 艾尉.浅谈低碳背景下我国经济的发展[J].中国市场, 2010 (19) .

[2]张丽慧.浅析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1, 29 (S1) .

孔子学院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篇7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区的海岛城市化建设进程的推进,“大岛建,小岛迁”的战略的进一步实施,许 多海岛、农村的居民向城市搬迁现象的增加以及城市与农村教师待遇的显著差异,优秀教师 和优秀生源的流失,这对我区的渔农村初中教学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为此,我对我校近几年 的学生流向、教学质量、教学策略等情况进行了调查与研究,以找到行之有效的问题对策。二.渔农村初中数学教学现状的严重性

1、学校优质师资流失严重 学校优质师资流失严重 优质师资

由于近几年我区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教师待遇差异显著,又遇高中规模迅速扩大,城 市初中学校大量扩招,导致师资大量紧缺,农村很多优秀教师大量流向高中或城市学校。08 学年我校 85 名教师中仅有中学高级职称两名,区农村学科带头人一名。还有的部分海岛学 校根据学校实际强行教师改教数学,如有物理教师改教数学的,有化学教师改教数学的等等,这样数学教师队伍参差不齐,多数教师不适应新课改,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不能按新课标要求 把握好教材,用好教材。由于优质师资的缺失,多数农村学校的教研组建设滞后,教研活动 效率低下,教师的教学水平停滞不前。

2、生源结构状况令人担忧 生源结构状况令人担忧

06??08 年我校所在学区小学升初中转学人数统计表 年份 06 年 07 年 08 年 学区学生毕业人数 147 202 163 学区学生转学人数 33 52 43 转出率

22.45%

25.74%

26.38% 以我校的所在学区小学升初中转学人数为例,每年的学生转出率趋于上升趋势,尤其是 学校的优秀学生,想方设法进入到城市读书,造成每届七年级新生中只有几名曾担任过小队 长,但难觅中队长和大队长。原因是城市和农村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渔农村学校学生流失 严重。另外,许多的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弟入住渔农村,部分学校根据自身情况招收了部分新 居民子弟,但由于政策规定不能享受与本地学生的同等录取条件,造成成绩较好有希望考入 重点高中的学生,提前回老家参加中考,只剩下一些成绩较差升学(省重点普通高中)无望 的学生参加中考,由于数学是门基础性较强的学科,优质学生的缺失严重挫伤农村数学教师 的工作积极性。

3、教师的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低下不容忽视

由于以上的各种原因,许多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不够高涨,缺乏教师职业的成就感,导致 对新课程的研究不多,研究学生、教材的力度不足,许多教师抱着只求无过,得过且过的心 态进行教学。具体表现为:民主平等意识淡薄,忽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备课不充分,少有 对习题的变式和拓展;教学方法陈旧,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手段落后;学生 主体作用没有发挥出来,依然采用“填鸭式”的教学;课堂注重了双基,忽视了能力培养,更谈不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还有部分教师只重视知识的简单机械应用,而忽视知 识的探究过程。

4、教学质量下降,差距进一步拉大 教学质量下

据我区近两年初中学业考试数学成绩(以 120 分)统计,对城区组与农村组的平均分、优秀率、合格率作如下比较: 2007 年 组别 城区组 农村组平均分

91.34

76.47 优秀率

42.8

17.25 合格率 后 30?

82.97

62.79

17.4

38.15平均分

82.41

71.65 2008 年 优秀率 6

2.41 合格率 后 30?

82.30 18.57

62.11

39.04 城区组与农村组的平均分差距 10 多分,合格率、后 30?分别差 20、21 多个百分点,差异显著。近几年占考生人数约为 45?的城市学校学生考入省一级重点高中的人数占了 70 ?的名额,又由于城市学校为吸引更优质生源进行地毯式宣传,进一步引起农村学校教学质 量的恶性循环。三.渔农村初中数学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加大对渔农村学校的教育投入,均衡城乡教育资源 加大对渔农村学校的教育投入,均衡城乡教育资源 城乡

学校的师资队伍决定一个学校的成败。留住、吸引优秀教师,让他们安心在渔农村工作,是目前我区教育局正在实施的一项工程。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往往被大多数个人和家庭当 作是改变自身命运、实现社会流动的主要方式,尤其是那些相对低层的群体和个人。因此,教育事业也被认为是现代社会减少贫富差距、促进平等的“最伟大的工程”。城乡教育的巨大 差距,除学校本身的办学行为的差异等因素外,关键还是各级政府对城乡教育的投入的差距。现在各级政府也在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教育投入,普陀区政府、当地街道、乡政府拿出一定财 政资金对农村及海岛教师进行适当补贴,区教育局出台政策选派城市学校教师对农村学校进 行支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但想在短时间内全面提升农村 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可谓是任重而道远。

2、提高教师自身的数学教学能力,消除渔农村教师职业倦怠现象 提高教师自身的数学教学能力,消除渔 自身的数学教学能力

我区农村初中均为公办学校,校内缺乏竞争机制,进取性强的数学教师不多,教师缺乏 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教学方式更新缓慢,借助现代化教育信息技术教学能力贫乏,很多老 师(有的是青年教师)仍靠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等传统教学模式,学校现代化教学 设备被闲置,大量教学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

3、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体验数学学习的成就感 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学生学习数学

农村在校学生普遍家庭对其期望值较小,学习很少有压力,学习目标性不明确,缺乏学习数学兴趣,少与教师同学在学习上进行沟通交流,毅力欠缺,畏难感较强;学习易受外界 因素的影响,情绪不稳定,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上起落较大,态度消极,敷衍应付,成 绩下落; 参与意识不强,只对结论感兴趣,但对通过观察、推导、找出数量之间的内在联 系,揭示他们的共同属性,抽象概括出数学规律,概念等一系列思维过程不能引起重视,不 愿参与探讨过程,无系统知识系统结构和牢固知识概念,在使用知识时往往会出现“知识断 层”现象。

四.渔农村初中数学教学应对策略

目前,市、区政府看到了渔农村的教学现状,正在努力采取各种措施,改变和提高渔农 村学校的教学质量,渔农村的教学的春天很快来到。如:明确政府职责、、改革中考的招生 制度(保送生人数的改革)、优化教师队伍(优秀教师的支教)等等。这些措施从宏观层面 保证了渔农村初中教育走出“洼地”的可能性,但要真正形成渔农村初中教育高地还得依靠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打拼”,作为一名从事渔农村数学教学的教师,面对现状,不要消沉 和逃避,只有分析面临的困难,改变自己的行为,从自己做起,研究学生学情、课程理念、教学的策略,相信能改变或提高目前的教学质量。想打破这个局面,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渔农村学校的数学教研组建设,提高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 加强渔农村学校的数学教研组建设,提高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 数学教研组建设 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

1、学校教研组建设的开发与建设

俗话说: “众人拾柴火焰高”“团结就是力量”、。对于渔农村学校来说,优秀的数学教师 相对教少,一个人的能力又比较薄弱,我们只有集大家的力量,群策群力,来提高我们的教 研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搞好教研组的工作,集体组织新课程的理念学习,教材的钻研,交流 对教材的看法,对学生的研究,从教师的备课、新课导入、讲解和小结环节,以及辅导测试 的研究,正在作到集集体的智慧,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同时,加强数学教研组共同体的建设,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来说,校本教研是基础,而 教研组共同体建设更是学校教研组建设的深层发展,以强带弱、以强促弱,在强校弱校所构 成的教研、学习共同体中,让开放型的校本使区域之间、校际间形成和达到教育资源互动共 享,帮助薄弱学校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提高教师专业素养。通过教育共同体定期的互动合力,开展校本培训、教学专题研讨,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与科研的综合能力,能更有效地 促进共同体双方教师的专业成长。

2、提升数学教师自身的教学艺术水平

任何的事情都有内因和外因之分。我们数学教学也不例外,虽说学校的教研组建设、校 际共同体的互动,能提高我们教师的教学能力,但是真正能从中受益的肯定是真正发自内心 学习提高的数学教师。因为内因起到关键的作用。(1)精心设计课程,合理安排课堂教学 要想提高数学教师的教学水平,关键在课堂。课程设计与课堂教学安排有是课堂教学最 关键的两个环节,它们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并对教学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只有精心设计课程和对课堂教学进行周密安排,才能使教学形式艺术化,从而达到理 想的教学效果。首先要求数学教师要领会“课程标准”其精神实质,钻研教材,掌握新教材的特点。在 此基础上,从“教”方和“学”方这两个角度出发合理地设计课程,把握对象,由易到难,循序 渐进,使课程设计在内容、形式上体现出逻辑性、艺术性。而艺术化安排课堂教学的关键在 于:把握“学”方,寻找出各种可有效地沟通师生间信息传递的双向途径,以避免形式的单一 性(如一言堂),从而使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反馈化。这样往往可活跃课堂气氛,增添趣昧 性,加速双向信息传递,使教学的形式艺术在课堂上得以充分体现。(2)锤炼课堂语言,增强课堂语言艺术 一位高水平的数学教师,必定有高水平的课堂语言艺术。教学的语言艺术性一般体现于 以下五个方面:准确、简洁、生动、幽默、节奏感强。这也就是说,如果数学教师能简练、准确、生动括泼、妙趣横生和神采奕奕地表达教材内容(而不是死记硬背教案),那么就会像 那些注重语言表达艺术的说书家那样成功地吸引学生,使学生能在一种近似艺术享受的学习环境中顺利地掌握教材内容,增长知识,发展智力。这样就使教学的形式艺术与语言艺术达 到和谐统一。

3、探索和创新适合渔农村形式特点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流程 研究学生,研究学生的学情是渔农村教师在教学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只有了解了教学对 象的基本情况,才能制定出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策略,才能有所收获。多数教师均有这样的感觉,多次强调的问题,学生总是记不住,殊不知在讲的过程中所 创设的情境不切合学生实际。因此,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不要死板的套用课本,应适应农 村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创设教学情境。在教学中更重要的工作是创造有利条件使学生真正地学习和掌握大纲教材所要求的数学知识,使他们感到自己是能学好数学。我在实际的教学中,采用了“低起点、多归纳、勤练习、快反馈”的课堂教学方法,重点就是培养、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培养渔农村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他们内在的巨大潜能 培养渔农村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他们内在的巨大潜 他们

由于受地理环境、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传统习惯的制约,渔农村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 能力相对较弱。然而在学生学习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是自己学习活动的发动者和维持者。只有学生有意识、有目的地从事自己的学习,这种活动才能不断地维持进行下去,教师的强 加是不起作用的。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1、创设问题情境,唤醒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问题是数学的灵魂”。创设问题情境,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目的及学生的年龄特 点向学生提出巧妙、新颖的问题,让学生产生疑问,造成悬念,唤起强烈的求知欲,激发学 生兴趣,以跃跃欲试的姿态投入学习活动中去,能较好地将数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

现象的增加以及城市与农村教师待遇的显著差异,优秀教师 和优秀生源的流失,这对我区的渔农村初中教学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为此,我对我校近几年 的学生流向、教学质量、教学策略等情况进行了调查与研究,以找到行之有效的问题对策。二.渔农村初中数学教学现状的严重性

1、学校优...1)、联系实际需要,激发兴趣。需要是产生兴趣的基础,凡生活、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都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例 如,教学“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时,可以用问题: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的发 掘,在我国的考古界算得上惊人的发现,在世界考古学史上,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位考 古学家在马王堆汉墓挖掘时,发现一圆形瓷器碎片,你能帮助这位考古学家将这个破损的圆 形瓷器复原,以便于进行深入的研究吗?引入课题。又如在教学“线段垂直平分线性质”这 一内容时,可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要在河边修建一个自来水 厂,分别向张村、李村送水(如图)。修在河边什么地方,可 使到张村、李村距离相等?问题提出后,每个学生都跃跃欲试,但又拿不出可行的具体方案,教师便因势利导: “只要学生垂 直平分线这一内容,就可圆满解决这个问题”。这样就唤起了 学生强烈的求知欲。通过以上实际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可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 重要应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教材优势,合理利用教科书的 引言和引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2)、运用趣味问题,故事趣题,激发兴趣。如在讲方程组时,可先引入民间流传的趣味问题:比如鸡兔同笼问题,引导学生列出方 程组,很自然地激发了学生探究用方程组解决问题的欲望。(3)、设置悬念,激发兴趣。教师应分析教材,从问题入手,设置悬念,引起惊讶,诱导学生从疑到思,由思到知。如在讲“乘方运算”时,教师由一张厚度仅 0、01 毫米的薄纸把它进行对折,教师提问: “如 果对折三十二次后,将有多厚?”学生兴趣油然而生,纷纷估计,有的说: “有讲台那么高”,有的说: “有教学楼那么高”,„„当教师指出,比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顶 88

44.43 米还要 多时,学生无不惊讶,并不相信,此时,教师顺势导入,指出在学了乘方运算之后,就可以 很快算出结果。如此独特、优美的引入,大大激发了学生求知欲望,正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 林斯基所说: “惊讶感情是寻求知识的强大源泉”。

2、因材施教,体验成功,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成就感是一个人保持对于某一活动感兴趣的原动力,而有了成就感就必定有自信心,然 而在农村初中由于学生数学基础参差不齐,要用一刀切的要求来实现每一个学生的成就感显 然是不可能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首先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从大多数学生 的数学基础和智力水平出发,确定教学的坡度和进度,根据学生的差异,灵活调整教学要求,采取分层教学,对能力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布置难易度不同的作业,让每个学 生都能得到相应的训练和提高,使每一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发挥最大的潜能,学到一 定的数学知识,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兴趣在积累成功中得到强化。第二,教师要真正 当好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要给予学生恰当的帮助,因为“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不断发现 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当学生真正感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主,人就是我自己的时候,由此而产生的成就感是不言而喻的,会使学生感受到自身的价值。第 三,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点滴进步和出现的问题,当发现成绩进步时,要及时进行适当的 表扬,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要及时进行指导和鼓励。初中学业考试命题要适当降低难度,增 强学生学习数学的成就感、自信心。

3、低起点、多归纳、勤练习、快反馈,唤起学生的成就感 从近几年的统计我们知道,25%左右的成绩优秀的渔农村学生都到城镇学校就读,留下 的学生相对而言,在成绩、能力、学习习惯等相对薄弱,从数学的学科特点来看,学生的理 解力和接受能力就不够理想。所以,我采取的“低起点、多归纳、勤练习、快反馈”的教学 方法比较适合这些学生的特点,因为学生基础较差,因此教学的起点必须低,教学中将教材 原有的内容降低到学生的起点上,注重知识的迁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多归纳、总 结,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条理性和规律性; 同时,要知道数学学习往往需要多次反复才能掌握,多次反复,温习,不要急于赶进度。教师对于作业、练习、测难中的问题,采用集体、个别 相结合,或将问题渗透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等手段进行反馈、矫正和强化。由于及时反复与 反馈,避免了课后大面积补课,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使学生的数学成绩相对稳定和提高。这种方法比较符合渔农村学生的学生学习,可以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使学生 感受到自己也是学数学的料,体会学习成功的快乐。

上一篇:二下数学假期作业下一篇:冬令营小学六年级作文